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概括行业分析的模型框架,行业分析有哪些常见分析模型

文章责编:gaoxiaoliang&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 14:06:00)?&&( 17:23:00)?&&( 15:05:00)?&&( 9:51:00)?&&( 16:13:00)?&&( 13:58: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精选推荐专题 |
|        |
实用工具 |
| 大全 | 大全     |
版权声明:如果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图文】产业研究方法及框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产业研究方法及框架
大小:3.9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5人关注)
&(2人关注)
&(1人关注)Observation
我国电力产业市场的SCP分析
基于SCP分析框架的我国电力产业改革思路探讨
林   森( 北京大学   北京   100871)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恩(1959)最终系统的提出了产业组织理
内容摘要:电力产业是一个高度垄断
的行业,如何引入竞争,使产业持续、高效地发展,是各国政府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对我国电力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有效竞争为基础,从产业结构、价格形成、管制机制等方面纵横双向进行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SCP分析   电力产业   市场结构   有效竞争
(一)我国电力产业市场结构分析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市场需求增长率、一体化程度、政府介入的强度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三个因素。考虑到电力行业产品的同质性,本文对电力产业市场结构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行业集中度、进入壁垒和一体化程度三个方面。
1.行业集中度。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重要的公用事业。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在大部分时期都由政府直接投资或通过国有化政策形成法定的垄断性产业结构,由国有企业采用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方式独家经营。从发电领域看,电力改革前的2001年,国家电力公司总资产为1.85万亿元,占我国电力行业总资产的72%,完成售电量9052.1 亿千瓦时,占社会用电量的79%。2002年底开始,经过对原国家电力公司的重组后,在原国家电力公司拥有的发电资产基础上,形成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及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但根据2006年数据测算,发电行业赫芬达尔指数为0.1833,行业集中度较高,这说明虽然电力企业的拆分表面上为市场竞争设立了众多的竞争者,但是在局部的电力市场中某一发电集团却依然作为在位者构成垄断。这种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导致了电力工业的投资不足、效率低下、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不一。
2.行业进入壁垒。电力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集中在资本规模和政府管制两方面。作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自然垄断产业,进入电力行业需要大规模的投资。虽然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并允许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投资办厂,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联合办厂的局面。但这种投资多以央企和省企为主,一般的投资者无力承担筹措巨额资金的成本,被限制在电力产业之外。相对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管制是一个更高的进入壁垒。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中央财政拨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拨改贷”,资金筹措渠道虽然拓宽,但国家仍执行严格的进入管制。如在发电环节,虽然市场准入一度放开,并下放项目的审
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
(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哈佛学派以新古典的价格理论为基础,在承袭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成特定的市场,按照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分法”,对其进行分析,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分析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范式中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不是内生变量,而是外在的环境变量;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重视结构对行为和绩效的作用。范式核心是市场集中度和产业利润之间关系的研究,即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在集中度较高的产业中,由于少数企业的串谋以及通过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导致超额利润的产生,破坏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芝加哥学派的进一步发展芝加哥学派是继哈佛学派之后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他们对哈佛学派的理论范式进行了整体批判,重新定义了进入壁垒,开创了企业生存检验法则,将信息问题引入寡占理论,实证批判了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干预市场结构。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的分析范式做了全面的批判和修正,运用价格理论较好的解释了产业组织结构的内生形成机制,不足之处在于该学派并没有建立一个与SCP同样完整和成熟的分析框架。
本文基于哈佛学派的分析范式,结合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创新,分析了我国电力产业市场的现状和改革方向。
业组织理论的演变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产业组织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在该书中,马歇尔在“生产三要素”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与之并列的第四生产要素,即“组织”。马歇尔的理论隐含了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间矛盾的“马歇尔冲突”成为产业组织理论探索的核心问题。
1933年,罗宾逊和张伯伦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单个厂商和单个行业均衡实现的条件,指出由于产品差异性的存在,现实市场结构并非完全竞争,也非完全垄断,而是垄断竞争。垄断竞争理论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过程,是与实证分析研究分不开的。1933年,伯尔和明斯首先对经济力集中进行了实证研究,接着勒纳等对垄断指标进行了测度,克拉克提出了“有效竞争”的概念,梅森对有效竞争的内涵和度量标准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贝
批权和定价权鼓励地方的积极性,但1998年,中央收回了发电项目的上述权利,发电环节的市场准入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中央制定电力发展各种相关规划,据此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批;上网电价由中央管制部门根据还本付息的定价原则来制定;售电则实行供电营业许可制度,售给终端用户的电价也是“捆绑式”电价。
3.一体化程度。在2002年电力改革前,电力行业的双向排斥问题严重。通过“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的体制改革后,上述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在纵向排斥方面,厂网分离后,输电企业不再有基荷发电资产,在输电网络的接入方面不存在纵向排斥问题。但是在零售环节,由于输配一体化的电力公司拥有输电和配电资产的垄断权,大用户在直购电过程中需要使用电力公司的输配电资产,这可能造成电力公司采取歧视性策略,以此影响价格,损害市场的有效竞争。在横向一体化方面,当前体制并没有打破省级区划壁垒,省政府对代表终端用户购电的省电力公司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不排除优先购买本地区电力企业的电能。这与建立一体化市场、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综上所述,可以判断我国电力产业仍属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市场的竞争程度虽然较电力改革之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处于高管制和低竞争的态势之下。
(二)我国电力产业市场行为分析在我国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的电力管理模式下,发电厂的经营目标主要是完成电网公司的发电任务,虽然电网内部电厂发电成本差异很大,但电力公司内部“大锅饭”倾向严重,抑制了成本低、效率高的电厂的积极性。对独立电厂而言,由于购销合同的限制,独立发电企业的单位利润已经确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而往往争取多发电量,但没有降低发电成本、加快技术创新的动力。
(三)我国电力产业市场绩效分析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电力行业的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有发电标准煤耗、设备利用率、电网线损坏率等。电力改革以来,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我国电力行业技术在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007年我国发电标准煤耗为334克/千瓦时,比
2006年降低9克,比同期美国发电标准煤耗高29克;电网线损率为6.97%,高于美国6.52%(2006)的水平;设备利用率为52.4%,低于韩国64.4%。截至2006年底,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火电比重比2005年上升2.1个百分点,达到77.8%,水电占比为20.7%,核电占比1.1%,风电占比0.3%。电源结构仍然不合理,火电比重过大的问题没有得到显著改善,造成电力生产的煤耗大,污染严重。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经济技术指标增长的源泉,也是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短板”。2004-2006年,国内产业创新横向比较,有持续研发活动的电力企业仅占行业企业总数的9.4%,低于采矿业的11%和制造业的16.9%;创新支出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02%,低于后者的1.32%和1.96%。在国际上达到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占创新企业的比重为4.4%,远低于采矿业的19.8%和制造业的17.4%,缺乏产品和工艺技术创新,成为制约我国电力行业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之一。
行业经济效益指标分析。我国电力行业工业增加值虽逐年上升,但工业增加值率却呈下降趋势。2003年,我国电力工业增加值率为53%,2005、2006年降至32%左右,下降了21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工业总增加值率仅下降了1个百分点。电力行业集中了我国1/6的国有资产(约8000亿元),每年电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约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6%,一些年份超过18%。国家在投入大量资金的同时,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截至2005年末,公司资产总额11767 亿元,资产负债率61.96%,公司售电量14646 亿千瓦时,主营业务收入7214 亿元,利税604 亿元,利润总额144 亿元,总资产利润率不高,这表明我国电力行业的效益水平不是提高了,而是下降了。
打破,有效竞争仍然不足。基于此,本文认为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电力产业的固有特点,全面考虑该产业发展需要面临的因素,有选择性的引入竞争机制,使得电力产业各方面机制更加完善。
(一)引入竞争机制
根据电力产业链的特点,在发电和售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在发电环节,拆分占市场份额过高的发电厂商,结合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应用,达到规模经济和有效竞争的均衡,实现真正的“竞价上网”;在售电环节,分拆地方电力公司,打破横向壁垒,赋予最终用户选择供电商的权利,打破现行体制下的完全卖方垄断市场。
强化输电和配电两个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环节的服务职能,电网和配电部门不参与电力交易,而收取电网维护和系统调配的相关服务费用。这既打破了电力交易的垄断行为,又有利于更好的实现电力产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总体上使整个自然垄断产业处于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状态。
(二)确定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承前所述,上网电价改革的方向是全面引入竞争机制,价格由供需各方竞争形成。在过渡时期,上网电价主要实行两部制电价。其中容量电价由政府制定,其作用是能够为投资者提供部分收入保障,并引导电力长期投资;电量电价由市场竞争形成,其形成机制既要促进有效竞争,也要避免价格的非正常涨落。
(三)健全电力监管体制
要实现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保持产业发展顺畅,还要健全电力监管体制,对电力市场实行间接的电价和准入管制,维护竞争上网的公平、公正性,防止卖方垄断的形成。要对上网电价、输配电价、销售电价进行监督检查,建立电价听证会制度。输配电价是电价监管的重点环节,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合理成本、合理盈利、依法计税、公平负担”原则制定。    参考文献:
1.石奇.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8
2.朱成章,杨名舟.电力工业管制与市场监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7
我国电力行业改革思路
综合来说,我国的电力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的成果,市场结构由过去的完全垄断演变为寡头垄断形态, 电力企业的市场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 价格行为已经由原来的垄断定价发展为竞价上网。但由于垄断的市场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改变,行业一体化渠道并不顺畅,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电力改革并不彻底,垄断尚未完全
猜你喜欢的内容。。。
……基于scp分析框架的我国电力产业改革思路探讨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基于scp分析框架的我国电力产业改革思路探讨 电力产业是一个高度垄断的行业, 如何引入竞争......
看过本文章的还看过。。。
您可能感兴趣。。。
最新浏览记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子行业分析框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