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多少佛经,唐僧取回的佛教经典佛经占印度的佛经总数比例多少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西游记》故事中,唐僧师徒从“西天”取回的经书属于(  )A. 伊斯兰教B. 佛教C. 天主教D. 基督教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西游记》故事中,唐僧师徒从“西天”(古印度)取回的经书是佛经,属于佛教.故选B.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发源于巴勒斯坦地区,伊斯兰教诞生在沙特阿拉伯,佛教创建于古印度.
本题考点:
世界主要宗教及其分布地区.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属于基础题目.
扫描下载二维码> 【答案带解析】西游记故事中,唐僧师徒从“西天”取回的经书属于 A、伊斯兰教 B、佛教 C、道教...
西游记故事中,唐僧师徒从“西天”取回的经书属于A、伊斯兰教
D、基督教 
试题分析:《西游记》故事中,唐僧师徒从“西天”(古印度)取回的经书是佛经,属于佛教,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宗教及其分布地区.
考点分析:
考点1: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相关试题推荐
日,中国加入的重要国际组织(WTO)是A、联合国
B、世界贸易组织
C、石油输出国组织
D、奥林匹克委员会 
下列四大地形区中,人口最稠密的是A、亚马孙平原
B、撒哈拉沙漠
C、青藏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有关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国家人口的增长越快越好
B、一个国家人口的增长越慢越好C、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D、解决人口问题的有效途径是禁止人口生育 
下面表示地中海气候是 
揭西县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玄奘,西天取经的“偷渡客”:为求法私自出关18年,用佛经书写中印交流史(3)_环球人物网 - 有温度的人物网站
国家一类资质
中央新闻网站
玄奘,西天取经的“偷渡客”:为求法私自出关18年,用佛经书写中印交流史(3)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位于印度巴特那县东南的那烂陀寺遗址,这里曾是世界佛教圣地
在印度功成名就
现在人们总会把玄奘和《西游记》中的唐僧画上等号,其实两者之间有不少差异。《西游记》中,唐僧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弟,是由皇帝亲自选定西行取经的高僧;而历史上的玄奘,其实是一个&偷渡客&。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王朝开国不久,不允许国民出境,玄奘西行的请求被驳回,也就意味着他无法获得出入关口的&过所&,相当于现在的护照。在同行的僧人纷纷打退堂鼓的时候,玄奘毅然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偷渡。当时的偷渡可不是好玩的,不但有官府的严格盘查,还有大河、高山、大漠、戈壁等自然环境的阻隔。《西游记》说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到真经,事实中的玄奘取经可不止八十一难,每一天对他来讲都是磨难。
玄奘西行虽然艰难,但也常遇到贵人。先是凉州都督李大亮不允许他出境,河西佛教领袖惠威法师就派遣两个弟子晓行夜宿把他送到了瓜州(今甘肃瓜州县)。到了瓜州没多久,凉州的通缉令就到了。可这份通缉令恰巧被佛教徒、州吏李昌拿到了,李昌拿着通缉令问玄奘:&您不是这个人吧?&见玄奘迟迟未答,李昌又说:&如果您真是玄奘,我会帮助您。&玄奘说了实话,李昌就当着他的面把通缉令给撕了。
唐代经新疆去往中亚的丝绸之路大体分为北道、中道和南道,玄奘基本是沿着北道和中道西行的。一路上,他偷越玉门关、过五烽、到伊吾、至高昌,继续西行至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龟兹(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经过今天的撒马尔罕、阿富汗、巴基斯坦境内,最终到达古代印度。若从贞观元年8月他从长安出发算起,到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秋末冬初到达目的地&&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为止,玄奘跋涉了4年多,行程5万余里。
那烂陀寺始建于公元5世纪初,是当时世界上的佛教圣地,藏经丰富、佛法庄严、大师辈出,常住僧人就有4000多位,还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非佛教徒也在这里学习,整个寺院有1万多人,规模堪比今天的大学。玄奘拜师那烂陀寺住持戒贤法师,如饥似渴地学习了5年。
这5年他学习了大量佛经,如《瑜伽师地论》《中论》《百论》等,对梵文更是下了大功夫,这为他回国翻译佛经打下了基础。而他的翻译,又为印度在遭受阿拉伯帝国入侵后的佛教复兴提供了大量资料。他还促进了当时印度大乘与小乘佛教之间的统一认识。在学成回国前参加的曲女城无遮大会上,玄奘得到了印度大乘、小乘佛教的一致认同:大乘佛教徒称他为&大乘天&;小乘佛教称他为&解脱天&。由此大小乘佛教的理论分歧在玄奘身上得到了统一,这是他在印度&留学&生涯的顶峰。
那烂陀寺毁于1200年左右的战火。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发现了一片佛教遗址,经过与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核对,证明这就是那烂陀寺,地址就在今天印度的巴特那县东南90公里处。上世纪50年代,印度政府感念于玄奘的功绩,在此修建了玄奘纪念堂,使之成为中印文化交流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责任编辑:刘馨瑶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据香港头条日报报道,47岁郑嘉颖同26岁陈凯琳Grace堪称“父女恋...
离开《非诚勿扰》已经有一段时间的乐嘉,最近在忙什么呢?日前,...
近日,雷佳音去金星秀的时候就说到了关于陈俊生的故事,然后金星...
8月10日晚,林妙可通过微博晒身穿蒙族服的照片,并配文称:“美...
友情链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谈谈如何训练元认知能力:&br&1)谁在控制大脑?&br&2)元认知能力如何起作用?&br&3)提高元认知能力的办法&br&&br&&img src=&/7c2d721e5c7f8a2ed8e760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7c2d721e5c7f8a2ed8e760_r.jpg&&&br&&p&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你自己是没办法控制自己大脑的。&/p&&br&&p&例如:&/p&&p&1. 身边很多情侣,夫妻,有事没事就吵架,很伤感情也很浪费时间和注意力。&/p&&p&每次吵完架,才会回头去想:其实也没多大事,但是为何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呢?&/p&&p&为何有的情侣或夫妻却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为一个“认真的聆听者”?&/p&&br&&p&2. 同样是一个学校毕业的,工作几年后,有的人加薪升职,而有的人却原地不动?&/p&&br&&p&3. 为何都是读书,有的人读完可以不断提高,有的人读书再多却也没什么改变?&/p&&br&&p&你再回想下,以前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的同学,经过若干年后,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差别也体现出来了。&/p&&br&&p&你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真的很大。&/p&&br&&p&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呢?&/p&&br&&p&其实人与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元认知能力的强弱不同。&/p&&br&&p&元认知能力: 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p&&br&&p&元认知能力,是一个人原本应该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也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元认知能力的强弱,决定一个人每个方面的强弱。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一个人的成就只与其元认知能力有关系。&/p&&br&&p&其实,大多数人没有明白:我们的大脑可以有多个层级。&/p&&br&&p&元认知能力弱的人,其实大部分时候是被大脑控制的,而没办法主动去控制大脑。那么多人很容易受情绪干扰,其实就是因为你是站在最底层与大脑“打架”。&/p&&img src=&/v2-92efad07d8fbb04a2b6638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8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92efad07d8fbb04a2b6638_r.jpg&&&p&而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却可以通过有效的办法升级自己的大脑,不断站在更高的层级去控制大脑。&/p&&img src=&/v2-68f57e2b78b49323a22efd2fd4927daa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9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68f57e2b78b49323a22efd2fd4927daa_r.jpg&&&br&&img src=&/v2-53e6dd6e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53e6dd6e_r.jpg&&&p&为了更好的理解元认知能力是如何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重要作用的,以及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有效办法。&/p&&br&&p&我们来看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如何通过自我意志的“刻意训练”(元认知能力的提升),成就一番事业的。&/p&&br&&p&他就是曾国藩。在十年的京官生涯中,从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连续被提拔七次,一直做到吏部侍郎(就是今天的中组部副部长)。&/p&&img src=&/v2-ecd39c92445c7cbd24b6d969e089fd19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8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ecd39c92445c7cbd24b6d969e089fd19_r.jpg&&&br&&p&曾国藩这个人很牛,后来他功成身退,得到了善终。在帝制时期,一个大功臣如果还能有善终,绝对有了不得的官场生存能力。所以,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p&&br&&p&有句话是这么讲的:“经商要读胡雪岩,当官得看曾国藩。”我们知道中国近代的很多著名人物,比如毛泽东、蒋介石都十分崇拜曾国藩。&/p&&br&&p&如果一个人天生特别聪明,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我们称其为天才,比如图灵、牛顿。&/p&&br&&p&如果一个人天才资质平平,却可以成就一番事业,那我们就要仔细学习他是如何做到的。毕竟天才离我们太远,而且是基因决定的。我们虽然没办法决定自己的基因,却可以通过提高元认知能力提高自己。&/p&&br&&p&其实,曾国藩是一个比较笨的人。怎么说呢?&/p&&br&&p&曾国藩小时候不属于那种才气纵横的人,曾国藩23岁时才考取秀才,而且前后考了七次。要知道,晚清的著名人物中秀才普遍都很早。&/p&&br&&p&比如说比曾国藩小一岁的左宗棠,14岁就中了秀才,而且是全县第一名。而曾国藩考了七次才中,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名。李鸿章17岁就中了秀才。所以说,曾国藩读书开窍是比较迟的。&/p&&img src=&/v2-cc3eee39b9ee_b.jpg& data-rawwidth=&618& data-rawheight=&3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8& data-original=&/v2-cc3eee39b9ee_r.jpg&&&p&野史里面有一则史料,说有一个贼跑到曾国藩家里偷东西,藏在房梁上,准备等他们全家睡着以后再下来。当时曾国藩正在背一篇很短的文章,但怎么都背不会。最后这个贼都会背了,他气急败坏地从房梁上跳下来,从大门口扬长而去,临走还回头指着曾国藩说:“这么笨,还读什么书啊!”&/p&&br&&p&虽然,曾国藩28岁考取了三甲进士。当时有人说他是“赐同进士出身”,意思是三甲的进士出身,看不起他。&/p&&br&&p&清朝进士一共分三档,就是三甲。一甲只有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人数就多一些了;三甲的进士就是皇上可怜你们,赏赐你们,你们的身份也如同进士。&/p&&br&&p&这就好比,一甲是清华、北大毕业的,二甲是985院校,而曾国藩是三甲学校毕业的,类似于今天的普通大学毕业生。&/p&&br&&p&我们看到,曾国藩年轻时代,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是一个资历平平的普通人。&/p&&br&&p&不仅如此,青年时代,他还喜欢用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别人。不仅要求其他普通人,甚至还要求皇帝。&/p&&br&&p&有一次,咸丰皇帝按照惯例要求群臣给皇帝提意见。就好比,现在领导让下属给领导提意见一样。&/p&&br&&p&一般,作为下属只要轻描淡写地提上一两条就可以了,比如“领导太不爱惜身体了”。可是曾国藩却老老实实地写了一封奏折,指出了皇帝的三个毛病:&/p&&br&&ul&&li&&p&第一条,皇帝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任何一个有智商、有自尊心的人,恐怕都受不了这个评价,何况是皇帝老子。&/p&&/li&&li&&p&第二条,皇帝只喜欢搞表面上那一套。这不明摆着说皇帝表里不一吗?&/p&&/li&&li&&p&第三条,皇帝刚愎自用,出尔反尔。艾玛,有这么说领导吗?&/p&&br&&/li&&/ul&&p&你说这么直白的挑领导的毛病,领导能不跟你急吗?&/p&&br&&p&咸丰皇帝果然就急了。据说他当时拿到这个奏折,脸色变的通红,马上就要派人去弄死曾国藩。结果被边上的人给拦住了,说是您老人家自己求直言的,这个时候再杀人不好吧?所以曾国藩算是捡回了一条命。&/p&&br&&p&曾国藩不仅只跟皇帝这么来劲,跟自己的同事也是一样,都是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别人。&/p&&br&&p&曾国藩刚刚拉起湘军的时候,带着队伍去了江西。&/p&&br&&p&当时的江西巡抚叫陈启迈,这个人权力欲特别强,他认为曾国藩不是正规军,就是不是国家的“正式在编”,而是“临聘人员”,就得归自己管。而且曾国藩所有的粮饷都是从他这儿拨出去的,所以这个巡抚动不动就跑到曾国藩的军营里说三道四。&/p&&br&&p&曾国藩看这个老头儿不懂军事业,所以经常不听他的,就写了一封奏折,到皇帝那儿告了这个巡抚一状。&/p&&br&&p&皇帝说:“那好,把这个巡抚迈给办掉吧。”&/p&&br&&p&继任的江西巡抚上台之后说:“你曾国藩是个不懂规矩的人,前任巡抚怎么对付你,我还是怎么对付你。粮饷就在我手里,你不听我的,我就是不给你。”&/p&&br&&p&所以曾国藩只能自己想办法,找一些富户去劝捐。现任巡抚和前任巡抚的做法如出一辙,谁敢支持曾国藩,他就给谁颜色看。所以,曾国藩在江西也混不下去了。&/p&&br&&p&这一阶段是湘军崛起的阶段,也是曾国藩混得特别窝囊的一个阶段。当时他给皇帝上的奏折里面有四个字,叫“积泪涨江”,就是他心里堆积的泪水都能让江水上涨。你说他在单位里混的惨成什么样子了。&/p&&br&&p&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书信里写过一句名言:“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船之上驶,则绕屋彷徨。”一个坚持自己道德标准的人,自己的理想在现实面前被磕得粉碎,而且还得不到皇帝的原谅和支持。所以,他的年轻时代是及其郁闷的。&/p&&img src=&/v2-78ed2813f0a_b.png& data-rawwidth=&591& data-rawheight=&3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1& data-original=&/v2-78ed2813f0a_r.png&&&p&曾国藩事业真正开始上升、有起色,是在他回老家进行了两年反思修身后,对自己的大脑进行了“刻意训练”。用今天的脑科学词汇讲,就是对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进行了升级。&/p&&br&&p&咸丰六年(1856年),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了,按照当时的规矩,他要回家守孝。&/p&&br&&p&皇帝当时劝他:“仗打成这个样子,你还回家守什么孝呢?为了国家的安危,你要素服从军,必须回到战斗岗位上。。”&/p&&br&&p&曾国藩说:“回来也不是不行,但是这份气受够了,我绝对不在没有督抚大权的情况下,再去领兵作战了。”说白了,他就是找皇帝要督抚大权。&/p&&br&&p&此时太平天国正在天京闹内讧,太平天国领导人石达开和杨秀清当时杀得一塌糊涂。石达开领兵出走后,太平天国眼瞅着就要不行了。咸丰皇帝一看,太平天国经过天京内讧之后,就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少天了,于是就对曾国藩说:“那你就回家去吧。”&/p&&br&&p&这事实上就等于剥夺了曾国藩的兵权,作为当事人,曾国藩心情特别不好。毕竟不为领导所需要了,心里还是很失落的。&/p&&br&&p&所以曾国藩一回到自己湖南老家,马上就气的生病了。而且经常失眠。&/p&&br&&p&但是,就是在老家的这两年里,曾国藩通过修身的方法,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p&&br&&p&他是如何做到的呢?&/p&&br&&p&首先,他通过读书,提高大脑的认知能力和见识。&/p&&p&这两年,他读了很多老庄的书,心态渐渐地就平复下来了。&br&&/p&&br&&p&其次,他学会了经常反思。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p&&br&&p&在以前,他觉得自己什么都能,看别人觉得别人这儿也不对、那儿也不对。&/p&&br&&p&但是回老家这两年之后,每日刻意去反思自己,他的心性大变。突然觉得自己百无一能,这个时候再看别人,能从别人身上看到很多很多的长处。&/p&&br&&p&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想要上个层次,仅仅往外求,即通过各种各样生活方式的改变来逼自己改变,不是根本性的方法。根本性的方法,是对外人变得更加通达,是内心的容量变得充分放大,每一个在人生当中感受到境界提升的人。这说到底,是你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去控制你的大脑。&/p&&p&... ...&/p&&p&终于,曾国藩的运气又来了。&/p&&br&&p&就在他回家两年之后,把自己的心性磨得差不多的时候,咸丰八年(1858年),皇帝又要他出山。因为太平天国死灰复燃,接连击破了清军的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开始反扑了。&/p&&br&&p&此时的曾国藩做事的方式有了很大不同。他回家之前认为,皇帝你不给我督抚大权,我就不来给你打仗。但现在他不这样想了。皇帝的诏书在六月初三下达,他六月初七就启程了,一点儿不废话,前后准备仅仅用了四天。&/p&&br&&p&曾国藩后半辈子跟皇帝打交道的方式,跟前半辈子可就完全不同了。&/p&&br&&p&他第一次起兵的时候,皇帝每次都像求着他似的,说你去救一下武汉吧,你去打一下哪儿哪儿吧。他都不愿去,推说兵没练好,而且每次说话都是有棱有角的。&/p&&br&&p&但是他再次出山之后,跟皇帝打交道的方式,就变得柔顺了很多。比如说皇帝曾经有一次让他出兵四川,曾国藩明知道不妥,是瞎指挥,而且让他带一帮湖南人跑到四川去,又要依赖别人给他拨粮饷,这个罪他之前已经受够了。&/p&&br&&p&但是经过大脑升级的曾国藩已经学会了不直接拒绝,就跟皇上各种周旋,一会儿说我正在打景德镇,很快就打下来了,您再等等我。一会儿又说,我把当地的太平天国灭掉就行了。总而言之,就是一直跟皇帝拖,拖到后来皇帝一看,四川已经没事了,就说那行,你不用去了。君臣之间的交流,不像原来那样刚性了,而是变得更加地柔软。&/p&&br&&p&曾国藩第二次复出之后,他所有事情的处理方法都变了。&/p&&br&&p&比如说跟其他同事,原来动不动就指责这个不忠君、那个做了逃兵。现在他不这样了,出山之前,他不是在家准备了四天吗?&/p&&br&&p&这四天他还干了一件事:给所有他将来要打交道的同事写信。从比自己大的职位领导到自己的下属无一例外。信中都是这么放低身段谦虚的说:你指导指导我,我这次该怎么办。&/p&&br&&p&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做人之道。&/p&&br&&p&曾国藩和别人完全不一样。他人的作风是严格要求别人,却宽松要求自己。而曾国藩正好反过来,是严格要求自己,对别人宽松对待。因为他明白,他能控制和改变的是自己的大脑和行为,而不是别人的大脑。&/p&&br&&p&他刚当上两江总督,去安庆上任的时候,地方官当然得巴结了,给他办公馆,送家具、钱什么的。曾国藩一看,说不错,你们当差很谨慎,很用心,但这么多东西我不能收。我也不能全不收,我收下这七领草席好了。&/p&&br&&p&这就是给双方台阶下,让地方官也有面子,不至于在总督大人那儿碰一鼻子灰回来。&/p&&br&&p&这也是曾国藩后来的处事原则:不给他人难堪。我能控制自己,但是我不去控制别人。&/p&&br&&p&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做成这一番事业。&/p&&br&&p&曾国藩这个人前半生和后半生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通过有效方法提高元认知能力),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来成就一番事业。&/p&&img src=&/v2-348daa727992eff4aca7e32d8c3c1862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348daa727992eff4aca7e32d8c3c1862_r.jpg&&&br&&p&我们再来看下什么是元认知能力。&/p&&br&&p&元认知能力: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p&&br&&p&具体来看,元认知能力由以下三部分组成:&/p&&img src=&/v2-f8b6505d_b.jpg& data-rawwidth=&754& data-rawheight=&4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4& data-original=&/v2-f8b6505d_r.jpg&&&br&&p&观察和研究一致表明:控制情绪几乎是徒劳的。冷静常常不是控制情绪的结果,而是“认清情绪来源,并找到解决方案的结果”。而认清情绪的来源,就是在调用元认知能力。&/p&&br&&p&就拿曾国藩控制情绪来举例,他知道自己无法“情绪控制”去严格要求他人,及他的同事因为这不与他好好合作(“情绪控制”及相关的现象)就是“元认知知识”。&/p&&br&&p&当曾国藩意识到“自己生气”,同时去控制大脑去想“我为何生气”,这个自我思考或者自我反省的过程就是“元认知意识”。&br&&/p&&br&&p&有了元认知意识后,能进一步控制大脑,去思考“认清情绪来源,并找到解决方案的结果”就是“元认知监控”。&/p&&br&&p&我们看到,曾国藩在老家两年的“刻意训练”(通过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控制自己的大脑,提高元认知能力的过程。.&/p&&img src=&/v2-28e4d03da3efcd3f957a762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7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28e4d03da3efcd3f957a762_r.jpg&&&img src=&/v2-83ba47f0c3e6f836ce1de84b96f20ce4_b.jp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17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0&&&p&最近的二十年,认知科学与脑科学长足发展,关于“成功学”的理论基础也有了很多次的升级。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技能差异,证据确凿地来自于“刻意锻炼”。而一个人能够做到“刻意锻炼”,唯一能够依仗的就是元认知能力。反过来,元认知能力也必然会在可以锻炼的过程中不断被加强。&/p&&br&&p&现在,你能想象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了吗?&/p&&br&&p&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下文中开头提到的那几个现象:&/p&&br&&p&1 . 身边的很多情侣,夫妻,有事没事就吵架,很伤感情也很浪费时间和注意力。&/p&&br&&p&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在在自话自说的时候,而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却可以成为“认真的聆听者”,而这保证了有效沟通。&/p&&br&&p&一个连自己情绪都控制不住的人,你会觉得他能控制自己的大脑吗?&/p&&br&&p&2. 同样是一个学校毕业的,工作几年后,有的人加薪升职,而有的人却原地不动?&/p&&br&&p&在工作的时候,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在为了应付老板的任务而疲于奔命,而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却可以学会如何有效地工作,如何有效地领导,如何有效地创作真正的价值... ....&/p&&br&&p&所谓的情商高只是一些外在表现形式,而本质上是他能够洞察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求。因为元认知能力不光能帮助你了解自己,同时还会让你更加了解别人。&/p&&br&&p&3. 为何同样是读书,有的人读完可以不断提高,有的人读书再多却也没什么改变?&/p&&br&&p&一般人读书都是读完就忘记了,更别说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思维,以及在生活中利用学到的知识了。&/p&&br&&p&而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在阅读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能注意到自己的思考与思路,时时刻刻都在对自己的思考与思路进行“反思”和“修正”。&/p&&br&&p&你在读别人的文字的时候,就是在拿对方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作对比。看看哪些方面和你想的一样,哪些方面和你想的不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锻炼元认知能力的过程。&/p&&br&&p&但是大多数人其实没有这样的阅读习惯,更多的人其实是在比别人多多了多少书(当然,有些人甚至连书都不读了,自从离开学校后)。&/p&&br&&p&以前看书只是漫无目的的看,也不记笔记,而现在每看一个概念都会反复看几遍,直到真正看懂了才继续往下看,每看到不懂的就会查资料,上知乎或者谷歌搜一下,也会记笔记定期回顾。&/p&&p&你能想象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了吗?&/p&&br&&p&所以,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差,或者大部分时候你不能在更高层次去控制自己的大脑的话,可以从以下几点“刻意训练”提高你的元认知能力。&/p&&br&&p&1. 阅读提高大脑认知水平&br&&/p&&br&&p&语言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脑子里没有一个概念的话,我们的脑子就倾向于不去想那个事情;如果一个名族的语言里空缺某个概念,那么整个名族就不倾向于从未想过那个事情。&/p&&img src=&/v2-ad071b3baab8acae514a481ef5775bfd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ad071b3baab8acae514a481ef5775bfd_r.jpg&&&p&你看,语言就是有如此强大的反向塑造能力。&br&&/p&&br&&p&很可惜的是,很多人从学校毕业以后就几乎不怎么看书了,所以大脑里的概念其实还停留在N年之前。&/p&&br&&p&优秀的书籍和文章则是我们训练思维的工具,只有大脑认知水平提高了,你才能增加知识,从而才有机会将知识转变为见识。&/p&&br&&p&同时,如果你以前看书只是漫无目的的看。现在要有选择的去读,并且要认真的去读,每看到不懂的就会查资料,上知乎或者谷歌搜一下,也从记笔记定期回顾。&/p&&br&&p&其实,阅读是最有效的休息大脑的活动。2015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和Hubbub做了一项关于休息的研究,调查了来自134个国家的18000人。最后得出前三名有助于休息的活动是:阅读、亲近大自然、独处。&/p&&img src=&/v2-059f7d7ff01d7b72d6fba2_b.png& data-rawwidth=&624& data-rawheight=&4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4& data-original=&/v2-059f7d7ff01d7b72d6fba2_r.png&&&br&&p&2、反思活动提供元认知过程&/p&&br&&p&我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每天一个人安静的时候,就会不自主地回想自己当天和别人打交道的情景,然后觉得自己当时并没有发挥好“哎呀,我当时应该这样做才好”。&/p&&br&&p&我一开始也是随机地、不自主地回想,后来我强迫自己每天晚上要回想一下当天做的事情:&/p&&p&1)自己做的事是否正确?&/p&&p&2)做事的想法从何而来?&/p&&p&3)为何要这么解决这个事情?&/p&&p&4)在解决这个事情的过程中,自己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p&&p&5)有没其他可能更好的方式?&/p&&br&&p&我会像做手术一样修复我认为应该值得改进的地方。慢慢地我就发现我每天做事的效率不仅提高,而且自动拒绝那些对个人成长没有帮助的事情。&/p&&br&&p&正是因为每天结束之后的反思过程,不仅仅是像其他人一样懊悔,而是拆解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大脑。&/p&&br&&p&反思的过程其实是你在控制大脑的过程。这个过程,你控制住大脑去集中注意力,进而把这些注意力放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这就是你不断运用元认知能力的过程。&/p&&br&&p&然而,很多人并不能坚持去反思,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元认知能力其实很弱。&/p&&p&现在想想,有多少人能够想起一周前,一个月前,甚至一年前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呢?其实能坚持反思的人很少很少。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也不足为奇了。&/p&&br&&p&曾国藩通过“刻意训练”还需要两年才提供元认知能力,成就一番事业。&/p&&p&所以,这事急不得,想想你需要训练多久,关键的是你是否能每天坚持呢?&/p&&img src=&/v2-13e890ae4a93bca27292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13e890ae4a93bca27292_r.jpg&&&br&&br&&p&猴子聊人物 参考资料:&/p&&p&罗辑思维 & 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p&&p&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元认知能力》&/p&&p&《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p&&br&&p&作者:猴子
微信公众号:houzichedan
微信搜索:猴子聊人物&/p&
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谈谈如何训练元认知能力: 1)谁在控制大脑? 2)元认知能力如何起作用? 3)提高元认知能力的办法 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你自己是没办法控制自己大脑的。 例如:1. 身边很多情侣,夫妻,有事没事就吵架,很伤感情也很浪费时间和…
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625年出生,公元前590年成道,公元前545年入灭。&br&佛陀未成道前,为了解脱,尝遍了世间所有的方法,对于四禅八定也修习至了最高深的第七定和第八定,但佛陀发现依然不能解脱,于是在菩提树下发愿:不至解脱,誓不起身。他觉悟后,重新发现了可以帮助众生解脱的方法,我们将之称为正法。&br&为什么说重新发现呢?因为这个方法是天地自然的法则,是普世存在的真理,不管释迦佛有没有成道,这个方法依然存在,释迦佛之后的无数佛陀也会在成道后重新发现这个方法,这并不是释迦佛的专利。而我们出于纪念,也将正法命名为佛法,就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般,我们为了纪念牛顿,就将这些规律命名为牛顿第一定律般。&br&&br&&br&&br&好,那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方法:人类的痛苦是共同的,那解决人类的痛苦也是共同的,也就是说,肯定有一个方法,每个人如法的练习都可以解决自身的痛苦。既然如此,那这个方法的用功的基础也都是人人都具备的,那什么是人人都具备的呢?身体,色身,这个身体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也就是说,解决人类痛苦的方法,用功的基础应该是从我们的身体开始的,而并不是外界的经书、咒语以及神或某佛的名号(不要着急评判,下边会谈到这个名号的问题)。&br&至于这个方法,可以用觉知、平等心两词概括,也可以用戒、定、慧来形容,也可以用身、受、心、法说明,也可以理解为八圣道,甚至几乎所有的佛经都是围绕这个方法在解读,这里我就不赘述这个方法了,若是详细描述的话,恐怕得详解整部大念住经了。&br&&br&简单讲这个方法叫做戒、定、慧无漏三学,去除内心痛苦的过程就是开发智慧的过程,智慧的积累就是解脱的资粮,就如一个拦河大坝,水可以看做是智慧,而这个拦河大坝是无限高的,而涅槃的高度时固定的,水位(智慧)达到一定高度时,涅槃自然呈现,自然就成佛了。而要想修慧,就需要心的安定,我们也可称之为正定,如何发展正定呢?观察自己的呼吸, 呼吸是连接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也可以理解为是连接意根和末那识的桥梁。 正定则是,仅仅只是观察息入息出而不掺杂持咒、诵经、观想、名号等,就只是观察息入息出,从而获得的专注,就是正定。而如果要发展正定,则需持守戒律,最简单的就是五戒,之后是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br&&br&心安定下来后,我们该如何开发智慧呢?佛陀更近一步发现:身心是交互影响的,每当心中升起烦恼时,身体都伴随着感受产生,当愤怒产生时,身体会产生热的感受,当恐惧产生时,身体会产生冷的感受;这时如果能保持平等心客观的观察身体的感受,内心的不净烦恼就会不断的消失。&br&而由我们不断的观察身体上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并对这些感受不起反应时,便会升起平等心,而持之以恒不断的观察练习,而发展出来的平等心就是我们的智慧。&br&这里要顺便提一句,不要试图自行练习,就如你得身体生病了,有人给了你一本可以给自己做开刀手术的书,你难道就敢自己给自己做手术吗?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去除痛苦也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需要详细的方法解说以及环境和老师的指导,要想学习就需要到禅修中心去学习,回来后才可以自行在家练习,&br&&br&至于要去哪里学习这个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评论里发问,这里就先不说了。&br&&br&佛陀终其一生都在宣扬:我没兴趣组建任何宗派,我也没有兴趣要你们离开你们的上师,我这里有一个方法,如法的修行,你们就可以自你们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来试试看吧,来试试看吧。&br&佛陀还曾说过:不要因为你听过很多次就相信;不要因为你相信传统或前人就相信;不要因为很多人这么说就相信;不要因为符合你读的经典就相信;不要因为听起来合理就相信;不要因为符合你的信仰就相信;不要因为你的老师如此宣扬,而你非常崇拜他,你就相信;只有你亲身体验与了解啦这个道理,并发现这个道理是完满的,对个人与他人都有帮助,这时候,不仅要信仰它,而且要实践它。&br&&br&这位伟大而慈悲的人,终其一生都未成立教派,他入灭后,他的弟子为了方便传播这个方法,组成了上座部,大约在佛灭一百年左右,僧团一部分比丘因不愿意持守金钱戒开始了第一次分裂,之后的千年间,上座部开始不断的分裂,成立了之后而成的:说一切有部、大众部、饮光部、法密部、正量部、化地部、因明部等等,十几个部派。而部派分离的开始也是佛教成立的开始。&br&&br&&br&接下来咱们再说说正法的传承:正法这几千年来是怎样传承的呢?正法是两千五百年一个循环,佛灭之后到佛灭五百年间还有正法,佛灭五百年后,慧的部分就会失传,也就是世人不再了解如何通过四念处修习智慧。佛灭一千年,正定的部分失传;佛灭一千五百年,人们不懂的持戒的真正涵义,佛灭两千年,人们不再明白为何要做布施;佛灭两千到两千五百年,是群魔乱舞的年代。接下来两千五百年是再一个循环,佛灭五千年后,世界将进入无明黑暗的时期。&br&&br&&br&为什么要讲正法的传承呢?因为这个方法非常的重要,如果把解脱之路比作是北京到西藏的路途,那三藏经典所有的描述皆是解脱之路的地图,详细的描述了你在解脱之路上会遇到的困难、障碍,以及到达西藏后有如何的好处及美景。如果方法失传了,而仅仅只保留了地图,那人们可以达到西藏这个最终的目标吗?几乎是不可能的。&br&最早传入中国的佛经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也就是大约223年左右,之后到公元600多年后,玄奘法师东渡印度取回了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这里的数据取自知乎作者: &a data-hash=&afa07767b& href=&///people/afa07767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东野氓& data-tip=&p$b$afa07767b& data-hovercard=&p$b$afa07767b&&@东野氓&/a&,在&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唐玄奘是从哪儿得到天竺国(古印度)能取到真经的确切消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动摇过去天竺取经的信念吗?&/a&的回答)。&br&从时间来看,佛经初传到中国的时间是佛灭,768年后,也就是正法早已失传之后,第二次玄奘法师取回大乘经典是在佛灭1190年后,也就是佛法失传之后。&br&有四种情况影响着佛经的传入:&br&&br&&br&其一:佛灭500年左右,回教入侵印度,期间大肆屠戮出家人,烧毁寺庙以及诸多经典,很多僧人在出逃后,携带的经典及其有限,之后印度佛教开始再次兴起时,诸多经典已经残缺不全。&br&&br&其二,佛陀在世时是用巴利语传法,之后经典的记载也是以巴利语记录,佛灭二百年后,有一大能之士发明了梵语,之后梵语一度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于是乎诸多经典就从巴利语翻译成了梵语,而两次佛经的流入皆是由梵语翻译成古汉语。我举一个例子,将一句东北话翻译成河南话,然后再从河南话翻译成广东话,是什么概念?而且古人下笔,必是斟词酌句,字字严谨,再从严谨的古汉语,翻译成现代语,佛陀的原意还能如实的被表达吗?&br&&br&其三:佛经只是这个方法的地图,这个方法在已经失传的情况下,也就是大家都没有学习过这个方法,就来翻译佛经。就如一个从来不会游泳的人翻译一本如何成为一位游泳高手的书;就如一个从来没有上过手术台的医生来翻译如何给病人做手术的书。&br&&br&其四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众生愚痴无明,佛法的失传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失传的原因先不探讨,先说这个方法。如果这个方法是一碗炸酱面的话,那修行这个方法就是品味炸酱面的过程,而也可以把佛经理解为:描述品味炸酱面的过程,世人愚痴,重视辩论而不知修行,稍微有些进步,便开始与人争辩,甲说:炸酱面是酸的;乙说:炸酱面是甜的;丙说:炸酱面是咸的;丁说:炸酱面是红的;戊说:炸酱面是热的;他们每个人都说的都对也都不对,说他们对是因为,他们描述的都是炸酱面的味道之一,说不对是因为,他们描述都只是一部分。这就是佛法被污染的根本,因世人愚痴,太过于执着于自己的观点,而不知实修,分辨执着开始了对立,对立演变成了团体,团体逐渐演变成了诸多部派,直至最后又演变成了佛教。而佛法是普世通行的,属于全人类的,若是以宗派来开始法的传播,只会让其他宗派的人望而止步,最终导致佛法失传。&br&&br&&br&大乘之说的由来也是玄奘法师自印度取经之后有说。&br&换句话说,玄奘法师取回的是:没有方法、残缺不全、诸多没有实修只有论辩、已经可能歪曲了的佛教(这个教是一声,意为教导,不是教派)的经典,当然我这里并无否定大乘经典的意思,因为不管它是多么的繁绕,它的核心起源,或者说种子,依然是佛陀的教导,而在中国大智慧的古圣先贤眼中,皆可化繁为简,直指核心。&br&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这一切繁杂,都是来源于:觉知、平等心二字。而诸多高僧大德,在研读佛经后大都通晓了其中的含义,而不管是涅槃经称常住佛性,楞严经谓妙真如性,华严经叫一真法界,净土宗为实相念佛和一心不乱,禅宗则呼之为“主人翁”或“正法眼藏”,皆可以理解为:平等心。&br&&br&那大乘思想的核心或许起源于阿含经,这里用到或许二字,是因为本人并无读过一部经书,所有的这一切依据都是道听途说,根据自己的判断而来。&br&而北传菩萨道,皆是由阿含经里佛说:“我在某一世做菩萨时”衍生而来。菩萨道好不好,非常好,因为若要觉悟、解脱,必须要积累智慧,法布施是积累智慧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当然就算不做法布施,自己实修也可以积攒智慧,但是在通过解脱的道路上,布施菠萝蜜是必修的功课,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若是布施不够,智慧也会被限制在一定的层次,就如一个椅子的两条腿,若是两者相差太大,椅子就无法立足。所以智慧修到一定程度而不做法布施时,智慧就无法再进一步,自然也就无法解脱。而菩萨道的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其实也是南传的必修功课。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什么,一个瞎子是无法为人指路的,一个跛子是无法扶起别人的,所以北传佛教经常讲,渡人要带着智慧渡,不能胡说瞎说,不能攀援,不能恐吓。这和南传的实修思想又有何区别呢?都说南传是自了汉、自了汉,这种说话太愚痴,要想解脱,布施菠萝蜜不够是无法解脱的,那他们在修好自己之后再去传法布道和北传的带着智慧去传法有什么区别呢?&br&&br&&br&当然有人会说:自了汉是讽刺他们只懂自己解脱,不发愿成佛一样。只能说,世人太愚痴,殊不知,小乘是道,大乘是德,小乘是体,大乘是用啊,两者如何分的开?菩萨未成佛前尚且还有隔阴之迷,只发愿成佛,而无足够的修行,来生也依旧是在愚痴无明中打转罢了。如何衡量愿力?一是你自己本身的信念,二则是,你的修行水准,随着一个人的修行越来越好,他的心力也会逐渐的增强,这时愿力也就越来越强,也就是说,你得修行越好,你得愿力也就越强。若是只发愿,无实修,六道一转,就什么都忘了。而佛法的传承需要所谓的”小乘“的修行,同时也需要众多人口中的"自了汉",为何?佛法的传承需要有人证明,这个方法还可以使人达致完全解脱的境界,若是所有人都发愿成佛了,众生又如何通过完全解脱的人来衡量这个方法是否可以帮助人完全的解脱呢?所以那些小阿罗汉也是在表法啊!&br&&br&这里可能会有北传的信徒说:阿罗汉不究竟,还会退转,这个说法实在是愚昧。在原始的佛教经典中,阿罗汉是完全解脱的人,佛也可以称作为阿罗汉,就如国家主席也是公务员一样,佛也是阿罗汉,区别只在于大阿罗汉、小阿罗汉的区别罢了。而最开始攻击阿罗汉不究竟的说法,缘起于佛灭一百年后的第一次僧团的分裂,部分僧人不愿继续遵循佛陀的教导,想要不再持守金钱戒,上座部的长老不同意,于是这诸多僧人,便把阿含经的菩萨一词抬出并且无限放大,并且开始攻击阿罗汉不究竟。事实时,阿罗汉也是完全解脱的人,代表着天地法则行走于世间,万不可随意诽谤,阿罗汉和佛的区别只在于,佛累生累世经历了无数次的涅槃,能体验到自然法则的究竟实相,而小阿罗汉,则没有那么多生修行体悟,在理解层次上,相对粗浅些,这也就是六祖慧能大师没有办法如佛陀般传授方法的真正原因,虽然六祖也是完全解脱的人,但他不能如佛一般,重新发现这个方法,他无法用最精准的语言去描述出那个词汇,也没有足够的智慧从非常高的高度将修行的次第具体详解,而是否能精准的描绘出那个感觉,就是累生累世修行的差距。&br&(这里要澄清,这里的实修指修行,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行,自己修不好,没智慧的时候,别想着讲法渡人。)&br&&br&其实大乘法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讲,也是正法的一部分。有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带着诸多弟子在外乞食,行至一森林处,佛陀摘下一片叶子,微微一笑,这是佛子问佛陀为何发笑;佛陀问佛子:比丘们啊,是我手中的树叶多,还是这片森林的树叶多?佛子答:当然是森林中的树叶多。佛曰:今我所说之法犹如我手中的树叶,而正法就如这森林中的树叶。&br&&br&由此可见,正法太过庞大,佛陀终其一生也不过讲了百万分之一而已,虽然大乘法在原始佛经中并无记载,但是在某一程度上来讲也是正法的一部分。和小乘之区别就在于,一个是要先实修自己,到一定境界后再做法布施,而大乘则在于:众生无边誓愿度,在渡化众生中开启智慧。两者就如一南一北两个极端般。小乘也做法布施,不过在前期不会着重攀援,只随缘做法布施,而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的修行上,而且在前期有一个更严肃的问题是:法执!若是一个人的修行不够时,就去做法布施,便很容易出现法执,我们要了解,在解脱之路上,任何的执着都要放下,唯有放下一切执着才能解脱。而无明的缘起就在于执着,当法执产生时,就会产生无明,有了无明还怎样修智慧呢?换句话说,一部分的部派分裂的起源,就在于法执。所以能真正明了大乘之路的,这世间又有几人?若要做法布施,还需自身修为到一定层次后开始。而且法执的根本就是我们的贪欲,我们的心就如一个天平,左边的贪,右边是嗔,我们的心经常在左右间摇摆,而我们所有法门的修行,都是为了保持平等心,而法执很容易如性欲般,彻底触动心中最原始的贪欲,修行水准不够的人,很容易就在这里搁浅,对于没有智慧的人来讲,法布施会给他带来障碍。&br&&br&再之,每个教派传入当地后都会与当地文化有所融入,就如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本土的道儒的思想。而这个融合是必然性的,因为传入中国的佛学思想没有根,而土生土长的儒道文化,代表了这个根的作用,而发展了近千年后的产物则是,意根修行的极致。&br&简单来讲:现在的诸多大乘思想皆以说教为主,更多的是告知世人如何去行,而修行的四字真诀是什么? 法、练、悟、行 ! 行只是最粗浅的法。&br&换个角度看的话,我们每个人的心如杯子一般,都装满了水,我们可以把水看做是我们的业习,而意根的道理说教,就如棍子一般,在水中搅动,每次搅动后,及时沉淀,都会消除一定的业习,都会有收获,但这种收获,也限于时间、地点、情景、人物的根器。难之又难,玄之又玄。&br&&br&&br&大乘法说完了,再说说中国本土的八大宗派,前边说了,佛教在传入中国时,方法就已经失传了,在只有地图没有方法的基础上,大德圣贤发明了诸多方法。我们将之称为非法,非法用功的基础都是建立在色身以外,这时便会产生分别、执着,之后分辨执着就会演化为对立、团体、宗派等等。这也就是八大宗派的来由。&br&&br&佛陀曾说,我们的心如身体一般,如果长时间不运动就会变得很孱弱,而有四种运动,可以令心变得健康、强壮,是哪四种呢?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br&前三种不提,最后一种已生恶令断,该如何进行呢?就是在实修内观时,念头会如水一般不断的在脑海中升起,而不对脑海中的念头起任何反应,继续观察自己的呼吸或感受就是在做已生恶令断。就如打扫屋中的灰尘般,灰尘飘起来了,也意味着它要离开了。而这时去念佛或念经、持咒的话,就是将其再一次压抑下去,在意识层面,看起来消失了,其实是压抑到了心的根本而已,并没有解决问题。&br&&br&说到底,不管是南北传,或显密,都在教导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br&意指的是自己的意念,也就是净化自己的心,而任何读诵经书或名号的形式都是在转移注意力,并不能真正的净化自己的心,而四念处是唯一的道路。&br&Ps:四念处也叫内观。&br&&br&&br&开始实修吧,不要停留在知识的论辩上了,实修之后,所有的问题自会有答案,这里有一个方法,如法的修行,你就可以自你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来试试看吧,来试试看吧。&br&&br&《大正藏》的次第。&br&A从经藏的阿含部读开始:读过了《四阿含经》183卷。《般若经》600卷。《六十.八十华严经》140卷。《大宝积经》120卷,《大集经》60卷。《大般涅槃经》40卷。(经藏中本缘部,经集部,密教部的就不一一说了)&br&B律藏中大部头的有《四分律》60卷。(其他还有一些如《十诵律》《五分律》《摩诃僧祗律》等~没有看律典的内容相差不会太多)&br&C论藏就看过了《大智度论》100卷,《中论》4卷。《十住毗婆沙论》17卷。《阿毗昙毗婆沙论》60卷。《舍利弗阿毗昙论》30卷。(100卷《瑜伽师地论》和30卷《具舍论》没有看过,这个是唯识系统的,我对中观系统的更感兴趣)&br&大致是把印度翻译过来的大经大论阅过一遍。现在回头来看,其实真没有那么难的离谱,也真没有那么容易啊。最主要的还是要看个人发心,你在阅经的过程是时常有法喜的,这一点我自己是深深的体会到了,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你所有的疑惑,在经上都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我们太懒惰了,呵呵,好吧,还是系统的给大家回答关于佛教经典吧:&br&就语言来区分,世界上现存的有三大佛教体系。分别是1.巴利语佛教体系(主要分部在东南亚,斯里兰卡,中国的云南傣族等),2.汉语佛教体系(主要分部在中国的大部,日本,韩国等),3.藏语佛教体系(主要分部在中国的西藏地区)。这三大佛教地区都源于两千年前的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的说法弘化,都保存着各自的佛教教理体系,各自的三藏典籍。现在就对说说这些地区的典籍吧。&br&1.巴利语三藏典籍:有严格的分为藏典和藏外论典。藏典只有很少的几部经具体的看我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吧~&a href=&/question/?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class=&internal&&上座部收录的经典有哪些?目前已被证实是伪经的经典又有哪些? - 佛教&/a&&br&2汉传三藏典籍:汉传佛教的传入就通行的说法:东汉永平八年(公元65年),汉明帝夜梦金佛,于是派出使臣求法,于罽宾(相当于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请回了佛像及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位高僧并翻译出了《四十二章经》……再经过历代西来三藏法师的翻译(四大译经师:鸠摩罗什三藏、真谛三藏、玄奘三藏、不空三藏or义净三藏)……直到北宋开宝年间,首次开始官方修订板刻大藏经。[这一版也就《开宝藏》现已亡,以《开宝藏》为模板复刻的有《高丽藏》和《赵城金藏》现在发现算是这两部藏经最古,所以现在校勘基本上是选这两部藏经为底本。现在流行最广的《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简称《大正藏》)就是以《高丽藏》为底本加以充实的。(这里必须要提到的是明末高僧藕益智旭法师的贡献了,他系统的阅读并整理了藏经作了《阅藏知津》,依天台宗教法提出了新的划分法,现在的《大正藏》就是受了他的影响,在稍微的修改而成的)]&br&《大正藏》收入佛籍总数冠于各种大藏经,计正藏、续藏、图像和总目录共3493部,13520卷。编辑体例也别创一格,经藏分为阿含、本缘、般若、法华、华严、宝积、涅盘、大集、经集、密教十类;律藏包括弥沙塞部、摩诃僧祇部、昙无德部、萨婆多部、解脱戒经(迦叶遗部)和菩萨戒等;论藏分为释经论、毗昙、中观、瑜伽、论集等五类;杂藏分为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史传、事汇、外教和目录等八类。续藏30册中除最末一册为古逸和疑似两类,专收敦煌古逸经、律、论疏和疑伪经外,其余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续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四类及悉昙。图象12册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历代有名佛教画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刚像及各种曼荼罗图等363种。总目3册收入中国历代各版藏经目录和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写本和刻本藏经目录以及大正藏勘同录、大正藏总目录、总索引、译著目录等77种,为比较实用的版本。但校核工作粗放,排印错字,错句颇多。此外,大藏经用语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大正藏索引》,为佛教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电脑安装的是台湾2009年版的,据说台湾2014年版的已经出来了,但是我手上没有。)&br&我现在看完的也就是各大部的大经大论(上面我已经说了),中国祖师部分的都没有看开始(这里要强调一点,我在看其他答案中说到了伪经这个问题,如比这位知友说的:“现存佛经有很多杜撰出来,有很多伪经,还有很多重复,又有很多是释迦摩尼佛的弟子所写的论著,还有非佛弟子所写的妄语…佛法因为无相所以常被人利用,推荐你看看南传上座部经典,这是可以证明的释迦牟尼佛所述,有阿难尊者背诵,500罗汉印证的最传统的佛经,可以信任,当然其中也有其他大成就者所述,但与释迦牟尼佛所讲无悖,所以才能被收录其中。”如果要按照这个逻辑来,那我也只能说南传也不可靠,哈哈哈,因为据《岛史》的说法是在阿育王时期(佛灭200多年,这是《岛史》说的),他儿子马兴德长老组成的第九弘法使团把佛教正式传入斯里兰卡。关键是阿育王时期,部派佛教以出现,各派之间都依自己的教义组织自己的三藏的,你对比南北传的阿含就可以看出,南传上座部也不过是各部派中的一部,既然是其中的一个部派,那怎么能说南传的就是值得信任的,北传的就不可靠啦!再说了在三个体系中,只要汉传佛教保存的佛典最为丰富,包含了各部派典籍,这对于对比比较部派佛教而从中得到最原汁原味的佛陀说的法,还是很好。)&br&就我个人的观点(这点主观性很强,谨供参考),中国的佛教其实是祖师的佛教。八大宗派中,每个宗派都依各自的祖师的著作而展开的。肯定会涉及到本土化的问题,我还是肯定本土化的。毕竟,离开了你生活的文化背景去谈一个新事物,不容易。三武一宗灭法到现在还能保存下来不容易,还是需要大众基础的。&br&3藏传佛教典籍(这个我实在没办法,因为手头没有这藏传汉译的藏经,所以希望有知友们补充)&br&&br&这世界分为天地人三界,修炼取得超能力可以从人界去其中之一个,地界是魔去的,天界是神仙,&br&宗教就是去的方法,如果不是有这个能力好处,释迦牟尼用不着不做净饭国国王,专门去创立佛教修炼了。&br&科学造字时就认为&br&科是以斗量禾,禾不足够吃了就只能杀死科学家,所以科学等于邪教,基于科学的苏联只能崩溃,宗教研究修炼和超能力的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所以历史上的国王不需要也不学习科学但是喜欢宗教修炼不是脑子进水
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625年出生,公元前590年成道,公元前545年入灭。 佛陀未成道前,为了解脱,尝遍了世间所有的方法,对于四禅八定也修习至了最高深的第七定和第八定,但佛陀发现依然不能解脱,于是在菩提树下发愿:不至解脱,誓不起身。他觉悟后,重新发…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89086 人关注
49348 条内容
2607 人关注
472 条内容
105 人关注
132 人关注
679 人关注
216 条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僧取回多少经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