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河南南阳的现在嫁南阳到南京飞机六合八百桥了我现在想把户口随迁南阳到南京飞机八百桥需要什么手续

  闲话先说(最好略去不读)
  朱温真是淫贼吗?官场不倒翁冯道是忠还是奸?千古词帝李煜和乐不思蜀的刘禅谁更有人生智慧?一大群“官二代”为什么纷纷丢了江山身死族灭?……
  风云突变的五代,留下了多少历史悬案?
  其实,很早以前就想写写五代十国的那些人,以及他们做的事。因为这个特殊的时代,那些人特别牛,做的事也特别牛。这个时代的故事,比三国时候更精彩;这个时代的人,也比三国时代更特别;这个时代政权之间的关系,比三国时代更复杂。但是,夜郎历来胆小,生怕被砖头拍死,故迟迟不敢动笔。
  先是关于本书的体裁。说是历史吧,历史学家及其粉丝们会鼓足干劲以书为证找出无数漏洞拍来砖头;说是小说吧,文学家及其粉丝们会嗤之以鼻自然也不会手下留情;说是故事吧,爱读故事的青少年朋友也不会袖手旁观放过这么个狂拍机会。哎,弄了半天,夜郎都迷糊了,倒觉得本书确乎像传说中的“四不像”了。
  不过,这是历史。
  真正的历史。
  我们读历史,最想知道的是真相。但是,时光已经湮没了历史事实,让后人永远蒙在鼓里。虽有史书记载,真相却永远距离我们那么遥远,留下很多永远无法真正破解的历史悬案。野史自然是难以相信的;有正史可读,信度也高一些,然而夜郎读正史,仍然想当然地“发现”诸多疑点,觉得正史让人怀疑的太多太多。
  历史学家们的板砖来了!
  “你陷入了泥潭!”不是夜郎怀疑一切,打倒一切,而是正史确实漏洞百出。夜郎不怀疑一切,不打倒一切,却尊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包括史书,提倡用心读史、用脑读史。用自己的头脑分析史书中的记载,用客观规律去再现历史的真实,尽量更接近事实地了解历史。
  板砖又来了!“唯心主义史学观”!唯心也罢,唯物也罢,此书不是教科书,仅是一家之言,纵有万般不是,危害也微乎其微。
  再者,五代十国这一特殊时期,那些英雄们(其实更多人认为是奸雄或是枭雄)的所作所为,实在跟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正统思想相差太远,跟传统道德要求格格不入,跟我们赖以自豪的文化史大相径庭。如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老的文明”是我们赖以装点门面的遮羞布,那么五代十国历史就是这块布上让人难以启齿的破洞。如果展示这段时期的史实,实在有诲淫诲盗之嫌,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父子相残,君臣相欺,兄弟相害。仁义尽失,纲常不存,道德沦丧,实实在在一本厚黑学教材。
  不过,这是历史。
  已经过去的历史。
  历史,我们不能否认,更不能篡改。这面镜子,能让我们看到人性多样化的那一面,人生复杂化的那一面。历史人物,不是高大全,也不是千人一面,他们是活生生的人。而好奇心驱使着我们,想要真正地了解历史。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读过之后,想想。也许永远都不知道,这也很正常。
  本书先写五代十国时期奉为正统的五个政权,次写周边的十国政权及少数民族政权。历史本身很精彩,希望能写得真实、生动、有趣。同一重大历史事实涉及多位人物,可能出现重复的内容,或者缠杂不清,还请谅解。
楼主发言:741次 发图: | 更多
  梁朱温篇  第一章
童年幸或不幸?  [出生1]  朱温同志上场了,诸位还不大了解,我们先像派出所的民警一样,看下他的身份证。  姓名
朱温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
852年12月9日  住址
河南道宋州砀山县午沟里  公民身份证号 095479  友情提示,这张身份证是假证哦,不是公安局做出来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史书上称,朱温出生于唐宣宗李忱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十月二十一日,有人研究结果是公历12月9日,有人研究结果是12月5日,夜郎不知道谁对,随便弄了个在身份证上,反正早迟几天也对历史影响不大。再有就是朱温还有“朱全忠”、“朱晃”等曾用名,身份证上也没有显示出来。此外,朱温建立后梁,907年至912年在位,历史上又称梁,身份证上也没有做出来。  唐宣宗大中六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元852年12月9日),在河南道宋州砀山县(今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午沟里的一间小茅屋里,出生了一个很平凡的男婴。  这个男婴的出生,让两个人很不爽。  一个是男婴的父亲、穷教书先生朱诚。本来馆舍荒疏,没几个穷孩子来读书,微薄的束脩一家四口糊口也捉襟见肘,现在又增加了一张嘴,每个人又要少喝几口粥了。
  [出生2]  另一个是当今皇帝唐宣宗李忱,因为这个孩子长大了要夺走李家天下,斩杀李家子孙,唐室300年国祚就要毁在他的手里。不过,现在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事,只有当时的李忱蒙在鼓里。不然,李忱只需要派个小兵,就可以把他扼杀在摇篮里。  大凡像朱温同志这样的大人物出场,后代的史学家们都会查查他的祖宗八代或者八十代,直到跟某个历史上的大人物扯上关系为止,以证明该同志有纯正的高贵的帝王血统,是真龙天子,理应做皇帝。朱温同志也不例外,史学家们查出他的先祖是舜的司徒朱虎的后代,高祖叫朱黯,曾祖叫朱茂琳,祖父叫朱信,父亲叫朱诚。  不过,据夜郎看来,他祖宗几代的名字还可以相信,因为这个可以代代上传,朱温应该记得。至于他的先祖是舜的司徒朱虎的后代,大约是不可相信的。因为这没有文字记载,也无史实可考。穷得糊口都难的教书先生,大约也不至于有记载几千年的家谱。  板砖又来了!  唯心主义史学观!你认为不可相信,就不可相信吗?  大家别急,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
  [出生3]  《五代会要》上说:“梁肃祖宣元皇帝讳黯,舜司徒虎四十二代孙”,那么,朱温是朱虎的四十六代孙。  舜(公元前2037年去世)的下属官员,也许比他小几十岁,不可能小一百岁吧。所以,朱虎出生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050年(可能有几十年的误差)。与朱温出生的时间大约相距3000年。  好了,结果出来了,从朱虎到朱温,平均每代人相差65岁。  于是,我们可以想象,从朱虎到朱温的父亲朱诚这一支,四十五代人都响应党的计划生育政府,实行晚婚晚育,到65岁才生育孩子。当然,也有另一可能,朱温这一支,从朱虎开始,一直是小儿子的小儿子的小儿子……不过,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其一,从朱虎到朱诚,平均寿命要大于65岁;其二,平均65岁后还能生育。  这个数字远远大于正常水平。  因此,我们感觉这不是在读历史,感觉是在读神话。  那么,夜郎认为的正常水平是多大呢?  比如刘邦(公元前256年)跟刘秀(公元前6年),9代人平均每代相差31岁,这个数字就比较合情合理。  再如孔子(公元前551年)跟孔仁玉(912年),43代人平均每代相差35岁,这个数字也比较合情合理。
  [出生4]  再有,朱温同志出生的那一夜,《旧五代史》载,“是夕,所居庐舍之上有赤气上腾”,以至村里的人们都以为朱家失火了,跑到跟前看时,却见到房屋完整,并得到朱家生了儿子的消息。  这样的谎言,我们听得耳朵长老茧了。  紫气、白气、赤气、异香之类的谎言,稍微动点脑子、稍微有点自然科学知识的人,就能识别。可是,史书中多着呢。“紫气出于窗户”(李存勖),“时有白气充庭”(石敬瑭),“载诞之夕,赤光照室”(郭威),“紫气充庭”(杨坚),“红光满室”(朱元璋)……  不说了,太多。  意思是告诉我们,这些人是跟常人不一样的。他们是圣人,是天子,天生的皇帝命。如果你出生的时候没有这些东西,你就老老实实地当老百姓吧,你没有当皇帝的命。  这样的谎言,皇帝们爱听,写进史书里,皇帝审查的时候就能通过。  于是得出的结论是,朱温同志一出生,史学家们就用谎言包裹着他,让我们去读。  其实,事实应该是这样的。教书先生朱诚的老婆王氏,腆着肚子在家门口搓洗破衣服已经几个月了,十月二十一日这天,邻居们听到朱家传出一阵阵婴儿的啼哭声。  “朱家添新崽子了,快去看看,是儿子还是姑娘哦。”  “是个胖小子!朱家有三个儿子了,好福气,好福气!”  夜郎的意思是,历史人物,即使是皇帝、是英雄,他们其实也是普通人,请用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朱温真是淫贼吗?  关于这个问题的探究,请大家指教,本论坛地址:
  [出生5]  然后,日子像昨天一样继续过下去。  遗憾的是,老天爷不喜欢雪中送炭,倒爱好雪上加霜。没几年,朱家五口的“幸福生活”走到了尽头,家庭经济基础倒塌——朱先生贫病交加,一命呜呼了。  草草埋葬了朱先生之后,朱妈妈王氏带着三只小朱发了愁。朱诚先生的遗产清单如下:一个孤孀,两间破屋,三只幼崽,四邻债务。  可日子还得过下去。  每天三顿可不能断炊,即使迟一点、稀一点,也不能改成两顿。  吃尽当光的王氏,估计尝试过带着三只幼崽跑到山坡的迎风面喝西北风。可是,喝西北风不大中用,饱得很快,饿得也很快。还没跨进家门,母子四人已经饿得头晕眼花。  可日子还得过下去。  王氏带着三个儿子投奔到了萧县人刘崇的家里。其实,应该是逃荒、讨饭到了萧县,被刘崇收留。不然,怎么会走州跨县的投奔一个陌生人?  每次读到这里,夜郎常常纳闷。刘崇能够一下子收留寡妇孤儿四口,家庭经济条件应该不差,家庭出身成分应该是地主阶级。而在很幼小的时候,老师就告诉过我们,在万恶的旧社会,地主阶级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地主刘崇为什么会收留非亲非故的王氏母子呢?难道万恶的地主,也有一点点儿善心或良心?也许,地主阶级里面也有善人?
  [出生6]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刘地主收留了贫雇农王氏,以及后面拖成一串的三只“油瓶”。  真是有话便长,无话便短。寄人篱下的母子四人,其实就是刘地主家的便宜长工。看来,刘地主做善人也不是无条件的。王氏呢,一个妇道人家,大多也就是缝缝补补洗洗做做家务,当然也到刘地主家的地里做些粗活;三个小子呢,虽是童工身份,但年龄太小,也不过放放牛,砍砍柴,喂喂马什么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朱温跟两个哥哥一起渐渐长大了。可他眼睛看到的是人世间的不平,心里产生的是强烈的愤慨和不满。  他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他们有的,我为什么不能有?  不知道是哪一天,他突然就发现了自己和刘地主家的小子不公平。  几个小子在田野里疯玩了半天。  “开饭了!开饭了!”一声声呼唤让朱温发现自己早已饥肠辘辘,便同大家一起向家里飞奔而去。  强悍的朱温跑在队伍的最前面。刚跨进大门,厢房里传出的阵阵香味让他情不自禁地跑了过去。  刚到厢房门口,一条胖乎乎的腿伸了过来,险些绊了他一跤。朱温抬头一望,望到了厨房赵姨怒气冲冲又鄙夷不屑的目光。  朱温当年读不懂这种目光,只觉得她的样子好吓人。后来见识多了,才知道这种目光的含义。  正在这时,厨房的王姨端着一盘清蒸全鸡过来了。朱温甚至看到了那鸡头晃悠晃悠地直向他点头。  他正陶醉在自己汹涌而出的唾液里,胳膊上传来了钻心的疼痛,赵姨拧着他的胳膊,把他扔在一边,骂道:“好狗不挡道!”  直到这时,小刘地主才腆着一个肥肚子“吭哧吭哧”地跑了过来,被赵姨抱上了桌前的椅子。  朱温还陶醉在满桌大鱼大肉散发的香味里,耳朵又传来了一阵疼痛。他被拧着耳朵拖到了柴房里,这才看清,拧自己耳朵的是铁青着脸的母亲。
  [出生]  母亲虎着脸,给了他一碗可以做镜子的稀粥和几片有点咸味的青菜叶。  肚子咕咕叫的朱温狼吞虎咽地喝下了稀粥,可他的脑子里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纠缠着他:玩的时候可以一起玩,为什么我就不能到厢房里去吃鸡肉?  这个念头一钻进他的大脑,从此就生了根,发了芽,开了花,还结了种子。  从此,他就不停地观察,不停地思考。  冬天,小地主穿着棉衣锦袍,漫天风雪里疯玩,他却只能躲在草垛里瑟瑟发抖。  我为什么没有棉衣穿?  想多了,朱温又在想下一个问题:他有的,我怎么才可以有?  朱温有他的办法了。  刘地主地里有一大片梨树林,树上挂满了又香又大又脆的梨儿,当然,也有被虫子蛀过的,也有歪瓜劣枣又小又丑的。  虽然给梨树松土、浇水、施肥、捉虫的是朱温母子,甚至爬上树摘梨的也是朱温母子。可是,吃梨的时候,刘地主一家吃又香又大又甜又脆的,而朱温母子却吃又小又丑又涩又酸的,或者是被虫子蛀过的。  朱温想,他们能吃的,我为什么不能吃?朱温又想,他能吃,我怎么才可以吃到?  朱温虽然没有听过“大闹天宫”的故事——因为当时还没有——但他却象齐天大圣那样做。他偷偷地爬到梨树上,拣最好的梨吃了个饱。  当然,后果也跟齐天大圣一样,被刘地主发现,一顿棍棒饱打,打得朱温终生不想吃梨子。  可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念头,常常会犯相同的错误。  当然,有时也不一定偷,也可以骗。比如可以把小地主手里吃的糖果、玩的小玩意儿骗过手吃了,或者玩了。  因为其实这件事很容易,那个小地主太愚蠢了。  朱温因此尝够了刘地主的棍棒的滋味。
  准备长期写不
  准备长期写不?
  @探花无情 10楼
12:50:23  准备长期写不?  -----------------------------  长期写,长篇连载。
  @探花无情 9楼
12:49:36  准备长期写不  -----------------------------  写的是五代十国的人,但是,时间跨度达到一百多年,涉及的人物有数百个,重点写的人物三、四十个。当然,最主要写的,是朱温、李存勖、柴荣、杨行密等人。
  [出生8]  刘地主的老母亲,一个吃斋念佛的老妇人实在看不下去了,这场面太血腥,于是常常出来护着他,救下棍棒中的朱温。  刘地主对母亲的这种行为不理解,常常抱怨。  刘老太太于是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朱三这人不简单,长大后大富大贵,你们要好好待他。  为什么呢?众人很不以为然。因为穷朱三连个算命钱都没有,老太太怎么知道。  老太太又只好用另一个谎言来圆谎:我曾看见过他熟睡的时候,变成了一条红蛇,一条金灿灿的红蛇。  老太太不敢说他是龙,只敢说他是红蛇。  众人不大信这句话,但对朱三的态度有了点变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嘛。  朱温也感觉到了一些变化,刘地主的棍棒,似乎下得轻了些。  兄弟三人,个性差异大。老大朱全昱温顺、老实、厚道,有点教书先生朱诚的气质,只是没有文化做不成教书先生,因此只能做老实本分的农民。他对地主家安排的工作,老老实实地完成,甚至提前完成、超额完成,以博地主一奖赏。朱温干坏事的时候,叫他一起去,他不仅不去,还训斥他,甚至告发他。所以,后来朱温要干坏事的时候,就只能躲着他了。  老二朱存呢,不主动干坏事,只是朱温需要帮手,叫他一起做事的时候,常常乐于参与,与朱温活脱脱一对难兄难弟。兄弟俩懒惰、说谎、偷盗、坑蒙拐骗、不务正业,凭借一身蛮力,蛮横不讲理,自以为是,横行乡里,在乡里可谓是“千夫所指”。活脱脱一对小流氓。贫雇农家庭出身的朱温先生不能说是好人,由此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英雄莫问出处”,小人也应该“莫问出处”。
  [出生9]  这对兄弟,不是偷了张家的鸡,就是摸了李家的狗,不是打伤了东家的小孩子,就是捅破了西家的窗户纸,一对活宝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为此,刘地主没少斥骂和鞭打。这倒不是因为孩子不是刘地主所生,不疼爱。说实在的,就算他们的亲爹朱诚先生在世,也会如此。可是,心理承受力强,面皮够厚的哥俩抗打击能力强,全没当回事。  兄弟俩对刘地主安排的农活偷工减料、耍奸使滑,从未认真干过。但为了打架的时候占点便宜,倒喜欢舞枪弄棒,习了点拳脚工夫。对农活不爱,弯弓射箭逐兽打猎的事,却特别喜欢。  “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在一些地方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但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以前读马克思的书,对流氓无产阶级是怎么回事不了解,也读不懂这句话。后来,读了朱温的历史,觉得朱温同志一生的行为,完全可以给这句话作注释。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们成年。  成年以后的朱温,看到更多的人世间不平事。  为什么,那些腐朽而又愚蠢的人,身居高位,执掌大权,为所欲为?  为什么,那些聪明智慧而又辛勤劳作的人,历尽苦难,忍气吞声?  在他的心中,有一颗不羁的灵魂,想要爆发,像火山一样爆发!  他用自己荒诞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来向这个黑暗的世界,吐出心中的怨气。  如果他生在太平盛世,顶多就是一个横行乡里的“小霸王”。  “乱世出英雄”,幸运的是,他生逢其时,生在唐末这一乱世,这个乱世使他成了“英雄”。  由此,你说,朱温的身世,是幸,还是不幸?
  开篇有点像明朝那些事,呵呵,继续更新,相互学习。
  第二章
投身革命或投机革命?  唐僖宗乾符年间,关东地区爆发了让唐朝统治者心惊胆寒的王仙芝、黄巢起义。  其实,任何时代农民起义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农民兄弟活不下去了。  谁不想太太平平地过日子?谁想冒着杀头的危险起来造反?平平安安做个农民,干嘛要每天与刀剑为伍,生活在枪林弹雨中,过这种刀头舐血的日子?  这次起义没有任何新意,跟历史上的任何一次起义都一样:天灾人祸断了农民的生路。皇帝昏庸、腐败无能,官僚集团争权夺利、互相倾扎,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像一群蚂蝗,吸干了农民的血汗,还要吞噬他们的骨肉,这是人祸。关于这些,夜郎今后会用很多史实来介绍,现在,我们还来不及去了解这些蠢货的奇葩表现。  如果再来个水旱灾害,田里庄稼歉收,甚至颗粒无收,农民就真活不下去了。  这几年,关东地区连年干旱,爆发了严重饥荒,可腐朽的唐朝统治者仍然横征暴敛。农民们实在是活不下去了,于是爆发了很多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后来,私盐贩子王仙芝领导的起义(875年初)规模最大,已经攻占了曹州(今山东曹县)、濮州(今山东鄄城县)等地区。同为私盐贩子的黄巢也趁机(公元875年六月)在曹州、濮州地区响应王仙芝,队伍迅速发展到几万人。  为什么造反的头目老是私盐贩子?
  长期写吧!
  @兰陵烟雨 16楼
21:30:18  开篇有点像明朝那些事,呵呵,继续更新,相互学习。  -----------------------------  有点像,不过区别大,只是把人物最主要的信息展示出来。
  @书虫嚼史 18楼
22:07:27  长期写吧!  -----------------------------  你们喜欢就写下去,不喜欢就作罢。但愿写下去吧。
  [为什么造反的头目老是私盐贩子?]   这个问题,如果让历史学家写一篇论文,相信大家都不喜欢读。  夜郎在此简单说一下。  先说农民为什么会造反。  其实,在万恶的封建社会,农民对生活的期望值并不高。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点都不偷懒,甚至晚上还熬夜做活。“你耕田我织布,你挑水我浇园”式的男耕女织,辛勤工作无非是期望吃得饱、穿得暖。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他们期待的最幸福的生活。生个儿子娶个媳妇,再生个儿子,再娶个媳妇,周而复始。他们希望老天爷对他们好一点,能风调雨顺,多收个三五斗,能吃得饱一点,穿得暖一点。  至于向地主交地租,他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不知道那是剥削;向国家交纳赋税服徭役兵役,他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不知道那是压迫。如果有个好心的地主地租少收点,如果有个好心的皇帝赋税徭役轻一点,他们就谢天谢地了。  其实,他们只是想活下去。  因此,稍微明智一点的封建统治者,都注意“休养生息”。至少,要让农民活下去。  这就像牧民养羊。他们喝羊奶、吃羊肉、穿羊皮、用羊毛做衣服,离开了羊他们就活不了。所以他们不能把羊杀完,必须要保证羊群的数量,不然,羊被杀光了,他们也会饿死的。  统治者要让农民活下去,农民也只是想活下去。  当然,万恶的封建统治者,有时不能满足他们这个微薄的欲望。
  [为什么造反的头目老是私盐贩子?2]   这时,不同性格的农民会有不同的表现。  逆来顺受型。盼啊盼,盼个好年头,盼个好皇帝,盼个好地主,继续过日子。  赌博奋争型。反正死路一条,造反,赌一把,赌赢为王为侯,改变命运,赌输潇洒死一回。  此谓官逼民反。  说实在的,在万恶的封建社会,逆来顺受型的农民占绝大多数,不信,你去算算,每次农民起义时,造反的人数,占当时农民人数的百分之几?  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请诸君去研究论述。夜郎实在没有这个水平。  造反的是农民,可造反的头儿,大多不是农民。军队中的军官或者小头目(陈胜、吴广)甚至士兵(张献忠、李自成),宗教首领(张角、张梁、张宝、韩山童、刘福通、洪秀全),旧朝官僚(刘邦、李渊、李密、翟让、宋江),贵族后代(项羽、刘秀),私盐贩子(王仙芝、黄巢、张士诚),小商贩(王小波)甚至和尚(朱元璋),都可以做造反的头儿。可是,真正的农民做造反头儿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夜郎实在是想不起来,诸君不妨帮忙想一个?杨秀清、萧朝贵烧炭为业,虽有小商贩之嫌,姑且算上吧。但是,他们算不上正头目。  由此,农民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就不难理解了。第一种结果,被当时的统治者镇压,失败;第二种结果,旧的统治者被新的统治者取代,失败。  注意,第二种失败,是农民的失败,不是农民起义头目的失败。  农民,还是做农民,还是种地交地租服徭役兵役,还是盼望风调雨顺、盼望善良的皇帝和地主。  私盐贩子,怎么就成了农民起义的头儿?
  @readtodo 23楼
08:05:37  3  -----------------------------  正在写“3”,马上就完,请耐心等待一下。对不起,节奏有点慢。
  [为什么造反的头目老是私盐贩子?3]  盐,是封建社会非常重要的生活必需商品,是仅次于粮食的生命保障物品。“不饱不饿三担谷,不咸不淡九斤盐”,谁都离不开它。  正因为如此,它被统治阶级看中并利用。在它身上,封建统治者看到的不是咸津津的食盐,而是亮锃锃的金子。  最先发现这块金子的是汉武帝。“官营盐铁”,垄断经营这两样东西,可以获得高额利润。盐和铁成了封建统治者对老百姓敲骨吸髓的工具。  后来的统治者很快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既然大家都必须吃盐,政府就可以垄断经营,赚取高额利润。  天宝、至德年间,政府垄断经营盐,每斗盐的价格是10钱。用脚想一下,这里面已经包含了政府的高额利润。安史之乱后,肃宗乾元元年 (758年)每斗盐的价格提高到110钱,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提到每斗210钱,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提高到370钱。“大历末,通计一岁征赋所入总一千二百万贯,而盐利且过半”。  政府将盐垄断,以此对老百姓敲骨吸髓,狡猾地掩盖剥削事实。物价飞涨,是政府剥削老百姓的主要方法。  如果走私食盐,其收益可想而知。  政府为了垄断盐利,制定了严酷的刑罚。不仅用死刑威胁,甚至还使用了连坐法。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马克思《资本论》  麻烦诸位,请算一算私盐贩子的利润率。  而且盐价越高,私盐贩子的利润就越高。  因此,杀头灭族也不能阻止私盐贩子的疯狂。
  好文章!楼主继续~  
  @江东小霸王2014 27楼
14:57:53  好文章!楼主继续~  -----------------------------  谢谢,我会努力。
  [机遇]  总有一天,我会回来的!  我会证明给你们看,我并不是屡试不中的窝囊废!  老子不当官了!回家继承祖业,当私盐贩子,当盐帮首领去。  “士为知己者死”,大凡一个人,特别是一个自以为有才华的人,其内心都渴望被别人认可,渴望证明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你理解了他,认可了他,重用了他,他宁愿为你死。诸葛亮之于刘备、文天祥之于赵昀(宋理宗),方孝孺之于建文帝,都是这种情怀。  反之,空有一腹才华,被人蔑视、被人遗弃、被人埋没,那么,他也宁愿为你死。不过,应该加上几个字:他宁愿为消灭你而死。  屡试不中的黄巢,就是这种心情。他怀着对科举制度、对皇帝、对唐朝官吏刻骨的仇恨,等待着机会,等待着有一天风风光光地回到长安,把那一群蠢猪般的官员和皇帝踏在脚下,像碾蚂蚁一样地碾死他们。  唐朝负责科举的官员最后悔的两件事是:没有录取黄巢和李振。黄巢的故事我们已经开始讲了,李振的故事以后再讲。他们没有把黄巢和李振拉进他们的朋友圈子里,把这两个人推进了他们的敌人圈子里。为此,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且是生命的代价。  机会很快就来了。  王仙芝与尚君长等人在长垣县揭竿而起,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向各道传送檄文,揭露唐朝官吏贪污腐败、赋税繁重、赏罚不平等罪恶,号召大家起来消灭这个罪恶的政权。  腐朽的唐政府官员本来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他们却做了农民们的朋友。  真是奇葩啊!
  [起义]  因为他们要面子。小型的起义,州县觉得应付得了,就不向中央报告;大点的起义,宰相觉得应付得了,就不向皇帝报告。  所以,当皇帝的僖宗,听到的消息都是正面的。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天下太平!这样,大臣们放心做官,皇帝放心去玩。  皆大欢喜,此之谓双赢。  可是,纸是包不住火的。  当宰相应付不了的时候,就只能报告皇帝。当然,宰相都应付不了的事,皇帝也应付不了。因为皇帝并不比宰相聪明,也并不比宰相能干。  所以,当皇帝知道真相的时候,事情已经无法收拾了。  因此,夜郎觉得,严厉打击官场的瞒报行为,是多么英明啊!  所以,王仙芝的发展,非常迅速。他的部下尚君长、柴存、毕师铎、曹师雄、柳彦璋、刘汉宏、李重霸等这些小民,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准备唱大戏了。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黄巢家乡。黄巢分析了天下形势,看出唐政权已经是一堵众人正在使劲推的朽墙,决定也伸出一只手。于是散尽家财,招兵买马,购置武器,与同族兄弟子侄黄存、黄揆、黄思邺、黄钦、黄秉、黄万通、黄思厚及外甥林言等八人响应王仙芝,招募各地饥饿的农民,队伍迅速发展为数千人。  黄巢跟王仙芝互相呼应,攻打州县、屠杀贪官、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被逼上绝路的农民纷纷投奔黄巢,队伍迅速发展为几万人。  讲个小插曲,这年七月,水旱灾害过了又来蝗灾,蝗虫自东飞到西,遮天蔽日,所过之处赤地千里,草木五谷被吃得一干二净。京兆尹杨知至向唐僖宗报告说:“蝗虫飞入京畿地区,不吃庄稼,全都抱着荆棘而死去。”于是皆大欢喜,宰相们都来致贺。  我们不得不佩服蝗虫这种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自我牺牲的精神,集体抱着荆棘自杀。  这样的昏君,这样的奸臣,唐室如何不亡?
  [游击战]  唐僖宗见起义军发展迅速,队伍壮大这么快,慌了手脚,马上调动大军,跟一千多年后的日本鬼子学了一个把式:铁壁合围!诏令淮南(领扬州)、忠武(领许州)、宣武(领汴州)、义成(领滑州)、天平(领郓州)五镇节度使合击起义军。五个封疆大吏,对付你一个才出茅屋的毛头小子,应该绰绰有余。  王仙芝与黄巢这两只鲜鸡蛋,不想跟那五块又老又臭的大石头硬碰,立即决定避开唐军主力,采用游击战术,避实就虚,进军敌人的薄弱地区沂州(山东临沂)。  等五位节度使的大军到达曹州时,却发现他们辛辛苦苦编织的大网里一无所有,不要说大鱼,小虾米都没有一只。  此后,起义军给政府军玩起了捉迷藏。  大军到来,起义军不见了。不一会儿,哪个州又被攻下来了,哪个县又被攻破了。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起义军转战山东、河南,以及安徽北部、湖北北部、江苏北部等地区,把唐朝的江山搅得一塌糊涂。  起义军每攻占一个地方,都斩杀唐朝的贪官污吏,斩杀地方的豪强地主,打开政府粮仓,没收地主的财物,将粮食、财物分发给饥饿的农民。因此,广大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的队伍不断壮大,唐朝政府和官员地主心惊胆颤。  十二月,起义军再次进攻沂州,僖宗任命平卢节度使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使、曹全晸为副使,并调发禁兵三千人、铁甲骑兵五百人交宋威指挥。又下诏令给河南方镇,命令各镇所派遣的军队统一接受宋威指挥和调遣。  他们想把沂州装备成一座铁城,让起义军来攻击,把这座城市变成起义军的坟墓。  可是,任何战场上,敌人是不可能站在你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起义军发现沂州这块骨头啃不动,果断地放弃,宣布攻城失败。当然,是不用开新闻发布会的。  起义军攻打沂州失败,掉头向西进攻郏城(河南中牟东)一带。宋威以为大功告成,谎报战功,向僖宗报告说王仙芝已经战死,擅自遣散各道兵马,自己也回到治所青州睡大觉去了。大臣们都入朝向僖宗表示祝贺。谁知过了三天,郏城一带州县又来告急,报告说起义军还在,并攻城攻得欢呢。没办法,又得辛苦将士们去镇压一下了。那时候,唐军将士刚回营休息,又接到诏令让他们归队出战,反复折腾,来回奔波,都很气愤,士气低落,有的甚至也想起来造反。
  顶  
  @edanyan 33楼
00:28:45  顶  -----------------------------  谢谢,有你们的支持,才有写下去的动力。
  起义军迅速攻陷阳翟(河南禹州市)、郏城,不到十天连破附近八县。  唐僖宗慌了手脚,担心起义军进攻洛阳,马上下诏令调集军队围攻起义军。令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带兵直接攻击起义军,令昭义节度使曹翔领步兵和骑兵共五千人联合义成兵守卫东都洛阳,令左散骑常侍曾元裕为招讨副使据守东都洛阳,令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领步兵和骑兵二千人守汝州、邓州,令邠宁节度使李侃、凤翔节度使令狐绹领步兵一千、骑兵五百据守陕州、潼关。  有气派,指挥若定的唐僖宗,给起义军布置下天罗地网。  应该说,唐僖宗是一个很能吸取教训的人。  说到这里,必须要先说明一个问题。当时的唐僖宗才十四岁,实际年龄十三周岁多一点点,还是一个贪玩的小孩子。什么军国大事啊、出谋划策啊,多半与他无关。但是,他毕竟是唐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法人代表,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总不能说“以唐僖宗为首的唐政府高级官僚集体”,多麻烦。我们常常说的唐僖宗,指的是这个政府,虽然也许他跟唐僖宗的想法一点关系也没有。  上一次,僖宗采取的是全面开花的铁壁合围战术,五支部队从五个不同的方向合围一个点,形成一个庞大的包围圈。  如果黄巢采用步步为营死守地盘的策略,那么,现在黄巢坟头上的草,已经长得比“离离原上草”都茂盛了。  可是,战场上,敌人的思路跟你的思路永远是对立的。  结果大家已经知道了,黄巢从大网中溜了,而且实力保存完好。  这一次,僖宗采取的是围堵结合的策略,针对的是黄巢的游击战策略。  崔安潜主攻,然后黄巢逃跑。北线是绝路,东线被崔安潜占据,西线重兵把守、还有险要的地势,南线张着口袋。黄巢,你朝哪里逃都是死路。你不是擅长游击吗?朕给你准备了多个口袋,看你钻哪个口袋。  可是,很遗憾,昏庸的唐僖宗不仅仅养了一支庞大的腐朽没落的官僚队伍,也养了一支庞大的腐朽没落的军人队伍。  这支军队,来之不能战,战之不能胜。  政策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执行政策的人身上。策略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这个策略中的棋子。  起义军南行,攻陷汝州(河南临汝)城,活捉唐汝州刺史王镣。  这可不得了,这王镣来头不小,当朝宰相王铎的堂兄弟。消息传到东都洛阳,上下震惊,从百官到普通士民纷纷携带家眷争先恐后地逃出城去。
  僖宗见硬的不行,又来招软的。下诏不仅赦免起义军首领王仙芝、尚君长等人的“罪行”,还给他们官位爵禄,玩了一把“招安”把戏。  可起义军不吃这一套,继续进攻,攻破阳武(今属河南原阳)后,又转攻郑州。在郑州附近的中牟县,起义军遭到唐政府昭义军监军判官雷殷符袭击,遭遇失败。起义军只得改变作战计划,跳出唐政府组织的以洛阳为中心的防御圈,转向南方攻打唐州(河南唐河)、邓州(河南邓州)。  此时起义军转战河南,攻打州县,声势日益兴盛。潼关以东的州县大多不敢自找麻烦,各自打扫门前雪,闭城自守,祈求黄巢不要来找麻烦,以图保存实力。这给了起义军以各个击破的机会。起义军还利用官军的弱点保存实力,如果遇到官军追击,就沿路丢弃财物,唐军士兵争抢财物,就无心追击起义军。  因此,起义军一路顺风,先后又攻陷郢州(湖北钟祥)、复州(湖北天门)。  十二月,起义军进攻申州(河南信阳)、光州(河南潢川)、隋州(湖北随州)、庐州(安徽合肥)、寿州(安徽寿县)、舒州(安徽潜山)、通州(江苏南通市通州区 )等地,直接威胁扬州。  淮南节度使刘邺看到淮南吃紧,马上上奏朝廷要求增派军队援助。唐僖宗诏令感化军节度使薛能选派精兵数千人往淮南救助刘邺。  这个时候,宋威已经年老昏聩,不能胜任军务,既想守地自保,还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就私下跟曾元裕商量说:“我们剿‘贼’虽能成功,但以后能免祸吗?不如对‘贼’手下留情。将来万一他们成了皇帝,我们不失为有功之臣。”于是,他们不但不主动攻击起义军,常常带兵给起义军殿后,领着唐政府军“追”而不“击”。  唐僖宗也不傻,见宋威与曾元裕这对“傻傻组合”剿“贼”无功,起义军越剿越猛,决定让他们去坐坐冷板凳,重新起用人才。任命忠武节度使崔安潜为行营都统,派宫苑使李瑑为招讨使取代宋威,右武卫上将军张自勉为招讨副使取代曾元裕。
  [招安]  唐政府在围剿农民起义军的同时,从来没有停止过“招安”,因为这是解决问题成本最低的方式。  起义军进攻蕲州(湖北蕲春),蕲州刺史裴渥不敢抵抗,开门投降。  裴渥当了降将,想让王仙芝向他学习。  而裴渥跟王仙芝没有交情,不好谈这种话题,于是,王仙芝营中的俘虏前汝州刺史王镣起作用了,因为他跟裴渥是有交情的。  用明清时期的话来说,王镣的堂兄当朝宰相是裴渥的“房师”,就是说,裴渥考中进士的时候,王铎是主掌科举考试的官员。  一俘一降在蕲州相遇了,都想讨好王仙芝以求早点脱身。于是就引诱王仙芝说,只要你愿意投降政府,我跟俺哥说一声,有你的官做。王仙芝呢,也想降了,打了这么久,有个官做也行。把脑袋别腰上搞起义,为的不就是荣华富贵吗?有官做,为什么要去拼命呢?  裴、王二人向朝廷上表,表明这个意思,经过王铎在僖宗面前极力争取,唐政府同意了王仙芝的投降和封官的事。王铎想以此捞出弟弟,看得出来他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  几番鸿雁传书,事情办妥了,皇帝也派宦官给大家送委任状来了。  为了庆祝,裴渥大开蕲州城门请王仙芝、黄巢等三十多位义军首领入城,置酒设宴,并摆出大量的金银珠宝给大家作为见面礼。  宴会在友好亲切的气氛中进行着,觥筹交错,其乐融融。宾主双方就共同关心的投降事宜进行了友好愉快的交谈。  酒过三巡,菜上五道,酒酣耳热之际,宴会的主题,也是高潮到了!  由皇帝派来的中使亲授委任状:……噼噼啪啪,叽叽呱呱,……授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监察御史……钦此。  沉默,沉默,再沉默。  还有呢?还有呢?还有呢?  没有了。宦官和大家都一脸茫然。  王仙芝恭敬地接过委任状,一脸幸福的笑容。  黄巢大怒,斥骂王仙芝说:“你投降了,独自得官,五千多人怎么办?(君降,独得官,五千众岂奈何!)”于是跟王仙芝动起了手脚,拳头打伤了王仙芝的头部。众将跟黄巢的想法是一样的,你一个人当了官,我们几千人回家种地?不想投降。王仙芝见众怒难犯,况且唐政府也不可能接受他一个人去投降,离开了这五千人,他什么都不是。他只得放弃投降的念头,转而率兵袭击蕲州兵。裴渥见事未办成,仓惶逃奔到鄂州,宦官中使逃奔到襄州,王镣没跑掉,继续留在军中。
  [投降]  发生冲突之后,起义军兵分几路进军。王仙芝留在当地;尚君长进军陈州(河南淮阳)、蔡州(河南汝南);黄巢率领二千人马向北进发。  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山东东平),杀死节度使薛崇。三月,又攻陷沂州,人马扩至几万。两三个月时间,起义军的队伍扩大十多倍,说明愿意参加起义的农民确实有点多。黄巢虽然连续攻下两个州,军队数量也增加了不少,但仍然感觉孤军作战,势单力薄。这时尚君长的弟弟尚让屯兵嵖岈山,黄巢便与尚让会合,共保嵖岈山。  王仙芝在湖北孤军作战,是感觉不大舒服,想念老战友了,又率军北上。他的这种战友情怀,跟我们的很多退伍军人是一样的。七月二十一日,王仙芝和黄巢再次合兵进攻宋州(河南商丘),将宋威围困在城中。唐政府调集平卢、宣武、忠武三镇兵马赶来援助,被起义军打败。再后来,唐左威卫上将军张自勉率领忠武兵七千人来救宋州,打败了起义军,斩杀了两千多人。起义军跟政府军的力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众寡悬殊,决定放弃攻打宋州。王仙芝率军南下,再次与黄巢分裂。这一次,是他最后一次与黄巢合作。  感情,一旦破裂,修复是很困难的,比如王仙芝和黄巢。所以,不管是什么感情,我们都要珍惜。  黄巢率本部人马在蕲州、黄州一带流动作战,被曾元裕打败,便又回师中原,先后又攻下匡城(河南睢县)、濮州(山东鄄城)。  王仙芝与黄巢分手后,转战江淮,先后进攻隋州、复州、郢州、安州、洪州、朗州、岳州、潭州、宣州、润州等地区。  王仙芝的战果其实并不差,但是,他头脑中的投降情结害了他,也害了他的战友们。  也许,打了几年,累了,想休息了。  僖宗诏令崔安潜回到忠武军治所,重新起用宋威、曾元裕,恢复招讨使的名份,由杨复光监军。  杨复光知道王仙芝有投降情结,便派使者吴彦宏带诏书去招安王仙芝。王仙芝答应投降,讲好了条件,写了降表,派遣尚君长、蔡温球、楚彦威代表他到京师上降表。王仙芝同时又写信给宋威,提出投降后要任节度使。  十二月,宋威想把握好这个立功的机会,表面假装答应王仙芝,暗中派遣士兵在道路上将尚君长等人劫走,给僖宗上奏时却说:“与尚君长交战,俘获了他。”杨复光则坚持说他们是来投诚的,并不是宋威于战阵中擒获。  僖宗诏令侍御使归仁绍等进行调查审核,居然无法查明真相。最后将尚君长等人在狗脊岭(在唐长安城内东市)斩首。
  {将星陨落]  王仙芝很愤怒,后果很严重!  宋威不仅背信弃义,欺骗了王仙芝,覆灭了他投降的美梦,而且谋害了他的亲密战友。最让他窝火的是,尚君长他们作为军人,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于阴谋。  这次事件,宋威是主谋,唐僖宗是帮凶,他王仙芝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要报复,要发动更猛烈的进攻!  得到消息的王仙芝马上挥师南下,渡过汉水进攻荆南(湖北江陵),乾符五年(878年)正月初一,起义军攻占江陵外城罗城。荆南节度使杨知温的部将们退到内城抵抗,并向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求救。李福率领全部士兵前来救援,与起义军在荆门相遇。两军大战,起义军失败,王仙芝于是解除了对荆南的包围。  真是祸不单行。在荆南遭遇挫折的王仙芝准备北上河南,进军中原地区,初六,王仙芝率军到达申州(今河南信阳),在申州东面遭到老对手曾元裕的伏击,起义军损失惨重,被杀、俘达2万多人。  为表彰这次胜利,唐政府提拔曾元裕为招讨使,颍州刺史张自勉为招讨副使,调西川节度使唐末第一名将高骈为荆南节度使兼盐铁转运使,从四面八方调集军队,加紧围剿王仙芝。  王仙芝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北上的路被曾元裕堵死,只好率军南下,准备渡过长江。  可是,他没有机会了。  二月,王仙芝向南进军准备回到蕲州。曾元裕紧追不舍,在黄梅(湖北黄梅)将起义军包围,经过激战,起义军5万余人英勇牺牲,王仙芝本人在突围中战死。  一代英豪王仙芝就此陨落。  王仙芝是英雄,敢于向强大的唐帝国挑战,首倡起义,带领一帮贫苦农民,转战中原和江淮长达三年,让这个庞大的帝国束手无策。  王仙芝虽然没有消灭唐帝国,却动摇了它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它的灭亡。  王仙芝提出了“平均”的口号,体现了广大农民的革命要求。  王仙芝的商人品质导致了他的反复,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王仙芝阵亡后,突围成功的将士们,继续转战各地,继续斗争,有的走江淮,有的北上中原。  当时,黄巢正在围攻亳州,尚让带领王仙芝的余部来投奔,并且带来了王仙芝阵亡的确切消息。  黄巢的心情很复杂。  首先是悲哀。都说兔死狐悲,物伤其类,黄巢与王仙芝惺惺相惜,虽说时分时合,但是,作为战友,作为向腐朽没落的唐政权发出挑战的战友,作为多少次一起同生共死、同冒矢石,多少次一起流血流汗的战友,曾经生死相依,曾经互相救助的战友,说没就没了。  其次是恐惧。当时,王仙芝的实力比黄巢的实力强,王仙芝起义的时间也比黄巢要早,他的资格更老、经验更丰富,他在起义军中的威望也比黄巢要高。一句话,他比黄巢占有更多的优势,其结局如此,黄巢预感到:王仙芝的今天,就是他黄巢的明天。再说,以前有一位战友牵制敌人,现在自己孤军奋战,面对的形势更加险恶。  他在反思,在总结,他要在王仙芝身上吸取教训。  擦干泪水,收拾心情,战斗吧!黄巢,敌人还在虎视眈眈,前面有暴风骤雨!  王仙芝死了,义军也需要首领,大家推举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大将军”,建立政权,委派官吏,建年号王霸。  黄巢,又带领着他的兄弟们,在唐军编织的罗网缝隙里钻,艰苦地寻找自己生存的空间。  不久,黄巢又领兵攻陷沂州、濮州。然后又进攻宋州、汴州、郑州、卫南县、叶县、阳翟等地。攻城掠地虽多,也屡次被唐朝官军打败,队伍损失很大。于是黄巢使用了一招缓兵之计,给天平节度使张裼一封求降信,请求代向朝廷上奏。唐僖宗得到奏文后下诏任命黄巢为右卫将军,命令黄巢率部众到郓州解除武装。  但是,黄巢是不会投降的。王仙芝的结局让他明白,投降是没有出路的。他的投降是诈降,缓兵之计需要的时间已经够了,所以他根本就不去郓州。  黄巢分析了天下形势,唐政府藩镇割据,没有统一的指挥,各自为政只图自保,他们的罗网,其实有很多漏洞。他可以在这些漏洞之间钻来钻去,寻找机会消灭敌人。  三月,黄巢见河南一带官军势力强大,难以取胜,而江南的力量相对薄弱;王仙芝旧将王重隐又攻陷了洪州(江西南昌),转战于湖南,于是便率军渡江南下,与王重隐部相呼应。黄巢率军渡过长江,攻陷虔州(江西赣州)、吉州(江西吉安)、饶州(江西鄱阳)、信州(江西上饶)。
  八月,黄巢进攻宣州(安徽宣城),宣歙观察使王凝率兵抵抗。黄巢在南陵县战败,便引兵转攻浙东,经婺州(浙江金华市婺城区)至衢州,然后披荆斩棘,开辟山路七百里,直达建州(福建建瓯)。  十二月十三,黄巢攻下了福州,福州观察使韦岫弃城逃走。起义军进入福建后烧官府、杀官吏,但只要自称是读书人的都释放而不问罪。因为当时的军队中传唱着这样一首民谣:“杀了读书郎,全军见阎王。”所以当起义军经过崇文馆校书郎黄璞门前时,下令说:“这是读书人的家,把火炬灭掉,不要烧。”  黄巢找到了隐居乌石山寺庙里的隐士周朴,问他:“你能跟我吗?”周朴回答说:“我是隐居者,天子的官我都不当,怎会跟从贼人?”黄巢听周朴骂他为“贼”,非常愤怒,立即斩杀了他。  周朴的悲剧告诉我们:做人要厚道,积点口德。  乾符六年(879年)五月,黄巢给浙东观察使崔璆、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写信,请求他们上奏朝廷,让他担任天平节度使。二人把黄巢的要求上奏僖宗,唐僖宗当然不答应。黄巢又请求担任广州节度使,唐僖宗更不答应。因为广州有市舶司,控制着海外贸易,每年有大量的赋税收入。唐僖宗怎么可能把这么一块肥肉送给黄巢?  宰相们给僖宗出了个馊主意,让黄巢担任率府率。  九月,黄巢得到了朝廷给予的率府率的的委任状,比“弼马温”更怒,大骂当朝宰相,并马上率军急攻广州。到达广州后,只用一天时间就将广州攻陷,活捉广州节度使李迢,并挥师攻打附近州县,占据了广州所属地盘。黄巢让李迢向朝廷上表请求让他任广州节度使,李迢拒绝,黄巢将其杀死。  黄巢自称“义军都统”,并向邻道发布檄文,扬言将要入关,斥责朝廷宦官佞臣专权,败坏国法,官僚与宦官狼狈为奸,贿赂公行,选拔官员不看才能等罪行,将唐政府的腐败公之于众,大力抨击。  如果不出意外,黄巢占据广州,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中国的历史,肯定又是另一个模样。  可是,命运多舛的黄巢,注定没有这样的好日子过。
  黄巢士兵都是北方人,在岭南地区水土不服,加上传染病流行,病死者达十分之三四。部将们害怕了,这些刀头舐血的汉子,刀枪不怕,就怕瘟疫。当然,他们也想家了,想老婆孩子了,于是他们劝黄巢北还,黄巢也赞同。起义军放弃了广州这块宝地,攻占桂州(广西桂林),然后趁江水暴涨之机,编制大木筏,沿湘江顺流而下,攻陷永州、衡州(湖南衡阳)后,于十月二十七日抵达潭州(湖南长沙)城下。  镇守潭州的湖南观察使李系紧闭城门不敢出来迎战,黄巢用一天时间,将城攻陷,全歼守军十余万人,唐军尸体塞满了湘江,李系逃奔朗州(湖南常德)。  起义军先头部队尚让部乘胜进逼江陵,号称五十万。当时诸道军队来不及集结,江陵官军不足万人,荆南节度使王铎见难以固守,留下部将刘汉宏守江陵,自己退守襄阳。王铎前脚走,刘汉宏后脚就洗劫江陵,并将江陵城烧了个干净,然后率领其部队向北逃亡。江陵只好百姓逃匿山谷,正好遇到天降大雪,大批百姓在野外冻饿而死,山野外一片僵尸。十多天后,黄巢的军队才赶到。  尚让占领江陵后立即与黄巢合兵进攻襄阳。唐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与江西招讨使、淄州刺史曹全晸联合起来,驻扎在荆门。刘巨容在林中埋下伏兵,曹全晸诱敌深入,先率轻骑迎战,假装败走,黄巢军追赶,中了埋伏,损失巨大,死伤、被俘和逃散的占十之八九。  黄巢收集余众,稍加休整后立即渡过长江向东转移,进攻鄂州(湖北武汉),将其外城攻陷。紧接着,火速进攻饶、信、池、宣、歙、杭等淮南十五州。黄巢军队又迅速壮大起来,达到二十万人。  黄巢在江浙一带迅猛发展震惊了唐政府,唐僖宗任命淮南节度使高骈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命他迅速进攻义军,同时征调昭义、感化、义武诸道兵南下,配合高骈围剿起义军。  广明元年(880年)四月,高骈派遣部将张璘渡江南下进攻黄巢军,迫使起义军将领王重霸投降。黄巢连战失利,退守饶州(江西鄱阳)。张璘乘胜进军,五月,黄巢又退守信州(江西上饶)。  此时黄巢面临了几大困境:北方诸道军队已经完成集结,兵临淮南;张璘连战皆捷士气旺盛穷追猛打;信州城内疫病流行士卒死伤,士气低落。在此危急时刻,黄巢又巧施缓兵之计:一面重金贿赂张璘,使其减速进军;一面致书高骈,表示“投降”。
  高、张二人都中了黄巢的圈套。高骈想玩个将计就计,引诱黄巢交出兵权后再慢慢收拾他,又怕诸镇官兵分了自己的功劳,于是上奏朝廷,声称义军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消灭,不用麻烦其它各镇兵马,全部请回去。其它各镇兵马似乎也不想争功,保存实力比什么都重要,当即打道回府。  张璘觉得,千里为官只为财,冒着生命危险攻打起义军是为了建功,建功是为了升官,升官是为了发财。那么,现在直接发财,不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吗?因此他一边命令军队在信州郊外远远的地方散步,一边躺在家里数银子。  黄巢密切地关注着军情的变化。  好消息不断地传来:诸道援兵已经北渡淮河,回归本镇;起义军内部的疫情好转,将士们恢复了健康,有了作战能力。黄巢立即抓住战机,突袭张璘,大败淮南兵,张璘阵亡。不知道黄巢送给他的银子,他数清楚了没有,花是肯定来不及花的,都还给了黄巢,还把自己的性命作为利息。  黄巢乘胜攻占了睦州(浙江建德)、婺州,不久又攻取宣州。  七月,黄巢率军从采石矶(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渡过长江,围攻天长、六合。兵势又强大起来。  高骈那个悔呀,把肠子都悔青了。现在援军已散,张璘战死,估计自己也没有能力制止黄巢北进了,只能采取自保策略、闭城坚守,并上表向朝廷告急,声称黄巢六十余万军队驻天长,距离自己只有几十里。表文送达朝廷,朝野震恐,一片混乱。高骈是他们最大的希望,现在,这棵大树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倒了!僖宗下诏谴责高骈妄自遣散诸道军队,致使黄巢渡过长江。高骈自知理曲,干脆宣称患风痹症,不再派兵与黄巢作战。
  僖宗本来寄希望于高骈,相信了高骈平安无事的谎言,放心大胆地去踢球、斗鸡去了。谁知道是这个造型?这下阵脚全打乱了,急忙诏令河南诸道调发军队驻扎在溵水(河南商水)县,任曹全晸为天平节度使兼东面副都统,令泰宁节度使齐克让驻扎在汝州,以防备黄巢进攻长安,毕竟,保住自己是最重要的。  九月,黄巢军号称十五万,向北进军,驻守在滁州、和州(安徽和县)一带,曹全晸率所部兵六千人与黄巢军接战,杀获不少,但由于寡不敌众,退兵屯于泗州(江苏盱眙),等待援军。但没有人出兵救援,黄巢派兵攻击曹全晸军,将其击败。  徐州派出的三千援兵到达许昌时,与忠武军周岌部内讧,全部被杀死。周岌又驱逐并杀死薛能,自称忠武留后。汝郑把截制置使齐克让担心遭到周岌袭击,带兵回到兖州,屯于溵水的诸道军队也全部散去。黄巢于是乘机率全部军队渡过淮河,自称“率土大将军”,整肃军纪,不抢不杀,只是收纳青壮年以扩充兵员。  黄巢率军攻陷申州,迅速进入颍州、宋州、徐州、兖州境内。  十一月,黄巢已攻入汝州境内,逼近东都洛阳。  黄巢还对唐政府的地方藩镇发动了政治攻势,巧妙地利用了他们力图自保的心理。  黄巢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并向诸藩镇传送文书,宣称:“你们应各自据守自己的城垒,不要阻犯我军的兵锋!我将亲率大军攻入东都,接着攻入京师,向朝廷问罪,跟你们没有关系。”  地方藩镇相信这种宣传的也不少,当然,没有这个宣传,他们也是这么想的、这么做的。  不管怎么说,保存实力是最重要的。在这样的年代,手里有兵、占有地盘,谁做老大都得给我面子。  所以,地方藩镇积极“勤王”的不多,消极“勤王”或者假“勤王”的现象却普遍存在。  今后我们还有很多故事要讲,那些地方藩镇的表现,现在暂且不提。  此时的唐政府乱作一团。唐僖宗将宰相们招来商量对策,谁也想不出办法,僖宗只好流泪哭泣。
  朱温真是淫贼吗?官场不倒翁冯道是忠还是奸?千古词帝李煜和乐不思蜀的刘禅谁更有人生智慧?一大群“官二代”为什么纷纷丢了江山身死族灭?……  什么时候才可以看到这些内容?
  第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
  卢携几天前就自称有病撒手不管了,把个烂摊子扔给了唐僖宗,实在是有点不厚道哦。宰相豆卢瑑、崔沆、观军容使宦官田令孜都建议调发在关内的诸藩镇军及左、右神策军十五万去拒守潼关。  唐僖宗于是来到神策军军营,抚慰将士,任命左神策军马军将军张承范为兵马先锋使兼把截潼关制置使,右神策军步军将军王师会为制置关塞粮料使,左神策军兵马使赵珂为勾当寨栅使,并任命田令孜为左、右神策军内外八镇及诸道马都指挥制置招讨等使,飞龙使杨复恭被任命为副使。  十三日,齐克让放弃洛阳,收集残兵退到潼关外设置营寨。唐僖宗选拔左、右神策军弓弩手二千八百人,令张承范等将率领奔赴潼关。  十七日,黄巢军攻陷东都,东都留守刘允章率领百官出城迎接黄巢入城。起义军纪律严明,对城中百姓劳问而已,街坊市场和平常一样,人民生活正常。  二十二日,唐僖宗任命田令孜为汝、洛、晋、绛、同、华等州都统,率领左、右神策军出发东讨黄巢。但他这个“率领”只是“遥领”,自已在长安的办公室里坐着喝茶看报,派张承范等率神策军前往拒战。  这一天,黄巢军攻陷虢州(河南灵宝)。  二十五日,张承范等率领神策军弓弩手从长安出发。神策军士兵都是长安富家子弟,平时贿赂宦官挂个军籍,以获得优厚的赏赐。这些人平时穿着华丽的衣服,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城里耀武扬威,恐吓老百姓那才叫个厉害,却从未上过战场打过仗。听说要上前线,有生命危险了,与家人抱头大哭。有许多人甚至用钱雇佣贫苦市民代替从征,这种人刚入军营,连兵器都不会使用。
  唐僖宗登上章信门楼亲自给出征的将士饯行,张承范向唐僖宗建议调拨粮饷和援兵。唐僖宗回答说:“你们先行一步,随后援兵将至!”  将至?是的,什么时候,有多少?谁都不知道,包括僖宗。到这个时候,哪些藩镇还听他指挥,他自己也心中无数。  二十七日,张承范等率军赶到华州。此时恰好华州刺史裴虔馀迁任宣歙观察使,城中居然连个领导都没有,军民全都逃入华山,城中空荡荡的,州库里面只剩下厚厚的灰尘和老鼠的脚印,幸运的是粮仓中还有千多斛米,张承范让军士们背上三天的粮食踏上征程。  十二月初一,张承范等率军赶到潼关。在茂密的树林草丛中搜捕到当地百姓一百来人,叫他们负责后勤,运石汲水,作守城的准备。  此时,关内的张承范军与关外的齐克让军都已经断粮,也没有援助,士卒们个个都没有斗志。  黄巢军的前锋进抵潼关城下,旌旗漫山遍野,一望无际,齐克让率军作最后一击,黄巢军稍微退却。紧接着,黄巢率大军赶到,全军大声呐喊,声音震撼黄河、华山。齐克让率部拼死作战,从中午至傍晚才停战,整整半天,士卒都已饿极了,一点力气都没有,于是呐喊着把营寨烧毁,溃散而去。齐克让只好逃入潼关。  张承范将辎重和私囊全部散发给士卒,鼓舞斗志,同时派人上表向朝廷告急。  潼关旁边有个山谷叫“禁坑”,平时禁止行人往来,里面长着蜘蛛网一样的灌木和藤条。黄巢大军到来后,齐克让部战败,士兵溃散从禁坑逃进关内,一夕之间将禁坑踏成一条平坦的大道。  初二,黄巢率军猛攻潼关,张承范竭尽全力进行抵抗,自清晨三、四点到下午三、四点,连续作战十二小时,士兵已无箭可射,只能用石头投向黄巢军。潼关外有条壕沟,黄巢军挖土填壕沟,一会儿就将壕沟填平。于是,黄巢军渡过壕沟。到了夜里,起义军纵火将关楼全部焚烧干净。张承范突然警觉到禁坑无人防守,于是分兵八百给王师会,令他拒守禁坑,当王师会率军赶到禁坑时,才知道黄巢军尚让部已经通过禁坑到了关内。
  写得好
  五代乱世,无正统,何谓忠奸?冯道不倒,有些本事而已。
  千古词帝李煜有才情,无治国之道;乐不思蜀的刘禅或许只有一点存身之道而已,是个庸才,谈不上有智慧;二者还当别论。
  至于丢江山,时也,势也,人也。
  初三早晨,尚让部从禁坑通过的士兵从小道迂回到关后,前后夹攻潼关,关上唐守军全部溃散,潼关失守。王师会自杀,张承范身穿便服率领残余士兵逃回长安。  黄巢率军攻入华州,留部将乔钤据守。  初四,唐僖宗还想玩“招安”把戏,颁下诏书授予黄巢天平节度使的官职。可是黄巢不想当节度使,想当皇帝,你愿意授予他吗?  初五,唐朝百官逃匿,田令孜率领五百神策军士兵护卫着僖宗从金光门出城,逃往成都。  傍晚,黄巢军前锋将柴存进入长安城,唐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官数十人往霸上迎接黄巢。黄巢坐着用黄金装饰的轿子进城。起义军辎重车辆塞满道路,几十万大军络绎不绝涌进长安城。长安居民夹道欢迎,尚让挨个向长发居民解释:“我黄王起兵,本为了百姓!不象唐朝李氏皇帝不爱你们,你们只管安居乐业,不要恐慌。”看到贫穷的人,往往施舍财物。  十二日,黄巢进入太清宫。十三日,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并大赦天下。  读到这里,很多朋友不满意了,你写的是朱温嘛,怎么去写黄巢了?  别急,夜郎是在写朱温,一点都没有偏离主题,我们前面所写这些,全是朱温的故事。  朱温的故事?奇了怪了?怎么没看见朱温的姓名呢?  这怪不了夜郎,这是历史,史书里面本来就没有朱温的姓名,夜郎也不敢乱写。  不过,这还真的是朱温的故事,虽然没有他的姓名在里面。  其实道理很简单。比方说,你单位的领导叫张三,你叫李四,是单位的工作员。好了,今天领导跟你一起去送温暖,给敬老院的老人家们送去了五十套棉衣。你猜,明天报上的消息是什么样的?
  顶楼主,希望看到长期及时更新  
  @安德鲁森大神 57楼
19:09:34  顶楼主,希望看到长期及时更新  -----------------------------  感谢你的支持,争取每天有更新。
  当然是这样的。标题是:张三局长节前送温暖,五十老人感恩社会关爱。下面的内容是,某某某单位的张三局长,等等等等等等。  绝对不会是这个版本。标题:张三局长、李四科员、王二麻子科员、刘三癞子科员、周五眼镜科员等五人节前送温暖,五十老人感恩社会关爱。  报纸被送进图书馆,若干年后,张三局长的事人们知道,你李四的事,当然就没人知道了。  参加这件事的只有五个人还可以记下来,那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几十万大军,都叫什么名字,你知道吗?  所以,你就不要抱怨读了这么久朱温的故事,却没有见到朱温的名字了。  黄巢发动起义不久,朱温就进了黄巢的队伍,一直跟着黄巢的大旗,一刀一枪地跟敌人拼命呢。黄巢到了哪儿,他就到哪儿。  历史老人家这个导演,还是比较公平的。  朱温同学从表演系毕业后,先安排他跑跑龙套;龙套跑好了,再演演路人甲或匪兵乙;演好了匪兵乙,再演小角色;小角色演好了,再演配角;配角演好了,再演主角。  一开始就演主角,未必是什么好事,比如唐僖宗同学。  当然,也有人跑一辈子龙套的,也有人演一辈子路人甲的。  现在,我们的故事中,朱温同学已经跑过了龙套,演过了路人甲和小角色了,马上开始演配角了。  从此,我们每天可以看到很多很多遍朱温这个名字,直到看得你心烦为止。  那一年,朱温同志已经二十多岁了,距离三十而立已经很近了。可是,作为世袭长工身份的朱温,没有赖以生存的本领,没有富一代留下的巨额遗产,没有享誉乡里的清名,衣食堪忧的日子,自然不会有红颜知己。因此,朱温同志一不小心就跨进了大龄未婚青年的行列。而这个行列的人,是最让父母揪心的。  所以,二十多岁的朱温同志还是老光棍一条,小流氓一个,在乡亲们鄙夷不屑的目光、指指点点的谴责中过日子。  此时,黄巢带兵经过朱温的家乡。
  :“我黄王起兵,本为了百姓!不象唐朝李氏皇帝不爱你们,你们只管安居乐业,不要恐慌。”  可是,黄巢的士兵把老百姓杀来吃肉。
  朱温不知道农民起义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他们做的事就叫做造反,更不知道他们将来要干什么。他只是用一个乡村农民的眼睛看到,
这支队伍跟以前的官军不一样,因为这些人经过的时候,昔日一方霸主的刘地主带着老婆孩子逃到了山里。  这支队伍做的事是朱温想了很久但不敢做的事:把地主家的粮食、衣物,甚至其它任何的财物搬出来,分给需要的人。  是啊,他们有的东西,我为什么不能有?  知音啦!知音啦!快活!快活!  跟他们一起,可以把刘地主踩在脚下,还让他瑟瑟发抖!  朱温觉得,这支队伍让他和刘地主交换了一下角色,发自内心地感到特别爽快。  这支队伍还派人来做工作,要朱温这样的男子跟他们一起造反,一起去杀贪官、杀地主。  朱温觉得这很划算,跟他们在一起,就可以跟刘地主交换下位置。以前,是我在刘地主面前低眉顺眼,现在,刘地主要在我面前低眉顺眼、祈求活命!  朱温跟二哥朱存一起,毫不犹豫地决定跑去加入,当即离开刘崇家,投入到黄巢军中,投机革命去。而他们老实巴交的大哥,却怎么也不愿意去。队伍走了,地主回来了,他还是去帮地主种地。  可是,朱温到了军队中才知道,贪官污吏、豪强地主是不会跑过来伸着脖子让你杀头的。你必须要拿着刀枪去攻夺城池,要用刀枪去砍断很多人的脖子。而这个时候,别人也会拿着刀枪,准备砍你的脖子。  进了这支队伍,就像被卷入洪流,为了不至于被淹没,就只能拼命地挣扎,一刻也不能停留。  战争机器一开动,就没有谁能停得下来,更不要说其中的一个小兵。  朱温,跟很多很多小兵一样,为了一口气,或者说为了活下去,每天都在拿着自己的生命,跟敌人作赌注。  朱温,由一个农民,变成了一个战士,一个逐渐坚强的战士。
  不久,朱温因为在军队里立了功,补缺提升为队长。他觉得祖坟上的青草,在风吹中开始动了。从来都是人下人的他,感觉到了人上人的滋味。这个滋味很好。比如说,我叫你进攻,你就进攻;我叫你停下来,你就停下来;我叫你把抢得的银子分一半给我,你就分一半给我;我叫你……  这种滋味促使他立了更多的军功,职务越来越高,成为黄巢军中主要将领。  朱温为什么会迅速积累军功,成为黄巢起义队伍中的骨干呢?  还是让我们的两个老朋友来告诉大家。不过,不要像科研论文那么晦涩难懂,说得形象点。  这两个老朋友就是张三和李四。  张三李四两个人都爱赌博,本钱都是100元。张三呢,每局押1元,100元赌100局。学过数学、懂点概率的诸君都知道,张三哪怕一天赌个三五几百局,到了晚上回家一盘算,有时是97元98元,有时是102元103元的。偶尔一次呢,数字大一些或者小一些。几年下来,张三口袋里的钱,还是100元,或者多几元少几元的。  张三,永远是一个庸俗的赌徒。即使他赌一辈子,口袋里永远是100元。当然,也可能是多几元或者少几元的。  李四呢,第一局押100元。两种结果。第一种结果,输完,回家洗洗睡了,明天挣点钱,挣到了100元又来赌;第二种结果,赢回100元,变成200元。  第二局,押200元;第三局押400元……  李四可能在任何一局中输掉所有,变得一无所有,也有可能100、200、400、800、1600……  赌桌上有个成语:孤注一掷。李四是每局孤注一掷。  朱老三不是张三,是李四。
  加入了黄巢的起义队伍,朱老三的赌注是:一条命。  赌了多次,一条命上还加点职位,命还是一条,职位在上升,就是赌注数字在变大。  可是,朱老二的运气没有老三好,不知道赌了几局,输完出局。乾符六年(879年)九月,朱存把一条命和赢得的一点利益全部扔在了广州。   战场上的朱温同志,给我们的印象是勇敢,不怕死不惜身(其实是局局孤注一掷),也有点机智。  朱温同志连胜了若干若干局,跟随着黄巢从中原赌到江浙,再从江浙赌到两广,再从两广赌到两湖,再从两湖赌到长安。  当我们翻开史书,再一次见到朱温兄的时候,他已经到了长安,完成了低级士兵、高级士兵、小队长……将军的转变。(“许建、米实、刘瑭、朱温、张全、彭攒、李逵等为诸将军游弈使”《新唐书?逆臣传》)  在黄巢军中做将军以前的事,人物太小,不能引起史家注意,无人记载,所以失传;也许是朱温同志将小人物的经历共享给大家,实在有辱朱温同志形象,所以略去不谈。  不管怎么说,这个过程,我们永远不得而知了。  我们知道的是,李四式赌徒朱温同志确实是局局皆胜,一级一级地从金字塔的底层,爬到了上层,距离最高峰已经很近了。  不过,稍微有点数学概率知识的人都知道,胜一局的可能性是二分之一,连胜两局的可能性是四分之一,连胜三局的可能性是八分之一……  如果连胜13局,可能性接近万分之一。也就是说,在一万人中,只有一个人能连胜13局。  所以,一将功成万骨枯。  朱温同志是一个手气特好的赌徒,至少连胜了十多局,踏着上万的、上十万的张三李四式赌徒的鲜血,登上了黄巢军中的将军宝座。  当然,战场上的赌博跟赌场上的赌博有所不同,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纯粹是概率因素,还有很多,恕不论述。
  留名标记,楼主辛苦了,继续加油!
  @yepeter2008 65楼
16:38:05  留名标记,楼主辛苦了,继续加油!  -----------------------------  感谢关注,欢迎指教。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五日(881年1月16日),黄巢攻陷长安,唐末农民起义达到鼎盛时期。  十二月十三日,黄巢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年号金统。  黄巢委任尚让、赵璋、崔璆(前唐浙东观察史)、杨希古为宰相,孟楷、盖洪为尚书左右仆兼知左右军事,费传古为枢密使,王璠为京兆尹,郑汉璋为御史中丞,许建、米实、刘瑭、朱温等为诸将军游弈使。又挑选剽悍作战勇敢的士兵五百人称为“功臣军”,派外甥林言为军使,相当于控鹤府军。  同时,黄巢收捕唐朝宗室以及唐政府高级官员,全部处死。唐政府官员三品以上的全部罢免职务,被杀死的有一百多人。四品以下的留用原职,不作变动。  黄巢下令军中不得乱杀人,将兵士分别隶属各官管理。但其部下组成情况复杂,局势混乱,也有胡乱杀人的现象发生。  朱温,是黄巢的开国元勋,不仅战功卓著,而且深得黄巢信任。  黄巢在长安登基后,很快就觉得睡不着觉。  虽然他赶走了唐僖宗,攻占了唐朝的首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表面上看起来风风光光,但实际上危机重重。  他真正能有效控制的地盘,也就只有长安、同州、华州这么一块地,跟唐政府名义上控制的地盘比较起来,还真是一块弹丸之地。  周围全是敌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敌人还越来越多。  就像你睡着觉,四周都有人举着板刀问你:“吃不吃板刀面啊?”随时都有砍下来的可能。  再有,黄巢面对一个新学问,以前没有学过的,也没有人来教教他。之前,他都是在敌人的包围圈中钻来钻去,寻找敌人的弱点,在运动中攻击敌人。  现在,不可能把都城背在背上去跑了吧?  现在,敌人要来攻击长安,你黄巢要学会守住长安。由打主攻的前锋,调整为打防守的后卫,黄巢短时间能适应吗?  况且,也没有教练来指导啊?
  看来,只能兵来将挡了,把他挡回去再说。  第一个敌人,唐军夏绥银节度使诸葛爽,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他,比黄巢迟几步赶到长安,此时正带领大军驻扎在栎阳(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距离长安只有几十里地,一个奔袭就可以直捣长安城。  所以,他是目前黄巢最危险的敌人。  最危险的敌人只能用最优秀的将领去对付他。于是黄巢决定派猛将朱温去截住他。  朱温领下军令,当即分析了军情。诸葛爽部驻扎在栎阳,军队数量不明,战斗力不明,将领个性不明。但是,进攻方向是明确的。他要进攻长安,必须经过长安的北大门——东渭桥(位于陕西省高陵县耿镇)。所以,他决定,不能冒失地去攻击他,先驻扎下来,守住东渭桥,截断诸葛爽的进军路线再说。  东渭桥是著名的渭河三桥之一,是从北面进入长安的必经之地,所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扼守住东渭桥,就卡住了诸葛爽的脖子。  于是,朱温领兵驻扎在渭河南岸东渭桥旁边,在这里安营扎寨,修筑守桥设备。同时派出哨探,日夜不停地打探诸葛爽的消息。  朱温每天站在桥头,手按宝剑,鹰隼般的眼睛盯着滔滔奔流的渭河,盯着长长的东滑桥,苦苦地思索破敌之策。  恍惚中,桥上仿佛涌来千军万马,他自己带着士兵,在桥头巍然屹立,一支支长枪,刺入了敌人的心脏,一支支利箭,飞蝗般地射向桥头,封锁着大桥。  对,就这样,来吧,让他来夺桥吧!  守住它,就守住了长安。这是朱温,目前唯一的想法。
  此时,桥的另一侧,率军“勤王”的诸葛爽也谨慎小心地驻扎在栎阳。他不是那种一来就冒冒失失地发动冲锋的人,先观察下形势再说。  相距长安仅有几十里,随时可以发动突然的进攻。  他之所以这样谨慎,是有原因的。  原来这诸葛爽跟唐政府并没有什么很深厚的感情,甚至曾经做过敌人,现在做节度使,也只不过是混口饭吃。  诸葛爽是青州博昌(山东博兴)人,曾经在县里当过最小的军官“伍伯”。这个军官比现代军队里的班长还小,管理包括自己在内的五个人。不知犯了第多少条军规,被县尉打了板子,一气之下弃“官”而去,浪迹江湖,做了个无业游民。咸通九年(868年),桂林爆发了“庞勋之变”,戍卒们举庞勋为首发动兵变,进军湖南、浙西、淮南,进而攻占徐州。此次庞勋兵变,可谓是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埋下了唐朝灭亡的种子。诸葛爽于此时加入起义军,因军功做到小校。后来庞勋战败,诸葛爽“识时务者为俊杰”,伙同泗州守将阳群率领一百多人投降朝廷,被任命为汝州防御使。两次反覆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小人诸葛爽职位还逐渐升迁。这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时代特色。  广明元年(880年)三月,代北沙陀首领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在云州(今山西大同)发动叛乱,进犯代州、忻州,威胁晋阳(今山西太原)。唐僖宗任命李琢为代北行营招讨使、诸葛爽为副使前往代州镇压李氏父子。不久,唐僖宗诏令诸葛爽代吴师泰为振武节度使,但吴师泰不受诏令。唐僖宗无可奈何,答应了诸葛爽做节度使的事又不能反悔,不然这个皇帝就太没面子了,于是将振武军的地盘分解开来,重新设夏绥银节度使,任诸葛爽为首任节度使。  十一月初四,唐僖宗诏令河东节度使郑从谠将所率本部军队全部交给诸葛爽和代州刺史朱玫,让他们率领军队南下拦截黄巢。  十二月,黄巢起义军逼近长安,僖宗诏命各镇军马进京勤王。诸葛爽正在率领军队赴京的途中,可尚未入京,长安已经被黄巢军攻陷,唐僖宗已经逃到蜀中。  诸葛爽到达的时候,见到的是从长安城里乱哄哄地逃出来的乱兵、官吏和百姓,都说黄巢已经进京了。信息不通,情况不明,“勤王”,如何勤?向哪里进攻?  接下来传来很多消息,真假难辨。皇帝死了?皇帝跑了?黄巢进长安了……  诸葛爽只好驻军栎阳,了解具体信息,等待皇帝的诏令,静观事态的发展。
  过了几天,确切的消息来了:黄巢进京了,称帝了。  现在的诸葛爽处境有点尴尬。“勤王”,皇帝生死不明,下落不明,怎么勤呢?  先驻扎下来再说,冷眼看黄巢和僖宗表演。  如果僖宗占上风,他就进军长安勤王,趁机捞个救驾的好处。如果黄巢占上风,那就投降黄巢,名和利都可以保住的。  这几天,对手没有发动进攻,朱温也不急躁,守住桥头再说。  但是,朱温没有闲着。他跟我们的读者朋友一样,在了解诸葛爽的经历,分析他的个性呢。  好了,现在朱温对诸葛爽的经历、个性和心理都非常了解,知道诸葛爽驻军栎阳而不进攻,肯定是在静观事态的发展。既想捞个“勤王”的名,又想乐得保存实力之实。朱温知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诸葛爽绝对不会忠于唐政府,绝对不会为摇摇欲坠的唐政权殉葬,绝对会一招即安。于是朱温决定派出使者游说诱降诸葛爽。  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小人之腹啊!  朱温主动向诸葛爽伸出橄榄枝,暗中派出使者策反诸葛爽。  开头几天呢,说说天气有点冷啊,你们的棉被带够没有啊等闲话。过两天呢,说我们朱将军,很佩服诸葛将军啊,准备交个朋友啊之类的奉承话。再过几天呢,看诸葛爽的态度很友好,就说到正题上来了。反正你的主子已经逃了,大唐江山已经垮了,你投降大齐吧,化干戈为玉帛,保留你的荣华富贵,还让你做节度使。其实,投降不投降,只不过是换个主子的称号而已,为得着为一个称号而冒生命危险吗?  朱温这些劝降的话,简直说到诸葛爽的心坎里去了。都说千古知音更难觅,怎么这么容易就遇到了一个呢?  你想啊,你唐僖宗当老板,我诸葛爽是节度使;你黄巢当老板,我诸葛爽还是节度使,待遇应该是一样的吧?帮哪个老板不是帮人呢?反正我就是一个打工仔,到哪儿不是吃饭啊?无非都是混口饭吃而已。  诸葛爽再次表现出了他“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本性,欣然同意投降大齐。朱温迅速把好消息飞报黄巢。当然,黄巢也不失信,任命他为河阳节度使,去镇守河阳府。
  在五代,诸葛爽之流的人物,大有人在,今后我们还可以见识很多很多。  诸葛爽于是不损一兵一卒,高高兴兴地赴河阳府当节度使去了。当他来到河阳的时候,原唐政府任命的河阳节度使罗元杲不同意,调集军队抗拒,不准他进城。但罗元杲部下的士兵比他识时务得多,都抛弃兵器拒绝跟诸葛爽作战,迎接诸葛爽进城担任河阳节度使。罗元杲这下无可奈何了,兵都没了,还当什么节度使呢?只好逃到成都,投奔老主子唐僖宗去。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篇》  孙武教育我们,在战场上,了解敌人是多么的重要啊!  不知道朱温是读过《孙子兵法》,还是在战场这所特殊的军事学校学习的军事理论,总之,这一次他运用得好。如果考核,这次的成绩应该是优秀。  不过,夜郎估计朱温读《孙子兵法》的可能性比较小,他的军事知识应该是在战场上学的。由此,建议读者朋友们,不要一直躲在教室里,还应该从教室走向社会,从那个象牙塔里走出来,生活才是大课堂。  黄巢任命诸葛爽为河阳节度使有他的目的。  中原地区、河北、江淮、山东一带的唐军,要来围攻西安,河阳是必经之地,这里承担着几乎东部半个中国的军事压力。诸葛爽毕竟不是嫡系,放你到前沿阵地当炮灰。  当然,这只是黄巢的想法。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荒谬的。  朱温招降诸葛爽成功,解除了长安北部的军事压力,又减轻了长安东部的军事压力,为黄巢又立一大功。  可是,能者多劳,长安还有一道口子,需要朱温去补上。  这个口子就是南阳。  研究过中国军事地理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长安之所以被十多个政权确定为首都,除了长安所在之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地方易守难攻。“表里山河”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免费的军事要塞。
  在中国古代,守住了都城就保住了政权,就还有翻本的机会。所以都城要选择一个最安全的位置。  长安,就非常合适。  诸葛爽在河阳、王溥在同州、乔谦在华州,洛阳一线比较安全,还得要堵住东南这个口子。  南阳这个军事要塞,是南部半个中国进入长安的要道。说简单点,中国南部的荆襄、湖广、江浙一带,要进攻长安,南阳是必经之路。  守住了南阳,就扼制了这些地区的军队。  中和元年(881年)二月,北面形势基本稳定后,黄巢又任命朱温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命令他率领军队进攻南阳。三月初三,朱温不辱使命,攻陷了南阳治所邓州,活捉邓州刺史赵戎,于是率军戍守邓州,以控扼荆州、襄州地区。  攻占邓州后,朱温又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主动率军袭击荆、襄一带,加强该地区起义军的防控力量。  攻占南阳对巩固大齐政权有着重要作用,有效地阻止了荆襄一带唐军进入中原进攻长安的起义军,稳定了东南局势。  而此时,其它几方的形势却完全不同,对黄巢政权非常不利。  西面战场,唐僖宗任命原宰相郑畋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泾原节度使程宗楚为副都统、朔方节度使唐弘夫为行军司马,准备反攻长安。  三月,黄巢派尚让、王播与林言等率领五万起义军西进攻打凤翔(今陕西宝鸡),尚让麻痹轻敌,没有把一介书生的郑畋放在眼里,结果在龙尾陂(今属陕西岐山县)中了郑畋军唐弘夫部的埋伏,损失二万多人,狼狈逃回长安。四月,黄巢部将邠宁节度使王玫,被唐军将领朱玫攻杀。东面战场,四月,刚投降起义军的河阳节度使诸葛爽在修武县被魏州唐军打得大败,弃城逃走。诸葛爽再次上表僖宗,表示要归降朝庭。唐僖宗下诏令让他继续担任河阳节度使,又进位检校司徒,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三个月时间里,诸葛爽两次投降,官儿却越做越大。
  最危险的敌人只能用最优秀的将领去对付他。很好的策略
  留名慢看!
  起初,僖宗逃到成都,信息传播不灵通,地方藩镇不知道他的下落,甚至不知道他的生死,不知道唐政权是否还存在,不知道唐僖宗这条咸鱼还能不能翻身。于是,大家都拥兵自重,静观事态发展。  朝廷百官逐渐知道了僖宗的下落,纷纷逃到成都。僖宗重新在成都挂牌营业。  三月十六日,郑畋向地方藩镇传送檄文,号召地方藩镇起兵“讨贼”。地方藩镇知道僖宗在成都,尚有复兴的可能,纷纷响应,率兵向长安进军。  长安形势迅速恶化,黄巢忧心忡忡。  部分唐军已分别从各路进至长安附近。唐弘夫屯渭河北岸、王重荣屯沙苑(陕西大荔南)、王处存屯渭桥、拓跋思恭屯武功、郑畋屯盩厔(陕西周至)。唐弘夫乘龙尾陂大捷的气势,乘胜带兵进逼长安。  黄巢误认为唐军大军到达,合围长安,估计无法固守长安,便于四月初五急急忙忙地率军出城东走,驻军于霸上。  当晚,唐京城四面诸军行营副都统程宗楚率军首先自延秋门(长安禁苑西南门)进入长安城,行军司马唐弘夫紧接着从渭北率军赶到,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从渭桥率领精锐士兵五千人于夜晚也进入长安。  长安居民听说官军收复长安,非常高兴,争先恐后地出来欢迎官军,欢呼声响成一片。有的人甚至还用破砖头、烂瓦片攻击黄巢军(这可能就是“拍砖”这个词语的来源),也有人收集零散的箭头供给官军。入城的程宗楚等人害怕其他将领入城分去他们收复长安的战功,竟然都不通报时任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的凤翔节度使郑畋和夏绥银节度使拓跋思恭等其它支军队,所以他们的军队数量并不多。  可是,长安居民的高兴劲不没褪尽,马上就乐不起来了。真是乐极生悲啊!进城后的官军士兵们比黄巢军队更野蛮!  他们放下武器后,马上进入居民私宅,抢夺财物,掠取妇女,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王处存下令军士系上白色头巾作为记号,公开上街抢劫。街坊上的流氓地痞也浑水摸鱼,系上白色头巾,冒充官军掠人劫货,使长安城内一片混乱。  长安城内居民为什么会欢迎官军,攻击农民军?这个问题留下思考,今后夜郎会跟大家一起探讨。  黄巢虽然从长安撤军,但对长安城内的动态非常关注,派兵时时侦察城内的情况。官军进城以后号令不整,公开抢劫,长安城一片混乱;包围长安的诸路官军互不联系,进城的官军数量不多。这些信息一汇总,黄巢认为还有机会,马上率军返回袭击长安,从各城门分别进入,与官军大战于城中。唐军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损失惨重。唐将程宗楚、唐弘夫战死,官军士兵由于抢劫的东西太多,负重走不动路,不要说战斗,逃跑都来不及,十分之八九被杀死。王处存收拾残兵败将退到渭桥扎营。初十日,黄巢再次进入长安,对长安居民帮助官军感到极为愤怒,于是纵兵进行屠杀,长安城血流成河,称之为洗城。
  不管谁占领了长安城,老百姓都是受害者。所以,宁做太平犬,莫为乱世人。  长安百姓,真不知道前途在哪里。哪支军队控制长安,你们才有最基本的生命安全?财产,就不说了。  遭此失败后,唐朝诸路军全线撤退,包围圈扩大,黄巢在长安的局势又好转起来。  黄巢任命的起义军同州刺史王溥、华州刺史乔谦、商州刺史宋岩听说黄巢已撤离长安,马上率领部众弃城而走,逃到邓州。当然,他们不知道,他们刚走,黄巢又于初十日收复了长安。朱温最瞧不起这些怕死鬼,将王溥、乔谦问斩,而将宋岩释放,让他率军回到商州。  五月,唐朝的枢密使、京西南面行营都监杨复光率军进攻邓州。  黄巢攻克长安的时候,唐忠武军节度使周岌投降黄巢。听说黄巢撤离长安,官军收复长安,他又想投降唐朝。有天晚上,周岌举办夜宴,请忠武监军杨复光喝酒。当时,唐政府派出宦官到各地监军,忠武军当然也不例外。杨复光左右部属都劝他说,周某已经投降黄巢了,这个鸿门宴恐怕对你不利,你最好不要去。杨复光想,这周岌这个时候请客,恐怕应该有其它想法吧?如果他要害我,应该早就下手了吧?于是回答说:“国家已经到了这般境地,为了正义事业就不能顾及自己身家性命。”于是果断前往赴宴。  宴会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着,杨复光一看情形,就知道自己猜测不错,于是大胆吃肉喝酒。酒喝到七分醉时,大家开始互相刺探对方的意思。周岌首先谈到正题,说到了大唐王朝的形势,杨复光马上泪流满面,听了一会儿,杨复光大义凛然地对周岌说:“大丈夫最为感戴的东西,当是恩义!你自一介匹夫而位列公侯,为何要舍弃立国已十八世的唐朝,而向黄巢称臣呢?”周岌一听,对了,投石问路,问准了,马上也装着泪流满面,说:“我一支孤军,不能抵抗黄巢,所以假降。表面上向他称臣,而内心却在想办法抗拒他呀!今天召你来,正是为商议此事的。”
  他们放下武器后,马上进入居民私宅,抢夺财物,掠取妇女,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王处存下令军士系上白色头巾作为记号,公开上街抢劫。街坊上的流氓地痞也浑水摸鱼,系上白色头巾,冒充官军掠人劫货,使长安城内一片混乱。  无政府状态,对老百姓来说,不是好事哦。
  大家的目的都达到了,于是洒酒起盟,发誓忠于唐朝而扫平黄巢。当晚,杨复光派遣其养子在驿馆将黄巢派来的使者杀死。  杨复光从周岌手下领军三千人来到蔡州,劝说自任蔡州刺史的秦宗权一同举兵讨伐黄巢。可秦宗权占据着蔡州,跟很多唐朝藩镇一样,拥兵自重,想保存实力,不听从命令,虽然部下有一万多人,但只派遣其部将王淑率领三千人的军队随从杨复光进击邓州。杨复光收复荆州、襄州以后,率军到达邓州,此时他的军队达到了八千人。王淑被朱温的大名吓着了,不想去送命,就磨磨蹭蹭不想进军。杨复光将他斩首,兼并了他的军队,将这八千人分为八都,派遣牙将鹿宴弘、晋晖、王建、韩建、张造、李师泰、庞从等八人分别统率。  杨复光率领八都军队攻打邓州。由于寡不敌众,朱温被打败,只能放弃邓州,向长安撤退。杨复光一直追到蓝桥(今陕西省蓝田县境内)才回师。  虽然打了败仗,可朱温的军事才能在战争中逐渐表现出来,得到了黄巢的认可和信任。所以,朱温在六月回到长安时,黄巢亲自到灞上慰劳他,犒赏三军。当然,黄巢正处在危机四伏的时刻,安抚一下将领,也是必要的。  七月,唐军夏绥银节度使拓跋思恭和鄜延节度使李孝昌引兵进驻东渭桥,严重威胁长安的安全。黄巢命令尚让、朱温领兵抵御。  真是能者多劳啊,朱温在长安屁股还没坐热呢!  八月,尚让和朱温迎战唐军拓跋思恭、李孝昌联军。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被打得大败,只好向北逃窜。起义军乘胜追击,一路掩杀,将拓跋思忠击毙。拓跋思恭吃了大败仗,领军往北退到富平县。  此时,唐朝藩镇都想拥兵自重,保存实力,坐山观虎斗。唐僖宗反复向藩镇下达诏令,使者在路上连续不断,也迟迟不出发。谁都不想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那么点血本拼给黄巢。
  最典型的当数淮南节度使高骈。本来,在唐政府内部,对高骈打败黄巢是寄予厚望的。结果高骈中计,遣散了诸道军队,还赔上了张璘一条老命。他知道唐政府对他已经不再倚重了,有机会肯定会撤了他的兵权,便有了占据淮南以图自保的意思。接到了郑畋的檄文,又接到唐僖宗的诏令,还是要做做样子,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也向四方传布檄文,声称要入关中“勤王”,讨伐黄巢。调集所有军队八万人、船二千艘,做出就要出兵的样子。五月十二日,所有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完,大军驻扎在扬州市东塘岸。将领们反复询问出征的日期,高骈借口江河风浪太大不宜行军,或者借口日期不吉利,最终没有出发。  在那个时代,谁的军队多、战斗力强、拥有更多的土地,谁就有说话的权力。像郑畋、杨复光、拓跋思恭这样的忠臣,是没有几个的。这给了农民起义军更多的机会,他们可以利用此机会各个击破。  十一月初一,黄巢部将孟楷、朱温抓住了这个机会,带兵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到南阳大巴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