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革要在前多少年完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底完成主要目标_网易新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底完成主要目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底完成主要目标)
“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是佛山历史上少有的一块金字招牌,各区各部门要早做谋划,把工作做在前头。”20日,佛山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七次会议,市委书记鲁毅就多项重点改革工作进行部署,市长朱伟主持会议。
今年佛山启动了大规模的企业暖春行动,而从此次会议透露的信息来看,在多个改革领域,佛山将为企业送出政策礼包。会议透露,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工作的同时,佛山将进一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从贸易主体、海关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创新突破,推动家具、建材、家电、照明等泛家居优势产业及专业市场转型升级。
改革蓝图如何落到实处?接下来,佛山市委改革办将会同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等部门,重点督察方案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情况。会议要求,要把改革推进落实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
税负、运营、社保、财务 多领域为企业降成本
20日的会议透露,2015年佛山全市共开展改革项目341项,其中由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五区区委书记牵头的重大改革专题、重点示范项目28项,承接中央、省改革试点35项,各区和市直部门自主开展278项。到2015年底,共完成改革项目126项。
“去年佛山改革呈现出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亮点频显的良好态势,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持续增强。”鲁毅说,但另一方面,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佛山经济发展动力还没有真正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尚不充分,生态环境修复任务艰巨。
他表示,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起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才能不断开创佛山发展的新局面。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佛山改革的重点。鲁毅要求,全市和各区要建立重点工作任务台账,进一步完善工作动态跟踪机制和政策措施。到2017年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到2018年底,确保完成各项主要目标任务。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域,金融杠杆、企业成本是企业界的普遍焦点。20日的会议提出,佛山将坚持去金融杠杆与降融资成本相结合,强化金融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同时,佛山将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负成本、运营成本、社保成本、财务成本等方面入手,不断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围绕制造业综改试点 将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如何推进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是佛山改革进程中的另一热点。“这是佛山历史上少有的一块金字招牌,分量很重,机遇难得。”鲁毅在会上透露,目前佛山已经梳理了亟待国家予以支持解决的十大事项,初步编制并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佛山)试点方案》。
会议要求,佛山市发改局做好对接工作,待国家发改委批准后及时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并将实施方案任务进行分解。围绕该试点,佛山将主动作为。会议要求,要落实《佛山行动方案》,构建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破解制造业企业存在的人才、资本、环境等瓶颈约束,推进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化方向发展。
接下来,佛山将进一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从贸易主体、海关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创新突破,推动家具、建材、家电、照明等泛家居优势产业及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同时,佛山将加快建设广东“互联网+”众创金融示范区,打造全省创业创新综合金融服务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透露,佛山争取将广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延伸至佛山,依托国通物流、中欧电商城等平台,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并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积极推动实现“互联网+口岸大通关”。
以基层治理创新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也将成为接下来佛山的改革焦点。会议提出,佛山要深化基层服务体制创新,进一步深化完善驻点联系工作,构建以驻点联系制度为核心的联系服务群众体系。该市还将深化全市统一的“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改革,促进系统对接、数据贯通,为全市企业、群众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
佛山全市共开展改革项目341项
其中由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五区区委书记牵头的重大改革专题、重点示范项目28项
承接中央、省改革试点35项
各区和市直部门自主开展278项
到年底共完成了改革项目126项
2016年7月底前,全市和各区要建立重点工作任务台账年底前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
2017年到年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2018年到年底确保完成各项主要目标任务
鼓励基层探索形成改革特色
各项改革举措如何落地生根?会上记者获悉,今年佛山全市改革重点项目仍然由市领导和各区主要领导负责,各区、各部门将对照佛山2016年重点改革项目和项目清单内容,落实好本地区、本部门承担的重点改革任务。会议要求,要把改革推进落实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
此外,此次会议的一个亮点是,提出鼓励基层探索,形成改革特色。鲁毅说,佛山市多年的改革经验证明,只有鼓励基层差别化改革探索,改革才能真正“接地气”,才能落地生根。他表示,佛山市委鼓励和支持各区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群众、企业需求和问题出发大胆探索,推进一批符合佛山实际、具有佛山特点、广受群众欢迎的改革项目。
根据会议要求,佛山市直各单位将加强与中央、省有关单位的沟通对接,及时掌握相关改革部署动态,确保中央、省各项改革举措落准落细落实;并加强对区、镇街改革工作的指导,主动协调解决基层推进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基层改革探索创造有利条件。
今后,佛山市委改革办将会同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等部门,加强对改革督察工作的统筹协调,重点督察方案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情况,对改革进展缓慢的加强督促,对进展较快的及时跟进总结、推广。此外,佛山还将加强改革评估,探索第三方评估机制,进一步推动改革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作者:赵越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攻方向_参考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攻方向
李伟化解结构性矛盾,形成新的增长动力,驶入持续发展的新航道,就必须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就我国当前而言,供给侧结构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不平衡,是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供需矛盾和结构性失衡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十三五”规划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突出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这是引领经济新常态和解决当前经济结构中突出矛盾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增长阶段转换时期,过去积累的突出矛盾和转换期的结构性矛盾会形成叠加效应。面对这些矛盾,只有通过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在更高阶段实现新的持续发展。例如,日本在二战之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到60年代后期开始面临传统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产能过剩现象逐步凸显、产业政策效力下降、经济增长动力弱化等挑战。1973年,日本又受到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的严重冲击。之后,日本从供给侧采取了减量化经营、加速折旧等结构性改革措施,大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不仅成功应对了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而且保持了10余年的中速增长。但后来受到利益集团阻挠,结构性改革迟滞,日本经济又陷入了经济增长“徘徊的二十年”。像许多经济体一样,我国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也落入了传统产能过剩、城乡区域发展失衡、供求结构不匹配、旧增长动力明显衰减而新增长动力不足等结构性矛盾之中。化解结构性矛盾,形成新的增长动力,驶入持续发展的新航道,就必须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可以说,就我国当前而言,供给侧结构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不平衡,是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供需矛盾和结构性失衡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当然,尤其是要把握好两点: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遵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经典论点,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是在实际工作中,也不能把供给侧改革泛化,要把供给侧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与相配套的政策调整区别开来,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涵区别开来,与具体产品的升级换代区别开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相当丰富。今年乃至在未来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重点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任务展开。第一,要加大对过剩产能的处置力度。产能过剩是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2015年我国粗钢产能约11亿吨,但产量仅8.04亿吨;若考虑在建项目,我国煤炭同期产能近57亿吨,但产量仅36.8亿吨。“去产能”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涉及到数以百万人的生计。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煤炭和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政策措施。各地正在积极部署和落实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其中难点在于人员安置和债务处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央财政将拿出1000亿元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安置;将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方式妥善处理债务问题。落实“去产能”的任务,关键是要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存量债务如何化解”的问题(与上世纪90年代国企脱困兼并破产、安置职工相比,当前有不少有利条件;与年国企政策性破产规划实施相比,有不少不利条件)。具体的办法包括:一是通过提高中央对过剩产能退出的奖补资金额度、发行转型债、将国企资产划拨社保、土地变性等方式筹集资金,支付产能淘汰过程中企业破产关闭所涉及下岗职工的补偿金、社保、工资拖欠等费用。二是通过采取兼并重组、混改、不良资产出售或者证券化等相结合方式,加快处置产能出清中的资产债务问题。三是通过政府采购服务或者财政补贴的方式,支持农民工和下岗待业职工参加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妥善安置下岗分流人员。第二,要采取针对性强的差异化政策,化解房地产库存。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针对房地产去库存的政策。一是降低购房首付比例。在不实施限购的城市,居民首次购买住房最低首付比例可降到20%。二是降低契税和营业税负担。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新政,购买二套房的契税由原来的3%分别降至新政标准的1%和2%(以90平米为界),购买2年以上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原为5年),但北上广深除外。随着今年5月1日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房地产行业整体的税收负担会进一步下降。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关键是要增强政策的针对性,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政策。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分化比较严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过剩问题突出,而北上广深和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过剩的程度没有三、四线城市那么大。有效平稳地“去库存”,应避免过度地加杠杆。要紧密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土地、财税、户籍等方面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要优化杠杆部门结构,降低杠杆总水平。近年来,我国杠杆总水平持续上升,但政府和居民部门杠杆水平相对较低,而企业部门杠杆水平提升较快。受经济因素影响,非金融企业部门加杠杆意愿较弱,但从国企资产负债率来看,一些国有企业的杠杆水平在上升。部门杠杆水平的差异性表明,我们必须处理好杠杆的“加”和“减”的关系,必须把降低杠杆总水平和杠杆的部门结构调整很好地结合起来。2016年,我国适当提高了当年赤字规模,并鼓励居民增加消费信贷,政府和居民部门的杠杆水平继续提高;将在去产能、去库存的同时降低国有企业杠杆水平;将对金融企业的杠杆情况进行有效管理,避免金融体系出现较大波动,切实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第四,要多措并举,着力降低企业成本。当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盈利比较困难,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表状况未见明显好转。应全面推进“营改增”改革、扩大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范围、扩大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适当下调电价和社保缴费比例等措施,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当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一些降成本举措实施的难度与现实可能性。目前,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电力成本比较高,但采用直接干预的方式,限制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恐怕很难有明显的成效。职工工资主要受劳动力市场关系的影响,在劳动力总量绝对减少的背景下,要把工人的工资降下来似乎不大可能。员工社保缴费高是企业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但在社保基金存在缺口的情况下,“五险一金”中除住房公积金可以调整外,其他项目下降的空间不大。煤炭价格下降后,调低电价有一定空间,但在电厂负荷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下调空间也不大。为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促进增加就业和职工现金收入,要坚决把整体税负降下来,把不合理的收费取消。日前国务院已决定,在去年已适当降低失业、工伤和生育三项社保费率基础上,进一步适当降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失业保险总费率,规范并适当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初步测算,采取以上措施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1000多亿元。第五,要通过扩大有效需求,弥补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后劲。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2015年中国的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但这一水平与美国相比还有5到6倍的差距。这说明中国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代化进程未完成本身就意味着中国投资的增长空间依然十分广阔。从资本存量来看,中国依然有巨大的投资需求增长空间。目前,中国劳均资本存量不到美国的1/5,只有日本的1/4。这表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还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培育都需要大量投资,城市内部和城市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建设都需要大量投资,推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也都需要大量投资。毫无疑问,扩大投资有广阔的空间,关键是要形成有效投资:要在投资过程中节约资金;要使投资有助于扩大有效供给、有助于改善发展条件,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紫光阁的其它文章-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何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正确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做好新一年经济工作?近日,权威人士接受《人民日报》独家专访,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解读和阐释。
一问 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明确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还有具体的任务。要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
不是实行需求紧缩,供给和需求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
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而是为了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
权威人士: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有各种解读。从国情出发,我们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消除两种误解:
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供给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当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需要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强刺激,也要防止出现顺周期紧缩。
还有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搞新的“计划经济”。恰恰相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为此,要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完善和深化,决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比如,一些没效益的“僵尸企业”,有些地方非要硬撑着给贷款、给补贴。
当然,下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盘大棋,也要更好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同时,“放手”不是“甩手”,政府也要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
二问 当前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不论主观上怎么想,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
“四降一升”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在当前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局限性,根本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
权威人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晶。
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2013年,中央认为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明确了我们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2014年,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此作了系统性理论论述,既进一步深化了“怎么看”,又为“怎么干”指明了方向。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深化了“怎么看”和“怎么干”的认识,又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做了全面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做出了全链条部署。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这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这是客观要求。我们不论主观上怎么想,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曾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现在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破除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近期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产能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面向外需以及国内高速增长阶段形成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一些产能又有所扩大,在国际市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刺激国内需求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这就相当于准备了两桌饭,就来了一桌客人,使劲吃也吃不完。这个问题不仅我们遇到了,其他国家也遇到了。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要看到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致力于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局限性,根本解决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这是我们不得不采取的重大举措。
三问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各项工作重点应该怎样转变?
以“十个更加注重”为标尺,对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对得上的事要加把劲干、创造性地干。化大震为小震,积小胜为大胜
权威人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努力实现十个方面工作重点的转变。
在工作实践中,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以“十个更加注重”为标尺,对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对得上的事要加把劲干。比如,放水漫灌强刺激、盲目扩建新城区以及强化行政对资源配置的干预等事情不能再干了,投资没回报、产品没市场、环境没改善等项目不能再上了。相反,有利于引导社会心理、化解产能过剩、提升技术水平、加快人口城镇化、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扶贫精准度等事情要使劲地干,创造性地干,拙劲加巧劲地干,努力化大震为小震,积小胜为大胜。
四问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
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权威人士:前面说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
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重点和力度有所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对企业实行减税,并用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的办法弥补收支缺口。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主要体现在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既要防止顺周期紧缩,也绝不要随便放水,而是针对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
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按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通过功能性的产业政策加以引导,而不是政府去确定具体项目,或选择把钱投向哪一家企业,具体的投资机会还要由企业家来摸索和把握。实践证明,市场的选择是最有效益的。
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把企业真正当作经济发展的主体,“放水养鱼”,让企业去创造有效供给和开拓消费市场。
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一项一项出台、一项一项督导,让各项具体改革举措落地,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的落实。
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从思想、资金、物资等方面有充分准备,切实守住民生底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既要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也要有立说力行、立竿见影的狠劲
做好“加减乘除”。长期看各项任务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短期看不同任务之间有“对冲”作用,必须全面推进,并把握好“度”。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
病根都是体制问题,都要依靠改革创新来化解
权威人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上我们要着眼于打好持久战,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我们要抓住关键点,致力于打好歼灭战,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完成好“五大重点任务”要做好“加减乘除”。“五大重点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要着力在“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上下功夫。从长期看,各项任务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从短期看,不同任务之间又具有“对冲”作用。比如,化解房地产库存对增长是明显的“加法”,可以减缓去产能带来的“减法”效应。而去产能又会调整供求关系,防止出现宏观经济通缩效应。因此,“五大重点任务”必须全面推进。当然,落实到一个地区,又会有所侧重,关键在于把握好“度”。当前,做“加法”相对容易理解,做“减法”困难会大一些,但必须做下去。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
完成好“五大重点任务”要全面深化改革。“五大重点任务”的具体内容非常多,但病根都是体制问题。无论是处置“僵尸企业”、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提升有效供给还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解决的根本办法都得依靠改革创新。同时要看到,完成这些重点任务,本质上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实践,只有进行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不失时机地进行技术创新,才可能有效推动这次重大的结构性改革。
六问 有人担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冲击,社会能否承受?
阵痛不可避免,但也是值得的。适当的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只有退够,才能向前
只要处理得当,阵痛不会很大,可以承受。但对于推进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击,切不可大意,具体政策要有序配套、稳妥实施
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问题不会等我们,机遇更不会等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拖不得、等不起,否则“病情”会越来越严重
权威人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必然会带来一些冲击,而且这些冲击很可能会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社会领域。对此,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把握:
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值得的。这种阵痛是一朝分娩的阵痛,是新的生命诞生和充满希望的阵痛,是新陈代谢、是凤凰涅槃,这是值得的!适当的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只有退够,才能向前。拿“僵尸企业”来说,是等着这类企业把行业中的优质企业拖垮,最后一起死,还是快刀斩乱麻,处置这类企业从而腾出必要的市场资源和空间?显然,必须尽快处置“僵尸企业”,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阵痛是可以承受的,但切不可大意。相比上世纪90年代,现在我国的实力相当雄厚,经济发展基本面好,新动力正在强化,新业态不断出现,前景是光明的,经济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社会就业形势、财力规模、保障制度有了很大进步,抗风险能力强,只要处理得当,虽有阵痛,但不会很大,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下岗失业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对我们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效益是理解的、支持的,对我们改善发展质量、产品质量、空气质量是充满期待的,这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同时,对于推进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击,切不可大意。具体推进的政策要有序配套、稳妥实施。比如,处置“僵尸企业”,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对破产企业尽量实行“安乐死”。
需要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个窗口期,但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问题不会等我们,机遇更不会等我们。今天不以“壮士断腕”的改革促发展,明天就可能面临更大的痛苦。
七问 如何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预期成效?
目前对于新常态的认识有三种情况,大家都要照照镜子,认识不到位的要尽快抓提高,思想不适应的要尽快换脑筋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要勇于做得罪人的事,否则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把包袱留给后面,将来会得罪天下老百姓
排除干扰,心无旁骛,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牢牢把握几个重大原则,形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合力
权威人士: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从目前情况看,对这个大逻辑的认识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认识逐步深入,适应更加主动,引领已经开始。这种情况在不断增加,这是好的。
第二种是认识还不到位,一知半解,适应不太主动,引领基本无为,流于口号化。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
第三种是很不适应,没有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思维定势,结果行动上自觉不自觉逆向而行。
大家都要照照镜子,往第一种靠拢,认识不到位的要尽快抓提高,思想不适应的要尽快换脑筋。提高认识后,还要靠扎实的工作和顽强的毅力来完成这个历史责任。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排除干扰,心无旁骛,牢牢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大原则:
一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主动研究发展规律,不断推进科学发展,持续改善人民生活。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生产力能否解放好、发展好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原则性问题。对于政府作用,强调“更好发挥”,不是“更多发挥”。
三是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经验。当前,要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总之,我们要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合力。
新闻中心重点栏目
新闻中心创新实验室
南方网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