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沙湾镇番禺区沙湾镇古坝西村民用住宅土地市值多少钱一亩'

您当前的位置: & 欢迎光临
  古坝西村地处沙湾镇西北部,分别与古坝东村、新洲村、顺德碧桂园、沙头街南双玉村接壤,辖内面积1.42平方公里,其中外来务工经商人口2000人,本村人口1712人、557户,耕地面积536亩,鱼塘面积370亩,工业、商业等用地面积800亩。村的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村民收入不断提高,得益于对外招商引资和民营、私营企业的不断壮大,沙湾古西村现有厂企20多家,主要生产以树脂、木业、电路板、电子五金制造为主。
名称:广东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古坝西村您好,欢迎来到企汇网!
客服电话:400-
扫一扫有惊喜企汇网微信公众号
化工机械工控系统焊接紧固模具刀具道路养护包装印刷粮食油类生鲜水果畜牧种苗菌类水产绿化盆景农药化肥坚果果仁水暖五金家居装修施工材料橡胶塑料楼宇设施防水保温金属建材能源产品金属矿产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工业润滑油板材卷材不锈钢材电工器材配电输电电气设备发电机组高压电器低压电器电动机工艺饰品节庆用品婚庆用品民间工艺数码礼品金银珠宝纪念收藏汽摩配件维护工具汽车改装车身附件汽车电器汽车内饰制动系统车辆分类仓储设备安全用品配件附件防护保养智能交通集装整理物流服务特种运输仓储配送船舶水运物流器材运输搬运起重装卸中介服务公关服务认证服务创意设计搬家服务房屋租赁维修服务
《广州密集柜批发价格,广州密集架定做工厂》找番禺三乐家具
产品价格&980.00
所属行业其他办公家具
关&&键&词,,,
浏览次数1082133次
发布日期日
认证状态已认证
扫一扫,用手机查看
会员级别:普通会员
所在地区:
在线客服:
主营产品:
二维码: 企业名称加二维码
《广州密集柜批发价格,广州密集架定做工厂》找番禺三乐家具广州三乐家具有限公司(飞亚钢柜)生产及销售为一体化的大型企业。以先进数控设备和工艺专业生产文件柜,更衣柜,密集柜,档案密集柜,移动式密集柜,图书密集架等为主导产品的***钢制办公产品的企业。三乐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精专业,重质量,讲信誉“勇于创新、信守承诺、团结协作、追求卓越打品牌传播之力量”为企业精神。出售优质的办公钢柜厂家,订购热线:。为适应广大用户对现代钢制办公产品的需求,三乐产品美观耐用,质量可靠,使产品达到尽善尽美。 &三乐服务:密集架、文件柜,密集柜、更衣柜,书架、底图柜、底图密集柜、档案密集柜、图书密集柜、会计密集架、病历密集柜、铁皮档案、移动式密集柜,电动式密集柜、智能密集柜、仓储密集柜。科技***,使用一级优质冷轧钢板精工制造,双轴驱动设计,柜内存物平衡。 &全部配件进行九工位前处理,确保不含油污及表面锈蚀,表面处理为聚氨脂静电粉末喷涂,桥式固化炉确保工件受热均匀 & 酸洗后的工件,没在目视可见的氧化物、锈斑等腐蚀现象,其表面色泽基本均匀 &三乐哲学 :精品出自人品,市场赢于人心。 &三乐宗旨:“以技术保证质量,以质量赢得信誉,以信誉求得发展” &三乐方针:质量创造永续价值 &经营理念:以德为魂,以人为本 &人文理念:厚德、敬业、好学 &三乐服务:实时进行保修,故障如需维护,我司人员在24小时内上门维修。 &三乐商品批发订购送货安装,广东省内订货,量多安排专车送货安装。 & & &网 & & &址 &:./ &厂家地址:广州番禺区沙湾镇古坝西村工业区20号《广州密集柜批发价格,广州密集架定做工厂》找番禺三乐家具《广州密集柜批发价格,广州密集架定做工厂》找番禺三乐家具
广东省企业名录
还没找到您需要的?立即发布您的求购意向,让其他办公家具公司主动与您联系!
本网页所展示的有关【《广州密集柜批发价格,广州密集架定做工厂》找番禺三乐家具】的信息/图片/参数等由企汇网的会员【广州三乐家具有限公司】提供,由企汇网会员【广州三乐家具有限公司】自行对信息/图片/参数等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本平台(本网站)仅提供展示服务,请谨慎交易,因交易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及法律纠纷由您自行协商解决,本平台(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您在本网页可以浏览【《广州密集柜批发价格,广州密集架定做工厂》找番禺三乐家具】有关的信息/图片/价格等及提供【《广州密集柜批发价格,广州密集架定做工厂》找番禺三乐家具】的商家公司简介、联系方式等信息。
在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欢迎您向邮箱发送邮件,或者进入了解投诉处理流程,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感谢您对企汇网的关注与支持!
按排行字母分类:
还没有账号,请点击此处进行
记住用户名
McAfee认证
中国电子商务诚信单位
青年文明号番禺文史资料(第二十六期)
&番禺文史资料
第二十六期
&广州市番禺区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二〇一三年十月
番禺建置沿革.....................................................................文& 史& ( 1 )
番禺释名几说.....................................................................梁& 谋& ( 11 )
"百越"探源........................................................................屈巨贤& ( 13 )
番禺地区科举与文化遗产概览................................................朱光文& ( 17 )
坑头村历史演变与文化遗产概说.................................朱光文、陈铭新& ( 53 )
沙湾旧事...........................................................................何兆鸿& ( 59 )
人杰地灵话大岭..................................................................司徒彤& ( 82 )
晚清时期番禺天地会"洪兵"起义.............................................司徒彤& ( 90 )
厦滘农民运动..........................................................洛浦街文体中心& ( 96 )
开放改革潮头小舟--忆番禺美丽华大酒店..................................李& 涯& (104)
追忆草河粮仓.........................................................桥南街文体中心& (111)
革命老区的情怀..................................................................黄应棠& (112)
石楼宝筏&& 善民钟声--小记石楼慈善社旧事...............................金& 名& (115)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街)文物历史概况....................................霍贵胜& (119)
沙湾乡北帝诞迎神赛会与沙湾飘色...........................................何润霖& (128)
永善村张天师诞...................................................石碁镇政协工作室& (157)
新造地区端阳节划龙船活动概况.........................曾耀明、黎杰英、贾涛& (159)
南村民间艺术中的"四艺"...........................................南村镇文体中心& (163)
水乡疍歌.............................................................................何& 霖& (172)
市桥水色............................................................................莫兆棠& (177)
沙头街汀根村及华光诞民俗概况..............................................朱光文& (180)
蔡边螺阳宫北帝诞出会忆述....................................................何威洲& (183)
小谷围传承的民间技艺--广绣..................................................陈远望& (192)
中国龙狮文化之乡--钟村........................................................陈礼滔& (196)
番禺北帝庙和北帝诞..............................................................谭栋元& (201)
十八罗汉朝观音& ....................................................& 大岗镇文体中心& (209)
大岗镇天后宫的由来..................................................大岗镇文体中心& (212)
谢村方帅诞的由来.................................................................区定日& (219)
石壁文昌阁怀古....................................................................卢灼轩& (222)
沙头街大罗塘康公诞..............................................................邓正和& (224)
岭南园林珍品--余荫山房.........................................................朱光文& (229)
番禺四大祠之一--邬氏宗祠..........................................南村镇文体中心& (231)
石楼善世堂的历史文化价值& ...................................... 石楼镇文体中心&& (232)
新造曾氏宗祠...................................................曾耀明、黎杰英、贾涛& (236)
名景话名联--莲花山燕乐亭联赏析..............................................陈铭新& (238)
眉山寺..................................................................................李绮文 (241)
日月两泉明白水--八百年螺山绝对上联.........................................何威洲 (244)
莘莘学子&& 斯文荟萃--蔡边螺山文昌塔......................................&& 何威洲 (247)
岭南佛教名寺--番禺海云寺........................................................屈巨贤 (250)
新造镇三百余年的红石拱桥.........................................................源& 潮 (253)
元末农民起义烽火台遗址............................................................屈巨贤 (255)
浅谈番禺古炮楼........................................................................钟志平 (258)
群园.......................................................................................何宝莹 (273)
明代清官海瑞与番禺之缘............................................................屈巨贤 (276)
高剑父慧眼识关山月 ............................................................... 屈巨贤 (279)
画圣高奇峰...............................................................................瀚& 宇 (283)
厦滘村农民运动三烈士...................................................洛浦街文体中心 (286)
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黎炎孟烈士...................................................博&& 文 (290)
东环街东沙村抗日烈士事迹.........................................................何威洲 (294)
旅美粤剧名伶区家声..................................................................卢国尧 (314)
书法家麦华三............................................................石碁镇政协工作室 (318)
深耕改土.................................................................................何&& 霖& (321)
石碁地名的由来& ...................................................... 石碁镇政协工作室& (323)
石楼镇岳溪村--首任澳门特首的家乡& ........................................... 陈华佳& (324)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石楼镇大岭村 .................................& 石楼镇文体中心& (328)
南区变迁..................................................................................郭思敏 (338)
番禺地区交通发展记略................................................................谢权治 (340)
新造特产--番薯.....................................................曾耀明、黎杰英、贾涛 (345)
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疍家糕 ........................................................ 何&& 霖& (347)
蔡边白菜干.............................................................................. 何威洲& (350)
大石腐乳.............................................................................阮向文整理 (353)
谢村黄姜...................................................................................李鉴光 (355)
后记&& ............................................................. 《番禺文史资料》编委会 (357)
番禺建置沿革
&&& 秦朝前,岭南番禺一带与中原商、周王朝以及长江流域的吴、越、楚国有过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并与楚的关系较密切。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岭南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番禺是南海郡的首县,并为郡治所在地。番禺建县自此始。
&&&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时召见龙川县令赵佗,谓番禺"负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并假托秦廷命令,委赵佗代理南海郡尉。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史记&货殖列传》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是当时全国九大都会之一。
&&&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将南越国划为9郡,番禺仍为南海郡治。其后,汉朝廷为了监督各郡官吏,设了13个常驻监察机构,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县)的交趾部,负责纠核岭南9郡。后来,交趾部改为交州,兼拥军政大权,地方政权由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东吴孙权占据长江中下游,后向南扩张掠取交州,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步骘东下番禺城考察,《水经注》对此记载说:"骘到南海,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迁州番禺,筑立城廓。"州治从广信迁到番禺后,平整番山北部,修复并扩建"佗城"。吴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广州由此得名,州治即设番禺。此后1700多年间,番禺大都是地方一、二、三级政权所在地。
&&&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撤销南海郡,改番禺县为南海县,隶属广州总管府。仁寿元年(601年),改广州为番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置郡,恢复南海郡,隶属扬州。
&&& 唐武德四年(621年)废南海郡,复置广州,再置番禺县(一说在长安三年即公元703年复置番禺县),县治设江南洲(今广州河南)。贞观元年(627年)置岭南道,广州属岭南道。长安三年(703年),置岭南五府经略使,总管岭南五府,复置南海郡。咸通三年(862年)岭南划分东、西二道,岭南东道治广州,西道治邕州(今南宁)。两广分东、西,自此始。
&& 唐末,农民起义,群雄割据。公元917年8月,刘?(yǎn)称帝于番禺(广州),国号大越,后改称汉,史称南汉,设兴王府。番禺隶兴王府。
&&&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灭南汉,废兴王府,改为广南东区,置广州都督府。翌年,撤销番禺县,并入南海县。至道三年(997年)改广南东区为广南东路。皇祐三年(1051年)恢复番历史长河禺县,县治设城东紫泥港(巷)。乾道六年(1170年)改为广东路广州府。祥兴元年(1278年),广州改为翔龙府,番禺沿为府治。
&&&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翔龙府为广东道广州路,隶江西行省。至元三十年改为广东道上路。皇庆元年(1312年)复称广东道广州路,番禺沿为道治、路治。
&&&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广东道广州府。二年改为广东行省广州府。九年改为广东布政司广州府。番禺沿为府治,隶广州府。
&&& 清顺治四年(1647年),设两广总督。地方政权分省、道、府、县四级。番禺属广东省广南韶道广州府,沿为省、道、府治。
&&& 民国元年(1912年),废广州府,番禺属广东省粤海道。民国7年广州设市政公所,民国10年,正式设市。国民政府期间,番禺先后隶属广东省粤海道(广肇罗道)、中区绥靖公署、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2年,县府从广州移至新造。抗日战争期间番禺沦陷后,原国民党县政府流徙三水、沙坪、威井等地(汪伪县府驻广州东山)。1945年抗战胜利后,县政府移至市桥,初在先锋巷谢氏祠堂,1949年初移至市桥海傍路69号。
&&& 1949年10月番禺解放,隶属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方军事管制委员会。1950年3月至1952年11月,隶属珠江地区专员公署。1952年12月至1956年1月,隶属粤中行政公署。1956年2月起,隶属佛山地区专员公署。日至日,番禺、顺德合并为番顺县,县治设于大良镇,其间一度改隶广州。恢复两县建置后,番禺县府沿设市桥镇。1975年1月,改隶广州市。
&&& 199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市政府仍设市桥镇。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番禺市设立广州市番禺区,区政府仍设市桥清河东路319号。
&&& 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35号):设立广州市南沙区;将番禺区的南沙镇和万顷沙镇、横沥镇、黄阁镇,灵山镇的庙南村、七一村和庙青村的部份区域,东涌镇的庆盛村、沙公堡村、石牌村的各一部份区域划归南沙区管辖。日零时,榄核镇、大岗镇、东涌镇正式划入南沙区管辖。至此番禺区面积为529.94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街、6个镇、177个村。
番禺建置沿革表
注:本文资料引自《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旅游指南》及《番禺县志》1995年3月第一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番禺释名几说
&&& 南有"番禺",北有"盩厔",都是地名,但北人不识"番禺",南人不识"盩厔"。现在后者已简化为"周至",南北人都识读了。至于番禺之名,自古在字义上就有几种解释,且字体和读音都存在通假异同之别,故不少北人初到广州或从书本上看,仍然读作"翻禺"。1953年广州西村石头岗秦墓出土漆器上书有"蕃禺",古时"番"与"蕃"通。屈大均《广东新语》亦有记载:"番与贲同音潘,禺与嵎通作隅......然不知又何以读番禺也。"
&&& 究竟"番禺"何以得名,史学界各说不一,大体可归为三种说法:一是"二山"说。源于二山之名的说法,是最常见且早为一般人所采纳,普遍见诸历代刊行的省、府、县志中,以及唐、宋以来全国性的地理图志上。例如:同治《番禺县志》:"番山在城内东南学宫后,有番山亭;禺山在番山北一里。"同治《广州府志》:"番禺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羊城古钞》:"禺山依城之北,与番山相去里许,番南、禺北属如长城。然邑之得名盖以此也。"《读史方舆纪要》:"(番禺)在府治东偏,秦置县,为南海郡治。以番、禺二山为名"。《元和郡县图志》:"南海县本汉番禺县之地。......番山在县东南三里;禺山在县西南一里;尉佗死,葬于此。"又:"番禺县,本秦旧县,故城在今县西南二里。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初学记》:"《南越志》曰,"番禺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
&&& 二是"一山说"。源自一山的说法,是指古番禺之名,应释为"番山之隅"。就现存的古献看,此说出现最早的,应是郦道元的《水经注》(此书成书年代为公元 515-524年)。《水经注&浪水》文记此水"又东至南海番禺西,分为二:其一南入于海;其一又东过县东南入于海"。郦注说:"浪水东别迳番禺,《山海经》谓之贲遇者也。交州治中合浦姚文式问云,何以名为番禺?答曰,南海郡,昔在今州城中,与番禺县连接,今入城东南偏有水陵,城倚其上。闻此郡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傥谓番山之禺也。"
&&& 三是"神人名说"。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说:"番禺之名最古。《山海经》云:黄帝生禺阳、禺号;禺号处南海,生徭梁;徭梁生番禺。番遇者贲隅也。禺阳、禺号者,黄帝之庶子也。番禺,黄帝之曾孙也......"按屈氏此说,"番禺"得名不是来自一山或二山,而是来自黄帝曾孙的名字了。
&&& 以上三说,史学界持一、二说者居多。但至今尚未作定论。《广东新语》还有尧山、番山、禺山"三山之说",然史学界多不采此,故略之。
"百越"探源
□& 屈巨贤
&&& 在今天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里,并没有"越族"或"百越族",那么"百越"究竟何指?追溯此话题,也与番禺颇有渊源。
&&& 越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与粤,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百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越"作为族称历史久远,商代已出现,《逸周书&王会解》记载有越沤、百濮、苍梧、越区、九国及东越、瓯人、于越等民族,这些位于商周王朝东部或东南部的少数民族,其中大部份族称均与百越有关。西周时,"越"的名称已普遍出现,除《逸周书》记载外,《周礼&冬官考工记》有"吴、粤"之名;《竹书纪年》记载周成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40年)"于越来宾",其中的"吴"即吴国,属百越的一支;"于越"即越国族称。《周礼。职方氏》中最早出现"七闽"名称,"闽"即我国古代东南地区越族的名称。许慎《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春秋战国时期,越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居住在今江苏、浙江一带的越人建立了强大的吴国和越国,称霸一时。
&&& 越族的支系繁多,分布地域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为"百越"。 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历史上,对百越及其后世的称谓除了"越",常见的还有夷、夷越、蛮夷、瓯及俚僚等数十种。
&&& 从文献记载看,根据越族分布于不同地区而有不同的名称。主要的支系有:
& 1、于越:主要分布于今浙江,春秋时建立越国,都城在会稽(今绍兴),后被楚国所灭,其族人有些融合于楚国汉族,有的迁徙于其他沿海地区。
& 2、扬越:扬越原用来称呼江苏扬州地区的百越族,当时扬州的范围甚广,因而扬越一词又成为战国以来对百越族的又一种泛称。
& 3、东瓯:或称瓯越,主要分布于今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西汉惠帝三年封其首领为东瓯王,都城在东瓯(今温州),后闽越攻打东瓯,东瓯请汉援救,闽越退兵,汉代时把东瓯人迁徙到江淮之间。
& 4、闽越:主要分布于今福建闽江流域。西汉刘邦封其首领无诸为闽越王,都城在东冶(今福州)。
& 5、南越:主要分布于今广东、广西。秦汉之际,赵佗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帝,并征服了闽越、西瓯、骆越等,称雄一时。汉武帝时平定南越,南越立国共历五世93年。
& 6、西瓯:主要分布于桂江、浔江流域,以广西(贵港市)为中心。其地秦代置桂林郡,汉代为郁林郡,郡治在布山。
& 7、骆越:主要分布于广西左右江流域、广东雷州半岛及海南岛,至越南东北部。
& 8、滇越:又称为掸、擅、僚、鸠僚等,分布在今云南,他们是今中国傣族、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越南的岱侬族等民族的主要渊源。
& 9、僚、蛮僚、鸠僚:这些词都是对百越人的称呼,而鸠僚的发音,成为现代仡佬族的名称来源;蛮僚则是今毛难、仡佬、仫佬等族的主要渊源。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我国大一统的格局正式形成。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百越族逐渐与汉族融合,聚居于东南沿海其他地区的越人,有的迁徙别处,有的被汉族同化,但仍然有部份越人散居在江西、安徽、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的山区,被称为"山越",山越也是百越的后裔。公元前214年,秦派50万大军远征南越国,直抵南越国都番禺(广州),并在岭南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今广东省大部份属于南海郡,下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治在番禺。其时的番禺,地域十分广,包括今天珠江三角洲大部份的市县和香港澳门。至此,广东、广西、海南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秦代郡县制的实行,有效地对岭南地区实施管治。自此以后,中原汉文化与南越文化逐渐融合,同化南越文化,南越族也慢慢融入汉族中去了。后来,汉武帝统一了西南夷越,百越名称及各支族名称逐渐消失了。直至三国时,大部份的百越族都已融合到汉族中,越族的名称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消失,这是越族融合于汉族的明证。今天我国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大部份都混有百越的血统。没有融入汉族的百越人演变为壮族、布依族、黎族、侗族、傣族、毛难族、水族等西南(南部及海南)少数民族,他们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傣语族(或称壮侗语族、侗傣语族)。 另外,越南的京族、芒族也是由百越发展来的,其境内的侬族则是壮族的支系。
&&& 百越民族是从南方各地土著居民发展而来的一个大民族群体。从商周秦汉及至三国魏晋,千余年间,百越民族作为我国南方的主体民族之一活跃于历史舞台上,是祖国南疆的最早开发者,创造了我国南方灿烂的文化,她不仅是我国统一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员,而且对汉族的形成和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番禺地区科举与文化遗产概览
&&& 士大夫文化是番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系统梳理地方文献和广泛实地调研基础上,将番禺地区(今番禺区境内)的科举与文化遗产放置于广东历代科举发展及其影响背景下进行分析。番禺的科举教育与岭南同步,始于唐宋、兴于明、盛于清,由其产生的士绅文人群体也分为宋元、明、明清之际、清四个阶段;综合科举水平和各种因素,列举了该地区科举望族概况;从遗存的情况看,科举文化遗产分为旗杆夹等四大类型;宋以来番禺巨大科举成就,见证了区域社会逐步走向儒雅的历程,也集中浓缩了广东历史演变"后来居上"的总体趋势,大大刺激了各方面的发展。由于科举常识普遍缺位,地方人士对传统教育依旧存在诸多认识误区,各种科举遗产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梳理。筹建专题博物馆,抢救、征集散落乡间的各种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以及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并进行系统陈列展示,对于激励后人,仿效科举先贤们心系家国的情怀,培育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广东历代科举概况及其影响
1、广东历代科举概况
&&& 两千多年来,岭南社会总的发展趋势是从"后来居上"到"先行一步",科举也是如此。整个唐朝的289年间,全广东只有35人获得进士学位,其中5人来自粤北的张九龄家族,而来自广州及其附近的有8人;唐宋之际的53年间,全广东只出了8名进士,其中2名来自广州及其附近。从南宋到清末(年),即所谓的中国历史上的"晚期帝国"时期,广东开始大量产生本土文人,其传统历经三造:创造于12世纪(南宋),再造于16世纪(明中叶),三造于18世纪(清中叶)。两宋时期,广东被制(察)举、辟荐168人,乡贡250人,进士575人,加起来共993人,达到空前的规模。其中,北宋广东进士189名,南宋广东进士377名。元代近90年间,广东乡贡119名,进士31名,加上察举者共442名。明代,广东察举618名,举人6437名,进士857名(一说874名),共计7912名(一说7929名)。清代,包括察举在内,举人5181名,进士1011名,共计6192名。清初,由于受到迁海和文字狱的严重摧残,广东中举人数大大减少,清中叶以后逐步增加,但是广东取得功名的人数总体上仍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
&&& 就名列一甲前三名的人数而言,从时间分布上是:唐代1人,五代十国(南汉)1人,宋代4人,明代8人,清代17人,其中共出文状元9人;从人才分布地区情况看,前5名分别为南海(8人)、顺德(6人)、番禺(5人)、潮州(4人)、东莞(2人),武状元5人,榜眼7人,探花10人。
沈登苗对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她在文中所列的表1《明清各省进士与人才的地理分布》显示:明代,广东进士以857人算,列全国13名,人才3人,列全国第10名;清代,广东进士以1011人算,列全国12名,人才40人,列全国第5名。综合明清时期,广东进士1868人,列全国13名,人才48名,列全国第5名。其中,考取一甲进士的人数为11名,其中状元3名,榜眼4名,探花4名。
2、科举对广东的主要影响
&&& 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科举教育对广东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
&&& 首先,肇始于隋唐的岭南儒家教化,先后产生了唐代张九龄、宋代余靖、崔与之、李昴英等一批先贤。到明代,更是出现了陈献章(江门学派)、湛若水(甘泉学派)、黄佐(泰泉学派)这样一些在岭南乃至全国具有影响的理学思想家(学派),培育出以"南海士大夫集团"、"潮州士大夫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既对地方普及儒家教化、建立宗族组织产生决定性影响,又对明朝中央决策和地方社会事务起到决定性影响的士大夫群体。清代出现了以学海堂为基地,陈澧为核心的"东塾学派"这样高水平的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使广东的国学水平开始赶超全国,造就了传统儒学的最后一个高峰。
&&& 其次,明中叶以来,以宋明理学为理论基础建构起来的宗族文化繁荣发达,在本土士大夫的主导下,"宗族建构-科举入仕-族产经营"发展模式,实现良性循环,不但显示儒家教化在岭南的普及,而且渗透到岭南历史、社会、经济的发展脉络之中,充分显示出其岭南广府文化"亦商亦儒"的文化个性。
&&& 第三,从宋末抗元、明末抗清战争中,广东本土文人立足汉族正统王朝的角度,抗击外族入侵之强烈,忠孝思想之浓烈,恰恰反映了岭南儒家正统教化影响之深远,显示了广东人对传统儒家的"忠烈"观念在不断的强化中。清初,由于朝廷对广东抗清家族力量的打击,科举人才稍有下降,但清中叶以来,广东的科举功名群体的绝对数量又迅速增加,这又显示了儒家教化在广东已经生根发芽,并爆发出顽强的生命力。
二、番禺地区历代科举概况与士绅文人群体
&&& 本文所称的"番禺地区",是指今广州市番禺区辖区。这个地区与今广州市海珠区及附近地区,在历史上属于番禺县南部,简称为"禺南",包括清代番禺县的沙湾巡检司和茭塘巡检司。今广州市番禺区为昔日茭塘巡检司南部和整个沙湾巡检司。今广州市番禺区的陆地主体部分过去在地理学界一般称为"市桥台地",而在当地俗称"大谷围"。广义上的"大谷围"其实也包括了周边的小岛(俗称"小谷围"),及后来的环绕台地的冲积平原。
&&& 自唐代到清末,番禺的传统文人发展阶段无疑也大体历经了三造,即南宋、明中叶和清末。其间,有元代、明初、明末、清初、清中叶等过渡期或孕育期。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番禺县籍士人在科场高中举人的1668人,武举人277人(另一说法273人),文进士315人,武进士23人。历代科举考试中,番禺籍士人共计有状元3人、榜眼1人、探花2人。
1、宋元士绅文人群体
&&& 宋元时期,番禺地方有实力的家族开始推行儒家教化,产生了第一批有影响力的功名人物,代表士绅文人如禺东的王道夫、凌震,广州城中的张镇孙、姚宏中、王大宾等。属于今番禺境内的有沙湾的王元甲家族、何起龙家族、李昴英家族,诜敦的孔氏家族等。他们多生活在南宋年间并考取功名,在家乡修建祠墓祭祀祖先,在朝廷和地方曾担任重要职务。南宋末年,大都参与过抗元的经历。宋亡后,也有的在元朝参加科举考试,但多隐逸不仕,其后裔子孙大多居住在今番禺及周边地区。其中,李昴英(年)字俊明,号文溪,宋宝庆二年(1226年)中丙戌科第一甲第三名进士,成为广东第一位探花,官至龙图阁待制、礼部侍郎,为官清正不阿。后升任吏部侍郎加中大夫,封番禺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李昴英大部份后裔均分布在今番禺区境内,现存沙湾东村的李忠简祠(久远堂)是硕果仅存的、祭祀李昴英的专祠。而沙湾何起龙兄弟四人都读书参加科举。二弟何斗龙宋宝祐元年(1253年)癸丑特科省元,嘉赐"博学宏词";三弟何跃龙由太学生授从事郎;四弟何翊龙举明经,授文林郎,成为留耕堂的四大房。何氏族谱说"兄弟蝉联,簪组相继,至元季凌夷,或仕或隐"。
&&& 比较有影响的还有王元甲,民国《番禺县续志》载:王氏定居沙湾的始祖四世"王元甲,字士迁,机警勤学,李忠简公昴英以女妻之,登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张镇孙榜进士,官南恩州阳江主簿兼尉事,卓有惠政。元师度岭,下广州,张镇孙撄城固守,城陷,镇孙死,元甲护其柩葬于乡。"
&&& 这一时期,也有境外的士绅阶层进入番禺地区定居的,如:"李士亮,字明甫,原河南祥符人,任广南安抚使,致仕后居番禺务本乡,宁宗嘉定十年丁丑吴潜榜进士。""李昂,字希英,福建同安尉,士亮子,理宗淳祐元年辛丑徐俨夫榜进士。"
&&& 元初,王元甲因耻仕于元而归隐,曾率乡勇破贼保境安民,民国《番禺县续志》载:"......元将欲以其绩上闻,元甲辞归,隐于沙湾,环所居植梅数十本,幅巾深衣,淡泊自甘。因自号梅湾居士。"诜敦孔思范考取了元朝功名,受其父亲的影响也不乐仕途,在乡中设馆授徒,终身不忘讲学,成为元代禺南著名的地方教育家。与孔思范相似,员岗四世祖崔士龙之子"元初,天瑜举孝廉,充国子学上舍,天桂明经发解" ,但后来显然都没有为元官,而士龙其他两个儿子"天鉴、天赐抱隐德,皆知名于时。"
2、明代士绅文人群体
&&& 明代禺南地区的科举群体分别由举人、进士和庶吉士三部分构成。明代,番禺县文人在乡试中共有688人考取举人,列广东第二。其中,考取第一名举人(解元)的有20人(一说15)人,是明代广东解元人数最多的县。
&&& 从洪武四年何子海考取辛亥科三甲第九十三名进士开始,明代番禺县有96人(一说101人)考上进士,也居广东第二。这些进士当中,7人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居广东首位。取得进士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年间4朝,成化、嘉靖、万历年间是番禺读书人考取进士最多的年份,均有10人以上金榜题名。其中,洪武年间3人,永乐年间6人,景泰年间3人,天顺年间4人,成化年间11人,弘治年间7人,正德年间5人,嘉靖年间22人,隆庆年间4人,万历年间17人,天启年间1人,崇祯年间10人(含赐特用进士出身),说明经历正统年间的黄萧养之乱后社会经济有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加上嘉靖之后番禺的宗族制度也普遍建立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教育的发展。当中,今番禺地区在明代全县101人中约占24名左右。其中,嘉靖三十二年(1554年)癸丑科就有禺南籍的张于逵、古文炳两人为同榜进士,而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有3位禺南籍读书人考取进士。
&&& 明初,禺南地区已有何子海、郭瑛等人考取进士。但是,这时禺南地区的士绅文人人数较少,不成规模。正统、景泰、天顺年间,禺南地区与整个珠江三角洲一样,经历了黄萧养之乱,很多文人没能参加科举考试,产生的功名人物也比较少。较早获得功名的崔铎,员岗人,字文振,号景斋,明景泰(1453年)癸酉科中式第九十九名举人,摄行知府事。成化甲午(1472年)任福建邵武通判。"铎以明经领乡荐,出判邵武,卓有政声......"
&&& 明代中叶以后,禺南地区开发沙田的家族,建立乡族学校,积极培养子弟读书,参加科举考取功名,科名鼎甲的家族层出不穷。这批禺南士绅文人大致分为两批,以嘉靖为界,大致分为宗族制度建立前,和宗族制度建立后两批人:第一批产生在明代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第二批产生在嘉靖、万历年间。当中有不少人是跨越两个时代的,如崔铎的经历是跨越景泰和成化两朝的,王渐逵、黎瞻等则是跨越嘉靖前后的。这一时期,禺南地区有不少科名鼎甲的显赫家族,出现父子、兄弟皆为进士、举人的品官之家,如员岗崔铎(举人)、崔廷圭(进士)兄弟,沙湾王渐逵、王原相父子进士,大岭陈昊元(进士)、陈昊贤(举人)兄弟及陈昊贤、陈其具(举人)父子,市桥的谢元光(举人)、谢与思(进士)父子,韦涌方绍魁(举人)、方肯堂(进士)父子等。
产生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这一批文人士绅,不少师从陈白沙(如何瀞、陈昊元、韩野鹤),或崇尚濂洛之学,或倡导关闽之学,他们考取举人、进士功名,在朝廷和各地担任职务,推行理学教化。返回到家乡期间,不少人讲学授徒,推行教化,劝戒子弟读书,对祖墓进行修缮,初步建立家族的祭祀制度。但是,由于当时明朝的法律还未改过来,所以,大规模的宗族建构活动还未能展开;代表人物有员岗崔铎,韦涌方绍魁,大岭陈昊元、陈昊贤兄弟,古坝韩殷等。
&&& 产生于嘉靖、万历年间的这批禺南士绅文人获取功名后,也在朝廷和各地担任职务,一方面与当时权倾朝野的"南海士大夫集团" 关系密切,或为同窗同门、或为好友,有些甚至是其中的主要成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有些师从湛若水(如王渐逵),也有些人师从黄佐,如龙湾冯元、官堂林大典等。另一方面在家乡开始了大规模的宗族建构活动,按照宋明理学建构符合儒家正统的宗族组织,在推行儒家教化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包括编写族谱、设立族产、兴建祠堂、修缮族墓等一系列工程。这批士大夫的代表人物如:沙湾王渐逵及其子王原相,板桥黎瞻,大岭陈昊贤之子陈其具,傍江古文炳,市桥谢元光之子谢与思、张于逵,石楼陈大有,员岗崔奇观,韦涌方肯堂,官堂林咸,员岗梁士楚等。此外,也有一部份士绅到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担任地方官,参与过抗倭战争(如梁士楚、陈大有、林咸)。
3、明清之际的士绅文人群体
&&& 明末清初,番禺地区的文人或饱读诗书、或为名门之后,或考取功名,曾担任朝廷和地方官吏;深受儒家忠孝思想影响,多抱有报国之志;明朝遭到异族入侵时,大多有抗清之经历,失败后或以身殉国,或结社,或隐居,或遁入空门,大多在文学上有较大成就,代表人物如天然和尚、屈大均、黎遂球、梁朝钟、潘楳元、黎崇宣、刘如胜、陈际泰、韩上桂等。
&&& 抗清失败后,以天然和尚为首的三千饱学之士,陆续聚集于海云寺,著书立说,造就了岭南文化史上的高峰--海云诗书派。跟随天然和尚的僧人、居士多是明朝遗民,不但人数多,而且法众普遍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社会影响大。天然和尚和他的师弟函可,都是清初岭南杰出的诗僧,他们选取天然以及"今"、"古"两代诗僧及居士等的诗作,总数一千多首,编成一本名为《海云禅藻》的诗集,衮衮成迭,蔚为大观,被后人称为"海云诗派"。在海云一脉的这批僧人和文人之中,还有不少书法造诣颇深的书家,其杰出者,除天然和尚与他的法嗣"十今"之外,还有今载、今印、今镜、今儆、今离、今种(屈大均)、今日(李成宪)、陈恭尹、梁佩兰等人,后人称为"海云书派"。
4、清代士绅文人群体
&&& 由于经历明清之交的动乱、地方的奴变运动,以及迁海的灾难,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番禺籍士人科举功名人数极少,取得功名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乾隆以来的清中后期,到光绪年间达到高峰。从清代沙湾何族的科举发展特点略见禺南地区科举演变之规律:"一因生聚之繁;一因奖励之厚。康熙己酉(公元1705年)以后,边界弛,故生聚繁;乾隆丙午(1786年)以后,沙田多,故奖励厚,斯时也!子若孙莫不以其性之所近,习文者有之,习武者有之,比比然矣,故科举称盛焉。"清代,番禺县籍文人有122人考上进士,居广东第三。自乾隆年间开始,番禺县的进士人数开始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乾隆(19人)、道光(20人)、光绪(40人)年间,主要原因是复界后,特别是乾隆年间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中间的嘉庆(11人)、咸丰(6人)年间很可能是与社会日趋动荡,特别是道光、咸丰年间的两次鸦片战争以及洪兵之乱有关,洪兵之乱很可能极大地影响了番禺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经历过平定洪兵之乱后到同治、光绪年间社会重归稳定,从同治14人上升到光绪的40人,达到最高峰。
&&& 其中,禺南地区(包括茭塘司和沙湾司)占40名以上,而今番禺区境内占30名以上。在禺南地区,最高峰的时候仅光绪一朝就有9名以上的禺南文人考取进士,光绪三年(1877年)有3位番禺读书人在丁丑科二甲同一榜上考取进士;其次则是乾隆年间6人,乾隆十三年(1735年)有2位文人考取戊辰科三甲同一榜进士。
&&& 清初,禺南文人为保存民族气节,不愿事清为官,或弃官归隐,或遁迹山林,削发为僧。直到迁海复界之后,康熙、雍正年间尽管经历了文字狱,但地方科举教育已经开始复苏。尤其是乾嘉时期,随着禺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一批新兴家族通过大面积开拓沙田迅速崛起,培养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在经历清初的沉寂后,清末之前地方功名又开始繁荣起来。这期间产生新一批数量可观的禺南士绅文人。这批文人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的,如市头举人车腾芳、大岭举人陈仲良、员岗举人崔弼,沙湾进士何会祥、举人何学青、何应騊、何騋,韦涌进士方殿元、苏兆龙,凌边进士凌鱼,官桥进士韩海,市桥进士谢敦源、谢堈,钟村进士李显祖,大石进士何纮,紫坭进士韩超群,仙岭进士廖鹤年等。
&&& 清末禺南士绅文人群体以咸丰年间的洪兵之乱为界,分为两批:道光、咸丰年间和同治、光绪年间。同治之前考取功名的文人士绅,除了担任各级官员外,不少人还在鸦片战争中抵御过英军,后来还参与保卫广州、平定洪兵之乱。他们当中有不少饱学之士,曾在学海堂、禺山书院等担任学长,同为清末广东"东塾学派"的主要成员。还有不少人参与过清末和民国番禺县志的编撰工作。在平定洪兵之乱前后,这些士绅们在民众起义中主要扮演了国家代理人角色 ,兼顾社区守望者角色。他们通过协商,在南村建立沙茭团练总局(即贲南书院),组织团练武装,成为控制禺南地方社会的主要人物。沙湾举人何壮猷、进士何文涵,员岗进士崔其濂,南村乡绅邬夔飏、邬建勋,举人邬彬,山门进士李光廷,赤岗举人陈璞,石楼举人陈龙韬、乡绅陈希献、进士陈景鎏、举人陈崇鼎,大石进士何若瑶,穗石举人陆殿邦,大岭进士陈泰初,岐山士绅张殿球,凌边举人凌孟徵,蔡边举人蔡蕙清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番禺地区的科举望族
&&& 所谓科举望族,是指隋唐开科考试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依靠家族累世的科第功名入仕、担任朝廷和地方各级官员,跻身政坛,享受朝廷恩荫,成为地方社会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声望的家族(宗族)。根据实际情况,禺南地区的科举望族定义为:一、宋元以来,尤其是明清两代,均有子弟考取功名,且取得至少一位进士或以上、多位举人功名的家族,或者三代之内至少产生了两个以上举人的科举家族;二、家族功名人物担任县级以上官员,在任职地和禺南地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三、以家族(宗族)的名义,在地方拥有较多的田产(尤其是沙田),同时控制庙宇和墟市等的经营权;四、该家族在功名人物的主导下,于禺南推行儒家教化,同时在地方重大事务中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五、这些大型家族所居住的聚落社区规模相对较大,祠堂建筑宏丽。
1、累世科第、岭南望族--沙湾何族
&&& 关于沙湾何族,骆秉章在《俟潮何公墓志铭》曰:"番禺望族,首推沙湾何氏,文物衣冠,自宋迄今不替。"沙湾何族在宋、明、清三代均有功名,先后在宋末和清末出现过两个高潮,是禺南地区乃至整个岭南地区最为著名的、累世科第的功名望族。何族有据可查的科名,始于宋代五世兄弟四人:长何起龙是宋淳祐进士、太常寺正卿,次何斗龙是特科省元、嘉赐"博学宏词",三何跃龙由太学生、授从事郎,四何翊龙举明经、授文林郎,后成为沙湾何氏留耕堂的四大房始祖。到明洪武三年(1370年),何子海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将士郎,任邳州睢宁县丞,后任永康县丞,甚有政声,安宁西街现仍存香山黄佐所题的"进士里"巷门,为何子海故居所在。到清乾隆后期何族连续出现四名文进士: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何会祥中举人,后成恩科进士,同治二年(1863年)何文涵中进士,光绪十六年(1890年)何天辅中进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何端树中进士;还出现了被誉为"三代文魁"的何学青家族、世代书香的何会祥家族两个影响深远的科举世家,何族功名达到全盛。
2、宋明三科甲--沙湾王族
&&& 沙湾王族,科名始于宋代,盛于明代,清代科举功名趋于衰落。宋代,王族就有王元甲登咸淳七年(1271年)张镇孙榜进士。明代,最值得称道的是十一世纪王渐逵家族,而其父王博为明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而他为岭南理学名儒、"甘泉学派"创立者--湛若水的门生,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举人,翌年中进士;王渐逵次子王原相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王原相子王中耀,为万历四十年(1612年)武举人。因沙湾王氏宋明三科甲,历代官宦世家,并自建"名宦乡贤祠"以祀祖,族姓地位在乡中由是显赫,荣耀异常,故巡抚许振祎特为其族裔亲题"笃生名宦"、"世毓乡贤"以彰显政声,光前裕后。
3、明清禺南望族--员岗崔族
&&& 员岗崔族的功名始于元至正年间(年),崔天桂通过乡贡辟荐获得"解元"功名。盛于明代中叶,并一直延伸至清末。明代崔族功名兴起始于天顺、景泰年间,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朝,到万历朝达到一个高峰,计有进士2名,举人8名。早在明景泰癸酉年(1453年),九世祖崔铎考中举人,开崔氏家族明代获取得功名之先河。随后,在明代中后期陆续出现若干位功名人物,如崔廷圭考取成化二年丙戌科进士。到崔奇观考取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进士后,将明代员岗崔氏功名推向繁荣;到清代,员岗科举在明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有进士1名,举人18名,到光绪六年(1880年)崔其濂考取庚辰科三甲第三十名进士后,清代员岗功名达到鼎盛。
4、明清禺南邹鲁乡--大岭陈族
&&& 大岭陈族科名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其非凡之处,在于这个家族在明清两代均有两名进士及多名举人的功名,明清两代分别出现两个官宦世家。大岭陈族计有进士5名,举人17名,贡生15名。其中,明代陈族功名较盛,有进士2名:陈昊元、陈际泰(特用进士)。弘治、正德年间,十一世陈昊元、陈昊贤兄弟,或师从陈白沙,崇尚濂洛之学,或倡导关闽之学,先后获取进士、举人功名,在家乡期间,通过讲学著述,推行教化,建立宗族;到嘉靖年间,陈昊贤之子十二世陈其具考取举人,其家族中,陈昊贤(祖、举人、朝列大夫),陈其具(父、举人、知县),陈在延(孙、举人、知县),诗书门第,成为明代的官宦世家。清代,陈族更为出色,有进士3名,分别是陈泰初、陈维岳、陈之鼐。清代大岭的家族中,陈仲良(祖、举人),陈泰初(父、进士),陈维岳(孙、进士),一门祖孙三代都是举人、进士,成为番禺著名的书香世家,大岭堪称明清禺南科名鼎盛的邹鲁之乡。
5、文武兼备的番禺望族--市桥谢族
&&& &"市桥谢氏向抡元,名乡望族可称尊,由来科举连绵发,英国勋衔港议员。"这是旅外邑人黄煊先生所写的一首题为《市桥谢氏》的竹枝词,短短四句却充满对市桥谢姓的赞美之情。明清时期,市桥的谢姓与吴、黎、韩、李、张姓同为乡中望族。迄清末民初,谢族成为市桥人口最多的大姓,谢地大街的谢族祠堂群曾建筑宏伟壮丽。市桥谢氏族人功名始于明代中叶,盛于清代。计有明代有进士1人(谢与思),举人2人(谢元光、谢天光),清代进士2人(谢堈、谢敦源),举人5人〔谢禹翱、谢圣辀、谢光辅、谢天显(武)、谢大韬(武)〕 明清合计进士3人,举人7人。其中明代有最为著名一门举人、进士的是谢元光(举人)、谢与思(进士)父子,一门两举人的谢圣辀、谢光辅父子;还有武举人谢天显、谢大韬等。
&&& 象征昔日谢族望族功名的祠堂群和旗杆夹均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欣喜的是在今白云区(原禺北慕德里司)的同宗同姓的大田村和大朗村仍保留2位市桥进士谢堈、谢敦源的旗杆夹。
6、清代禺南武科翘楚--石楼陈族
&&& 石楼陈族之功名始于宋代陈友谅,于宋理宗朝(年)授朝议大夫、知嘉兴路。而明代的陈大有中举人,是石楼陈族功名的真正开创者和家族的缔造者。据民国《番禺县续志&选举表》及《石楼陈氏家谱&选举表》统计,在明清两代500多年里,石楼陈族共出了进士5人,举人22人,贡生10人,秀才208人。其中,清代的同治、光绪年间(公元年),是石楼科名鼎盛时期。石楼陈族科举以清末武科最为突出,居禺南各乡族武科功名之首。在石楼陈族5名进士中,武进士占4名(其中2人为御前侍卫),22名举人中,武举人占12人,208名秀才中,武秀才占了40多人,在同治光绪年间(年)短短的40多年里,就出了众多武林高手,乃至大内高手。清代石楼陈族功名家族中,以清代武举人陈大元家族最富盛名。其长子陈龙韬,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次子陈希献,曾参与同治《番禺县志》的编纂工作;孙陈景鎏(三子陈鹏韬长子),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曾孙陈崇鼎(陈景周之次子),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朝考一等附列进士,真可谓"世代书香"。
7、团练兴家的清末禺南大族--南村邬族
& &&南村邬族之崛起﹐始于嘉庆年间(年)。据族谱载,廿一世邬鸣谦联集银会,在万顷沙修田置业,财力渐丰,家业日隆。道光、咸丰年间,邬氏家族通过组织团练,参与平定洪兵之乱,不但赢得了在地方上的威望,还赢得了和平发展的大好时机,家业进一步充实。与此同时,科举功名方面有了极大的突破,同治、光绪年间,该族共出了5名举人,1名进士。首先,邬族世隆堂一支出现了"一门三举人"的科举成绩。邬彬年19,县试第一,同治六年(1867年)考取丁卯科举人,长子邬宝铨同治九年(1870年)中举人,四子邬宝莹光绪廿七年(公元1901年)中举人﹐故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折桂"之美誉,之后更是兴建余荫山房,光宗耀祖。而邬孚敬及邬宝璇父子亦分别于咸丰十一年 (1861年)及光绪五年 (1879年)中举人;继而,是邬族赉思堂一支涌现了进士邬质义,邬氏家族一举成为清末禺南的功名望族。
8、清代禺南科举望族--大石何族
&&& 大石何族的功名始于明代,盛于清中叶,清末达到鼎盛。计有进士4人。影响较大的如崇祯壬午年(1642年)举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第三甲,一百六十名进士,官至山东栖霞县知县的何际泰;乾隆十三年戊辰科三甲第二十八名进士何纮、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二甲第八十三名进士何荣阶。特别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科二甲第一名进士何若瑶,被选为海康训导,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曾助番禺县令平定洪兵之乱,知县李福泰深重之。咸丰六年(1856年),他主讲禺山书院,并请总纂番禺县志,发凡起例。未成书而卒,年六十,著有《公羊注疏质疑》、《两汉考证》、《海陀华诗集》、《文集》等。
9、饮誉江南的禺南书香世家--韦涌方族
& &&明代,韦涌方族已经功名显著,如方绍魁为举人,及其子方亮工,中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三甲第一百九十二名进士,官至广西按察副使。此外,方肯堂中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三甲第二百五十五名进士,官至长史;到清代,韦涌方族以方殿元家族最著。方殿元字蒙章,号九谷,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科二甲第二十八名进士,历官江南江宁县知县。他能以经术饰吏治。旋引疾去,侨寓苏州,犹于故乡置祭田百亩,以给贫困之兄弟。工诗文,尤长于乐府诗,所著有《九谷集》与《清史列传》并行于世。方殿元与其子方还、方朝同为清代广东以诗文并称的"岭南七子"之一。方还,方殿元长子,方朝之兄,居吴,喜以诗结纳四方。诗人来吴者,登广歌堂,赋诗饮酒无虚日。他还工于诗,著有《灵洲集》、《清史列传》行于世。方朝,字东华,号寄亭,方还之弟,太学生,与兄并称"广南二方",有《勺园集》。
& &&此外,还有古坝韩族,明景泰元年(1450年),韩殷考取举人,景泰五年(1454年)中进士。其弟韩统中举人,从弟韩约也是举人。明末,韩上桂幼受父教,精通文学,擅吟咏,并学兵法以至剑击马术,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考取举人,为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清代,韩懋林考取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举人,其儿子韩廷杰和孙韩日华,先后中举。
四、番禺地区的科举文化遗产
& &&番禺地区的科举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不可移动文物包括乡村教育机构,与祈求科举文运有关的文昌塔,与功名人物有关的祠堂,科举功名人物兴建的宅第园林,旌表功名人物的牌坊等;可移动文物就有各种功名匾额、木刻圣旨,现存最多的就是旗杆夹。这些与科举相关的文物,除部份被遗弃,或年久失修外,大部份都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附属建筑而保存较好,情况比较复杂的是拆卸以后变成可移动文物,数量最多的旗杆夹石。
1、科举教育机构
& &&番禺地区的科举教育机构基本分为官方和民间两套体系,分布于城乡两大区域。广州城中,包括四大科举教育机构:广东贡院、广府学宫、南海学宫、番禺学宫和官办书院。明清时期城内著名的官立、私立书院,其中以粤秀书院最著名。嘉道之际,阮元督粤,于广州创建学海堂,影响深远。此后菊坡精舍、广雅书院等相继建立,秉承学海堂宗旨传统,成为广东书院主流。这些官立书院就有不少位于昔日番禺县境、广州府城内,当中就有禺南著名学者王渐逵创办的粤秀书院,曾吸引一大批禺南乡村学子前往求学问道。
& &&明代以降,禺南地区乡村宗族都保持有办学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办学来提高本族子弟的文化素质,并期望能培养出人才,以光宗耀祖、提高本宗族的声望与地位,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是族人捐赠、族产收入、族属银两摊派。清乾隆以来,禺南地区的宗族、士绅、商人、华侨合办的社学、乡学、义学、村塾等遍布各地,承担起地方教化的功能。其中宗族兴办的尤其多,如沙湾的象贤家塾,经术家塾、三槐家塾等。到清末,禺南地区的社学、义学、书院等不仅数量激增,而且彼此间界限模糊,反映民间创办学校的热情高涨及学校数量的众多。咸丰以来,因抵抗外来侵略和平定洪兵起义而产生的带有军事团练色彩的区域性的书院、社学也同时担当着地方教育的职能。清末民初,番禺学堂与私塾并存,私塾在乡村较为普遍,如市桥城门头有"镇东义学",沙湾新村有"螺阳义学",沙圩球山、罗家、竹山三乡有"祐文社学"等。
& &&现存的禺南教育机构,由明代社学延续下来的如植村文峰社学是番禺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兼具教育和祭祀神明功能的社学;新桥九成书院是番禺现存教育涉及范围最大的书院,由明代九屯十三乡的军籍后裔在清雍正年间集资建成于新桥村东,其功能之一就是九屯子弟读书的书院。而罗边的培兰书院、谢村的培桂家塾等则是典型的宗族书院,兼具祭祖的功能。军事团练区域性社学兼具教育功能,如石碁的同安社学。比较特殊的是现存的石楼召棠书院,原先作为纪念王来任、李福泰两位官员的祠堂,及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石楼举人陈崇鼎在此创办召棠两等小学堂,召棠书院才算是名符其实的教育机构。
2、与科举功名有关的历史建筑
& &&番禺地区的功名人物回到家乡后,大致着力完成以下几件事:一是运用家族公尝资助教育,在家族中建立教育奖惩制度;捐资建设乡族基础设施,修建具有炫耀功名和纪念意义的建筑,兴建具有催官兴文运和风水意义的塔、桥、庙、路等;二是参与宗族事务,投资商业或沙田开发,为家族积累财富,大修祠堂、族墓和族谱等;三是大修府第园林,最为典型的就是南村邬彬中举后在修建祖先祠堂的同时兴建余荫山房,南村至今还保存了进士邬质义的镬耳大屋故居;大岭的清代功名人物也在家乡修建祭祖、居住与休闲于一体的陈永思堂及其附属花园;员岗崔其濂中进士后,也大兴土木兴建进士第和附属花园,惜已毁。以上可以综合理解为科举人物大量参与乡村规划和建设的见证。
&& &番禺地区现存与功名人物有关的祠堂建筑主要集中在沙湾古镇内,如祭祀宋代探花李昴英的李忠简祠(久远堂,仅存头门);由湛若水、王渐逵师徒参与兴建的沙湾西村绎思堂,祭祀沙湾王族王元甲、王渐逵、王原相等功名人物的西村名宦乡贤祠;由沙湾明初进士何子海所建,奉祀其曾祖父进士何起龙及以下祖先的何氏堂;清代,奉祀清代沙湾乡何族中"三代文魁"的沙湾三代文魁祠;祭祀何族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恩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何会祥的翰林祠;奉祀沙湾何族二十世、清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官至工部营缮司主事的何文涵的北村承芳里横三巷怀德堂等。
& &&番禺地区的旌表功名的牌坊多位于大族祠堂内,成为祠堂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如沙湾何氏大宗祠的仪门的"诗书世泽"牌坊,王氏大宗祠的仪门"笃生名宦坊",原为黎氏大宗祠(永锡堂)仪门的"文学流风"牌坊,均为纪念本族历代取得功名的族人而建;作为员岗崔氏祠堂(昌大堂)附属建筑的乾隆年间(年)建筑丛桂坊,上层石匾刻阴文"丛桂坊"三字,下层石屏刻有"博陵"(正面)、"科第"(背面)字样的阴文;板桥黎氏宗祠仪门的"忠孝廉节"牌坊;而现存于化龙草堂李氏大宗祠"历朝赐祭"仪门则是番禺地区现存唯一纪念探花李昴英的牌坊。
& &&文昌塔的大量出现也与科举教育的繁荣有莫大的关系。正如同治《番禺县志》所载:清代珠江三角洲"乡村大姓必于所居水口起文阁,祠文昌神,神之生日赛会尤盛,阁凡二层或三层,高者十余丈,远望似浮屠。有阁处,其内多读书家,有科第"。番禺地区现存的文昌塔(阁)有:石壁文昌阁、沙湾水绿山青塔、蔡边螺山文昌塔、大岭大魁阁。其中,以大岭大魁阁保存最为完好。该塔位于大岭西约龙津桥西南侧,清光绪十年(1884年)二月初六兴工,同年七月二十六日落成,共费一千七百余两白银。该塔为三层楼阁式砖塔,塔膛内折上式,攒尖顶结构。塔高20.60米,占地面积31平方米,建筑面积73.20平方米。塔平面呈六角形,双隅水磨青砖墙体,塔基为花岗岩砌成。底层门上镶石额刻"作镇菩山",落款:"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李文田书"。二层竖长方形石框,上镶石额刻"司命司忠",落款:"许其光"。三层开六角形石框窗,石额刻 "日月齐光",落款:"梁耀枢书"。结合大岭乡陈族在光绪年间前就有多位族人考取进士、举人功名,而且陈族所邀请的状元梁耀枢、榜眼许其光、探花李文田三人均为当时广州府功名才俊中之佼佼者,其炫耀家族功名及在地方社会的影响力,祈求更多子弟文运亨通的愿望非常明显。
3、科举功名匾
& &&功名匾主要悬于家族祠堂内部,其功能主要以旌表官职和官品为主。明清时期,番禺的家族都将功名匾视为一个家族的荣耀,而这些牌匾往往都会被悬挂于祠堂中座的外檐、内檐和祠堂内后座寝堂之上。
&& &番禺地区现存的功名匾多为木质方形匾,分为竖匾和横匾两种,内容上分为功名匾、职官匾和旌表匾三种,多为朱红的底色配上鎏金的大字,古色古香。一块完整的功名匾额上面包括匾文和款识两方面的内容。番禺地区现存宋明时期的匾额比较少,现存于沙湾留耕堂的"大宗伯"和"进士"木匾是一例。何起龙于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中进士,后入朝监省仓,加授朝散大夫太常寺卿,职位与后代的礼部尚书相当,因称"大宗伯",该匾即为明初何起龙曾孙何子海中进士后,由广东行省中书参知政事郑允成追认而题,今仍高悬留耕堂中,可能是番禺硕果仅存的明初功名匾额。番禺地区现存的功名匾中,以清代居多,竖匾的匾文如韦涌雷氏祖祠"五品顶戴"功名匾,市头蒋顺翎"旨赏戴蓝翎"(武科,藏于市头村)、"钦点翰林院"(文科,藏于谢村兰圃李公祠)、"旨崇祀名宦乡贤"(藏于草堂李氏大宗祠)、"奉天敕命"、"圣旨"(分别藏于岐头曾十世司马祠和大龙曾氏大宗祠)、"(奉)天诰命"(赤山东村);横匾如山门李族"大宗祠"中座的"进士"匾,底色为红,字迹为黑,除刻进士二字,右边刻有"吏部尚书管国子监事务加三级刘墉"等三人名字,左边刻"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会试中式第三十七名进士李麟徽"。在番禺地区,考取功名的绅士除了在本乡制作悬挂功名匾外,邻近的同宗、同姓家族也会被允许像旗杆夹一样,复制一套悬挂在家族祠堂各厅堂梁架上。沙湾镇福涌涌边村陈氏祖祠里面保存了番禺地区规模最大的清代功名匾群。不少为当年复制于大岭的进士功名匾,但是在这些物品的原件已经毁掉的情况下,它们就成为弥足珍贵的科举文化遗产。这批牌匾总计有10块,包括9块功名匾,一块木刻圣旨,其中有4块大岭三位清代进士陈泰初(2块)、陈维岳、陈之鼐的功名匾。2012年,何氏大宗祠(留耕堂)重修后,沙湾镇政府组织人员在该祠堂梁架上重新恢复了何族主要功名人物的匾额,成为番禺地区现存最大规模的功名匾群。
&&& 此外,番禺地区还有历代皇帝和朝廷赐封官员的木刻圣旨或圣旨匾,如龙岐曾十世司马祠御赐曾守伦圣旨,龙岐、小龙的圣旨匾,新村莫氏宗祠的木刻圣旨,福涌涌边村御赐陈大镳的木刻圣旨,南村余荫山房邬彬家族的木刻圣旨等。
4、科举旗杆夹
& &&与功名匾不同,旗杆夹位于家族祠堂的外面广场上,其功能一方面彰显功名,另一方面也炫耀官职和官品。明清时期,功名人物大都会在祖先祠堂前广场树立旗杆夹,镌刻主人的功名和官职,以光宗耀祖。伴随着1905年中国科举制度的废止,曾经作为科举时代数量最多的文化遗产的旗杆夹大都残缺不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旗杆夹的照片,是英国收藏家留下的1899年西方人拍摄的几张广州城外陈家祠和周边乡村某陈氏祠堂前的旗杆夹老照片。2010年9月,两对20米高的旗杆在陈家祠前被严格按照英国收藏家留下的1899年西方人拍摄的老照片重新复原、复位竖起,旗杆夹也是用原来的旧物。其中一对旗杆夹为清代广东三位陈姓功名人物和官员所立。其功名和官职被合刻在一起。
& &&从老照片和复原的旗杆,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清末进士旗杆夹设置的基本形制:包括旗杆趸、旗杆夹、还有层层悬挂在旗杆末端的旗杆斗(甚至还会悬挂旗帜)。而因不同的功名和官职级别,旗杆夹规模形制有所差别:如贡生的旗杆夹比较小,而且一般只有旗杆夹而没有旗杆趸;举人的旗杆夹稍大一点,并建有旗杆趸;进士旗杆夹上记录考取功名的所属科类、名次和朝廷封赐官品的文字,字体也有差别,而旗杆趸也会建得更为高大。进士一甲前三名的旗杆夹有些上方还会雕刻石狮子,以彰显其功名的尊贵和显赫。番禺潭山村还保存了一副建造进士旗杆夹、趸的设计草图,上面除了表示了旗杆夹、趸的各部分长、宽、高外,还标注了将要合刻在一起的两位许氏功名人物的功名和官职,弥足珍贵。
&&& 直到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还会给出洋留学归来或是在新式学堂毕业的人员颁发进士衔或举人衔。民国初年,由于科举制度废除后,新的教育制度尚未完善,所以还会见到一些在新式学堂毕业的学生依照传统,在自己的家族祠堂前继续树立旗杆夹的。
在番禺地区,明代的旗杆夹很少能保存下来 ,番禺现存的旗杆夹主要以清代为主,多立于祠堂前。其中,有部份已考取进士学位的人士,还保存有之前取得举人学位的旗杆夹,体现功名获取的轨迹。现存属于番禺区境内人士的进士旗杆夹有:沙湾"四文二武"旗杆夹群,大岭"三文"旗杆夹群、一式两套;石楼"三武一文"旗杆夹群;员岗崔祺濂的旗杆夹,山门进士李光廷的旗杆夹(一式两套),屏山简氏祠堂群前广场的简叔琳进士旗杆夹,还有莲塘武进士黄瑞祺的旗杆夹。
&&& 在禺南境内同姓、同宗家族之间,借同宗兄弟乃至同姓村落(甚至没有任何宗亲关系)中获取功名人员的衔头在自己的祠堂广场树立旗杆夹的现象似乎比较普遍,是乡村宗族联宗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在沙湾镇福涌村涌边自然村的大岭同宗兄弟祠堂陈氏祖祠广场上树立了大岭进士陈之鼐、陈维岳、陈泰初的进士旗杆夹。也有禺南境内家族复制境外的同姓、同宗家族旗杆夹的,如罗边也保留着东莞光绪九年癸未科三甲武进士、赐蓝翎侍卫罗龙骧的旗杆夹。除了禺南境内同姓、同宗家族之间、禺南境内复制境外的同姓、同宗家族旗杆夹、功名匾外,也有禺南境外同宗兄弟复制禺南境内同姓、同宗家族功名人物旗杆夹的。如市桥谢族,原有的历代进士、举人功名人物旗杆夹都已在历史变迁中毁于一旦,但在白云区(原禺北慕德里司)的同宗同姓的大田村和大朗村谢氏祠堂前仍有保留。
& &&从旗杆夹树立的位置看,可以分为祠堂、墓葬两大空间。旗杆夹普遍树立于祠堂广场上,丰富了原有祠堂广场的空间景观,旗杆广场与祠堂、水塘之间形成了互相对景的关系,延伸了建筑中轴线,也预示着祖先、风水与功名之间的某种默契关系,是珠江三角洲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祖先崇拜、风水、科举功名等文化因素的高度浓缩。有些旗杆夹修建在祖先的阴宅(即墓地)前,可能与墓祭有关。番禺地区保存较好的墓地旗杆夹,如沙头街横江村云台岭黎声之夫妇合葬墓旗杆夹,茭塘东村后岗黄南峰夫妇合葬墓旗杆夹。而大夫山黎巨川家族墓则保存了八座石旗杆夹,是番禺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内容最丰富的墓地旗杆夹群。大岭陈捷云墓的旗杆夹则是番禺地区少有的民国墓地旗杆夹例子。
&& &旗杆夹的保存现状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散落在街头巷尾,无人问津,如员岗村在大跃进时期拆毁的部份旗杆夹仍被置于东风桥底座,这种情况最不容乐观;二是存放在祠堂内,未恢复原貌;三是旗杆夹被胡乱堆砌树立,未完全恢复原貌的,如大岭和沙涌的;四是部份被重新树立起来,如沙湾留耕堂前旗杆夹群;五是旗杆夹被重新复制,树立在祠堂前,如官堂林氏大宗祠和潭山许氏大宗祠前的旗杆夹。
&& &在很长时间里,广东的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中原地区,到明代才真正后来居上:"秦,徙中县之民......南朝,民户不多,俚僚猥杂......隋,土地下湿,多瘴疠,其人性并轻悍,权结箕踞,乃其旧风......(唐)氓俗得旧风之杂......(宋)民物岁滋,声教日恰......(明)衣冠礼,无异中州。"
&&& 明清时代,是岭南地区全方位、大踏步赶超岭北地区的主要时期。明清的巨大科举成就集中浓缩了这种"后来居上"的趋势,并大大刺激了岭南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各方面的发展。&
&&& 番禺自古就是岭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后来的珠江三角洲广府文化核心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明清以来,番禺在经济上与南海、顺德以"南番顺"并称,传统文化上"顺德祠堂南海庙,番禺架势起石山"的俗语一直流传至今,显示出广府文化的内部的个性差异。
&& &今天的番禺区从文化地理上大致分为北部大谷围(市桥台地)的民田区和南部番禺冲缺三角洲的沙田区两大区域。这一地区原属明清广州府番禺县南部的沙湾司全部和茭塘司南半部,素称"禺南",是明清番禺县除捕属(广州城内)之外经济最为富庶、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地区。番禺的科举教育与岭南同步,肇始于唐宋、兴旺于明、鼎盛于清,通过宗族管理-科举入仕-田产经营"的发展模式,实现家族和地方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不但显示儒家教化在番禺的普及化,而且渗透到番禺历史、社会、经济的发展脉络之中,越到后来越能显示出其亦商亦儒的文化个性,及与中原文化亦步亦趋的发展态势。至今,仍散落在番禺乡村地区的大量以传统建筑、旗杆夹、功名匾等为代表的科举文化遗产,不但见证了宋元以来禺南地区辉煌的家族文化教育轨迹,也同时记录着番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随着儒家教化的深入推进,逐步走向儒雅的历程。
&&& 以科举教育为主体的社会精英及其文化遗产,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如科举的旗杆夹和牌匾等属于可移动文物,而与科举有关的祠堂、牌坊、园林等则属于不可移动文物,而社会精英所留下、影响至今的、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无疑也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笔者之所以对这种特殊遗产进行系统梳理,除了其在历史上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外,还有三个方面:一是因为在"非遗"的定义中并没有将之纳入其中,"文物"的概念中也没有清晰的划分;二是地方史志对科举教育也是语焉不详,缺乏系统梳理;三是在对番禺乡村实地考察时看到科举遗产在经历系列社会变更后显得破落不堪,或者是在常识普遍缺位的条件下,乡村人士对社会精英留下的东西进行凌乱堆砌,从而导致近代以来出现的认识误区与现实情况的叠加,影响到地方社会整体上对传统教育和社会精英依旧存在众多的认识误区,甚至谬误。
&&& 从2009年8月以来,番禺区非遗中心在进行非遗普查的同时,就开始留意和系统整理、搜集番禺全区的科举成就及其文化遗产,包括整理地方志、族谱、文史等在内的文献资料,到全区各地村落拍摄与科举有关的文化遗存。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借鉴周边地区(如顺德)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当的场所筹建"番禺科举文化博物馆",进一步抢救、征集散落乡间的各种科举时代的可移动文物,包括散落的旗杆夹、功名牌匾、木刻圣旨、文书、画像等文物,运用现代化手段,更加系统地向后人展示番禺的科举成就。这将对于激励后人,仿效先贤那种心系家国的情怀,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坑头村历史演变与文化遗产概说1
□& 朱光文、陈铭新
&&& 历史上,南村地区是广州府番禺县南部历史和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区域之一。唐宋以来,这里濒临珠江后航道,是广州外贸大港出海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这里科名鼎盛,人才辈出,是禺南地区科举教育中心之一;明末清初,这里是海云寺的所在地,成为"海云学派"的发源地;到清末民初,这里是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的故里;20世纪30年代,这里又是民国番禺县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示范基地。地处南村镇南端的坑头村,则是南村镇乃至番禺地区辉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至2013年之间,配合坑头村的"广州名村"和"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我们着力挖掘和系统研究了1949年前的坑头的历史、社会与文化遗产。
&&& 坑头村位于禺南市桥台地中南部腹地,七星岗南麓一块突出于周边坑塘的高地上。宋元以来,随着环绕村落的大水坑的淤塞,坑头地区逐渐远离海潮,成为番禺市桥台地的一个内陆乡村。坑头村的政区沿革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为番禺县下桂林乡辖下的乡村;明代属番禺县沙湾司宁仁里坑头堡;清嘉庆以前,属番禺县沙湾司宁仁乡坑头堡;清嘉庆以后属沙湾司协恭社坑头堡;民国时期,属番禺县第一区协恭社乡;今坑头村属番禺区南村镇,辖坑头本村和白岗、白水坑两个自然村。
&&& 宋元时期,在市桥台地中北部七星岗南麓一片丘陵坡地、坑塘、平原交错分布的扇状土地上,以坑头为中心已经形成了若干个族群聚居点。明初,随着明王朝对地方实际控制的确立,与各地一样,坑头地区的民众开始纳入王朝的里甲赋役制度内。到明中叶,禺南各地的宗族制度相继建立,各地许多陈姓村落都不约而同地建构以陈元德为祭祀中心的实体性宗族。明隆庆、万历年间,陈元德的墓地得到确认、重修,以石楼举人陈大有为骨干的陈族社会精英在坑头创建了祭祀陈元德的晋尚卿祠,随后就是陈元德谱系的建构。除了祭祀陈元德的祠堂外,坑头仲儒陈公祠等早期的祠堂在此时也陆续创建,众多的祖先墓地得到修缮,族谱也开始被编纂出来,宗族制度在坑头由此铺展开来。
&&& 清初迁海对包括坑头在内的禺南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祭祀陈元德将军的晋尚卿祠也毁坏严重。复界后,村民回到原地重建家园。清初迁海以后,在对文化资源的激烈竞争中,奉陈元德为始祖的众多陈姓村落集资多次重修和扩建了晋尚卿祠,并重新建构以陈元德为中心的谱系,一个以陈元德将军为始祖的区域性陈姓联盟和高层宗族建构成型,坑头重新成为禺南地区影响最大的陈族祭祀中心。清初到清中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宗族复兴与地方盗乱盛行同时存在。奉陈元德为始祖的陈姓村落联盟,在对祖先墓地、祠堂的重修、扩建以及族谱编撰中,进一步建构他们心目中的陈元德始祖形象,同姓乡村联盟在建构中得到不断巩固和完善。清乾嘉年间,随着地方吏治的腐败和广东沿海海防、盗寇问题日益严重化,朝廷和广东地方官府在平定老鼠山盗乱后,作为善后措施之一,奏请朝廷设立新的机构以应对、弹压日益严重的官盗勾结问题,最后在坑头西北、七星岗西南麓设立了品级高于番禺县知县和沙茭巡检司的正六品永宁通判,兴建衙署,招募人员,管治地方。由此,番禺、东莞二县,即狮子洋东西两岸的捕务、水利、关防就置于永宁通判的直接管辖之下。坑头因乾隆以来永宁通判的设立而一跃成为禺南的军政中心。出于教化地方、建立新社会秩序的需要,坑头原有的武帝古庙在永宁通判和地方官府主导下得以扩建和重修,逐步成为官方主导和民间参与共同祭祀关帝的场所。
&&& 清嘉庆以降,特别是道光咸丰年间,随着地方社会日益动乱,官府又无力应对,出于联防的需要,坑头地区的地方精英在官府的支持和帮助下,以北帝为信仰中心,建构出一个根植于乡村社会的陈姓联盟,与协恭社团练联防组织叠合起来的、跨村落的区域性祭祀组织,该组织的运作一直延续到1948年。
&&& 清末是坑头历史社会演变的重要时期,也是陈元德形象的建构过程中,由"陈族始祖"到"地方先贤"转变的关键时期。道光年间,视察坑头永宁通判的沙湾司巡检许文深将一棵位于梁地的古水松推断为陈元德手植的千年古松,并建起拜松亭刻碑保护,同时召集当时的顶尖学者绅士张维屏、林鸿年、郑献甫、黄培芳、金菁茅、陈澧、谭莹等人,在晋尚卿祠前的拜松亭雅集,赋诗题咏将军手植的千年古松。多位鸿儒硕士聚集坑头,堪称清代番禺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咸丰年间,为平定洪兵之乱,禺南地区的士绅聚集于坑头商议设立沙茭团练总局事宜。此后,位于坑头的永宁通判和位于南村的贲南书院(沙茭团练总局)两者经历了此消彼长的过程,坑头的地位才发生转变。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地方文人士绅出于对陈元德的尊重而关注其手植古松的保护,担当起保护协调的职责。涉及的机构,由道光年间的巡检司,到同治年间的沙茭局,再到光绪年间的番禺县,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古松的保护过程,也是陈元德由"陈族始祖"到"地方先贤"的过程。
&&& 清代的坑头堡是沙湾司的基层乡村教育中心之一,建有坑溪社学作为乡村教育机构,清初以来,计有文进士1人,文举人2人,武举人2人,贡生1人。随着文人群体的出现,对联也在坑头各处祠堂、庙宇、民居出现,成为重要的乡村人文景观。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到1949年前,坑头本乡的新式知识分子和部份乡外人士也陆续在坑头建立小学甚至中学教育机构,其中以依托仲儒陈公祠等祠堂建立的永宁小学影响较大。
&&& 清同治、光绪年间,禺南区域社会相对稳定,坑头地区的宗族组织、文化教育、农业及墟市发展都进入了空前的繁荣。到清末民初,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已,大天二、盗寇、兵匪横行,坑头人以姓氏为纽带开始大批迁往秘鲁谋生,逐步形成禺南著名的华侨之乡。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清末(年)移民秘鲁的第一次高峰期,年移民秘鲁的徘徊期,1945年后移民秘鲁的第二次高潮。
&&& 清代以来,在包括坑头在内的禺南地区乡村发展起来的传统蔬菜、乌榄、甘蔗、木薯等种植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一直延续到1949年后。随着中心市场的建立,坑头成为了近代禺南的商业与农产品集散中心。尤其是1938年,原在民国番禺县政府所在地新造的牛墟被日军炸毁,牛墟逐渐转移到了坑头,带动了当地墟市经济的繁荣。此间,不少回乡的秘鲁华侨也参与了家乡的经济建设。
&&& 坑头是典型的禺南台地型聚落,由于地形的关系,坑头总体上呈现出自北而南、自西向东的发展态势,聚落的演变脉络相当清晰,祠堂的朝向与村落发展的方向、街巷的走向相一致。历史上的坑头村先后经历了明中叶、清初迁海、清中叶、清末、20世纪30至40年代等若干轮演变过程。早期的坑头聚落其实是以仲儒陈公祠和从善陈公祠为中心展开的,形成中心式布局。清初以来,在东面的水塘边建了一列小祠堂,形成梳式布局。清末民国,出于防御的需要,形成由水塘、簕竹丛、果林丛和砖砌围墙、门楼组成的环形防御实体,以及分布在村落边缘东南西北各个方位的炮楼构成乡村环形防御体系。
&&& 坑头至今仍保存四片历史建筑相对比较集中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群),其中以独具特色的秘鲁华侨民居和10座保存至今的祠堂为最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是番禺地区为数不多、保存众多文化遗产的古村落。由于财力的局限和宗族形态等原因,该村的祠堂大都为清代建筑风格,中小型规模。中等规模的祠堂多为门廊式三进三间布局,小型的祠堂,多为花岗岩凹斗式风格。而坑头的近代侨居平面布局上一般就地盘来定,多设计为传统三间两廊,或者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或在传统三间上面加建二层,或横向发展成为一偏一正,纵向加倒座,更有建成半洋房结构的,面积一般为70~80平方米。除了传统的岭南广府民居的建筑元素外,还在装饰上反映华侨所见所闻的异域风景,明显反映出侨乡民居特点。
□& 何兆鸿
& &&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的沙湾,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镇。800多年积淀而成的文化底蕴十分厚重,2005年,沙湾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实至名归。为了与大家一起分享细嚼它的文化品味,从而更了解它,欣赏它,让我逐一细说我们知道的沙湾旧事。
一、沙湾的沧海桑田
&&& 南宋中期,沙湾南边仍然是一派沧海。北面是崩岗(又名员峤山)、牛肫岗、王地岗、土地岗、文屋山、大泽岗、细泽岗、桃园岗、细岗、南牌岗等一带丘陵。丘陵脚下,就是由海水冲积而成的,宽者200米,窄者仅十几米,东西走向的山坑田。它由东头的崩岗(20世纪90年代已挖平)直至西边的南牌岗,形成了一道弧形的海岸线。山坑田与海之间,就是积深莫测的优质海沙带。沙湾这一古老的名字,据说就因此而生。
&&& 沙湾的这一历史地貌,至今还留下很多的人文景物,作为不可替代的佐证。
&&& 最著名的是位于沙湾留耕堂以南约200米,官巷里直街尽西,由两边苍翠榕树相夹,拾级而上,往镇敬老中心大门前的这一段沙湾最古老的地方--斜埗头。
沙湾北村斜埗头
&&& 埗头,按珠江三角洲的通俗说法是靠水边的小码头。也是说,这一带当年还是大海边。斜埗头--是沙湾众多古埗头中经历近千年仍然保留下来的唯一埗头。现在斜埗头的周围,不仅没有海的踪影,就是离现在的北斗海,粗略估计相距亦有近3公里之遥。久历海水的冲击、流淌、积淤,沧海桑田、天地大变,800多年的时光,形成了今日的沙湾。
&& &说到弧形的优质海沙带,现在五六十岁以上的沙湾人还印象清楚,改革开放前的沙湾建房起屋,是不愁用沙的。只要在安宁街以北的任何地面,挖下几十厘米或一米左右,就全是黄澄澄的优质海沙。屋建好后,沙不用挖了,把那些建筑废料往沙洞一填,就完事了。
&&& 当时,沙湾盛行饮茶,居住西村尾的农民,乘往安宁中街二食堂(即冠南茶楼旧址)饮茶时,用竹篸挑上一担沙,卖与沿途建屋的人家,饮茶钱就有了。
&& &孤形的海沙带,它的边缘交界地恰好在贯穿沙湾东西,分为南北界的安宁街(包括安宁东街、安宁中街、安宁西街)。在没有饮用自来水之前,沙湾人饮用井水。一直以来,安宁街以北的人家开挖水井时,无需花多少功夫就到海沙层。清澈的水就猛地涌出,致使四周的沙层不断塌下,很难施工。所以有经验的人,总是在挖井前,搞好井箍,挖一段放一个,挖一段放一个,或准备好小型抽水机,一边抽水,一边往下挖。由于水源充足,安宁街以北的水井是不用挖很深的,一般三四米就可以了。由于海沙带的效应,沙湾内的著名水井,如东村严师巷水井、忠简门巷水井、新街口的孖井、仁让公局前的孖井、清水井,西村龙巷水井、三槐里的四方古井都位于安宁街以北。
&&& 说来也奇,跨过安宁街以南的人家挖井,一挖下去,全是乌黑的冲积淤泥,不管挖多深,始终不见一点沙的踪影。同时,水是慢慢地、一点点地渗出来。所以,一街之隔,安宁街以南的水井比北的水井,要深挖很多,水量不仅少,水质亦相差甚远。
&&& 800多年前,沙湾南面的海岸线,还有很多实物佐证。1995年,在沙湾旧村区街巷明渠改暗渠的工程中,就在旧公社社址前(现为北村村府)的公路下,挖下仅七八十厘米,就在沙层中埋有南北走向、很粗的一条用来拴船的铁链;在安宁东街,新街与深巷路段,仅挖下几十厘米,就有一排几条、直径有40厘米、一般用作码头的柱桩。挖出以后,还送往留耕堂保存下来。
& &&事过境迁,8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富饶、面积相当的今日沙湾。
二、沙湾的祠堂
&&& 沙湾建村以来,村中的何、王、黎、李、赵等各大姓氏,相继在村内建起了供奉祖先的祠堂。据民国初年统计,先后建有大小祠堂共150多间。在面积仅约3.8平方公里的一条乡村中,拥有如此数量的祠堂,这在珠江三角洲,乃至东南沿海的居民聚落中,是十分罕见的。
李氏宗祠久远堂
& &&早在元代乙亥年(1275年),沙湾何氏族人始建祖祠留耕堂。后因兵燹或日久风雨侵蚀,屡遭破坏,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建,历时17年修葺扩建,建成如今规模的留耕堂。
& &&建得较早的,还有座落沙湾东村青萝大街,在明代隆庆年间为纪念宋代名臣、探花李昴英而建的"久远堂";约建于清代嘉靖年间,重建于清代的在村西头的王氏"绎思堂"。
&&& 几百年来,沙湾族人不断兴建祠堂。在众多的祠堂中,建得最晚的一座,算是沙湾北村西安里直街四号的"洞泉何公祠",通过其门前石额显示,是民国乙丑年(1925年)才建成的。
&&& 沙湾的祠堂,形制大致相同,即建筑空间是背北向南中轴对称的。但按祠堂规模大小、进深不同,和它所祭祀的对象和级别,其规格也有所不同。如三进的,即头门、中座(又称拜庭)和后寝(又叫后座),称"宗祠",当然如留耕堂五开五进的品官家庙,是一座特大的始祖祠;二进的,即只有头门和后寝,称"家祠";有的只有一进或多一个天井的,一般叫"私伙太公厅"。始祖祠祀初世至五世,其下家祠多祀三代祖先。
&&& 祠的中座(又叫拜庭),是族长及族绅作为商议族内大事及举办族内喜庆活动,如饮锦(敬老宴)等的地方。
& &&沙湾的祠堂,一般是单独座落在村中的巷头、街中。但有些是两座双连的。如黎氏在东村经术里上街的永锡堂和世德堂;何氏在东村朱涌大街的存著堂和悠远堂;王氏在西村文溪里大街的绎思堂和二宅祠,李氏的贻谷堂和芳庵祠。有的是相连三座的,如座落在北村庐江週道的何氏留耕堂、申锡堂、时思堂;更有超规模相连五座的,如座落在萝山里与侍御坊交界的何氏追远堂、贻燕堂(燕翼堂)、流芳堂、崇敬堂、孔安堂。这些祠堂星罗棋布于村中,甚具典雅和气派,为远近少见的一种特色。
&&& 沙湾的祠堂,每座姓氏始祖宗祠都是规模相当大的,都建有仪门牌坊,各牌坊具体情况如下:
(一)、何氏大宗祠留耕堂
&& &它的仪门牌坊为八柱,三门、三楼,七座莲花托托顶,木石结构,脊顶灰塑回首扬尾龙一条。牌坊正面石额阳刻行楷"诗书世泽",背面石额阳刻"三凤流芳"。此书,均是明代特封翰林检讨,广东名儒,著名理学家、书法家陈献章(白沙)所题。
(二)、李氏大宗祠久远堂
& &&它的仪门为砖木石结构,由花岗岩石柱支撑,为四柱三间三楼牌坊,脊顶飞檐,灰塑草尾,正面牌坊镶有由明代理学家湛若水题书"百世流光"题匾。此仪门牌坊,已在20世纪50年代末拆毁。
(三)、王氏大宗祠绎思堂
&&& 为王姓最早的祠堂,它整座仪门牌坊由花岗岩石制成,为四柱三门三楼结构,石雕庑殿顶。牌坊正面额阳刻"文章华国",背面石额阳刻"诗礼传家",亦是陈献章学生、增城湛若水亲题。但此牌坊已于20世纪60年代初遭拆毁。
(四)、王氏大宗祠
&&& 它的仪门牌坊由花岗岩石柱支撑,为八柱三门三楼结构,三楼均是飞檐斗拱。中门正面石额阳刻"笃生名宦"四字,上款刻"光绪戊戌年",背面石额阴刻"世毓乡贤",无款,为当时广东巡抚许振祎题。
(五)、黎氏大宗祠永锡堂
& &&它的仪门牌坊为木构件如意斗拱,四石柱三间三楼檐的木门砖石结构。中楼重修后为回龙灰脊,庑殿顶,回龙头东西顾,尾西东翘。正面石额阳刻楷书"文学流风",背面石额阴刻楷书"凌江报最",无署款。
& &&在全村祠堂中,仅何氏宗祠就占了121座。
&& &沙湾的祠堂,与村居面积的扩大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建村初期,是先建民宅后建祠堂。也就是说,沙湾村的先民们,在建成村落,安居乐业后,为供奉祖先,在民居区中,建起规模不大的祠堂,这就是"先有民居后有祠堂"。一段时间后,先民们继续建祠堂,但在民居区中再也找不到较大面积的空地了,那只得在村边之地建新祠堂。祠堂建好后,周边的环境随之得到改善。而此刻,原有的居民区已不能满足人口的发展,于是,人们就在新建的祠堂周围建成了新的民居,扩大了村落,这就形成了"先有祠堂,后有民居"的新局面了。这种情况延续了几百年之久,就是在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沙湾仍然保留着这种村落发展态势。从20世纪90年代起,改革开放的短短20年,从这些祠堂前面,民居发展至现在市良公路的两旁,形成当今古镇的新城区。
&&& 刚解放,由于政权更替,原沙湾乡成为番禺县属下区一级政权所在地(称为番禺县一区),需要一大批机关、公共单位的用房。100多间祠堂,马上派上用场。福堂祖祠成为区政法部(派出所前身),郡侯祠成为镇工会所在地(后改为沙湾百货部),衍庆堂成为文化站,侯成祖祠、肯构堂拆建为卫生院,永思堂成为废品收购站,黎氏天海祠、振昌堂、锡类堂(后迁王家大祠)、申锡堂(后迁光裕堂),分别成为沙湾东、南、西、北村的村府所在地,永锡堂、世德堂成为东村小学,追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番禺沙湾镇招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