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实相法身???

(凡有所相)
第三方登录:净土法门:诸法实相要通达明白--学佛网
&净土法门:诸法实相要通达明白
发布:清净乃空&[ &]&& 日期: 6:43:00&&
净空法师:诸法实相要通达明白意念从哪里来的?意念是迷失了自性发生的,一念不觉发生的。一念不觉就是能量,阿赖耶的业相科学家称为能量,知道宇宙之间有这种能量存在。能量从哪来的不知道,这还是个谜。这个精神现象为什么会蹦出来?现象是看到了,没讲清楚。说没有原因,实际上它还是有原因。没有原因,在佛法里面只讲第一个,第一个妄念没有原因,第二个妄念是第一个是原因,第二个就是有现象,只是第一个没有。但是要知道,佛法里头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现在也不存在,说现在,现在过去了。所以佛法讲就在当下,也没有空间,空间、时间不可得,就在当下,而且就在当下这一念,这一念的时间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这是事实真相,诸法实相。诸法实相真的要通达明白,你的心清净了。为什么?什么念头都没有了。有念皆妄,有想是妄想,有念是妄念,有一切作为全是虚妄。到这个时候毕业了,没事了。没事之后怎么样?我毕业了,还有很多人没毕业。毕业了的人到哪里去?毕业了住常寂光。换句话说,自性就是它,自性没有形相。自性多大?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一切菩萨在哪里?我们是被一切菩萨重重包围到,菩萨就像光一样,无量无边诸佛菩萨,无量无边的灯光照着我们,我们在这光里头。哪一天我们觉悟了,我们也变成光,也融在这个里面,妙不可言!所以无论你在哪个地方,你起心动念怎么会不知道?就在面前,没有距离,你没有离开这个光圈,你在光里头。这个就是不可思议境界。常寂光就是身,常寂光就是土,一片光明,那是究竟圆满。这一念不觉就迷了,迷是黑暗的,光就不见了。见性是一片光明,永远没有黑暗。明是觉,暗是迷。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二八二集) n名:02-037-0282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大安法师:「诸法实相」如何理解?--学佛网
&大安法师:「诸法实相」如何理解?
发布:净山&[ &]&& 日期: 6:54:00&&
  问:“诸法实相”如何理解?  大安法师答:诸法实相是从一切现象的理体去表述诸法。诸法就是森罗万象的法,包括色法和心法,这些就是俗谛层面。  俗谛层面的体性是什么,也就是它的真实之相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实相。它有种种表达,比如说佛性、真如、一真法界,这些都是实相的另外一种表达。  诸法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它当体就是空。要从这种空性里面去把握这个实相。  空是包含着有的,是即有之空。即有之空和即空之有,这就是佛教的这种中道的理解。  在我们净土法门当中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实相,它包涵着无量寿――寂,包涵无量光――照,寂照的圆融就是实相。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源1995年第3期
&对三论宗诸法实相的体会
  一、前言
  三论宗的宗旨,在于阐明空无所得的诸法实相。纵观宇宙万有的一切,无不是因缘所致。而因缘的集合与分散,所生成的一切事物都是无有性的,
即无真实体性。而无真实体性,就是空,就是诸法实相。
  事物总是在永远不停地变化着。对此,我们一般人也永远不会理解这种真实不变的道理——诸法实相。而这正是事物的本质与内涵。如《中观论·观四谛品》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十二门论·观因缘门》说:“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然而,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太多的人相信:我们所处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事实上,无论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我们实在不能如实地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所以,我们所贪爱和憎恨的,只是事物虚幻的假象,也就是认假成真。在这种虚幻的假相当中,我们沉湎于此,不能自拨。于是,为我们虚幻的得失或喜或悲,上演了多少人生苦辣酸甜的悲喜剧。这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透视诸法的本来面目所致。吉藏大师在《维摩义疏》卷七中说“机神微动,则心有所属,心有所属,名为攀缘,则美恶以分。美恶既分,则憎爱并炽,所以众结烦于内,万病生于外。由能缘之心既是妄想,所缘之境不离三界。”由此可知,众生轮转生死的根本原因,是有所得的取相心在做怪。因此,佛陀慈悲,授以般若良药,祖师传承,遂有三论一宗。以此引导众生于现象界的事物中,体会诸法实.相的妙理。而这种诸法实相的妙理,就是真理。而真理的特征是:平常普通的,又本来是如此的。并且,一定是如此的。这样看来,真理的存在是: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大至宇宙,小至微尘,都是如此的。这个真理正是解决众生轮转生死的根本。
  理解了这种诸法实相的真理,那么,我们的信仰将变得理智而实际,成佛将不再是人们所怀疑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问题。
  对于诸法实相这个真理的认识,是通过我们内心世界上的循序渐进的启迪而得以最终完善的。因为,我们的身体常常接受我们内心的思想来完成我们的善与恶,乃至无记的业行。可见,我们每个人心的重要。那么,毫无疑问,我们都要在我们自己的心地上下功夫,而不是心外求法。接下来的将是:“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许多人对于三论宗诸法实相空的感受,往往带有一种偏颇的误解,以为一切都不存在了,那么,行善与造恶都不会有果报了等等。其实,这对三论宗来说,是个极大的错误。吉藏大师在《三论玄义》中,同样批破了这种“无因无果”的断见之流。三论宗所说的空有,是诸法实相的用。即:有是空的有,空是有的空。它首先肯定了事物现象界上的如幻假有,然后,又在这个假有的事物现象上,体会到它本质上的自性空。事实上,假有与性空是一个事物上的两个方面,这好象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方面。正如《涅槃经》所说:“声闻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见空及以不空”。既然是一件事物上的两个方面,那么,空与不空平等无二。即是超越了空有,也即是空去空有,即非空非不空,即是诸法实相。只是,为了教化上的胜用和避免人们的误解,三论宗往往把空说成“诸法实相”或“无所得”。而它们的意义却是毫无差别。
  本文通过多方面对诸法实相的探讨与体会,使我们的眼界高而远,一旦我们悟入这个真理,那么,一切外道的邪执,一切内道的偏见,都将不攻而自破。这也可以说是“显正即破邪”了。所以,《大智度论》说:“除实相一法以外,一切皆为魔”。
  在理解诸法实相的过程中,
同时也是一个观行的实践过程。而实践的过程又是船若的范畴。圆满佛果,正是观照实相之境所成就的般若波罗密。而般若又分为权实二智,由于权实二智的纯熟运用,才能够有有利利他的菩萨行,乃至最终成佛,而诸法实相则是发生二智的根本。
  笔者在体会诸法实相的过程中,自我感受到:这确是一条学佛的捷径。所以,试图引起更多的同学者产生共鸣,共得法喜。只是学识稚嫩,还望导师与先行者指教为盼。
  二、诸法实相
  1,什么是诸法实相?
  “诸法”即宇宙万有的总概括,“实相”即事物真实的相状。“实相”是建立在诸法上的,“诸法”又反映在“实相”中,不能分割开来。也就是说:“实相”是诸法的“实相”,“诸法”又是实相的“诸法”。诸法是事物的现象,“实相”是事物的本质。这种本质实际上是无所有,是无本质的本质。所以《中观论.观行品》说:“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这是说,诸法都在无常变化中,所以得知是没有实在体性。既然没有实在体性,岂不就是诸法皆空。所以,空就是诸法实相,空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质。然而,这空并不是虚无的空,也不是顽空,更不是但空。虽然说是空,也并不妨碍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缘起有法。只是诸法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性——自性。并不是否认无常变化的事物的存在。
因为有了自性空这个基本条件,所以才能更好地促进缘起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所以,《中观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皆不成。”所以,三论宗虽说实相空,而无碍于缘起事相。这就是空有圆融,又叫缘起性空。若单就诸法实相说:“实相不是“有”,因无自体形相故;实相也不是“空”,有缘起假相故,又空也不可得故;实相也不是“又有又空”,空有相矛盾故;实相也不是“非空非有”,堕愚痴论故。所以,诸法实相是不可思义的境界。如《维摩经》所说:“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为了说明诸法实相这一理性,于无明相中,强名相说,说为实相。
  进一步说,《中观论·观法品》中说:“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天,寂灭如涅槃。”《大智度论》卷三十九说:“入诸法实相中,一切诸观、诸见、诸法,皆名为罪。”《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这样看来,我们实在难以有领略诸法实相的可能。
因为,以上经论所说的,是诸佛菩萨实相观圆满成熟的境界。也就是说,这是从结局而言的。如此看来,对于一般体会诸法实相的人,它迅应该有一个开端和过程,然后才可能是这个结局。在此,我们涉及到几个名词:(1)文字般若,(2)观照般若,(3)实相般若。只要我们弄懂了这三种般若,那么,我们再去理解诸法实相,就变得合情合理,或可彷佛有些许的体会。
  (1)文字般若:诸佛菩萨,欲说明实相般若,借助于语言文字的符号,用以开导一切有情众生。因为,可以通过这个媒介,使有情众生了解,近而证悟实相般若。那么,这阐述实相的文字就是“文字般若。”也可以说,佛菩萨所说的一切言教,概括起来,统称为“文字般若”,虽然文字并不真实,但如果没有文字,就没有办法理解和观照实相,近而证悟实相般若。也就是说,没有语言文字的方便是不行的。所以说,文字是我们修学佛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初学者。
因为,文字能令人理解诸法实相,启发般若智慧,所以,称其为“文字般若。”
  (2)观照般若:是依实相理体上,所生起的一种智能。修行的人在修实相观时,加功用行,视一切法没有真实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空无实体,由此洞见诸法实相。因为,实相由观照而证,所以称其为“观照般若”。所以,观照是证实相的一种必须的实践真智。它的具体表现应当是一种心理上的领悟,如果没有观照,就不能证悟实相般若。所以,观照般若尤为重要,般若名为智慧,只有观照般若才是真正的智慧,它是观照实相的智慧。
  (3)实相般若:实相即诸法如实之相。这如实之相,不能用有无来表示,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就是:没有办法表达。正如佛教常说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但实相又不离开一切法而另外有个东西。所以是不离语言文字而说实相。那么,这种实相即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虽无相,对于了达之人却是无相而不相。若言其有,即是有无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碍缘起,即无相无不相。这就是实相般若。
  2.为什么要理解诸法实相?
  为了对治众生的无明颠倒,认虚妄为真实而轮转六道生死。所以,要认识诸法实相,用以校正种种错误的知见。一但正确悟到诸法实相,那么,一切的颠倒知见,都将随之而烟消云散。遏有,为成就无上菩提而认识诸法实相,更是一种有意义的最捷径的道路。吉藏大师在《大乘玄论》中说:“般若是缘实相境而有,实相能生般若”,因此称实相为般若,观照其体是能观智,当体即般若。而文字能诠表阐述般若义,从所诠之义立名,文字也称之般若。因此看来,诸法实相做为一种能生观智的境,观照是所生的智,文字是能够诠表般若义理的语言文字。要具备此三种,般若的义理才算圆满。吉藏大师依此三义,立于三对。实相是境,观照为智,谓境智一对;境智为所诠,文字为能诠,即能所一对;境智是自行,为众生说法,所以有语言文字,此为自行化他一对。
  三种般若中,菩萨位中,纯无为的是实相般若,唯佛所证,纯有为的是文字般若,而观照般若通有为与无为。因为,菩萨是有为,而佛果中,般若是无为般若。
  3.诸法实相的异名
  (土)诸法实相是缘起:《大般若经》卷四百七十二卷中说:“若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知一切从缘生,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绝诸戏论,本性淡泊。”《中观论·卷首》也说:“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其中,“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是诸法实相的境界,所以说:诸法实相就是缘起,因缘起而悟解实相故。
  (2)诸法实相是中道:《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即是中道。又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等既是中道,也是诸法实相。又《中观论》说:“八不即称为中道。”所以说:诸法实相即是中道。
  (3)诸法实相是毕竟空:《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中说十八空:内法空、外法空、内外法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法空、无为法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即如龙树菩萨说:“是为菩萨住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又《大智度论·卷七十四》说:“毕竟空波罗密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非有非无。”所以说:诸法实相是毕竟空。
  此外,诸法实相又称真如法性、实际、佛性、涅槃等。可见,诸法实相的名称广阔而博大,无有边际。
  三、如何理解诸法实相
  1.从二谛上显示诸法实相
  (1)二谛的意义及依据:二谛,一世俗谛,二真谛,或称第一义谛。“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此二谛是一切事物上的两种真实。如:木料、人工制成的桌椅,表相上有这个桌椅的存在。这是俗谛。真谛是说出世间的绝对真实。如说出世的菩提、涅槃、真如法性等出世间的真理。又俗谛是事物的现象,真谛是事物的木质。三论宗尤其重视二谛的运用。《中观论·观四谛品》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父。”《大智度论》卷三十八说:“佛法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十二门论》说:“若人不知二谛,则不得有利、他利、共利。”足见二谛的重要。
  三论宗所讲的二谛,是为了对治众生偏执的,目的是了达诸法实相。所以,二谛不能是定性的二谛。所以,三论宗所说的二谛是言教二谛。而言教二谛又是三论宗的独家理论。因为,二谛是佛陀说法的方法和方便,是因机施教对症下药的。所以说:二谛是教不是理。为什么?《二谛义》中说:“二谛非理,乃是方便教门,如三车门外,门外无三车,方便说三,令悟不三,今亦尔,实无二谛,方便说二,令悟不二,故二谛是教门也。”可见,三论宗没有把二谛视为实理,而是做为一种言教的方便,来对治执有执无的偏见,而最终是要显示诸法实相之理。而诸法实相是非真非俗,不能言说的。于是,要借助于言教二谛来开显。言教是能表达,诸法实相是所表达的。《二谛义》中说:“因二悟不二,不二是所表,如因指得月,月是所表也……二谛能指,为小儿不识月故,举指令识月,凡夫众生亦尔,不识理故,须二谛教,故经云:众生痴如小儿,亦名著者,故得前不二之法也。”此中“不二”即诸法实相。而实际中,既使是:以为有一个诸法实相的话,仍是俗谛事。因为,诸法实相言忘虑绝,非空非有,不生不灭,所以是非真非俗。所以,《二谛义》又说:“得悟理者,必假言语,为是故,说有无,说非有无,并是教,皆令悟理也。
  真谛上是一切法空,但俗谛上的假名幻有依然存在。可以说: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吉藏大师在《二谛义》中说:“真俗者,何者?俗非真则不俗,真不俗则不真,俗以真为义,真不碍俗,真以俗为义也。”可见,二谛实是一体,只是角度不同而已。这就是二谛的关系所在,“为执有者明空,为执空者说有。”而其最终是超越此空与有之上的诸法实相。此诸法实相会然是“言忘虑绝,无有言说”。
  前面所说,三论宗的二谛不是“理二谛”,只是“教二谛”,为要契于无所得的诸法实相,所以在这有无的“教二谛”基础上,根据经中不同的说法,建立四重二谛。这是吉藏大师在兴皇朗大师三重二谛的基础上,又加一重而成为四重的,是针对不同学说,乃至各种所执层层批破的,目的仍是为了表达中道实相。
  四重二谛是建立在破执显理的基础上的。第一重二谛也叫“初章”,是谈空有的。因为:“初章义者,盖是破自性之利器,彰缘起之假名,入中道之要执,显无碍之圆融。”因为,别的宗派以二谛为定理,使落在实有有性之中。而三论宗所说的二谛是相待的缘起假名,名称虽同,含义却并不一样。
  四重二谛的顺序是:第一重,以有为俗谛,以空为真谛;第二重,说空说有都是世俗谛,非空非有为真谛。也就是把前面的真俗二谛概括为世俗谛,相比之下,深了一层;第三重,空有为二,非空非有为不二,二与不二都是世俗谛,非二非不二才是真谛。这比第二重又深了一层;第四重,前三种二谛都是俗谛,因为都不离言说,所以都是言教,以此为世俗谛,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名无相,才是第一义谛,一如禅宗的“不立文字,开口便错。”这比以前的一重要深了一层。这正是显示诸法实相的境界。
  在三论宗的这种四重二谛说中,每一重都是相对于前一种而言的,前一重的真谛到了后一重就变成了俗谛。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允许有丝毫执着,也就是,永远在否定,永远批破有定性的存在。也可以说,四重二谛是有的放矢的,
对治了不同根性的众生。最终只有选到了言忘虑绝的诸法实相,才算是绝待的真实。但四重二谛的次第又不是固定而不可以变动的。只要是能够悟入真谛之理的诸法实相,那么,第一重二谛已经足够用了。或者,也可以说,随便哪一重二谛都可以悟入真谛之理。只是根机的关系,才需要四重二谛的安立。从这种四重二谛之中,我们可以发见到三论宗的家风“只破不立”。在不断地批破否定中,显现诸法的实相之理,如果就四重二谛从教理去分的话,我们可以说:俗谛为教,真谛为理。至于别宗以为,三论宗是通教,只谈二谛,无有中道之理的诸法实相,那是不确切的。
因为,三论宗的第二重二谛已说:非空非有为中道,即第一义谛。又怎么能说没有中道呢?至于,摄论师的三性是安立谛(俗谛),三无性是非安立谛(真谛),则显得仍有把柄。而三论宗的“凡有言说皆是虚妄,是世俗谛,言无虑绝才是真谛的诸法实相”,就更胜一筹。
  2.从“八不”理解诸法实相
  (1)“八不”出处及意义:《中观论》开篇即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中观论疏》叙说“八不”大意时说:“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源。”此中“八不”,即是“八不中道”而“中道”就是诸法实相,是远离诸边的正见。如《心经》所说的:“是诸法空相(即实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八不”之“不”是否定语,即不是生、灭、断、常、一异、来、出,也就是否认有自性的实有。其目的是归无所得的诸法实相。
  (2)从第一义谛理解“八不”所显的中道实相:第一义谛是诸法实相。所以是本来如此的,永远都是那样的,故是性相常住,故是不生起也不显现,所以说是“不生”;第一义谛也是不能毁灭的,所以是“不灭”。第一义谛的理不是定有。因无形无相,也就是说,谁也看不见摸不着诸法实相,所以是“不常”。第一义谛的理也不是决定没有,诸法实相既不能说它没有,那么,也不能说它定无。所以说是“不断”。第一义谛理对差别万相说空相,空相是无相。所以是“不一”,第一义谛理看不到摸不到,是无相,不象茶壶茶碗有个相存在,所以又是没有差别相,故是“不异”。第一义谛理从无始以来就有,而始也是空的。《大智度论》讲十空,其中就有个无.始空,所以说是“不来”。第一义谛理无始是空,而后际也是空,所以说是“不去”。
因为以上的意义,所以,第一义谛即是“八不”中道实相。
  (3)从“四无生”的角度理解中道实相:事实上,“八不”中,只要理解了“不生”,那么,也就了达了“八不”所显的中道实相。而“不生”又不出“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四种”。所谓“自生”:万物从众缘生,所以无有自性,如果有自性,就不应从众缘所生。所以,万物没有自性,自然也就不能从自性生。如绿豆芽,不是绿芽豆;生绿豆芽,而是由绿豆、水、人工等众缘和合生成。又如,众生的身体是由五阴而生。而五阴之内没有众生自体。所以,众生不能从众生自体而生。况且,众生自体生众生,也就无需因五阴而有众生。可见,万物不能是自生。所谓“他生”:万物既不是从自生,应该说是从他生。就此分析看来:自他本是相待而成立。如:水、土、人工等缘对绿豆芽而言,称为自。若有绿豆芽之自体,水、土、人工等又怎能生出绿豆芽来呢?又如,对五阴内的众生有体,可以说五阴是他。如果没有一个众生自体,五阴又怎么能称为他呢?所以说,从他生万物不能成立。进一步讲,五阴内无人可以生人,那么,
五阴内无多我,也应当生多我。所谓“共生”:前面已经讲了,自生、他生,都不能生万物,那么,自他和合应该生万物。如果和合生万物,则有自生、他生两种过失。所以,“共生”也不能成立。所谓“无因生”:自生、他生、共生,都不能生,应该说是“无因”而生。而“无因”生万物,同样也不能成立。因为,万物无因而生,也就无需众缘和合而生、众缘和合而灭。况且,有因尚且不能生;何况无因生,若无因能生者,那么,松树能结出苹果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说不能“无因”而生。
  以上说“四无生”,因为“不生”,所以也就“不灭”。也可以说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而所显现的无不是中道实相,即诸法实相。
  (4)从“八不”即“二谛”理解中道实相:《菩萨璎珞本业经》说:“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可见,“八不”就是二谛。从世俗谛上说:世谛的生灭,不是实在的生灭,只是由于因缘的聚散而假名生灭。所以说,生灭宛然而不生灭。正如《涅又经》所说:“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常是第一义谛”。所以说,世谛即是诸法实相。从真谛上说:第一义谛本身即是诸法实相。自然是不生不灭等“八不”,因为对世谛的生灭,说第一义谛的不生灭。所以说,真谛即是诸法实相。
  又进一步说:“八不”所显的中道是诸法实相:(一)随其名释有二、一,中以实为义即不虚妄。如《涅槃经》卷十五说:“我本无中道实故,以无中道故,于一切法则有著心。”二,中以正为义即不偏。僧璿的《中论序》云:“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此“实”与“中”二义都为显诸法实相。(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系中国佛学院第四届研究生,95年毕业后现于本院任教)一实相印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佛学术语。一实相,谓真实之理,无二无别,离诸虚妄之相。印,即信。如世之公文得印可信。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之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即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
一实相印内容解释
一实相印——出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以为二乘法,是诸行无常等三法印之所印定,大乘法是&一实相印&之所印定。实相是指诸法的真实相,诸法是五蕴十八界等一切法,就诸法本来之真实相如何,即了知其如何,说明其如何,此乃佛平等大觉之所知境,其余有情,以其心量有限,其所知境,不能圆满。初发心菩萨,虽未能证知诸法实相,而能依佛之智觉察,亦可通达诸法实相,其实三法印即一实相印,以皆明诸法因缘生,无自性,依一实相之三方面分别解释,即三法印,究其根源,即贯通为一实相印。唯与三法印不同的是:
(一)遍一切法即毕竟空;
(二)遍一切法即五法三自性;
(三)遍一切法即八识二无我;
(四)遍一切法即法界无障碍。现略述于下:
1、诸法毕竟空——在一实相印,首明诸法毕竟空义,因缘所生法即有为法,虽有假相幻用,但求其实体,皆无自性,是世间色法毕竟空,心法亦复如是。故有为法毕竟空。有为法,犹有众缘相续之假相幻用,至无为法并假相幻用而无之,是无为法也毕竟空,故知有为法以因缘生,唯假相幻用而毕竟空,而无为法是智观上假设名义,故亦毕竟空,由此一切执著皆无安足处,则无分别智现前,如如相应诸法实相。
2、五法三自性——五法即(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真如。略说如下:
(一)名——言说所依之名字,由名生句、由句生说。通言法界中一法有一法之名,法无量则名亦无量。
(二)相——心所取境界之分齐,名为相。如说此是红花,此是白花,或说此有意义,此无意义,这红白之色或有无意义即是相,意识依之立种种名,又用彼名字言说,显此种之相。凡色法心法之现象皆称为相,皆可依以立名,是故&名相&相联,因相立名,因名表相。
(三)分别——无论何法,处在被了知地位的是名相,而能了知的心识即分别;故能分别的是心识,是主观,被分别的名相是客观。这分别是杂染了知。
(四)正智——正是明确正当恰好之意,智是清净智慧。故明确之了知,清净之了知即是正智,正智便是无分别智。
(五)真如——清净正确了知之所知,即真如,也即以无分别正智,于所知真相,如如不异即名真如,此与杂染分别所知之名相不同,以彼分别不与真相相当,是依能知之心识,分别所变起之假相,故非真相。&真如&即能了知之主观,是极平正相当之了知,不用主观力稍有变异,全依客观原来如此之真相,而了知其如此。真如的&如&字即&如此&之义,真相如此,故为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此五法摄一切法,是故五法又名五法藏。
三自性即:
(一)依他起自性;
(二)遍计所执自性;
(三)圆成实性。诸法无自性,即诸法毕竟空,故三自性即三无性。三性本不可立,然为悟他故,设此三自性以说明之:
(一)依他起性——即生无自性,以众缘所生法并无所生法外之固定能生法,亦无能生法外之固定所生法,无能所生故,则不成立而无生,故生无性。因生无性,是以众缘之所集显,有此一法假名为&生&,故是依他起性。依众缘起,依诸识现,叫做依他起,如人依烦恼业集五蕴诸法所成,故明依他起性即明生无自性。
二)遍计所执性——即相无自性。不了知生无自性之依他起性故,乃执有遍计所执之实我实法。这种执著有二相:①内执实我相。②外执实物相。以不了知皆众缘诸识之假幻现,执为实有,实我相、物相皆无自性,乃是妄执。故明遍计所执性,即明相无自性。
(三)圆成实性——即胜义无自性。此明缘起性空,亦即诸法毕竟空,妄执既除,则得清净正知,如如相应诸法真相,此即圆成实性。故圆成就本具真实相。以胜义本空,无自性故。
依上五法三自性看来,名、相、分别皆依他起性,以皆因缘生法故,亦皆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是迷惑于因缘生法为实有,至于正智真如即圆成实性,是无漏清净,离一切言说分别的,亦即诸法毕竟空义。
3、八识二无我——八识即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即一心有八个了别作用的识。这了别作用是杂染知见,要转八识成四清净智,才是清净正智,即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能转八识为四智,便可破我法二执,断惑证真,故称为八识二无我。这八识在佛陀的圣言中,已经说得很多,不过他没明显的分开说,有的是密意说的。在小乘里,多只说到六识,只有唯识法相宗的学者,从佛的圣言密意中,从小乘的不完全中,从空义的偏颇中,从外道的纷杂中,经过长期的工夫,经过胜义空的洗炼,才建立&八识&的规矩,认为万法是诸识所现,所有名相分别,都是虚妄不实,要转识成智,即能了悟诸法实相。所谓实相,即是无相。一切诸法皆以无相为性,无相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则本来寂静自性涅盘。
4、法界无障碍——法界即是真如,亦即无分别智相应之真如,如说宇宙,非但指空间时间,实含森罗万物。法界亦复如是,乃总括万法而言。万法中无论任何一法,皆为诸法之总相,即一法摄一切法,随举一法,即是法界;如一棵树可统一切法,以依众缘成故,众缘之众缘展转无尽故,由是一摄一切,一入一切,故法界是诸法总相义。又界是因义,即诸法之因为法界,即是说,法法虽互入,然不失其自相;此不失自相者,以一一法有不同种子为因,此因种各各不相杂乱,各现行亦各各差别,然此各各差别之因种,又交互相遍,故一一因种,一遍一切,以阿赖耶识中之能力,无方所、边际。以上法界是真如,法界是诸法总相,法界是诸法各别种因,共有三义。又以法界之一一法,互摄互入而不相杂乱,故称为法界无障碍,因为诸法众缘生无自性,是法界无障碍义,又以诸法唯心现故,即从含藏识中一切种子而变现,成为别别不相杂乱,又互摄互入而无障碍。此大乘一实相印,以遍一切法皆是如此。
大乘一实相印可说是概括三法印,三法印也能贯通一实相印。从三法印贯通为一实相印来说,必须从诸法无我去理解,因为了知诸法无我,即知是缘生无性,缘成互助的缘起之法,从缘起之说,便知因果相生的流转门通于无常,因果寂灭的还灭门通于涅盘。因此,无我的缘起观,即能贯通有为与无为,统一为空无我,亦即贯通诸法缘起性空的一实相印。 [1]
一实相印印顺法师关于一实相印的解释
平常说: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这是似乎如此,而并不恰当的。《阿含经》与声闻学者,确乎多说三法印;大乘经与大乘学者,也确乎多说一法印。这三印与一印,好像是大乘、小乘截然不同的。其实,这不过多说而已。佛法本无大小,佛法的真理并没有两样,也不应该有两样。无常、无我、寂灭,从缘起法相说,是可以差别的。竖观诸法的延续性,念念生灭的变异,称为无常。横观诸法的相互依存,彼此相关而没有自体,称为无我。从无常、无我的观察,离一切戏论,深彻法性寂灭,无累自在,称为涅槃。《杂含》(卷十·二七○经)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这是依三法印而渐入涅槃的明证。
然而真得无我智的,真能体证涅槃的,从无我智证空寂中,必然通达到三法印不外乎同一法性的内容。由於本性空,所以随缘生灭而现为无常相。如实有不空,那生的即不能灭,灭的即不能生,没有变异可说,即不成其为无常了。所以延续的生灭无常相,如从法性说,无常即无有常性,即事相所以有变异可能的理则。彼此相依相成,一切是众缘和合的假有,没有自存体。
所以从法性说,无我即无有我性,无我性,所以现象是这样的相互依存。这样,相续的、和合的有情生死,如得无我智,即解脱而证得涅槃。涅槃的不生不灭,从事相上说,依「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消散过程而成立。约法性说,这即是诸法本性,本来如此,一一法本自涅槃。涅槃无生性,所以能实现涅槃寂灭。无常性、无我性、无生性,即是同一空性。会得佛法宗旨,三法印即三解脱门,触处能直入佛陀的正觉。由於三法印即同一空性的义相,所以真理并无二致。否则,执无我,执无常,堕於断灭中,这那里可称为法印呢!
佛为一般根性,大抵从无常、无我次第引入涅槃。但为利根如迦旃延等,即直示中道,不落两边。声闻弟子多依一般的次第门,所以在声闻乘中,多说三法印。大乘本是少数利根者,在悟得无生法忍,即一般声闻弟子以为究竟了的境界,不以为究竟,还要悲愿利他。从这无生的深悟出发,所以彻见三法印的一贯性,惟是同一空性的义相,这才弘扬真空,说一切皆空是究竟了义。拘滞名相的传统学者,信受三法印而不信一法印;久之,大乘者也数典忘祖,自以为一法印而轻视三法印了。惟有龙树的中观学,能贯彻三印与一印。如《智论》(卷二十二)说:「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著,无相不著故即是寂灭涅槃。」又说:「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空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这真是直探佛法肝心的名论![2]
圣严法师《佛学入门手册》
《佛法概论》,页162-16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心法师的真实身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