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读一个读研 双学位位,前辈们快来给建议

暑期历来是进行专业实习的黄金时期,实习中往往会有课堂上得不到的收获,为将来迈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过对于没有经历过实习的同学,实习可能还是一件比较陌生的事。如何选择实习单位?实习中需要哪些专业技能吗?这些问题可能都会产生。本期推送小编采访了一些这个暑假正在实习以及之前实习过的同学,快来看看他们分享的实习经历吧!
阅读提示:本期推送由小编的采访稿整理而成,采访对象均来自人大新闻学院,采访结果大致按照下面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大家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全文共采用11个采访案例,阅读全文大约需要15分钟。
采访逻辑:简单介绍日常工作→为何选择这份实习→如何看待专业技能(比如拍照、PS)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关系→这份实习带给你哪些收获→对从未实习过的师弟师妹们有哪些建议
???姓名:李昊伟
专业:国际新闻传播
实习单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实习岗位:英语中心采编???
展开剩余94%
采编的日常工作包括找选题,撰写英文稿件,编译,CRI各平台的上稿和编辑,视频剪辑等。之所以选择这份实习,是想在国家级的对外媒体中,了解一下中国对外传播的实践情况,学习并提升自己的英语新闻实务技能。
李昊伟供图
专业技能还是挺重要的,不一定要求样样精通,但最好能掌握基本的拍摄、制图和剪辑技能(真的不难,熟能生巧)。传统媒体几乎都在进行融媒转型,新闻工作中必然涉及图文和音视频、直播、动画等形式的结合,并且比技能更重要的往往是idea和logic。
实习收获主要在于技能和思维两个方面吧。技能层面,我认为自己在英语新闻采编、渠道运营和音视频制作等方面的业务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在我看来,实践中的国际新闻可以分为对内传播国外声音以及对外传播国内声音两个方面,这份实习可以算是填补了我对于后者实操经验的空白。
思维方面,在向同事们学习的过程中,我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也有了更具体更直观的理解,尤其是国际台外辑的改稿让我收获很多。在我们看来的“好选题”外国受众可能并不感兴趣,我们理解的“客观”也许只换来一个“foolish”的评价,而他们补充的一句背景信息却是我们怎么都想不到的。对外传播在跨文化的语境下面临太多阻碍,新闻工作者正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向世界诠释中国形象。
如果是第一次实习,在实习前最好先明确未来的大致方向,让实习尽量精准地为就业服务。传统媒体、新媒体、政府、互联网企业、公关……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多尝试,但也要有侧重,并注意把握不同工作的特点以便择业时参考。
在实习过程中抱着谦虚学习的心态,多和老师们沟通,主动申请想做的工作,和不同的同事相处发现各自的长处,从而明晰自己的定位和需要提升之处。
在媒体实习时多关注其在“大路线”和“小业务”方面的变化趋势,及时跟进海内外传媒界的前沿业态,新闻也是靠积累的!
姓名:孟蝶
专业:新闻学
实习单位:人民日报
实习岗位:新媒体编辑
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微信公众号的日常内容更新,选题策划 和运营推广。关于实习单位,首先,人民日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平台,可以接触很多前辈,开阔自己的眼界,弥补自己的不足;其次,这份实习的工作日程不与自己的学习相冲突。
关于专业技能,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学院课程多是从理论层面出发,相较之下,对于实际的技能操作十分匮乏,新闻传播行业本来就需要扎实的实践操作功底。众所周知,人是充满好奇心的视觉动物,优秀的内容需要多元的推广渠道和丰富有趣的表现形式。我最喜欢的公众号局部气候调查组就是不仅有诙谐幽默的内容,还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表现形式。通过这份实习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比如在实践操作方面缺乏经验,因此在没有课的一学期我专门参加了UI培训班,熟练掌握媒体人需要的各种软件,接下来,我准备学习编程语言,继续完善自己。
对于第一次实习我建议选择Big title的实习公司,感受一下大平台的SOP,向前辈多多请教,弥补自己的不足,此外在学校中无法操作实践的idea可以和自己的Boss share,或许你的想法就会变成现实呦~
姓名:张筠
专业:传播学
实习单位:中央电视台 音乐频道
实习岗位:《全球中文音乐榜上榜》节目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全球中文音乐榜上榜》的节目制作,周间节目开播前,我主要在新媒体部门负责撰写文字稿件以及编辑图片等的宣传工作;周六直播的时候,我会负责艺人接待以及主持人助理等工作。
选择到央视实习,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想体验央视的工作环境,想知道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在传统媒体中工作,是否能适应他们的工作习惯和方式。第二,想了解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迅速兴起时的发展方向,想知道新媒体在传统媒体中占有怎样的地位。第三,因为我学的是传播学,包含的范围很广,所以我希望能通过实习来寻找一个更专业更具体的方向,培养自己更精专的技能,选择电视台,就是因为我比较喜欢视觉方面的内容。
我个人觉得专业技能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实习中,如果你自身已经掌握一项专业技能(视频剪辑、图片编辑、撰写文稿等),还是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的。我在实习期间,虽然不负责摄影工作,但也利用工作间歇为团队人员拍了许多工作花絮,当时就得到团队同事们的肯定,今年我放假回去组里拜访老师前辈们的时候还看见办公室墙上挂着我当时帮他们拍的照片。自己拥有一项专业技能,不论是在工作业务上还是在与同事领导的人脉建立上,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于实习收获,首先是工作与兴趣相结合,音乐节目的环境还是相对宽松的,内容也具有较大的娱乐性,与我的兴趣相结合,因此整个实习过程还是比较开心的。其次是与领导沟通和团队协调的能力。作为主要官方媒体之一,央视的上下级分别还是很明确的,工作的时候需要注意沟通技巧,并要尽好分内职责,不要推脱也不要越界。最后就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比如撰写文字稿件的能力,从刚开始的适应熟悉,到一下午写一段文字,再到后来一下午能写完一篇文稿,甚至还能帮助其他同事完成他们的工作,我觉得自己在实习期间还是学到很多东西的。当然如果说收获,诚实地讲,我觉得专业方面的学习是比较次要的,最主要的还是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对工作环境的熟悉适应。
对于还没有实习过的同学们,我想说如果已经有一项明确的专业热爱,比如:摄影、广电或文字方向,那就去找一个心仪的单位实习,深入培养专业技能,并发展人脉寻找专业导师。如果还没有明确的方向,可以开阔一下视野,不局限在新媒体方向,现在很多传统媒体也都在转型,也有很多新媒体部门,大家可以多尝试,体验传统媒体是如何调整自己的。现在很多同学会喜欢去新媒体公司实习,觉得比较灵活自由也符合自己的个性,但我觉得其实可以利用实习的机会去尝试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因为实习的目的就是要从环境、团队、内容等多方面了解一份工作,从实践中看清它的真实样貌,以扩充自己的认知。我认为,学弟学妹们完全可以利用实习这几个月的机会,多尝试,甚至是选择自己不了解的,不擅长的,都没有关系。所谓的收获,不仅是发现自己喜欢的,发现自己适合的,同时也可以是发现自己不喜欢的,不适合的,这些经验对未来的求职发展都是很正面的收获。
姓名:张彦
专业:新闻国政双学位实验班
实习单位:Live Nation/Ticketmaster
实习岗位:igital Marketing Analytics Intern(数字市场分析)
Live Nation/Ticketmaster是全球最大的现场演出和票务公司。作为数字市场分析实习生,我的主要工作是用数据来监测、分析市场策略比如邮件、社交媒体广告投放和促销活动,用可视化工具将其呈现并提出优化市场战略的建议。
Live Nation是一个非常酷的公司。这份实习不仅给了我近距离接触洛杉矶发达的娱乐产业的机会,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亲身接触到传说中的大数据,并且让它们变得有意义。
专业技能是一个实习的敲门砖,而实习是一个不断汲取新技能的过程。实习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习到市场分析最前沿的工具和方法,比如 Google Analytics, Adobe的Omniture, Facebook的Atlas, Tableau 以及数据库。公司每周安排各部门负责人与实习生的交流对我了解美国娱乐产业和对我未来的规划都很受用。
对于没有实习过的师弟师妹,我的建议是勇敢地去尝试,尝试之后才知道喜不喜欢。勇敢地去提问,不断提问才会有新收获。
姓名:郭浩田
专业:新闻学
实习单位:国家行政学院
实习岗位: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助理
我选择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进行实习,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是希望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撰写的整个过程,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第二是希望了解这类国家直属事业单位内部的科研机构是怎样运作的;第三是距离近,方便自己上课。经过将近五个月的实习,我对这份工作有了深入的体会,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有了一定的思考。
我的日常工作中最主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收集数据,收集数据的过程是非常枯燥的:一次次登录网站、逐项进行查看,基本上看半个小时就要休息。如果我掌握了一门编程语言,编写一个爬虫,许多问题就很好解决了。因此我决定大四日后要学习一下Java或者Python,这在以后的科研中也大有裨益。撰写报告就简单多了,基本就是一维描述统计和二维交叉分析,用不到计量经济学里的复杂知识。此外,我还强化了用Excel制图的能力(尤其是学会了制作回归曲线),感觉以后会有用。
这次实习不是在媒体,不太需要采、编、评等业务基本功,但提供给我了一个观察、学习、思考、操作的机会。总体来看,这几个月的实习让我达到了先前的目标,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姓名:潘俊鑫
专业:新闻学
实习单位:搜狐媒体内容部
实习岗位:图片编辑
之所以选择这个岗位是因为想熟悉一下图片编辑的业务流程,另一方面对于拍照剪视频这样的专业性岗位不是特别擅长。
专业技能和工作之间有互通点也有不同点,比如之前在我的刻板印象里,新闻图片的内容是什么它下面就要配什么文字,但是在实际中不是这样的,实际的图片新闻要叙述的是一个新闻事件,在其中可能要拆分成两个体系,一个图片体系,一个文字体系,二者各自独立都能够把事情叙述清楚而不是非要一一对应。
这次实习是我生日那天办理入职开始的,因此很有意义,这次实习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前面提到的自己学习专业知识与工作之间有一定的出入,另外在实际工作中更重要的是细心,因为无论专业知识学了多少关键在于运用,所以一定要从小事做起,认真一点,细心一点。
对于没有实习过的同学,我认为拍照、剪片子之类的实用技能还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些技能能在最短时间内在一个新的部门里展示你的工作能力,从而受到部门领导的赏识。
总之实习对我们大学生来讲还是很重要的,能够帮助我们接触社会是一个过渡期,尤其能够让我们学习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工作以及社会经验,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姓名:郝婉全
专业:广告学
实习单位:奥美公关、尼尔森网联
实习岗位:公关实习生、数据分析实习生
在奥美主要包括写稿件、联系媒体客户、监测数据、参与策划等;在尼尔森网联主要包括分析设计制作媒介监测报告。选择这两个公司当然是因为感兴趣啦,比较好奇。
郝婉全供图
其实这两份实习都没有需要特殊的专业技能,但是都需要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比如在公关公司需要去了解客户需求,写出符合条件的稿件等,在尼尔森网联则需要学习应用内部数据库和excel。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实际工作的情况是什么样的,锻炼和人沟通的能力,加深对一些软件的掌握,也进一步挖掘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实习前要提前准备好简历,随时更新简历,其实实习不一定要大三才开始啦,个人觉得只要时间允许可以多找些实习,通常实习的收获都会很多,而且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各种迷茫的问题
姓名:罗登
专业:新闻学
实习单位:第一财经周刊
实习岗位:新媒体记者
这个岗位主要是日常选题工作和APP稿件写作。具体的有每天晚上选择自己负责的领域新闻编辑成字数在200字以内的早报内容,以及编辑老师派选题写成适合在APP上传播的新媒体稿件,字数大概在1000字。
之所以选择这份实习主要觉得还是要有一些社会媒体的经验。加上室友也在一财实习,知道那边工作制度比较灵活。主要是不用坐班,老师也很少派活,写稿有一定报酬,综合考虑下来就去啦。
关于专业技能,首先技多不压身是一定的,专业技能掌握越多越熟练越好。不过当时我在的一财新媒体部门,除非你自己报选题被采纳,其他时候很少会有出去采访的机会。我主要负责新媒体写作,素材都是自己找的或者老师给我,所以也用不到其他的专业技能。
这次实习收获很大,自己参与一家媒体的运作流程和你旁观是大大不同的。实习的时候,一方面是能接触到很多优秀的老师和他们的作品;另一方面,真正参与到真正的媒体运作当中的时候,会采访写稿的标准和在学校的报刊是有很多差异的。实习的确帮助我在专业实践加速成长,也让我明确自己是不是适合干媒体这一行。
如果师弟师妹想要实习的话,我建议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再去找实习。据我自己了解,人大新闻的同学出去找实习,大部分媒体都是很欢迎的,所以不要找到一份实习就急匆匆的去了。第二就是不要对实习敷衍了事,有的媒体可能用实习生用的比较厉害,有的会比较水,但是只要你自己用心做,一定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如果你以后打算从事媒体工作,那么实习经历会是你简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你熟悉媒体的流程之后,以后工作就会省去适应期,迅速进入状态,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实习。另外很多媒体是会给实习生转正机会的,在找实习的时候要问清楚,好好把握。
姓名:周亮
专业:新闻学
实习单位:融媒体网
实习岗位:新媒体运营管理、编辑
融媒体网是一个综合性的融媒体平台,既有线上的一些融媒体产品与服务,又会经常组织一些线下的媒体沙龙。实习中我主要负责微信公号文章撰写编辑、两微一端管理、其他文案撰写、和高校方面合作交流渠道拓展。
选择融媒体网,主要是想锻炼自己的新媒体实操能力、培养和提升自己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现的大环境下进行更多元和有效的新闻传播的意识和思维。
实际工作中一些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的掌握确实十分必要,但是这些技能也很容易上手和学习、只要用心多操作,短时间内就能满足工作需要;而更重要的是使用这些新媒体技术时的理念、创意、思维支持,这些却是需要我们在大学学习阶段长期积累和塑造的。
在融媒体网的实习使我更加熟悉和了解了基于两微一端等移动互联网渠道的新闻传播工作的具体流程和部门分工,让我将自己曾经在课堂中畅想和讨论过的一些关于传媒工作的创意转化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并通过亲身实践纠正自己之前对于新闻传播工作认识中的偏颇和局限。
关于首次实习,建议选择一个起点较高的实习平台对于整个实习的体验和感受非常重要;在工作中不要把自己只当做一个实习生、临时工,全身心的投入参与到每一次选题会、头脑风暴中,带有人大新闻学院烙印的思维想法一定会让你释放出独特的光彩。
姓名:刘建坤
专业:广告学
实习单位:时趣互动
实习岗位:数据分析
我对数据新闻很感兴趣,也想找相关的实习,但是没想到找了“数据”漏了“新闻”。我做的是主要是比较简单的数据分析工作,用Excel就能完成,在实习期间最明显的收获就是对Excel有了全新的认识,数据透视表、条件格式、各种公式等等功能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对以后处理和分析数据打下了很有用的基础。
刘建坤供图
这份实习虽然和专业看起来不那么相关,但是数据思维的训练在如今数据化的时代中非常重要,对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作用。
姓名:张东阳
专业:新闻学
实习单位:今日头条
实习岗位:财经频道运营
日常的工作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根据当日重大财经新闻总结出一些问题,二是对问答平台上的答案进行审核,防止广告、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在平台上传播,三是与签约答主对接,保证高质量内容产出。
张东阳供图
选择这份实习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想进行新的尝试,以前在新华社实习时做过新媒体编辑,这次就想找个互联网公司体验一下,今日头条是个不错的选择,离学校近,福利也不错。同时,这种新媒体公司跟国社在氛围上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在这能得到很多锻炼。
专业技能固然重要,因为这都是能直接变现出你的业务水平。但是我在这里想跟大家说的就是,有同学会觉得我们在新闻学院学的理论偏多,但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不好的,理论和实践是“道”与“术”的关系,理论基础扎实了,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技能和途径会有很多,而且自学起来也不是特别麻烦。
在这里,我初步了解了互联网公司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经营模式,提升了提问能力和沟通能力,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从校园学习到工作岗位还是需要一个进一步学习和调整的过程,还有就是遇到了一帮友好又聪明的同事。
关于实习我的建议是:第一,用好手里的敲门砖,通过不懈努力进入人大新闻学院的你们能让自己的简历多吸引一点注意,用RUC邮箱发送简历是个不错的选择哦!第二,第一份实习选择一个比较“高大上”的地方还是很必要的,起点高了以后的选择空间就大了。第三,精力够的情况下多做一些专业相关的实习,多体验一下不同的公司和岗位,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方向,为以后做好规划。第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工作内容、实习福利还是什么,实习之前给自己算算账。最后,别耽误了学业。
这个暑假你实习了吗?
本期编辑:张浩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大学选了一个自己不喜欢而且很难学懂的的专业应该怎么办?_不喜欢别人要懂得拒绝_词汇网
大学选了一个自己不喜欢而且很难学懂的的专业应该怎么办?
责任编辑:词汇网 发表时间: 3:01:42
是逼自己学它还是自学自己喜欢的东西?本专业过了就好了?
上一集:没有了 下一集: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附近好友搜索小木虫 --- 600万学术达人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热门搜索:
&&查看话题
本科双学位去应聘时相当于硕士学历or学力吗?
update:大部分人是冷嘲热讽,但很感谢一小部分人提供了有用信息,已送上小红花。基本就是进去事业单位后有较大可能具有待遇上的优势,但是对应聘进去则很可能没有优待的。
也是最近朋友去一个事业单位,领进门的领导说硕士一定有编制,但是本科双学位能不能给编制,还得去跟人事处商量。所以等消息同时来问问各位。
如果有经历过见过的虫友欢迎继续提供意见啊。
木有听说过!双学位交钱就给的,和硕士能比嘛:rol:
我也觉得很水
你说的是不是二学历啊,那个交钱就有,第二学位还是有一些实质要求的。
怎么做到的?
知道什么文件规定这些东西吗?
谢谢,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
谢谢,那应聘时能不能相当于有研究生学力?
基本上没有这样的单位,硕士学的东西深度大,双学位只能说明你学的面大,在本科即将沦为一线工的年代,双学位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倘若你的两个学位风马牛不相及,不能相辅相成,更没什么用了,还不如你扎扎实实地掌握一门使用技能,如篮球打的好,乒乓球球打的好,会唱几首顶级业余水平的歌,应用文写得好,会做动画等等,反而是这样的使用技能更能在你的工作中起到帮助作用
好像是的,评职称的时候也有点优势
不过不能完全等同于硕士。
真的不能相当于研究生学历 ,本科只能是本科
英语和心理学
好单位,,推荐一下!!
虽然有很多硕士也很水,但毕竟代表一个研究方向的深度,相比而言再好的双学位也更水。企业里面,这就是个门槛或者定级的标准条件之一。实质上,双学位比硕士差三年。
学术必备与600万学术达人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关于双学位谈一点自己的切身体会
鉴于最近有好些大二的同学问我关于双学位的一些问题,其实我非常能够理解你们的心情,去年我在这个时候也是相当的激动和茫然的,也是到处问学长学姐到底要不要修,修那个学校的,修哪个专业好些,考试好不好过........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在此我简单的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完全是个人意见,是我本人修读双学位一年以来自己的真实体会和想法,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还是有点用途:& 第一 :首先要搞清楚你修双学位的目的是什么! 是真的想多学点东西还是确实对那方面感兴趣,还是说的实在点就是想拿个学位证书以后出路好一些,还是以后想在这方面有点造诣继续往这方面发展的,或者说是考你学的双学位专业的研究生等等。。只有把目的搞清楚啦才能做下一步的计划和安排。你如果是真的想学点东西而又不是想拿那个证(尤其是经济状况不是蛮好的家庭)得话我建议你去旁听,我认识的几个其他学校的同学就是去武大旁听金融学的,说起来有点惭愧,他们其实比我们刻苦的多,基本上每周末都到旁听(还有一些二本三本类学校的学生),做笔记超认真,我问了一下他们,有的是真的这方面感兴趣,想学点东西以后自己走出社会啦自然会有用的,有的是准备考这方面的研究生,有一个华科的学计算机的哥们他居然也放弃了主修专业而准备要考人大金融学的研究生,我有点服他,至于旁听你绝对放心,所谓的听课证只是一个收钱的发票,除了在考试的时候用一下(有的时候考试都不查你的听课证),平时上课根本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样既学到了东西又不用交钱,只需要买几本老师上课的课本就可以啦,这样就不用担心经济问题啦,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实在是想拿个证对你以后各方面都好些的话,交钱了再修也可以,前提是你必须修满学分,达到毕业的要求才给发证。第二 :我觉得很有必要再做决定之前很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你觉得你是不是真真正正地能够把这两年的双学位一直读下去的,下大雪的时候也能顶雪冒风搭上半个到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或者天气好骑上三四十分钟的自行车去上课,你不要跟我说你现在是怎么怎么的有毅力,有精力扛得住什么的,一旦你修个一学期或者一年的时候,你的心态和对双学位的态度就会和现在相比就完全不一样了,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吧,记得大二开始的时候我们院和我一起修双学位的人有五六个,那时候都是一起去武大上课一起回家,时隔一年,看看现在每次就一两个人去上课啦,要不是你有事情就是他有考试,帮忙带听一下,老师有什么重点回来啦帮忙传达一下,其中有两个已经没有修啦,可以说是放弃了吧,有的是因为要本专业的研究生,所以想提早做准备,专心致志,有的是跟着老师搞科研做实验去啦,还有的干脆就是累啦不学啦!!可惜了父母的血汗钱啊,交了一年2500的书费,一学期过了就不学啦,哎!!我对这个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人各有志吧,或许一年之后你的原始计划又改变啦,环境在变,你的一切都得随着变化以适应环境。第三 :不难理解有些同学确实是当时读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出了点问题,有的是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这些也无可厚非。重新学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也不愧为一个好的想法。尤其是对于女孩子,像我们工科学校毕业出去找工作的话女孩子是困难一些,所以相当一部分就在这方面下功夫啦,我修的那个双学位专业三分之二都是女生!第四 :修双学位选学校非常重要,这个得慎重考虑,如果修武大的双学位,要求英语过六级,所以英语底子不是蛮好的同学就得注意啦,而且选的专业不同到时候给你带来的求学难度也不一样,有的专业在武大本部,有的专业就在广埠屯那里(武测),华中师范大学对面。后者还好一下,坐一趟车直达!不堵车二十多分钟就搞定啦,如果在本部的就得转车或者在广埠屯下车后再走二十到三十分钟的路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
又是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有广东这边
今天迟了!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读博士或者拿到博士学位以后经历和感受是怎样的?
我的图书馆
读博士或者拿到博士学位以后经历和感受是怎样的?
读博真心最重要的是导师,而不是国家,学校,专业和研究方向。读博三年多,我一直庆幸自己的导师是个好人(发卡咯)。好导师两大条件:1. 有钱现在研究经费越来越难拿,每年写grant都让教授们痛不欲生。记得我一年级时去找一个助理教授,他跟我说,grant的结果星期五出来,如果中了就收你。结果我现在都四年级了,他还没申请到经费,雇了一帮本科生在那儿热火朝天地干呢。而且发不出文章还好说,拿不到经费的话,tenure一般都没戏。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助理教授的话可以这样翻译:我今天去买双色球,中了就给你开工钱。我导师在学术圈摸爬滚打几十年,算是拿到了话语权,几年没发paper,经费居然依然十分充足,他秘书都聘用了四个。刚去实验室,直接给我一张信用卡,实验用品随便买,2000刀以下不用汇报。而且就算没投abstract,每年我都至少外出开会2次,住的都是五星级宾馆。 我说我要修生物统计的minor,问他学费怎么办。老爷子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同意了。导师没有经费方面的压力,做学生的少了掣肘,才能有更多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想法。(关于经费的事,我解释一下,以免误解。虽然我有信用卡,但每笔交易都有秘书来找我核对,所以我并不能乱花钱。另外,一般研究生拥有实验用品采购权也很正常,况且实验室就我一个人,我不买谁买呢?另外住五星级宾馆在美国并不是很了不得的一件事,大约300到400刀一天,因为开会的地点通常就是酒店,通常就住在会场所在宾馆,这样更方便。)2. 人品好遇到极品老板真心得哭死。我一个美国同学去了一个实验室,导师天天骂她。她有时候来上课时都看得出刚哭过。最后,science文章署名的机会她都没要,直接退学了。以前有个教授跟我说他们实验室每周工作七八十个小时,问我去不去他那儿。我吓得默默退散了。我不是不能每周干那么长时间,激情来了,再长都行,但我不希望是别人要求的。我导师根本没时间来看我在不在实验室,所以几年来我都是来去自如,一高兴就给自己放个假。他为人也很讲究,从不对你发火或者生气。不管是我打翻了2000刀的试剂,还是弄坏了隔壁实验室的仪器,他都没说过什么。我的各种有些任性的想法(修双学位,提前毕业,实习和创业),他也都很支持。当我说我想提前毕业的时候,虽然我走了之后,实验室很可能没人接盘,他还是说:Do what you think is right. I got your back。因此,不管我做出什么决定的时候,我都知道,即使身在异国他乡,都会有个白人大爷在背后坚定地支持着。你能切实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受到了尊重, 支持和理解。而不是被当作奴隶或实验室财产的一部分。这种感觉真的很棒。另外, 我导师不仅从学术上指导我,更多的是做人方面的言传身教。他教会了我学术圈的社交礼仪,餐桌上的掌故规范, 得体穿衣的方法诀窍和为人处世的张弛节奏。读博几年,我真的成长许多。师父师父,也难怪师父二字中有父这个字。&--------------------------------------------------------------------------------------------------------------------------------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好导师,我的博士生活过得真是很愉快。希望几个月后,我可从下图的第四位,变成前三位中的一员。谢&邀请,么么哒。PS: 选导师,学术水平也很重要,但学术水平不高,经费也比较难拿到,因此我的标准中并没有提到这一点。我现在的状态是绞尽脑汁想把 Candidate 这个深恶痛绝的词去掉。读博士让我喜欢的地方:每天睡到自然醒我们实验室很欢乐时不时可以出去开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让我不喜欢的地方:钱少要写论文,写完了还可能遇不到好的 Reviewer。Research 就是大牛挖坑小牛灌水其他人打酱油围观。别说挖坑了,我能灌水就不错了。实验室里的意大利人太勤奋早8晚8. 每天顶着一个比五个意大利人来的晚走的早的光环特别扭关于常见的别人对女博士的态度:嫁不出去 -- 还真没人跟我这么说过。第三类人 -- 连我爸都拿这个取笑我 -_-&苦逼 -- 这个我同意。女博士的苦逼程度主要取决于是不是跟了苦逼老板。以及自己的心态。是破罐子破摔(我是破罐子)呢,还是破罐子破摔 (除了我大家都是破罐子)呢。死读书 -- 看我这没文化的样儿,就知道我不是死读书型。长得丑 -- 爹妈赐我容貌,我不给自己动刀子,所以就这样吧,丑就丑吧。女博士的段子 -- 唉,有点什么段子流行起来一开微博就会有无数人 at 你…… 比如这个&但要说玩~我每年有至少1个半月的时间在旅行。暗黑三我有3个60级的角色。Monk, DH,&女野蛮人。 但是手笨,过炼狱菠萝都是朋友带的。我多次获得黑暗料理这一人生成就。所以你看,女博士的生活也没那么枯燥。但读女博士真的要有一颗彪悍的心灵才行。就是读书的时候拿的工资是硕士毕业去硅谷同学的十分之一,看着他们朋友圈去哪玩的照片叹口气,继续14乘7搬砖。。5年苦读终于放了个大招,照完毕业照扬眉吐气,然后惊喜地发现发现faculty工作因为自己挫逼申不上,工业界工作因为自己挫逼工资刚到别人(在工业界摸爬滚打三年后的)一半,绿卡eb1不用排期了但人家硕士毕业就排期eb2的已经绿了。结论是。。(从世俗的眼光看)对菜逼来说,博士毕业还是菜逼;博士有牛逼的人,但他不读博士还是牛逼。。博士不能神奇地让菜逼变牛逼,只是一种科研的职业教育,申faculty等科研工作的入场券而已。而且在追妹子时还自带低情商猥琐男buff。。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一边哭去了。。上知乎以来第一次使用这个词,倍感荣幸啊。其实cici已经回答的很好了,我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就分享一下我最近读到的一篇文,希望对提问者有所帮助吧。这篇文章是Stanford一个计算机系PhD Philip Guo写的,叫做The PhD Grind, 他非常详细的描述了他读PhD的血泪史,看完之后我也非常佩服他。这篇文章相对来说比较中立,不像某些中途退学的PhD写的那么愤世嫉俗破口大骂PhD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血泪工厂,也不像某些天生温拿做了faculty的PhD写的经验,在文中充满了一股优越感和老子就是这么NB你们能奈我何的气质……这篇文章的地址是:读博士和上本科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评价体系变的模糊了,在以前咱们接受的教育大部分都是好好上课,有一本书,书后有习题,做完了你还可以做参考书,CS的情况的话就是还有一些course project, 写一些code,但是不管如何,评价体系都非常的清晰,也有很简单的optimization method。而读PhD之后,因为你所做的东西,从理论上说叫做research,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你是一个独行者,在大多数高校评价你的体系在于”你发了几篇Paper?“ 而事实上这个很难去optimize,你很难说找到一个发paper,特别是发高质量paper的捷径,哪怕你非常的努力和辛苦,可是也许方向不对,也许缺少灵感,也许运气不够,也许实力不到,总之有太多太多的因素会使得你就是没paper……此时……这个时候你身上最大的压力就是”发不出Paper怎么办?“而且你会发现你很难把这种压力跟别人去倾诉,引用The PhD Grind中的一段话:”I hardly talked to anybody during those ten solitary weeks - not even friends or family. There was no point in complaining, since nobody could understand what I was going through at the time. My friends who were not in Ph.D. programs thought that I was merely “in school" and taking classes like a regular student. And the few friends I had made in my department were equally depressed with their own first-year Ph.D. struggles - most notably, the shock of being thrown head first into challenging, open-ended research problems without the power to aff ect the high-level direction of their assigned projects. Here we were, talented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voluntarily working on tasks that were both excruciatingly di fficult and seemingly pointless, all while earning one-fourth as much salary as our friends in the corporate working world."上面这一段来源于Year One: Downfall, pp. 17-18之所以很多师兄师姐会建议学弟学妹”如果不是确保自己喜欢research最好不要读PhD“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如果在你研究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的兴趣无法支撑你继续做下去,那种压力有时确实是很大的。PhD们经常还喜欢说的一个词是procrastination, 拖延症,似乎拖延症也是大多数PhD的一个通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到deadline之前决不动笔,到deadline之前整个效率达到峰值,对拖延症的研究很多,提问者如果有兴趣可以看这样一本书"Procrastination: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我去年10月买了这本书拖延到今天都没打开过……每次看到书架上有这本书就觉得,”嗯,我的病有救了……“就开心的不看了……)我读PhD最大的感觉就是锻炼了一身没心没肺的气质,总觉得天塌下来又奈何,自己如果做的开心,从早读Paper读到晚也可以,自己如果做的不开心,那就打游戏看电视吃夜宵……=______=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从二年级我灌了几篇Paper之后就开始直接放羊放到最后……=_______=文不对题地回答一下,因为看完上述答案,我觉得有几个常见误解需要纠正:1.博士和博士生是有严格区别的(“PhD”和“PhD candidate”的区别):比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这样的学校博士生大概有1/3是毕不了业的(有知难而退的,有被退学的,有中途转行的,etc)2.PhD是不是一份工作:不是。确切的说PhD是一个头衔,仿佛你说硕士是一份工作么?即使平时说的“做”PhD也不是工作——这一点可以从正在“做“PhD的人手里都拿着学生证,持有学生签证,所得“工资”叫stipend,在很多国家不交个人所得税等等看出。3.PhD(学生)未必一定讨好老板,PhD(学生)未必有老板: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尤其是理科生的奖学金是来源于某个大项目,(国内情况不了解,但国内似乎更依靠老板)因此造成大家有个误解就是好像PhD都是教授(老板)的勤杂工。其实至少有一半(如果不是一多半)博士课题是学生自己的课题,每年欧美各大基金会都会有针对博士生的资金,PhD完全可以自己是老板,只是需要找指导老师而已。我的PhD就是我自己的题目,我自己申请的经费,自己是自己的老板,我和教授只有平等辅导关系,在项目操作上没有上下级关系。换句话说,我如果不满意我的教授,我可以拿着我的钱去选择别的教授。4.PhD(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很多,但不好说是相当空闲:我特同意@paradisor 和@珵cici 说的,但这么说比较严谨,自己的路自己走,只要能通过答辩,怎么走随便。所以其实PhD也是一个“高风险”选择,因为3-5年毕业了,同样的学校,同一年毕业,同学和同学之间职场上的境遇千差万别,差距都在怎么利用这些空闲上了。另外,不是PhD学生空闲,而是学生都空闲。比如按英国规定,全日制的学生(包括博士生)还允许每周学业外打工20小时呢(全职工作法定每周最高才48小时),你就能想象了。5.可否永远的(做)PhD(学生)?&可以。只要家里有钱源源不断地掏学费,以上说了做PhD其实是学业,不是工作。一般奖学金的给予也要通过伦理审查,一般情况下,已经拿到博士学位的人,非特殊原因,基金会很难再把有限的财力资源第二次拿其读第二个博士(私人基金会也许可以)当然,永远的做post-doc是可能的,虽然这在学术上证明一个人是失败的(缺乏科研产出以换取faculty职位,或缺乏原创能力以换取自己领导课题做fellow的机会),维持生活还是可以的。但是到了一定岁数之后,院校可能更愿意把机会给年轻的post-doc,因为他们更有学术希望。6.博士从某种角度讲是一种“执业资格”,它不证明你多聪明,也不担保你的社会地位,只是某种生活的敲门砖而已:获得博士学位在一些特定职业是必须的,比如在高校教学、科研,还有在博物馆、国际组织等地方中上层以上职位。这和医学生必须进医学院以取得行医资格差不多,当然读博士未必一定以后就要做什么,如同进医学院的学生毕业未必从医一样。多谢被邀请。月底defense,现在忙着最后修改毕业论文。我07年本科从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到美国直接读博士。自认为运气非常好,我的导师也是中国人,非常nice,跟我一起来到石溪准备拿tenure职位,所以在科研方面非常积极,于是我就幸运的跟着一起发了好多文章。关于科研题目,基本上还是跟着经费走。做的东西基本上取决于导师的需要,导师做的东西取决于他申请的经费哪个能成功。五年时间理论知识学到的不多,增长的多是如何编程,如何做研究如何写paper如何拖延如何什么也没做但是组会也能汇报点东西这些‘实践知识’。我一直说学数学是个体力活,读博士更是,导师是包工头,博士就是的‘民工’。希望这点能够形成共识,否则就会失望。因为研究还算小有成果,导师和其他教授一直认为我应该去做postdoc,然后找faculty职位,但我还是知难而退了,我们专业找个postdoc不难,难的是找faculty职位,晚退出不如早退出。我觉得我当不了教授,喜欢给别人讲解东西,但不喜欢大教室授课。美国国家实验室不需教课,但是大多地理位置偏僻,实习的时候去过,为了尽快找到女朋友,我还是倾向于大城市。最近在看一PhD的回忆录,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Philip Guo写的,他的主页免费提供各种格式阅读&。关于导师,关于研究课题,关于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异同,这本书写的很好,感兴趣的可以看一看。在读博士之前,应该明确自己的动机,并确信自己知道读博士付出与回报是值得的,并愿意承受种种付出的代价。作为理工科的学生,我读博士的动机是希望能够更 加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自己的爱好:物理。而且也只有读完博士,经过了严格的训练之后,我才能在相关的研究机构里面找到合适的职位,从事物理学研究。我也知 道,念博士的代价是让自己更晚的离开校园,收入很少,而且也缺乏结交异性的机会。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愿意承受这些代价。在你念博士之前,要想清楚 自己要什么,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又要付出什么代价。权衡之后,再做出决定。念博士,首先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我虽然学的是物理学,但我相信自己具备了 独立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研究的能力。未来如果工作需要或者自己感兴趣,我能很快的进入新的学科学习和研究。其次,我结识了一批学术同行,与志同道合的一些朋友建立了学术联系,有了自己的圈子。最后,我靠这个文凭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我个人觉得,念博士后最重要的收获就是一份自信 ——自己能够在学术和相关领域取得成绩的自信。念博士的一些经验体会:首先,你跟谁念博士,就决定了你的学术起点。那么在报考博士之前,你就得仔细斟酌,选好导师。其次,要明白把自己训练成为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学者是念博士的最重要目标,因此你得不断的总结自己,不断的与导师和同学交流讨论,并尝试撰写笔记以及论文。最后,帮助他人就是在提高自己。没有人无所不知,所以遇到他人在学术上的求助时,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疑难,你不仅能收获友谊,同时也能让自己对相关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深入。现在我博士毕业快3年了,为了追求职业理想以及个人感情,换了3个工作单位,在3个城市生活过。我觉得博士头衔只是我从事学术研究的起点,是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而已。几点感想:在职业发展上,千万不能因为感情而做草率的决定,很可能会影响你一生的职业路径;跟对老板,是个人职业上最大的助推力;跳槽,是涨工资的最快途径;年轻的时候,为了追求理想而漂泊,是不可避免的代价。看到这个题目还是蛮欣喜的,有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我硕士毕业之后觉得周围的同学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于是我就一鼓作气报读了硕士导师的博士。那时的心态是逃避找工作与自我提升二者皆备,对读博的难度考虑并不多,尽管导师以及诸多前辈们对自己读博期间经历的苦难有过详细的描述,但我自认为一定可以坚持下来。九月开学我将开始博士生第三年的学习,经过前两年的博士生活,我最大的感触便是自己在思维方式上的进步,具体说来就是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注明:只与自己曾经相比)。另外就是知识面拓宽了不少,因为我们常常去听其他专业的课程、各类讲座、接触不同领域的同学老师,这是非常愉快的学术经历。综上,从学业而言方面看,读博士是于我而言绝对是有益无害的。当然,其间不是没有过困扰,有时因为一个问题钻牛角尖,后来恍然大悟时想起钻牛角尖的感觉仿佛是离自杀不远了。还好我自认尚属内心比较强大的人,而读博除了让我的思维得到极大的锻炼,还使我的内心更为强大。所以,读博之后我非常鼓励身边的朋友读博士,这是对心智的双重历练。然而我未曾料到的却是舆论对于博士,尤其是单身女博士的偏见、边缘化甚至妖魔化。在我不说自己是博士时,初识我的人从外表判断常以为我是本科生,当我说自己在念博士时,对方惊异的表情仿佛告诉我他们眼中的博士不是我这样,而是人到中年或者老年、严重谢顶、面容枯槁、目光呆滞、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总之是各种迂腐的模样。不知大众是从何处积累了对博士生的上述刻板印象,其实,我所接触的博导、博士(生)几乎都不是如此不堪。他们未必多才多艺,但至少乐观、上进、心胸开阔,绝不迂腐。再说说大家乐此不彼的话题,所谓女博士嫁不出去,我个人认为嫁不嫁得出去与是否是女博士没有必然联系。博士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人在学术上的阶段性成绩,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如果女生自恃博士寻找恋爱对象那无疑是缘木求鱼,无疾而终也不意外。没有读博的人,见识、底蕴未必就输给博士,双方只要心灵共振就具备了走下去的前提,至少是前提之一,至于学历,个人觉得不是那么重要。总之,读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但也不是多大个事儿,它就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段修行,是一段十分值得的修行。读博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它会使生活更丰富。 更新如下:人们常说,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SB的过程。按照这个定义,我想必是成长了不少。再次看到我此前的答案,最后的修改日期是“”,而今天是,此时的我刚从博士答辩场上下来。我当年的回答第一句就是:“楼主的问题很大,几乎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我必须得承认,今天的我看到这句的感觉就是想吐。人生有限,哲学无穷,一个博士文凭就是一张纸,一段博士研究经历也最长不过7、8年时间,上一个境界,心境开阔一点,这都不算事儿。今天的答辩通过了,谈不上顺利,博士六年我走得难,或许是路难行,或许是腿有疾,或许这两者本来就是同一回事,但终究是自己选择的路,如今也跪着蹭到了终点。博士阶段,我学到的是要坚持自我。有充分证据支持的结论谁都会坚持,在证据尚不充分甚至不支持的时候,坚持假说、猜想、理想、信念......并积极执行以实现,才是人和人的差别。在故事的最后,我终于感觉到自己似乎摸到了science的门槛,但却再也不会像6年前刚进实验室的时候SB兮兮地发状态,说“every assay is a potential NATURE paper”了。是见多识广了,是成熟稳重了,还是累觉不爱了?呵呵,我也不知道。待更......之前的回答:楼主的问题很大,几乎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怎么说呢。一般说来,一个人得到一件东西(或达成一个目标)时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追求这个东西的过程影响的。而追求的过程中的感受,又是受目标的高度影响的。目前国内博士质量参差不齐,最终的感受也因人而异。就个人而言,在读博过程中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应该就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吧,这其中包括进行有逻辑的思考与表述、分析数据并作出客观评价等等。这些东西会使改变自己对周遭事物的看法,从而会明显地觉得自己跟没有经过科学研究训练的人在谈吐上有些区别。读博本身是不太愉快的,原因之一就是国内对博士生的角色缺少明确的定义,读博是“工作”还是“学习”?博士生是“工人”还是“学生”?如果说是“工人”,我们缺少相应的薪酬与福利保障;如果说是“学生”,事实上我们承担了大部分的项目研究工作。于是,我们就面临着这样的一个局面:在走出大学校园之后,我们步入了一个介乎学校与社会的中间地带,而且进入了从学习知识到创造知识的过渡。对于自身角色的不明晰以及世界观方法论的转变,会在很长时间内给自己的已有观念造成冲击。因为我们已经站到了人类知识的边缘,为了揭示未知的自然规律或是现象,我们首先得对研究领域内已有的知识与方法有个大致的了解,这就决定了我们面临着庞大的文献阅读量。更糟糕的是,很多结论都是相左的,你就得自己选择取信于哪一个。另一方面,在研究中我们还面临着大量的实验,这些都是需要用手来完成的,而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这个方向上,“人的手”又成为一个很关键的因素,经常出现的一个情况就是“同一个实验同样的试剂与protocol,不同的人来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是很令人抓狂的客观现象,但无法回避也无从解释,肯定有原因,但原因我们察觉不到。有人说:“Scientific research is
It is still an art or craft".除了客观因素之外,读博本身的感受基本就取决于你的努力程度,越努力越痛苦,不努力很轻松。当然最后你能达到的高度也取决于你的努力程度。博士生阶段的好处就在于,基本上你的努力或多或少都能给你带来回报。有的时候会被老板骂得很惨,但这些教训终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另外一点就是,在博士生阶段,上级还是能够一定程度上包容我们犯下的某些错误,这也许是因为我们顶着”学生“的头衔的缘故吧。在我知道的实例中,有因为经历了太多了磨难在延期后拿到博士学位情感麻木的,也有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痛苦流涕着说“读博是活到这么大干得最认真的一件事”的,还有兴高采烈穿着一身博士服四处拉着人照相的,还有热热闹闹地向学弟学妹们分发“遗产”并许诺回国时帮忙带东西的......总之,博士生阶段没有什么特殊的,在博士生阶段的所有感受,像上级的训斥、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困难、同事的摩擦,我相信干其他任何一行,在我们这个年龄段都是会经历的,除了面对,你别无选择。非受邀,从床上拿着iPhone爬起来列提纲怒答。我曾说过一句话:不看薪水的话,PhD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没有之一。对于开始数日子告别PhD生活的我来说,这个感触越来越深刻。怎么解释这句话呢,从PhD本身的工作来说,PhD是最能集中于探索未知和解决问题的工作。发现问题的过程有老板把关,把结果传达出去的过程有老板把关,你只需要认真负责解决一个没人解决过的问题就好了。这种在黑暗中摸索然后成功地第一个找到亮光的感觉实在是太有成就感了。像网上有个帖子“残暴的数学界”()里面提到的,“那些解了大猜想的人,觉得别人都是小蚂蚁了,上海南京路上男男女女整天象小蚂蚁忙忙碌碌、不知道在干什么的所有的人都是trivial的了,只有自己是世界上最硬的人,最tough的人”。虽然咱远没到“了解大猜想”,“看别人都trivial”的感觉,但是我是可以想象到这个境界的。相对来说,PhD的升级版faculty则远没有这么爽,因为从别人口袋里掏钱是世界上最难的事,PhD只需要讨好老板就可以了,而老板需要通过教课讨好本科生来掏他们的学费,通过起初的申请和面试和后来的各种杂事讨好同行来掏学校的钱,写各种proposal扯自己做的东西的各种“实际应用”讨好金主来拿funding。比起PhD来,faculty的工作要实际得多、复杂得多,也下作得多,所以才能挣得多。但是如果不看薪水的话,PhD的工作才是最有乐趣,最纯粹的。而跳出PhD所做的东西来看,PhD是空闲相当多的工作。如果你有什么专注的爱好的话,可以搞得非常精通。每次我看知乎上某些博士的某些方面的专业程度(就不说@金晨羽 提到的那些我不认识的nb的老外们了),都让我赞叹不已,觉得实在太tmdnb了。当然像我这样什么都喜欢的就很难有什么让人惊叹的成果,但是我读PhD的时候可以花很多的时间来阅读,不论历史地理人文,我都算是颇有些了解;然后虽然美国大农村旅行的地方没有欧洲那么多(美国走哪里都差不多~~&&~~),但是咱还算是去过好几个大洲,而且都公费呢;基本没搞过什么乐器,但是会唱,在追妹子过程中也有significant的作用;最后每周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花在足球上,平时大概五六个小时踢四五个小时看,暑假就直接一周踢10个小时,天分不好但是必须乐在其中。容祖儿《搜神记》里面的一句话一直让我警醒不已:“评核我自己,只顾投资於爱情,困在你小宇宙损失看大世界的福气”。我床头有本牛津出版社的Atlas of the World,10磅重1000页铜版的地图册,每每睡前翻看,总觉得世界之大令人惊骇,若不能把浮生多花在看这个世界上,实在是暴殄只得一次的青春年华。所以照我说PhD为什么特别好,是因为做这一行的人特别能理解这个世界上除了金钱,能令人心动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做这一行,你可以不断地阅读、旅行、求知、探索,可以好好看大世界,好好热爱自己的小小人生。我有一个梦想,就是生为PhD,死为PhD,永远活在PhD里。------------------------------------------------------我正式拿到博士学位不过两个多月。学术/生活/娱乐方面自己乏善可陈。所以写点比较“虚”的感受。更有自信。倒不是这个学位能证明什么,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确实做到了很多复杂的事情,也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从未有人解决过的问题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独立解决,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难?更有自知。7年前准备申请材料的时候,在某系的申请页面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You should apply with high hopes and a willingness to push your boundaries。“push your boundaries”让十九岁的我热血沸腾。直到今天这句话仍未过时。只有推进到自己的边界,才能够真正认识自我。而博士期间的挑战给了我这个机会。我了解了自己的局限,了解了知识世界之辽阔,更认识到他人身上有些优点远远超过了我的边界。从此只会更谦虚谨慎。更有自觉。这一点未必是博士训练直接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人适应环境的需要。读大学有同学作为参照,工作了有老板同事在旁督促,读博则大都要由自己掌控。曾经以为是自己退步了,所以才会失去自制。后来发现,其实是因为过去没有受到过这样的考验。研究结果未卜,研究进展自控,时间自由,生活无忧,这些都是缺乏动机,散漫拖延的诱因。为了最后获得学位,不敢说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但是至少还能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并且有决心去持续改进。博士毕业以后我选择的行业,对博士学位并没有太大需求。经验比学位重要得多。从薪水待遇上看,美国很少有什么理工科专业,博士和本/硕的薪水差别如此之小的。招聘广告上也从来不写要博士学位。在公司里,有一个博士并不会让人特别高看你一眼,只是聊天时多了一个学校的谈资而已。所以,一些人想象中的“与众不同”感,我感受很少。相反,我觉得更能从身边发生的事情中提炼出一般化的道理,感受到值得学习和体味的内涵。用我自己的话说,更懂得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不过是不是别的博士也这么想,我就不太清楚了。毕竟是四年的感受,浓缩成这么几段还觉得有些意犹未尽,以后想到再补充吧。本来想写写博士生期间的经历和拿到学位之后的感受,不过发现毕业论文的致谢里已经把想说的都说了,索性放上来。略有修改,所涉及人物、事件、信息等均真实无误,请勿作为诅咒、人肉、跨省之用,谢谢。在上交了博士论文盲审稿之后的某一天,徐勇老师随口跟我说了一句:“七年确实很久了。”的确,“七年”对于那些硕博连读的同学来说都可以博后出站了,而对于我,却只是读完了硕士和博士。然而就像我在爱丁堡大学跟南丁格尔老师聊起的一样,读博对我来说并不是为了学历,而是人生的经历。回想起2008年初时还在为到底该不该读博而迷茫,在徐勇老师的指点和张文忠老师的帮助下,也是在张雷老师的收留下我才得以继续在地理所这个环境里深造。从迷茫到确定方向,从确定方向到完成目标,我在这一过程中又完成了一次研究方向的转换。在08年硕士论文答辩工作顺利结束之后,赶上了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由樊杰老师主持展开,我和汤青作为徐勇老师的硕士生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工作。在那些忙碌到不分昼夜的日子里,突然间感受到一种学以致用的畅快和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在经过几次与张雷老师的交谈之后,很快就确定下了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也正是这篇论文(指博士学位论文)所研究的内容。在与张雷老师的一次次交谈中,不但加深了对地理学的认识,还了解到作为一个地理学研究者应有的素质和精神,他形象地给我解释了地理学面临的问题,以及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同时,他还告诉我地理学要脚踏实地,更要厚积薄发,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更是要关注学科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2009年的时候,师妹黄园淅跟我商量要不要在师门内部办个讨论会,可以一起聊聊对学科问题的看法。那时刚好张雷老师的学生还很多,众师兄师姐也都比较重视,尽管讨论会只举办了两三次却依然收获不小。尤其是在张雷老师个人的资助下,还将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讨论结集印刷出来。也是在那段时间里,我对人地关系逐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一定程度上也为博士论文奠定了理论基础。2010年初,博士论文的题目最终确定,在论文开题报告过程中,刘卫东老师、刘慧老师和徐勇老师对于论文的开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徐勇老师作为我的博士阶段的副导师在发表学术论文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对我博士阶段的顺利完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师道》里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很欣喜于自己所遇到的老师们,这其中也包括了同意接收我到爱丁堡大学交流的Haggett老师和Nightingale老师,正是她们给予的这次机会让我体会到异域的风情和他乡的文化,同时,也让我有了那半年美妙的经历以及在那半年里遇到的中外友人。学习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师友常使我想起北宋张载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真正的儒者和名士立世的行为准则,我也曾用这四名自励自勉过,当然自己离这个目标远之又远,说是勉励,倒不如说是反省,是鞭策。也正因此,我很感谢读博期间所遇到的每一个师长、亲友,他们帮助我成长,指导我向前,陪伴我经历。很久以前的某一天去所里的医务室拿药,遇到刘迎春同学,他在问苏大夫有没有解酒的药,苏大夫说了一句让我久久回味的一句话,她说:“时间是最好的解酒药。”时间不止是解酒药,它还给每一段经历固定了一个位置,尤其是当一个“四年”或“七年”忽然间成为过往的时候,生命中出现的每个人都无疑具有他特别的意义,因而他们都受得起我最真挚的感谢。首先我要感谢一下父母,……。其次要感谢我的两位导师,……。第三要感谢好友……。第四要感谢众同门的帮助和相互扶持,……。然后我要感谢在爱丁堡遇到的每一位朋友,……,以及在TKMC结识的外国朋友和那位驻寺的僧人。最后要特别感谢一下……还有那些由于篇幅所限无法一一提及名字的诸位同学。也祝福诸位。杨 波&2012年5月于北京谢邀~说起来惭愧,当初选择读博的时候,也许没想过那么多为什么,因此好像也就没那么多的犹豫不决。当我们发现有些事情是无能为力的时候,要么努力地忘记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从此不再提及;要么深深地扎根在心里,会影响今后很多事情的判断和抉择。我想我属于后者吧。对于一个从小摸着泥巴长大的小孩子,大约从记事起,便察觉到家里那几亩地就是幸福的来源,哪年风调雨顺,年底的新衣也便格外精神。上学后,父母时常也会带我到田埂边,指着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棉花或者水稻,告诉我说,这就是你明年的学费。那个时候,便对这些作物格外爱惜,从播种开直到收获,都要亲自参与,其实不过也是打酱油。每天放学回家也要专门绕道去看他们,有没有生病或是被虫吃掉。时至今日,我依然很感激这些上天赐予的礼物,当然更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因为是他们保护着礼物不被病虫害夺走。每年7~8月高温天气,也恰逢虫害的高发期,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喷洒一遍,很多药用多了便失效了,又不得不使用毒性更强的。因此农药中毒便是家常便饭,父亲也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那时候是第一次体会无能为力滋味。 也许是处于私心,我不敢央求他们不要继续打药了。于是跟我妈商量说,每天我可以去棉地里捉虫子,这样你们就可以少受点苦了。那个时候一个上午下来,虫子差不多可以装一大罐,然后倒进草木灰里面杀死。那段经历应该是童年最刻骨铭心的时刻,后来一些决定可能也受到那时候影响,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想我还是会走上相同的路。貌似有点答非所闻,请见谅。不过这应该是我选择读博的初衷,或许只是从现实起步的地方,为我所珍视的东西付出一点自己的努力,包括家人和那片土地。拿到博士头衔的感觉是这样的: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读博理由,没有之一。totally worth it.看了知友们的回答,发现理工科居多。文科博士在读生来凑个热闹。相对理工科,文科不需要做实验,发paper的压力也没有那么大。但苦逼的时候也很多,需要看非常多的文献,从古至今地看,当八卦一样看。写论文的时候,各种脚注引用规则令人抓狂。可是每次论证一个观点,或者分析某个案例,都是很美妙的时刻。这种归纳和演绎的过程很令人上瘾。出国读博,相对要比国内辛苦些(个人观点)。生活上,自由倒是自由,寂寞也真寂寞。遇到过不会做饭的留学生,生生饿出胃出血。学习上,毕竟是用外语表达,一开始上课,连案例也听不懂,更不用说分析了。曾经有个德国学生对我说,你们中国学生啊,真厉害,翻着字典居然把论文写完了。很多人认为读博的人只会读书,很无趣。其实,一个人有趣不有趣,和学历一毛钱关系也无。同样,一件事情有趣不有趣,也完全看个人视角。平时除了学习,旅游啊,恋爱啊,八卦啊,知乎啊,一件都没耽误。周围读博的朋友也都差不多。托留学的福,厨艺精进,且对下厨一直保持浓厚热情。万一回去海带了,就开个小餐馆,Phd打折(开玩笑)。期待今年可以顺利拿到Phd。然后按照德国的习惯,出个门登记什么的,可以很装字母地写上Frau Dr. blabla~看到问题,特地开skype问美国读计算机科学PhD的表哥,他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下面基本上就是对聊天内容的总结。他正常的一天是在某个地方工作6到10个小时,有时候可能和朋友一起吃个午饭,有时候去散个步,一天可能有一两个会,然后每天通常做一下锻炼。在晚上,可能会和朋友一起吃晚饭或者参加其他的一些社交活动。他说他尽量每天尽早的开始工作,这样就可以在晚上做自己想做的项目了。在其他的日子可能会尽量离研究室远一点。他说相对软件工程师来说,作为一名PhD学生,很开心的一部分是你可以过不同种的生活,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你可以有足够的自由选择你怎样度过每一天。下面就描述一下作为一名计算机PhD都可以选择怎么过。当有课的时候的日子。刚来的PhD总是会在行程表上有那么几节课和几个小时的作业时间。日程表和快到截止日期的课程就不是那么灵活了,所以当他们依然有课的时候,他们的日程表要有规律一些。我表哥说在那些他有课的日子里,每天都是同一时间起床的,然后去办公室读读报纸、代码,或者做做作业知道上课的时间,然后去教室。在那些日子里,他每天都要工作至少8个小时,而且通常没有周末。做项目的日子。对于大部分的非理论性学生来说,PhD中一部分会很勤奋的做一个真是的系统。到底有多少系统取决于这个学生参与的项目的特点。对于表哥来说,做项目的日子要长一些,毕竟从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切换是需要时间的。在那些日子里工作的时间要更长一些,通常是12个小时甚至能达到15个小时。在那些日子里通常会不怎么参与其他的活动,因为那时候考虑其他的事情通常会变得很困难。思考日。一些日子他会去思考一个项目的方向,接下来要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如何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在那些日子里,他通常会在早上带着笔记本去咖啡厅或者图书馆,然后很认真的“思考”几个小时,然后做一些不用动脑子的事情来休息。对他来说,“思考”通常是在早上,而且不会持续超过四个小时。他说他和其他的学生交流过,这种日子对大家来说都是很常见的。写论文和准备演讲的日子。他通常会花费比想想的多的时间去整理文章,和别人交流他的研究。因为这需要注意力集中,所以他通常会空出半天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有时候这将成为“思考日”的第二部分。会议日和旅行日。大部分的PhD学生通常会花费一些时间去旅行还有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参加会议的途径。一些人花费全部的时间用来观光(所以他们经常会去一些很奇怪的地方),而还有一些人会花费时间来聊天,还有一些人会把全部的时间用于呆在旅店里。表哥说他把会议当作一个查看这个领域的新的工作和追赶其他人的有趣的机会。会议日通常会变得很长。他通常会早起,然后去跑个步(通常是和会议的参与者一起的),然后在早餐的时候和其他人聊天,可能去参与一些讨论,也有可能和其他人在走廊中聊天,然后和很多人在一起吃晚饭,然后可能在晚餐后出去喝点酒,或者跳跳舞什么的。如果你想好好利用参加会议的社交经历的话,出席所有的中途休息和宴会。好的会议就像是一个很大规模的和其他研究者一起过夜的这样一种活动。在会议的最后,大部分人通常在会议宴会结束后出去喝酒跳舞,然后大家一起聊计算机的研究直到凌晨3点。会议日。大部分的PhD学生呢没有很多的会要参加,可能就一月一次,当然是很导师在一起,然后和合作者进行点对点的会议。PhD通常会和课外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或者那些管理很多学生的人可能会议要多一些。他说他所知道的会议比较多的人通常会尽量把会议挤到同一天,这样就可以为那些“真正的工作”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对他来说,有回忆的日子通常会包括至少2到3个和导师、学生或者其他合作者的会议。他尽量把会议的日子安排到他已经需要去参加一个与研究相关的宴会或讨论的时候。其他种类的日子。Chris Parnin做过一个关于程序员如何工作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他们只会偶尔有一个“好日子”。表哥说这计算机PhD来说也是一样的。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刚刚做完很多工作之后,他通常不会去做很多东西。那时候他通常去办公室,和其他的PhD聊聊天,发发邮件,可能还回去散步,读读文件,重构代码,写写单元测试,还可能在工作室附近玩玩。对PhD来说,他们不仅会这样度过时间,还会把这些时间当作出产物用一种不同的角度去回顾是相当重要的。你不能永远都是工作着的,有时候当你工作的时候,灵光一闪的可能性是要低于50%的。-------------------哈哈哈哈,终于写完了,小伙伴们快来赞啊。原本为了将来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去读博,却发现在读博的过程已经渐渐过上了想要的生活。读博士,现在最深刻的感受是,「自己仿佛在荒原上漫游」。没有人知道这条路通向哪里,也没有人知道这条路有没有尽头。导师也许是一张年代久远字迹不清只笼统描绘山川走向的老地图,也许是条条框框清楚明白精确到秒的日程表。家人有时是自己濒临崩溃神经的最后依靠,另一些时候又像是投资于你我急急精算收支损益的大股东。话说回来,这些都很难说能不能成为作为自己是否适合开始这一段漫游的量度。------Ansel Adams曾在一本书中写到:他在Yosemite漫游时曾有一个傍晚看到远处荒寂小镇墓园里有墓碑隐约反射着夕阳,于是他改变方向驱车奔向那一抹神秘的光线。在架设完相机、拍下第一张胶片、准备换上第二张胶片的时候,这神秘的光就随着晚霞一起消失了。就是这一张照片。------如果一个人在犹豫是否应该读博士,我现在的想法是:如果他在开始荒原漫游之前,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念头,知道自己在这一片荒野中要寻找什么样的画面,并且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把这一片景象记录下来,那请不要怀疑,读博士的四年将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赞同46update:上午结束硕转博答辩,正式确定读博了。~~~~~~~~~~~~~~~~~~~~~~~~~~~~~~~~~~~感觉全世界都认为我嫁不出去了。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学位 在读证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