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弦论和佛学自性发时业识来空解释空无是否互有共通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前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    序言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 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 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 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  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  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  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  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  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10-8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  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  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 即寿命大致是 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  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  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  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单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  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长值,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  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  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  “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  要得到一棵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  由此可见,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  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  在苹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  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藏”)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  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如经文所说:“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  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  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  (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  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源,缘,空不了  就像骨牌,  这里消失的  哪里肯定会有重生了     我不认为质量转变能量  我更认为他是物质重组引发的能量释放,虽然是裂变,仍然是
  朱清时的这种类比实在荒唐。西游记中老孙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这是比现代任何交通工具都快,难道我们的发展是在后退。空想与真正的实践的很大的距离。至于认识的观念古今未免有共通的地方,但绝不能因此而抹杀其本质的区别,
  道、缘起和关系三者异名同谓,其理同出一源。  
现象世界不是“关系的实在论”,而是“关系的存在论”。道“似或存”,綠起性空,关系是非甲非乙的间体,三者皆为万物变化的枢纽。我们看到的颜色,是“有物混成”;我们听到的音乐,是綠起性空,苏轼有诗为证“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我们抽烟,需要有火,火的燃烧需要氧气等等,一切现象都靠关系来显相。  
有人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种说法是夜郎自大,佛经里有个木匠与画家的故事,讲的是人各有所长,应该互相取长补短。  
人生短暂,相聚是缘,共证菩提,同奔极乐。  
  道的本质是实有,  道的变化是源或关系或玄
  朱清时先生迷信佛教,他利用佛教的“因缘聚合”(也就是他理解“关系”)来解释物质,这是错误的!与其用关系,或者物理学的弦论解释世界,我看还不如用一元场论来解释世界来得更为准备和正确!
  朱清时先生迷信佛教,他利用佛教的“因缘聚合”(也就是他理解的“关系”)来解释物质,这是错误的!与其用关系,或者物理学的弦论来解释世界,我看还不如用一元场论来解释世界来得更为准确和正确!
  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位盲人,上前问我,师付你知道什么是白吗?我心想,这是三尺童子皆知之的问题,也来问我,不想答他;但又想,人家尊称我为师付,来而不住非礼也。于是,我不加思索对盲人说,你知道什么是雪吗?  
盲人:知道啊。  
我: 那雪就是白的。  
盲人:哦,原来白冰冷。哂哂,师付谢谢你!  
我: 见盲人还没弄懂, 马上又补充说, 你知道什么是米饭吗?  
盲人: 知道啊。  
我: 那米饭是白的。  
盲人: 师付,你怎么不直说呀, 白原来喷香。  
我被盲人搞糊涂了, 一下子被惊醒, 原来是南柯一梦。请各位网友告诉我, 究竟盲人太笨, 还是我不会解释呢? 又应该如何与盲人话白呢?  
  楼上说的好
  太弦了,真不好理解。
  我是普通人,看不啥懂
  我先收录回去再说!
  弦理论好像还没有证实!  以一个没有证实理论来论证物质世界不存在,这太悬了!  物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朱清时是高人,能用这么简单的方法把话弦论讲清楚
  朱清时是一莫名其妙的人,当科技大学的校长,却满口的佛。  这样年纪的人,所有的能力也就剩这种扯淡了。 有本事靠宗教学说作出真实的物理发现,别这么别人出了成果,自己装作“早就明白”的样子  如果佛这么伟大,那么当年佛教兴旺的中国日本之类的,面临不懂佛的殖民者的时候,怎么死的那么难看?  
  所有在物理界作出了伟大贡献的人,没有一个信佛的。  反而此人还有脸面声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佛教是万字军,当然在最高点了,所有的宗教都如此。但是科学不达顶峰,十字军不东征,不把万字军逼到原点。永远就达不到顶峰
  先人留下的佛学是对的,后人的发展是局限的。先人的科学是先进的,但封装起来,无法让人类理解,后人发展的科学尽管粗浅,却是最真实的。
  所以伟大的科学家,最后都研究神学。牛顿如此,爱因斯坦也如此。所有的十字军在不断地打败万字军,节节胜利的时候向万字军诚服,接受洗礼。这就是道。
  十字军代表西方,是基督教,是犹太人,是美国,是现有的科学,文化。万字军的根在东方,科学很快会干掉后人发展的一切宗教,包括儒佛道伊斯兰基督教。然后向最初的神话诚服。
  作者:任之晓
回复日期: 7:41:00    所以伟大的科学家,最后都研究神学。牛顿如此,爱因斯坦也如此。所有的十字军在不断地打败万字军,节节胜利的时候向万字军诚服,接受洗礼。这就是道。    牛顿时代,人人信教  爱因斯坦初期是犹太教,后期则根本不信教  驳斥过N遍的谎言,你还拿着讲,可笑。
  现代人妄解佛意而已。看到解释“空”的我一概略过。所谓空,原本是般若境界,以世俗谛而言,既无法体会也无法表达,所以用一个“空”字假说。境界不到,既没必要也没能力理解,所以一切说法皆妄说而已。
  善哉善哉,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  教授的情结上,有个非常玄妙的潜台词。
  中国人以数学的思维阐述物理学的本事,是天下第一,连美国都不能及。  
我走进天津图书大厦,随手拿来,都是天津大学的诸位教授们编辑的物理书籍。  
里面全是数学公式,我不知道这是讲数学,还是讲物理。  
物理学高深精要。  
好像大家都信神灵了,并且肯定神灵的意义,这是正确的。  
我们相信神学和物理最终会合成一种思维。
  现代文明与“人造”现在、“人造”时间    /Article.aspx?artId=3505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  佛家唯识常说藏识,一切都有此出,所谓的境风识浪。谁能说说这里的境风何来。
  与佛无缘的人请不要进此贴,这是一种顿悟,没有顿悟的人永远不知道佛为什么说出那么多看似无聊的东西。所谓佛度有缘人,什么为有缘,有缘的人就是悟的人。西游记最后一集,如来让唐三藏放下身上多余之物,开始他们都没能理解。我却一下子就明白了。
  在高二时,一日看到我们班团支书和一漂亮妹妹一起在校园里行走,便冲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说道:“你这个女朋友哪儿找来的,不错嘛!”只见他大窘。  
 我于是很得意的回到教室,就听说了我们班换新班主任的消息,然后就见到了那位漂亮妹妹走上了讲台……  高校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特色专业等网站制作,考试系统、管理系统、仿真课件等制作,请登录网站www.ltpower.net查看,专业的服务,为您解决项目烦恼!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
朱清时院士    来源: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http://www./wbf/kxjkfj/11438.htm    序言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   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1]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他写道: “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   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 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 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这就是说,     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 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 却又说不清。 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2]。     你可能会问, 究竟什么是物质? 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的起点和终点。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 同一个物体, 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 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8226;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π&#177;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   &#215;10-8秒,即π&#177;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寿命是0.84&#215;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215;10-19秒。比起π&#177;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什么是弦论呢?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 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 看起来像粒子, 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 弦理论中的宇宙弦(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 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所有的基本粒子, 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 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简言之, 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 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 它们不断在产生, 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 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参见[3]) !     有人会说,   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    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   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单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 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   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4]。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 这是一个事件, 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首先是光的波长值, 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 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 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 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 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 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其次, 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 如眼睛正好睁开, 没有色盲, 往正确方向看, 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 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 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要得到一颗苹果树, 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 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颗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 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 种子才会发芽长大, 最后长成一颗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 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 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 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 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 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 加上细心照料, 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由此可见, 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 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 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 甚至消失了, 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在苹果的例子中, 如果天旱缺水, 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 因缘散尽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   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5]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海)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如经文所说:“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转引自[6])。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
  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    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注释:  [1] 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第536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   [2]罗嘉昌:《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3]B.格林:《宇宙的琴弦》,李泳译,湖南科学技技术出版社,2005年。   [4]罗嘉昌:《关系实在论:纲要和研究纲领》,载《场与有》(一),第78页,东方出版社1994。   [5]潘宗光:《佛教与人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6]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九卷《愣伽大义今译》, 第三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问:既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又何来,内外境风的吹荡,  因内外境风的吹荡,如是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问:既原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为何在因内外境风的吹荡,又变成了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而无有止境。  这哪里还有轮回,不就是单一射线吗?
  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问:既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又何来,内外境风的吹荡,    因内外境风的吹荡,如是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问:既原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为何在因内外境风的吹荡,又变成了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而无有止境。    这哪里还有轮回,不就是单一射线吗?  -------------------------------------------  这里要分清“本体”[藏识海]和“本体之外”的划分。弦论描述的是物理现象,佛学表达的是精神现象。一种是逻辑思维推演出的思想,一种是“会意通[神]的精神境界。在现象中没有可比性。物理学家登上物理学的高峰,看到另一座并立的佛学高峰。我认为:单纯的“藏识海”思想并不能和弦论共通,或者说:没有多少共通性。问题是佛学的“缘起性空”的思想和弦论的“琴和乐”的分立比拟,确实不好理解。并且还涉及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先写下,再思考。
  没懂&#183;&#183;&#183;
  一首乐曲反反复复的弹奏是不是轮回?
  梁天傲
看来是可造之材啊~~~~~~~~~~~~    混沌~熵~
ok? 你滴明白??
  明白了混沌或熵的概念~    你就知道,世间一切,全他妈的扯jb蛋~~~~~~~~~~
  作者:paradisekeeper
回复日期: 13:19:00
    明白了混沌或熵的概念~        你就知道,世间一切,全他妈的扯jb蛋~~~~~~~~~~    ===========================  你只不过听说过熵而已。知道自由能是什么东西不?不知道就闭嘴老老实实一边呆着去。
  云云同痛:你目前的理解麽错~~~你可以再进一步去想,单一射线的终点是什么?你可以向物理或空间方面去联想~~~~~~~~~~      信不信我,你们都会永生,只是我们不能感知罢了~~~~~~~~      
  这个平面空间,你们的pepe哥哥我,是第一圣人~~~~~~~
  基本理解,感谢撰文。    请教关键问题:谁令“藏识海”的风刮起?弹琴(拨弦者)是谁?还是宇宙极点大爆炸一发不可收拾的“弦震”引起?是永恒的震动?还是会终究寂静的一夜?这个第一性“因”与关系“缘”会散尽终不合的寂灭否?
  望山餐霞 :风动?树动??实际就是你的思想在动~~~~~~~~~~~~~~    本来无风,何来风~~~~~~~~~~          
  作者:paradisekeeper
回复日期: 21:23:00
      望山餐霞 :风动?树动??实际就是你的思想在动~~~~~~~~~~~~~~        “风动树洞” 已知晓禅定境界,不动则寂灭则往生。    如无第一次的“动”--“你碰我撞”何来六界轮回 ? 只想知晓第一次的“动”源自哪?科学上有无解释。佛曰无曰?  
  呵呵,连我也说不清~~~~~    我只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思想的放射~~~~    既然我存在了,我就不去考虑其他的了~
  作者:paradisekeeper
回复日期: 21:23:00
      望山餐霞 :风动?树动??实际就是你的思想在动~~~~~~~~~~~~~~        本来无风,何来风~~~~~~~~~~  ========================================================  为什么思想会动?思想是从哪来的?
  不知道~我也不准备去了解~~~    向更高一层思想进发,我才可能告诉你们~~~~~~
  好贴,mark
  原来整个是世界不是物质的世界,是弦的世界。
  讲得很通俗哦
  果然可以以琴入道
  不懂  我想问问宇宙弦是不是实在的?  波浪和音乐纯粹就是虚的?
  我好象了解一点了.确实受益菲浅
  不赞成这个标题.    1、现代物理学不会超过300年,佛法旷劫、阿僧祗劫、算术比喻所不能及,,,,,;    2、文中提及的禅境从分类上来说,是愚夫所行禅?还是观察义禅?    3、楞伽里佛所说的“九种外道”观点就包括了目前物理学最前沿的认知过程;佛打过一个比方(为方便通俗说):金这种物质,尽管形状、性质、包括组合等等怎么变化,但本质是不变的;    4、缘起性空--南怀谨在楞伽大义今释第三部分中有简要描述,更多的请参看《楞严经》前三章;    5、现代物理学是知行(不完全等同于中国传统知行合一的知行),禅是觉行;    6、现代物理学家可以多看看佛经,来获得正确的世界观便于指导方法论;    7、曾经天涯有个贴讨论光速,有人说意识更快,呵呵,我举个例:意生身比较快;    8、弦理论原来网易论坛有个上海的朋友好象了解得比较多,可惜记不起他的网名了;    9、古希腊原子论:德谟克利特和他的老师留基伯首创,二者都有先哲的传承,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一种物质;        苏--柏--亚三师徒:    苏格拉底认为他的一生是被精灵所护持和支配;柏拉图的灵魂不灭论;亚里士多德称科学、物理学为第二哲学,认为第一推动力的存在;        以后大家别随便说中庸什么害了中国人,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是美德的特征、道德的标准,中庸---mesotes.        莱布尼兹把单子看作精神的实体,认为上帝是最高级的单子;        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凡物皆数,本论坛内也有网友这样认为;但作为数学家的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是转世的;        无论对单体粒子怎么科学的发现,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佛经中一句话可以概括:“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有边就意味着无边。    尽管不赞成原作者提出的这个观点,但非常赞同他的另外一篇文章&学校是净土社会才有希望 &        用记者问作者---您最希望传承下来的价值观是什么?    作者的回答是:不跟风,不盲从,按科学规律办事。  
  顶!找到楼主的博客,可去看看http://putizi108./
  好文,顶了。。。楼主这样说,那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也就统一了,就像波粒二相性一样。。。都是弦振动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或者另一种可能是把物质理解为弦振动,那意识就是物质之间的共振现象。。。
  朱老先生恐怕搞混了科学与学科的区别。学科可以有好多,例如:历史、文学可以归入人文学科,佛教、道教归入宗教学科。物理,数学可以归入科学的范畴。不同的学科都允许提出假设,例如:历史学家可以提出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由于历史已经散失在浩淼烟波中,于是历史学家可以翻阅陈年史书,寻章择句,但历史学家一定要分析每本史书的背后不同的动机,以论证其可信性,这就是历史。而编一个故事,只要说得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就可以的,那是文学创作。而宗教学科,只需要找到某个宗教领袖在说得某句话就可以了,信不信由你。  但这些在科学上都不可以,你提出一个假设,必须有严格实验数据,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推导。例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基于2年的天文观察,并计算出几大行星正确的运行轨迹。而伽利略进一步提出宇宙的观点,更加是基于他通过望远镜已经看清月球是一个表面凸凹不平的星球,并且发现其他行星的运行规律,超出日心说的范畴。  所以错不在朱清时提出禅学解释科学的观点,错在他提出这个观点后,根本没有任何科学分析和实验证据。因此,朱清时的科学观已经完全蜕变到玄学的范畴。从这一点看,他应该请辞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职位,改申请中国佛学院院士。  当然有些现象科学无法解释,那是科学暂时还没有发展到足以证明的地步。那就去努力研究,就像牛顿无法解释苹果为何掉在地上,而不是飞上天去。牛顿努力研究了,所以提出了万有引力。每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用科学的手段去分析和证明,这是一个科学家应该毕生努力的方向,这是科学家的毅力。当自己无法证明时,应该勇敢承认这是科学无法探知的领域,这是科学家的勇气。  朱清时既不努力研究,又不能勇敢面对自己的无知,反而用我想。。。,我觉得。。。,或者是某大师的书上如何说。。。的方式来归纳解释问题,说明他既不能使用科学的手段,又没有科学家的毅力和勇气。请问他还配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吗?
  其实西方学界对于藏传佛教的研究比我们深入多了,哈佛大学医学院在1967年就开始进行佛教中“禅定”的研究了,这按照密宗的说法,叫做“拙火瑜珈”。有心的人去查看“身心交互论文”就知道了。目前在美国很多一流大学,对于与佛教(只要是藏密)的研究已经完全超过我们的想象,只是他们将其去宗教化而已。朱清时先生的表述一点也不稀奇。
  朱院士的几篇文章很有趣《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现代科学和佛学中的宇宙本体》、《量子意识现代科学与佛学的汇合处》、《物理学走近阿赖耶识》《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
  朱清时好样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好样的。我相信中国一流大学,会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席之地,我相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性发时业识来空解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