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类穿越小说,说到一个人建造带着兵工厂去穿越民国,俘虏日本兵,然后让日本兵帮

抱月轩济南文史文库(军事卷) 忆济南战役
,日本济南特务机关 ,济南五三惨案 ,接管济南新城兵工厂,上将军孙传芳,抗日将领方叔洪,石友三兄弟之死,王耀武的后半生,济南日寇战俘营新华院,日军对济南的四次入侵
开&&&&&&本:大32开页&&&&&&数:字&&&&&&数:I&&S&&B&&N:售&&&&&&价:28.00元 品&&&&&&相:运&&&&&&费:卖家未设置运费,请确认配送方式与运费上书时间:购买数量:(库存1件)
微信购买商品分类:关 键 字:详细描述:暂无详细描述。
50.00元28.00元28.00元28.00元46.00元28.00元28.00元38.00元28.00元28.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成功加入购物车来自:恐龙书社您可以我在兵工厂的日子(上)&&回忆建国以前解放区兵工厂的工作和建设
我在兵工厂的日子(上)
回忆建国以前解放区兵工厂的工作和建设
讲述人:于德斌&
文字编写:刘晓峰
【编者按】我国的兵器工业在新中国建国前就有着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人们军队自己的现代兵器工业就诞生于敌人重重包围的革命根据地当中。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兵工厂不仅为人民军队提供了大量支持长期武装斗争的军火物资,而且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和高超技术水平的兵器工业队伍。他们在战争年代坚持生产、在简陋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他们是老一辈的中国兵工人,是现代中国兵器工业的奠基者。
心中有团革命的火
我是1932年1月18号生人,对于小时候的家乡有太多的记忆,在1937~1938年的时候,日本鬼子就进入我的家乡胶东,我上小学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学习,我的村不大,有70多户人家,我在7、8岁上小学的时候记忆中有两课,第一课是来来玩,第二课是老黄牛河水,在这以后也就没上过学了。一直到1943年以后,我才开始继续学习文化,因为之前有了这点基础,所以在44年我直接就上三年级,在46年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因为我的身材魁梧一点,校长推荐我去当电话兵,但是到了报到处的时候,人家嫌我岁数太小,没办法就又回来了。咱们研究所有一位叫宋代有的处长,他说在我当电话兵的时候他也去了,这是我第一次想参加到革命队伍中,但是没有去成。46年以后,国共分裂正式开展,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时候我们农村就到处土改,把地主的家也给抄了、土地也给分了,大家很高兴,47年国共正式开战后,党就号召我们要保家保田,就动员青少年大参军,在我家乡,凡是15岁以上的孩子,而且不是地富反坏右的子女都符合参军的条件,而且基本上都参加了解放军,这个时候我还在学校念书,于是得到这个消息后就坐不住了,46年没有参加到革命队伍里去,心想这次千万不能落空,于是我和我们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同学就去县城报名,正好这个时候我的年龄也符合要求,就顺应着47年这次大参军的热潮,终于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大概是在47年4、5月份的时候,县城招募卫生兵,从我的家到县城有30里路,几个小伙伴就一起走去,到县城都是晚上了,我们就在兵站住了一宿,第二天来检查兵员的人来了,让我们站成一排,一个一个地去体检。体检的项目很简单,也就是测一下身高、体重、视力,检查一下有没有身体上的残疾,就可以了。等体检结果出来以后,我们一起同行的6个女同学都被选上了,我们几个小伙子因为身高或者体重不合格,就又被赶回来了。结果1947年4月这次参军又没有成功。这个时候凡是有点本事的小伙子都参加了解放军,我们这几个小青年就坐不住了。第三次,我找到了县公安局,当时的公安人员与部队人员的着装和管理是完全一样的,叫做“公安军”,我和我的两个同学一起去报名,结果还是被拒绝了回来。
经过前三次参军失败的经历以后,我依然回到家里种着田。又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听家里人说在距离村子十几里以外,解放军要组建一个兵工厂,现在正在招工。而且我有一个堂哥刚刚在那里应召进厂,这让我看到了希望。堂哥回来跟我说了很多关于在兵工厂生活的事情,并且说我识几个字,身体也比较魁梧、健康,让我也去报名试试。我说:“好!”于是过了几天,堂哥带我找到了一位姓王的股长,结果王股长说我年纪太小,不符合他们的招工条件,没有办法只能回家,回家以后我觉得不能就这样算了,我还得去找他。后来我发现在兵工厂的运输队里,有一个赶大车的老叔和我在一个村上,于是我就找到了这个人,并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情况。毕竟是一个村的人,他很痛快就答应帮我找人想想办法,结果又找到了之前的那位王股长,王股长也觉得兵工厂当时确实也缺人手,再加上我当时年龄差的不是很多,而且个头也比别人高,力气也不小,又多少还算有点文化基础,王股长最后接收了我,并安排我去检查身体,体检的时候负责招工的人也嫌我年纪小,说我毕竟是个只有十五、六岁的孩子,但是王股长反复做招工人员工作,说我长得比较壮实又有文化等等,最后招工的人经不住我们几个人反复劝说,同意我留了下来。于是当天我就住进了兵工厂的职工宿舍。到了第二天,我回家去拿东西,整理了两件衣服和一床小被子回厂里,至此,我就加入了这个离家不远的兵工厂,当时兵工厂全部由军人组成,一切按照部队的要求执行,也归部队管理,但是除了警卫连队之外,工人平时并不穿军装,所以就有了“不穿军装的军人”这个说法,而“不穿军装的军人”后来也就一直被用来称作军工厂的工人干部们。我确切的的入伍日期是1947年4月8号,这一天很好记,因为在我入伍的前一年,叶挺等人刚刚坐飞机失事,而在这一周年的日子,那一天工厂里进行了很多追思活动,所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我们的兵工厂的正式的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胶东军区兵工第六厂”。
进场以后,我被分配到了二部造枪室,我们兵工六厂二部相当于一个连的建制,被分为了三个车工组,每个组相当于一个排。我所在的组有8台车床,每个车床配两个人,我们组30多个人分两班倒。除此之外,我们还有铣刨组、枪筒组、钳工组等,从这些就可以看出,兵工六厂二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造枪体系,而且人数也不少,也有相当数量的设备。而这仅仅只是我们一个胶东军区众多兵工厂的其中之一,所以我们这个时候的兵器工业建设要比之前几年,尤其是抗战时期要好得多了。
刚进厂的几天,我和几个新来的战友们一直在打零杂,在离此不远的宫家堡村,我们工厂在这里驻守着十几个人,在这里我们准备搞一个发电厂。其实这个发电厂就是用一个报废的火车头,经过修理之后,用火车蒸汽机发电。和我一起去的还有两个战友,一个叫张明德,他后来在朝鲜前线牺牲了;另一个叫蒋岳峰,到了那边具体的工作就是平整土地、挖电线坑。
大干苦干为前线
我们的工作实行的是倒班制,每天早上七点多上班,下午三点多下班,到了晚上十一点左右再上班,两拨人,轮番倒。兵工厂的领导还给我们下达动员命令,要求车床必须连轴转,除了必要的保养和检修时间以外,人停机器不能停。我们在保养的时候要给车床浇灌机油,那时候开会的时候最经常讨论的就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经过大家的研究讨论,觉定所有师傅主要盯车床,我们这些小徒工就给师傅们打下手,比如准备材料、机器保养、搬运零件等。我带着我小组的几个人,每天在上班以前就提前把材料备好、把机器保养好,等着师傅们开工。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照明用的都是油灯,当时受到敌人的封锁,煤油进不了解放区,我们就用花生油代替煤油。我们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点油灯,然后把点好的油灯挂在车床上专用的架子上。电灯、浇油、备料,这就是我们在兵工厂学徒期间最主要的工作。由于我工作一直很积极,所以没过多长时间,我就当上了小组长,并且成为第一批上车床正式参与造枪的学徒工。
在兵工六厂,我们做的枪是仿制日本05大盖,我还记得当时我所在班组的工作细节。
我操作的车床是造枪组里负责枪管的最后精加工,在我们班组后面的一道工序是制造弹仓,在上一道工序粗加工完成后,我们几个学徒工就赶紧去把半成品原材料用板车从别的车间运过来。要制造一根长短在500到600之间的枪筒,首先由一部的锻造师傅把大概的样子打出来,这时候材料还是一根外形类似枪筒的实心铁棍,然后一部就把这些实心铁棍交给二部的车工,我们二部的车工师傅就用车床把每一根铁棍的前后两头削平,制成规范大小,并在枪口的部分打一个眼。钻眼的时候,工人坐在一个宽十几公分、长一米左右的条凳上,工人坐在一头,条凳的另一头装一个架子,夹子中间装有两个小圆轮,这两个小圆轮一个用来带动用来制造枪筒的材料转动,另一个负责为其提供动力。在钻枪筒的时候,工人拿出七、八根不同长度的钻杆,钻杆的一头焊上钻头,这些钻头用的都是高碳钢,硬度比一般的钢强很多,一般先从最短的钻杆开始用,制作枪筒用的材料被固定在夹子上,做枪口的那头对准小圆轮方向,在工人坐的这头,还有一个木制的大轮子,这个大轮子上面带旋转用的把手,大木轮和小动力轮之间通过皮带连接。这样只要工人摇转动木制轮子,两个小圆轮就会带动固定好枪筒材料的架子飞快地转动起来,在钻杆的另一头焊接一个铁圈当作把手,另一个工人就握紧把手,沿着直线慢慢把钻头推进旋转的铁棍,就靠这种手摇的办法把一根实心铁棍加工成一根枪管。当一根钻杆钻到头了,就把钻杆从枪管里慢慢抽出来,同时也要清理一下枪管里面的铁屑,然后换一根长一点的钻杆接着钻,如此往复,等这七、八根钻杆都用完了,一个枪筒也就基本钻成了。
当时我们车间一名熟练的工人一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每天最多钻出3根枪管,生产冠军的速度是一天钻3根半。当然,依靠这种土办法钻枪杆也不是每一次都能钻得很直,就算是熟练的工人也有失手的时候。有的时候稍微有一点偏差,钻头就从枪管中段出来了。如果偏差得不是很厉害,就在以后用加工的时候靠车工从外部按照枪管的角度把零件车正,这样做出的枪管也能使用。如果比这个在偏一点的话,就把这个枪管从中间截断,做成短小的马枪,使用起来性能也不错。实在是偏得离谱的,那就只能作废处理了。早期没有动力装置的时候我们钻枪杆都靠手摇,后来就有带电钻的机器了。这些工序说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比想象中要难掌握得多。但是那时候我们每一个人的干劲都很足。
1947年至1949年上半年,胶东军区各军工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爬山头”、“反蒋立功”的大生产运动,全体同志们夜以继日、拼命地生产,全力支持了鲁南决战、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我们兵工厂当时每个月可以生产300支左右来复线拉好的枪筒。由我们组加工成半成品,兵工六厂一部有锻造组和零部件装配组,还有铸造组和木工组。我们把半成品零件做好以后就交给下一道工序的师傅们。这是1947年在胶东兵工六厂参与造枪学到的东西。我的家乡是在1947年解放的,胶东地区的解放军起源于文登县,基本上都是当地发展起来的子弟兵。
经过多年的残酷斗争,和艰苦环境的锻炼。我们自力更生制造生产设备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如:在1948年末,在我们所用的机械设备当中,车床就有244台,其它机械加工设备共约398台,我们兵工六厂制造了三十马力和一十马力的柴油机共十三部。子弹厂造子弹用的机器基本都是自制的,制造部除了给兵工五厂制造化工设备,还给各厂制造了大型的车床和铣床等等。
当年在胶东地区除了我们还有很多其它的兵工厂,这些兵工厂的产品基本能够满足胶东地区解放军的需要。在80年代的时候,有兵工学会的一些同志对当时我们兵工厂的生产能力进行过历史资料挖掘,他们总结出的数据是1948年末至1949年初,军工二局所属的各厂每月的生产能力为:掷弹筒425~600个、八二迫击炮16~20门,六零迫击炮40余门、一〇〇重型迫击炮弹3.5万发、捷克式轻机枪每月能制造3~4挺,我们把原来的手摇车床改为柴油机车床以后,速度提高到了每月8~10挺,另外每月还能生产九二步兵炮1~2门。可以说在1948年的时候,胶东地区的解放军可谓是有枪有炮,但光有枪炮还不行,机枪子弹22万发、复装步枪子弹17万余发、改装各型炮弹1000余发,无烟火药1万余斤、高级炸药16万余斤,自制九二步兵炮弹30~40发。至于手榴弹和地雷等军分区兵工厂就能生产的武器,都没有包括在内,如果算进来的话数量会更多。
难忘的战备工作
到了1947年8月,受到当时国内局势影响,我们兵工六厂所属的华东解放前受到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胶东地区当时还剩文登和荣城两个地方还没有被敌人占领,这个时候,胶东军区政治部提出了“大干、快干、一切为前线”的口号。我们接到了上级的命令,要求我们连续工作、不怕疲劳,兵工厂的生产不能停止,而且还要尽快做好备战工作。具体的备战工作就是疏散兵工厂、藏好生产设备。我们想的办法是把轻型设备能带走的带走,重型设备带不走的埋到地下去。于是兵工厂组织大家开始备战工作,经过研究,厂领导认为此时不宜再粗加工新的原材料,否则还没等制成枪械,兵工厂就有可能落到敌人手里。所以工厂把所有人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负责掩埋重型设备的人,这些人主要由一些上游工序和粗加工的工人和干部组成;另一部分是负责精细加工的工人,这些人继续加快生产,当时厂里还有一批已经加工好的粗加工零件,大家就赶紧完成分配到自己的有限的零部件任务,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以后,按照顺序立即投入到掩埋设备的队伍当中去。我所在的班组负责钻枪筒,属于比较上游的工序,所以我们整个班组的人把生产停下来,都被调去参与掩埋设备。在掩埋之前,我们要先对机器进行包装,因为木箱不够用,于是就用一些草袋子把小型的设备装起来,贵重的设备再用几个有限的木箱子装。由于机床等大型的机械设备比较重,我们也没有起重机,没法整个掩埋,就只能先把机床拆散,然后分零件包装好以后,分开掩埋。掩埋的地方一定要分开,如果一个坑埋一套设备的话,万一被敌人掘开,整个设备就没有了。虽然我们的设备算不上先进,跟确切地讲都是一些粗糙的土设备,但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往前线供应的枪支弹药全靠它们,所以一套设备也不能落到敌人手里。这就需要有一个人负责安排埋藏这些设备的坑位,白天不能行动,只有一些带队的干部去查看自己负责埋藏设备的坑位,其他人都好好休息,晚上在车间里用扁担或者杠子把那些设备挑着,无声无响地悄悄运出去。我们排着队,沿着干涸的河床一直走,走了大概有十多里路的时候,所有人陆陆续续找到自己的位置,各自要记住自己埋东西的具体位置,于是就找标志物,比如附近有树的,就走一遍,看大概在什么方向、两棵树之间什么位置、离树有多少步的距离。确定方位后画一个草图、由埋设备的人自己保存好。记录下来位置以后,工人们各自拿出铁锹,开始挖自己埋设备的坑。夜里非常静,没有一个人讲话,只有铁锹和锄头此起彼伏的锄地声,这些沉闷的声音似乎在有力地诉说着:“土地爷啊!快给我们一些安全的地方,让我们把这些宝贝藏好”。透过月光,只见一大群人在互相间隔不太远的距离上拼命地铲土挖坑。他们不停挥动起的铁锹和锄头也在月光的照耀下交错地闪着微弱的白光,这些白光映衬出大伙儿脸上、额头上闪烁着的晶莹汗珠。我们这样拼命的干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荣誉、更没有什么奖金,我们只是不愿意回到过去没有土地、一家老小缺吃少穿的苦日子,每一个人心里都很清楚,只有保护好兵工厂的每一台设备、每一套工具、每一颗螺丝钉,使兵工六厂这颗革命的火苗不熄灭,将来才能在胶东大地上再掀起一片燎原之势。
等到机器设备全部埋藏好以后,出于兵工厂保密需要,所有工人向各自的领导作了简单的汇报以后,集中起来开了一个很简短的会,主要是说下一步的安排,布置了工人与干部的联络网,等到将来重建兵工厂的时候,再由各班组负责的同志召回自己的工人。回到厂里后,厂长孙翔鹏、书记邢林、副厂长刘青山、杨鹤鸣等厂领导给我们所有人在工厂里集中开了最后一次大会,厂长孙翔鹏说:“同志们,现在困难摆在我们面前,敌人就要打过来了。我们的兵工厂”然后所有人就地疏散。
由于当时的一些解放前是刚刚解放不久,敌人和一些坏分子的破坏依然存在。所以我们回家的时候都没敢穿在工厂的工作服,换上老百姓的便装,在家住了一段时间。因为兵工厂有很多工友和我是一个村子的,在家的这段时间我听一些一起在兵工厂做工的老人讲了一些关于兵工厂过去的人和事。
就这样在家住了不到一个月,1947年12月,胶东地区的解放军击退了国民党军的进攻,兵工厂有人来通知我们村的所有工人回厂里报道。到了厂里后,我们接到的通知是赶快修复设备、重建厂房、恢复生产。我们其中一部分人重建厂房,另一部分人在各自班组长的带领下,去河床里挖设备。到了埋放设备的地方,早就有人在那里等着我们,他们给我们提供埋放设备的具体位置,我们就负责挖。12月份是冬天比较冷的时候,而河床里竟然有水了,而且还冻结成了厚厚的冰层,我们十几个人一组,用铁镐在冰面上凿出一个大圈,然后几个人用撬杠把大圈中间的这一大坨冰块撬出来,冰块很重,有的撬杠都被压断了,我们就把大的冰块分凿成两块比较小的冰,然后分两次撬。等把厚厚的冰面敲开以后,冻土层就露出来了,冻土层比一般的沙土硬的多,它是由冻成冰的水和沙子混合而成的,既不像沙子那样好挖,又不像冰面那样可以撬。我们这时候都顾不上休息,赶快换上铁镐和铲子,拼命地凿开地上混有冰碴的冻土层,在继续深挖的时候,有经验的老师傅告诉我们,不要用铁镐了,要用铲子慢慢挖,而且每一铲子下去的时候稍微慢一点,别磕坏了机器设备。
这毕竟是12月份,虽然穿着棉袄棉裤,但是胳膊和腿都被冻得通红,我们唯一取暖的方式就是加快干活的速度,这样还能暖和一些。就在挖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块木板,然后就喊:“在这呢!在这呢!”大家伙的干劲一下就提起来了,周围别的班组也有人来我们这看,大家都特别的高兴,旁边有一个跟我们比较熟的班组,也差不多同时挖到了埋藏的设备,我们两个班组的班组长就约好了一起“打擂台”,看谁今天挖出来的东西多。慢慢的,更多的班组都挖出了自己要找的东西,成就感点燃了大家火一般的热情,而这股热情又让我们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在这在这样一个冰天雪地、方圆十里没有人烟的地方,一场空前的竞赛正在激烈地进行着,大家把重建兵工厂的决心化成了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巨大的、是无穷的。任凭寒风刺骨,我们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出。直到我们把所有的坑都刨开以后,之前埋藏的所有设备都起出来了,才感觉到一股发自全身的累涌了上来,因为长时间站在冰冷的河床里,当时我们班组很多同志的两条腿已经不会动了,我们也都顾不上冷了,累得一屁股就坐在地上,甚至还有的人干脆躺在冰面上。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冰面上硬是被我们烫出了许许多多人形的印子,很多同志的棉袄也因此被自己融化的冰水沾湿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以后,沾了水的棉袄上又冻出了硬邦邦的一层冰,我们开玩笑说这是穿上“盔甲”了。好在带队的领导告诉我们,一会儿有运输车。大家都利用等车来的这段时间稍事休息,一会儿还要搬运设备。过了大概半个钟头,我就看见有一队牲口拉着的大板车慢慢向我们的方向走了过来,它们慢慢走近一点后,我们发现这些车用的都是卡车上用的那种铁轮毂、带充气轮胎的轮子。心想这应该就是运输车了。没过几分钟,带队的领导大喊一声:“所有同志,准备装车!”班组长带着我们慢慢搬运刚刚起出来的零件和设备,往车上装,慢慢运回兵工厂。(未完待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日本在二战在东北一带打造的地下兵工厂是什么小说的内容?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日本在二战在东北一带打造的地下兵工厂是什么小说的内容?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成长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鬼吹灯》
黑太阳731??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兵工厂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击兵工厂 电视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