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信仰信仰吗

张光来:认识到信仰的必要 是国家真正的进步与突破|人民日报|核心价值观_凤凰佛教
张光来:认识到信仰的必要 是国家真正的进步与突破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处在信仰严重缺失年代的国人,如今终于从“人定胜天”的观念中学会了反省,认识到了信仰的必要,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与突破。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会有希望(图片来源:凤凰佛教)2014年初,《人民日报》在头版突出位置公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且配发了评论员的文章,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也引起了宗教界的反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不仅包含诸如&富强、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 这些适合中国国情与特色的部分,也强调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普世性的成分。当前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也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内到外、从下到上双层面夯实基础。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人民日报》的评论让刚刚庆祝马年到来的国人不由眼前一亮。 信仰的内涵既包含单纯的人文精神信仰,也包含赋有终极目标的超性信仰。值得反思的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经历了狂热年代的痛苦考验,在改革开放逐步走向富裕的今天,道德底线沦落导致的信仰缺失之殇,让改革的成果大打折扣。如果继续一味地为拼经济、为追求物质发展,就可以不要良心,就可以自私冷漠,那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成为一句空话;如果全民的道德素质继续得不到提高,没有良心的约束,即使我们的经济富裕了,科技进步了,军事及体育也强大了,但这样的富裕和强大对世界、对国家、对社会、对同胞、对家庭、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 诚如《人民日报》痛心地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主席带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正&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来反腐倡廉,改善党风和政风,一记记重拳让人拍手称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提出,是人心所向。这济&医心&之药,必将让中国不再&失重&。 在弘扬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宗教信仰可以发挥其有益的补充作用。宗教有厚德载物的教化共性,有利国益民的主张,诸如:国土,利乐有情(佛教);慈爱和同,济世渡人(道教);两世吉庆(伊斯兰教);爱主爱人、做光做盐、荣主益人(天主教与基督教),还有仁者爱人(儒家文化)等。这些信仰理念均能提升我们作为公民对自己、对家庭和对社会应负的道德与良心责任。在行为廉耻判断上,人心深处的平安与不安、羞耻与畏惧,通过宗教信仰能成为人心自我约束、分辨和判断的一面明镜。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一般会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而传统文化中往往又包括了宗教文化,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儒、释、道。这说明,以人文主义信仰理想和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有宗教信仰作为补充,丰富其内涵。 处在信仰严重缺失年代的国人,如今终于从&人定胜天&的观念中学会了反省,认识到了信仰的必要,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与突破。 原标题:人民有信仰,国家才会有希望
[责任编辑:张玺 PFO007]
责任编辑:张玺 PFO007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成为青年的共同信仰--《知与行》2016年04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成为青年的共同信仰
【摘要】:青年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历史的需要:青年的信仰贯穿民族复兴的历史,中华优秀文明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是时代的呼唤:科学信仰为青年扛起改革大旗奠定了基础,作为科学信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践行的生命力来源于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信仰。最后是价值得以实现的要求:青年的价值在践行满足自身需要的科学信仰中实现,科学信仰的价值也在青年满足需要的实践中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D64【正文快照】: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曾指出信仰不应只是宗教特权,“资产阶级的‘信仰自由’不过是容忍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自由而已,工人党则力求把信仰从宗教的妖术中解放出来”[1]448。既然信仰并非单一不变而是多样变化的,就必然会出现科学信仰与非科学信仰,弄清哪些理论能够成为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逄明福;[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0年01期
;[J];实践;2001年04期
袁银传;[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鄂杨;[J];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33期
耳火;付强;元亨;;[J];西部广播电视;2008年06期
王浩雷;;[J];求是;2009年01期
干承武;干成俊;;[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黄艳;孙其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10期
肖云儒;;[J];时代人物;2014年01期
公茂虹;;[J];山东高等教育;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银传;;[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张正奎;;[A];风正帆悬第二集——道德建设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袁银传;;[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庆环;[N];光明日报;2009年
关英彦;[N];中山日报;2009年
任海泉;[N];解放军报;2009年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本报编辑 杨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霍小光 张宗堂
赵超;[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王甘武;[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N];光明日报;2012年
本报评论员
肖畅;[N];长江日报;2014年
本报评论员;[N];鄂州日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成为信仰吗
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讲话时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在这里,我们能够明确地意识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已由“落实落细落小”提升到“坚定信仰”的高度。那么,为何要将其提升为信仰?它何以能够被信仰?
曾几何时,有人还误将信仰局限于宗教,甚至把信仰置于健康生活之外。可是,现实生活却越来越昭示出信仰的必需与必然,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当人们越来越难以体味到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时,对信仰的呼唤便越来越强烈,这不禁使人联想到萨特的论断,他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把信仰的话语权拱手让给宗教,是对信仰及其功能的极大误读。信仰离天不远,但离人更近,它的本性就是顶天立地,正是这一顶天立地的本性给人类以安身立命的慰藉。就一般含义而言,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或主义的极度相信和敬畏,并把它奉为自己的最高行为准则的特殊情感与理念。信仰是人类对意义世界的智慧性认知,是人类生存智慧的集中体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信仰本质上是信仰主体与信仰客体之间的最具内在必然的联系的反映,这就使得信仰具有鲜明的评价、选择和引航功能。具体地说,信仰对人之所以必须,是因为人类在生活中会面临许多困惑和矛盾,在这种情境下就需要信仰来抉择和解决。例如,从抽象视域看,人们会遭到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其中生与死的矛盾是其主要矛盾),有了健康的信仰,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冲突和由此带来的焦虑。从具体生活看,一旦直面我们的眼前具体,便更能直接感受到言行选择的困惑与困扰,这特别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利益越来越多元化,带来思想价值观念越来越多样化,多元价值冲突使得选择无法回避,同时也使选择更为困难与艰难。而不同的选择又决定了不同的命运,因而,如何选择便成为生活的头等大事。一旦有了对某种价值观的坚定信仰,就能排除其它价值观的干扰,使行为主体坚持某种既定的正确人生方向,最终实现人生目标和获得人生幸福。
24字核心价值观正是对社会多元价值观念共识性凝炼,它为我们在面临价值冲突时如何进行合理的选择确定了准绳。如果说价值多元是时代的必然,那么,核心价值观便是多元价值健康共生、进而也是人民群众精神安宁和体验生活幸福的必要条件。这正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为最高的价值理念和信仰的必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是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坚定地信仰24字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独立性的标志。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基于目前法治领域未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也未能上升到法治的高度,《意见》指出,要用法治的力量推动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意见》强调要推动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法规要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日常生活中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应当受到制约和处罚。从《意见》的以上精神中不难看出,强调加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决不仅仅是策略性的政治宣传口号,而是战略性的发展目标,要通过法治等刚性力量使它全方位地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基本的生活常规,成为主导性和根本性的精神信念。因此,《意见》为将24字核心价值观成为信仰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它也为将24字核心价值观升华为信仰指明了具体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又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意识形态上的集中体现,因而,它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之中,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这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必须,因为无刚性的法规保障,核心价值观便是软弱无力的;同时,它更是确保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必须,因为唯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这样的国家、政府和社会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政府和社会,这样的法治精神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治精神。总之,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法治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人民利益的功能,进而被人民所自觉地信仰。核心价值观法治化释放出一个鲜明的信号:我们将以刚性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使人民将其视为内心最为敬畏的法。由这个信号又必然合乎逻辑地得出一个结论:核心价值观必须被信仰,如果有人不信仰它,他不仅无法获得生活之自由与幸福,而且还必将承担违背法治的后果。
如果说以上以法治来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态势表达了核心价值观信仰化之必要性的话,那么,以下两个方面则表达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之重要性:其一,从宏观视域看,能否确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关乎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能否在精神层面得到应有的呈现,同时也关乎到我国文化安全。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者构成了社会形态,在社会形态的这三个基本要素中,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虽然从本体论上最终是由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但是,从价值论上看,意识形态对生产力与经济基础起到方向保证和思想动力作用,也就是说,意识形态是社会形态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在当今时代,精神需要在人类发展中的意义日益凸显,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如,以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总是以普世价值观的地位自居,并以进攻性姿态挤压着处于守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性认同特别是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思想重要基础,成为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信仰化既是衡量中国共产党是否掌控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的根本标志,也是我们党能否带领人民顺利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之关键。
其二,从微观视域看,能否确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关乎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能否幸福美满。即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个体身份仍然是以国家为存在样态,个人利益的实现仍然以国家安全为前提,或者说国家仍然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保障。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是我们国家发展目标,它体现了我们全体中国人对祖国未来的期待,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正是我们每个人的根本利益所在。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这一社会价值取向既反映了我们每一个人对建设怎样的社会的共同目标期待,又为实现我们个人合法利益提供有益的社会保障。爱国、敬业、诚信与友善是个体在处理自我与国家、社会和他人等主要社会关系时的基本道德遵循,如果说国家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对公民个体的道德担当,那么,公民个体的核心价值观则体现了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不仅如此,个体在履行这些道德责任时也同时有效地实现了自己的利益满足。
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可以承受暂时的经济危机、物质贫困,但却难以承受精神危机、精神贫困,后者之所以更危险和可怕,因为它是根源性的危机与贫困,是危机之危机、贫困之贫困。这几十年来,一些国家出现悲剧性动乱,并非是因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陷入了怎样的贫苦,使人民群众活不下去了,进而揭竿而起,而往往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思想乱了,人心散了,信仰崩溃了。共同的信仰是团结凝聚之源,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只有有了共同的信仰,他们才能有力量。一个人只有有了坚定的信仰,他才能不被多元选择所困惑,不被困难所击败。当今许多个人的不幸和悲剧不是由于天灾,而是源于人祸,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出了大问题。心是身之根,正是精神世界的塌方最终导致了身体世界的塌方。这无论是从违法犯罪现象中,还是从严重的精神抑郁病患者那里都可清晰地得到验证。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所特别突出的问题,在物质绝对贫困的时代里,这种现象并非普遍,那是因为,物质财富的严重匮乏,使精神需要的意义退居次要地位,或者被遮蔽。一旦告别了物质的绝对穷困,人的需要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人必须追求更高级的精神性需要,这时,不仅精神性需要满足的价值高于物质需要的价值,而且物质需要自身的满足意义也取决于精神价值信仰是否合理。所以说,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并为此确立健康的价值观信仰,并非是某一个民族、国家或个体所独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差别仅在于这种追求有自觉与自发之别,我们党力倡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提升到信仰的高度,正是体现了信仰的高度理论自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集团数字报刊 :信仰—价值观是民族之魂 强国之本
&&建议细览
编号:建议42640号
建议主题:信仰—价值观是民族之魂 强国之本
建议类别:时政类
政治面貌:无党派民主人士
提交时间: 09:42:42
内容:核心提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社会的文明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良好的精神支柱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精神与文明的主体是社会广大民众,只要广大民众具有良好精神意志,科学的价值信仰,目标信念坚定和优秀的行为准则,民族才有动力,国家才会强盛不衰。
何谓信仰?笔者认为,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是人类自身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体现。信仰的客体以绝对真实性来作为生命价值的承担者,让其产生敬畏、虔诚、舍弃自我而造就人们自觉地对社会的关爱、信任、忠诚与奉献。让人们在思维和行动上超越自我、全心投入于社会的处世哲学,并能有效制约与成功地塑造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敏睿地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勾绘出国家的价值内核、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整个中国激发强烈共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共产党人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在几十年社会实践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象焦裕禄、杨善洲、雷锋等一批具有坚定信念的优秀党员干部,为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信仰是儒家思想的科学提炼,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最崇高的社会文明发展之精华。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伦理、社会伦理。旨在要求我们在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面前,尤其是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不断改造自我、牺牲自我、舍弃自我。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无坚不摧。我们可从近代数千万革命前辈为建立新中国而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的共产党人身上可以看到。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这种公而忘私的价值观,如果没有将之神圣化、权威化的信念支撑,也许就难以变成现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国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然而,由于受某些思潮及封建腐朽思维的影响,前段时期以来,祟洋媚外、贪污腐败、急功近利、巧取豪夺、唯利是图、造假贩假等信仰缺失与欠社会道德的不法行为,几乎渗透社会各个领域。官场中某些地方“运作交易化、办事物质化、人际关系化”导致百姓失去对社会的信心,对政府产生疑问。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主义腐蚀和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以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为代表的大小贪官及某地贿选大案震惊中外,质量安全、“黄、赌、毒”、乱收费等社会问题频发多发,确实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深思!
建议:百年风雨多坎坷,家国情怀民族魂。国际竞争新常态下的中国,积极倡导和努力培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是当今与未来亿万中国人民强劲的精神动力,更是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科学地与当代国情融为一体,又传承和发扬了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的文明成果,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识的重要精神支柱。价值观的建设与培育现己成为国家与人民最关心、最重要的大事,是当今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魂,强国之本。
“求木之长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中华民族的复兴急切要求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理想、道德、情操教育与培育上有个大的发展和质的全面提升。因为这是名副其实的“固其根本”、“浚其源泉”、“积其德义”之举。在此,为将中华民族建设成为具有世界现代化强国的礼仪之邦,笔者认为,我们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今与未来亿万中国人民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行为准则。这将永不过时,且是建设文明礼仪之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抓手。
实践证明,在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以“四个全面”为统领的重大理论创新,既提升了中华民族道德的现代性内涵,又反映了全面深化改革所触及的人性深度,更表达了一种历史哲学的智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历史进程中质的精神向度为根据,注重把历史变革的节奏与进步的整体目标相契合。把追求价值准则的普遍性原则与客观性尺度相契合,确保深化改革实践中正能量的积极汇聚。如果社会缺乏正能量的核心价值观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大业将会前功尽弃。
历史的事实与当今时势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持久建设与培育,急待要求列入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核心议事日程。这一丰硕成果,值得我们认识贯彻与落实。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学家、本土化管理之父寇北辰先生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新华网8月19日报道),他根据习总书记的指导思想,结合社会发展现状,潜心研究出具有中国正能量—“书家名墨”。积极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华夏文明,树中国文化形象,提高全民道德修养,促进文化价值系统转化”为目标。实现社会效益为前提,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万众创新,全民创业”提供良好的精神动力。激发社会强烈反响,这种难能可贵的文化研究和倡导,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借鉴!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与落实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要以社会大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为基础,把信仰—价值观放在全球文明的视野中加以定位。让全国人民更清楚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党、全民族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全面地、深入持久地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建设工作。切忌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内部化、简单化、形式化。”
在当今文化与价值多元化的环境条件下,毋须讳言,理论宣传思想教育工作方式、途径与现实的差距,不能再指望传统的、单一的说教和灌输方法。要重构宣传思想话语培育体系,改自上而下的理论说教为平等对话,改一厢情愿,自话其说为双向交流,真诚沟通,让思想教育与培育工作接地气、人性化。在显性教育培养过程中,注重隐性教育培养建设,正面教育与培育应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及教育、文化传媒界的主体作用,注重培育社会大众的自我提升。帮助他们在多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中进行鉴别和选择,引导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观的认同为目标。其次,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公共传媒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规范职业道德,建立起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益广告、影视、文学、艺术作品和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为拓展和引导社会大众及青少年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夯实扎实的基础。如笔者于今年9月26日晚在现场了解到,湖南省衡阳市委宣传部在雁峰塔举办的“花好圆月·中秋之夜民族音乐会”活动,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优秀的民族文化,赢得现场观众的普遍认同。这些文化艺术活动如能持久地深入社区、深入乡村,该地的精神面貌必将得到质的提升。在此同时,着力净化网络环境,优化网络供给,加强网络管理与建设,发展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免费开放或修建各类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场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教育基地。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培养与构建社会实践平台,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合力。强化教师与家长的行为示范,这是直接影响价值观教育与培养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与家长必须自己做好表率和示范,强化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良好师德与家风,才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健康培养青少年一代。  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培育是提高国家软实力核心灵魂。她解决的是最深层次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那么,须避免和克服“一阵风”与“形式化”的短期行为,不能仅于嘴上,贴在墙上。须建立长效机制,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制度措施,变成每一个人的行动。我们宣传教育是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手段,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一次公益活动、讲一个亲历的诚信故事、改掉一个陋习、开展一次义务劳动等从具体事情为切入点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培养,融入教学、全社会精神文化与“双文明建设”整个过程中去,确保持续性、永恒性。上海巨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表现突出,用该公司总裁李如女士的话说:“书家名墨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强大的兼容性,能有效把文化、品牌、产品、商业、互联网与社会公益性高度融合,既能实现商业价值,同时具有强大的社会教化功能。”这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推动文化产业链融为一体的模式,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
“高山仰止,果行行止。”人民具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会强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育工作,融入国民教育和全社会“双文明建设”整个过程之中,科学地把深化改革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果紧密联系起来,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每个家庭的“小康梦”结合起来。社会大众就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广泛认同,这不仅是为国家发展助力,更是为民族的进步与文明及每个家庭的和谐幸福铸魂!
谢谢,您是本文第 4105 位阅读者,共 2 个跟贴
欧廷君的更多建议:
发表时间:
&&&&&&&&&&&&&&&&&&&&&&&&&&&&&&&&&&&
发表时间:
&&&&&&&&&&&&&&&&&&&&&&&&&&&&&&&&&&&
发微博&&&&&&&&&
最新联署签名建议
联署人数最多建议
跟帖最多建议
支持率最高建议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让法律成为一种信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