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海无涯,只在一性。禅源寺有自,端始无心。邪正打破,自在无余。大家知道怎么解释吗?

佛教宗派源流7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我的图书馆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1.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玄奘法师译)
2.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浅说(耕云先生讲述)
3.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疑(耕云先生讲述
4.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自序)
5.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主讲,刘承符居士记)
6.《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nou上声:除草的农具。除草-深耕细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呵。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浅说
耕云先生讲述
六十九年十一月卅日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顾名思义,它是佛经般若部门的心要、心髓,或者说是核心。因为它浓缩了般若经典的要义,而成为般若经典的精华,尽管它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但是它并不算少。事实上,我们只需要了解什么是‘摩诃(he喝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就概括了大般若经全部的要义。什么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为什么经典不翻译?遇著般若的地方都不翻?都是用汉字把音注出来?因为翻出来很容易误会。如果我们说它是大智慧,人们就很容易想到智识、智谋、才干等等方面去。因为在常识上,大家都不习惯摩诃般若,事实上一般人也缺乏摩诃般若的体验。如果以大智慧代替摩诃般若,容易引起误解,因此译经的人才不翻译。
摩诃般若,有许多的人讲经,有许多的人注经,都将它翻成大智慧。事实上它的确是大智慧,大到不能再大,因为它是一切智的大根源,一切生命的基因。就它的性质来讲,它是一切生命的属性,也就是说,当人的,每个人的自性;就它的自受用境界来说,它是正受,也是正觉。
摩诃般若与大智慧有什么区别?一般的世智辩聪的大智慧是由分别心产生,而摩诃般若大智慧是离分别的真心的显示。由此可知,摩诃般若它是离分别的,它是父母未生前人人的本来面目,它是生命构成的最初因,它也是一切妄想,一切分别所凭借依靠的。如果没有摩诃般若,人即不可能有知而起执,自然也没有分别,所以佛经比喻:人因地而跌倒,也要靠著地才能爬起来。摩诃般若既然具备这些属性,显然就是我们修行的标的,也是我们找回真实自己的中心课题。我们的生命原本无牵无挂,原本自在无碍。因为真心起惑,末那起执,于是乎——我们人刚生下来,毫无知识,不知道野兽毒蛇可怕,不知道浊水是脏东西,而由色、受、想、行、识的累积,埋没了我们真实的自己,这个埋没才是最彻底的、最可悲的埋没。我们若不甘心被埋没,我们就必须摆脱覆盖,洗刷尘垢,使真实原本自它不二的生佛平等、物我一如的摩诃般若重新抬头,才能赢得人生最大的胜利,才能发掘出我们的永恒生命,才能证得不生不灭。如果我们不明白摩诃般若波罗密,不了解摩诃般若的意义、性质,以及它与我们切身的关系,我们就无法修行,这样修也是‘盲修’,行也成了‘盲行’。因此禅宗的六祖,在坛经中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也就是说,唯有摩诃般若波罗密,才是三世诸佛成佛的条件,唯有抖落尘埃,抖落了心的污垢,使摩诃般若波罗密抬头,才能旧佛新成。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不管我们说是自性也好,说是正受也好,正觉也好,离开摩诃般若波罗密,就没有生命的解脱,就没有生命的圆满,就没有不生不灭真实自我的证得,当然也不可能到达常乐我净大涅槃的境界。这是摩诃般若的内涵,它的意义、性质。‘波罗’就是彼岸,‘密多’就是到达,合起来说,‘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就是依靠内在于自心的伟大佛智,到达生命解脱的彼岸。总之,我们要清楚了解有五种因素虚伪构成我们的生命,也就是说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虚伪的堆积,构成我们肉体的生命,它是无常的、虚妄的、是业的累积,也是灵魂的内涵,它完全属于阴性的,所以叫做五阴。什么是阴?我们一生凡是不可告人的事情,不能表露给别人知道的想念,都属于阴性的。如果有人说男人是阳,女人是阴;太阳是阳,月亮是阴,那是荒唐无稽,那是对女性的侮辱。实际上,阳是光明,阴是黯淡;阳就是发露,阴就是覆盖。
&我们现行的肉体生命,由生下来无知无识,然后依根尘的相对而萌生知识,由经验产生印象,然后根据经验的累积,知道有所选择,而分析、比较,逐步形成归纳、演绎的推理思惟作用。这些原本不是如此,原来就没有的,这些五蕴所堆积的,只是业的累积。凡有业,必定受报,就像公司,业绩好,有盈余,我们分红,皆大欢喜。我们业绩不好,公司发生赤字,大家垂头丧气,乃至演成倒闭、破产。人也是一样,善业可以上升天堂,恶业可以沉沦地狱。但是不管是善业或恶业,都是梦、梦幻,都是自讨苦吃,都违反了生命的真实,这是背觉合尘的结果。唯有摩诃般若波罗密,才会帮助我们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唯有摩诃般若波罗密,才能使我们消灭虚伪的五蕴堆积的业,影响梦幻般的虚伪人格内涵的阴暗的灵魂,使我们恢复光明的法身——常乐我净的体现。
&为什么我们翻来覆去的对摩诃般若波罗密多说了这么多?因为我们必须得先辨明什么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不然心经就变得毫无意义,就变成了一种智识,一种学问,而不能实际有助于我们生命的圆满和痛苦的解脱。至于心经的本文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说,一个穷溯到万事万物的源头,穷溯到威音王以前的菩萨,而实践摩诃般若波罗密,又到达很深程度的时候,他没有了分别心,只有般若智体光明的显照。照与分别的最显著区分,在分别取执的有所选择好恶,产生美丑、苦乐的感受,和欣厌的感觉。而照就是面对事物,丝毫必现,但事过境迁,丝毫不留,就像是我们常常可以在寺庙里看到的‘过化存神’的一面匾额一样,过去的化掉没有了,现在所显示的,只是一片空灵,只是清明在躬。所谓‘所过者化,所存者神’,照就是这样。因为照而不执,照而离分别,色、受、想、行、识,在菩萨的法眼下,立刻就彻见到那些都是空无自性的,连带也当下就摆脱了一切烦恼,超越一切执著,克服一切灾难。‘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为空是万事万物的素材真相,空才是万有的真相、实相。
&我们用常识的眼睛,总认为这块石头是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不动的。但是若用科学的尺度看,任何的物质都是原子的堆积,任何原子都有电子,任何电子都是转动不息的。所以当你看它是静止的时候,事实上好几兆电子正在旋转,显然我们看石头是一个冷冰冰的死东西,那不是石头的真相。我们平常执著‘有’就是有,‘无’就是无,‘空’就是空,‘色’就是色,这就是虚伪分别心所产生的谬执,那并不是法界的真相。事实上,大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从空里来,又回到空里去,万事万物都是以空为素材而塑成的。经上举了很多例子,像‘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说得非常清楚。所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是说世上最伟大的事、物,也只是动机加上许多条件所产生的,它既不是原来如此,也不是毕竟如此,当然毕竟是‘空’了。用菩萨的法眼去观察,色与空既没有差距,也没有分别。如果我们一尘不染,对境无心,那么色就是空;如果我们广加分析,用心思惟,长篇大论的写本书,那么空也变成色了。因为‘对境无心色就是空,分别取相空就是色’,一切的感受,一切的想念,一切的行为,一切的意识,与空也没有差距,没有分别,也都是由空所显。现在哲学家有很多家说法,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调和论、创造论,太多太多。但是你说法界是什么?不管你说它是什么,都是挂一漏万。比方说:这个万宝囊里有一万件东西,你说它是火柴,只说对了万分之一,你坚持说是火柴,你就否定了另外的九千九百九十九。又如佛陀所说瞎子摸象,甚至比瞎子更荒唐,瞎子摸象还摸到了几分之几,而这些哲学家所说的,只碰到万分之几的边缘而已。
&真理是什么?真理就是空。空是什么?空是无限创造发展的势能。因为空,我们向上向前努力才不会落空,才有余地,如果不空,那就会窒碍难行。有永远地有,无永远地无,法界岂不是一潭死水?人类还有什么希望?当然这是题外话。但是我们也得知道,不但一切的事物不永恒,事实上离开分别心根本就没有什么真理。
&试问,爸妈未生我们以前,我们有什么想念?有什么意识?威音王以前的光景是什么?你初生下来又知道什么?都是习、染——五蕴积成的东西,都是五蕴在作怪。产生了理智,产生了我执,而理智就是法执,因此根据上面所说的,我们可以知道万事万物的法,它的真相当体是空,没有一个是永恒不变的。他既非原来如此,也不可能是毕竟如此。它只是大海里的一个泡沫,只是一个幻象。用法界的眼光看,地球的生命尚且都是短暂的,更不要说人生,更不要说漫长的人生所遭遇的境界了。所以我们身所触、耳所闻、目所见、心所思的一切,彻悟它的真相时都是空。既然是空,所以它的‘生’只是一种现象,并没有实质,‘灭’也只是现象的消失,并不是实质上有所毁灭。当大宇宙形成一个太阳系时,大宇宙并没有增加任何一样东西,当一个太阳系毁灭掉时,大宇宙并没有减少任何一样什么东西。由此可以知道空中原来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根本没有,它本来就是空。在以空为真相,为实质的前提下,所谓感受、觉受、想念、行为、意识都是虚幻的,由执著而产生的,也都是当体即空的。
&菩萨以法眼看清了这些,不依虚幻,不取虚幻而皈依内在于自心的伟大智慧——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也就是依靠内在的伟大智慧,到达光明圆满的生命彼岸。因此祂心里就没有挂碍,生活上也就没有障碍,因此也没有恐怖,远离一切错误、颠倒、虚幻、梦想,最后到达定慧圆明,常乐我净,涅槃境界。‘三世诸佛’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的佛,也没有一位不是依靠内在于自心的伟大智慧而到达光明圆满的生命彼岸,而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高无上正等正觉的。正等于什么?等于法界。正觉就是真正的正确的觉受,真正的觉受是来自摩诃般若波罗密的自觉。由此也可以知道摩诃般若是具有最伟大的的神力的真实语言,是具备无量的光明的真实语言,是没有比这更大的真实语言。它能够消除一切苦恼,消除一切痛苦,这是毫不虚假的。因此才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咒就是真实的语言):‘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心经短短二百六十字,为什么还说咒呢?当然,这是圣人的苦心。后面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在习惯上,真言(即咒)不要解释,我们也不必知道。只要我们感到烦恼痛苦、彷徨无依的时候,净心持颂真言,就会获得无量光明,无比勇气,远离罪恶,远离黑暗,当然也就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而自在解脱了。
&谢谢各位!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疑
耕云先生讲述
一九九五年二月十九日于社教馆
问:心经为摩诃般若的素描,它的修行方法如何?是否为观自在?
&答:古人翻译佛经有三个同义的字,一个是观,一个是觉,一个是照,这三个字看起来迥然不同,用法也不同,但在佛经上来讲,却有相同的涵义。就修行而言,往高处讲,一落入方法就是有为法,就不是真修行。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圆觉经讲:‘作、止、任、灭’,这都是有为法。‘作’就是有所作为,如念经、磕头、拜拜等,乃至包括打坐,停止妄想,都是有为法,没有心就没有妄想,没有水就没有波,有心就有念,有水就有波,真正进入不二法门,有念即是无念,我们现在大家在一起,彼此同化了,我若是无念,我能讲什么呢?语言就是念的声音;我若是有念的话,我能使各位无念吗?我现在不讲,你看你有没有念?你要保持这个,就是真正在修行摩诃般若。
问:如何修,才算是行深般若?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实践,才能契入甚深般若?
&答:行深般若,你行了才知道,你不行,光问我,我说了你也不知道。各位现在的心态就是行深般若,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工作,都保持这个心,就是修行,把错误的、不正确的、不合八正道的行为,都修正过来,就是修行。
&问:当运用表层意识而同时觉知起心动念,在无私、无我、不自欺等自然流露表层意识的状态下,是否可以算是已经上路?
&答:绝对是上路,不但是上路,而且是行深般若。佛法讲深,是很深的,你无法接近,讲浅,也是很浅的,就在你跟前。各位现在已经把全部心经做到了,现在的心态,完全符合摩诃般若。
问:导师说:从小学至大学所学的教材都叫做蕴,而蕴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怎奈每天生活上都需要用到这些知识,虽然理上知道这些都是假有不实,但是事上却难以摆脱,每天均需处理各项繁杂事务,均与五蕴为伍,请问如何才能去除五蕴所累积的不良影响?为什么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够度一切苦厄?又如何过化存神?如何空其所有?
&答:佛法是不二法门,有无不二,自他不二,各位看《不二法门》的讲词,那只是提纲,开个头而已。照见五蕴皆空,空是什么?空就是无限的可能,是发展的余地,是万有的本源。空的基本属性,一个是解脱,一个是般若。有解脱无般若,空是死的;有般若无解脱,空是受罪的,是业障。任何事情只要一空,就解脱了,任何事情只要一空,就充满了希望,空是个大生命,是宇宙的生命,是宇宙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聚集,蕴就是蕴藏。五蕴皆空,就是要五蕴都解脱,学识变成工具,不再构成障碍,要你自我主宰,运用这些表层意识,而不被这些表层意识所干扰。五蕴一空,五蕴当下就成了解脱与般若。不要把空当作消灭,空不是消灭,空是不生不灭,是永恒。
&修行如果照见五蕴皆空,在你真心观照之下,表层意识(你的分别心)从小学到大学所学的知识,都会原封不动地在你面前,但是它不会干扰你,它不过都是你生活中的工具,如此而已,并不是要你消灭它。而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你就当下得到解脱。坦白的说,摩诃般若就是知觉,就是大智慧,就是一切智慧的母体。
问:在过活实际人生时,应如何用心才是般若观照?
&答:不二法门,用心就是不用心,不用心就是用心。你用真心,用无我心,用客观心,去过活人生,一切行为、想法都不会过当,都不会有偏执,都是极为正确的。般若不是个东西,看不到的,你有了安祥时,就是在般若观照了。
问:观照般若与信心铭上说的‘虚明自照’是否相同?
&答:这个也同也不同。是否矛盾呢?不矛盾。就相同而言,佛法是不二法门,那里有不同的呢?既然是不二,当然相同。就不同而言,迥然不同。在般若系统的佛经中,般若区分为四种,第一是实相般若,是生命的本体。第二是观照般若:顺应万事万物。第三是文字般若,用文字显示佛法的胜义。第四是眷属般若,法不孤起,一定有眷属,如六波罗蜜,属于眷属般若。因此,般若分开来讲,不可胜计,归纳而言有此四大类。而‘虚明自照’只有一个。刚才说在佛法里觉、照、观都是同义字,‘虚明自照’就是‘自觉’,照体独立。在不二法门里,照就是不照,不照就是照。解释这一句,古人讲得很好,‘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好像夜明珠发出的光,照亮谁呢?照亮它自己,所以照与不照,能照所照,都是不二的。
问: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一般的认知里,‘不异’就是‘即是’,但在心经这样精简的短文当中,为什么要重复这两句呢?对境无心,色即是空,如何避免对人的冷淡呢?
&答:这个大家都应知道,因为佛为了要说明色即是空,他必须要强调,古人说:‘前箭犹浅、后箭深’,色即是空还浅,这一箭射了五寸,色不异空就射了一丈,说色即是空,你不相信,再说个‘不异’,就没有差别,没有距离。
&佛法的最大力量是慈悲,菩萨的情是‘热情炽然而迥超无我’。一般凡夫的情是我爱、我欲,菩萨是无缘大慈──我对你同情不因为你是我的亲人;同体大悲──你痛,我感同身受。你若有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就不会对人冷漠,你会热情炽然而迥超无我。修学佛法若没有走入佛法正途,因私心、私欲使得情感降低了、冷漠了,那是走入歧途。你若是愈来愈热情、愈无私心愈热情,不要说别的,急公好义,就是一种无私无我的热情表现,你去掉了私我,对别人同情,对别人关怀,你就不可能对别人漠不关心。
问:心经的主体乃描述修行人须达到人(眼耳鼻舌身意)空,法(色身香味触法)空,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修行要如何才能达到人、法两空?
&答:你的答案就在你的问题,你的问题就在你的答案中,你的问题的前半截,就是你后半截问题的答案。我刚才说空的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解脱,一个是般若,你要空去眼耳鼻舌身意,那你当下解脱,但是智能还在,你要空了色声香味触法,你当下、立刻消失障碍。
&如何达到人法两空呢?‘尽大地是个解脱门,把手拽伊不肯入’。只要保持现在的心,也就是安祥心,就是达到目地。
问:修行人应如何契入真空才算正确?
&答:安祥就是正修的途径,你要是安祥深深、秒秒安祥、时时自觉、念念自知,这就是你修行最好的要领。你时时自觉,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发光自照;时时自觉、念念自知,有个念头,自己都知道,当你当下无念、无住也无相了,这是什么?这就是真正修行的契入。
问:空是大宇宙的真实与永恒,而修道者证得了永恒的空性,不再缘起于世间,度化有情于真实与永恒的空相中,是否会感到寂寞?若说那是常乐我净,是乐在无挂碍吗?若缘起不息,迷于隔阴,又未遇良师,岂不容易沉沦?
&答:你不了解修行,缘起用在这个地方并不恰当,缘起就是万事、万有形成的条件,问这个问题,用这种辞汇不恰当。你说人会寂寞吗?因为有我才寂寞,我执没有断是会感到寂寞,不甘寂寞也不能学佛。前几年讲牧牛图颂,这个太浅了,如果要讲,我要扩大,我讲牛的礼赞,借题发挥,借用牛来讲人天一贯,世法、佛法一齐讲;那就是说,你想获得必须先付出,你不想付出,只想获得,那是贼,你要不付出寂寞,你也难证安祥。释迦牟尼他老人家,付出了江山,付出了社稷,付出了享受,付出了权势,付出了一切别人梦寐以求得不到的,然而他成佛了。你学佛法,要付出什么呢?起码你把不甘寂寞付出吧,把那些消遣的、浪费时光的、无谓的交际应酬、游戏付出才可以,你完全不付出,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证得了永恒的空性,你就自由了,你就不问这些问题了,你也没有这些问题了,任何问题都不发生,无欠无余,不多一分,不少一分,恰到好处。缘起不息,与证得空性,是相矛盾的。缘起、缘灭与你无关,你完成空的人格化,空的本质就是解脱与般若,那就没有什么缘起,缘起就有缘灭,你不起的话,你就不灭,缘起不息就与你无关。
问:生命的全体大用的状态及用处为何?这大用的形成,是否与根器、发心以及使命有关?
答:都有关也都无关。什么是全体大用?提问题的人我相信现在在座,以你现在的心态无论做什么都是全体大用,你要不用现在的心态,你要去修是修不来的。所以你讲无六根、无六尘,重视生命的解脱,是不太恰当的,因为佛法不讲有无,它是不二法门,佛法只重视生命的解脱,般若就是生命现象,解脱就是生命的觉受。
问:顿觉身心泰然,颇有回乡的亲切感,可是仔细观心,尚有尘雾蒙蒙,有尘缘未了的牵挂,古德说:‘只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难道要横著心肠去了断吗?
答:当你横著心肠去了断时,那就表示不能了断。不二法门,了断就是不了断,当下就了断,佛法要你离边见,了与不了都是边见。你学安祥禅,你照心经修行,都没有边见。没有什么了、不了;解脱、不解脱;此岸、彼岸都没有,最现实最不落空的,就是安祥的感受,你能保持安祥就不会落空。当我停止说话几秒钟,你们各位没有念,但是你的鼻子、眼睛都在,没有给你割掉吧!心经为什么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因为只有知觉而没有牵挂,只有自在的觉受而没有一切的障碍,就解脱了。
问:面对较复杂的事物时,如何确知那不是仍含有我、法二执的纯知觉?而又能恰如其分?
&答:面对复杂的问题,会有我法二执,那就是功夫不到,孟老夫子说‘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管人多人少事多事少都没有关系,你抱著心安无愧的心,无私无我的心,抱著秒秒安祥的心去处理事情就对了。
问:十二因缘的起点,无明是怎样来的呢?
&答:无明就是不认识自己,迷失自己,忘掉自己。无明与生命同在,佛经上叫无始无明。无明没有开始,与生命同在,是生命的一部份,当你认识了真假、是非、正邪,你自己的纯生命是什么的时候,无明就没有了。
问:我们人生的觉受,几乎百分之百的真实,与心经所描述的觉受,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作比较是百分之百的虚幻,请问众生为什么会沦于把虚幻当真?就像是众生面对生老病死的苦痛那种感受,是那么地真实?
&答:你若认为这一切是真实的,那你就不必学佛法了,学佛的基本前提就是:你要肯定真假、正邪、是非、真伪。你若认为色、声、香、味、触、法是真实,那你就不用学佛法了,因为你不了解什么是真实。
&为什么会沦落?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我执,我执就是错的,真我是无所执、无可执的,真理是自他不二的,物我不二的,真我是与宇宙合一的,假我是私情私欲,就是表层意识。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只有生命,但是没有这些垃圾。学佛法,就是要‘空其所有’,把你所有的东西,拿来当工具,不要让它当主人。‘切莫实其所无’,整个大宇宙都是你的,你还要充实什么呢?
问:我们应该要如何用心,才能过活实际人生?而又能既存在又超越,迈向觉醒之路?
&答:博陵王问牛头融禅师:‘恰恰用心时,若为安稳好?’我现在用心的时候,要怎么样才妥当呢?牛头融禅师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欲知无心处,不与有心殊’。问如何用心才妥当呢?正在用心时,就没有心可以用,虽然没有心可用,但是并不妨碍你用心,若讲些道理,那就很累,直截了当的说,那就很简单。真正的修行人是无心的,无心就是体用不二,心空、用空,用空不是无用,是用而不执著。如何用心?当你出现安祥时,你去体会日用的心,自然明白。
各位要是能够一直保持现在的心态,就不虚此行。如果能够一直保持到老,就不虚此生,没有比这更快、更简单的,这是无为法,你要保持到一年,什么都有了,世间上一切有为法所达不到的能力,你都有了。如有问题,那是你诚敬信够不够。
问: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境界是否必须摆脱肉体后才能到达?当我们有个臭皮囊时,如何确知达到解脱的彼岸?又如何防微杜渐,不退转?
&答:像这样的问题,答案都在你所提的问题中。你如何到达循声救苦的心态、境界?当你看到痛苦的人你同情,看到可怜的人你流泪,那你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心态,你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显现。
&如何能够不退转?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不断地找自己的麻烦、不断地战胜自己,保证你不退转。
问:常念般若波罗蜜多心咒,能消业障、除一切苦的原因在那里呢?
&答:一山不容二虎,如果你一脑子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咒,妄想、邪念就起不来了,很简单。
问:当身体有病痛的时候,‘能除一切苦’,是否系指安祥的感受不变,而身体的病痛依然存在?
&答:就我自己的亲身体验,应该是安祥的感受不变,而且把身体的痛苦冲淡、稀释,也就不感到什么痛苦了。
问:证得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跟在老师面前所传的心态,是否相同?层次是否不一样?
&答:这在每个人的根器,是不是累劫修行,到这一世触机遇缘大事了毕,你在我面前安祥到什么程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知道。在禅刊中,有些大陆读者看到禅刊、看了安祥集,桶底脱落,一切空了。空是什么?就是解脱与般若。什么都没有了;一切的妨碍、干扰都没有了,但是生命还在。
问:圣人也有无明,也就是住地无明,可以用安祥心的察觉来打破吗?还是需要明师点破?
&答:没有人可以给你点破,点也不破,要你自己打破,要你自己肯定、肯决、认知、认同真我──那个原本的心态、生命的基因,而且要能够保住它,不起执,无明就打破了。修安祥禅正确的途径,传心只能传离执禅定,当下没有执著、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私心,什么都没有了,但是生命还在。
&在这个基础上你要下功夫,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没有不付出就能获得的。不想付出,只想获得,只能获得牢狱之灾。
&你到了离执禅定,还要下一番功夫,还必须去执,去执就是反省,找到了毛病在那里?然后你用时光倒流法,回溯你自己对不起那些人?做错那些事?如何弥补?如何改?弥补就是消业障,我欠你钱我还了,障就消了,并且要进一步改掉造成你错误的那种心态。你把一切的执著都去掉了,那就是彻底打破无始无明。
问:修学安祥禅为何肯决心总是不够坚定?如何来增强自己的肯决心呢?
&答:这个问题都在你自己,你自己肯决就肯决了,你自己不肯决,别人不能代你肯决。你肯决心不够,老师也没有办法给你。天下有两件事是不能替代的,一是吃饭,二是修行。决心够不够,看你苦头吃够了没有?你要是苦头吃够了,该是下决心的时候了。如果我的判断不错,今天在座有很多会友从此以后将走向坦途,有很多人还是无所谓。
问:既然是不二,又为什么还要分悲、智?又如何将般若智与菩贤愿融为一体?
&答: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家,是只有一个门进去,但是到家的路却是四面八方。悲智不二,若没有‘智’,你怎么感受得到‘悲’呢?你怎么产生同情心呢?同情心是般若智的流露;流露了同情,流露了同感,那就是悲心,那就是断无始无明的起点。因为你要回到家,虽然有汽车,但是没有汽油也不行,慈悲就是汽车的汽油。修行人归家必须要能量,没有能量,修行都会落空。
&法门细分,有八万四千。其实普贤愿就是大悲愿,普贤由大悲心产生的大愿,他若没有悲心,他就没有愿力,悲心是愿力的根,若是没有方便多门,连不二法门也不会产生、也不会成立。
问:能行深般若波罗蜜,是否就是观自在菩萨?反过来说,观自在菩萨是否就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答:观自在的当体就是菩萨,菩萨必能观自在,观他在就不是菩萨,那是二法,当你观自在的时候,你已经到了菩萨的境界。刚才说观、觉、照三者是同义字,当你观自在的时候,自觉自在,也就是照见自己,如珠吐光,还照珠体,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问:逼于现实,在不如意的时候,要如何来保持安祥心态,而转逆为顺?
答: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没有战胜自己,如意不如意完全是私心,没有包容性,没有开阔的心胸,所以你才会有如意不如意,你才感觉忙不过来,随著外在的环境在转,那就没法修行。你必须首先坚持只求心安,我经常讲:‘不要让别人的主观、偏见、好恶来决定你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自己的存在不受别人主观、偏见的影响才对,你只要心安无愧,像诸葛亮讲的:‘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自己知道就好了。古德说:‘心不负人,面无愧色’,假如等你心安再修行,那就不用修行了,因为你心已经很安了,修行就是求心安嘛!
&由于你不肯大战一场,不肯打败私我,不肯去掉苦根,所以才有这些问题,因此你首先必须反省,拔掉你的苦根,然后你再学安祥禅,才有可能,否则的话,你只会进进退退。
&今天一会,千古难逢,不是经常有的。现在你坐在我面前,你就是观自在菩萨,若是不肯认同,那我也没有办法。我有什么办法帮你认同你自己呢?
问:明心与见性相同吗?
答:明心就是见性,你要明白表面意识的心,那只是看到波浪,没有见到大海,大海是宁静不动的。湿性就是水,觉性就是心,若没有知觉,就没有生命的属性,见性就是见生命的属性,所有的生命属性都是相同的,所以众生皆有佛性。就像所有的水都是湿的,不湿不能叫水。不管是太阳表面的热,划根火柴的热,它们都是热的,不热不能叫火。所有生命的属性都是有知觉,没有知觉,那就是死人。大宇宙就是生命的海洋,就是大圆觉海。
问:既然本来无一物,既然性体本空,那么谁来承受因果呢?
答:证道歌说,‘了即业障本来空’,你要了了,没有我了,业障往那里放呢?我在观潮随笔中写垛生招箭,在射击场,你竖个靶,子弹就打你,没有了靶,子弹打谁呢?打别人不干你的事。你要竖起来,那就吃子弹,竖与不竖,就是有我与无我,执著我,就有业报,没有我,往那里报呢?所以证道歌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夙债’,你过去欠的债,还是要还。没有人了,向那里讨债?人在,就必须还,因果也是这样子。
问:何谓桶底脱落?要如何去做?
答:桶底脱落,就是现在这个状况,有心无念,你必须修多少劫,才能修行到达这种心态,所以你必须珍惜现在的心态,否则的话,正法不是天天可以碰到的。
问:学禅如何破三关?
答:什么叫三关?安祥禅里没有这玩艺儿,我只听说过山海关、雁门关,没有听说过什么三关,那是既迷信,又骗人的鬼话,那有什么三关?一关都没有。我不是外道,不要问我外道的问题。
问:修行中有行悟、体悟、顿悟、证悟,要如何做到一念不起,才算是正修的起点?
答:很简单啊,就像现在这样,现在无念无住,这就是正修的起点,就是现在这个心。
问:心经里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也就是安祥的写照吗?
答:就是安祥的写照,也是法身的写照。
问:如何来填补智慧的漏洞,方可以达到为学日益?
答:智慧没有漏洞,你只要去掉私心,去掉物欲,就可以了。智慧有二种,一是世俗的聪明智慧,那个本身就是漏洞,分别心吗!二是本心摩诃般若,那是没有漏洞,完美无瑕的。
问:当安祥深深的时候,这种心态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态,是否一样?
答:你应该很清楚,当你甚深安祥的时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心,但是没有停留在任何一点,就是无所住。无心,那就是死人一个;你有心而无念,有念,而没有被任何东西挂碍住,那就是无所住,完全一样。
问:有人说念心经治心病,心病影响到生理的病,修行当中如何运用安祥来帮助解脱生、老、病、死之苦?
答:佛法的本质是无为法,你说用安祥,是错的,把动词去掉,你只管安祥,就没有生老病死苦。有生老病死,没有生老病死苦。有安祥,不是用安祥,而是一直保持安祥下去,到了甚深安祥的时候,就没有生老病死苦。
&何以念心经可以治心病?有病就要服药,有药你不肯吃,也无法治病。如果你口里念,心里想别的事,如果你在家里念得很好,一出去,别人碰你一下你就生气,那你就是自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我们要做到诚敬信,只管保有安祥,自然没有生老病死苦,特别是生老病死过程中的苦。
问:有一位会友已修学安祥禅五、六年了,但自四年前,他的女儿及一位外孙相继过世,这种痛苦的阴影,一直缠绕在他的心境,使他无法心安的修学安祥禅,请问他要如何去除这种伤痛,才能正常地修行?
答:你不必为他伤痛,所谓一切的果都是有前因,前因是讲三世因果,其实不止三世,一切结果都有原因,一切原因产生结果,你不必为他痛苦。为什么呢?人活著是受煎熬的,除非他已经得道,他已经证无上法门,否则的话,这个地球不是替他安排的,中国不是替他安排的,台湾小岛也不是替他安排的,处处、人人、事事,活得不如意,人活著不是顶好。看过‘了凡四训’的人都知道,一草、一木乃至一个砚台都有一定的寿命,它那年、那月、那日、那时破都有一定的,你不能改变。你不是大圣人,你只要努力修行,修成之后,你才能够帮助他,生命是不灭的,你要超越了三次元的世界以后,人随时都可以见面,因为时空不二,时间与距离是合一的。我本来想讲更详细一点,可惜找不到恰当的辞汇。
问:过去因修别的法门,而导致气冲顶,精神有点混乱,是否可以藉由学安祥禅,而使生命的循环系统恢复正常?或有更好的方式?
答:修行的方法,有所执就有所失,不管你执著那里,就有所损失,有所守就有所失守,不管你守那一窍,都有副作用,所以禅根本是个无为法。如果你能够忘掉那些邪思妄想,乃至你过去学过的法门都忘掉,那你渐渐就会好。乃至我可以讲一句很狂妄的话,你现在听法的时候,你的病已经好了百分之八十。
问:学安祥禅,可不可以打坐?
答:原来的禅,在达摩未来中国以前,乃至达摩在中国的禅,都是打坐、禅观、止观,到了六祖以后,禅产生了新的定义:‘外不著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禅与禅坐原本是一个系统、一个脉络下来的。有些人认为打坐可以止念,你试看看,止不住的。修学安祥禅,现在就是无念,不二法门有念即无念,无念即有念,说无念嘛!又不影响说话和听话;说有念嘛!他根本什么都没有。
&能不能打坐呢?打坐是加速器,更快,问题是你不要找错了人,像刚才那位打坐就打出了毛病来。打坐坐不好,很容易走火入魔。所谓走火,是三昧真火走错了方向;魔,就是自己折磨自己。能不能打坐呢?能,一定要有明师,你要是有缘,有诚心,你找印顺大师,请教止观法门,天台宗的天台止观,那是最妥善,最正当的打坐方法。
&你要是学那些广告上的动功、不动功,当心那些不但没有利益,反而受害。可以打坐,但我是不教打坐的。我自己也打坐过好多年,后来因工作关系,没有时间打坐,我就不坐了。坐与不坐,都是一样,坐是比较快,可以帮助你控制肉体,让肉体不作怪,肉体是会作怪的,修心不但是降服其心,而且要降服其身,所以我在杜漏歌讲‘躯壳起念滋三毒’。
&问:在我的认知里,佛是只打坐不睡觉的,所以我也想这么做,可不可以?
&答:佛不是只打坐、不睡觉,你这样做不可以。所谓五盖:食、色、名、利、睡,盖住了真如佛性,这要自然才行,不自然的话就会出毛病,你这个肉身就会陷入魔道,错误就折磨你自己,所以不可以随便打坐。但有没有可能不吃饭、不睡觉?那是绝对可能的,当你的心态到达秒秒安祥的时候,你不睡觉,第二天起来还是容光焕发,但是你必须有安祥,如果你不善用心,胡思乱想,第二天起来就会面目憔悴。
&问:执著名与利的人,是不是比较不容易学安祥禅?
&答:他要没有执著,就不必学安祥禅了,他已经够了,已经到家了。古德说‘你要执著一个不执著的’,你什么都不要执,就执著一个安祥好了。
&问:既然上帝与佛不二,那么为什么现代人为宗教的不同而相争不息?
&答:圣人的语言,他的辞汇,因他出生的环境历史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异。因为各个民族的文化不同、需要不同,说法也会有所差异,但是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你看过旧约圣经上的话,使人联想到佛法,有很多地方相同。乃至太上老君的‘道德经’与佛的止观法门,也没有多大的差距,这都是人为的。如果说你是中国人,他是外国人,耶稣是洋鬼子,孔子是我们老乡,那就太荒谬绝伦!你要把心胸放大一点,上帝无所不在,佛法身遍虚空,如果说有佛就没有上帝,有上帝就没有佛,但一个遍虚空、一个无所不在,那要怎么摆、怎么放呢?
&实际上上帝是个大生命,佛是有知觉的,上帝有知觉,上帝就是佛,佛法身遍虚空,佛就是上帝,不要去争。天主教修行人的话中有说‘人要归还上帝’,人要是灵修成功了,就跟上帝合一。所以天主教便有‘与上帝合一’的说法,这不是我杜撰的。不必要的争执不应该有,因为每个时代的环境不同,众生当时病的重点不同,所以说法也不同。
&如果要修学,还是一门深入,你若是读读新约、读读旧约、读读金刚经、读读可兰经,那就糟糕,还没有读完,无常已到万事休。修行是一门深入,毁谤别人是不正确的。
&问:有位会友非常遗憾尚未皈依师父,希望在这里皈依师父,并请师父略略地说明一下安祥禅的基本功课。
&答:你讲这话太著相,在座的没有几个人皈依过我。你要皈依,不论用什么方式,我都不拒绝,其实你说皈依,就已经皈依了。皈依不是个形式,形式是假皈依。有许多人老早皈依了三宝,受过基本五戒,但是破戒了,皈依不久就破戒了。所以皈依不需要什么形式,你想皈依我,就已经皈依。而且你若想念我,我就与你同在。&修行的要领,就是诚敬信的求心安;心安无愧的条件,就是认识自我,要认识自我,就要作反省忏悔的工夫,如此而已,说起来要语不繁,繁语不要,很简单。
&问:最后一个问题,请老师开示: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答: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桶底脱落’,就是有心,但是没有停留在任何地方,这个心没有被任何东西所钩住、挂住,我们的心没有牵挂任何事物。应无所住的心,就是解脱心。应无所住而不生其心,那就是死的,那就不是生命。佛法指的是生命现象,是永恒的生命,佛法所指的是凡圣不二、自他不二的生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无牵无挂、无挂无碍、无有恐怖的心。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寻兔角。佛说三藏十二部经,分三乘而说法,其意义不外均为众生度脱苦海启示行者之方便法门。佛海无涯,只在一心,禅源虽有自,端始自性,般若心智光如来法性,波罗密多离名绝相,则心光圆净、寂灭涅槃。经通理显菩提随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短二六O宇,皆直指般若了义,起心观彻五蕴皆空,明见自己本体之性相,也就是人人本具有之心体相,而自性根中般若返照到不生不灭之极乐境,真空实相法身全体显露,三乘妄执悉皆自灭,至此千江有月映照现,万道露光日自辉,后学鉴于当今末法时,杂法普兴,人心迷惑,不明正法,盲修迷道,以迷引迷,迷途欲出无门,良可悲叹也。不忍群众迷而无救,坚决扫开心中成见,虚心参求这本心经了义。嗣后到处讲演,幸蒙听众有缘,踊跃惠予支侍与鼓励,时时来信建议将这卷心经编辑成册作为讲记。当时承蒙王慧明居士发心笔录,更感谢台东县佛教支会秘书陈明造居士校正。深望这本讲记内容若有欠妥缺陷之处,敬请诸善知识不吝指正。愿大众善知识自家珍圆明,同登正觉真实义。时在佛历二五二八午浦月,晚学释法真谨序。&&&&&&&&&&&&&&&&&&&&&&&&&&&&&&&&&&&&&&&&&&&&&&&&&
&&&& && 我们今日学佛,必须进一步体认--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明师难遇-方能痛切发起菩提心,认真精进修行,而获得究竟解脱,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  为什么说人身难得?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父精母血和合而成,当父母交会之时,中阴身争相入胎。争胎者三十余亿,入围者亦有十亿之数,每一精虫上附一中阴,总在十亿之上。女性输卵管,两个孔道,分别排卯,精虫流不到排卵方面,永不成孕;其能得入者,在内互相残杀瞰食,结果只得一个,孪生者甚少,不此猪胎能生十二个之多。若再以长远眼光来看其他众生,如每条鲤鱼散卵有十亿之多,比较之下可知人身得之不易。世界上许多自杀的人毁弃宝贵生命,实在可惜。
&  再说六道之中,天道众生寿命太长,贪享福报,不知回头,容易堕落。修罗众生好胜喜斗,杀心极重,堕落更快。畜生道众生弱肉强食,彼此相瞰,见血而死,饿鬼长年饥渴,怖畏惊恐,十分可怜。地狱众生痛苦难喻,受苦无边,无有出期。唯有人道小有福报,受苦较少;又因寿命太短,无常逼人,致易发起菩提心,求出苦海,所以修成佛陀必在人间。我们今日得此人身,在庆幸之余,岂能不把握光阴,精勤修行,及早超出轮迥,见性成佛。
&  至于说到佛法难闻,这是因为当今全世界上佛教仅有数量而少实质,众生虽发心学佛,却闻不到正法,毕生苦修,得不到究竟解脱。而现时所要讲的无上心地法门乃是释迦世尊成佛经验历程,至圆至顿,见性成佛,直趋毗卢性海,此法门珍贵异常,非常稀有难闻,我们今日能闻此无上心地法门,实在是非常殊胜之因缘,大家必须珍惜,好好听闻,思虑实行。
&  最后还有一点真义要向诸位宣说:其实学佛不是很困难的,不过是要找出真止的自已,做自已生命的主宰。因为凡夫每日随着外境轮转,背觉合尘,妄认四大聚合的臭皮囊是自已。其实身体不过是个旅馆,我们的妄心暂时寄居其中,一但房子坏了,就得搬家。今天住在人房子里;明天住在狗房子里;再过些天,可能要住进猪房子。加此轮回不息,要受无量痛苦。我们既然了解色身的虚妄,就要放下对身体错误的观念执着。这个臭皮囊既不是自已,各位可能会想,那么心是自己了。但心也不是真实的自己,怎么讲呢?此心是念念迁流,逐境生灭的对外驰求,变成烦恼心。我们学佛好此淘沙金,把沙子淘掉,金子就现前。我们的真如如本性就是真金,烦恼心就是沙子,金子一旦淘出来,再也不会变为沙,此中至理,各位当深思。
&  现时我们有缘,也承大家善男信女之不嫌,法真来此演讲佛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共勉精进佛法,由于一个家庭或人人,如果能常常听闻佛法,就不会随便生气,那就皆大欢喜。所以佛教家庭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因能从佛法中得到妙药,心底里得到净化进而无烦恼故。佛所说心经是对十方诸菩信修行者所演说的。心是人人都有;这一念心便具足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因为人人都有心的缘故,因此人人都有这种智慧。我们在座诸善信,行者都应该知道。这种智慧具有三种意义,就是三种般若:1)了义般若;2)观照般若;3)实相般若。金刚经中释义:“金刚含二义,坚、利、明也,此喻三般若。”一、坚者,坚固,不为诸物毁,此喻实相般若。体不变,妙用随缘,是空而妙有义。二、利者,锋利,能毁一切物,此喻观照般若。当定一念心观照五蕴等皆是空相,照见生老病死之身亦是空相,照见生住异灭之心还是空相。如是观察,如是观照,能度一切苦厄。三、明者,光明洁净无染,此喻了义般若。用文宇为助缘,无文字无可说。文宇性空了义故。我们一个心是具足这三种智慧的。这部般若心经所说的是了义智慧。诸位要知道,般若心经名为了义智慧乃是从释迦牟尼佛之实相大慈悲心中流露出来。
&  今日开始讲这部经,就是讲演了义智慧。这有什么作用呢?这是因为现世间众生在受苦!不但受苦,而且是受极苦,是轮转不停的苦!这是一部了义经,因此,先说了义般若。听后要起心观照,把苦都吐了出来;使一切苦消除,而得到安乐、自在。从文字中来了义智慧到观照智慧。那么,观照要从何处观起呢?就是闻外境的一切声尘。外间所说的言语章句,由般若心经经文到所演义的各种事态,是是非非,什么都有。佛是要使我们起心观照般若,了悉你所听到的是是非非,皆由心所起造,便可消灭心之妄念而离苦得乐。
&  佛说般若心经是要救度世间的有缘善男信女。使其离开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以及五阴治盛苦。这八种苦,是人人都离不开的!家庭中的父子、母女、夫妻、兄弟:有些离开了就引起无限的痛苦。有些儿女不在了,做父母亲的想儿女的想疯了。这就是其中的爱别离苦。总之,六亲眷属是前生的冤业,今世却偏偏聚在一起,互相缠绕。真是说也说不尽。诸位想想看,是不是苦呢?
&  释迦佛观察到这些因果关系。前生的怨憎,今生聚合在一起。到头来不是你不要我,便是我不喜欢你。有时,就是不说,内心也起了一种怨,再由怨生恨。而这、怨怨恨恨,又常生在一家之中!因此,佛所说般若心经是要大家能脱离八种苦而得到极乐。你们说这部般若心经的了义经意有重要否?所以佛说“饭可以不吃,经不可不听!”
&  释迦佛是希望我们受苦的人要起心观照般若,是怎样观起法呢?眼观色,不起分别心。从耳根听也不起分别心,不要分别外间的是是非非,鼻不分别香臭、舌不分别苦辣、身根不分别离合粗细..,那时,我们的心便得清净了。“六根清净方成正觉”,就是这个意思。
&  如果六根不净,犹如人在暗室里,黑暗没有光明;在黑暗之中,只有苦恼的感受!
&  要明白观照,反闻自性。好像观世音菩萨一般,从耳根反闻,而得到闻的智慧。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来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不落分别之心,便是观照般苦。大家要知道,佛说法并不是一句两句便完毕的。请不要怕麻烦累赘,听了之后,所有的麻烦都会了脱、那时可说是一片清净心了;也可以说你的一念心是乾乾净净的了;那一切的苦也都给解脱了!
&  懂得观照,观照来,观照去,离一切苦,得一切乐。说个此喻:加果人没起心观照,就像躲在黑暗的屋里一样,一念心糊里糊涂,全无光明。等到听了佛说的般若法门,并能用上这个功夫,便加同在黑暗的屋里点了明灯;点上智慧的明灯。通过明灯的光明向外照见一切,透彻无碍。这个,便是你本人的心光显现。这样,才能离苦,才能得乐。其他的法门恐怕易入岐途,长久轮回在六道之中受苦。
&今天选择释迦牟尼佛所说般若心经,目的是要大家离苦得乐。就算家中有一人能起心观照般若,那就是一个佛化的家庭了;便是一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的快乐之家。因此,听了般若心经便不会辜负你的一生。你生生世世所作的业障,都会消除。也就是要大家离一切苦,得一切乐。
&&┌───────────────────────┐
│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
└───────────────────────┘
&  现在是略说经题:
&  摩诃是大,般若是智慧;合起来说便是大智慧,亦就是无为心了。波罗密是到彼岸的意思。多是梵文的语尾之词,对题意无关重要。心是心要,即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中心所在、总要之处。经是契串历程之义;就是集言说,贯串成义指要。以智慧到达彼岸,达成目标,这种智慧是人人都有的。初修行者,起心观照般若,发菩提心。因此,勇猛精进能够“千处祈求千处应”。从观照智慧,修行而证得圆通;能施十四大无畏,能现卅二应身;救渡众生,这是因为行者从闻而修,闻性修行。修的是什么?是修般若心,修大智慧心。
&  有人会间:菩萨是修六度万行的。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觉有情”即觉悟的众生,菩萨又名大乘心地行者,也可以说是自化度自心众心,菩萨亦能化度其他众生,正是自度度他,自心觉悟不忘度众,这是说,诸大菩萨修般若行六度万行时,亦可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于心一无所得。为什么其他的五度不说呢?而只说智慧呢?这是因为如果有了智慧,其他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便都完全具足了。
&  般若是无为法,但即是无所不为的。它能行方便,可度众生故所谓无为者,利益众生无所不为,而无所得心也。加果光是清净,不发慈悲之心,这是属于顽空枯寂,死后只不过成为顽空的心神【空灵】而已。
&  佛说行者在一念心中要起心观照。人们如果这样的修,行深便可与佛一样,同一鼻孔出气,并肩而行了。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一念慈悲心得到这样的效果,就是千万人,只要诚心称意自性清净,就会有求必应了。古德所说:“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渡人舟”,便是这个意思。希望大家同修般若法门,从了义般若起心观照。观照来,观照去,终证得实相般若。
&  请别忘了佛说我们的一心具足三般若。这是以大智慧心到达彼岸的法门;也就是这部般若心经经题的实在意思。其实,六种波罗密都可以到达彼岸。不过前五波罗密无智慧,可能会使修行起障碍、间断;有了智慧,便不会间断地直通彼岸,了生脱死,证入佛道。
&┌───────────────────────┐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 │
│ 空,度一切苦厄。&&&&&&&&&&&&&&&&&&&&&&&&&&& │
└───────────────────────┘
&  这是般若心经的首段;亦是释迦佛要讲修行历程主旨之指标。
&&&& 观自在菩萨,这个自在是身心自在。就是说观自在即是最初修行者起心观照般若,而身心得大自在的行者。
&  身自在是安泰,心自在是清净。在初修行时从心起观照,观察世界诸苦而闻自性。这叫观自在。成就心性圆通,观察世间一切众生心性皆可从苦海得到了脱;自己自在也使众生从他的开示而得自在。
&&&&&&& 释迦说:我们应学习起心“行”观照般若,乃至二六时中起心观照般若,也就是观照智慧,行深即能照见五蕴皆空,而度尽一切的困难苦厄。
&  五蕴是什么呢?五蕴也有人称为五阴,蕴是积集的意思是覆藏义。简单说是色法和心法。要观彻五蕴都空,一切皆是真实的空,这样就能了脱所有的苦了。五蕴析分为色,受,想、行、识。色表有形的物质与无色质之虚空;众生的身体与虚空即一。故亦说是身法。受、想、行三蕴均属心的起用。识蕴乃分别心的本体。故说是心法。
&┌───────────────────────┐
│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 │
│ 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
&  般若心经的这几句,有人说是太深了。这是佛对舍利子说的几句话。舍利子是佛的弟子,他的智慧第一。佛嘉许他在大众之中是智慧第一。因此,佛对舍利子说:你行观空,亲身体空,乃四大的假合,属于地水风火,故名为四大。这四大假合是空而无实的。
&  何谓四大─地、水、火、风,加我们人身体之肋骨、皮毛等是属地大。精血、痰唾、汗液等属于水大。体中暖热是属火大。呼吸是风大。我们人便是具足这四大以为身的。
&  观身四大为空。这个空是有情的。那么,无情的呢?此如桌是木造的,它依火成灰,继以风吹灰没。故说无情也空了。
&  佛说:我们要学观色不异空,观色身与空不两样,这种修法,是起心观照般若。知色当体空,不要分别色,一切无情,山河大地、草木桌椅等,不分别它,亦不执着它,也就是色当体都是空。
&  佛指示舍利子学修观空法,不分别它,观身外的无情万物都空。换句话说,佛是指示舍利子观色当体空,不要起观分别意。各位行者,我们应该学起心观色当体归空。
&  “受想行识,亦复加是”,这是承上经句的色蕴而说的话。佛说色不异空的色法是指身法。不异空即与空没两样;即是说色、空是一样的。不独身法与空一样,受想行识这些心法也是与空一样。受者是领纳为义。想是思想。行是心起作用。识属分别意,是第六意识而不离第八识,互相是关连的。
&  这便是了义般若。须要解说使大家明臼,建立起心观照,始能进一步行深智慧。由此能度一切苦厄。不但能自度,而且能度一切的苦,度尽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之苦。
&  从这样的观照,而照见了身心二法皆空。身法即空,心法亦无。那一切的妄想执着也都消除净尽了。那么,所谓皆空的空,是个什么空呢?那就是空相。空相就是无为相。佛又说:空相而不空。这怎么解释呢?空相从心体上说,一切法皆无,都无执取了。这是空相。不空即有,这是妙有【表面像是有,实际却是空】也就是明见心的本体之性相。
&  佛就是要舍利子学习,修空相妙有之法。
&  有人听了此经文,明白的不少;不明白的也很多。为什么呢?就是在这空相即不空,不空即妙有的问题上,佛常常说妙有无为。有人认为佛说的话好像前后矛盾,又似笼统。为什么佛要这样说呢?其实不然!对于这个问题,诸位要发真实心来听,我也以真实心为诸位讲解。讲什么呢?讲空相不空的道理。空相,即是实体,是心的本体。是人人本具的心体。我们在起心动念,想东想西,妄想纷飞时,心体便见不到。在起心动念的妄想忽止时,清净心性即时显现如静水,这就是心之本体性。也就是妙有空相之实相。这样,相信大家可以明了般若心经的大意了。
&  根据楞严经所载:佛陀对阿难说,在室罗筏城中的清晨,未食之家在欲炊的时后,要做饭便须生火。那时,固然不加现在的那么方便。只好手执阳燧,到日光去求火,怎么样求法呢?那是一手持镜,一手持艾子,由日光引火,燃艾而得。这便是指出了空相不空的道理,因为真空可以取火。大家想想看,如果二百个人取镜,二百个艾子。那么,这里都是火了。加果全台湾的民众都这么做,那么这个复兴基地全是火了。久者如果世界的人民都这样做,那整个地球都起火。故说空相不空。故说四大─地、火、水、风,亦复加是。因此,我们的身体也是。你可要认识身体是空,但有是妙有,是心之本体起作用。这样,即可了知清净的法身是什么了。
&┌───────────────────────┐
│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 │
│ 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 │
│ 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 │
│ 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 │
│ 尽。&&&&&&&&&&&&&&&&&&&&&&&&&&&&&&&&&&&&&&& │
└───────────────────────┘
&  如果我们了解空相不空的道理,便可了解这一段经文,现在“不空”二字,不去讲它,先谈空吧。
&  诸法,在广义上说,即是身心二法。空相,就是真空实相,也就是心的本体相。
&  不生不灭等句,所说的不生,这就是空相,空相无凡夫法。只因有了六根,而对六尘,才起了分别,始生出六识,而得十八界。如果我们不听佛经,不离十八界,这便叫做凡夫法。
&  由无明以至老死,合成十二因缘法。下文的无苦、集、灭、行【道】,就是无四谛法。无智亦无得是说无六度法。
&  承上面所说,身心二法皆是空相虚无,是真实不虚之实相法;是我人心的本体相,换句话说,在空相实相之中,是没有身心的;待证得空相实相之体相,空相实相现前,就是自性清净,也就是见到心的本体相。
&&&& 诸位听到这个道埋,心如同大海之水,得到大海中的一滴水,将是终身受用不尽,反过来说,如这一滴水复投于大海之中,即无分别了。等于一体的智慧与无量智慧汇合,分不开来了。
&  诸位想想看,听闻佛法经义,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古德说:“万顷良山非为贵,惟有听经实在难。”
&  这个法门真是太好大微妙了。它的要义是引十八界凡夫法,四谛法,十二因缘法,六度法,来说明空相实相,人生极乐法。各位要用心的听,如果还有人问:这空相实相究竟是什么呢?回答是空相实相就是实相般若;也可以说是实相智慧。人人皆有色身,人人皆有心念;要是能起心观照,行深般若,便可成就实相般若,成就人生极乐法实相即是空相,它是心的体;心体并没有生灭,没有垢净,也没有增减的。佛说诸法的空相便是这样。这是说实相般若的本体也没有离开大家的一念心。佛说一念心具足大般若,人人皆可现显般若实相之体相。
&&&& 佛说我们要学修,起心观照般若。眼根不缘色尘,耳根不缘声尘..等。因此,眼识清净,不起分别好坏。因一切有情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使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
&  耳闻声尘,心观音声的两个耳朵是反闻,不向外闻。外闻是听,好像风山声、车马声等,要起心观照不向外听这一切的声音,要能反闻。闻什么呢?闻自性;闻自己的一念心;也就是闻自己的本心体性。简单的说,六根不执看六尘,也可说是六根心性清净。正如弥勒菩萨说的:“一切修行人,要明白起心观照般若;心性须要清净方得无上正等正觉!”
&  因此,在般若心经里佛给舍利子指示说:修方便法门,是见不到自性的。要学修起心观照般若;便好像在黑暗的屋里点上了明灯,放出光明。古德说:观照般若,六根清净。当心光发现时,六根也就会清净。可见修行要成就,一定要起心观照般若。
&  我一再重复地说了许多。这样大家对般若心经的实意便会此较深刻、明白,以后成佛证大菩提,便有你们的份儿了。
&  简单的说,你那真实不虚的智慧,是没有色相的,实相之中是空的。实相不但没有色相,而且没有虚妄的心相。受、想、行、识便是虚妄的心行。我们要空色身,空妄心。大家听这部般若心经,应该要彻底的明白。我讲解经文是愈讲愈欢喜的。我们在今生得到此法,不要只顾说不懂,要知道佛说:‘一入耳闻,永为佛种子’。那么,大家听了这部般若心经生法喜吗?现在,你们各位都是相似即佛了!诸位可知道听经生法喜心有什么好处呢?古德说:﹁恼一恼,老一老;乐一乐,少一少﹂。这就可以明白,听法生欢喜心是会青春不老的。
&  刚才说,无虚妄的身心,无十八界等的空义法。那么,如果有人问;佛正在座说法时,有佛身吗?有是有,但这是假有,因此,佛对舍利子说:要知道世上的人不能了解佛的道理;就是认为身是实有,人的思想便变成妄想,这便叫做凡夫。那么,凡夫是怎样形成的呢?佛说:一切世间众生,就因为一念不觉而起心无明。无明是什么?即是粗烦恼、细烦恼;大烦恼,小烦恼。从小范围说,在家中六亲眷属,不无是非麻烦;换句话说,便是发脾气,因不生觉悟而被物所转,而发脾气,即是无明。佛说:无明起,就迷惑;迷惑便造业;因造业而致受苦,人们不明了佛法,始有十八界现前。十八界则是:六根、六尘、六识。佛说十八界犹如十八层地狱。这个业就是生死业,六亲朋友有了这个业,就不能离开这十八层地狱,将是永远永远地受苦。
&  怎么样离法呢?佛对舍利子说:问得对了。应该起心观照般若,学起心观照修行;那就会像太阳重现,云散雾消,大放光明了。大家来想一想:这样的佛法,不是很好,很微妙吗?
&&&&  再讲,在法华经中方便品舍利佛劝请分:【来作此较佛法旨意】
&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此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末得谓得,末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耳一现时。舍利弗,汝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是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令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着,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菩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加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佛,是诸此丘、此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此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更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  上面讲过佛要舍利子学修起心观照佛性;学习行深般若,功夫成就,现身无量,处处说法,救度众生,也是无量。
&  佛说:起心观行证得真空实相,无色、受、想、行、识;无凡夫法:等的这个“无”字不能说没有;有是有,却是假有。大家应知道,这无字应作空解,无为解。即空十八界,空凡夫法,又作明彻解,了见一切有为法是虚幻无实,只是因缘集,最后也因缘尽而散离,如露亦如电。佛又对舍利子讲到十二因缘法。舍利子是证得四果的罗汉。他是见惑断尽的罗汉。修十二因缘可成罗汉。佛说十二因缘是在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都离不开的因缘果报。
&  故修四谛法,修十二因缘法。乃观察所有一切众生,皆不离此四谛,十二因缘而证觉果。也有在佛未出世以前,观因果生灭,未听佛说法自悟无生,而成正觉的,又名为独觉。那是多生修来的,时时也起心观照般若【智慧】,观世间的生死轮迥,无常之理,而证无生法。
&  那么,在佛未出世以前,是怎么样观法呢?正是:“秋观黄叶落,春看百花开”。因此,了然于世间众生的生死,是死如秋叶,生似春花;人的生灭即加花谢花开,而自悟无生法。由此,可了知人生不离十二因缘。依据佛说为十二支。支是路的意思;即十二条路。怎样解释呢?这是包括三世的因果。先说过去,具有两支因;即两种因缘。由于前生一念不觉,而起心“无明”;有微细烦恼,生死即从此而来。故说,根本无明就是生死;也可以说彻微细烦恼即是生死的根本。
&佛说千经万卷,均不离众生怎样断烦恼心,而证极乐法。因此,我们须要断烦恼心;不然的话,修行的路便差得远了。因起心“无明”,受迷惑而糊涂了;于是造业【行】,是过去的因所造成。造了业就不能这样了事,这是前生的两种因缘。前生造业,终归死了。那怎样呢?大家要留意听好。当时,也不懂得修行学佛,糊涂了一生。等到口眼一闭,还在惦念着子女,财产等等,思想不停断。那时候孤苦伶仃;死后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孤单妄心一个。大难过了,也迷惑了,叫天天高,叫地地厚,这便加何是好呢?如果生前不造恶还好,仍可照常地缘父母,怎么缘法呢?一时心地黝暗,光明给遮盖了。但见大地只有一点火光。由于妄心有五通,只须一想就到了,这样又投生了。重复、生又死,死久生;父缘母缘自己的业缘相合,因此,又成胎了。所以方才说,因为前生积极了微细烦恼“无明心”而“缘行”,即是造业。死后便投生,这叫“缘生”。“识”缘生了;第八“识”投胎,遇缘又再滋长。
&&&&&前生造业所缘的“识”,便是所谓心的本体之妄心,这个妄心,可以说是果。“缘识”是第一果;“识”缘“名色”。那么,六根成就了,故称“六入”。缘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意即心意思想,这样随着母亲的气体而呼吸,逐渐滋长,终于降生,生下之后依报便来了。乃引致与人世间的种种接“触”。因触而缘“受”,至五六岁时,六根已渐具足领受之欲。而成为现在的五支果。“受”又缘“爱”,在八九岁之时爱心增长,不离眼见色爱色,听声爱声─如果青少年时代不闻佛法,十八九岁时乃至不能控制,那时,情爱旺盛,好勇斗狠,追求谋夺,因“爱”而“取”。这一取,便造业,因“取”缘“有”,又促成作业的充分因素,这是现在的三支因,那么,是“有”了,有什么呢?有了末来的生死业!这就造成了末来的二支果;“生”与“老死”。
&  我们从经文看:起心观照,得般若;而智慧现前,业就空了。故从无无明起,到乃至生老死尽,是说空了三世的十二因缘。再向大家简括地说:由过去起无明烦恼心而造业,投胎受报,得现在五支果。缘了爱、取、有,即成了现在的三支因,于是,结末来的二支果,即再受“生”而渐老“死”。&
 这一段经文所讲到的三世十二因缘,是人人离不开的。即使轮转六道,也离不开这个循环,释迦佛向舍利子说:行者要知道断微细惑之心,证第四果,及修十二因缘法,证正觉果。
&┌───────────────────────┐
│   无苦集灭道。【行】&&&&&&&&&&&&&&&&&&&&& │
└───────────────────────┘
&  大众行者听佛讲苦,集、灭、行【道】、四谛而修行,证正觉果。但是,舍利子乃般若心经的当机者,故佛对他说,要学修智慧法门,超越了凡夫法,超十二因缘法,也超四谛法,圣人所修的四谛,是个什么法门呢?
&  佛说四谛。谛即是真实道理,分苦、集、灭、行【道】,四项。佛说的实【真】谛是不会错的。那苦从何来呢?人生在世,八苦交煎。总括一句,是由前生业因得来的。今生六亲眷属,聚会一处。大小烦恼,粗细烦恼,错综繁复,纷相杂陈:相因相成,而致众苦聚合。故说,修行人必须断除它。怎样断法呢?因生死乃来自烦恼心;是以欲了生死,就必须断烦恼心业。
&  由于前生业因的积集,生来即具足无量诸苦,故称集谛。为何今生受苦?是因前生收集业因得来的。如果今生再加积集,那么,来生便有得更多苦受了,因此,人人听到佛所说的这些真实道理,便发心断除烦恼业,这叫做知苦断集。
&  佛开示真实理,时常是反覆重说的。这是使弟子能够彻底明白的缘故,既知苦的不好受,因而要断除积集烦恼业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达成灭苦的目地。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断集灭苦的大愿呢?那就是修行【道】这是唯一的办法。有很多修行人和家里的人、朋友等结怨怼,造是非;拖泥带水,纠缠不清,这样是一事无成的,应该专心一致的慕灭,修行【道】,才能证得涅槃的境界。
&  我们究竟修的是什么行【道】?这有卅七行【道】品,先说品类,共卅七。简而言之,是三四,二五、支七、单八。
&  三四是说: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二五是说:五根和五力。支七是说七觉支─分: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单八是说八正行【道】,计有: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这总合起来,正是卅七品。有这么多的修行【道】方法,都是要来帮肋我们离苦得乐的。各位听了这部般若心经之后,在家里如法修行,便会“乐一乐,少一少”了。也渐渐离苦得乐,最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  现在略讲头一品:观身不净。佛常说修行人应止观自己的身体不净。有人说:“怎么不净呀?我每天都洗澡涂抹香水啊!”这些,不过是表面掩饰吧了,我们听佛理的人,不应有这种习气。这怎样解释呢?不要说气味了,我三、四岁的小孩,身体皮肤光滑幼嫩,但是年月逐渐我们看我们在不停地变易、成长,衰退、败坏、终会成了什么呢?佛说:“我们起心观照就会知道,胞皮之内,脓血遍一切处”。还说:“有情都是由父精母血所生,和父母有缘方有身体,而身体也不离四大【地水风火】。起心观照身体上的皮、肉、筋骨、毛发、指、爪,就是地大;大小便溺、唾、血‧汗是水大,火大就是身体有暖气,四肢动转呼吸就是风大;如四大各自分散,那个是我?“久说”观察此欲身,贪爱烦恼生”。要是分析说,我们人身第一是种子不净。第二是受身不净。第三是住处不净,因在母胎中生长!第四是食啖不净,食母体的血;要是父母亲发了大脾气,那么血都变了。抽出来看呈黑色,可见这话不错吧!等到出胎之后,是非常污浊的。故说第五是出胎不净,人身体中也是脓血遍一切处。假如死了没几天,以台湾的天气来说,便要生大虫了。
&  第二品:观受是苦。受有苦受和乐受,这都因六亲眷属烦恼极多造成的,这会儿有人问了:既说乐受,那何来的苦呢?我们想想看,此如看电影,天天看,三个月便眼花了,又加打牌吧!不是乐事吗?一打呀!便什么都忘了。要是连夜通宵续打,精神就会引起不正常。由此可知,所谓乐到极端时便是苦。有人又会这样问:﹁那么,所说的乐一乐,少一少﹂也是苦吗?错了!你们念佛、拜佛、听经,了解佛说的经义,烦恼心就破除了。这么一来,儿女们也都受到影响,也都跟随学佛了。大家自然地同修佛法,这才是佛化家庭的真实快乐,还有,不苦不乐受是修行人不起心观照的情景,佛说这是平平受。这些人死后只成为过往虚空等精灵神定,或是沦于鬼道。所以,学佛人应该开佛知见,勿听邪说。
&  第三品:观心无常。我们必须依佛所说,观察我们的妄心,是在不断地生灭不已,实实刻刻在变化。
&  第四品:观法无我,简单说,对于一切善法,不要执我。不应称功说德,自我贡高。至于各种的恶法,那更加须要做到不可有起心动念之处。佛说:修行人不应离开这四种念心,这是成佛的种子因。
&  继续讲四正勤;这是修行者的四种勤劳,包括些什么呢?第一先说恶法,恶法有十:
&身三:那是杀、盗,淫、三种行为。口四:有恶口、两舌、绮语、妄言四种恶业。意三:是三种不好的心念:贪欲,嗔恨和愚痴。上面所说的,合成了十种恶法。
&  修行佛法的人,恐怕亦不能离开这十种恶法。故须把它视作毒蛇,坚决要断除它。
&  如已生恶,须令断灭。
&  第二是说如果未生,那便最好。但仍须令它不生,我们要把它当作洪水来袭的提防。
&  第三说到善法,也加上面所分的一般,合成十种善业身三便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守此戒律,是修梵行的基础,口四是不恶口、说善言、不两舌、说方便、不绮语、语柔软、不妄言、语诚实。意三乃不贪欲,行了净观;不嗔恨,起慈悲心,不愚痴,要发心修行。佛说:守此十善法,上者生天,中者人道,其下者为阿修罗。因此,我们若已生善,要令它不断地增长。
&  第四是假如十善法未生,须令它生。怎么做呢?比如:勤行放生,以修不杀;勤行布施,以修不偷,勤守梵行,以修不淫。
&  对于令生善行的重要,此喻说如钻木取火,非至燃烧不了事。更使增长永不断暂。
&  从次第说,未生令生,已生不歇。令善业加倍地生长,犹加种树,须勤加灌溉一样。
&  说到这里,四念处加上四正勤,合起来有八品了。
&  下面说是四如意足,也叫四种神足。是属于四种禅定的行【道】法。包括:欲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和慧如意足。简概的说:先增进行【道】心;继之念念一心,住于正理;再加精进无间;则能达到观照离妄,智慧现前了。这是修行人应有的次第。
&  跟着说下去,是五根和五力,这是我们要培养的五种根本,作为入圣流的根本。它们包括信根、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等到这五种根本坚固了,而且增长有力;如树生根,便枝叶茂盛,这称为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  继续解释的是七觉支,也称作七菩提分:顺着次序来说,择觉支是以智慧辨择诸法,精进觉支是以勇猛精进的态度来行持佛法,善觉支是心得善法,应生法喜之心,轻安觉支是使修行人得轻快安乐来改正懈忌与粗狂。念觉支是恒常观念佛法;如观身不净等。定觉支是要常住一境,安住不舍,使不起乱心,舍觉支是对应舍的妄心假有,尽须舍离。
&  最后是说到八正行【道】了:
&  【一】正见:是修行者修实相般若行【道】,了见四谛,十二因缘分明,破有无等种种邪见。
&  【二】正思惟:是修行者了见四谛,十二因缘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正见常住无间。
&  【三】正语:是修行者以实相般若正见之理,修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言。
&  【四】正业:是修行者以实相般若,修摄其心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
&  【五】正命:是修行者当离五种邪命利养,以正当生计以养自活其命。五种邪命利养是;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净空法师主讲 刘承符居士记
  净空法师于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在加州哥波廷诺市(CUPERTINO)净宗学会讲心经,为期一周。承张德声居士惠赐录音带七卷,恭听之后,摘要笔记,汇成斯篇,供养读者。
  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有这么好的机缘,在美国净宗学会与大家研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殊为庆幸。古大德常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世尊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的时间最长,占了二十二年,般若经的份量也最重,可见佛法教学是以般若智慧为主。有些人误会认为修净土者往往疏忽了般若智慧,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在阿弥陀经中可以看出,世尊为宣扬这个法门,于诸大弟子中,特别拣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在菩萨众中特选大智文殊大士为对象。如非真有大智慧很难接受这个法门。因此智为能度,对净宗说非常恰当。
  历代翻译心经共有十四种,常见的有七种,此次采取流通最广的玄奘大师译本。在中国各宗各派皆选心经列入朝暮课诵,可见在整个佛教中其所占的地位。兹以时间关系,虽不能详细解说,但一定会把精要之处提出来向大家作一个简报。
  经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个字,可分四个段落,1、般若,2、波罗蜜多,3、心,4、经。般若是梵语,古印度的言语,翻成中国话,意思是智慧。在翻经规则方面有五不翻:一为秘密,如咒语,皆音译。二为含多义,在中国找不到适当的词汇,如婆伽梵,此名相含多义。三为中国无,如阎浮提,树名,中国无此树。四为顺古,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为尊重,如般若。通常说般若有三种,一为实相般若,真空之体,即真实的相状。第二为观照般若,乃实相之用。第三为文字般若,诠释言教,整个佛经皆属文字般若。般若的别名很多,如真性、实相、首楞严、中道、毕竟空等等。佛说出如此众多名字指一件事,目的是不让我们执著名相,叫我们体会真实的意趣。大智度论上有一首偈:‘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名字。’此偈非常重要,说明佛为众生说经,建立许多名相术语的因由。通常般若翻作智慧,智是照见,知俗谛,慧是拣别,照真谛。换言之,智有照了的功能,慧有鉴别的作用。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总之,照了一切法不可得,通达一切法确实无有障碍,乃真智慧。
  波罗蜜多、波罗译为彼岸,蜜多译为到。合之即彼岸到,若依中国的文法应为到彼岸。其意义如中国人的成语‘到家了’很接近。如画画功夫纯热,说他的功夫到家了,也就是究竟圆满之义。般若波罗蜜多即‘究竟圆满之智慧’,与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有差别。梵文之到彼岸,古人注解中说,把生死比作此岸,把涅槃比作彼岸,有般若圆满的智慧才能离开生死,证得大涅槃的彼岸。佛在经论中常提到,凡夫修行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其时间用劫算而非用年算。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都曾经闻法修行,才能有今天的善根福德因缘,闻到世尊所说究竟圆满的大法。我们既有过去生中无量劫修行,何以还未成佛?应知佛说三大阿僧祇劫是由小乘初果须陀洹算起。过去生中虽有修行而未证初果,其修行时间都不能算,修到初果才算不退。从此再经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历一个阿僧祇劫,此时道力微,被烦恼伏,名远波罗蜜。由初地至七地,历第二个阿僧祇劫,道力增长,有能力伏烦恼,名近波罗蜜。由八地至十地历第三个阿僧祇劫,道力盛,禅定智慧能力增强,尽伏烦恼,名大波罗蜜。在四教中属于别教。
  心字是中文,自古以来解释心字之文甚多,但以心为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精要一语最为圆满。心经为大般若经之纲领,所以称为大般若之中心,亦比喻人的心脏,至为重要。最后经字是通题,佛所说的言教,经弟子们结集成文,皆称为经。古来大德解释经字,常用贯、摄、常、法四字。贯是贯穿所说之义理,换句话说,每一部佛经都是一篇有系统的文章,从头到尾一直贯穿下来,绝无杂乱,摄为摄持所化之众生,使读者百读不厌,如磁铁吸针一样。常是古今不易,法是远近同遵,确实超越时间与空间,即今人所说之真理。
  本经是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大师是河南偃师人,姓陈名袆。十三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三年到印度求学,历一百二十八国。当时西域与印度均未统一,有许多小的国家。留学到中印摩竭陀国那烂陀寺,此项古迹到现在依然存在。他受业于戒贤论师及胜军居士,他的老师是一僧一俗。贞观十九年回国,三年去的,往返共十七年。大师世寿六十五岁,圆寂于唐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公元六六四年。由印返国后翻经十九年,翻成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份量之多为译经师之冠,对中国有最大的贡献。所译经典均收入大藏经。这部心经是大师在贞观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在终南山翠微宫翻经院译的。过去南京金陵刻经处杨仁山老居士曾把大师所译经典刻版流通。该刻经院曾送我一全套,我把它收藏在达拉斯佛教会五0一楼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即观世音菩萨,中文译此菩萨名字有两种,翻‘自在’是表智慧,菩萨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于法自在。翻为‘观世音’表菩萨大慈大悲,循声救苦,此二名各有取义,表明菩萨自行化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是修行,历事练心。凡夫心不清净不平等,菩萨是觉悟的人,在一切顺逆境中修清净心平等心,以究竟圆满的智慧,行甚深境界的般若。深对浅而说,在经教中有浅深二种:第一类人空般若,破除我执,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此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三乘所修的,谓之共般若,贤首家称为大乘始教。第二类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亦空。更进一步,破了法执,不但见空,又见不空,此与前面三乘人所见所悟的不同,称为不共般若,亦即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所证的,教下谓之实教菩萨,包括大乘的终教、顿教、圆教。观自在菩萨所证的即深般若波罗蜜。
  照见是功夫,智慧的运用,修行的枢纽。为三智用,此三智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亦即智慧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的见解与看法就属于智慧。第一种空观深者,能断见思惑,显一切智,见真谛,真谛即哲学家所说的本体。第二种假观深者,能断尘沙惑,显道种智,见俗谛,就是对法界自然现象完全通达明白。第三种是中观深者,能破无明,显一切种智,见中谛。一切智与道种智是一不是二,前面两种的观照均偏在一边,未达到圆融。等到观照功夫深了,知道一切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对宇宙人生之真相完全明白,无丝毫疑惑,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见到中谛。
  五蕴即万有,分为色、心二法。色法即物质,一切物质皆以色为代表。心理精神方面的以心为代表,心分为四类,受、想、行、识。受是前五识,想是第六意识,行是第七末那识,识是第八阿赖耶识。
  色法是物质,物质是众微聚,聚是因缘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说明五蕴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讲众微是比喻,说明所有物质皆是由众多微细分子聚合的。现在科学仪器进步,可以用显微镜看到原子电子以及基本粒子。金刚经讲所有物质皆为一合相,由分子组合成为一切物质,佛的五眼圆明比我们用显微镜观察还要来得准确。
  佛说基本物质有四种特性,谓之四大,即地、水、火、风。地大代表物体,它虽然小到肉眼看不到,而确有其物体之存在。火大代表温度,水大代表湿度。科学家有另外一个说法,说它带阳电称为火大,带阴电称为水大。它是动的称为风大,四大是代表基本物质的四种特性。
  本经最重要的修行宗旨即是经文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中色蕴包括一切物质现象,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识。五蕴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皆无自体,乃真实相,真实相是空相。空的意义有四种:(一)空无义、因缘所生,皆无自性,自体不实,毕竟皆空,此义易懂。(二)虚空义、无粗相而有微妙色,有名无实,一切法均如此。(三)心空义(四)法空义。心空是一丝毫染著皆无,经论中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才能观察到诸法真相。因一切法,相有体空,一切法了不可得,空为诸法之实相。金刚经所说,如梦幻泡影,形容至于恰当。把一切事实真相看清楚,一切苦难就消失了。因一切苦难皆由迷惑颠倒妄想执著而来,妄想执著带给我们无量无边苦难。事实真相明白,妄想消除,执著永断,一切苦难就远离了,此之谓度一切苦厄。
  谛观身心,但见五蕴。谛是仔细的意思,观是用智慧去观察。身是色蕴,心是受想行识,在五蕴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无量劫来虚妄的我执即可破掉。一切烦恼皆由我执而起,我执空,烦恼即断,烦恼断,求六道轮回也不可得。小乘四果罗汉,断见思烦恼即超出轮回,分段生死就没了。再观察五蕴,蕴从缘生,亦无自体,缘生无性,求五蕴相也不可得,法执也尽了。法执产生于所知障。障碍了菩提涅槃,所知障尽了,菩提涅槃自然现前,变易生死也没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义就是这几句话,可谓一语道破。为什么一般人对于这种意思难以领会,因为无量劫来,妄想执著太坚固了,必须劳世尊以二十二年时间说出此事实真相,我们才能接受。上来所说是般若修学的宗旨,下面要详细说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真相,便于我们观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段经文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空不当作无讲,如果空是什么都没有,就不难懂,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解释。难的是不离色相以了解空义,也不是色相消失说它是空,而是讲空有同时,空与有是一桩事。世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有不是空,空不是有。如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很难使人了解。般若讲空,是即色之空,谓之真空,即空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目山禅源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