港口经济哪个层面发展能合规创造价值值

【资 讯】: -
【行 业】: -
【商 务】: - 建设市场 -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港口经济发展(图)
  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物流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水陆腹地为依托的一种经济形态,是推动区域经济、城市建设、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随着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港口经济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新格局迎来了重大机遇。市委书记孙政才十分关心全市港口经济发展情况,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建立水铁路空一体的对外综合交通网络,打造西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近期,我们会同市交委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有如下思考:
  港口经济发展迅速,但瓶颈问题依然不少
  现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等航道193条,总里程达4451公里,其中长江境内里程达679公里,占长江航道总里程的1/4,8000吨级单船和万吨级船队可由下游直达重庆。近年来,围绕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航运服务能力,我市港口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港口和航道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通过系统开展航道整治,我市先后建成嘉陵江草街、乌江彭水、涪江富金坝等航电枢纽,整治嘉陵江、乌江、大宁河等航道。四级及以上航道达到1400公里,占全市航道总里程的32%,基本建成“一干两支”(长江干流和嘉陵江、乌江支流)航道体系。加快枢纽型港口建设,相继建成主城寸滩、果园,涪陵黄旗,万州江南等一批5000吨级港口群。2014年,全市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达到1.7亿吨、370万标箱,约占长江上游地区85%。
  航运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重庆是长江上游唯一拥有水运一类口岸、全国内陆首个保税港区、全国内陆首个国家级新区的地区。市政府相继出台集装箱财政补贴、增值税财政补助和建立水运发展资金等系列政策,促进了航运要素聚集和总部经济建设。2014年,重庆航交所航运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全年完成交易额71亿元,同比增长29%;马士基航运、地中海航运、法国达飞、台湾长荣、中国中远等世界航运前20强入驻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已具雏形。
  临港经济较快发展。2014年,重庆水路货运量达到1.41亿吨、货运周转量1631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9%、15%,连续四年跻身长江沿线亿吨大港之列。武汉至宜宾约1600公里范围内省际货物运输量的70%左右由重庆航企完成,全市97%以上的外贸物资通过水路完成,占外贸进出口总值的55%,港口经济成为全市经济重要增长点。
  尽管全市港口经济发展迅速,但现实问题依然不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三峡船闸“瓶颈”问题突出。三峡船闸设计通过能力为1亿吨/年,2014年过闸货物量实际已达1.1亿吨,船舶过闸等待已成常态,上水平均待闸时间60小时左右,下水平均待闸时间30小时左右。预计2017年前后三峡船闸过闸货运量将达1.6亿吨左右,届时,三峡船闸将更加“拥堵”。
“一干两支六线”航运资源整合和衔接不够。目前,我市除长江干流外的支流航道虽然长达3770多公里,占航道总里程的85%,但其对干线货运量的贡献率仅为10%,“一干两支六线”航运资源的有效整合联动不够。究其主要原因,涪陵港航局副局长李明亮认为,一方面是航道、港口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三峡工程蓄水后良好通航条件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是小江、梅溪河等支流成库前设计桥梁净空、电站枢纽船闸通行尺度,不能满足蓄水后水位上升、船舶大型化的需求,形成了“肠梗阻”。
  实现“铁、公、水”联运的枢纽型港口数量太少、效率有待提升。我市现有“铁、公、水”联运能力的港口有江津猫儿沱、兰家沱,主城九龙坡、果园港,万州红溪沟等7个49个泊位,不到全市生产性港口泊位的6%。联运枢纽型港口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港口经济发展的水平。2014年全市人均港口货物吞吐量约为4吨、每万人年平均集装箱吞吐量约为300标箱,分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1/4。原重庆航交所董事长何升平认为,“公路的辐射半径在200~300公里,铁路在700~1000公里,水运在1000公里以上,三者之间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枢纽港口不足,将直接影响重庆在西部地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港口、物流、产业相互融合发展不够。据测算,我市70%以上的区县依水建城,临港产业带集中了95%以上的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电力、水泥和造纸企业。但沿江15个区县除主城寸滩、东港、果园,江津猫儿沱,长寿朱家坝等少数港口外,以港口为核心的物流链尚未形成,港口与临港物流园、工业园区之间融合不够。特别是三峡库区港口码头按“原规模、原标准、原功能”就近后靠迁建,既“小、散、弱”,又无仓储物流基地,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发展。如万州长江一桥至二桥5公里城市滨江岸线之间,有近20个码头急需综合改造,实施“二次搬迁”。
  联动、优化、创新、统筹,加快港口经济发展
  目前,国家正加快实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作出重要部署。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独特优势,加快港口经济发展,既是将重庆建成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需要,也是扩大向东向西开放、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需要。结合调研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提干畅支”、“干支”联动,
  加快构建畅通高效的水运体系
  目前制约长江上游特别是重庆航运的主要“瓶颈”,是三峡船闸通航能力饱和。据测算,当前水运价格约为0.03元/吨?公里,铁路为0.18元/吨?公里,公路为0.5元/吨?公里。以重庆到长江下游港口综合物流成本计算,翻坝要比全程水运高出1倍,铁路要高出6倍,公路高出17倍。可参照德国治理莱茵河航道经验,积极争取中央支持。
  ――提升干流。争取国家层面通过“近期现有船闸挖潜、中期新建沿江铁路分流、远期建设三峡第二通道”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问题;解决三峡回水变动区泥沙淤积等问题,重点推进丰都到永川回水变动段航道整治,提升干线通过能力。
  ――畅通支流。加快推进嘉陵江国家高等级航道全江渠化,重点推进利泽、井口枢纽建设,以适应渝西、川北发展需要;加快推进乌江国家高等级航道全江渠化,重点推进白马枢纽建设,研究彭水通航扩能措施,以适应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黔东北区域发展需要。
  ――联动“干支”。加快研究制定三峡库区支流航道的通航标准,确定航道等级。科学统筹“干支”联运,创新“干支”联动中转方式,形成互联畅通的航道网络体系,形成一个以三峡库区为中心的可出江入海的航运网络。
  优化港口结构和功能布局,
  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目前,全市港口货运能力与吞吐量之比为1.1∶1,低于行业1.7∶1的水平,现有散货码头不足,且布局不尽合理,游轮母港建设滞后,而集装箱码头能力却富余。
  ――优化货运港口结构。鼓励新建港口码头项目按照区域港口、物流和产业一体化布局原则,向大型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港口岸线使用效率。限制在长江深水岸线新建3000吨级以下泊位,优先鼓励新建5000吨级泊位,原则上长江综合性码头年通过能力不低于300万吨,嘉陵江、乌江综合性码头年通过能力不低于150万吨。适度控制集装箱码头、新建载货汽车滚装码头的发展规模,加强化危品码头安全审查。
  ――推动客运港口转型。重点推进游轮母港码头建设及朝天门客运码头改造,加快改造涪陵白鹤梁、丰都名山、石柱西沱、忠县石宝寨、万州鞍子坝、云阳张飞庙、奉节宝塔坪、巫山龙门等10个游轮停靠点,适应大型豪华游轮靠泊需要,逐步实现普通客运码头向旅游客运码头转型。
  ――调整港口功能布局。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合理调整港口功能布局,加快主城九龙坡、涪陵糠壳湾、万州红溪沟等城区货运港口功能调整、退出,促进以港口为核心的“铁、公、水、空”和管道运输的无缝衔接,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实现“江海直达”、“铁水联运”。
  坚持港口、物流和产业联动发展,
  加快港、城、区一体化建设
  “以港聚业、以港兴城”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资料显示,全球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聚在海、江、河岸线100公里范围内。可借鉴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国际内河航运港口发展经验,采取莱茵河沿河工业带“点-轴-面”开发模式,依托港口资源,以临港产业、物流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在都市功能核心区,重点加快推进货运码头的搬迁整合和客运码头的提档升级;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打造航运总部经济。
  在都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加快推进寸滩、果园港口一体化,建设覆盖港区的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促进港口物流系统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快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果园出口加工区、西永综合保税区、鱼复装备制造园区等临港产业园建设。
  在城市发展新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思路,大力推进江津珞璜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德感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以及长寿晏家化工工业园区等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吸纳国内外港口、航运界及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参与物流业发展,带动发展新区广大腹地及周边地区的发展。
  在两个“生态区”,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借鉴密西西比河流域地区利用江河、湖泊和湿地发展旅游,每年贡献140~180亿美元税收(是航运的2倍多)的成功经验,依托三峡国际旅游精品带、乌江画廊,提档升级旅游码头,规划布局建设生态型港口,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
  加强体制创新和科学管理,
  营造港口经济发展良好环境
  积极探索多方共同经营港口管理模式,加强促进港口经济发展的政策、市场环境研究。当务之急,需在以下政策上有所突破:
  国家层面,争取海关总署、工信部、商务部等支持,建立江、海、铁联运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将果园港纳入寸滩保税港区,促进两港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争取国家尽快采取综合措施,缓解三峡通过能力不足问题。
  市级层面,设立“市级港口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引领带动港口及港口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服务区、港口物流园区等建设;建立“长江上游国际航运总部基地”,集聚长江中上游地区主要的航运货代、船代、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与仲裁等企业和机构;建立“重庆航运融资担保公司”,开展航运投融资、航运产业基金、船东互保等相关业务,提升重庆航运的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将全市范围内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生产、建设、经营过程中的大宗物资水路运输业务,通过重庆航交所公开交易,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航运市场体系;加大对枢纽港建设在规划、用地、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加强统筹规划和立法,
  建立促进港口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发展港口经济本身是一个大工程,牵涉面广、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必须高度重视政府在宏观规划、决策上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议借鉴美国支持中央港区及密西西比河航运发展经验:
  加强规划指导。依据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抓紧研究修订《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发展规划》和《重庆港口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依托“渝新欧”国际贸易大通道,以寸滩、果园港为龙头,科学规划沿江及内河港口群建设,保障港口岸线资源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
完善相关法规。抓紧研究出台新的《重庆市港口航道条例》,对当前港口、物流、园区规划宏观统筹不足,港口、航道和渡口等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财政资金投入不足,非法占用、破坏港口岸线现象突出等问题作出制度安排。
  建立协作机制。按照国务院“建立健全区域间互动合作机制,完善长江流域大通关体制”精神,加强和搞好市级协调,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增强与云贵川陕以及武汉、上海等中下游联系,推动与莱茵河、密西西比河流域港口的合作。
  (此文获市交委“共为交通谋发展”职工合理化建议一等奖)
敬告:转载本文时请注明出处为“中国公路网”,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中国公路网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今日信息概览
上周网友最关注公路新闻
上周网友最关注行业热点
中 路 公 告
[ 服务热线 (010) ] [ 在线服务QQ:6673744(大聪头)、(Dior甜心)、(左岸)、(沁雨) ]
京ICP备号-3 中国公路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Copyright &打造现代化泉州大港 为建设海西作贡献_中国泉州学研究
您的位置:
>">>>>">>>
打造现代化泉州大港 为建设海西作贡献
中共泉州市委书记  郑道溪
    港口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对外开放的依托,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交通运输、工业、商贸物流业和旅游业等多重功能。泉州历来因港而立,港兴城兴,宋元时期,泉州港就是世界闻名的东方大港;今天,港口在泉州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港口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化泉州大港,促进港口开发与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事关泉州未来的发展空间、发展路径和发展政策,正日益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一、打造现代化大港是泉州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然要求
    1、打造现代化大港是泉州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必然选择。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历来是泉州的重要城市定位。在《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泉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前年初,呼应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策部署,立足于福建发展第一层面和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我们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定位。这样的城市定位,这样的发展目标,必然要求泉州必须拥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大港,作为联接区域内外、国内外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本、信息、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促进世界来到泉州,推动泉州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泉州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在更高站位、更高层面发展泉州经济,为全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多作贡献。
    2、打造现代化大港是实现泉州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但仍存在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重化工业比重偏低等问题。加快港口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化泉州大港,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港口配置资源功能,提高航运服务水平,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积极拓展港口的物流功能,推动集装卸、运输、仓储、分拨、交易、加工、展示、信息处理、金融服务、货运代理、船舶代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园区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做大做强临港工业,为推进炼化一体化、修造船、南埔电厂、PTA等大进大出龙头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提高重化工业比例,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3、打造现代化大港是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市场开放程度的扩大,商品和资本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直接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泉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外向型经济发达,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密切,大量外贸货物从港口进出,城市经济发展对港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毋庸讳言,泉州港口建设与外向型经济发展仍不相适应,据不完全统计,仅2003年,在泉州生成的而在外地出口的货物总值就高达40多亿美元。因此,建设一个与泉州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大型港口已经迫在眉睫。加快港口发展,积极拓展对外开放通道,全力打造现代化泉州大港,充分发挥港口作为泉州通往世界的主要桥梁,必将有利于推动港口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港口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从优化软硬环境上增强外商投资吸引力,引进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落户我市;必将有利于扩大制造业出口规模和水平,做大做强民生产品制造基地,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拓展国际贸易,提高泉州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4、打造现代化大港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条件。“城以港兴,港为城用”。从世界历史的沿革看,许多发达城市的发展皆因有了港口,港口是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的转变,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港口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化泉州大港,一方面有利于加快鲤城、丰泽、洛江、泉港、晋江、石狮、南安、惠安等临港县(市、区)发展,规划建设临港新城区,构建临港特色明显的城市群,拓展沿海城市规模;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港口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加快港区与中心城市及各山区县(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临港工业发展和新港区开发,大力发展腹地经济,把临海型经济向内陆纵深推进,进而加快城市化进程,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做大泉州城市规模。
    5、打造现代化大港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有效途径。作为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州港与台湾海上贸易往来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在崇武、后渚、祥芝、梅林、深沪、东石、围头、石井设立台轮停泊点,崇武、石井、围头专设泉台贸易码头。2001年8月,货轮从泉州港围头泉台贸易万吨级多用途码头直航金门料罗湾港口,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货轮首次从泉州港直航金门。2002年,泉州港被列为对台试点直航口岸,实现与澎湖、金门客货直航。加快港口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化泉州大港,必将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台资企业到泉州投资置业,承接台湾新一轮产业转移;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航运合作与“三通”,使泉州港成为对台交往的重要港口,为两岸人员交流、经贸合作、文化融合创造良好条件,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更大贡献。
    二、泉州港发展现状、潜在优势及发展前景
    泉州港现辖4个港区,其中湄洲湾南岸港区肖厝作业区和泉州湾后渚作业区是国家一类口岸。现有200吨级以上泊位63个,设计年通过能力2531.5万吨,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2个,专用集装箱泊位5个,10万吨级原油泊位1个,成品油泊位13个,液体化工在建泊位7个,专用粮食、煤炭泊位各1个,初步形成了以泉州湾为中心港区、大中小码头泊位优势互补、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功能比较齐全的港口码头泊位群。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港与世界lOO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船舶运输往来,现开辟至日本、香港、韩国集装箱班轮,2003年又增辟了“两岸三地”直航班轮。泉州港货物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16位,集装箱位居全国港口第12位,其中国内中转集装箱居全国第4位;2003年吞吐量2510万吨,集装箱41万标准箱,均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港口对经济的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取得长足进展。从现状及潜力分析看,泉州具备打造现代化亿吨大港的各种优势和良好前景:
    1、港口资源优势。现在世界货运的主力船舶包括10万吨级的第6代集装箱货运、20-30万吨级油轮、15-20万吨级矿石轮,世界海运也越来越集中到10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港中。由于集装箱班轮运输是定线、定港、定班、定时服务,不允许乘潮进港,因此,对港口水深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哪个港口拥有适应新一代集装箱船的水深条件,那个港口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在这方面,泉州拥有非常明显的港口资源优势。泉州港海岸线长达427公里,湾多水深,港阔浪小,可供建港的深水、中级、浅水岸线长近64.7公里,主要分布在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共可建设泊位150个,其中深水泊位99个,总吞吐能力可达30904.5万吨。其中:湄洲湾南岸港区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不冻不淤和年作业期长的深水港区之一,水深大于10米的海域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主航道水深达-12.5米,可以满足10万吨以上大型船舶航行的需要;斗尾作业区20米以上深水岸线长达7.7公里,是我国能够建设30万吨级泊位码头的重要天然良港。这为泉州打造现代化大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2、区域经济优势。港口经济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港口腹地范围内经济发达程度,商品生产规模以及交通条件,而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与GDP的增长密切相关。2003年泉州GDP达1380亿元,居全省第一和全国地级市前列,进出口商品总值(海关口径)27.25亿美元,是全省最大的出口商品基地之一。预计到2010年泉州的GDP可达2845亿元,出口商品总值将达160亿美元。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正是泉州港口大发展的直接推动力。1997年,泉州港港口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进入全国沿海大型港口行列。1999年,港口吞吐量1521万吨。2001年,港口吞吐量达到2106万吨,居全国沿海港口第16位。2003年,港口吞吐量达到2510万吨。根据泉州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港口建设情况,预计到2005年货物吞吐量可达38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可达68万标箱;2010年可望实现港口吞吐量1亿吨、集装箱300万标箱的历史性突破。此外,泉州民间资本充裕、活跃,2003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高达1023亿元。区域经济优势,为泉州打造现代化大港创造了厚实的产品资源、经济腹地和充足的建设资金。
    3、项目带动优势。我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充分挖掘港口潜力,推进在建和拟建项目的建设步伐,港口发展潜力巨大。在建工程项目包括肖厝国电南埔火电厂5万吨级专用码头、肖厝作业区7万吨级多用途码头、石湖5万吨级集装箱专用码头、鲤鱼尾作业区海洋液体化工5万吨级码头等;拟动工建设项目包括福建炼化公司30万吨级油码头、福建泰山石化仓储有限公司10万吨级油码头、泉州港秀涂万吨级多用途码头等。可以预见,随着这批项目的投入使用,泉州港口的吞吐能力将有一个更新的飞跃,发展后劲十分明显。
    4、大宗海运优势。泉州港口货源充足,大宗运输需求量大。拥有年产70万吨的种植业生产规模、26万立方米的石材、1000多万吨的河砂海砂、65万吨的水产品,石英砂储量达2亿吨,高岭土1亿吨以上。随着炼化一体化、南埔电厂、LNG等一批大型项目的上马,泉州对外部原油、煤炭、钢材、天然气等各类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大,大宗货物将从泉州港频繁进出。例如,泉港区福建炼化公司目前正抓紧实施扩建1200万吨/年炼油(现在为400万吨/年)和新建80万吨/年乙烯工程,预计2007年投产,至2010年,炼油能力将达年产2000万吨,乙烯年生产能力120万吨,年产100万吨芳烃,80万吨乙烯,65万吨聚乙烯,40万吨聚丙烯,合成纤维年生产能力100万吨,石化工业产值将达1200亿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在泉州生成的货物量已经达到6800万吨,2004年预计将达到万吨。充足的货物量,为泉州打造现代化大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立体交通优势。泉州市的公路、铁路、航空、海港已构成较完整的立体交通体系。漳泉肖铁路直达泉州主要港口;即将建成的沿海大通道和即将投建的福厦铁路,把泉州的码头群珠串成链,形成规模港口经济,将为货物的快速集、疏、运、配、送提供极大的便利;泉三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更是直接把港口的经济腹地延伸到三明、龙岩和南平;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网络的完善,将把泉州的经济腹地延伸至江西、湖南等内陆地区。此外,总投资近7亿元的大型船舶修造船厂-泉州船厂落户泉州港斗尾作业区,填补了福建、浙江一带没有大型修船厂的空白,成为我国八大修船基地之一,必将有力促进泉州海运业的快速发展,加快现代化泉州大港的形成。
    6、侨台资源优势。目前分布世界各地的泉州籍华侨、华人600多万人;旅居香港同胞65多万人,旅居澳门同胞1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多万人祖籍泉州,他们中有许多是从事海运事业。目前,泉州正抓住CEPA的机遇,积极推进与港澳经贸合作八大平台建设;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泉州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将日益紧密。丰富的侨台资源,有利于拓宽泉州与港澳台、东南亚的“黄金水道”,促进我市港口经济和海运业快速发展。此外,泉州湾港区距高雄港165海里,距基隆港152海里,距台中港105海里,距澎湖马公港90海里,距金门料罗湾港35海里,这是降低海峡两岸海运运输成本的重要因素。
    三、全力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泉州大港
    指导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定位,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市场运作,优化资源配置;坚持配套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坚持体制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坚持腹地拓展,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腹地经济,全力打造现代化大港,加快构建海峡西岸设施完善、辐射力强、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泉州现代化港口体系。
    发展目标:2005年(近期),实现港口年吞吐量3800万吨,集装箱70-80万标准箱,建设码头泊位12个,增加年设计吞吐能力2411万吨,进出港货值达到500亿元;2010年(中期),实现港口年吞吐量1亿吨,集装箱200万标准箱,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37个,新增泊位吞吐能力5004万吨,进出港货值达到1200亿元;2020年(远期),把泉州港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国际中转港和物流配送网络的枢纽港之一,实现港口年吞吐量2亿吨,集装箱400万标准箱,深水泊位(万吨级以上)达到80个,新增吞吐能力8000万吨,进出港货值达到3000亿元。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1、完善港口规划,整合港口资源
    泉州港建设要有新突破,重点在深水港的建设,后劲在大港口的发展。要树立大港意识,从全省港口分工布局的大局出发,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认真做好《泉州港总体规划》的修编和我市“十一?五”港航建设计划制定工作。立足泉州港口条件优势,顺应全球港口、码头和船型大型化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型深水港和发展集装箱运输;坚持走错位发展路子,在港口功能上重点开发建设集装箱、散杂货和能源、原材料运输等专用码头,客货兼营,内外贸物资运输并重,力争与福州港、厦门港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三赢”发展。同时,要抓住全国港口“重新洗牌”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进入全国主要港口名录,确立泉州港在全国港口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建设大港口,发展大产业,拓展大城市,实现大发展,力争在“十一?五”末期把泉州港建设成为现代化大港。
    整合优化、合理配置港口资源,提高港口利用率。要认真吸取以往“有湾即建港,有港建码头”的经验教训,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要求,合理安排不同性质、不同功能和不同规模的拟建港口和码头的布点。肖厝作业区要重点建设多用途和集装箱码头,努力形成国际集装箱中转港;洋屿作业区要重点建设石油化工码头,努力建成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以油品、有机化工、氯碱、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石化原料生产为特色,技术含量高、聚集效益高、国际化程度高的石化产业港口作业区;斗尾作业区要重点建设石油化工、修造船专用码头和大型深水集装箱码头,努力建成以修造船工业和远洋国际大型船舶为龙头的深水港;秀涂、石湖、深沪、围头作业区要重点建设近洋和国内集装箱码头和散杂货码头。要强化港口可持续发展理念,本着做大做强泉州港口思路,在3-5年内对一些中小码头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淘汰,为建设现代化港口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
    2、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实现港口投资多元化。一是充分发挥我市民营资本雄厚的优势,创新融资渠道,以股份制形式吸收民营资本参与港口建设,并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优惠。二是进一步开放港口投资和经营市场,广泛吸收国内外资金,重点引进国际知名港口、航运企业投资并参与港口建设、管理和经营,并从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三是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泉州港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等实力较强的港口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行业内资产重组等方式进入国内、国际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引导港口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补助和政策性贷款投入。五是通过发行政府债券、贴息贷款等形式,设立港口建设基金,先行投资建设当前急需的深水集装箱码头,然后出售或出租、承包经营,实现滚动发展。
坚持“分步实施”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港口建设。要从泉州港口深水泊位不足特别是集装箱深水泊位不足的实际出发,重点建设湄洲湾南岸深水港区和泉州湾中心港区,适度发展中型港区,严格控制小型码头建设。近期重点抓好秀涂作业区起步工程、斗尾作业区炼化一体化30万吨级原油码头、石湖作业区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鲤鱼尾作业区泰山石化10万吨级码头等一批深水泊位建设,确保港口吞吐能力与吞吐量发展相适应。中期要争取完成投资68亿元,开发建设秀涂作业区和肖厝、斗尾作业区。远期要争取完成投资100亿元,大规模建设和完善湄洲湾南岸港区,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石化基地和多功能国际中转贸易港区。
    3、加快构建港口枢纽交通网络,积极拓展港口腹地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手解决港口运输与高速公路主干网、铁路、机场联运衔接不畅问题,构筑港口对外大交通体系。要抓紧完成泉州市干线公路网规划编制,争取被交通部列为全国重点交通枢纽站,通港公路要提高现有路面等级,完善公路网络,提高路网通过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建设好沿海大通道、泉州晋江大桥、秀涂至石湖跨海大桥、泉州市外环路及连接各港口码头、沿海突出部和内陆山区的公路网络,完善港区铁路配套设施,争取在2012年实现铁路进入各主要作业区,做大做强市域港口腹地。要大力挖掘泉州晋江机场、泉州铁路运输潜力,加强多式联运,充分发挥福厦高速公路、国道324线、省道201、203、206、306、307、308线等过境公路的作用,认真做好福厦铁路泉州段、泉三高速公路建设;加强同莆田市的联系与协调,共同做好湄洲湾航道的维护与管理工作,推进组合港建设;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拓展市外、省外腹地。同时,抓紧实施泉州港秀涂作业区3万吨级进港航道的增深计划和斗尾作业区30万吨级航道建设,以适应船舶大型化的要求。
    4、做大做强临港工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
    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化工业向沿海集聚的机遇,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港口发展提供充足的货源,增强港口后劲。要利用好我市深水港口的资源优势,通过海上通道引进煤炭、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继续抓好炼化一体化、LNG、南埔电厂、PTA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各种能源基地,建立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要充分发挥沿海大通道连接各主要港口和各沿海县(市、区)的枢纽作用,认真规划建设临海工业带和产业集群带,努力形成规模经济。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做大做强临港工业,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冶金、修造船、电力等产业,延伸港口产业链,拓展港口业务的市场和空间,加快创建临港工业园区,逐步建立临港能源工业、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生产体系。
    拓展港口功能,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提高港口的综合竞争力。要充分发挥我市侨台和外向型经济发达的优势,抓住CEPA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有利时机,大力拓展国际国内航线,加快发展海上运输业。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国际大船公司和大型船货代公司来泉设立物流公司,通过全省三大物流中心之一的建设,提高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吸引更多的货源从泉州港进出,加快国内集装箱发展,提高港口市场占有率。要引入先进物流管理理念,加大力度对港口物流产业进行整合,积极引导传统运输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做大港口物流规模,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整合物流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加快港口物流园区建设,在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肖厝、斗尾、秀涂、石湖、围头作业区规划预留出生产资料、大宗商品物流基地的建设用地。积极开发港口物流服务新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港口仓储业。加强公路、铁路、航空领域之间的横向合作,以及海关、商检、银行、保险之间的纵向合作,保证物流链的通畅、高效运行。加大科技投入,充分运用信息平台、网络以及新的物流技术,为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加快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物流产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5、创新管理体制,营造一流口岸环境
    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解决“一港多政”问题,建立“一市一港一政”高效统一的港口体制。要根据交通部下发《关于贯彻实施港口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工作意见和建议的函》的要求,切实落实港政管理的10项职能。要借鉴上海、大连等地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改变当前航政、水路运政、港政相互分离的现状,建立起精简高效、运作规范的港口管理体制。要进一步理顺港务局与水利、海洋、国土、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的关系,真正实现港口的岸线、陆域、水域的统一管理。
    树立“高效便民”理念,不断提高港口服务质量。要创造良好口岸政策环境,对到港口投资、运营的国内外企业实行国民待遇,简化审批程序,为港口建设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快口岸“大通关”建设,实行24小时通关制度,推行全天候通关、一站式通关;推进海铁联运,集中审单、属地接放,全面提升口岸整体服务功能。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对港口公路的交通疏导和管理,积极创造条件,设立集装箱车辆快速通道,提高港口集疏运效率。要建立一次性联合查验作业机制,实现查验结果数据的部门间共享,根据企业诚信情况开展风险管理,有效提高查验的针对性和准确率,尽最大限度减少盲目和不必要的查验,降低综合费用,增强口岸吸引力和竞争力。
    建设现代化泉州大港关键在人,需要我们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制,合力兴港,确保港口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也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业务指导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为泉州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港口建设,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全力打造现代化泉州大港,争取在全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原载于:《建设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研究--二00四年泉州市重点研究课题文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中国泉州学研究网站由泉州网制作
本站国际域名:&&&&通用网址:泉州学
通讯处:泉州学研究所&&&&&邮政编码:362000
地址:中国福建泉州市庄府巷市委大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规创造价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