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成家后,取父母存折消磁了还能存款吗的存款超过万元,犯法吗?

父母离婚,子女都已经成家了,财产怎么分?
父母离婚,子女都已经成家了,财产怎么分?
匿名提问于
我们姐弟三人都已经成家,我是最小的,现在父母要离婚,我父亲的意思是他以后要跟我过,想等他过世后把他名下的财产都给我一个人,这样可以吗?要是其他人不同意,是不是到时候也不能由我一个人继承啊?
最好你们签个协议 全家人一起签 做公证也可以 你父亲把财产给你 你就得做好给他养老的准备。
请遵守网上公德,勿发布广告信息
相关问答:&&&&文章内容
[你说我说]父母和成家后的子女一起住,好还是不好?
作者:乐龄编辑
其他文章:
发表时间: 09:02:19
&& & &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项研究表明,与空巢老人相比,和子女同住的老年人认知功能提高了40%,生活满意度可能性也大幅度提高。而与父母分开居住的成年子女相比,与父母同住的成年女性就业可能性增加23.1%,女性自评健康良好的可能性上升为19.8%。这个研究表明子女和父母同住,有利于双方的身心健康。&& & & 老年人和子女一起住,确实有着诸多好处。首先至少可以让老年人多获得些生活上的照顾,其次就是可以让父母享受到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幸福。在老年人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能帮助子女做做家务,活动活动筋骨,驱除些许晚年寂寞。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丰富的生活经验还可以做年轻人的生活指导。&& & & 然而也有很多人反对父母和子女一起住。很多年轻人认为,老人和子女住,会影响子女的私人生活。但是实际上,这种影响是相互的,老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可是一旦同在一个屋檐下,就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有些小的分歧,就可能产生矛盾。矛盾深了,便难以调和,有的甚至冷战,骂架,不欢而散。父母和子女的矛盾还会出现在对隔辈孩子的教育上。由于孩子带养内容中的饮食照料和入托接送几乎全由老人代劳,祖辈家长对孙辈的主导态度是&疼&而不是&管&,因此容易忽视引导孩子进行探索、学习和经受锻炼。(资料来源:云南网、网易新闻)&&您赞同父母和子女一起住吗?如果您和子女住在一起,遇到矛盾您是怎样解决的?对于这一问题,您有什么看法?快来和网友们分享吧。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送一朵花扣除10积分)
选择你要赠送的礼物
网站Email: 或垂询:400-1-小偷盗走6.4万元存折只取走2.5万元 疑熟人作案-搜狐新闻
--------------- &
小偷盗走6.4万元存折只取走2.5万元 疑熟人作案
时间:日01:53
【来源:东南快报】
  盗走6.4万元的存折 却只取走2.5万元 是小偷良心发现?还是熟人作案?
  记者 林春长
  小偷盗走6.4万元的存折,却只取走2.5万元。这怪事发生在福州晋安区鼓山镇上洋村。
  刘先生昨日告诉记者,前日上午9时许,他在中国银行前屿分理处开了一个户,将夫妻两人几年的积蓄6.4万元存了进去。
回到家后,他将存折本、银行卡、密码纸以及身份证全部放在家中柜子里。
  当天下午4时40分许,他发现家里被撬了,存折、银行卡以及身份证等相关物品均不翼而飞,当即报了警。
  昨日上午,刘先生到银行打记录单时,“意外”发现存折里还有3.9万元存款。在银行记录单上,他发现盗贼共取了4次款,在同一台取款机上分三次取走了5000元,随后又在中国银行大名城支行柜台取走了2万元。
  “存折里明明有6.4万元,盗贼为何没有一次性取走?”刘先生顿时也一头雾水。而据银行工作人员介绍,居民当天取款额最高可达20万元。
  是贼太笨,还是小偷“良心”发现?
  刘先生怀疑有可能是熟人作案,随后便到中国银行大名城支行查看监控录像。
  但银行内部一负责人说,普通市民要调看银行内部的监控录像,必须要有公安部门出具的介绍信。
  目前,具体情况正进一步调查中。 (责任编辑:宛振宏)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热门新闻推荐】
·(12/07 02:15)·(12/06 10:47)·(12/07 14:39)·(12/07 10:59)·(12/07 11:57)
精品专题推荐
&精彩生活&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秋天不回来
频道精彩推荐
唱给你的歌
··········
··········
···············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新闻热线5广告热线5
地市频道: |
电子商务: |
您当前的位置 :
必读!家人去世,存折密码成谜!你知道里面的钱怎么取吗?
字体:&& |
新闻热线:5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移动用户发短信JXP到元/月
爆料投诉请进入
相信年长一些的朋友都遇到这样的情况,家中的父母或长辈去世,留下一些存折,想去银行取款,却又不知道密码,北京市民于女士就讲述了自己的取款经历,“我感觉银行的做法挺不合理的”。
  到底怎么回事,往下瞧!
  母亲去世留下存折设有密码女儿无法取款
  3年前,于女士的母亲去世。办完母亲后事,于女士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一张两万元的存折。
  不久,于女士拿着母亲的身份证和存折,到某银行亚运村支行网点询问,得知存折设有密码。银行工作人员告知,必须由公证处出具相关公证,拿着公证才能到银行取款。
  要想取款得有公证办理公证大费周章
  于女士赶到一家公证处,得知公证并不好办:母亲去世,这两万元属于遗产,作为合法继承人为证明自己的身份和提取该项存款,应向公证处申办继承权证明书。申办公证则需要提交诸多证明材料,比如继承人的亲属关系证明等,必须要求所有合法继承人都要到场。
  于女士有兄弟姐妹5人,要把这么多人同时都凑到公证处并不容易,尤其还包括远在山东的亲属。“何况我们都要到场,周折下来花费可不止两万元。”
  银行:原则上,如果知道密码,子女带着相关身份证件,可以直接取款。如果不知道密码,只能到公证处办理公证,密码业务只能由本人办理。
  因为银行出于防范存款被冒领、保护储户财产安全的考虑,会要求出示公证处的遗产分配公证书。办不了公证,这笔钱只能一直在银行存着。
  曾有一些不能进行公证或认为费用太高得不偿失的客户,放弃了在银行的存款。这种案例很常见。
凡本网注明“某某”栏目稿件版权均归江西日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获转载许可的,仅限全文转载并完整保留来源,不得修改文章标题及内容,并应注明转载自“中国江西网-××××(微信名)”,否则本网保留追诉法律的权利。
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江网(dajwjx)"和"江西新闻(jxrb_jxnews)"。
&&相关新闻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font color="#、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2
江南都市报
新参政文摘
- 电子报 -
|&江西大江传媒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运营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备案号:
江西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以下试题来自:
多项选择题以下对个人定期存款的定义正确的是:()
A.整存整取储蓄存款是指存款人将人民币或外币本金存入信用社,并约定存款期限,信用社开具存单/存折或借记卡为凭证,存款人可以分一次或两次支取本金及税后利息的存款方式。
B.零存整取储蓄存款是指存款人约定存款期限,每月将固定金额人民币本金存入信用社,信用社开具存折为凭证,到期后按照零存整取利率一次支取,并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存款方式。
C.存本取息储蓄存款是存款人将人民币本金整笔存入信用社,并约定存款期限,信用社开具存折作为支付凭证,存款人凭存折分次支取利息,到期一次支取本金和剩余利息的一种储蓄存款。
D.整存零取储蓄存款是存款人将人民币本鑫整笔存入信用社,并约定存款期限,信用社开具存折作为支付凭证,存款人凭存折分次支取本金,到期一次支取剩余酬金及利息的一种储蓄存款。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提示付款
B.央行卖出商业汇票
C.客户发起贴现申请
D.信用社发起再贴现申请
A.代理现金取款单笔人民币5万元以上
B.代理现金存款单笔人民币5万元以上
C.代理现金存款单笔人民币1万元(含)至5万元
D.代理现金取款单笔人民币2万元(含)至5万元
A.利随本清贷款
B.定期结息贷款
C.消费贷款
A.职工薪酬
B.业务费用
C.税金及管理费用
D.固定资产折旧费
A.单人办理
B.换人复核
C.打印清单
D.双人办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光存款伪造存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