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开战最新消息今天会开战吗?

中印若开战为何印军将溃败 有这三个重大缺陷|印度|中国|武器_新浪军事_新浪网
中印若开战为何印军将溃败 有这三个重大缺陷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我外交部昨天发布了一份文风冷,语气硬,但意味深长的重要文件——《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界进入中国领土的事实和中国的立场》。外界解读这是中国对外交解决中印边界对峙所做的最后努力,接下来三哥还要赖着不走,恐怕就要吃瘪了。
  根据该文件,截至7月底,印度仍有40多人和1台推土机在中国领土上非法滞留,相比高峰时期的400多人大大减少。可能是觉得没面子,三哥那边否认,说,山那侧还有印度陆军3000人的一个整编旅待命呢?
  这是嘛意思呢?想找打吗?叨哥确信,虽然中方不愿轻易动武,但用武力赶走三哥,从来都是选项之一,而且也为此做了充分准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所面对的是一只怎样的军队呢?
  整体上,单看数字,印度绝对称得上是“世界第三大军队”:总兵力长期维持在100万人以上。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印度人口基数大,兵源充足,印度始终执行募兵制,不搞征兵制。按照规定,印度陆军现役为15年,后备役为2年,根据本人自愿和军方需要,可将后备役改为现役,最多可服役20年。
  然而仔细分析可知,100万的数字有很大水分。印军多数山地师里的士兵年龄在26岁到40岁的占很高比例,其中不乏大批“胡子兵”。
  这是一张在互联网上流传颇广的印军图片。阅兵式上夸张的表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印度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但也同时说明印度人不懂现代军事,不知道通过阅兵向世界展示什么、证实什么。看看印度所谓“尚武民族”的锡克族官兵那长达20米的包头布,就知道他们的观念和体制都僵化到何等程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严重缺乏平等,缺乏民主性和灵活性,这在无形之中给军队建立了与军衔并行的另一套繁杂等级,使印军成为“全世界规矩最多”的军队。印度人普遍信仰的宗教文化印度教与佛教都“不杀生”的信仰根深蒂固,导致部分士兵恐战怕战情绪很强。
  印度教强烈的轮回转世色彩,使很多印度人只会努力做可控的事物,认为不可控的则任其自然,一般不会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缺乏打硬仗的亮剑精神。印军在历次战争中一旦看到势头不对,战斗意志迅速崩溃的例子比比皆是,1962年那场战争,我军就见识到了印军的一泻千里。
  建国初期,解放军一些老帅老将茶余饭后总自嘲:战争年代,战士们手中武器大多是缴获的,堪称万国牌,当时的后勤保障是极其困难的。正因此,现今中国的武器装备都是基于独立自主基础上的适当引进。然而,印度军队的军事装备绝大部分是从国外购买,状态跟解放初期的解放军差不太多。
  以空军为例,叨哥梳理公开资料发现,印度空军现有兵力约11万人。装备各型飞机约1400架(其中作战飞机777架)、直升机180架,主力机型包括:
  俄制米格-23型
  欧制“美洲虎”
  俄制米格-21型
  俄制米格-29型
  法制“幻影”2000型
  俄制苏-30MK
  澳制“堪培拉”
  俄制安-32
  俄制伊尔76型
  俄制米-8型
  俄制米-17型
  俄制米-26型
  俄制萨姆-2、萨姆-3、萨姆-5地空导弹
  以色列制MR-SAM(中程防空导弹)系统和LR-SAM(远程防空导弹)系统
  印度空军还计划同时装备美制F/A-18IN和欧制阵风——两款平台不同、互操作性较低、弹药不通用的战机。
  印度空军幻影2000与苏30编队飞行
  虽然后勤保障对各国来说都是难题,装备他国武器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但像印度这样庞杂,武器如此之多是不可想象的,对后勤保障无疑是灾难,印军战机坠毁率高恐与此脱不开干系。
  装备严重依赖进口还严重拖慢了印度空军的现代化步伐。2010年前后,在歼20尚未问世时,一些印度媒体还为俄罗斯不选择与中国,而是与自己共同研制第四代战机沾沾自喜。可好景不长,中国的歼20已服役并参与沙场阅兵,俄罗斯自用的四代机T-50的服役却迟迟没提上日程,俄印合作的项目更是遥遥无期。环顾世界,印度的选择只剩下美国人的F-35,但即使美国人愿意给印度卖,以当前产能和美国军事盟友的迫切需求,恐怕印度人只能排长队等了。
  相比军人与军备,恐怕印度军队最大的缺陷在军魂上。
  军魂并非军事学家凭空创造的概念,而是通过军事实践塑造的。看过《亮剑》的人都记得李云龙说过的一段话: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与气质。任何一支部队都有着它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与性格,是由这种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与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
  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之所以拥有“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魂,正是因为全程参与了22年的民族解放斗争。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建设时期,解放军不仅在抗美援朝、对印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坚决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常态化地参与抢险救灾、反恐维稳等,以实际行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可以说,在过去的90年里,人民军队伴随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始终,广大战地指导员的战斗意志、光荣与梦想因此能在不断磨砺中得到接续传承。
  然而相比之下,军魂是印度军队最为缺乏的部分。戴旭大校告诉叨哥,印度军队是没有象样的战史,也没有深厚的军事文化资养,更没有对现代战争的深刻体验和业绩。如果把古代印度也算上,恐怕印度军队最能引以为傲的战绩也就是公元前1500年梨俱吠陀上有关海军远征的记载,以及17至18世纪印度部分小国的海军船队曾打退欧洲舰队的进攻。
  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里,印度军队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小得多,否则国家不会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下。尤其在英国殖民时期,印度军队一直是给英国统治印度当“狗腿子”“二鬼子”的伪军,是英国殖民者奴役印度人民的帮凶。印度独立跟印军几乎可说是毫无关系,除了1947年独立前夕,一群印度籍水手以抗议军队歧视为由,发动兵变,影响了其他地方的一些军人。
  印度建国后,印军也没有什么突出表现,与巴基斯坦的三次武装冲突最多只是“平分秋色”,1962年败给解放军更是留下了“心理阴影”。
  “魂者,器物之统摄也”。西方知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说,军人对自己信念的忠诚与坚持,要像“站立在海中的岩石一样,经得起海浪的冲击”,而印度军队离这个要求还差得很远。
  综上所述,对付三哥,我们有十足的信心,和丰富的手段,只存在时机选择和综合考虑的问题。你说呢?(作者署名:补壹刀)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中印开战中国正好试试军改成果 印度或丢掉克什米尔|印度|中国|空军_新浪军事_新浪网
中印开战中国正好试试军改成果 印度或丢掉克什米尔
  在整体军事力量上,中国明显强于印度,在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整性方面,中国更是不知把印度甩到哪里去了。
  一旦开战,印度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究竟要把藏南还给中国呢?还是丢掉克什米尔或者拉达克等地区?还是继续玩死自己?
  路,是要继续修的。
  印度若一条路走到黑,正好试试中国军改取得了多大成果。
  文|千里岩 &
  瞭望智库特约国际观察员&
  近日,印军从中印边界锡金段侵入中国境内的洞朗地区,导致两国关系再次因边界问题而呈紧绷之势。从目前印度的种种行动来看,有点志在必得的架势。印度凭什么有这么足的底气,敢于动用军事手段来挑衅中国呢?中国对于印度真的束手无策么?
  关于中印两国的军事力量、综合国力、GDP总量对比,各大媒体已经做了相当多的报道。但是,这些纸面上的数字并不足以解释战争的胜负,政治环境、气候条件、地形因素、指挥统帅机制、军事力量对比才是决定军事行动胜负的关键因素,发达的公路、铁路网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更是必不可少。
  这些,印度有吗?
  印度为何敢叫嚣“两线半”作战?
  印度主要领土两面临海,只有北对中国,西向巴基斯坦被其视为对手,中印之间存在着尼泊尔和不丹两个国家。考虑中国的一向政治风格,也不存在“借路”的风险。
  因此,印度可以将大约45%的陆军和空军力量部署在西方面对巴基斯坦(同时面对中印边界西段争议地区),将30%以上部队部署在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综合考虑,印度大约可以动用50%以上的兵力来直接用于跟中国的冲突。
  中国的武装力量虽然位居世界第三位,从纸面上看对印度的优势也并不大。印度官员认为,中国国土广袤,需要防卫的方向更多,必然会将部队分散部署,而面对印度时候很难集中起来压倒性优势兵力,加之前述自然条件带来的影响,真正能用于作战的部队可能会反而少于印度。
  因此,印陆军参谋长才敢叫嚣“印度不介意进行2.5线战争”——同时对中巴开战,并且还能有效应对国内反政府武装。
  就目前形势来看,不能说印度的这种判断是错误的。
  印度在锡金方向和东线争议地区集中了4个军和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军,约21万人,大约编成了9个山地师、1个步兵师、1个炮兵旅和1个装甲团。
  除了专门针对中国的第17山地作战军尚在组建当中,第59山地师以及第72山地师目前约3万人,未来两年计划增加到9万以上。
  锡金方向的第33军下辖第17、20和27山地师,总兵力约6万至7万,早已在锡金周边部署多年。
  印占藏南地区,在达旺方向上部署的第4军下辖第2、5和21山地师之外,更是编有第21炮兵旅和第45装甲团,总兵力约5万人。
  在中印缅三国交界地带附近的第3军下属第23步兵师和第57山地师,兵力约3万人,被视为东段对华作战的预备力量。
  印度正在组建一个部署于东线的炮兵师,除了使用现有装备的FH77B型榴弹炮,也已经确定引进大量美制超轻型的XM333榴弹炮,未来的印军对华作战骨干火力将由这批155毫米的榴弹炮承担。
  包括这次被入侵的洞朗地区在内,在东线直面印度的中国陆军机动部队日常总兵力也未必达到印度的1/4。即便是我军基本掌控争议地区的西线,与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驻军相比较,数量上也确实没有优势。
  在双方空军数量对比上,印度也有一定优势。
  中国在整个西藏地区的高原机场不过4、5个,而印度沿着中印边界线上拥有的机场数量则是中国的3、4倍,在被其非法侵占的藏南地区机场数量就是中国的两倍。并且,印度不断地对这些机场投入巨资进行扩建,确保可以起降美制C17这种大型战略运输机。目前,印度正在将手头最先进的苏30MKI战机调往东线。
  另外印度的数个导弹团也部署在东线,分别装备了“布拉莫斯”巡航导弹和“大地”系列的短程弹道导弹。印军装备了大量的直升机,还正在采购更多的具有强载重能力的各类直升机,试图打造“飞行步兵”和“飞行炮兵”。
  当然,印度所谓的“两线半作战”是小小的“两线半”——打点小仗,印度可能投机取巧地占到些便宜,一旦大打出手,结局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仗着自己兵多,效率问题考虑过吗?
  中印对峙的洞朗地域乃至整个中印边界争议地区,多数地段都集中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
  对于中国来说,在这一区域展开军事行动,必须要克服青藏高原恶劣自然环境带来的种种问题,诸如:人烟稀少,无法就地为部队提供足够支持;道路数量不多、承载力有限,摒弃经常遭遇各种地质灾害;西藏地区的军用机场较少,适用机种也较为有限,航空兵活动受到一定制约。
  反观印度,沿着中印边界地区,基本处于南亚平原地带,气候温和人口密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可以较为便捷地支援军事行动。
  不过,归功于青藏铁路的通车与西藏道路网络数十年的建设成果,我军虽然面临一定困难,但是相比1962年,已经好了太多!
  若未来更多的西藏公路铁路建设计划付诸实施、更多的高原机场建设完成,印度必将面对更不利的局面。这点很可能是印度迫不及待要“动手”的原因之一:印方认为,这条公路一旦建成必将使得中方未来对边界地区的控制更加稳固。
  更重要的是,众所周知,现代战争不同于冷兵器时代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不是单纯去比谁的兵多,而是讲究“快速集结,火力优势,机动作战和保障优势”,信息化作战则上升到“察打一体”高度,强调打击效率。
  在这些领域,印度可就没法跟中国比了。
  中印边界地形特殊,一旦大规模冲突开始,能够快速在有利方向上集结和调动部队的一方才能掌握主动权。所以,如果中国一线部队可以有效的在一定时间内顶住印军的发起的第一波攻势,那么,后方部队赶到战场时,除了增援,更可以选取对自己有利的地点集中超过印军的兵力发起“攻敌必救”之攻势,把难题抛给印度自己考虑:究竟要把藏南还给中国呢?还是丢掉克什米尔或者拉达克等地区?
  印度的公路、铁路运载能力印度究竟如何,相信大家从日常新闻中早已有目共睹、了然于心。在印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的过程中,不用提作战任务,能够确保自己不发生重大混乱就算很不错了。这时候中国部队若干发起火力,必定会给印军造成更大的损失。
  中国也可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迫使印军不得不进行调动和分散,毕竟动员预备役等工作是缓不救急。这样会拉长战争持续时间,这对于印度军队来说恐怕是更加致命的。
  若开战,印度工业体系能先玩死自己
  曾任苏军总参谋长的伊万诺夫大将曾经在著作中总结道:“没有工业化国家支持的机械化军队等于是无源之水”。
  在整体军事力量上,中国明显强于印度,在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整性方面,中国更是不知把印度甩到哪里去了。
  印度贫弱的工业体系狠狠地拖住了国防力量的后腿。迄今为止,在印军的武器装备库中,除了饱受诟病的“英萨斯”步枪之外没有一种实现完全国产,坦克、飞机火炮等通通仰人鼻息,购买来源五花八门,分别属于若干不同的装备体系。
  我们讲点真实的“笑话”。
  *在卡吉尔冲突中,印军在短短数月之内就打光了所有库存弹药,并且本国不具备生产能力。如果中印开打,战争规模将是卡吉尔冲突的几十倍,届时会发生什么,颇耐人寻味。
  *著名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被称为“印度空军的最大敌人”——经它大修的飞机发生事故率居高不下,目前正在以2架/月的速度风雨无阻、夜以继日地干掉印度空军的战机。这些年,被印度人自己干掉的战机总数,算起来比死敌巴基斯坦击落的飞机数目还多出不少。
  在和平时期,战机出动率较低,大修间隔较长;一旦战时需高强度出勤,这个问题会更加严重。
  其实也不用战时,拜这家企业所赐,印度空军的核心骨干苏30MKI的在航率只能勉强维持在50%左右,稍微老一点的苏27在航率更低。
  印度空军一共也就拥有大约230架左右的苏27/30系列战机,即便是算上相对先进的米格29和幻影2000等另外百十来架,未来对华作战中究竟有多少飞机可用?
  这么坑爹的公司还留着干嘛?
  但印度也很无奈啊,因为别无选择——除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之外,印度别无企业能够承担飞机大修任务。
  主力作战装备尚且如此,其他武器装备之窘境自然可以想见。买来的武器装备是否可靠暂且不提,对拿到手的装备是不是足够熟悉、能不能立即投入作战任务都不好说。即便相关国家愿意立即抽调跟印度装备同样型号的现役装备进行支援,也会面临手续交割、运输分发等等诸多环节的问题,印度现有装备能否真的顶到那些装备到手呢?
  所以,若中印开战,一旦战事拖长,印度恐怕要陷入绝地。
  这样的军事指挥统帅机制,有点可乐
  自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后,中国确实没有进行过规模相当的战争行动。但印度在“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年)”结束后,也同样没有类似经验。
  在目前印度作战指挥体制下,以内阁政治事务委员会为核心,总理(委员会首脑)在做出战争决策后,需要经过会议决议后呈报总统批准,然后才可以交付军队施行。战时层层审批,决策效率可想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国防部并非统一的作战指挥机构,除了平日对军队进行行政管理和建设规划职能外,在战时,它只是作为内阁委员会决议执行的监督机构存在。
  有趣的是,印军也没有其他统一指挥协调三军行动的机构,因此,涉及具体作战任务执行,只能分别由三个军种的参谋长及其副手凑在一起商量着办,三军种的司令部同时还通过其所属的军区司令部对各自部队进行指挥与控制。
  如此执行作战任务,各军种在战争中的默契令人堪忧。从1999年卡吉尔冲突的战例就能明显看出,印军的陆军和空军之间配合并不顺畅。
  真打仗,这么干能赢吗?
  中国军队最近五年来对军队体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革。这次改革从总部机关的精简化、战略区域指挥机构实现军兵种联合化和作战部队实现合成化入手,初步建立了一种层级少、反应灵活,注重合成作战的扁平化指挥架构。
  很显然,这种改革是为了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要求,是紧跟时代和科技进步的努力。
  印度若一条路走到黑,我们不妨试试军改至今取得了多大成果。
  认准中国不愿打大仗,非得挑事儿
  从上文分析就能看到,当前的印度军事力量就像一个“巨大泥人”,体积庞大但弱点无处不在,一旦把自己拖进战争,前景非常不乐观。
  就这情况,为何非跟中国过不去呢?
  其实也不难理解。
  一方面,印度的军事力量虽然比不上中国,但是在南亚地区,尤其是跟不丹、尼泊尔这些国家相比,确实显得硕大无朋。除了1962年对中国开战没有讨得便宜反而亏本之外,印度使用武力在南亚搞霸权,一直干得顺风顺水,自我膨胀也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莫迪很需要一次对华军事胜利。莫迪政府原本是依靠印度教群体、玩民粹手腕上台,目前正面临一个政治瓶颈——在经济政策方面,虽然狠招叠出,但是效果仍然不明朗,国内其他矛盾正在上升。如果能够给对华边界问题这个“老心病”喂一剂虎狼之药,哪怕是收效甚微,都可以成为印度民族主义的强心剂,进而稳固政局。此外,还能提高印度的国际威望,日后可以加紧对周边国家“吆五喝六”。
  于是,印度就仗着自己人多和中国在当地的军力部署的相对不足,认为中国无法腾出手认真全力对其作战;而对于可能的短期、中小规模短期冲突,印度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规避弱点。
  印度为什么认为中国轻易不会对其进行长期的、较大规模的战争呢?这也不难理解。
  首先,印度与俄罗斯关系不错,又与美日等西方国家关系密切;而中国则需要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战略围堵。表面上,这个局面似乎对印度较为有利。
  第二,当前中国主要战略注意力不在中印边界上,朝鲜半岛和台湾都有更高的优先级。而除了跟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争端之外,印度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可能对自己形成可怕的包围圈。
  第三,中国即将承办“金砖国家”首脑峰会,十 九大即将召开,在此阶段,中国政府会倾向于向印度妥协。
  第四,印度认为中国害怕它切断印度洋航路,造成中国进口能源和对外出口障碍——中国在60天左右用完石油储备后必定会对印度服软。
  因此,时至今日,印度政府部分官员摆出希望双方和平解决争端的态度,甚至提出了中印双方同时从争议地点撤退的建议。但是,从印方实际行动来看,这些表态不过是其“以退为进”的手段。
  印度入侵洞朗地区,如果按印方官员的建议、双方同时从“争议地段”撤退,就意味着中国必然无法将这条理所当然的公路继续建设下去。这么一来,印方就达到了阻止中国修路的目的。如果对峙持续下去,随着天气日渐转冷,交通运输将越发困难,部队供给难以为继,即便双方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也不得不撤退,印度也会实现同样的目的。
  梦做得挺美,但显然并不真实
  如果能在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安理会“五常”国家的小战中取得小胜,对一直野心勃勃地谋求“有声有色大国”地位的印度诱惑实在太大。
  实际上,考虑到两国经济总量和对世界经济参与程度,西方国家慑于跟中国的经济利益捆绑和稳定世界经济形势,对于印度的政治支持必然是相当有所保留的,更不可能为了印度而跟中国进行武装冲突。
  中国石油自给率大约在40%以上,而且进口石油的重要渠道,诸如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等,都不经过印度洋;较大规模对外贸易同样也可以不经过印度洋。所以说,即使印度真的有能力封锁印度洋,中国也完全可以顶住。
  退一万步来说,无论在何种形势下,对于侵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任何行为,中国政府和人民都是根本无法容忍的。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取得了一次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1962年,我国正处于经济极度困难时期,解放军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东南沿海方向以防范蒋介石集团叫嚷的“反攻”,印度就趁火打劫、搞了个“前进政策”,结果……
  贫困时尚不忍气吞声,今天国力昌隆、兵强马壮的中国更不会让旁人随心所欲。五十五年后中印再开战,中国还能再来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吗?
  摘要:一个多月以来,印度侵入洞朗地区,中国发出了“界限即底线”的严正警告,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很多人觉得今天的中国比五十五前更为强大,对付“穷、乱、差、慢”的阿三自然不在话下。但是对于今天的印度我们又真正了解多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连对手的真实情况都停留在想当然和陈旧的思维定势上,一旦战端重开,还能再现当年摧枯拉朽气吞万里如虎的胜利马?
图1:印军非法进入洞朗地区
  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体,经济总量和外汇储备都是相当雄厚,国力比起五十五年前三年自然灾害,那可真是天上人间了。在军事实力方面,有了三代机,有了航母,从无人机到导弹,从轻武器到坦克,早已鸟枪换炮。所以不少人认为现在如果对印战端再开,那必然会重现五十五年前的辉煌胜利,打得阿三满地找牙。
  但是你在发展人家也没闲着,今天的中国不是五十五前年的中国,同样今天的印度也不是五十五年前的印度了。
  首先来看国际环境,五十五年前中国在国际上是最孤立的时候,而现在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善——美印日澳已经是准军事同盟关系,就在本月初,美国、日本和印度就在印度洋上举行了为期7天的联合军事演习,美国、印度派出了航母,日本也出动名为直升机驱逐舰实为准航母的“出云号。有人认为俄罗斯会和中国联手,共同对付美印日澳,这就完全是梦呓了。实际上俄罗斯和印度的关系要超过中国,从俄罗斯对中国和印度军售的不同情况就能看出端倪,印度现在唯一在役的航母“维克拉马蒂亚”号就是原来俄罗斯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而且还是只花了1美元的象征性费用,等于是白送。不过有人觉得俄罗斯送航母其实是给印度挖了个坑,因为俄罗斯要求“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改装工程必须要由俄罗斯来承办,最后改装费用也是一涨再涨,印度实实在在付出了29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刚刚服役的美国最先进核动力航母“福特”号造价的五分之一,简直就一个吞金巨兽。但是对于一个需要航母和相关结束的国家来说,这点钱当然是很值得的,因为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两国军事合作的晴雨表。
图2:俄罗斯以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卖给印度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
  同样是出售苏-30,卖给印度的是苏-30MKI型,卖给中国的则是苏-30MKK型。可别小看只差了一个字幕,印度的苏-30MKI型采用的是矢量喷口发动机,所以推重力就要比使用老款发动机的苏-30MKK型大的多,在爬升率和空中机动性上具有很大优势,甚至有专家认为1架苏-30MKI型在空战中要相当于2架苏-30MKK型。从这两点就能知道,俄罗斯在中印冲突中会站到我们一边,根本就是不现实的,因为最本质的核心问题,俄罗斯并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能有印度来牵制中国当然是再好不过了,就是出于最简单的战略制衡考虑,俄罗斯都会选择支持印度,最低也是两不相帮。
  还有人会认为中国还有最铁杆的盟友巴基斯坦,到时候巴基斯坦能从克什米尔方向有所动作,让印度陷入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困境,但是巴基斯坦现在深受极端势力的困扰,国内政局并不稳定,来几下小动作是可能的,要想大动干戈,基本没可能。这也是印巴1999年在卡吉尔发生较大规模武装冲突十多年以来,再没有发生千人以上规模军事冲突的原因所在。
图3:1999年印巴在卡吉尔爆发大规模冲突
  再看印度国内,大部分国人一提到印度,就是“穷、乱、差、慢”,但是十几年来,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也一直保持在5%以上,紧随在中国之后,远远超过了欧美。印度的股市指数从2013年以来已经上涨了60%,依然还保持着稳定上涨的势头。2015年以来,面对强势的美元政策,印度卢比对美元仅贬值2%,低于中国,是金砖国家中贬值幅度最小的,其经济实力可见一斑。而且2014年有着“印度的邓小平”之称的莫迪上台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印度经济的增长之势正在赶超中国。联合国《2017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认为,2017年美国经济增长预计为1.9%,欧洲为1.8%,中国为6.5%,印度则是7.7%,而且预计印度这样的经济增速还能持续多年。所以现在的印度确切来说,应该是“穷而不困、杂而不乱、差而不败、缓而不慢”,更何况印度以相当于中国三分之一的面积养活了和中国差不多的人口,以相当于中国三分之一的GDP实现了全民免费医疗和教育,就凭这两点,我们有什么理由看不起印度?
图4: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这十几年来印度的经济增长同样不容小觑
  在军事上,印度同样拥有核武器、航母等尖端武器,更应该看到,印军上下都对1962年的失败引为奇耻大辱,五十五年来,如何一雪前耻始终是印军孜孜以求的目标,这样的哀兵,怎么可能轻视?而且现在和五十五年前最大的不同是,印度控制着印度洋,而印度洋现在是中国海外进口石油总量70%和对外出口贸易60%的海上通道,退一步即便在陆地上吃了亏,印度可以在海上截断印度洋航线,那就是掐住了中国经济的咽喉命脉,而在五十五年前,中国是根本没有这方面的顾忌。
  图4:印度洋地图,这是中国最主要的进口石油和出口贸易的海上通道
  战略上重视对手,战术上藐视对手才是取胜之道,而中国有几个人真正重视过印度?面对知耻而后勇的印度,我们还有没有当年的血气、单气、勇气和豪气,还能不能再来一场摧枯拉朽的辉煌胜利?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微信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印会开战吗2017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