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余映潮教例评析 7.不落俗套——《枣核》教例评析
我的图书馆
余映潮教例评析 7.不落俗套——《枣核》教例评析
7.不落俗套——《枣核》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1.读全文,迅速领会全文主题:依恋故土。
2.以“依恋故土”为中心进行“一词经纬”式教学:
第一步理解,对故乡的依恋,表现在枣核上。
阅读课文,品味“航空信”、“再三托付”、“在车站等”、“殷切地问我”、“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要贵重”、“揣”以及“想……、想……、想……、想……”的游子心境。顺带对课文的悬念、释念的表达技巧进行理解。
这就是:几颗生枣核,悠悠思乡情。
过渡:珍爱枣核,就是依恋故土;后花园的家乡味,也是依恋故土。
第二步理解,对故土的依恋,表现在花园中。
花园的特点是充满家乡味道——垂柳、睡莲池。
最凝集思乡情的是花园中的制作——“北海”。品味“亲手”、“细心人”、“小凉亭”、“红庙”、“白塔”的表达作用。
最生动地表现思乡情的是追忆北海。品味“时常在月夜”、“眼前就仿佛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这就是:设景造物,追忆联想,情系故乡。
过渡:课文写友人的依恋故乡之情是写友人富裕的生活联在一起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三步,带出对环境的描写,对友人家庭的描写:
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都有了,可浓浓的思乡情却是“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这就有力地烘托了友人的思乡之情,有力地烘托了课文的主题。
第四步,顺势品读课文的点题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收束点示:民族感情——实质上就是爱国感情。
[评&&& 析]
为什么说这个教学设计不落俗套?原来,此课一般的教学方案是以枣核为线索,牵联起全课的教学内容,如按要枣核、受枣核、话枣核的层次进行,或按索枣核、候枣核、问枣核、托枣核、揣枣核、谈枣核的更细的层次进行,这种教学设计的一个毛病就是把文章后面的一部分——做“北海”、忆“北海”也纳入到“话枣核”中去,这就有悖于文章的逻辑层次。课文的预习提示中提示了一句:他“用哪些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恋”可能就是要我们注意这一点。因此此课的教学设计就别辟蹊径,以“依恋故土”提挈起全文的教学,可谓“挈领而顿,百毛皆顺”。
于是我们就想到了课文教学中不少俗套的教学设计,有的相沿已成习惯,在大面积上有不少人在运用。如:
《春》:盼春——绘春——颂春
《听潮》: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见于勒——避于勒
《我的老师》: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第四件事……
俗套的教法禁锢着我们的创新意识,束缚着我们的创造性,让我们对教材的研读及教学设计的思维停滞在浅白的层次上,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教学设计上的懒惰。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们要不断激发自己的创造意识,追求教学设计中的新意,力求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准确、实用而又不落俗套的教学设计,才有鲜活的生命。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度联考 月考试卷 八年级上册 苏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度联考 月考试卷 八年级上册 苏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度联考
八&&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卷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我仔细地duān&xiáng着这位老人,他就是我国zhuó&yuè的科学家钱学森。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刘少奇走到担架前,下意识地停住了脚步,自语地:“这担架上的人呢?”
&&&&B.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
&&&C.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一问正中了我们的心思。
&&&D.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李某等人在看到同村村民拿钱回家后,玩起了“调虎离山”计,由自己将人引开,
&&&&&同伙趁机盗窃得手。
&&&B.王明真不幸,小小年纪就患上白血病。眼看就到了风烛残年,真让人心痛。&
&&&C.针对美商务部对我彩电反倾销案所做的决定,我彩电企业表示将继续据理力争。
&&&D.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泰州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①-⑥每题1分,⑦-⑧每题2分,10分)
&&&①宁为玉碎,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千里之行,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⑤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⑦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明自己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民族气节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10分)
&&&⑴仔细观察下面图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表的主要内容。(3分)
甘肃境内长城破坏情况调查表
时&&&&&期 战国时代 汉代长城 明代长城
原长(公里) 600
现长(公里) 300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考古学家、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写了一副题为《长城赞》的长对联:
&&&&&上联: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迄元明。上下两千多年。有多少将帅元戎、戍卒
&&&&&&&&&&&吏丞、&百工黔首,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
&&&&&&&&&&&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丰碑国宝。
&&&&&下联:跨峻岭、穿草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一万余里。望不断长龙雉堞、雄关
&&&&&&&&&&&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
&&&&&&&&&&&月宫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这副对联从哪几方面赞美了长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恒的爱,然而你的好朋友晓云游玩过
&&&&&长城回来后,兴高采烈地告诉你,她在长城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你听了以后,该怎样对&&
&&&&&&她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62分)
(一)阅读齐己①的《早梅》一诗,完成第6题。(6分)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②。
【注】①齐己:唐末著名诗僧。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然而科举失利,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
②“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6.⑴古人云:“诗以言志。”在这首诗中表达作者信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⑵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甲】【乙】选文,完成7-10题。(14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选自《晏子春秋》)
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齐人也,坐盗(&&&&&&&&&) ②齐人固善盗乎&&(&&&&&&&&&)
③分食食之&&&&(&&&&&&&&&)&&&&&& ④使者反,言之公(&&&&&&&&&)
&&&⑵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
&&&&&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其&&实&&味&&不&&同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马未都的《唐三彩》一文,完成11-13题。(10分)
①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大部分人会误认为唐三彩是瓷器,其实它跟瓷器无关,它就是一件典型的釉陶,也非常容易破损。
②唐三彩的“三彩”,不是三种颜色,而是有多种颜色,主要色调有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赭色①、白色等。
③唐三彩都是明器,是专门为陪葬用的一种器具,也叫冥器。汉代是中国厚葬制度的一个高峰时期,尤其是西汉。东汉以后,国力逐渐衰竭,从政府到民间都开始厌恶厚葬之风,所以墓葬里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后来,唐代成为中国第二个厚葬时期,比如唐代的大墓一挖开,里面的东西成千上万。唐代为了厚葬,大量烧制俑、动物和各种器皿,所以唐三彩的品种无所不有。唐三彩也因而在中国的陶瓷领域中成为非常丰富的一个门类。
④一百年前的中国人,如果挖出唐三彩,一定当场砸掉,觉得不吉利。我们对唐三彩的认知,这些年才逐步加深。起初是西方人对中国的唐三彩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的一座高峰。由于西方人的重视,唐三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最贵的中国艺术品。1989年,一匹非常漂亮的唐三彩马在英国拍卖的成交价是374万英镑,当时折合600万美金。这个由西方人创造的中国艺术品的最高纪录,由一匹唐三彩马保持了很长时间。
⑤唐三彩马的出现源于唐代人非常喜欢马。唐朝之所以重视马,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的血统有关。李世民骑术非常精湛,他把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之乐事,认为马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相当于战车。可见,马在古代社会中,首先不是最重要的农业工具,而是最重要的军事工具,是军事力量的体现。唐三彩里有很多马非常生动,非常漂亮,都是贵族的马,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李白在著名的诗《将进酒》中写道:“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其中的“五花马”就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马。所谓“五花”,大概是指马脖子上漂亮的装饰,从中也可以看出唐代人对马的珍爱。&&&&&(有删改)
【注】①赭色:红色、赤红色。
11.文章②-④段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介&绍唐三彩的。(3分)
12.第⑤段中,作者引用李白的诗,意在说明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运用文中的相关知识,对下列链接材料&中“这是一个大失误”作出合理解释。(3分)
【链接材料】过去由于我们认识的局限,在拍戏当中不太注意唐三彩这种道具的使
&&用。早年看反映清朝乾隆时期社会状况的电视剧《红楼梦》,贾母的屋里摆着一件&&唐三彩,这是一个大失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文,完成14-16题。(10分)
①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好读书还必须会读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④“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金圣叹精于批注,他在读书时将精辟的见解写在字里行间、书眉页脚,对后人阅读原著有莫大的帮助。他在读《水浒传》时所写的批注入情入理,深刻而独到,为我们鉴赏《水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还有朱熹批注的《大学》、《诗经》,毛氏批注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无不给后世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了我们精神的食粮,智慧的营养。
&&&&⑤然而,“动笔墨”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品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⑥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
14.选文所要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5.文章围绕观点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证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试题:【图文】第9课 枣核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9课 枣核
大小:288.99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的一个民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