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之父特劳特的定位理论走了,他的理论提了48年后,为什么老板们还在坚持犯错

waaaat? | 定位之父特劳特的理论提了48年,为什么老板们还在坚持犯错?
定位之父特劳特的理论提了48年,为什么老板们还在坚持犯错?
(bianlunlove)作者: 辩手李慕阳原标题:老板:加新业务新需求! 员工:能读读特劳特定位理论吗?一、最伤军心的方式下面哪句话,是你最怕听到的?“来来来,我们来加一个新功能。”“对了,我们来讨论一个用户新需求。”“最近直播火了,我们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下直播。”“我们公司要转型啦!”老板,你好像一直在转型呀。很多创业公司的人才流失,往往不是因为待遇不行、市场受挫,而是不停“换方向”。说白了,老板也没想明白自己究竟要做什么,于是市场上什么火就做什么。这样的老板往往从投资人那拿了一大笔天使、没有衣食之忧,就慢慢试错呗。我有一个朋友刚刚离开一家公司,这家不仅待遇不错、还不加班。但是他说,实在受不了了,不停换方向,从社交做到社区,从社区做到电商,现在又做内容。不停换方向,加东西,是最容易人心涣散的。放到市场上,则从一开始就违背了最基本的商业常识——特劳特定位理论。二、大师走了,老板们还在错昨天,世界级营销大师特劳特溘然长逝。阅读过定位理论的人们纷纷在社交网络上哀悼致敬,这是二十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商业理论之一。笔者至今记得,在那个研磨时光咖啡厅的傍晚,一口气读完《22条商规》,那种醍醐灌顶的兴奋。定位理论提出了这么多年,仍有很多大公司带头违反。甚至有自媒体人跳出来说,互联网时代,定位理论过时了!这个理论说来很简单:人们每天面对的信息是海量的,但能引起注意、留下深刻印象、乃至烙在心底的,却是极少的,这稀缺的用户认知才是真正的战场。对于商家来说,真正的战争发生在用户的心智中,要集中全力、聚焦一点,去抢占人们的一个心智区块,以至让他产生“条件反射”式的心理连接。吃洋快餐了,肯德基麦当劳。吃汉堡了,汉堡王。吃沙拉了,大开沙界。买快时尚的衣服,去zara了。买高端手机了,iphone。喝凉茶下火了,王老吉。买奢侈包了,爱马仕lv。要美图了,打开美图秀秀。要约炮了,打开陌陌。要买电器了,打开京东。……你看,这个理论阐述起来挺简单的,但是为何老板们总是出错呢? 三、互联网时代定位理论过时了吗?当年雷军要做其他家电的时候,特劳特中国的老大警告说,这可能会模糊小米的定位。当是时,就有自媒体人跳出来说,定位理论过时了。他说,互联网公司要做的就是一点切入、逐步扩张,最后做成平台。什么是平台,平台就是什么都做!结果几年后,模糊了定位的小米果然遇到了瓶颈。互联网时代,定位理论过时了吗?我呸!愚蠢透顶的诺基亚就曾经大打全品类战略,什么手机都做。而苹果呢,乔帮主就专心做高端智能手机。不怕死的三星后来也大打全品类战略,什么手机都做。而苹果呢,乔帮主就专心做高端智能手机。结果怎么样,诺基亚、三星一败涂地,苹果大获全胜。至今为止谈到高端智能手机,谈到值得让你买的手机,大多数人还会不假思索地想到苹果。陌陌当年凭着“约炮神器”一说火了,又因为这个称呼搞得女用户纷纷逃离,后来花大力气洗白,有用吗?很多人提到陌陌,还是一句“不就是约炮”吗?至于后来allin直播,无非是把夜店模式做成在线夜总会,定位上是一以贯之地。再来看,支付宝也蛮喜欢模糊定位的,页面上无数宫格,还顺手做起了“社交”。结果怎么样,被用户骂烂了。还有更多我们不知道的app,其实它们的问题不是功能太少,而往往是功能太多,搞得用户不知道拿你干什么了。这个神经回路无法形成,还有什么活跃粘性和口碑传播呢?所以,互联网公司做平台,就是什么都做?瞎扯淡呢,看看支付宝掉进的坑。事实是,精明的互联网公司即便拓展新业务,那么也一定会改头换面打造新品牌、抢占新定位,进而围绕轴心定位形成一个矩阵。比如腾讯做微信,不会刻意强调那是腾讯的、在上面花几个企鹅;腾讯做王者荣耀,也会突出天美这个品牌。这些,完全没有违背定位理论。反倒是百度阿里一再违反,百度有啊、百度a、百度b、百度c……最后用户用的最多的还是搜索。事实上,信息爆炸的时代,定位理论反而更有用。因为信息越发爆炸和人们注意力越发有限,是一个深刻矛盾,定位尤其关键。也许有人会说,互联网公司都是mvp,做一步看看市场反馈再迭代。可拜托,这也是建立在有明确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呀,否则反馈数据那么多,你怎么做判断。微信这么成功,恐怕不完全是走一步看一步,张小龙早就算好了,接下来是验证他的判断和细节调整。而倒是很多失败的公司,明显是走一步看一步,最后成了四不像。 四、老板你为何一错再错?1、因为太贪婪,追求高大全,什么都想做。对于老板们来说,做加法很容易,做减法却简直要要了他的命。这一点别说大公司,就连大多数创业者都有这个毛病。动不动就想做大、无所不包,看到别人这个挣钱了、就恨不得第一时间吞下去。不妨,来看一看微博和微信的界面。克制如张小龙,其实也渐渐忍不住膨胀了,但已经是大公司里做的最好的了。2、因为追风口、赶时髦。直播火了,就想加入直播元素。社交风口,就想加入社交功能。知识付费来了,就开始想怎么知识付费。什么是风口,就加一点呗,我去!3、深水区太难啃不动,浮于表面很轻松。往往聚焦一点打下去,会到一个深水区,怎么打都打不动,这个时候往往是煎熬纠结的,需要老板们全身心投入。而如果此时做新功能、新业务,就可以避开思考深水区的劳累,总是做新的,感觉很轻松,可就是浮于表面了。4、不敢另辟蹊径,喜欢有样学样。对老板们来说,照抄对手的模式,做一些改良、或者大打价格战(推广战、融资战),这是看起来比较简单不冒险的模式。而如果要另辟蹊径,开辟一个全新的心智区块,这看起来好难好冒险呀。5、定位好难。打开应用市场就能感觉到,看起来有价值的定位、都被别人抢占了,我该怎么办呢?6、定位的误用。很多人盲目制定定位,不考虑自身的基因和禀赋,结果定位成了一个自卖自夸的口号,用户根本不认。一来二去,也就不信任定位理论了。7、资本市场讲故事的需要。定位太窄,天花板似乎很低。为了给投资人画大饼,还是把定位讲大一点,中国第一……平台。8、内部的政治需要。新来的领导上任了,总得做点和前任不一样的东西,干脆拓宽产品线吧,干脆重新定位吧……9、不敢豪赌,不敢承担责任。确定一个定位、放弃其他,对很多老板来说,这是一场豪赌。如果赌博输了,他可能得罪合伙人、失去士气人心,所以,他不敢赌。他会觉得,只要我什么都做,就有多重保险。换方向吧,只要我不上线,那么怎么都不会证明我是傻逼。总之,老板们喜欢多一个选择多一条路的安全感,不愿孤注一掷。殊不知看起来每条线都可能赚钱,最后还不如一个品类打透。 五、有的人适合做职业经理人,不适合做老板其实,有上述心态的老板,从一开始就已经输了。没有主见、不愿意深度思考、不遵守商业常识、不敢下战略决断并承担责任,这样的人从一开始就不适合做老板吧?或许,他擅长做关系玩公关,可以搞定各种投资人和资源,天天都在忙着见人和打电话,唯独花在战略上的时间少之又少。或许,他擅长做职业经理人,平衡公司内部各种力量,结果大家对战略各有意见时,他的做法是“折中”。殊不知,折中是做人的胜利,却是公司最大的失败。或许,他擅长做执行,天天带着大家各种扑上去、快速行动,唯独方向是错的。这样的人,适合做大企业小中层。或许,他习惯了开口就是国家大战略,满怀情怀使命感,可是偏偏没法落地,一遇到细节就抓瞎。这样的人,可以去体制内待着。或许,他就是看到别人都创业了,自己背景还不错,投资人撺掇一下就出来了,从头到尾也没明白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回避深挖一点的艰难和恐惧,总想着去做新东西、做加法,这一点不战胜的人,没资格当老板吧。只是很多人钱多任性烧的起,行,您慢慢玩,咱员工要跳槽咯!不要怀疑,把所有的问题推给员工,归咎于他们的“执行力”,而自己的决策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是坏老板的共性。“心比天高,切点要比针尖还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做到的都是了不起的战略家。有没有觉得“阿辩论”这个公众号,定位也需要进一步清晰,跟你说我愁死了都!-END-阿辩论(bianlunlove)
Copyright (C) 2017 WELOVEAD 沪ICP备号 |定位之父特劳特走了,他的理论提了48年后,为什么老板们还在坚持犯错?
一、最伤军心的方式下面哪句话,是你最怕听到的?“来来来,我们来加一个新功能。”“对了,我们来讨论一个用户新需求。”“最近直播火了,我们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下直播。”“我们公司要转型啦!”老板,你好像一直在转型呀。很多创业公司的人才流失,往往不是因为待遇不行、市场受挫,而是不停“换方向”。说白了,老板也没想明白自己究竟要做什么,于是市场上什么火就做什么。这样的老板往往从投资人那拿了一大笔天使、没有衣食之忧,就慢慢试错呗。我有一个朋友刚刚离开一家公司,这家不仅待遇不错、还不加班。但是他说,实在受不了了,不停换方向,从社交做到社区,从社区做到电商,现在又做内容。不停换方向,加东西,是最容易人心涣散的。放到市场上,则从一开始就违背了最基本的商业常识——特劳特定位理论。二、大师走了,老板们还在错6月5日,世界级营销大师特劳特溘然长逝。阅读过定位理论的人们纷纷在社交网络上哀悼致敬,这是二十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商业理论之一。笔者至今记得,在那个研磨时光咖啡厅的傍晚,一口气读完《22条商规》,那种醍醐灌顶的兴奋。定位理论提出了这么多年,仍有很多大公司带头违反。甚至有自媒体人跳出来说,互联网时代,定位理论过时了!这个理论说来很简单:人们每天面对的信息是海量的,但能引起注意、留下深刻印象、乃至烙在心底的,却是极少的,这稀缺的用户认知才是真正的战场。对于商家来说,真正的战争发生在用户的心智中,要集中全力、聚焦一点,去抢占人们的一个心智区块,以至让他产生“条件反射”式的心理连接。吃洋快餐了,肯德基麦当劳。吃汉堡了,汉堡王。吃沙拉了,大开沙界。买快时尚的衣服,去zara了。买高端手机了,iphone。喝凉茶下火了,王老吉。买奢侈包了,爱马仕lv。要美图了,打开美图秀秀。要约炮了,打开陌陌。要买电器了,打开京东。……你看,这个理论阐述起来挺简单的,但是为何老板们总是出错呢?&三、互联网时代定位理论过时了吗?当年雷军要做其他家电的时候,特劳特中国的老大警告说,这可能会模糊小米的定位。当是时,就有自媒体人跳出来说,定位理论过时了。他说,互联网公司要做的就是一点切入、逐步扩张,最后做成平台。什么是平台,平台就是什么都做。结果几年后,模糊了定位的小米果然遇到了瓶颈。互联网时代,定位理论过时了吗?我呸!愚蠢透顶的诺基亚就曾经大打全品类战略,什么手机都做。而苹果呢,乔帮主就专心做高端智能手机。不怕死的三星后来也大打全品类战略,什么手机都做。而苹果呢,乔帮主就专心做高端智能手机。结果怎么样,诺基亚、三星一败涂地,苹果大获全胜。至今为止谈到高端智能手机,谈到值得让你卖肾的手机,大多数人还会不假思索地想到苹果。陌陌当年凭着“约炮神器”一说火了,又因为这个称呼搞得女用户纷纷逃离,后来花大力气洗白,但直到现在很多人提到陌陌,还是一句“不就是约炮”吗?至于后来allin直播,无非是把夜店模式做成在线夜总会,定位上是一以贯之地。再来看,支付宝也蛮喜欢模糊定位的,页面上无数宫格,还顺手做起了“社交”。结果怎么样,被用户骂烂了。还有更多我们不知道的app,其实它们的问题不是功能太少,而往往是功能太多,搞得用户不知道拿你干什么了。这个神经回路无法形成,还有什么活跃粘性和口碑传播呢?所以,互联网公司做平台,就是什么都做?错了。事实是,精明的互联网公司即便拓展新业务,那么也一定会改头换面打造新品牌、抢占新定位,进而围绕轴心定位形成一个矩阵。比如腾讯做微信,不会刻意强调那是腾讯的、在上面花几个企鹅;做王者荣耀,也会突出天美这个品牌。这些就没有违背定位理论。反倒是百度阿里一再违反,百度有啊、百度a、百度b、百度c……最后用户用的最多的还是搜索。事实上,信息爆炸的时代,定位理论反而更有用。因为信息越发爆炸和人们注意力越发有限,是一个深刻矛盾,定位尤其关键。也许有人会说,互联网公司都是mvp,做一步看看市场反馈再迭代。可拜托,这也是建立在有明确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呀,否则反馈数据那么多,你怎么做判断?微信这么成功,恐怕不完全是走一步看一步,张小龙早就算好了,接下来是验证他的判断和细节调整。而倒是很多失败的公司,明显是走一步看一步,最后成了四不像。&四、老板你为何一错再错?1、因为太贪婪,追求高大全,什么都想做。对于老板们来说,做加法很容易,做减法却简直要要了他的命。这一点别说大公司,就连大多数创业者都有这个毛病。动不动就想做大、无所不包,看到别人这个挣钱了、就恨不得第一时间吞下去。不妨,来看一看微博和微信的界面。克制如张小龙,其实也渐渐忍不住膨胀了。2、因为追风口、赶时髦。直播火了,就想加入直播元素。社交风口,就想加入社交功能。知识付费来了,就开始想怎么知识付费。什么是风口,就加一点呗,我去!3、深水区太难啃不动,浮于表面很轻松。往往聚焦一点打下去,会到一个深水区,怎么打都打不动,这个时候往往是煎熬纠结的,需要老板们全身心投入。而如果此时做新功能、新业务,就可以避开思考深水区的劳累,总是做新的,感觉很轻松,可就是浮于表面了。4、不敢另辟蹊径,喜欢有样学样。对老板们来说,照抄对手的模式,做一些改良、或者大打价格战(推广战、融资战),这是看起来比较简单不冒险的模式。而如果要另辟蹊径,开辟一个全新的心智区块,这看起来好难好冒险呀。5、定位好难。打开应用市场就能感觉到,看起来有价值的定位、都被别人抢占了,我该怎么办呢?6、定位的误用。很多人盲目制定定位,不考虑自身的基因和禀赋,结果定位成了一个自卖自夸的口号,用户根本不认。一来二去,也就不信任定位理论了。7、资本市场讲故事的需要。定位太窄,天花板似乎很低。为了给投资人画大饼,还是把定位讲大一点,中国第一……平台。8、内部的政治需要。新来的领导上任了,总得做点和前任不一样的东西,干脆拓宽产品线吧,干脆重新定位吧……9、不敢豪赌,不敢承担责任。确定一个定位、放弃其他,对很多老板来说,这是一场豪赌。如果赌博输了,他可能得罪合伙人、失去士气人心,所以,他不敢赌。他会觉得,只要我什么都做,就有多重保险。换方向吧,只要我不上线,那么怎么都不会证明我是傻逼。总之,老板们喜欢多一个选择多一条路的安全感,不愿孤注一掷。殊不知看起来每条线都可能赚钱,最后还不如一个品类打透。&五、有的人适合做职业经理人,不适合做老板其实,有上述心态的老板,从一开始就已经输了。没有主见、不愿意深度思考、不遵守商业常识、不敢下战略决断并承担责任,这样的人从一开始就不适合做老板吧?或许,他擅长做关系玩公关,可以搞定各种投资人和资源,天天都在忙着见人和打电话,唯独花在战略上的时间少之又少。或许,他擅长做职业经理人,平衡公司内部各种力量,结果大家对战略各有意见时,他的做法是“折中”。殊不知,折中是做人的胜利,却是公司最大的失败。或许,他擅长做执行,天天带着大家各种扑上去、快速行动,唯独方向是错的。这样的人,适合做大企业小中层。或许,他习惯了开口就是国家大战略,满怀情怀使命感,可是偏偏没法落地,一遇到细节就抓瞎。这样的人,可以去体制内待着。或许,他就是看到别人都创业了,自己背景还不错,投资人撺掇一下就出来了,从头到尾也没明白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回避深挖一点的艰难和恐惧,总想着去做新东西、做加法,这一点不战胜的人,没资格当老板吧。只是很多人钱多任性烧的起,行,您慢慢玩,咱员工要跳槽咯!不要怀疑,把所有的问题推给员工,归咎于他们的“执行力”,而自己的决策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是坏老板的共性。“心比天高,切点要比针尖还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做到的都是了不起的战略家。作者张俊,上海帅醒创始人,专注tmt领域产品开发和商业分析,运营争鸣辩论(全国大学生)组织和sns lab社群,事件营销操盘。公众号阿辩论(ID:bianlunlove)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article/199242.html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后参与评论
互联网公司不符合定位理论就都是错的简直搞笑,举几个例子就说明不行了?这是辩论的手段,不是客观的分析文章。网易呢,百度地图贴吧百科呢,腾讯之前还是山寨呢。互联网公司总转型是公司定位的问题,跟定位理论有什么关系,不懂营销学能不能不要瞎写。同质化高的市场需要占领心智,而APP对用户来说是工具不是商品。多BB一句,对互联网公司来说,试错本身没有错,成本低,在互联网理论荒蛮的年代实践出真知。看两篇定位神教的说法,没有认真的推敲调研,没有严谨客观的分析,没有自我的思考见地,看似逻辑自洽还要指导创业。随意的写点蹭热点,做内容这样,非常可怕,真希望什么时候有点新闻人的基本素养。PS虎嗅能不能出个拉黑作者的功能了?
:辩手李沐阳这篇文章确实有些牵强,略水
各抒己见,像你所说的也是在辩论而已,没有数据与理论支持。
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呢
: 最近虎嗅这样的文章太多了,药丸
: 不敢苟同你的观点,简直有点XX跳墙的意思。
地下天鹅湖
没有认真的推敲调研,没有严谨客观的分析,没有自我思考的见第。举例说明的逻辑太苍白了,好牵强的蹭热度,还是说故意要引起纷论走一波营销?
定位理论主张的实际是品类聚焦战略,先搞定一个品类,一个品类成功了,再要去辐射或者拓展其他品类,那么一样需要聚焦,作者这里批判的应该是初创公司的多品类战略,百度这个举例其实不是太恰当,因为百度知道,百度贴吧,百度百科,其实都是单品类产品,不是同一个团队在做,而且这些产品是建立在百度搜索已经成功的基础上的,无可厚非,至于有的成功了,比如百度贴吧,有的失败了,比如百度有啊,这跟主产品百度搜索关联度有关,原则上说,毫无关联的产品品类跨度太大,与用户需求契合度不高,无法借助主产品的势能,所以容易失败。京东也好,亚马逊也好,其实都在围绕主产品,也就是用户的需求做契合,谷歌是个另类,没有参考性,至于小米,手机产品稳定了,其实做电子产品是可以的,但可惜的是,步子太大,扯着蛋了,手机产品其实还未稳定,品牌没树立起来,就开始多品类了,更要命的是,做了很多与用户需求契合度不高的产品,手机就被弱化了,说白了品牌没打透用户内心。单品极致最终会形成平台,无可避免要多品类的,就是节奏怎么把握了,还是节奏的问题,乐视,小米,包括滴滴,成败在节奏。定位不是不可转换,啥时候转换才是问题,其实我挺理解初创公司换方向换定位的,但初创公司多品类肯定不对。以上~
成功的都是靠定位,失败的不能怪定位,这跟心诚则灵的抽签算命有什么区别?
能写得再肤浅一些么?
本来觉得有点阅读欲望,看到“结果几年后,模糊了定位的小米果然遇到了瓶颈。”就觉得三流文章不值一看。如果因果是个人,在这篇文章里他显然死的很惨
:@嗅友58ae4f44cbf52
不认同,小米确实模糊得很严重,也有在尝试掰回来的痕迹
不认同,小米确实模糊得很严重,也有在尝试掰回来的痕迹
只有我觉得是什么“大开沙界”的软文?
:不能赞同更多,哈哈
:不能赞同更多,哈哈
举个国外的反例,亚马逊。从原来卖书,到啥都卖 从电商平台,到云平台,从没有线下到Amazon GO,从硬件杀手到Amazon Echo 。任何理论都有适用的环境,不觉得定位理论在当今的商业环境里面还是完全适用的。
文章中心思想没有诠释清。本来是很好的选题,60分
这是在说乐视吗?
看了前半段
然后看了下评论
发现果然都觉得这文章分析得不靠谱
文章写的不错的,只是评论区作者被撕的角度可能有点偏了。作者要表达的是长尾逻辑中非头部团队执行层面的混乱逻辑,至于说政策机遇硬实力和软实力这些东西,我想并不是作者在这篇文章想表达的东西。文字很辛辣,很有味道,有些leader除了机会好上位了,本质上就是蠢得要死,那些个抬出一堆理论开喷的评论者,啧啧啧。
写的太肤浅了。。。。。
我觉得作者写的没任何问题,倒是看了下评论,嗯,简单问题复杂化,这就是这个社会浮躁的原因。
陌陌有今天全靠后来加入的直播吧
可惜老板们不上虎嗅,上虎嗅的都是老板的员工
看完第二部分,几个企鹅的地方,我想说朋友,你真的没有搞懂定位。
这文章还真是挺浅的.......
这水平捉鸡哦哦哦哦
切不能一概而论!
我觉得特劳特指的定位主要指的是传播定位,就是进入心智的定位,和实际经营是两个概念。王老吉是凉茶饮料,也许它的功能还有几个,但基于市场状况和竞争分析的原因、最终把“怕上火,喝王老吉“ 这个定位可能最能撕开市场,进入心智。至于理论也永远没有现实具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social和消费升级的
创始人兼CEO定位之父特劳特走了,他的理论提了48年后,为什么老板们还在坚持犯错?
一、最伤军心的方式
下面哪句话,是你最怕听到的?
“来来来,我们来加一个新功能。”
“对了,我们来讨论一个用户新需求。”
“最近直播火了,我们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下直播。”
“我们公司要转型啦!”
老板,你好像一直在转型呀。
很多创业公司的人才流失,往往不是因为待遇不行、市场受挫,而是不停“换方向”。说白了,老板也没想明白自己究竟要做什么,于是市场上什么火就做什么。
这样的老板往往从投资人那拿了一大笔天使、没有衣食之忧,就慢慢试错呗。
我有一个朋友刚刚离开一家公司,这家不仅待遇不错、还不加班。但是他说,实在受不了了,不停换方向,从社交做到社区,从社区做到电商,现在又做内容。
不停换方向,加东西,是最容易人心涣散的。
放到市场上,则从一开始就违背了最基本的商业常识——特劳特定位理论。
二、大师走了,老板们还在错
6月5日,世界级营销大师特劳特溘然长逝。
阅读过定位理论的人们纷纷在社交网络上哀悼致敬,这是二十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商业理论之一。
笔者至今记得,在那个研磨时光咖啡厅的傍晚,一口气读完《22条商规》,那种醍醐灌顶的兴奋。
定位理论提出了这么多年,仍有很多大公司带头违反。甚至有自媒体人跳出来说,互联网时代,定位理论过时了!
这个理论说来很简单:
人们每天面对的信息是海量的,但能引起注意、留下深刻印象、乃至烙在心底的,却是极少的,这稀缺的用户认知才是真正的战场。
对于商家来说,真正的战争发生在用户的心智中,要集中全力、聚焦一点,去抢占人们的一个心智区块,以至让他产生“条件反射”式的心理连接。
吃洋快餐了,肯德基麦当劳。
吃汉堡了,汉堡王。
吃沙拉了,大开沙界。
买快时尚的衣服,去zara了。
买高端手机了,iphone。
喝凉茶下火了,王老吉。
买奢侈包了,爱马仕lv。
要美图了,打开美图秀秀。
要约炮了,打开陌陌。
要买电器了,打开京东。
你看,这个理论阐述起来挺简单的,但是为何老板们总是出错呢?
三、互联网时代定位理论过时了吗?
当年雷军要做其他家电的时候,特劳特中国的老大警告说,这可能会模糊小米的定位。当是时,就有自媒体人跳出来说,定位理论过时了。
他说,互联网公司要做的就是一点切入、逐步扩张,最后做成平台。什么是平台,平台就是什么都做。
结果几年后,模糊了定位的小米果然遇到了瓶颈。
互联网时代,定位理论过时了吗?我呸!
愚蠢透顶的诺基亚就曾经大打全品类战略,什么手机都做。而苹果呢,乔帮主就专心做高端智能手机。不怕死的三星后来也大打全品类战略,什么手机都做。而苹果呢,乔帮主就专心做高端智能手机。
结果怎么样,诺基亚、三星一败涂地,苹果大获全胜。至今为止谈到高端智能手机,谈到值得让你卖肾的手机,大多数人还会不假思索地想到苹果。
陌陌当年凭着“约炮神器”一说火了,又因为这个称呼搞得女用户纷纷逃离,后来花大力气洗白,但直到现在很多人提到陌陌,还是一句“不就是约炮”吗?至于后来allin直播,无非是把夜店模式做成在线夜总会,定位上是一以贯之地。
再来看,支付宝也蛮喜欢模糊定位的,页面上无数宫格,还顺手做起了“社交”。结果怎么样,被用户骂烂了。
还有更多我们不知道的app,其实它们的问题不是功能太少,而往往是功能太多,搞得用户不知道拿你干什么了。这个神经回路无法形成,还有什么活跃粘性和口碑传播呢?
所以,互联网公司做平台,就是什么都做?错了。
事实是,精明的互联网公司即便拓展新业务,那么也一定会改头换面打造新品牌、抢占新定位,进而围绕轴心定位形成一个矩阵。比如腾讯做微信,不会刻意强调那是腾讯的、在上面花几个企鹅;做王者荣耀,也会突出天美这个品牌。这些就没有违背定位理论。
反倒是百度阿里一再违反,百度有啊、百度a、百度b、百度c……最后用户用的最多的还是搜索。
事实上,信息爆炸的时代,定位理论反而更有用。因为信息越发爆炸和人们注意力越发有限,是一个深刻矛盾,定位尤其关键。
也许有人会说,互联网公司都是mvp,做一步看看市场反馈再迭代。可拜托,这也是建立在有明确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呀,否则反馈数据那么多,你怎么做判断?
微信这么成功,恐怕不完全是走一步看一步,张小龙早就算好了,接下来是验证他的判断和细节调整。
而倒是很多失败的公司,明显是走一步看一步,最后成了四不像。
四、老板你为何一错再错?
1、因为太贪婪,追求高大全,什么都想做。
对于老板们来说,做加法很容易,做减法却简直要要了他的命。这一点别说大公司,就连大多数创业者都有这个毛病。动不动就想做大、无所不包,看到别人这个挣钱了、就恨不得第一时间吞下去。不妨,来看一看微博和微信的界面。克制如张小龙,其实也渐渐忍不住膨胀了。
2、因为追风口、赶时髦。
直播火了,就想加入直播元素。社交风口,就想加入社交功能。知识付费来了,就开始想怎么知识付费。
什么是风口,就加一点呗,我去!
3、深水区太难啃不动,浮于表面很轻松。
往往聚焦一点打下去,会到一个深水区,怎么打都打不动,这个时候往往是煎熬纠结的,需要老板们全身心投入。
而如果此时做新功能、新业务,就可以避开思考深水区的劳累,总是做新的,感觉很轻松,可就是浮于表面了。
4、不敢另辟蹊径,喜欢有样学样。
对老板们来说,照抄对手的模式,做一些改良、或者大打价格战(推广战、融资战),这是看起来比较简单不冒险的模式。
而如果要另辟蹊径,开辟一个全新的心智区块,这看起来好难好冒险呀。
5、定位好难。
打开应用市场就能感觉到,看起来有价值的定位、都被别人抢占了,我该怎么办呢?
6、定位的误用。
很多人盲目制定定位,不考虑自身的基因和禀赋,结果定位成了一个自卖自夸的口号,用户根本不认。一来二去,也就不信任定位理论了。
7、资本市场讲故事的需要。
定位太窄,天花板似乎很低。为了给投资人画大饼,还是把定位讲大一点,中国第一……平台。
8、内部的政治需要。
新来的领导上任了,总得做点和前任不一样的东西,干脆拓宽产品线吧,干脆重新定位吧……
9、不敢豪赌,不敢承担责任。
确定一个定位、放弃其他,对很多老板来说,这是一场豪赌。如果赌博输了,他可能得罪合伙人、失去士气人心,所以,他不敢赌。
他会觉得,只要我什么都做,就有多重保险。换方向吧,只要我不上线,那么怎么都不会证明我是傻逼。
总之,老板们喜欢多一个选择多一条路的安全感,不愿孤注一掷。殊不知看起来每条线都可能赚钱,最后还不如一个品类打透。
五、有的人适合做职业经理人,不适合做老板
其实,有上述心态的老板,从一开始就已经输了。
没有主见、不愿意深度思考、不遵守商业常识、不敢下战略决断并承担责任,这样的人从一开始就不适合做老板吧?
或许,他擅长做关系玩公关,可以搞定各种投资人和资源,天天都在忙着见人和打电话,唯独花在战略上的时间少之又少。
或许,他擅长做职业经理人,平衡公司内部各种力量,结果大家对战略各有意见时,他的做法是“折中”。殊不知,折中是做人的胜利,却是公司最大的失败。
或许,他擅长做执行,天天带着大家各种扑上去、快速行动,唯独方向是错的。这样的人,适合做大企业小中层。
或许,他习惯了开口就是国家大战略,满怀情怀使命感,可是偏偏没法落地,一遇到细节就抓瞎。这样的人,可以去体制内待着。
或许,他就是看到别人都创业了,自己背景还不错,投资人撺掇一下就出来了,从头到尾也没明白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回避深挖一点的艰难和恐惧,总想着去做新东西、做加法,这一点不战胜的人,没资格当老板吧。
只是很多人钱多任性烧的起,行,您慢慢玩,咱员工要跳槽咯!
不要怀疑,把所有的问题推给员工,归咎于他们的“执行力”,而自己的决策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是坏老板的共性。
“心比天高,切点要比针尖还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做到的都是了不起的战略家。
作者张俊,上海帅醒创始人,专注tmt领域产品开发和商业分析,运营争鸣辩论(全国大学生)组织和sns lab社群,事件营销操盘。公众号阿辩论(ID:bianlunlove)
「工作让我快乐」是真是假?
来「虎Cares职场物欲清单」里找找办法
请关注请爱护,跟茶水间主任一起得闲饮茶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定位理论之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