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理论体系包括哪些主要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及意义来源:上传者:时间: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及意义
经济学院 2008级经济学本科 赵思思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
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本文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提出到最终形成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其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的指导意义和对国际社会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大政方针、政策举措,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取得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这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的战略构想,走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和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断。这一重要命题以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为主线,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
1987年l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九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标志着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确立了其在全党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展开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念,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理论升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创新实践的精神,实现了中国的腾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多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因此,始终不渝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识,不断提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的发展实践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就理论体系本身来看,有利于提升人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认识,把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本质和内涵;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来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而使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还将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的总结和经验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 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必将极大地推动不同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修订
[2]李 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贡献与历史地位[J].《实事求是》2010(02)
[3]卫刘华,近年来巾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综述[J].中共**市委党校学报.2006(02)
[4]万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进程、现实特色及未来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01).
该篇范文(全文共有3953个字)可完全免费阅读或下载全文。香当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每一篇范文均为原创WORD文档,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阅读与下载全文:
点此阅读该doc格式WORD文档全文---
点此下载该doc格式WORD文档全文
上篇:下篇:
今日新增会员:467
今日新增文档:59
本站热门范文推荐
香当网常见帮助习近平系列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中新网
习近平系列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集中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内涵丰富、基础坚实和特征鲜明彰显讲话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讲话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实践和理论的主题,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是贯穿讲话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个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中国道路、中国梦、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三个倡导”、依法治国、执政根基、群众路线、反腐倡廉、“三严三实”、从严治党、意识形态建设、一国两制、“一带一路”、和谐世界、“亚太梦”等基本范畴,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一个对党和国家发展全局起着统领作用的科学理论。
  讲话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讲话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讲话要求全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提出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以钉钉子的精神,把工作做实。讲话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讲话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开阔了我们认识事物的角度视野,丰富了我们把握问题的思维路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的当代表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讲话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一是科学性。讲话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用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始终做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指南。二是实践性。讲话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把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探索上升为规律性认识,并用来指导新的实践,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三是时代性。讲话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以科学思维审视时代,充分吸纳借鉴当代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谋划发展、引领中国进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四是民族性。讲话在科学理论的表现形式上极具中华民族的特色和神韵,用朴素的话语表达深邃的道理,容易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真正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和自觉实践。五是开放性。随着实践的深入,讲话的理论内涵还会继续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
  丰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作出创造性科学回答的同时,讲话还围绕“什么是改革、进行什么样的改革、怎样改革”这一时代课题,科学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深刻反映新的社会诉求和人民期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鲜活元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讲话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象一致、主题一致,都是探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问题。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问题进行全面系统阐述,充分体现了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在中国发展道路、中国梦、群众路线、党的建设、依法治国、科学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意识形态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等方面,讲话在理论内涵、范畴体系和语言表述等方面明显地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是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勇担历史使命,开创发展新局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讲话能够承担起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讲话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制度的政治承诺,是深刻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奠定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讲话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论述,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共识;讲话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原则和科学方法,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宣示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和勇气;讲话关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强调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强调民生改善和环境保护,是对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对我们党关于科学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讲话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所作的论述,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讲话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宣传思想工作、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等方面的论述,科学回答了当前面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紧迫问题,对做好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讲话指导我们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鲜明的执政风格、朴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真诚信赖。用中国梦点燃了亿万华夏儿女心中的激情,凝聚了海内外华夏儿女的意志,形成了巨大合力;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迈出重要步伐;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扩大同世界各国各方利益汇合点,“世界命运共同体”“亚太梦”“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坚持以加强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制定实施八项规定,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一个风清气正的时代正在来临;强调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坚持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保持中国改革正确的方向,以简政放权、释放改革红利、实现公平正义为特色的新一轮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回应和解决了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时人们的思想疑虑和深层困惑,必将起到统一思想、澄清模糊认识的巨大作用,焕发全国人民奋勇前进和创造热情的强大动力,继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的轨道上奋力前行。(丁晋清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编辑:吴涛】
>相关新闻:
>国内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日 15:50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沪)
作者:韩庆祥
内容摘要:
关键词:辩证法;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特征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首先应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其次从一般和特殊的辩证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由此可看到它“解决问题”、“思维方式”、“发展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最后,应运用哲学思维分析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中国国情、总结中国经验、运用先进方法、研究中国问题、形成中国道路、促使中国成功的我们自己的理论;这一理论体系确立起了“以研究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研究路线”和“问题向度”。用矛盾思维总结、提升影响当代中国发展的中国模式,即“一元主导、二基和谐、自主创新”。  关 键 词:辩证法;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特征  作者简介: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03-0008-07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质上是总结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一种历史启示,是对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无法完全回答当今中国实践提出的问题的一种反映,是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推进社会主义创新的一种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是运用一系列历史辩证法的过程,没有这些历史辩证法的运用,就提不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要的是抓住其深层的哲学方法论。  一、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应运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法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强调实践是理论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从书本和伟人言论中产生的,而是从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教训中、从总结人民群众的智慧中提升出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教训和人民群众的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的实践土壤。  从哲学上来讲,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在逻辑上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其实践基础上提升出来的。  (一)动员参与期: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与邓小平理论  中国受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影响最大、束缚最多。过去我们在看待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教训及其哲学根源,就是以唯书、唯上的思维看待社会主义,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出发看待中国的社会主义,认为中国可以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多注重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没有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看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根本任务,犯了跨越历史阶段的错误。由此,冲破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并在社会主义观上解放思想,是中国迈开改革开放的突破口。邓小平理论首要就是通过分析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来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问题而确立起来的,也是围绕这一问题而进行创新的。  在邓小平看来,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必须运用实事求是来把握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1978年以后,我党领导了实践标准的大讨论。实践标准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理,其政治意义在于冲破“两个凡是”,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的实质是改变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发点,这就是从中国特殊实际出发。从中国特殊实际出发,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的著名论断。这意味着中国的社会主义还是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应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是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基于上述认识,邓小平提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正是这种正确的认识,当然也正是邓小平理论,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首要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三个有利于标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构成邓小平理论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五个基本内容,而通过改变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来寻求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  这里,邓小平理论实际上就是动员参与期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哲学基础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  (二)表达诉求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影响上层建筑的变化。在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程中,必然利用和发展市场经济;在发展生产力和市场经济过程中,各种力量竞相迸发,各种社会阶层都在为创造社会财富发挥作用,我国社会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当这些力量和阶层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多样化的态势日趋发展的时候,就会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各种诉求。这意味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即中国的社会存在)在逻辑上进入了“表达诉求期”。“市场经济”、“社会多样化”和“各种诉求”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方位、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到我国上层建筑、尤其是党的执政问题上来,就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两大历史性课题:如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如何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课题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如何解决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这一问题的政治表述,就是要“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就把如何通过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来解决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问题逻辑地提了出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理论,着重从两个方面回答这一问题:首先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涉及党的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着重围绕以下展开,一是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二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力求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是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涉及党的建设的功能和实效。主要包括提高“五种能力”和“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两个基本内容。上述认识最终提升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质上就是表达诉求期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哲学基础就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理论。  (三)整合凝聚期: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发展的实践上。在日趋多样化的社会,当务之急就是解决社会发展的活力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相统一的问题。由此,首先必须针对当今世界、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回答如下问题:我们的发展依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没有变,这一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没有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即主观辩证法反映的是客观辩证法,因而应把发展看作第一要务;过去我国一些地方在实践中的发展往往重物轻人,付出不少代价,而且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根据手段和目的、社会物质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辩证法,我们应把以人为本看作发展观的核心;过去我国一些地方在实践中的发展往往是片面的发展,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结果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全面、联系原则以及原因和结果的辩证法,我们的发展应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与统筹兼顾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来的,这样的发展观能解决社会活力和社会和谐相统一的问题。  这里,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整合凝聚期关于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焦艳)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