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业报个人消,那么念佛回向给子女有用吗还有用吗

  二十多岁的人,首先要面对的人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色”吧。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加之古语有云“万恶淫为首”,色和淫的危害非常之巨大。  就我个人而言,自进入大学后,至今约6年时间,纵欲,通宵,加上久坐,很少锻炼,身体健康状态已呈江河日下之势。只能说目前身体的底子还没有完全被我消耗完,自己的福报也没有用尽(个人感觉自己的福报还是比较大的,家人的支持和爱,明师的指导以及朋友的帮助,只是以后不能再糟蹋和挥霍了),所以目前并无大碍,这几年一路下来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竟然过的似乎还不错。但是如果再不认识到邪淫的危害,再不去彻底的改变自己,改掉那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好的习惯,那么很有可能再这么挥霍、折腾几年,等自己30岁一过,福报一用完,只怕立马要百病缠身,出师未捷生先死了,坠入无间地狱。  养生,第一步就是要做到,按时睡觉,按时饮食,适当锻炼。否则,就是最基本的与天道相违啊。已经数月没有在12点前入睡了,而且还有间歇性的通宵。(要是真的做事情也就算了偏偏大多还是看电视剧、玩游戏导致的通宵)长期晚睡或通宵之后,个人的状态,和连续几晚都能11点前就睡觉,感觉差太多了。  如果做到按时睡觉、按时饮食、适当锻炼后,下一步可以以居士五戒来要求自己。“不饮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数日之前,去寺院办了张居士证,皈依三宝,尚未受持五戒。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佛,我的道路还很漫长啊。不邪淫,对于20多岁的人来说,尤其重要吧。而且我还是一个妄念丛生之人。  一条路,是现在努力改变自己,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戒邪淫,静心休心,让自己江河日下的身体状态慢慢改变、逆转,用三五年时间由下降趋势改为上升趋势,换来未来30岁之后的30-50年的健健康康的人生(有了健康了身体,所谓的理想抱负,才有实现的可能吧);另一条路,继续不良的生活习惯,继续为邪淫所扰,让身体和福报一日一日的坏下去,先是慢慢的变坏,然后在不远的将来,各种健康问题大爆发,那时候就晚了啊。(身体被自己给挥霍了,就算那时事业小有所成,也终究是镜花水月啊)。两条路,我自己究竟要如何选择,不得不深思和警醒!  戒色,类似于戒毒,戒酒,戒烟,其实都是很不容易的,或者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之前以为是意志力不够的原因,所以难以戒掉。不够后来看了些文章,自己也思考了下。感觉光有毅力是不够的,必须要明事理才行。我觉得要想戒掉某些东西,或者说做成某件事情,要分成四步。第一步,原始的刺激,或者因为情绪,或者因为情感。这种刺激,是经常发生的。比如说,一个人喝酒喝多了,头又疼,又吐的非常难受,那么他就很可能生出这么一个情绪或者情感,“下次一定不能喝这么多,一定要把酒戒了”。人啊,很多事情一开始都是由情绪或情感刺激触发的。就好比,我在来北京之前一直没什么特别想赚钱的冲动,直到有一天到北京的二环内逛了逛,看了看北京的房价,真心是被刺激到了,所以才会产生一种有努力赚钱的强烈情感。但是很多人有了这个原始的情感刺激后,也就算了,没能继续下去。好了伤疤忘了疼,喝酒的难受过了后,下次继续大醉。第二步,有了原始的情感刺激后,就要理性的全面的认识事情本身。比如要戒色,要戒酒,就得全面的、深刻的明白纵欲与酗酒的危害性。要是想做成一件事,就得想明白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件事,事理,不可不明。第三步,就是要科学的持戒,科学的做事。戒色、戒酒,戒毒,戒烟,这些都是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三五天之热血就能完成。过程中必有反复,只有结合自己的情况,一层一层的慢慢进步,按照规律办事,才有可能成功。最后,第四步,才是凭借意志力、毅力,去努力的做好每一天,比如努力做到坚持每天早睡不通宵,坚持起心动念没有邪淫,坚持不饮酒等。我个人认为,起始时的情感的推动力量越强,对事理认识的越深刻全面,采用的方法越科学,然后才可能凭借毅力、凭借每一天的行为,去持戒,去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没有前三者,光凭所谓毅力,很难。因为如果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做一件事,自然很难说可以把事情做的多好。  关于戒色,这几天看了些文章和帖子,感觉写的很好,如果有和我类似问题的人推荐可以看看。比如天涯上,a的帖子,比如彩虹飞舞郎的帖子,李江森的帖子等等,此外也可百度《戒为良药》,百度《康寿宝鉴》等。以后也可以粘贴些相关的有益的东西在帖子下面,自勉,共勉。  就先到这吧。以后定要先从早睡入手!虽然过去几个月以养成晚睡之习惯,但还是要努力改之!考虑想要吃素,理论上可以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肉吃多了毕竟浑浊,饱暖思淫欲啊。但是还是担心自己不能长久坚持,所以还不敢发愿。此事再做思量。不过,从今以后,必须要把自己的身体健康,当成头等大事来对待,去除妄念修清净心。  虽然前路崎岖万难,但至少此刻,我已然上路。
楼主发言:107次 发图:0张 | 更多
  今天跑了五千米的步,之前跑两三千米就不跑了,告诉自己差不多就行了。看来态度和信念还是很重要的。希望今晚能睡个好觉。  
  一有什么事情扰动,各种情绪和心就跟着动了。不能静心做事。  听人说,打坐是实修绕不过去的坎。也是静心的重要途径。  一周七天,先努力做到一周打坐至少4次,每次半小时吧。
  打坐32分钟,数息数到85,中间数到50多时想事情断了一次,后又重来。  
  了凡四训 第二篇 改过之法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己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  自勉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   ////////////////////////////////////////////////////////////  好,先从坚持每半月中有八日不食肉做起。
  @我爱街舞1988 3楼
23:36:36  打坐32分钟,数息数到85,中间数到50多时想事情断了一次,后又重来。  -----------------------------  打坐时,右脚在上的,然后感觉别到筋了,过去这么多天了,今天走路的时候都差点抽筋了。。。  下面是搜来的  “很正常,打坐的几个极限,第一个极限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候,这个极限一般很容易突破。第二个极限在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很多人坐到这个时候就无论如何都增加不了时间了,最多再左右晃荡。  第三个极限在三个小时,第四个极限在六个小时。  打坐的时候,建议你不要将自己坐到极限,因为你不会运用吐纳去舒缓腿脚,所以当你觉得有些生疼的时候,就起盘吧。  打坐的正确模式,应该是无论你坐了多久,起盘之后只觉得腿脚微麻,可以正常走路,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说明你没有把握好时间  你光打坐不炼气,气血不通,当然就非常疼了。  正常打坐,无论坐多久,都是起盘直接就能走路,这里有一个关键,就是气血要过脚跟,才算练对了。这个过脚跟,就是气血过脚跟,脚腕的血管在打坐时也是膨胀的,效果很明显。  只有保持这个效果,才能坐而不伤,不然坐的再好,估计也只能坐到腰肌劳损。  详情,你可以去找修炼瑜伽的人教你基本炼气的功夫即可,瑜伽的炼气术也可以使用与基本打坐。”
  今日素食,之前吃了好多天肉。打坐25分钟,数息120。散坐,基础太差,不单盘了。呼吸似乎比较粗。慢慢来吧。  
  打坐时呼吸都能听到声音,昨天锻炼时也感觉呼吸跟不上,有差气的感觉。可能还跟睡眠有关吧,虽然最近没通宵,但还是大多在十二点到一点间才睡着。还是得十二点前,十一点前睡着才好啊。  
  (转)如何调息?  调呼吸,一般通称「调息」,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要想坐禅净心,若善调息,必能得事半功倍之效。因为人体生理的动静以及心理情绪的波动起伏,与呼吸的气和息,有极密切的依存关系。  (一)如何调息?须知呼吸的现象〈方式〉有四种:  (1)风相:鼻中呼吸有声。刚作完激烈运动之时,即是此相。〈不宜打坐〉  (2)喘相:呼吸虽无声,但出入结滞不通。在感到恐惧、紧张、病痛、虚弱、兴奋、疲倦之时,即是此相。〈不宜打坐〉  (3)气相:呼吸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细。正常人平常的呼吸即如是,每分中大约十五至二十次的呼吸。〈不宜久坐〉  (4)息相:没有声音、亦不结滞不粗急,出入绵绵、若有若无、气定神闲、心情愉快。〈最宜坐禅〉风喘气三种现象,都是气息未调之相,而刻意用心去调和,反而成为障碍,不能达到坐禅的静定之效。  此外,《小止观》云:若要调和不良的风、喘、气三相,有三种对治方法:  (1)下着安心:把精神集中在下丹田〈脐下二吋半处〉。  (2)身体放松:全身松解下来。  (3)气遍全身:用观照力,想象自己气息,不从鼻孔出入,普遍地从全身毛孔出入,而毫无障碍。举要言之,呼吸任其自然,不加控制。但平心泯念,而安住于寂然之境,久而久之,自然气沉丹田,脉解心开。息调,则百病不生,心亦易于安定,这即是我们修习坐禅,初入学时最好的调息方法。
  (转)坐禅时腰部、背部觉得疼痛,及无法挺直,应如何调适?  身心调得好,才能安于禅修,但往往状况频频:酸痛、疲倦、灰心、妄想、昏沈、等等,应接不暇。关于腰部无力,背部无法挺直之患,除了身体的毛病外,纵欲过度,操劳、烦忧太过,也是原因之一,如何调适?  (1)如果太劳累,应休息,待精神好时再打坐。  (2)调好坐垫高低,勿使有压力,坐时舒适自然、放松为原则。  (3)检查方法是否正确,按毗卢遮那佛七支坐加以调身。  (4)找整椎师傅检查,看脊椎是否有变形,或受伤,若有应耐烦治疗。  (5)调坐香、行香时间,行坐香之长短须调配恰当。  (6)以双手搓热腰背,作腹部收缩运动。  (7)元气不足也会发生此状况,应善养元气──不攀缘,安住所缘境,令心不外散。
  (转)身心条件较差者如何学习禅坐?  所谓身心条件较差,是指筋骨较僵硬,气脉大多不通畅,心思散乱得非常厉害之人。这种现象是宿世业报所感,不得怨天尤人,亦不可自哀自叹;应省悔自身业障,发奋勤修才是。此类行者初习禅时,应重视习禅环境的选择,以清幽之山林道场为佳,若不能则在自家布置一间雅致禅室亦可。  修学时,宜采二、三人一起共修,或以参加寺院道场禅坐共修的活动方式为佳;藉由大众共修的约束力,来督促自己学习,较不会懈怠。此外,坐禅时间不宜长,时常则生厌,容易退失习禅道心。可多做抄经、礼佛、拜忏、课诵等「动禅」熏修。做课时,力求虔诚专心,若抄经就只管抄经,若礼佛就只管礼佛,若课诵就只管课诵,其他乃至生活中一切工作行事皆应如是。能够心无旁骛的作每一件事情,了了分明的,无住自在的活在每一个「当下」,当下的这一念自在就是「禅」。还不能在生活中用上工夫的行者,须每日定时定课在佛前,或到寺院持续不断用功,假以时日成效自现。若再加上适量的运动,及清淡饮食调理的辅助,则成效更速。  //////////////////////////////////////////////////////////////////  说的就是俺这种情况啊。。。不能一心一意心无旁骛的做好每一件事情,筋骨较僵硬,气脉大多不通畅,心思散乱得非常厉害。。。宿世业报啊,慢慢还吧。今世也努力少留业报,多修福缘吧。
  (转)习禅最大的障碍是懈怠,如何对治?  禅定,是修习所成的世间德行,要有信心、耐心、恒心,不断的学习,才能成就。所以从初学到学习成就,「懈怠」即是修习禅定最大的障碍,非修「信、欲、勤、安」四法对治不可,如《成佛之道》偈颂云:「懈怠为定障,信勤等对治。」  懈怠,是对止恶修善不积极,做事敷衍,对身心的净化修持,常因故荒废、忽视,是障碍「精进」的烦恼习性。要如何才能克服懈怠呢?要灭除懈怠,非修精进不可。但修习精进必须从对禅定的希求,所生起的善法欲望而来。如一心想成就禅定功德,自然就乐意修习而不会懈怠了。但是这种勤进修学的善法欲又须从信心中培养,所以禅修行者须深信禅定的功德,如深信定境的轻安喜乐,身心能得自在,深信自己有能力修学,一定能成就。有了这样的信念,自然「信为欲依,欲为勤依」,而勤修不懈怠。  总之,修信、欲、勤、安──四种断行,来灭除懈怠过失,是贯彻于习禅修定的始终过程;而在开始修习时,这是应特别重视的重点。
  (转)对治散乱心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一颗未经训练的心,通常是好分别、好思惟、好妄想、好贪取的,所以佛陀把凡夫众生的心形容为「心猿意马」。我们之所以会有贪欲、瞋恨、痴爱等烦恼,除了对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不明白的原因之外,主要还是由于心的散乱、贪取所引起。如何才能改善胡思乱想,以及贪欲执取的坏习惯呢?在此提供一种简单易学的方法给大家修练,此法名为「安那般那禅观法」,是释迦牟尼佛亲传的法门。  (1)以「安那般那」禅法治心  何谓「安那般那禅观法」,「安那般那」是梵文的译音,翻成中国话是观出息入息之意。这观出息入息的方法,如果按照经典的记载,完整的应该有六种因相。第一是「数息观」、第二「随息观」、第三「止息」、第四「观息」、第五「还息」、第六「净息」。所以这个安般禅观法从数息起修一直到结束,总共有六种修法。初学者须依次第而修,老参则随拈一法皆可修。现仅就「数息观」与「随息观」作说明,以作为大家初阶调心的入门方法,先明「数息观」:  所谓「数息观」即是依于出息、入息进行数目字的念数,而且须边数边观察,看心意有否安住在对呼吸与数目字念数的观察上,故名「数息观」。当出息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出息的数目字上,每呼出一口气,数一个数目字,数到第十,再回头从第一数起,如是周而复始,绵密念数,名为「数出息」,或者于入息时观察念数,方法与数出息同,名为「数入息」,若能数到心无杂念;而达到不必刻意用心,即能自然念数之时,身心便会有异常愉悦的感受产生,这即是修练数息观得「定」的证明。  此外,在数目字的念数上,除了从一至十的数法外,亦可作十、九、八、七……的逆向数法,或作一、三、五……,或二、四、六……,乃至五、十、十五、二十……等顺向不定式的数法,以防止因固定数一法,而让数息观的修练产生机戒化的厌倦,减弱对念数的专注力,导致杂念的活跃,或昏睡现象的产生,因此适时的变换数息方式,是必要的。  其次是「随息观」,又称「观呼吸」,我们每个人都有呼吸,你现在感觉你的呼吸看看,我目前提醒你感觉,你就马上注意到呼吸,其实这个呼吸自从我们从娘胎出来之后,它就一直跟我们在一起,我们可以反省想想,我们曾几何时去认识它,更不用说照顾了。这呼吸与我们那么亲,不管我们对它重不重视,它就是一直跟着我们,所以它是我们最亲的人、最忠实的朋友。你就用观呼吸的方法,好好的认识呼吸,一旦跟呼吸成了好朋友,在生活中就会受用不尽。  观呼吸,怎么观?呼吸是你有注意它,它也呼吸,没有注意它,它也呼吸。所以它是自然的,就着我们身体的所需一直在呼、吸、呼、吸,目前你就用现在的注意力去观察它在呼、吸,进、出,但是可不能因为观察呼吸的出入现象,而干扰、惊吓到「它」,让它原有的那种自然失去了,变成是你去控制它的长、或短、或粗、或细、或急、或缓,如果是这样就不对了。你观呼吸的当下,你只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空气已经吸进来了,又吐出去了。当你吸进来的时候,如果你是吸到胸部,你就只是知道空气已经吸到胸部,吸到腹部就吸到腹部,你只是自然的觉察就好。  好!现在你再感觉看看,你吸气进来的时候是吸到哪里?我想你一定能体会到,哦!我是吸到胸部,哦!我能吸到腹部,就是这样观察。你再观察空气吐出去了,吐出去的时候鼻孔有感觉。所以观呼吸就是对气息的出、入,你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吸气时知道它从鼻孔、胸部、到腹部,如果不能到腹部就只是到胸部。呼气时,知道它从腹部、胸部、到鼻孔。  这个方法就是这么简单。一旦你观察到让你的身心完全达到放松、自然、专注、清醒、清楚、明白的时候,你的心就会自然安住在从鼻孔到肚脐的气管两头跑来跑去,你的气息会跟心相依相靠在一起,身体觉得松软、舒服,再进阶则是觉得全身毛细孔都在呼吸,心会进入一种较专注、宁静的状态之中,于是「禅悦」便生起来了。  总之,「安那般那禅观法」(观出息、入息〉非常简单、安全、容易、稳当,而且修起来很从容。自然呼吸的过程,它就在影响我们整个身体,它会因气息的调顺,而带动我们整个身体气血通畅,所以我们坐禅坐久了,就会有气动现象。到最后任督脉、奇经八脉会打通。我们佛教虽不强调修气功,但事实上「安般禅观法」的初修,就是在练气功,当然它不只是为了练气功,重点是在于修心得定,以及要从「安般禅观法」开展出般若智慧来,这个才是修安般禅的主要目的。  (2)以「正知」调伏惛沈与掉举  掉举是一种贪欲习性。禅坐时,染着可爱境,心好飘动,不得自在、宁静,此即掉举之相。惛沈是一种愚痴习性,当禅坐稍久,感觉心意逐渐惛暗,摄心力量低弱,对于所缘对象不能安稳、明显,头渐向下低垂,此即惛沉之相。以正念摄心,能达到了安住所缘对象的阶段时,就要进一步以「正知」,来灭除惛沈与掉举的过失。  初修时,妄想纷飞,或者惛沈暗昧,与修禅定不相应的重大过失容易觉知,这不是这里所要说明的。目前要说的是:心念既能安住于所缘的禅观对象,还要做到能觉了微细的惛沈与掉举。如不能觉了,或误以为定力安稳,那就会停滞而不再进步;日子一久,反而会退落下来。此点极为要紧!  但是,要如何证明惛沈与掉举的存在?正知又要如何才能生起呢?假如在修习中,觉得影像不安定,不明显,或觉得心力低弱,不能精进,这就是微细沈掉存在的明证。这只要正念安住,相续忆念,绵密的照顾所缘对象,就能生起「正知」,知道惛沈与掉举已生起了,或要起来了,能使心不入沉掉流中,则沉掉自然消失。  (3)其他  以「正知」调伏掉举与惛沉,是最根本的处理方法,但在沈掉严重得不容易遣除,导致「正知」无法生起时,就应该修特别的对治法,说明如下:  a.调伏掉举(妄想〉  ?将心念向下放,系缘脐下二吋半处(丹田〉,全身放松;心既下沉,则轻浮乱想自然制伏。  ?修无常等可厌患想──看清楚所想的内容,然后默念「放下」,并提醒自己: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不必执着;活在现前,把握当下,专注所缘的禅观对象,才是如法。  ?开眼,放舍所缘,口吐浊气,作头部及颈部运动,掉相即得改善。  ?做了以上处理之后仍然得不到改善,则下座经行跑香。  b.调伏惛沉  ?略振精神,挺起脊梁,提起正念,把意志集中到鼻端或眉心上,并观想光明。  ?出声诵咒语、佛号,自念自闻,能念闻清楚,沉相自消。  ?放松身心,开眼往远处看。  ?略摇动身体,或深呼吸,鼻纳清气至脐下,然后将浊气吐出,反复三至七次,沉相即能改善。  ?修菩提心等可欣喜的功德想,或择一佛法法义,专意思惟,亦能调沉相。  ?若在禅堂参修,行香时则发心跑快香,坐香时则合掌请监香师父下香板,亦具提神及警策效果。  ?以上方法是对治修,当沈掉能得调伏时,应再依本来所修法门,安住所缘而进修。  ?择要言之,要调适令心不浮不沉,才是心的调和之相。
  (转)运动、作务与习禅有何关系?  在禅修的过程依天台止观,不外分为调身、调息、调心,初学者注重在调身,老参则注重调心,身与心是相辅相成的。禅修的法门有很多,然而初学者却得不到要领,除了小止观谈到须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法外,运动与禅修是息息相关的,运动、劳作与习禅的关系,可分为两点说明:  (1)活络筋骨,调和身心:食多欲睡,少食心慌,对修行者不宜,「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运动是调节身体机能,帮助器官蠕动、消化食物的良方。禅修者更需要适当的运动,以帮助调身,活络筋骨。  中国有许多传承下来的运动甚多,例如达摩易筋操、八段锦、少林拳、香功、太极拳、外丹功,还有印度东来的瑜珈术,以及登山慢跑,坊间一些气功粗浅教授等等。现今五花八门,可视自己身体状况择一而学,以配合禅修调和身心。  (2)培养毅力与定力:行禅与拜佛是最佳运动,在运动时收摄六根对六尘的攀缘,专心一意,扣住所缘,同样兼有调身、息、心的功效。「动中磨炼」可以训练,当面对「缘务」的身心更趋稳定、安祥、自在。  古时丛林禅修,有下田耕种、上山砍柴、水边挑水等出坡劳作,禅师们自食其力的修持,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道骨,于是毅力与定力即自然养成。
  (转)习禅者如何调睡眠?  睡眠为无明之相,覆盖心性,令心昏昧不清,不可放纵。「休息是为走更远的路」,适当的睡眠很重要,参禅打坐必须要有体力作后盾,废寝忘食有时会导致不良后果,工夫得力除外。  不可贪睡,贪睡则心神暗敝,增长愚痴,亦不宜刻意少睡,少睡则容易昏沉,无力坐禅。《佛遗教经》说:「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阿那律尊者听佛陀说法时打瞌睡,被佛陀喝斥:「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心生惭愧,于是从此不睡,精进不懈,导至双眼失明。后来佛陀教以金刚照明三昧,而得天眼通,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  佛言:「修行如调琴,琴弦太紧了,容易断掉;琴弦太松了,弹不出声音;要能不紧不松,才能弹出优美的曲调。」习禅者每日五或六小时睡眠是正常的;昼时若觉疲累,中午小睡三十分或四十分,也是应该的。  平时工作、读书之余,双眼闭目养神五分钟、十分钟是良好习惯。有人以为可以靠坐禅来提神养气,消除疲劳,这是对老参而言。对于初学者,常是一上座,没多久即出现昏沈现象,长久下去,易得禅病,影响身体姿势,有碍健康。应该在精神状况好的时候,再行坐禅,功夫才能得力。  佛陀教我们睡眠时,也应提起正念,所谓「勤修寤瑜伽」──睡前洗洗脚,睡时「吉祥卧」右胁而卧,把左足迭在右足上,也叫做狮子卧法,非常有益于身心。睡眠时,应作光明想;修习纯熟了,连睡梦中也是一片光明。这就不会过分的昏沈;不但容易醒觉,也不会作梦;即使作梦也不起烦恼,能念佛、念法、念僧。等到将要睡熟时,要保持警觉;要求在睡梦中,仍然工夫不失。这样的睡眠习惯了,对身心的修养,最为有效。而且不会乱梦颠倒,也不会懒惰而贪睡眠的佚乐。所以,睡眠也是一种修持。
  (转)习禅者如何调饮食?  饮食之所以为修持行法,是藉调和饮食资助行道。古德云:「*轮未转食轮先转。」足见饮食对修行者的重要。如果吃得太饱,则会呼吸急喘、肚胀,甚至导致百脉不能畅通,影响摄持心念,无法安心坐禅办道;如果吃得太少,则会身体虚弱,心意恍惚,精神无法集中,这两种饮食方法都不是善调之相。  古德言:「萝卜青菜无上清斋,黄荠野藿珍馐妙味」,吃素诚大善行,习禅者最好能戒「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因五辛中含多量剌激性物质。吃不洁食物,使人心识昏迷;吃不相宜食物,则会引发潜伏疾病,使身体四大不调。因此饮食调理得当,是初学坐禅者必须谨慎注意的。  此外,熟食使人生淫欲心,生吃则使人增瞋恚心,皆会蒙蔽智慧,增长愚痴,故不宜。刚开始由清淡入手,「味觉」逐渐淡化,即可渐除过分欲望。食不宜过量,七、八分饱即可,少量多餐亦甚佳。饮食须定时、定量,使胃肠能调适改变,食后应适当经行跑香,帮助蠕动。  习禅者,若欲禅修有成,在饮食上应多选择自然健康食品,如五榖类、蔬果类、干果类,新鲜蔬果藏有大量能量,属于悦性食物,很适合人体吸收,对身心健康有直接和明显的帮助。只要善巧调配,营养即能足够。  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一般人对饮食的要求,不但要美味,还讲究色香味俱全;好吃的就贪得无厌、暴饮暴食,不喜欢的就挑剔拣择,甚至未食即弃。而禅修者应重视从饮食中培养淡泊无欲、简朴惜褔的生活态度,饮食只不过是维持生命和医治饿病的药物,须常思来处不易,以感恩心受食。吃饭前,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以增长恭敬、慈悲之心。另有五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佛门的「食存五观」是正念受食的殊胜口诀,能常系念作意修持,则道业日增。  /////////////////////////////////////////////////////////////  "萝卜青菜无上清斋,黄荠野藿珍馐妙味 在饮食上应多选择自然健康食品,如五榖类、蔬果类、干果类" 多吃这些,少吃甚至不吃那些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比如碳酸饮料,各种加工的饼干已经各种味道很好吃但是没营养的东西。
  欲望与习禅有何关系?  欲望,可分为恶欲与善欲,善欲又称善法欲,这是顺于戒、定、慧德行的,是积极向上的善法,能由此引生无边福德智慧。恶欲则是无明恶见熏染所成的习气。若不知约制、远离,则一切功德善法皆不得生。所以想成就禅定,开发智慧,一定要远离欲望及诸不善法,方能成办。若是念念不忘饮食男女,贪着五欲,对人做事,不离恶行,却想得定,发神通,这是颠倒妄想!  诸欲望中主要是「五欲」,五欲是色、声、香、味、触,随俗说即是财、色、名、食、睡,这是诱惑人心,向外贪着追求的物欲。初学坐禅,要摄心向内,所以必须离弃他。对于五欲境界,要不受味──不为一时满意的快感所惑乱,要看出它的过患相,视五欲为伪善暴徒、糖衣毒药、刀头甜蜜,如是才能不取相染着,染着心不起,名为离欲。在五欲中,男女欲是最严重的,这是以触欲为主,摄得色、声、香的欲行。男女恩爱缠缚,是极不容易出离的,多少人为了男女情爱,引出无边罪恶、苦痛。经中形容为:如紧系的绳索,缚得你皮破、肉辗、断筋、断骨、还不能舍离。所以想习禅入定者,非节制淫欲,乃至离欲不可。  话说欲望如毒蛇猛兽,然初习禅者,仍不宜强势驱离或压制欲望,应透视欲望的本质(幻生幻灭),以智慧疏导情欲,让心灵在适量欲望的滋养下,逐渐接受、适应离欲的修行生活。
  (转)禅观呼吸〈念息〉应认识那些常识?  禅观呼吸,以细长、和缓为妙,但初学不可勉强,才不致伤害身体。对于气息之进出,只要了了分明的观察即可,能任其「自然」出入便是如法。又息须均匀,切勿忽长忽短。所以坐须端正,并且注意放松全身,坐中不宜随意晃动身体,能相续不断的专注于对气息的念数或观察,呼吸就自然规律、顺畅。修持念息法门,其意在摄心入定,或从息的出入生灭现象,悟入「无常、无我」,以开发智慧,解脱烦恼。所以不宜在身体上用心,在坐禅中的光影、声色上执着,这些与三毒烦恼──贪、瞋、痴的断除是了不相干的!又禅观呼吸,亦须以微密、匀长为准。因此非「风相」:息出入时,如风的鼓荡一样,出入有声,那是太粗了,不是如法的息相。也非「喘相」:这时虽然出入无声,但不通利〈艰濇〉,如刀刮竹一样,一顿一顿的有形可见。也非「气相」:虽然通利了,但口鼻仍有气息出入的感觉。须离此风相、喘相、气相,调得微密匀长,古人形容为「悠悠扬扬」,「若存若亡」,才合于「息相」的标准。
  (转)坐禅中为何会气血不通畅,应如何改善?  禅修过程,不论「行、住、坐、卧」,有时会因为天气寒冷,空气不良,姿势不正,饮食不当,睡眠失调,饮食不当,情绪不稳等诸多因缘,而导致气血不通畅,会有许多状况产生,如呕吐、反胃、冰冷、头昏、腹帐、便秘等痛苦困扰。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原素组合而成的,若有任何一种不调,皆会导致病痛。如何改善?  (1)身心勿使有压迫:心里有牵挂,或坐姿不正皆会影响身体各部机能,若不清楚、了解,何者为正确的禅修方法,应请示善知识,虚心学习打稳基础。  (2)不要在污浊的空气中禅修,在家窗户可以打开,使之流畅,若不便亦须有「空调」处理。  (3)常做「无常观」、「空观」,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此思惟,慢慢放下我执,心地柔软不计较、不比较,气血自然身心安泰。  (4)若是本身原有疾病,产生气血不通,须配合医师指示按时用药,再配合调身、调息、调心的禅修,即可避免之。  (5)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如何气补?心中常保持专注、愉快即是。好思惟、分别、妄想、生气,皆会引起气血不通,因此须常保持心平气和,气和则呼吸均匀,呼吸均匀后,自然身心安泰。
  (转)什么是初学坐禅的最佳入门方法?  初学坐禅以「念息」为入门方便,是最容易得力的法门。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是依缘身心而出入变化的,对身心的粗动或安定,有密切关系,所以安定身心的禅定学,对修息──呼吸,极为重视。如何修念息?念息方法有六种:数、随、止、观、还、净;前三法是「禅定门」,后三法则是依定起观的「智慧门」的修法。  (1)「数」息:以息为所缘,吸入时,以心引息而下达于脐下;呼出时,心又随息而上,自鼻中呼出。这样的一呼一吸为一息,数入息的不再数出息,数出息的不再数入息。一息一息的默数下去,到十数为止,再从一数起。数息,如念佛时捏念珠一样,使心在息──所缘上转,不致于忘失。初学者如中间忘记了,那就从一数起,以做到一息一息能安稳的自然念数,忆念分明为止。  (2)「随」息:久久心静了,不会再忘失,就不必再数,只要心随于息,心息相依,随息而上下,觉息遍全身等。这样,连记数的散乱也离去了,即是得力之相。  (3)「止」息:久久修息渐成,心与息,如形影之不离。忽而心息不动,身心泯然入定,也就是修「止」成就。念息修止应注意那些事项?凡修息的,以细长为妙,但初学者不可勉强,以免伤气。又息须均匀,切勿忽长忽短。佛法的持息,本意在摄心入定,所以不可在身体上着想。  修习久了,假如少腹充满,发热,气动现象;或吸气时,气息直达足跟趾端,或觉脐下气息下达,由尾闾沿脊髓上升,或气息通过时,幻觉有雷电、光色、影像、音声等──这都是气息通畅,生理上的自然现象。切勿惊奇夸玄,落入气功及丹道的外道窠臼!
  (转)生活习惯会影响禅修吗?  习惯分为好习惯与坏习惯,好习惯有助于善心的增长,坏习惯则专门破坏定慧修持。生活中,应积极弃除的坏习惯,最主要是「五盖」。五盖,是欲贪盖、瞋恚盖、惛沈盖、掉举盖、疑虑盖。这都是覆盖善法、染污心性的,对修习定慧的障碍极大,所以叫「盖」。  五盖是怎么形成的?欲贪,从染着五欲境相而生。瞋恚,从可瞋境而起。惛沈,心情昧劣下沈,与睡眠邻近,为身、息不调所引发。掉举与惛沈相反,是心性的向上飞扬,为散乱的细相,从想到亲属、事业、国土,及追忆起过去的事情,或乱想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而产生的。疑,是不正疑虑,从缘想三世而起,不能正确思惟三世的诸行流转,生灭无常,空无自性,而执着「我」(身体与精神)与「我所」(我所拥有的一切)为真实的,推论过去世中的我是怎样、如何的等这一类的疑惑。如何对治五盖?欲除五盖,必须修「不净想」来治欲贪;修「慈悲想」来治瞋恚;修「缘起想」来治疑虑;修「光明想」(法义的观察)来治惛沈睡眠;修「止息想」来治掉举散乱。此五盖若能除遣,则定慧自然产生。  /////////////////////////////////////////////////////////////////  “欲除五盖,必须修「不净想」来治欲贪;修「慈悲想」来治瞋恚;修「缘起想」来治疑虑;修「光明想」(法义的观察)来治惛沈睡眠;修「止息想」来治掉举散乱。此五盖若能除遣,则定慧自然产生。”
  (转)不习禅的过失是什么?  不习禅的人,身心疲累时就想睡眠,精神充沛时则胡思乱想。当心意无法集中时,对欲境的抗拒力,烦恼的制伏力,情绪的控制力,善事的进修力,以及对顺逆境界的观察力等,就会显得非常薄弱,觉得力不从心,如逆水行舟那样的艰难。在身体方面也是如此,由于长时间的生活紧张、工作压力,内心的胡思乱想、焦虑不安、贪欲执着,种种的放不下。而导致身体肌肉僵硬,气血不得通畅,身心滞重迟缓,软弱无力,而觉得疲惫不堪,乃至积劳成疾。如心藏病、高血压、胃溃疡、扁头痛、气喘等现代人的文明病,皆是不习禅的过失!知禅修者,一但学会习禅用功,即能逐渐改善以上所说的种种身心的不适现象。无身心病态者,若用心于习禅,则能提升「心」的品质,过宁静、喜悦、自在的生活。  //////////////////////////////////////////////////////////////////  说的真好。
  (转)习禅者应具备的条件有那些?  世间是缘起的,缘起世间的一切,皆假因缘(关系条件)合和,方得成立。习禅者欲入禅门,体会禅趣,应有如下因缘条件,方能成办。  (1)正确的知见思想观念──知见,是吾人善恶行为的主导,荒谬、错误的禅修知见,会引生盲目颠倒的怪诞行为,譬如不食人间烟火、谤无因果、妄想转生天界,获得殊胜地位;练成神通,成为超人;炫耀自我成就,让别人欣羡等。习禅若如是,就走入歧途了。近期联合报刊载:目前大陆学气功坐禅者很多,然因此而得经神病的也不少,这就是错误的知见、动机所引生的结果。所以习禅须先确立「正确的知见」,方不致禅修无功,反而造成身心的伤害。  (2)开放的心灵习禅者,须培养理性、客观的修为,遇不如意事,应以「水平思考」的方式检视自心,处理情绪,才能超然于是非之外。  (3)清净的戒行一般人只是爱慕禅定功德,却不知从持戒学起。不知道自己的身心,一直在烦动恼乱中,如狂风骇浪一般,就想凭盘腿子,闭眼睛,数气息等,一下子压伏下去,这就难怪不容易得定。守持净戒,对坐禅有绝对的帮助,生活的散乱,坐禅中的忧悔、妄想,乃至招魔着邪,成为魔王眷属,自害害人,即是来自「犯戒」的过失。所以学禅之人,必须严谨持守生活的基本戒规──五戒、十善。  (4)恒长的耐心「有恒为成功之本」。世间知识的学习,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成,须要十六年,禅修是生命学的研究,解脱道的实践,因此更须要循序渐进、细水长流的恒长耐心,否则无法成就道业。  其他,诸如知足、淡泊、惜福、感恩、谦卑、柔和、慈悲、智慧(三法印)等性能、操守、修为,皆应致力熏修培养,以利禅修
  (转)业力与习禅有何关系?  首先对「业」要有正确的认识;《俱舍光记》说:「造作为业。」凡是身所做的事,口所说的话,心所想的念,都叫做「业」。业是由意志力的造作所遗留的痕迹,以记忆的方式储存在阿赖耶识里头,累积多了即产生一股强大的势力,称为「业力。」  行者在禅修路上,会不断发现业力的显露,其实「禅修」的本身即是宿世善业的感发。善业能帮助我们成就道业,恶业则会干扰我们禅修,种种障碍,即是所谓的「业障」。有累世造的业,亦有今世造的业,这些储存于八识田中的业种,在因缘相应时,会引发产生现在行为。现在行为造作的同时,又制造成为新的业种(记忆),回熏八识田中,待来日因缘成熟,又引生现行,如是展转相资(业种与现行互为因缘),轮回不息。若善种多,所形成的即是「良性循环」,而生生世世感报善乐之果,倘恶种多,所形成的即是「恶性循环」,而生生世世感报恶苦之果。所以经云:「纵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果报的现前是随各人的过去善恶习惯、业的轻重、意念的染净而感得的。  所以,禅修过程,若有「业障」现前,如身体的酸麻胀痛,心理的烦闷痛苦,皆应作「消业」想, 如实的接受它、观察它、放下它, 切勿因业力的显露,而起了瞋恨心,又种下了另一层的「业因」。如此循环不休,无有了期,则道业难成
  (转)坐禅时筋骨酸痛时怎么办?  饮食、运动不当及坐姿、睡姿不正确,在坐禅时均会出现此情况,禅修者要注意饮食不可酸性,及甜度过高食物不可摄取太多。运动或行香时注意腿部及脚底,不可拉力太夸张。若坐禅时觉得筋骨酸痛,如何处理?  (1)可稍 微放下盘坐的双脚,正襟危坐,腰部挺直,放松身心,待气血流畅,酸痛消除,再盘腿上座。  (2)、调整坐垫,适合自己的高低,配合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安顿身心。坐时不宜用力,以自然、舒适为原则。  (3)专心一致,扣住所缘境,心一境性,突破酸痛,便得清凉。  (4)当我们生气时,内汾泌会产生酸性变化,淤塞血管,造成酸痛。所以在心理上,要脾气慢半拍,凡事力求随缘自在。
  (转)禅定成就的功德  成就禅定的,能得由禅定引发殊胜的功德。定德之类别约略有三:  (1)明显在禅定中,心极明净,于心中所显现之所缘境,也极为明显,如万里无云晴空,晶莹剔透之明月一般。  (2)无分别心安住而自然运转,了了分明,不会有任何作意功用,所以心境会澄净得如波平浪静的大海一样。即所谓「惺惺寂寂」──清醒而不妄想,「寂寂惺惺」──宁静而无惛沉是也!此时,止恶行善的力量很强,又极其自然;于欲境亦不起染着、分别,故言「无分别」,然并非是与无漏慧相应的无分别,此见解不能不明!  (3)微妙轻安乐在世间法中,修学禅定是最为轻安快乐的。世间乐,莫过于五欲之乐,五欲中又以男女淫乐最胜,若比禅定之乐,简直是天壤之别。定中的喜乐,彻骨彻髓,周遍浃洽,如大雨滂沱,从沟渠到池沼,到处大水遍满一样。出定之后,在行住坐卧中,会有轻安及禅定的余势跟随,好像常在定中一样。如再修止入定,持心不散,一下子就能入定,生起身心轻安,而且能不断增胜起来。最低阶段的禅定,就是这样的深妙!  《成佛之道》偈颂云:「明显无分别,及妙轻安乐。」习禅若能引发世间无比的喜乐、禅悦的功德,其后的修习,就能做到不系恋物质的欲乐,而持之以恒,不断不懈的修学下去了。
  (转)如何才算得到禅定?  初习禅定时,系念一境(自心的所缘对象),会觉得妄想纷飞,不易安住。所缘境如绳索,能使心常在一境上转,逐渐达到远离五欲,断除五盖,久之妄念渐息,再进,仅偶尔浮起妄念;这时会有轻快舒悦的身心感觉,也一定会有热触与动触等现象发生。甚至能让心意无分别、无功用的任运而转,但这还只是类似于定,不能说已成就禅定。一定要达到平等持心,定心明净,心住一境,接着引发身心轻安:由心轻安,起身轻安。再引发身心精进,于所缘对象能得自在,这才名为成就禅定──得到第一阶段的「未到地定」(又称近分定)。
  (转)何谓「九住心」?  「九住心」亦可称为「九住定」是修习禅定的九个阶次,是初学行者勘验禅定修学进度,最具体、实际的准则。以下参考《成佛之道》所说,说明如下:  (1)内住:一般人都习惯将心外放,眼睛看到好看的就一直看,耳朵听到好听的就一直听,舌头尝到好吃的就多吃一点,原本清净的心,透过六根一直向外追求,于是本来清净的心就变成染污心、贪欲心、瞋恨心‥‥‥。习定,即是将散乱心收摄,让心意住在预设的「所缘对象」上,这是习定的第一步,称为「内住」。  (2)续住:初习定者,虽然将心收摄于所缘对象,但无始来的虚妄心念,会习惯性的想到平日所做的一些事情,所看的一些景物,此时心就跑到所想的人事物上去。经过一段时间后,若忽而「正知」升起,又把心拉回置于所缘对象,可是一会儿又忘记,又想到别的事情,于是心又再次跑掉,经觉照又再拉回,像这样断续不定的来回于所缘对象,是修定的第二步,称为「续住」。  (3)安住:此时,心已较习惯安住于所缘对象,妄念一起,即能发觉,并立刻把心拉回,心较安定,不会常常往外跑,这样的心境,称为「安住」。  (4)近住:心已能安住于所缘对象,对所观之对象虽然还不是很清晰明显,但只要有一念向外攀缘,便能立刻警觉。随时观照于所缘对象,称为「近住」。  (5)调顺:从摄心向内,而至「近住」,皆是把心扣住在所缘对象上;到调顺的阶段,就会知道修定很好,体验到修禅定的殊胜。例如:看书时理解力慢慢增强,办事时精神较能集中,身也有了变化,心也能常处平静当中。所以身心之情绪变化皆能得到具体的改善。降服烦恼的力量也增强了,对于五欲、三毒、男女相之诱惑等,亦能以静制动,不容易为外境所惑。  (6)寂静:「调顺」是克服外境的诱惑,到了「寂静」,是降伏发自内心的杂念。如:曾经看过的录影带、电影、杂志图片、或思念乡里、国家等寻思。五盖──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疑。对这些,也能以内心的安定功德克制它了,不易再受它的扰乱。至此,内心是寂静了。寂静,如深夜的寂然无声一般,并非是涅槃的寂静,行者应知!  (7)最极寂静:上面的寂静,还是以静定来制伏寻、伺等烦恼的,如以石头暂时把草压住,但被压住的草还蠢动着,并非烦恼心念全不现起了。现在已进步到,寻伺等一起,即立刻遣除。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缘的过程。但修止成定,主要是为了离欲恶不善法,所以定力一强,从五住到七住,就是降伏烦恼的过程。必静而又净,才能向正定迈进。  (8)专注一趣:心已安住,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乱,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就此努力使心专注一境,力求自然的、不断的、相续的任运而住。  (9)等持:这是专注一趣的更进步,工夫纯熟,不加功用,无作任运自在、自然的相续而住。习定至此阶段,就是要得定了。修定的方法不同,成就的时间,亦因人而异。但从最初摄心,到成就正定,叙述这一完整的学程,依圣者所说:修止的方便过程,不会超越「九住心」。所以基础定法之养成,应依此修习,要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进程,才不会生增上慢,而贻误了自己,伤害他人。  习禅的最高目标,固然在转迷成悟,如果一开始便高谈迷悟的问题,除了少数根机深厚明利的人之外,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借助科学的研究报告,向大家介绍,坐禅对身心所能产生的效果。此对于已有实际经验的人,没有用处,但对于希望尝试坐禅经验的人,则有若干诱导作用。
  (转)居家习禅应注意的事项有那些?  家庭生活是全家共有的,除非拥有私人卧房、书房,否则想坐禅时,就会觉得不方便。因此,在家中设立禅房或佛堂是绝对必要的。  居家坐禅,独修或与妻儿子女共修皆宜。然坐禅时,应力求放下一切缘务,功夫才能得力。  平常上班工作繁忙,居家时又闲事纠缠,能定下来坐支香,甚有福报。若全家人支持,则好;若有人持反对态度,就必须多沟通,取得共识,以免横生枝节,于坐禅时遭受干扰,譬如:启门应轻声、音量要放小,访客与电话须代为接待处理,坐中不得推动、靠进身体……等等,「宁静」是坐禅最必要的助缘。另外,坐禅的地方不宜潮湿、炎热,空气须流通,光线要适中,不宜太亮;不可于风口下打坐,坐垫不宜太柔软,亦不可太硬〈坊间有专售坐禅用〉,高低必要调整合适。衣着以宽松、舒适为宜。若觉凉意,须适时添衣,护好膝盖。坐禅前应先拜佛,或作简单的软身操,有助调身。亦可先诵段经文,但不宜大声,最好金刚念〈默念〉,具调息〈调呼吸〉功效。并对自己徽徽笑,保持愉悦轻松的心情。若使用闹钟,音声不宜太响,以免自己受惊。下坐后应作回向,培养悯念、与乐众生的慈悲心;并稍做运动,活动筋骨,舒通气血。坐禅完毕,步出禅房,应向护持家人致谢,以养成「感恩」德操。
  (转)习禅有那些利益?  禅学,是一门生命之学;禅修,则是一项生命科学的实验。若不能发起细水长流的恒长心、坚忍心,欲成道业,便成妄想。兹将禅修之利益叙述于下,以资感发恒长心、坚忍心,而助成道业。  (1)消除生活压力  生活压力的产生来自心的散乱,及对生活现象的错误认识,当透过坐禅训练,让心静下来时,「觉性」会帮助我们辨别邪正、厘清错误,所谓的压力也就自然消除。  (2)增进身体健康  现代的医学科技告诉我们,人类百分之七十的身体病痛是来自心内焦急、贪婪、瞋恚的情绪,佛法亦说:「心生则种种法生」。由此可之,若想增加身的健康,从心的修养作起,必能得事半功倍之效。  (3)提升内在涵养  人心不古,道德没落,乃起因于人们听不到,或没有时间听自己内心「宁静」的声音,所以终日活在追逐名利、权势、地位当中,时刻为爱恨情仇、忧悲离苦的恶友所扰害。倘能与「坐禅」为友,则可逐渐远离名利、权势、地位,爱恨情仇、忧悲离苦的恶友,进而升华内在涵养。  (4)享有禅悦之乐  佛陀说:坐禅能得「现法乐住」,所谓现法乐即是禅定之乐,是一种从绝对寂静心中,所产生的美妙快乐,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勤于坐禅修持者,能体验到这种禅悦之乐。  (5)不为烦恼所缚  佛陀还说:坐禅能得「漏永尽」,这漏永尽的「漏」字就是烦恼的别名,坐禅能使烦恼永远止息,获得究竟解脱,故言漏永尽。  (6)开发本具智慧  楞严经云:「摄心为戒,依戒生定,依定发慧。」,这里所讲的智慧是「般若」的意思。般若是梵文译音,翻成中国话叫智慧,是一种能体悟宇宙人生真象的智慧,非一般世智辩聪。由于「般若智」是一切有情众生本具的,只要假以时日的坐禅修练,就能显发出来,故言开发。  (7)明见清净本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法语是六祖惠能大师开悟时说的,若语译成白话即是「没有想到人们的灵性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坐禅能帮助我们得到这种体证,找回我们的本来面目。  (8)圆满成就佛道  有僧问:「甚么是佛道?」  马祖禅师说:「即心即佛,无心曰道。」  现前这一念心如何做佛?既已无心如何悟道?佛道是甚么?唯证方知。唯精勤于坐禅者能证,唯证悟者能圆满成就佛道,望君努力坐禅才是!佛道是甚么?参
  (转)习禅的目的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颗贪婪、善变、不断向外奔驰攀缘的心,这颗心如果不加以锻炼,是无法捉摸、控制的。当自我无法控制自己心意时,就会不满于现实所拥有的一切,这便是「苦」产生的根源。  如何配合日常生活的需要,透过禅的修持训练,使自己的思绪能渐趋冷静、理性、稳定,以升华人格,增进内在涵养,实为现代人当务之急!  现代人学习坐禅的目的,大致有三种心态:  (1)为了身体的健康  现代人因事务繁忙,身心的能量消耗的多,在疲惫之余,假坐禅的训练学习,可开发出先天的潜在能量(气),来调合气血、清除体内残留毒素,以及疏通身体阻塞之脉管,让自己能拥有强健的身体,来应付繁忙的工作及社会变迁。  (2)为了心灵的净化  坐禅的修持可以提升人的内在涵养,培养出道德、慈悲、冷静、明理,更具睿智与远见。等到每个人都有深刻的禅修体验时,「爱人、爱世界」,就会自然形成一种常态;净化内心世界,并依内心的净化,而影响外在世界也随之而净化,使渐趋于圆满、至善,这即是现代社会净化的必然途径。  (3)为了佛法的体悟  禅僧,或是在佛道上精勤的禅者,能借由禅的修持,来达到「明心见性」的内在体证,道业的完成。  一般而言,这些希望,都会在实践坐禅的过程中,逐渐的得到或多或少实现,由此可知,坐禅是一种「实践哲学」。懂得多少禅学或哲学理论,并不能使你进人禅的堂奥,以及让身心得到陶冶,而促成人格的成熟,只有努力学习坐禅,才能成为完美的人,进而实现「成就佛道」的愿望。
  (转)何谓禅修?  谈到禅修,大家都以为进行禅的修练一定要坐禅。所谓老僧入定,要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禅修,才叫打坐。  但是,六祖大师却这样告诉我们:「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是说明:真正的坐禅,必须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当中训练自我,不被「一切善恶境界」所转,及时刻能发现自我灵性、体悟禅趣,方是真坐禅。  又,马祖禅师在衡岳传法院时,常常整日坐禅,他的老师南岳怀让禅师见了,知道他是法器,于是去问他:「大德坐禅,图个什么?」  马祖答:「图作佛。」  怀让禅师听了,即取一块砖头,在他坐禅的庵前石头上磨。  马祖见了,好奇地问道:「磨砖作什么?」  老师答:「磨砖作镜。」  马祖云:「磨砖岂得作镜耶?」  老师答:「磨砖既不能作镜,坐禅岂得成佛?」  马祖听了问道:「要怎样做才好呢?」  老师开示道:「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才是?打牛才是?」马祖无言以对。
  (转)发心立愿与习禅有何关系?  发心立愿,是禅修初学者的首要急务。如同一个人要做事之前要先立定志向、目标,志向目标确立,再精进做去,则大事自成。比如《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这即是在阐明发心立愿的重要。  平时我们成家立业,要拟定理想、目标,凡做事、举办活动,也要订宗旨、拟办法等,这就是「愿」;愿是一股动力,一种真诚的发心,有了愿,就能产生力量,推动一个人,无怨无悔的做下去,不达目的绝不终止。成功的事业家依此,建立起自己的功德事业。诸佛菩萨也是因发愿,依愿行持,而得以成就庄严的佛国净土。譬如: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药师佛发十二大愿、地藏菩萨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宏愿、普贤菩萨发十大愿、观音菩萨发三十二应化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之愿‥‥‥。  禅修者应学习菩萨的发心,依个人的能力、条件,在四弘誓愿的总愿中,别立个人的别愿。譬如我有力量,可以服务别人。我会写文章,可以著书立说,弘扬佛法。我会讲话,可以说法度人迷津。我有钱财,可以布施,扶穷济贫。我会看病,可以医治病患。我会画画,可以绘画,净化人心等,只要心怀慈悲济世,任何能力都可利益人天。所以诸佛菩萨的愿力个个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令众生远离痛苦的束缚。  因此,禅修者在初发心时,应先检查有否发起利济众生的悲愿。是为众生而修行,还是为个人的名闻利养、为得到别人的恭敬称赞、为嫉妒别人比自己强、为了巩固势力控制别人、为了神通等而修。古德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行者若知谨慎,则道业日增,反之则误入邪途,造作罪业,死堕恶道。可不慎乎!
  (转)什么是习禅最颠倒的行为?  关于这一点,有些人真是非常的忽略!生活中非但不注重律仪﹙行住坐卧四威仪﹚,不知密护根门,还频频犯戒。譬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饮酒、吸毒等。此外,生活中的贪吃、贪睡,贪图名利的追求等皆是。不离恶行,却想获得禅定、明心见性,真是颠倒之极!  也有一类行者,非常贪着感官的享乐,念念不忘饮食男女,却也妄想获得解脱,最是颠倒!此类行者,道教中有,印度教中也有,也有混进佛法中来的。这就是想从男女淫乐中修禅定,说什么「性命双修」、「身心双修!」这不单是哄骗愚人,同时也是在诱惑那些不愿放舍淫欲之乐,又想修得禅定,获得解脱法乐的痴人。其实,道教徒也有看不惯这股邪风,而予以严正抨击的。道教徒都还有知道邪正的,而具备佛法正确知见的佛教徒,还能作此非法之想,行此非法邪行吗?
  (转)什么是吉祥卧?  答:睡觉之前,应该先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无常六念。修行人应该这种睡法——右肋而卧,两腿自然屈起、合口、舌抵上颚,右手枕在头底下,左手自然放在身体上,这个就叫吉祥卧。因为这种睡法,能令身得安稳,心无动乱,睡不昏沉,夜无恶梦。须知,仰卧是阿修罗;覆卧是饿鬼;左卧是贪欲人。  ///////////////////////////////////////////////////////  昨天晚上尝试吉祥卧,但是感觉好不舒服,没坚持下去,最后好像是仰卧中入睡了。慢慢来吧。
  14日吃素一天  
  这两天在试吉祥卧,感觉有些效果,早上七八点自己就醒了、起了,不像之前要睡到大约九点。然后一天的精神状况也要好些。个中感觉,还要继续坚持实证。
  南怀瑾:  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没有哪个人不做梦。  至于醒来觉得自己没有做梦,那是因为他忘记了。通常一个人睡两个钟头就够,为什么有人要睡七、八个钟头?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睡着三分钟,等于睡两个钟头,不过要对好正午的时间。夜晚则要在正子时睡着,五分钟等于六个钟头。  就这个时间的学问又大了,同宇宙法则、地球法则、易经阴阳的道理有关系,而且你会感觉到,心脏下面硬是有一股力量降下来,与丹田(肾上)的力量融合,所谓「水火既济」,豁然一下,那你睡眠够了,精神百倍。  所以失眠或真要夜里熬夜的人,正子时的时刻,哪怕二十分钟也一定要睡,睡不着也要训练自己睡着。过了正子时大约十二点半以后,你不会想睡了,这很糟糕。  更严重的,到了天快亮,四、五点钟,五、六点卯时的时候,你又困得想睡,这时如果一睡,一天都会昏头。  所以想从事熬夜工作的人,正子时,即使有天大的事也要摆下来,睡它半小时,到了卯时(7:00)想睡觉千万不要睡,那一天精神就够了。  不过失眠的人都挨过十二点,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结果快天亮睡着了,到第二天午都昏头昏脑,因此你会感觉失眠、睡眠不足,实际上是你没有经验。  南怀瑾:子午觉  现代医学常识告诉我们,为保持正常体力,成年人平均睡眠的时间为8小时左右。  世事总有出人意料之处。有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人,则坚持每天只睡两个时辰(即4小时)。令人诧异的是,他非但没出现“睡眠亏空”,反而神康体泰,怡然得享高寿。他就是现已92岁高龄的名人大儒——南怀瑾先生。  南怀瑾,1918年生于浙江乐清一个书香门第。是誉满海内外的“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一生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刻苦钻研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著述颇丰,有《易经杂说》、《论语别裁》、《小言黄帝内经》、《中国佛教发展史略》等数十种,有人对他著述讲学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仔细推究,原来南怀瑾睡觉的两个时辰并非随随便便,而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子时(23~1点)和午时(11~13点)。他一生睡眠甚少,却精神强健,奥妙全在坚持“子午觉”。  何谓“子午觉”?简言之,就是每天子时和午时按时入睡,其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南怀瑾曾经“语出惊人”:“根据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正午只要闭眼真正睡着三分钟,等于睡两个钟头……正子时,哪怕二十分钟也一定要睡……你会感觉到,心脏下面硬是有一股力量降下来,与丹田(肾上)的力量融合,所谓‘水火既济’,豁然一下,那你睡眠够了,精神百倍。”  南怀瑾看似“卓尔不群”的睡眠理论,却并非空穴来风。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而白天午时,则是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称为“合阳”。《黄帝内经》云:“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子午时是人体“阴阳交替”之时,适合卧床休息,以利于“养阴”和“养阳”。  中医“子午流注”理论则认为,每日的12个时辰对应人体12条经脉,这和现代西医的“生物钟”理论暗合。它告诉我们:子时胆经当令,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子时入眠,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反之,则气色青白。如果胆汁新陈代谢长期紊乱,则易形成“结石症”。午时心经当令,“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子午流注”理论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子午觉”对人体的重要性。  虽然南怀瑾的“个体经验”未必能成为普罗大众的“共同经验”,但他平生钟爱“子午觉”的做法,确能给人重要启示:人体的健康全靠有规律的“养”,只有遵循人体经脉气血运行的自然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方能使身体达成和谐,进入健康佳境。  部队有着科学的“一日生活制度”,但少数青年官兵和机关人员仍有熬夜的不良习惯,经常打乱“生物钟”,错过“子午觉”。长此以往,必然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为自己的健康“储蓄”,“子午觉”良训需谨记。
  睡功秘诀  东首而寝,侧身而眠。如犬之曲,似龙之盘。   一手曲股肱枕头,一手真摩脐腹。一只脚伸,一只脚缩。   收神下藏丹田,与气交合。   水火互相溶溶,则神不外驰,而气自安定。   必要:未睡心,先睡目,致虚极,守静笃。   神气自然归根,呼吸自然育清。   不调息,而息,自调。不伏气,而气,自伏。   陈希夷,留形于华山。蒋青霞,脱质于王屋。   此,睡法之旨,非导引之术,乃主静立极之功也。   至,醒来,慢慢展转,此时,一念未生,心似虚空。   若,能放下,大静一场,其效验,有不可形容者。   又,上古,有宴息之法,  每当晦时,耳无闻,目无视,口无言,心无累,息无喘,形无动,  那一点元神真气,相依相连,如炉中火种相似,久久纯熟,   自然,神满,不思睡。所谓:“睡魔不知从何而去矣”也。
  净空法师:四百天没有睡觉  中国长春有一位常慧法师,她念佛已经四百多天没有睡觉,完全依照夏莲居老居士《无量寿经》会集本修学,我邀请她来新加坡念佛堂为大家做个榜样。我们看她的行持,最低限度得「念佛三昧」。她今年六十五岁,声音像三、四十岁的人,身体轻飘飘的。她所修的念佛法门,就是《华严经》吉祥云比丘所传的「佛立三昧」,她是绕佛经行,不坐不躺,四百多天,一天吃一餐,身心清净,一个妄想都没有。她能做得到,任何人也都能做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妄念太多,有妄念,身体是沉重的;没有妄念,身体是轻的。所以,一定要真干,不要自欺欺人,这个最重要。  
  索达吉堪布:睡觉的诀窍  什么是吉祥卧?这种卧式有哪些功德?在入睡之前,有哪四点需要注意?  睡如佛涅盘,应朝欲方卧,  正知并决志,觉已速起身。  睡眠时应保持什么威仪呢?结束了一天的闻思修行和修持善法之后,晚上入睡时,应像怙主佛陀4月15日示现涅盘时的吉祥卧一样:右侧下卧,以足压足,右手垫在右脸颊下,左手放在左腿上。以这种卧式入睡,即使突然离开人间,也不会堕入恶趣当中。莲花生大士在《六中阴》中再三地宣讲:“任何一个众生(不仅是人),临死时若是吉祥卧,就算业力再深重、罪业再大,也不会堕入三恶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言!以前上师宣讲中阴法门时,也再再强调:“我们死的时候,吉祥卧是最好的,如果自己实在没有能力,周围的人也应想尽办法帮忙。甚至牦牛、饿狗等动物在奄奄一息时,把它的身体摆成吉祥卧,也不会堕入恶趣。”可见,吉祥卧的功德非常非常大,我们每天在睡觉时,应该记住这个姿势。  释迦牟尼佛在入涅盘时,头朝向北方。有些论典中说,这意味着佛陀殊胜的大乘佛法,将在印度的北方——藏地、汉地等处得以弘扬,有这样一种缘起。所以睡觉时,有些法师要求床位一定要改,必须头朝北、面朝西,但此处颂词说“朝欲方”,朝什么方向都可以,只要是吉祥卧就行。否则,脸朝上仰卧,易生贪心;脸朝下俯卧,易引发嗔心;左侧而卧,增长痴心,种种不如法的卧式,会引生各种无明烦恼,唯有右胁而卧才最有功德。  作为一个修行人,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要空过,而应在修持善法中度过。龙猛菩萨的《亲友书》中说:白天应精勤修积善法,到了晚上睡眠时,将夜晚分成三时,中夜可以睡眠,初夜和末夜一定要修持善法。据此论要求,晚上如果有十二个小时,中间只可睡四个小时。(有些人可能有点害怕了!)但一般来说,如果你睡六个小时,从十点钟开始睡,早上四点钟起来,这样就比较适合,按照《瑜伽师地论》、《大乘阿毗达磨》的观点,中夜入睡对身体也非常好。  吉祥卧有两个好处,一方面不会令睡眠时间空耗,而能充分利用起来,积累不可思议的功德。另一个原因就是,如果我们在酣睡中离开人间,以此卧式也不会堕入三恶趣。所以,以前的一些老修行人,都比较注重用这种卧式睡觉。  但有时候我们睡觉是吉祥卧,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完全成了另一种姿势,这种情况也比较多。不过一年多以来,我每天的吉祥卧都保持得比较好,倒不是自己修行好,而是右边有块地方很痛,一直压着就不痛,所以晚上不能翻身,一翻身就会痛醒,没有天亮之前不能动。我有时候想:“这个病对我还是有点帮助,如果不痛的话,晚上肯定翻过去翻过来,吉祥卧很快就不成形了。”总之,吉祥卧的功德非常大,这不是明白道理就够了,一直要在实际行动中去做。  严格来讲,真正上等的修行人,晚上从不躺下睡觉,一直就是这样坐着。去年学院有些堪布到昌都去听传承,传法者是一位八十多岁的出家人,他从二十几岁起就夜不倒单,直到现在都没有躺下过。我刚来学院时也是这样,大概十五年左右一直没有躺着睡,后来得了脊椎病,医生说这样下去不会有很长的生命,于是没办法,只好以病为借口倒下去了。在我的前面,有些法师已经倒下去了,但在我的后面,有些人都二十多年了,屋子里根本没有床,这种修行人在学院也非常多。听说我们的有些法师也是这样,十三四年来始终夜不倒单,精进修行,真是非常随喜!  很多人刚开始时,发誓要如何如何修行,但所谓的修行,要长期坚持,若能几十年不变,才是非常好的修行人。有些人刚出家尤其是剃度那几天,不眠不息,非常精进,行为就像《心性休息大车疏》里说的“新比丘”那样寂静调柔。而外面有些“新居士”,初学《入行论》时也是这样,几天内积极得不得了,过一段时间就慢慢不行了,原来的恶行暴露无遗,又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了。  在我们学院,很多藏族、汉族的出家人,临死时都是吉祥卧。当然也有些大德迎接死亡的方式有所不同。道孚的邬金多昂活佛,以前法王如意宝灌“四心滴”的顶时,要求他给我们念传承,共念了四函,也是我们的根本上师。前一段时间,他无病无恙到自己家乡去开法会,法会开完以后,他念了一个吉祥颂,就在法座上站着圆寂了。所以修行人的圆寂方式非常多,但不管怎么样圆寂,最关键的是我们的道心不能失坏。有了这种道心后,经常串习吉祥卧,用的时候也很容易。否则你睡觉时从来没有训练过,只把它当作一种理论,那临死时恐怕用不上。  有关论典中记载,吉祥卧有四种功德(不同论典的说法也不同):第一,身体不放松,不会因散乱而产生不如法的念头和行为。第二,不失正念,狮子是百兽之王,睡眠中不会失去正念,我们依此卧式而睡,也不会忘失修持善法的正念。第三,不会入于酣睡、深度昏沉,而能时刻保持警觉的状态。第四,不起恶梦,经常做吉祥之梦。释迦牟尼佛能彻知一切万法,他涅盘时在所有行为中选择这种姿势,必定对后学者有极大的利益。  在入睡之前,还有四点需要注意:  一是要具足正念而睡。从开始睡觉一直到睡着之前,始终要处于意念善法当中。以前我在读小学时,住在一个老喇嘛家,我们每天吃完晚饭以后,他就盖上法衣,把灯吹了,一直念“嗡玛呢吧美吽,嗡玛呢吧美吽……”,逐渐逐渐睡着了,声音就没有了。早上醒来时,他的声音先是特别浊,嗡嗡嗡听不清楚,后来慢慢地——“嗡班匝萨埵吽。嗡班匝萨多萨玛雅,玛呢巴拉雅,班匝萨多迪诺巴,迪叉哲卓美巴瓦……”开始念百字明,一直念到吃早饭之前,这种传统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些孩童时代的教育,对我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尽管自己没有那么精进,但始终都觉得这个很需要、这个很重要,经常在藏族汉族的很多法师面前提倡,发动大家念《随念三宝经》、百字明。然而,自己有时候能力有限,有时候烦恼很重,不能如理如实地行持,所以我非常佩服那些老修行人。  二是要在正知中入眠,尽量不产生一些烦恼。  三是光明想。临睡之前,观想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等佛菩萨,发光照亮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境界中入睡。《上师心滴》有阿弥陀佛的专门修法,依靠这种修持,临终时阿弥陀佛会亲自来迎接。即使我们不能做到这样,作为一个修行人,晚上在佛像前磕三个头,这一点最好不要忘,平时出门也应带着佛像或唐卡,这就是我们跟非修行人的不同之处。同时,还应该每天观想一下佛陀,否则自己的行为不一定非常如法。即使你不会背诵、不会修法,但在面前放上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或上师如意宝的像,然后看一看观一观,好好地忏悔、好好地念经,这也是一种修行。这种修行谁都会做,若能这样长期串习,自己就会变成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四是早起想。我们睡觉前不要想:“明天是星期天,睡到下午三点也没关系。”如果真的这样想,很有可能一直睡下去了。假如在临睡前想“明天应该早一点起来”,心的力量不可思议,一定可以早起的。  以上讲了正知想、正念想、光明想、早起想,具足这四种想而入眠,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很有必要。
  另外,堪布根霍仁波切在讲义中,将华智仁波切与麦彭仁波切的教言归纳为一种窍诀,即把一天的生活当作一生来观修。也就是早上观想自己刚刚得人身,是孩童时代;中午观想自己为壮年人;下午观想为老年人;晚上观想开始生病,接近死亡;入睡时观为离开人世;做梦观为中阴阶段;第二天早上醒来时,观想为下一世。  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因为这样观修,无常之心即能生起。假如一天相当于一生,那看你一生中修了菩提心没有,如果早上的孩童时代、中午的壮年时代、下午的老年时代,都没有修菩提心,那一辈子就浪费了,临死之前根本没有把握。所以,这种观想非常有必要。  如果在清净的善念中入眠,生活也会很快乐。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说:“安乐中入睡,也会在安乐中醒来。心地安乐,梦境也安乐。”我们修行人,平时什么事情都想得开、什么事情都看得淡,始终处于快乐的心地中,行住坐卧也都是快乐。但世间人并非如此,因为有了烦恼,白天心里不快乐,临睡前也有说不出的痛苦,在痛苦中入睡的话,做梦也肯定是噩梦,醒过来后又不快乐……,整个人生与痛苦形影相随,这就是非修行人与修行人之间的差别。  当然,太多的睡眠对修行会有大障碍,但一点睡眠都没有,也是不行的。以前佛陀在讲经时,阿那律由于昏沉疲倦,一直在打瞌睡,佛陀望着他说:“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内,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阿那律听后非常惭愧,跪在佛前,合掌发誓:“从今以后,尽形寿我再不睡眠。”此后他用功办道,一时都不肯睡觉。日子一久,眼睛不行了,佛陀叫名医耆婆来治疗,耆婆告诉阿那律,只要肯睡眠,眼睛马上就会好,但阿那律就是不肯睡。不久,阿那律的眼睛瞎了,佛陀很怜愍他,教他修习禅定三昧,最后获得天眼通。  我们有些道友晚上不睡觉,白天听课时也是一直打瞌睡,但可能谁都不敢发这样的誓吧。其实,欲界的众生不睡肯定不行,但是睡觉的话,也要安排一些适当的时间,这一点还是有必要。  颂词“正知并决志”中的正知,是正知想与正念想,决志是早起想与光明想。具足四想睡觉,才能获得利益。此教证在《宝云经》中有,《善说海》里面已经引用了,在这里不广说。  狮子卧的作法与利益  临睡休息时,当至房外,于屋外洗足后再入内,以右胁寝卧,将左脚叠于右脚上,如狮子般睡眠。  此文摘自功德光的《戒律根本颂》。文中所说睡眠前须出门洗足,是就当时情况而言,印度当时出家人集体共住,同居一室不可影响他人,故须至屋外洗足。此条可随居住环境、气候等具体情况而变通。  以下以喻说明如狮子卧之必要。  所谓如狮子卧,即如一切旁生中,狮子力量最大,其心识高而稳固(心高即不低沉;心稳即不动摇),能摧伏其他野兽。如是,修习悎寤瑜伽亦应如狮子般,以大势力等摧伏烦恼而安住,故应如狮子般睡卧。饿鬼、诸天以及贪欲人的睡卧姿势,则不能如此勇悍坚猛,伏他而住,以此三类众生皆具懈怠,精进微劣,难以胜伏他者之故。  此三类众生卧式分别是:饿鬼头朝下覆卧;诸天头朝上仰卧;受欲人是左胁而卧。《宝梁经》云:“仰卧,是修罗卧;覆卧,是饿鬼卧;左胁,是贪欲人卧;右胁,是出家人卧。”  又有一种说法,犹如狮子右胁而卧,法尔具有四种利益:一、“令身能不缓散”,即以如是姿势可令身体不松散掉乱;二、“虽睡沉已亦不忘念”,即沉睡之后亦不忘失正念;三、“睡不浓厚”,即不会睡得太深;四、“无诸恶梦”。反之,若不以狮子卧而眠,则与上述四种相违的一切过失皆会生起,即以其他卧式,身将散乱,睡后忘念,睡眠极重,睡梦不祥。  以上皆依《瑜伽师地论》所说:“问:‘以何因缘右胁而卧?’答:‘与狮子王法相似故’。问:‘何法相似?’答:‘如狮子王,一切兽中勇悍坚猛,最为第一。比丘亦尔,于常修习悎寤瑜伽,发勤精进,勇悍坚猛,最为第一。非如其余鬼卧、天卧、受欲者卧,由彼一切懒惰懈怠,下劣精进,势力薄弱。又法应尔,如狮子王,右胁卧者,如是卧时,身无掉乱,念无忘失,睡不极重,不具恶梦。异此卧者,与是相违,当知具有一切过失。”
  妙祥法师:如何才能少睡觉不困  睡眠为四个小时。这个规定不是咱们僧团创造出来,佛在世的时候就规定了僧人四个小时的睡眠,我们能得到这个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这种修行方式是很殊胜的。这种睡眠四个小时是来源于《阿含经》。《阿含经》讲述佛当时领导的僧团是怎样修行的,其中睡眠就是四个小时。到十点锺,晚上都在讲法,晚上都是讲法的时间。  睡眠对我们来讲是五盖之一,财、色、名、食、睡,最后就是个睡。我们有时候很容易堕落睡眠里去,因为我们认为这个睡眠必须保证,医生也是这么讲:你身体需要,要保证睡眠,不要得官能症,最起码的不能睡八个小时,你得睡七个小时。甚至告诉你睡十个小时、十二个小时,就让你使劲睡。睡觉,我们在世间上不知道它的坏处,但知道睡过多了,你不起来去干活,没人干,你不去挣钱没有吃的,所以他就起来去做,但是睡眠也是多。  为什么睡眠不能过多?因为这个睡眠,当我们需要睡眠的时候,也就是休息状态,也就是你从睡到醒这一段时间是你的需要量,这是个需要量。当我们醒来的时候,你这个需要量已经满足了,它已经休息过了。再睡,那就是做梦,胡思乱想,天南海北,又飞又跑的,再醒了的时间,它就特别地疲劳,因为这个脑子的运动已经开始活跃了,不再休息,甚至有时候比白天还累。所以说,在修禅人,特别体清老和尚就告诉大家:你睡一觉就起来,睡醒就起来。他每天都是半夜起来,有时候就诵咒,就这么精进。他睡一觉就起来了,就不再睡了。  实际上我们睡四个小时就足够用了,为什么还困?是我们的习性在困,并不是我们身体需要。多睡,一个是多梦、疲劳,更主要的,欲漏都在醒了以后再睡觉的这一过程,因为有了梦境,它就产生各种的色相,它就会导致欲漏了。我们修行知道:欲要不除,三界不可出。所以我们想除欲,必须从睡眠这块要下手,要少睡。睡眠能毁掉我们的清净心,也会破坏我们的禅定力,也会使我们没有智慧。睡眠多了,这害处很大。  过去佛在世不是讲过嘛,有一个尊者,因为一讲法他就困,一讲法就困,佛就呵斥他:一睡一千年,是蛤蚌类。就是说,这一睡就会睡到一千年去,这样的果报。这样的果报是什么样呢?也就是蛤蚌类。蛤蚌我们知道,生在海底的那些动物,一种一开一合的,中间有肉的就是蛤蚌。一睡一千年,这一千年都在昏沈之中。所以多睡会堕落畜生道,不是没有因果。说我睡觉无所谓的,还有人说我是睡仙,还有“睡禅定”,睡觉做禅定等等的,这都是自己在给自己讲一个很吸引人的童话来欺骗自己、来欺骗别人,这是不合适的。  我们知道睡眠的害处,睡眠会堕落;另外睡眠多了,可以耽误我们的修行,使我们正念提不起来。我们如果稍稍一贪睡的时候,那几个小时一会就过去了。睡四个小时也不大得劲,两点起来睡到六点,他也能睡。这四个小时,你知道要做多少事情?我们可以两点锺起来,跑香、坐禅、上殿、诵咒,四个小时完成很多的事情。要是这四个小时的时间你抓住了,这个成佛的机会就越来越大;如果你失去了,反而失去了成佛的机会。  那少睡,我们困不困呢?  从习惯来讲是困的,但是你真正少睡,它反而不困。你看今天两点锺起来,它很精神;你要三点钟起来,它就不精神;六点钟起来,它也不精神。说六点钟我挺精神。眼睛是瞪得挺大,但脑袋就象浆似的,它没法运转,糊涂,什么事也想不起来,另外分析问题,它也软弱。所以睡眠过多了没有智慧。睡眠多一个破坏了我们的修行,另外没有智慧,这也是一个大原因。我们早起来,四个小时一觉起来以后,反而不困,主要是个习惯性。现在大家可能基本上也好多了,因为大家到时候起来,两点钟起来打坐,很好的去做,也很清净、很清凉。但是,大家还有一个后备军,等到下了殿回到屋里,还可以躺下来一觉,发现有这样的人。这个不好。因为要多打坐、多诵咒,两点钟起来,起来以后就不要再贪睡了。有时候困怎么办?你打坐,慢慢地就把它调过来了。所以少睡并不困,多睡困。多睡没有智慧,脑袋昏沈。  到中午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吃完饭,这困劲就来了,特别年龄大的,这个困劲就特别强。这一段有的甚至你不眯上个三分五分、十分八分、或半个小时,它缓不过这个劲。因为食物进入胃肠以后,有时候脑袋缺血,会造成这个状态,一缺血它就要昏沈。我们怎么办来克服?就是我们中午要找事情做,吃完饭不要进屋,不要找床,在外面。  刚来大悲寺的时候,一到中午的时候,我就拿个小铁丝做条钩子,去捡东西。那时候有沟,上沟里捡塑料布、捡个破东西,拿个口袋往里装,天天中午就干这些事。这里还有一个笑话。就是有一回我正在捡,来了几个拜佛的,就问我:“你们那个住持师父在哪呢?我们找师父,上哪去找?”我说那你上客堂。告诉他上客堂,他挺谢谢我。上客堂,客堂又给领回来了,告诉他在那头呢,说那个捡破烂的就是师父。这他还挺惊讶,惊讶以后,我在沟底下,他在沟上面就磕头了,挺感动,也没想到这个师父是个捡破烂的。  所以我们为了减少睡眠、不困,中午你可以去做户外活动,一个吸收空气,另外克服这个睡魔,另外呢,受人尊重。你看多受人尊重,你看你要去做了,没准他也能给你顶礼,这个是很好的事情。
  少睡对我们的修行是一个抓紧时间、了脱生死的好因缘,别人修八个小时,你要修十个小时,那你就超越别人不止一倍两倍的问题了,因为你这里有一个努力的问题。因为这个努力可不是那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所以这个努力太珍贵了,了脱生死往往就在后面你是否再进一步努力的时候。你看你四个小时都克服了,但是你到中午又给它睡一觉,或是我找时间我再睡一觉,那就不行了。如果我们少睡,就给我们了脱生死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因素,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大一个因缘,那是我们修行所想达到的。有时候我们根本费了很大劲都找不着,但是由于我们少睡,这个因缘它就来了,这么殊胜。有的人可能担心:我睡少了,脑子糊涂,有时候记不住东西。是,这面记不住东西,但你少睡和努力以后,它有智慧,智慧慢慢从心里就生出来了。本来你想把一个事情做好,你睡得挺多,你不见得把事情做得很好;如果你能够减少睡眠,有时候你想达到的目标,没有费劲,你也没有去做过多的努力,它就会因缘成熟。因为精勤也就叫勇猛。文殊菩萨讲,勇猛就是智慧。我们减少睡眠就是勇猛,就是智慧。有时候我们从文字上、从经书上,甚至参学去,做了种种的努力,你不知道睡眠少了就是智慧。我们有时候捡到了西瓜,反而给扔了,认为它不是西瓜,我们再去找西瓜,再去找。所以我们有时候很可惜的。现在我们要是把这个宝贝抓住了,我们何必再去找呢,是不是?你想抓住这个西瓜,少睡就能抓住,多睡就抓不住了。  有的人认为:行,早晨两点钟起来,我也能起,晚睡我也能睡,只要你看不着,我就多睡一点。为什么?认为这些修行,是给师父修的,他不是给他自己修。他认为睡觉是自己应该得的,少睡是给师父少睡,所以叫师父知道:你知道我少睡就行了,剩下就是我的事,我就可以满足我的需要去多睡。完全是这么的想法。所以有时候找不到人了,一看哪去了?呆屋里睡觉呢。一招,不好意思,为什么不好意思?还说不出来,他心里可能埋怨:你看师父今天把我发现了,没躲好,应该躲好好才行,找个师父发现不了的地方就对了。通过这个我知道,他是给我修的,不是给他自己修的。我们应该有个主动性,要对睡眠生起厌烦心,因为它耽误事。虽然都是你的东西,也是你的自由,咱们虽然看不着你,你在看不着下你打开一个自由,这种自由也是害人。我们平时本来就不清醒,再多睡那就更糊涂了,我们减少睡眠是为了培养善根福德因缘,也同样为了早开悟。因为一个睡魔你都控制不了,你的定力就没法产生;你把睡魔要控制住了,我们定力必然要上一层楼。  比如上殿,有时候我也注意观察,有时候咱们看咱自己的人,上殿也老迷糊,晃荡晃荡,有时候也瞅着愁:你怎么上殿还困呢?但是和外来的一比,一看他这个劲头,他就不一样,他有个内在的定力在那块,那脸就透着那种定力。有一种什么呢?就是风暴来了,我能顶得住,有一股定力,一看这就不一样。你等到那睡眠挺多的,一天两天跟你俩靠靠,三天四天就靠不过你了,有时候靠不过就走了,就不行了。这是平时没有锻炼的关系,如果有了锻炼,我们面对困难就能顶得过去。想少睡不困,就是早起。比如说,书勇,有时候晚上十二点钟就起来、一点锺起来,他说他这一天不困,这就是早起的好处。你要晚起,他就不会这样的,你越晚起他困觉越大,你看他睡到那八点十点的,他照样的困,浪费时间。你看刚才讲的书勇,他早起反而不困,很精神。而且越是少睡,他心情越好。为什么心情好?他有定力,他有什么问题,他一下靠定力就把问题解决了,他没那么大烦恼。你看越多睡的人,胡思乱想,起来想来想去,他就烦恼了,烦恼多了,道修不下去了,道修不下去怎么办?就得往回转了,会退道的。多睡会退道。  所以这个睡觉也不是小事,是五盖之一,财、色、名、食、睡,你看看,它是地狱根。你想不下地狱,你就少睡;你要想下地狱,那你就多睡。睡得越多你下地狱越深,这根据是这么量的。我们平时看看自己是否能下地狱,你先量量你睡几个小时觉。有的人老睡,搁屋里老睡,有的借理由:我有病。所以有时候看大门这活我就不愿意叫谁干,就愿意叫女居士她们看,出家的不愿让他们去,去了睡多了以后就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放生怎么回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