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公共资源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政策的问题有哪些

欢迎论文、教育、培训、考试等网站首页链接,QQ:759325。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对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理性思考
下载积分:999
内容提示:对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理性思考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9|
上传日期: 21:17:1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999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对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理性思考
官方公共微信当前位置: &
贵阳市档案馆建设工程设计招标公告
筑公资告(2014)建字第1383号
1、招标条件
本招标项目贵阳市档案馆建设工程设计招标已由贵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以 关于贵阳市档案馆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筑发改投资(号)批准建设,
建设资金来自
,项目出资比例为
,招标人为贵阳市档案局。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对该项目工程设计进行公开招标。
2、项目概况与招标范围
项目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文化山 ,项目投资:12000 万元
,工期:30(日历天)
招标范围:总建筑面积 2.7万平方米,总投资估算12000万元,其中建安投资约9014.71万元。招标主要内容为贵阳市档案馆、观山湖区档案馆、观山湖区图书馆。招标范围为:本工程范围内的概念性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概算、施工图设计(不含工程量清单及预算编制)及相关技术服务工作。
3、投标人资格要求
3.1、 项目要求申请人具备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筑行业(建筑工程)设计甲级及以上资质
,近三年企业类似业绩 1个
, 并在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具备相应的能力。
项目负责人资格及业绩要求:项目负责人须具备/专业
壹级注册建筑师资格
,近三年项目负责人完成类似业绩
联合体投标。
各申请人均可就上述标段提出投标申请。
4、招标文件的获取
凡有意参加投标者,请于日 00时00分至
日 10时00分,在贵阳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网( http://www.) 购买下载。
招标文件每套售价500.0元,售后不退。
5、投标报名
报名方式及时间、地点:凡有意参加投标者,于
日 00时00分 至日 10时00分
在贵阳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网( http://www.) 进行投标报名。投标报名申请通过后,方可递交投标文件。
报名需提供的资料:授权委托书、被委托人身份证(或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法人身份证)、投标(资格预审)报名申请书、保证金确认函的原件扫描件。
6、投标文件的递交
6.1、递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为日 09时30分
,地点:贵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贵阳市观山湖区中天会展城SOHO区 G座),(详见贵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楼大厅显示屏)。
6.2、逾期送达或者未送达指定地点的投标文件,招标人不予受理。
7、发布公告的媒介
本次招标公告同时在贵阳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网(工程建设类)、贵州省招标投标网、贵州商报上发布
8、联系方式
招 标 人:
贵阳市档案局
招标代理机构:
贵州鹏业工程建设咨询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联 系 人:
联 系 人:
电 && 话:
电 && 话:
贵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联系人:
&&&&&&&&&&&&&&&&&&&&&&&&&&&电&话:
贵阳市档案局
1、如果您是第一次来贵阳地区投标,请您在网站首页左侧【投标企业注册】处进行企业信息备案,注册成功,请您在五个工作日内持相关材料原件至贵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审核备案。
2、备案成功后请您携带好本企业的相关资料(详细内容请参照《关于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办理和启用数字证书的通知》)先办理数字证书。如在投标报名截止时间前未办理数字证书,将无法进行文件下载等在线业务办理。
3、购买文件后,请在规定时间内缴纳资审(或投标)保证金,并在贵阳市资源交易中心银行处进行保证金确认,方可进行资审(或投标)报名。
详细的报名流程见投标企业培训教材:
4、报名前请先到下载专区,下载深圳CA电子签名工具和数字证书驱动安装:
5、根据《贵州省综合评标专家库管理办法》中对评标专家回避制度要求,请购买招标(资格预审)文件的潜在投标人按照公告规定的时间进行报名。
6、本公告未尽事宜详见资格预审文件。
&&&&&上一篇:
Copyright 2012 Sunlit Trading Center of Common Resources of Guiya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贵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电子档案 黔ICP备号
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中天会展中心soho办公楼G座 邮编:550081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服务电话:(2档案馆建设标准-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档案馆建设标准
导读:20~30万卷10~20万卷5~10万卷本标准将县级档案馆三类最低计算值确定为5,一方面是将建国以来依法应接受进馆的但至今仍散存在立档单位的档案数量计算在内,另一方面也是参考县级档案馆30年后预计馆藏量确定的,同市级档案馆一样,县级档案馆确定馆藏档案数量最多为20万卷,规定可以在县级一类档案馆面积指标的基础上相应增加库房面积是符合实际的,县级三类档案馆案卷数与编制人数对应关系为:,同县级档案馆一类 二类 三类
20~30万卷 10~20万卷 5~10万卷
本标准将县级档案馆三类最低计算值确定为5万卷,一方面是将建国以来依法应接受进馆的但至今仍散存在立档单位的档案数量计算在内,另一方面也是参考县级档案馆30年后预计馆藏量确定的。
同市级档案馆一样,县级档案馆确定馆藏档案数量最多为20万卷,也是计算需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可以在县级一类档案馆面积指标的基础上相应增加库房面积是符合实际的。 由此,县级三类档案馆案卷数与编制人数对应关系为:
馆藏量(万卷) 人数(人)
各类用房的计算方法同本条文说明第二十一条。
同县级档案馆建设现状相比,同时充分考虑县级档案馆未来的发展,本条确定的面积指标基本是中等适度的。
第二十四条
本条规定档案馆办公室用房的计算方法。
档案馆办公室用房面积应按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条规定附属用房面积指标的计算方法。
根据调研结果,结合档案馆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标准确定附属用房按照档案库房、对外服务用房、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办公室用房四类用房总面积10计算。
5 13 10 23 20 43 30 63 第四章
选址与规划布局
第二十六条
本条规定档案馆的选址要求。
第二十七条
本条规定档案馆建设用地确定用地面积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建筑用地覆盖率、容积率、绿地率的要求。
1993年11月国家建设部根据《城市绿化条例》第九条授权制定的《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号)明确了公共文化设施的绿地率不低于35。根据这一规定并结合全国各地档案馆的现状调查结果,在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的意见以后,本建设标准规定,在扩建预留地未计算 31 在内的情况下,绿地率宜为30或遵照当地规划部门的规定执行。
档案馆停车场面积应根据工作人员与日均档案利用者数量之和每100人20个停车位测算并符合当地规划部门的规定。小型汽车和自行车用地指标按小型汽车用地25m2/辆,自行车用地1.2O/辆计算。
第二十八条
本条规定了档案馆总平面规划应满足的规划要求。
1.本款规定了档案馆建筑宜独立建筑。以往的档案馆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大多不是独立建筑,甚至本身就是政府建筑的一部分,这种建筑模式一方面给利用者利用档案带来极大不便,另一方面由于建筑不能充分满足档案保管的特殊需求,给档案的安全保管带来巨大的隐患。档案馆独立建筑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对县级档案馆来说,如果在规划中需要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功能相近的文化项目联合建设,应当有独立的管理区域,以保证档案安全并便于管理。
2.本款规定了档案馆建筑布局要求。鉴于档案馆建筑的特殊性,档案馆建筑应根据功能要求和工作流程进行合理规划,做到既能满足功能分区,又便于前后工作衔接。
3.本款规定了档案馆建筑用地要求。城市建筑用地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档案馆建筑应节约使用土地,合理确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为了建筑的经济有效,适当留有发展的余地和优先利用用地范围之外的社会公共资源也是必须重视的。
4.本款规定了档案馆建筑功能分区划分及具体要求。档案馆建筑功能分区是由档案工作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为保障档案的安全并便于管理,库房区应相对独立于其他功能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独立建设。对外服务用房单独设立出入口,办公区设于主出人口,可以方便利用者利用档案,保障档案安全,维护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环境。以往的档案馆出于安全和保密等考虑,大多数建在政府大院内或由武警执勤,给利用者利用档案带来极大不便,同时利用者也可能无意中通过共用入口进入到档案保管区或工作区,给档案的保管以及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带来影响,而且,作为公众的活动场所,设立单独入口也便于采取安检等措施,确保利用者和档案的安全。
5.本款规定了档案馆建筑采光和通风要求。对外服务区、业务技术区、办公区是档案馆人员活动的集中地,应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这既有利于人员身体健康,又有利于节约能源,减少浪费。
6.本款规定了厨房、锅炉房、变配电室等火灾易发生区设置要求。厨房、锅炉房、变配电室等是火灾易发生区,应当与库房区保持安全距离,保障档案安全。在实践中,有的档案馆将车库或餐厅建在地下或档案库房下面,一旦发生火灾,不但危及到整个档案馆的安全,也直接危及到档案的安全,是十分危险的。
7.本款规定了室外用地应统筹安排。
8.本款规定了档案馆区内的道路要求。
9.本款规定了档案馆区内道路、停车设施及建筑物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充分考虑到残疾人及行动不便者等特殊人群的特殊要求,体现人文关怀。为更好地为利用者服务,本款同时要求标识指示系统清晰明确。
10.本款规定了档案馆对外服务的车库(场)设置要求,明确了标准未包括这部分用房的构成、建筑面积指标。
11.本款明确了标准未包括人防设施的项目构成、建筑面积。
第二十九条
本条规定了档案馆用房分隔、档案传送通道的设置要求。
为保障档案的安全,档案库房与其他各类用房之间应有分隔,各部门之间的档案传送线路应安全顺畅,内外联系应避免交叉。
本条规定了档案馆电梯、档案垂直运输系统设置要求。
档案垂直运输设备比普通电梯在载重量上要求更高,普通电梯不能完全满足档案垂直运输的需要,而且人档混载不但不利于档案的安全与保密,也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单独设置档案垂直运输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十一条
本条规定档案馆应具备围护结构的要求。
第三十二条
本条规定了档案库房设计原则。
1.本款规定了档案库房应根据不同载体和不同的保管要求分设,并根据不同要求确定柱网、层高与载荷。
一般来说,不同载体的档案对保管的要求不尽相同,同时库房的大小也要根据保管要求进行设置,一些载体保管的苛刻要求在大库房中实现比较难,如纸质档案与音像档案、照片档案的保管要求就有很大不同。因此,各种因素要综合考虑,不能一刀切。
以往的档案库房,受各种因素限制,很多没有充分考虑层高的要求,一些库房的吊顶紧贴档案装具,档案安全保管存在很大隐患,管道安装维修也造成很大的困扰,应尽量避免。
2.本款规定了库区内应设工作人员更衣室,其余附属用房不应设在库区内。
档案库温度较低,与室温差距较大,设立更衣室可以让工作人员更换或暂时存放衣物,不但有利于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也可以避免将外部灰尘等带入库房,影响档案安全保管。
库房的空气中灰尘含量较高,尤其在北方,即使经常通风、除尘打扫也不能避免,因此工作人员在出入档案库时进行盥洗也是十分必要的。
3.本款规定了库区或库房人口处应设过渡问。这一款充分考虑了档案的安 33 全保管和节能的需要。
4.本款规定了档案库设于地下时,必须采取防潮、防水措施。这是档案保管的基本要求。
第三十三条
本条规定档案馆重要电子档案保管和利用场所应满足安全屏蔽要求,保障重要电子档案保密安全。
第三十四条
本条规定档案馆建筑防火要求。
第三十五条
本条规定各级档案馆要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根据办公自动化及安全、保密、美观、整洁等要求综合布线、预留接口,通讯与计算机网络设施应能满足办公需要。新建档案馆尤其应注意这个问题。
第三十六条
本条规定档案馆建筑应符合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充分利用各种节能设备。
第三十七条
本条规定档案馆建筑应满足安装门禁、报警、监视监控等安防系统的要求,以确保档案的安全。
第三十八条
本条规定档案馆供电应满足设备和照明的需要,省级和市级档案馆应实行双路供电,可自备发电机组。这是由档案保管的特殊性决定的。
第三十九条
本条规定档案馆建筑外观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应满足的要求。
34 包含总结汇报、出国留学、IT计算机、行业论文、自然科学、外语学习、旅游景点、高中教育、农林牧渔、高等教育以及档案馆建设标准等内容。本文共7页
相关内容搜索公共档案馆聚焦馆藏资源建设的思考
公共档案馆聚焦馆藏资源建设的思考
上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戴志强
2009年10月,国家档案局在上海召开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后10年,要努力把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成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的公共档案馆,实现档案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1几年过去了,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如何加快“五位一体”公共档案馆建设的进程,仍然是一个现实的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条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是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依照《档案法》第八条规定,承担下列工作任务:(一)收集和接收本馆管理范围内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二)对所保存的档案进行科学的整理和保管;(三)采取各种形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2由此可见,馆藏资源建设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的法定的、第一位的任务。诚然,本文所提出的馆藏资源建设,其内容不仅是指“收集和接收本馆管理范围内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还包括对馆藏档案进行的基础整理工作(含整理编目、鉴定开放等),以及对馆藏档案进行的与各类社会需要(资政、育人、维权等)对接的信息开发工作。笔者以为,包括以上三方面内容的馆藏资源建设,应当成为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努力建设“五位一体”公共档案馆的聚焦点,或者说,公共档案馆必须聚焦馆藏资源建设。本文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供探讨。
一、公共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的原则
(一)配置合理
馆藏资源是公共档案馆为社会大众提供利用服务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前提。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要建设成为真正的公共档案馆,基础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馆藏资源体系。
所谓配置合理,是指公共档案馆要按照实施“五位一体”功能的需要,积极配置本地区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源,确保档案资源来源(立档单位)的广泛性。公共档案馆作为现代公共机构,从档案馆外在的环境建设到内在的资源储备,从技术应用到信息开发服务水平都应该体现出公共性、文化性和开放性。公共档案馆馆藏是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综合反映,需要根据自身档案馆的职责范围,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地加强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馆藏体系。
公共档案馆馆藏配置应该
“以人为本,以当地为主,重点优先,来源广泛”。公共档案馆的公共性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理念,除了要接收党政档案,还应收集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社会大众的各种类型的档案,使得档案馆尽可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大众的信息需求。公共档案馆收集的档案不仅要关注国家、社会的重大历史变迁,也要关注普通民众的历史记录,做到国家社会与个人历史记忆的完整保存。在构建馆藏资源体系时,要本着服务于实际工作查考,服务于学术研究探讨,服务于社会文化休闲的理念,尽可能收集为个人和社会组织经常、长远利用需要的档案资料。这样的档案馆才能满足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机构、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要“以当地为主”,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以及多层次的工作关系和广泛的社会交往,各个地区、各个机构组织在产生自身文件的同时,也会积累大量的外地和上下级文件,这些文件纷乱复杂且存在不少重复。因此,公共档案馆在建设自身馆藏资源体系时,判别、选择馆藏都应该是以当地为主。立足当地,立足本级,以当地、本级形成的档案文献为主,既可以避免重复性内容,又可以凸显当地特色。公共档案馆要建设成为当地的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则应该最大限度地将反映本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外事、民族、宗教以及社会发展基本面貌、本地风土民情和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料收集入馆。
“重点优先,来源广泛”,是指要通过畅通进馆渠道和扩大档案接收范围来实现。公共档案馆应当扩大档案接收、征集范围,丰富馆藏资源,改善馆藏结构,确保馆藏质量,提高馆藏文化品位。公共档案馆要按期接收本地区现行机关的档案、本地区撤销机关的档案、本地区历史档案、本地区名人档案、本地区具有时代特征的专业档案、本地区重要的科技档案、本地区具有特色的各种载体内容的档案等。公共档案馆在馆藏资源配置合理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更好地为党和政府机构服务,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服务,为企业单位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实现“五位一体”公共档案馆的整体功能。
(二)结构优化
现代社会要求公共档案馆,在开展传统档案信息服务业务的同时,主动提供社会化服务。随着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化,公共档案馆应及时调整馆藏结构,做到结构布局合理,满足社会需求。馆藏结构是揭示档案馆馆藏体系的数量模式和关系模式,通过相对精确地描述各类档案集合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揭示各类档案在馆藏中所占比重以及各类档案之间的比例关系。公共档案馆馆藏资源结构合理,应表现为档案内容结构合理和档案载体类型多样。公共档案馆要按照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的要求,不断完善馆藏档案资源结构,确保馆藏档案门类的多样性。
2005年,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制发的《关于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意见》明确:“要形成定期对馆藏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和规划的制度,根据历史和现实需要规划档案收集范围,加强对各类有参考和凭证档案的收集,有重点、有计划地征集散失在境内外的珍贵档案,注意征集接收具有地方特色和部门特色、反映城乡变迁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档案信息,优化馆藏档案结构。”公共档案馆作为社会公共机构,其馆藏档案信息内容应该包括政治、经济、自然、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政治方面,主要包括中央、省市以及当地的重大政治活动和相关的政策、法令法规,以便公众了解政府相关信息动态。经济方面,主要包括当地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以及与经济相关的交通、金融、通讯等,这些档案记录了整个城市的发展轨迹,是城市记忆。自然方面,主要包括涉及自然资源、地质勘探、水文、气象、土地、人口等,这方面的档案蕴含着当地的环境信息。科技方面,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科研人才、科研项目、科研设施等等,反映该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的轨迹。文化方面,主要包括文化活动、人物史志、民俗风情、地方特色等,反映一个地方的精神世界。社会生活方面,主要包括基层百姓的日常活动,以及民风、民俗、民政等,是贴近老百姓的档案记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生成和传播方式逐渐多样化,档案载体也呈现多样化,从传统的实物载体、纸质载体到现在的实物载体、纸质载体、胶片载体、磁盘载体、硬盘载体、数据库载体并存发展。而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的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馆藏档案种类单一,文书档案比重偏大,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公证档案、婚姻登记等档案比重偏小;档案载体类型单一,纸质档案类型为主,照片、底片、录音、录像、磁盘、光盘等载体档案较少。为此,公共档案馆必须畅通档案进馆渠道,扩大档案接收范围,清晰档案交接关系,将归属地范围内的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和社区、乡村等单位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全部纳入接收范围。伴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照片、缩微胶片、录音、录像、光盘等载体的档案开始大量担负记录档案信息的任务,为档案馆馆藏建设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为此,公共档案馆必须意识到新型载体档案已经成为当前档案馆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是指公共档案馆要遵循“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国际通行准则,依法开放或依当事人申请提供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充分体现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信息由封闭走向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档案开放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统治阶级对档案利用权利的垄断,使档案事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事业。档案开放是档案馆开展公共服务的前提,是保障和实现公民利用档案权利的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35年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一时期我国档案事业同样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国家档案观向社会档案观转变,社会档案观得到推行。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冯惠玲所指出,档案馆应该基于“社会档案观”实行“亲民”战略,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档案馆要遵循“归属上为全民所有,馆藏上面向社会,服务对象上面向大众”的理念,真正实现公共性和开放性。
我国《档案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十年,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三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第二十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公民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需要,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利用档案馆未开放的档案以及有关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保存的档案”。3可见,法律赋予了国家档案馆公开公共档案信息的义务和公民利用公共档案信息的权利。
尽管社会档案观日渐成熟,公民也愈加重视自身的信息权利,档案馆公共服务水平也不断提升,但是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开放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有关档案开放期限的法规政策不尽合理。我国有关档案开放法规规定的开放期限分别有:“随时开放,少于30年、30年、多于30年、50年及不断延期”。档案开放期限繁琐的设置,降低了档案馆的操作性和指向性,增加了档案开放的难度,不利于档案馆档案信息公开的实际操作。对于如何在开放期限到来之前及时有效地开放档案、如何对待档案控制与开放问题等等,档案法规政策中都没有实际操作可借鉴的规定,增加了档案馆开放的不确定因素。其次是公共档案馆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当前有些档案馆仍受到“重藏轻用”传统思维的影响,亦或是不想承担过多责任,在开放档案的“利用效益”与可能承担的“责任风险”中选择了限制开放甚至不开放。这些想法是不利于公共档案馆事业的发展的。最后,档案形成单位不按时移交档案,也会影响档案信息的及时公开。
为了更好地保障公民的信息知情权利,公共档案馆要强化自身的档案开放责任意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最大化地满足社会公众的档案利用需求,高度重视档案信息公开工作,夯实档案馆藏基础,创新档案开放利用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按期多形式开放档案,切实履行作为档案开放主体的法定义务,从而不断提升馆藏档案资源的信息公开程度。
(四)供需对接
供需对接,是指公共档案馆要根据社会需要,有效整合(包括基础整理和信息开发)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确保馆藏档案信息服务(产品)的适用性。
档案馆传统的信息服务工作是“面向馆藏”来开展的,即无论是被动的档案原件服务,还是主动的档案编纂出版或档案展览,都是基于档案馆馆藏,有什么样的馆藏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服务,显然,这种服务方式无法适应“信息过量”的现代社会。这种服务方式也不可能满足日益变化、快速增长的用户信息需求。
面对新的形势,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工作必须贴近用户,做到供需对接。档案用户是档案信息消费者,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来建设档案馆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使档案信息的生产、传递、消费实现良性循环,形成互动状态。为此,公共档案馆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要注重根据档案用户的知识结构、认识规律、思维能力、使用习惯、潜在需求等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围绕社会需求来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产品)。在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上,Simon.F.K.CHU在《以质量管理提升档案服务》这一报告中提出了档案服务“用户驱动文化”(Customer
culture),并指出“档案服务质量”不仅是指提供给用户的最终产品或服务,还包括与用户的关系。可见“面向用户”已经成为公共档案馆服务新模式。只有做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实现信息供需对接了,“面向馆藏”信息服务转变为“面向用户”了,公共档案馆才能在信息爆炸时代赢得用户,赢得社会地位。
公共档案馆要面向社会,加强与社会用户的联系,充分了解和关注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根据用户需求展开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对馆藏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二、公共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的路径
(一)规范档案资源流向
&一是坚持依法调控。
公共档案馆承担着集中保管、开发利用本地区“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档案资源的法定职能,也是本地区国家档案资源的最终归属与流向。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有关档案形成、流转的管理制度,明确档案部门与各主管部门在档案形成、流转和管理工作中的关系与职责,建立依法调控的长效机制,确保本地区各单位生成的重要档案能够及时、完整、规范地移交公共档案馆。
在2008年2月我国颁布实施的《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中,已明确将档案资源整合作为一项具体内容列入测评指标体系,各地档案馆也陆续开展了档案资源整合工作。目前,主要是围绕本行政区域内专业档案的归属和流向问题进行档案资源的实体整合。2011年11月国家档案局出台9号令,是在
2006年颁布的8号令之后的又一项事关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行政规章,与《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第一批)、(第二批)相衔接,构成了建设覆盖人民群众档案资源体系法规构架的基本轮廓。2006年国家档案局发布的第8号令明确界定了各级机关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正确划分了机关档案的保管期限。2011年10月出台的《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则是专业档案工作的基本指南,涉及国计民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档案种类都列入了该目录体系。2011年11月的9号令重新界定了各级综合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及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等的收集范围,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家档案资源的科学布局和合理归属的问题,使档案的归属流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12年12月国家档案局颁布10号令,即《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对企业文件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以及资产归属问题进行了规范。
以上法规规章是我国档案法制建设的重要成果,对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正确界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有序开展档案移交进馆工作起着依法调控的作用。
二是扩大收集范围。
档案收集工作是公共档案馆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抓手,公共档案馆要坚守收集工作的底线,即我国档案法律法规规定的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档案收集范围,包括档案收集的空间范围、时间范围、价值范围和种类与载体范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档案馆收集工作中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进馆范围内的部分立档单位的档案没有收集进馆;二是进馆范围内的立档单位的部分已满保存期限应向档案馆移交的档案没有及时移交进馆;三是进馆范围内的各立档单位除文书档案外的其他门类和载体的档案没有收集进馆。
对此,公共档案馆要从强化档案收集意识、健全档案收集制度、创新档案收集手段着手,努力扩大档案收集范围。要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的统一部署,以实施国家档案局第9号令公布的《各级各类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为切入点,通过修改、完善综合档案馆收集范围,将本行政区内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档案,涉及民生的档案,国有企业破产转制、事业单位撤销前的档案,以及电子档案列入档案馆的收集范围,使公共档案馆扩大收集范围走向法制化、常态化。公共档案馆在按规定接收机关应移交档案和机构改革中撤销机构档案的同时,要加强对本地区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工程档案的收集,加强对本区域名人档案、社区档案、民生档案、特色档案的收集。公共档案馆还要改革传统档案收集方式,拓宽收集渠道,以寄存、捐赠、购买等形式、多途径地收集散存在社会上的重要档案。面对档案数量繁多、种类多样、载体多元的发展趋势,公共档案馆要加大对科技档案、各种专门档案、声像档案的收集工作力度,并在档案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注重提高进馆档案的质量,改善馆藏资源的结构。以上海市档案馆为例,2012年5月,经国家档案局批复同意,正式实施的《上海市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细则》,将档案移交进馆单位扩大到376家,使进馆档案的来源更加广泛。而且该《细则》着力于整合与民众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档案,其中包括各机关、事业单位保存的各种专业档案,并明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海地区各类社会组织和著名人物的档案、涉及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单位,历史悠久、拥有“中华老字号”称号的企业,以及上海在全国有影响的单位等列入接收名录,使进馆档案的门类更加多样。此外,作为档案收集工作的常态化机制,该《细则》明确,将从原来的本地收集、内地收集拓展到境外收集。4
此外,要推广浙江省的经验,通过实施档案与电子文件登记备份工作制度,“使各级档案馆馆藏资源体系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开始由历史档案覆盖到现行档案,由传统档案覆盖到电子文件以及其他各种载体、形态的档案,由单一的机关文书档案覆盖到各个领域、各种专业档案,从内容上覆盖到广大人民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留存下真实的社会历史记录”。5
(二)优化馆藏资源结构
公共档案馆重新修订的收集档案范围,应符合“五位一体”功能实施的需要。为此,要做好与国家档案局2006年发布的8号令、2011年10月出台的《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要求的衔接工作,使应接收档案全部进馆,加快推进覆盖人民群众的馆藏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优化馆藏档案结构,公共档案馆应重点做好档案收集和档案鉴定工作。收集档案的范围和质量直接决定了档案馆馆藏结构是否合理(有关内容前文已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档案鉴定工作也是优化馆藏结构的必要途径,应该有计划地开展馆藏档案的期满鉴定工作,依法销毁馆藏中那些已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不管是档案收集还是档案鉴定,都要秉持“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科学态度,从现实的、历史的角度去思考优化馆藏工作。优化馆藏需要遵循档案工作基本规律,按照“完整、系统、实用”的原则,在还原真实历史、挖掘档案价值的基础上,更多地凸显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满足社会需要,形成结构合理、载体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特色的档案馆藏。
社会在发展,公共档案馆馆藏也应该与时俱进。公共档案馆要主动服务经济建设,开拓服务的新领域,加强土地档案、科技项目档案、工程建设档案、企业综合档案等建档工作,建立体现本区域改革开放成效的各类科技经济档案。公共档案馆作为当地的信息资源保管中心,通过馆藏档案真实记录和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特色,是公共档案馆的基本任务,为此,公共档案馆要掌握地情,熟悉地方历史,着力培育馆藏特色。开展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建档、收集工作,包括工农业生产、文化教育、科学研究、自然资源、名胜古迹、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等方面,以不断丰富馆藏的特色档案资源。
(三)提高社会共享水平
公共档案馆聚焦馆藏资源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为此,要千方百计地提高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水平。
具体来说,一是可以在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的基础上,推行馆藏档案的按件开放,以最大程度地开放档案。社会公众对于公共档案馆保管的已到开放期限的档案,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利用权,公共档案馆作为信息开放主体,也应当切实履行档案开放主体的法定义务。档案信息化建设有三个阶段,分别是档案馆业务自动化管理建设阶段、档案馆馆藏数字化建设阶段、档案馆馆际数字化共享建设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数字化档案馆的建立可以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用户可以查阅档案目录以及全文,可以查询订阅全文档案、图片档案、声音档案、动画档案、图像档案等,用户无需关心档案资源的存储位置便可随时随地获得档案信息。
为提高社会共享水平,公共档案馆要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管理,稳步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强数字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合理配置档案信息资源。建立具有馆际交流和合作功能的、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配置的档案馆网,还可以与图书馆、博物馆等信息服务机构进行合作和资源共享。
二是适应政府信息公开的需要,推进民生档案的提前开放。新世纪以来,记录民生,服务民生成为档案工作新的目标取向。一方面,民生档案是了解和掌握社会现实民生问题的载体,对建立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民生档案工作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推动新时期档案工作发展的新理念和新目标。近年来,民生档案利用数量呈上升趋势,公众个人查阅民生档案增多,我国“非公务利用档案的需求逐渐攀升,公民个人为学术研究以及解决财产继承、经济纠纷、婚姻关系、学历资历证明、工作调动、劳动保险等问题查阅档案的越来越多。为此,公共档案馆要明确范围,建立民生档案资源体系,重视民生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丰富民生档案资源,提前开放民生档案,以及时满足公众的利用需求。
(四)整合档案信息资源
公共档案馆应该根据实施“五位一体”功能的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有效整合档案信息资源。
如,以编写参考资料为抓手,整合资政信息资源。2001年1月,上海市档案局馆开始通过编辑内刊《档案信息摘报》,及时为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领导决策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6此举也在客观上整合了一批具有现实资政价值的档案信息资源。公共档案馆要成为本地区档案资政信息资源集散中心,不仅要完整地收集保存本地区党委和政府机关形成的重要档案,还要加强对各单位内部资料、媒体有关报道、研究部门重要资讯等材料的收集。因为,其中蕴含着许多“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研究和编写,以各种参考资料的形式,及时为领导机关和有关职能部门提供参考,可以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以史为鉴”作用。
以档案服务民生为抓手,整合民生信息资源。民生档案,一般是指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的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社会管理等民生工作领域形成的各类档案。民生档案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公共档案馆要做好服务民生工作,有效整合民生信息资源。整合民生信息资源,就是要根据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的要求,一是将建档工作覆盖到城乡所有涉及民生的工作领域,二是将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容覆盖到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为此,公共档案馆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民生档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除了对法定接收范围内形成的档案进行档案实体整合外,一般可以运用信息整合的方式,即借助信息技术,建立民生档案目录中心,形成该区域内全部民生档案的目录管理和检索中心;建立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提供民生档案查询和检索;建立民生档案网络管理系统,形成虚拟民生档案馆和网上民生档案馆,提供民生档案信息服务。
以举办展览教育活动为抓手,整合地情信息资源。公共档案馆作为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担负着对国民进行国情、国家历史、科学技术、文化地理等教育的社会责任,档案展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各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发展轨迹,自己的特色,公共档案馆要抓住这些特色,举办表现地方特色的展览。如,上海市档案局馆于2002年8月举办的《母亲河----黄浦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图片展,从本馆和全市其他档案部门丰富的档案资源及规划部门的有关资料中,精选出230多幅照片和有关地图、资料,以母亲河黄浦江的变迁为主线,“绘就了一幅百年上海的历史画卷”,巡回展出后得到了中外观众的一致好评。7上海市徐汇区档案局馆与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人口计生委于2004年10月联合举办的“百年徐家汇”展览,为人们了解徐家汇的起源,回忆徐家汇的百年沧桑提供了百余幅照片。8类似的展览可以让百姓对自己的家乡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迅速拉近百姓与档案馆的距离,达到展览效果。这些档案展览不仅宣传了档案,更能发挥档案“以史育人”的教育功能。举办具有地区特色的展览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某个主题的地情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过程。因此,要坚持以举办展览教育活动为抓手,有效推进各类地情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
四是以开展文化传播活动为抓手,整合人文信息资源。《档案法》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公共档案馆具有文化储备功能、文化传播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公共档案馆是被社会赋予了文化储存功能的机构,肩负着向社会传播文化信息的使命。公共档案馆可以通过提供档案原件进行文化传播,也可以通过档案编研传播经深层次加工的文化产品,还可以通过报纸、杂志、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动态的形式传播文化。公共档案馆保存着反映该区域历史人文的档案信息资源,这些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播活动才能实现其广泛的社会利用价值。如上海市青浦区档案局馆于2008年和华阳街道联合举办“档案文化进社区”系列展览,分为“青浦报纸介绍”、“青浦知青”等8个专题,每个专题10个版面,到5个社区巡回展览,40天为一个周期,社会反响很好。9上海市崇明县档案馆先后于1994年、1996年、1998年编写出版的三册《上海崇明籍知名人士在国内外》,共介绍了各类著名人士计1086名,对各位入编对象简要记录了其主要经历和专长、主要成果、获奖荣誉、论著等内容。入选的人士涉及国内28个省市及美国、英国等6个国家。10公共档案馆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档案文化传播活动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整合来源广泛的人文信息资源。档案文化的开发传播,要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提供具有个性化、创造性的档案文化产品,不应仅仅局限于大家所熟知的图书和资料,也要开发影视、光盘、音像等多种载体形式的产品。人们通过这些档案一起追寻地区的发展轨迹,再现当地的沧桑巨变和风土民情,让大家更加了解这里的过去,珍惜来自不易的今天,信心百倍地建设美好的明天。这一切都对人文信息资源的整合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
1、杨冬权:
《以丰富馆藏、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实现档案馆事业新跨越------在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日),载中国档案2009年第12期P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经修订后为国家档案局[1999]第5号令);
3、《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根据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决定》修正);
4、郑泽青:
《追求一种更宽阔的收集视野------&上海市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细则&出台前后》,载上海档案2012年第11期P6;
5、杨冬权: 《在档案与电子文件登记备份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日),载中国档案2012年第5期P12;
6、姜龙飞:
《跨越------新世纪之初上海市档案馆建设纪实》,载《振兴之路》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P237;
7、上海市档案局:
《关于&母亲河------黄浦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巡回展的情况报告》,载上海市档案局编《上海档案工作创新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P286;
8、9、10、引自严永官《从编研工作的四次飞跃看档案馆的发展——以上海地区区县综合档案馆为例》,载《回眸与展望》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4月版P7。
来源:上海档案信息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档案馆建设方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