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存富贵始轻黄金原始恐角龙,求下联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在这个文学之地,我们感悟哲理,在高速运转的时代里聊以自慰&&&投稿邮箱:&新浪微博:/u/
易安“三瘦”,愁绪万种
一代婉约词宗李清照,多有深情缱绻、愁思销魂之作,从&闺思闲愁&到&苦寂悲愁&,万般愁绪说不尽。由于李清照喜欢用&瘦&字入词来倾吐内心情思,并创造了三个因&瘦&传名的句子,所以人称&李三瘦&。
&&&& &一瘦《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全词层层深入地渲染了离愁别念,以&慵&点染,&瘦&形容,&念&深化,&痴&烘托,逐步写出不断加深的离愁别苦,感人至深。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词间绵绵相思之意,当真深入骨髓,。
& 二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宿酒醒后询问花事,侍女只道依旧,却是不知雨打之后的海棠,叶肥花谢,早已是凋零的模样。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说:&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千回百转才见&瘦&,魂牵梦绕全是&花&!这次第,怎一个妙字可形容!词人为花喜悲痴醉,无限伤情。
&& 三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之末句最是精妙,也为历代之人称颂。先以一句动宕的&莫道不销魂&为媒,下接&帘卷西风&富于动态的画面感,最后一位&人比黄花瘦&的词人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镜头慢慢拉近,词人的情绪也一点点浸透,读者的共鸣也一步步加深。此之一&瘦&,与首句之&愁&呼应,因为愁,所以衣带渐宽,沈腰销磨。此之一&瘦&,憔悴损,不堪摘,心有千千结,相思无绝期。
&& 李易安三&瘦&清绝,善于以浅字会深情,李三瘦之名当之无愧!
薄雾收寒探景丛,
&&& 烟横水漫海棠红。
三更吹落西楼雨,
&&&五夜灯残客舍风。&
&&&&&&&&&&&&&&&&&&&&&&
&山万叠,水千重,
&别愁幽怆梦魂中。
&往昔空把花笺误,
&几曾回首盼相逢!
问君能有几多愁
&愁&这一个字,是心上的&秋&。四时轮回,是少不了秋的,对于渺小的人而言,或许,那将是永恒。那么,愁这种思绪,便绵绵无尽期了。
彼岸永远残缺,此岸&愁&雾迷蒙。
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愁,而文人的愁,最是悲天悯人,牵系万物。一粒灰尘,也能引发愁的风暴。更何况离别,壮志难酬,家国之思呢?文人心中的秋呼之即来,或如夜猫子般悄无声息,或如狂风般一卷而过。愁就那样不经意的渗透身体和灵魂。
唐朝繁华盛世之后的残败落寞,在宋朝以旺盛的生命力得以延续。连年战乱的忧心,山河破碎的悲痛,无门报国的愤懑,切切思乡的哀怨&&文人脆弱的心中,那片情的海洋,波涛汹涌,宋词&应运而生。此时,愁情尤甚。&&&&&&&&&&&&&&&&&&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最无奈的愁莫过于岁月蹉跎,报国无门。一腔热血无处抛洒,只得在心中燃烧,煎熬,化作灰烬,默默吞咽。&胡未灭,鬂先秋,泪空流。&愁煞白发人!此愁壮阔激远,深沉悲凉,如烈酒,使人心中块垒高筑,纵有千斤酒,难消,有泪如倾。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家,是愁生根之地,纵远赴万里,总被那愁缠绕着,如一条温情的蛇。它的长度,不可丈量,是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短于你脚下的路。&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游子最不忍登高临远,总免不了寻找家的方向,却是邈邈。归思是那天边随风的浮云,难收。此愁,是酽茶,浓的化不开,苦涩,却口齿余香,最深的诱惑,无过于此。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闲来最易生愁,微风似地拂过,细雨似地飘过,留下淡淡的淡淡的痕与影,或干脆就不留下什么。总在擦肩而过的那一刻,总在人来人往的追寻中&&愁踮着脚尖,幽灵似的蒙着你的眼,让你猜猜它是谁。那望穿秋水的凝眸,&锦瑟年华谁与度&的担忧,仿若一根毛茸茸的草叶挠着多情的词人。此愁,淡如清泉,哀婉忧伤。哎!罢了!&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此番&闲&愁不闲,苦却是真的。古往今来,文人多有此悲哀,不为众人所容,只能借此聊表心事。便也无碍,只是,后来人的心也不平静了,因为他们大多也是&闲&的。愁生如蔓草疯长,遍布荒山。此愁,无以形容,只能哀叹,复又哀叹。辍笔沉思。
宋人之愁,愁至于此!
愁之味,繁芜杂陈,难以言尽。到此,只想问君一句:尔愁有几许?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月隐星何处?凭栏花香冷。水刻银葩万朵,长夜孤明灯。挑帘欲挽西风,却惧雨击心壁,点点皆惊魂。庭前景依旧,临窗愁又新。&&手拥衾,残梦醒,几重恨。枫梧零落,哪堪这夜夜凄声。抬眼云天万里,回首墨色千层,何日可逢晴?相思谁人解,帘外雨伶仃。
问世间情为何物?自古也只有这么一问,却不曾有那个答出这&情&究竟是何物,只是接着再叹一句:&直教生死相许&。
也有闺阁绣楼隔不断的绮念,也有&恨不相逢未嫁时&的眷恋,也有&玉郎薄幸去无踪&的埋怨。每每读到,总是不禁想起,在被时空阻隔的当年,那些斜倚朱栏,云鬓微堕的红颜,她们是否能遇见自己的爱情,是否也怀揣这粉红色的梦幻。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这是一位怎样爽朗的姑娘,爱便是爱了,就不再扭捏故作矜持,大胆热情地说出自己的爱恋。&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大概是一个豪爽的北方姑娘,字句间满是大气。不是不想地久天长,而是不怕遇见薄幸郎,颇有现代人&只要曾经拥有&的豁达。
而&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女孩未尝没有另一般娇羞可人。大家闺秀的教养,烂漫少女的娇俏,也是一番别致风味。
古山古水,距离隔开的是相见,割不断的是想念。&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渺渺江水,竟也是思念之源,分别在两地,却共饮一江水,这情形大约睹物思人差不多。&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是决心,又未尝不是担心。妾如蒲苇韧如丝,却不晓得&君&是否如磐石无转移。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西东,南北西东,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恰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的团圆是几时?&&似&或&不似&,她也在矛盾着,恨别离,恨难以捉摸的爱情,她大概是在盼望着&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长相厮守,可是儿女私情与功业前程,在男子而言大多是谈不上&取舍&的纠结的。
女子的思绪总是别样纷繁,恋更深,愁更绵,思更浓,人生自是有情痴,女儿家的心事几人知?
&&&& 独自西苑向晚,楼台拂柳意阑珊。过晚微风,单衣初试,轻寒轻暖。端阳遥散,音容已逝,曲终人远。料寂寞难尽,斜阳院落;凝成阵,催人颤。
无奈凭高念远,对南楼,又见双燕。荡桨秋千,迷离莎草,怎生得羡!疏烟淡月,夜夜都是,朦胧清怨。恨鳞翼未寄,如今只罢,伤怀目断!
青桐文学社古典组凤凰贴之凤栖梧——宋词篇
诗词也可以这样读
谈到岳飞,或许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个精忠报国的威武形象,同样他的诗词大抵抒发他的满腔复国之志,豪迈慷慨,凛凛而有生气。譬如他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 & 而我想说的却是他的那篇沉郁含蓄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首词被评价为&一种壮怀能蕴藉,请君细读《小重山》&,可谓十分中肯。
&& & 不过在此我并不想像我们以前做古诗词鉴赏那样来一套,我十分赞同王蒙先生评李商隐的《锦瑟》时的说法,就是我们大可自由发挥自己的想像,比如&庄生迷蝴蝶&、&庄生有泪&、&沧海生烟&等等。《锦瑟》是一首朦胧诗,可作此解,但对于其他的诗词,如此理解又有何不可?也许还会别有一番美的收获。念及此,不禁想起自己年幼时读《口技》、《出师表》等文言文的情景,那时的我又怎么可能完全理解这些古文呢,但我对口技这门民间艺术是那样的向往,也曾为诸葛亮这篇文章潸然泪下,及至今日,还没有哪一篇文章让我哭成那般。
&& & 言归正传,我读诗词,即便弄清典故,有许多也模糊不清,领会不得,但我仍然觉得很美。就如这首词《小重山》,词人深夜惊醒,窗外蟋蟀不住悲鸣,帘外满满的月光疏疏落落地漏进帘内,且不去管他因何事而醒,这幅图景本身就已够美。
&& & 人的一生,有太多追求,人的心,总有累的一刻。在那一瞬间,我们想到的是家乡的人情,回味的是家乡的味道。而当回家的路被各种原因所阻断时,又该是怎样的痛彻心扉?想想思嘉,她是那么义无反顾地回到那片生她养她的红土地。
&& & 读诗词,读文章,都讲究与作者形成共鸣,当作者的词句毫无障碍地流进心田,便是心的交流与碰撞。也因为这个原因,我最喜欢最后一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永远不会知道岳飞千年前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朋友,请不要纠正我,是的,我知道他是因为收复失地受阻,壮志未酬,对屈辱投降政策不满等等原因,但我总觉得,不要去妄加推测文章作者的心理,我们领会到的永远只是作者心意的一个方面,每个人的心都上了把锁,他的文字只是一扇窗,你可以窥见一隅,却看不到全部,更何况我们看到的一隅还未必真实。
&& & 喜欢这句话,喜欢其中那种寂寞与悲慨,感受它那忧郁的美好。伯牙子期,有高山流水之谊,子期死,伯牙为之断琴,而自己,满腔心事,托付瑶琴,弦断,只有自己的心在听。且不去想他有甚满腔心事,至此一句&弦断有谁听&怎不令人洒泪,这是一种忧愁寂寞到极致的美,令人肝肠寸断的美。
&&&& 古诗词也有炼字、推敲之说,但我觉得,那只是完篇之后的升华,有此固然甚好,但好的诗词是不计较这个的,性情到处,字由心生,便是大美,事后的冷静斟酌,相形之下,则反而逊色了。
&&&& 诗词鉴赏,不必拿着作者所谓的思想情感往词句上去套,这又是何苦呢?诗词之中的美,用心读的人,自会明白。
亘古廿四品,万载一司图——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审美境界(雄浑篇)
文/高烨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写道:&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性情。&文学创作是一个由内而外,由隐至显的过程。由于作者的气质、性情、才能、学识各不相同,他们的作品才会包罗万象,创作风格变化多端。作品的风貌就像人的容貌一样千差万别。李白才华横溢,浑然天成;杜甫沉郁顿挫,百炼成钢。苏轼乐观旷达,豪放雄奇;秦观细腻婉约,精致典雅。古典文学之美,美在言为心声的真实,美在寄情于辞的畅达。这种美不是凝固的,单一的,而是变化的,多元的。如果说历朝历代的诗人是美的创造者,那么唐代的司空图就是美的发现者。他用意象批评的方式把抽象之美形象化,把繁杂之美简约化,把缤纷之美门类化,把朦胧之美清晰化。《二十四诗品》是美中之美,是美的精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心神相通,物我两忘,方可称之为境界。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诗品》中始终贯穿着老庄的自然之道。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所谓审美,就是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对事物的美丑是非善恶做出自己的评判。哲学为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什么是美,美在何处?在司空图看来,合乎自然,虚静淡泊,刚柔相济,传神灵动才是美。当然他并不排斥纤秾、绮丽的诗风,它们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作品实质空虚匮乏只是用华美艰涩的辞藻装点门面,而是精神充实富足后自然地发于中形于外。&神存富贵,始轻黄金。&二十四品每一品都包含着一些共同的美学特色,万法归宗,宗归于道。&(一)雄浑篇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宗白华先生说过:&美之极,即雄强之极。在某种程度上说,力就是美。&雄浑之所以作为二十四品中的第一品,就是因为雄浑境界最高,美到了极致。美没有优劣之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美得壮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美得深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美得明快;&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美得惆怅。但是诗品有高下,境界有大小。雄浑之品,可叁天地;雄浑之境,横绝太空。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雄,鸟父也。&表示强壮有力。浑的本意是大水涌流之声,从声音的角度体现气势宏大。但这里指自然之道的运行状态。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荒荒油云,寥寥长风&则运用意象批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整篇评论变化多端,充满了玄妙的哲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他为我们开启了审视雄浑之美的大门。&得雄浑之美精髓者莫过李白。雄浑实则源于胸中之气。余光中《寻李白》中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博览群集,游历名山大川养就了胸中一段浩然之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既是自然界和宇宙的运行规律,又是人生规律。宇宙本体原是一团浑然一体,运行不息的元气,包罗万象,牢笼百态,人生也是世间万物的组成部分。黄河之水非来于天,朝如青丝暮非成雪,但是中国古典审美讲究神韵,绘形而传神。这种美,是一种整体之美,一种自然之美,一种动态之美,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神思之美。他含悲慨于雄壮,含叹息于旷达,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雄浑之极,美之极。&《二十四诗品&雄浑篇》短短24字,意蕴无穷,晚生才力有限,管窥蠡测,不得其深意之万一。惭愧弄笔,有辱先贤。&
盛世余音——浅论《古诗十九首》的意蕴美与苍凉美
&文/宁白瑞普&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每次念诵这十个字时,一种发次内心的凄伤感便油然而生,仿佛自己也在想象中独立西风古道,回首东望,此身亦成零落天涯,泣下沾襟的过客游子。昏鸦苦啼,夕阳不胜愁,所谓人生之至哀,也不过如此吧?两汉煌煌四百年,起于刘三醉酒斩白蛇的豪放,终于汉献帝悲戚的惶然苦相,这期间文苑中可称道者究竟几何呢?取得独尊地位的儒生们遵孔老夫子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把文学和政治紧紧捆绑在一起,高举谶纬神学的大棒充当所谓圣明天子在意识形态上的打手,致使堂堂盛世成为文学的衰世,唯有司马相如之流的歌功颂德之华丽词章方能为后人留意。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寂寥的文坛犹如荒芜久矣的后花园,荒草凄凄无人烟,岂非我中华文化之厄?&好在孤苦无依的文人们在踽踽独行后终于挺立在末世的十字路口,发出了他们自己的声音,这,便是来自东汉乱世中的《古诗十九首》。它的作者至今犹为疑窦,但是这无关紧要。但毕竟这是汉王朝唯一能为民呼号的文学成就,它超越了时代,成为后代诗歌的不朽之作,无论魏晋间的文人还是唐宋的雅士,无不于此中受惠甚多。其中简单而深刻的意蕴之美与苍凉之美更是前无古人,后更少见来者。&首先谈谈本诗的意蕴,平心而论,今天的我们看这些诗或许并不觉得有多妙绝。毕竟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下层百姓的哀怨苦楚和游士的彷徨无依之类感情唐诗中佳作也不少,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后世中诗词情感之根其实尽在此处。这些诗是首次开始吟咏平民的感情和生活的。&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一句,用词简洁明了却内涵丰富,清楚地表达了思绪之苦,浮云白日,相互映衬,手法朴实,感情真挚,富有深厚的意蕴之美,并不可以雕琢辞藻,感情自然外露,显得真实可感。再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清晰地反映出诗歌中主人公与所念之人不得携手同归,只得天各一方,鸳梦难圆的无限凄凉。甚至要比李义山的&锦瑟无端&之句现成而深刻,好似平静水面下暗涌的无数浪潮,其丰富的意蕴显然于微言中给读者心灵以沉重一击,不得不发出深沉之慨。&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将此身与爱人比为一对燕子,共同用泥巴筑起爱巢,这又是多么可爱贴切的比喻!主人公对情人的深切之爱恋不是很豁然吗?还有什么能比共筑爱巢更甜蜜的呢?早期五言诗还没有六朝宫体的脂粉艳俗气,男女之情朴素真挚,情感意蕴的美要比任何一个时代为人向往赞叹,卢照邻的&比目鸳鸯真可羡&相比之下其实就逊色了些。而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更是成为千古文人孤愤落魄时的最佳写照,其中蕴含了对个人以及家国天下的无穷浩叹,生逢乱世,既不得见用于君,在野又无从归依,只得如同后来的老杜一样苦吟,可叹也夫!孤独之怨甚至足以感天动地,充满寰宇,其中意蕴,自然含了悲哀与震撼之美,仿佛绝望才是宇宙的实质,其他则皆不足道。&再看它的苍凉之美,更是成为后世文坛抒怀的典范。众所周知,魏晋之际,我国文学方才进入自觉时期,而《古诗十九首》其实就已经为之做了铺垫。汉末文人于离乱黑暗的现实中愤懑难言,遂开始抛弃所谓诗教,在五言中自由地抒发着自己独到的人生体验。而由于时代背景的关系,十九首诗中,苍凉之味最浓。&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平实的语言中,透露着双方不能相见的悲凉之情,似此情状,以生离死别喻之显得太俗,它表达的那种相隔无可解脱的苦闷,浩瀚无垠,已经超越了时空,成为形容代代离人伤叹的凝练之句,其中苍凉之美,自不待言,这种美并非温室花朵,而是能真正痛彻心扉的情愁。&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有才无人识,只能用人生飘忽自慰,无数文人的悲哀尽之矣!感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并非陈子昂一人的情怀,古来如是,更与何人说?这是一种更加深藏心底的苍凉美,个人与时代痛苦交织,美得悲壮怨愤,凡人是完全不能体会的,正如一道可通的华山顶,绝境中,何人知滋味?只得如迎客松一样独处默默度日,自经风霜罢了。&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促织自古是苍凉的象征,情志的放荡并非真正的娱心,恰似后来竹林中那七个同醉共欢的礼法之外者,不过是礼法不容罢了,他们又怎么会是自求的隐逸呢?在无边的欢乐中救赎痛苦,实在太难,悲苦的美,是文人用精神的血滴换来的绽放之花,忍心观者,心中难免不为所动。总而言之,汉末的文人用他们平实的人生体验与五言简洁的韵词结合,创造出了几乎完美无缺的诗歌之祖。其中美感之深厚,短笔不能尽写之,倘若读者有兴趣,可去自读,或许会有更多思考,吾人聊陈己见,抛砖引玉罢了。
永远的三毛
永远的三毛&&& (王家栋)
1991年1月4日,一颗漂泊的心终于停止了跳动。她曾说过她是一只不死鸟。她还说过为了爱的缘故,这杯永别的苦酒,还是让她来喝吧。但是她的死,证明了她说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不死鸟死了。
但是她真的死了吗?
不!没有!就像一个哲学家说的:&她活着,一直活着,她是在以另一种方式活着。&她从来就没有死过,她永远都是以一种精神方式的存在着、生活着。
她的漂泊的梦想,她的浪漫的情怀,她的感性的执着,她的一个人的坚强&&这些东西怎么会死?必然永远不会死!她是永远的三毛!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她的一生充满了漂泊的情怀,一生中无论身体还是心灵一直都处于一种流浪的状态。她不是没有家,也许她有着让人羡慕的家,但是她的心无处可依,她的心曾经碎过,这个家再也不能帮她粘合上。那个唯一能够让她依靠的人,却被上天带走;唯一能让她感到安全的地方,却孤零零地剩下她一个人,只剩下空空如也的幻象。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在丈夫死后,婆婆公公吵着分房产,他们没有显示太多的悲哀,没有给她太多的安慰,没有显示亡子之痛的心碎,没有那些所谓的人性,以及作为一个人本身的人情。这一切她是怎么承受的呢?最后这只不死鸟选择了死亡,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吧。不死鸟是不会停止飞翔的,除非在她死亡那一刻。她选择了死亡,不是不想飞翔,是真的、真的飞不动了。不是她不够坚强,不是她过于脆弱。她只是太坚强了,坚强到谁也不依赖,坚强到自己承担了所有的悲伤。她宁愿自己一个人痛苦着,宁愿一个人独自挣扎着,宁愿一个人默默的承受着,也不愿意多拖累一个人进入她的那个破碎的世界。她选择了踽踽独行地存在着,一个人坚强地存在着。我相信就算她死的时候,她对于她自己选择的一切,从来没有后悔过,也不会后悔,因为她完成了完美的飞翔。她一个人努力承担着世界,但是世界一直给她悲剧。就连那些唯一的光亮都被破坏了。
她的漂泊的情怀源自于她的遭遇,源于她的童年。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老师,会在她初二的时候给他脸上涂满墨汁,破坏一个人童年时代的那些憧憬,损坏那些儿童时代的自信和尊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老师,在她努力地学习数学后,获得的一百分的成绩,却说是她抄袭的。致使以后她一度逃学自闭,后来甚至切腹自杀。那些时间的那些故事也许正是她悲剧的开始。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关心,这一切也许是她漂泊的根源。曾经听到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有一种人只有不停地行走,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也许她正是这一种人。当她的内心无所皈依的时候,她只能选择行走,她是在寻找一个港湾,寻找那个完美的自己。当她看见荷西的时候,真的爱上荷西的时候,她也许真的觉得,那些雨季不再来。她真的选择了好好地生活,她选择了忘记过去,面对过去。她努力的走出阴影,努力的活在自己构想的世界里。她想忘记她曾经自闭过,想忘记自己曾经自杀过,想忘记自己曾经精神身体到处漂泊过,想忘记自己曾经任性过,想忘记自己曾经的愧疚过。她在尝试遗忘的时候,她在构建自己的温柔的夜,勾画着自己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她肯叫自己亲爱的三毛,她在慢慢的走出那些过去的阴霾。然而就在这一刻荷西走了,像她第一个未婚夫那样,突然间安静地走了。她的世界再次混乱了。她迷失了,比曾经的迷失更深了。也许在这一刻她应该选择死亡,她本该选择死亡。而她只是淡淡说了一句:&一个有责任的人,没有选择死亡的权利。&她的确选择了做了有责任的人,但是她却陷入了深深的挣扎之中。生活的不完美,一切的不完美。公公婆婆竟然装穷,在儿子死后只想到索要财产。她的心再次碎了。她想不明白,为什么金钱能够胜得过感情。她尽到了一个儿媳的责任,对待婆婆如自己的母亲,但是为什么别人到最后却是这样对她。对于一个生活在理想世界中的人,这才是致命的打击。
太多的事她想不明白,最后她又回到了起点。她努力地想去寻找自己的生活,但是她失败了。那个在台北的家早就不是她的家了,那个在撒哈拉沙漠里的家才是她真正的家。但是她的家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她曾经无数次地梦见自己回去,但是始终是回不去了,醒来看到一切依旧,所有的都是一个梦。丧夫之痛,以及对于父母的愧疚。父母真的对她很好,正是因为对自己太好,而自己无力偿还,所以她活在曾经的自责之中,她觉得她没有做一个真的听话的孩子。自己的曾经年少,曾经让父母落下了太多的眼泪。当她遇到荷西,她才真的开始了她自己的生活,但是到最后却还是失败了。荷西是她的唯一,但是为了父母的爱,她还是要活着。其实有一种活着叫做生不如死,如果她死了,也真的没有活着这样的累。但是一如她说的,一个有责任的人是没有权利选择死亡的。所以她活着,艰难地活着,努力地活着。
为了活着,努力开心地活着,她再次选择了行走,选择了漂泊。也许她是想在行走中寻找自己的存在。但是她自己知道,其实再也找不到了,她再也做不回过去的自己了。她选择了装着微笑。她在美国的闹学记,也许是真的给别人看的。她强作欢笑地坚强着,是因为她不想,不想,不想再看见父母看她悲痛欲绝离去的背影。她真的在努力的找回自己,但是也许有些东西终究不是努力能够做到的,太多的是根本做不到。中国有一句古话:&心病还需心药医。&爱情是使她生活再次破灭的东西,也许有新的爱情才会促使她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她的心再也容不下别人的爱情。她曾经被无数次地求婚,但是她却断然的拒绝了。有些人也许能给她想要的生活,但是她不能再接受了。也许一切正如她说的:&一刹真情,不能说那是假的。爱情永恒,不能说只有那一刹。&所以在她的眼里爱情是永恒的,是不能被破坏的,真的爱情只有一次,就是她和荷西的那一次。她曾经还说过:&世界上难有永恒的爱情,世上绝对存在永恒不灭的亲情,一旦爱情化解为亲情,那份根基,才不是建筑在沙土上了。&所以她和荷西的沙土是永远不能被破坏的,他们把爱情化做了亲情,也变成了永恒。
她没有过放弃过自己,为了责任,她还是在努力的去寻找着自己。她自己万水千山走遍,正是在努力地寻找自己。但是她失败了,真的找不到了。后来她自己知道再也找不到自己,她只能假装自己很好,假装笑着,给父母看,给爱她的人看。也许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并不想自杀,并不想对生活绝望,但是身体上的病痛,心灵上伤痕,她再也再也承受不住了。
滚滚红尘成了她最后的归宿。她最后一笔写下了这部作品,也许包含着她最深沉的爱。但是遗憾的是,《滚滚红尘》获金马奖九项大奖中的八项大奖,唯独没有得到最佳原著奖。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她自己的最爱,却得到别人的否定。
她真的努力了,努力地坚强了。但是她的坚强有谁真的懂呢?她想努力地活着,她努力了12年,一个人守着自己痛苦了12年。她想化解身上的痛苦,身上的伤痕,但是身上的伤痕却越来越多,她真的承受不了。一切冥冥之中应了她的那句话:&不要去看那个伤口,它有一天会结疤的,疤痕不褪,可它不会再痛。&疤痕是永远都褪不去的,她的内心是永远也不能再恢复的。这么多年了不仅仅没有恢复,有些疼只是越来越重了。
她是如此热爱着生命,如此珍惜着生命,但是她却放弃了,放弃了她那些理想中的美好,断然地走了。有人说她死了,她不是一只不死鸟。她死了吗?没有!她没有死,她的那些漂泊的梦想、她的那些坚强是活着的,她的那些理想是活着的,她的那些乐观也是活着的,她的那些对于困难的态度也是活着的,她的文采也是活着的,她的那些&&是活着的!她是活着的,她是永远的三毛!一如她母亲说的:&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的面对人生。&
听!听!听&&
独处的力量
缅甸女英雄昂山素季出狱后,说很新奇听到了真人的声音。在软禁的无数日子,她能面对的只有收音机。比她更&惨&的是曼德拉,被囚禁将近三十年。一个没有彪悍内心的人,经过这些灾难,人一定都垮掉了。这两个人都没有被独处打败,反而在出来时更坚强了。我甚至怀疑,他们在独处当中,将自己的政见,锤炼得更为合理,更接近理想了 && 一个独处的人,是不用和现实做什么妥协的。&
人们常以为孤独是一件可怕的事。&孤独&是一个充满了价值判断的词语。我们以前学英文,记得老师经常辨析alone(一个人)和lonely(孤独)两个词的分别。A man can be alone without being lonely. &一个人可以独处,但独处的人未必都觉得凄凉。更多的时候,更为可怜的是需要混迹群体,无法面对自己的人。&
中文里,我们有时把独处、孤独、孤僻和凄凉全搅合到了一起。有首歌唱到: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说一个人孤僻,简直就等于说此人离犯罪和变态不远了。事实上,有段时间某地方政府曾让人监控孤僻的人,以便将犯罪活动扼杀在萌芽里。作为一个深度内向的人,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大的歧视,也是一种因果倒置 && &真正造成社会问题的,是社会的同质化倾向。很多时候,社会受不了孤独的人,非要将他们同化,同化不了就开始嘲笑,贬低,因此才造成了各种矛盾冲突。&
《大学》、《中庸》中都有&慎独&一说。我当年还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时候,有个大学中文系教授告诫我,说年轻人要&慎独&,最好不要独处。我近日去查有关资料,发觉他所理解的&慎独&,未必是先贤的本意。朱子对《大学》&君子必慎其独也&的解释是:&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应该说"慎独"的本意,是我们独处中自省,不要因为没有人看到就胡作非为。&
在把内向界定为负面性格的文化环境之下,独处变成了大众忌讳的事情。我自己从小到大,一直有人试图改变我,要我&外向一点&。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有个女同学告诉我:&你这个内向的性格必须改,否则你一辈子很惨。&快20年过去了,我不知道那位外向的同学到底怎样,反正我自己也没觉得自己多悲惨,事实上我自得其乐的时候居多。我们家两口子,腐败分子很外向,她认为人必须交往,因为和人交往,交谈,能&碰出思想的火花来&。可是我发觉在很多人聚会的时候,除非是遇到了真正话语投机的人(几率很小),否则和人碰出的火花,还不如我自己拿头在墙上撞出的火花多。爱迪生是个大发明家,我看他的诸多灵感,也不是和人碰撞出来的。有一年他被人拉去参加一次晚会,很多人过来赞美他的成就,他好不容易躲到了一个角落,一个人概叹:要是这里有只狗多好。&
喧闹的社交场合,交流的质量往往是一木桶原理,交流往往会跌落到最没思想者的水平,因此很多社交聚会才如此愚蠢而无聊。我曾经在《》和《》两篇文章里写过,人处在集体中的时候,未必就会&集思广益&(当然有时候会,这需要一定的会议主持技巧)。一个愚蠢的意见领导者,加上集体的隐形压力,会使得交流质量严重下滑,不大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成果来。&
为什么不让喜欢独处的人独处呢?甚至表示欣赏呢?&
独处也是一种修炼。我们通常认为孤独是一种个性,好像是个人人生态度不端正造成的。但周国平先生就说,孤独是一种能力。&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
叔本华比周国平走得更远,把不能独处的人基本上当成了一种低能,他也否定了把社交作为幸福来源的可能:&
&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那反倒对他大有好处。否则,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对此损失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
&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是的,一个独处的人是自由的,这是高墙围不住的。这样的精神特质,会让那些迫害者受不了,但有时候也会感化目睹的人。我看过曼德拉的一部影片《自由的颜色》,那影片中的狱卒,就受到了曼德拉的自由精神的影响。作家刘瑜感慨说曼德拉坐牢将近三十年没挨过打,这是跟曼德拉周围那个狱卒有关的。而这个狱卒,又是被曼德拉不肯屈就的自由精神所感化的。&
叔本华很瞧不起那些喜欢凑热闹的人,他认为这些人面对自己只能看到一个可怜虫,所以才不愿意独处,而寄情群体的喧闹和刺激,以弥补内心的不安和空虚。这样说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时隔多年,我可不想跟外向的朋友说:&你这个外向的性格必须改,否则你一辈子很惨。&一个多元共存,五颜六色的世界,才是值得我们热爱的。对于个人来说,关键还是个合理的平衡,理想的状况是一个人既能独处,也能交往。&
不过,在这个热闹的社会里,更需要强调的是独处的能力。加德纳的多重智能学说里就有内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能力这一条。一个人不善于面对自己,不会审查自己的内心,这也是一种心智的欠缺,而这种欠缺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很多教育者更重视加德纳所称的社交智能。&
当然,我们成人,说内向也好外向也好,只是说说而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儿童则是可塑的。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活泼&的个性,天天赶鸭子上架地带孩子出席各种活动,我觉得这是教育之大忌,因为不是所有的&活泼&都是健康的。我发觉,我们家小孩平时还好,有时候跟一群小朋友疯玩一顿之后,回来倒是什么恶习都有了。很多&有出息&的小孩反倒文文静静。&
在亨廷顿的时候,我问过女儿上了麻省理工的于太太,问她把小孩培养得那么有出息,秘诀是什么?她说没秘诀,她什么也没教,只是经常带她们去图书馆,让她们在那里自己读。她的说法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培养孩子独处的习惯,让她们能够自己静静地看点书,画点画,在那里胡思乱想,甚至坐着看看比较优秀的教育电视电影节目,是很重要的事。我们当家长的,有时候真的&做&不了什么,比如亲自去教去讲。我们小孩的有些作业,我自己都不会做。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培养好习惯,创造好环境。&
有天晚上,我带F3和F4两个孩子去Barnes & Nobel, 两个孩子静静地坐在那里,一个人在看一本叫Diary of A Wimpy Kid的书,一个在看Magic Treehouse, 两个人都坐着安安静静地在看,一连两个小时,直到把书看完。我一直在他们的身边,没有说话,但那两个小时,是我所体验的最幸福的时光之一。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下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