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剧情 为什么在唐代众多僧人中只有鉴真选择了东渡日本传授佛教?

16集电视连续剧《鉴真东渡》
     出品单位: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 富华国际集团  
导演创作谈
剧中心 近期作品贾磊磊 张敬华:《鉴真东渡》的文化解读_影音娱乐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贾磊磊 张敬华:《鉴真东渡》的文化解读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两次壮举均是以佛教僧人为代表的。其一是玄藏西游,其二是鉴真东渡。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依相伴并且将中华文明广为传播,其巨大的历史贡献不可忽视。今天,处在全球化的国际语境中,仔细看来玄藏西游是为了求经,也就是为了将佛教的教义带回国内,是“请进来”;而鉴真东渡是为了传法,是为了将中国佛教的戒律、佛法在日本传播、发扬,是属于“走出去”。前者通过吴承恩的小说以及其它各种艺术化形式已经家喻户晓,而后者却为世人所知甚少,艺术化地表现这一历史史实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电视连续剧正是在纪念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三十五周年之时隆重推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
《鉴真东渡》以唐代高僧鉴真应邀东渡弘扬佛法为主线,讲述了鉴真大和尚历经十一年艰辛,六次东渡日本,最终达成宏愿的故事。正如电视剧中的主题歌所唱:“千金一诺终无悔,一生只做一事又何妨!”鉴真大和尚以千金一诺的信义和百折不回的执著,将中国佛教、雕塑、医药、建筑、文学、饮食等文化传播到日本,为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理解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十六集电视连续剧《鉴真东渡》以鉴真大师等人东渡扶桑弘扬佛法与所遭遇的种种阻挠和磨难为经线,以鉴真大师与众弟子包括日本僧人普照、荣睿等人的关系为纬线,在经纬交织中,刻画了一代佛学大师的心路历程。与当前风靡荧屏的类型化电视连续剧不同,《鉴真东渡》并没有依靠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而将电视剧定位为表现主流文化的历史传记人物剧,有意淡化强烈的故事情节,淡化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整个作品的全力镜头倾力用于塑造人物。鉴真六次东渡,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失败了,但是他矢志不渝,终于东渡扶桑成功,电视剧在第一、二集就直接进入主题,以鉴真大师打坐时得到南岳慧思大师的暗示:日本是佛的有缘之地,并被日本僧人智行二十年来抄录中国佛经的行为感动,开启藏经楼任其观取,开始了与日本僧人的接触。其后十二集讲述了鉴真五次东渡的失败经历,或弟子不和、或官府阻拦、或百姓挽留、或海盗袭击、或遭遇海难、或疾病煎熬……在种种磨难面前,鉴真大师也有作为人之个体的愤怒与克制,更有不达心愿不罢休的执著与追求。电视剧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内心之间的斗争与冲突,缓缓而来,并加入了大量的叙述性事件和描述性细节,使全剧呈现出一种散文化结构和舒缓的叙事特点。《鉴真东渡》导演林大庆这样谈及电视剧的结构“不属于典型的戏剧式结构,而是根据人物性格自然产生,根据生活逻辑发展的”。全剧没有紧紧围绕贯穿冲突展开情节,而是淡化矛盾,淡化冲突。尽管有开端、发展、结局,却没有形成矛盾冲突激化的高潮,而且这种矛盾只不过是一种非对抗性的意见分歧,鉴真与弟子祥彦之间的分歧很快化解,属于矛盾还没有爆发就平息的一类。即使是很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产生能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如德清与澄观在荒岛上持戒与破戒的激烈冲突便是如此,林大庆认为这样的叙事功能在于提示人物而不是结构情节,将矛盾停留在生活的逻辑表面。而在鉴真与弟子灵佑的矛盾冲突中,灵佑为呵护师父,与诸寺三纲连手告官,导致官府出兵拦阻鉴真,破坏了鉴真第二次东渡。为此鉴真十分恼火,灵佑跪在师父门前谢罪,风雨无阻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得到师父宽恕。这一矛盾冲突的产生虽然相当戏剧性,是全剧的一个亮点,但剧作者并没有将它戏剧化、情节化,也没有矛盾冲突所应有的发展、高潮和解决,只是作为展示人物思想脉络的手段,服从于塑造人物的全剧总纲,因此这一段故事符合鉴真和灵佑的人物性格,也很符合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全剧在真实性方面的努力还值得称道的是东渡成功到日本的人物基本均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并且在剧中对佛学教义做了相关阐释,毕竟鉴真是生活在1000多年前的高僧大德,而他所讲的一些佛学教义本身又高深晦涩,因此出于人物语言真实性考虑,这些通俗化的阐释是必要的。
据历史记载,鉴真自从发愿东渡传戒,受了五次航海的挫折,第六次到达日本时,前后同行者已死去36人,中途放弃的二百余人;只有他和日本留学僧普照、天台僧思托始终六渡,不顾生命的危险,经过十二年终于达到了赴日传戒的目的。电视剧塑造了鉴真大和尚和他的五位弟子的群像,鉴真大师矢志不渝、排除阻挠,完成心愿,成为中日文化交流里程碑式的使者,形象高大光辉,他的弟子跟随师父性格差异很大,但终究各有所终。作为主人公鉴真大师支持他的自然是他对佛教的信仰,他用“佛说,智心一处,无事不办”来进行律已和教导弟子,从事研究佛学、传授戒律,是一代律学大师,他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助人度人的品格,慈悲为怀的人文主义精神均以大师的佛教信仰为出发点,他亲自识草药,并教导弟子“学佛之人,人不仅要学打坐念经,还要学习五明、天文、地理、算术、音韵、建筑和医术,都是大学问,否则出家人以什么本事救济众生呢!”而他东渡日本也是因为梦中南岳大师的“日本是佛的有缘之地”的嘱托而来。 他的弟子中塑造形象最光彩照人的就是荣睿了。荣睿来中国学佛,是为了整治日本国内佛学困顿的局面,为了请中国律学大师去日本讲学,终其一生为了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直至病故前,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还是:“渡过去,早点渡过去”。 荣睿代表了两国文化的一种互动与共通。他执著于理想,却为现实所困,鉴真的六次东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受到荣睿等日本僧人精神感动的外因推动的一个结果。虽然《鉴真东渡》这部电视剧塑造的人物比较成功,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挖掘人物内心方面还可以更为精致,比如东渡日本后,他拒绝做官,而选择在民间弘法,为百姓看病,深受百姓爱戴,如果再加以刻画,应该更加突显出鉴真东渡的意义不凡。作为为数不多的宗教题材电视连续剧,《鉴真东渡》的影像风格自然带有一种宗教的意绪贯穿其中。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电视剧字幕出现的背景,有如浮雕一般,未看全剧就已经进入了一种宗教化的情境之中,鉴真东渡经历的惊涛骇浪与他内心世界的淡定从容都从这背景中呈现出来,已深刻地印在观众的脑海中。其二体现在对人物刻画的影像语言方面,并表现得尤为突出。鉴真讲经传法是全剧出现频率真多的场景之一,比如第一集中鉴真讲经的一个叙事段落,一开始是逆光,鉴真端坐于讲坛之上,只能看到一位高僧大德的轮廓,面部呈暗色,接着鉴真开始讲经,在摄影机摇过一群认真聆听大师讲解的僧人后,改为顶光,突显鉴真慈祥淡定、面含微笑的面容,带有佛祖一般的神圣光辉。有人认为此剧对僧人的塑造有如“进了庙”一般高大,这正是光影造成的宗教效果。电视剧中在演员的光影运用上表现出浓重的宗教色彩,这也是电视剧真实性的一个方面。
电视连续剧《鉴真东渡》以真实的历史为故事蓝本,真实地再现了鉴真大和尚克服重重困难东渡日本传法的历程。电视剧在真实性的艺术基础之上,更传达了一种文化话语,那就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唐代,日本曾多次派遣唐使团来中国,并派遣众多日本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文化历史知识,开元天宝年间,日本政府派遣第九次遣唐使团来华,同行的有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他们还同时肩负着来华聘请中国传戒师东渡日本传戒,以整顿国内佛教义律废弛的状态。鉴真的东渡,不仅带去了佛教的经典、戒律用以整顿日渐困顿的日本佛教,更带去了中国的建筑、文学、书法、医学等大量典籍与著作,修建寺庙、塑造金身、开坛设法、刊刻佛典、辨识药材,将中华艺术与文明传播到了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为重要的是,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不仅带去了中华文明,更带去了中国特有的人文主义精神关怀。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法十年,极受日本朝野的尊敬,日本天皇特授鉴真为传灯大法师。在日本,鉴真大和尚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的象征,他的博学多才,慈祥大度,无不渗透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因子,他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无不传递着中华民族开明儒雅、坚韧不拔、一诺千金的良好美德。因此,《鉴真东渡》这部电视连续剧的意义不仅体现于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上,更从影像的角度阐释了一种国家和民族文化形象的异域塑造。历史虽然发生于1000多年前,但辅以现代化的影像手段加以表现,传达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影视界应该多一些像本片这样有思想内涵、有文化意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艺术化表达的作品,这对于提升我国在国际文化空间中的竞争力意义深远。 总之,作为一部表现历史的人物传记,《鉴真东渡》真实地描述了1000年前鉴真大和尚不畏艰险,东渡日本传扬佛法的故事,纵观全剧,令人在一种清静无欲的氛围中体会一代高僧执着于理想、渡世化人的光辉业绩,是一部少有的宗教题材优秀作品。
相关网页共约篇
【】【】【
【】【】【】
相关资料:
更多关于&&的新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鉴真在历史上做过什么贡献
鉴真在历史上做过什么贡献
09-03-13 &匿名提问
第二个我就对于未来的预期,我个人觉得,对这个戏我持坚定的乐观态度,我觉得这部戏在日本会引起反响,会成为一个文化事件,为什么会这样?包括在中国的圈子里面,我觉得这部作品也会成为一个精典,就是需要一点时间,要靠舆论宣传一段时间,会成为赋予历史意味的事件,因为他出现了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契合,出现了历史与现实对话的碰撞,1500年前,开元天宝交接之年,当时我们是强盛,不仅经济强盛,而且文化强盛,构筑了中华民族挥之不去的记忆情景,盛唐景象,所以才有万般到这里学习,一批一批日本的留学生,那么1500年过去了,将近1500年的落后的挨打的被动的局面已去。我感觉20年前推出这个戏不会有什么历史话语,经过多次的摩擦,突然在今天出现了这种,我觉得1500年前的历史话题,历史影像和当下的历史文化氛围出现了暗合,所以我觉得会成为一种文化使命,因为以鉴真为代表,这是我的预期,我觉得在这一点上,这个作品带来了绝对不停留在《鉴真东渡》作品本身的艺术线上,而是他带来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话题,超越了这个作品本身,这恐怕是创造者会始料不及的,因为这是历史给我们提供的这个机会。 第三个,我觉得这部作品也有成功之处,这种历史轮回的是一个成功的历史形象,对编剧和导演来说,因为我是编剧出身,首先也向编剧表达敬意,第二向导演表达敬意,我觉得这个作品写鉴真确实很难,想起了我们现在的一些作品,和写英雄人物和领袖人物一样,写鉴真和尚,鉴真大师因为他是文化杰出人物,高山仰止,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抓住了历史时空中的形象,又抓住了超越历史时空的形象。开元天宝年五次东渡而未果,这是具体的历史时空,而九死不悔的精神,重信仰轻欲望这是超越了历史的时空。大净化,大弘扬,这一切比主旋律更主旋律,现在看来,这个艺术形象还是比较成功的,刚才各位领导都说过了,我就不再重复了。 另外结构也有值得称道之处,鉴真和他的众多弟子,包括四个日本的留学生,普照、荣睿等等四个弟子,他们和鉴真的关系,作为纬线,在经线和纬线交织的过程当中也体现的很充分。 现在我说了这么多好话,这是我真心的感受,我觉得现在这个戏的不足,第一点,所有的人物目标太明确了,按理说生活本身是带有一定模糊性的,允许艺术处理一下,应该有模糊的,你这所有的作品目标特别明确,鉴真也好,普照也好,荣睿也好都是东渡,目标明确,他就没有了这种跌宕起伏,没有了其他的生活的质感和丰厚性。 第二个,我觉得缺少对人物局限性的可行性的描写,你没有展示他在历史时空当中的困境,展现的情感的局限性,展现鉴真的困惑和超越。然后鉴真除了困惑,还有一种悲凉,已经身陷绝境,九死一生已经没有任何希望,那么鉴真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毕竟不是神,而对他悲凉,悲苦的心境,了无描写,没有这个描写就没有对悲凉心境的超越产生大悲悯,由凡入圣,作为主旋律作品,就会使公信力下降,把所有的人当圣人来写,为什么?很多电视剧爱写世俗英雄,世俗的情感,就是这样的。而鉴真在那个年代,也不是一出场就是一个圣人。写局限性,对局限性的超越才变成永恒,超越那个历史时空的人格境界,人格魅力,人格理想,才成为我们伟大的文化使者,文化财富。如果加上这一点,更是一个力作。 第三点,后景不丰富,时代后景不丰富,生活后景也一样,你想盛唐的景色,长安的繁华,应该给我们一种五彩斑斓的一种文化积淀和氛围,剧情给我们太简单的处理,这些都影响了作为肉身的鉴真大师的艺术形象。 第四点,缺少细节的展示。没有很好对细节的咏叹。 第五点,还有具体的文化用语需要再推敲,如“阿难”的发音不对。 总之,我觉得这个作品会遭到蓦然回首的一种惊艳现象,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回答者: xllishuai - 秀才 三级   4-8 16:25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鉴真(687~763)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唐代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唐代高僧,医家。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江都)人。十四岁时于大云寺为沙弥,就高僧智满禅师学佛,后又赴长安从弘景法师受具足戒,先后达三年,遂返扬州,学识渊博。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华学佛留学,并敦请鉴真赴日传佛。鉴真欣然应允,并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六次始获成功。他携带佛经、佛具及佛象,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抵日本。此时鉴真双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弘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并以其丰富之经验,讲授医药知识,特别是他所带之香料药物等,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东大寺正仓院仍保存有其遗迹。尝治愈光明皇太后及圣武天皇之病(见天台乌药)。日本曾授予“大僧都”、“大和上”封号,日本人民誉他为“过海大师”。其著作有《鉴上人秘方》,惜未见流传。  他在14岁时被智满收为沙弥,配居大云寺。神龙元年(705),依道岸律师受菩萨戒。景龙元年(707),出游洛阳,继至长安。次年在长安实际寺依恒景律师受具足戒。巡游两京,究学三藏。对于律藏,造诣尤深。为他授戒的道岸、恒景,都是律学的一时名德,又是南山宗开创人道宣律师的再传弟子。他的律学,虽师承南山宗,但他并不持一家之见。唐代律学,除了独占优势的南山宗外,还有相州日光寺法砺的相部宗和西太原寺怀素的东塔宗,一时鼎足而三。其后,鉴真东渡日本携带的律学典籍则兼及后者两宗。在传授中又以法砺的《四分律疏》、定宾(属相部宗)的《饰宗义记》与道宣的《行事钞》三书为主,重点尤在法砺、定宾所著两书。  在佛教建筑、雕塑等方面,他也颇多建树。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后归淮南,教授戒律,每于“讲授之间,造立寺舍,……造佛菩萨像,其数无量”。在医药学方面,博达多能,品鉴极精,曾主持过大云寺的悲田院,为人治病,亲自为病者煎调药物,医道甚高。  天宝元年(742),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他去日传戒,鉴真欣然应允,从当年开始至天宝七载,12年中,先后五次率众东渡,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返途经过端州时,日本弟子荣睿病故,鉴真哀恸悲切,加上炎热,突发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但他东渡弘法之志弥坚,从未动摇。天宝十二载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了日本九州,次年二月至平城京(今奈良)。  鉴真在日本受到朝野盛大的欢迎。旋为日本天皇、皇后、太子等人授菩萨戒;为沙弥证修等440余人授或;为80们僧舍旧戒授新戒。自是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学传承。鉴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756年孝谦天皇任命他为大僧都,统理日本僧佛事务。759年,鉴真及其弟子们苦心经营,设计修建了唐招提寺,此后即在那里传律授戒。在营造、塑像、壁画等方面,他与弟子采用唐代最先进的工艺,为日本天平时代艺术高潮的形成,增添了异彩。如唐招提寺建筑群,即为鉴真及其弟子留下的杰作。整个结构和装饰,都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色,是日本现存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鉴真去世前,弟子们还采用干漆夹 这一最新技艺,为他制作了一座写真坐像。日本奉为国宝。1980年2月,日中友好团体为了增进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的情谊,曾将坐像送回北京、扬州两地供中国人民和佛教徒瞻礼。鉴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长书法,去日时携带王羲之、献之父子真迹,影响所及,至今日本人民犹热爱中国书法艺术不衰。当时日本佛典,多从朝鲜传入,口授、手抄,错误在所难免。据《续日本纪》记载,天皇曾为此委托鉴真校正经疏错误。鉴真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  唐宝应二年(763,日本天平宝字7年)五月初六日,鉴真卒于唐招提寺,享年76岁。弟子思托记述其六次东渡事迹、经日本著名文学家真人元开润色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流传至今。历史评价  鉴真不仅为日本带去了佛经,还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的流传。在佛教、医药、书法等方面,鉴真对于日本都有深远的影响。评价·佛教  鉴真在日本首次建立起了严格的戒律制度,使得日本佛教走上正轨,便利了政府对佛教的控制,杜绝了由于疏于管理而造成的种种弊端,促使佛教被确定成为日本的国家宗教。鉴真和其弟子所开创的日本律宗也成为南都六宗之一,流传今日,尚有余辉。评价·医药  鉴真熟识医方明,当年光明皇太后病危之时,唯有鉴真所进药方有效验。据日本《本草医谈》记载,鉴真只需用鼻子闻,就可以辨别药草种类和真假,他又大力传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知识,留有《鉴上人秘方》一卷,因此,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按照日本汉方野崎药局主席野崎康弘的说法,以下36种药草都是鉴真带往日本推动使用的[1]:  麻黄、细辛、芍药、附子、远志、黄芪、甘草、苦参、当归、柴胡、川芎、玄参、地黄、紫苏、丹参、黄芩、桔梗、 旋覆花、苍术、知母、半夏、芜花、栀子、五味子、黄柏、杏仁、乌药、厚朴、和厚朴、肉桂、杜仲、唐木瓜、大枣、蜀椒、 花椒、吴茱萸  鉴真及其弟子在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在第六次东渡之时,携带了王羲之的行书真迹一幅(丧乱帖)、王献之的行书真迹三幅,以及其他各种书法50卷。这对日本书道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鉴真本人也是书法名家,其“请经书贴”被誉为日本国宝。后世纪念  鉴真在中、日两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当其去世的消息传回扬州的时候,扬州僧众全体服丧三日,并在龙兴寺行大法会,悼念鉴真。在日本,鉴真也享有国宝级人物的待遇。1963年是鉴真去世一千二百年,中国和日本佛教界都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日本佛教界还将该年定为“鉴真大师显彰年”。1980年,在邓小平的斡旋之下,唐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顺奉鉴真漆像“回乡探亲”,扬州大明寺因此得以重修,成为中日邦交史上一件大事。  佛法云,大雄无畏,勇猛精进。大约是鉴真大师最好的写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第二个我就对于未来的预期,我个人觉得,对这个戏我持坚定的乐观态度,我觉得这部戏在日本会引起反响,会成为一个文化事件,为什么会这样?包括在中国的圈子里面,我觉得这部作品也会成为一个精典,就是需要一点时间,要靠舆论宣传一段时间,会成为赋予历史意味的事件,因为他出现了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契合,出现了历史与现实对话的碰撞,1500年前,开元天宝交接之年,当时我们是强盛,不仅经济强盛,而且文化强盛,构筑了中华民族挥之不去的记忆情景,盛唐景象,所以才有万般到这里学习,一批一批日本的留学生,那么1500年过去了,将近1500年的落后的挨打的被动的局面已去。我感觉20年前推出这个戏不会有什么历史话语,经过多次的摩擦,突然在今天出现了这种,我觉得1500年前的历史话题,历史影像和当下的历史文化氛围出现了暗合,所以我觉得会成为一种文化使命,因为以鉴真为代表,这是我的预期,我觉得在这一点上,这个作品带来了绝对不停留在《鉴真东渡》作品本身的艺术线上,而是他带来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话题,超越了这个作品本身,这恐怕是创造者会始料不及的,因为这是历史给我们提供的这个机会。 第三个,我觉得这部作品也有成功之处,这种历史轮回的是一个成功的历史形象,对编剧和导演来说,因为我是编剧出身,首先也向编剧表达敬意,第二向导演表达敬意,我觉得这个作品写鉴真确实很难,想起了我们现在的一些作品,和写英雄人物和领袖人物一样,写鉴真和尚,鉴真大师因为他是文化杰出人物,高山仰止,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抓住了历史时空中的形象,又抓住了超越历史时空的形象。开元天宝年五次东渡而未果,这是具体的历史时空,而九死不悔的精神,重信仰轻欲望这是超越了历史的时空。大净化,大弘扬,这一切比主旋律更主旋律,现在看来,这个艺术形象还是比较成功的,刚才各位领导都说过了,我就不再重复了。 另外结构也有值得称道之处,鉴真和他的众多弟子,包括四个日本的留学生,普照、荣睿等等四个弟子,他们和鉴真的关系,作为纬线,在经线和纬线交织的过程当中也体现的很充分。 现在我说了这么多好话,这是我真心的感受,我觉得现在这个戏的不足,第一点,所有的人物目标太明确了,按理说生活本身是带有一定模糊性的,允许艺术处理一下,应该有模糊的,你这所有的作品目标特别明确,鉴真也好,普照也好,荣睿也好都是东渡,目标明确,他就没有了这种跌宕起伏,没有了其他的生活的质感和丰厚性。 第二个,我觉得缺少对人物局限性的可行性的描写,你没有展示他在历史时空当中的困境,展现的情感的局限性,展现鉴真的困惑和超越。然后鉴真除了困惑,还有一种悲凉,已经身陷绝境,九死一生已经没有任何希望,那么鉴真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毕竟不是神,而对他悲凉,悲苦的心境,了无描写,没有这个描写就没有对悲凉心境的超越产生大悲悯,由凡入圣,作为主旋律作品,就会使公信力下降,把所有的人当圣人来写,为什么?很多电视剧爱写世俗英雄,世俗的情感,就是这样的。而鉴真在那个年代,也不是一出场就是一个圣人。写局限性,对局限性的超越才变成永恒,超越那个历史时空的人格境界,人格魅力,人格理想,才成为我们伟大的文化使者,文化财富。如果加上这一点,更是一个力作。 第三点,后景不丰富,时代后景不丰富,生活后景也一样,你想盛唐的景色,长安的繁华,应该给我们一种五彩斑斓的一种文化积淀和氛围,剧情给我们太简单的处理,这些都影响了作为肉身的鉴真大师的艺术形象。 第四点,缺少细节的展示。没有很好对细节的咏叹。 第五点,还有具体的文化用语需要再推敲,如“阿难”的发音不对。 总之,我觉得这个作品会遭到蓦然回首的一种惊艳现象,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回答者: xllishuai - 秀才 三级   4-8 16:25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鉴真,是唐朝著名的和尚。 鉴真原姓淳于,14岁时在扬州出家。由于他刻苦好学,中年以后便成为有学问的和尚。724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同去的人,有懂艺术的,有懂医学的。他们也把自己的所学用于日本。鉴真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的方案。经过两年,唐招提寺建成了。这是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筑。 763年,鉴真在日本奈良逝世,被安葬在唐招提寺。鉴真的弟子还为他塑造了一尊干漆坐像,至今仍存放在唐招提寺里,成为日本的“国宝”。 鉴真东渡,对促进中日关系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鉴真东渡日本是违法唐朝国禁的私下行为,国家不调度过海大船供他东渡,因此仅能租用私人的近海小船,这是前五次东渡失败的原因 唐天宝12年即公元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鉴真,俗姓淳于,江苏扬州江阴县人,出身佛徒家庭,708年21岁时在长安实际寺受戒,正式取得僧籍。5年以后,一直到他东渡为止的40年中,他讲经、建寺、造像,由他授戒的僧侣先后达4万多人,其中有不少是以后成名的高僧。733年,他被誉为江淮一带的授戒大师,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为一方的宗首。 七、八世纪时的中国,即盛唐时代,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和技术各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因此周围国家都派遣使节、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日本当时处于奴隶社会,封建制的萌芽已逐渐增长。7世纪以后随着和中国交往的增加,他们直接向中国派遣使团和留学生,学习中国的经验。743年,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到扬州请鉴真东渡弘法。荣睿、普照是733年由日本派遣,来中国邀高僧去日本传法授戒的。他们经过10年的访察,才找到了鉴真。鉴真当时已55岁,为了弘扬佛法,传播唐代文化,欣然接受了荣睿、普照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 公元744年,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强制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鉴真未因失明而灰心丧志,又过了5年,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毅然决定再度出航。753年10月19日,他离开扬州龙兴寺,11月16日乘第二艘遣唐使船从沙洲的黄泗浦出发,直驶日本。12月20日中午,这位夙志不变、决心东渡弘法的盲僧,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在鹿儿岛县川边郡坊津町的秋目浦上陆,随行的有普照、法进和思托等人。 40多天后,鉴真一行到达当时的京都奈良,受到天皇为首的举国上下的盛大欢迎,轰动日本全国。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763年5月初6日在日本圆寂,终年76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鉴真东渡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