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楚汉时期的张良与陈平的区别智谋比张良高啊,为什么历史对张良的评价比他高?

本类最新08-2808-2808-2808-2808-28&
(美文,情感美文欣赏) - 常阅读,多交友!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刘邦对萧何、张良、韩信的历史评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刘邦赞张良、萧何、韩信时说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张良的妻子是谁 张良的儿子是怎么死的-历史趣闻网
昭人类社会之兴衰,究古今往事之踪迹
当前位置:>>>
张良的妻子是谁 张良的儿子是怎么死的
11:30:54字号: |
[导读]张良是秦末汉初著名的谋士,曾辅佐刘邦打天下,也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关于他的妻子儿女,历史上有什么记载呢?
楚汉时期,是个风云。他跟随,辅佐刘邦打下了天下,创立了汉朝。之后又及时功成身退,退隐山林安享晚年。关于他的妻儿,上有什么记载呢?他有没有妻子?有没有儿女?张良画像张良的妻子是谁史书上确实有记载张良的家世。他的祖父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宰相张开地,而父亲张平也继承了韩国宰相之位。至于张良有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史料上没有记载。张良的妻子,没有统一的说法,最常见的是下面几种。史书&&谋圣张良&&和&&;刘邦传&&有记载说张良的妻子叫淑子,也是韩国的一个贵族,但是后来国破流亡了,中途被张良所救,俩人感情渐渐升温,最后结为夫妻。也有说法说张良娶了一个有权有势之人的女儿,他们定的娃娃亲,那个女子同样体弱多病,先于张良去世。《史记》中也有记载张良的老婆叫“水夫人”,但是没有其他信息了。还有一个关于张良妻子的传说:有一次,刘邦说男人很难保证自己的女人是纯洁的,张良听后就批评刘邦,说自己的妻子肯定对自己忠心耿耿,肯定是纯洁的。然后,刘邦和张良就打赌。刘邦知道张良的妻子喜欢服装和首饰,为了一探究竟,派了个忠臣去装一个有钱的商人,在张良家门口开了家珠宝店,专门卖贵重的衣着首饰。张良的妻子果然经常光顾这家店,越爱越买,到后来实在买的没钱了就赊账,最后赊下了几万两银子。终于有一天,张良的妻子让这个阔商去她家取钱,可是一进房门就脱光了衣服,说是要还账。那个忠臣暗自窃喜,感觉已经完成了任务,又看到张良妻子腿上缠着两条辫子,酷似金龙,这女人简直就是金毛玉狮啊,于是就如实的回报给刘邦。刘邦见到张良,笑着说:“金丝缠玉柱,血海架金梁。”张良听后大惊!然后就意气消沉,看破红尘,就这样出家修道了。影视剧中的张良张良的儿子是怎么死的?史书上有记载“後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从这句话看出,张良的儿子叫张不疑,至于他的生母是谁并没有说。前175年,张不疑参加了谋杀原楚国的贵族,犯了不敬之罪,被判处死刑,削去爵位。张良还有个儿子叫,张辟疆,15岁时就做了侍中。传说当时汉惠帝驾崩后,张辟疆为了讨好吕后,和丞相及一起拜吕家的外戚吕公和吕产为将军和大臣。但是后来,张辟疆的行踪就没有了记录,史书上也没有记载他是怎么死的?
责任编辑:chenshanbin
与张良相关新闻
张良,他的表字是子房,因为才华了得,所以位列 “汉初三杰”之一,他是刘邦的得力谋士。张良取履也叫《圯上敬履》,这则故事在许多史书里都有记载,
张良,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他出生在秦朝末期,据说是谋臣将领,能文能武。但我们今天谈的张良,并非是史记中的张良,而是秦时明月小说中的张良,两者
在经历了四年(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后,汉军终于在刘邦及其众位文武人才的带领下击败了原来强盛的楚军,成了当时中原唯一的霸主。刘
秦末农民起义后期,暴秦统治被推翻,接下来进行的就是楚汉争霸了。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人开始为了中原大地的统治权的归属进行争斗。这两个人手
张良刺秦是发生在秦始皇年间的一个事件。张良当时出生在韩国,祖辈都是韩国朝廷上的官员。然而韩国被秦始皇灭掉了。这个时候张良还只是一个少年,但他
与张良相关人物当前位置: >
励志成语大全韩信有多厉害?如果刘邦不杀韩信,他会不会造反?
女神的答案很萌,给你点个赞么么哒。我不是想和你唱反调,我只是觉得,若是将这个问题放到秦汉之际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也许更容易得出答案。1.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宣布起义。此时,距秦灭六国,仅仅过去了十二年时间。在陈城,陈胜遇到了陈余张耳。两人建议说,秦无道,灭六国。为今之计,应当立刻寻找六国王族的后代,复立其国,为秦树敌。对这条明智的建议,陈胜的态度是无视。“王侯将相”对他的吸引力太大,可以说,从一开始,他的起义就是以寻求富贵为目的。因此,在占据陈城之后,他迅速建立张楚,自号为楚王。不过,不久之后,他的部将武臣攻占赵国,自立为赵王。又过了不久,武臣的部将韩广进入燕国,受到燕国遗老的热烈欢迎,被尊奉为燕王。与此同时,原齐国贵族之后田儋,杀死狄县县令,自立为齐王。陈胜的部将周市,也在魏地拥立公子魏咎为王。至此,齐、楚、燕、赵、魏,战国东方六国在灭亡了十二年之后,再次复立了五个。这一点,很有意思。2.公元前221年,即新帝国建立的那一年,秦政权的最高领导层就国制问题争论了许久。丞相王绾称,各国初灭,路途遥远,如不封土建国,恐怕弹压不住。嬴政将这个建议交由群臣讨论,上下一片赞同之声。而反对者,只有李斯一人。李斯说,当年周王所封子弟、同姓王甚多,结果怎么样呢?这些诸侯国自己倒先打起来了,而且打的不可开交,“相攻击如仇雠”。如今天下归一,岂能重蹈覆辙?对李斯的观点,嬴政深表赞同。其实,莫不如说,嬴政原本就是这样想的。他公开表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就是因为有侯王。如今帝国新立,便四处封王,是树兵也!于是采纳李斯的建议,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下又设县,并按统一标准征收税赋。这就是“郡县制”。郡县制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封建制退出历史舞台,郡县制开始主导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不过,当时的李斯和嬴政可想不到这一点。因为,要求复辟旧制度的呼声,实在很高。比如始皇三十三年,便有五经博士七十人联名上书,请求裂土封侯。而反对者,又只有李斯一人。可以看出,郡县制,在当时是一种较为特立独行的超前思想。除开嬴政、李斯等少数人,时人恐怕还无法接受。甚至到了汉朝建立许久,郡县制已成定局的时候,贾谊还认为,秦帝国之亡,是因为没能“裂土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说,“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由此不难想象,秦末之际,恢复封建天下的呼声有多高。因此,待到秦末起义风起云涌之际,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复立六国。周王朝存在了八百年,封建制也流传了八百年。秦帝国诛灭六国,又不分封新国,这在时人眼中,是残暴的“非礼”行为。惯性的力量相当强大,而创新若是以战争的形式开启,必然会招致敌对。只不过,渐渐的,人们发现,事情已经失去了它本来该有的样子。时代已经变了。3.公元前206年,项羽仿佛一头野猪一样冲进了咸阳。他烧毁秦帝国皇宫,掳走了几乎所有的财宝和美女,并杀害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尽灭秦宗族。站在秦帝国的废墟里,项羽决定遵从民意,仿照周制,施行分封。于是,包括刘邦在内,共有十八人被分封为诸侯。项羽本人则定都彭城,自号为西楚霸王。这个事实证明,征讨秦帝国时打出的“恢复六国”的旗号,如今已成为过去时。周王朝早已随风逝去,一个新的天下正在诞生。但是,这里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楚怀王熊心。项羽――或者说项氏家族――一直在打着熊心的旗号东征西讨。那么,在攻灭秦国,平定天下之后,楚怀王熊心,就应当是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正如周武王姬发一样。可事实是,天下是项羽打下来的。熊心不仅没有出过一丝力气,反而坐享其成,凌驾于项羽之上,这让后者感到极度不满。于是,进入咸阳之后,项羽公开对诸将表示“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怀王虽无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将楚怀王熊心尊为义帝,“徙义帝于江南,都郴”。并在不久之后,指使英布将其暗杀。弑杀熊心,是项羽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裂土封侯固然是历史倒退,却也并非完全不可行;分封虽然既不公平也不守信,但只要项羽保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态势,短期内,各国诸侯也不一定会将他怎么样。可诛杀旧主失天下心,给了他人兴兵天下的口实,岂非自寻死路?项羽的错误,就是刘邦的机会。英雄气质和贵族精神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中华大地即将进入冷酷无情的权欲时代。公元前206年,十万汉军出陈仓,兵锋直指三秦。4.公元前202年,战神项羽在垓下战败,突围至乌江畔,自刎身亡。自此,楚汉战争结束。二月二十八日,刘邦在定陶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正式称帝。早在登基之前,刘邦便兑现了他的承诺,分封韩信为楚王、英布为淮南王。待到天下大定之时,除开以上两位,刘邦还分封了梁王彭越、韩王韩信、赵王张耳等等,总之共七位异姓王。“又要回到过去了。从今以后,汉国为汉王朝的宗主国,其他各国则皆为诸侯。纵横家又可以合纵连横了,诸子百家又可以游历各国了。还是这样好啊!”那时的人们,也许真的有人这样想过。可事实是,这个新建立的汉王朝,严格来讲,应该叫做汉帝国。那位坐在长安城里的最高领袖,也不叫天子,而是皇帝。一字之差,千壤之别。邦国时代的特征在于,天下有若干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国家虽然组成了一个相对松散的邦联,却各自相对独立。而且,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实际上,各国共同拥戴的那位天子,对其他邦国根本无法行驶主权。甚至,如果哪个邦国足够强大,还可以兴兵讨伐天子。但在郡县制之下,无论郡还是县,抑或后来的州、唐朝的府、明清的省,都只是帝国的一个组成单位。任何单位都必须听从中央的命令,单位的主权也完全统属于皇帝。毫无疑问,邦国制与郡县制是存在着天然矛盾的难兄难弟。嬴政与李斯发现邦国制是落后的政治制度,便大刀阔斧将其彻底革除,只是这种办法太过激进,间接导致了秦帝国的二世而亡。因此,到了刘邦的汉,这样的事情,便不能再搞。于是,刘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了“郡国制”。而这,也是韩信的死因。5.刘邦似乎是喜欢郡县制的。在暗度陈仓,攻占三秦之后,他立刻把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的地盘统统改为郡县制。事实上,刘邦称帝之后,除了分封的诸王领地,汉帝国的所有疆域,也都是郡县制。对刘邦来说,分封诸王,只是战争年代的权宜之计。这背后有多么不情愿,只有他自己知道。应该率先搞清楚一点:此时的王,与后世的“王爷”、“藩王”完全不同。这些异姓诸王,有军队,有将相,有使节,有征收税负的权力,也有发布政策的权力。他们与刘邦一样,也是一国君主。也就是说,自打分封诸侯的那一刻,这些异姓诸侯王,就已经站到了刘邦的对立面。时代已经变了,秦朝这个巨大的实验牺牲品证明,在中国,集权的郡县制是完全可行的。秦之所以灭亡,只是因为他们没能学会如何正确的使用权力。所谓“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柳宗元语),便是如此。当然,这个道理,刘邦不一定懂。事实上,若干年后的司马迁和贾谊也搞不懂。他们只是认为,秦的灭亡,一是“仁义不施”,二是“攻守之势异也”。这个观点固然正确,却没能挖掘到事情的本质。直到几百年后,柳宗元才彻底搞明白这个问题。他在《封建论》中指出,周亡于制,秦亡于政,秦朝实施了郡县制,因此“有叛人而无叛吏”,汉朝初年,也是“有叛国而无叛郡”,由此可见,郡县制就是比封建制先进,“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但好在刘邦是个聪明人,他能够敏锐的意识到,这些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异姓诸侯王,都不够安全。他已经老了,待到自己百年之后,剩下孤儿寡母,强敌环饲,汉帝国该如何是好?好办。换掉所有的异姓诸侯,让自己的子侄兄弟做国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韩信的所谓“谋反”,就是理所应当的了。就算他不反,刘邦也需要他反。而且,事实也正是如此。6.韩信原是齐王。这个王位,是战争年代他向刘邦要来的。待到项羽覆灭之后,刘邦将他徙封为楚王,理由也很正当:义帝熊心没有后代,韩信又是楚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做王,衣锦还乡,不是比做齐王更好吗?韩信对这个安排似乎也很满意。但是,这个楚王,他只做了大概半年。公元前201年冬十月,有人密报,称韩信谋反。于是刘邦采纳陈平的计谋,南巡楚国,命令韩信郊迎。在此引用小姐的文章。他带着钟离u的人头去见刘邦,刘邦让早有准备的武士绑了他。
韩信长叹一声:“果然是,狡兔死走狗烹啊!”
刘邦眨巴眨巴无辜的大眼睛:“有人报告说你造反耶。”
缴械,押解上路,到洛阳,赦免,由楚王降为淮阴侯。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样的场景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也就是说,直到此时,韩信才真正明白,时代已经变了。
其实,在那个时代,如韩信般认不清形势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赵国国相贯高,梁国大夫栾布,都是带有战国思维的,只忠诚于主君的士;还有蒯通,明显也是有着列国时代朝秦暮楚气质的纵横家。在汉朝建立之初,这些人仍然保持着他们固有的邦国思维,殊不知,如今的天下,是奇葩的郡国制。
而我上面已经说过,郡县制与邦国制,是针尖对麦芒的两种政治制度。强行把它们掺和到一起,搞成郡国制,其结果只能是,两套系统互不兼容,最终政令一体的郡县制,干掉封建的邦国制。
所以,后人常说刘邦滥杀功臣,这个结论并不能成立。萧何、张良、曹参、周勃等功臣不仅没有被杀,反而加官进爵。刘邦真的要对付的,只是韩信、英布这样的诸侯王。
不过,虽然抓了韩信,刘邦却并没有杀他。其实不仅韩信,赵王张敖“被谋反”之后,也没有死,只是降为宣平侯。彭越被捕后,刘邦也只是将他降为平民,贬到蜀地,可惜他的运气太差,在路上遇到了吕后。
由此可见,刘邦并不是真的要杀掉异姓诸侯王,他的目的,只是夺取对方的国家而已。只有臧荼这样的项羽旧部,才会出于政治需要斩杀之。
史籍记载,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刘邦曾经找他聊天。刘邦说,像我这样的,能带多少兵马?
韩信回答:超不过十万。
刘邦又问:那你呢?
韩信说:自然是多多益善。
由这条史料可以看出,刘邦似乎经常去找韩信聊天。再联想到韩信死后,刘邦“且喜且怜之”的反应,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
也许,对韩信,刘邦始终下不了狠心。
汉十年九月,陈g反,刘邦御驾亲征,韩信称病不从。据记载,韩信曾暗中派人送信给陈g,表示将在京城举事。
可事情到底还是出现了十分戏剧性的转折。据说,有一位无名无姓的“舍人”得罪了韩信,于是韩信将他囚禁起来,欲杀之。舍人的弟弟见状,便跑到宫里,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即将谋反的事实。
吕后听罢,便与萧何谋划,将韩信骗进宫,处死在长乐宫钟室。
韩信之死是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很多人认为,韩信的所谓“谋反”,根本就是吕后故意捏造的。若真的要反,何以当国王的时候不反,反而被贬为淮阴侯,囚禁在家的时候才反?太违反常理了。
其实,我认为,纠结于史料是否真实,并无必要。因为韩信必死无疑。就算现在不死,待到刘邦死后,他也活不长。他的存在,与吕后的政治需求,是完全相悖的。
为了能够安静祥和的度过晚年,吕后设计处死了韩信,骗杀了彭越。刘邦死后,她还杀死了曾经的竞争对手戚夫人。可以说,这个女人一直在处心积虑的为自己的接班做准备。
也因此,韩信,这个有着雄才大略的家伙,必然会登上吕后的黑名单。
所以,韩信是一位颇有悲情色彩的匹夫。他成功于战乱年代,失败于邦国制与郡县制的大变革之下,并最终死于妇人之手。
韩信是否真有过谋反的举动,其实并不重要。事实上,韩信、彭越、张敖三位诸侯,都是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被谋反”。也就是说,只要韩信还是异姓王,那么,他就天然的站到了刘邦的对立面,站到了皇权的对立面。
时代确实已经变了。
韩信有多厉害,这一点其实不用多说了,纵观古代历史,个人觉得淮阴侯的军事才能(实战)是可以排名前十,甚至前五的。而且,在历数所有超一流顶级名将名单之中,你会发现,韩信的战绩含金量最高:他击败了项羽,同样的顶级名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项羽在和韩信交手之前,未尝一败。……说淮阴侯谋反,其实这种说法没有一个固定的结论的。呃,其实史学界对于很多事情都没有统一结论,很正常。有说韩信已经密谋造反的,又说韩信有造反之心而还没有来得及行动的,也有说韩信根本就不可能造反的。这个如果拉开来说的话,恐怕几千字都写不完,懒得写了。我个人的立场是,韩信应该是心中有不满的,但是这个不满是否已经付诸行动到造反的程度……未可知。不过,杀韩信的行为,个人认为是不可避免的。看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都垂垂老矣,而韩信当时才多大?三十五岁!刘邦多大?六张了……以汉初的平均年龄,刘邦六十岁的时候基本就已经可以认为自己需要数着天来过日子了。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又深知韩信的能力,以及威望,功勋。尤其还是在另外两大巨头都已经垂垂老矣的情况下。他不可能不为自己的身后事做考虑。因为一旦刘邦死掉,张良和萧何作为和刘邦岁数相近的人,正常来说,是肯定活不过韩信的。那么……韩信就必然会成为皇权的威胁了。刘邦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所以,不论韩信是否造反,三十多岁的年纪,就成为了他要被铲除的重要原因。这个问题,有朋友已经涉及,感觉说的不深,我这里深入一下;
有朋友比如 风尘遗梦,认为我对郡县制理解有误。我思考了一下,接受他们的意见,同时也感谢他们的提醒这里修改一下,但是原文的意思没有大的变动韩信是否造反这个问题很复杂,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韩信是否造反,刘邦一定杀韩信;至于韩信是否造反,取决于韩信是否明白刘邦的想法,(韩信的最终被杀,恰恰是因为不明白刘邦的想法,用政治学术语来说,就是政治不敏感);那么,刘邦的想法是什么呢?
先从大背景说起
【刘邦为什么会成功】秦国以前分封制流行了八百多年,而中央集权制只有十五年,何况还是失败的,所以,尽管中央集权制制要先进于分封制度,但是当时的主流是分封制而非是中央集权制,这有点类似于满清末期,封建专制社会实行了两千年,而民主制度从面世至今也不过三百年左右,所以,尽管民主制度先进于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习惯于专制,事实也证明,后面实行的确实是专制制度,无论是袁世凯还是蒋介石,看起来是民主,其实都是专制;
蒋介石的制度看起来不伦不类,不是彻底的民主,也不是彻底的专制,其实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是封建到民主的过渡;刘邦的郡国制有点类似于蒋介石,走的是具有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的郡国主义(郡国制,注意,不是军国主义)道路;也是一种制度上的过渡,表面上是郡县制,实际上是郡国制,是郡县主义(郡县制)
的初级阶段;
客观地说,刘邦的郡国制是最适应时代要求的
----如果实行彻底的郡县制,前面的秦朝,后期的朱允文有教训,秦朝活了不到15年,朱允文不到4年就被朱棣消灭了;
----实行彻底的封建制也肯定不行,因为当时的经济与军事水平已经足以统一各个国家,所以,任何一个诸侯都可能会挑起兼并战争,就如秦国,结果呢,国无宁日,天天打仗
郡国制的是对分封制、郡县制各取所长,兼收并蓄
--------郡国制具有分封制的特点,分封诸王,与真正的分封制的区别是不封异姓王,家天下
--------郡国制具有郡县制的特点:各个诸侯都是刘家人,绝对服从于中央,而这就是为什么异性不封王的原因,因为异性王有异心的概率非常大
【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在这个时期,谁走郡国制的道路,谁就是最终的赢家,反过来,谁走分封制的道路,谁就是输家;
本质上,项羽与刘邦的矛盾其实是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条路线的斗争,项羽走分封制的道路在大方向上就错了;项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迎合了当时的民心:分封制(注意,项羽的分封制是得民心的,但是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因为符合民心的制度未必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结果,刘邦利用了分封制‘允许异性王的存在,必然会出现兼并战争’的弱点,打败了项羽,进而利用郡县制巩固了天下;刘邦与项羽,其实是两条道路、不同路线的斗争,这就决定了两个人是你死我活的;但是,最终胜利者只能是走郡国制道路的人,刘邦;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项羽不杀刘邦
的原因,因为从反秦开始,项羽就没打算杀刘邦,否则的话,项羽随便找个借口就可以做掉刘邦,就如刘邦杀韩信,何至于一定在鸿门宴上;
项羽的理想是实行分封制;就是说只要诸侯承认我为霸王,服从我,哪怕只是口头上的服从,我也不会消灭你,而刘邦参加鸿门宴,本来就是来说和的,项羽自然放过了刘邦;
而韩信不同,韩信是异性王,无论你是否投降,刘邦都会杀你,因为刘邦要施行郡国制(郡国制的本质,就是消灭异性王,将可能的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这也解释了楚河汉界之后,项羽撤兵而刘邦进攻的原因。项羽允许异性王的存在,所以,只要你承认我为霸王了,我就不看住你
最关键的是,项羽以为刘邦也认同分封制,所以,项羽不担心刘邦会造反;因为诸侯王与霸王的权力悬殊不大
霸王相当于现在的联合国秘书长,没有实权;至于楚霸王就是说项羽既担任联合国秘书长,又担任楚国的国王;所以,如果刘邦认同分封制的话,霸王与汉王的权力实质上区别不大,都是一国之主;
反过来,如果刘邦造反的话,无非是当霸王,还要,自己的封地可能好一些,收获并不多;但是,风险太高,未必能打赢啊
这也是后来韩信宁愿要假齐王但是却不自立的原因:诸侯王与霸王的权力悬殊不大
遗憾的是,刘邦野心勃勃,根本就不打算走分封制的道路,刘邦充分利用项羽的好心(也是分封制的弱点,允许你异性王的存在)偷袭项羽,导致项羽兵败垓下
【韩信是否造反】韩信的死其实也是跟项羽失败一样,误判了刘邦―误以为刘邦会走分封制的道路;
韩信与项羽的区别是,项羽自己走分封制的道路,而韩信寄希望于刘邦走分封制的道路,而在分封制下,做诸侯是最优选择----前面说过,在分封制下,霸王的实权比诸侯高不了多少,做个诸侯王其实是最优选择了;
结果呢,韩信误判了刘邦,跟项羽一样,死于走分封主义的错误道路
那么,有什么依据证明韩信希望走分封制的道路呢?
韩信要挟刘邦分封自己为假齐王,
咱们假设,韩信想到刘邦会走郡县制的道路(当时郡国制还没有先例,所以韩信想不到郡国制),必然想到刘邦会跟秦朝一样,消灭诸侯王,那么,韩信必然会造反,那么,韩信当时可以走两条道路
第一 采纳蒯通与项羽派来的武涉的建议,自立为王
第二 支持项羽,因为项羽实行的是分封制
可惜的是,韩信没有政治视野,凭感觉行事(谁对自己好就支持谁),结果呢,恰恰选择了对自己最不利的一条道路:支持刘邦,自寻死路;
韩信之所以支持刘邦是因为韩信潜意识里认为刘邦会走分封主义(分封制)的道路;那么,为什么韩信认为刘邦会走分封制的道路呢?
我前面说过了,在此之前,分封制流行了八百多年,而郡县制只有十五年,何况还失败了,所以,当时的主流是分封制而非是郡县制,而项羽、韩信的思维都是主流思维,超越不了时代,他们自己认同分封制,所以他们也认为刘邦也会走分封主义(分封制)的道路
刘邦杀韩信,其实是打倒走分封主义(分封制)道路的当权派,有点类似于文革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味道
项羽韩信的失败败在不了解大势与历史趋势,妄图以一己之力对抗大势,无异于蚍蜉撼树,螳螂挡车
正因为韩信走分封主义(分封制)的道路,而韩信自己就是一个异性王,而在分封制中,异性王已经是最好的待遇了,所以,只要韩信没有意识到刘邦会走郡国主义(不是军国主义)道路,就不会造反;
反过来,如果他意识到了,就一定会造反,这也是刘邦聪明的地方,三个异性王,第一个被杀的是韩信,因为他的实力最强,否则的话,先杀彭越或是英布,韩信早晚会醒悟过来,一定会造反
问题在于韩信的政治嗅觉不敏锐,从齐王到淮阴侯,就没想到刘邦的本意是要杀他,前面有朋友说:韩信从市井子胯下爬过之后,就没有了血性。从齐王到淮阴侯,乃至被野鸡的厨娘用竹枪捅死……,这个与其说是血性问题,不如说是政治嗅觉问题,所以,韩信只是个军事家,不是政治家,不懂政治的军事家是早晚要陪葬的,就如后来的林彪
这就是前面有朋友提到的缺乏帝王气度,说难听点就是想享齐人之福,既不甘心为臣,又不愿意出头为王,说到底就是玩小聪明把自己绕进去了。
另外 大家看看我的另外一篇文章 参考一下
近来读史记,恰好读到淮阴侯一章,读后不仅掩卷长叹,国士无双、有不世之功的韩信,最后落得被诛三族的兔死狗烹下场。于是,来知乎看看大家对韩信的看法,看了这个问题的两个热门答案后,不免有些失望。第一个答案最火,但不值一驳,看了几段就看不下去了。第二个答案引经据典,有礼有节,但我不认可,在此基础上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作者把韩信的人品不好作为韩信会反的因素之一,谬也!
无论太史公还是温公,虽都提及淮阴侯“贫五行”,但说白了,也只是韩信不务正业,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而已,常去别人家蹭吃蹭喝,不免引起常人反感,口碑自然不好,但也不至于跟人品不好挂上钩吧?刘季当年又好到哪去?若非日后定天下,想来在当地口碑也不好。仅分老爹肉羹、弃子而亡这两条就足够他污名留世的。
作者又提及出卖钟离昧一事证明韩信是背信弃义的小人,还就通鉴和史记做了比较,并因太史公欣赏韩信而更信任通鉴上的说法。但不知作者在读史时注意到史家二绝唱的立意不同没有,前者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后者则是“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那通鉴肯定更注重“礼之纲常”。
后来韩信衣锦还乡后,对待旧人的气度,也不凡,由此可见淮阴侯的人品也不还行吧。依我个人之见,韩信的品行既没有那么不堪,也没高到哪去。
这个在后面还会提及。评论韩信这类“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的人物,不要把品行道德这类因素作为判断其历史作为的主要标准,勿落入儒家的历史观俗套,应更着眼于大仁大义及天下大势。有许多诸如吴三桂那样的历史人物,年轻时也美誉在外,后来也不是反了吗!
再者,如作者所说,“韩信看重刘邦的知遇之恩,但对王爵更看重,虽能隐忍,但孩子气严重。”
韩信对刘邦的情义,从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时,他的回答以及后来的作为可以看出来。依韩信对于天下大势的判断以及他的韬略,怎会不明白当时楚汉争霸处于僵持时期正是他另起炉灶三分天下的最佳时机呢?此时不反,等天下大势已定后,再反?呵呵
因此,从中我们恰恰可以看出韩信还是重情重义之人,还可以看出他是缺乏政治智慧的,他过于看好汉王和他的关系啦。也即作者所说的“孩子气重”,但我更倾向于用政治情商低来形容。
作者说到韩信“对王爵更看重”,看到此我觉得甚是可笑。
汉军出蜀后,淮阴侯“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催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直至后来与高祖合击楚霸王于垓下,立下不世之功,功盖天下。高祖定天下时,对各路诸侯又拉又打,封王封侯者不甚枚举,以韩信之功,给个王爵不是应该的吗?那时兄弟们跟刘季打天下,谁不想胜利后搞个封地,出将入相,就如现在打工者为了工资给老板卖命一样,难道大家都是为天下苍生计?张良曾对汉王说“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不正是这个意思。
至于他要“代王”之事,实属政治智商低的表现。说白了,即使他不要,出于天下大势所趋,以萧何张良的智谋,也会让刘邦封其为王,何须他屁颠颠的去要。都有实力去问鼎天下的人,还为王位三公如此,呵呵
“孩子气”和政治智商低是两回事,前者的语境是淮阴侯把高祖当成老子来对待的,后者的语境则是政治博弈。从拜将一事来看,韩信一直把刘邦项羽看作跟自己是平等的,而非把对方当做主子,自己做奴才。正所谓“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我当以仇寇报之!”这也正是春秋战国时,备受推崇的士之精神,是大写的人,而非后世的奴才臣子思维,作者却当作是孩子气,更说对项羽有负气成分,未免可笑。
后来韩信被夺权,遭迁徙,贬王为候,到最后与灌婴樊哙之流为伍,作者不认为这是高祖在故意羞辱他,甚至逼他吗?是不是忒不公正啦?淮阴侯“常称病不朝从。”他已知道自己的处境了,如此低调最后还遭烹,正是高祖非除其不可。究其原因,还是“汉王畏恶其能”,若高祖有太宗的文韬武略,或许韩信也能善终。
因此后来史书里才有韩信跟阳夏侯造反的荒唐可笑段子。陈g本是高祖的亲信,跟淮阴侯交情本就一般,而天下大势都已定了,国士无双的韩大将军在手上一点兵力都没有的情况下还去反叛,也忒漏洞百出,自相矛盾,荒唐可笑了吧!但无论如何,韩信是不反也得反了,这个反贼的帽子他是被戴定了。
至于作者后来所言的主疑臣疑之类的言语,实在是纠结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你看《史记》中刘邦定天下如何灭异性王侯,即使连萧何不也都在高祖的“关爱”下获得战战兢兢吗?这些人刘邦都如此对待,更何况韩信呢!
至于作者后两个观点,我是认可。
说到底,在我看来,韩信本应该反,在“今足下带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扫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时反,纳蒯通之谏三分天下是个明智之举,即使败了,还不至于被人在史书污蔑,甚或留下楚霸王那样的美誉。
大将军本是苍鹰,后来却选择了像樊哙那样做高祖的猎狗,能有好下场吗?其实出卖钟离昧那事就可以看出后来韩信的尴尬啦!但即便如此,依大将军的文韬武略(看其战功及出蜀前分析天下大势即知),若选择在天下大势已定的形势去当乱臣贼子,也妄辜负了他的一世英名。所以他是绝不会反的。
他这样的人物,要就去争天下,死也可如楚霸王那样壮烈,或如张良范蠡那样功成名就后看淡名利退隐江湖,倒可善终。但大将军最后却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还在史书里落个“反叛”的罪名,又何尝不是其性格使然,不禁让我辈掩卷长叹。
时也!命也!
“当时我只是急着回家了。”韩信这么对陆贾解释道。“因为天色很晚了,我必须回家去。”
这个理由显然不太能令汉国最犀利的辩士满足,要知道,就连刘邦本人都以曾和他侃侃而谈感到自豪。“尔等比陆公,相差可是不能以道里计了。”在面对南越民间使团的蓄意刁难时,刘邦很淡定地这么说。代表团们认为由中央政府来指定南越统治者是失约,但刘邦还是决定把陆贾派去南越,宣布对南越王赵佗的任命。这趟苦差事不花一年半载办不下来,于是陆贾决定走之前来见见韩信,顺便问一些困惑已久的问题。
“你就不要骗我啦。”陆贾说。
“这可是真的。天一晚我就想回家去,一直都是这样。”
“再搪塞我,我可就起程了,南越那地方瘴气多,听说最近还在搞运动,闹着要把使者扣起来杀头,指不定我就回不来了。到时候你可千万别后悔。”
“你这点倒是提醒我了,既然你此去吉凶未定,移动硬盘还是应该交给我保管,要不然可是人类文明一大损失,六世纪的江陵和前四世纪的亚历山大港都要甘拜下风呢。”韩信戏谑地说道。
多年之后,长安城中的著名旅游爱好者、公共知识分子、剧透学硕士与柏拉图爱情主义者司马迁在记载此次对话的同时,很是发了一番咏叹。他说,大家没想到的是,最终陆贾完成任务回到了长安,这时却得到了韩信已经被一根绳子勒死的消息,啊,人生是如此无常,所以大家要更加珍惜生命。就这样,读者又被剧透了。在剧透这门艺术的贡献上,太史公绝对是个中翘楚,描写项羽的时候,他的每个单词几乎都让人明白“这家伙最后一定会悲壮地失败”,对于一本书的主角来说,这种做法的丧心病狂程度就像艾伦?里克曼头上贴着“我是卧底”四个大字出场,或者让唐国强在片头耸耸肩说“抱歉我最后还是没能兴复汉室”一样。
这种做法后来终于触怒了武帝,在他被司马迁告知李陵其实是在苦战后才不得已投降的时候,一种被剧透的羞辱感充斥了他,因为详细的战报要在总参谋部那群人经过详细的研究之后才能出炉。最后他们给出的战报支持了司马迁的判断,那上面显示在塞北的天寒地冻中,机械化部队寸步难行的李陵面临的境遇甚至比1949年新年来临之际徐州地区的邱清泉还要窘迫。但是这进一步坐实了司马迁剧透的罪名,于是他得到了皇帝的惩罚。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剧透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当然,在《变形金刚》开始前告诉家里的妹妹“擎天柱最后不怂了,打跑了威震天”,这样的行为还是值得鼓励的。
剧透之所以这么招人讨厌,最大的原因是它抹杀了未知的乐趣,据说这正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过,多年前游荡在淮阴街头的韩信未必支持这个看法,他生活中最大的不确定是不知道每天的晚饭在哪,而这种不确定显然会带来很多麻烦。
年少时的那种窘迫感常常占据韩信的内心,这甚至影响到他后来的指挥风格。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高祖三年的,在那场战争中,韩信背水列阵,并最终击败了强盛的赵国军队。对此战的解释历来十分不一致,有研究者声称这只是当时地图绘制工业的粗糙误打误撞导致的喜剧结果,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10年第一版的《精神分析引论》中专门提到了这位东方将军的例子,他认为这样诡异的指挥是韩信从童年形成的某种隐晦性心理的曲折表达,并且这种作战风格很可能和同样善于将部下逼上绝路然后爆发出惊人战斗力的项羽有某种隐秘的关联。韩信仕楚时的史料发生了严重缺失,这进一步给这段历史抹上了迷雾。
不过这些当然都是后话了,在韩信生活的时代,心理学事业尚不十分发达,因此韩信得以避免被当做孤僻症患者接受强制的社区心理干预,这既是幸运,同时也是不幸。试想,如果Will Hunting得以生活在韩信的时代,那么他多半要被始皇帝拉去修长城,每天垒砖,至死方休。自然他或许可以被百夫长看中,演算一些诸如临洮到辽西的距离这样的东西,但这些也与大局无补。不论何时,闲着没事的年轻人总要找点什么事做,这其中包括修长城,打DOTA,或者闹革命。由此可见竞技游戏的发明为社会稳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而在此之前,不想去修长城的年轻人能选择的出路就很有限了。
在选择了第三条路的年轻人中,最出名的一个人便是项羽,他是个纯正的楚人,和韩信一样。楚人,这个名词在前二三世纪之交的名声大约和如今的拉玛西亚青训营有两点相通之处,一,那里的人都很聪明,很会用计谋博取胜利;二,那里的人都是小矮子。从他们的一生来看,韩信证明了第一点,项羽则证伪了第二点。
在渡江西向,投入革命的同一年,项羽在首轮第26顺位被大洋彼岸的印第安篮球联盟选中,选秀报告上赫然写着:“扎实的身体基础,惊人的爆发力与弹速,优秀的护框者,可以从两侧腰位运球发起进攻,破坏力极强,令人担忧的是射术尚不稳定,且往往过于自信而导致失误”。这份报告很好预言了项羽后来的结局,事实上,如果他的箭法能再准那么一点,广武山上的刘邦就提前成为一具尸体而不是子弹擦心而过的东条英机了。
由于正忙着跟随叔父闹革命,项羽没有当成运动员,这让他感到很遗憾,以至于后来他还对从那里退役回来的樊哙专门问起这件事,后者则一边切着牛肉一边豪爽地回答:“霸王,打天下这个游戏可比打球好玩多了。”
此时韩信牵着项羽的乌骓马刚好路过阶下,听到了这句话,他不置可否地走开了。如果可以选择,他更想过一种在阴天的日子里窝在自己家里的被窝中,一边看着本月新番一边吃着零食的生活。但问题在于,帝国疆域之内,不合法家信条的文艺作品已被禁绝许久,官方说法是它们已经全部在咸阳城外七十里的大坑中被付之一炬,若干不合规范的民间图书馆也被勒令关闭整改,虽说理论上说整改完毕后仍可恢复开放,但目前看来仍然是遥遥无期。但也有传说称,它们的副本仍被妥善珍藏在帝国图书馆的深处。据说该图书馆由无数太极形的回廊组成,中央有巨大的通风井,每层回廊上都可以看见上一层和下一层,就如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革命一样没有尽头。
这个传言令韩信把进入咸阳,找到那些遗失的动漫当成了下一阶段主要的人生目标。他本想写一张纸条告诉收留自己的漂母这个消息,但他突然想到漂母并不识字,于是他唤来家里的秋田犬,拍拍它的头说:“我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也不回来了”,然后一直向北走。某日暮色四合时,他走到长江岸边,一支正在行军的庞大军队吸引了他,不过还没反应过来,他就被当作奸细被抓住了。他被带到项羽面前。
“你是哪里人?去哪里?”项羽居高临下地看着韩信。
“我是楚人,要去咸阳。”
“我们也要去咸阳啊,我们一起走吧?”项羽露出牙齿一笑,说。
“啊……”韩信习惯性地犹豫了一下,“好的。不过,我们现在这是在哪里?我们出了楚地么?”
“还没呢。你没听到楚歌吗?”项羽勒住乌骓马说道。“天晚的时候,风里就会有楚歌的声音,所以我们还在楚地呢。”
“可是将军,我似乎没有听见啊。”韩信说。
“真逊啊,亏你还是楚人。”话音未落,项羽已经一夹马肚走远了。
“不不,我在淮阴的时候听得很清楚的,大概是这里人太多了吧……”韩信紧张地辩解道,可是落日下的马嘶声淹没了他的声音。
尽管江东的士兵们气势如虹,最先进入咸阳的却不是他们,这让韩信有一些失望。当项羽得到这个消息时,他刚刚率领士兵破釜沉舟渡过黄河,以雷霆万钧之势消灭了秦帝国的精锐集团军,其英姿有如在秋日的阿尔卑斯山前对战卡西乌斯的斯巴达克斯。“只要渡过黄河,暴秦便永远无法奴役我们!”这句战前誓言因此永铭史册。而与此同时,一支奇怪的武装力量正沿着黄河南岸飞速向帝国的心脏咸阳突进,而他们一路上遇到的抵抗比镜头前的麻仓优还要微乎其微――这后一句是韩信听到消息后懊丧的评论。项羽的表现则更为直接――他来到营寨后的山上,先狂奔着追到了一只赤牝鹿,又徒手制服了一群食人马,这才稍微解了一些气。
之所以说这是一支奇怪的力量,是因为这支力量的组成人员十分杂乱无章,至少在项羽方面看上去是这样,因此,在分兵的时候,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这支力量会首先进入咸阳。这支力量似乎可以承担任何形式的任务,除了在一次战争中直取敌方首都取得头功。
“这就是你一开始对我们的印象?”萧何侧过头问韩信,此刻他们正坐在夜行汽车车站的候车室长椅上,远处的灯火渐渐明灭。
“对啊,当时霸王军中总传说汉王是一个郁郁不得志,除了人缘一无所有的怪大叔;子房君是一个写了‘引刀成一快,不复少年头’这样的诗句却总被猥琐男认成妹子来搭讪的少年;樊哙是一个冲锋时每次都要一边旋转着一边喊着“人在塔在”第一个上前去的退役篮球运动员……”
“这些在事实上都没有错。当然你也看到了。”萧何温和地说。
“额……当然还有您。当时我对您的传言特别感兴趣,原因是据说您……进了咸阳城后是唯一跑到帝国图书馆里去的人?其实我来咸阳的目的也是图书馆。他们当时说您唯一感兴趣的事就是各种数字,粮秣的,武器的,人员的,无论军队前进还是落后,您只是整日把自己埋在草稿纸里。”
“这也没错,我来咸阳的目的就是国家统计数据库,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世界。不过真正见到以后还是有点失望,算法的效率还是偏低,现在正在进行全面的改造,希望很快能见到效果。”萧何推了推眼镜说。
“嗯,不过既然您只关心数字,怎么又会想到来追我?我是专门选择晚上的时间离开的,和我关系最好的灌婴估计此时还在睡大觉呢,更别说我和您在这之前根本没说过话。”
“那么我先来问你吧,你为什么要离开呢?”萧何反问道。
“因为我不适合这里,我还是只能听到旷野里的楚歌才能睡着。我觉得坐午夜汽车悄悄回家乡去,和隔壁面包店店主的女儿结婚,这对我个人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韩信说。
“我知道你不需要我们,不过我们需要你。”萧何说。“我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对当前的情况进行了严格的模拟,发现如果我们要夺得天下,只差一个你这样的人了。我知道你想回去,不过既然你是跟着项籍过来的,就跟着我们回去吧,时间不会很久的。”
“天下?”
“对,天下。”
韩信看了一眼萧何,此时,他们似乎连走出关中都还希望十分渺茫。在这种情况下谈到“天下”两个字,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幽默,不过萧何恳切的语气让人很难有这样的想法。
“那意味着所有的河流,所有的村庄,所有的歌谣,所有事物的集合。”韩信说。
“不,还远不到所有。”萧何说。“你应该去学学数学,到那时你就知道,比起宇宙来,天下只不过是麻雀的脑髓而已。”
此时夜渐渐深了,灯火渐次零落,仅有路灯和霓虹灯仍然亮着,候车室内的大钟一如既往地走着,由于两个人都没有说话,秒针的声音似乎清晰可辨。
“在那种情况下,确实很难拒绝。就像在星期四的宁静午后,你吹着口哨路过棒球场,这时有一个容貌清秀的女孩子对你大喊道:‘我们还差一个捕手!’你这时候难道不该全速奔跑过去吗?”多年之后,已成为十万大军最高指挥者的韩信在垓下的战场上对灌婴说。
“可是,如果一群脑子里除了自作聪明的想法什么都没有的人对您说‘我们就差一个程序员了’呢?呃,我只是举个例子……”灌婴犹豫了一下,说。
“难道我们是这种情况吗?”韩信说。
“当然不是。不过,我想也不是您的那种情况。”灌婴说。
韩信不置可否地摇摇头,又说道:“不过你知道,我一直不太擅长拒绝,从淮阴起就一直这样了。”
灌婴明白,在大将军的世界观中,“拒绝”这个概念并非一个实在概念,而更多的是哲学上的概念。这里的“拒绝”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自然是回绝他人,第二个层次,按照韩信自己的说法来说,是“拒绝那些自己应当获得的或追逐自己不该获得的”。正是因此,在战事达到高潮的时候,他向刘邦送去了请求被封为假齐王的信。
刘邦显然对此大为光火,一脚踢翻了洗脚盆,没有人敢接近他,只有张良大步上前说:“主公,您要知道,如果人不知道自己受到必然性的强制,他就不可能自由,因为自由只存在于对这种必然性的挣脱之中。”
“听不懂。这又是什么腐儒的蠢话,郦食其这种道理懂的最多了,可是他已经变成一道红烧里脊了。”余怒未消的刘邦说。
“这可不是腐儒之见。”张良对于刘邦的怒气早已习以为常,每当此时,他都会一直用自己那张俊美的脸盯着刘邦,直到对方消气为止。
于是韩信成功得到了齐王之位的册封,并随即率领大军南下作战。出征前,灌婴代替一向不喜欢作公开演说的韩信向士兵们训了话:“亲爱的小伙子们,过去的一年里,你们的足迹踏遍了北方大地,让所有的旧贵族都匍匐在我们的脚下。现在,让我们去彭城洗刷我们战争的躯体吧!”此时,全场的气氛达到了热烈的顶峰,但韩信却显露出满怀忧虑的表情。
“大将军,您在想什么?”曹参一脸憨直地问道。
“恐怕此刻也是我和诸君的人生巅峰了吧。”韩信说,“我只是预支了高潮来临后的感伤而已。”
“为什么要预支?”曹参追问道。
“因为那时候要忙着去死。”韩信答道。看到曹参震惊的表情,他说,“不要紧张,我是开玩笑的。”
曹参没有怀疑韩信的话,因为后者的幽默感并未随着多年的军旅生活而流失。在钟室听到死刑的宣告之后,他还最后幽默了一把,当然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
“我能见见萧相国么?”韩信说。
屏风背后没有回答。
“转告他说,我还是走进那扇窄门了,这样挺好,我很满意。”韩信自顾自地说着。失去意识前,他一直想着“这样会让我感到很孤独啊,为什么不派很多人来参观对我的行刑,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呢?偏要这样,真是的……”
听到回报之后,刘邦沉默许久,至于他最后说了什么,除了张良无人知晓。只有那天不小心闯入的一名侍者,看到了张良抚摸着刘邦的头,相比看。不停念着:“人类没有时间了解事情了,他们只能购买现成的东西,所以人类没有朋友,事情就是如此啊……”
三匹马依然站在山坡上,远处是层层叠叠的汉军,一直绵延到视线所不及之处。“您说从淮阴起就不知道怎么拒绝,这中间包括……那件事么?”尽管灌婴在一边不停地用眼神来示意,耿直的曹参还是问出了这句话,灌婴摇摇头想“不愧是汉军的米达麦亚啊……”,他担心地看向韩信,后者却仍然是一副没什么触动的死样子,简直让人想到凌波丽。
“你说的是我在淮阴从那个人的胯下钻过去的事么?”韩信问道。他又继续说,“那只是当时我想回家了,因为街巷的风里飘来了楚歌,所以我想回家了,于是就不和他计较了。”
“事情究竟是不是如此呢?不过也没有关系了。”灌婴想着,抖了抖缰绳,看向远方。隐约有楚歌的声音传来,不过听得不太真切。天已经黑下来了。
根据斥候的最新情报,项王将在今夜展开突围行动。
我认为韩信不会反,只是会有些怨气。但无论他是否有怨气,无论他是否造反,刘邦和吕后也一定会以谋反罪杀他。不以谋反罪杀他,无法给天下一个交代。不杀他,又担惊受怕。主要是韩信太年轻了,才三十出头,未来还有无限可能。而刘邦已经很老了。如果反过来,或者韩信六十多岁,病怏怏的,刘邦也不会杀。所以,无论韩信反不反,无论韩信采取什么方式避祸,比如像张良那样,都难免一死。其实这个问题太史公司马迁已经给了答案。他在史记中记载当时韩信屏退旁人,与陈l谋反,具体到何时何地以风筝为号。这就是太史公故意买了个漏洞,既然屏退旁人,那鬼知道他们说了什么?说明韩信根本没有谋反的意思,这样类似的漏洞书中还有很多,太史公迫于政治势力只能用这种委婉的方式来表达。除此以外,当时韩信的谋士也曾建议他反叛,但被韩信拒绝了。说到底,不管韩信反还是不反,都得死。当时韩信之流的异姓王都是迫于形势而封的,楚汉相争进入关键阶段时,韩信、彭越等人倒向哪边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时刘邦显示了他非凡的气度,许诺封他们为王,项羽大家都知道的,性格死板,愣是把王印放手里搓圆了也不给别人。西汉建立后,削藩已成定局,这也是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这些异姓王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只有长沙王吴芮因为地处南疆,可以起到缓冲南蛮对中原的威胁的作用,而且在削藩中帮了中央,当然也因为他在异姓王中最弱,所以被保留了下来,但后来也因死后无嗣被削。对于韩信谋反,我觉得可以说他有这个心,但他没这个胆。他知道自己迟早得死,劝他谋反的人也是这个理由,但是他到底是明白人,知道如今天下已定,反叛失去民心了,最可怕的是失败了肯定会留下千古骂名,成功了估计也会被骂,对于古人来说这可比死还可怕,因此他谋反的几率很小。再和历史上一位名人对比一下就更清楚了,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马腾、马超他们自称是其后人)是东汉开国功臣,但最后结局也很惨。原因很简单,当初他不是刘秀集团的核心人物,是后来从别的势力那里来的,尽管他能征善战,并且忠心耿耿,却始终不得信任,最终命殒如今的越南,为东汉战死。韩信也是如此,他是刘邦以权宜之计拉过来的,不是集团核心。不是圈里的,有这么厉害,这种人必须死了。昨天看到这个问题,连夜又看了一遍《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书?韩信传》以及《资治通鉴?汉纪》。非专业,仅说个人理解。首先回答“韩信有多牛”。“国士无双”,同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在刘邦面前这样评价韩信。“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刘邦评价他“战必胜,攻必取”。“王侯将相一人全任”,高坛拜将,平定北方,受封楚王,迁侯淮阴,赢得生前身后名。清人王志兰鬯 “气盖世力拔山,见公束手;歌大风思猛士,为之伤怀。” 能以一人之力,决定楚汉争霸的两位主角的命运,也就只有韩信。对于韩信会不会反,我觉得韩信是要造反的,原因有以下四点。1.韩信做人品行不好证据如下: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史记 淮阴侯列传》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资治通鉴 汉纪一》
司马迁与司马光在描写韩信的时候都提到了他年轻的时候没有德行,人品不佳。其次,为人阴险出卖朋友项王亡将锺离t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後,亡归信。汉王怨t,闻其在楚,诏楚捕t。……人或说信曰:“斩t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t计事,t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t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 “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於陈。――《史记 淮阴侯列传》或说信曰:“斩钟离昧以谒上,上必喜,无患。”信从之。十二月,上会诸侯于陈,信持昧首谒上;――《资治通鉴 汉纪二》
韩信与钟离昧是好友,项羽死后钟离昧投奔韩信。后来刘邦怀疑韩信要造反就来抓他,韩信害怕,就把钟离昧的人头献给了刘邦。司马迁在这部分与司马光有一定的出入,太史公写韩信找到钟离昧商量此事,然后钟离昧大骂韩信是小人,自杀而死。而司马光则写“信从之”,这三个字的意思即韩信丝毫没有念及旧情便杀掉了钟离昧。太史公对韩信素来敬仰,因而在此有美化韩信的成分,因而此处用司马光的更准一点。当然,韩信为了防止攻齐的功劳被郦食其拿到,在齐国投降的情况下攻齐害死郦食其这件事,更能说明其人品之差。不过这也和他所处的阶层有关,他处在社会的最低阶层,见多了世间的丑恶面,他这样的性格也是为了适应生活;再看同样出身不高的英布、彭越,也都是多变狡诈之人。2.韩信看重刘邦知遇之恩,但对王爵更看重,虽能隐忍,但孩子气严重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史记 项羽本纪》
大意是说,汉五年,刘邦和韩信彭越约定好进攻项羽,结果韩信彭越都没有理会刘邦,刘邦大败。刘邦很苦恼,张良进言说“诸侯不来是因为没有分到地,你给他们分了他们就来了”。于是当时已经是齐王的韩信得到了想要的土地,然后发兵支援刘邦。在此之前,汉四年,韩信害死郦食其平定齐国后,以恐齐地生变为由请为代王。刘邦当时被楚军困在荥阳,当着使者的面大骂韩信,后来迫于无奈,派张良去封韩信为齐王。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知道,韩信对王爵的追求非常的大,所谓无利不起早,一旦有了好处,韩信就跟吃了蜜枣一样的高兴;一旦没有好处,我管你是刘邦还是项羽,老子就是不动,这是典型的孩子气。另外一个孩子气的例子在于,当时项羽派人游说韩信,希望他背叛刘邦,三分天下,韩信是这样回复的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史记 淮阴侯列传》
韩信当初追随项梁,项梁死后追随项羽,官位最高也就是执戟郎中,出谋划策项羽不听从,因此离开项羽。其实他心里对项羽应该是有一定的复仇心理吧。一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在自己打算一展拳脚的时候被人不重视,任谁都会对那个看不起自己的人产生愤恨。所以,他拒绝了当时对他最好的建议,也是有一定的负气成分。有人可能会说,当初韩信受胯下之辱之时为何能忍?我的理解是,韩信是孩子气,但是不傻,当时不能不忍。首先,按照当时造刀的水平,屠户必然都是力气极大之人,同样是屠户出身的朱亥就是一个例子。所以淮阴屠户少年敢欺负带剑的韩信,必然是因为他身体强壮,至少比韩信要壮,否则谁会自找没趣。后来韩信改为楚王,提拔这个少年为中尉也能看出其确实强壮。其次,杀了人韩信跑不了,等级装备技能没有对面好的情况下被反杀的可能性极大。而且韩信自幼觉得自己能成就一番事业(从他贫穷时候就为母亲选墓地看出),肯定不愿意在市场上来个主C换对面小兵这样的事情。然后回归主题,继续说韩信孩子气这件事。齐人蒯通曾经两次游说韩信,劝他背叛刘邦自立,韩信认为自己功劳很大,刘邦绝对不会抢走他的齐地。之前蒯通曾经告诫他”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功高震主的危害,他却认为这不可能出现在自己身上。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蒯通说不听,已详狂为巫。――《史记 淮阴侯列传》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韩信当时虽然拒绝了蒯通,但是他犹豫了,最后之所以没有背叛刘邦,是他认为刘邦不会动他的齐地,不会动他已经拿下的封地。但是实际上呢,项羽一败,韩信自认为自己功劳最卓著,得以位列三公,但是最后萧何、张良、陈平都排在他之上,自己的军权被刘邦夺走,正月,被迁为楚王,离开了齐地。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史记 淮阴侯列传》
这让韩信非常的不爽,比起齐地的富庶,楚地就差太多了,而且当时其他异姓王中,卢绾仅仅是刘邦的邻居就被封为燕王。后来自己降为淮阴侯的时候,又羞于和绛侯灌婴等人一列。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史记 淮阴侯列传》
如此大的落差,任谁都认为赏罚不公,心理不会平衡。会想起当初项羽蒯通等人说的三分天下,今昔对比,自然会想到造反。3.猜忌天下之乱源也,主疑臣则诛,臣疑主则反,主疑臣而不诛则臣疑而反,臣疑主而不反则主必诛之。刘邦对韩信一开始是比较信任的,但是韩信坑了郦食其和在齐地擅立为王加上约战不至,待价而沽的做法使得刘邦对韩信开始猜忌和不信任。项羽死后,韩信又收留了钟离昧,这样刘邦感觉很不爽。同时,自己的军队和朝中将领又不能与韩信相比,韩信一造反,自己就危险了:冬,十月,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者。帝以问诸将,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帝默然。又问陈平。陈平曰:“人上书言信反,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诸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资治通鉴 汉纪二》
刘邦能想到这些,韩信自然也能想到这些。所以,在得知刘邦怀疑自己的情况下,自己肯定要先下手为强。但是消息走漏了,刘邦借游云梦泽为由抓住了韩信。韩信这次谋反计划流产了,随后被降为淮阴侯。但是,他心里也知道,刘邦还是嫉妒他的才能,所以把他软禁起来。日日担惊受怕,总是有一把刀悬在自己头上,这任谁心中必然都是不爽的。再加上“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一事件之后,刘邦对他更有猜忌,因此,便有了韩信第二次联合陈g的造反。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史记 淮阴侯列传》
4.韩信太年轻按照资料显示,韩信死在汉十年,当时年仅35岁。此时刘邦已经60岁,而且身体不好。 萧何61岁,张良54岁,吕后45岁。 如果韩信当时不反,吕后也不杀死韩信,刘邦死后会怎样?萧何张良死后又会怎样?很显然,单凭吕后一人,怎么会是韩信的对手?韩信熬死那几个老家伙之后必然要反,拿回在他心里本该属于他的东西。更新内容:昨夜与聊了很久这个话题,他提到了韩信必反的一个分析,我觉得很有道理,前来补充。5.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代表的利益集团与刘邦的利益集团冲突。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但是六国仍不时有人意图复国,刺杀秦皇。归其原因,只因秦王灭六国太快,一统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因而六国旧贵族借“伐无道,诛暴秦”为由可以颠覆秦国。项羽继承了战国时期的理念,灭掉秦国,分封诸侯王。而刘邦则继承了秦国的思想,大一统后分封诸王,但诸王皆听命于皇帝。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大多还保有战国时期的分封思想。之所以支持刘邦,他们认为刘邦和项羽一样,仍保留周代的分封制,各诸侯监察一方,而且之前刘邦也是这样许诺他们的。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刘邦许诺封王,但是却不是恢复周制。周分封制是为了奖赏功臣,由诸侯扩大领土;汉封国制则是拉拢观望的诸侯,稳定皇权。待皇权足够强大的时候,便逐步剥夺他们的权力,改异姓王为同姓王。韩信等人最初倒向刘邦,只是因为他们认为刘邦项羽是一样的理念,自己在刘邦这里功劳又大,支持刘邦得到的封赏必定大于倒向项羽。但是后来得到的结果与预期不同,而且有被扫除的危险,这个时候,造反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唐朝,尉迟敬德在宴会上打架。李世民对他说:我才明白韩信彭越被诛,不是刘邦的过失。韩信有多强?在秦末汉初这段时间里,在军事上有两个无解的存在,一个是韩信,一个是项羽。一个5万打50万,一个2万打20万。后来历史上又无数人想模仿韩信和项羽背水一战或者破釜沉舟,这些模仿者大部分都玩脱了。也就是说,称韩信为战神也不为过。而且历史上敢说将兵多多益善的人也就只有他了,诸葛亮不敢说,岳飞不敢说,就连常遇春也只敢说自己能将十万,还被人当笑话。这种在军事上无法击败,无法超越的存在,你说有多强。韩信会不会造反?韩信是一定会反的。要么是他反了,要么是他“被”造反,没有第三条路。我来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韩信生于前230年,刘邦生于前256年,萧何生于前257年,张良生于前250年,吕后生于前241年。刘邦比韩信大26岁。萧何比韩信大27岁。张良比韩信大20岁。就连吕后,也比韩信大11岁。如果等正常死亡的话,这四个人没有一个有自信能够活过韩信。那么,这些人去世了之后,天下,又有谁,能够阻止韩信了呢?后来,也有一位战神死于非命,那位战神死的时候也很年轻,他的名字叫做岳飞。韩信被废,怨气是有的,就算有怨气代表他有反叛之心,但没有确实的证据。韩信、彭越、英布这几个人造反的证据都是手下的小报告。如果一个人造反的证据是这样就算了,三个人全是这样,这tm的明摆着里面有问题。再说,韩信在被废之时说,鸟尽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表达对刘邦的怨恨;而到被杀之时说,悔不听蒯通之计,这说明他死到临头才真正有了反意。赞最多的答案错了。韩信被废是因为兵权太重,军事才能太强;韩信被杀是因为吕后担心刘邦之后他难以驾驭,威胁自己。这和异姓王根本没有必然关系。否则你就解释不了张敖只是被废,也解释不了彭越在被贬庶人之后还是被杀,更解释不了刘邦临死前要杀樊哙,我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扯到樊哙。如果韩信死因是异姓王威胁皇权,那么我们看一下时间线项羽死后,刘邦还没有称帝就第一时间夺了韩信兵权,刘邦即位第一年燕王臧荼、临江王共敖就率先造反,被刘邦消灭。前者因随项羽入关而受封,后者是项羽在会稽郡的老熟人。紧接着第二年,刘邦废韩信。但彭越英布安然无事。一直到刘邦死前一年,这两个人还安生地做他们的异姓王,到长安朝拜。至于其他诸侯,张敖是特例,废他主要是吕后的原因,刘邦说的那句非刘不王就是针对的吕后。因为张敖的老婆是吕后的女儿,既是异姓王又是外戚,不得不废。韩王信不是莫须有的罪名,而是因为匈奴来犯惧罪反叛。长沙王吴芮更不用说了,根本就没有被废。卢绾是臧荼的继任者,如果刘邦就是针对异姓王,知道他们一定会威胁他的天下,为毛还要把自己的铁杆兄弟往火坑里推呢?而且韩信在被废之后,刘邦一直与他相安无事。可见刘邦压根没有想杀韩信,或者说,刘邦认为只要他在世,韩信构不成威胁。刘邦,准确说是吕后对异姓王大开杀戒是在刘邦死前一年。吕后在这一年先是同时采用诱杀的方法杀死韩信和彭越。杀韩信是伪造谋反,杀彭越的借口是说彭越是勇士,久后生变。由于韩信、彭越、英布3人是休戚与共(垓下决战之前,3人按兵不动,刘邦无力打败项羽,刘邦与3人密约,正式确立了战后3人的权力和地盘),英布惧罪,不得以起兵,兵败被杀。卢绾在刘邦死后马上叛逃匈奴。横算竖算,刘邦真正因为异姓王本身实力过于强大威胁皇权而被废的只有韩信一个人!而且刘邦一个异姓王也没杀,真正对异姓王操起屠刀的是吕后。
吕后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之后篡位扫清障碍。因为刘邦死后,吕后还把同姓诸侯,刘邦的亲儿子们都杀得差不多了。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吕后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把忠于刘邦的诸侯王全部杀掉,无论姓不姓刘!所以我的结论就是这样。如果不是吕后这个政治强人要篡位,韩信是不会死于非命的。韩信是军事家,不是政治家!为什么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们还纠结于他的死呢?关于韩信,我有以下几点看法:1.韩信军事才能太强大了2.韩信受汉王知遇之恩,不会造反,即使造反,也是被逼的3.韩信必须要死,无可避免4.韩信的人生是完美的,没有遗憾,就算是有点遗憾,也是小遗憾5.韩信和刘邦的故事是千古君臣际遇的典范,这个故事总体来说是也完美的。关于韩信的军事才能,不用多说了,我们直接说说韩信和刘邦的感情。韩信拜帅前受过很多屈辱,怀才不遇的时间太久了。有过怀才不遇的感觉的人,肯定能够明白那种滋味,人才被庸才指指点点,甚至嘲弄。这种情况下,韩信多么渴望得到施展才华的平台啊!刘邦隆重的拜帅仪式,是韩信一生最幸福的时刻。韩信对刘邦的感激,肯定不亚于诸葛亮对刘备以及商鞅对秦孝公。一饭之恩尚思报效,何况这天高地厚的知遇之恩?韩信为刘邦回报了经天纬地的功勋,也回报了自己的生命。再说说刘邦,韩信功劳这么大,刘邦在内心不可能对韩信没有感激的,这从对韩信的封赏也可以看出。。可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不能凭感情做事。韩信功劳太大,才能太突出,军中威望太高(参考樊哙对韩信的态度),太年轻(死的时候只有32岁),为了以后政权的稳定,刘邦必须要临死前除掉韩信。这是一个没有其他办法的选择。所以我们面对这个故事的时候,没有必要纠结于韩信有没有想造反。刘邦说韩信造反是不得已,我们今天还说韩信造反是对他的一种人格侮辱。我们也没有必要纠结于韩信有没有办法可以免于一死,没有办法,要有只有一种,就是当初的三分天下。但是那样做,是违背韩信的良知的。韩信身受刘邦大恩,他不可能在刘邦没有对不起自己的时候背叛刘邦,拜帅的一刻已经决定了自己功高盖主被杀的命运。可是如果这一切从头,韩信仍然要走上拜将台,迎接自己的人生舞台,历史使命和人生宿命!补充一下,我们无法否认韩信的才能和功勋,翻遍中华历史也没有几个人可以比拟。我们总是很容易看到韩信为刘邦立功很多,却看不到刘邦给了韩信的回报。韩信是人才不假,可是没有发挥的平台,他就只是吃不上饭的盲流,钻过别人胯下的孬种,项羽帐下不得志的执戟郎!我们今天读个985小本科小硕士,一个月赚2000块钱,都会觉得怀才不遇无比苦闷;想人家韩信身负不世大才,连吃饭都解决不了,连赢得朋友的尊重都做不到,他的压抑会有多么恐怖?刘邦用隆重的拜将仪式给了韩信从未走过的尊重和信任,给了韩信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了他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韩信后来能够建功立业,施展抱负,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彪铭青史……对于韩信来说,这是地狱到天堂的救赎!是韩信成就了汉王的事业,也是汉王的事业成就了韩信啊!同样是出身卑微的屁民,相比于很多一生坏才不遇郁郁而终的人来说,韩信是多么幸运?!!感谢 护耳大脸 的点赞!大V出马果然不同凡响。如果大家对我的答案满意,希望您能点赞并关注我,不胜感激!其实早在韩信被杀之前他就已经在密谋造反了。
快速浏览了一下楼上答主的答案,发现楼上认为韩信没有谋反的原因主要是两个:要反他早就反了;韩信是一个重情义的人。
这两条看似有理,但实际上说服力不足。原因是不同人在不同境地的情况下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韩信曾经位封齐王、楚王,手握军权,在楚汉之争中占据着极为有利的地位,这时候他没有反,因为当时他没有反心。
韩信的确说过汉王以其食食我、以其衣衣我,从他报答漂母一事看来,他也是一个重情义的人。
所以,在本可以保持中立坐观其变的楚汉之争中,韩信坚定的支持了刘邦,没有丝毫反心。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他是一个胸无大志(这个志指的是成为九五之尊)的人,他的人生目标充其量也就是维持当时的地位,当个诸侯王而已。
不过有一点,当时他有兵权,当时他有地位,当时他是人赢,当时他志得意满。
但是当他所有的兵权都被削掉了之后呢?
经历了从最有实力的诸侯王到囚徒的巨大打击,韩信自己也感慨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那么他还会感激刘邦给他的恩情吗?
韩信此人性格高傲,一个要兵权没兵权要封地没封地小小的淮阴侯是完全无法满足他的,这一点从韩信对樊哙的鄙视就能看的出来。“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沦落到这个地步,韩信不甘心,甚至是心怀怨恨之情,他怀念以前诸侯王的生活,痛恨现在的淮阴侯的生活。同时他也明白了所谓汉王以其食食我,以其衣衣我只不过是对他的笼络而非真情。
他被骗了。一个重情义的人当明白自己的感情被欺骗了,恐怕会留下比普通人更深的阴影。
当一个人被欺骗、心怀怨恨的时候,想要改变现有的这一切就变的极有可能,尤其是像韩信这种有能力的人才。而谋反正是让韩信回到以前那种生活的唯一途径。凭借韩信的军事能力和威望,他有成功谋反的自信。再加上他又拉拢了陈g,他明白只要能成功的劫持吕后和太子,就可以占据有利局面,大事可定。
到时候至少他可以夺回本属于自己的一切了。
以上就是对“韩信谋反”的可能性以及韩信的心理变化做出的一点分析。人在不同境遇下做出的决定不一样,这就是前面那两个说韩信不可能谋反的理由没有说服力的原因。
至于韩信谋反的证据,最直接的就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和陈g的对话。
拜为钜鹿守,辞於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於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g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你知道。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g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g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g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g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g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如果有人说韩信与陈g的对话可信度差的话,这里面还有个小细节值得思考。前提:韩信的死法是被人所公认的假如说韩信是无辜的,吕后想除掉他很简单,为什么要大费周折编造一个皇上大胜的谎言然后还要让萧何把韩信骗到宫中再除掉呢?直接派兵包围韩信的住宅就好了嘛!可见韩信当时已经有所准备,并且走漏了风声,吕后这样谨慎行事也是害怕打草惊蛇。综上所述,韩信确实有谋反之事的。
至于第一个问题韩信有多牛,个人感觉韩信的军事能力在中国古代是top10。井陉之战打得挺漂亮,是一流的军事人才。
可能文不对题,但是看到一些答案将问题扯到分封制和郡县制上,却又不吐不快,如果觉得不对的话就折叠吧。一、郡县的出现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孓遗者矣。《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正是汉书的这一段话,让世人以为郡县是秦代才出现的,但是细查史料,会发现这根本是错误的!那郡、县诞生于何时?子誓曰:「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匕傩眨x缙渚9丫燕而保焉。今椴坏溃君助臣,二三子天明,君命,德x,除u,在此行也。克痴撸洗蠓蚴芸h,下大夫受郡,士田十f,庶人工商遂,人臣`圉免。志父o罪,君D之。若其有罪,gO以戮,桐棺三寸,不O俦伲剀泷R,o入于兆,下卿之P也。」《左靼Ч辍
可见在春秋时期郡、县已经存在,而县的地位似乎比郡还要更高。且春秋之时,县已经非常普遍,而战国时期郡的设置也普遍开。比如:十七年春,c秦鸬り,秦大∥臆,丶资堪巳f,我大④屈Ⅰ④逢侯丑等七十N人,遂取h中之郡。楚淹醮笈诓挥谜炎友浴G匾蛄舫酰愿钗住⑶兄ぁ《史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这是楚的汉中、巫、黔中郡。王朝弓而射魏之大梁之南,加其右臂而僦俄n,t中方^而上蔡之郡囊印_射圉之|,解魏左肘而外舳ㄌ眨t魏之|外而大宋、方c二郡者e矣。《史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这是韩的上蔡郡,魏的大宋、方与郡。而w武`王亦俗胡服,T射,北破林胡、:BL城,自代K较拢粮哧I槿6秒中、eT、代郡。其後燕有t⑶亻_,橘|於胡,胡甚信之。w而u破走|胡,|胡s千N里。cGV刺秦王秦舞者,_之O也。燕亦BL城,自造至襄平。置上谷、O、右北平、|西、||郡以拒胡。《史卷一百十匈奴列鞯谖迨
这是赵的云中、雁门、代郡和燕的郡。更多的郡县可参考《战国政区地理》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战国七雄除了齐国都有郡,而齐国也有类似郡的五都之制。而此时战国的郡则是县的上一级结构。歇至楚三月,楚襄王卒,太子完立,是榭剂彝酢?剂彝踉辏渣S歇橄啵榇荷昃n淮北地十二h。後十五q,S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R,其事急,以榭け恪!挂虿I淮北十二h。封於江|。《史卷七十八春申君列鞯谑恕
综上可见,历史是不会跳跃发展的,郡县这一结构已经行使了数百年!诚然,秦始皇曾经和大臣讨论过分封的事,但是根本没有提到废除郡县制。二、楚汉时的郡县。既然郡县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普遍了,那楚汉时期有可能逆转吗?答案是不可能!楚兵已破於定陶,淹蹩郑盱台之彭城,并羽、纬架自⒅R纬樗就剑云涓吻榱钜R耘婀榇X郡L,封槲浒埠睿⒋X郡兵。《史卷七羽本o第七》
项梁死后,刘邦被楚怀王任命为砀郡长,可见此时依旧是以郡为行政单位的。故立沛公h王,王巴、蜀、h中,都南。而三分P中,王秦降⒁跃嗳h王。王乃立章邯橛和酰跸剃以西,都U丘。L史欣者,故店z掾,L有德於梁;都尉董翳者,本裾潞党9柿⑺抉R欣槿酰跸剃以|至河,都店;立董翳榈酝酰跎峡ぃ几吲a阄和醣槲魑和酰鹾|,都平。瑕丘申者,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楹幽贤酰荐藐。n王成因故都,都翟。w⑺抉Rn定河龋涤泄Γ柿n橐笸酰鹾龋汲琛a阙w王歇榇酢Zw相耳素t,又入P,故立耳槌I酵酰踮w地,都襄.君黥布槌9谲,故立布榫沤酰剂[毒擒锹拾僭阶糁T侯,又入P,故立芮楹馍酵酰价ァAx帝柱舶⒈裟峡ぃΧ啵蛄榕R江王,都江陵。徙燕王nV檫||王。燕㈥拜楚救w,因入P,故立荼檠嗤酰妓E。徙R王田市槟z|王。R⑻锒共救w,因入P,故立都辇R王,都R9是厮琮R王建O田安,羽方渡河救w,田安下党牵浔淀羽,故立安蓖酰疾╆。田s者,地梁,又不肯⒈楚羟兀怨什环狻3砂簿N⒂∪ィ入P,然素其t,有功於w,其在南皮,故因h封三h。番君⒚蜂m功多,故封十f艉睢m王自立槲鞒酝酰蹙趴ぃ寂沓恰!妒酚卷七羽本o第七》徐城县,中。东至州五十里。本徐子国也,周穆王末,徐君偃好行仁义,视物如伤,东夷归之者四十馀国。周穆王闻徐君威德日远,乘八骏马,使造父御之,发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原东山之下,百姓归之,号曰徐山。按山今在下邳县界。楚、汉之际,项羽置东阳郡。《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九》
再来看项羽的分封,也基本是按郡为单位分的(河南、河内、河东在战国都是郡),甚至于项羽也曾建立东阳郡。所以,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度是承自项羽乃至战国时期。《后汉书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就明确指出“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且汉代诸侯王的权势也丝毫不小,可以参见《
。三、原问题事实上原问题其他答案已经回答的差不多了,要想深入了解韩信,势必是要读古籍原文的。我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是说明郡县制和韩信的关系并不大,把郡县制改成中央集权或许好些。我昨天刚好看完”楚汉相争“ - 兔死狗烹这段。以前看的时候不觉得,这次重看才觉得。其实韩信没有想谋反,看那时谋士一直劝他三分天下他的反应就知道,可是他也是真的想当诸侯王(齐王)。我觉得他就是缺帝王气度,说难听点就是想享齐人之福,既不甘心为臣,又不愿意出头为王,说到底就是玩小聪明把自己绕进去了。最后,现在看来,他这种人年纪大了就很容易被谋士,门客煽动着造反。中年得志的时候,偶尔脑子就不是太清楚。除非真想取而代之,不然对自己老板老干那些个乘人之危的勾当,不缺心眼吗?第一个问题:淮阴侯有多厉害?1、淮阴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提出统一天下战略(汉中对、开辟北方战场实施战略包围。)并自己实现了的名将。2、淮阴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打败顶级名将(霸王)的顶级名将。3、淮阴侯是汉代军法的创立者。4、淮阴侯与留侯(张良)一起首次系统整理了中国兵法。以上4项,中国历史其他名将谁也没有做到,因此,可以说淮阴侯是中国历史第一名将!第二个问题:如果刘邦不杀他,他会不会造反?首先,杀淮阴侯的是吕野鸡,(吕后名“雉”,即野鸡。)不是刘邦,刘邦当时正在平定钜鹿守陈g的叛乱,不在长安,并不知道淮阴侯被杀,他也没有命令吕野鸡杀,否则吕野鸡直接派军队抓人就是了,何必骗淮阴侯入宫斩之?其次,关于他会不会造反,这个问题正反面证据都有,不太好确定,贴个以前写的文吧。一、正面证据:1、【陈g拜为钜鹿守,【集解】:徐广曰:“表云为赵相国,将兵守代也。”辞於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於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g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g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g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g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g报。其舍人【索隐】:按:晋灼曰,楚汉春秋云谢公也。姚氏案功臣表云慎阳侯乐说,淮阴舍人,告信反。未知孰是。”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g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正义】:长乐宫悬锺之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史记三家注本?卷九二?淮阴侯列传第三二》2、【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3、【汉十一年,陈g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事中。】――《史记?卷五三?萧相国世家第二三》4、【十一年,信谋反关中,吕后诛信,夷三族,国除。】――《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二、佐证:若淮阴侯被诬,那么同为异姓王之一,当时地位、权势超过淮阴侯的彭越就明确记载为被诬,为何淮阴侯却没有记载?【十年秋,陈g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徵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於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雒阳。有司治反形己具,【集解】:张晏曰:“扈辄劝越反,不听,而云‘反形已见’,有司非也。”瓒曰:“扈辄劝越反,而越不诛辄,是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集解】:文颖曰:“青衣,县名,在蜀。”瓒曰:“今汉嘉是也。”【索隐】:苏林曰:“县名,今为临邛。”瓒曰:“今汉嘉是也。”西至郑,【索隐】:地理地郑属京兆。【正义】:华州。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雒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原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雒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正义】:上唯季反。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於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史记三家注本?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三、反面证据:1、【为淮阴舍人,告淮阴侯信反,侯,二千户。 十一年十二月甲寅,侯栾说元年。 索隐曰汉表作「乐说」。】――《史记三家注本?卷一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2、【春,正月,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按班书功臣表,告信反者,舍人乐说也,封慎阳侯。〕吕后欲召,恐其傥不就;〔傥,或然之辞。〕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g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强,其两翻。〕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资治通鉴胡注本?卷第十二?汉纪四》3、【及高祖七年冬,韩王信反,入匈奴,上至平城还,乃封g为列侯,【集解】:徐广曰:“功臣表曰陈g以特将将卒五百人,前元年从起宛朐,至霸上,为侯,以游击将军别定代,已破臧荼,封g为阳夏侯。”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边兵皆属焉。g常告归过赵,赵相周昌见g宾客随之者千馀乘,邯郸官舍皆满。g所以待宾客布衣交,皆出客下。【正义】:言屈己礼之,不用富贵自尊大。g还之代,周昌乃求入见。见上,具言g宾客盛甚,擅兵於外数岁,恐有变。上乃令人覆案g客居代者财物诸不法事,多连引g。g恐,阴令客通使王黄、曼丘臣所。【正义】:二人韩王信将。及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g,g称病甚。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史记三家注本?卷九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三》太史公在这里说明了陈g反的真实情况,陈g的谋反,并非在拜赵相(或者钜鹿守,可能是兼职。)之前就预谋了的,而是在这之后。四、佐证:1、淮阴侯被贬后处事的态度,非常明确的表现出了不满,很高调,作为一个想要谋反的人,不低调处事以降低刘邦的警惕,处理好与同僚的关系,从而麻痹刘邦,反而表现出不满?非常不合理。【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史记三家注本?卷九二?淮阴侯列传第三二》2、历来谋反都会有牵连同党,而淮阴侯的谋反,同党仅仅为陈g一人?对比下同是刘邦时期的贯高谋反案,差别很明显:2.1、【赵相贯高、赵午等年六十馀,【集解】:徐广曰:“田叔传云‘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然则或宜言六十馀人。”故张耳客也。】2.2、【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於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十馀人皆争自刭,贯高独怒骂曰:“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乃Y车胶致,【正义】:谓其车上著板,四周如槛形,胶密不得开,送致京师也。与王诣长安。治张敖之罪。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贯高与客孟舒等十馀人,皆自髡钳,为王家奴,从来。】――《史记三家注本?卷八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九》3、淮阴侯身为楚王,拥有强大实力时不反,被贬为淮阴侯,无一兵一卒却想反?若说出于怨愤,那么不结好诸将以为内应、部属,反而要率诸官徒奴攻打皇宫?即使要攻打皇宫,那仓促之间以谁为将?难道淮阴侯要亲自披坚执锐,冲锋在前?4、吕野鸡知道淮阴侯要谋反的消息,不是让刘盈以太子身份调集军队抓捕淮阴侯,而是与萧何定计诓骗淮阴侯入宫,很可能是因为她掌握的“证据”不充分,公开抓捕难以服众,而淮阴侯身为一个谋反者,在萧何骗他时没有任何防备、恐惧的情绪,直接就去了,实在不像一个谋反者的样子,且淮阴侯临终之言,没有说【恨事泄,为所算】之类,而说后悔没听蒯彻的话,也可以证明淮阴侯不想反。刘邦在得知淮阴侯被杀后,【且喜且怜之】若淮阴侯真是谋反被杀,“喜”可以理解:因为他失败了。“怜”从何谈起?难道是可怜他谋反被杀?所以这也可以证明淮阴侯并未谋反。结语:淮阴侯谋反事件,反面证据多于正面证据,私以为淮阴侯并无谋反之事,但后人不是穿越众,不能断然否定太史公的记载,因此,淮阴侯是否谋反,还是存疑为好。一、韩信有多厉害?国士无双?汉初三杰?这些定论只是泛泛之谈。让我们从具体战事,来窥探韩信的惊天才华。1、迂回奇袭,擒魏王豹――韩信吸取前人经验,活学活用刘邦在彭城之战后,魏王豹叛汉附楚,因为魏国地理位置险要,是荥阳-成皋防线的后背。所以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领曹参步兵和灌婴骑兵(约不到三万)前去平魏。在伐魏之前,刘邦有一次著名的敌情问话。
汉王问郦食其道:“魏国的大将是谁?”郦食其回答说:“是柏直。”汉王道:“这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怎么能抵挡得了韩信!”又问:“骑将是谁啊?”郦食其答:“是冯敬。”汉王说:“他是秦将冯无择的儿子,虽然贤能,却也无法抵抗灌婴。”接着再问道:“步兵的将领又是什么人呀?”郦食其说:“是项它。”汉王道:“这个人抵挡不了曹参。如此我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啦!”汉王军事谋略可见一斑。
(韩信破魏作战图)魏王豹在临晋蒲坂部署重兵(不超过3万)以阻挡从临晋方面来的韩信军队。韩信此战同样采用了奇袭策略。因为汉军兵力不多,稍晚如果魏王联合代国等势力,那韩信很难取胜。于是他设疑兵,在河西岸排列出船只,假装要在临晋渡河发起进攻。同时以曹参步兵执行奇袭任务,从夏阳乘坐大木瓮渡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南下攻击魏军侧背,此时的临晋关,灌婴骑兵也已渡河,魏王豹大惊失色,一路溃败,最终被擒。
军事分析:同样策略,李信伐楚败了,韩信却全胜!
攻破魏国之战斗,看上去不过是一次简单的迂回夹击,肯定会胜利。真的吗?让我们回到20年前的战国。李信率20万大军,南下攻楚。楚国将领正是项羽祖父项燕。李信和项燕同样分布在颍水两岸。李信兵分两路,自己率一部主力南下迂回,打算在颍邑渡河,与北面的蒙恬军队成钳角包围之势。谁知李信在轻装渡河之际,遭遇了楚军主力的全力攻击!李信南面迂回之计,完全被项燕猜中了!
(李信伐楚作战图)二十年后,还是同样的策略,韩信却打得有声有色。在神话背后,是韩信从来不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良陈平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