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如何防止部分金融领域“脱实向虚”?

查看: 18316|回复: 13
窃以为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国未出兵印度导致印度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后患无穷中国失策
在线时间 小时
第三次印巴战争
百科名片 吸血鬼战斗机
1971年底,印度因东闹独立而出兵,与巴基斯坦在再起冲突,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双方于日实现停火,东巴基斯坦从独立出去成为今天的孟加拉国。
名称:第三次印巴战争 地点: 时间:日 参战方:巴基斯坦,印度 参战方兵力:印度17万人 巴基斯坦30万人
概述  1971年的印巴
第三次印巴战争
战争已经过去快40年了。那次战争虽然已经从许多人的记忆中渐渐淡忘,然而,许多疑问仍在一些专家人员的脑海里萦绕。1971年底,印度因东闹独立而出兵,与巴基斯坦在再起冲突,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双方于日实现停火,东巴基斯坦从独立出去成为今天的孟加拉国。[1]
背景  1971年3月,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建立“”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7月,印度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战争计划。与此同时,印度积极进行大国外交,为发动战争做好充分准备。日,印度与苏联签定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条约的签定既表明这次战争得到了苏联的积极配合,又限制了等西方国家的干涉行动。与此同时,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于10月23日启程开始对美、法、英、、比利时、等西方国家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以摸清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底牌。对于美国总统提出的印巴双方都从共同边界撤军并由联合国观察员小组予以监督的建议,印度表面上说可以考虑是为了稳住美国,但内心是绝对不会接受的,因为这样以来就失去了发动战争的最佳时机。而对于,印度更是进行了精密的分析:当时中国正处在进入联合国的关键时期,还有国内的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出兵援巴的可能性极小。这样以来,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单凭印巴双方各自的力量进行较量,印度获胜的希望极大。[2]
实力对比  到1971年11月为止,双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毕。印度在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个军部、7个师,空军12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6艘,约17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个师8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300架,海军舰艇20艘,约30万人。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空军两个中队,作战飞机17架,约9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6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0余艘,约25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印军占有明显优势,巴军处于劣势;在西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印军略占优势。
过程  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12月3日下午,巴基斯坦总统被迫宣布对印度的不宣而战发动反击。对于印度来说,这一宣战正中下怀。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兴高采烈地向全国宣布:“孟加拉的战争已经变成对印度的战争了。”至此,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了。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在东巴战场,印陆军在海、空军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从东、西、北3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在三个作战方向的印军先后完成对合围攻击的作战准备后,印军开始向达卡发起总攻。印军第50伞兵旅首先在距达卡30公里的东北要点格迪实施空降作战,一举切断了巴军退路,向南直逼达卡。12月15日,印军完成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东巴守军于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东巴战场的攻防作战遂告结束。
  在西巴战场,双方进行了以空战为主的交战。印军凭藉其空军力量的优势,力图重创巴空军于基地,破坏巴交通运输线,孤立巴军各战场的相互联系,阻止巴地面部队机动和集结,达到削弱与钳制西巴地面部队的目的。巴军则努力加强要地防空,钳制与削弱印空军作战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军的空袭行动,保障地面作战的进行。交战结果,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在空中较量的同时,双方也进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战行动。两军各有攻势行动,其中印军以多路发动进攻,先后占领了西巴信德省和萨克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此时,印军已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因此印度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动至此结束。
原因分析  1、短期原因  
 巴基斯坦建国之后,其国土被分为东西两块。东巴与西巴之间隔着印度的国土,相距两千多公里,虽然两地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但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巴独立之后,虽然东巴人数占全巴的人口56%,但其中央政权基本上掌握在西巴人手中。因此,东认为在国家机构中受到排挤和歧视。而在经济方面,东巴的农产品为巴基斯坦创造大量外汇收入,而东西巴之间在上长期严重不均,东巴的大量收入主要用于西巴建设,东巴仅能得到其中的20%左右,而西巴农业发展速度4倍于东巴。东西巴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矛盾也随之加深。在文化上,尽管巴基斯坦有54%的人讲孟加拉语,中央政府却坚持将西巴人使用的乌尔都语作为国语。长期以来,东巴孟加拉人为争取自的权利而进行斗争。
  1970年巴基斯坦大选,这一斗争达到了顶峰。大选中,在东巴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人民联盟”以穆吉布.拉赫曼为首获得胜利,在国民议会中占多数席位。其提出的《六点纲领》主张东巴自治,遭到了巴中央政府的拒绝。这一分歧使巴国内政治局势日益紧张。1971年3月,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以东巴法律和秩序失控为由,派军队进入东巴镇压。孟加拉人出于对巴军队及政府当局的愤恨和恐惧,纷纷背井离乡,逃亡印度。人民联盟被宣布为非法,其领导人被监禁,人民联盟有一些成员逃往印度,于1971年4月在印度建立“孟加拉国临时政府”,东、西巴分裂了。巴基斯坦内乱本来是一国的内政,与印度毫无关系。但印度借口巴总统叶海亚?汗对东巴孟加拉人的军事镇压以及大量东巴难民流入印度,预谋武装干涉巴基斯坦内政。
  2、长期原因  
 首先,遗留下来的领土争端后患无穷,使两国关系难以有实质性的改善。印巴独立不久就因为三个较大的土邦——、朱纳加尔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大打出手。由于在朱纳加尔和海德拉巴连续失守,巴基斯坦不能容忍印度继续在克什米尔土邦得势,因而采取了强硬立场,不惜多次兵戎相见。
  其次,宗教冲突频频发生,矛盾难以调和。按照宗教因素实行的分治并未能解决的宗教矛盾和冲突。建立单一宗教成分的国家目的还是没有实现。在印度仍然有三千八百多万伊斯兰教徒,而在巴基斯坦留下的徒不止一千万人。巴基斯坦或是印度国内发生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冲突都立即会在对方国内引起反应,并上升为两国关系问题。
  第三,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加剧了印巴间的矛盾。印度自独立后,一直同苏联保持着良好关系,是苏联向第三世界渗透与扩张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美苏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苏联打着支持民族独立运动的旗号,指望通过加强与印度的关系来扩大自己在第三世界和不结盟运动中的影响,苏联领导人曾声称:“当各种各样的外部势力向捍卫切身利益的印度施加压力的时候,苏联总是和印度站在一起。苏印关系是两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典范。”在印度同邻国的争端中,苏联明显袒护印度。这一点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面对印苏的准同盟关系,美国曾经设想过同印度结盟,但的不结盟政策未能使美国如愿以偿,于是美国将南亚政策的重心从印度转向巴基斯坦,密切同巴的关系以其作为南亚战略的平衡力量。从1954年起,美国开始对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这一决定长期损害了美印关系的发展。随后,美国又把巴基斯坦拉入和巴格达条约组织。美国“重巴轻印”的南亚政策使印度认为,其政策和举动威胁了自己的国家安全。美苏在背后各自支持一家,这样就为印巴矛盾的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后果  首先,这场不到一个月的战争将巴基斯坦一分为二,占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积16%的东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孟加拉国。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愿望得以实现。从此,上各国力量对比发生明显的变化,被肢解后的巴基斯坦进一步拉大了与印度的实力差距。印度成为南亚唯一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大国。
  其次,在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美国担心苏联在南亚起到支配作用,因而在战争中采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尽管美军并未直接参与战争,但战后印度同美国的关系还是降到了最低点。由于印度逐渐成为苏联推行南下战略的前哨基地和对抗中国的战略伙伴,印苏关系持续升温。美国清楚的看到,苏联正在利用同印度的关系进入南亚次大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影响和势力。美国在南亚的战略收缩态势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苏联实施南下战略,为苏军进入埋下了伏笔。
  第三,孟印巴三国关系的曲折变化。孟加拉国建立两年多后,1974年4月,印、巴、孟三国外长就遣返战俘问题达成协议,三国关系趋于正常化。1975年10月孟巴两国正式建交。1975年,孟加拉国发生军事政变。新政府一反对印度的亲密态度,大力发展与的关系,并开始恢复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之后孟印两国之间又相继发生了关于法拉卡河水分配纠纷、印度停止对孟军援、两国边界冲突、问题等一系列事端,孟印关系发生严重逆转。
在线时间 小时
印巴分治目录
  基本信息   英国把统一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地,以便殖民统治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日,孟买港两万余名水兵发动起义。到2月21日,印度海军官兵全面加入起义。英国殖民当局尽管用军舰、重炮镇压了起义,但也不得不承认,“不能依靠军队在印度维持殖民统治”了。就在印度水兵起义的第二天,英国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急忙宣布派遣内阁使团前往印度,就印度独立问题进行谈判。   为彻底解决在南亚次大陆存在多年的宗教冲突,1930年,著名穆斯林诗人、思想家和哲学家穆罕默德·伊克巴尔第一次提出了穆斯林建立自己的国家——“巴基斯坦”的主张。这一主张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众多穆斯林的支持。1942年,英国教授科帕兰在《印度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对印度“分而治之”的治印大纲。他主张把印度分为三个统治区,即印度教徒区、伊斯兰教徒区和土邦。这一计划正符合英国当局的想法,因而很快被采纳。但是,印度共和国的奠基者“圣雄”甘地和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始终坚持印度是一个民族的理论,反对印巴分治,反对巴基斯坦单独组成一个民族国家。用甘地的话说,以分裂印度的方式解决存在多年的民族问题,就好像是“砍掉脑袋,摆脱头痛”。   蒙巴顿方案   日,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抵达印度,接替已被宗教仇杀搅得焦头烂额的韦维尔。路易斯·蒙巴顿是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孙、当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堂兄弟,此前曾任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到达印度后,发现情况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蒙巴顿形容自己“犹如坐在了一艘着了大火,且装满火药的轮船中”,如不迅速采取措施,一旦火药爆炸,就有“船毁人亡”的危险。   1942年3月,英国政府曾派掌玺大臣、下院领袖克里普斯前往印度,许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领的地位。克里普斯到达印度后,提出了英国对印提案,也就是“克里普斯提案”。其内容是:英国与印度磋商后,决定发表使印度在最短时期内成立自治政府的提案,提案的内容是建立新印度联邦,使之成为自治领,其地位与英国本国及其他自治领各国相等,不论在内政和外交上,均不隶属他国。但方案中又提出,英属印度的土邦有权不加入新建立的印度联邦,这就使得有可能在印度原有土地上建立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从而为印度的分裂打开方便之门。同时也意味着,拟议中的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有可能单独立国。“克里普斯提案”成为后来“蒙巴顿方案”的雏形。   当蒙巴顿将有可能使印度分为几个独立国家的方案交给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时,遭到了他们的一致反对。愤怒的尼赫鲁甚至不顾礼节,把方案副本使劲地扔在地上,忿忿地说道:“不行!”真纳则坚持要将东西两个穆斯林聚居区置于一个统一国家的领导之下。蒙巴顿按照他们的意愿修改了方案,但是,蒙巴顿预言:不出25年,东孟加拉一定会脱离巴基斯坦,真纳的双头巴基斯坦注定要消失。1971年,孟加拉国脱离巴基斯坦独立,蒙巴顿的预言果然应验。   当获知尼赫鲁等人已经同意分裂印度的方案时,甘地不禁情绪激昂地高呼:“让全国在烈火中燃烧吧!我们决不会放弃祖国的一寸土地!”这位为自己祖国的独立奋斗了几十年的老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自由印度”的诞生竟要以国家的分裂为代价。   黑道凶日   日,蒙巴顿向外界正式公布了印巴分治方案,即后来人们所说的“蒙巴顿方案”。随即,一位对印度一无所知的英国勋爵西里尔·拉德克里夫被蒙巴顿连蒙带骗地请到印度。他被要求在36天之内为印巴两国划定边界。在新德里44摄氏度的高温下,能提供给他的全部资料就是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文件和一份早已过时的1943年的人口统计表。   按照蒙巴顿分治方案,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分别称为东巴和西巴。东、西巴被印度隔开,相距约2000公里。东巴人绝大部分属孟加拉族,操孟加拉语;西巴人分属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几个民族。两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尽相同。东、西巴合为一体的基础仅仅是伊斯兰教。这种地理上的相互隔绝,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极易为内部分裂和外来干涉势力所利用。   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方案规定,各土邦可以自行决定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使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成为悬案,造成印巴两国独立后立即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兵戎相见。   “既然有关各方一致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宣布印度独立,那么想必您已经考虑到具体日期?”一位印度记者问蒙巴顿。   “是的。”蒙巴顿回答。   此时,一系列图像和数字在他的脑海里翻腾。最后蒙巴顿下定决心,选择了与他一生中最辉煌的胜利紧密相联的日期———8月15日。正是这一天,他在缅甸丛林中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以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宣告结束。蒙巴顿高声宣布:   “日,印度将正式获得独立!”   这一消息犹如一枚引爆的炸弹,顿时使全世界为之哗然。在英国议会,在首相官邸,在白金汉宫,到处笼罩着一片震惊的气氛。没有人,甚至连首相艾德礼也未曾想到,蒙巴顿竟然如此急不可耐地降下大英帝国在印度的帷幕。而当虔诚的印度教徒纷纷打开日历时,不禁大吃一惊:日——这一天恰是印度教的黑道凶日。巴基斯坦则在前一天——8月14日宣告独立。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印巴分治(亦即“印度分治”,Partition of India)是指于日和日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事件,从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诞生二个新生国家巴基斯坦自治领(Dominion of Pakistan,后来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印度联邦(后来的印度共和国)。其他细节方面,英属印度时期的孟加拉省分别划入东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孟加拉邦,旁遮普地区分别划入西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和印度旁遮普邦。   分治条款既没涉及孟加拉国的独立问题,也没有谈及英属印度管理下的锡兰和缅甸分治问题。缅甸于日独立,锡兰于日独立;孟加拉国随1971年的孟加拉国独立战争之后自巴基斯坦独立。尼泊尔、不丹曾为英国的殖民地,但一直不属于英属印度,不受分治相关条约影响。由于当时分治条款只涉及现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二国的划分问题,汉语常称之为“印巴分治”。编辑本段原因  英国的殖民主义势力衰落,印度人民的激烈反抗编辑本段影响  积极影响:结束了英国对这一地区近二百年的直接统治,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印度在独立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家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消极影响:印巴独立后,遗留下不少严重问题。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更造成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线时间 小时
斯里兰卡,全称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旧称锡兰,是个热带岛国,形如印度半岛的一滴眼泪,镶嵌在广阔的印度洋海面上。中国古代曾经称其为狮子国、师子国、僧伽罗。“斯里兰卡”在僧伽罗语中意为“乐土”或“光明富庶的土地”,有“宝石王国”、“印度洋上的明珠”的美称,被马可波罗认为是最美丽的岛屿,因为它有美丽绝伦的海滨,神秘莫测的古城,丰富的自然遗产,以及独特迷人的历史与文化。斯里兰卡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而该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是锡兰红茶。该国亦为世界三大产茶国之一,因此国内经济深受产茶情况的影响。
查看精彩图册
中文名称: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英文名称: The Democratic Socialist Republic of Sri Lanka&&
简称: 斯里兰卡&&
所属洲: 亚洲&&
首都: 斯里贾亚瓦德纳普拉科特&&
主要城市: 科伦坡&&
国庆日: 日&&
国歌: 《顶礼,顶礼,母亲》&&
国家代码: LKA&&
官方语言: 僧伽罗语,泰米尔语&&
货币: 斯里兰卡卢比&&
时区: UTC+5:30&&
国家领袖: 总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总理贾亚拉特纳&&
人口数量: 20,277,597(2012年)&&
人口密度: 308.5人/平方千米(2012年)&&
主要民族: 僧伽罗族,泰米尔族,摩尔族&&
主要宗教: 佛教,印度教,回教,基督教&&
国土面积: 65,610平方公里&&
水域率: 4.4%&&
GDP总计: 590.95亿美元(2011年)国际汇率&&
人均GDP: 2,877美元(2011年)国际汇率&&
国际电话区号: +94&&
国际域名缩写: .lk&&
道路通行: 靠左驾驶&&
国花: 荷花&&
国树: 菩提树&&
国石: 猫眼石&&
国鸟: 黑尾原鸡&&
地理历史地理
政治国家元首
斯南盟关系
展开简介 简况
地理 历史地理
政治 国家元首
斯南盟关系
展开编辑本段简介简况
  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岛国,在南亚次大陆南端,西北隔保克海峡与印度半岛相望。接近赤道,终年如夏,年平均气温28℃。各地年平均降水量毫米不等。风景秀丽,素有“印度&&斯里兰卡地图
洋上的珍珠”之称。   斯里兰卡属热带季风性气候。沿海地区平均最高气温31.3℃,平均最低气温23.8℃。山区平均最高气温26.1℃,平均最低气温16.5℃。斯无四季之分,只有雨季和旱季的差别,雨季为每年5月至8月和11月至次年2月,即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经过斯里兰卡时。全年降雨量西南部为2540毫米至5080毫米,西北部和东南部则少于1250毫米。
  斯里兰卡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2∶1。旗面四周的 黄色边框和框内靠左侧的黄色竖条,将整个旗面划分为左右结构的框架。左边框内是绿色和橙色的两个竖长方形;右侧为咖啡色长方形,中间是一头紧握战刀的黄色狮子,长方形的四角各有一片菩提树叶。咖啡色代表僧伽罗族,占全国人口的72;橙、绿色代表泰米尔族、摩尔族等少数民族;黄色边框象征人民追求光明和幸福。菩提树叶表示对佛教的信仰,而其形状又和该国国土轮廓相似;狮子图案标志着该国的古称“古狮国”,也象征刚强和勇敢。
  斯里兰卡国徽图案中圆面的中心为一头狮子,其形象寓意同国旗。狮子周围环&&斯里兰卡国徽
绕着16朵荷花瓣,象征圣洁、吉祥;花瓣又为两穗稻谷环绕,象征着丰收。图案下端是一只花碗,碗里装着庙花;花碗两侧分别为太阳和月亮图案。国徽顶端为象征宗教信仰的佛教法轮;永远转动的法轮,还象征国家如日月一样永存。   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   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国家   独立日   日   建军日   10月10日
  僧伽罗族占74.5%,泰米尔族16.5%,摩尔族8.3%,其他0.7%。僧伽罗语、泰米尔语同为官方语言和全国语言,上层社会通用英语。
  居民76.7%信奉佛教,7.8%信奉印度教,6.1%信奉天主教,8.5%信奉伊斯兰教。 [1]&&
  科伦坡(colombo)素有“东方十字路口”之称,从中世纪起,这里就是世界上重要的商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兰卡宝石,便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往海外。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8℃。人口有800多万(2010年)。编辑本段地理历史地理
  2500年前,来自北印度的雅利安人移民至锡兰岛建立了僧伽罗王朝。公元前247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其子来岛弘扬佛教,受到当地国王的欢迎,从此僧伽罗人摈弃婆罗门教而改&&斯里兰卡科伦坡战争纪念碑
信佛教。公元前2世纪前后,南印度的泰米尔 人也开始迁徙并定居锡兰岛。从公元5世纪直至16世纪,岛内僧伽罗王国和泰米尔王国之间征战不断。16世纪起先后被葡萄牙()和荷兰()统治。18世纪末成为英国殖民地,并在二战中成为盟军在南亚对抗日军入侵的海军基地。当时的锡兰总督兼三军总司令是以善于调和种族关系而著称的郝德杰(任锡兰总督时间为—)。日,英军上校约翰·戴维斯和5名中国军官乘潜艇从斯里兰卡秘密登陆马来半岛,重新与那里的抗日游击队“马来人民抗日军”取得联系。日获得独立,定国名锡兰,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日改称斯里兰卡共和国。“斯里兰卡”是锡兰岛的僧伽罗文古名,意思是光明、富饶的土地。日改国名为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1],仍是英联邦成员国。 2009年5月,斯里兰卡结束了近30年的内战。
  全国分为9个省和25个县。   9个省分别为西方省、中央省、南方省、西北省、北方省、北中央省、东方省、乌瓦省和萨巴拉加穆瓦省。[1]编辑本段政治国家元首
  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享有任命总理和内阁其他成员的权力。2010年1月,斯里兰卡举行第六届总统选举。执政的自由党候选人拉贾帕克萨赢得连任。2011年11月,拉开始第二个总统任期,任期6年。4月21日,拉贾帕克萨总统任命迪萨纳亚克·贾亚拉特纳(Dissanayake Mudiyanselage Jayaratne)为政府总理。贾同日宣誓就职。 [1]
  现行宪法于日生效,为斯历史上第四部宪法,改议会制为总统制。1982年后曾多次修改宪法,将议会任期由6年改为任满时可通过公民投票决定是否延长。宪法规定,斯所有官员,包括议员在内,必须宣誓反对分裂主义,维护国家统一。2010年9月,斯里兰卡议会通过了宪法第18条修正案,取消对斯总统任期的限制。   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武装部队总司令等权力于一身,而且不对议会负责;总理一职由总统任命,通常不具有实权。
  斯议会为一院制,由225名议员组成,任期6年。本届议会于2010年4月选出。席位分布情况为:统一人民自由联盟144席,统一国民阵线60席,泰米尔民族联盟获14席,民主全国联盟获7席。现任议长恰马尔·拉贾帕克萨,自由党党员,于日宣誓就职。[1]
  司法机构由三部分组成:法院,包括最高法院、上诉法院、高级法院和地方法院等;司法部,负责司法行政工作;司法委员会,负责法院人事和纪律检查。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德·席尔瓦(J.A. De Silva),2009年6月就任。 [1]
  (1)斯里兰卡自由党(Sri Lanka Freedom Party):1951年9月由所罗门·班达拉奈克创建。现有党员约65万。奉行开放的市场经济政策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曾于和1970年三次执政。和1993年先后三次分裂。1993年起联合其他小党组成人民联盟,在年议会选举中获胜。年,该党与人民解放阵线组成统一人民自由联盟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连续上台执政。目前,主席为斯现任总统拉贾帕克萨,总书记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Maithripala Sirisena)。 [1]   (2)人民解放阵线(Janatha Vimukthi Peramuna,People’s Liberation Front),成立于1970年,主要成员来自当时的锡兰共产党。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该党一直坚持武装斗争。90年代以来调整政策,选择议会斗争道路,主张“建立社会主义政府”、“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福利”、“追求经济平等”,外交上主张改善和发展与邻国的关系,反对别国干涉斯内部事务。领袖为阿马拉辛哈(Somawansa Amarasinghe),总书记蒂尔文·席尔瓦(Tilvin Silva)   (3)统一国民党(United National Party):日成立,拥有党员约140万。主张自由竞争、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领袖拉尼尔·维克拉马辛哈,主席马立克·萨马拉维克拉马(Malik Samarawickrema),总书记蒂萨·阿塔纳雅克(Tissa Attanayake)。 [1]   其它政党和组织还有全国僧伽罗僧侣党、锡兰工人大会党、穆斯林大会党、全国统一联盟、高地人民阵线、伊拉姆人民民主党和斯里兰卡共产党等。
  &&斯里兰卡风光
2010年11月,斯新一届内阁成立,共有61名部长。主要成员有:总统兼国防部长、财政与计划部长、港口与航空部长、公路部长拉贾帕克萨,总理兼佛教和宗教事务部长贾亚拉特纳,良政与基础设施部长拉特纳西里·维克拉马纳亚克(Ratnasiri Wickramanayake),人力资源部长古纳塞克拉(D.E.W.Gunasekera),农村事务部长阿图达·塞纳维拉特纳(Athauda Seneviratne),食品与营养部长达亚拉特纳(P.Dayaratne),城市事务部长法齐(A.H.M.Fowzie),消费者福利部长纳维尼(S.B.Navinne),国有资产部长皮亚塞纳·加马吉(Piyasena Gamage),科学事务部长蒂萨·维塔拉纳(Tissa Vitharana),国际货币合作部萨拉特·阿穆努加马(Sarath Amunugama),灌溉和水利资源发展部长尼马尔·西里帕拉(Nimal Siripala De Silva),卫生部长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Maithripala Sirisena),石油工业部长苏西尔·普雷马贾彦塔(Susil Premajayantha),外交部长佩里斯(G.L.Peiris)。 [1]
  总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Mahinda Rajapaksa),2005年11月就职。2010年4月,拉贾帕克萨总统任命贾亚拉特纳Jayaratne为政府总理。   马欣达·拉贾帕克萨——总统,生于日,僧伽罗族,佛教徒,自由党主席。其父D·A·拉贾帕克萨曾任副议长,为自由党创始人之一。毕业于科伦坡法学院,获律师资格。1970年作为自由党候选人当选议员,成为当时最年轻议员。1989年再次当选议员,并担任议会人权委员会秘书。1994年出任劳工、职业培训部长,后转任渔业和水产资源发展部长。2000年10月任自由党副主席。2002年2月任反对党领袖。2004年4月被库马拉通加总统任命为政府总理。在2005年11月第5届总统选举中获胜,当选斯第6任总统。2010年1月,赢得连任,11月开始第二个总统任期。[1]   迪萨纳亚克·贾亚拉特纳:总理,生于日。斯里兰卡自由党创始人之一,人民联盟核心成员之一。1950年步入政坛。1951年加入斯自由党。1970年首度参加全国议会选举并顺利当选甘坡拉地区议员。1994年出任人民联盟总书记,并在当年的议会选举中高票当选,出任土地、农业和林业部长。2000年,担任农业、食品与合作社部长。2003年,担任邮电部长。2004年,担任邮电和高地发展部长。2001年,曾当选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区主席。2005年,担任邮电和农村经济发展部长。2007年,担任种植园产业部长。日,出任斯里兰卡第20届总理。7月,来华出席上海世博会斯里兰卡国家馆日活动。[1]   恰马尔·拉贾帕克萨:议长,生于日,僧伽罗族,斯总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的长兄。曾就读于斯著名的里士满大学。早年在警界工作8年多,之后担任国家贸易公司总经理。1989年,以斯自由党汉班托塔地区议员的身份进入议会,并连任至今。曾先后出任农业和土地部副部长、港口和南方发展部副部长、种植园产业部副部长、农业和土地部长、港口航空部长兼任水利灌溉部长。日,当选斯第14届议会议长。担任斯里兰卡议会斯里兰卡-俄罗斯友好小组主席和斯里兰卡-匈牙利友好小组主席。 [1]   加米尼·拉克什曼·佩里斯:外长,生于日,牛津大学与科伦坡大学博士,曾任科伦坡大学法律教授。1994年从政,任宪法事务部长和财政部副部长。年,任工业发展部长、宪法事务部长和财政部副部长。年任政府和平进程首席谈判代表、企业发展、工业政策和促进投资部长和宪法事务部长。年4月,任国际贸易与出口发展部长。日,出任外交部长。8月,正式访华。 [1]编辑本段文教教育
  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深受佛教影响。政府一贯重视教育,自1945年起实行幼儿园到大学的免费教育。2004年居民识字率达92.5%。主要大学有佩拉德尼亚大学和科伦坡大学。全国有大学30所,中小学10.7万所,在校学生430万多人,教师20万人。
  全国有报刊200余种,4个报业系统:(1)锡兰联合报业公司:通称湖滨大厦,1918年创办,1973年7月由政府接管。出版5种日报、3种星期日日报和10多种周刊。主要报刊有《每日新闻》,是斯最大的英文日报;《每日太阳报》,是最大的僧伽罗文日报之一。(2)乌帕里集团报业公司:1981年11月创办。出版日报、星期日日报、周刊各2种。主要报刊《岛报》为英、僧文日报,发行量很大。(3)维贾亚报业公司:1990年创办。主要报刊有僧伽罗文日报《兰卡之光》和英文《星期日时报》。(4)快快报业公司:1930年创办,私营。出版泰米尔文报刊,《雄狮报》为最大的泰米尔文日报。   兰卡通讯社:1978年由几家报业公司联合创办的半官方新闻机构。   斯里兰卡广播公司:原名锡兰电台,1967年改用现名,系官方广播电台。   斯里兰卡电视台:系国家电视台。1982年开播,是斯最大的电视台,每天用英、僧、泰三种语言播出。
  拉纳姆体育俱乐部拉纳姆体育俱乐部(RatnamSC)是斯里兰卡足球俱乐部,位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俱乐部始建于1930年,是一支值得注意的斯里兰卡球队,历史上取得过一系列不错的战绩。   俱乐部的陈列室中收藏了2000年和2004年斯里兰卡足协杯的冠军以及2004年冠军优胜者杯冠军。   基本资料   全名:拉纳姆体育俱乐部   成立:1930年   主场:Sugathadasa体育场斯里兰卡,科伦坡   主场容量:25000   联赛:斯里兰卡足球超级联赛2006-07   球队荣誉   斯里兰卡足球超级联赛:3次   冠军:1998年、2000年、2007年   斯里兰卡足协杯:4次   冠军:2000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Dialog冠军优胜者杯:1次   冠军:2004年编辑本段军事军制
  斯里兰卡陆、空军建于1949年,海军建于1950年。总统为武装力量总司令。最高国防决策机构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有国防部长,陆、海、空三军司令,警察总监等,主席由总统兼任。国防部为最高军事行政机构。武装力量由正规军和警察组成。正规军分陆、海、空三个军种。总统通过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和陆海空三军内部对全军实施领导和指挥。陆军司令萨拉特·丰塞卡Lt. General Sarath Fonseka,海军司令瓦桑塔·卡拉纳高达Vice Admiral Wasantha Karannagoda,空军司令古纳提拉克Air Marshal WDRMJ Goonetileke。
  总兵力约17万人。陆军13.5万,海军2万人,空军1.5万人,另有警察、国民辅助志愿队和家乡卫&&斯里兰卡政府军
队约8万人。
在线时间 小时
克什米尔问题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现在的克什米尔地区是查谟-克什米尔的简称,包括克什米尔谷和查谟平地。这本来是两个独立的邦国。查谟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尔居民却基本上信奉伊斯兰教。1846年查谟首领从英国人手中买下了被占领的克什米尔。而克什米尔人口数倍于查谟。这就种下了后来争端的根源。编辑本段争端  克什米尔争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克什米尔争端是英殖民主义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留下的。独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两大部分组成:英属印度和土邦。英属印度包括11个省,而在这些省中间,夹杂着大约550个的土邦。克什米尔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据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顿方案”,土邦地区归属则由当地的王公来决定,但是土邦必须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尔情况很特殊,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地理因素”的考虑在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之后,印巴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2/3的土地与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与1/4人口。这次停火奠定了后来双方对克什米尔控制的范围。另外,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最终必须由公民投票来决定。但是,双方后来在是否举行、如何举行公民投票的问题上始终无法取得统一意见。通过一步步的行动,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经完全接管了克什米尔。编辑本段协议  & && &&&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声称双方将恢复两国间的正常关系,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但是在关键的克什米尔问题上,《宣言》仅仅表明双方都陈述了各自的立场。至于公民投票、军事人员的活动范围等关键问题均未提及。   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冲突后签署了《西姆拉协议》,要求双方举行双边会晤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在线时间 小时
美苏主宰着,插不进
在线时间 小时
大国都希望別国分裂的。中国也是。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在线时间 小时
大国都希望別国分裂的。中国也是。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在线时间 小时
1980年代印修的侦察机表示穿透青藏高原无压力。
08回想一下1971年底时大陆是个什么状态。
在线时间 小时
毛有心无力!
在线时间 小时
08现在操心操到国际上了。
在线时间 小时
印度分裂是个好建议
在线时间 小时
看看,了解下。
在线时间 小时
当时中国刚发生林彪事件不久嘛
在线时间 小时
东西巴分家绝对是好事.
举报电话:&&论坛邮箱:|||||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加拉国 东巴基斯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