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关系维护目的该怎样维护媒介关系

舆情专家陈丽谈危机破解密码:政府该怎样维护媒介关系?
解决舆情处置困局需善於经营媒介关系
问:作为一位从业多年的舆情分析师,您在参与舆情危机处置的过程中,发现政府有哪些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突发事件的代入感不断增强,网民的政治诉求也在不断升温。比如:如家事件、魏则西事件、雷洋事件以及近期发生的李文星事件和海里捞事件,一经曝出便引发网民高度关注,舆论的关注点时常超脱事件本身,对安全感、获得感的诉求增强。结合目前的舆论生态,我认为政府在舆情危机处置中仍面临一些困局,影响危机事件快速解决,有待进一步探索。
这些困局包括,体制内外话语体系错位引发的舆论撕裂、行政汇报流程层级化与网络传播扁平化之间的矛盾、涉事主体"自闭"心理(我的同事谷文杰认为,涉事主体害怕发声、害怕镁光灯,类似人的自闭症,称作舆论自闭症)与网民"我要听你解释"的矛盾。今天主要跟大家谈下因为上述困局引发的处置困境。目前的切实解决之道主要在於涉事主体掌握一定的发布技巧,并善於经营与媒体的关系。
危机应对需牢牢把握权威传统媒体
问:那么,您认为现阶段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据调查显示,智能手机用户,每人每天看150次手机,除了睡觉,平均每6分半钟看一次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崛起,加之快播、短视频的助力,移动端成为舆情爆发的信息源,对政府舆情应对应形成挑战。
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除了拓展发声频道,一方面依托自媒体,在舆情发起端发声,另一方面,还需要牢牢把握住权威传统媒体,依托主流声音传递信息。谈及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日常工作中,依然有部分基层地方政府"防火防盗防记者"。突发事件时,遇到媒体登门、致电推诿、冷漠、躲避、刁难、恐吓等。
为了消除部分基层政府恐惧,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样的媒体报道容易引发舆情事件:首先来熟悉一个流行的"新闻数学公式":平常人+平常事=0﹔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按照这一规律,一般情况下公务员+腐败、警察+暴力执法、老年+让座、儿童+教育、农民工+维权等组合易引起媒体重视,给当地政府部门带来一定风险。但也无需拒媒体於千里之外,如果媒体报道立场中立,仅是标题、地名、数字等细节与事实稍有出入,相关部门应当通过适当的渠道,向媒体记者诚恳提醒。
如果重大事件引发重大舆情的,还需要依托媒体尤其是原发媒体去引导舆论。典型的由曝光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事件如,南方周末"刺死辱母者"曝光后引发现象级关注,后续相关部门进行舆论引导,南方周末再次发文"公平正义提升法治成色--写在於欢案二审宣判之际",对警察不作为、司法不公、质疑法治中国等舆论起到了很好的正向引导作用。
信息发布应掌握四个原则
问:突发事件中政府应该如何依托媒体处置、引导好舆论?
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应掌握四个发布原则,首先依托媒体,主动说、尽快说、充分说。第一时间公布信息,在媒体上塑造可信赖的公众形象。珍惜每一次接受采访的机会,借助权威媒体把握住突发事件中发布信息的主动权。其次注意,说什么、怎么说。可以选择说什么,不说什么,但是要确保通过媒体发布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再次关注网民视角,对受到损失的人表达关切原则。最后,讲事实、表态度、重行动。告诉媒体和公众为了处理突发事件我们做了哪些努力,还有哪些是应做到暂时还做不到的,希望公众和我们一起做什么,针对某些不足我们在进行什么样的补救。
总之,多谈正在实施的措施,少说官话、套话。讲工作、讲理念、 讲努力、讲难处,体现担当。其实上述这些一方面是官方公告体现出来的,另一方面是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展现给公众的。
新闻发布要速说事实重表态度慎说原因
问:突发事件中,发言人应当如何面对媒体质疑和提问,您能以具体的舆情危机事件处置为例分享下吗?
处置不当的例子太多了,比如马航事件发生后,第一次发布会比原定时间推迟半小时,大批记者在丽都饭店等待超过3个小时,只持续5分钟即告结束,引发记者和家属不满。如家事件中,和颐发布会负责人出席5分钟,拒绝回答央视记者的提问,公众表示失望。上述事例都说明发言人没准备好如何面对媒体。
事情属实、清晰,要速说事实,重表态度,慎说原因。事情模糊不清,要尽快阐述清楚事实,针对误读、误解内容推出权威人士解答,引导事情正向发展。东方之星事件的新闻发布会就比较成功,首场发布会给出的信息满足受众的诉求。在回答有关公众关心的救援、打捞的专业性、技术性问题时,颇为恰当地邀请权威专家出席发布会现场作答。通过权威媒体让公众及时了解事件动态、进展,引导舆论朝著有利於妥善处理事件、正确认识相关问题的积极的方向发展。
舆情分析推动政府良政善治
问:在政府和媒体的关系中,您认为舆情分析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加强政务公开、做好政务舆情回应日益成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透过舆情分析,一方面帮助政府展现政府实行社会治理、政策改革中的宣传成效﹔另一方面,突发事件中了解百姓诉求,帮助政府有的放矢地回应质疑,推动政府良政善治。
打开后厨 让食品安全看得见
一度被视为餐饮界标杆的海底捞,近日因食品安全卫生问题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目前,北京市食药监局已经要求海底捞总部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全面进行限期整改,在一个月内对北京各门店实现后厨公开、信息化、可视化。 【详细】
建"黑名单"、暂停投放 多地出狠招规范共享单车 近日,交通部、中宣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了《关於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租赁自行车停车点位设置和建设,同时引导有序投放车辆。各省市也因地制宜陆续出台有关共享单车管理的实施细则。 【详细】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政府部门与媒体和谐关系的构建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政府部门与媒体和谐关系的构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9|
上传日期: 16:09:0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政府部门与媒体和谐关系的构建
官方公共微信论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和谐关系_word文档在线阅读与下载_文档网
文档网可免积分在线阅读和下载文档
包括资格考试、应用文书等大量word文档免费下载
论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和谐关系
主要介绍新形势下媒体与政府关系的变化,特点以及二者之间如何形成良性互动
黑砖窑事件、陕西华南虎照事件等,正是因为媒体监督的存在,才使得这些事件进入公众的视野,才使得官员的渎职行为被曝光。党和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媒体监督对于推动工作的重要作用,将舆论监督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从1987年的十三大到2007年的十七大,“舆论监督”连续五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条件比以往有了很大改善,对政府监督力度加大,在促进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揭露社会弊端、纯洁党的干部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自1994年开办以来一直报道、分析各种社会热点问题,成为媒体监督政府的一面旗帜。由媒体作为中介的舆论监督,正在成为我国民主政治中对权力进行制约的重要方式之一。政府接受舆论监督,如同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一样,逐渐成为一种刚性的要求。
5.媒体成为公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
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公众参政议政的愿望和意识与日俱增。但是受到自身条件和能力的限制,公众不可能直接去参与监督公共管理中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意见直接传递给其他社会公众,而媒体提供了沟通交流的现代化工具。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媒体作为一个提供信息和公共讨论的平台,使得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三者之间能形成及时的、良性的互动关系,从而推进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修正等环节趋向透明和公开。因此,人们开始习惯于诉诸媒体,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公开发出呼声,以此影响舆论,影响决策者的决策过程。媒体对社会各种权力执行情况的报道,也使各种公共事务的管理处于透明状态,防止权力的异化,公益原则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近几年我国电视的民生新闻、公共新闻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也是媒体作为公众参政议政平台的重要表现。媒体通过日复一日的新闻报道,培养公众对国家、对社会发展的关心和参与,协调公共生活,协调个人与政府、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高公众应对社会问题的行为能力,同时也成为民众发表意见、建言献策的公共平台,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
6.媒体成为各社会主体利益博弈的平台
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有机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传播信息沟通上下左右的联系,通过传播社会文化和价值观来凝聚社会的方方面面。简单地说,媒体对于社会结构平衡起着重要的沟通、协调和维护功能。现代社会已经形成对大众媒体的高度依赖,掌握了媒体也就意味着掌握了众多的社会资源。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看,媒体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权力的博弈场,是软实力的角力场。各种社会团体、企业、非政府组织为了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争取更大的主导权,往往通过媒体进行公关、角逐,争夺话语权,赢得更多的支持力量。因此在公共事务中,媒体往往作为一种权力资源放大器,折射出各种社会力量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不同影响力。这种作用突出表现在危机事件中。危机发生后,政府及主管部门、危机责任方、社会大众等利益团体会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展开角逐,形成复杂的关系网络。出于消除负面影响,减轻社会要求承担责任的压力等考虑,事故各方都想方设法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意愿,充当自己的喉舌,争取得到公众的信任,将危机给自己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而媒体因其强大的公众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事件的进程,不可避免地与各方力量发生种种联系,而成为危机事件各方利益的角力场。
二、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新变化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共10页,当前第4页)
的相关文档搜索
6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维护社会稳定, 维护党和政府...2、要高度重视警察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 ... 18...论新形势下我国警民关系... 暂无评价 3页 1...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_专业资料。浅谈新...更关系着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形象, 关系着社会的...意识的不断增强与部分民警陈旧的 执法观念之间存在...扭曲事实,新闻媒体职业道德缺失、社会公信力下降,这些都造成了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如何构建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和谐关系?一是政府要以民为本,主动搭建与媒体合作的...论新形势下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郭娜娜( 中国人民大学...这样就使得党群之 间在许多重要问题上的认识存在着...不少群众信奉“找 企业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论新形势下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_法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警民关系的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的深层 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充满善意、真诚、理解和信任,全社会之间有一...新形势下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和谐关系构建分析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新形势下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和谐关系构建分析非政府组织是指 “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_专业资料。目的探讨新形势下医疗卫生行业...结果政府重视、媒体正确导向、卫生行业深化改革、病人理性求医、医务人员正确价值...论新形势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浅论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_专业资料。龙源期刊网 .cn 浅论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作者:李光江 来源:《现代交际》2012 年第 ...论新形势下和谐企地关系建设_专业资料。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当前企业与地方关系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从利益相关的层面剖析产生不和谐现象的根源;从科学发展观和履行...  一  研究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有3 种传统的理论。一是“喉舌”论。马克思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扞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1]。列宁沿用马克思的说法,认为“合法存在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针的俄国报纸, 目前已成为向俄国社会民主党工人群众进行党的宣传鼓动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公开喉舌。”[2]江泽民表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3]毛泽东提出,“要政治家办报”[4]。邓小平要求,“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5]。胡锦涛强调,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 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6]。这些论述虽然各有侧重,但都集中体现党管媒体的原则,亦即媒体是党的宣传工具,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媒体与执政党、政府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前者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后者。显然,相对于执政党和政府,我国媒体具有先天的依附性和从属性。  二是“第四种权力”论。1787 年,美国第3 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提出:“自由报刊应成为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起制衡作用的第四种权力”。1789年, 美国通过的宪法明确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 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7]同年,法国通过的《人权宣言》规定:“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乃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每个公民都有言论、着述和出版的自由。但是,在法律限定的情况下,应当对滥用此项自由承担责任。”1881 年,法国正式颁布《新闻自由出版法》。该法规定:“印刷、出版享有自由权。任何报纸、期刊的发行,……既无需事前申请许可,也不需缴纳任何财力保证。”[8]有关新闻出版自由的这些法律,直接影响了其他欧美国家,确立了西方国家新闻自由的法律地位。基于这些法律,西方国家将媒体视为社会舆论工具,是独立于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他们与执政党和政府的关系,至少在表面上互不统属。实际上,作为“第四种权力”的媒体,其独立性是相对的。西方国家的媒体既是社会组织,也是商业组织。其新闻出版自由仍然受到政府保密规则等行政特权及媒体自身利益的制约。因此,“其法律所规定的新闻出版自由,不是绝对的、超阶级的,也不是全民可以得而享有的。新闻出版自由主要是报馆主人的权利,是资本的权利。这种权利……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实现公民的知闻权。”[9]  三是“挑战者”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概括发言人与记者的关系:“记者不是你的部下,不是你的学生,不是你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敌人。他是你的挑战者。”[10]实质上,这段话指出了政府与媒体的复杂关系。有学者认为,我国媒体具有宣传性和商业性的二元特征。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媒体具有三元特征: 从政党和政府的角度看是喉舌,从社会系统的运作看有相对独立性,从信息经济的形态看又是产业。这些论断无一例外地表明我国媒体具有两重性的特征---政治属性和产业属性。我国媒体正在从以往单纯的党的宣传工具发展成为“双刃剑”:受控于国家,是政府手中的工具、传声筒;作为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以新闻报道和舆论导向的方式控制着社会,控制着民众[11]。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在广州市政府举办的首届市政府系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讲过:他们替我们传播我们想要传播的信息,而我们又为他们提供素材。这样就形成了合作的“伙伴”关系,形成了互利双赢的关系。我们利用他们传播声音,他们利用我们谋取利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蔡武说过,国新办与国际媒体的关系是“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在这里,“建设性”意味着,中国官员认识到境外媒体树立中国形象和传播中国政策能够起到正面作用,不再视其为搜寻负面报道的造谣惑众者;“合作”意味着,中国官员将“不怕和媒体打交道”,能够及时、公开地协助媒体进行报道,避免境外媒体发布不完整、不准确、甚至被歪曲的信息;“伙伴”意味着,政府和媒体是平等的,没有地位高下之分,彼此尊重,各司其责。“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又向前推进了一步[12]。无论官员还是学者,就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来说,上述“挑战者”论的看法,已经获得比较一致的认同。“喉舌”论、“第四种权力”论、“挑战者”论明确了政府与媒体的角色定位,论述了政府和媒体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的重要性、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条件,展望了政府与媒体发展关系的方向和趋势。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有效地推动政府改进和完善新闻发布工作,加快信息公开进程,并且树立良好形象。  上述理论存在不足: 有的理论讨论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没有划清政府与执政党的界限,把政府的新闻工作简单地等同于党的宣传工作; 有的理论研究所指的政府,完全是西方国家意义上的政府,未考虑到我国党管媒体的实际情况。此外,这些理论都是单向的、静态的理论,缺乏研究政府与媒体的互动。  二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更多的是从双向交流的角度考虑问题, 因而产生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  廖为建主编的《公共关系学》一书,将政府公共关系定义为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而政府公共关系管理就是管理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过程与效果等要素,是对政府组织的公众传播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监督,以争取公众认同和支持政府工作,最终达成政府目标。政府公共关系具有决策咨询、信息交流、舆论引导、协调沟通、形象塑造、公共服务的职能。具体来说,政府的公共行政旨在完善公众传播机制,深入了解民意,为决策寻找依据;旨在推进政务公开,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协调公众意见,优质高效地服务社会。  张宁在《政府传播: 公共管理视野中的传播课题》一书中,从“政府传播”的角度研究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书中认为,“政府传播”是政府基于自身的使命和价值理念、通过公共信息的有效供给来履行政府职能的活动过程。“政府传播”与政治学、行政学等多学科关系密切,涉及危机管理、公共关系、组织传播、政治传播等多个研究领域, 具有多角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政府与媒体之间应该保持平衡的关系状态。如果政府与媒体中的任何一方打破了这种平衡,双方的利益都会因此遭受伤害。对于政府与媒体来说,信息流通要相互依赖,加强社会管理、促成社会进步要相互制衡, 涉及国家利益要相互协调。此外,作为信息源,政府应当善于设置媒体议题,熟知媒体运作特点,恰当选择信息发布对象。针对传统的单向非互动传播模式的弱点,该书作者还提出现代的双向互动传播模式。  叶皓在《政府应对媒体的新学问》一书中,首次提出“政府新闻学”的概念。他认为,“政府新闻学”就是从行政主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当代政府如何应对媒体、进而更好地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的一门实践性科学。它是一门交叉学科,覆盖了新闻学、政治学、行政学、公共关系学等诸多知识框架。提出“政府新闻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重新认识媒体、剖析媒体,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代传播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借鉴西方传播理论,重新梳理传播理论的重大概念。“政府新闻学”倾向认同我国媒体具有政治和产业的两重属性,其核心策略是“政府新闻议程”的设置。在该书作者看来,政府应对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政府控制媒体的议程设置,或者说,把媒体议程变为政府议程的一部分,让新闻跟着政府走。他还提出新闻处置、借助媒体、新闻管理、协调沟通、素质提升等应对媒体的方法。  张诗蒂在《政府、媒体和公众关系的动态平衡》一文中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而政府、媒体、公众是组成当今这个“人”的社会的三要素。政府、媒体、公众的三角关系只有保持三足鼎立和相互制约的局面,才不至于破坏全社会的整体平衡。在大众传播系统中,政府、媒体、公众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在社会的常态下,三方的力量可以达到动态平衡,即媒体满足政府和公众的某种信息需求。任何一个明智的政府,都必须利用媒体,使媒体变成“一种力量的放大器、一种向对方施放信号的方法和工具”。对于政府集团及其领导者来说,决策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在重大事件发生以后,政府若想影响和赢得民意,就必须利用和开发现代媒体带来的软资源,制造舆论,设置议程和框架,形成自己的“软力量”优势。  上述理论均考虑到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关系,考虑到政府和媒体怎样才能实现双赢。事实上,政府部门与媒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合作也是互利双赢的。政府部门通过媒体扩大影响,媒体也从政府部门得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政府各部门都越来越重视与媒体的沟通,试图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与媒体的交流,建立稳固的亲密关系。事实上,经过多次“栽跟头”,一些强势的权力部门不得不向媒体低下高贵的头,频频向媒体“示好”。在这种情况下,两者的角色发生互换:从计划经济的供者和求者,逐步向市场经济的求者和供者转变。孕育大量新闻资源的政府部门变成了求者,渴求新闻资源的媒体反而成为供者。
我有话要说……
欢迎,&&&已有0条评论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舆情专家谈危机破解:政府怎样维护媒介关系?/
日12:44&&来源:
原标题:舆情专家陈丽谈危机破解密码:政府该怎样维护媒介关系?
  解决舆情处置困局需善于经营媒介关系
  问:作为一位从业多年的舆情分析师,您在参与舆情危机处置的过程中,发现政府有哪些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突发事件的代入感不断增强,网民的政治诉求也在不断升温。比如:如家事件、魏则西事件、雷洋事件以及近期发生的李文星事件和海里捞事件,一经曝出便引发网民高度关注,舆论的关注点时常超脱事件本身,对安全感、获得感的诉求增强。结合目前的舆论生态,我认为政府在舆情危机处置中仍面临一些困局,影响危机事件快速解决,有待进一步探索。
  这些困局包括,体制内外话语体系错位引发的舆论撕裂、行政汇报流程层级化与网络传播扁平化之间的矛盾、涉事主体“自闭”心理(我的同事谷文杰认为,涉事主体害怕发声、害怕镁光灯,类似人的自闭症,称作舆论自闭症)与网民“我要听你解释”的矛盾。今天主要跟大家谈下因为上述困局引发的处置困境。目前的切实解决之道主要在于涉事主体掌握一定的发布技巧,并善于经营与媒体的关系。
  危机应对需牢牢把握权威传统媒体
  问:那么,您认为现阶段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据调查显示,智能手机用户,每人每天看150次手机,除了睡觉,平均每6分半钟看一次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崛起,加之快播、短视频的助力,移动端成为舆情爆发的信息源,对政府舆情应对应形成挑战。
  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除了拓展发声频道,一方面依托自媒体,在舆情发起端发声,另一方面,还需要牢牢把握住权威传统媒体,依托主流声音传递信息。谈及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日常工作中,依然有部分基层地方政府“防火防盗防记者”。突发事件时,遇到媒体登门、致电推诿、冷漠、躲避、刁难、恐吓等。
  为了消除部分基层政府恐惧,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样的媒体报道容易引发舆情事件:首先来熟悉一个流行的“新闻数学公式”:平常人+平常事=0;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按照这一规律,一般情况下公务员+腐败、警察+暴力执法、老年+让座、儿童+教育、农民工+维权等组合易引起媒体重视,给当地政府部门带来一定风险。但也无需拒媒体于千里之外,如果媒体报道立场中立,仅是标题、地名、数字等细节与事实稍有出入,相关部门应当通过适当的渠道,向媒体记者诚恳提醒。
  如果重大事件引发重大舆情的,还需要依托媒体尤其是原发媒体去引导舆论。典型的由曝光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事件如,南方周末“刺死辱母者”曝光后引发现象级关注,后续相关部门进行舆论引导,南方周末再次发文“公平正义提升法治成色――写在于欢案二审宣判之际”,对警察不作为、司法不公、质疑法治中国等舆论起到了很好的正向引导作用。
  信息发布应掌握四个原则
  问:突发事件中政府应该如何依托媒体处置、引导好舆论?
  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应掌握四个发布原则,首先依托媒体,主动说、尽快说、充分说。第一时间公布信息,在媒体上塑造可信赖的公众形象。珍惜每一次接受采访的机会,借助权威媒体把握住突发事件中发布信息的主动权。其次注意,说什么、怎么说。可以选择说什么,不说什么,但是要确保通过媒体发布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再次关注网民视角,对受到损失的人表达关切原则。最后,讲事实、表态度、重行动。告诉媒体和公众为了处理突发事件我们做了哪些努力,还有哪些是应做到暂时还做不到的,希望公众和我们一起做什么,针对某些不足我们在进行什么样的补救。
  总之,多谈正在实施的措施,少说官话、套话。讲工作、讲理念、 讲努力、讲难处,体现担当。其实上述这些一方面是官方公告体现出来的,另一方面是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展现给公众的。
  新闻发布要速说事实重表态度慎说原因
  问:突发事件中,发言人应当如何面对媒体质疑和提问,您能以具体的舆情危机事件处置为例分享下吗?
  处置不当的例子太多了,比如马航事件发生后,第一次发布会比原定时间推迟半小时,大批记者在丽都饭店等待超过3个小时,只持续5分钟即告结束,引发记者和家属不满。如家事件中,和颐发布会负责人出席5分钟,拒绝回答央视记者的提问,公众表示失望。上述事例都说明发言人没准备好如何面对媒体。
  事情属实、清晰,要速说事实,重表态度,慎说原因。事情模糊不清,要尽快阐述清楚事实,针对误读、误解内容推出权威人士解答,引导事情正向发展。东方之星事件的新闻发布会就比较成功,首场发布会给出的信息满足受众的诉求。在回答有关公众关心的救援、打捞的专业性、技术性问题时,颇为恰当地邀请权威专家出席发布会现场作答。通过权威媒体让公众及时了解事件动态、进展,引导舆论朝着有利于妥善处理事件、正确认识相关问题的积极的方向发展。
  舆情分析推动政府良政善治
  问:在政府和媒体的关系中,您认为舆情分析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加强政务公开、做好政务舆情回应日益成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透过舆情分析,一方面帮助政府展现政府实行社会治理、政策改革中的宣传成效;另一方面,突发事件中了解百姓诉求,帮助政府有的放矢地回应质疑,推动政府良政善治。
(责编:黄竹岩、张鑫)
24小时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做好政府关系维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