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为什么会多次打败中原王朝最早开通的是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为什么汉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冲突往往处于劣势?
゛茉莉~淡雅的美°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亲,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就给个好评吧。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跟我继续交流哦。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能力问题,第二是动机问题。
  能力问题:
  1)北方游牧民族拥有古代冷兵器战争最重要的战斗平台:马。中原不是产马区,所以主要是步兵。而骑兵,拥有快速移动能力,进可攻,退可逃,占尽了便宜。其次,骑兵与步兵打斗时,居高临下,利用战马的冲力,可以毫不费力的攻杀步兵,所以,历史上,步兵打败骑兵的战...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能力问题,第二是动机问题。
  能力问题:
  1)北方游牧民族拥有古代冷兵器战争最重要的战斗平台:马。中原不是产马区,所以主要是步兵。而骑兵,拥有快速移动能力,进可攻,退可逃,占尽了便宜。其次,骑兵与步兵打斗时,居高临下,利用战马的冲力,可以毫不费力的攻杀步兵,所以,历史上,步兵打败骑兵的战例很少。(汉代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用的是骑兵,因为汉代拥有黄河河套的产马区;宋代岳飞打败金兵的骑兵主要是防御战、阵地战,追击战很难取胜,而且岳飞是中国千年以来少有的优秀将领,仅为特例;明初,朱元璋打败蒙古骑兵用的也是骑兵,而且这时候蒙古骑兵经过80多年对中原的战领,已经大为腐败,而中原汉族经过80多年的学习,骑马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2)北方少数民族生存环境远比中原地区汉族恶劣,夏天的干旱、冬天的风雪等都可以轻易的让人们的牲畜饿死、渴死、冻死,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抱成团,组成部落求生,所以,部落内部联系比汉人更强,这有利于战争时候的互相配合。
  3)北方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经常大规模迁移,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军事演习,靠打猎取得肉食与保护牲畜财产,从小就生活在马上,从小就骑射,这些训练都是军事训练与演习,而汉族人以种地为生,生存环境远比北方民族要好的多,不用也不可能经常进行军事上的练习,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熟悉作战,而北方民族从小就会,而且也可全民皆兵。
  所以,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能力远远比汉族人民要强大。
  其次,就是动机问题。
  1)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基本上只长草,不适宜耕种。所以,北方民族生产力低下,加上环境恶劣,随便一个灾荒年代,就可能造成牲畜全部死亡,人们无以为生,为了生存,他们就会去侵略抢劫,这在北方游牧民族看来,被视为自然现象,是英雄的壮举,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惯性。而不幸的是,汉族地区环境很好,是膏腴之地,物产丰富,同时,汉人作战能力又弱,这就变成了天然的被抢劫对象。所以,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有着强大的进攻动机和欲望。
  2)而汉族地区物产丰富,基本上不需要游牧民族的物品,或者说北方财物不是汉族生存必须(汉族也出产牛、驴等大牲口用于生产,也出产羊、猪、鸡鸭鹅等用于食用,不过就是马匹少点,但也并不是绝对不产出,只是质量不高而已,但已经完全可以用于农业生产),而北方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不适宜耕种,对汉民族的吸引力不大,当汉民族强大时,他们除了安全问题,对北方没有进攻的动机和欲望,而要守住这么大片在当时作用不大的地区,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中原运来,这会极大的消耗中原的国力,这里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西汉时候,汉武帝打击匈奴成功后,不得不放弃大片草原,而这种战争耗尽了汉初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让汉初国力受到很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所以,汉族总是无法彻底战胜北方游牧民族。
感谢你的细致回答,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多谢大家的帮助哦!
游牧民族天生好斗,战斗力比性格友善的中原人强,中原人没有强烈的战斗意识
亲,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就给个好评吧。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跟我继续交流哦。
感谢你的细致回答,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多谢大家的帮助哦!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游牧民族的掠夺和侵占 | 历史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9734人加入此小组
 游牧民族比农耕民族在战争上更有优势。他们神出鬼没,偶尔打败了也没关系,可以到处跑。可是中原的军队要深入草原和荒漠作战则要带许多粮草辎重,只有深入到草原腹地,端掉他们积蓄财物牲口的老巢(鄂尔浑河和客鲁涟河),才能够打击到他们。    公元8世纪,突厥的一个大汗准备在鄂尔浑河附近盖一座城池,作为国都,模仿的是中原王朝的城郭。手下谋士暾欲谷却说:“你要小心啊!现在你可以在中原人面前无限地后退,所以他们拿你没办法,若是你将自己关在城墙里,那你就会失败。”成吉思汗也受到属下的劝告,说西夏人跑不掉,因为他们有城池,随时可以打他们。  因此,定居的人们比较容易受到游牧人的攻击,而且经常吃败仗。入侵者即使没能打赢也绝不会空手而归。如果中原的政局不稳,边务废弛,那么北方民族就很容易裂土为王,甚至毁灭中原王朝。这一规律贯穿于冷兵器时代的中原和北方游牧人历史。研究中国的历史,可以发现北方游牧民族除了在汉唐盛世时期不敢妄动,其余时间几乎是每十年就会掳掠一次。如果中原王朝还比较强大,那就只是来抢东西,像只潜伏的虫螫,偶尔蜇一口。如果中原王朝内部病入膏肓,那么就会直接导致王朝灭亡。  从此我们可以知道,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居民基本上就是在周期掳掠和偶尔反击的循环之中。游牧民族真正征服中原则只是一些例外的情况。他们占领了中原,自己都会手忙脚乱的。契丹人也曾经攻进过宋代的国都开封府,却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所以很快又离开了。
+ 加入我的果篮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论气候变化对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关系的影响
下载积分:964
内容提示:论气候变化对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关系的影响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23:56:4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964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论气候变化对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关系的影响
官方公共微信奇异的共生:游牧帝国和中原王朝
日 04:07来源: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  (美)巴菲尔德 著,袁剑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年11月唐骋华视野当中原王朝陷入危机,游牧政权居然成了可靠外援,唐代中后叶多次向回鹘借兵,应付内乱,明成祖朱棣在内战中也曾向北元和女真借兵。一旦中原王朝崩溃,游牧帝国也随之瓦解,如汉朝之于匈奴;反过来,游牧政权的衰退预示着中原王朝的末日,如回鹘之于唐朝。对此,巴菲尔德概括道:“强大的游牧帝国与中国的本土王朝同时兴亡。”有个现象挺有趣:同样是面对历史上的游牧政权,中外学者的观察视角差异往往迥异,从而影响其评判态度。至少潜意识里,中国学者习惯把游牧民族视作未开化的,他们出没于草原,对中原王朝的边疆虎视眈眈,时而袭扰,一有机会就大规模入侵,取而代之。由此观之,则汉与匈奴,唐与突厥,宋与辽、金、西夏、蒙古,明与清,均可套用侵略VS反侵略、先进VS落后的模式,双方截然对立,常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外国学者“超脱”多了。欧文·拉铁摩尔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超越了单一的中原和定居文明视角,他对中国疆域的渊源与形成的剖析,至今有效。去年引进了美国学者狄宇宙的《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详述匈奴的崛起和战略,也新意迭出。日本学者的相关著作就更多了。相形之下,托马斯·巴菲尔德的《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1989年初版,近期才有中译本,是来晚了。这就需要理由:既然已有那么多经典,为什么还要读这本书?答案很简单: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且极富解释力。在巴菲尔德看来,无论是匈奴、突厥或蒙古,与其将他们频繁劫掠边境的行为看作削弱中原王朝,并伺机南下夺权,不如理解为“敲诈战略”。巴菲尔德认为,游牧经济有其脆弱性,必须依赖中原的贸易和供奉,而中原的统一会促使草原趋向统一,以便更有力地索取。匈奴便是与秦汉帝国共同崛起的,冒顿单于是最早有意识地采用“敲诈战略”的游牧领袖。公元前200年,汉高祖被匈奴围困在白登(今大同),史称“白登之围”。此后,汉朝施行“和亲政策”,每年送匈奴大量财物,以换取和平。按传统观点,这是中原王朝的耻辱,因不得已而隐忍。但巴菲尔德指出,冒顿借助中原的供奉及其对财物的再分配权,巩固了自身的权力基础。反过来,“对于汉朝而言,军事行动较之游牧民族的索求,其代价要高昂得多,所造成的混乱也要大得多。”(页64)匈奴瞅准了这一点,屡屡破坏和约,继续劫掠边境搞“敲诈”,获得更大利益。由此,巴菲尔德重构了“朝贡贸易”的历史内涵。一方面,中原王朝以供奉换和平,另一面,通过把游牧政权派遣使者的行为粉饰成“万国来朝”,维护了“天朝中心观”。游牧领袖则凭“敲诈”所得维系游牧帝国,中原王朝赠予的头衔也增加了其合法性。因此,游牧领袖希望中原保持稳定,缺少后者的供奉,游牧帝国将“失去援奥,财富之路顿然枯竭”,难以独撑(页114)。游牧帝国和中原王朝,实为共生共存。于是奇异的景观出现了——当中原王朝陷入危机,游牧政权居然成了可靠外援,唐代中后叶多次向回鹘借兵,应付内乱,明成祖朱棣在内战中也曾向北元和女真借兵。一旦中原王朝崩溃,游牧帝国也随之瓦解,如汉朝之于匈奴;反过来,游牧政权的衰退预示着中原王朝的末日,如回鹘之于唐朝。对此,巴菲尔德概括道:“强大的游牧帝国与中国的本土王朝同时兴亡。”(页12)那么,五胡十六国怎么回事?中原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汉国(前赵)可是匈奴人所建,更别说后来的蒙古席卷欧亚大陆,创立了史上最庞大帝国。巴菲尔德的回答是:例外。例外?按他的观点,恰恰是中原和草原秩序的同时松解,让处于两大势力掌控下的边地部族获得了机会,前赵、后赵、前秦等皆趁机崛起。然而,这些来自北方草原的部族未能发展出稳定的国家结构,旋起旋灭,如流星般划过。克服这一弊病的,是东北边地的部族——鲜卑。鲜卑政权也是失序的产物,但“他们不再是纯粹的游牧者,已经攫取了东北边疆外部的土地,并在此管理着农民,建立起市镇”(页124)。鲜卑统治者发展出了独特的“二元化组织”:军事上,用规则和集权取代了部落联盟;内政上,效仿中原王朝的官僚制度与组织机构。巴菲尔德认为,这种“混合国家”的形态,使难以管理的草原部落和缺乏军事实力的中原官僚之间形成了互补。在处理边疆问题的时候,二元化组织尤其有效果。“那些外族王朝尽管有汉式的朝廷,在边疆战争中还是继续使用草原战术及战略。他们知道草原联盟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也清楚他们的强弱之处都在什么地方。”(页141)起于东北边疆的政权,因熟悉部落政治,总能让草原陷入分裂状态。他们还保持了擅长游牧作战的军队,迅速解决突发事件。相应的,中原式的内政、税收制度既巩固国本,又为积极进取的边疆政策提供了资源。历经鲜卑诸政权、辽、金、清1200多年该结构逐渐成熟。期间,金被蒙古所灭只是“特例”——谁让他们撞见成吉思汗这样的旷世雄主呢!这个特例还导致了另一个后续效应。退回草原后,游牧政权重拾“敲诈战略”,然而出于对草原帝国的恐惧,明朝曾关闭边市,甚至主动出击。缺少中原王朝的供奉,草原难以统一,却给东北边地部族的重兴腾出空间。清统治者也吸取教训,大力笼络和控制游牧力量,遂能在无法突破山海关的情况下屡屡借道蒙古,从侧翼威胁明廷,最终,趁中原内乱长驱直入。清入主后,把基于二元组织的边疆政策发挥得炉火纯青,经长期分化和打击,击垮准噶尔政权。这实际上构成了对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的某些修正。麦金德认为,游牧力量对定居民族的优势源于骑兵的机动性,直至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诞生,前者的辉煌一去不返。但这类解释有“技术决定论”嫌疑,何况游牧帝国终结于时,第一根铁轨还没铺呢!而看了巴菲尔德从历史、地缘、战略、制度等多层面所做的精辟解读,不禁促人思索:即便没铁路,游牧帝国就能够卷土重来吗?《危险的边疆》的另一个修正可以针对勒内·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中他提出,迫使匈奴西迁,匈奴则迫使其他民族西迁,以致蛮族纷纷涌入欧洲,挤垮了西罗马帝国。巴菲尔德则提示我们,引发这一连锁效应的原因不仅仅是中原王朝游牧帝国的打击,还很可能是前者崩塌连带起后者瓦解,草原顿时陷入无序状态,导致了大动荡。不过,以上两点修正巴菲尔德本人并未意识到,因之也没有详细分析。诚如译者袁剑先生指出的,他毕竟是人类学家,而非研究内陆亚洲历史的专家,让人耳目一新之余,亦难免遗珠之憾。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性福潜规则:少妇的招数
读书名博: |
&&&&&&&&&& |
一周图书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