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新右派是怎样叛变革命的

胡博:蒋介石的“中央军”是怎样崛起的
来源:澎湃新闻
  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军,代指以蒋介石为首、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为骨干的部队。由于蒋介石掌握着政府中枢,且作为党政军的最高领导人,因此,蒋介石直接控制的部队被称为“中央军”。北伐战争时期的蒋介石地位还没有完全巩固,而他依靠国民党的党军和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打造出了“中央军”的雏形,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以校军起家
  孙中山以广东作为革命根据地,力图统一中国,建立起一个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民主国家。由于孙中山当时没有可靠的军队以供驱使,拥护他的各路军阀又并非真心愿意北伐,因此孙中山开办军校(即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以培养出来的真正拥护他的革命军官作为基础,建立“新军”。黄埔军校创办时,孙中山任命蒋介石担任校长。在军校成立前,蒋介石还只是建国粤军的少将参谋长,自当上黄埔军校校长起,他的仕途得以完全改变。
  就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后不久,也就是在日这一天,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教导团(简称黄埔军校教导团)宣告成立,这个团由军校的优秀教官、优秀毕业生以及招募到的3000多名青年工人和农民编组而成。在之后的半年中,教导团被扩编为五个,其成员骨干大都是忠于孙中山的黄埔才俊。
  教导团通过第一次东征的优异表现,使各路军阀刮目相看,遂于日抽调前两个团编组为党军第1旅。同年6月,党军参加了讨伐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组织的叛乱,并再次荣立新功。同月26日,第1旅与教导第3团合编为党军第1师。此时孙中山早已去世,受黄埔生景仰的廖仲恺又在8月20日遇刺身亡。因此,大部分黄埔学生开始纷纷拥护蒋介石。蒋介石因为有了党军的拥护,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在7月3日成立的军事委员会中,汪精卫当选主席,蒋介石则入列八委员之一,这也是他正式入主军事中枢之始。
  军事委员会成立后,新成立不久的国民政府就开始进行军队的整编事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党军第1师与教导第4、第5团分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师和第2师,这两个师又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由蒋介石担任军长。为了充实第1军的实力,蒋介石乘着逼迫许崇智下野的机会,将建国粤军第4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3师,随即编入第1军予以吞并。这三个师,即构成今后拥兵数百万的中央军的雏形。
  国民革命军成立时,一共编成了五个军,此后又陆续增编第6军和第7军。这七个军构成了国民政府在北伐前的军事武装基础,但却因各自派系不同,而自成一体。如第1军属黄埔校军,以蒋介石为首;第2军属谭派湘军,以谭延]为首;第3军属滇军,以朱培德为首;第4军属粤军,以李济深为首;第5军属福军,以李福林为首;第6军属程派湘军,以程潜为首(部队主要来源于广东警卫军、攻鄂军、潮梅军等,属各路杂牌的混合体);第7军属桂军,以李宗仁为首。
  在这军事七大派中,除蒋介石的其余六派首领大都是革命元老,且名望地位极高。而蒋介石作为后起之秀,能以黄埔校军为基础,成功跻身七派首领之一,是十分不易的。由于当时所认为的“中央军”更多的代指李济深统帅的粤军,因此蒋介石的部队多以“校军”或“黄埔军”代称。
  在北伐中壮大
  第1军成立后参加了第二次东征,与友军各路协同肃清了陈炯明的残余势力。接着,蒋介石又将增编的第14师(由建国粤军第2师第4旅和东征军独立团改编,初称独立第2师)和第20师(由重新成立的三个军校教导团改编,初称教导师)编入序列,这使第1军在北伐战争开始前拥有五师十七个团的约八万人。而其余各军或是三师、或是两师,仅新桂系掌握的第7军拥有九旅十八个团,能与蒋介石分庭抗礼。
  与此同时,作为孙中山的继承人,蒋介石的地位也在军政两方面不断提高,他先是于1926年2月出任国民革命军总监(第1军军长改由何应钦接任),继又于北伐开始前的6月5日被军事委员会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1926年7月北伐正式开始。第1军所属五个师中有两个师奉命参战,但作为总司令的蒋介石为保存黄埔嫡系部队的实力,仅命出战的两个师作为总预备队使用,其余三个师则主要留守在广州、汕头、潮安地区,以拱卫政府中枢。
  同年9月,第1师被正式用于江西战场,第2师被用于湖北战场。这两个师在武昌和南昌先后经历恶战,不少英勇的黄埔生在作战中冲锋陷阵,战死沙场。第1师和第2师虽然伤亡颇重,但却打出了黄埔生的威名,令各路友军对这些校军成长起来的部队刮目相看。与此同时,军长何应钦亲率第3师和第14师攻入福建,连克要地。
  在前方校军不断告捷的时候,蒋介石以黄埔军校的后续毕业生为基干,以招募新兵和收降军阀部队俘虏作为兵源,编组了两个补充师,此后在将这两个师改称第21师和第22师后,也编入第1军,竟使该军拥有七师之众。不仅如此,蒋介石还以自己总司令兼黄埔军校校长的身份,调军校第四期两个学生团开赴湖北前线,借参战之名将这两个团扩编为新编第1师和新编第2师。
  时间进入到1927年,北伐军各部势如破竹、连战告捷,不仅底定了湖南、湖北、江西、福建,还将浙江和江苏大部划入国民政府的版图。但就在同年4月,蒋介石却发动反革命政变,以“清党”为名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员。此举不仅使部队一度陷入混乱,进而导致宁汉分裂,使国民政府分裂成以胡汉民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和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
  在此分裂中,黄埔师生也分裂成宁汉两派,但军队方面仍被蒋介石控制,蒋进而又以军校高级班、第六期入伍生总队、军士教导总队为基础成立新编第3师,以黄埔先期毕业生为骨干陆续成立八个补充团。但就在校军稳步发展壮大的时候,蒋介石却遭到同他势均力敌的新桂系首领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压迫,武汉政府方面则提出要重新“合流”必须“倒蒋”。不仅如此,就连校军的二号人物何应钦也想取蒋而代之。在内忧外患之际,蒋介石被迫于8月14日宣布下野,以避锋芒。
  重新崛起
  蒋介石的下野,使不少追随于蒋的黄埔生不得不改为拥护何应钦,少部分坚定派则随蒋“同进退”。日,军阀孙传芳趁南京国民政府内乱的机会,集中主力发起反攻,但却被第1军、第7军等部联合击溃。
  战后,何应钦以蒋介石继任者的身份,将第1军扩编为三个军,其中以第1师、第2师、第22师编为第1军,由刘峙任军长;以第3师、第14师、第21师编为第9军,由顾祝同任军长;以第20师、新编第1师编为第32军,由钱大钧任军长;以新编第2师、新编第3师编为新编第13军,由方鼎英任军长。至于八个补充团,或是裁撤,或是编为军属教导团。何应钦扩军的方法虽然迅速稳定了校军,但却因新桂系地位的提升,以及校军遭到桂军歧视等诸多因素,反使军队内部要求蒋介石复出的呼声越来越高。
  11月7日,蒋介石见时机成熟,从日本启程回国。16日在上海与新桂系的李宗仁等人谈判,成功实现了蒋桂的再度合作,何应钦在此情况下不得不交出兵权。
  蒋介石复出后即命第9军攻占徐州,以捷报振奋军心,巩固兵权。接着下令清查汪精卫、陈公博等人设立在广州的国民党中执委临时办公室,迫使汪精卫等人流亡海外,以此肃清政敌。日,蒋介石正式复出,并在2月2日的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中政委主席和军委会主席,使其掌握了中央政权的党、军两权。
  在这一时期,蒋介石也对校军进行了整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总部安全,蒋介石下令成立警卫司令部,辖三个步兵团和两个炮兵团。第32军增编暂编第3师。为稳定广东局势,将新13军所属新2师和新3师交给第8路军总指挥李济深改编为粤军,保留由新3师扩编出来的新4师。接着,抽调新4师一部扩编为新5师,将收编的原第6军第18师改编为新编第6师,重新组成新13军,随即又改该军番号为第46军。经过这次整编,校军的实力再一次得到提升,其嫡系部队达到20万余人。
  日,蒋介石在徐州下令继续北伐。此后第1军和第9军进入山东作战,第32军和第46军则分别担负京沪线和长江北岸的守备任务。在经过四个月的作战后,张作霖为首的安国军被迫撤出关外。7月6日,蒋介石携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前往北平西山的碧云寺向孙中山的灵柩举行“北伐完成报告祭”。蒋介石以此宣告北伐战争的胜利,并借此展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北伐结束后,国民政府召开编遣会议,商讨军队的缩编事宜。蒋介石借编遣会议裁军为名,施行削弱各路实力派、壮大校军实力的方针。在这次缩编中,第1军主力缩编为第1师、第9军主力缩编为第2师、第32军主力缩编为第3师、第46军主力缩编为第10师所属两个旅、警卫司令部所属步兵部队缩编为第11师所属两个旅,其余编余部队改编为第9师。接着,蒋介石将第10师和第11师完全吞并,使其嫡系部队在经过缩编之后仍然达到六个师三十六个团15万人。当时担任六个师师长的分别是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方鼎英和陈诚。除方鼎英之后退出舞台外,其五人被称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他们各有才干,在之后的发展中地位不断得到提升,或成为中枢要员,或成为地方大员。
  这时,由于蒋介石已经是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又身兼中枢部门多项要职,因此人们开始改称蒋介石所掌握的军事武装为“中央军”。此后蒋介石即以这六个师为基础,开始了新一轮的中央军“建军计划”。
  (来源: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赵本军 UC001)
&&&&&&</div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中安在线日新闻汇总
监督电话: 投稿信箱: 
||最佳分辨率:
             
             
中安在线日新闻汇总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 备案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陈弘君(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中共四大之后,一方面中国革命运动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国民党新老右派变本加厉地进行反共活动;再则共产国际和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对国民党右派采取迁就妥协政策。1927年,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右派集团公开背叛革命,发动了四一
二反革命政变,疯狂地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革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任弼时、刘少奇、邓中夏、张国焘、张太雷、李立三、李维汉、陈延年、彭湃、方志敏、恽代英、罗亦农、项英、董必武、陈潭秋、苏兆征、向警予等82人,代表党员57967人。共产国际代表罗易、多里奥、维经斯基等出席了大会。由谭延]等组成的国民党代表团到会祝贺。汪精卫应邀列席了一天的会议并讲话。
陈独秀代表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政治与组织的报告》。罗易作《关于共产国际第七次扩大执委会议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的报告》。大会讨论了陈独秀、罗易的报告,并通过了《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之决议》、《土地问题议决案》等决议案和大会宣言。大会一方面批评了陈独秀的错误,提出“无产阶级应当在斗争中取得领导权”,“将耕地无条件地转给耕田的农民”、“应该以土地革命及民主政权之政纲去号召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等正确观点,但却错误地把蒋介石的叛变看作整个资产阶级的叛变,把民族资产阶级当做革命的对象,从而混淆了民主主义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线;把由汪精卫、唐生智控制的武汉政府当做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并将实现土地革命的希望寄托于汪、唐等人,对他们公开叛变革命的严重危险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精神准备。大会对最紧迫的组织和发展党直接领导革命军队等军事问题,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更没有提出有力的措施。大会对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中的错误,也缺乏应有的认识。因此,大会未能承担起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挽救中国革命的重任。
大会选出了中共中央委员会,由31名正式委员和14名候补委员组成。随后举行的五届一中全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维汉、瞿秋白、张国焘、谭平山、李立三、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兆征、张太雷等为候补委员;选举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后来增补瞿秋白、谭平山)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周恩来曾代理常委),陈独秀为总书记。大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员会,由正式委员7人、候补委员3人组成。
(编辑:Robby)
  相关链接:
金羊博客近日精华:
本栏目最近更新:
声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否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热点信息
 时 尚 ? 美 图
 论 坛 精 华您的位置:>>>正文
蒋经国留苏时发表声明:蒋介石是我的敌人了
  接上篇:
  1927年4月,蒋经国在中山大学毕业,他向苏联当局提出申请,要求回国,准备把所学的知识和革命热情带回国内。恰在这时,中国国内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
  消息传到苏联,中山大学群情哗然,人们把愤怒的目光对准了蒋经国。
  出乎大家的意料,蒋经国的态度非常坚决,公开批判蒋介石的&清党&政策。在一次中国青年的会议上,他跳上讲台用颤抖的声音不断地高呼&打倒蒋介石!&&打倒反革命蒋介石!&并发表演讲:&我在这里不是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而是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儿子来讲话的。&4月24日,蒋经国在《人民论坛报》发表公开声明:&蒋介石已经结束了他的革命生涯。作为一个革命者,他死了。他已走向反革命并且是中国工人大众的敌人。蒋介石曾经是我的父亲和革命的朋友。他已经走向反革命阵营,现在他是我的敌人了。以后他是他,我是我,我仍跟着革命走。&这份声明被塔斯社译成多种文字广泛散发。
  蒋经国的表现,使他得到同学和苏联人们的尊敬。这个声明发表后,莫斯科的居民带着极大的关注询问留学生:&蒋介石的儿子在哪儿?&一时间,蒋经国名声大噪,妇孺皆知。
  &四一二&事变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与苏联中断关系。7月,苏共中央将中山大学学生中的国民党员大部分遣返回国,留下的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一部分思想进步的国民党左派分子。蒋经国由于表现突出,更由于他的特殊身份,苏共中央决定把蒋经国留下来,并保送到列宁格勒的红军军政学校学习。并批准他为预备党员。
  蒋经国第一次回国的愿望,因为蒋介石背叛革命而未能实现。
  多年后,蒋经国在回忆录中称当时谴责父亲的行为是迫于压力,如果不这么做,怕遭到斯大林等人的迫害,这话的可信度值得怀疑。而事实上,当时17岁的蒋经国,血气方刚,对共产主义学说接受较快,在红色教育的熏陶下,已是一位彻头彻尾的热血青年,对于政治的热情完全压倒了父子亲情。在这种心里状态下,大义灭亲是完全可能的。
  蒋经国在苏联的表现是蒋介石事先没有想到的。儿子出国的目的是想到&世界革命的圣地&&&苏联学习先进的革命知识,而对于父亲来说,让15岁的儿子去社会主义国家留学,是有他的政治目的的。
  1924年国民党重新改组后,实行&联俄、联共、扶肋农工&的政策。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8月廖仲恺被刺,胡汉民被赶走,许崇智被解职,使蒋介石和汪精卫成为国民党内的首要人物,蒋介石当时的地位,由于他在支持联俄时得到鲍罗廷(原孙中山的苏联顾问)的拥护这一重要情节而得到加强。尽管当时国民党内有戴季陶等人的强烈反对,蒋介石还是标榜&以俄为师&、以&革命左派&自居,为继承孙中山的大政方针,他采取结纳苏联的立场,让儿子蒋经国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求学。
责任编辑:郭娓娓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首页>>字号: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中国网 .cn  时间:
国民党反动派捕杀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情形
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共产党的政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政变。
1927年初,中国革命进入紧急阶段。胜利的北伐战争向长江下游节节推进,直接威胁着南京、上海的军阀及帝国主义统治,广大人民欢欣鼓舞,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极大地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与此同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右派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也日益猖獗。各种反革命力量急速重新组合。
日,中共上海区委主席团会议宣读了陈独秀关于“要缓和反蒋”的信。之后,上海的反蒋斗争开始放松。4月5日,《汪精卫、陈独秀联合宣言》发表后,一部分共产党员十分愤慨,但许多人却误以为局势已经和缓下来。原来在武汉整装待发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军不再东下,第六军、第二军的绝大部分服从蒋介石的命令,离开南京开往江北,使蒋介石得以控制南京。4月11日,蒋介石发出“已克复的各省一致实行清党”的密令,上海的形势骤变。
4月12日凌晨,停泊在上海高昌庙的军舰上空升起了信号,早已做好准备的青红帮流氓打手,臂缠白布黑“工”字袖标,冒充工人,袭击工人纠察队。工人纠察队奋起抵抗。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蒋介石收编的孙传芳旧部)以调解“工人内讧”为名,收缴工人纠察队武装,1700多支枪被缴,300多名纠察队员被打死打伤。事件发生后,上海工人和各界群众举行总罢工和示威游行,抗议反动派的血腥暴行。
4月13日上午,上海烟厂、电车厂、丝厂和市政、邮务、海员及各业工人举行罢工,参加罢工的工人达20万人。上海总工会在闸北青云路广场召开有10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大会通过决议,要求:一、收回工人的武装;二、严办破坏工会的长官;三、抚恤死难烈士的家属;四、向租界帝国主义者提极严重的抗议;五、通电中央政府及全国全世界起而援助;六、军事当局负责保护上海总工会。会后,群众冒雨游行,赴宝山路第二十六军第二师司令部请愿,要求释放被捕工人,交还纠察队枪械。游行队伍长达1公里,行至宝山路三德里附近时,埋伏在里弄内的第二师士兵突然奔出,向群众开枪扫射,当场打死100多人,伤者不知其数。宝山路上一时血流成河。当天下午,反动军队占领上海总工会和工人纠察队总指挥处。接着,查封或解散革命组织和进步团体,进行疯狂的搜捕和屠杀。在事变后3天中,上海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者300多人,被捕者500多人,失踪者5000多人,优秀共产党员汪寿华、陈延年、赵世炎等光荣牺牲。4月15日,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发动反革命政变。当日捕去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2000多人,封闭工会和团体200多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肖楚女、熊雄、李启汉等被害。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西等省也以“清党”名义,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标志着中国阶级关系和革命形势的重大变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从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完全转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从此,蒋介石和他的追随者完全从革命统一战线中分裂出去。革命在部分地区遭到重大失败。
中共中央发表谴责蒋介石屠杀民众的宣言
“四.一二”事变中被关押的民众
被害的革命人士
党人被砍头
文章来源: 人民网
责任编辑: 小溪
版权与免责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