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法国投降时,如果法国死不投降,跟德国死磕,哪个能笑到最后?

找回密码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到&<input class="tp_input01" type="text" id="yt_top" onkeypress="javascript:var keyNif(window.event){keyNum=event.keyCode}else if(event.which){keyNum=event.}if(keyNum==13){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top').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2){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1339230/'+pageNo+''}"/>页&&<input class="tp_input02" type="button" onclick="javascript: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top').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2){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1339230/'+pageNo+''" value="跳转">上一页首页共1/2页
浏览/回复3482/82
笨笨的投资者1:&&&&&&&&&&&&&&&&&&&&&感恩的经济学原理&&&&&&&&&&&&&&话说这个社会以及开始变得无比短视,恩将仇报已经成为社会常态。&&&&&&&&&&&&&&例如你今天扶起来一个老太太,很快就被讹诈说是你撞倒的;明天你资助了一个失学儿童,后来失学儿童长大以后觉得你丫的那么有钱该捐等等。浮躁的社会感恩值几个钱?大家都认为感恩并不那么划算,至少短期看不到什么效果。长期,谁有耐心看的那么远呢?&&&&&&&&&&&&&&我的感恩第一课是老爸给我上的。·就是我那个炒了17-8年股票还在原地打转转的老爸。·虽然老爸炒股票不在行,老爸也不会说话·说话太直接了,让很多听的人受不了。·但是老爸却在西部的那个小城市那个年代混的很不错吧,毕竟在我们年幼时期给足了我们体面。&&&&&&&&&&&&&&怎么做到的?大概老爸极强的感恩思想,周围朋友圈里形成很强的“获利”示范效应,很多喜欢坑别人一把的就跑的人最后遇到他的时候也要掂量一下。老爸年少丧父,奶奶不识字。很多事老爸都必须自己去做,包括上学,从农村调到县城工作等等。&&&&&&&&&&&&&&从我记事起,每年过年前,我和姐姐都会提着大包礼物被老爸带着去拜访一位很普通的老爷爷A和老奶奶·注意那个时代物质匮乏,大包礼物可不是像现在一样随便送的·。我们只是去问个好,兜里被塞满糖果,玩一会老爸就带我们回家了。我们只知道他是爸爸一个朋友的父母,但并不知道为啥去拜访他们,因为按习惯我们当地过年之前除了近亲,其他人是不去的。但是年年如此,一直延续到我们上大学,只要回去就会去拜访。&&&&&&&&&&&&&&老爸并不喜欢跟我们沟通,我们是后来无意在老妈口里得知的。原来A老人退休前是我们小县城的一个官员,但是对老爸很器重,特别是那个年代从农村调动工作到县城广播局起了关键作用,是老爸的恩人。&&&&&&&&&&&&&&由于老爸对于关键时刻帮过他的人一直铭记在心。·当然也有关键时刻陷害过他的朋友。那些人用现在的话说老爸直接拉黑他们了。·后来很多关键时刻更多的人出手相助老爸,因为大家看到了“获利”示范效应。老爸创造了很多小县城的第一,80年代老爸第一个自己组装电视机,后来就是修理电视,当时家里电视机堆积如山,凡是帮过老爸的肯定是第一批帮他们免费修理,其他人按照行情收费。后来老爸开了
修理厂,凡是帮过老爸的也是帮助安排工作,修车的时候给予优惠。后来老爸成了一个地方国企的负责人,,,,还是一如既往每年带我们去老人A家里拜访。。。。直到老爸退休。&&&&&&&&&&&&&&我记得老妈跟我说过1个当年在广播局坑过老爸的人,那人后来过的很不好。毕竟你坑人一次,你可能得利一次,但是周围的朋友得知以后会躲你远远的,当你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估计不会在有人出手相助,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话说
和芒格也有极强的感恩思想,巴菲特的亲人中分成两派,从小就极其信任他的爱丽丝姑姑和不是很信任他的其他亲戚,最后生活状况是天壤之别。从爱丽丝姑姑身上给大家看到了极强的获利示范效应,成为后来伯克希尔得到很多贵人相助的基础·巴菲特90年代出面解决所罗门公司的丑闻的时候,到国会做听证。国会也是给了巴菲特面子,也在帮了巴菲特。首先大家知道巴菲特有能耐,还有就是帮巴菲特一般来说没有坏处。老巴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没有人任何“贵人”喜欢帮助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从长期来看感恩从经济学上市划算的。当然习惯短视思维的人不明白。
相关股票:
关联标签:&&
所谓的幸福并非人生的终极追求,宠物狗咬着一根骨头
就可以玩上一整天,不是因为它们清心寡欲,不过是生命层次比较低罢了。当那对小情侣有能力给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的时候,或许他们会比现在活得更焦虑,但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提升和进步。痛苦是智慧的奖赏。
&淘股宝一周订阅:
预期盈利:20.0%
预期盈利:25.0%
预期盈利:5.0%
预期盈利:10.0%
做股票投资的好处,就是股票这玩意儿,你想照顾它也可以,你不想照顾它,一个星期不去理它,它一样会照顾好自己,让你赚到钱;说不定比你天天盯着它照顾它还赚的多呢!一句话:就是自由!
王炸&&&&&&&在城管的粗暴执法下&&&&&&&摊主开始怀疑自己眼睛有问题
横店神剧并不假
证监会来自横店?
用大师的方式消灭大师
散户就像马路摊贩
没有城管也是万万不行的,&&&&&&&&&&&&&&&&&&&&&黑白中间还有亿万颜色&&&&&&&&&&&&&&原帖由freelight123在&09:54发表&&&&&&&王炸&&&&&&&&&&&&&&在城管的粗暴执法下&&&&&&&&&&&&&&摊主开始怀疑自己眼睛有问题
SB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与恐怖分子无异。
严重,北京一些学校发通知今天停止到校上课。大赞,建议北京市教委下发紧急通知,如此天气应该统一停学在家躲避。必须明确,人类对许多灾难都无力解决,比如恶劣天气和雾霾等,躲避是最好的办法;还必须明确,上学上课不是人生第一要务。人生第一要务是保命,命都不保,谈何其它?!
顶礼&&言简意赅&微言大义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和什么样的人交往&&&&&&&人渣和人渣在一起是常态,正常人其实很容易区分人渣
结合两位的发言,我可以发现如果T县不约束大师,很快is就会闻风而至&&&&&&&&&&&&&&&&&&&&&原帖由剑齿虎在&13:18发表&&&&&&&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和什么样的人交往&&&&&&&&&&&&&&人渣和人渣在一起是常态,正常人其实很容易区分人渣&&&&&&&&&&&&&&原帖由freelight123在&12:25发表&&&&&&&SB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与恐怖分子无异。
不能完全怪大师,大师也不想的,主要问题是大师真的不懂&&&&&&&以前觉得大师吹牛不打草稿,其实大师是打草稿的&&&&&&&但是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完全陌生的领域草稿打了也是白打,至少得有点基础&&&&&&&大师的陨落,基本都是因为进入到了完全陌生的领域,在没有艾古大师说的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吹牛,无论怎么打草稿都没辙。。。。。。。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A&dream&you&dream&is&only&a&dream,&&&&&&&a&dream&you&dream&together&is&reality。
装疯卖傻,无耻辱感&&&&&&&与其说没有完成城市化,&&&&&&&不如说没有完成成人化。
我觉得作为一个人的基础教养,首先是不介入任何的是非评论
**是一个人渣鲤鱼跃龙门的地方,号称鲤鱼潭&&&&&&&像人渣一样挖苦讽刺人渣是会被记恨滴,俺就是典型:)
在人渣面前摆姿态,讲文明懂礼貌,此举极蠢,对付人渣就要用人渣的方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恰恰好:)
看客,还是“宜斯策略”?&&&&&&&原帖由朱思思在&09:26发表&&&&&&&我觉得作为一个人的基础教养,首先是不介入任何的是非评论
一个人的高贵,只是灵魂的高贵。&&&&&&&&&&&&&&&&&&&&&作者:马德&&&&&&&来源:马德(ID:made1668)&&&&&&&&&&&&&&&&&&&&&当卑微遇上卑鄙&&&&&&&&&&&&&&这个世界,更多的人是卑微的。&&&&&&&&&&&&&&一个人的高贵,只是灵魂的高贵。倚栏听风,檐下赏雨,灵魂有着诗意的栖居,方成高贵的气象。若灵魂少了韵致,即便权倾一方,即便富可敌国,在精神层面上,终究还是个穷人。&&&&&&&&&&&&&&然而,在世俗的价值体系中,卑微的含义是去精神化的。人卑,势微,言轻,构成了卑微的全部线条。几千年的经世哲学的浸淫,使我们的身体习惯低眉于强权,心性习惯俯首于功名利禄。于是,我们仰望的高贵,便也只是位置的高贵,而非灵魂的高贵。&&&&&&&&&&&&&&在通往世俗高贵的路上,有些卑微的人最终走向了卑鄙。他们愈发不把高洁的灵魂当回事:一切无耻与下流,一切奸佞与阴险,一切龌龊与恶毒,卑鄙者都可以做到。&&&&&&&&&&&&&&卑鄙的人所为之事,不全是损人利己,有时候还损人不利己。也就是说,卑鄙的人有时候会卑鄙到没有道理的程度。这是他们的可恨之处,也是可怕之处。&&&&&&&&&&&&&&卑微是把人生的价值沦陷了给人看,卑鄙是把人性的价值污损了给人看。沦陷,不过是一种降落;而污损,却是一种毁灭。&&&&&&&&&&&&&&卑鄙的毁灭性在于,看似一盆脏水泼向自己,最后,玷污的,或者颠覆的,却是人类纯净的天空。&&&&&&&&&&&&&&卑微的人,诗书养之,智慧养之,恬淡的心态养之,可最终从尘俗突围,一步步走向尊贵。但,卑鄙的人,即便之后悔悟,之后革面,之后洗心,之后极尽救赎,也不能让灵魂如最初般光亮。&&&&&&&&&&&&&&所以说,人可以卑微,但不可以卑鄙。卑微,不过是活得凡俗;而卑鄙,却是活得肮脏,并最终,生命再难回到初始的澄澈和洁净。&&&&&&&&&&&&&&尘世阡陌间,开满细碎的小花,它们摇曳着底层的素香与微光。这,便是卑微生命的价值,以及,灵魂的质量。卑微与卑鄙的区别是,前者始终是灵与肉的结合体,而后者,只是撇下灵魂的行尸走肉。&&&&&&&&&&&&&&一个陷入生活窘境的卑微者,面对着钱和权的诱惑,完全可以通过卑鄙的手段,让自己活得风光和体面,然而,他一遍遍地抚摸着良心,最终还是把卑鄙扔得远远的。我以为,这个卑微的人,在灵魂深处,已经有着令人无法企及的尊贵。
善良丰富高贵——做一个有灵魂的人&&&&&&&&&&&&&&&&&(节选)周国平&&&&&&&&&&&&&&&&&&“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个人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大写的人,一个善良(品质),丰富(头脑),高贵(精神)的人。”&&&&&&&&&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对这三种品质的理解。&&&&&&&&&&&一、善良——生命的同情&&&&&&&&  第一点,善良。善良其实就是生命对于生命的同情。无论是东方的哲学家还是西方的哲学家都认为,同情心是人和动物区分的开始。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就是指同情心,如果没有同情心就是“非人也”。西方的哲学家也是这样看的,比如,亚当·斯密认为:人有利己本能,生物总是趋利避害的,这无可非议,不管人类如何进化,还是属于动物;但人不光有利己本能,还有同情本能,能够推己及人,这就是同情心。同情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亚当·斯密说,人类有两种最基本的道德,正义和仁慈。正义就是不可损人,用孔子的话来说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慈就是要帮助人,用孔子的话来说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种最基本的道德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同情心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可以这么说,人和动物的区分是从同情心开始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就是从同情心的丧失开始沦为“兽”的,一个人要是没有了同情心,那么,他什么坏事都能干。所以,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就是孟子所说的“非人也”。如果一个社会普遍缺乏同情心、缺乏善良,或者一部分人邪恶、不善良,而又不受制裁,在这样的环境中,善良的人反而受害,于是不敢善良,这样的社会就不是人待的地方。一个好社会和一个坏社会最基本的分别就是能不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如果普遍没有善良,这样的社会是没有安全感的。一个优秀的灵魂,其最基本的品质就是善良,他对生命有一种感动......很多大师都对生命怀有一种敬畏,比如泰戈尔,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诗,“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在一个没有生命迹象的地方,突然发现生命,人都会感动的。有一个著名的探险家,他在荒野上看到一朵野花,马上就跪了下来,说道,天主到这里来过。&&&&&&&  对生命的感觉是很重要的,但又是很容易麻木的。&&&&&&&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本没有名字,没有身份,没有职务,什么都没有,这些东西都是后来附加的。可是后来,慢慢地,我们就不是作为一个生命来生活了,而是作为一个身份或者所谓身价。而且往往也是把自己看成这样,很少去倾听自己的生命到底要什么东西,自己的生命过得舒服不舒服,这种敏感没有了,更普遍的是追求物质的东西。在我们这个时代,似乎财富是最值得追求的,而全部的生活内容无非就是赚钱和花钱这样两件事,觉得这就是生活。&&&&&&&其实,中外很多哲人都认为,人的生命对于物质的需要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物质并不能让你的生命感到真正快乐。我认为,物质的欲望是被社会刺激起来的,并不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但我们往往被这种物质的欲望所支配了,而忘记了我们的生命需要什么。一方面对自己的生命的感觉麻痹了,另一方面,相互之间也不是用生命对生命的态度来对待,往往是身份和身份之间、利益和利益之间的较量。人和人的关系成了不是生命本身的一种关系,而是利益的关系,我觉得同情心的泯灭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生命感觉的麻痹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从现状来看,人们善良的缺失和对于生命感觉的迟钝确实比较普遍,这是很可悲的。我们的社会普遍有一种对他人的冷漠,对生命的冷漠,甚至是冷酷。&&&&&&&&  我在北京看《新京报》,看到每天都有凶杀案,报上经常会报道发现无名尸体,而杀人的原因和杀人的行为之间极端不对称,很多情况下是为了一个很小的理由或者很少的钱而杀人,这说明对生命是非常麻木的。据媒体报道,在一辆公共
上,一个75岁的教授,带着他60多岁的妻子和15岁的女儿,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西单图书大厦给女儿买书,买完书坐车回家。在车上,售票员说他们没有买票,其实他们买过了,就争辩了几句,女孩在旁边说了一句,“你怎么这么事儿!”这个女售票员就掐住女孩的脖子,女孩窒息了,当场昏迷。女孩的母亲恳求司机快送孩子去
,司机不理睬,两口子只好把孩子抬下车,在好心路人的帮助下,将孩子送到医院,但女孩很快就死了。一个15岁的女孩,而且是老夫妇的独苗就这么没了!前些日子法院判售票员无期徒刑。  &&&&&&&&我相信,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善良的种子,但为什么这么多人的善良的种子烂在里面了呢?很多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大家都不懂呢?我想有必要追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个人分析下来,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对于生命其实是很残忍的,基本上可以说,在专制权力面前,生命等于零。“君命臣死,臣不得不死”,大臣得罪了皇帝,往往是被满门抄斩,甚至株连九族,成百上千人被杀掉,人命是不值钱的。&&&&&&& &&西方哲学家认为人有两个本能,一个是利己的本能,还有一个是将利己之心推己及人,知道其他人也是爱自己的,这就是同情。儒家理论:仁者爱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利”是生物的本能,要生存,就必然趋利避害,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其实是不能否认的。关键在于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时,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而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二、丰富——精神的财富&&&&&&& “丰富”是指人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这是人和动物更重要的区别。人有精神能力,而动物只有生存本能。“丰富”就是要让人的精神能力生长、开花、结果,每个人都要如此,这就是精神上的丰富。&&&&&&&  人有哪些精神能力呢?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人的精神能力分为三种,智、情、意。“智”是指思考能力。“情”就是情感,人有情感生活,有对爱的体验,有对美的体验。“意”是指意志,就是能够支配自己的行为,按照道德做事,也就是对“善”的追求,这可以说就是信仰。所以,“智”、“情”、“意”就是人的智力生活、情感生活和信仰生活,这三种生活组成了人的精神生活。所谓的“丰富”就是指人应该过这三种生活,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人应该过智力生活,头脑是上天给人的一个恩赐,因为人有头脑,所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充满兴趣,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这是人类最可贵的禀赋,在运用这种能力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我特别喜欢一个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他认为,一个人要满足自己生存的欲望,但人的精神能力是更高的快乐。如果人们只是体验物质的快乐、身体的快乐,而没有体会过精神的快乐,那他就不知道后者的快乐之于前者是更甚的。今天,我们很多人就是只是沉湎于身体、物质这样低层次的快乐中,而觉得世界上没有更快乐的事情了。但只要享受过两种快乐的人,都会得出精神快乐是更快乐的结论。约翰·穆勒就说,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快乐,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快乐。每个人的天性里都有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但很多人的这个“苏格拉底”是沉睡的,甚至再也醒不过来了,这就很可悲了。&&&&&&&  我想强调一点,人的智力生活的满足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价值,我们不要用物质成果来衡量它。社会也是如此,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富裕,人就幸福了吗?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真正幸福的生活是人们精神上非常自由,非常发展,有大量的精神财富。每个人都对世界有好奇心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好奇心会降低的。爱因斯坦认为,好奇心是神圣的,因为有好奇心,人和神就很接近了。但爱因斯坦又说,教育没有把我们的好奇心完全扼杀掉,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另一个是情感生活,人应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对爱、对美的体验,这个我就不详细说了。还有一个是信仰生活,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我们可以看到,智力生活与“真”相对应,情感生活对应的是“美”,信仰生活对应“善”。所以,我们讲的真善美,实际上最早是柏拉图提出来的。从人类精神领域来说,“智”与科学相对应,“情”对应于艺术、文学,“意”对应哲学、宗教。人类应该去享受这些东西,而不是单纯地生活在外在世界上。我们的社会是非常浮躁的,人们总是生活在外在世界,而没有自己的内在世界,或者内在世界很单薄。我觉得这是很可悲的,人们的全部生活仿佛就是挣钱和花钱。这就是贫乏,是与“丰富”相反的。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是这样过的,只有物质,而没有精神,纵使他再有钱,我都会说,他是度过了贫穷的一生。&&&&&&&  当然,我们可以去争取做一个物质上的富翁,这也是对的,但同时,精神上的丰富是更重要的。只要成为了精神上的富人,即使物质上贫穷一点,我觉得,你还是幸福的。如果把全部的幸福寄托在外在物质上,这是很不可靠的,一旦财产、地位没有了,人就垮了,因此,精神上要有自己的家园,即使外在再变化,都有着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我对“丰富”的要求。&&&&&&&  怎么样去“丰富”呢?我觉得有三个途径。首先,要养成独处的习惯。我们这个时代,能够忍受独处的人越来越少了,往往把独处看成一种痛苦、一种惩罚,仿佛一个人呆着,日子就没法过了。其实,根据我的体验和与精神大师的交流,他们都认为独处是一种特别的快乐,能够和自己的灵魂进行交流,是很快乐的。这个过程就是自己过内心生活的过程,好好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路,立足于人生的全局给自己一个坐标。我认为,哲学就是起这个作用的,哲学是一种分身术,可以把一个人变成两个人。肉身的自我可以在社会上奋斗,但一定还要有一个更高的自我,每个人的身上都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自我。怎样才能有一个更高的自我呢?首先,就是要有独处的习惯,经常反思一下自己。&&&&&&&  我承认,能说会道是一种能力。但是我觉得,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独处的能力,那么他丢掉的是灵魂,会变得浅薄。如果没有交往的能力,丢掉的是利益,那么,我宁可丢掉利益,而不愿丢掉灵魂。尼采说,有的人不喜欢自己,甚至讨厌自己,所以总是要逃到别人那里去。那么,尼采就问,这样的人对别人有价值吗?一个连自己都讨厌的人,到别人那里无非是对他人的干扰。一个人必须丰富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有价值,有了独处,有了内在的东西,然后才能有高质量的交往。如果大家都有内在的丰富,那么这样的交往是高质量的交往,否则的话无非是利益的交换。&&&&&&&  第二,通过读书来形成更高的自我。读好书的过程就是接受大师熏陶的过程,自己的灵魂也会越来越充实。所以我强调,一定要读好书。现在外面的书太多了,但很多是“垃圾书”,畅销书不一定是好书。我的主张是少看一点畅销书,多看一点经典读物,虽然经典书大部分是不畅销的,但的确受益无穷。我认为,人的趣味很重要,趣味要高。而现在“快餐”太多,追求感官刺激,但读过就完了,对于人的精神是毫无帮助的,这样就没有读书的必要了,还不如去卡拉OK。其实,阅读本身就应该是精神生活,让人感到精神上的愉悦、精神上的启迪,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意义的,才是真正的阅读。阅读的过程是人的灵魂提升的过程,多和大师们交流,慢慢地,读者和大师的精神就接近了,能从大师的角度去看世界了,这是多大的愉快啊!所以我认为,读书的品位要高,这样才有意义。我们这个时代看重享受人类的物质财富,享受
的成果,但在书籍中,积累着人类的精神财富,如果不阅读,这笔财富是不会属于你的。事实上,这些财富是向所有人敞开的,但很多人并没有去享受这笔财富,我觉得这是很可惜的。另外,要有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所有的大科学家、大学者始终保持着智力活动的习惯,这是一种高品质。&&&&&&&&第三,是通过实践完善人的社会性。人首先是动物,所以会有食欲、性欲、自我保存能力等自然属性。同时人又生活在社会之中,作为集体活动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活动时,又要表现出社会性。在哲学上,通常把一些对人类整体运行发展有利的基本特性称为人的社会性,如利他性、服从性、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当然于此相对还有反社会性,如为了利己损人、损害公众、损害社会等等。要做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就要尽量完善自身的社会性。怎样做呢?当然是通过实践。形象些说,医生治病、演员表演、运动员比赛等都是实践;抽象些说,社会调查、科学实验等等也是实践。在实践中,人的社会性可以不断完善,还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心灵丰富起来,脱离纯粹物质的需求。&&&&&&&&&&此外,还要保持心灵生活的习惯。我把“智力生活”和“心灵生活”区分开,前者是指动脑子,后者是情感的体验、信仰、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一个人的人生目标首先应该是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我们这个时代注重成功,把成功看成是第一位的。我觉得成功应该是“优秀”的“副产品”,要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智力生活要始终是活跃的,情感生活要始终是丰富的,只要给予一个合适的环境,这样的人迟早会成功的。如果不是一个优秀的人,只是工于心计,拍马奉承,那么这样的成功是非常平庸的,这对于人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即使在社会意义上不成功,但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人,那么你的人生仍然是成功的、充满意义的。&&&&&&&& 我觉得,一个人首先应该优秀,精神能力、智力能力和情感体验要得到发展和实现,内在的优秀是更重要的。我们可以在条件合适的时候,把这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从而使之成为自己的事业。第一,要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对事情本身有强烈的兴趣,而不是因为利益,没有利益也要做,就因为喜欢。这是“事业”的一个标准。另一个标准是,由于从事了这份事业,而让人生意义得到了实现,做这件事要让自己感到其中的意义之所在。人的天赋能力和性格是注定的,但很多人可能没发现自己的能力到底在哪里,能发现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种幸运。如果做一件事本身让你觉得非常快乐,那么就说明你的能力在这里。杜威说过,兴趣是才能可靠的征兆。如果是因为利益而产生“兴趣”,那其实是不算“兴趣”的,我指的是事情本身的吸引。我认为幸福有两点,一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能够靠这个养活自己;二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让他们感到快乐。做到这两条,人生就算是幸福了。&&&&&&&&三、高贵——人格的骄傲&&&&&&&&& 我们这个时代很少提到“高贵”,其实“高贵”在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古希腊、罗马时代,“高贵”被看做是最重要的价值。但那种“高贵”不是指地位,而是精神上的高贵,我从古希腊的哲学家身上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尼采说过,古希腊的哲学家是具有帝王气派的精神隐士。古希腊哲人的这种高贵有两个最著名的故事,一个是关于第欧根尼的,他是希腊化时代的一个哲学家。他在当时的希腊世界是非常有名的,那时候统治欧亚大陆的是大帝,他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君主。第欧根尼提倡人应该过简朴的生活,因此他也没有自己的房子,就住在一个木桶里,或者有时就露宿街头,吃的食物也是非常简单的,基本上靠乞讨维持生计,完全是一个乞丐的样子。一天,亚历山大大帝碰到第欧根尼,大帝对他说,我是大帝亚历山大。第欧根尼回答说,我是狗崽子第欧根尼。狗崽子是第欧根尼的绰号。亚历山大顿时肃然起敬,对他说,先生,我能帮你什么忙吗?第欧根尼说,你能给我做一件事,就是请你走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就乖乖地走了,他边走边对侍从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那我愿意做第欧根尼。第欧根尼在物质上过着很简单的生活,但是在灵魂上他是很骄傲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阿基米德的。当时他所在的城被罗马军队攻下来了,而他还在街头思考他的问题,在地上画着几何图形。罗马的士兵看到了他,就要抓阿基米德,他不肯走,还在看着他的图形,说,你们不要破坏我的图形。就在这个时候,罗马士兵一剑把他刺死了。阿基米德把对智力的追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里面就蕴涵着高贵。&&&&&&&  孔子说自己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过着如此清贫的生活却很快乐,因为他有大志向,以胸怀天下为乐。这也符合孔子的君子行为准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另外,在《论语·雍也》中,夫子还夸奖颜回: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就是颜回不把怒气转移到无关的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如此看来,无论人品,还是学品,颜回可堪表率。儒家管这种品行叫作“有情无累”,情感和自我分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自然对个人外在条件的好坏看得不重了,也因此达到了人格的高贵。&&&&&&&  康德认为,人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是肉体的存在,是属于自然界的,要服从自然规律,是不自由的,由自然支配。另一方面,人是精神的存在,有灵魂,有头脑,从精神的存在来说,人是自由的,并不服从自然规律,受道德规范约束。道德不是自然界的法则,是人的行为准则,而自然界的生物是没有道德准则的。所以,康德说,人是自己行为的立法者。这就是人的高贵之处。实际上,道德法则和自然法则是相违背的。自然法则是趋利避害的,利己的,但道德法则要考虑到别人的利益,这是人的伟大之处,是人的自由之所在。&&&&&&&  对待他人也应该这样,不能把他人作为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把每个人都要看成是有尊严的人,有灵魂的人,让灵魂与灵魂相对待。&&&&&&&&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尊严感,道德滑坡不能光靠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其根本在于尊严问题。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建立在灵魂的高贵的基础上,要教导人们做高贵的人,做有尊严的人,有尊严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必然是道德的。最可怕的就是有尊严的人碰到没有尊严的人,有尊严的人在精神上是有洁癖的。而没有尊严的人相互碰在一起,那就是恶斗。所以,人与人之间应该普及尊严感,这样的社会才会是美好的社会。就一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善良、丰富、高贵。我们应该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这样才是真正的人。我怀念这些品质,也希望现代的人具备这些品质。 
打个不合适的比喻,来不合适的解释,我倾向于认为人具有追求均衡的倾向,就如木桶理论.经历了事情后,木桶会有一块板长出来了,要好的人就会把其他的板补齐长板,不要好的就会把长板拍下来,补齐短板.不合适的言论,请楼主别介意.
对亲近的人毒舌是种病&&&&&&&&&&&&&&文&|&&&&&&&*&&&&&&&I&Want&You,&I&Need&You,&I&Love&You&&&&&&&Elvis&Presley&-&A&Golden&Celebration&&&&&&&&&&&&&&▲Hold&me&close,&hold&me&tight..&&&&&&&&&&&&&&&&&&&&&这个毛病叫回避依恋型人格,很常见。这类人不仅存在于恋爱关系中,在朋友关系中也有,通常我们称这类人为“毒舌”、“嘴巴厉害”、“刀子嘴”、“不饶人”、“嘴巴贱”等等。&&&&&&&&&&&&&&这种人并不是不喜欢你才打击你,恰恰相反,只有和他认为是亲近或信任的人在一起时他才会犯病。这是因为回避依恋型人格的人终其一生都在逃避真正的亲密关系。这种人格的形成可能和童年时期父母较为严厉有关。&&&&&&&&&&&&&&中国的许多父母不知道中了什么邪,对子女的一切都需要打击。我们中许多人在其成长经历中,极少能获得赞扬和肯定。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形成一个特别扭曲的意识:亲近的人之间天然就应该是相互抬杠和挑刺的交流模式,他们从来没有学会过怎样正确地表达感情和需求,或者说直白地表达从来得到的都是否定反馈,长此以往,儿童会倾向于觉得直白表达感情可能是一件错误的事情。&&&&&&&&&&&&&&这些儿童长大了,就成了题干里说的这类人。而等这类人当了父母,又会把这个“表达-否定-关闭”的交流模式循环传递给自己的子女。&&&&&&&&&&&&&&你可以想一想,如果要你和父母,尤其是父亲明明白白地表达感情,譬如说出“爸爸我好想念你”之类的话,是不是对你来说有点“怪”,有点“难”?&如果是的话,你身上就存在着这种情感模式。在这类人的原生家庭里,很可能夫妻之间表达感情也是很件困难的事情。&&&&&&&&&&&&&&这些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已经被扭曲,所以在爱情和友情中,喜欢黑别人,喜欢嘲笑亲近的人,归根结底是吝啬于表达肯定和欣赏。他们得到的价值承认太少,所以一直有一种深深的不确定感,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价值低,配不上美好的事物和人,随时都会失去。所以这类人需要反复地通过获得来自于对方“反向否定”&的反馈,从而获得一种“即便如此对方也不会离开自己”的虚拟安全感。&&&&&&&&&&&&&&因为这种毛病特别普遍,所以我不建议情侣碰到这种问题就采纳那些“劝分”的意见,因为你再找一个伴侣很可能还是这种人,中国人大部分都有这个毛病,你能躲哪里去?没准你自己也是这种人自己还没意识到。吵一辈子架却吵不散的夫妻到处都是,这已经成为他们默认的沟通模式融入了血液。&&&&&&&&&&&&&&这种表达习惯因为是早期经历写进底层的,系统权限特别高,靠自己改就像提着自己头发把自己拎起来一样,基本没戏。一定要改只有靠外力调教,只能像训练动物一样,从削弱动机和惩罚机制入手,过程漫长且痛苦。但如果你非常确定将要和对方长期相处,也只能尝试纠正他,不然你自己痛苦,以我们这代人的容忍程度,这段关系是多半要死亡的。&&&&&&&&&&&&&&这类人喜欢嘲笑挖苦自己在意的人,他图的是什么?图的恰恰是你的辩解甚至于你的愤怒。你的辩解证明了你在挽留这段关系,你的愤怒证明你在乎这段关系。他于是从你的抗辩和愤怒中获取了愉悦和欣快感。也许你的愤怒、伤心、反击会激发他意识层面的懊悔和自责,但是他的潜意识是欣喜的。&&&&&&&&&&&&&&如果你对他的打击做出了他期望中的反馈,他就会不断地往下试探你新的底线,直到他得到令他更满意的结果。或者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复一次这个过程,以便重复这种愉悦。&&&&&&&&&&&&&&对这种病最好的调教方式,并不是辩解和反击,而是“无反馈”。&&&&&&&&&&&&&&下次他再通过负面打击来获取满足感的时候,你不可以做任何回应。不要接茬,不要回复,不要抗议,不要理睬。就当他瞬间蒸发,如果周围有其他人,转向其他人进行正常交流,如果没有其他人,那你就自己玩会儿手机。&&&&&&&&&&&&&&攻击行为得不到期待中的反馈,他会非常气愤。多气几回,自然就和巴普洛夫驯狗一样,渐渐失去继续这种奇怪的交流模式的欲望。&&&&&&&&&&&&&&有人说这样不回应很伤人,没错,就是要伤人,不伤人没记性。他在攻击伤害别人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别人会痛苦?现在人家只是不回应,还不是反击。&&&&&&&&&&&&&&这就受不住了?这是哪门子的既脆弱又扭曲的心脏?
《老炮儿》&一部
告诉你什么叫做卑鄙无耻下流猥琐&&&&&&&&&&&&&&捉刀人&发布于日&09:28&&&&&&&《老炮儿》这电影我看第一遍的时候觉得心里憋得慌,但并不觉得它是部烂片,但不幸的是我去看了第二遍。这次终于品出点味儿来。电影里的张学军,就是一个大写的卑鄙无耻下流猥琐。&&&&&&&我知道这部电影有很多铁粉,别着急,我慢慢跟你掰扯这理儿。至于那些不看文章先抛出“哗众取宠”这个成语来的请听题:是不是你小学语文老师操你妈的时候一直在喊这个成语让你撞见于是给你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阴影,所以这辈子无论听什么看什么你都反射性地喊出这个成语来?巴甫洛夫训狗能训到一听铃响就流哈喇子,你们被训得一看别人的
就能喊出“哗众取宠”来,可见你们的智商跟狗也差不多。&&&&&&&OK,言归正传。张学军这辈子说得最多的词儿,可能就是“规矩”。电影一开始他训佛爷那一段儿是挺仁理局气的,所以这范儿一下子就拿起来了。但是诸位看官,这个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是衡量一切牛B的绝对标准:钱。张学军替灯罩儿铲事的时候,往外掏三百块钱掏的那叫一爽快;到了给闷三儿凑5000块罚款的时候,就得去找霞姨先爽一把再要钱了,而且要得还那么硬气,跟霞姨欠他的一样;到了给儿子凑十万块的时候,就开始理不直气不壮了;最后,一听重新喷漆的钱值半辆法拉利,他和小飞那一段对白可以概括成八个字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嗯,这个时候他特别像个流氓。最最操蛋的一点是:你他妈的不是一直把规矩二字当屁帘子贴嘴上吗?你儿子偷了人家十万块回来,按江湖规矩你应该把这十万块还回去啊,你丫还了吗?你的规矩哪去了?自己拉了屎橛子还能再坐回去,我可真开眼了嘿!&&&&&&&说完规矩咱再说说报官这事儿。流氓不管是盘道还是铲事,不惊动官府是最大的江湖规矩。前半截张学军一直坚持不报官,到了最后居然把信写到了中纪委,而且还振振有词:检举不算报官,这话我听着怎么这么耳熟呢?君子窃书是不是也不能算偷啊?这么忠党爱国,你丫的党龄是不是得从66年开始算?容晚辈提醒你一句,你他妈的姓张,不姓赵。说到这儿,当爹的捡到对账单要上交给国家,当儿子的弄到个牛头也要上交给国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还真是真理啊!&&&&&&&守规矩,不报官,身为老炮儿的两项铁律,张学军一一亲手打破还那么有理,我现在开始怀疑管虎是高级黑了。&&&&&&&说完老炮儿的“职业素质”,我们再来说说武力值的问题。张学军第一次去修理厂,被阿彪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扇了一电光,好嘛,他还真就低眉顺眼地怂了。就在他往外走的时候,我心说,一般这时怂逼流氓会说几句话来找补一下,低级怂逼会说“你等着,我早晚收拾你”、“有种别走”,高级怂逼会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这种文艺气息很浓厚的学院派大词儿,所以当张学军站住的时候,我特想知道他会说什么话来找补,结果他那一句有型有款的“三天后,他得在这儿”让我忍不住拍了一下大腿:这逼装得,我给满分!然后他第二次来的时候,他先是抽冷子掰住了阿彪的指头,然后开始啪啪啪打脸,一边打一边说出“我替你爹管教你”这种义薄云天的牛逼词儿来。当时电影院里一片叫好,但是,求!逗!麻!袋!这里我们需要看一下VCR:张学军在扁阿彪的时候,身后站着一个人你们注意到没有?正是一身吓人的腱子肉,手中两把更吓人的日本军刺的闷三儿!现在请听题:这个时候,有哪个小混混儿敢上来?这个时候我需要带大家复习一下一个小学成语:狐假虎威。(现在你们除了哗众取宠之外又有新的成语用了,还不跪下唱征服?)所以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忍不住拍了一下身边姑娘的大腿:这逼装的不是满分的问题,同学们,这是一道送分题啊!&&&&&&&如果有人真想掰扯武力值的问题,那我再举几个例子:电影里面张学军一共动了四次手,第一次是在围观众人的鼓噪下抽冷子打了小片儿警一记耳光;第二次是在小波的住处抽冷子掰了小屁孩的小指头;第三次就是刚才抽冷子掰了阿彪的指头;第四次是在胡同里,抽冷子一记头锤撞歪了流氓的鼻子……现在请听题:刚才的四次动手,共同特征是什么?答案是:突然袭击外加使阴招。一对一的时候,对方基本会失去战斗力任他打,但第四次他是一对多,所以被人三下五除二收拾了。不但怂,而且弱,这就是你们的张学军。&&&&&&&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张学军的人品问题。在这一点上,张学军就是一个渣男中的渣男。训儿子的时候,动不动就把死去的老婆抬出来,儿子一跟他指出他没有资格提老婆,立刻急眼。说到这儿,波儿的表现可圈可点,他迅速拿出当年张学军抛妻弃子的事儿来堵他的嘴,这时张学军的表现堪称渣男典范:首先,他说“以前的事儿就别提了”,我操,那是哪个王八蛋开口以前的事闭口以前的事儿?一句话就把他当年的操蛋事儿给抹了,牛逼啊!然后他就作势要给儿子跪下。现在请听题:当时这段对白发生在哪里?不是两父子关起门来谈心,是在小酒馆里。你要在家里,当爹的真觉得对不起儿子,真心忏悔的话,跪下去也算铁骨铮铮一条好汉,但在外面,他要真跪下去,看在眼里的老板娘一出去宣扬,波儿这辈子不用在这胡同里混了。他后半辈子听到最多的台词将是以下几句:“当爹的再不对,你一儿子能让他跪你?伤天害理啊!”舌头底下压死个人,尤其是在中国。张学军纵有千般不是,这一作势要跪,波儿能做的惟一一件事,就是拦着。然后,如你所见,张学军顺杆往下爬的速度,比射精还快。对自己的亲儿子使这样的阴招,这要不是人渣,我不知道什么叫作人渣。&&&&&&&还有对霞姨,我就不说了。没事不上门,有事了先去操个逼,提上裤子就要钱。咱先不说应该是谁给谁钱的问题,就那三秒钟就跟霞姨要三千块,折合一秒钟一千块,小母牛伸懒腰——你挺牛逼啊!&&&&&&&即使是这样,霞姨在他心里是没地位的,霞姨怕他出事也怕波儿出事,要报警,他一句话就给堵死“敢报官这辈子不要再见面了”(在这里我们暂时忘记他自己最后报官的事儿),在
,波儿问他“霞姨不亲”时,他撇了一下嘴:“女人!”我不知道看到这一幕的女观众是怎么想的,如果你们觉得他做得还挺爷们,恕我直言,哪天有男人把你们当成会走路的逼壳子,先操后甩拔吊无情,我一点都不同情你们。&&&&&&&所以综上所述,张学军就是一卑鄙无耻下流猥琐的渣男,而且他的渣,是渣得特别明显的那种。但据我所见,电影院里很多男人非常认同张学军。在这里我要用一个地图炮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其实,你们心里都住着一个张学军,都住着一个渣男。
感觉有点类似于假设这个概念.
“老炮儿”有某些典型的北方男人的特质,要面子,嘴贫,爱吹牛,好攀比,一心标榜自个儿的纯爷们直男气概,又自负…蠢而不自知,一辈子活在青春期里闹点中年危机的“巨婴”…
流氓1.0,打打杀杀&&&&&&&流氓2.0,用钱搞定&&&&&&&流氓3.0&,兼而有之
为什么《老炮儿》里的90后如此欠收拾?&&&&&&&&&&&&&&&&&&&&&导读&&&&&&&在《老炮儿》里他们的功能简单而直接:从开始表示牛逼哄哄,最后在老炮儿们的牛逼劲儿江湖规矩下,表示心悦诚服。90后们打在冯小刚脸上的巴掌最后被他扇回到90后的心窝里去。&&&&&&&进入《老炮儿》这部
存在着两个通道,一个是情感通道,还有一个则是理性通道。&&&&&&&在情感通道的逻辑上,冯小刚用他的精湛演技加上长期以来北京城作为父权文化集中地的天然优势,当然其中最重要的还少不了那味“伤逝”的浪漫主义,在这个通道里,《老炮儿》获得了观众的眼泪和抒情。老炮儿们成了终将逝去的老兵,而冯小刚把自己演成了一个大写的“牛逼”两字,我们每个观众都该在他倒下的野湖冰面上给他献一束永不凋零的鲜花。&&&&&&&可是当眼泪流完之后,当我们把情感通道切换到理性通道的时候,你会发现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老炮儿》们里的90后们变得如此脸谱化和欠收拾?喝酒诉衷肠那场戏尽管被外界称道,但是我在观影的时候,始终脑海中在询问的一个问题:父子之间情感障碍到底是怎么解决的?李易峰愤怒让人无法信服。精神空虚的官二代代表人物“小飞”怎么就在冯小刚身体力行的“牛逼”二字下表示折服?主动“从良”从一头白发乖乖染回黑发,还能说出:“没碰上您之前,我以为这样的人都是书里写的,碰上您,我信了。”这可不是90后拿起一本《小李飞刀》就可以简单解释的,古龙毕竟是70后们的读物。这种割裂感来自创作基因的,在写剧本的时候,编导并没有考虑到90后的精神诉求层面,因为并不需要,这是一个被高度符号化的人群,主要功能是来受教育的。在《老炮儿》里他们的功能简单而直接:从开始表示牛逼哄哄,最后在老炮儿们的牛逼劲儿江湖规矩下,表示心悦诚服。90后们打在冯小刚脸上的巴掌最后被他扇回到90后的心窝里去。&&&&&&&&&&&&&&撇开社会遭受到拜金主义的倾轧,“老炮儿”们所坚持的那些秩序和守则本身真的不显得空洞么?他们除了教训孩子们要知道尊重长辈,朋友有难不能逃之外,还提供了其他更重要的教诲么?比如我们所理解的“江湖规矩”一定是去政治化的,当最后通篇始终都在讲江湖规则的“老炮儿”选择了用检举信的方式去举报谭小飞父亲的时候,让人意外。
毫无疑问当然是政治正确,但是江湖恩怨江湖了,寻找最高权力来解决这算怎么回事儿?&&&&&&&谈到这里,不得不提及“老炮儿们”的精神谱系:无论是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叶京《和青春有关的日子》,或者都梁的《血色浪漫》、王山《北京教父》,在无限拔高和浪漫抒情背后,都晃动着权力符号与阶级斗争的影子。&&&&&&&文革同步的北京四九城里,一场关于新兴阶级的战斗已经开始,分别是大院文化的“红二代”和胡同里小流氓为代表的平民子弟的战争。这是经历1949建国之后,前者第一次以组团的形式成序列地崛起。假如说在当年还曾经有过平民“小坏蛋”单挑百十个红卫兵最后力竭而亡的悲情浪漫史,那么随后30年的后文革历史中,两群人胜负早分,绝尘而去了。&&&&&&&在电影中,冯小刚老炮儿们对峙的已经是外省“官二代”,谭小飞湖南副省长的父亲从成分上来说,他们血统纯正性完全没法和上次战胜老炮儿们根正苗红“红二代”相比了。他们充其量算代理人二代。&&&&&&&“大院红二代”和“外省官二代”这其中差了两个台阶。可是这一次对决中,老炮儿们表面上“梦回当年”,单刀赴会。可是不能遗忘还有一个巨大的背景:他选择了举报。于是这里,他所谓的用江湖道义折服教育90后们的效用不得不打上巨大的折扣,毕竟他和这个90后之前可是有过约定,而且自始至终,他都执拗拒绝用报警解决争端。&&&&&&&&&&&&&&用吴泽源先生在《老炮儿,怎样与意识形态讲道理》一文中的说法就是:“对真正值得尊重的规矩的玩世不恭,和对最高权力的撒娇式反叛,也许是部分北京本土创作者从顽主一代一直延续至今的固有惯性,它不断体现在王朔,姜文,冯小刚与当今的管虎的创作轨迹当中。”&&&&&&&因此《老炮儿》其中还隐有北京人对日益涌入的外地人的愤怒。另外更重要的则是两种阶层的冲突,“草根”对“外地官二代”,诚然这其中有大众情绪的倾斜性。但是在故事人物的塑造上,小飞和小波的人物圆弧并没有得到一个完整的闭合,而在与“官二代”对峙过程中,市民阶层浑身上下洋溢着绝对的正确感也让人出戏。&&&&&&&当然除了城乡冲突之外,这还是一部拍给电影圈外“野蛮人”和“资本”看的电影,导演管虎也在不少场合表达了类似的含义,此片也颇有:资本们听好了,不要仗着有钱刷到了票房就为所欲为,这可是一个讲究规矩主要是讲究辈分的地方,电影还是个有道有理的圈子。可问题是除了牛逼之外,所谓的道理并不能让那些野蛮人信服,只体现出一个略显苍老而简单化的背影。&&&&&&&如果只看到《老炮儿》里表面仗义实质空洞的“胡同秩序”守卫,止步于他的抒情,却看不到挖掘得深,更本源的东西:比如真正“道义”,而不仅只停留在辈分规矩这个层面。&&&&&&&徐浩峰在《师父》里强调在民国便传承武林“秩序”,这其中传承关系。恰恰正是因为《师父》里的前因,这些传统,在经历了巨大的社会政治形态变异和民间的变异妥协之后,演变而成了冯小刚所秉持的“胡同”秩序。&&&&&&&如果仅仅停留在情感通道中,对《老炮儿》浪漫主义鼓掌叫好,却看不到它在意识形态价值观上的尴尬。那无疑真是本末倒置,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标题:《老炮儿们的浪漫与尴尬》)
王小妮:你有底线吗?&&&&&&&&&&&&&&&&&&&&&原创&&王小妮&大家&&&&&&&&&&&&&&&&&&&&&如果一个人只说假话,从不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拒绝,他的天性必被折损。而窃窃私语的流行,内心多隐秘,众多分离人格的存在,对平稳的社会生活是最大的潜在威胁。&&&&&&&&&&&&&&在大学教书的七年里,每年都给同学们推荐
,每一年都有《闻香识女人》。&&&&&&&&&&&&&&城市里读书的学生一般会知道这部
旧片,而来自县城或县以下学校的就知道得不多,有些听都没听说过。&&&&&&&&&&&&&&看过《闻香识女人》的大学生多动心于那段探戈,少数男生对片尾的大段演讲感兴趣。&&&&&&&&&&&&&&有一次简短的课上讨论,我问大家对这片子中的人物怎么看。&&&&&&&&&&&&&&一个男生站起来说:人物塑造不成功,这个查理最假,不合常情,那几个捣蛋的人又不是他朋友,为什么保护他们,能上名牌大学,那么大的诱惑都不要,太不真实了。&&&&&&&&&&&&&&看着这位平时热心肠又憨厚的同学坐下,想到《闻香识女人》的故事如果发生在中国,会有怎样的结局。&&&&&&&&&&&&&&一个中学生,父亲早逝,继父和他的关系一般,家境一般,靠母亲经营杂货店支撑,在无意中看到几个同学设局戏弄了校长,校长私下约谈并威胁他:讲出肇事者是谁,可以保送上哈佛,否则可能被开除学籍。&&&&&&&&&&&&&&&&&&&&&&&&&&&&我的学生确实说出了这件事的“中国式关键点”,是否讲出他们的名字,要看那几个同学值不值得去冒被开除的风险,而片子中的查理有他的操守:人不可告密。&&&&&&&&&&&&&&不同的底线设定,决定了不同的选择。&&&&&&&&&&&&&&▍不敢说话写字的年代&&&&&&&&&&&&&&祸从口出,一直是我成长的环境。&&&&&&&&&&&&&&刚上小学,听见同学念顺口溜:班主席,大肚皮。&&&&&&&&&&&&&&觉得好玩,在家里随口念了,被爸爸听到,他好像紧张得很,严辞喝止,不懂为什么他那么发火。&&&&&&&&&&&&&&过了很久,爸爸骑
带着我上街,路上用很低的声音叮嘱:任何时候不能乱说,别人说什么不能跟着学。&&&&&&&&&&&&&&而我半懂不懂,只觉得害怕。&&&&&&&&&&&&&&后来他才告诉我,那次他是把“班主席”听成了另一个主席,当时确实吓坏了。&&&&&&&&&&&&&&1966年,看见了各种批斗各种游街各种彻查反标,懂了这顺口溜的危险。&&&&&&&&&&&&&&不敢乱讲话,也不敢乱写字。&&&&&&&&&&&&&&“写在纸上的字,就是整你的证据”,这是爸爸留给我记忆最深的一句话。&&&&&&&&&&&&&&读小学了,有了自己的带锁的抽屉,不过,要接受家长的抽查,主要是检查写了什么字。就这样,我最初的日记都被销毁了。&&&&&&&&&&&&&&我先生早年写的日记现在还有几本,想从那中间找到个人信息根本没可能。&&&&&&&&&&&&&&当年有个口号“狠斗私字一闪念”,一闪而过的念头也要交代,没人敢在日记里写实想法。&&&&&&&&&&&&&&他的日记主要是口号决心和抒情,但是其中是有猫腻的,字里行间藏了只有他才懂的暗语暗号,标记了一些平时想法感触或重要的记录。当时他都记得这些暗语暗号,可是时间太久了,渐渐忘了。&&&&&&&&&&&&&&现在,守着几大本字迹工整的决心书一样的日记,他也完全不知道其中还夹过什么私货。&&&&&&&&&&&&&&我们开玩笑说,怎么没留一个密码本呢。&&&&&&&&&&&&&&他在1968年去乡下插队后不久,用粉笔在自己的箱子上写了四个字“彷徨无聊”,不知被什么人揭发检举,白天劳动,晚上和村子里的地主一起被批斗。&&&&&&&&&&&&&&所以,哪里敢留什么密码本。&&&&&&&&&&&&&&那时候的日记没有隐私,甚至有人有意把写满表忠心的本子摆在容易被看见的地方,方便了别人偷窥和向上汇报。&&&&&&&&&&&&&&事情开始有变化,是lin*出事。当时我们一家正下放农村,一贯谨慎小心的爸爸妈妈躲到厨房偷偷说话。太可怕太诡异了,那种窃窃私语,紧张的眼神和表情,我听到了一点,心狂跳:这个也敢说吗?&&&&&&&&&&&&&&为什么会这么怕,最普通正常的言语行为,在告密者的眼里都是有空隙有空间有价值的。&&&&&&&&&&&&&&▍两个告密者&&&&&&&&&&&&&&对告密者,我的态度始终是,知道他们存在,又非常不想真实确切地知道究竟是谁在告密,只当那是个笼统空洞的存在,很怕他在我的生活里“兑现”。&&&&&&&&&&&&&&有个期末,有位同学发短信给我说,老师,有关部门找我了,我什么也没说。&&&&&&&&&&&&&&没几天,和这位同学碰见,我有意避开这个话题,不想知道是谁找他,问了什么,包括这位同学是否害怕。我想如果我问了,他可能会更害怕。&&&&&&&&&&&&&&自欺欺人地回避,同时我也确实觉得堂堂正正的没什么可怕,人也不能总在害怕。&&&&&&&&&&&&&&而告密者的心态是怎样,想起下面两个人。&&&&&&&&&&&&&&80年代末期,很多年轻人来深圳找工作。有个人偶然说起他在大学里监督汇报老师同学的言论,几年下来和有关部门合作愉快。当时的大学生包分配,临毕业他被找去谈工作安排,他感觉上学的几年自己贡献不小,于是狮子大张口,讲条件讲过了头,讲了工作又讲住房,最后双方没谈拢。眼看着同学们都安排了工作,他却没人接受,于是变成南下找工作大军中的一员。&&&&&&&&&&&&&&这些经历,他是当着办公室里好几个人聊起的,没丝毫的避讳顾忌和心理负担,倒是透出点遗憾,好像早知如此,不该胃口太大,和组织讨价还价。&&&&&&&&&&&&&&另一个应该是个90后,一位老师说起这位刚毕业的学生很优秀,正在等用人单位的通知,据说那份工作很有保障,一般的毕业生想都不敢想。他在大学期间已经做了很多,很被赏识,正雄心勃勃地等待报到上班,他的工作之一是监督一位我也认识的老师。&&&&&&&&&&&&&&我问过这位被监督的老师,他的口气好平静:是的,我知道的。&&&&&&&&&&&&&&就是这样,大家都知道各自的存在,大家都在履行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不必追究对和错,都不过是捧一个饭碗。&&&&&&&&&&&&&&可是,这里没有什么不对吗?&&&&&&&&&&&&&&&&&&&&&&&&&&&&▍告密的好处&&&&&&&&&&&&&&什么人需要告密者,为什么有人乐于充当告密者?&&&&&&&&&&&&&&全知全觉的人是没有的,一个人图谋只手掌控一切,事实上不可能。但他总想洞悉他一个人所不可能了解的全部,甚至想按自己的想象掌握莫须有的东西,这时候就不能不依赖告密者。&&&&&&&&&&&&&&我知道很多小学校,老师常要培植打小报告的孩子。有个老师说,哪儿有做班主任的不想眼观六路耳听四方?&&&&&&&&&&&&&&《闻香识女人》中的查理坚持“我不能说”,他守着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底线。&&&&&&&&&&&&&&我看见有记录说1899年,年轻的麦克阿瑟刚考入西点军校,遭到高年级学员虐待,他们迫使他站在碎玻璃上做各种动作,事发后,在接受法院调查的时候,麦克阿瑟讲了自己的受虐细节,但是,始终不肯说出施虐者的名字,即使冒着被西点军校开除的危险,他当然不是要袒护或者惧怕那些人,他要坚守他认为的正确。&&&&&&&&&&&&&&当我推荐《闻香识女人》的时候,能感到很多年轻学生对告密和所谓底线很不以为然。难道这底线只是美国人的,跟中国人无关?&&&&&&&&&&&&&&去网上查询“告密文化”,看到一个说法“商周时代有个崇侯虎,他是中国的第一个告密者”,这说法恐怕不准确,应该是有人类就存在告密。&&&&&&&&&&&&&&查询哪个朝代最鼓励告密,据说是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有个叫鱼保家的人向武则天献计,奖励告密,除设计了告密盒“铜匦”外,还鼓励赴京上告,凡到长安揭发他人的,州县要负责给配好马匹和提供相当于五品官的俸禄,确保其尽快平安到达,而且不得过问他要揭发的内容。如告密属实,能得到奖赏,不属实的,不予追究。人哪儿受得了这种激励,一下子各地告密者蜂拥去长安。&&&&&&&&&&&&&&继续搜索,能见到被称作中国第一奸臣酷吏的来俊臣,也是武则天时期的人物,他和人编写了专讲罗织罪名构陷他人的《罗织经》,据说这本书失传了,不过告密这个行当却没失传。&&&&&&&&&&&&&&事实上,告密文化在曾经的苏联曾经的东德都盛行,大义灭亲和人人自危的故事很多,解密档案公布于世后,很多人惊讶地发现好朋友和家人原来多年来都在做密探,汇报自己的一举一动。而这种害人利己的机制常常依赖于一个庞大有力的体系,这也更透出它的可怕和对“人性善”的肆意侵蚀和毁坏。&&&&&&&&&&&&&&有年轻人说他不太相信,真有连“一闪念”都不放过的时代,他认为在现实中这个太难操作。&&&&&&&&&&&&&&当怎样认错都不能过关,只有不断把自己说得更坏,把不存在的罪名不计后果地加到自己头上,在自杀前还要留下个万岁万万岁的字条,试图保护还活在世上的家人或保姆,有人说,当一个人能够这样对待自己,为自保去告发别人也许不能算恶行了。&&&&&&&&&&&&&&那么究竟存不存在一条界线,规定着人们的行为判断?&&&&&&&&&&&&&&各种各样的不安全感,使得人渐渐习惯了私下暗藏着一个绝不示人的内心世界,它是低下的,无光又真实的,时时心惊肉跳的世界,而外表却要换一副面具,同他人绝对一致的举止言行,为蝇头小利或求得平安就去做告密者。&&&&&&&&&&&&&&如果一个人只说假话,从不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拒绝,他的天性必被折损。而窃窃私语的流行,内心多隐秘,众多分离人格的存在,对平稳安宁的社会生活才是最大的潜在威胁。&&&&&&&&&&&&&&&&&&&&&&&&&&&&作者:王小妮
《老炮儿》:坏人老了,可是不甘心&&&&&&&&&&&&&&&&&&&&&我要分享&156&&&&&&&导读&&&&&&&什么是盗亦有道?不就是抛弃了理想,开始干坏事儿了,心理上过不去,定点规矩,找点心里安慰吗?&&&&&&&一&&&&&&&
《梅兰芳》里,当年给慈禧太后唱过戏的十三燕(原型是谭鑫培)跟人打赌,把家产输没了,赌气拿出当年慈禧老佛爷赏的黄马褂,要押给人家。下人拿给他看,他万般不舍,仿佛性命一般。最后戏输了,马褂也输给了人家,老人家丢了命根子,生命也走到了尽头。&&&&&&&《老炮儿》的结尾,有着异曲同工的意思。&&&&&&&冯小刚演的过气有道黑社会,带着心脏病要单挑当代无道黑社会,他虔诚的拿出一个重要的箱子,从里面拿出家传宝贝:一把日本军刀,一件日军昵子军大衣,军刀是战利品,《牯岭街》里的司令儿子也有一把;昵子大衣也是,可能得自lin*在平型关打的日军
队,也可能是45年关东军投降转交的
。还有张涵予和当代小黑帮揸架,抄出的家伙是两把刺刀,不是我军的三棱军刺,是日军的三八式刺刀。这些都是不明说的身份交待: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大院子弟,所以虽然没有豪车,但却有这些几十年江湖未见的极品装备。其实在这里,军大衣和黄马褂有着完全一样的精神意义,就是代表过气的骄傲,十三燕说:我输光了又怎么着?当年慈禧太后是欣赏我的。而老炮儿们说的是:我混得不好又怎么了?我爸爸,当年是打过江山,坐过江山的。&&&&&&&《老炮儿》剧照&&&&&&&《老炮儿》剧照&&&&&&&所以,举着三八式刺刀冲向法拉利,犹如唐吉诃德冲向风车。&&&&&&&二&&&&&&&《老炮儿》很好看,可是,如果没看过王朔,那观影的乐趣会少了很多。&&&&&&&从父子关系这层看,《老炮儿》似乎是王朔导演,冯小刚主演的《我是你爸爸》的续集,孩子长大了,父子接着死磕。可是从时代上看,它更多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续集,是马小军长大之后面对的世界。&&&&&&&是的,马小军长大了,成了姜文。就像方枪枪长大了,成了王朔。冯裤子长大了,成了冯小刚一样。但,他们只是其中少数的成功者,可是更多的马小军呢?他们就是老炮,不过,可不是电影美化的那样。他们在多年之后,从天之骄子混成了没有一技之长,对现代社会完全不适应的一群人。他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世界?这就是《老炮儿》的故事。&&&&&&&《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我在一个纪录片里看过乌有之乡在某纪念日的一个聚会,大家吃着简陋的饭菜,其中一个女人忽然站起来,激动的说:我的一生,都献给了最壮丽的事业……&&&&&&&人因为青年时代被利用,或者其它原因,落伍了,跟不上时代了。人心理会接受不了。这时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承认自己错了,然后坦然安度余生。另一个是认为自己没错,是世界错了。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因为承认自己人生失败,很难,很痛苦。承认自己错了重新再来,就更难。&&&&&&&而容易的,是在想象中把世界定位成一个邪恶的世界,把下一代定位成一个需要拯救的下一代。《老炮儿》这部电影的价值观,就是选择的容易的这一种。&&&&&&&所以在《老炮儿》里,老一代是讲理的,下一代人是不讲规矩的。老一代是仗义的,现代人是贪婪的。还有电影里的本地人和外地人,太明显了(咱不是没素质的人,这事儿就不提了)。&&&&&&&人老了,总是喜欢美化过去,美化自己。在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俗人》,叶京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被记录过的冯小刚,这次成为了一个英雄,为逝去的时代带盐。电影里,那是一个仗义,血性,讲道理的时代。而今天只剩下了炫富,软弱,还有不讲理。&&&&&&&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中国三十年从一个破旧国家成长成世界第二强国,靠的是这些吗?&&&&&&&老炮儿们成长的时代,文革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就说文革后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就是83年严打前,年轻的“老炮儿”们风华正茂纵横四海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大家可以自行。&&&&&&&年轻人不务正业,飙车打架,用说相声的话讲,“是啊,你净跟那尿炕的比啊”。那么多90后读哈佛上牛津的,为什么不和他们比呢。&&&&&&&年轻人里是有混蛋,可是踏踏实实干事情,改变这个世界的是更多数。老炮儿们年轻时干什么了?造反,破四旧,背语录,打校长,老了老了,嫌年轻人不务正业。这个逻辑,不敢恭唯。注,本人也不是年轻人,看不惯而已。&&&&&&&三&&&&&&&《老炮儿》是个好电影,只是导演的价值,让我惊诧。&&&&&&&《老炮儿》一度让我觉得有现代武侠片的影子,就像《喋血双雄》里说的:“我们都不适合这个江湖了,我们都太恋旧了”。&&&&&&&但《老炮儿》不是《喋血双雄》,不是现代的武侠片。因为它太接现实,太接历史,它的表达太明显了。&&&&&&&孔子之徒谓之儒,墨子之徒谓之侠。两者之末流,谓之流氓。&&&&&&&什么是盗亦有道?不就是抛弃了理想,开始干坏事儿了,心理上过不去,定点规矩,找点心里安慰吗?就像洪门因反清复明成立,后来反清无望,后人就开始搞犯罪活动,又觉得有点对不起郑成功王爷,于是,义气什么的,就是那个时候发明出来的。&&&&&&&可是,有规矩的流氓,不还是流氓吗?
荣杜月笙特别讲规矩,难道就不是流氓吗?&&&&&&&文革后社会秩序混乱,青年犯罪横行,所以才有83年严打,这些在王朔小说中都有记录。那是个盗亦有道的时代吗?&&&&&&&高晓松有一句话特别好,本来是讲军阀的,“有道德,无文明。”讲些旧时代的义气之类,但对现代社会文明一无所知。电影里美化过的老炮儿,不也就是这样吗?&&&&&&&“抽你丫的……”“你妈没教你怎么说话……”&&&&&&&这一套在电影里好像成了国粹。居然还要传给下一代为荣。&&&&&&&最无语的,是张涵予带了一群小孩去打架,去砸场子。觉得很光荣。他这辈子打架毁了一生还不够,年轻人不让他们受现代教育,还要他们也跟他一样,才满意.&&&&&&&真应了鲁迅先生的话:救救孩子。&&&&&&&《老炮儿》剧照&&&&&&&&&&&&&&四&&&&&&&电影里孩子有一句话:他不就是会打架吗?爸爸情人说:你不懂。到底不懂什么,也没再提。&&&&&&&电影里,打架好是个很光荣的事,道理很简单,天天打架,当然打得好了。可是,天天打架,就光荣吗?&&&&&&&我和宁奕聊《御法度》里面北野武打剑道,招式和其他正派人士很不一样,宁奕说,北野武的招式和步法,一半是拳击的,一半是打野架打出来的。&&&&&&&冯小刚,我一直觉得是大师级演员,二流导演。他演的老炮儿,让我想起北野武的黑帮角色。可是,北野武是真的混过黑社会的,北野武一直都很横,真的不是有钱了才横的。但人家拍黑社会,可绝没有美化过黑社会,都充满了黑色和讽刺。特别是看看《坏孩子的天空》,看看人家怎么拍孩子,拍孩子和黑社会的关系。真的应该汗颜。&&&&&&&&&&&&&&《坏孩子的天空》剧照&&&&&&&电影最后一幕揸架,以煽情的手法拍,可是它本质上不就是:让我们这些老红卫兵的青春再激情燃烧一次!&&&&&&&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坏人老了,还不甘心。&&&&&&&五&&&&&&&说了这么多,最后想说,从技术上来说,《老炮儿》确实是部好电影,只是真的不能同意它的价值观而已。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武侠片?&&&&&&&&&&&&&&&&&&&&&李小飞&2月7日&11:41&&&&&&&分享&&&&&&&其实在武侠时代,中国人真的不喜欢武侠。就像美国开拓西部的时代如果有
,相信也没什么人愿意把镜头对准那些蔑视法纪、信奉枪杆子里面出安全,和中国的闯关东没有本质区别的农民亡命之徒。&&&&&&&侠客的祖师爷墨子,当年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位,虽然也名列几大家之中,但若论后世影响力,则是远不如儒法道兵几家,和儒家斗了百十年,人家最后登堂入室,自己却烟消云散,法家韩非更是一句“侠以武犯禁”就把侠打入了恐怖分子之列。汉代,武帝把最后的侠客组织予以消灭,此后中国基本只有利益至上的帮派,而没有墨家这样理想至上的侠客组织。同样被汉武帝“灭”了下半身的史家司马迁写《游侠列传》,更像是一种祭奠和寄托。&&&&&&&在整个国家文明强健向上的时代,不务正业的游侠其意义与浪荡子无异,唐代是进取的朝代,所谓“若个书生万户候”。所以一心想建功立业的王昌龄写下“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侠客,基本被贬得一钱不值。著名的唐传奇往往也与时代挂钩,如唐末创作的《虬髯客传》常被看作武侠小说的始祖,但其真正主角却是大败突厥的唐代名将李靖。&&&&&&&&&&&&&&武侠文化的真正兴起应在元明。元朝取消了科举,文人们一下失去了饭碗,于是小说评书开始创作,《水浒传》属于写实主义,小说的武功在现实中基本都有出处,可以印证,正如其中的人物,百分之九十九以现代文明标准来看都算不得好人,但却是真实江湖(庙堂与黑社会)的写照。再没有那种舍利而求义(墨家标准)的侠客,有的只是好勇斗狠,见了宋江等英雄纳头便拜,见了小民便板斧排头砍去的江湖豪强。这也并非武侠,而是世俗层面的强者崇拜。&&&&&&&每逢乱世之中,反而有对武侠文化的向往。明清交际之时,武侠小说发达,清末民国之间,剑仙小说与电影一齐上阵。这些武侠本质上是一种对超人的向往,正如qqb写下“济贫自有飞仙剑,尔且安心做奴才”,著名的共产党人导演蔡楚生初见电影界前辈郑正秋,也痛陈神怪武侠的不良影响。&&&&&&&但也有另一种有识之士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因为武侠小说向上能成为神话,向下也能成为写实。武侠小说家之一的平江不肖生,本身是一位技击家;韩慕侠等武术家教练过的西北军,也成为了近代以来世界上唯一一支在冷兵器上打败日本军的军队。&&&&&&&孙中山在民国时代便倡导武术,曾说“自火器输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技击之术而不讲,以至整个社会积弱愈甚,却不知最后五分钟之决胜,常在对面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时”。意思是说武术虽然不能敌枪炮,但却可以强化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同样的,当时的青年mao*为国家开出的药方是“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是同样的意思。&&&&&&&现代以来在武侠文化上最成功的,小说家是金庸,电影家是徐克。金庸的小说承上启下,继承了传统武侠话本的特点,又引进现代小说和文化。同时,一连串的政治隐寓、预言也标志着金庸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身份。而徐克的电影一方面同样也有对政治、社会现实的隐寓,但最大的贡献是把武侠文化本身的娱乐魅力无限放大。&&&&&&&其实对超现实、超人的向往,这存在于许多民族之中,就像美国,其科学进步是一面,其喜欢蜘蛛侠超胆侠的幼稚心态又是一面,《银河护卫队》中抢夺毫无科学根据的石头,正如武侠小说中对武林秘籍的争夺。在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之后,手持光剑砍人的软科幻《星球大战》也将失去魅力。&&&&&&&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武侠,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意义,在和平盛世(也多是平庸时代),武侠是娱乐文化的代表,清代人听《三侠五义》,正如
戏院放《神奇四侠》。在乱世,武侠是一种寄托,是战斗的旗帜,当然有时也是精神鸦片。&&&&&&&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禁锢中,武侠代表了对体制的叛逆,对自由的追求。而在声光影画的现代,武侠则是中国文化中唯一能在娱乐性上与世界电影抗衡的片种(所以也成为各大导演闯荡好莱坞时的首选),所以西方有科幻,中国有武侠,不是我们落后,而是两者本质上相同(有科学根据的硬科幻观众群其实很小),都是人类内心深处,对人类超出人类能力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向往。
如果当年进步青年读的是沈从文而非鲁迅&&&&&&&&&&&&&&&&&&&&&我要分享&17&&&&&&&导读&&&&&&&对故乡草根,尽管同出同情,鲁迅笔底是“哀”,沈从文笔底是“爱”。其缘由在于,沈从文书写的是恒常不变的生存与人性,鲁迅则是要用文字揭示一种需要改造的国民性。&&&&&&&近日听过教现代文学同事的一堂课,讲的是沈从文,受到启发。在谈及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文关照时,以《湘行笔记》中作者对故乡人物的态度,与鲁迅作了一个对比。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病回阔别十六年的湘西探亲。路途中几乎日日给夫人张兆和写信,而后又以这一路见闻的书信为素材写出了溯沅水上行的《湘行散记》。不但铺陈两岸风光和乡俗,更有各式精彩的人物故事。整个文本浸透了作者对故乡风物尤其人物的情感。正如他在写给张兆和的信中这样说他在船上看水的感受:&&&&&&&“我看到小小的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我先前一时不还提到过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为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们来可怜,我们应当来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活下去。不管怎么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他们在他们那分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感觉到这四时交替的严重。”(《湘行笔记·历史是一条河》)&&&&&&&沈从文&&&&&&&沈从文&&&&&&&身在京城的鲁迅也有返乡的经历,这可见他的作品《故乡》《祝福》等。与《湘行笔记》对读,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文字。当然,这出自两种不同的心境。景由心出,人物亦由心出。鲁迅对故乡人物,相较于以上沈从文的“爱的礼赞”,其态度显然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虽然这八个字是鲁迅早年在《摩罗诗力说》中对英国诗人拜伦的评价,但返身于己,尽管怒无明显,哀悯之情却字里行间。同样面对生存的艰难,沈从文笔下那些水上讨生活的船夫,遇到滩上险情,须要光着身子跳进水去顶船,哪怕是冬天。不注意,即被旋流带走。但那些昂扬的船夫,极少埋怨生活,平时用极为粗鄙的语言交谈相骂,似乎不如此不足以表达情绪。晚上船舶岸,有几个小钱,便点着一节废缆去吊脚楼找相好的女人。饮食男女,生老病死,这便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喜怒哀乐,各尽本分。相较我们熟悉的鲁迅笔底的闰土、阿Q等,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因此,对故乡草根,尽管同出同情,鲁迅笔底是“哀”,沈从文笔底是“爱”。其缘由在于,沈从文书写的是那恒常不变的生存与人性,鲁迅则是要用自己的文字揭示一种需要改造的国民性。&&&&&&&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对比。读两人的文字,即能感受到他们不同的叙述视角。沈从文是贴近自己笔底的人物,正如他回乡乘船,是和船夫在一个小划子上,彼此距离咫尺。他们拉着家常杂务,吃水下捞上来的鱼,又听他们说各种故事。所以沈从文对自己笔下人物的讲述角度是平视的。鲁迅不然,他和他笔下的人物,无论闰土还是祥林嫂,总是有一层高高在上的隔膜。哪怕是少年时的朋友闰土,面对面,也有着无法拉近的距离。鲁迅其实是用一种悲悯的态度打量和叙述自己的人物。这是一种带有精英意识的俯视,俯视着显示出各种病态的芸芸众生。&&&&&&&沈从文并非没有观察到鲁迅所洞察的那些病象,比如鲁迅小说呈现出的国民性的麻木、愚昧、自欺欺人等,他却在给张兆和的信中说:“小地方的光、色、习惯、观念,人的好处同坏处,凡接触到它时,无一不使你十分感动。便是那点愚蠢,狡猾,也仿佛使你城市中人非原谅他们不可。”(《湘江散记·第三张……》)这是一个例子,在《桃源与沅州》中,一个水手上吊脚楼寻欢,别人发问“‘弄船的,肥水不落外人田,家里有的你让别人用,用别人的你还得花钱,上算吗?’那水手一定会拍着腰间麂皮抱兜,笑眯眯的回答说:‘大爷,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钱不是我桃源人的钱,上算的。’”沈从文说:“他回答的只是后半截,前半截却不必提。”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自己的妻子做别的水手的营生,正如自己也给别人的妻子做营生。但沈从文评论是:“便因为这点哲学,水手们的生活,比起风雅人来似乎洒脱多了,……他们的行为,比起风雅人也实在道德得多。”&&&&&&&一个批判,一个甚至于礼赞。这差异来自他们不同的文学观。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的小说有治病救人的诉求,作者引为责任,同时带有一种悲悯。沈从文不然,他认为他自己笔底下的人,“不需要我们来可怜,我们应当来尊敬来爱”。他们有着健康的人性,这是亘古不变的人性,包括它的一切优缺点。并且他们又各尽自己应当的生存义务,毫不含糊。一代代人如是不已,便构成了流水般的历史。但历史从来没有记载他们。于是在《历史是一条河》中,沈从文写道:“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沙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并表示“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透人些”!&&&&&&&鲁迅&&&&&&&鲁迅&&&&&&&鲁迅和沈从文,鲁迅是前辈,沈从文是晚辈。鲁迅不但成就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体制,而且开启了一个绵长的五四启蒙文学传统。沈从文虽为后者,但他的写作未受启蒙文学影响,而是走上了不同乃至相异的创作道路。初始写作的他,先是受到过徐志摩的提携。后来胡适又推荐他到上海公学去做文学讲师。此时他与“新月派”走得较近,甚至被视为该派文人。这是一个带有广义自由主义色彩的文人社群。沈从文虽不是自由主义者,但他的创作与启蒙左翼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湘西书信中,沈从文向张兆和吐露:“我爱这种地方、这些人物。他们生活的单纯,使我永远有点忧郁。……我多爱他们,五四以来用他们作对象我还是唯一的一人。”(《湘行散记·河街想象》)把乡土故里人物作为书写对象,沈从文肯定不是第一人,第一人毋宁是鲁迅。但像沈从文这样一再表白对乡土草根的挚爱,并以“乡下人”自称,没准他是率先。你可以说鲁迅对故乡人物也有着沈从文一般单纯的爱吗,尽管他有同情。鲁迅其实是用医生的眼光审视自己笔底的对象。启蒙文学要在展示国民精神的痼疾,小说未必不是揭示并疗治痼疾的一柄手术刀。所以,表现在故乡的文本写作上,鲁迅的笔致是冷的、阴郁的,沈从文的笔致是温热的、明亮的。&&&&&&&以上大体从作者的情感态度、视角、文学观和文本笔致比较了两位作家的差异。说到底这是两种路径不同价值取向也不同的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启蒙文学不但形成传统而且占尽主流。沈从文岂止孤军,文革前的文学史,尽可以没有他的位置。今天,沈的地位自不待言,他的不受任何政治意图干涉的自由主义创作,与鲁迅为发端的左翼启蒙文学,实有辨析之意味。这样的辨析,其意义已经未必在文学,而在文学背后的思想。即以鲁迅论,他的文学无疑是一流的,但那指导他创作的启蒙主义思想,未必就没有问题。&&&&&&&问题在启蒙本身。启蒙文学属于五四启蒙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思想启蒙。文学启蒙和思想启蒙彼此因应,在20世纪的历史构成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样的作用取决于你的视角,你可以说它是成功的,也可以说它是失败的。2012年《炎黄春秋》第二期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我感知的启蒙、新启蒙、再启蒙》,作者为原新华社总编室副总编辑穆广仁。他是这样描述自己当年如何走上革命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已经是启科学与民主之蒙的五四运动之后18个年头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已经产生了鲁迅、胡适等一大批启蒙运动的先驱和大师。当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最先读到的是鲁迅、巴金、曹禺等人的文学作品,只不过是在朦胧中接受了些反帝反封建的初步启蒙。当时,我确实是像刚刚从愚昧中初醒来一样,啊,几千年的历史原来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一百年来受列强欺凌的中国人都还像阿Q一样的无知和无助!幼小的心灵被震撼了,暗暗想要做一个‘初醒者’,去唤醒尚在睡梦中的人的人。”可以说,穆广仁不是单数,而是一个庞大的复数。无数的穆广仁集结成一种历史力量。历史证明,这是一种事实上已经决定了历史走向的力量。这种力量的代表者之一胡风终于在1949后大声宣布“时间开始了”。是的,其实它从1919就开始了。五四启蒙种瓜得瓜,其成功自不待言。但不妨这样一问,如果众多的“穆广仁”读的是沈从文(包括新月文人徐志摩、胡适、梁实秋、陈梦家等人)的作品,他们的人生选择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境况呢。&&&&&&&启蒙往往是社会革命的前奏。法国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先声,五四启蒙同样是20世纪中国革命的先声。法国大革命和前此的英国革命不同,后者是一场静悄悄的不惊动社会的政治革命,它几乎就是上层博弈。法国大革命不然,由于启蒙运动的发酵,它是诉诸广场的、民众的,因而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革命。当民众一旦被发动,理性立即走向非理性,日常社会秩序亦随遭破坏,最后革命成了绞肉机。因此,英法革命的区别就是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区别。英国政治革命由于民众不参与,社会不脱序,改革成本就比较低。五四启蒙直接效法的是法国大革命,此革命经由或包括文学启蒙的催化,使众多有为青年成为革命先驱并为之牺牲。但,启蒙的吊诡在于:按康德说法,启蒙是在人类一切事务中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可是年轻的穆广仁根据鲁迅小说的阅读,就结论为“几千年的历史原来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一部华夏史如以“人吃人”三字化约,这启蒙唤起的,是理性,还是非理性。&&&&&&&《湘行散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沈从文当年的两个朋友,做了当地小学教员。1927年,国民党主导的北伐革命攻下武汉后,“两湖方面党的势力无处不被侵入……烧木偶,除迷信,领导小学生开会游行,对土豪劣绅刻薄商人主张严加惩罚,便是小县城党部重要工作。”沈的两个朋友,“适在本县做小学教员,两人在这个小小县城里,居然燃烧了自己的血液,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情形中,成了党的台柱。一切事皆毫不顾忌,放手作去。”对此,沈从文这样评论:“工作的狂热,代为证明他们对这个问题认识还如何天真。”果然,“必然的变化来了,各处清党运动相继而起,军事领袖得到了惩罚活动分子的密令,把两个人从课室中请去开会,刚到会场就剥了他们的衣服,派一些兵士簇拥出城外砍了。”(《湘行散记·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这未必不是一个与启蒙有关的故事。为启蒙所启的两个投身社会革命的年轻人,不仅其自身命运和所作所为,尤其是沈从文对他们两人的认知评价,无不让人掩卷沉思。&&&&&&&岂有文章觉天下,忍将功业苦苍生。天下人并不需要所谓的文章来启蒙,就像湘西那些船夫和吊脚楼上的妇女也不需要沈从文这样穿长衫的人对他们作居高临下的审视。好在沈从文没有这样的精英意识。他创作伊始所属的新月自由主义,如胡适罗隆基梁实秋等,是自己站出来批判国民党专制,而不是启蒙民众其实是要民众去决斗并以民众为牺牲。这是两种穿长衫的人,它们写作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字。沈从文用自己的笔书写健康人性,建构了一座文学审美上的“希腊小庙”。无奈那个时代并不能让这座小庙长存,终于到了世纪中历史剧变的时刻。我听到同事转述了一句沈从文不仅是自喻的叹息:&&&&&&&一艘又大又破的船想要掉头难了。
赵本山:沦落现实的“一代宗师”&&&&&&&&&&&&&&&&&&&&&李小飞&1月29日&10:29&&&&&&&分享&&&&&&&在王家卫重新剪辑上映的3D版《一代宗师》中,很多观众都注意到了由赵本山饰演的丁连山说了这样一番之前版本中没有的话:“人这一辈子,最难看透的,便是生死,是非,成败,荣辱,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字,我。”&&&&&&&即使是在可以被称为金句王的王家卫
中,这也应该是最值得回味的一句台词。人活一辈子,无非是和自己较劲,做自己肉身与灵魂的奴隶。人活着一辈子的追求,无论物质的,葛朗台式的,还是精神的,托尔斯泰式的,还是野心的,拿破仑式的,说到底就是个“我”,最后受累于的,还是个“我”。即使“舍己从人”,“舍身求道”这类貌似放弃了“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追求更高的精神高度,一种对于“我”的升华,追求更高的生命光华而已。&&&&&&&哈姆雷特在陷入“活着还是不活”的困境时,如悉达多王子般想到了天下苍生所面临的痛苦,“(人一生)默默无闻的劳碌只换来多少凌辱。但他只要用把尖刀就可以解脱了……可是在这死的睡眠里,又会做些什么梦呢?谁也不甘心,呻吟,流汗,拖着这残生,可是又对死后的世界又感觉到恐惧,又从来没有人从死亡的国土里回来……”&&&&&&&莎士比亚说了半天,说的还是一个字,“我”。释迦牟尼立地成佛,也是决心要为世人消除痛苦,也就是消除这个“我”。&&&&&&&&&&&&&&(电影《一代宗师》剧照)&&&&&&&最近看到新闻,赵本山回到他的家乡铁岭,在台上给他的家乡观众拉二胡,并表示“告诉大家,我没事儿,我就是个演员”,然后他说了一番和丁连山非常相似,只是并不像武侠世界那般超脱的话:“火了这么二十几将近三十年,我已经足够了,我的光环我的一切,我都不会在乎了,这时候要是让我回到农村,我会非常高兴。如果能和这群老战友一起度过晚年,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就是这么点儿事,当你普普通通的时候,你想过好,当你过好的时候,你又有更高的追求,当你站在高处的时候,你才反应过来人生在低处是最幸福的。中国有一句古语,三穷三富过到老,没有一个人会顺风顺水地走到尽头。”&&&&&&&在中国历史上,我们经常听到类似的话。&&&&&&&这让人想起2009年,赵本山以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购入加拿大生产的“挑战者”公务飞机。有媒体报道称,该年9月,赵本山因心脏病发作入院治疗,其间曾问身边人:“我是不是作大了?这飞机能退吗?”得知退订可能的金额损失后,赵本山放弃了。2014年,赵本山再度走上风口浪尖。缺席三级文艺座谈会和家人的移民风波,都让他疲于应付。他身边的朋友说,赵本山表态,只要国家需要,身家都可以捐,包括这架给他带来荣耀和流言的
。&&&&&&&赵本山的想回归农村安度晚年,不是看透了人生的四大关隘,更多的恐怕是经受不起现在风口浪尖的压力。就像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演出,或许也有从情感最深厚的人群中得到情感支持的想法。但是,正如媒体报道的,虽然演出大获成功,但“当地政府和媒体的态度还是发生了很大改变。之前赵本山来铁岭,那场面相当壮观。一位工作人员说,市委领导们都要呼呼啦啦地跟着的。但是这次的活动,他主动请领导参加都已经请得很费劲了。市委书记和市长都没有参加活动,出席的领导降格为文化部门的局副局长。态度一致的是铁岭主要媒体对此活动的报道。铁岭当地一位媒体人说:‘这如果按照以往,赵本山的名字出现在大标题里是必须的,字体还得加黑加粗。’而现在文章的标题变成了‘我市举行迎新春弘扬孝道音乐会’,‘赵本山’三个字淹没在了正文的茫茫字海里了。”&&&&&&&其实,四大关隘中的“是非”二字,不是我们局外百姓能看得清的,赵本山是好人还是坏人,作为普通观众的我们无法得悉,未来的人们会比我们看得更清楚。但陷入舆论风波中的赵本山,让我们每个普通人都看到了中国社会的一幅的全景图,一个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瞬间放大展现。&&&&&&&还是《一代宗师》,赵本山演的丁连山的师弟宫羽田,因为不允许徒弟马三在日本侵略后出任伪职,在交手中被马三打伤死去。他的女儿宫二回到家乡,等待她的是一群长辈,这些父亲生前的老朋友老兄弟们,因为害怕马三背后的日本人,以中国式的“我们可是为了你好”的方式来劝她放弃复仇,“你父亲临终说了:不问恩仇,你去报仇,这就是不孝”,“马三的功夫,你爹都拿不下,就凭你,行吗?”“你们家,徒弟杀师父,女儿再杀师哥,那不成了一门子不仁不义的畜生了吗?”面对前辈们的凉薄,本来不该由她出面的宫二小姐忍住眼泪,站出来坚持复仇,最后以终身奉道的代价复仇成功,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是趋利避祸的中国文化的灰暗中,由年轻人突破出来的,可贵的一点光亮。&&&&&&&赵本山今天面对的,与宫羽田的遭遇何其相似,在没有任何确定的结论之前,在绝大多数人并无法得知真相的情况下,赵本山已经遭到地方官员和媒体的一致舍弃。而之前,赵是他们争相讨好迎合的座上宾。就像赵本山的弟子大鹏描写过他作为媒体人时接触到的媒体对赵本山的狂热,“似乎扫地的大妈都是媒体潜伏的记者”。而今天,极少数来采访赵本山的媒体,报道的也是“影视基地与XXX、XXX合影消失”这类的新闻。可以猜想,如果现在上面说一句“本山是个好同志”,那么媒体和地方官,还不是会重新拾起他们的狂热,而且会向赵老师痛陈自己之前的失礼请求原谅。&&&&&&&我有个朋友曾说,每个贩夫走卒临死前也许都是哲人,只是他可能已经说不出来了,因为死亡让他看到了纠结一生的生命的虚无空幻。赵本山今天也是哲人,因为他看到了世态炎凉,看到了曾经依附于他,寄生于他,甚至受恩于他的人,如今纷纷避他唯恐不及。和他合作多年的搭档宋丹丹对媒体说:“我和赵本山只是合作关系,没有什么私下来往。”最让人发笑的,是因为他才有今天的一切的最著名的弟子小沈阳,悄悄将
认证中的“赵本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法国主力尚在投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