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安徽省工伤保险条例例第62条第三款的理解问题

如何理解《工伤保险条例》第62条第3款
如何理解《工伤保险条例》第62条第3款
一公司来电询问:公司能否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62条第3款规定,立即为他参加工伤保险并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滞纳金,使其之后新发生的费用按条例规定由工伤基金承担呢?
《工伤保险条例》第62条的基本含义是,工伤保险属于国家强制性保险,用人单位应当无条件参加,否则,除了接受行政处罚外,还应承担本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为了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制度的设计并非将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工伤职工弃之不管,而是规定在补缴本金和滞纳金后,工伤职工可以重新享受条例规定的由基金支付的新发生的费用。这是修订后的《工伤保险条例》的突破之一。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开始享受基金支付的待遇有四个条件:一是按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要求,从应当参加工伤保险之日起,限期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和滞纳金。二是已经发生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三是若工伤保险基金已经先行支付了费用的,用人单位应当偿还相应的费用。四是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并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后,工伤保险基金只支付新发生的费用。
修订后的《工伤保险条例》施行后,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和理论工作者担忧,条例第62条第3款的规定,会不会纵容用人单位恶意不参加工伤保险及随意欠缴工伤保险费。因为建立了工伤保险关系并按时足额缴纳费用,本单位职工无工伤发生期间,分担的是其他单位的风险,即使一旦发生工伤事故,在第一时间补缴本息后仍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待遇。另一个担忧是,是否会造成执法成本的攀升,因为工伤保险关系应当自建立用工关系之日起1个月内建立,如果用人单位隐瞒劳动关系建立时间,执法部门势必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清查,况且在关系社会盛行的当下,工伤保险基金难以做到安全运行。
以上担忧虽不是空穴来风,但法律的岸堤亦并非不摧而破。
首先,《工伤保险条例》的宗旨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不但该条例第62条第3款是宗旨的具体体现,而且《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也同样体现了这样的目的。
其二,第62条第1款已经对用人单位未依照该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的,加收滞纳金并处以罚款。比如,某单位全部职工都没有参加工伤保险,按人均每年应缴纳300元,全部职工总计按3万元计算,每拖欠一年最高可处以9万元的罚金以及不菲的滞纳金。还因为很多地区实行“三险”或“五险”一票制缴纳,欠缴其他社保费用所受到的处罚数额基本无二,因此,对于高于本金3倍以上的滞纳金和罚款,用人单位只能是因小失大,自食其果。
其三,不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所承担的后果,除了按照《行政强制法》(注: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缴纳本息、接受罚款外,职工工伤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也不可小觑,比如,1~4级工伤的,不能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要支付其终生待遇,而不幸死亡的,单位要支付全国上年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倍。这些规定从一定程度上反逼用人单位必须缴纳工伤保险费,这样于单位、于职工、于社会都有好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热门推荐
成人全面医疗——专业团队全...
涵盖重大疾病、身故、满期生...
泰康健康1+1重疾险,130%返...
实用工具如何理解《工伤保险条例》第62条第3款-公司诉讼律师 - 公司诉讼法律咨询 - 中国法律网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专业的公司法律服务平台
+ 即刻致电8加入专业的公司法律服务平台,快速提高知名度、提升案源!
&&&&盐城特邀公司诉讼律师
&&&&成为本频道当地特邀律师,您将尽享当地优质案件委托资源,提高知名度,提升案源!开拓您的法律事业!
当前位置: &
如何理解《工伤保险条例》第62条第3款
中国公司法律网
&&&& 某单位规定,新录用的职工,只有在三个月试用期满合格后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试用期间,单位为了规避行政处罚,为他们按照自由职业者缴纳了养老保险费,因为法规规定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所以,无法为新职工办理工伤保险。在一次接待活动中,由于单位大厅玻璃墙无明显标志,致使一位新职工撞在上面头部受伤,现已花去医疗费8000多元,大夫建议继续观察治疗,至于完全康复仍需要的医疗费用无法估算。单位来电询问:单位能否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62条第3款规定,立即为他参加工伤保险并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滞纳金,使其之后新发生的费用按条例规定由基金承担呢?  《工伤保险条例》第62条的基本含义是,工伤保险属于国家强制性保险,用人单位应当无条件参加,否则,除了接受行政处罚外,还应承担本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为了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制度的设计并非将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工伤职工弃之不管,而是规定在补缴本金和滞纳金后,工伤职工可以重新享受条例规定的由基金支付的新发生的费用。这是修订后的《工伤保险条例》的突破之一。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开始享受基金支付的待遇有四个条件:一是按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要求,从应当参加工伤保险之日起,限期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和滞纳金。二是已经发生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三是若工伤保险基金已经先行支付了费用的,用人单位应当偿还相应的费用。四是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并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后,工伤保险基金只支付新发生的费用。  修订后的《工伤保险条例》施行后,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和理论工作者担忧,条例第62条第3款的规定,会不会纵容用人单位恶意不参加工伤保险及随意欠缴工伤保险费。因为建立了工伤保险关系并按时足额缴纳费用,本单位职工无工伤发生期间,分担的是其他单位的风险,即使一旦发生工伤事故,在第一时间补缴本息后仍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待遇。另一个担忧是,是否会造成执法成本的攀升,因为工伤保险关系应当自建立用工关系之日起1个月内建立,如果用人单位隐瞒劳动关系建立时间,执法部门势必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清查,况且在关系社会盛行的当下,工伤保险基金难以做到安全运行。  以上担忧虽不是空穴来风,但法律的岸堤亦并非不摧而破。首先,《工伤保险条例》的宗旨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不但该条例第62条第3款是宗旨的具体体现,而且《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也同样体现了这样的目的。其二,第62条第1款已经对用人单位未依照该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的,加收滞纳金并处以罚款。比如,某单位全部职工都没有参加工伤保险,按人均每年应缴纳300元,全部职工总计按3万元计算,每拖欠一年最高可处以9万元的罚金以及不菲的滞纳金。还因为很多地区实行“三险”或“五险”一票制缴纳,欠缴其他社保费用所受到的处罚数额基本无二,因此,对于高于本金3倍以上的滞纳金和罚款,用人单位只能是因小失大,自食其果。其三,不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所承担的后果,除了按照《行政强制法》(注:日起施行)缴纳本息、接受罚款外,职工工伤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也不可小觑,比如,1~4级工伤的,不能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要支付其终生待遇,而不幸死亡的,单位要支付全国上年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倍。这些规定从一定程度上反逼用人单位必须缴纳工伤保险费,这样于单位、于职工、于社会都有好处。
版权所有 邮箱:
建议使用: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沪ICP备号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对《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六条的理解--《中国劳动》2015年15期
对《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六条的理解
【摘要】:正《工伤保险条例》(简称《条例》)第三十六条除了明确五级、六级伤残职工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外,另外指出了三条路径供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选择:一是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二是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三是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D922.55【正文快照】:
《工伤保险条例》(简称《条例》)第三十六条除了明确五级、六级伤残职工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外,另外指出了三条路径供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选择:一是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二是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三是经工伤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树刚,李鹏,熊廷伟,刘玉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J];创业者;2002年01期
曹岁明;;[J];福建劳动和社会保障;2002年09期
;[J];中国社会保障;2003年06期
沈长仁;;[J];中国社会保障;2003年06期
;[J];中国社会保障;2003年06期
康宁;;[J];中国社会保障;2003年12期
苏里;[J];职业;2003年06期
本刊编辑部;;[J];工友;2003年06期
;[J];福建劳动和社会保障;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华中;;[A];全国第二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杨晋川;刘庆民;;[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C];2004年
张合民;;[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孟庆春;李敏;唐婧;;[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周华中;;[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于宝妹;蔡静;王立谦;宋秉文;;[A];2008年科技学术研讨年提速安全与和谐铁路论文集[C];2008年
万成略;;[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李方;张明丽;;[A];行政管理学视阈中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9)[C];2009年
杜红兵;杨瑾娣;;[A];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安全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题交流会、全国第三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3年
李敏;孟庆春;;[A];中国金属学会2004’冶金安全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新民;[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1年
记者王伟;[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王伟;李庆华;[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王东进;[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张杰;[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
本报记者 付平;[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
本报记者 张洁;[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
本报记者 张洁;[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谢梅;[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和平;[D];北京大学;2004年
李榕;[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媛;[D];山西财经大学;2009年
董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王博;[D];吉林大学;2007年
魏东;[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倪琨;[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熊杰;[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赵玉忠;[D];山东大学;2008年
佟静;[D];山东大学;2008年
唐淑艳;[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胡逊;[D];贵州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人社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_国内财经_新浪财经_新浪网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为更好地贯彻执行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妥善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有关政策操作问题,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切实维护职工的工伤保险权益,在深入调研、反复论">
&&& &&正文
人社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妥善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有关政策操作问题,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切实维护职工的工伤保险权益,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部拟定了《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意见:
  1、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
  2、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中街12号(邮政编码:100716)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并请在信封上注明“若干问题意见征求意见”字样。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关于《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说明
  日《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工伤保险事业取得显著进展,在保障职工的工伤保险权益、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国务院对《条例》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扩大了工伤保险适用范围和工伤认定范围,增强了参保强制性,大幅度提高了工伤待遇,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截至2012年底,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9亿人,9年来累计享受待遇人数达816.8万人,基本实现了工伤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同时,各地也反映,在实施新修订的《条例》过程中,有一些政策、标准和程序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为全面准确地施行《条例》各项规定,规范工伤认定、工伤保险待遇确定和支付,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和相关用人单位的权益,我部拟定了《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共有18条,主要包括以下九个方面内容,现说明如下:
  一、关于工伤认定及特定事实确认依据的规定
  工伤认定是工伤职工享受工伤待遇的前提和基础,不论工伤职工所在单位是否参加了工伤保险,职工遭受事故伤害或确诊为职业病后,都有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权利。《条例》第十四、十五条明确了七种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和三种视同工伤的情形,第十六条明确了三种不得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在工作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边界条件模糊不清或相关证据不足采信的情况,如有的职工外出工作并无明确的用人单位指派的证明,或虽由用人单位指派,但所受事故伤害与工作无关;又如有些责任或排除情形判定,缺乏有权机关的证明等。为了增强《条例》的可操作性,统一对《条例》的理解和适用,维护法规的统一和权威,公平合理地保障劳动者的工伤保险权益,减少争议和纠纷,征求意见稿规定对“因工外出期间”的认定,应当考虑职工外出是否是用人单位指派的因工作外出,遭受的事故伤害是否与其从事的工作有直接的、紧密的联系(第一条);对“非本人主要责任”、“故意犯罪”、“醉酒或者吸毒”、“自杀”的确认分别明确了有权机关的证明依据(第二、三、四条)。
  二、关于劳动关系存在争议的工伤认定程序的规定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存在劳动关系是受理工伤认定的前提。劳动者在申请工伤认定时,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审核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有劳动关系。如存在争议,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告知劳动者先申请劳动仲裁确定劳动关系后,再申请工伤认定。在实践中一些地方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为方便职工,对有初步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如考勤卡等)的劳动者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也予以受理,但受理后,有时候用人单位会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提出异议。为了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相关权益,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有关劳动人事争议由仲裁委员会确认的规定,征求意见稿规定,工伤认定申请受理后发现劳动关系存在争议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要告知当事人先申请劳动仲裁确定劳动关系;同时,为了使职工不因申请劳动仲裁而丧失申请工伤保障的权利,征求意见稿规定,申请劳动仲裁期间,工伤认定程序中止,确认劳动关系后,恢复工伤认定程序(第五条)。
  三、关于职工因突发疾病死亡申请工伤认定,职工所在单位应及时报告的规定
  《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属于视同工伤。为便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尽早了解掌握情况,及时做出是否属于视同工伤的认定结论,保障工亡职工和相关用人单位的权益,征求意见稿规定,按照《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所在用人单位原则上应自职工死亡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报告(第六条)。
  四、关于实习学生、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人员遭受事故伤害权益保障的规定
  我国每年都有大批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到企事业等单位实习。2009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通知》(教职成[2009]13号),明确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商业保险制度,以保障他们在实习期间受到事故伤害后的权益。对大专院校实习学生的这方面的权益保障问题,有关部门研究认为,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未建立劳动关系,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实习学生这方面权益保护应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等方式解决。据此,征求意见稿规定,全日制普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事业等单位实习,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不属于劳动关系,学生实习期间受到事故伤害的,可通过商业保险等途径予以保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积极落实这一政策,在学生实习之前做好相关工作,以维护实习学生、实习单位和学校的合法权益(第七条)。
  随着劳动者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继续留在原用人单位工作,暂不办理领取基本养老金或退休手续。这类人员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如何处理其权益保障问题,在实践中各地做法不一,有的通过工伤保险予以保障,有的通过民事赔偿予以解决。为更好地保障这部分人员的工伤保险权益,也为了进一步规范各地做法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征求意见稿明确上述人员的工伤认定申请应予受理(第八条)。
  五、关于职工从事承包业务发生工伤确认责任主体的规定
  目前,一些地区工程项目层层转包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的甚至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一旦发生工伤事故,责任主体难以确认,工伤职工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类问题,更好地保障工伤职工的权益,征求意见稿规定,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而其所聘职工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按照谁转包谁负责的原则,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承担用人单位依法应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第九条)。
  六、关于职工已离开工作岗位后被诊断为职业病人员的工伤保险待遇规定
  为规范工伤保险管理工作,保障离开工作岗位后被诊断为职业病人员的合法权益,综合考虑职工离开工作岗位或原单位前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以及某些职业病潜伏期长等因素,征求意见稿对有关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明确。一是在工伤认定环节,规定了退休前以及在终止或解除劳动、聘用合同及终止劳动关系前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在离开工作岗位或原单位后被诊断为职业病的人员,可以进行工伤认定。二是在待遇核定方面,规定了退休工伤职工可采取“就高”的原则,选择本人退休前12个月平均缴费工资或者确诊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养老金为基数核定待遇。终止或解除劳动、聘用合同及终止劳动关系的人员分别以本人终止或解除劳动、聘用合同前以及终止劳动关系前12个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核定待遇(第十、十一条)。三是在待遇支付方面,首先明确了相关责任单位是“职业病诊断书中明确的用人单位”;其次按照该用人单位是否在该职业病职工从业期间依法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规定了两种情形:参保缴费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按规定分别支付待遇,未参保缴费,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支付全部待遇(第十二条)。
  七、关于在同一用人单位多次发生工伤的职工离职时待遇领取的规定
  对职工在同一用人单位发生多次工伤事故的,征求意见稿规定,在依法计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时,应遵循“就高”原则,按照劳动能力鉴定最高伤残级别确定,这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工伤职工的权益(第十三条)。
  八、关于《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三款“新发生的费用”的规定
  《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并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后,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支付新发生的费用”。在工作实践中,有的地区建议对“新发生的费用”作进一步界定,以免责任不清晰。《条例》这一规定的立法精神,是在时间节点上明确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各自的责任,引导用人单位尽早参加工伤保险,更好地保障工伤职工的权益。据此,征求意见稿规定,“新发生的费用”是指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前发生工伤的职工,在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以后,其新发生的工伤医疗费、伤残津贴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等(第十五条)。
  九、关于工伤保险长期待遇不得一次性支付的规定
  2004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4]18号),规定农民工可选择一次性领取长期待遇,以解决受工伤农民工回乡后按月领取待遇不便的问题。这在当时条件下,对促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保障农民工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保险服务网络的健全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异地领取待遇的条件逐步具备。为确保工伤职工的权益得到长期、稳定的保障,2011年施行的《社会保险法》规定,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伤残津贴。据此,征求意见稿规定,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各项待遇,除《条例》第六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应由用人单位支付的一次性赔偿外,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长期待遇不得一次性支付。今后,社会保险部门将与有关部门配合,进一步完善异地支付等相关政策措施,为工伤职工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第十六条)。
  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妥善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根据《条例》的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条例》第十四条第(五)项规定的“因工外出期间”的认定,应当考虑职工外出是否属于用人单位指派的因工作外出,遭受的事故伤害是否与其从事的工作有直接的、紧密的联系。
  二、《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的“非本人主要责任”的认定,应当以有关机关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或者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为依据。
  三、《条例》第十六条第(一)项“故意犯罪”的认定,应当以司法机关的生效法律文书为依据,职工因自身故意犯罪行为导致死亡事实的认定,应当以有关机关出具的生效法律文书或者确认性意见为依据。
  四、《条例》第十六条第(二)、(三)项“醉酒或者吸毒”和“自杀”等事实的认定,应当以有关机关出具的确认性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为依据。
  五、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发现劳动关系存在争议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先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在此期间,工伤认定程序中止。劳动关系依法确认后,当事人应将有关法律文书送给受理工伤认定申请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该部门自收到有关法律文书之日起恢复工伤认定程序。
  六、符合《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情形的,职工所在用人单位原则上应自职工死亡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报告。
  七、全日制普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到企事业等单位实习,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不属于劳动关系,学生实习期间受到事故伤害的,可通过商业保险等途径予以保障。
  八、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未办理领取基本养老金或退休手续,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根据《条例》的规定可以申请工伤认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九、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该组织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职工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承担用人单位依法应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
  十、退休前因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在办理退休手续后,未再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退休人员,自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一年内可以申请工伤认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经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符合领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条件的,按就高的原则,以本人退休前12个月平均缴费工资或者确诊职业病前12个月的月平均养老金为基数计发待遇。
  十一、在终止或解除劳动、聘用合同以及终止劳动关系前因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在终止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以及终止劳动关系后未再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人员,自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一年内可以申请工伤认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经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符合领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伤残津贴条件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就业的除外),以本人终止或解除劳动、聘用合同前以及终止劳动关系前12个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核定计发相关待遇。
  十二、按照本意见第十条或第十一条规定被认定为工伤,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至十级的职业病人员,职业病诊断书中明确的用人单位在该职工从业期间依法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按《条例》的规定,分别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职业病诊断书中明确的用人单位未依法为该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用人单位按照《条例》规定的相关项目和标准支付待遇。
  十三、职工在同一用人单位多次发生工伤的,在终止或解除劳动、聘用合同以及终止劳动关系时,按照其在同一用人单位发生工伤的最高伤残级别,计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十四、依据《条例》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停止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在停止支付待遇的情形消失后,自下月起恢复工伤保险待遇,停止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不予补发。
  十五、《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新发生的费用”,是指用人单位参保前发生工伤的职工,在用人单位参保后新发生的工伤医疗费、伤残津贴和供养亲属抚恤金等。
  十六、除《条例》第六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外,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各项待遇应按《条例》相关规定支付,不得采取将长期待遇改为一次性支付的办法。
  十七、核定工伤职工工伤保险相关待遇时,若上一年度相关数据尚未公布,可暂按前一年度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筹地区职工月平均工资核定和计发,待相关数据公布后再重新核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予以补发差额部分。
  十八、本意见自2013年月日起施行,《社会保险法》颁布之前的相关文件内容与本意见规定相冲突的,按本意见规定执行。
&&|&&&&|&&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伤保险条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