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熵是物理系统的秩序度,体现了其内部的各种关系和法则,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关系

论语八则_浅论现代汉语中词语和修辞的内在关系-疾风资料库
论语八则_浅论现代汉语中词语和修辞的内在关系
发布时间: 23:23&&&&发布人:
浅论现代汉语中词语和修辞的内在关系
摘 要:词语和修辞作为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符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个性。汉语一方面要依靠各种修辞手法不断创造新词汇,丰富汉语的词汇宝库;另一方面,丰富的词汇又为我们人际交往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同时也为我们创造出了更多、更好的修辞手段。关键词:现代汉语;词语;修辞;内在关系众所周知,词语是我们语言表达、沟通交流时使用的基本素材,也是语法和修辞表达时所使用的基本素材。实质上,从古代到今天,人们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还是在说话、交流的过程中,关于词语的选用、推敲、加工等各种方式方法,就是对修辞手段的进一步继承和拓展。一、我们研究汉语词语在构成分类方面的修辞现象,就会发现,无论是单个词语,还是由词语组成的词群或句子,都是根据语形、语义和交际语境,反映出作者或说话者用这种语言形式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或传递的信息。汉语词汇由许多词语构成,且各个词语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汉语可以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造出各种各样不同的词句。例如,用比喻就能造出许许多多的词语,像我们日常在词语中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等,就是通过比喻造词法产生的;再例如,用拟人、夸张、对比、对偶等修辞,也能造出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例如,成语后羿射日、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画蛇添足、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再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母亲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爱情像美酒,使人陶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等等。词语修辞在词语分类这一层面上的另一个内容是词语群,即词群。各个词群中的词语,由于构造的修辞手法不同,词形也各异。以汉语中表示红和黑两种颜色的词群为例,粉红、朱红、玫红、紫红等等,是用比喻手法造成的,属于双音节形式;红彤彤、红艳艳、黑黝黝、黑乎乎、黑不溜秋等三音节、四音节形式,是用摹状和叠音的手法构造的。一个词群中的构成要素,由于词性不同,指称对象不同,结构关系不同,其运用修辞学造词法的手段也各异。如前所举红颜色词群中,除比喻、摹状、叠音外,还有借代,如红尘、红娘、红旗、红人、红心、红区、红颜、红装、红领巾等等。二、汉语词语充满了我国汉民族文化的精髓,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汉民族语言文化方面的特征。例如,汉语的形象思维特征,在造词习惯上的明显表征之一就是比喻造词,它不是诉诸本质特征而是追求形象生动,例如”鸡眼、顶牛、吃醋、蹚浑水、使绊子”等词语,形神兼备。许多象声词不但诉诸听觉,还表现出事物的动感特征,如“当啷、咣当、丁零零、乒乒乓乓、稀里哗啦”等等。成语、典故、谚语、歇后语更具有丰富的形象色彩和汉民族文化特征,例如叶公好龙、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守株待兔、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最能体现形象思维的是带叠音后缀的形容词,它们能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如“绿油油、红扑扑、香喷喷、胖乎乎、松垮垮、滑溜溜、泪汪汪、油腻腻、呱呱叫”等等。在汉语词汇中,文化层面的修辞内容尤其丰富,饮食词语、服饰词语、称呼词语、礼俗词语、禁忌词语等等,都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征。以民俗词语为例,汉语中有不少修辞手段的构成是以民俗背景为基础的,例如中国封建时代农村有大姑娘出嫁须坐花桥的习俗,因而有歇后语“大姑娘坐轿头一回”之说,这种比喻就有浓烈的汉民俗色彩。又以禁忌语为例,对死的避讳说法就很多,例如,“仙逝、去了、驾鹤西游”等等,由此产生了婉曲的修辞手法。禁忌语还可以通过谐音双关来忌讳不吉祥事物的字音,比如,因为“4”和“死”谐音,所以我国许多地方的人们,在选择电话号码和汽车号牌的时候,都会避开阿拉伯数字“4”;又如,因为“梨”与“离”同音,因此从古代到现在我国民间一直有回避两人共分、共吃一梨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或习惯构成的婉曲辞格,充满了我国汉民族比较含蓄的文化特征。三、大家都知道,由于语言交流的最大功能就是为了表情达意。因此,利用各种修辞手段把不同的词语组织成修辞话语,使听者或读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能够透彻地理解并接受,这是语言表达的最终目的。比如有一则太阳镜的广告词是这样撰写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爱护您的心灵,请您给窗户配上玻璃吧!在这个语言环境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用了隐喻,给窗户配上玻璃就用了借喻。整则广告的语意是希望广大受众给自己的眼睛配上太阳镜。广告的整个修辞过程都没有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听众或读者极其容易接受。另外,词语修辞的有些内容,由于表达目的的需要,造成语表和语里的不一致,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就是语表蕴涵在语里,例如双关修辞手法,就是在写作、表达过程中利用词语的一词多义或谐音使词语或句子产生一明一暗双层含义。例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段文字表面上好似评判古人的历史功绩,实际上是暗指领导未来中国历史的人是劳苦人民大众。又如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论人言可畏》一文中这样写道:“她们的死,不过像无边的人海里添几粒盐,虽然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是不久还是淡、淡、淡。”这段文字中的“淡”其实是一个多义词,句末的“淡、淡、淡”顺下来,自然是不够咸之意,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意思,真实的意思应该是平淡、冷淡、引不起社会和人们重视的意思,这里显然是一语双关。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表层仅仅是言语现象,深层才是实质。有时候表面看说的是一回事,暗地里却蕴含了另外的意思,故而往往能收到奇妙的、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四、汉语词语在审美方面的修辞手法也是数不胜数的。人们无论是在日常口语交际中还是文学写作中,都有许多词语在其中使用,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产生出很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效果。在古典诗文中,一些平常的词或词组,经过诗人、作家的妙笔生花,竟可勾勒出复杂的意境或图画,达到非常好的美学意境和审美效果,例如,(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例(1)中有三个画面:桃花、一潭水、人物和送别场景。例(2)则有四个特写:床前、月光、地上霜、明月。例(3)则有三个画面:袅袅炊烟的村落、漂亮的亭台、美丽的花朵。例(4)则有五个画面:千山万岭、大雪纷飞的阡陌小路、一条孤船、船上一个老渔夫、寒江独钓。它们形式上有着形象的片断性、叙事的不连贯性、思维的跳跃性,但它们在整个情节、基调上却是统一的,读者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镜头和画面,激起无限的遐想,在遐想中对诗意作出大胆的推测、合理的补充,甚至是进一步的发挥。这推理、这补充、这发挥本身就是对词语及其作者组词联句所产生的美的欣赏,美就在读者的遐思之中。由此可见,要巧妙地发挥平常词语超常搭配的功能,巧设语言环境,赋予词语以新义,出奇制胜,使语言富有个性,从而达到某种审美效果,这就是汉语词语在审美方面的修辞所追求的美好意境。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词语修辞的视界也越来越广阔,词语修辞被作为一种语境行为、交际行为和审美行为,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魅力。在修辞方法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符号——词语,来建构符合语言环境的话语,达到信息传递与交流、相互了解与沟通、合作共赢的目的。因此,汉语一方面靠各种修辞手段不断地创造新词新句,使我国的汉语文学宝库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这些丰富多彩的字、词、句又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使我们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妙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词语艺术化,使汉语词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的修辞功能,从而达到了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的最佳效果。参考文献:[1]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3]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1996.[4]周荐.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5]骆小所,李浚平.艺术语言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6]骆小所.现代修辞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编辑 马燕萍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分享:/article//1/
论语八则课堂教案,《论语八则》教学实录
《论语八则》课堂实录徐杰 执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论语八则》,预习的时候,同学们都到阅览室查阅了一些孔子的故事,我想请同学们讲讲与孔子有关的一些小故事。生:有一次,颜回在路上看见有人买布。卖布的人讲:“三八二十四,你为什么只给我二十三?”买布的人讲:“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问我要二十四?”颜回跟买布讲:“三八就是二十四,你应该把钱给他。”买布人讲,他只相信孔夫子的话,如果孔子讲三八二十四的话,他就把自己的头给颜回。于是,他们找孔子评理,孔子说:“三八是二十三。”事后,颜回问孔子:“你为什么说三八是二十三呢?”孔子说:“因为生命比钱更重要。”师:孔子是一个非常宽厚仁爱的人。生:春秋时代,孔子有一个学生在国外,赎回了很多在外当奴隶的人,没有去国库报账。别人知道这个事情后,都说这个学生品德高尚。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却责怪学生。他说:“你如今这么做,以后别人去外国,就不会赎人回来了。因为赎人回来后再去国库报账,别人就会在他们背后议论纷纷。你这样做是好的,但是也影响了更多人被赎回来,所以这样做是错的。”师:把仁爱的雨露撒到更广阔的地方。生:有一个人掉到水里了,孔子的学生去救人,人家答谢他,给了他一头牛作为回报,他接受了。别人知道这件事后,在背后议论,说:“只是救一个人,为什么还要这么多回报啊?”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赞扬这个学生说:“你救人得到了这么多回报,这是你应得的。这样可以使更多人愿意去救人,使更多人可以被救。”师:推己及人,是一种境界。同学们,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宽厚、仁爱的孔子,课文里又是怎样来介绍孔子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屏幕显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师:请把课本打开,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他读,并且就这三个方面进行点评。(屏幕显示: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对语气)(学生个体读课文)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shuō)乎”语气没有读出来。师:其他同学纠正你了,“不亦说(yuè)乎”为什么读yuè?生:同“悦”。师:请你把这个字音先做一个记号。然后继续说说,应该读什么样的语气?生:反问的语气。师:你范读一下。生: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wēn,不亦君子乎?生(杂然):愠(yùn)。师:又有一个地方读错了,赶紧做记号,以后预习工作要更细心。我们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读出反问的语气。(学生齐读)生:我觉得他没有读出重读、轻读和快慢的节奏。而且他的音调都是一种调子,没有其他的感觉。师:请你就某一句话为例具体说一说。生:我就举“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为例。本意是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学到新的知识。可是他没有读出那种感觉——还是那种旧的知识,没有给人感觉他获得了新的知识。师:你的意思是说:“温故而知新”,读到“知新”的时候要有一种怡然自得的味道,这个时候语气就应该舒缓一点。是吗?生:是的。师: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遍,读出自得的味道。(学生齐读)师:在朗读这个环节,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要注意重音和语气,这样,我们的朗读就有了文言的味道。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言文中的字词。(屏幕显示:说 愠 罔 )第一个就是刚才有同学读错的字,这个字我们把它读成yùn ,同学们都已经纠正过了;这个“愠”的意思是什么?生:恼恨、怨恨。师:有一个词叫“愠怒”(板书:愠怒),它就是指因怨恨而生气、发怒。第三个生字读wǎng,这个“罔”字,我们祖先在造这个字的时候是这样写的,大家看一看(板书:甲骨文“罔”)像什么?生:网师:把一个人吊到网里,这个人就没有着落了,所以后来这个字就变化为这个“罔”,因此,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上面不能空,它的外形还保留着“网”的外形,这个“罔”的意思是迷惑而无所得。师:刚才我们把这个“说”读作“悦”,这种现象在文言当中称为什么?生:通假字。师:在这八则《论语》中,通假字还不止这一个呢,还有哪些通假字?生:第四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知”通“智”。师:“知”通“智”,解释为“智慧”。生:第四则“由,诲女知之乎!”中的“汝”。师:课文注解有,请圈点。老师再补充一个通假字,同学们看一下第六则,“默而识之”。这个字读“zhi”,它通这个字(板书:誌 )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记录”,下面我们尝试着解释几个词语。(屏幕显示:解几个词 可以 厌 反)看这几个词分别出现在哪个句子中,结合句子语言环境来理解词义,第一个词“可以”。生:第二则。师:“可以为师矣”,看看课下注解上,“可以”是什么意思?生:可以凭这一点。师:“以”,这里是“凭借”的意思。这个词我们现在还在用,表示能够、可能,如:你问题答完可以坐下去了;你可以走了……大家再看这个“厌”。生:满足。师:“学而不厌”中“厌”是满足的意思,其实这个“厌”做“满足”解的话有一个成语,现在还在用。生:学而不厌。师:另外一个成语叫“贪得无厌”,“无厌”就是没有满足。看第三个词——“反”。生:类推。师:现在的“反”是什么意思?生:反复。师:相反,与“正”相对,这三个词在古文中有它的意义,在现代文中有另外的意义,这种特殊文言现象称之为?生:古今异义。师:在解词的时候老师还发现一个特殊的词——不耻下问。刘佳慧,这个“耻”是什么意思?生:羞耻。师:张悦,她的回答对不对?生:对的。师:有没有谁觉得这个词不太妥当的?请看课文注解。生: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师:“耻”在这里是“以……为羞耻”(板书:以……为耻)。不能直接解释为“羞耻”,而应当这样来解释:“把……当作是羞耻的事情”;“以……为羞耻”。这是一种特殊的文言用法,这种用法我们称为“意动用法”(板书:意动用法),意动用法的词语,在翻译的时候要翻译成“以……为……”。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八则《论语》中一个很特殊的文言现象:就是“而”出现的频率很高。
(屏幕显示:一个特殊文言现象)“而”在文言文中是虚词,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有这样四种(屏幕显示:表并列;表转折;表修饰;表承接)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找一找“而”,说说这些“而”是怎样的意义和作用。(学生读书,圈点)生:“学而时习之”的“而”表承接;“人不知而不愠”的“而”表转折;“温故而知新”的“而”表并列。师:慢慢说,让同学们有一个思考判断的过程,请注意:“温故而知新”的“而”是并列吗?生:不是。师:是什么用法呢?赵成?生:是承接。师:为什么?生:因为只有温习了旧的知识才能得到新的体会。师:它们之间是有先后关系,是承接。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的“而”表转折。师:对。生:“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表承接。师:是吗?生:不对,应该是转折。师:人家不了解我,但是我却不生气,“而”表转折。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而”表并列。师:看课文注解上是怎么翻译的?生:聪明而又努力学习。师:聪明与努力学习是并列的关系,刚才我们找的这些“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我们在阅读文言的时候要引起注意。生:老师,还有一个“而”没有发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的“而”表承接。师:你是一个细心的同学,但是这个“而”是不是承接呢?“而从之”,跟从学习,怎样跟着学习呢?“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这是对学习方式的修饰,所以,这里的“而”表修饰。(停顿,示意学生记录)师:下面咱们来读课文,看着八则《论语》原文,说出它的翻译。在翻译的时候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打上问号。(学生译读课文)师:现在我们来解决同学们在译读课文时遇到的疑问。生:第五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还有“是以谓之“文”也,我翻译的时候总是不能很好地把这几个句子连在一起。师:“何以谓之”课文注解中是怎么说的?生:凭什么赐给他。师:凭什么赐给他“文”这个谥号,“文”在这里翻译成“文这个谥号”。因为在古代,贵族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一个称号叫“谥”或者“谥号”。所以翻译成:为什么送给他“文”
这个谥号呢?那么下一句“是以谓之文也”能翻译了吧?生: 以是他的谥号是文师:“以是”是什么意思?生:因此。师:因此赐给他“文”这个谥号。还有问题吗?生:第七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这里的“择其善者而从之”我的理解是: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善者”怎么理解呢?师: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同学,“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不善者”是谁的不善者呢?生:他们的,“我师”的。师: “而改之”是谁改呢?生:我改。师:他们的缺点怎么是我改呢?所以在这里翻译的时候要加上一个括号,表示语意补充。这种补充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现在说话的习惯。比如这句话的翻译,可以这样说:他们身上的缺点,(如果我也有)我就改正它。这样就通顺了吧!(学生做笔记)师:这是一种向别人学习的好方法,也就是取别人的长处来学习,我们现在的成语叫“取长补短”;还有一个成语是“前车之鉴”,别人身上的缺点、错误,我们也可以对照、反省自己。还有问题吗?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会翻译。师:这句话的翻译可以用组词法来解决。“诲”,教诲、教导;“倦”,疲倦。连起来说就是:教导别人而不觉得疲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识也”中“ 是识也”不会翻译。(学生举手)师:请这位同学帮助你。生:这是聪明的做法。师:“是”在这里是一个指示代词,翻译成“这”,这里省略了一个判断动词“是”,老师补充两点,第一个,“学而时习之”,在这里把“学”和“习”分开来了,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学习”略有区别。这里的“习”是什么意思?生:温习。师:(板书繁体“习”)上面是“羽”,下面是“白”,这个“白”是刚刚长出的羽毛。刚长出羽毛的小鸟在练习飞翔,因此“习”是温习、练习。同学们上课学了新知识,课后还要注意练习,这样得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停顿,示意学生记录)师:“学而不思则罔”,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在以色列有一个谚语:一个人只学习而不思考就像背着书箱的驴子。没有思考的读书,这个书就不是他的书。“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如果只是坐在这里想学习而不去付诸行动,那就是空想。古代有一个著名哲学家叫王阳明,搬来一张椅子,坐在竹子前面,准备思考竹子。结果思考了三天,头疼欲裂,什么都没有得到,他只有“思”的行为,而没有“学”的行动,最终肯定一无所得。所以,通过学习《论语》,对我们自己的学习,对我们的做人,都是很有帮助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论语》的意义。(学生沉思、点头)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第五则《论语》,先是“子贡问曰”,然后是“子曰”。这是孔子跟他的学生在对话,但是其他的几则都是“子曰”,假如你就是孔子的学生,你现在能设想出向老师提的问题吗?(屏幕显示:请同学们读课文,想像当时的情景,设计提问。)师:比如,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设想自己是孔子的学生,我会这样问:先生,你是凭什么做老师的呀?请大家按照这样的情境来设计提问。(学生读书、思考)生:我设计的是第四则,问道:先生,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师:很好,老师就会告诉你,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生:我设计的是第八则。问道:老师,你是如何教你的学生的?师:如何教?问得太大了,老师不好回答了啊,这个句子重心在“启”和“发”。怎么设问?生:老师,你是如何启发你的学生的?师:很好,这时老师就会回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生:我设计的是第一则。问道:先生,何以为君子也?师:老师,怎么做君子呀?老师回答你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生:我设计第七则,问道:老师,你平时是怎么向别人学习的呢?师:那么老师怎么回答?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师:咱们这样一问一答,仿佛我们也在聆听孔子的教诲。今天学了八则《论语》,请同学们说说,《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屏幕显示:走近《论语》)生:我觉得《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师:教给我们做学问做人的道理。生:我觉得《论语》是一部告诉我们许多道理的书。师:但是它却把深刻的道理说得非常明白生:我觉得《论语》语言很简练。师:言简意赅,小句子,大智慧。老师还要补充一点:《论语》记载的要么是孔子的话,要么是他与弟子的对话,这种体裁我们叫“语录体”(板书:语录体大智慧)。今天,这种做人、做学问的智慧已经沉淀下来,很多都成了成语,请同学们课后把这些成语摘录下来,背一背,再次感受《论语》的智慧。下课。论语八则课堂教案,《论语八则》教学实录《论语八则》课例评点余映潮余映潮,著名特级教师,中学语文教学“板块式教学思路”首创者,“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教学流派代表人物。我们用“三点式”来评点徐杰老师这堂课。第一、美点。这个课最美之处就是在“落实”两个字上。整个课案的教学着眼于语言教学的落实,着眼于知识教学的落实。上得相当的细腻。每一个环节都从一个角度来组织学生的课堂活动。特别是学习字词和译读课文这两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都做得比较好,尤其是学习字词这个环节做得更好。老师用了分类的方法、分层的方法、分步骤的方法让学生识字、解词、理解文言现象,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课文译读。从这两个教学板块看师生的活动也是配合较好的。学习字词这一块,点面结合,既有一部分对初一学生而言比较难懂的文言字词,又有比较突出的点——“而”字的用法的辨析,因此整个教学处理是比较好的。称为美点,就是关注到基础,关注到语言,关注到落实。没有这样的落实,我们的语文课就是低效的;有这样的落实,我们的语文课的效率就显现出来了。第二、亮点。所谓亮点就是表现出老师教学智慧的某一个细节,闪亮了一下。那么这个亮点在哪里呢?在于:根据《论语八则》的选材,有七则是“子曰”,这样的课文的组合来让学生设计问语,补全对话。从主问题的设计手法来看,这就是一个主问题。老师把它限定在三、四、七则。其实,除了一则可以不用这种手法之外,其他七则都是可以让学生来进行设计的。那么这个设计有什么好处呢?这个设计把它延伸到教学设计艺术上和组织学生活动的艺术上,就叫作侧面入手,正面解读。让学生设计这个语录的提问,“假设你在孔子身边,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要就这则语录来设想是你问的,你会怎么问?”这其实是让学生理解了这则语录的文意,然后再来设问。只有懂了文意才能设问。好像是设问,其实是读懂语录之后才能设问。这就是侧面入手,正面解读。学生要在正面解读语录的基础之上再来设问。用侧面的方法要求学生读课文。这是一个很智慧的提问设计,而且从整个课文的教学脉络来看,这里的手法就变化了。前面是老师讲,学生读。这里再一遍,别开生面给学生一个刺激、一个悬念、一种惊喜,学生要来做这样的事情,就会饶有兴趣。那么,这个亮点闪亮了一下,为什么不是非常地有光彩呢?它的位置太靠后,迟了。这种理解文意的工作是可以提前的。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这样的活动把学生深深地带到课文里面去,然后再来落实字词,也是可以的。因为你给学生一个抓手,给学生一个设问,给学生一个话题,给学生一个情境,它的作用就是理解文意的。那么我们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之上再来设计这种对话的情境,味道就不是那么足。所以这是一个闪亮之点。第三、弱点。弱点四个字:整合不够。仍是课堂教学的老毛病。整合不够,就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堆砌,堆砌多的话,整合做不出来,那么我们课堂教学的线条不洗练。我们具体地分析一下:这个课有七个环节,最后一个环节老师把它巧妙地处理了一下。(七个环节是)说故事、谈孔子,评读课文,学习字词,译读课文,设计问语,论语印象,词语积累。从一节课的容量来讲,设计七个步骤或是六个步骤,一般来说是很难把它上过去的,很难把它上好。当然老师注意到了课文教学的重点,在字词这一块用了17分钟,在译读课文这一块用了12分钟,这两个教学的重要的“点”出来了,但是仍然还有一些点是带过去的,还有一些点是浪费时间的,讲孔子的小故事用了整整5分钟,评读课文用了整整6分钟,学习字词17分钟,译读课文12分钟,补全对话5分钟,然后,论语印象后就超时了,当然超时[)这一现象我们不去计较它。但是从整个课堂教学来看,即使是这样一些活动,它也是比较臃肿的,线条是不洗练的。有很多地方可以用比较技巧的方法把它上得更深入一点、更美一点。比如,朗读课文。在这个时候朗读课文,我觉得以老师为主进行指导,“语气”一词贯穿全文。哪一则要读出什么语气,或者重点指导几则语录的朗读。学生评的过程,思维力度不是很大。学生是一种感受然后把它表达出来,所以在思维训练没有深度的时候,尽可能不要组织学习活动。思维深度在哪里呢?在学习词语。学习词语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分类——跟老师的手法一样的,那么这时的“分类”就有思维的深度了,然后由学生在老师的话题设置之下,从几个类别来理解词语的含义。由学生自己动手,然后把它清理出来、分成类别。思维的深度就在这儿。那么我们的训练既落实了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励了他们的思维。所以朗读由老师指导,字词由学生自己去做。这样一个过程,教学的力度就增加了,牵引力就增加了。而且学习的效率、对学生的训练性就体现出来了。译读这一块就做得比较好。学生自读,看课文、说翻译,遇到疑难做记号,这一块就做得非常好,因为全部都由学生来做。
这个整合不够的弱点,表现出我们的老师还是太注重“落实”这两个字。因此有很多在这个年级、在这个学习阶段不需要讲的内容就可以避免,就可以节省时间,比如说,意动用法。再一个就是“而”的用法。“而”的用法如果突出的话,那么前面的字词就要简化,因为注释里有的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突出地解决一个“而”字的教学。但是“而”的教学在这一课的教学里其实是不落实的。为什么呢?老师没有做课中小结。教师提出了表并列、表转折、表修饰、表承接,哪些范例是表并列的呢?学生的发言老师最后没有给归结出来。所以这个课过去之后,也许学生再来读的话,有些印象,但印象不会太深。那么,为什么老师不敢在这儿做小结呢?因为,有些东西把握不好。“择其善者而从之”,学生说的是“修饰”,老师也说的是“修饰”,但我感觉是并列。两个动词在一起,“择”和“从”,并列的,或者是承接的,所以说不准,说不准就不敢做小结。解决的方法是降低难度。小结一个方面的内容可不可以呢?也是可以的。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可能不容易懂。中考里面一直把它当作一个难点来考。“而”字的用法太复杂,一直到初三的毕业复习,我们都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虚词来复习。所以在这儿我们突破一个点——“而”字的某一种用法,这个问题就简化了。一简化我们的时间就好安排一点。所以,整合不够还是老师的责任心太强,所以应该表扬,但是从课堂教学设计艺术来讲呢,又是一个弱点。其实这个课很好上,在整合的基础上,在朗读的基础上,就是八个字:难点突破,美点欣赏。第一,难点突破。难点突破就是整合,把这篇课文最难的字词句分三类,用15分钟的时间来解决足够。为什么难点突破?因为里面有些内容,学生已经预习过,或者是课文的注释讲得很清楚了,我们就把学生最难理解的内容给它提炼出来,然后进行难点突破。第二,美点欣赏。这篇课文有什么美点欣赏的呢? 其实有一句学生的话是可以让我们放大的。也就是老师在预设时会考虑到学生可能会说这句话。学生说“我觉得《论语》是一部很有智慧的书。”老师也小结了:“语录体、大智慧。”那么美点欣赏呢?“这一则的智慧表现在……”八则全都带起来了。每一则都有它的智慧。它的学习方法的智慧,学习态度的智慧,以及它为人处事的智慧,等等。这种智慧我们都可以把它通过“这一则的智慧”的欣赏把它整合到一个话题里面,而且内容会显得比较的丰厚。所以,难点突破是落实基础知识的,美点欣赏是这一课的眼,是学生表达对课文内涵、课文深处的含义的理解的平实的、有它的立足点而又有设计的着力点。课眼可以比较闪亮。这是一种做法。还有一种做法,我们能否把《论语八则》这样的课文根据我们课文类型的要求就是诵读欣赏呢?这一类的课文在苏教版的教材里可能不太讲究落实的。就是读,就是背,那样也可以上成很好的常态课。诵读一个板块,欣赏一个板块,再设计话题,根据课文的类型来上课,那么这样的上课要求浅一点,读读背背而已,也是很常态的课。还有什么样的上法呢?专题。小专题的上法。比如说,这一课是极能设计成别开生面的语言课的。那就是把语言现象进行分类,特别提炼出成语,进行成语教学。如果你选一个成语教学的角度切入到课文里面去,那你的课在创意上就非常的新颖。虽只有八则,成语却不少。用比较专题的课来进行精心设计也是可以的。回过头来说一下,徐杰今天上的课就是好课。就是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好课。我谈的弱点是给大家出点点子,使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上更开阔一点。
看恐怖片可减肥等八则
仰头淋浴可改善视力日本千叶大学与某研究所联合研究发现,用水温为42℃的水冲洗眼睛及其周围部分皮肤,6分钟左右即可有效消除视觉疲劳乃至恢复视力。研究人员让研究对象在电脑前检索表格文件中的小字体文字,20分钟后,检测到研究对象视力会平均下降0.15度,同时双眼可能出现看物模糊的状况。小字体检索结束后,研究人员让研究对象用42℃的温水仰头淋浴。结果显示,他们的视力不仅完全恢复到之前的正常值,甚至还提高了0.1度。研究人员在反复试验后分析认为,仰头淋浴时,温水水压带来的按摩效果和42℃温水的温热效果,对消除视觉疲劳乃至恢复视力的确是有效的,而且沐浴冲洗时间为6分钟最佳。看恐怖片可减肥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展开一项试验,科研人员让被试者观看恐怖片,并检测他们的热量消耗水平。结果研究发现,被试者在看恐怖片时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大。在一部90分钟的片子放完后,每位被试者平均多消耗113大卡的热量,比干坐在椅子上消耗的热量高出30%,这样的消耗相当于散步30分钟产生的效果。研究还表明,被试者在看到最吓人的情节时,热量燃烧速率达到最高点。多咀嚼可延缓衰老日本神奈川牙科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咀嚼能帮助人们提高对外界各种刺激的感知能力,令大脑神经回路功能保持敏感,从而延缓大脑的衰老。研究人员让受试者咀嚼口香糖两分钟,结果显示,受试者大脑里有关记忆的海马区活动领域显著扩大,前额皮质、岛皮质等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也活跃了起来。屋子暖和,打针不疼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在温暖的环境中打针,有缓解疼痛的效果。美国芝加哥大学卡摩儿童医院研究人员在对47名健康宝宝进行肝炎疫苗接种时,分别给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缓解疼痛措施。其中,一些宝宝被放在保温箱,一些口含糖丸,还有一些叼着安慰奶嘴。研究人员同时记录了宝宝在打针时的哭闹情况。观察结果表明,处于温暖环境中的宝宝提前停止了哭闹,而没在温暖环境中的宝宝均在打针时哭得很凶。研究人员称,自然的温暖环境具有缓解疼痛及抚慰情绪的效果,且胜过其他措施。不过,研究人员仍需进一步确定缓解疼痛的最佳温度等问题。不快乐时看看悲伤电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项研究发现,看悲伤的电影能让人更快乐,原因是悲伤电影能让观众想到自己的亲人,进而改善情绪。研究中,研究人员让361名大学生参试者观看爱情电影中的一个片段:一对恋人在二战期间分离死亡的故事。观看电影前后,参试者分别接受“生活快乐度”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电影越是让参试者想到自己的亲人,其幸福感增加幅度就越大。研究负责人分析指出,悲伤电影通常以永恒爱情为主题,这会导致观众更多地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亲人,感激顿生。人们似乎将悲伤电影看作自己真实生活中重要关系的一面镜子。尽管悲伤电影可能让观众哭得稀里哗啦,但观众依然喜欢看。男人喝点啤酒,思维更敏锐德国一项研究发现,男人喝点啤酒会使思维更敏锐。德国汉堡大学心理学家选取了40名身体健康的年轻男性,让他们进行了一系列脑筋急转弯测试。其中,一半人在测试之前喝了1升啤酒,其余人完全保持清醒。统计结果显示:喝酒组受试者比另外一组人答出的问题多出近40%,且每个问题的平均回答时间只有12秒,同样的问题,后者却需要15.5秒。研究负责人詹妮弗&威利博士表示,人们原以为酒精会减弱分析能力,但实际上,它会让男性思维更敏锐。相对而言,神智过于清醒会阻碍人们的创新性思维,适量饮酒引发的思维漫游反而有助于激发创意。一般来说,能够引发男性创造性想法的饮酒量约为1升啤酒或两杯葡萄酒。心情不好时,请抬头美国北达科他州大学心理学家布赖恩&迈耶发现,抬头向上看,大脑会转得更快,心情不好时扬起头,有助于尽快赶走不良情绪。如果老是低着头,面部、脖子等部位的肌肉会发软,让人更加无精打采。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心情糟糕时,很容易情不自禁地低下脑袋,而心花怒放时会自然抬头挺胸。手机会把卡片消磁吗?大多数人习惯把身份证、银行卡等卡片装在钱包里随身携带。但是有传闻称银行卡、公交卡、电话卡都不能和手机放在一起,因为手机工作时的电磁波会导致卡片消磁。卡和卡也不能放在一起,它们相互间也会消磁。这是真的吗?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各种卡,比如公交卡、二代身份证、食堂饭卡、IC电话卡、银行卡等。其中只有背面带有磁条的磁卡才有可能被消磁。没有磁条的卡,比如公交卡、食堂饭卡以及二代身份证都是使用了射频识别技术的智能卡,这些智能卡里的信息都是存储在半导体芯片上的,不使用磁性记录技术,也就不可能被消磁。绝大多数的银行卡都是磁卡,其背面的磁条上均匀分布着许多铁磁性物质的小颗粒。如果将磁条的表面分成许多小格,单独控制每一格的磁性,这个磁条上就带有了信息。在银行卡出厂的时候,写卡器的磁头会发出变化的磁场,改变磁条上各个小格的磁场,从而向磁条上写入了卡号等信息。银行则把你在银行计算机系统中建立的账户与银行卡上存储的卡号联系起来。这样你就能使用这张银行卡访问自己的账户了。既然向银行卡里写入信息时用的是磁场,那么合理的推论就是,当银行卡靠近一个强磁场时,其原本存储的信息就会被改写,从而失去信息。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消磁了。根据传言的说法,手机工作时产生的电磁波会把银行卡消磁——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手机发射的电磁波频率在UHF波段的850MHz到2.4GHz之间,这个频率范围内,电磁波的主要能量形式是电场,不会产生足以改变银行卡上磁条信息的磁场。至于“两张银行卡不能放在一起,因为银行卡之间会相互消磁”的说法,也是不对的。银行卡上磁条的磁感应强度很弱,并不足以使另一张银行卡消磁。这种说法的来源其实是为了避免卡片之间的摩擦导致磁条区域的损坏。有人建议不要将银行卡直接放在一起,而是应该加上塑料保护套。还有人担心“银行卡短时间和手机放在一起没事,可是长时间放在一起,银行卡就会慢慢消磁”。这也是不正确的说法。磁性物质是否会被磁化,只与受到的磁感应强度有关,和其他因素都无关。弱磁体附近的磁场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强,所以不用担心长时间把手机和银行卡放在一起会导致消磁。结论:手机发出的电磁波并不会导致银行卡消磁,手机中的磁性部件的磁场强度也不足以将银行卡消磁。编辑 钟健 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分享:/yuedu/374.html
艺苑摭拾八则
摘 要:本文从吴冠中让批评家汗颜;能怎样解读梵高?说不好比说好的更好;我的名字谁作主;被敌人也被朋友误会的刘海粟;重构要从基础做起;写字和书法的区别;谁能来反学术腐败等八个方面摭拾艺苑问题,表达了相关的艺理思索。关键词:艺术批评;天才;学术著作;网络;刘海粟;艺术理论;写字与书法;学术腐败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一、吴冠中让批评家汗颜北京画院画家杨延文先生的作品很有个人特色。2012年他曾举办个人画展,七八十件作品张挂在中国美术馆的圆厅里,更比平时零零散散的观看增加了视觉力度。作品有看头就会有人气,杨延文先生这时顺理成章也成了观众关注的中心。接着,是在北京华侨大厦开了一个几十人规模的研讨会,快到中午一时还有人一定要发言,应当说是开得比较热闹了。我应邀出席研讨会,却没机会发言。话又说回来,能在会上发言也讲不出什么新东西。我甚至认为,对于杨延文,多少年都没出现比吴冠中先生抓得更准说得更到位的评论。杨延文是吴冠中的学生,吴冠中在前些年评说杨延文的一篇文章中,有三点很值得人们注意:一、他不认为杨延文从油画到中国画是改行;二、杨延文的重要特色是把油彩的浓郁引入了墨彩;三、创造的高级阶段不应是艺术拼盘。美术圈不少人都知道杨延文原来主攻油画,后来转画中国画。从油画转到国画却说不是改行,吴冠中的说法出人意外,但确实是内行人的法眼。杨延文的艺术风格特征在哪里呢?——一句话,“将油彩的浓郁引入了墨彩”!可说要言不繁。艺术创作需要广汲博纳,但不可停留在拼盘阶段,要紧的是能做到上下贯通,圆融无碍。仔细想想,这说法显然已有了相当的广泛性和普适性,远不限于杨延文一个人范围了。吴冠中的文章不长却内涵丰富,言语浅显却发人深思。他是行家里手,不说外行话,而且是甘苦之言。这一点,要令时下不少夸夸其谈的批评家汗颜。包括笔者在内,以往对吴冠中的笔墨论多有质疑。平心而论,深刻的偏见远比平庸的全面要有价值。现在很多的所谓艺术批评,或不知所云,或似是而非,或隔靴搔痒,远不如吴冠中先生这样平实而到位的几句话。常听到有人感慨艺术批评缺位,批评家不在场。我倒以为,如果还是那样不着边际的空头理论到处泛滥,“缺位”和“不在场”反而是幸事。二、能怎样解读梵高?卢那察尔斯基说:“历史以其大师的手,正好敲击病态的键”(《关于艺术的对话》)。我以为,这就是梵高。对于梵高,人们已经说过无数的话,也必定还有无数的话要说。不过,迄今为止,每读到有关梵高如何如何的文字,总会使我想起意大利那位天才的美术史家文杜里,他认为那些研究梵高的人往往“过分称颂了他的为人和苦难,而很少注意他的画”(《西欧近代画家》)。这也就是说,梵高已经身不由己变成一个时尚化的符号,一个被人们用以展开宏大叙事的合法化借口。而他的画究竟如何,甚至他是不是一个画家都已无关宏旨。在1890年6月决定朝自己的肚子扣响那一枪的时刻,活了37岁的梵高决没有想到自己不仅未能泅渡到理想的彼岸,反而在嚣喧的尘俗世界中成了一只时髦的酒瓶。与他没什么瓜葛的野兽派、表现派坚称与梵高一脉相承,百余年来的论者们众说纷纭,说梵高是现存社会秩序的陌路人,是宣泄原始冲动的自虐者,是精神人格扭曲的偏执狂。当然也不缺少心仪梵高的人,他们一再赞美梵高是张扬艺术个性和自为意识的飞翔鸟。这样,不管成色度数风味是怎样地相去十万八千里的酒,但同样言之凿凿说都从梵高这只酒瓶中倒出。很明显,论者们不过是在梵高的名义之下解读自己的艺术认知,申述个人的艺术观念。在层层的分析和演绎之后,梵高又往往被添加挑战社会秩序,引领艺术革新之类大而无当的职责。更荒唐的是,时下那些靠放血吃人肉赚吆喝的“行为艺术”,也强行拉出梵高来充当始作俑者。这样,所谓解读梵高,实则在渲泄自己。用一句“后现代”话语来说,只是拿梵高来说事,如此而已。梵高留下的作品,曾经在拍卖会上创出史无前例的天价。但,这与梵高绝无半点干系,他在生时能得到的只是极度的潦倒厄困。梵高是独行者、漂泊者,是夜空中一抹璀璨的流星,光焰四溢却转瞬即逝。这,就是天才。对于天才,最为经典的诠释出自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康德说,天才的产生“不提供任何特定的法则,它不是一种能够按照任何法则来学习的才能”。而上面提及的卢那察尔斯基,另一段话也堪称眼光独到。他说:“艺术家自古以来往往是带有病态的。因为他们的感觉特别敏锐,常常是时代的先声。”这样的说法,显得有点夸张,但我以为,卢氏实在只是针对那种真正的,甚至天才的艺术家而言,例如,梵高。天才是上天的赋予,可遇而不可求。从这一角度说,梵高这个19世纪的天才又是一个有别于任何常人,有别于任何艺术家的另类,他没有普适性,不对应任何预设的模式。因此,那些以常理、常规、常识去对梵高作推绎和判断的做法,最后总难免出错。梵高的艺术,是烈火般的激情和贲张的热血,是他生命能量的自然流淌。惟其如此,他的疯狂反而使他彻底拒绝了平庸。在我看来,梵高的意义,只在于他是一个真正的、纯粹的、而且很可能是惟一能够穿越世俗藩篱的艺术家。现在,首先要做的不是对他如何来解读,而是让梵高还原和归位,让人们先看看一个本真的梵高。三、说不好比说好的更好别误会,这个标题不是绕口令,而是有感于一个郑重其事的学术座谈会。在北京,三天两头都是画展、出版、毕业之类的仪式或座谈研讨,格式和程序一般没有额外悬念。印象深的经历之一,是前几年曾应邀往保利大厦出席《中国丝绸通史》出版座谈会。纯属一个专业圈子的会议,没承想引发出一串感触。先说说这本书本身。《中国丝绸通史》,“十五”国家重点图书项目,以历史朝代为脉络分章编写,全书167万字,收录资料图片1300余幅,历时四年编撰完成,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底推出。中国号称“丝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丝绸文化传统。古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汉锦、晋唐的绫绮纱罗、宋代缂丝、宋元遗存的绫衣纱衣罗袍、明清绫罗纱绸缎,还有清盛期的云锦、缂丝、刺绣作品,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据我所知,曾任浙江丝绸工学院院长的朱新予先生,1992年曾出版《中国丝绸史》一书,以文献、出土文物和民族学资料等勾勒出各历史阶段的丝绸生产面貌。此书虽有较好口碑,但只有近30万字。十多年过去,需有更深入更翔实的丝绸史专著。赵丰主编的《中国丝绸通史》适时弥补了这一缺欠,学界和读者是欢迎的。应当说,这是一本下了工夫的专业著述,但座谈会上却没有时下已成惯例的一片叫好之声。大家谈到它的种种好处,但都立足各自专业角度且注重分寸。而几乎每人发言都说到书中不足,如书名不太准确、著述框架可更立体、史料释读和运用可更好、某些图版不应偏色、技术数据可更细致、装帧印刷应更有专业感,等等。我在发言中认为,由苏州杭州牵头推出这一著述体现了文化资源上的优势,著述也达到了学科前沿水准,但这样立足丝绸本体的研究角度不能代替历史、经济、文化等其他角度,“丝绸”这一专业资源所包涵的丰富信息有待学界进一步发掘。出席当日《中国丝绸通史》出版座谈会的前辈专家有徐苹芳、金维诺、孙机、常沙娜、杨泓、薛永年;清华大学美院李当歧、杭间、尚刚;中央美院罗世平、尹吉男;北京大学孙华、荣新江等多位专家。座谈会开得大大超出预定时间,但大家依然专注,连八十多高龄的金维诺先生也一直坚持下来。会后我对该书主编赵丰说:这个会很好,好就好在能当面直言不好,现在已很少这样的会了。有如世界上其他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学术著作。就像一则广告语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本书能引起众多专家瞩目,进而指出行家才有资格说的不足,是百尺竿头希望更进一步。北大考古系的一位专家在会上说,今天到会的是顶级专家,能认真关注这部书,能到会指出不足,正说明了这书有价值。我虽不觉得自己有资格称为顶级专家,但很认可这一说法。由于这样,同辈份学者赵丰还有苏州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这本书,是值得祝贺的。说好话可能只是敷衍或应景,能说不好而且能让人心悦诚服,却需有底气,有眼力,还有对学术负责任的专业精神。这时候,说不好显然比说好的更好。四、我的名字谁作主?邻家小孩子问我:“什么东西是自己的,只是给别人使用?”看我犹豫,他连忙乐不可支地大叫:“名字!想不出来吧?”原来是脑筋急转弯呀。惭愧!这几天也学上网漫游,许多闻所未闻的东西让我大吃一惊。不说自己已落伍,新生代或新新新生代也未必不滞后。比方这一句脑筋急转弯就应当改为:“什么东西是别人的,你却挪为己用?”我无法用自家的名字注册邮箱开什么微博博客,因为早已有人使用了这名头。狐疑之下试用“梁江”二字搜索一下,结果更让我意外。叫“梁江”的有军区政委、大学教师、建筑家、公司老板、待注册的中专或幼儿园新生,还有长篇小说中的反派角色,数量抵得上一连队了。而网络再强大总不能管到不通电山区吧,搜索不了的还有多少呢?显然,谁都有权使用这名字,在此人人平等,书记主席重名重姓也奈不了别人何。更何况,别人用了多少年才轮到你投生,能说这名字是你家的呀?网络是虚拟又真实的世界,网络还有网络的游戏规则。无远弗届,无所不能,空间无限大且自由度无限高,卑污和高尚的机会均等,人的本真嘴脸由于这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空间而能有最清楚的呈现。记起理论界的朋友吴祚来说,网络是“随机的、飘泊的,游牧式的”,很对。但网民们不都是“开始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良民,网上也是三教九流无所不有的社会。很多网上泼皮不就随口开骂么,不为什么,只因为不再有约束,捣别人的蛋,随手泼脏水见怪不怪,网上的骗子更多,骗术更离奇也是尽人皆知了。某天恰好读到上海朱大可先生发在博客里的一句话:“在我们看来,流氓社会的成员就是流氓话语的言说者,他们永远是全社会的大多数”。由此,我更确信自己原先的感触决非缘于偏执或偏见。现在,是完全靠自律,靠个人修为而自主确定何种行为模式了。而这,回过头来再一次证实了网络最自由最真实的基本特征。网络的另一个特征是准共产主义色彩。一项信息能瞬间检索出教以万计的雷同来,跟帖转载抄袭抑或窜改均无人深究。名字可以共享,资源不妨随手挪用,天天是原始氏族式的公共狂欢。我不太相信仅靠人的自律,靠网络公约或某些法规就能整饬出一种清明的网上秩序,这既做不到,也不应抱这样的指望。网络的最大好处是广阔而且自由。不过,自由是有代价的,这一点,我想应当用网络时代的思维去对待网络。譬如,你使用自己的同时也是别人的名字不打紧,但你一定要争抢它的专利就是错上加错了。五、被敌人也被朋友误会的刘海粟吾生也晚,但有幸见过刘海粟先生一面。那是30余年前在广东,当年上海美专学生黄笃维以广东美协副主席和广东画院副院长身份,邀请老师刘海粟和夫人夏伊乔到广州作客,广东美术界不少人和我一样因此见到了刘海粟老人。前几年,中国文化报等机构曾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行“纪念刘海粟先生诞辰110年研讨会”,似乎不少人都关注这次座谈会将如何评价刘海粟。在前一天的《新京报》上,我恰好看到采访朱青生的一个报道,题目就是“不需要重新评价刘海粟”。虽然《新京报》的着眼点在于刘海粟当今的画价是否过低,但我基本是认可不存在“重新评价”这一看法的。当然,我的角度主要侧重当代美术史。刘海粟先生年轻时候辉煌,中间曾受冷落,到晚年却非常引人瞩目,对他在创作和艺木教育上的贡献都充分关注到了。尤其是在他90岁和百岁寿辰的祝贺活动中使用了中国新美术“拓荒者”、新美术教育“奠基人”之类的用语,连江泽民也曾看望他。现在回过头看,对他的评价并没有不足之处。但这里立即引发出另外一个问题。刘海粟不需要重新评价,而近现代的中国美术史却有需要重新评价问题。谈刘海粟,不能不切入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历史语境,不能回避他跟徐悲鸿的论争。分歧表面上看是个人恩怨,实质却在于艺术观念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实践理念不同。不同的艺术观和不同的艺术理路必然导致分道扬镳,也就引出了后来的不同经历和不同际遇。在此之前我们刚纪念了徐悲鸿,现在接着谈刘海粟,他们都是对20世纪中国美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而他们到底对20世纪艺术的真正贡献怎样,如何评价,这就牵涉到需对中国当代美术史重新检视和全面省思的问题。我想说,既有的结论是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的。这一点,有待美术界进一步审视和思考。正如冯远先生在发言中引用傅雷的话那样,刘海粟“不特为敌人所误会,尤其被朋友误会”。其实,傅雷先生下面还有两句话,刘海粟是孤零的,他为民族落伍而叹息。傅雷说这样沉重话语,是在1923年,当时刘海粟27岁,傅雷则还是在校的中学生。80多年后再看傅雷非常超前的话,不能不令人佩服。现在,刘海粟作品的价格比不上当下走红的年轻画家作品。我想这其实不是一个异常现象。商业逻辑跟艺术价值的判断从来都是两码事,艺术作品的市场价格与真正的艺术价值大多数时候是分离的。刘海粟作品价格高不起来,只因为市场上没有投机的由头,没有人愿意白费力炒作,却不可因此用市场价格来反证刘海粟作品的真正价值。我想,连有点眼光的投机者出都不会如此短视,美术圈更不必过于在意罢。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本来是清楚的。但是,我们对他至今仍有意无意地有着正读与误读、正解与误解的不同,他的画价问题就是一例。回过头来,还是当年傅雷那一句话,他既让敌人,也为朋友所误会。这是该为刘海粟,还是为我们自已而叹息呢?六、重构要从基础做起无须讳言,由于当今的学理标准紊乱,人们已无从判断当下种种鲜活的艺术现象和作品的真正价值。批评家的“缺席”和批评的“失语”进一步加重了人们对批评价值及其存在理由的怀疑。重建理论尤其是基础理论的学术规范,是中国美术理论界迫在眉睫的任务。在当下,所谓学术规范,至少应包含价值规范、学理规范、语言规范和道德规范这四个层面的内容。首先,要纠正“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偏差。在全球化之前,艺术史是在不同文化域呈现和展开的。现代社会导致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各文化圈独自发展的艺术史便被纳入统一叙述的艺术史。一个统一的世界艺术史如何叙述呢?西方中心主义的叙述模式,建立于西方文化优势的前提之上。按照这一模式,美术史成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递进序列。从古希腊艺术到现代派的几千年西方艺术史,成了世界艺术史的逻辑主体。连同汤因比《历史研究》所讨论过的大艺术圈:中国、印度、非洲、玛雅、伊斯兰等也只是穿插其中的零散化修饰。19世纪以后,西方现代派及其后的“后现代主义”则又成了世界艺术史的新展开,前卫艺术成了全球“现代”艺术的最高标准。在这种带着文化霸权色彩的模式之下,各文化类型的逻辑关系被粗暴地遮蔽了,西方是中心,成了惟一的主流和代表,是不二的范式。陷入“西方中心主义”误区,便摆脱不了庸俗进化论的拖累。本来,文化艺术拓展和推进的根本特征在于创造和积累,这与科技和体育发展的否定式或替换式截然不同。体育新纪录的出现,意味着原有纪录被替代。电灯的发明是对煤油灯的替代,“日心说”是对“地心说”的否定,爱恩斯坦“相对论”包含了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修改。但是在艺术领域,价值判断无法依据这一递进模式。人类进入21世纪,古希腊艺术的光辉依然,原始艺术的魅力永在,唐诗宋词仍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时间的推移更进一步验证了这些艺术经典的永恒价值。庸俗进化论的思路,最终必然导致一种机械的发展观,导致以西方最新最前卫艺术为追逐对象的定向思维。在西方,有眼光的学者在上世纪60年代末已开始对庸俗进化论进行反省,与之相关的艺术进化论也受到艺术史学者的批判。例如,英国艺术史家M.苏立文在《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中就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艺术上的进化论思想实际上已被抛弃了”,那种“以为现代艺术的前线是在纽约、巴黎和东京”的观念应该“抛弃”。可惜,国内一些模仿西方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们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在此,还应对“现代性”问题略作剖析。“现代”原本只是一个时序概念,所谓“现代性”,不外乎是由于中国社会走向现代而导入的某些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社会生活转捩相一致的新质。这种“现代”的转换,首要的是观念依据,再者是价值系统,其后才是形式手段。本来,“现代性”是一种综合指数。而在这二三十年来,不少艺术家关心的只是某种表层的风格样式,而风格样式又无一例外“以西方艺术为参照系”。这样,所谓“现代化”便被置换为“西方化”。放眼国外,即便是依托西方产业革命而崛起的现代艺术诸流派,其解构传统变革艺术的核心也在于观念而非手法样式。现代化虽以科技为主导,“现代化”却肯定不等于“西方化”,这是头脑清醒的西方学者所一再强调的。亨廷顿1993年在美国《外交》季刊上提出“文明的冲突”观点时,已忠告人们“现代化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如果非西方社会想要实现现代化,它们必须走自已的道路,而不是西方的道路”。在国内,强调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的见解,学界前辈冯友兰等人也早己提出过。回顾历史,无论何种来自西方话语系统的信息文本,它被嵌入中国文化艺术母体之前,必然要历经被选择、过滤和重组的程序。在多样化、全球化的潮头眺望,百年来数代艺术家都曾面对过的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已在新的历史层面上,以新的形态展开。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它并不意味着一概抹杀不同文化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在今日,我们思考重铸当代中国文化的魂魄,重构艺术创新系统的时候,首先需要从常识,从基础理论做起。七、写字和书法的区别写字和书法的区别在哪里?这是一个基本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书法艺术一些根本性问题,值得认真探讨。我们不妨先从字源学的角度看看“文字”的含义。“文”的本义为花纹、纹理。笼统而言,“文字”一般指记录语言的符号。先秦时期,“文”一字已带有文字的意思。到了秦代,“文”指独体字,“字”却专指合体字。按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诠释,“文”是基础和根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乃是“形声相益”生发出来的。许慎的表述要言不繁,寥寥数语便清晰勾画出文字由简单而丰富的发展脉络。写字也好,书法也罢,它们同样以汉字为书写对象。“书”,原本的含义为书写、记录、记载。“书法”一词,则专指用毛笔书写汉字这一书写艺术。应当注意,中国的汉字包含着形、音、义三种基本要素。当然,第一要素也即字形学因素,是与写字或书法最直接关联的,但另外的两种要素也并非与它们无关。文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其意义在于社会交往,在于流通,其功能是传递信息。而这,显然是通过“音”和“义”方得以实现的。这一点,也正是“写字”的基本功用。换句话说,“写字”是实用的,日常的应用是它的首要功能。由于这样的原因,清晰、正确、快捷、明白易懂,便于流通,便成了“写字”所必须考虑的因素。而对书写工整美观的要求,实际上也是为以上目的服务的。快捷、准确,而且工整地书写出每个字符的笔划结构,以清晰无误的“形”传达出正确的“音”和“义”,这是日常书写文字的基本要求。那么“书法”呢?这时,它还需往前迈进大大一步,它需要超越实用的目的,进入艺术审美的境界。也就是说,虽然它与“写字”同样在汉字“形”的结构起点出发,同样不容忽略传达文字本体“音”和“义”的基本职能,但实用不再是书法的首要之义,审美功能才是第一位的。中国书法本质上是一种抒情写意的艺术。唐代著名书论家孙过庭《书谱》认为,书艺之一道,奥妙就在于“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也就是说,点线笔墨,疏密聚散,无不是书家心情意绪的外化。孙过庭进一步举例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秋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这里列举的是一些人所熟知的作品,因为文字内容本身以及情感指向的不同,便应在书写时体现出“情”、“意”、“神”、“志”、“哀”、“乐”的不同情状。这,正是从抒情达意的关键角度,把握住了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东汉书法家杨雄说:“书,心画也。”所谓“心画”,是心灵之迹,是感情的外化。诚然,当时杨雄所说的“书”多是指文字,但后来多被人引申至书法艺术。因为,正是这种抒情写意的特征,使书法家获得了驰思遐想、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蔡元培在《图画》一文说:“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这说法虽仅着眼于一个角度,实已撷出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基本特征。书法家以汉字为表现起点,通过点、线的组合安排,以强弱、疏密、轻重、徐疾的变化节奏,能营造出一种龙飞凤舞,酣畅淋漓,有丰富内蕴的艺术形象。书法是形、意、神整合一体的,书写者需通过笔道把自己充盈的内心情感和审美意趣传达出来,使观赏者从富于张力的书法艺术意象中获得感悟或感染。这其中,最关键之点是动人以情。由此可见,中国的书法,本质上是一种抒情写意的艺术。书法是一种抒情写意的艺术。这一说法,是从它的主体特征,从艺术创作角度而言。书法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任何高明的抒情写意都只有以直观的视觉形象为载体才能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所谓书法的艺术表现,只能是通过符合书法内在规定性的视觉语言形式系统而进行的。而在这个艺术形式系统中,“写字”和“书法”都同样需要遵循一些公共的“游戏规则”。我们知道运用毛笔写字的一些常识。典型的例子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中锋铺毫,点划圆满周到;结构: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错综变化,疏密相宜,通篇贯气。诚然,这些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的技法还只属基本功,在应用中还要讲究笔法、笔势、笔意,重视通篇的气脉。倘若写得工谨整齐却刻板呆滞,也即古人批评的“状如算子,生气全无”,那是连实用性的“写字”也要为人诟病的。那么,在书法艺术表现当中,要求就高多了。一件书法作品,应有艺术的意蕴,有动人的神彩,要体现出作者独特的风格个性。书法虽属视觉艺术,它毕竟不同于状物的绘画。其点画线条不代表物象,也没有色彩,全靠笔道墨迹的气质,笔划线条疏密聚散的韵致(当然还有文字内容本身的导向性)所体现出来的“书势”、“书意”去感染观者。这一逻辑结构环环相扣:情感心绪和审美意趣是无形的,书家需要对之物化、外化和形象化,通过视觉语言才能传递给别人。再者,这一途径别无选择——只有通过书法作品中有形的点画线条,而且是通过“书势”、“书意”才会产生感染人的艺术魅力。由此可以看到,书法艺术的情感性和表现性特征远远超越了实用性的范畴,某些书法作品为了追求空间形态和审美效果的独特性,有时甚至不惜损害汉字以“形”传达“音”、“义”的基本职能,使得许多观者难以卒读,乃至需要附注释文。在书法艺术中,这种情况是无可厚非的。实用性的“写字”主要是把书写作为一种工具,一种载体。而作为一门艺术的书法则是表现性的,抒情写意,突出审美的意趣,在视觉形式语汇的手法上,它远比实用的“写字”丰富。不过,话又说回来,二者虽有很大的区别,在书史上仍不乏融二者于一体的成功例子。东晋“二王”的信札、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均如是。当然,能臻此境殊属不易,非大家不能为也。八、谁能来反学术腐败?前一段,读到吴祚来和张柠两位文学理论界朋友的博客,他们不约而同都想到了反学术腐败。这使我想起若干年前,众多媒体围绕北京大学某教授涉嫌抄袭的话题曾大大爆炒了一回。令人大惑不解的是,不仅围观者众,后来的讨论还冒出了越来越多对涉嫌抄袭者表示同情乃至辩解的声音。有人说:学界这种情况太多了,这样的事出在个人,病根却在社会。“学术腐败”不应容忍,但与官场上社会上触目惊心的种种腐败相比,科技界、教育界、学术界的不道德实属小巫见大巫。《圣经》中的一个故事说,一群犹太人抓住一个不贞的女人,准备乱石砸死。这时,耶稣出现了:“你们当中若谁没有罪过,便可用石头砸她!”结果,众人面面相觑,四散离去……。是哪些腐败该先反,而且,谁配反腐败呢?在人们心目中,学术是社会的文明根基和精神根基,它是纯洁甚至神圣的,容不得半点瑕疵。这是公众对学术界不道德行为十分在意的深层社会心理。社会走火入魔,逼迫社会成员不择手段,遑论“学术规范”、“游戏规则”?学术领域的快餐化、泡沫化以至娱乐化,已成了近些年的普泛化趋势。有责任感的学人都会思考有关学术研究、学术评审、学术管理诸层面的一连串问题。别的不遑置喙,我想,从学科基础的角度说,学术的起码规范应包括技术规范层面、学理规范层面以及道德规范层面等三个方面:一是技术规范层面。所运用的语言应符合公共规则,如文字的准确明晰,表述和论证符合逻辑结构规律,援引资料有清楚的注释,参考别人的成果有出处和文献目录等。二是学理规范层面。在本学科基本认同的概念系统和话语体系当中阐述自己的学术见解,而这种最能体现学术价值的“个人见解”,不应低于该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既有水准线。三是道德规范层面。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本是实事求是的说理过程,理应清晰、客观、严谨和尊重他人。任何越出特定学术范围,断章取义、挖苦嘲弄、人身攻击、乱扣帽子等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至于抄袭剽窃,需承担法律责任,已不仅仅是道德问题。问题在于,即使完善的学术规范建立了,是否就能有效防止学术腐败呢?没有一定的约束机制,任何规则都不会自动地被人执行。何况,在法规条文之外还有一大片只涉及道德观念的空地。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标示的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关系。有正常的社会道德体系,才能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氛围,才会有和谐社会。在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框架中,伦理道德被醒目地列为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支持性资源”。一个健康、规范、和谐的社会,是以社会人群共同的道德规范为运行基础的。道德尺度的重新引入,对重建我们当今的学术秩序尤有必要。反腐败者首先要信守行为准则和学术规范,才不致成为圣经中面面相觑的人。我相信吴祚来、张柠具有这资格,但他们站了出来还远远不够,因为,反腐败不能仅靠几个人的见义勇为。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分享:/article//1/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国关系与国际秩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