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76号刑讯女人为什么会形成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全民族全面抗战形成了那两个战场,那两条路线?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一、两个战场: 1、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比较积极抗战,先后组织了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承担了主要的抗战任务,但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还是丧师失地,一溃千里;进入相持阶段,由于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方针,正面战场出现豫湘桂战役大溃败; 2、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在全面抗战路线指引下,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为抗战前线,从日寇手中夺回大片沦陷国土,严重威胁敌人后方;相持阶段,中共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克服困难,采取一系列措施,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反攻阶段,中共领导的武装成为对日反攻的主要力量. 二、两条路线: 1、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2、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抗战.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中国抗战时期存在两个战场。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两..
中国抗战时期存在两个战场。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抗日战场的抗战路线分别是什么?请指出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5分)(2)结合史实简要评价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和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政策重心的转变。(5分)(3)你怎样认识两个战场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3 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抗战开始后,中国战场形成了两个抗日战场,各自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国民党正面战场实行的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敌后战场实行的是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5分)(2)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抗战是比较努力的,组织了几次大会战,如松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相持阶段受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政策的影响,蒋介石集团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5分) (3)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发挥主导作用,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战场越来越成为抗击日寇和伪军的主力,两个战场均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3分)本题属于比较类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评价、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弄清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战场即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以及用阶级分析法指出形成的原因、本质区别。特别是要结合史实,公正、客观地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及正确分析两个战场之间的关系。答题时要注意不要只史实的罗列,要注意史论结合,重点在评。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中国抗战时期存在两个战场。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两..”主要考查你对&&全民族的抗战,九·一八事变,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扫荡、七一三部队对中国人的杀害),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全民族的抗战九·一八事变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扫荡、七一三部队对中国人的杀害)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
全民族抗战背景:进行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军事侵略活动,抢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典型事件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实验。
中共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其领导下,国共两党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百团大战,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国民党军队不仅在国内抗击日军,还派出远征军赴缅作战击败侵缅日军。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反蒋:1、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2、造成了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却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气焰的内外局势。逼蒋抗日1、在中共的号召下,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东北杭日义勇军坚持抗成,激发了民族爱国精神。3、“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杭日救亡运动新高潮。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联蒋抗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
1、阶段性特征: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以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其抗日战争有以下特点: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个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抗争;②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③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④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⑤最终以弱胜强,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⑥抗战具有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2、三条线索: (1)一对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2)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国民党执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在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分别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负责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政党、两个政权、两支军队的抗战局面。) (3)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①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防御阶段。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开始。这一时期,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两个战场抗战的局面,这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②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是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的意义。③1945年8月至9月是反攻阶段。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美国动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中国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九一八事变:
又称沈阳事变、奉天事变、盛京事变、满洲事变、柳条湖事变等,是指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日军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而占领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国会和内阁总理大臣权力下降,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被中华民国政府视为国耻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①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中国东北是日本重要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地,农业、重工业原料供应地,“东方会议”确立了先占领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政策。②内部原因是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③外部条件是,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①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根源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蒋介石政权的本质决定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他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以求巩固自己的统治。②国际联盟对中日冲突的态度是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中国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这使得蒋介石国民政府想依靠国联公理裁决,迫使日本从东北撤兵成为幻想。③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殖民地的严重步骤,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④九一八事变也开始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日本的矛盾。关东军: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军强占了中国原被沙俄“租借”的关东州(指辽东半岛普兰店至皮口一线以南地区)和南满铁路,1919年在旅顺口设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军是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元凶,控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太上皇。他们在东北屠杀我国人民,掠夺我国资源,实行残酷的军事镇压和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东军总数约百万人,是日本陆军中最精锐的主力和战略预备队。1945年8月,中国人民武装力量,包括抗日联军和苏联红军一起歼灭了日本关东军。
不抵抗政策: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持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于8月16日已给张学良铣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事变发生后,又电令张学良“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第1页)东北军奉命:“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九一八事变真相》,《革命文献》第34辑第879页,台北1978年版)对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爱国士兵愤慨不已。据东北军参谋长荣臻报告:“士兵各持枪实弹,怒眦欲裂,狂呼若雷,群请一战,甚有持枪痛哭者,挥拳击壁者。”
东北三省沦陷:由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十余万东北军不战而退,使东北大片土地迅速沦陷:19日晨,日军占沈阳,同日又占长春、营口、鞍山、抚顺、安东等20座城市,掠地千余里。21日,日本驻朝鲜的三十九旅团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东北,分向辽宁、吉林进击。同日,代理吉林省主席熙洽叛国投降,吉林城陷。22日起的一周内,辽、吉二省基本丢失。接着,日军又于日陷锦州,2月5日占哈尔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被杀害的总计三十万人以上。 潘家峪大扫荡:1941年,日本在河北丰润县潘家峪村屠杀村民1200多人。 “七一三部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的“七一三部队”,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日军南京大屠杀:日,日军攻占南京。在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之久的烧杀抢掠,对中国军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并焚尸灭迹的有十九万多人;被零散屠杀,尸体经慈善团体掩埋的有十五万多人,总共有三十多万人丧生。在南京城郊,侵略军大肆洗劫机关、仓库、商店、民宅、村舍,古玩文物,鸡鸭猪牛、粮食蔬菜,无所不抢。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被日军烧毁。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1、表现:(1)军事上: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2)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①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企图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 ②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对抗日爱国人士实行恐怖政策。 (3)经济上:野蛮的经济掠夺。①方针:把沦陷区经济变为自己的附庸经济。 ②表现: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工矿交通运输业: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专营公司。金融业: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开设金融机构,滥发伪币;印制军用票;增加苛捐杂税;劳动力:大肆掠夺劳动力。 (4)文化教育上:推行奴化教育,实现其同化政策。2、影响:日本达到了的目的,沦陷区成为补充日本侵华不足的基地。 沦陷区人民过着的生活,中共领导了各种形式的斗争。揭露日军侵华的暴行:
日军侵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1)军事上: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2)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3)经济上:野蛮的经济掠夺。(4)文化教育上:推行奴化教育。这里学习的关键是要结合事例对日军侵华的暴行进行深刻的揭露,如南京大屠杀、细菌战和毒气战。要把南京大屠杀作为揭露日军暴行的学习重点。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对于这段史实,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战后中国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十个地方成立的审判日本战犯法庭均认定:侵华日军在南京对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进行了疯狂屠杀。总计被集体屠杀者19万人,被分散屠杀者15万人,被害总数30万以上。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不断发现的大量史料一再证实这两个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件判决的正确性。然而日本右翼势力却全然不顾事实,一再制造事端,妄图掩盖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右翼否认侵华历史也总是从否认南京大屠杀做起。其卑劣手法有二:一是以质疑三十多万被害者人数来否定大屠杀本身的存在;二是以战争中有伤亡乃天经地义、日本人也有伤亡为由否认屠杀罪行。如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称:“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大量中国民众。关于这一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有许多疑问点,有各种各样的见解,现在还在持续争论。”该书通篇渲染日本士兵和平民的伤亡人数,对亚洲各国的巨大损失和伤害情况却只字不提。 中国远征军:
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大日本帝国陆军、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出国作战的国民革命军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远征缅甸(1942——1945年):原因: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侵入我国云南境内。目的: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中国远征军组建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卫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于中华民国而言,缅甸此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对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为此,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考察。几经协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于重庆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本进攻缅甸对于其自身来说也有着很多意义,比如孤立中国,以及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西亚后,开始入侵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依照协定求助由中华民国组建远征军协防缅甸,远征军司令长由罗卓英担任(而后史迪威的压力下以杜聿明接任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当时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发现相似题
与“中国抗战时期存在两个战场。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两..”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22764215444238041232114200695127379&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作者:pep&&&&文章来源:pep&&&&点击数:&&&&更新时间: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
本课引言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抗日战争结束了,日本为“无条件投降”的结果震惊,中国为抗战胜利而欢呼雀跃。中日两国对于战争结果的反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第二,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究竟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一个问题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使学生有意识地从历史、现实两个时期,中国、日本两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心理等多个角度分析战争的影响,以史为鉴,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本课共三个子目,其中第一个子目“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上的全民族的抗战,这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卢沟桥事变”是由日本寻衅挑起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卢沟桥事变”也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开端。中国守军第29军官兵在卢沟桥的浴血抵抗,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从社会主要矛盾看,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从政治局面看,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完成了历史使命。从战争态势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并存是其显著的特点。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对日作战中是相互配合的。如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战。人民军队的壮大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成长,抗击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与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的作战相呼应,使日军在占领武汉、广州后不能继续扩大进攻规模,其速战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了。由此可见,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它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致破裂,在军事上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全民族抗击日寇的持久战。
“日军的滔天罪行”一子目,记录了日军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特别是南京大屠杀,长达6个星期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军民死亡超过30万人,这是中华民族永世不能忘记的。深入学习此目,用史实揭露日本侵华时期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有力回击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史实的态度,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复活,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捍卫世界和平。
第三个子目“抗战的胜利”,首先介绍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下半年,可以补充说明百团大战的背景,指出百团大战的发动与当时国内外局势是紧密联系的,它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更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百团大战具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达到了打击日军侵略气焰,提高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全国人民抗战胜利信心的目的。其次,本子目介绍了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的内容,在缅甸战场,中国远征军和英美军队配合击败侵缅日军。中国军队开辟的国外战争,进一步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抗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的胜利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有力支持,中国人民也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战争结果呢?可以从日、中、国际三个角度分析。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是日本失败的主要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是日本战败、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就中国国内而言,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威望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就国际而言,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在正式讲述本节内容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复习第二单元的引言,明确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中国人民反抗列强武装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多次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而最后的抗日战争中国能够赢得胜利?使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本节内容。
为了全面掌握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适当地补充资料,从世界史的角度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历史背景: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有利条件: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导入新课。
“全民族的抗战”一目是本课的重点,需要讲明两个问题。
① 日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结合“历史回溯”中列举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复杂曲折过程,得出结论: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② 结合《抗日战争形势示意图》,明确“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地理区域,全面掌握两个战场的抗战,为分析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取得抗战胜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做好铺垫。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积极组织会战,抗击日寇。两个战场同时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英雄人物。但由于种种原因,抗战初期,中国虽然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但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最后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指出: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日军的滔天罪行”一目,教学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触目惊心的史实引导学生思考:
① 战争是残酷的,犯下的种种反人类罪行的日本侵略者,也曾是上有父母下有妻儿的人,是什么使他们从人变成了灭绝人性的恶魔?
② 日本右翼否认日军在侵华期间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认为只是在战争期间的某种屠杀,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③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名中国当代青年,应该怎样对待这段惨痛的历史?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当今中日关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战争的背景、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等方面进行分析。教师在引用时事中,日本右翼势力有所抬头的事例时应特别强调“日本右翼势力”并不代表日本全体国民。在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发言时,教师应注意避免在学生中出现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引导学生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抗战的胜利”一目,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原因、理解抗战胜利意义。
在讲述本目内容前,教师应适当补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内容,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统一战线的确立;欧洲、非洲、亚太地区的主要战况;几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的抗战除国内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外,还开辟了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通过这段史实,再一次帮助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将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对战争结果进行分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日、中、国际三个角度分析。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是日本失败的主要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是日本战败、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在分析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就中国国内而言,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就国际而言,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在全节内容讲完后,再回过头来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多次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而最后的抗日战争中国能够赢得胜利?”明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中国赢得这场战争的重要意义。
&4我来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战时期日军编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