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叶比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先成佛的吗

菩提树下——释迦牟尼得道成佛
按:明天农历腊月初八,乃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笔者曾在《真实的唐僧》中,简述过佛陀成道过程。因了种种原因,这段文字连同其他十余万字,被节略了。
释迦牟尼在苦行林经过六年苦行生活,每天只是生食一点麻与麦,以至于他形体枯瘦,心身衰竭,奄奄一息,却始终没有成道。他领悟到苦行并不是成道的关键因素,于是走出苦行林,来到尼连禅河之畔。尼连禅河之水清浅舒缓,河滩上的沙子细白干净。释迦牟尼常年苦行,自我虐待,身上积满了泥垢。他来到清清泠泠的水流之中,洗去身上的秽垢。可是,他的身体太虚弱了,刚刚沐浴完毕,体力不支,饿昏在河边……
这时,河滩草地上有一位名叫难陀波罗的女孩正在放牧。她忽然看见一位瘦弱的青年沙门昏倒在了河岸边,连忙跑了过来。他双目紧闭,呼吸非常微弱。少女见他脸颊凹陷、头发凌乱、瘦骨嶙峋的样子,断定他是因饥饿过度而昏厥了。难陀波罗将自己带来的一罐奶粥拿了过来。可是,释迦牟尼处在昏迷之中,无法自己食用。女孩就跪在他的身边,把奶粥滴到他的双唇间。开始,他毫无气力,等喝了一些奶粥之后终于苏醒了,开始自己喝。在六年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的释迦牟尼看来,这奶粥简直就是世上最甜美的甘露,最香醇的醍醐。一罐奶粥下肚,他五脏六腑都得到了滋润,年轻的身体恢复了活力。
释迦牟尼微笑着,对难陀波罗合十,深深鞠躬致谢。
&不远的地方,憍陈如等五个人看到他先是违反苦行者的习惯,喝下了少女端来的一奶汁,继而又看到他与那少女相互微笑。见此情景,他们大吃一惊,认为悉达多太子堕落了,一见到美丽的少女就退失了道心。是啊,太子到底是太子,从小娇生惯养,意志薄弱。他们难过得扭过头去,生怕见到不堪的一幕。
这时,精神焕发的释迦牟尼也发现了憍陈如他们,兴冲冲向他们走来。然而,憍陈如等人见到他走近,宛若见到毒蛇爬来,立刻奔逃得无影无踪。
释迦牟尼并没有因为他们的态度改变自己的心境。他独自一人走到伽耶山丛林中,来到一棵枝叶繁茂的毕钵罗树(菩提树)下。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徐徐的清风拂面吹来,让人格外振奋。他的胸怀像蓝天一样辽阔,他心灵中洋溢着久违的喜悦。他捡来一些干枯的姑奢香茅草(吉祥草),铺在树下的一块大石头上(金刚座),跏趺而坐。在正式禅坐入定之前,他心中暗暗发誓:
“不证菩提,宁可碎身,不离此座!”
&释迦牟尼坐在毕钵罗树下,开始修习四禅定。早在修苦行之前,他就已经练习过四禅八定,并已经达到最高境界。修这种禅定,能升天成仙,却不能解脱轮回。而今,释迦牟尼修习四禅八定是为了摄心归一,让心境湛然静寂,犹如止水。进入禅定状态之后,他没有像一般修行者那样,浸沉在那极为舒适的禅悦之中,而是开始观照自心。在禅定中正观缘起,观察诸法(万事万物)的实相。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任何事务都不能孤立地独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论宇宙万物的成住坏空,还是人类的生老病死,都是众因缘和合的结果。随因缘的聚合而形成,随因缘的变化而变化,随因缘的分散而消失。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任何事物都不实在,都在随缘变化。正因为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缘生缘灭的,都因种种条件的和合而成,并不能自主,也没有一个万能的主宰,因此,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常态。其形无常,无有真实的自体,其性本空——无常,无我,性空。
释迦牟尼以此来观察原来那些困扰他多年的烦恼,它们都没有坚固的实体,只要用心观照,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他心胸豁然开朗,一切束缚都烟消云散,一切块垒都涣然冰释。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灵与天地万物融为了一体……
他以因缘观观察人生,观察生死,观察轮回。
他亲身体证苦、集、灭、道四谛,真实不虚。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不见四真谛,故而长久流转于生死苦海;若能见四谛,则了断生死;生死既已尽,更不受诸有。
连原来坚固似牢笼的生死轮回,在现在的释迦牟尼看来,都不过是梦幻泡影。他清晰地观察到了生死流转的过程:
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过去造作的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喜欢的事物生爱欲)、取(贪爱而索取、追求)、有(因贪嗔痴而造的新业,能招感未来果报)、生(随业再受生)、老死(有生必有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这就“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它们互相依赖而有,有此才有彼,此无故彼无。这个往来反复的循环圈看似坚固,然而,它们是因果关系,只要其中一个环节消失,一切就中断了,也就出离了生死,斩断了轮回。
以般若智慧观照,连所谓的十二因缘、三世循环、一切因果,都是水上之波,没有实性,了不可得,如梦如幻,其性本空。
他反复检视自己的所悟道的真谛,没有发现丝毫的阴翳,一切都是那样的真实不虚:
缘起性空!
东方的启明星是那样的晶亮,如同缘起的寂灭,那样清晰,那样亲切!
他以一个正常人的血肉之躯,用我们人类的心灵,证得了寂静涅槃的境界。释迦牟尼得道成佛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谁?
&&前世就是上一世的自己,每个人的灵魂都会经历无数次的迁移,死后会再迁入一个新的躯体。前一个自己的灵魂躯体,就是我们的前世。那么,诸佛菩萨也一样,他们也有上一世的自己,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那么,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又是谁呢?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本
UID130&帖子13777&積分216971&威望&金錢53246 1&閱讀權限250&性別女&在線時間3148 小時&註冊時間&最後登錄&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本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本》(1)
作者 : 天祐法師
序文:遙喚兜率之慈尊
慈德居士撰
  《大寶積經》會上,釋迦如來將其無量劫來所修、所集、所證的無上佛法,全部囑咐當來的大覺之尊──彌勒來弘揚。彌勒乃賢劫千數之尊中之第五位世尊,當於賢劫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壽遞減至八萬歲時下生,於當來人間淨土大寶龍華菩提樹下成就無上佛道,說法度生,化無量眾。此為當來之一大事因緣,也是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的究竟大皈依處。更是處於黑夜暗室中最大的明燈,因此釋尊特稱慈宗宗主彌勒為「世間燈明」。
  釋迦牟尼已去,彌勒如來未生,可憐的眾生正處於青黃不接的境地之中,正如偈言:「佛出世時我沉淪,我出世時佛涅槃;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但是,釋迦至尊是久已證得無生之聖者,佛眼慈照有情之惑腦,特於「上生會上」演說此一殊妙的無上大法,濟諸群生。如來於說法前舉身放金色光照耀大千,舒廣長舌遍佈十方,集無量眾於須達長者處,開演這部《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於此經中世尊闡述了兜率天宮的依正莊嚴,亦教導眾生如何修持方得以上生此微妙的彌勒淨土。於此經末,更是念茲在茲苦口婆心的交代阿難尊者,要持守佛語,慎勿忘失。更應當以此部經典來開啟有情生天之路,以此經典教示得證菩提的方法,切莫忘失此法而令有情斷除佛種。也可顯見釋迦世尊對本經此法的重視。
  彌勒法門早年興盛於印度西北及中亞各國,後流傳至震旦,是我國最早傳入的淨土信仰。最初信受奉行者為道安大師,大師與八人同結上生誓願,也開啟了彌勒信仰之風。隨唐時期為彌勒法門興盛至極和衰落的一個重要點,唐朝的玄奘、道宣、窺基等大師亦是慈宗彌勒法門之中流砥柱,挺身宣揚之龜鏡。從中國佛教造像的時代與數量來看,都可清楚瞭解當時興盛的盛況。然,在慧遠、善導大師等極樂信奉者不斷的宣揚之下,再加上當時有不法之徒欲達其政治目的而冒用彌勒下生,在這雙重的影響之下,彌勒法門漸次沒落矣!縱然沒有斷絕過,卻也衰落了千餘年。值得慶幸的是,於代代之中皆有彌勒法門的修持者,如此方能令此法流傳至今。一直到了清末民初,佛教偉人太虛大師用其一生的奮鬥、苦心宣揚下,方使慈宗彌勒法門有了新的契機。無奈因緣造化,又因戰亂而中斷近半世紀。直到最近,才有智者再度挺身為法,集眾著述宣揚彌勒法門。如:香港優曇法師,新加坡演培法師,美國浩霖法師,中國如吉、心照法師和台灣的慧廣、成一、常照、禪敬諸師等。這股弘揚的氣息為此法門注入了一道清流與希望。
  今日,吾之摯友法傳大德,發大菩提心願,特為此經註解疏釋。雖古來大德多有著述本經,唯居士希望能將本經的字字句句詳詳細細的闡揚出真實義理與新意,以讓有情們徹底的認清《上生經》說了些什麼?佛陀對我們又做了哪些的交代等等。
  法傳居士與我結識多年,一直以來攜手奮進,為了這個法門的復興而努力盡心。去年七月,成立了第四個慈宗學會於上海,誓願一生弘揚慈宗,引領有情上生兜率奉見慈顏;將來與眾生一同下生龍華證果。去年六月,居士方完成《彌勒淨土二經講記》的著述,後學代之書序,今見此約十九萬字難得的鉅作出現於世,吾歡喜萬分,故再次提筆讚歎隨喜。
  最後,願諸大心佛友,發大菩提心願,傚法傳居士之心行,為佛法,為慈宗彌勒法門的復興與弘揚做出偉大的貢獻。
  草草數言,為書添筆!願諸吉祥,彌勒尊佛!
  西元日序於台灣慈宗學會
※此序完成於天佑法師出家前,故序中多用「法傳居士」稱呼。
~~~~~~~~~~~~~~~~~~~~~~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本》
  補處菩薩
  關於「菩薩」的介紹,在北傳佛法中,極常見到,可作參考,此處不具。補處菩薩者,乃前佛寂滅之後,有當來佛陀補其處,也就是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薩也。菩薩隔一生而成佛,故謂之一生補處。本師釋迦牟尼佛陀已經在兩千多年前入涅槃,彌勒菩薩,當來下生,則為當世之補處菩薩也。
  彌勒菩薩
  彌勒,音譯梅帝麗,義譯為「慈」。又名阿逸多,義譯為「無能勝」。乃西元前六世紀,與釋迦牟尼佛陀同時代的人物。
  菩薩生於印度波羅捺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菩薩誕生,相貌妙好莊嚴,聰慧異常。請來相師看相,相師驚異道:此人具足輪王之相,長大必然要當轉輪聖王。國王惶恐異常,怕王位落於他人之手,便有心要殺害。菩薩之父預感大禍臨頭,便將其匿藏於舅母家中。一直到菩薩長大,從佛受教,出家具戒,成為比丘僧團中的一員。
  關於彌勒菩薩的本生,在《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中,釋迦牟尼佛陀說:「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後乃發道意。於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無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覺。」又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說:在過去無數劫時,有一世界,名勝華敷,佛號彌勒。有大婆羅門名一切智光明,聞佛說《慈三昧大悲海云經》,即便信伏,為佛弟子,尋發菩提心,誓願未來成佛,亦號彌勒。於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歲中,少欲無事,乞食自活,誦持《慈三昧經》,一心除亂。
  彌勒菩薩授記為當來佛陀,那是在釋迦牟尼佛陀的一次開示中,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疑惑。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中優波離就問佛陀:「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說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釋迦牟尼佛陀肯定得回答說:「十二年後,彌勒於波羅捺國,劫波利大婆羅門家,本所生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身紫金色,光明顯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鑄金像,不動不搖。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般若波羅蜜,字義炳然。時諸天人,尋即為起眾寶妙塔,供養舍利。時兜率天七寶台內,摩尼殿上,師子床坐,忽然化生,於蓮花上結跏趺坐,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與諸天子各坐華座,晝夜六時,演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度諸天子。」
  待得兜率淨土四千歲後,彌勒當下生於閻浮提,證得佛果。那時,國土長十千由旬,廣八千由旬。土地平坦如鏡,遍地都是名花軟草。種種樹木,花果茂盛。那時的人,壽長八萬四千歲,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隱快樂。但是,依然有便利、飲食、衰老之漏。有一大城,名翅頭末,街巷道陌,廣十二里,掃灑清淨。有明珠柱,皆高十里,其光照耀,晝夜無異。時世安樂,沒有怨賊劫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沒有哀惱、水火刀兵及饑饉毒害之難。人常慈心,恭敬和順,調伏諸根,語言謙遜。那時有轉輪王名叫儴佉,以威武統治四天下,王有七寶,又有四大藏,各有四億小藏圍繞,珍寶湧出,並無守護。因為眾人見之,都無有貪著。彌勒菩薩下生、出家、成道、說法,和釋迦牟尼佛陀無異。菩薩皮膚紫金,身高千尺,胸廣三十丈,面長二十丈四尺,具足三十二相,端正無比。彌勒觀世間五欲致苦甚多,眾生長劫沉沒輪迴;觀一切法,悉皆無常;便不樂在家,修無常想,出家學道。彌勒成道,坐於龍華樹下,成就無上道果,應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地神及至諸天各相告曰:「當今彌勒已成佛道。」便有大將魔王,率欲界無數諸天至彌勒佛所,請轉法輪。當時就有八萬四千天子,得法眼淨。彌勒佛陀共有三會說法:初有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二會有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三會有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彌勒佛陀壽命八萬四千歲,般涅槃後正法住世六萬年,像法亦留六萬年。具體可以參考羅什《大成佛經》之廣說。
  北傳佛法中,關於彌勒菩薩的理論,主要有兩大類。其一,是慈心觀。在《華嚴經》裡,佛陀教誡彌勒應修慈心,以自調伏。於唸唸中常修六波羅蜜,修慈心時,未離分別,未能不起我我所見,當得六種梵天之福。若離分別,離我我所,此則名為廣大之慈。所有先世以來的罪障,皆得除滅,不久當證無上菩提。
  其二便是瑜伽學。在佛陀滅後九百年,中印度阿瑜遮國,有無著菩薩入日光定夜升兜率淨土。於彌勒處,聽授《瑜伽師地論》。白天則為大眾宣講。據傳,當時弟子中有人不信是彌勒菩薩所說,無著便請彌勒菩薩降到人間,為眾說法。(此說頗有爭議,僅供參考。)菩薩於此瑜遮那講堂所說之法,記為偈頌,共有五部。無著分別依頌作釋,成為「五論」。
  彌勒菩薩居兜率淨土,然而應身十方。傳我國六朝齊梁時傅翕、五代梁唐時的布袋皆為菩薩之的化身。傅翕,號善慧,生於浙江義烏林鄉。父名傅宣慈。有二子。後於松山,躬耕而居,日常營作,夜則行道。苦行七年。後於五九六年,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終。著有《心王銘》傳世。臨終時對弟子說:「我從第四天來,為度汝等,次補釋迦。」
  布袋,五代時奉化縣人。自稱契此。人們看他總是拿著個大布袋,便稱之為長汀子布袋和尚。他常常手持錫杖,身背布袋,出入於聚落田野,後面總是會有十幾個小兒追逐。於九一七年三月三日,示寂於岳林寺,廡下磐石上。留偈:「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世人皆不識。」至此,大家才知道,和尚就是彌勒。後來到了一一○四年,住持曇振募捐建閣封寺後,塑像於閣內。從那時起,天下佛寺山門,皆供師像。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 & 此人回向得究竟,心常清淨離眾毒。
UID130&帖子13777&積分216971&威望&金錢53246 1&閱讀權限250&性別女&在線時間3148 小時&註冊時間&最後登錄&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本》(2)
作者 : 天祐法師
  兜率淨土
  據《佛地經論》云:「住最勝先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力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為相。如來所都。諸大菩薩眾所云集。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作諸眾生一切義利。滅諸煩惱災橫纏垢。遠離眾魔。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為游路。大止妙觀以為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華王眾所建立大宮殿中。」
& & 又論曰:「如來住處圓滿謂佛淨土。如是淨土。復由十八圓滿事故。說名圓滿。謂顯色圓滿。形色圓滿。份量圓滿。方所圓滿。因圓滿。果圓滿。主圓滿。輔翼圓滿。眷屬圓滿。住持圓滿。事業圓滿。攝益圓滿。無畏圓滿。住持圓滿。路圓滿。乘圓滿。門圓滿。依持圓滿。由十九句。如其次第。顯示如是十八圓滿。」
  關於淨土。歷來多有傳說,總是非常得妙好莊嚴。眾生大多執著於此。世人多有偏見,認為佛教乃念死之教。這與佛教內部的偏見,有很大的牽連。如果我們僅僅追逐一個後世的美妙生活。則無異於民間信仰,其內心根本還是與貪相纏,不識法味。當然,我不否認淨土的可驗性。然而,我們更要注意提高我們自己。不要執著妙好的五欲享樂。
  佛法的真諦是導致解脫。然而眾生總是習慣於給自己尋找藉口,認為這裡太苦。所以必然要找個好條件的地方修行。在苦的地方,都不願意去正視苦。那麼等到了好的地方,我們還會願意去「憶苦思甜」嗎?所以,淨土往生的思想,只是一種方便。更關鍵的,就是去幹什麼的問題。好比一個受苦的人,他們都不願意根據佛陀的指導,來解脫痛苦。如何還能期望他在快樂的時候,聽佛陀的解脫之法呢?正如病患,在難受的時候,尚不思治病——只想著換醫生。那麼當他無有痛苦的時候,他還會願意治病嗎?眾生的根性,就是貪、嗔、痴,企圖用短暫、假相的安樂,來迴避苦的事實。如果我們永遠都不願意面對事實,那麼我們將必然,永受纏縛。
  所以,我們要更注重提高自身素養。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佛法,既然已經遭遇,那就不要荒廢短暫的人生。我們不能只貪圖他人的幫助,不提高自己;或者只想著去,而不想去做什麼。這必不是正道。當知,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若在淨土,凡夫不達實相,沉迷五欲──還不如在穢土。若在穢土,不能面對現實,一心逃避──還不如在淨土。於是,成就與否,無關土之淨穢。淨者處處悟,穢者在在迷。
  很多人在擇師問題上。他們會千方百計,要去找「如法、清淨、有正見、具足方便」的老師。正是這些人,他們往往只看到老師,吃飯太快、走路匆忙、說話結巴。他們便很快遠離──因為他們所從老師那裡得到的,只能是這些東西。於是,他們會永遠都失望、失望再失望。如果我們永遠只是企圖去找一個完美的道場、完美的老師,那麼我們會什麼都得不到,而且徒勞增加痛苦。
  有一個地方,充滿了美好。可是那裡的人──只懂得享受,其他──他們什麼都不會。那麼這個地方,一定充滿了痴愚。如果有一個地方,非常的不圓滿。然而這裡的人們──很知足,因為他們已經徹見無常、無我的本質。那麼這個地方,一定充滿了智慧!所以,土無淨穢、法無高下,唯人異爾。
  十方淨土平等無異,然而由於彼此因緣不同,所以,還是有一定的特別性。此兜率淨土位居欲界第四天,乃補處菩薩居所。「人間四百歲是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歲。」(經過計算,兜率陀天四千歲,為人間五億七千六百萬年,與經典說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不符。據《瑜伽略纂》的意見,在印度,「億」有十萬、百萬、千萬、萬萬四等含義。此處計為「千萬」。關於此年數的問題,歷來沒有定論,故謹供參考。)於兜率陀天壽四千歲後,菩薩將下生人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彌勒菩薩從世尊授記,先於釋迦牟尼佛陀舍報,上生兜率陀天,教化兜率陀天之天子;天子們悉皆發心供養,感得此天化作淨土。又,歷代多說此天,以善法堂為內院,其外為外院。此說法或可成立,不過,淨土無分內外,皆無慾染,由此上生經,足可證知。
  彌勒佛陀乃當來導師,當為一切佛子之所皈依。具體來說,就是以本師三藏十二分教為所依;以當來佛陀慈氏彌勒為大皈依處;「五乘共宗」、「大小通教」,修解脫道者,於龍華三會,證得漏盡無生;修菩薩道者,蒙佛授記,值遇未來一切佛陀,證得不退。彌勒佛陀,實與此世眾生有大因緣。
  是故,關於彌勒淨土之含義,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階段性的清淨國土,也就是如今的兜率淨土。接引十方有緣眾生,接受彌勒慈尊的教化。待到人間化作淨土之時,則所有佛子,皆隨彌勒一同下生,參與龍華三會,依各自因緣得諸法益。所以,彌勒法門的殊勝處,在於適根、契機、有緣。
  彌勒經典介紹
  彌勒三經,分別為《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佛說彌勒下生經》及《佛說彌勒大成佛經》。有人把《佛說彌勒下生經》改成《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故有兩種說法的彌勒三經。關於彌勒菩薩的下生經典,共有兩個原本;五種譯本。當機者分別為阿難與舍利弗。
  據日人修藏經,收入直接相關彌勒菩薩的經典,主要有如下幾種: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劉宋沮渠京聲譯。
  《佛說彌勒下生經》:西晉竺法護譯。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後秦鳩摩羅什譯。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唐義淨譯。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姚秦鳩摩羅什譯。
  《佛說彌勒來時經》,失譯。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四: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中阿含經.說本經》,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其中,《上生經》唯有一個譯本;《下生經》則以羅什譯之《大成佛經》最為廣本,所記甚詳。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 & 此人回向得究竟,心常清淨離眾毒。
UID130&帖子13777&積分216971&威望&金錢53246 1&閱讀權限250&性別女&在線時間3148 小時&註冊時間&最後登錄&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本(3)
作者 : 天祐法師
  《上生經》的意義
  據太虛大師的意見:兜率淨土有三點殊勝:一、彌勒菩薩一生補處,以當來於此土作佛,教化此土眾生,特現兜率淨土與此界眾生結緣,故應發願往生兜率親近彌勒也。二、兜率淨土同在娑婆,同在欲界,變化淨土在同處同界,即與此處此界眾生有殊勝緣,最易得度。他方淨土泛攝十方眾生,而此特攝此土欲界眾生也。三、吾人上生,由所修習福德成辦,即是使人類德業增勝,社會進化,成為清淨安樂人世;因此可早感彌勒下生成佛,亦即為建造人間淨土也。
  總體而言,值遇彌勒,依《上生》、《下生》二經所述,有龍華、上生兩條途徑。然而無論我們選擇哪一條途徑,都必歸於同一個結果:赴龍華、遇彌勒、聞法教、得解脫。首先,我們要尊釋迦牟尼佛陀之法教,勤於學習、精進修行,而不放逸和懈怠,以此積累福慧資糧,待得此生報盡,若尚不得解脫於纏縛,那就上生於兜率陀淨土,值遇補處菩薩,聽聞法教;於後來世,下生人間淨土,演龍華三會,得大解脫。
  釋迦牟尼佛陀在舍衛國給孤獨園,開示此殊勝(契機、適根)的彌勒淨土法門。這就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的由來。此經,細緻描述了兜率淨土之因緣、境況;往生之條件與行法;於境、行、果皆備。若欲求生兜率淨土,必要依此經而行法,如經中云:「若有比丘及一切大眾。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佛滅度後四部弟子天龍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當作是觀繫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願生彌勒前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若見一天人見一蓮花。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卻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禮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設不生天未來世中龍花菩提樹下亦得值遇。發無上心」;「汝等及未來世修福持戒。皆當往生彌勒菩薩前為彌勒菩薩之所攝受。佛告優波離。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這是此《上生經》的意義。
  譯  主 
  譯主是南朝劉宋的沮渠京聲。他本是南北朝時代,北涼王沮渠蒙遜的從弟,世稱「安陽候」。據《出三藏記集》、《高僧傳》等資料記載,其祖先乃天水臨成縣胡人,曾在匈奴任左沮渠之職,因以官名為姓氏。
  甘肅河西一帶,包括敦煌、武威、酒泉、張掖諸郡,古代稱為涼州。涼州自古以來即為中西交通要道,是佛教傳入中國的必經之地。從印度、西域來華傳法譯經的僧人,以及中國歷史上西行求法者,川流不息地經過這一地區,因此這兒很早就受到佛教的影響。西晉末年,中原戰亂,涼州刺史張軌仍奉晉室正朔,關中人士紛紛來到這兒逃避戰亂。這一帶成為當時比較安定的地區,佛教也有很大的發展。據《魏書˙釋老志》等說,涼州自張軌以後,世代信奉佛教,又因敦煌地接西域,所以「道俗交得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西元三八六年,呂光在此自立為「涼州王」,西域名僧鳩摩羅什曾在此居住了十多年,其後不久,原本匈奴部落的沮渠蒙遜先後佔領了張掖、姑臧等地,基本上統一了涼州,建立了北涼國。北涼王沮渠蒙遜信奉佛法,他在境內大力提倡佛教,因此,這兒的佛經翻譯事業發展很快。據《開元釋教錄》記,北涼譯經有八十二部三百一十一卷。如果考慮到北涼自沮渠蒙遜統一,到西元四三九年被北魏滅亡為止,前後只有不到四十年時間,在佛經翻譯方面就有如此成就,也可見當時涼州譯事之發達。
  沮渠京聲為北涼王的從弟,且從小就受到這種客觀環境的影響和薰染,因此,他對佛教有著相當的造詣。據文獻記載,他自幼即受五戒,而且經常以諷誦佛典為務。他天資聰明,涉獵群書,並能言善談。據說他曾經涉過流沙,來到當時西域佛教的重鎮于闐國,在衢摩帝大寺遇到佛陀斯那,從佛陀斯那受《禪要秘密治病經》,又在高昌郡得《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和《觀世音觀經》等。劉宋元嘉十六年(西元四三九年),北涼亡於北魏,沮渠京聲南奔到劉宋,自此晦志卑身,常游止於寺廟塔院之間,以居士自稱。丹陽尹孟顗見而善之,雅相崇愛,厚相優贍。沮渠京聲於劉宋孝武帝孝建二年(西元四五五年)在揚都竹園寺和鐘山定林上寺譯出《彌勒上生經》(一說此經是在高昌譯出後帶回)、《治禪病秘要經》等。沮渠京聲一生無妻兒,又無慾於榮利,常以僧徒為法侶,並以宣通經典為務,因此京邑僧侶都對他敬而嘉許。宋大明(西元四五七-四六四年)末,因疾而終。沮京聲所譯佛典,《出三藏記集》中列四部五卷,《歷代三寶記》記有三十六部三十八卷,《開元釋教錄》則記為二十八部卷。其中重要的,除《彌勒上生經》外,還有《治禪病秘要經》、《八關齋經》、《優婆塞五戒經》等。
  往生與中陰 
  這個話題,主要是為了正確知見的樹立。
  關於往生,近來多有外道論調,混雜在佛法教義中。比如說神識的飛遷,即為其一。實則,並無這個不滅的本體──外道所謂的阿特曼、靈、屍神之類。所以,說神識飛遷,此非佛法,乃外道見。這一點,必然要注意的。
  《大毗婆沙論》云「云何死。答。彼彼有情。從彼彼有情眾同分。移轉壞沒。舍壽暖。命根滅。棄諸蘊。身殞喪。是謂死。」當人臨終,由於業力的關係,其人之心法極弱,攝持色法的能力漸失。如果此人在身前,沒有經過訓練;或者未曾具足正見,則必然會導致恐懼。直到最後心滅,依業力,下一心生起,則新生已經開始。這就是輪迴轉世的全過程。所以說,往生何方,看自己的業力;而且,提出願力的作用,是不無道理的。
  問:距離問題如何解決。
& & 答:佛陀曾有比喻,當我們想起身邊,或者我們想起天邊。兩者不會有時間差。往生同樣如此。
  問:死是否一種狀態?
& & 答:或者說,死是一個概念。因為對於我們而言,我們若認為自己生,那麼相對於沒有呼吸的人體,那麼我們稱呼其狀態為死。然而,這終究只是一個概念罷了。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死後,靈魂變成鬼,於是,這個死就與陰間聯繫,成為與生對立的兩種生存狀態。然而在佛法教義,建立六道輪迴,那麼任何一種生態,都是一種生。於是,在佛教中談論死是沒有意義的。此生的終結,也就是他生的起點。
  打個比方,人死了以後,成為鬼,又轉世成為人。在中國傳統宗教理論中,認為,中間之一期,是對立於生的一態。若在佛教的理論系統中,這是三次生的狀態。是平等的三種生態。
  問:中陰是否存在?
& & 答:就大類而言,中陰身是屬於鬼道的。不過是特殊的一種罷了。至於有人說,是前生和後生的中間過渡狀態,這是執著文字的表現。
  中陰身,是一種特殊的生態。可以歸類於鬼道,也可以不予歸類。因為中國文化的影響,始終有一個錯覺,認為死和生是對立的。這個想法很有問題,導致了無法正確接受輪迴觀念。
  中陰,作為生態的一種特殊存在方式。和鬼道眾生類同──因為同樣沒有粗物質作為依附。壽七日後,重新一生。最多可持續七次。狀態極不穩定,所以,可能隨時會轉生成定性的某種狀態──六道。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 & 此人回向得究竟,心常清淨離眾毒。
UID130&帖子13777&積分216971&威望&金錢53246 1&閱讀權限250&性別女&在線時間3148 小時&註冊時間&最後登錄&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本(4)
作者 : 天祐法師
※正  文
  甲一、序分
  乙一、證信序
  丙一、六種成就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此乃諸經之通序,有六種成就:
& & (一)「如是」,為信成就。信之三法:信有能、信有德、信有實。《大智度論》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如是之法,是佛所說,信受不疑,故名信成就。
& & (二)「我聞」,為聞成就。即阿難所聞。阿難親聞佛陀之教法,故稱聞成就。
  「如是我聞」,此是佛陀親教。別譯作「我聞如是」、「聞如是」。於佛陀即般涅槃前,對阿難言,其一生所說之教法,須於卷首加上「如是我聞」一語,以與外道之經典區別。
  然而,佛陀預見到,後世有偽托的可能性;又後世眾生,「若信人者,生五種過患」。便又說,當貫徹「四大教法」與「嘎拉瑪經」的精神;教誡大眾當自作皈依、當以正法律為師。
  (三)一時,為時成就。即指說法之時間。
& & (四)佛,為主成就。指說法之主。乃世出世間,說法化導之主。
& & (五)在某處,為處成就。即指說法處所。
& & (六)與眾若干人俱,為眾成就。指聞法之眾。
  據經典說,當如是隨念於佛陀:
  「彼世尊亦即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應」:應供,就是「應當予以供養」,音譯過來就是阿羅漢。也就是說阿羅漢,解脫纏縛,不受後有,乃是值得供養的聖者。《雜阿含》1145經,佛言:「大王。如是沙門。婆羅門。遠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福利。得大果報。」
  遠離的五支呢:貪、嗔、惛眠、掉舉、疑法(五蓋)。
  成就的五支呢: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阿羅漢斷除一切煩惱,成就五分法身。因此在雜阿含95經裡,佛陀說:「漏盡阿羅漢於世間善逝。施彼得大果。」
  在語義中,有五種解釋:遠離、破賊、破輻、最勝應供的人、無秘密之惡;已經遠離一切煩惱,已完全斷了一切煩惱和習氣,故為「遠離」。以道破諸煩惱賊,故為「破賊」。以無明與有愛作成的轂,由福行等所成的輻,老與死的網,貫以諸漏集成的軸,連接於三有的車的這個無始以來輾轉輪迴的車輪,世尊於菩提樹下,以精進的兩足,站在戒的地上,以信的手,執業盡智的斧,破一切輻,故說「破輻」。是最勝應供的人,值得領受衣服等資具及其他的供養。於諸惡業中,無秘密可說。故為「不密行惡」。
  在北傳的情緒中,妄自菲薄,這是很普遍的頑症。然而,通過經典,可以得知。四雙八輩,哪怕初果,都列足聖僧的行列。更何況是無漏的無學位聖者。所以,我們當讚歎,而不當譭謗。如佛陀說:「漏盡阿羅漢於世間善逝,施彼得大果。」
  「等正覺者」,由於正覺一切法,佛陀是一切法的正覺者,應該通達的諸法業已通達覺悟,應該遍知的諸苦法業已遍知,應斷的諸集法業已斷絕,應證的諸滅法業已證得,應修的諸道法業已修習。如佛陀所說:「應知的我已知,應修的我已修,應斷的我已斷,所以婆羅門呀,我是覺者。」
  佛陀憑藉自己的奮鬥而得到完全覺悟。從此五欲的牢籠之中自行覺醒,發現深藏在欲樂裡的「無常、苦、非我」的本質──苦聖諦;更進一步清楚地洞察苦的要因──集聖諦;並親證此苦是可以被消滅的──滅聖諦;進而正確地宣說解脫的方法──道聖諦。
  如雜阿含經上所說的「於四聖諦平等正覺」,也即「等正覺」。
  「明行足」:明與行皆具足。「明」即三明:宿命智證明、生死智證明、漏盡智證明;前兩者是徹見自己和眾生長劫生死輪迴的真實,完全證知「業行」、「因緣」和「果報」。後者則是證得滅盡煩惱的獨特智慧。「行」即律儀,指能防護諸根門的「別解脫律儀」、「根律儀」、「活命遍淨戒」、「資具依止戒」。
  佛陀乃兩足尊,世出世間智慧和德行兼備。由於明的具足,世尊的一切智圓滿,由於行具足,則大悲圓滿。故以一切智而知一切有情的利與不利,以大悲而令有情避去不利而促進有利之事。因為世尊是明行具足者,所以他的弟子得以善行正道,不像缺乏明行者的弟子們所作苦行等的惡行。
  「善逝」:善淨行、善妙處行、正行、正語,故為「善逝」。行亦名為逝。便是說世尊的行是善淨、遍淨而無可指責的。善妙處行,即在不死的涅槃中行。
  由於各種的行,已經斷了的煩惱,不受後有,而為正行。又在適當的場合而說妥當的話,故為「正語」。
  如雜阿含經中記錄的:閻浮車問:「云何名為世間善逝?」
  舍利弗答道:「若貪慾已盡,無餘斷知;嗔恚、愚痴已盡,無餘斷知,是名善逝。」
  此「善逝」早期漢譯為「善斷」。如砍斷多羅樹幹似地,把貪嗔痴的根都砍斷了,永不再生。根據《大義疏》:「在阿羅漢所斷的煩惱。那些煩惱便不再轉回來。故為善逝。」所以,「善逝」又作善斷、善滅、善逝去。貪嗔痴的煩惱之根,被善巧地除滅了,永不再生。說是「善巧」,既不「縱慾」,也不「自虐」;既不傷害「身體」,也不「狂亂」心意;既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他人;沿著中道──八正道前進。把生生世世根深蒂固,糾結難纏的惡根除斷,這就是善逝的意義。
  「世間解」:完全瞭解世間,故稱「世間解」。即世尊依自性,依集因,依滅,依滅的方便而普遍了知通達於世間。依《雜阿含》1307經:佛告赤馬:「我今但以一尋之身。說於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跡。赤馬天子。何等為世間。謂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是名世間。何等為色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世間集。云何為世間滅。若彼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無餘斷。舍。離。盡。無慾。滅。息沒。是名世間滅。何等為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世間滅道跡。赤馬。了知世間苦。斷世間苦。了知世間集。斷世間集。了知世間滅。證世間滅。了知世間滅道跡。修彼滅道跡。赤馬。若比丘於世間苦若知。若斷。世間集若知。若斷。世間滅若知。若證。世間滅道跡若知。若修。赤馬。是名得世界邊。度世間愛。」
  世間有三:行世間,有情世間,空間世間。
  行世間,即「一世間,是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二世間,是名與色。三世間,是三受。四世間,是四食。五世間,是五取蘊。六世間,是六內處。七世間,是七識住。八世間,是八世間法。九世間,是九有情居。十世間,是十處。十二世間,是十二處。十八世間,是十八界」。這些「行世間」,世尊完全瞭解。
  「有情世間」,佛陀能知一切有情的意欲,知其隨眠,知其習性,知其勝解,及知諸有情的少垢,多垢,利根,鈍根,善的行相,惡的行相,易教化的,難教化的,有能力的,無能力的。
  「空間世間」,一輪圍世界的縱橫各有一百二十萬三千四百五十由旬。此中,大地厚二十四萬由旬。安立於風中的水,有四十八萬由旬的深度。上升於虛空的風,有九十萬又六萬由旬。世間建立。諸山最高的蘇迷盧,深入大海的部分與超出水面的相同,各有八萬四千由旬。在蘇迷盧的外面,圍繞著七重大山,為四大天王的住所,又棲息著諸天與夜叉。雪山之高,五百由旬,三千由旬的縱橫,嚴以八萬四千的奇峰。一株稱為奈迦的閻浮樹,它的身干的周圍十五由旬,周圍乾枝的長度五十由旬,伸展的直徑和高度同樣的一百由旬。閻浮洲便因那樹的巨大而得名。和閻浮樹一樣大的樹有:阿修羅的基脫羅巴答利樹,迦樓羅的勝跋利樹,西俱耶尼洲(西牛貨洲)的迦藤跋樹,北俱盧洲的劫波樹,東毗提訶洲(東勝身洲)的西利娑樹,三十三天的巴利卻答迦樹。輪圍山。圍住全世界,深入海底和超出水面的相同,各有八萬二千由旬。
  在世界之中的月輪,四十九由旬,日輪五十由旬。三十三天一萬由旬,阿修羅天,阿鼻大地獄,閻浮洲也一樣大。西俱耶尼洲七千由旬,東毗提訶洲也一樣大。北俱盧洲八千由旬。一一大洲各有五百小島圍繞著。這樣的一切為一輪圍山,於一個世界之內。在世界與世界的中間是地獄。如是有無限的輪圍山,無限的世界,世尊以他無限的佛智都能瞭解通達。
  佛陀完全瞭解世間,所以說「遍知世間為世間解」。完全洞悉由這蘊、界、入所交織而成的世間真相,設法讓它永斷無餘,這就是「世間解」。如佛陀所說:
&&「未曾遠遊行,而得世界邊,不得世界邊,終不盡苦邊。
  是故唯智者,能知世界邊,善解世界邊,諸梵行成就。
  對於世界邊,真正覺知者,是為聖賢行,度世間彼岸。」
  「無上士」:佛陀之德無人能超越,他的戒德為一切世間最勝,而定、慧、解脫及解脫知見之德同樣如此。如佛陀說:「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乃至天人眾可以比較我的戒德圓滿的」。
  「調御丈夫」:調御即調伏。應調御的丈夫是說未調御而當調御的眾生。令他們皈依住戒,如經典中:「我以柔調伏諸丈夫,亦以剛調伏及以柔與剛而調伏」。
  世尊對於戒行清淨之人、達到初禪之人、入流之人,這些已經調御的人,更為他們說向上之道的行道而更調御之。
  還有種說法,兩個短語,可以看成是一個名號:「無上士調御丈夫」。因為世尊的調御一切丈夫,能使於一跏跌坐趨向八方而不執著。
  「無上士調御丈夫」的意義:偉大的佛陀,他只能度化可調御的人,而並不能無緣而行濟度。正如佛陀在覺悟後思惟,此解脫之法,非世間沉迷五欲者所能信受。世間真正能以佛法加以調教的人並不多;也只有這些堪能受教的人,佛陀才是最好的導師。以佛陀為首的大阿羅漢聖者們,常常會在外出乞食之前,先觀察有誰的機緣成熟,可以接受正法,於是,便去教化。對於可調教的人而言,佛陀是最佳的教授者。
  「天人師」:「天人」即天與人。這僅限於最超勝的諸天及最有才能的人而說。然世尊亦能教誨諸畜生。他們因聞世尊說法為成就道果的近因,由於這有力的因緣成就,在第二生或第三生便有證得道果之分。以現世,來世及第一義諦而適應的教誨,故為「師」。世尊為師!令諸有情度諸難所。
  天界包括
  無色界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色界天:
  初禪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第二禪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第三禪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第四禪天:無云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
  阿那含聖者所住的五個淨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和色究竟天。
  欲界天──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其中的四大天王天則包括了林神、夜叉、干達婆……等。
  其中,無色界諸天、色界無想天;他們不會聽聞佛法。
  世間無量有情,只有具足因緣的諸天和人類;才能充分理解、修習佛陀教導的佛法;並且積極取證,以徹達一切聖者所共證的真諦。
  部分有情眾生,受黑業的牽引,陷於痛苦、嗔恨、愚痴的生存狀態,沒有潛能和時空因緣得聞信受佛法。於是,佛陀主要的教化物件還是諸天與人類,因此稱為「天人師」。
  「佛陀」就是「聖覺悟者」。以他的解脫究竟智業已覺悟一切所應知的。佛陀親證四聖諦而覺悟,並且慈悲的把導致真理的所有教法,都教授給眾生,使他們也同樣達到覺悟解脫。佛陀自己覺悟四諦,亦令其他有情覺悟,故云:「覺諦故為佛,令人覺故為佛」。
  「世尊」就是「世間至尊」,乃是世間所應尊崇的最偉大的導師。佛陀乃德之最勝,一切有情之最上,最可尊敬之師。
  法將舍利弗說:「世尊這個名字不是母親作的,是解脫之後得的,此乃諸佛世尊在菩提樹下證得一切知智之時共同獲得的名稱」。是故,「世尊」之名是依諸功德而生:「具足一切的祥瑞,受用適當的住所與法寶,具諸功德分,分別種種的道果,及破了煩惱,值得尊重而吉祥,修習了種種的修法,到達了有的邊方,故得世尊的稱號。」「具足吉祥,破了惡,萬德相應,而分別修習,而不在有中徘徊,故名為世尊。」佛陀已破了煩惱、蘊、行、天子、死的五魔,故為「世尊」。
  如上,「具吉祥」是說明他的百福特相的色身成就;以「破惡」是說明他的法身成就。如是具吉祥與破惡,為一切天人之所尊敬,為在家及出家者之所親近,能令親近他的人除去身心的痛苦,為財施及法施的饒益者,及說明可與世間與出世間的快樂。
  如上乃佛陀名號之語義。詳可參考《清淨道論.六隨念品》。我們隨念於佛陀,用現代之語言則應該為:「世尊乃是阿羅漢──應當供養的無漏者,真正完美的自覺者,智慧和德行兼備的成就者,善巧地斷除三毒、洞悉世間真相的智者,諸天及人類,可調教者的最佳導師,自覺覺他的佛陀,世間至尊的聖者。」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 & 此人回向得究竟,心常清淨離眾毒。
UID130&帖子13777&積分216971&威望&金錢53246 1&閱讀權限250&性別女&在線時間3148 小時&註冊時間&最後登錄&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本(5)
作者 : 天祐法師
  釋迦牟尼佛陀
  釋迦牟尼佛陀為當世本師,在《長阿含本行經》中,佛告阿難:「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三曰念佛轉法輪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唸佛生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法輪時。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關於本師的介紹,可以按照佛陀的意見,就圍繞出生、成道、轉法、涅槃四點,作一簡略介紹。
  西元前五六八年四月十五月圓日,佛陀出生於尼泊爾的蘭毗尼園。父親是釋迦族淨飯國王,母親是瑪雅夫人。在太子出生後七天,就去世了。後來,太子便由瑪雅夫人的妹妹,波闍波提撫養長大。很快,悉達多太子長到十六歲時,就與表妹耶輸陀羅成婚。關於這一段生活的記錄,我們可以在《中部經》中找到,佛陀曾對眾弟子回憶自己少年時,王族生活的奢華。後來,悉達多太子在二十九歲時得子,作為父親,他並不高興,反而感到痛苦,他喊道:「束縛產生了,枷鎖產生了。」小羅睺羅,因此而得名。
  我們的太子,於當年,也就是西元前五九五年的某夜,悄悄離開王宮。逃至阿姆那河畔,出家成為一名沙門,開始追尋太子的人生理想——解脫煩惱的道路。修行者悉達多在出家之後,跟隨許多當時著名的梵志學習各種禪定,然而佛陀始終對於他們的教導通達而不滿足。於是便離開他們,在隨後的五年中,與追隨太子的五位出家人,一起在磨羯陀國者那尼附近地區的河邊、森林、荒野中,按印度的修行習慣,作極端的苦行。到了西元前五八九年,我們的菩薩悉達多,領悟到這樣子苦行,只是折磨自己,和解脫沒有什麼關係,這樣做,不能導致不死。於是他放棄苦行,另外尋求解脫之道。由於放棄了苦行,追隨他的五位比丘還以為他放棄了修道,便都棄他離去。西元前五三二年四月十五月圓日,佛陀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發現了無常、不圓滿、無我的真理,放下對於世間的執著,淨化了自己的心靈,證達究竟解脫的阿羅漢果,完成了人生的目的。
  西元前五三二年七月十五日,佛陀在鹿野苑開始教導憍陳如等五比丘自己發現的覺察真理的解脫方法。並建立佛教僧團。其後,佛陀開始了長達數十年,向整個印度傳播覺察真理的解脫方法的教導生涯。
  西元前四八六年二月十五日中夜月圓時分,他在庫西那拉的皇家娑羅樹林間告誡眾比丘說:「比丘們!我告訴你們,不要自負,觀察一切法都是無常變化的。大家應該各自精勤觀察,以徹底證取(解脫)道果。」而後入般涅槃。
  這就是關於導師的介紹。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這是佛陀的講經處所。舍衛國,本名憍薩羅,舍衛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國名。為佛陀時代的中印度古王國。
  舍衛城有長者給孤獨,佛陀在摩揭陀國時,長者聞法三皈為優婆塞。後請佛來舍衛國行度化,欲以園林供佛。佛默許。長者回國,見太子只的園林最好,便欲購買。太子心裡不願,故戲言:如果能夠用金子,鋪滿此片園林達五寸厚,那就把園子買給長者。長者果然就拿出了那麼多金子來。太子十分驚異,便問原委。太子知情後,他後悔把園林出售,他欲自己行供養。給孤獨不予。太子便說,你買土地,沒有買樹林,這些樹林是我的,所以,當算我們一同行供養。於是,此園子便稱為「祇樹給孤獨園」。
  丙二、初夜放光
  丁一、舉身放金色光
  爾時世尊於初夜分,舉身放光,其光金色。
  初 夜 分
  在佛教僧團習俗,將一晝夜分為六個時間段: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按僧團的規定,每天都有一定的起居制度。比如晨朝到日中前這段時間,是乞食與食食的時間段。而初夜時分,佛陀常常在此時作開示。也是比丘進行禪修的時刻。
  佛陀自然不能例外。早晨,如果沒有受到特別的邀請,便托著缽入村乞食,默默地站在施主家門口,接受人們放在缽裡的食物。然後回到自己的住處。即使在八十歲高齡,健康狀況不良的情況下,他仍繞城行乞。日中前結束飯食。飯後,佛陀給信眾作一些簡短的開示。如果有人在修行方面已經有了基礎,佛陀就給他指出一條成就聖果之道。如果有人要求出家,他就給他們授戒,最後回到自己的寮房。
  下午時分,佛陀在寺廟的一個地方坐下,眾比丘聚集到他的周圍,聆聽佛法。有些比丘來到他跟前,以期獲得適合自己的禪坐方法。另外一些比丘來向佛陀行禮後,就回到自己的房間。佛陀進行完開示,便也回到寮房。再次觀察世間一切眾生,特別是隱居獨處修習禪定的弟子們,給予必要的開示和指導。
  到了晚上,成群結隊的在家信徒前來拜見佛陀並期望聆聽佛法。佛陀根據他們的根機與性格,給他們講解一個多小時。佛陀以簡明的例證和豐富的寓言,解釋深奧的真理,並且達到真理的方法,以此來教化眾生。對在家信徒來說。佛陀一般先講佈施、持戒和升天之樂。對於在修行上已經有進展的人,則開講五欲享樂之過患,進一步教導適合的禪修方法。對於修學已十分成熟的人,便會對其宣說四聖諦法。佛陀的教法,用理性的事實真理來感召有緣眾生,使其同樣能夠達到智慧解脫的彼岸。
  到了晚間,佛陀專門指導眾比丘。在這段時間裡,比丘們可以隨便來到佛陀處,提出疑難的問題,並從佛陀那裡,接受適宜的開示。這段時間,也就是「初夜分」。過了這段時間,則是佛陀教導天人與休息的時間。具體,可以參考那爛陀長老所著之《覺悟之路》一書。
  舉身放光,其光金色。
  佛陀在成道、入滅之夜,其身肌膚皆會異常明晰。在大乘經典中,則更多有放無量光明遍滿十方的記錄。據《智度論》載:「佛放光明。能令一切聞法得度。」佛陀放大光明,現大神力,目的是為「令所化有情調伏」。
  據經典所載,釋迦牟尼佛陀生於五濁惡世,眾生煩惱熾盛,於五欲過患,無有厭倦。佛陀以種種方便,教化一切眾生;放大光明,令心調柔,才能信受。眾生無始以來,長劫輪迴,無明極暗;今放光明,以廣大智慧照破無明。在此上生之法會上,佛陀教導大眾,今所未度者,皆可於當來導師處得度。是故放光,普令十方一切天人、眾生、有學、菩薩皆得法益。
  佛陀放大光明,其意義深遠。《涅槃經》中記錄其四色光從面門出;《法華經》中則白光從白毫出;《般若經》中則六百萬億光明次第於遍身皆放。今《上生經》,則舉(遍)身大放金光。其中,金色表法寶珍貴;遍身表佛陀二足圓滿;今將開演殊勝妙法,普令一切有緣,破除迷暗,得諸法益。故全身大放金光。
  丁二、繞園七匝照須達舍
  繞祇陀園周遍七匝,照須達舍亦作金色。
  祇陀園即前所述,在舍衛城中之祈樹給孤獨園。「祇陀」即「只」太子。此園乃是佛教史上的第二座佛寺。是須達多(給孤獨)長者與只太子一併供養佛陀僧團的道場。
  《涅槃經》二十九卷有云:「時須達長者白舍利弗:大德!此大城(舍衛城)外何處有地,不近不遠,多饒泉池,有好林樹,花果蔚茂,清淨閒豫,我當於中為佛世尊及比丘僧造立精舍。舍利弗曰:祇陀園林,不近不遠……此處最勝,可安立精舍云云。」
  須達,即給孤獨長者。乃當地之豪商,性格慈善,富可敵國。聽聞佛法,受三皈五戒成為在家弟子。據經典載,給孤獨長者疾病,佛陀親自前往看視。為記阿那含果。乃至命終,生兜率天。
  此中,繞祇陀園,是對出家眾;照須達舍,是對在家眾。佛陀攝二眾而來,為顯此會說法,利益出家在家二眾及一切有緣,於當來佛陀所,普得濟度。這一次的法會,實與長者有大因緣。何以得知?首先,應長者請,佛陀才會來舍衛國講法;其次,此園乃給孤獨發心所成;又長者舍報後,生兜率淨土。由此三法足可證知。
  據窺基的意見,此處「七匝」之「七」數,亦有表法作用:「令出家者現在未來破七隨眠故。除身語七諸惡業故。持七支戒故。當超七生得七覺分故」。可供參考。
  丁三、雨金色蓮花
  有金色光猶如霞雲,遍舍衛國,處處皆雨金色蓮花。
  色如霞雲,其光澤柔和,令眾生歡喜而不疑惑恐懼。又金色霞雲,表佛之法身周遍法界,化身隨物,就好比這霞雲,傍晚時分,天上的白雲,由日光所映射,所以看起來,好像這個雲是紅色的一般,並非這些雲本來就是紅色。這個比喻,表佛大慈悲,方便、智慧圓滿,若此金色霞雲;而普施法雨,令一切有情得益。
  此「舍衛」名,意思是:聞名者多、物產豐富。金光遍於此城。釋迦牟尼佛陀受長者請,來此傳法、授彌勒記。表此處眾生於此法會、並當來導師有甚深殊勝因緣。此舍衛城,豐德富饒,表彌勒佛陀於將來世下生,人間淨土已經實現,世出世財悉皆具足。可參考《下生經》之介紹,彌勒佛陀下生時,人間已經化作淨土;財寶豐富到遍地隨處都是,然而人們都深明過患,不為所動。此乃福慧皆具之證。
  雨金色蓮花。因為蓮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點,所以佛法中,歷來總是多用蓮花作喻:佛陀出濁世而不染,成就菩提。經典所謂諸眾生為根莖,佛菩薩為花果,表眾生之有漏,乃佛陀應世之意義。若世間無漏,則佛陀不會應世。
  蓮花本有五種功德:用以比喻佛法,亦有五種殊勝;其一能掩惡;佛法殊勝,依之行持,能滅眾罪;好比蓮花,自污穢出,能達無漏。其二能生果;喻十方三世諸佛,皆從真理大海生;所以,於佛法聽聞信受乃至行持,能夠達到解脫彼岸。其三香氣遠聞,佛陀之正法律,能令學人棄惡從善,普令聞者得益;如佛說戒香,成就順風逆風皆能遠播。四能出水。比喻實踐於佛法,能出生死輪迴,似蓮花出水,可解纏縛。五能開敷,實踐教法,通達真諦,最終成就五分法身,如蓮花開。
  丙三、化佛說法
  其光明中有無量百千諸大化佛,皆唱是言:今於此中有千菩薩,最初成佛名拘留孫,最後成佛名曰樓至。
  先解「無量百千」之數。「百千」為億,無量百千,則為無數之數。如《金剛經》說:「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我若具說。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
  此處無量大化佛,與上述之「金色霞云」,其深幽意味相合。化佛,即應化佛。佛陀為救度眾生,應機而忽然化現之佛。大乘經中,多有述及。
  賢劫千佛,先釋過去、現在、未來三住劫;過去之住劫,名為莊嚴劫,未來之住劫,名為星宿劫,現在之住劫,名為賢劫。現在住劫二十增減,有千佛出世,故贊為「賢」。據《大悲經》載:「阿難。何故名為賢劫。阿難。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時。盡為一水。時淨居天。以天眼觀見此世界唯一大水。見有千枝諸妙蓮華。蓮華各有千葉。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氣芬熏。甚可愛樂。彼淨居天因見此已。心生歡喜。踴躍無量。而讚歎言。奇哉奇哉。稀有稀有。如此劫中當有千佛出興於世。以是因緣。遂名此劫號之為賢。」又《悲華經》曰:「此佛世界當名娑婆。……時有大劫名曰善賢。何因緣故劫名善賢。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現於世。」
  住劫之二十增減,於第九減劫,始有拘留孫佛出世。是為千佛之第一。其後為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第四尊佛,也就是今之本師釋迦牟尼佛。而後至第十減劫,彌勒佛出。其後繼有師子佛等九百九十四佛。最後為樓至佛。合計為千佛。
  關於千佛之因緣,往昔有一位轉輪聖王,娶了二位夫人,第一位夫人生下千子,人人都發無上道心,希望將來皆得成佛。轉輪聖王便想知道,諸子中誰先成佛道。便找來有編號的籌碼,用香水洗淨後,讓兒子們各取一枚。按其編號而知次第。結果第一名拘樓孫佛,第二名拘那含牟尼佛,第三迦葉佛,第四釋迦佛,第五彌勒佛,最後的就是樓至佛。
  轉輪聖王的第二位夫人生了二子,他們見一千位長兄都願成佛,便思量:必須有人大力護持。於是,其長兄即發願生生世世作梵王,護持佛教。在兩千多年前,本師釋迦牟尼佛陀成正覺後,梵王為使佛法住世,當即勸請轉法。
  其弟則發願生生世世侍護佛身,這就是金剛密跡大力士。當初提婆達多欲迫害佛陀,在山頂推一大石向下滾落,希望將佛壓成重傷。此金剛密跡力士即抵住大石,使佛僅傷腳面。具體可參考羅什譯《千佛因緣經》。
  無量化佛,讚嘆千佛,以此證信。令諸有緣,生歡喜心,欣忍樂受;也便於正式傳法的開始。為正式傳法之鋪墊。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 & 此人回向得究竟,心常清淨離眾毒。
UID130&帖子13777&積分216971&威望&金錢53246 1&閱讀權限250&性別女&在線時間3148 小時&註冊時間&最後登錄&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本》(6)
作者 : 天祐法師
  丙四、眷屬雲集
  丁一、出家二眾
  說是語已,尊者阿若憍陳如即從禪起,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摩訶迦葉,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大目犍連,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舍利弗,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與其眷屬千比丘尼俱。
  此段開始,敘述眾佛子云集:人、非人、在家、出家。眾無漏上座比丘而為先,以尊重其第一聖果也。佛陀成道,受梵王請,轉正法輪。初於鹿野苑,度五比丘,此阿若憍陳如,乃最初悟道梵行第一比丘。又摩訶迦葉,少貪常喜持頭陀行第一。大目犍連,修持精進具大神通第一。舍利弗,具大辯才智慧第一。摩訶波闍波提,即大愛道比丘尼,乃最初比丘尼,棄於王族久為出家。清淨威儀常修梵行。如上可參考法賢譯《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比丘、比丘尼
  出離世間五欲,受具足戒,名為比丘。據《智度論》云:「比丘三義:一、殺賊破惡者,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發善律儀,破惡律儀,故言破惡。若通就行解,戒防形非,定除心亂,慧悟想虛,能破見思之惡,故名破惡。二、不生怖魔者,既能破惡,魔羅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傳燈,化我眷屬,空我宮殿。故生驚怖。三、應供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稱。出家之人,內修清雅之德,必須遠離四邪,淨命自居,福利眾生,破憍慢心,謙下自卑,告求資身,以成清雅之德,故名乞士。」
  據《善見律》云:「比丘者。是乞士。或得或不得。亦名乞士。此皆是善人之行。佛辟支佛聲聞悉行乞食。或貧或富舍家學道。棄捨牛犢田業及治生俗務。而行乞食資生有無。皆依四海以為家居。是名比丘。著割截衣者。衣價值千萬。比丘得已。便割截而著。壞衣價直。以針綖刺納。毀其細軟。遂成粗惡。衣先鮮白。而以樹皮壞其本色。便是故衣。名為比丘。是故律本所說能著割截衣者。是名比丘。」
  比丘尼者,女身之比丘也。一開始,佛陀不許女人出家;後為大愛道說八敬法,聽出家。八敬法:一、每隔半月,比丘尼必受比丘指導一次。二、跟從比丘安居。三、安居結束,必從比丘眾中求自恣懺悔。四、從比丘受具足戒。五、不可辱罵比丘。六、不可舉說比丘所犯之罪過。七、犯輕罪時,從比丘而懺悔。八、比丘尼即已出家受戒百年,亦須向新受戒之比丘禮拜。如此八法,有頌為:「禮不罵謗不舉過,從僧受戒行摩那,半月僧中求教授,安居近僧請自恣。」
  尊者阿若憍陳如
  關於憍陳如的介紹,還是先從佛陀開始說起。佛陀誕生後,國王請了許多著名的婆羅門來為太子看相。其中有八個人是最著名的。他們中間,有七人表示有兩種可能:太子將成為轉輪聖王或佛陀。然而,其中最年輕的婆羅門憍陳如,肯定得斷言,太子決定出家成佛。
  憍陳如是預言喬達摩未來的最年輕者。在喬達摩二十九歲的時候,太子捨棄世間,出家修行。憍陳如以及其他的四位婆羅門的兒子:跋鞞,跋提,大名,阿示說;聽說喬達摩出家了,他們便一齊來與他同修。
  在古代印度,把苦行看作是得到解脫的唯一途徑。喬達摩以超人的毅力,精進修習各種嚴厲的苦行達六年之久。在這段時間裡,他學習了各種禪定方法。然而,長期的苦行被證明是無法得到究竟解脫的。
  他毫不猶豫地放棄了極端苦行。坐在尼連禪河畔,他仔細考慮導致解脫的正道。與此同時,他意識到,身體素質是精神開發的重要條件。於是,他決定讓自己的身體健康起來,便開始食用一些干糧和稀飯。那五位同修,滿心以為,通過苦行,喬達摩將了悟真理。但是現在,卻讓他們很意外。他們大失所望,毅然離去,來到鹿野苑。
  喬達摩成就菩提,覺悟真理,成為佛陀。此後兩個月的月圓日,去到鹿野苑,向五比丘講說了第一經:《轉法輪經》。
  佛陀剛講完此經,五比丘中,最年長的憍陳如,當下了悟佛法,獲得了第一聖果。
  佛陀讚許道:「朋友,憍陳如,你確實明白了,朋友,憍陳如,你真正明白了。」阿若,就是「已知」的意思;因此,憍陳如尊者被稱為阿若憍陳如。
  世界上有了六位阿羅漢聖者。三寶已經具足。阿若憍陳如是佛陀的第一個弟子。
  尊者摩訶迦葉
  具足了七種大丈夫相;被世尊誇讚其修行成就和體證;唯一與佛陀交換僧袍的弟子;具有最高程度的十項樂法品質;持戒和致力於頭陀行禪者的模範。
  尊者摩訶迦葉比佛陀早幾年出生於摩揭陀國,本名叫畢沛利。他父親的財勢可匹敵一個小國王,但是,畢沛利從小就渴望過梵行生活。
  由於父母的干預,畢沛利與巴達迦畢蘭尼結婚。雖然進行了婚禮,然而卻保持著單身生活。每個晚上在睡覺前,他們就把一束花環放在彼此中間。
  畢沛利的父母過逝,二人都想要出家,於是就從集市場買來土黃色布塊和土製缽碗,互相削髮。他們離開莊園,在路途上分開,各自離去。
  在王舍城和那蘭陀之間的路上,畢沛利遇到佛陀,當即生起信心,頂禮佛足。佛陀略說法教,完成了出家與授戒,兩人回歸僧團。在路上,他們交換了僧袍。七天後,證得最高的果證。
  佛陀對於尊者的讚許,「他知足於任何破爛的僧衣、任何乞來的食物、任何棲身處、任何獲得的藥品。由於這緣故,他將不會做任何一件不適宜出家人的事。假如他沒有得到任何四資俱的供養,他不會困擾,而如果他得到了,他不會執著或貪戀,不會犯下任何錯失,他警覺於可能發生的危險,同時了知以它們來超越色身的苦惱。比丘們,我將教示你們,要以迦葉為榜樣,或以與他等質的修行者為榜樣。我如是教誡的,你們應該依照相同的方法去修持。」
  尊者一直保持著頭陀行的生活。為佛陀所極力讚賞和推崇。佛陀說,迦葉尊者,能獲得與自己同樣的四色界定和四無色界定,以及滅受想定和六種神通明智,包括各種大神通和究竟涅槃漏盡智。
  佛陀入滅時,五位最傑出的上座弟子中,只有阿難和阿那律在場,舍利弗與目犍連已先般涅槃。七日後,尊者摩訶迦葉趕到,將佛陀的遺體火化。其後,帶著摩竭陀國所分得的一份舍利,親自送去給阿阇世王。辦妥此事後,便開始在王舍城召集僧眾,一起選出五百大阿羅漢,集結佛陀的教法──包括聖戒律和導致解脫的正法。
  關於尊者入滅,唯見於後期文獻的記述。尊者最後一次向佛陀的各個聖地作禮拜。後來,獨自來到雞足山,並立下誓願——他的色身將完整保存到彌勒佛出世。他要把釋迦牟尼佛陀的僧袍,親手轉交給彌勒佛。之後,尊者摩訶迦葉入滅。此時,大地震動,山脈自動合攏蓋住了他的身體。
  還有一點,需要簡略交代。在摩訶迦葉尊者加入比丘僧團後,巴達在舍衛城,也聽到佛陀的開示。由於當時,比丘尼僧團尚未成立,所以她就在一個非佛教的女修行團中,住了有五年。後來,她得以出家為比丘尼。之後沒多久,就證得了阿羅漢。佛陀稱讚巴達是比丘尼中宿命通第一者。
  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舍利弗
  在優婆提舍的莎莉婆羅門女與拘律陀村蒙加麗婆羅門女,在同一天,兩家都產下一位男嬰。由於他們兩家,在當地村子中是名門望族,於是,兩個嬰兒被分別取名為「優婆提舍」和「拘律陀」。
  兩位男孩長大後,都接受良好的教育,精通許多學問,他們各有五百名婆羅門青年隨從。後來,兩位青年都渴望獲得解脫智慧,在遇到佛陀之前,他們四處求教,然而皆不能另他們滿足。於是,兩人約誓,如果誰獲得真理,便要通知另一個人。
  佛陀曾派遣六十一位阿羅漢聖者,到各地傳法。有一天,最初五比丘之一的阿說示尊者,在王舍城托缽,被優婆提舍看到,優婆提舍被尊者莊嚴與安詳的威儀所震懾。隨後,他接受了一偈的教導:「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優婆提舍即刻證入聖者之流。
  其後,優婆提舍向尊者禮拜後告辭,回到苦行林。見到拘律陀後,轉述那首偈頌,拘律陀聽完之後也即證得初果。兩人決定去找佛陀。
  在竹林精舍,佛陀正在說法,看到兩位青年前來,便說:這兩位朋友,將會是我兩位傑出的弟子,很尊貴的一對。
  兩個年輕人來到世尊面前,請求出家。佛陀說:「來吧!比丘們!佛法已說得很清楚了,現在就過清淨的生活,以終止苦難。」完成出家。優婆提舍成為佛陀的弟子後,法名為「舍利弗」,拘律陀則名為「摩訶目犍連」。
  摩訶目犍連尊者在出家後的第七天,取得最高果證。尊者舍利弗則留在世尊身邊。在受戒半個月後的一天,佛陀為長爪梵志解說「觀受念處」,舍利弗尊者站在佛陀背後為佛陀執扇。他隨著佛陀的解說而作觀想,就在此時,舍利弗尊者證得阿羅漢,獲得無礙辯智。當天傍晚,佛陀召集他的弟子,賦予兩位尊者「大弟子」的階位。
  尊者舍利弗終其一生,一直都尊敬阿說示尊者。佛陀說:「舍利弗在久遠前已對任何給予自己善行的人,表示感恩並銘記於心。」
  在佛陀將入涅槃的這一年。在結束安居後,在舍衛國。「佛法護衛」舍利弗和五百比丘來到佛陀面前,禮拜後,尊者告知佛陀將先入涅槃。佛陀讓舍利弗對僧團作最後的開示。其後,尊者最後一次頂禮佛陀。離開,回到他的家鄉。幫助其母親,得到入流的果證。
  在陽曆十月到十一月間的月圓日,尊者以大衣包裹身體,右脅而臥,和佛陀一樣,次第進出九次第定。涅槃。
  而後,大眾舉行了整整七天的紀念。後將遺體火化,純陀尊者撿拾舍利骨,帶回僧團。他與阿難尊者一同去見佛陀,向佛陀報告。佛陀讚揚舍利弗功德,要求為舍利弗的舍利建塔。之後,佛陀與比丘們一起來到王舍城。那時,摩訶目犍連尊者也已經圓寂。世尊以相同的方式接受了他的舍利骨,為兩位尊者的舍利建造寶塔。
  關於摩訶目犍連的圓寂,可以參考《增支阿含》。尊者摩訶目犍連,入羅閱城乞食。諸外道見到尊者,以瓦石圍擊。摩訶目犍連因宿世因緣,不以神通避退,遭到致命的傷害。後至佛所,禮敬後入般涅槃。
  舍利弗和摩訶目犍連剛入滅不久,佛陀在一次開示中,觀察沉默的比丘眾後,對他們說:比丘們啊!這集會對我而言似乎是空的,舍利弗和摩訶目犍連已經入滅了。不僅集會是空的,也無須再設舍利弗和摩訶目犍連的座位了。
  過去已成佛、圓滿正覺的諸佛,也和我有舍利弗與摩訶目犍連兩位優秀的弟子一般;未來將成佛、圓滿正覺的諸佛,也和我有舍利弗和摩訶目犍連一樣,將有兩位優秀的弟子。
  比丘們!真是不可思議,真是奇妙啊!那些依佛陀律法而行持的人,就會依佛陀言教而行,他們將得到四眾弟子的敬愛和尊重。比丘們啊!真是不可思議,真是奇妙啊!那些正覺者,在他的兩位優秀弟子入滅後,卻沒有悲傷和難過。
  因為那些由生、住、因緣和合而成諸法,終將歸於消散,要它不滅,一無是處。因此,比丘們啊!以自作皈依,而不要尋求外在的庇護,以法為皈依,而不要尋求外在的庇護。
  佛陀幾度如此宣說,直到圓寂。尊者舍利弗入滅於迦底迦月的月圓日;摩訶目犍連入滅於半個月後新月的布薩日。如上,可參考,向智尊者著《長老尊者舍利弗傳》。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
  佛陀誕生後七日,摩耶婦人離開了人間。小太子喬達摩由其姨母撫養。
  佛陀成正覺後,度其生父淨飯王。老國王圓寂後,家族破落,幾名婦女與小王子羅睺羅相依為命。後來,摩訶波闍波提,帶領王妃與小王子羅睺羅,一同去到佛陀處,尋求庇護。
  那時,佛陀在迦維羅衛釋氏精廬。姨母大愛道請求出家,佛陀不許。後來,阿難多次代為懇請,佛陀聽許。特別制定了八敬法、並具戒。可參考《大愛道比丘尼經》。
  據《賢愚經》載,大愛道比丘尼曾織金縷袈裟,欲贈佛陀。佛陀希望大愛道能夠將此衣施捨眾僧。眾僧皆不取,後為彌勒所披著。
  在佛陀入滅前,大愛道與五百比丘尼,先佛而涅槃。佛陀亦命阿難建塔。見於《大愛道般尼洹經》。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 & 此人回向得究竟,心常清淨離眾毒。
UID130&帖子13777&積分216971&威望&金錢53246 1&閱讀權限250&性別女&在線時間3148 小時&註冊時間&最後登錄&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本》(7)
作者 : 天祐法師
  丁二、在家二眾
  須達長者與三千優婆塞俱,毗舍佉母與二千優婆夷俱。
  在出家二眾之後,介紹在家眾。
  優婆塞、優婆夷
  優婆塞,意為近事男。皈依於三寶、持守五戒、親近承事比丘僧團之在家佛子。其中,善施耆尊,稱為長者,乃四眾之一。又優婆夷,為女性在家居士。
  如《雜阿含經》所載,佛告摩訶男:「在家清白修習淨住,男相成就,作是說言:我今盡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為優婆塞,證知我!是名優婆塞。」
  「優婆塞者,於如來所正信為本,堅固難動,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余世間所不能壞。摩訶男!是名優婆塞信具足。」「優婆塞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不樂作。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戒具足。」
  「優婆塞聞具足者,聞則能持,聞則積集,若佛所說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悉能受持。摩訶男!是名優婆塞聞具足。」「優婆塞舍具足者,為慳垢所纏者,心離慳垢,住於非家,修解脫施、勤施、常施,樂舍財物,平等佈施。摩訶男!是名優婆塞舍具足。」
  「優婆塞智慧具足者,謂此苦如實知,此苦集如實知,此苦滅如實知,此苦滅道跡如實知。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智慧具足。」「優婆塞須陀洹者,三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摩訶男!是名優婆塞須陀洹。」「謂優婆塞三結已斷已知,貪、恚、痴薄。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斯陀含。」「優婆塞阿那含者,五下分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貪慾、嗔恚。摩訶男!是名優婆塞阿那含。」
  「若優婆塞有信無戒,是則不具,當勤方便,具足淨戒。具足信、戒而不施者,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修習佈施,令其具足滿。信、戒、施滿,不能隨時往詣沙門,聽受正法,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隨時往詣塔寺,見諸沙門,不一心聽受正法,是不具足。信、戒、施、聞修習滿足,聞已不持,是不具足;以不具足故,精勤方便,隨時往詣沙門,專心聽法,聞則能持。不能觀察諸法深義,是不具足;不具足故,精勤方便,信、戒、施、聞,聞則能持;持已,觀察甚深妙義,而不隨順知法次法向,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信、戒、施、聞,受持觀察,了達深義,隨順行法次法向。摩訶男!是名滿足一切種優婆塞事。」
  「若優婆塞能自立戒,不能令他立於正戒;自持淨戒,不能令他持戒具足;自行佈施,不能以施建立於他;自詣塔寺見諸沙門,不能勸他令詣塔寺往見沙門;自專聽法,不能勸人樂聽正法;聞法自持,不能令他受持正法;自能觀察甚深妙義,不能勸人令觀深義;自知深法能隨順行法次法向,不能勸人令隨順行法次法向。摩訶男!如是八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
  「若優婆塞成就十六法者,是名優婆塞自安安他。何等為十六?摩訶男!若優婆塞具足正信,建立他人;自持淨戒,亦以淨戒建立他人;自行佈施,教人佈施;自詣塔寺見諸沙門,亦教人往見諸沙門;自專聽法,亦教人聽;自受持法,教人受持;自觀察義,教人觀察;自知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亦復教人解了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摩訶男!如是十六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如是十六法者,彼諸大眾悉詣其所,謂婆羅門眾、剎利眾、長者眾、沙門眾,於諸眾中威德顯曜,譬如日輪,初、中及後,光明顯照。如是,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初、中及後,威德顯照。如是,摩訶男!若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世間難得。」
  須達長者
  舍衛國給孤獨長者,此法會祇園之施主。據《西域記》云:「善施。正名蘇達多,勝軍王大臣,仁而聰敏,積而能散,賑乏濟貧,哀孤恤老。時美其德,號給孤獨。」
  長者多聞佛法,佛陀曾專為開示施論,如《長者施報經》。
  毗舍佉母
  即鹿母夫人。乃鴦伽國長者女,受佛教導而證預流果。後嫁給彌伽羅子。勸公公彌伽羅歸依三寶。在結婚時,又捐舍價值頗豐之嫁衣,建造精舍。由摩訶目犍連監督工事,歷時九月而成。稱為鹿母講堂。佛陀於此講堂,為其宣說持齋經。
  鹿子母向佛陀發八大願:供食外來之比丘、遠行之比丘、病中之比丘,施藥物予病中之比丘,供食予看護病人者,施粥予比丘,施雨衣、澡浴之衣等。
  丁三、菩薩眾
  復有菩薩摩訶薩,名跋陀婆羅,與其眷屬十六菩薩俱。文殊師利法王子,與其眷屬五百菩薩俱。
  菩薩摩訶薩
  全譯: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菩提薩埵:覺有情。摩訶薩埵,乃地上之菩薩。如《佛地論》云:「菩薩摩訶薩者,謂諸薩埵求菩提故。須復說摩訶薩言。此通諸位。今取地上諸大菩薩。是故復說摩訶薩言。」
  跋陀婆羅
  十六在家菩薩之代表。具大賢德,護念眾生,弘護佛法,故名賢護。乃最大巨富商主長者之子,其所受之諸樂、果報,為忉利帝釋天王所不及。如《大寶積經˙賢護長者會》載:「有一最大巨富商主長者之子,名颰陀羅波梨。……爾時世尊告阿難言:長老阿難!汝欲聞此颰陀羅波梨長者家中所有眾樂事乎?乃至具足說其受於快樂果報,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人間。……是長者子,凡有六萬最大商主恆隨彼後。……其颰陀羅波梨家內恆常鋪設六萬上妙六合床榻,雜色被縟以覆其上,……復有六萬婇女,端正殊絕,身體柔軟細滑,……又其長者欲食之時,則有六萬雜種羹臛飯,食微妙香美,猶如天廚無有異也。」
  文殊師利
  曼殊室利,意為妙吉祥。乃後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以智慧著稱。與普賢並為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故又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
  依大乘經典所載,在所有大菩薩中,文殊菩薩不只是四大菩薩中「大智」的象徵,而且,在過去世他曾為七佛之師。其銳利的智慧,被喻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因而有「三世覺母妙吉祥」的尊號。而且,依《首楞嚴三昧經》所載,他在久遠的過去世早已成佛,號稱龍種上如來。所以,為釋迦牟尼佛二脅侍之一,只不過是一種慈悲度化的大權示現而已。如《放缽經》載:「佛語諸菩薩阿羅漢言:……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眾生者,皆文殊師利之恩。本是我師。前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在《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中,曾有預言:「我滅度後,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止,為眾生於中說法。」是故漢傳佛教,把五台山視作文殊道場。
  文殊菩薩象徵著大智,幫助佛陀行教化事業。不過,在方法上是有區別的。文殊菩薩常常以善巧方便,直指開示第一義諦。此法與禪宗,頗為相像。對此,印順導師的意見頗為中肯,附錄如下: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文殊師利從東方來,留著沒有回去。文殊贊助了釋尊的教化,也獨當一面的弘法,成為初期大乘的一大流!文殊師利法門與釋尊的佛法,在應機開示,表達佛法的方式上,是有顯著差別的。文殊師利是從寶氏世界、寶英佛那邊來的。寶英佛那邊的佛法,與此土釋尊的佛法不同。」如《清淨毗尼方廣經》說:「彼諸眾生。重第一義諦。非重世諦。……一切言說。皆是戲論。是差別說。呵責結使說。世尊。寶相佛土無有是說。純明菩薩不退轉說。無差別說。」
  大乘經的文殊法門,就是寶相佛土那樣的,重第一義諦,重無差別,重不退轉的法門。《那伽室利分》說:「尊者所說,皆依勝義。」《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說:「濡首諸所可說,彼之要言,但說法界。」《決定毗尼經》說:「文殊師利所說之法,依於解脫。」依勝義,依法界,依解脫,文殊法門的特色,與《清淨毗尼方廣經》所說的,完全符合。
  文殊師利法門不是釋尊那樣的,依眾生現前的身心活動──蘊、處、界、緣起,次第的引導趣入;是依自己體悟的勝義、法界、解脫,直捷的開示,使人也能當下悟入的。這可說是聲聞與大乘的不同。
  在初期大乘經中,「文殊法門」與「般若法門」同源於「原始般若」,而有了獨到的發展。以語句來說,『皆依勝義』,「但說法界」(近於禪者的專提向上)。著重於煩惱是菩提,淫慾是菩提,五逆罪是菩提,而忽略於善心──信、慚、愧等是菩提,善業、福報是菩提,六度、四無量、四攝等是菩提。以行動來說,作外道形去化外道,到宮人、淫女處去安居,執劍害佛,而對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也不加重視。這可說是一切平等中的「偏到」!這種「偏到」的精神,在文殊法門中,從多方面表現出來。
  「文殊師利菩薩的法門,一向都是以為說『空』的;如古代三論宗的傳承,就是仰推文殊為遠祖的。但在說『空』的《般若經》(前五會)中,文殊師利並沒有參與問答,這是值得注意的事!『中品般若』,及『下品般若』的『漢譯本』、『吳譯本』,雖有文殊菩薩在會,但『下品般若』的『晉譯本』、『秦譯本』、『宋譯本』,都沒有提到文殊師利。所以文殊師利的法門,即使是說『空』的,但與『般若法門』,可能只是間接關係,而不是同一系的!」
  丁四、非 人 眾
  天龍、夜叉、乾闥婆等一切大眾,睹佛光明皆悉云集。
  八 部 眾
  此段述非人眾,本有無量種。然而總稱為「八眾」:一天、二龍、三藥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
  天乃總說,乃六道之中,最佳生態。以大梵、帝釋為首。大梵是大千世界之主;帝釋是三十三天之主。
  龍,亦總說,有諸龍並龍王,名字不一,為佛教護法。
  夜叉,勇健、暴惡。有地行,虛空,在天三種。
  乾闥婆,譯為香陰。是帝釋天主樂神,在須彌山南,金剛窟住。
  阿修羅,譯為無端正,男性多醜;女多端正。果報最勝,緊次諸天,卻無諸天之德。故稱「非天」。他們的居所器用,都比地居天差一點。亦有婚姻、男女,略似人間。
  迦樓羅,即金翅鳥神,頸有如意珠,以龍為食。
  緊那羅,譯為疑神。似人形,頭上有角,為帝釋天主樂神也。
  摩睺羅伽,譯大腹行。或指蟒神。
  至此,為經典之證信序。佛陀於夜分,放大光明,攝諸佛子,聚會一處。如下為發起,為宣妙法,為尊貴故,佛陀更示大丈夫相,法施諸眾。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 & 此人回向得究竟,心常清淨離眾毒。
UID130&帖子13777&積分216971&威望&金錢53246 1&閱讀權限250&性別女&在線時間3148 小時&註冊時間&最後登錄&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本》(8)
作者 : 天祐法師
  乙二、發起序
  丙一、出廣舌相
  丁一、出廣長舌相放千光明
  爾時世尊出廣長舌相放千光明。
  廣長舌相
  後出經典,常常有記錄佛陀出「廣舌相」。「廣舌相」乃大丈夫相之一,表所言不虛。佛法甚深,難解難知。正如佛陀在證得正覺之後,無意宣講佛法。所謂「甚深不易法,無須宣於眾,貪嗔束縛人,實難了此法。貪婪愚昧者,不見此正法,此法逆世法,深奧妙難識。」佛陀考慮到:「我所悟之法。實是博大精深,寂然高尚,超越邏輯。不易領悟、理解,唯聖人知。眾生貪著物慾,實難理會此與緣起相關之法,有為法之滅--涅槃。情慾的斷絕,貪愛的消滅,無著寂滅等都是難以理解之法。如此想已,我心向無為,無意啟教正法。」是故,我們常常說,佛法甚深,難可信受。佛陀出廣舌相為證,則語必真實,使聞眾生信。
  據《智度論》載:「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安居。受歲圓滿後就和阿難外出遊行,來到婆羅門城的時候。城王知道佛陀有神德,善能教化眾生。如果讓他到我城中,那麼我就得不到尊重了。於是,他規定,如果有供養佛陀,或者從佛陀處受教,那就要對其處以鉅額罰款。後來,佛陀到了這個國家,次第行乞,然而人人都關門不答應。佛陀只能空著缽返回。在路上,突然碰到一個老人,手裡拿著一個殘破的瓦罐,裡面有壞敗的食物,他正要丟棄這些食物。他見到佛舵手持空缽,佛陀之殊勝妙好的身相,讓老人吃驚。老人想:這樣莊嚴的丈夫,當接受極好的供養。怎麼會空著缽呢?必定是為了眾生的福利而行乞。於是,老人產生極大的信心,希望能夠以最好的食物供養佛陀,然而他無法辦到,正感猶豫。佛陀知道他的心思,便接受老人壞敗食物的供養。佛陀微微一笑,阿難見後,合掌長跪,問佛陀,佛陀不會無故而笑,今天為什麼會笑呢。佛陀說,此老人以淨心行供養,十五劫中,往返天上人間,都會受福快樂。不會墮於惡道。而後,得男身,出家學道,成辟支佛。入無餘涅槃。
  這番話正好被邊上的一位婆羅門聽到。他無法理解,為什麼這些垃圾一般的食物,也能得到那麼大的果報?佛陀當即,出此廣舌相。婆羅門當即折服,因為能出廣舌相者,所言必然不虛。佛陀以種子與大樹的比喻,對婆羅門教導:雖然佈施惡食如種子般小,然而由其淨信,能成大果如參天大樹。婆羅門豁然開朗,五體投地,向佛陀求懺悔。並回心轉意,開始認真向佛陀求教。佛陀耐心教導,讓他成就四不壞淨,不更退轉。後來,城中所有的人們都出來迎佛供養,乃至婆羅門王。所以,佛陀出廣舌相,為了能夠讓懷疑者,生起淨心。所謂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聽聞佛法,信受奉行。乃至成就四不壞淨,而得入流,必至解脫,不復退轉。」
  放千光明
  佛陀初以光明,集合大眾。此處二次放光,明經意旨;將欲開演無上妙法,予以證信。此中千數,或有二意。其一,表千佛出世。其二,表三千大千世界。關於三千大千世界,在《雜阿含》中有云:「千日。千月。千閻浮提。千衢陀尼。千怛羅越。千弗婆提。千須彌山。千四天王天處。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千大梵天。」一千個太陽系,叫做周利小千世界。又一千個周利為二千中世界。一千個二千中世界為三千大千世界。與後「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無量化佛」暗合。常常有經典,言佛陀出廣舌相,覆滿三千大千世界,與此相類。
  丁二、於千色光各化無量化佛
  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無量化佛。
  此殊勝相,非肉眼能辨,亦非思惟所能及。為表法意。可引華嚴之十玄緣起,略窺其要。此十玄門,表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相;此十門互為緣起,故稱為「十玄緣起」;乃入華嚴之玄門。與六相圓融,並稱「十玄六相」。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舉一法時,頓具一切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時,皆得相應,具足圓滿。如經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大而無外,名廣;小而無內,名狹。然大非定大,置毛端而不窄;小非定小,含太虛而有餘。所謂事得理融,自在無礙。如經云:「能以小世界作大世界,大世界作小世界」。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一佛土與十方一切佛土,互相容納而不壞一多之相,名為不同。如經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一切諸法,互融互即,不相妨礙。如一法捨己同他,則舉體全是於彼;若一法攝他同己,則令彼一切即是己體。如經云:「一即是多多即一」。
  五、秘密隱顯俱成門:一切諸法,互攝無礙。如一法攝多法,則一法顯,而多法隱;如多法攝一法,則多法顯,而一法隱。顯中有隱,隱中有顯,名為俱成。由此隱顯,體無前後,不相妨礙,名為秘密。疏云:「如初八夜月。半隱半顯。隱顯同時。不同晦月。唯隱無顯。望月。唯顯無隱。然其半隱半顯之月。非但明與暗俱。而明下有暗。暗下有明也」。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一能含多,名曰相容。一多不雜,乃稱安立。然所含微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齊現,不相妨礙。如經云:「於一塵中,一切國土,曠然安住」。
  七、因陀羅網境界門:梵語因陀羅,華言天珠。天即帝釋天也。珠即珠網。蓋帝釋殿珠網覆上,於一明珠內萬象俱現,眾珠盡然,互相現影,影復現影,遞互交光,重重無盡。今此法門,亦復如是。一一法中,一一位中,一一世界,互相交參,重重無盡。如經云:「諸佛知一切世界,如因陀羅網世界」。
  八、託事顯法生解門:寄託一事,即顯無盡法門,令人深生信解。疏云:「自在即稱為王,潤益即名法云。金色世界即是本性,彌勒樓閣即是法門。勝熱婆羅門火聚刀山,即是般若」。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三世各三為別,一念為總,故名十世。三世區分,不相雜亂,故云隔法。三世互在,遞相成立,乃稱異成。如經云:「菩薩有十種說三世。過去說過去。過去說現在。過去說未來。現在說過去。現在說平等。現在說未來。未來說過去。未來說現在。未來說無盡。又云無量無數劫。解之即一念」。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謂如來說圓教之法,理無孤起,必眷屬隨生,故十方諸佛、菩薩,互為主伴,重重交參,同時頓唱圓教法門。如淨空明月,列星圍繞,淨器百川,近遠炳現。名主伴圓明。
  一一法會所說法門,稱性極談,具足眾德,名為具德。如經云:「法界修多羅,以佛剎微塵數修多羅以為眷屬」。
  如上具可參考智儼著《華嚴一乘十玄門》。
  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