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战争慈禧对东南互保的态度和日本天后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慈禧太后|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下载移动端
关注最新消息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currentPage:1,pageNewMode:true,isgooglead3:false,ishotrecompost:false,visitorId:0, first:'',tag:'慈禧太后',recommType:'new',recommenderRole:0,offset:18,type:0,isUserEditor:0,};慈禧太后对维新变法态度的演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慈禧太后对维新变法态度的演变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慈禧太后 简历 - 名人简历
慈禧太后 简历
慈禧太后,即孝钦显皇后(日-日,叶赫那拉氏,名杏贞。慈禧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为期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那拉太后”、“西太后”等称之者;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慈禧太后 -
1852年5月,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
1854年,晋懿嫔。
1856年,生同治,当日晋懿妃。
1857年,晋懿贵妃。
1861年,同治即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8月22日 发动辛酉政变,遂掌握最高权力48年。
1862年,同治上徽号慈禧。
1874年,同治崩,慈禧令光绪继位。
1894年-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镇压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京。慈禧逃离北京。
日下午五时病逝。
慈禧出殡1928年,以孙殿英为首的盗墓者盗掘了金碧辉煌,极尽奢华的慈禧定东陵。
定东陵她的神牌上的生前死后得到的称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共25字,为清历代太后之最。慈禧太后是满洲镶蓝旗人,其家庭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玉牒(皇族家谱)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乳名兰儿,在那拉家族中,慈禧被称为杏儿,故称叶赫那拉,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的养母。同治帝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太后。在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故也被称为西太后。慈禧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长于行书、楷书,绘画有花卉等传世 。
慈禧太后 -
清朝一直沿用中原历代宫廷的旧制,也有上尊号、徽号、谥号的规定。在新皇帝登基时尊称母亲为母后(指皇太后),帝母(新帝的生母)为皇太后,即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母后皇太后的地位相对更高,这就是上尊号。另外,遇到朝廷大庆的日子,还要给皇太后在尊称上在加一些美好的词汇,称徽号,一般每次加两字。死后用生前的徽号再加上几个字成为这个人的谥号。
1862年(同治元年),上徽号“慈禧”;1872年(同治十一年),因为同治皇帝大婚,上徽号“端佑”;1873年(同治十二年),同治帝载淳亲政,上徽号“康颐”;1874年(同治十三年),同治帝因为遇到“天花之喜”,而两宫太后“调护朕躬,无微不至”,“朕心实深欣感”,决定为两宫皇太后上徽号,但二十天后同治驾崩,上徽号仪式没能进行;1876年(光绪二年),光绪帝即位,连同上次给两太后各上的徽号,一共四字。慈禧的徽号由此又加上了“昭豫庄诚”;1889年(光绪十五年),光绪皇帝大婚,上徽号“寿恭”;1889年(光绪十五年),光绪皇帝亲政,上徽号“钦献”;1894年(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上徽号“崇熙”;1908年,慈禧病逝,按照大清惯例,前面加上“孝钦”,后面加上“配天兴圣显皇后”为谥号。即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共二十五个字。
慈禧太后 -
正面:作为一名中国封建史上为数不多的政治女性,她不失聪明与干练,在危急时刻曾尽力维护国家利益,做出了虽不成功但在当时可称合理的反应。她曾经在1884年马尾海战爆发后向法国宣战。1894年她亦向日本宣战。日向八国联军宣战。她破除满汉界限,大力起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名臣,开办洋务运动,造就所谓“同治中兴”气象;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执政后期,发布新政诏书,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大量选派留学生,开始宪政改革等举措,是为人才方面的重要改革。破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慈禧执政48年中,应该说是很勤政的,即使在病中也坚持处理政务。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牢牢地控制着国家的局面,掌握着最高统治权,国家没有出现地方割据的分裂局面。此外,她推动京剧艺术发展,建立北京动物园,都是不应被人遗忘的。
负面:历史对她的负面评价远大于正面评价。慈禧太后素来以残忍狡诈和对权力的执着而闻名。先后起用湘军、淮军人物,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维护其统治目的,并非自愿破除满汉界限。在她执政的40多年中,以她为首的清政府签订了众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1861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处死原来控制政权的八位大臣中的三位。1881年,毒死同有训政权的太后慈安。(慈安的死是否是慈禧造成的历史上仍有争论) 1885年,在取得了对法的镇南关大捷后,仍然让清政府向法国屈膝求和,让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她正花费巨资,甚至不惜动用海军军费兴建北海公园用以庆祝自己的60大寿,并留有名言“谁让我不高兴一阵子,我就让他不高兴一辈子”(有多种版本)。1895年,她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耗资巨大,使重修的慈禧陵成为清代最豪华独特的一座皇家陵寝,也为自己的陵寝乃至整个清东陵的被盗埋下了祸根。1898年,她彻底扼杀了戊戌变法,囚禁光绪。因为听信庆亲王等人编造的洋人要迫其退位的谣言,将义和团引入北京,失去控制,继而宣布向所有西方国家宣战,引发八国联军入侵的惨祸,中国的主权地位丧失殆尽,日本俄国自此可以在中国北方地区驻军,后患无穷。她杀害支持维新变法的光绪宠妃珍妃的行为,为世人所 不齿。
慈禧太后 -
西太后与“现代化”
孟心史的《明清史论著集刊》中有一篇《记陶兰泉谈清孝钦时事二则》,是很有趣的文章。它报道了早在1903年、整整75年前的光绪癸卯,中国铁路史上的两项新工程。那时芦汉铁路北段已经工竣,又增修了由京至芦、和由高碑店至易县的两节。当时芦汉路的督办是鼎鼎大名的“会办商务大臣”盛宣怀,北洋大臣则是袁世凯。陶兰泉(名湘,是有名的藏书家)则是盛宣怀委派办理颐和园装电灯和芦汉路北京事务局的大员,算得上极时髦的洋务好手。去过颐和园的人,大抵都看到过一处十分高大的楼阁式的戏台,这也是西太后试验现代化手段的地方。这座戏台是有转台的装置的,而且在高空还有种种特别设备。不但舞台场面可以快速转换,避免了落幕换景等等麻烦;连天兵天将的从空而降,也毫不费力。这自然是机械化的结果。西太后的关心现代化、重视现代化,是无疑的。而现代化又是要从洋人那里学来的。而从辛酉以来,她对洋人的态度就有了确实的变化。她深知“外患固宜亟平,内忧尤当早虑”的道理,而“海疆不靖”,则是由于“在事王大臣筹画乖方所致”。
慈禧太后 -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来看,奴隶主和封建帝王大都荒淫纵欲,“宫廷生活”几乎就是淫乱的代名词。然而,清王朝似乎呈现了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一方面,这时已到了封建末世,腐朽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之间已经产生了十分尖锐的矛盾,革命浪潮在不断高涨;另一方面,清朝统治者以满族入主中原,在开始时就有少数民族近亲通婚的传统风俗。所以,自满清入关以后,满清统治者更不可避免地腐烂寄生下去。
一、清宫后妃制度
作为统治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清代后妃制度,是随着其政权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始终体现了为政治需要服务的特点,并对政治形势的变化起了重要作用。 清帝的婚事往往和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清末。后妃不能干预朝政,这是清代的祖制。但是,自从同治朝的慈安、慈禧两位皇太后于日“垂帘听政”以后,这一祖制就被彻底打破了。从这时起,在半个世纪左右的清代历史中,皇太后操纵了包括帝、后命运在内的一切大权,统治时间竟占清朝实际统治时间的五分之一,从而使选妃立后与政治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按照清初顺治、康熙两朝的先例,皇帝满14岁,理应亲政,同治八年时,同治帝载淳已年满14,可是,两宫皇太后并未“即行归政”。同治十一年时,载淳已经17岁,皇帝大婚之事再也不能拖延了,但在选后时,两宫皇太后却发生了一场争议。当时,慈安皇太后拟选崇绮之女阿鲁特氏,慈禧却因阿鲁特氏是咸丰皇帝遗命辅政的八大臣之一、后被赐死的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不愿让她做皇后,而拟选凤秀的女儿富蔡氏。当时,慈安对慈禧说:“凤秀的女儿太轻佻,不宜选为皇后,只能当一个贵人。”这句话刺痛了当贵人出身的慈禧,于是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后来载淳选了阿鲁特氏为后,更使慈禧恼怒,所以皇帝大婚以后,慈禧待载淳帝与皇后都很不好。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同治皇帝载淳虽然亲政,但慈禧仍抓权不放,时时干预朝政,使载淳亲政有名无实,生活上又有淫猥的陋习,第二年,载淳就得梅毒死了。
这时,又爆发了一场斗争。载淳无子,如果按照清代父子相承的祖制,应在载淳的下一辈(即“溥”字辈)中,给他过继一个儿子继承皇位,阿鲁特氏也应被尊为皇太后,如果还需要继续垂帘听政,也应由阿鲁特氏承当,而不应是慈禧的事。但是,慈禧又一次破坏祖制,不给载淳立嗣,而把自己胞妹的儿子(咸丰帝弟弟奕X之子)、载淳四岁的堂弟载⑽没实邸U庋褥晕侍螅钥纱沽碧迫ǎ欢⒙程厥显谠ü庑鞯郏┘次缓螅坏昧烁觥凹嗡郴屎蟆钡姆夂牛晌实鄣墓焉紊衔匏揽浚钌洗τ诖褥囊拢峁谕嗡篮蟛坏揭话偬欤外涝诖⑿愎
为政治斗争服务的婚姻仍在继续。光绪十四年慈禧为了便于监视和控制光绪,决意立其胞弟、副都统桂祥之女为皇后,即孝定景皇后。光绪帝虽不愿意,又拗不过慈禧,所以,光绪十五年正月大婚后,帝、后关系一直不好。而当时与皇后同时被选入宫的珍嫔(后封为妃)他他拉氏很受光绪帝宠爱,在政治上又同情光绪的改良主张,这就更加得罪了慈禧太后。因此,慈禧借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之机,派人将珍妃推到井中淹死了。光绪帝一生38岁,只选了一后二妃(还有一妃是珍妃之姐瑾妃),是除宣统帝外清代皇帝中后妃最少的一个。
慈禧太后 -
日,慈禧在以奕?为首的贵族、官僚和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北京政变,从载垣、端华、肃顺等8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手中夺取政权,以垂帘听政的名义登上了统治者的宝座。但是,巩固政权比夺取政权要困难得多。为了维持统治,她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对政敌的处理和清理狱讼。
北京政变后,载垣、端华、肃顺被革去爵职,拿交宗人府,会同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定拟罪名,照大逆律凌迟处死。慈禧将载垣、端华两位亲王改为赐令自尽。端华之弟肃顺改为斩立决。其余5人,原拟革职,发往新疆效力赎罪。因为景寿是道光皇帝的女婿,奕?的姐夫,慈禧对他的处分改为革职,仍留公爵并额驸品级,免其发遣。除穆荫照原拟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外,匡源、杜翰、焦佑瀛均改为革职,免其发遣。
查办载垣、端华、肃顺党羽时,仅将尚书陈孚恩、侍郎刘琨、黄宗汉、成琦、太仆寺卿德克津泰、候补京堂富绩6人革职。
革新与守旧19世纪60至90年代,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训练新军,购买枪炮、军舰,发展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们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尽管他们的改革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是,在顽固派看来,却是“用夷变夏”,违背了祖宗成法和圣贤古训。所以,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中,慈禧熟悉政治手腕玩起了平衡策略,一方面,支持以奕为首的洋务派,另一方面,又扶植顽固派以牵制洋务派。
1866年12月,奕?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分馆,招收科举出身的人员学习天文、数学。大学士倭仁亲自出马,上书慈禧,坚决反对。他认为,让科举出身的人员向外国人学习天文、数学是斯文扫地。他声称,中国之大,不愁没有人才,只要多方访求,一定可以找到精通天文、数学的人,为什么一定向外国人学习呢!慈禧让他保举几名精通天文、数学的人才,并由他负责选定地方办一个天文数学馆与同文馆分馆互相砥砺。他只好承认实无可保之人。慈禧又让他到主持洋务的总理事务衙门行走。倭仁一向痛恨洋务,现在要他去办洋务,感到是对自己侮辱,再三推辞,慈禧却不肯收回成命,弄得这位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十分难堪。他到上书房给同治帝讲课,有所感触,不禁流下了眼泪。倭仁最后以养病为理由,奏请开缺。经慈禧批准,免去他的一切职务。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光绪锐意变法。变法和反变法的斗争非常激烈。日,慈禧面告光绪:“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发布了由翁同起草的《定国是诏》 ,把讲求西学,变法自强,作为清王朝的国策,使维新运动取得了合法地位。但是,这次变法,涉及了清王朝的政治体制,而慈禧改革底线是祖宗之法不能变。随着变法的深入,慈禧和维新派的分歧越来越大。特别是康有为建议的仿先朝开懋勤殿一事,选举英才,并邀请东西洋专门政治家共议制度,将一切应革之事全盘筹算,然后施行,更是慈禧所不能接受。当光绪向慈禧提出这一请求的时候,“太后不答,神色异常。”从慈禧的表情,光绪感到变法已出现危机。为了使变法能进行下去,康有为、谭嗣同等密谋策划,争取正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以所部新建陆军入京,围颐和园,逼迫慈禧退出政治舞台。由于顽固派势力强大,袁世凯又是一个投机分子,根本不可能站在维新派一边。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失败了。谭嗣同等6人被杀害,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一些参与或支持变法的官员,受到了降级、革职、流放的处分。一切新政全被废除。
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中法战争爆发后,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非常激烈。慈禧将清军的接连失利归罪于奕的“因循委靡”,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其他4位军机大臣也全部罢免。但是,清政府内部的和战之争并未停止。日,法国军舰向福建水师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慈禧谕令对法宣战,并将继续坚持和议的张荫桓等6位总理衙门大臣革职。1885年2月,法军攻占谅山,慈禧转向主和。镇南关的失守,慈禧更丧失了对战争胜利的信心。授权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的英国人金登干到巴黎与法国外交部秘密议和。日,授权金登干与法国政府签订《巴黎停战协定》。6月9日,又授权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订《中法新约》。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初十,是慈禧的60岁生日,准备在颐和园大规模的进行庆祝。除了在颐和园大兴土木之外,还在从紫禁城西华门至颐和园东宫门跸路所经分设60段景点,建造各种形式的龙棚、经坛、戏台、牌楼和亭座。此时中日战争爆发了。中外舆论认为,中国必胜。光绪主战,慈禧亦主战,“不准有示弱语”。但是,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景点,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却非常生气,说,“今天谁让我不高兴,我就要他一辈子不高兴。”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又遭受严重挫折。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旬庆典,慈禧希望外国出面干涉,尽快结束战争。她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由于形势日益紧张,她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计划,所有庆辰典礼,著仍在宫中举行,其颐和园受贺事宜,即行停办。在金州、大连相继陷落,旅顺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慈禧在紫禁城内的宁寿宫度过了她的60岁生日。
日,威海卫日舰及炮台夹攻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义和团运动刚刚在山东兴起,开展“灭洋仇教”的反帝斗争的时候,慈禧是主剿的。她多次谕令地方督扶“实力剿捕,毋得养痈贻患。”由于义和团的迅猛发展并进入北京,各国驻华公使在照会清政府强烈要求镇压义和团之后,又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坚持调兵进京,在使馆官员的指挥下,肆意抓捕、驱赶、枪杀甚至炮击义和团及中国居民。统治集团内部,以载漪、刚毅、徐桐为代表的顽固派,主张招抚义和团,抗击列强。而奕、王文韶、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中央和地方官员,则主张痛剿义和团,避免列强的武装侵略。因为“外国人欺我太甚”,慈禧早已耿耿于心,对顽固派的意见非常欣赏。同时,她看到一份所谓的“洋人照会”,要勒令她归政,更是忍无可忍,决意宣战。就在这一天,八国联军已经攻占大沽口炮台了。6月21日,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对各国宣战的诏书。但是,慈禧的决定,遭到了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的反对。他们联名电奏清廷,力主剿团乞和。并积极活动,与列强订立条约,实行“东南互保”。慈禧的决心开始动摇。她一方面要求各省将军督抚认真布置战守事宜,并继续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抗击八国联军。另一方面,她令荣禄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臣,并于北玉河桥树立木牌,牌上大书“钦奉懿旨,保护使馆”。又分别致国书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国国家元首,请他们出面“排难解纷”、“挽回时局”。将两广总督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谈判。
但是,八国联军并没有停止进攻。8月14日,进入北京。次日凌晨,慈禧带着光绪,在2000余名兵勇的护卫下仓皇出逃。令奕、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对义和团“痛加剿除”。经过几个月的反复交涉,除了参加侵略的俄、英、美、日、德、法、意、澳八国之外,又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共同拟定了议和大纲12条。12月22日,李鸿章从美国使馆抄得一份材料,立即电告军机处,转呈慈禧。慈禧看到没有将她列为祸首,也没有要她归政光绪,如获大赦。当天就电复奕、李鸿章,大纲12条,原则上照允。并发布上谕,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为了尽快地达成和议,全部接受列强提出的条件。日,奕?、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慈禧完全屈服了,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慈禧太后 -
有民间传说慈禧不是满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征。今山西长治当地传说: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长治市)长治县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儿,名叫王小慊,4岁时因家道贫寒,被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龄娥。到了11岁,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转卖给潞安府(今长治市)知府惠征做丫头。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发现龄娥两脚各长一个瘊子,认为她有福相,就收她作干女儿,改姓叶赫那拉氏,取名玉兰。后来玉兰被选入宫,成了兰贵妃。说慈禧是王家的女儿,当地提出的根据是:(1)王姓家谱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一直续谱到现代。王氏家谱上更写着:“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2)当地还传说:在西坡村外边的山脚下,还有据说是慈禧生母的坟。坟前有碑,原来是木牌,后来竖立石碑。说慈禧是宋家的女儿,当地提出的根据是:(1)在上秦村里至今保存着一处娘娘院,是慈禧入宫前住过的院落。(2)在宋家的炕上曾刨出了当年慈禧给宋家写的家信等,她娘家六代侄孙还保存着这封信。(3)在上秦村居住的宋家老人说:“慈禧太后是咱家的。”为此,宋家曾联名写信,要求政府调查澄清这件事。上面的传说,有文有物,具体生动。长治地方众口一词,画押证明,说慈禧是长治人。长治市还为此专门成立“慈禧童年研究会”。
但其实这些都缺乏证据,那封信后也经过鉴定,非慈禧的笔迹,而且不是原件,亦是破烂不堪,大打史实折扣,传说也只是传说而已,慈禧确实为满洲镶蓝旗人。
慈禧太后 -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11月15日,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同治帝的生母、咸丰帝之妃慈禧太后逝世。
慈禧即孝钦显皇后,又称“西太后”。满族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赠三等承恩公惠徵之女,1835年(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生。1851年(咸丰元年)被选秀入宫,赐号懿贵人。后册封懿嫔。1856年三月,生皇长子载淳(即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未几又晋封懿贵妃。1861年七月,同治帝载淳即位,与钦贞显皇后(即东太后)并尊为皇太后,与恭亲王奕忻计杀“赞襄政务王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玉端华、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等人。两宫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在外国列强的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及云南、甘肃等地苗民、回民起义。1874年十二月,同治帝病逝。她立五岁的载恬为帝,两太后又垂帘听政,依靠洋务派李鸿章等一伙封建官僚,开办军事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残酷镇压人民反抗斗争。1889年二月,名义上由光绪帝亲政。
“上(光绪帝)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后,她又竭力扼杀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维新运动。
1898年幽禁光绪帝,杀害了谭嗣同等六人。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与帝逃往西安,下令屠杀义和团,并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6年又宣布预备立宪。
日,光绪帝死。她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次日,慈禧病死,年七十四,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
慈禧太后 -
翡翠爱好者
热衷珠宝的慈禧太后是个地道的翡翠爱好者,曾有个外国佬向她献上一颗大钻石,她慢条斯理地瞟了一眼,挥挥手道:“边儿去。”她不稀罕喷着火彩的钻石,反而看上另一个人向她进献的小件翡翠,“好东西,大大有赏!”给了他价值不菲的赏赐。
慈禧太后 -
史学界和评论界开始客观评价。慈禧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慈禧的新政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而且成绩不小。
慈禧太后 -
身后的奢华 
“老佛爷”慈禧不仅在生前有许多奇特的经历,而且在她死后还有更令人难以置信的遭遇:慈禧的遗体在长达76年的时间里,先后三次殓入同一口棺内,遗体至今仍保存完整。
第一次入棺:1908年死后第二天慈禧被殓入棺
同治5年,咸丰帝的定陵完工。按清制,他的两位皇后慈安、慈禧的陵墓只可在定陵附近选址,并只能建一座皇后陵。当时便定下给两位皇太后建一座陵,棺椁并排奉安。慈禧看了奏折很生气:“哪个陵里葬两个太后,连妃园寝的妃子还都各自为券,这不是明着欺负我们姐妹?”承修大臣们只好提出,仿照双妃园寝的样式,在陵的后院东西并排各建宝城、宝顶、下建地宫。
不料,慈禧逼问道:“我们是两个太妃吗?谁说我们就不配一人建一陵?”这是再次打破陵制,但谁敢不听?于是,同治12年三月初九清明节,18岁的同治前往定陵,为咸丰帝行敷士礼和大飨礼后,来到附近的平顶山和菩陀山验看风水。15日,将平顶山改名“普祥峪”,为慈安万年吉地;菩陀山改“菩陀峪”,为慈禧的万年吉地。双陵于当年8月同时动工,于光绪5年6月同时完工,耗时6年,耗银500多万两。
双陵的建制本来一样,但慈安死后,慈禧一定要压倒慈安的机会来了。光绪21年8月,东陵守护大臣为讨好慈禧,上奏朝廷说慈禧陵因连年雨水,多有糟朽,急需修整。慈禧命亲信庆亲王和兵部尚书荣禄为承办大臣。结果,陵内建筑无一不修,大殿和东西配殿都从原来的揭瓦维修改为拆后重建!此次大修工程浩大,到光绪25年已拨款150万两,以后的款项更是个无底之谜。中间,八国联军侵华使工程停顿,慈禧回京后,再次来到工地亲自检查。日,工程在历时13年重修后终于完工(巧的是4天后慈禧去世)。仅三殿所用的叶子金达4592两!陵内的丹陛石,为高浮雕加透技法雕成,图案为“龙在下,凤在上”。隆恩殿周围的69块汉白玉板处处雕成“凤引龙追”,74根望柱头打破历史上一龙一凤的格式,均为“一凤压两龙”,暗示她的两度垂帘。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时三刻,慈禧走完了她74年的人生路程,撒手人寰。当天下午4时30分,掌仪司首领太监用鹅黄吉祥轿将慈禧的遗体从西苑仪銮殿抬出,5时15分到皇极殿,放在回床上。 第二天上午8时5分,在隆裕皇太后和瑾妃的敬视下,慈禧的遗体被殓入了棺内。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初四日巳时,慈禧的梓宫葬入菩陀峪定东陵地宫。
第二次入棺:1928年遭盗墓抛尸全身长满白毛
慈禧棺椁内的珍宝,价值在5000万两白银,堪称世界之最 。慈禧随葬的珍宝究竟有多少?他的心腹太监李连英亲自参加了慈禧棺中葬宝的仪式。据他和侄子所著的《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尸体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三层金丝串珠锦褥和一层珍珠,共厚一尺。头部上首为翠荷叶;脚下置粉红碧玺莲花。头戴珍珠凤冠,冠上最大一颗珍珠大如鸡卵,价值1千万两白银。身旁放金、宝石、玉、翠雕佛爷27尊。脚下两边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还有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200多枚。身左放玉石莲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树。另外,玉石骏马8尊,玉石18罗汉,共计700多件。葬殓完毕,又倒入四升珍珠,宝石2200块填棺。
一棺的奇珍异宝,聚起的自然是巨祸。她闭上眼仅20年,又一位和她同样巧取豪夺横抢暴掘的大盗,将黑手伸向了她,并将她毁棺抛尸。
慈禧死后20年,即日至10日。军阀孙殿英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陵,毁棺抛尸,掠走了全部随葬珍宝。慈禧遗体被抛出棺外,嘴里的宝珠被抠走,上衣也被扒光了,下体仅剩一条内裤。
盗案发生后,溥仪派载泽、耆龄、宝熙等人到东陵对慈禧的遗体进行了重新安葬。载泽等人钻进地宫,见慈禧遗体趴在棺盖上,头朝北,脚朝南,左手反搭在后背上。在地宫里已暴尸40多天,遗体上出现了许多斑点,长满了白毛。
载泽等人见内棺尚完好,可以继续使用,于是命旗妇用一块黄绸子将慈禧遗体盖上,将一件黄缎褥铺在遗体一侧,然后慢慢翻转尸身,正好将遗体仰卧在黄缎褥上。只见慈禧面色灰白,两眼深陷无珠,颧骨高隆,嘴唇有伤痕。众人帮扶着,用如意板将慈禧遗体抬入棺内,如意板未撤出。遗体上盖上一件黄缎被,把从地宫里拾到的慈禧生前剪下的指甲和掉的牙用黄绸子包好,放在被上。载泽又将当年得到的慈禧遗物――一件黄缎袍、一件坎肩盖在被上,盖上棺盖,用漆封上棺口,重殓完毕。
第三次入棺:1984年文物局清理内棺搬出尸体
日,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对慈禧地宫进行了清理。因为要赶在五一节开放慈禧地宫和慈安陵地面建筑,保管所领导决定将慈禧内棺留到旅游淡季再清理。
1983年12月初,旅游已进入淡季。保管所领导决定清理慈禧内棺。12月6日,清理小组打开棺盖后,看到一件黄缎大被把棺内盖得严严实实,被上盖着两件衣服。很显然,这是1928年载泽等人重殓时的原状,55年来一直没人动过。为稳妥起见,保管所领导决定先盖上棺盖,封闭地宫,将此事向上级汇报。
日,国家文物局派来了几名专家,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组成了一个清理慈禧内棺10人小组。
第二天,清理小组依次揭取了被上的两件衣服,发现了包着慈禧指甲和牙齿的小黄包。当将黄缎卷走后,慈禧的遗骸呈现在眼前,她的脸部及上身用黄绸包裹着,下身穿着裤子,裤子上绣满了“寿”字,一只脚上穿着袜子。遗体仰身直卧着,头微微左偏,右手放在腹部,左臂自然地垂于身体左侧,两眼深陷成洞,腰间扎着一条丝带。遗体仍是完整一体的,全长153厘米。
清理小组用她身底下的如意板将遗体从棺中抬出,放在地宫的地面上。在棺内喷洒了防腐消毒药液后,又将慈禧的遗体抬入棺内。这是她死后第三次被抬入这口棺中。然后将被、小黄包及两件衣服完全按原样、原位置放回。一切都恢复了原状后,又往棺内喷洒了一遍药液,盖上棺盖,封好棺盖口,木工们将残破的外椁修好后,套在了棺外。
如今,慈禧的遗体仍完整地躺在棺木内,保留着1928年第二次入殓时的原样。
慈禧太后 -
陵区内那么多座墓,他首先看中的当然是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一是因为慈禧太后的穷奢极侈在王朝帝后中最为突出,其陵寝必然豪华万状;二是慈禧太后安葬时间很近,下藏情况民间还有线索,进入地宫比其他陵墓容易。
7月4日首先掘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工兵营在陵寝各处连续挖了两天两夜找不到地宫入口。孙殿英派人把当地地保找来。地保听说是要为盗皇陵当“参谋”,顿时吓得脸色蜡黄,但又惹不起这个军长,只好说自己也从来不知地宫入口,此事老旗人也许知道。孙殿英感到有理,他立即派人找来五六个老旗人。
这些老人也不知道入口,孙殿英以为他们是不肯说出秘密,开始还好言哄劝,然后就用鞭子抽、烙铁烙。老人哪经得起这样的折磨,不到半天工夫就死去两个,有一个实在受不了,道出了离此地十多公里有个姜石匠,曾参加修筑陵墓,兴许还能记得进地宫的位置。
为了不让外人知道地宫入口,古时修筑皇陵最后一道工程的匠工,往往都会在竣工之时被埋在地下,以求秘密永不外泄,这也是封建皇权极端凶残的表现。
而这个这姜石匠实在命大。慈禧入葬时,在工匠中挑出八十一人留下作最后封闭墓道,并告诉石匠们可以从另一事先挖好的隧洞出去。工匠们立即知道死期将至,既然被选中干最后一道工序,就别想活着出去。姜石匠几天前乡里人给他带信,说他老婆给他生了个独生子,现在要他连儿子也没看一眼就死去,无论如何也不甘心。他在搬动石头时走神,脚下一滑,一块大石头砸在身上,当场就昏死过去。当时正忙碌中的监工以为他死了,怕玷污了金券(即寝宫),赶紧叫人拖出去扔到荒山坡。姜石匠醒来时发现自己不在陵墓工地,又惊又喜连滚带爬跑回家,这样捡了一条命,并保存了地宫入口的秘密。
六十出头的姜石匠突然被几个军人请到东陵来,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孙殿英对他说,请指点一下进入慈禧寝宫的墓道入口就送你回去。
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本来应该对刨慈禧坟感到大快人心的姜石匠就是一言不发,孙殿英百般引诱也不起作用。孙殿英火了,搬来刑具准备用刑,转而一想,如果姜石匠跟那两位老旗人一样经不住用刑死了,还有谁知道墓道入口?于是他转睛一想,把桌子一拍:“不说?把你儿子抓来,看老子不扒掉他几层皮!”这招抓住了姜石匠最脆弱处,还没等士兵出门,他就一声哀嚎,竹筒倒豆子般吐露出了秘密。
在姜石匠的引导和炸药的千钧神力下,硝烟弥漫中,做为永久性工程的坚不可摧的定东陵敞开在这群匪兵前,统治中国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的神秘陵寝大难临头。
不必去描述地宫宝藏的繁盛与珍贵,中国最顶尖的物质财富几乎都集中在这里。进入陵寝的士兵每人手上本都拿着一只大电筒,而在满室珍宝光芒的映射下,电筒的光全都失去了作用。
所有殉葬宝物很快全部被一抢而空,匪兵又发疯般刀劈斧砍,将慈禧的棺木打开,满棺的珍宝陪伴着这位面色如生的中国近代第一女强人。然而,此时的慈禧太后不过是一具任人蹂躏的僵尸罢了。她的嘴里含有一颗巨大的夜明珠,据说正是这颗夜明珠致尸身不腐。士兵伸手去取,不料宝珠向喉咙滑去;于是,几只粗黑的大手按住她的头颅,一只拳头击在她的脸上,咯咯两声,慈禧满嘴牙齿尽落,宝珠却未滚出;再是几根大手指粗鲁地掰开她的嘴,宝珠抠出时,她的脸颊也被撕破。
劫取棺内宝物过程中,她的尸骸被抛出棺外,脸朝下趴在泥水中,一手反扭在身后。
无尽宝藏展开在眼前,众官兵发疯般劫掠着。孙殿英规定先将宝物集中再分配,谁也不得私藏。但在这旷代财富的强烈刺激下,人们哪里还能控制自己?孙殿英咬牙切齿,下令谭温江向疯狂撕抢的官兵们开枪扫射,尸体不断倒下,终于控制住了局面。然而还是有人将珠宝偷藏在内衣里,含在嘴里,甚至塞在肛门里……
这可能是史上最著名的盗墓活动。在那阴森神秘的地下墓穴里会发生什么,留给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最令人瞠目的传说,可能不是墓内宝物的神奇,而是慈禧太后被奸尸!
据说,慈禧棺木打开后,看到她面色如生,肌肤白皙饱满,一名盗墓士兵居然动了邪念,扯下裤子就行奸;不料尸身因见空气,瞬间萎缩如鬼,让这个盗墓兵立即败了兴。
生前最为穷奢极欲的慈禧定东陵盗毕,孙殿英又命去挖清朝最盛时期乾隆皇帝的裕陵。挖法与前一样,也是用炸药开墓道入口。
乾隆的地宫果然规模更大,更富丽堂皇。开棺之后,死去一百二十九年的乾隆尸身已腐,仅剩发辫、头骨和肋骨等。匪兵们同样迅速将满室宝物抢劫一空。
和慈禧墓中不同的是,乾隆是清代最为风雅的皇帝,他的陵寝内还有多幅珍贵字画。匪兵只识金银珠宝,这些艺术珍品被野蛮地毁坏殆尽。
孙殿英还想盗掘顺治的孝陵,因听说顺治帝于生前出家在五台山为僧,该陵里的棺系空棺,没有宝物,便没有下手。接着再准备盗康熙的景陵,不料还未挖到地宫,就流出黄水,越流越汹涌,顷刻间地上已积水二尺多深,匪兵们就没敢再继续。
以军事演习为名严密封锁着的清东陵内,经过七天七夜的疯狂盗掘,7月11日,孙殿英满载而归。
慈禧太后 -
说到有关晚清政局的影视作品,慈禧太后是不可缺少的人物,主要有:
《火烧圆明园》(刘晓庆饰慈禧)
《垂帘听政》(刘晓庆饰慈禧)
《一代妖后》(刘晓庆饰慈禧)
《大太监李莲英》(刘晓庆饰慈禧)
《少女慈禧》(刘雪华饰慈禧)
《血染紫禁城》(米雪饰慈禧)
《戏说慈禧》(丛珊饰慈禧)
《走向共和》(吕中饰慈禧)
《日落紫禁城》(斯琴高娃饰慈禧)
《天下第一丑》(马羚饰慈禧)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斯琴高娃饰慈禧)
《慈禧西行》(邓婕饰慈禧)
《孙中山》(奚美娟饰慈禧)
《船政风云》(韩再芬饰慈禧)
《十三格格》(吕丽萍饰慈禧)
《德龄公主》(吕中饰慈禧)
《一生为奴》 (又名《恭亲王传奇》袁立饰慈禧)
《马江风云》(又名《马江海战》谢芳饰慈禧)
《总督张之洞》(谢芳饰慈禧)
《壮士出征》(谢芳饰慈禧)
《一帘幽梦》(陶红饰年轻时的慈禧--兰儿)
《台湾1895》(潘虹饰慈禧)
上一人物: 下一人物:
::相关人物简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车臣战争中国的的态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