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在广州小孩上学去广州3日内需登记"合法吗

股票/基金&
“外地人去广州3日内需登记”合法吗?
  21日,广州市政府官网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来穗人员居住登记工作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通告》称,非本市来穗人员应当自到达居住地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向所在街道(镇)或者社区(村)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机构申报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等一系列对来穗人员信息登记的规定。  如何看待这个规定,要求3个工作日内登记有依据吗?从《通告》得知,此举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广东省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广州市流动人员管理规定》、《广州市房屋租赁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确实,在《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中就有“流动人口应当自到达居住地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乡镇、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申报居住登记”的规定。但是如果追根溯源,要求公民在三个工作日内向居住地登记机关申报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源头却并不是来自这个地方性法规,而是源自一部于日制定并通过实施的法律,这部法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城市暂住三日以上的,由暂住地的户主或者本人在三日以内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暂住登记,离开前申报注销;暂住在旅店的,由旅店设置旅客登记簿随时登记。”  不过即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有着3日以内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登记的规定,但是广州此举还是有些许问题,因为1958年的《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内暂住,或者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农村暂住,除暂住在旅店的由旅店设置旅客登记簿随时登记以外,不办理暂住登记。”换句话说,法律上并不要求在农村居住进行登记,而广州却要求在农村居住也要登记。  为什么要登记流动人口信息?从《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的规定得知,是为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事实上,这也是各地政府进行流动人口登记的初衷。但是不是流动人口被登记之后就真的能够得到“服务”呢?答案是否定的。以广东为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于1998年制定,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5年历史,但该条例中规定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是并未成为现实,很多流动人口的子女还要为子女入学而焦虑,那些接近退休年龄的外来职工还是要为其退休金如何发放而发愁。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流动人口登记真的是基于服务比如说规定流动人口子女可以在当地入学或者是可以获得其他相应的公共服务,那么流动人口就会主动向其居住地政府登记,而不需要像现在广州市政府这样下一个通告,并严格要求房屋出租人、用人单位、房屋中介机构和物业服务企业等各个环节上的利益相关人承担各项义务。  如果说外来人口登记是以服务为主,那么登记办证的门口自然会被流动人口踏破门槛;但如果是以义务型的,那么相关人员就没有这种激励配合政府进行人口登记: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是,法律并未规定3日内不登记所要承担何种后果事实上也没法作出这样的规定。而各种利益相关方也会配合流动人口不作登记,甚至是他们本身就不愿意登记尤其是很多房东,因为房屋出租有着缴纳税费的风险,配合政府进行户口登记无法获得收益,同时还要承担不利后果,那为何还要多此一举?  也正是如此,各地政府所掌握的流动人口数据是要大打折扣。以广州为例,根据广州市的数据,2008年全市常住人口数1018.2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62万人,增长1.4%;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数1033.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25万人,增长1.5%;但是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270.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90%。为什么2010年的常住人口会有22.90%的增长,而前几年却只有1.5%左右?并不是这一年流向广州的人口特别多,而是因为2010年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每家每户地毯式登记,才把常住人口数给统计出来,而平时年份由于由于成本因素就无法作这样的统计。  问题是,在目前各地户籍藩篱尚未消除、公共服务均等化尚未实现的情况下,各地政府掌握这么详尽的流动人口信息,除了耗费巨额的社会成本外,能产生什么收益呢?这才是要回答的一个最根本问题。  当然,这不仅是广州的问题,而是全国各地登记流动人口时都应当回答的问题。
(责任编辑:HN010)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正文
广州回应“外地人3日内登记”:法律要求是这样
  昨日下午3点,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召开“加强来穗人员居住登记工作”情况通报会对近日质疑一一回应。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局长陈绍康通报,《广州市来穗人员和出租屋基础数据核查登记专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穗府36号文”)旨在摸清“人屋”(来穗人员和出租屋)底数,研判来穗人员的基本现实需求,为政府制定相关公共服务政策提供参考依据。这是广州市首次针对来穗人员的专项核查,为期半年,不是重新登记,而是补登漏登、更新错漏。
  散居田间、工棚等地人员重点登记
  陈绍康通报,截至今年10月,广州来穗人员约711万。“这部分人的数据我们本来就掌握,但是我坦言,流动人员和出租屋信息采集系统的登记率约占72%,由于各种原因,漏登、不愿登记办理等情形约占28%。”陈绍康解释,此次专项核查不是重新对来穗人员集体全体登记,而是在现有信息基础上,补登漏登、更新错漏的来穗人员信息,“重点把这28%的漏登人员信息核查清楚”。
  此次核查登记工作重点有七类:一是在出租屋内居住的。二是以借住、寄住、直接受雇等方式居住在居民房屋中的。三是在用人单位就业和居住的。四是居住在时租日租房内、长期在旅业宾馆工作居住但未纳入旅业登记的。五是散居在旧厂房、田间、工棚、农场、农棚、养殖场等场所的。六是在穗全日制院校的在读学生。学生数据主要由市教育局协调有关部门统计学年中在校来穗人员总数。中央(省)驻穗单位、驻穗部队(武警)务业居住工作的来穗人员也纳入登记范围。
  “如果来穗人员的结构组成数量不翔实,我们制定公共政策时就不全面了。”陈绍康希望群众能够理解政府的初衷,是为“搞准信息”,为制定公共服务政策做参考。
  “700万来穗人员和500万的政府投入成本是不一样的。”陈绍康称。
  明年初委托专业机构调查外来者需求
  核查登记工作为期半年,从今年11月份持续至明年4月份。今年11月为登记工作动员部署阶段,今年11月至2015年4月为核查登记阶段、12月进行复查核对、2015年1月进行抽样调查、2015年5月分析总结。
  陈绍康称,复查核对阶段工作结束后,将委托专业机构组织开展登记信息抽样调查和来穗人员需求调查,通过计算登记率测算全市“人屋”实有总数,掌握来穗人员就业、培训、居住、子女入学、入户、社会保障、医疗、交通、民主参与等基本需求,汇总分析相关信息和数据,形成专题报告,为制定来穗人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穗府36号文”出台程序合法
  “来穗人员流动性大,需要持续、常态化的登记管理,靠突击式或集中式的登记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来穗人员底数不清的问题。”陈绍康称,期望通过此次核查登记能建立来穗人员和出租屋信息登记长效机制。
  广州市法制办纪检组组长田路称,“穗府36号文”的内容是摘录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广东省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广州市流动人员管理规定》、《广州市房屋租赁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中有关居住登记的条文,没提出新的规定要求,完全按照上位法要求去做。《通告》征求了公众意见,按程序经市府法制办审查通过,并经市政府11月10日审批同意,以市政府名义、普发文形式,向全社会发布实施。
  七类重点核查人员
  ●在出租屋内居住的。
  ●以借住、寄住、直接受雇等方式居住在居民房屋中的。
  ●在用人单位就业和居住的。
  ●居住在时租日租房内、长期在旅业宾馆工作居住但未纳入旅业登记的。
  ●散居在旧厂房、田间、工棚、农场、农棚、养殖场等场所的。
  ●在穗全日制院校的在读学生。
  ●中央(省)驻穗单位、驻穗部队(武警)务业居住工作的来穗人员。
责任编辑:徐诚智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当前位置: &
广州回应外地人过夜需登记:不登记也没办法(1)
08:38:04 & &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地人在广州买房条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