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 英国议会之前,英国的货物为什么在中国卖不出去

外媒:世道变了 英国为利益开始向中国磕头作揖|英国|鸦片战争|中国_新浪军事
外媒:世道变了 英国为利益开始向中国磕头作揖
资料图:英国首相卡梅伦
  英国《每日电讯报》最新民调显示,奥斯本是英国保守党支持者最看好的下届首相人选,支持率近35%,远高于主要竞争对手:伦敦市长约翰逊。
  一些英国媒体对奥斯本“不顾一切向中国示爱”表示担忧,称“奥斯本应警惕英中关系失衡”。《观察家》杂志24日称,卡梅伦和奥斯本“史无前例地向中国磕头”,这种“外交恐慌”将产生严重后果。“美国可以直接告诉中国他们的担忧,但英国却只会说好话。”文章说,世道变了,中国现在“超级富庶”,而英国急于从中国那里分一杯羹。《每日电讯报》23日称,对中国磕头作揖也没什么不好,但不能不考虑回报。文章说,中国过去30年的飞跃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会,但英国错过了,现在要纠正这一过失挑战巨大,奥斯本“可能已经晚了”。文章称英国寻求与中国合作的方式似乎是“不顾尊严地轰炸式示爱”。
  一位美国高官近日对《金融时报》表示,英国正“不断迁就”中国。美国CNBC网站23日称,虽然担心中国经济放缓和股市动荡,西方国家“仍然争着向中国投怀送抱”,比如英国政府宣布一系列同中国加强经济联系的举措,包括加强中英两国金融市场对接,进行股市“沪伦通”的可行性研究等。
  《卫报》发表文章称,卡梅伦政府对中国“频送秋波”,无疑是下了巨大的赌注。奥斯本声称“英国希望成为中国在西方的最佳伙伴”,而英国安全部门一直在对来自中国的网络袭击发出警告,现在英国核电站对中国承包商开放,“潜在威胁很大”。
  英国《每日邮报》24日引述英国议员的话称,卡梅伦政府拿出300万英镑为中国培养下一代足球运动员是浪费纳税人的钱,而且“愚蠢至极”,因为英国现在连培养本国草根球员的额外资金都没有。英国《卫报》社论批评说,英国的对华政策现在似乎“不是由外交部或能源部制定,而是由财政部在定夺”。
  中国社科院欧洲所欧洲经济研究室主任陈新对《环球时报》说,面对欧洲经济不景气,英国政府努力寻找新的市场和机遇,所以意识形态的东西少了一些,现实考虑的东西多了一些。英国媒体却还是老心态,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英国政府知道自己的难处在哪。
  意大利国际问题专栏作家加布里耶尔24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历史上的中英关系可不怎么好,中国人对鸦片战争的屈辱史记忆犹新。不过,现在情况反过来了,英国频频向中国示好。加布里耶尔表示,整个西方现在经济增长乏力,各国政府都在全球寻找复苏经济的钥匙。明智者会放下自己的架子,“政治考量让位于商业利益”。
(新浪军事)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鸦片战争六年前!大清四十艘战船不敌两艘英国军舰!英国殖民者早以横行中国沿海!
中国近代被西方列强入侵,一般人都会想到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其实在1840年那次鸦片战争之前的六年,大清国就被英国军队吊打。
英国将鸦片输入中国之前,正当的贸易在清嘉靖帝时期就开始了,不过并没有进行几年,最早因为中国人主产三样茶叶、瓷器、丝绸在全球畅销,英国的工业产品在中国却没有市场,每年中国可以在这种贸易中赚得五百万两白银。而那些英国绅士们却并不厚道,他开始了对中国的鸦片输入,而那时英国却全国禁止鸦片输入。很快英国绅士们在中国赚得不亦乐乎,中国每年损失达一千万白银以上,同时中国吸食鸦片的人口一下高达四百万之多。这时在位的道光皇帝,于是下旨禁止鸦片的输入,想想后来的英国绅士的所做所为,一首圣旨怎么可能禁得了。
到了这时不得不说到那个负责向中国走私鸦片东印度公司,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英国政府决定将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归英国主接控制,于是,将海军上校律劳卑伯爵和商务局来负责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因为这是政府机构了,因为之前的东印度公司不能代表英国与大清对话,于是律劳卑伯爵向当时的两广总督传达的公文,意思就是现在的鸦片贸易归我管。
然而,这个总督卢坤根本就不管也分不清这些是什么意思,他认为不都是洋人罢了,任何公文都要层层传达才行。对这个私自进入中国境内的洋人,还胆敢向自己直接上达文书,于是就下令全面禁止一切和英国的贸易。并且不允许任何中国人对其供应食物,这时,被困的英国人于是向海军求救,因为律劳卑伯爵为防止出现什么问题早就安排了两艘军舰在港口了。
收到消息后的两艘军舰,马上一路从珠江北上,准备从直接打进广州,大清途中的14座炮台居然硬是没能对这两艘军舰起到任何作用,后来大清水师调来了近40艘战船与英国军舰对峙,后来大清提出只要商务监督律劳卑不再进入中国,以前的贸易不变。
英国人怎么会答应这样奇怪的要求,不过历史却是在趣的,律劳卑由于水土不服,早就患病后来死在了澳门。英国人也只好假装是答应了大清的要求。从这次事次可以知道,大清的海防是多么的差,大清不重视,却得到了英国人的重视,于是就有了6年后的鸦片战争 ,中国也跟着进入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时期。
此文章为边关急报原创,边关急报每天都会优质足量的奉献更好的文章,欢迎点击关注,点击头像可以翻看往期文章哦!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英国学者如何看待鸦片战争?|中国军队|英军_凤凰资讯
英国学者如何看待鸦片战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英国学者蓝诗玲说这是一场英国人绝不该发起而中国人不可能战胜的战争。该书一方面提醒健忘的英国读者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中国历史书很少描述的细节:中国在与英国作战的同时,也在与自己作战。很多中国人把这场战争看作是从英国人那里挣钱的机会,他们向英国人出售补给品,为英国人导航领路,甚至为英国人提供情报。在广州被围困期间,城里的中国军队忙于抢劫、杀人乃至互相猎食,以至于不能同仇敌忾,共同对敌。书中有这么一件事表现了这场战争的徒劳及其对无辜者的残忍:捍卫宁波城的港口时,中国军队计划将鞭炮系
原标题:英国学者如何看待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英)蓝诗玲 著 刘悦斌 译新星出版社英国学者蓝诗玲说这是一场英国人绝不该发起而中国人不可能战胜的战争。该书一方面提醒健忘的英国读者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中国历史书很少描述的细节:中国在与英国作战的同时,也在与自己作战。很多中国人把这场战争看作是从英国人那里挣钱的机会,他们向英国人出售补给品,为英国人导航领路,甚至为英国人提供情报。在广州被围困期间,城里的中国军队忙于抢劫、杀人乃至互相猎食,以至于不能同仇敌忾,共同对敌。书中有这么一件事表现了这场战争的徒劳及其对无辜者的残忍:捍卫宁波城的港口时,中国军队计划将鞭炮系在19只猴子的背上,然后把猴子扔到英人军舰之上,好让鞭炮点燃军火库。然后,在英军发起攻击的时候,中国军人纷纷逃跑,包括那位猴子饲养员。这些猴子,唯一没有主动逃离职位的参与者们,被遗留在饲养员的房子里,在那儿慢慢地饿死了。蓝诗玲还特别介绍了给她极大帮助的几本书: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波拉切克的《鸦片战争与清廷之内部斗争》和魏斐德的《大门口的陌生人: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810556
播放数:439960
播放数:1386658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英国学者蓝诗玲谈鸦片战争:国耻教育是中国特色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蓝诗玲发现,在1920年代以前的中国历史教育中,鸦片战争只是晚清政府疲于应付的诸多问题之一,而中国人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也远非爱国主义这一种,后来的论述为何发生了变化?
本刊记者黄广明吴琦发自香港
1840年,鸦片战争正式爆发。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此役乃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战争最终失败,不平等条约签定,开启了中国的百年国耻。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与民主,展开了抗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最终,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中共,这项使命得以完成&&这是受过9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观点。
硝烟散尽170余年,每当这场战争被提及,国人心里都好像还会闷声一痛,&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等教科书里的提法业已成为习惯性的表达。即便是曾经被清廷割让的香港回归祖国,也未必就彻底解开了这个历史的疙瘩。
1997年,香港回归不久,22岁的英国人蓝诗玲(Julia Lovell)第一次踏足中国,到大学学习中文与历史。在这个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的地方,她看了谢晋导演的电影《鸦片战争》,影片里全是脸谱化的形象&&残忍阴险好色的帝国主义者,以及正义的、英勇抗战的中国人,把近代中国的屈辱演绎得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在南京大学的课堂上,她的历史教授执意提醒这位英国公民&&她的祖国曾在中国为毒品而打仗,这是一段极不道德的过去。
她还参观了《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见到了普通中国人的愤怒。这一切的体验,让她震惊于那场战争竟给中国留下了如此巨大的创伤。她说:&那是我第一次亲身体验到当代中国与其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此前,她仅仅是在英国选择学习中文后,上过一节论及鸦片战争的课,在整个小学到大学,她对此一无所知。对她的国家而言,在帝国向全球狂飚突进的背景下,一百多年前与东方古国的这场冲突,相对于英国对印度或非洲的剥削,只是一个小插曲。
从那时起,蓝诗玲就决定探寻与还原一个尽量真实全面的鸦片战争。
她开始重新整理卷帙浩繁的中英文史料。2011年7月,距离她在中国的震动过去14年后,她的新书《鸦片战争&&毒品、梦想和中国之形成》在香港首发,她说这是最适合的首发地点。她强调:&我并不想为英国翻案。&但对这位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现代中国史教师而言,这本书显然不是&不想翻案&那么简单。
还原战争的复杂性
一方面,蓝诗玲认为鸦片战争并非是一个长期的阴谋,而是有其偶然性;另一方面,她也承认鸦片战争的非法性,&有的英国人把这场战争说成是以文明和自由贸易为目的,我不同意,它的目的就是为了鸦片。在研究中,我经常为我的前辈感到羞耻,我不认可他们的行为。&
与钢铁、粮食等其他贸易不同,在19世纪的中国,鸦片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它是一种让人上瘾的毒品,也是一种药品,更是一种象征身份与地位的嗜好,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又与之直接相关。1881年,曾致信英国禁烟协会:&中国从道德的立场看待这个问题,而英国是从财政的角度来看。&蓝诗玲说:&从林则徐烧了两万盒鸦片开始,战争就已经不可避免了。&对英国人来说,这笔损失的钱必须要追回,而鸦片的象征性则&把战争和情感化&,这也是中国人对这场战争难以忘怀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史通常被书写为非黑即白,战争的历史尤其如此。殊不知,在战争之初甚至战争进行时,有许多中国人帮助英国人开船、准备物资、做翻译、当特务,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如宁波等地。蓝诗玲发现,&当时中国人的忠诚与利益都比较分散,并不是完全统一化&。她还引用的评价: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反对的是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走狗。
在脸谱化的群像中,她也尝试还原一些性格丰满的个体人物。
比如英国驻华商务总督查理&义律(Sir Charles Elliot)。在中国,他被认为是鸦片贸易的祸首,亦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发动者之一。但蓝诗玲说,&义律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行为的后果。我不赞同他,但我理解他的压力。&当时他远离伦敦,信件来回往往要半年,根本来不及等到上级的命令,便要应付眼下的紧急情况。义律本人很讨厌鸦片,但又支持自由贸易,因此在是否要为鸦片开战这一问题上多有顾虑。英国当局认为他软弱,而中国人则痛恨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者。其实他比较现实,至少比他的后任璞鼎查理智得多。
实际上,在官方领域,英国和中国对鸦片战争已然持有不同的前因后果的解释,身为英国人,蓝诗玲能否客观描写这场战争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困难的问题。&她说,&虽然身为一个英国人,但我并没有感到任何利益冲突,去为我的祖先辩护。现在没有人会尝试为维多利亚王朝咄咄逼人的不公正辩护。此书的目的并不是要宽恕帝国主义施加给东亚的种族主义。&蓝诗玲说,&但我对鸦片战争及其后果的研究皆显示这个我们称为中国的地方是那么的四分五裂:鸦片战争从19世纪的中国人中得到了非常多样的反应,包括愤慨、自我厌恶。&
鸦片战争意义论述的流变
20世纪,亚洲诸国均不同程度地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仅以鸦片为例,在印度种植,在中国内地出售,同时波及新加坡等其他国家和地区,香港也因为鸦片而改变了命运。但相较而言,以鸦片战争之名发起&牢记国耻&的历史教育则更具有中国特色。
这样迥异的历史观根植于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和历史教育,即使是共同的一段历史也有多样化解读的可能。&历史不是科学,只有19世纪的人才认为历史是客观的,实际上,历史太主观了。&蓝诗玲说,&比如,我们英国人描写法国大革命,也许会更强调当时的恐怖,但法国人去写,则会看成一个为了自由和人权的革命。&
与此同时,时间也会改变人们对历史的看法。翻阅清末到现在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之后,蓝诗玲发现,从1920年代开始,中国教科书当中对鸦片战争的提法出现了变化。在那之前,鸦片战争只是清政府诸多问题中的一个,和新疆平叛、太平天国内乱等量齐观,而中国人谈论鸦片战争会带有更多的自我批评的色彩;在那之后,情况大不一样,鸦片战争一跃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当时中国社会的所有问题亦被统统归咎于帝国主义。
这种变化引发了她极大的研究兴趣: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中国特色的国耻教育?
&一是中国政府要比原来更有自信心,觉得国家已经强大起来,也可以批评西方;二是中国仍然怀疑西方,两者在政治、经贸、文化等方面仍然会发生冲突,政府仍然需要告诉中国人,&西方对中国别有用心&。&
蓝诗玲说,在中国,鸦片战争已被塑造成西方侵略与中国人反抗的象征,但这场战争实际上是由一个烦扰的皇帝、撒谎的将军、勾结者及务实独立的商人合成的悲剧。&中国人对英国人的反应比我原来想到的要灵活得多。我认为,与其说爱国主义是塑造近代中国包括香港的关键力量,不如说实用主义同时也是关键力量。&
她认为,不能只研究对外战争,也要研究国内战争,并不是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来自外国人,也有一些来自中国人自己。不管在哪个国家,独立、批评性的思维是最关键的。
超越国族认同如何可能
现年36岁的蓝诗玲对中国的兴趣由来已久,她毕业于剑桥大学中文系,后又取得现当代中国文学博士,先后在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讲授中国历史与文学。她还将鲁迅的《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张爱玲的《色戒》,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成英文。
&对我来讲,中国是非常矛盾的地方,这里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比英国国内多得多,同时,中国在很多方面对外来世界的态度又比英国更加开放。&
在中国的大学里,能讲一口熟练英文的人并不少见,但在英国,即使是牛津、剑桥这样的一流学校,绝大多数老师和同学都完全不会中文,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翻译的外文书籍在英国每年的出版物中只占2%,这一数据包括所有语种,而中国市场每年翻译的外文书则不计其数。
在为写作《鸦片战争》做调查采访时,她也发觉,很多&愤青&会在星巴克里点一杯咖啡,然后跟她大骂万恶的帝国主义。有一次,甚至有人扬言要带着军队打到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把原属于圆明园的文物抢回来,而采访一结束,对方又开始向她咨询如何申请去伦敦留学。
&中国人很国际化,很实用主义。&她把这种现象称为&Odd hybrid&(奇怪的混血儿)。她援引一项美国的政治科学的研究结果,从心理学上看,中国人接受矛盾的能力要比美国人强,因此也更灵活。
中国误解西方,西方也误解中国。历史上,西方对中国素有&黄祸&之说,现在又有&中国威胁论&,蓝诗玲认为黄祸论就是威胁论的前身,是非理性的观念,这是近年来媒体&非专业化&地渲染造成的后果。但在这种渲染的背后,是西方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尊重&&&这个拥有漫长历史文明的大国始终和西方保持着距离,没有全盘西化,这也许代表着另一种可能性,是一个真正的他者,中国有时值得崇拜,有时又需要提防。
这似乎成了一个无解的命题,东方与西方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的认识框架,在历史和现实的拖拽之下,很难浮出水面,得到澄清,或者被规避。对此,蓝诗玲的答案是:&1841年,英国人打到广州。当时的广州人很矛盾,一方面很害怕,另一方面一部分人也可以帮英国人买东西、开船,获得一些利益。广州市内有很多中国军队,但并不都是准备跟英国人打仗,不同省籍的人还发生冲突,人民内部的矛盾也挺严重。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国族认同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划一,并不能把入侵者和被侵略者分得那么清楚,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观点都比我原来想象的复杂。
牢记国耻比较有中国特色
人物周刊:国耻教育是现在中国历史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你如何评价这种教育呢?在英国有国耻教育么?
蓝诗玲:我觉得强调国耻是比较有中国特色的事情,很多国家要谈自己的英雄,不一定跟国耻有关系,像勾践,卧薪尝胆这个故事也跟国耻有关系,还有林则徐。
人物周刊:你觉得国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蓝诗玲:我对中国国内关于百年国耻的态度是,完全应该纪念,我觉得英国人不够了解这个历史,想要理解当代中国与西方冲突必须了解这段历史。英国人太容易忘记这段历史了。必须了解历史。我觉得帝国主义就是非常坏,没人可以为它辩护。但我有点质疑的是,中国的教科书对近两百多年的历史不太平衡,用很多时间去纪念百年国耻,但1949年以后的历史纪念得比较少,比如说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灾难性的事件。中国近代史在国内比较敏感。我觉得看历史要用一个比较全面的视角。不能只研究对外战争,同时也要研究国内战争,并不是所有的中国问题都来自外国人,也有一些来自中国人自己。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PN026]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鸦片战争英国战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