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生阶段,该如何配置公募基金 发展阶段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从人生三个阶段设置定投计划
2016年上半年公募基金成绩单已经公布,根据Wind数据显示,普通股票型基金2016年上半年净值增长率为-11.95%。但是,也有一些基金走出了独立行情,Wind数据显示,嘉实环保低碳基金以近20%的回报率,成为普通股票型基金的排头兵。面对已经开启的下半年市场行情,投资者该如何长期布局?
日前,嘉实基金携手“定投大师”共道投资未来全国巡讲活动——上海站启动。嘉实基金联合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上海农商行等多家银行,在上海举办了7场讲座,台湾知名定投大师萧碧燕女士围绕“为什么做定投”、“定投计划的设定”两大主题,为上千名投资者中长期基金投资策略的选择进行了解读。
萧碧燕认为,人生不同阶段的收入、支出不同,投资期望报酬及所能承受的风险也不同,因此,投资者需要正确的理财态度,“在做基金定投时,投资者可以从人生三个阶段设置定投计划。”
青年时期,投资者的生活目标包括创业、结婚、子女教育等,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高,对基金定投回报率的期待值可以设定相对高一些,如50%,同时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等待微笑曲线的出现。因此建议投资者定投基金时,在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选择波动较大的偏股型基金。
壮年(中年)时期,投资者的理财目标可以设定为子女教育、置产、退休基金等,这一时期的投资者风险承受度适中、收入稳定增加,可设定较适中的回报率期待值,如30%,获取微笑曲线的时间也相应缩短。建议投资者选择长期绩效稳健的基金。
老年时期,投资者的理财目标主要为退休基金、旅游、看护,由于风险承受水平达到最低程度,对定投的回报率期待值也应是三个阶段中最低的,而获取微笑曲线的时间也是最短。投资者需要选择长期趋势向上的基金、有分红的债券型基金做定投,已经积累相对金额的投资者也可考虑单笔买入长期趋势向上的基金。但是,由于老年人没有工作收入,无法承受太多损失,因此在做任何投资时一定要谨慎。
“投资,并不是找一个赚钱最多的方法,综合来看,基金定投是一种较适合人生不同阶段的投资方法。”萧碧燕说。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您当前的位置: >
人生不同阶段,应怎样制定理财目标?
发布时间:
指从参加工作至结婚的时期,一般为2-5年。由于这个阶段的经济收入比较低且花销大,是未来家庭资金积累期,投资重点不在于获利,而在于积累经验。
投资建议:可将资本的60%投资于风险大,长期回报高的股票,股票型基金或外汇、期货等金融品种;30%选择定期储蓄、债券或债券型基金等较安全的投资工具;10%以活期储蓄的形势保证其流动性,以备不时之需。
理财优先顺序:节财计划〉资产增值计划〉应急基金〉购置住房
家庭形成期
指从结婚到新生儿出生时期,一般为1-5年。这一时期是家庭的主要消费期。经济收入增加而且生活稳定,家庭已经有一定的财力和基本生活用品。为提高生活质量往往需要较大的家庭建设支出,如购买一些较高档的用品;贷款买房的家庭还须一笔大开支——月供款。此阶段的理财重点放在合理安排家庭建设的支出。
投资建议:将可投资资本的50%投资于股票或成长型基金;35%投资于债券和保险;15%留做活期储蓄;保险可选择缴费少的定期险、意外保险、健康保险等。
理财优先顺序:购置住房〉购置硬件〉节财计划〉应急基金
家庭成长期
指从小孩出生直到上大学,一般为9-12年。在这一阶段里,家庭成员不再增加,家庭成员的年龄都在增长,家庭的最大开支是保健医疗费、学前教育、智力开发费用。同时,随着子女的自理能力增强,父母精力充沛,又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投资经验,投资能力大大增强。
投资建议:将可投资资本的50%投资于股票或成长型基金;35%投资于债券和保险;15%留做活期储蓄;保险可选择缴费少的定期险、意外保险、健康保险等。
理财优先顺序:子女教育规划〉资产增值管理〉应急基金〉特殊目标规划
指小孩上大学的这段时期,一般为4-7年。这一阶段里子女的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猛增,财务上的负担通常比较繁重。& & &因此应把子女的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作为理财重点。
投资建议:将家庭可投资资本的40%用于股票成长型基金的投资,但要注意严格控制风险:40%用于银行存款或国债,以应付子女的教育费用;10%用于保险;10%用于家庭紧急备用金。
理财优先顺序:子女教育规划〉债务计划〉资产增值规划〉应急基金
家庭成熟期
指子女参加工作到家长退休为止这段时期,一般为15年左右。这一阶段里,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经济状况都达到高峰状态,子女已完全自立,因此最适合积累财富,理财的重点是扩大投资。
投资建议:将可投资资本的50%用于股票或同类基金;40%用于定期存款,债券及保险;10%用于活期储蓄,但随着退休年龄逐渐接近,用于风险投资的比例应逐渐减少;在保险需求上,应逐渐偏重于养老、健康、重大疾病险,制定合适的养老计划。
理财优先顺序:资产增值管理〉养老规划〉特殊目标规划〉应急基金
指退休后,这时期的投资和消费通常都比较保守,理财原则是身体、精神第一,财富第二,主要以稳健、安全、保值为理财目的。
投资建议:将可投资资本的10%用于股票或股票型基金;50%用于定期储蓄或债券;40%进行活期储蓄,对于资产较多的老年投资者,此时可采用合法避税手段,把财产有效地交给下一代。
理财优先顺序:养老规划〉遗产规划〉应急基金〉特殊目标规划。  “走到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时,我决心要成为一个富有之人。这并不是因为爱钱的缘故,而是为了追求那种独立自主的感觉。”这段话来自美国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如果你对他的名字感到陌生,那么你一定听说过他的黄金搭档――沃伦&巴菲特。身为一名理财规划师,我十分认同“财富与自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女性,这份“独立自主”又显得更加可贵。
  有统计表明,家庭理财的主角68%是女性,但其中70%的女性是家庭存折、信用卡、票据的“保管员”,并没有系统的为自己或家庭财务做过理财规划。这样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女性必须具有一定的“财商”,才能把家庭资产打理得井井有条。我们将分阶段来介绍不同年龄段女性该如何理财规划。
  初入职场: 培养储蓄习惯 积累投资本金
  这个阶段的女性刚从学校毕业,初入社会,工资不高,花销相对较高,并且大多没有明确的理财目标,投资经验也很欠缺。
  建议: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投资就是自己,投资自己并不是意味着把花销都用于吃好的穿好的,而是量力而为,把钱用在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上,例如参加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多看书,建立人脉资源等。
  这时的你开始有了收入,虽然起薪可能并不高,在这个阶段应当开始培养自己的储蓄习惯,这对今后的理财人生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首先,建议从合理控制收支开始,不要做月光族。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生动、便利的记账软件等应用程序来培养记账和预算的习惯。其次,可以合理使用信用卡从而增加现金的流动性。
  年轻人的风险承受力高,建议把月收入的20-30%用于强制储蓄,在储备到3-6个月的月支出作为紧急备用金的情况下(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可再将其中10%左右用于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定投,这样做可以在未来5-10年为自己积累一笔可观的财富。保障方面,这一阶段手中资金有限,因此建议在社保健全的前提下,用不超过年收入5%的资金来为自己购买消费型险和消费型重疾险。
  成家立业:关注家庭财务健康 完善家庭财务组合
  这个阶段的你事业进入稳定期,收入增加,准备成家或已经成家。在这一阶段的女性通常有许多理财目标: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等等。
  建议:这个阶段的你需要将个人财务独立的视角转换到家庭财务健康。这时的家庭收入和支出都在上升,储备足够紧急备用金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投资知识以及投资渠道,积累相关投资经验,完善家庭投资组合。
  建议将家庭收入的30%左右用于理财,一部分用于购买国债、银行理财产品、债券型基金等中低风险产品,一部分可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配置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贵金属等高风险产品。用年收入的5%左右为自己和家人配置消费型意外险和消费型重疾险,还可以根据经济状况考虑配置定期寿险、分红型保险。
  初为人母:储备教育基金 让资产稳步增值
  这个阶段的你财务状况稳定上升,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不仅要抚养孩子,有些家庭还要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一些妈妈因为种种原因将孩子放在老家由老人教养,这一现象在北上广尤甚,还有一些女性成为单身妈妈。无论以上哪种情况,这个阶段的财务保障变得尤为重要。
  建议:这段时期,紧急备用金的储备很重要,以应对孩子、老人的突发支出状况,金额以3-6个月的家庭支出为佳。资产配置以中等风险产品为主,适当配置高风险产品。
  让孩子有保障的前提是父母都有保障,社保齐全的同时首先考虑给家庭经济支柱购买商业保险,这样一旦有意外发生,能保证最基本的家庭生活水平,孩子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其次是给非家庭经济支柱购买商业保险,以消费型意外险、消费型重疾险、定期寿险为主。
  在孩子1-2岁时要考虑为孩子购买保险、储备教育金。家庭年保费支出占年收入的5-10%比较合适,保额应为家庭年收入的10倍。教育金是一项时间较长的投资,所以应该及早准备,并选择一种能与孩子一起“成长”,具有长期投资优势的产品,可以采用基金定投的方式给孩子储备教育金,5-10年后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人到中年:减少高风险投资 加强健康保障
  对中年女性来说,稳定富足的生活和家人的身体健康是变成生活最大的期待。这个阶段也正是家庭财富高速增长时期,对财务保障和稳健增值的功能更为看重,同时更需要加强家人及自己的健康保障。
  建议:这个阶段开始为自己、家人储备养老金。养老金的储备期限越长,对女性的晚年生活越有利,因此中年需要开始准备专门用于养老的费用了,这部分资金可以选择定投等小投资、细水长流的方式,也可选择分批投资风险较小的品种,比如国债、定存或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等,做好期限的选择。
  适当地加大保险需求的投入,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很重要,同时还应考虑购买定期寿险、养老险等,为晚年健康撑起保护伞,防止意外状况发生后造成财务危机。理财目标以保值为主,逐渐减少高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中低风险产品如国债、银行理财、债券型基金都比较适合配置,对于资产较多并有一定投资经验的家庭来说,可适当配置一些高风险资产,如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QDII等。
来源:好规划网
(责任编辑:李雪)
原标题:女性不同人生阶段的理财建议
&&&&&&</div
关于亲子阅读,不仅要读书,还要带着孩子读自然…[]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大唐研究】从生命周期角度看综合财富配置框架
我的图书馆
【大唐研究】从生命周期角度看综合财富配置框架
【大唐研究】从生命周期角度看综合财富配置框架
理财小申 10-20 10:34
生命周期理财理论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侯百纳于《人寿保险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人力资本、生命周期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等基本概念,之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迪利亚尼、弗里德曼等人在侯百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搭建出基于生命周期的理财策略基本框架。大唐财富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将生命周期理财理论与综合财富配置框架相结合,得出基于生命周期的综合财富配置策略,为高净值客户进行财富配置再添利器。本文首先介绍生命周期理财理论,接着详述生命各个阶段中如何进行综合财富配置,最后以一个具体案例收尾,让您充分了解在人生各个阶段如何配置财富,从而轻松实现理财无忧、财富进阶。一、生命周期理财理论概述生命周期理财理论是指导个人财富配置的核心理论之一。该理论综合考虑个人客户过去积累的财富、现在的收入、未来的收入以及可预期的支出、工作时间、退休时间等诸多因素,来决定其一生的消费、储蓄和投资,从而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合理分配财富,达到人生效用的最大化。
个人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个人财务生命周期和家庭生命周期。个人财务生命周期理论是将每个人看作独立的个体,根据各自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收支,合理安排和规划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财务现金流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是将每个家庭看作独立的个体,根据家庭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收支来规划财务现金流动。因为同一家庭中各成员的财务现金流无法相互独立,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更加联系实际。这里我们主要采用的是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按照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可以划分成不同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理财目标。弗兰科?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在少年期和老年期消费大于收入,在壮年期则收入大于消费。我们根据高净值客户的群体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将生命周期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表1. 生命周期阶段表
单身期单身期主要指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至结婚这段时期,一般为1-4年。这时,年轻的单身男女大多有自己独立的收入,尽管收入水平并不高,但由于没有什么经济负担,可支配收入比较多,风险承受能力强。这段时期是提高自身、投资自己的大好时期,个人进修、结婚创业等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理财目标。家庭形成期家庭形成期是指从结婚至有第一个孩子的期间,一般为1-3年。这一时期是家庭的主要消费期,经济收入增加而且生活稳定,家庭已经有一定的财力和基本生活用品。为提高生活质量,往往需要较大的家庭建设支出,如购买一些较高档用品,贷款买房的家庭还须一笔大开支——月供款。处于这一阶段的客户,其理财目标的选择可能更着重于家庭建设和为未来生育子女准备资金。
家庭成长期家庭成长期是指从第一个孩子出生直到子女都参加工作这段时间,一般为22-25年。在这一阶段,客户事业有成,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经济状况都达到高峰状态,各项投资也相应扩大。但子女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教育支出很大,家庭财务负担较重。另外在这一阶段,客户常常面临家中年迈老人的赡养问题,有时需负担高额的医疗费用,甚至可能出现单一时点的入不敷出。子女教育和老人医疗成为家庭成长期内个人的主要财富目标。家庭成熟期家庭成熟期是指子女结婚离开家庭,家庭成为空巢状态到夫妇二人退休这段时期,一般为7-10年左右,这时夫妇二人年龄一般在53-60岁之间。这一阶段,家庭已经完全稳定,子女也已经经济独立,家庭收入增加,支出减小,资产逐渐增加、负债逐渐减少。且在这一阶段,个人事业一般处于巅峰状态,但身体状况开始下滑,扩大投资、准备养老金成为家庭成熟期内个人的主要财富目标。老年期老年期就是指退休后的时间,这是客户的年龄一般为60岁以后。进入退休期,个人肩负的家庭责任减轻,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是生活的主要内容,首支情况表现为收入减少,而休闲、医疗费用增加,其他费用降低。这一时期,个人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安度晚年、享受夕阳红,并开始有计划地安排身后事,医疗保障成为个人主要的财富目标。表2. 生命周期各阶段具体特征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上文提及的各个阶段的理财目标并非一定要等到相应的阶段才能完成,如果有多余的财力,提前达成下一阶段的理财目标也非不可。二、综合财富配置框架下生命周期各阶段理财工具的选择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和理财实践,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人,理财目标和理财倾向也往往不同。那么在综合财富配置框架下,在人生每个阶段我们应该如何配置自己的财富呢?首先我们来看单身期的财富配置。注意:由于国内房价畸高,房地产在资产配置中占比过大,导致纳入房地产后,其他资产占比较小,不能准确反映人生各阶段防御性、市场性和进攻性资产的配置变化,因此下文中资产配置建议中的配置比例为剔除房地产后的配置比例。单身期由于单身期经济负担小,收入中可支配比例高,风险承受能力强,我们综合财富配置建议:基本的防御性资产配置、多样化配置市场性资产、大胆尝试进攻性资产,参考配置比例为:10%、20%、70%。防御性资产方面,我们比较推荐的是尽早加入商业医疗保险和人寿保险,因为年龄越小,缴纳的保费越低。至于具体保险品种,我们建议趁出游时购买香港保险,因为其不管在保障范围,还是理赔时间方面都远胜于内地保险。除保险外,我们还有两点建议,一是持有适当的货币基金以备不时之需;二是趁年轻多看多学多尝试,投资自身,提升人力资本。市场性资产方面,由于处于这一阶段的客户刚刚从学校毕业有了自己的收入,投资经验尚浅,因此我们建议尽量分散配置,也就是股基、债基、量化对冲基金、并购基金、信托产品、资管产品等都可以尝试投资。其中,购买基金时我们比较推荐基金定投,一来基金定投有强制储蓄的意思,能够帮助刚工作的单身青年把钱存下来;二来它又能带来相对稳定的资产增值。进攻性资产方面,我们建议在风险承受能力强的单身期多配置进攻性资产,当然是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投资品种方面我们比较推荐私募股权投资,因为它收益可观,而风险又比创投要小。至于直接进入股市购买股票,我们建议可以用少量资金试水,这样即使遇到股灾也不会对总体资产造成重大影响。家庭形成期家庭形成期经济收入增加且生活稳定,但购房购车需求增加,我们综合财富配置建议:适当增加防御性资产配置、持续配置市场性资产、重点配置进攻性资产,参考配置比例为:20%、30%、50%。防御性资产配置方面,这一阶段对客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安家”,购买自住房产。经过几番上涨,目前中国房价已经很贵,而房贷利息又很低,从财富配置角度我们建议贷款买房,但要使用风险可控的信贷工具,首付贷之类高息融资工具则不建议使用。另外,组成家庭后所需要的保障较单身期增多,因此我们建议增加保险配置比例,并持有一定量的货币基金以保证流动性。市场性资产配置方面,尽管在这一阶段尽管由于购置房产可能导致资金流紧张,但仍不能放松对市场性资产的配置。在具体投资品种选择时,我们建议一方面继续进行基金定投,另一方面,可以选择较优质的定增基金和并购基金进行投资,提升投资的利润空间。进攻性资产配置方面,我们建议趁年轻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时期重点配置进攻性资产,以博取财富等级的提升。具体投资品种方面,可根据资本市场的投资热点进行选择,比如当前市场情况下,可以选投新兴产业独角兽公司的股权产品。家庭成长期家庭成长期内家庭的经济状况愈来愈好,但同时子女教育、老人医疗的负担也很重,我们综合财富配置建议:增加防御性资产配置、关注市场性资产的流动性、继续配置进攻性资产,参考配置比例为:30%、30%、40%。防御性资产配置方面,我们认为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一是增加保险支出,尤其少儿意外险、老人医疗险的年费,当然,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夫妇二人的健康险则更加需要重视;二是持续购入外汇,这不仅可以分散国别风险,而且由于我国对个人购汇出境仍然是管制的,所以如果有子女出国留学打算的一定要早做准备;三是可适当购入黄金,黄金不仅可以抗通胀,而且适合在代际之间传承。市场性资产配置方面,由于子女教育、老人医疗可能会带来临时的大额支出,在这一阶段进行市场性资产配置时,流动性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一点,因此我们建议增配股基、债基、量化对冲基金等流动性好的投资品种,当然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配置信托产品、定增/并购基金等锁定期较长的品种也是不错的选择。进攻性资产配置方面,由于家庭成长期时间跨度很长,且覆盖了夫妇二人工作年限中的大部分时间,在这一阶段实现家庭财富地位的晋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建议继续配置进攻性资产。在选择具体投资品种时,私募股权基金、劣后级投资等都是值得考虑的选项。另外,在财力允许的前提下,投资一套房产也是较优选择:不仅可以为子女规避未来房价上涨的风险,而且可以用于出租赚取租金。在家庭成长期中有一个阶段我们需要特别说明,就是可能存在改善型换房时期。在这一阶段,我们建议根据自身的财力和需求量力而行,换房时推荐使用贷款工具,至于该时期内其他资产配置的比例则与上文相一致。具体可参见第三部分案例分析。家庭成熟期家庭成熟期内家庭支出减少,但收入接近巅峰,该阶段主要理财目标是扩大投资、准备养老金。我们综合财富配置建议:增加防御性资产配置、维持市场性资产配置比例、逐渐减持进攻性资产,参考配置比例为:40%、30%、30%。防御性资产配置方面,我们的建议主要是增加对自身健康、医疗的保险支出,为退休做好准备。另外,也需配置一定比例的货币基金以确保流动性。市场性资产配置方面,我们建议根据市场情况积极持有优质的债基、股基、定增基金和并购基金,逢低买入、长期持有。进攻性资产配置方面,精选优质股权产品、劣后级产品,以助力在退休之前财富尽可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老年期进入老年期后收入大幅减少,但支出也会减少,同时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变差,该阶段主要理财目标是医疗保障。我们综合财富配置建议:重点配置防御性资产、适当持有市场性资产,少配进攻性资产,参考配置比例:50%、40%、10%。防御性资产配置方面,我们建议继续购买保险产品,全面覆盖潜在的疾病风险和失能风险,并持有一定量的现金和货币基金,以确保日常流动性,另外就是适当购入黄金,保值的同时还可以传承于后代。市场性资产配置方面,我们建议持有一定比例的市场性资产。现代人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要保证在漫长的退休期内有一个好的生活质量,资产的增值速度必须要跟上社会财富的膨胀速度。具体选择投资品种时,优质的债基、股基、定增基金、并购基金等都可以是配置品种,但同时也需注意,短、中、长期限的产品要合理搭配,这样才能既保证流动性,又不至于牺牲收益。进攻性资产配置方面,由于老年期风险承受能力较差,我们建议少配进攻性资产,但一些特别优质而期限又处于可接受范围内的股权类项目,还是值得适量投资的。表3.各阶段综合财富配置建议
三、案例分析A先生,年龄38岁,年收入60万;其妻B女士,34岁,年收入20万;家中有一女儿,4岁,B女士打算近两年内生二胎;家中有4位老人需要赡养,但老人自己有退休金;生活在一线城市,有一套自住房产,无贷,另外有可投资资金200万。家庭财务分析:A先生家目前处于家庭成长期,经济状况比较稳健,但同时隐性支出也较多,大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学前教育已经需要投入资金,两年后上小学需考虑择校费用;B女士近期还有生二胎的打算,不仅自己的收入会受到一定影响、额外承担怀孕生子的费用,家中人口增长还会带来换房需求;另外,家中有4个老人,虽然日常生活开销无需小两口负担,但一旦有生病住院的情况出现,还是会发生较大花销。综合财富配置建议:1. 防御性资产:建议配置比例30%(其中不包括改善型住房)保险:购买A先生、B女士及家中小女、老人的人寿险、重大医疗险;并拨备专项资金用于老人医疗。外汇:可持续关注,逢低购入。目前人民币整体处于升值趋势,但还是会有波动,可在相对低点购入,用于平时出国旅游、未来子女的教育基金。改善型住房:家中未来人口增长带来换房需求,建议根据自身还款能力综合利用公积金贷款和组合贷款。2. 市场性资产:建议配置比例30%可根据市场情况选择股基、债基、量化对冲、并购、定增。目前市场上A股正处于低点,可以增配偏股型基金和定增基金,以确保能够大概率跑赢市场平均收益。另外,锁定期较短的并购基金也是很好的选择。3. 进攻性资产:建议配置比例40%精选优质的私募股权基金、劣后级投资、激进策略的定增/并购基金,实现远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的收益,博取财富等级的跃升。综上,本文将生命周期理论和综合财富配置框架结合起来,在综合财富配置框架下重新梳理生命周期理财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人生各个阶段的不同情况给出指导性的综合财富配置建议。不过,由于每位客户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文中的财富配置建议不可能完全契合每位客户的需求。若您想要获得私人定制的综合财富配置建议,可咨询您的大唐专属财富管理师,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订阅大唐研究中心官方微信===请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大唐财富了解更多
展开剩余76%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原创评论:财富应该实现效用最大化_网易新闻
原创评论:财富应该实现效用最大化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天津网评论员严洪伟
天津网讯昨天看某权威媒体的数字,说中国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而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我们的两级分化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这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我们的基尼系数为0.47,国际公认的“高度不平均”数字为0.5。对这个问题,很多人从“打土豪均贫富”的简单思维来看,以求社会公平。而我的角度平和得多,从经济学的效用理论来看,这样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总效用一定是很差的,这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社会效用最大化目的显然背道而驰。
解释一下,效用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比较宽泛,粗浅解释为满足程度,包括幸福。大概可以分为个人效用和社会总效用,而个人效用最大化必然意味着社会效用最大化。
先讲一个故事,最近我总坐地铁,一次我坐着,面前一位比我年轻的女士站着,然后我很不心安,站起来让她坐了。从那以后,只要地铁里还有人站着,我就一定不会坐下。并不是因为我多么高风亮节,而是我想明白了一个问题,我坐在位置上的个人效用很低,比很多人都低很多,尤其是那些抢着要坐下的人。只有让个体的效用最大化,这个社会的效用才会最大化,让更想坐的人坐下显然更能促进全社会效用最大化。有些人在公共交通上占了座但很不心安理得的原因,实际就是对效用最优化的悖逆。
同理,社会财富的分配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当一个人多购买一辆宾利的效用,低于另一个人购买一辆QQ的时候,财富就没有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当然社会总效用也就没能实现最大化。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有人说你把这样的话讲给那些先富起来的人,让他们将既得利益拱手相让,恐怕是与虎谋皮。但我认为不然,除了我讲的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道理之外,还有富人们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
越来越多的老板在和我聊天的时候坦言,企业做大了就不是自己的了,而是在给员工和社会打工。这说明他们的认识已经到了初级阶段了,至少已经部分脱离了炫富的蛮荒时代。如果再进一步,他们认识到应该实现自己能掌握资源的效用最大化,那他们就会更多去投资,解决更多人的就业,包括投入到更多公益事业中去。不再将自己多余的财富用于个人消费,这就是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的简单行为。
针对社会财富更公平分配可能带来富人的集体抗拒,我不想从更普世的价值观上来表述,之前我已经表达过观点——“财富和资源是全人类的,不是任何一个人的”。这回我试着从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例子来啰嗦一下,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理解尤其是富人。
效用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某公司董事长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愤怒的老董回到办公室,将销售经理训斥一番,销售经理气急败坏地将秘书挑剔一顿,秘书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回到家对自己儿子大发雷霆,儿子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这是效用乘数理论的经典例证,反之一个人如果做了正效用的事情,最后也会无限放大出去,产生全社会的积极效果。
推论下来,与其让自己支配不了的财富产生低效用,或者负效用,不如让这些财富去产生高效用,比如投入实业,比如投入公益。当个人效用极大化,那么由此乘数倍增的社会效用必然也会最大化,这就是传说中的和谐社会。
最后还想说一句,财富不是任何人的目的,个人效用最大化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社会效用最大化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来源:天津网)
本文来源:天津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样才能买基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