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汉至元时西汉的中央官职是什么制的变革

高中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我的图书馆
高中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2)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3)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⑤宣慰司进行管理。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⑥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3、唐朝:隋朝时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制约,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3、隋唐科举制:A.形成:隋炀帝时。B.完善:唐宋元时期。C.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易错扫描】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两对主要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推动了政治制度的不断变革。二、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是通过改革地方官制,分割、削弱地方权力。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主要是通过改革中央官制,分割、削弱宰相权力。三、君主专制强化,容易助长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虽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从而巩固国家统一;但过度地集权于中央也有其危害性,因为它容易损害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独立性。【概念辨析】三省六部制中的“三权分立”与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中的“三权分立”: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近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目的是防止专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知识点补充:1、2、文 |梅雪 高中历史老师微信搜索:shitijun009[长按可复制]关注这号的人,考试成绩一般不会太差
馆藏&36526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具有十多年教育教学经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热爱教育事业。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获奖作品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获奖作品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7|
上传日期: 08:14:5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获奖作品
官方公共微信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大学生考试网
当前位置: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纲要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提示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考情分析 考点 2014 天津T1?选择; 新课标全国 IT24?选择; 海南T3?选择; 北京T15?选择 山东T14?选择 四川T4?选择;数字媒体资源库命题统计 2013 北京T13?选择; 山东T11?选择; 山东T12?选择; 天津T13?非选择 天津T1?选择; 四川T13?非选择 江苏T3?选择 2012 山东T10?选择 山东T11?选择 海南T5?选择 北京T13?选择 安徽T13?选择 江苏T21?非选 择考点四 汉到元 君主专 制的演 进(1)引用新材料考查汉至元主要的政治制度,如郡国 并行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等。 (2)联系现实政治生活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体现出古 命题导 为今用,以古鉴今的历史功能。 向 (3)引用新材料考查历代选官制度的特点、作用等。 (4)结合文物史料或历史遗存考查科举制的实行及影 响。第2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真题回顾数字媒体资源库1.(2014?山东文综?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 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解析】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属于中央权力机构,与题干地方制度演 变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 府县四级制”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经济联系日 益密切”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属于经济信息与题干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B第3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真题回顾数字媒体资源库2.(2014?四川文综?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郡 县 秦汉 魏晋南北朝 州 郡 县 州 县 隋唐 宋金 路 州 县 元 行省 路、府、州 县 明 布政使司 清 省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 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行政区划演变 【答案】C第4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真题回顾数字媒体资源库3.(2013?上海单科?7)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 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 精兵。 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 掌矣。 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 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考点】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题目的时间“宋代”。宋代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 祖从“钱、权、兵”等方面削弱地方与中央官制,所以甲、乙的说法符合题目要求 。丙说的“中书省”“行省”是元代的;丁说的“军机房”是清朝的。故选A。 【答案】A第5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真题回顾数字媒体资源库4.(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 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题目考查对历史趋势的的总体理解,从汉到元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不断加强,国家行政权力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是在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排 除B,元朝宰相位高权重,直到明朝末年宰相才被废除,排除C,世卿世禄的 贵族政治从秦朝就开始被打破了,排除D,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 任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对地方有效管理,汉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 集权,宋朝时期对地方的行政,经济,兵权都收归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所以A正确。 【答案】A第6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真题回顾数字媒体资源库5.(2012?上海单科卷?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 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 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解析】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忽 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A项为元朝中书省。 【答案】C第7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真题回顾数字媒体资源库6.(2012?海南单科卷?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 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 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解析】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 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项题干无从反映 , D项不符史实;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如汉 代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B项排除。 【答案】C第8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2.考点精讲考点数字媒体资源库以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汉承 秦制空白处任意单击 开始演示1.看动画演示秦至汉中央 官制的演变,完成表格时期 概况西汉内外朝制度 秦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僚机构汉初, 丞相 . 位高权重;汉武帝 重用身边侍从、秘 西汉 书等参与军国大事, 以削弱相权,形 成 内外朝制 。魏晋执行机构御 史 大 夫皇帝皇帝决策机构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丞 相 九卿太 尉形成尚书省、中 书省、门下省三 体制第9页“外朝”返回目录“内朝”结束放映 2.考点精讲 2.观察动画演示唐代三省 六部制,完成表格 时期 概 况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 隋唐 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 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 ?探究1 ?探究2 隐/ 显数字媒体资源库 唐朝中央的三省六部制决 策执 行皇帝审 议中书省 吏 部 户 部尚书省 礼 部 兵 部门下省 刑 部 工 部1 、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探究一剖析:二者形式相似,都 探究一:三省六部制与西方三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体现了分权,但三省六部制的目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 权分立制都体现了“三权分立” 2 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 提高了办事效率; 但本质不同。( √) 的三权分立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 3 、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 探究二: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阶级民主,两者有本质区别。 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和作用是什么?第10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深度思考]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数字媒体资源库①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 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 效率。②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③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 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 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第11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数字媒体资源库④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 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评价: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 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 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 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第12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2.考点精讲 3.阅读图示二和史料一,完 成表格并归纳从汉到元君主 专制政体的演变趋势。时期 概 况 设 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 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 事、枢密使和 三司使 ,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 权和财权数字媒体资源库图示二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行政 军事 枢 密 院 (二府)财政宋代度 盐 户 参 中 支 铁 部 政 书 知 门 (三司) 事 下设 中书省 作为最高 元代 行政机关,其长官 行使宰相职权史料一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 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 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 总之,所以稳当。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 反映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皇权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第13页 3.拓展提升[深度思考]数字媒体资源库君主专制政体的内涵及演变趋势史料一 (汉代)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解读:宰相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统领百官的助手,位高 权重。 史料二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此宰相职也。 解读: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实为分散相权。 史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 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 总之,所以稳当。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解读:明代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皇权对相权取得了决定 性的胜利。第14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4.易错警示\数字媒体资源库显 [易错点1](判断)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隐 (√ )点拨:唐代中书省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 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 职权差别较大。[易错点2](判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近代西方的三 权分立。( × ) 点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 ,都体现了分权,但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 强封建君主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 阶级民主,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第15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5.典例剖析 【高考典例】(2013?江苏单 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 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 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 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 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 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 “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 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1.提取信息:数字媒体资源库⑴关键信息:两个“未”⑵关联信息:皇帝直接命令“违制”2.立意判断: 三省六部制的职责分工 3.调动知识: 唐代三省六部制下,政令经中 书省、门下省讨论同意,须政 事堂进行议政方能有效。体现 宰相制度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 4.选项分析: B、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对 中书省职责论述错误;A正确。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第16页 5.典例剖析数字媒体资源库【变式训练1】(2014?湖北武汉四调)唐初继承隋朝制,“故尚 书省上承君相,下行中外百司,为全国行政之总枢纽,为政令 之制颁而节制之机关,非实地执行之机关也”。材料表明唐朝 初期尚书省( ) A.总理朝政,成为三省的核心 B.为全国政务执行机关 C.与中书、门下地位平等 D.与中书、门下相互牵制 【变式训练2】(2014?陕西五校联考)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 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 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 B.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 C.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第17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考点要旨天天背史论要语数字媒体资源库1.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 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 具体实施)。 2..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 被削弱的趋势。 3.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是相权 逐渐被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第18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数字媒体资源库中央集权的发展 时期 西汉 概 况 推恩令 ”,中央 长期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_______ 集权加强 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1)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 通判 (2)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 负责监督 (3)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 部由中央掌控 行省 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 地方实行_____ 宣慰司 进 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 行管理唐朝北宋元朝第19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2.考点精讲数字媒体资源库古代主要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特点.比较 分封制 典型时代 周代 显 特点 隐 分封\郡县制 秦代显 隐 \郡国并存制 汉代显 隐行省制 元代显 隐郡县郡国行省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 郡守、县令皇帝直接任免,绝对服从中央;只有 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服从周天子;诸侯具有一 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 政事务;不可世袭 管理权 定独立性,可世袭。第20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2.考点精讲数字媒体资源库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趋势和认识考点 1 秦朝郡 郡国并行制州县郡 县西汉初 汉末隋朝唐朝 宋朝州道 路县【探究】地方行政 区划的演变体现怎 样的发展趋势?如 何认识? 趋势:中央权力不 断加强,地方权力 不断削弱。元朝明朝 清朝行省州 县 认识: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地方完 全失去独立性;绝对服从中央,不 州 县 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路 府 州 县 府 府返回目录承宣布政使司 省 道第21页县 县结束放映 2.考点精讲蒙古: 岭北行省数字媒体资源库东北: 辽 阳 行 省云贵: 云南行省台湾:澎湖巡检司第22页元代的行省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3.拓展提升深度思考数字媒体资源库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思维引导】阅读教辅提供的相关材料,完成表格,回答问题。比较郡县制行省制建立于元代 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 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管辖辖区内 的一切军政事务,不可世袭春秋战国至元建立前 时代 和中央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 的关系 属地方行政机构,绝 对服从中央权力和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 接任免,只有管理权 职责 作用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经过后世调 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影响深远【探究思考】郡县制与行省制有何相同点?第23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4.易错警示 [易错点]对分封制、郡县制 和行省制区分不清 【典例】下列关于古代地 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导 致其孤立而亡 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 实现长治久安 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 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 集权 D.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加强了中央集权错因分析数字媒体资源库避开陷阱参考答案本题易错原因是对中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 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 省制,说明中国古代地方 理解不准确。秦朝亡于 行政制度经历了不断变革、 暴政而非郡县制,故A错 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由分 误;郡国并行制使西汉 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 初期的中央政权遭到威 了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 胁,B错误;行省制度便 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 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的变化,是政治制度进步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 了多民族的国家统一,C 制的变化,主要反映地方 说法错误。 行政制度的变化。第24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5.典例剖析数字媒体资源库依据史料回答:( 1)史料一中“令诸侯以私恩裂地” 中央集权现象而采取的“推恩令”,通过 是针对汉代的什么现象采取的措施?有何积极影响? 分割王国封地的办法削弱王国势力。 (2)北宋初,通过分割地方的行政、军 ( 2)据史料二图说明宋代加强对地方管辖措施的特点 影响: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3)元朝统一,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度 事、财政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怎样理解史料三中的“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边远地区设立宣慰司管理少数民族地区 ,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的威胁。 提示:元指元朝,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 幅员最广。 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典例剖析】 史料解读能力 史料一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 [ ] [ ] 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 。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提示:推恩令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 史料二 宋代地方行政机构示意图(右下) 史料三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 ] [ 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1)针对汉初郡国并存,王国逐渐威胁答案显 \ 隐( 1)显 \ 隐( 2)显 \ 隐( 3)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第25页 5.典例剖析数字媒体资源库【变式训练1】(2014?河南郑州模拟)汉武帝时《出界律》规 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 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 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 【变式训练2】(2014?云南一模)有史书记载:“行中书省?? 与都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 师者二百八十万锭”,元后期文人中不乏行省“画地统民”之 说。上述材料反映了( ) ①行省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②行省具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并 重的性质 ③行省是地方的最高官府 ④行省的设置使元朝中 央集权程度高于前朝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第26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考点要旨天天背 史论要语数字媒体资源库1.汉武帝在思想上实行“独尊儒术”,在政治上 采用“推恩令”“削分封,行郡县”,实现了思想 变革与政治变革的统一。 2.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 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和 完善。 3.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趋势:中央权力不 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其认识是有利于国家 统一,但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绝对服从中央,不 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第27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2.考点精讲考点数字媒体资源库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保障举措――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的演变 (汉朝至魏晋南北朝) 概况 推选人才, 孝廉 成为做官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初家世才能并重,后注重 门第家世 时期 汉朝 选官制度 察举制史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 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体现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举孝廉为主 史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 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 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反映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第28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2.考点精讲考点数字媒体资源库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保障举措――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的演变 (隋唐以后)时期 隋朝唐宋元选官制度科举制 科举制概况 隋文帝开始采用 分科考试 的办法选 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设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继承并完善了 科举制 。史料三 (唐代)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反映考试选拔人才注重才学第29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2.考点精讲考点数字媒体资源库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保障举措――选官制度二、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的实施有何作用及影响? 提示:①把选拔人才和 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 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 中央集权 ,有利于政局的 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②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 发展和官员 文化素质 的提高。 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料三 就官僚政治而言,科举制度通过“学而优则仕”使文化知识阶层与官僚阶层有机结合,提高了官僚阶层的文化构 成,维护了封建统治。 ――《科举制的文化意义谈论》说明了科举制对古代教育及政治、文化产生的作用第30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3.拓展提升[深度思考]数字媒体资源库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与目的1、简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助学助记用“图示法 ”掌握选官 制度的演变 及标准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形式: 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③选拔趋势: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 、客观的原则。 2、古代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 高行政效率。第31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3.拓展提升[深度思考]数字媒体资源库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史实阐释要点提纲积 极 影 响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社会阶层转 社会整合 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 功能 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 学发展 化的传承与繁衍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 巩固国家 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 统一 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 推动世界 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 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 制度第32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3.拓展提升[深度思考]数字媒体资源库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史实阐释要点提纲 重才轻品消 极 影 响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 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 思想 ”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 禁锢思想 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 进步第33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4.易错警示 [易错点1]不能准确掌握中 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典例】美国当代历史学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 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 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 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 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 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 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 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 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是 指(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错因分析数字媒体资源库指点迷津误区警示本题易错原因是对科举 掌握该易错点需要全面 正确理解选官制度与 制的局限性认识不清。材 认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君主专制的关系。科 料 “文人学士集团”和 的演变。需要注意中国 “扼杀了??”可知该制 举制是隋唐以后的主 古代的军功爵制、察举 度是科举制。科举制保证 要选官制度,其本身 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 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 不能直接体现君主专 源,提高了其文化素养及 制等不同选官制度的产 制的加强。 行政效率。但考试科目及 生过程,注意它们在选 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 拔标准、选拔形式、选 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 拔方式上的差异。 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 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第34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4.易错警示数字媒体资源库[易错点2](判断)九品中正制把人才分为九个等 级,相比于汉代察举制是历史的进步。( × ) 点拨:九品中正制下人才的选拔标准实质上是按血 缘关系的门第族望,选拔不出真正的人才,对此整 体上应予否定。 [易错点3](判断)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都是以才 学为选官的依据。( × ) 点拨: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 大阶段。隋唐以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族望 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 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学为选官依据,采取考试方式 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第35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5.典例剖析数字媒体资源库【典例】(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 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 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 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 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材料均无体现【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材料是对有的学子一直坚持科考的原因的分析。D 选项表述错误;A选项“功名利禄”在材料中是作者否定原 因,并没有对其批判;B选项把学子的坚持等于愚昧无知错 误,因此选C。第36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5.典例剖析数字媒体资源库【变式训练1】(2014?江苏盐城摸底)东晋葛洪《抱朴子?审 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 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A.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B.其弊端日益突出 C.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D.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变式训练2】(2014?湖北荆州质检)有学者认为,隋唐时期的 科举制度是脱胎于汉魏以来察举制度的母体之中的。二者的渊 源关系表现在( ) A.体现才能惟上的原则 B.体现择优选拔的原则 C.体现程序公平的原则 D.体现平等竞争的原则第37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考点要旨天天背 史论要语数字媒体资源库1.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 文化素质。 2.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 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 、公正原则。但始终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 强的目的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统治的一 种手段。第38页返回目录结束放映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朝的中央官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