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偶像崇拜,这是我刚才拍的,你们说像什么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索达吉上师开示:餐前供养偈
作为一个三宝弟子,本来应该经常供养三宝,但有些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差。记得很早以前,我就要求道友们,每天在用餐前念一遍供养偈:&无上本师即佛宝,无上救护即法宝,无上引导即僧宝,供养皈处三宝尊&,可是到目前为止,有些道友还不会背这个偈颂,有些发心部门用餐前也没有念这个偈颂。
也许我说话分量太低,也许我说的不是佛法,所以有些人把我的话当成耳边风。我没有他心通,不知道这些人有没有内在的证悟,但从学佛的经历看,他们学佛的时间不长,平时也很散乱,所以不一定有很高的境界。如果内心没什么境界,又不重视身语的善法,连一天念一遍供养偈都做不到,这是非常惭愧的事。如果是一些高不可攀的境界,做不到也情有可原,但这么简单的一个偈颂,我强调了不止一次,时间也过去这么久了,除了一些老人之外,再笨的人也不可能背不下来。
我觉得这些人不是智慧有问题,而是学佛的态度有问题。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虽然我根机下劣、智慧浅薄,但有一点自己是问心无愧的&&不管哪位上师吩咐的事情,只要符合正法,自己总是尽心尽力去做。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像华智仁波切所说的&舍弃今世琐事如唾涎,苦行修习追随先辈迹&,这一点自己是谈不上的,但至少内心有随学传承上师,老老实实依教奉行的意乐,根本不像有些人那样,上师再怎么讲都不去做。我每天辛辛苦苦地传法,有些人虽然坐在听法的行列中,但只是听一听,从来没有身体力行,没有以所闻之法调正自相续,这样最多有一个闻法的功德,对改变自相续没有多大意义。结果佛法是佛法,相续是相续,佛法和相续南辕北辙,最终会成为佛教油子。
这种人就像《水木格言》所说的那样:&多闻若未实修,则于自心无益,百年住于水中,石性干燥而存。&希望每个人好好观察自己:我听了这么长时间佛法,到底有没有依照善知识的教言行持过?我的相续到底有没有改善?
当可怕的违缘降到你头上时
诸苦如同梦子死,迷现执实诚疲惫,
是故遭遇违缘时,视为幻相佛子行。
遇到怨恨敌人、邪魔干扰、各种疾病等时,没有必要特别去执著,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对境,全部是心的执著显现,应该看作为幻化。阿底峡尊者曾说:&贪嗔境现时,视为如幻化。&显现任何贪嗔对境时,理应把它当作幻化,不要去执著。《入行论》也说:&不执悦意物,彼为真妙物。&不贪执世俗悦意之物,才是最殊胜的事物。
很多人认为,执著美色才是对的,仇恨怨敌才是对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当我们遭遇种种不幸时,实际上就像在梦中生孩子,觉得&宝宝特别好看,很可爱、很乖,应该用什么来沐浴呢?用牛奶来沐浴,还是用洗衣粉来洗澡?&后来孩子突然死了,自己就悲痛万分、非常伤心。然而这完全是一场梦,第一自己没生过孩子,第二孩子没有死过,痛苦简直是徒劳无益,醒来后根本没有真实的对境。佛经也说:&如女梦中见,儿生复死亡,生喜死忧伤,诸法如是观。&一个少女梦见生了孩子很欢喜,最后死了很痛苦,但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同样,怨恨的敌人对我攻击,我对他生起嗔恨心,彼此针锋相对、不共戴天,这类事情也全部是幻化。
所以,当最可怕的违缘降到你头上时,一定要把它转为道用,不要认为它是真的。有些人父亲死了,就非常痛苦,觉得他是自己唯一的父亲,从此再也见不到他了,他生前说过:&好儿子,&&&很多世间人都是这样,那天我在医院,看见一个老太太死了丈夫,不断地在那儿哭诉,我就很稀奇地在旁边听。那个老太太一直说:&我们生活53年了,我以后再也见不到你了,我实在不愿意离开你啊!&我当时就想:&已经可以了,53年在一起生活很不错了。&
我们遭受各种违缘时,应该把它观为幻化,虽然显现,但并非实有,这些痛苦暂时在心前出现,可一定会消失的,它只是一种愚痴的实执。寂天菩萨云:&愚痴所执谛,何异幻化物?&愚人所执著的谛实法,全部都不存在,跟幻化没有任何差别。这些教言若能逐渐融入自心,那么得癌症也好、得艾滋病也罢,都不会特别痛苦,因为人生就是一场梦,没有什么好执著的,假如没有如是耽执,那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朗日塘巴格西也说:&了知诸法皆如幻,解脱贪执之束缚。&如果能够解脱贪执,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不会被世间八法所染污。
现在有些佛教徒,遇到违缘时特别烦恼:&我学佛很长时间了,为什么还生病啊?&听起来特别可笑。要知道,佛陀并没有说只要学佛就平平安安,永远都不会生病,轮回的真相就是生老病死,这是谁都要经历的,尤其我们人类还有八大痛苦,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出现。轮回本来即是痛苦的本性,学了佛以后,并不是不会遇到痛苦。其实这些痛苦是如幻如梦的,没有实体,若能了达这一点,所作所为都会很自在、很快乐,遇到痛苦也可以转为道用,快乐的时候也不会过于傲慢。
我非常希望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当自己遭受违缘时,应该转为道用;当别人遭受违缘时,应该观悲愍心,不要幸灾乐祸。梁武帝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据记载,他一生造了484座寺院。有一次他在逛街时,看见有个人在卖瓜,一个人来买时,他说什么也不卖;另一个人来买时,他很高兴地卖给他,钱不多也没关系。梁武帝见后大惑不解:&这两个人都与他素不相识,为什么态度有天壤之别呢?&于是去问国师志公禅师。志公禅师用宿命通一观察,原来那卖瓜人前世是死囚犯,当他要被处斩时,很多人都在旁边围观,那两个人也在场。第一个人认为:&这家伙罪有应得,活该!&第二个人却觉得他很可怜,对他产生同情心。以这个因缘,卖瓜人今生不把瓜卖给前者,而愿意卖给后者。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莫名其妙讨厌一个人,不管他吃饭、说话、走路,做什么都看不惯,这可能也是源于前世的因缘吧。
总之,我们遇到违缘时,最好不要成为修行的障碍。很多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时,修行很成功,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马上倒下去了,这是很可惜的,应该学会转为道用。同时,看见别人遭受违缘时,理应宽宏大量,尽量去帮助他,在别人最困难时施以援手,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佛眼看“爱情”
世间对爱情颇多溢美之辞,如&只羡鸳鸯不羡仙&。 意思是,只羡慕像鸳鸯一样,与爱人携手同老,相 伴终身。除此,就算是天上的神仙,超越三界的佛陀,给我,我也不羡慕。&欲界生命都耽著情爱,有一首词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句话出自元朝词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公元1205年,16岁的元好问赶赴并州应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人。捕雁人告诉元好问,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另一只脱网而飞,岂料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久久盘旋,最后竟从空中直冲而下,坠地而死。&元好问听后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将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名&雁丘&,并作了流传至今的《雁丘词》。&不仅世间之人都期望值遇这样一位知音:与他(她)生死与共。即使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一切密宗的教主、国王恩扎布德也是如此。当释迦牟尼佛告诉恩扎布德:&国王,如果你要成佛,就要舍弃一切妙欲,勤修戒定慧三学,行持六度。&&国王回答说: &赡部花园极惬意,宁可我成为狐狸,释迦佛位永不欲,愿具妙欲共解脱。&&除了国王恩扎布德,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也扮演着一位世俗之人的角色,入于世间。&经常有一些大学老师和学生问我:&你读过仓央嘉措的情歌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我回答:&还未出家之时,我在读甘孜师范学校时读过,出家以后也看过。原因是,仓央嘉措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诗学家,深谙诗学的精髓,用词非常之美,一般人无法效仿。&我理解他的诗有内外密三层意义。从外义而言,它阐述了男女之情,但它的内义和密义,多数人却无从了解。比如,他在一首诗中写道:&白色的仙鹤啊不会去远方有一天它会从理塘归来&当时,人们不知道白色仙鹤之义,以为又是一首情歌。后来才发现,第七世达赖喇嘛降生于理塘。所以,仓央嘉措在寺院时,表面上,他一直在思念远方的情人,实际上,他的每一首诗,都隐含着对当时藏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预言,并对未来的变异作了授记。&他在一首流传甚广的诗中写道:&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 &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人们可能奇怪,这样的诗怎么会出自一位藏传佛教著名大德之手?事实上,他的这种特殊的显现,对世人具有一定的意义:欲界中人,都难免对异性的贪恋,通过他的情诗,人们被引入他的世界,由此因缘,缓缓种下解脱的善根。&&综上所述,自古以来,多少人赞美爱情!为之讴歌,为之伤怀。尤其在人们年轻时,会认为这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为之深深向往。&z92; &爱的分类&&爱有几种,在一切有部的经典中,爱分为贪爱和敬爱。贪爱是以烦恼染污的心、以贪欲和渴望来爱一个人;敬爱是对佛菩萨、对法宝、四谛与解脱道的希求和渴望。&《大般涅槃经》也说:&爱有二种。一者饿鬼爱。二者法爱。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愍众生故有法爱。" target="_blank"&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愍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即真解脱。&爱有凡夫的爱,又叫饿鬼爱,是充满欲求、永无餍足的爱;还有一种叫法爱,法爱和敬爱相同,是清净、没有烦恼染污的、通往解脱的爱,它是完全的付出,没有丝毫的占有欲,又称之为大爱。&古人说:&爱的感觉,是温暖;爱的语言,是正直;爱的心地,是无私;爱的行为,是成全。&但事实上,爱,究竟是否正直无私?在经历了从少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后,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人与人之间所谓的爱情,归根结底,它不是无私的,而是自私的;不是为了他人的福祉,而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和快乐;它不是正直、温暖的,而是有条件的、痛苦的;它建立在对方对我的行为上,一旦这个前提条件变化,自己的情感就随之变化。&但人们对此视而不见,依然被世间对爱的赞美所迷,徒然追寻着永恒的爱。&按照巴利文和梵文,爱有多层涵义;在藏文中,爱和喜欢难分伯仲。因为历史、文化和传统的迥异,藏汉两地对爱的观点不同。在汉地一些电视、电影和小说中,将爱渲染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认为如果没有了爱,生命已然失去了意义;而在藏地的传统中,对爱的概念却非常模糊、不确定,鲜少对情爱的赞美,所以由执著产生的痛苦也较小。&从小,人们受媒体的影响,在心中种下深深的、特殊的种子。等他们长大之后,它就会发芽,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整个人生。它就像《俱舍论》中所说的无表色&&一种无形无色、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色法,唯有通过人们渴望爱的言行,才可以窥视到它在人们的心中存在。&世人真的非常可怜,所谓的爱只是一种虚妄、颠倒的幻觉,一种自心的执著。除此之外,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爱。&z92; &爱的作用&&爱的作用,有以下两点:&首先,它让人痛苦。为什么说它让人痛苦?最初,人们彼此迷恋、贪执,这种感情一旦成熟,就会结婚成家。有人分析,&结&的右边是&吉&,左边是&丝&,吉祥一旦被丝缠裹,头绪万端,剪不断,理还乱时,就叫&结& 。&婚&是说见到女人头就发昏,头脑已不再清醒,不见真相。&所以,男女成婚,本是吉祥,然而,有诸多执著之丝将其捆绑,情绪和心智受其影响,失去了辨别和取舍的能力。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混混沌沌地过着,直至吉祥和快乐一去不返。&人们最初可能不承认这个事实,他们认为,结婚是人生最快乐、美好、令人憧憬的事。我到城市坐出租车,司机看见我上车,就说:&啊,你是出家人!那你很痛苦啊,你不能结婚啊!&&我在香港遭遇过,在广东遭遇过,在东北沈阳也经历同样的情景。那是1994年,有一天,我坐出租车去买药,出租车司机一直问我:&你怎么不痛苦,怎么能受得了呢?!你们出家人好痛苦啊!&&买药回来的路上,我坐上另一辆出租车,那个出租车的司机一看见我,又向我提出同样的问题。我当时想,世间人对这件事如是执著啊!事情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那时的景象,还在我眼前历历再现。&前不久,我遇见一位名人。他是一个佛教徒,各方面都很优秀,对佛理也有一定的领悟能力。但是他说,某某日是我结婚的日子,我一直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我很重视、很珍惜、很&&&我心想,到了那天,他会不会快乐呢?但愿他能快乐。由此可见,世人把男女之情当作一生中是最光荣的、最伟大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们殚精竭虑。&爱的另一个作用,如佛经中所说:&增上贪欲者,不知利非利。&&贪欲炽盛之人,即使是在三宝面前发的誓愿,他也会抛之脑后;世间基本的伦理道德,他也会置之不理;自己的生活规律和准则,他也会彻底改变。在爱的驱使之下,有些人如梦如醉,浑浑噩噩,不辨是非,不知方向。&不久前,我和一位校长商谈,我问:&是不是有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因为感情问题,对学生借机发泄,行为不太合理?&&校长说:&有、有、有啊!现在的有些年轻老师一天到晚都在打电话,有时,就像发疯了一样,跑到教室里,把所有学生都痛打一顿。&&学生也反映:&我们的老师这几天不知怎么了,心情很不好。&&我在一家医院住院时,有一个护士心情特别恶劣。已经三天了,她的男友没有给她来电。她每天给她男朋友打电话,但一直打不通。即使在给我们配药时,她也在按电话号码。我们都特别担心,怕她配错了药。配完药,她过来给我们打针,打的时候,恶狠狠地,&啪&地一下扎进去。&很多人和她一样,生活在可怕的噩梦中,但是,他们无力自拔。他们不了解爱的本质。有些人即使理论上知道,但遇到对境时,还是难以把握自己,尤其是年轻人。也许,人到了四五十岁,才知道所谓的爱原来就是那么一回事,并非如电影、小说中所说的那样。&&&z92; 爱的本质&&&首先,爱是无常的。但我们以为它是永恒的,一旦它变化了,我们就会感受到巨大的挫败,如同一种神圣的信念被摧毁了一样。&世间有一句话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佛陀也说:&三界之中,独来独去。&三界中的生命,都是独来独往,随业风飘荡。只有业力如影随形,伴随着我们离开此世,除此之外,我们不可能与任何人同生死、共病痛。人们虽然信誓旦旦,要白头偕老,但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是在一起争吵不休、感受痛苦,直到无常到来。&《红楼梦》中,林黛玉一边扫花,一边唱着《葬花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一首非常好的无常歌。春花初放之时虽然芬芳美丽,到了秋天却枯叶遍地;青年时代虽然红颜貌美,但很快就会满面皱纹、白发苍苍。终有一日,会花落人亡。但人们还年轻时,似乎完全忘记了他们会死。&前一段时间,我在微博上发了一张花的图片,说:&我的花就要开了。&另一个人跟帖说:&他的花开了,我的人死了。&&佛陀在《长阿含经》里说:&恩爱无常,会合有离。&但世人没有无常的观念,总觉得,你原先对我很好,为什么现在变成了这样?&从前你青春红颜,为什么现在不复是从前的模样?&从前新车出炉价值昂贵,现在为什么不值那么些钱了?&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在因地时,为度化众生化现为一个嫖客。第一天,他赐予一位名妓无价之宝;第二天,他付给黄金饰品;第三天,他仅付白银。妓女不服,状告国王。佛陀说:&&她出卖的娇躯,在一天天衰败,价值当然一跌再跌。如同鲜花已经凋零,蜜蜂不再汇聚。人们的爱恋之情也是如此,哪一个人不是喜新厌旧?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刹那生灭的本性。年少翩翩,会被衰老磨蚀,最终,寿命也会被死亡侵夺。万法无常,那些不知生老病死之痛苦、徒然毁坏自己肉身的愚者,所迷恋的女人的身躯,无非是筋络下一堆骨架而已。有智之人,谁不知晓贪恋女人身体的过失和愚痴?&&听了这番话,国王赞叹不已,妓女也从此终止了卖笑生涯。&著名摇滚乐歌星猫王说过:&我经历过世间的一切,到最后,一切都不过是仅此而已。&&歌星李娜出家之时也说:&该尝试的都尝试过了,我拥有过爱情,谈过恋爱,只是没有结婚生子而已。&&的确如此,人到了四五十岁时,才可能基本了解爱的真相;六七十岁时,已经非常明白了;到了八九十岁,已经彻底洞穿了它的本性。但那时,他已将离开人世。回顾人生,想起他二三十岁时,曾经那么癫狂、那么愚痴,对他年轻时的心行,他可能会深深地悔恨并呵斥。&其次,爱的本质是憎恨。& & & & & & & & & & & & & & &佛陀在《增支部》中说过:&爱可生爱,亦可生憎。&表面上,它是一种爱,但这种爱,会产生一种深刻的仇恨。为什么人们对所爱之人会有强烈的执著和控制欲?在他们的情感中,对所爱对境的嗔恨之心,也许远远超过关爱之情。如果没有感情的纠结,他们的关系也许平和如水;一旦爱恨交加,则今天欣喜若狂,明天可能会堕入痛苦的深渊。乃至他们的关系依然持续,这样的日子就不会终结。&爱和恨之间,相隔只有一瞬间。莎士比亚在《英雄叛国记》中说:&最亲密的朋友,一瞬间就变成不共戴天的敌人。&&的确,原来海誓山盟之人,可以以爱的名义,拔刀相向、毁容、把所爱之人变成残疾。这样的新闻,在各个国家的媒体中都时有耳闻。所以说,爱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特别可怕的憎恨。&这种仇恨,不仅对所爱之人,还会对所有阻止他获得满足的人产生。佛经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迷恋一个女孩,被他母亲知道了,不让他去见那个姑娘。他盛怒之下,杀了母亲,造下了死后无间堕入地狱的罪业。&每个人在成长之初,都会暗暗地幻想、期盼他的另一半在人生舞台上出现。可是,一旦那个人出现,充满纠结和烦恼的生活也就从此开始。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漫长的生活中,渐渐领悟爱的真谛。&第三、爱的本质是痛苦。佛陀在《法句譬喻经》中说:&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愚蠢之人用贪欲作茧自缚,不求真理,不求解脱的彼岸。以前,我的很多同学充满了求知精神,后来结婚成家,除了人民币以外,他们已别无所求。&年轻人不懂感情的痛苦本质,以为它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快乐、永恒和具有意义的,其实不然。很多人无法忍受它带来的悲伤、沮丧和绝望,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楞严经》云:&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如果不断淫欲,即使修行,最终,也必定落入魔道之中,不可能解脱。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不仅在现世,人们会感受它的痛苦,未来,它还会带给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第四,它是心的幻象。当分别心的执着越来越严重时,本来是虚幻之法,却被视为真实不虚;本来不美,却视为美好;本来是遗憾和缺漏的,却视为完美;本来无有任何意义,在我们的眼里,却意义非凡。&所以,它是我们心中所现的虚假、颠倒的幻象,是我们的心念一手缔造的产物。所谓的感情,完全是心的一种幻化,而心的真实本性,犹如虚空一样,远离了一切概念。我们分别念捏造的情感,乃至整个世界,都不在心的光明本性中存在。&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老密咒士与月亮童子》中,叙述了一个密咒士和月亮童子的故事。密咒士偶遇一位年轻美女,对她的贪爱之心如熊熊烈火一般燃烧。后来,美女与人私奔,他心里的痛苦和嫉恨无以言表。此时,文殊菩萨化现为月亮童子,出现在其前,带给他无比的荫凉。&月亮童子让他了解,感情是无常的,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最初的甜蜜,注定会腐烂变质;任何一种情感带来的唯一只有痛苦,而非欢乐;并且,它只是自心的一种执著,而非真实。&&z92;爱的对治&&佛陀在《法华经》中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贪欲,如果灭尽了贪欲,痛苦就会烟消云散。就像墙已经颓倒,墙上的花纹不复存在一样。但是,要了解并运用灭除爱欲的方法,就要学习和修持前辈高僧大德甚深的教言。&很多人对感情特别耽执,实际上你所执著的,只是对方的肉身。在《毗奈耶经》、《大智度论》、《中观宝鬘论》和《入菩萨行论》等诸多经论中,对人体的构成和心灵的颠倒执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供了不净观等多种修法,来疗愈我们的痼疾。&我去泰国时,见到泰国人对尸骨修不净观。刚开始时,人们不一定有明显的感受。但如果经常对着尸骨,观想它的构成,它慢慢腐烂,终成一具白骨的过程,渐渐地,你会意识到:噢!我对他人身体的爱欲其实是非常愚昧、盲目和不合理的,这种执著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通过修行不净观,许多人生起了一切事物均为无常变化、痛苦不净、无有真实本质的理念。&在《中观根本慧论》等无相法门的经论中,则通过理证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并在空性的见解中安住的方法来对治贪欲等烦恼。此时,能耽执之心和所耽执的对境都无有丝毫真实、固有、无条件的自性。至此,万法展露出其缘起性空的本性。&尤其是在密法中,有许多殊胜的窍诀:或是观察心的本质,了解它犹如虚空一样,显现的当下即是空性的真理;或是在爱欲心生起时,观察它的本体是妙观察智,是无有任何所依的智慧的妙用。一旦用尖锐的教言来观察,所谓的爱就会显露出没有些微值得贪执的本面。&有些人过去对感情特别执著,通过学习诸法无常、痛苦、不净、空性的真理后,行为与前判若两人,面对对境,可以完全无动于衷。也有个别人因为前世以来,在无数时日中,在这方面的串习相当严重,不能立即断除贪欲。但是,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在对自心的烦恼进行观察,对所贪的对境加以剖析之后,也能将烦恼转为道用。&佛法中确实有许多熄灭烦恼的方法。而在其他一些宗教中,虽然也有对治烦恼的方法,比如不能偷窥异性的面容,不能接触异性等,但基本上只是一种戒条,是暂时的自我克制,并没有佛教那样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从根本上颠覆的修行。&无论在任何一所大学,任何一位知识分子面前,如果要谈修行境界,我有点不敢说。你有没有见到过本尊啊?有没有神通神变?我只有像念《心经》一样:无眼耳鼻舌身、无神通、无神变、无&&&但如果从佛教理论上和我辩论,我还是有一套的。如果有人举手说:感情是美好的、合理的、值得执着和追求的。那我根本不怕。任何一位理论家的智慧,都无法超越佛教的真理。&我会问他,既然是正确、美好的,为什么会让人痛苦?只要按照大乘论典的方法一一剖析,谁都会承认:任何一个人,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没有值得迷恋的地方。所谓的爱是无常的、是憎恨、是痛苦、是虚妄颠倒,不值得希求。&爱&只是一种传统、一种习惯、一种恶业执著、一种习气而已。&从道理上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在座的佛教徒发现:&啊!佛陀所说千真万确,只不过众生的迷惑和实执太深重了,无始以来,人们都把爱执为实有啊。&这样,他们就不会沉迷于它,不会追逐它。无始以来,有无数成就者断尽了情执,获得了自由和自在、洒脱和欢乐,抵达了心性光明的终极境界。&&&z92; &能否有爱&&&有些人以前世今生的因缘,此生出家为僧。比如,学院里有一个十四岁的小居士,前一段时间,她对我说: &如果不让我出家,我天天不吃饭。我父亲不同意我出家,我七天不吃饭,后来,父亲实在没办法,就同意了。现在我到了学院,你如果不同意的话,我照样不吃饭。&&我说:&如果你不吃饭,我就不同意;如果你吃饭,我就同意你出家。&&也许,她出家的因缘已经成熟,此时,谁也阻挡不了,也没有必要阻挡。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如此。&既然按照佛教的见解,感情是颠倒,是一个错误。那居家之人是否不能拥有夫妻生活呢?也不是。首先,我们要洞察它的本质,但过正常的夫妻生活是允许的。对此,佛陀在《大宝积经》、《优婆塞戒经》,尤其是在《善生经》中,详细宣说了妻子应该怎么对待丈夫,丈夫应如何善待妻子的内容,前者约有十三条,后者有五条。&《华严经》也说:&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作为居家之人,和妻子儿女一起时,不能舍弃为了一切众生的究竟解脱,求证菩提之心。&所以,我们并非一概排斥,也不要求所有人都出家。而且,一个特别和合、孝顺父母的佛化家庭,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大般涅槃经》说:&在家之人。有四种法。宜应修习。一者恭敬父母。尽心孝养。" target="_blank"&有四种法。宜应修习。一者恭敬父母。尽心孝养。二者恒以善法。训导妻子。三者愍念僮仆。" target="_blank"&二者恒以善法。训导妻子。三者愍念僮仆。知其有无。四者近善知识。远离恶人。" target="_blank"&知其有无。四者近善知识。远离恶人。汝等若恒行此四法。现世为人之所爱敬。将来所生。" target="_blank"&汝等若恒行此四法。现世为人之所爱敬。将来所生。常在善处。&&当今世界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国家民政部在一份资料中说,1990年时,中国离婚人口约有80万对,2010年,增至196.1万对,二十年中,翻了两倍之多。有的佛教徒在听闻轮回痛苦、寿命无常等教言后,立马与家人离婚,出家后却又很快还俗,这样轻率、不合理的行为,佛教决不会赞叹和允许。&华智仁波切在《莲苑歌舞》里写道:金蜂的妻子死了以后,他到莲喜尊者面前准备出家,尊者对他说:&偶尔厌离天王所幻化,君岂不知此心不久长?&&我的原则是,在家人有自己的命运。你还是过一种清净的居家生活,一边学佛,一边做丈夫、妻子的善知识。&《杂阿含经》中,有一位天子问佛陀:&什么人能做商人的善知识?什么人能做居家的善知识?什么人能做通财的善知识?什么人能做后世的善知识?&&佛陀回答:&商人之导师,游行善知识;贞祥贤良妻,居家善知识;宗亲相习近,通财善知识。自所修功德,后世善知识。&&有个又学佛、又心地善良、行持善法的妻室,是让丈夫从无始以来的轮回中得以解脱的人。所以,一个非常贤良、贞洁的妻子,是丈夫的善知识。在世间中,我们也看到一些特别美满的佛化家庭,夫妻相敬相爱,一生行持善法,非常圆满。&按照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观点,胃癌等癌症百分之五十的病因,源于我们心情焦虑、抑郁、急躁、怨恨等缘起。所以,家人和睦、谅解、过清净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佛教的观点。&大城市中学佛的人很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即生中不一定能出家,也没有必要出家。佛陀在众多典籍中,为在家人宣说了不同层次的居士戒,让他们以此方式行持善法。只要能如理如法依教奉行,通过上述修行方法断除心中的贪欲,也会有解脱的机会。&《毗奈耶经》中说,在服丧期间,由于过于哀伤,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此时,不能开许其出家;与家人剧烈争执之后,尤为痛苦厌世,此时,也不能同意其出家。否则,时过境迁,他会重又想起世间,想起他的家人。&由此可见,佛教并非完全提倡离欲。对大多数在家人来说,正常的夫妻生活是合情合理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于喇荣 2011.5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无二双运明穗要解 (一)
至尊年龍上師父母道歌選譯
大宝法王讲授:莲师金刚七句祈请颂
大圆满佐钦寺黄财神殿发起2012年第四届黄财神心咒、莲师心咒大共修
班玛嘉波怀摄显有祈请文·怀柔铁钩
班玛嘉波怀摄显有祈请文&怀柔铁钩
&&&&&&&&&&&&&&&&&让热者蔑班玛嘉波格&&& 本觉无垢班玛嘉波身
&&&&&&&&&&&&&&&& 若扎囊冻打帕压银当&&& 妙力游舞现空马亥尊
&&&&&&&&&&&&&&&& 惹些旺姆旺格拉措拉&&& 作明佛母怀柔天尊众
&&&&&&&&&&&&&&&& 索瓦迭索彭措迭宜华&&& 虔诚祈祷圆满四部藏
&&&&&&&&&&&&&&&& 拉贼默什秋腾约些措&&& 天人鬼三如法受用聚
&&&&&&&&&&&&&&&& 班蔑旺迪旺格务者作&&& 无勤权摄怀柔悉地赐
&&&&&&&&& 此亦弟子仁真南嘉供养珍宝曼及哈达劝请下,大伏藏师德威多杰作!善哉!
&&&&伏藏大师德威多杰是莲师二十五大弟子之努钦桑吉益西之转世、莲师身的化身,是当今时代最伟大的伏藏大师。他开取了宁玛巴最为甚深的空行伏藏三十多函,被诸方大德誊为宁玛巴之伏藏宝库。
&&& 《班玛嘉波怀摄显有祈请文&怀柔铁钩》是祈请伏藏大师开取的极为珍贵的伏藏班玛嘉波修法,并由伏藏大师亲诵录音灌制念佛机与CD碟。大师承许凡具信者听闻录音均可获得圆满传承,虔心修诵者能具大威力,令一切人与非人生敬爱心,增上财富福运,远离魔障成就所愿,圆满世出世间四部吉祥藏(财富、妙欲、胜法、解脱)。密续中亦云:如理修持班玛嘉波上等的成就,如同释迦牟尼佛座下成就的恩扎菩提,自己证悟佛果,同时亦令所有眷属不变肉身直接趋往佛果刹土;中等的成就也可获得印度八大持明无二之果位;下等舍身遂如幻术般前往空行邬金密严刹土等不可思议功德;最下亦获世间善妙物及各种共同悉地。
&&& 此如意宝般稀有难得的《空行密意总集之班玛嘉波修法》,善根成熟者有缘遇之,应倍加珍惜精进修持!
法王噶玛巴2012年新年开示与祝福
2012地球会有大灾难吗----索达吉上师问答
莲花生大士对曼达拉哇公主的开示
2012年藏历公历对照表,汉藏修行殊
持教圣尊佛行恒广大法音弘传龙吟遍三界怙主上师金刚寿永固教法兴如夏潮极增盛
镌刻嘛呢石之功德
华智仁波切有云:&一般来说,比起念经,建造(身语意之)所依能利益更多的众生。尤其是这个六字真言,乃是佛陀将八万四千法门聚合为此六字并予以加持的。建造其他的很多所依如同抓住树枝一般,而镌刻嘛呢石就如同从树根入手一般。其功德不仅在于刻嘛呢之时,而且当我们在阎罗法王处衡量善恶轻重时,石板的重量也可以用来增加至善业里。因此用极纯净的金子来刻它也是值得的。&并且多竹丹比尼玛也说:&为了让嘛呢石刻代代相传、利益众多对其见闻触念的众生,前辈大德亦数数对其予以加持。&总之,很多大德的法语中都有:对于嘛呢石刻的殊胜所依,承侍、转绕、以石结缘、随喜、生信,乃至于被从拂过石刻之风所触及,都可以获得解脱等,这些功德有广中略、上中下等不同层次,就不在这里一一解说了。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青海省久治县支行
户名:才保 &账号:7218112
阿傍文化协会联系人:桑保 &
&&&&&&&&&&&杨呷 &
“衣加衣”温暖行动,可为藏地寺庙填报
可以在专题页面添加衣服受捐方地址并且微薄给他们,请转发
阿弥陀佛睡修法-----蒋扬钦则旺波
提醒心中的明镜--白玛格桑法王开示
一切修行以三昧耶为最重
《如何积聚福德?》 宗萨钦哲仁波切 讲授
什么是密宗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传佛教佛像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