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卫生状况的不平等状况低于中国的原因

印度不能超过中国的六个原因
标签:发展经济学&&|&作者:詹鹏& 15:07:15&&
[显示/隐藏评论]
[本文整理自网络、期刊论文等]
中国自1978年掀起市场化体制改革,促成了此后经济的快速增长。受中国改革的示范效应的影响,印度在1991年也实施了“经济自由化”改革,同样促成了其后的经济快速增长。
(一)经济增长总的比较
评价国别经济增长动态有多个指标,但最重要的有两个:经济总量增速和人均收入增速。前者最常用的衡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后者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则是人均国民收入(GNI)。除上述两项指标外,还有其他一些指标可利用,其中颇具实质意义的指标之一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这个指标不仅反映一国经济运行波动的幅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经济调整中的资源再配置之效率损失。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10年GDP总量排名中,中国以5万8千亿排名第二,而印度以1万6千亿排名第九。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印度的4倍左右。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GDP总量为10万亿美元,印度为4万亿美元。中国仅为印度的2倍多一点。总的来说,中国的经济总量高于印度。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比较1960年以来经济总量的走势和经济增长率,可以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总量低于印度,而到了八十年代,中国经济总量突飞猛进,远远地把印度甩在后面。从增长率看,从80年代以后,只有极少数的年份中国GDP增长率低于印度,绝大部分时候均高于印度。
关于人均国民收入,世界银行有两组数据可以利用,分别以当年本币兑美元汇率和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以下分别简称人均名义GNI和根据PPP计算的人均GNI)。这两组数据都显示,后冷战时期的初始时段,印度人均GNI一度曾略高于中国。具体来看, 1990年,中国人均名义GNI为310美元,印度为370美元,印度比中国高近20%;而两国按照PPP计算的人均GNI分别为800美元和860美元,印度仅比中国高10%多一点。此后中国反超印度,到1995年,中国人均名义GNI高出印度约40%,按照PPP计算的人均GNI高出印度30%。2000年中国的上述两种数据分别为印度的2·1倍和1·6倍,到2008年,中国分别相当于印度的2·8倍和2·1倍(见图3)。
(二)经济增长的结构比较
&&& 无论增加值总额还是比重上看,中国的工业增和制造业增加值都远高于印度。而服务也增加值比重相比印度较低,虽然总量增加很快,但比重的增长速度低于印度。中国的科技实力明显高于印度,高科技出口产值较高,高科技占制造业的比重也比印度高很多。这为经济的长足发展和军事实力的提升具有基础性作用。
(三)出口和外贸
可从两个层面对此领域加以考察与比较:一是总体贸易扩张路径,二是贸易结构的变化。考察总体贸易扩张,有两组重要的数据可以参考,即进出口总额和外贸依存度。前者是个绝对指标,后者则是贸易规模相对于国民经济规模的相对指标。就前一个指标而言,后冷战以来中国外贸规模一直大于印度,但两国外贸规模之间的差距变化不大。具体来说,冷战结束时的1990年,印度的对外贸易总额相当于中国的四分之一以上,到2009年,降至五分之一以下。就外贸依存度而言,中国虽然也远远高于印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去20年间中国外贸依存度呈现出了剧烈的“W”型变化,时而攀升时而下降;印度则不然,除了个别年份外,其外贸依存度总体上保持了阶梯式攀升的趋势,其上下波动幅度也较小,外贸相对规模稳步提升(见图4)。
再看外贸结构的变化。后冷战以来,国际贸易扩张最快同时也是最为活跃的部分当属服务贸易,因此,反映外贸结构变化最重要的指标,也当属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的结构变化。这方面,中国与印度的差异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两种贸易间比重的差异。统计数据显示,自2000年到2008年,中国服务出口总额与货物出口总额之比一直徘徊在1: 10左右。2000年服务出口相当于货物出口值的12·2%, 2008年下降到10·3%。同期印度的这一比重由近39%提升到近58% (见表1)。二是服务贸易总量差额。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多年间,印度服务贸易持续盈余,从2000年到2008年,盈余不断增加,由18·3亿美元迅速扩大到463·9亿美元。服务贸易实际上成了印度最大的外汇储备增加源泉。与印度截然不同,中国虽然在货物贸易方面拥有巨额盈余,但在服务贸易方面则持续赤字,且在不断扩大(见图5)。
(四)引进外资方面
单纯就绝对规模来看,中国在引进FDI方面的成效瞩目,不仅令印度这样的发展中经济体望尘莫及,而且多年高居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发达国家之前。对FDI的高度依赖,是中国产业与贸易扩张的一大特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在引进FDI方面日益显现出紧追中国的态势。统计数据显示,后冷战初期,印度引进FDI总量曾不到中国的3%,但进入21世纪后呈现出明显的追赶迹象, 2001年印度FDI流量仅为中国的12%,2006年上升到26%, 2008年则已相当于中国的近30% (见图6)。就相对规模来看,由于经济总量远小于中国,虽然印度引进FDI绝对量少于中国,但相对规模却略大于中国。根据有关数据推算, 2008年印度FDI流量占GDP比重接近10%,而中国仅为8·7%。如果考虑到印度投资占GDP比重远低于中国这一因素(后冷战以来中国投资率一直在50%以上,印度则低于35%), FDI在印度总投资中的比重当更高。
(五)中国的软件外包业所具有的优势
1、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成本竞争优势
2、印度劳动力工资高。印度软件设计业员工工资比中国一线城市例如上海、北京高出12%,比南京高出25%左右,而且印度员工的工资增长速度普遍快于中国。据《2006世界投资报告》提供的数据,印度2006年IT行业平均工资比上一年增长了18.9%,而同期中国员工工资增长11%左右。显然,中国在工资水平上具有比印度更强的竞争优势。就综合商务成本来看,中国具有的相对优势比较明显。
3、软件外包业的长远竞争力必须建立在雄厚的产业基础之上,拓展软件外包业的关键在于振兴本国的制造业并开放本国的基础服务产业,它是提升软件外包业竞争力的前提。而中国软件业拥有强大的制造业作支撑,具有广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企业制造过程中,国内软件企业大有可为。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国策,为中国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特别是将在金融、电信、政府、教育、能源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及以软件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在机械电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医药化工、汽车灯行业的应用软件,也形成了行业竞争的新优势。
二、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变化
印度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决定了经济体制的不同。
总的来说,印度司法、金融体系比较健全使印度拥有一个更利于本土私营企业发展的商业环境,可以说整体的软环境好是印度最主要的优势,包括私有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保护、法制的健全与完善及媒体监督等,而这些体制才是吸引外资的最有利的软环境。但是,印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官僚主义、人口问题、失业问题、贫困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等,都是制约未来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
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基于以下因素:高储蓄、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基础教育普及、快速工业化、日益解除管制的劳动力市场,以及一个向国际开放且有竞争力的经济体。不难看出,中国的增长之所以一直远远高于印度,是因为中国在利用全球经济发展所提供机会的程度上,远远超过印度,而且中国所实行的社会和经济转型更为深刻。
(一)印度的经济改革
1980年,英·甘地政府认为工业化是经济进步的必需条件,开启了以工业为中心的渐进式的经济改革:一边提高公有经济的活动,一边缩小对私有经济的限制。1985年,拉·甘地执政后,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总的改革方向是减少或削弱政府对经济及企业经营的控制。拉·甘地政府允许实现规模经济的企业自动增长,对投资落后地区的受限公司的投资项目取消许可证限制。拉·甘地政府修改了《垄断与限制性贸易行为法》,使112家公司不再受该法管辖,同时,撤销了对22个工业部门属于该法范围内的公司的控制。对小企业,拉·甘地政府扩大了其投资上限,另外,允许大企业也经营原来小企业经营的领域。所以,在私营经济这个层面,拉·甘地政府的中心是发展大型企业,以实现规模经济与现代工业。在公有经济方面,拉·甘地政府开始对公营企业实行整顿和改革,精简公营企业的决策机构人员,政府官员(除财政部官员)不再担任企业董事,扩大公营企业自主权,与部分公营企业签订承包合同。但是,公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未因这些措施的颁布而好转。
1991年,拉奥政府宣布了新的工业政策,明确了经济“自由化”的目标,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真正的带有根本性的改革,使整个工业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许可证方面,拉奥政府使程序透明化,除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部门,对其他所有工业许可证一概废除。在吸引外国投资方面,拉奥政府允许外国投资在政府优先发展的产业和先进技术的产业占有高至51%的股本,对主要从事出口活动的商贸公司中的外资股本也可以高至51%。在引进外国技术方面,对列入最优先发展的工业的引进技术合同自动得到政府批准,雇请外国技术人员无需报批,对进口技术所需支付的专利费用在一定限额之内的合同也不必报批。对公营部门,拉奥政府采取了新的方针,明确了公营部门优先发展国防战略性、高技术性或基础性产业的新方向,通过谅解备忘录给予公营企业更大的自主权,对非上述产业的公营企业,政府逐步出售其股份。对保留给公营部门经营的产业,也适当引入私营部门。对病态企业,则采取“裁并政策”,政府设置了“国家重新安置基金”,用于对这类企业的职工进行培训、转行或安置。在反垄断方面,拉奥政府取消了对垄断财团扩大、新建、合并、兼并的约束,转而对垄断性、限制性和不公正的贸易行为进行调整。1991年的改革使印度的经济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被束缚已久的经济能量开始得到释放。
1995年,为了适应世贸组织的要求,印度开始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首先,印度政府进一步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瓦杰帕伊政府决定逐步消除管理价格机制,减少对小型企业的保护。其次,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2001年,印度政府要求各公营银行在两年内把自有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提高到9%,同时,把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降到5%以下,逐步使卢比自由兑换。第三,印度政府进一步扩大开放。印度政府进一步放宽对商品进口的限制,进一步取消公营企业拥有的商品进口专营权,进一步调低关税税率,年度最高税率名义上已降为35%。第四,继续进行公营经济改革。瓦杰帕伊政府进一步加速公营经济改革的步伐,实行加强战略企业、出让非战略性企业的政策,对非战略性企业,国有资产大量撤出,同时,瓦杰帕伊政府提出了激进的私有化计划,使国资在公司中的股份降到51%以下。第五,推进农业改革。年度,印度政府将农业改革放到了预算战略的首位,2000年7月,印政府又公布了国家农业政策,规定了未来20年的农业发展方向,该政策允许粮食的全国自由流动,允许农产品的自由贸易,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印度农业的原有格局。
总而言之,印度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虽然涉及众多方面,但笔者认为其核心只有两条:国有经济私有化,私有经济扩大化。再概括一下,也就是全面发展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事实上,中国经济改革的中心问题也在于此,所不同的是我国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笔者暂且抛开社会制度,仅就改革公有制经济,发展私有经济,实行对外开放这两方面将中印进行比较。当然,两国除此之外在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有许多举措,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服务于这个内容的,本文不再一一论述。
(二)中国的经济改革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中国改革开发的大门。具体而言,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78年12月至1984年10月,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指导思想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改革重点是在农村。同时,权利开始下放,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松动。这一时期国企的改革集中于扩权让利,从分配领域入手增强企业活力。国有企业在原框架下自主权有所扩大,我国政府在此基础上于年全面推行工业经济责任制,使企业经营者责、权、利紧密结合。1983年后,我国政府推行利改税,进一步在物质利益上刺激企业经营,个体经济在这一阶段获得了合法地位。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1979年中央政府批准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2月,国务院进一步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及海南岛。
第二个时期是1984年10月至1992年1月,以城市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实践在我国全面展开。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改革是要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增强公有制企业活力成为这一时期改革的核心。在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全面论述了各种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促进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对公有制企业,国家进一步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实现企业财产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把经营权交还给企业。通过兼并或横向经济联合发展企业集团,进行股份制、破产制的试点。在公有制的前提下,管理方式、制度上的改革在国企全面展开。在对外开放方面,这一时期中央又设立了3个沿海开放区,全国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三个时期是从1992年至今,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确立了最终的改革方向,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国企改革也从放权让利向制度创新转变。这一时期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整体实施“抓大放小”。十四届三中全会给予了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合法地位。十五大确立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方面,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对外开放扩大到全国各地和国家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比较
印度的改革基于资本主义财产自由的基础,所有改革均市场经济角度入手。1980年第一步就力图缩小对私营经济的限制。后续的经济制度都在保护私营经济,并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添砖加瓦。这种强调市场本身效率的改革为建立完善的经济制度提供了保障。印度模式以软件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私营企业比中国发达,国际竞争力强;印度的金融体制和法律制度比较完善。这一点略优于中国。但过分强调“资本”和“自由竞争”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印度过分强调私营企业,在一些大企业壮大以后会倾向于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印度人口众多,这无疑会造成一大部分劳动力失业。或者造成一大部分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效率非常低的产业。进而会引起诸如人口问题、失业率、政府腐败等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虽然印度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骄人的业绩,它却没有处理好社会公正的问题。农村发展遭到严重忽视,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投资逐年下降。农民因生活不下去而自杀的现象屡屡发生。在印度信息业最发达的安德拉邦,在三个行政区有2580名农民因负债过重而自杀。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重点是扶持以IT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大量推进经济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进程。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但它吸收的劳动力只占劳动力总数的20%。约80%民众的就业和福祉被忽视了。所以,人们普遍把这种增长称为“缺乏就业的增长”。
而中国的改革首先从村入手,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在国家领导“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下“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改革。经过三十年的改革才逐渐放开对私营企业的控制。由于非常谨慎,对经济的管控比较明显,自由竞争中可能体现出来的问题也会相对较少。这样制度上发展比较慢。但计划经济的基础下搞市场经济,可以发挥全国整体的力量,在政策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政策执行效率会比较迅速和明显。改革开放初期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靠制造业振兴国民经济,在经济具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推进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也的发展,在经济上后续发展的潜力更大。故总的来说,中国以制造业为主体,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的能力比印度强,后续发展潜力更大。
1、人口规模和发展趋势
&&& 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60年至2012年两国人口都呈现迅猛增长。在八十年代后期,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一个较快的水平。从人口结构上看,中国农村人口规模在90年代以后逐年下降,而城市人口比重越来越大。相比较而言印度的农村人口仍然迅猛增加,虽然城市人口比重有所上升,但巨大规模的农村人口仍然的发展的不小阻力。
2、社会公平(与政治相联系)
&&& 由于印度文化和宗教的原因,印度重男轻女的问题尤其明显。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性别不平等指数明显高于印度。总排名来看,印度排名达到129,而中国为39。印度女性至少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明显较低,仅26.6%。印度女性的市场参与率仅32.8%。在经济长久发展的需求下,男女劳动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片面强调男性劳动力难免会造成经济发展动力的底气不足。
性别不平等指数(排名)
至少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占25岁及以上人口百分比)(女)
至少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占25岁及以上人口百分比)(男)
劳动力市场参与率(女)
劳力市场参与率(男)
中国和印度无论从历史发展时间上看,还是从地理资源条件等空间上看,都非常相似,但是在文化上却截然不同。外形相似不代表两国可以任意放在一起比较,中国龙和印度象在精神上存在本质不同。一定程度上说,在双方发展中国家身份的面纱下,中印之争,实际上是两种文明的冲突。
印度注重神事,是一个神的国度,约有三亿个神。平均下来,几个人就有一个神,神的名字更是难以记清。神不但与印度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融入了印度政治经济发展中。比如,印度在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而宗教上印度人要近神以保持“洁净”,不肯打破种姓界限,以至于种姓制度事实上迟迟不能废除。
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注重“人事”,在孔子看来,鬼神属于天道的问题,天道远离人道,与“人道”相关的事才是人在有限的的生命中应该关注的中心问题。孔子对弟子们一次次问到鬼神问题,并非避而不答,而是以巧妙的方式引导他们把关注的视角转移到现实人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中国人面临主流文化选择问题,中国人最终选择了儒家文化,这使中国成为一个世俗社会,“敬鬼神而远之”,根植了中国人没有信仰的文化基因。在中国人的逻辑排序中,现实世界先于精神物质。
印度的哲学
在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印度教与佛教之间经常发生辩论,辩论主要涉及六个方面,,这六方面的思想后来被思想家整理,成为印度哲学的“六论”,从而确立了印度教哲学的基础。
这六论为:正理论(Nyaya,意为“分析”),即印度教的逻辑理论,这种学派将现实看做灵魂和大自然的结合物;胜论(Vaisheshika,意为“个别特征”),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由很多原子组成,截然不同于灵魂,存在着二元的物质宇宙和灵魂;数论(Sankhya,意为“计量”),主张世界根据25个原则创造;瑜伽论(Yoga,意为“运用”),认为通过对肉体和精神的完全控制,可以感知最终的实在;弥曼差论(Mimamsa,意为“探究”),这是正统婆罗门的一种观点,强调《吠陀》为最终根本法,反对后吠陀革新思想;吠檀多论(Vedanta,意为“吠陀的终极”),该理论描述了“绝对精神”(The Absolute Soul)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人生存在的最终目的是个人和“绝对精神”的融合统一。
在六论中,弥曼差论和吠檀多论本质上都是形而上学的,而其他四种理论则是经验主义的分析。吠檀多论后来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在笈多王朝时期成为印度教哲学理论的基本核心,认同这种理论的称为“吠檀多派”。
印度教哲学大师商羯罗(Shankara,公元788-820年)是印度中世纪吠檀多哲学集大成者,他完善吠檀多论,使印度教建立在纯粹的一元论基础上。在仅仅32岁的生命历程中,商羯罗把佛教赶出了印度,重新建立了印度教《吠陀》经的权威。商羯罗认为最高的“梵”(精神)是世界之源,梵是统一,永恒,纯净,先验的意识。万物依靠梵产生,而梵并不依赖于世界。梵通过“摩耶”(幻)创造世界的过程,很像一位魔术师在变戏法,或一个科学家在做化学实验。梵先取来五种细微物质:空,风,火,水,地,作为创造世界的基本素材,再将这五种物质相结合,产生出五种神奇的物质:空大,风大,火大,水大,地大。世界由这几种神奇物质变幻而来。这是印度教的神创造客观世界的基本程序。
吠檀多论认为世界本源的唯一终极体现是“阿特曼”(自我),即“绝对精神”。我们在周围所看到的现象世界中万物仅是“绝对精神“的反映或者“投影”。只有绝对精神是真实的,我们平时看到的一切现实中的人,马,车,树等等全是“梵”通过“摩耶”(变戏法一样的幻觉)创造的,是不真实的。这正如《奥义书》中所说:真理的脸隐藏在“摩耶”(幻)的金纱幕后。对于印度人来讲,现实中的世界都被金纱所掩盖,都是不真实的,都是幻觉,只有在这些幻觉背后的真理才是真实的。在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就可以理解印度教教徒为什么追求精神而忽视物质世界了。
种姓制度:秉承神意的劳动分工
印度主流文化和中国不同,印度不以建设世俗社会为目的,印度现实社会制度的建立是围绕“神”进行的。
印度教的前身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产生的时代在印度历史上称为“吠陀时代”(公元前年),这个时期是印度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吠陀”原意为知识和学问,佛经中含义为“明”。
吠陀文献包括《吠陀本集》及注释和阐述这些圣典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吠陀本集分为四部,其中以《梨俱吠陀》最古老,史料价值最高,其所记录的时代成为早期吠陀时代或梨俱吠陀时代,约为公元前年。其余三部为《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合称后期吠陀。
《梨俱吠陀》中《原人赞歌》一篇中最早提到四个种姓的划分,说四个种姓等级是有一个巨人身体的不同部位产生的。不同种姓出自创造者的四处肢体:“婆罗门种姓是创造者的口;刹帝利种姓是他的双臂;吠舍种姓是他的腿;首陀罗种姓出自他的脚。”到《梵书》时代,祭祀仪式变得越来越复杂了,祭祀活动必须由专业人士来进行,因此一个专门从事祭祀的社会阶层——婆罗门(Brahman阳性)产生了。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印度诞生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雅利安宗教,这个宗教就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有三条根本的信条,第一是“《吠陀》天启”,《吠陀》是上天启示的,不是人传的;第二是“祭祀万能”;第三是“婆罗门至上”,从事祭祀的这个社会阶层是地位最高的。婆罗门教诞生之后,雅利安人把社会划分了等级 ——种姓(Varna),婆罗门种姓是最高的等级,从事祭祀活动;第二个等级是刹帝利(Ksatriya)种姓,是军政阶层;第三个等级是吠舍 (Vaisya)种姓,是工商阶层。婆罗门种姓一定是雅利安人;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是以雅利安人为主体,但是里边有非雅利安人;第四个等级是首陀罗(Sudra)种姓,是从事低级劳动的普通民众;在第四等级之外还有更低下的,叫做“不可接触者”,现在印度仍然存在。作为崇尚武力、传承父权文化的雅利安人,他们不仅倡导等级秩序,而且鼓吹男尊女卑。视婆罗门信仰为正统的印度社会,至今依然重男轻女,要求女人小的时候要听从父亲的;成年之后要听从丈夫的;等到老了、丈夫去世了,就要听从儿子的。印度时兴火葬,丈夫去世了,还有女人要跟着一起陪葬烧死,而且还把这种行为当作妇女的美德加以宣传和赞美,这是非常残酷的。
英国人为什么没有帮助印度强盛?
印度和中国命运略有不同,英国几乎独占了印度,英国在印度统治时期,修建了56000公里铁路,兴修灌溉系统,印度的灌溉面积扩大了8倍。英国统治取代了竭泽而渔的莫卧尔军阀贵族统治。从印度的情况看,英国在印度进行的取代军阀的改革类似于美国在日本“叩关”后进行的改革,但印度和日本的命运不同,并没有在英国的统治下走上工业革命道路。统治印度几百年后,当英国人离开印度时,印度仍旧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最开始时,英国人想在印度实行所谓的“边沁激进主义改革”,改革印度传统体制。1857年发生暴乱后,英国人改变了方式。英国人发现,印度村舍安排很有特点。印度已经具有2000年历史的村舍结构非常稳定,这些村舍从最初是为战争目的而特殊设计的,村舍在经济上自给自足,无论谁是统治者,他们都向统治者缴纳税收,及时统治者不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英国人不再刻意改变印度现有的社会结构,保留了印度一些王公贵族统治,实现了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相结合,这样即可以有效控制印度,又可以借助原有体制获得一部分不错的收入。英国人巧妙地将自己融入印度社会,就像在印度原有的种姓中再加入一个种姓,印度人很容易在文化上接受这种添加。
统治印度的英国人极少,1805年,在印度的英国人只有3.1万人;1931年共有16.8万英国人。英国人占印度人口的比重从来没有超过万分之五,以5个人统治一万人的比例占领印度几百年之久。
因此印度人对印度的统治只是取代了莫卧儿王朝的统治,并没有摧毁印度传统的社会结构。英国人不但没有帮助印度实现工业革命,而且相反,印度一些传统的手工业因为统治阶级消费模式的改变也受到了打击,19世纪英国免税纺织品的进口又进一步损害了印度传统的纺织业。英国取代莫卧儿王朝统治后,印度乡村经济占税后国民收入百分比从45%上升到54%,非乡村经济从占税后收入52%下降到44%。印度在英国统治下,城镇化速度反而下降了,印度经济的比重向保守的乡村经济倾斜,印度原有的能够孕育工业革命的初始工业逐渐萎缩。
印度人没有时间观念
中国学者季羡林把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印度人的时间观念做了一下对比:“印度人的时间观念很有意思,与我们的大不一样。我们可以为玄奘西天取经的年代争得不亦乐乎,是贞观元年还是贞观三年?我们争得津津有味,但印度人却十分不理解,不就是两三年的事嘛。就是一两千年,印度人也不放在眼中。关于世界名剧《沙恭达罗》作者的出生年代,在印度有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之间,相差了一千年。在他们心目中,差个1000年又有什么关系呢?因此,马克思说,印度没有历史。这是很深刻的。”
为什么印度人时间观念淡漠呢?
(1)在于印度教徒沐浴祈祷是每天早上起床后必做的事情,许多世俗的事情只能拖延。除了每天祈祷花费大量时间之外,印度教的时间观念对印度人思维方式也有影响。
(2)印度教对时间的看法是这样的:时空是循环的,每一次循环称为一次“劫波”,约为432000万个世俗年。每次“劫波”又分为十四个期,每一期终了,宇宙再生。
印度人行为方式不符合逻辑
印度人的神时观念使印度人的时间观念极为恒久漫长,而“自省”的空间观念又使其特别注重具体的细节和思考,过于注重微观的考虑。这种独特的时空观培养了印度人独特的思维,这种思维可以称之为“葡萄式”思维。
这种思维是这样的: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可以放到一起谈,可以杂糅到一起;时间是可逆的,对于印度人来讲,古代的事就是现代的事,现代的事在古代也可以发生。比如印度的电视剧,情节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几件事可以放到一起讲,这并不是印度编导水平有问题,而是和印度人葡萄式思维习惯有关系。可以把印度连续剧比作一串葡萄,每一集都是一颗葡萄,但是每颗葡萄除了外形和味道差不多外,情节上少有联系。
久而久之,印度文化这种“葡萄式”叙事方式潜移默化了人的思维,在这种思维中,漫长的时间观念使人们分不清过去和现在,叙事的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次序混乱。
最近的例子就是印度IT巨头尼勒卡尼对美国记者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坦的,你们美国人没有准备好。”这句话非常有印度特色,也许印度人未来可以和美国人在软件领域一较高下,但那是将来的事,而印度人把想象中将来的事当做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这种思维深受印度传统文化经典的影响。弗里德曼为此写了《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并大卖特卖,但他其实不理解,印度人对美国人的威胁还只是将来式。
理论上正确的事情不必经过实践验证。
中国主流文化注重实践;印度主流文化注重精神和理论。到了现代,印度人也不怕花时间处理一些事情,关键是这些事情的细节是否经过了充分讨论,是否在理论上是“正确的”,执行不执行并不重要。在印度,理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造成了整个印度社会的运转效率低下。
印度人提出问题后,会有一番反复争论,最后获得理论上的正确。但是深入骨髓的唯心主义哲学导致印度人觉得理论上正确,思想上已然贯通的就是真理,没有必要进行实践的检验。印度人过多的追求精神和理论,不会过多的理会实际操作。在实际工作中,掌握知识的高级种姓知识分子往往只是发号施令,并不实际操作,而低级种姓的工人则认为,思考是高级种姓的事,只是机械的操作。这中思维与实际操作的脱节随处可见。了解了印度人以上行为方式,就不会对印度人的怪异行为大惊小怪。而印度人的怪异行为在近期快速提升军力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例如,维拉特号航母上印度人用拖拉机牵引舰载机,充分体现了印度人的怪异行为。
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军事工业的发展也是国家重工业水平的体现。重工业对支撑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军事力量逐年扩大。今年辽宁号航母交付海军。虽然未形成战斗力,但随着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测试,硬件设备上已经基本完善。这标志着中国的军事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另外在核潜艇、洲际导弹、核武器、战斗机、坦克等领域,中国人都靠自己力量做出不小的成绩。而印度在军事上举步维艰。举几个例子就行了。
(一)战斗机
40年,印度空军在事故中共损失1000架飞机。环球网报道,据印度Brahmand防务与航空航天新闻网站报道,过去40年,印度空军在事故中共损失999架飞机。其中,“39.5%的事故由技术缺陷导致,39%的事故因人为失误而发生”。另外,1.6%的事故因为服务差错而引起,9%的事故由飞鸟引发,其余的事故由飞机生产商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负责。
报道称,发生事故的多数飞机为米格系列飞机。该系列飞机将逐步从印度空军中退役,预计在未来4-5年全部退出
(二)航母
维拉特号累计服役53年,截止2009年仅余11架舰载机。维拉特号(INS Viraat (R22),梵语原意为“巨人”)是一艘正在印度海军服役的人马座级航空母舰,是目前印度海军的旗舰,由向英国购买的“竞技神”号航空母舰改装而来,其舰龄相当老。“维拉特”号航母正在科钦船厂的维修码头上进行延寿改装,这也是为“维拉特”号航母的服役50周年纪念做准备,其前身是英国皇家海军1959年服役的“竞技神”号航母。印度于1986年4月从英国以2500万英镑低价购买了刚于1981年参加马岛海战的28700吨的“竞技神”号航母,并于1987年将其编入印度海军。“维拉特”号航母将于7月结束这次现代化和系统升级的延寿改装,驶回位于孟买的母港。该报道援引“维拉特”号舰长Anil Kumar Chawla上校的话说,该舰的龙骨和位于水下的舰体都非常的坚固。但这次将对推进系统进行一次大修,包括更换两个蒸汽轮机,更换锅炉管道和对主动力进行检修。改舰的电子系统,如雷达、着陆辅助系统和通信设备都将进行升级。购进“维拉特”号之后,印度海军对其进行了多次改造。1993年9月,“维拉特”号的轮机舱进水,导致其长期不能执行任务,一直到1995年才重返现役,印度海军借此机会为其更换了新式搜索雷达;1999年到2001年,“维拉特”号升级了推进系统和通信系统,还换装了传感器、远程搜索雷达、武器系统等;2003年,“维拉特”号进入干船坞维修,并加装了以色列生产的“巴拉克”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 印度海军决心继续维护“维拉特”号航母并不是因为该舰还有潜力可挖,而是为了确保所谓的“双航母编队”或是“三航母编队”。按照印度海军的既定构想,购自俄罗斯的“维克拉马蒂亚”号(原“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中型航母将于2012年交付,印度自建的新“维克兰特”号将于2015年服役,因此将“维拉特”号航母的服役期延长到2020年左右。
不过,另外两首航母并非那么顺利。[据俄新社日报道]买来的俄制航母频频涨价,工期一再拖延,2012年俄罗斯为印度改造的航母“维克拉玛蒂亚”号在航行试验时发生了故障,现在据说已经拖到2018年以后了。该航母的问题出在印方拒绝使用传统的蒸汽锅炉隔热材料——石棉,认为这会增加船员的危险性。因此,锅炉研制方——特种锅炉设计局找到了另外类似的方案:去掉石棉,改用耐火砖结构。事发时,锅炉周围的砖砌结构无法承受高温,直接坍塌了。另外是费用问题,印度二手航母价格已经涨至40亿,费用与造新航母相同。
自建航母更是不容乐观。[据法国航宇防务网站日报道]由于工程复杂,再加之这是印度首次建造国产航母,导致了建造时间的延长。依照与科钦造船厂的合同,航母首次下水日期本应该在2010年10月。但是,由于钢板和下水前需要安装的柴油发电机和变速箱等设备的延迟交付,该航母的下水日期现已推迟到2013年。现预计该航母到2018年才能交付。
(三)核潜艇
据strategypage网站日报道印度第一艘核潜艇"INS Arihaut"在7月下水,但是没有安装反应堆,反应堆的安装可能还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在网上的新闻中,2012年1月份、3月份和8月份都有说印度核潜艇将在数月内进行海试。但至今没有更新的新闻了。
(四)坦克
近日,《简氏防务周刊》爆料称印度最新的阿琼MK2坦克价格高达802万美元,超出俄罗斯T-90S坦克三倍,成了全球最贵坦克。印度装备的胜利主战坦克。由于印度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对该坦克表现不满意,于是决定自行研制一款国产新型先进坦克,这就是现在的阿琼。
“我是世界上坦克史上研制时间最长的型号,从立项到服役,时间跨度37年;我是世界上最顽强的型号,多次下马最后强行服役。我有一个战神的名字,号称世界三强之一;我有“白象”的评语,部队认为我最不适合上战场。我是阿琼坦克,我和其他坦克不一样,我为邻国国防安全做贡献。”——这是某作者的调侃之词。
1972年提出发展国产先进新型坦克:1961年,印度和英国维克斯公司签约,由后者设计一款印度专用坦克。维克斯在英国制造样车,供应90辆生产型坦克,并在印度马德里附近的阿瓦迪市建造一家新的坦克生产厂,生产后续坦克。印度称由维克斯设计的这种坦克为Vijayanta或Victorious。即胜利式主战坦克。1963年,胜利式坦克开始生产。1971年,印巴第三次战争爆发。印度对胜利式坦克的表现并不太满意,同时也对自己的生产能力很有自信,于1972年提出要自行研制和生产一种先进的新型坦克。同年8月,印度战车研究发展局(CVRDE)开始预研新型坦克。1973年5月中旬,时任印度国防部长拉姆斯沃默·文卡塔拉曼在印度议会上作证说,印度将自行研制一种称为“印度豹”(Chetak)的新型主战坦克。
该坦克起初也叫MBT-80坦克,1985年才定名为“阿琼”(Arjun)式主战坦克。1974年3月,印度政府正式批准了“印度豹”计划立项,项目资金款达1.55亿卢比 (时价1美元约等于43卢比,约合360万美元)。这个数额在当时的印度可算是一个天文数字。新型主战坦克设计指标为:战斗全重50吨,120毫米线膛炮和高性能弹药、先进火控、大功率发动机和高效传动系统、复合装甲,均要求国产;且性能要求全面超越德国当时正在研制的豹2坦克。但由于印度并不具备坦克生产能力和薄弱的工业基础,阿琼坦克样车直到1984年才研制出来。
原计划在1983年12月前完成第一辆样车,以后按每月一辆的速度再生产出12辆样车,但是9年不见型号取得进展,样车陷入“难产”困境。原因是印度当时根本就没有坦克生产能力和相应的配套工业基础。所谓的印度自行生产胜利式坦克,不过是在阿瓦迪市建立一条组装生产线,印度仅能生产一些不合格不重要的配件。英国设计的胜利式坦克重量39吨,印度硬是能生产出41~42吨的胜利式。新型坦克所需要得的火控、发动机、传动系统等均毫无技术基础,计划拖延了9年,印度政府不舍得已经投入的1.55亿卢比打水漂,决定继续加倍投钱。于是到1984年3月,在耗费了3亿卢比的研制资金后,印度战车研发局终于拿出出两辆样车,1985年3月首次公开展出。日,时任陆军参谋长的VAIDYA将军,为研制中的坦克正式命名为“阿琼”。坦克是机动性、火力、防护的三体合一。
印度坦克的主要问题:“心脏病”,“腰肌劳损”和“平足”,“打不狠”和“射不准”。
印度政府舍不得已经投入的资金,1999年3月继续拨款4.25亿美元用于生产124辆“阿琼”(每辆单价235万美元),计划在2003年前装备2~3个团。然后一样没有继续量产消息了。到了2000年9月底,瓦杰帕伊政府再次宣布“阿琼”正式投产(第二次量产了)。根据印度战车研究发展局预测,每辆坦克单价高达470万美元。而且这些估价还没有包括“阿琼”服役后在弹药、备件和保障方面的费用,其项目总投资高达35亿美元。第二次宣布量产以后总算“量产”了35辆,折算1辆造价1亿美元。后续也不顺利。2005年,野外试验出现故障,陆军认为还是不能使用;2007年印度国防部宣称阿琼已经可以作战服役;2009年阿琼出现引擎故障,军方表示已请德国原厂解决
六、生态环境or资源环境
印度大陆是平坦的,表面从数字上,印度的可耕地比中国多,但印度处在热带地区,全年分为两个季节,雨季和旱季。历史学家兰德斯的著作《国富国穷》从经济、文化、制度、自然资源、历史传统等方面对国家经济潜力进行比较,他的分析从产值和人均收入来看,温带到热带总体趋势是越热的地方国家越穷。而中国由于多山,虽然耕地面积相对不多,但是多处在暖温带和少部分亚热带,气候更加温和,有更好的条件发展农业和包括理论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发育。
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印度到了漫长的旱季,气温常常动辄接近50℃。这样的气候,不要说种庄稼很困难,劳动也是很大的痛苦。睡觉,减少身体消耗,是最明智的选择,所以释迦牟尼时代能够制定僧团组织过午不食的纪律,而在中国大多数地区,晚上不吃饱饭是抗不住的。这也是一种传统,在一年之中,印度人的工作时间要远少于中国人。
综上所述,相较于印度,中国的自然条件更加优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版权所有:2010 - 2012 詹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卫生状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