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位基督徒来到祈祷山太平洋,为中国祈祷…

5 秒后返回
&2017 Baidu
微信扫一扫精选音乐每日推送!
扫描下载APP[转载]上帝派基督徒在中国做了什么(周末祈祷)
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播撒福音已有六,七百年,至今仍然没有放弃那些弱势群体。他们的信念乃至精神,任何信仰都不能与之比较,基督徒大爱献身上帝牺牲自我实在难得可贵。因为他们目的就是救人灵魂。原文地址:作者:
&&&&&&&&&&&
这是牧师和麻风病人在一起,我在四川、云南一些地方看到教会现在还在帮助麻风病人。因为官方宣布在中国已经消除了麻风病,所以这些病人得不到大规模的救助,他们几乎被社会遗忘。在四川海螺沟附近就有一个麻风村,康定天主教堂的神父经常去看望他们。
在中国育婴室
圣母院仁慈堂修女与孤儿们的合影
在传教士的住处,中国儿童与西方儿童的合影(四川)
20世纪初天主教神父在给中国儿童施洗
厦门的中国女信徒:1895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女传教士礼荷莲(Lilias
Graham)从泉州再次来到厦门,那时厦门的基督教会已有较大发展,建筑扩充信徒增多,这是她在厦门岛内所接触到的基督教中国女信徒。
1895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女传教士礼荷莲(Lilias
Graham)从泉州再次来到厦门。那时,开放的厦门信奉基督教的中国人已经逐渐增多。为达到传教目的,教会也入乡随俗,不但采用一种称为罗马字标音的闽南白话文进行布道,还接纳培养本地人当牧师,这是她为厦门一个中国牧师家庭拍摄的合影。在当时,享受照相术大概是一种身份待遇,看图左小伙子的神气劲和图右小男孩穿着崭新的衣裳,就能了解这家子是多么重视这次合影,或许这位牧师还有后人生活在厦门。
传教士与信徒同坐独轮车
传教士在上音乐课
入乡随俗的传教士
&&&&威廉·哈维·杜布森()出生在新泽西瓦恩,1897年,受美国长老会派遣,杜布森医生来到华南地区渡过了近四十年的职业生涯,在福尔曼纪念医院(the
Forman Memorial
Hospital,有资料翻译为化民博济医院,或福民医院)工作和在阳江行医传教。作为传教士中学习阳江方言第一人,杜布森在阳江从事传教、行医和教学工作,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完成自己的使命光荣退休。
特别征集(插播):&
现征集中国近代基督教相关的(70年代之前、清末之后)的老照片、老明信片、老福音单张、老宣传画等。
凡您留有中国70年代、60年代、50年代、民国期间及清末期间等各类基督教相关的老照片和老明信片(如:各地教堂相关、外国传教士相关、各地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相关、文革相关),如果您有以上物品,可与我博联系。我博愿意为此征集整理,然后把有价值的资料,用在我博专刊报道及其它荣主活动里。以共同记录并见证耶稣基督在中华神州的大爱。
您可以先把照片等图片格式用邮件或手机彩信方式发给我们,最好同时注明物件背景资料。
邮件地址:&&
手机彩信及联系:&&联系人:辛弟兄。
好的,愿神祝福整个征集工作,也请您为此代祷!愿神祝福您及祝福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另:如有感动奉献以上物件者,请注明“特别奉献”字样。届时可索取我们受件地址即可。)
&&&&20世纪初,杜布森的团队在阳江建立了一座教堂,一间综合医院,一间男女混合小学。他的教会学校和诊疗所经历的整个20世纪初期,历经义和团运动,内战,盗匪,排外,和地方社会风云变幻。杜布森在医疗资源简陋的条件下,为当地病人提供白内障手术而闻名阳江。
&&&&杜布森毕业于乔治华盛顿大学和费城综合医院(医学博士,
1897年)。杜布森作为第一位医疗传教士派往阳江,在1897年秋天,经过一周的长途跋涉,乘船前往这个坐落在广东西南150英里的地方。
(上图:杜布森在阳江与他的医院的工友们。杜布森刚抵阳江,就有穿着西式服装的本地青年前来迎接。)
&&&&杜布森特别关注离综合医院几英里远的一条200年历史的麻风村。在阳江的岁月里,他每星期最少一次走访麻风村,为居民提供提供医疗服务和布道。
&&&&(上图:王母岗门口的麻风病患者。杜布森发表在1930年的《中国医学杂志》上的报告指出,王母岗由一些麻风病人聚居而成,离阳江东门约1英里,全部是泥砖屋。杜布森从自己每月90美元的薪水中拿出5美元来帮助他们。杜布森每天都会接触到麻风病人而不顾自己受其传染。)
&&&&清末时期,麻风病在西方国家已经灭绝,而中国的麻风病患者还有百万人之多。所以,这一情况得到西方医学界的关注,一些医生和懂得医术的传教士来到发病率最高的华南地区开设麻风病院,收治麻风病患者。
1891年,来自英国的傅特医生请求英国万国麻风救济会帮助,在广东北海伦敦会医院附设了麻风医院。这是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收容了一百多名麻风病人,强行注射,成效卓著。
&&&&1905年,德国长老教会的柯纳医生得英国万国麻风会之助,在东莞创设麻风院,收容患者有三百多人,广东省政府按月津贴五百元。
&&&&1907年,天主教康神父也在广州石龙建筑麻风院,1913年,因有省政府津贴得以扩充,收容七百人,有三十余幢房子供麻风患者居此,形成一个村落,男耕女织,各勤操作。
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大力开办教会学校。文章介绍了我国在民国时期教会女子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后来开办女子高等教育,派遣女子学生到国外留学等活动,简单分析了女子教育对当时国内社会上一些陈旧封建现象的影响。这表明西方传教士对我国女子起初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大大改变了妇女的地位。
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梅理士(Charles Rogers
Mills)在登州(今蓬莱)传教34年,他于1887年与继室梅耐德(Mrs. C. K.
Mills)共同创办了登州启喑学馆,是中国第一所聋哑人学校。1898年,启喑学馆迁往烟台。
  梅理士夫人到中国前曾在纽约一所学校教聋哑学生,创办启喑学馆后,她采用训练聋哑人说话的标音法和手语进行教学。启喑学馆对中国的聋哑教育影响很大,梅理士夫人设计的手语字母表被中国聋哑学校采用,他们从美国图书中翻译的分级识字课本成为中国聋哑教育的最初教材。该校毕业的学生和他们的亲属或建立聋哑学校,或从事聋哑教育,为中国的聋哑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14:40:38)&&&&
来源:水母网(作者 邹新明)
晏阳初的生平与经历
晏阳初于1890年出身于四川巴中县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当地的塾师,后来成为一个基督教内地会福音堂的中文教师。
 晏阳初,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在他的领导下,中华平民教育会深入实践,开展了著名的定县教育实验,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一改近代以来简单照搬他国经验的教育发展模式,尝试着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尤其注重把教育和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寻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他在教育领域的成就获得了国际认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撰写的《中国的晏阳初》刊登在《联合国世界》杂志上,文章借用美国大法官道格拉斯的话称赞晏阳初推行的平民教育运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并且“这不只是中国的一项运动,它的方法现已准备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应用,使全球四分之三未受教育、贫穷多病的人群受益”。
1943年5月,在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纪念会上,晏阳初与爱因斯坦、杜威等人一同被美国百余所大学的学者推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伟人”,成为当时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位东方人。
晏阳初:我常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就是孔子(Cont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比较具体的说是:来自远古的儒家民本思想;来自近世的传教士的榜样和来自四海的民间疾苦和智能。&
&&&&他的一生改变了世界上上亿贫苦民众的命运。
&&&&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使国会通过拨款条款的外籍人士。
教会学校的学童
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教育。课程主要为圣经,重点在创世论、赎罪论和耶稣生平等教义上。此外,学生还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如祷告、崇拜等。二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书。一般包括《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等。学习中国经书一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科举考试的需要,再者也是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够与士大夫和地方官绅接触,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不至于被传统知识分子歧视。三是西方科学知识。开设诸如数、理、化之类的新式科学课程。在当时清政府极少重视西方科学的情况下,教会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对落后的中国来说,具有意义重大的启蒙作用。另外,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一些教会学校还开设了英语课。英语课的设立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开辟了一条渠道,有助于中国的近代化。
烟台的教会学校女学童
教会小学通常是附设在教堂里的洋学堂,规模很小,学生主要为贫苦教徒子弟或无家可归的乞丐,学校不仅免收学费,并且还提供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费。到1900年,在华的几乎所有重要传教中心都开设一所小学。在开办学校的教会及传教士中,来自美国的最多,其次是英国。
学校:华西协合大学
华西协合大学建于1910年,到2000年的九十年中,虽几易其名,但一直保持了独立办学。世事的变迁,认识的差异,多年来对私立时期的史绩有不同的评价是正常的。在21世纪的今天,拓宽视野,从已发掘的资料中也许可以作一种猜测:在中国变法图强、兴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背景下,她是华西地区新式教育的先躯之一,是灿烂的中华文明,尤其是根植于“天府之国”的巴蜀文化与西方近代优秀文化交融的产物;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育英才,参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伟大变革中,她有着特殊的历史贡献。
&&&&西部妇女高等教育的先河。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桎梏下,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在四川也尚没有接收女子入学的高校,少数要上大学的妇女只有到省外去。早在1908年华大临时委员会就收到了差会计划在华大附近筹建女子学院的设想,几经反复的协商,1922年校董会才有保留地批准女子进入华西协合大学。
&&&&日,笑容可掬的毕启校长,在办公楼迎接了新入学的8名女生(如上图),她们一下成了西部历史性的人物,华大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开创了男女合校的先河。随后女子高等教育显示了光明的前景,1929年有5名女生毕业,1932年乐以成获得第一个女子医学博士学位。在十年后,女子占了学生的三分之一,甚至还有来自朝鲜、俄国及美国的学生
华西协合大学的创办者虽然都以传教来华,但许多人更热心于教育的传播科技,促进中西交流。毕启在校任职30多年,是对学校有巨大历史贡献的。
热忱的教育家;正处于风华正茂的苏道朴,42岁就在华西坝付出了生命,影响了一家人以后的命运.
以上两图是位于山东大学医学院里的原齐鲁大学男生宿舍,又称四百号院,共两列八栋楼,建于1916年,现仍为学生宿舍。四百号院设计者为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亨利·墨菲,在旧中国17所教会大学中,有6所为墨菲设计或参与设计,分别为齐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福建基督教大学、岭南大学等。
齐鲁大学前身是成立于1904年(一说1902年)的“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是英美基督教会在济南成立的第一所基督教会大学,该校于1917年与潍县广文学堂、青州神学培真学堂、南京金陵大学医科、汉口“大同医学”合并,组成“私立齐鲁大学”。当年齐鲁大学西式建筑群的规模在全国学校中是最大的,占地545亩,主要由英国传教士卜道成筹建,建筑风格以中西合璧为主,艺术价值颇高,堪称近现代建筑的博物馆。1951年该校由我政府接管,1952年齐鲁大学撤消,其文学院并入山东大学,理学院并入山东师范学院、南京大学等,医学院并入山东医学院。
郁约翰——传教士医生、建筑设计师和木匠&&"郁约翰的“鸦片戒毒所"&&
鼓浪屿救世医院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
戴德生名言:“我若有千磅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我若有千条性命,绝对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表达他对中国的爱,彰显奉献与牺牲之精神。事实上英文裡面还有一句话他说「不是为中国,是为基督」
在庚子教难中,有一个历史细节让我门格外受震动。戴德生创立的内地会,有58人被害,此外还有21名儿童。但在事后的索赔中,戴德生主动放弃赔偿要求,即使中国政府情愿赔偿,也不接受,以示和不平等条约划清界限。
1865年,戴德生创立「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深入中国内陆,致力在未得之民中传扬福音,建立教会。
1951年,随著时局的转变,宣教士被逼撤离中国。内地会经祷告寻求後,领受新异象,决定在东亚地区继续事奉。
1965 年,改名为「海外基督使团」(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将总部设在新加坡,位於全球人口最稠密,但最少人信主的众多亚洲国家中央。
1951年 内地会宣教士来到马来亚,展开新村福音工作。
1865 年(清同治四年),戴德生创立跨宗派的内地会;同年发表著作《中国的精神需要和要求》,呼吁传教士来华传教。内地会由一群热忱而有爱心的传教士自由组成,吃苦耐劳,不避艰辛,除信守基要真理外,并不象其它宗派执著于某些观点;他们所持守的严格的属灵原则至今仍是中国教会的祝福。内地会的另一特色是建立教会後,以自立自传自养为目标,不接受外来的津贴补助,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他们深入内地传教,在短短的十多年里,将福音传到19
个省,并深入到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新疆西藏。
站立者:戴存义(二子)、戴存仁(长子)
坐下者:福珍妮(妻子)、戴德生、葛珍莉(戴存仁妻子)
前排者:戴存义妻子、戴存仁的子女
1866年随戴德生一起来华的16位宣教士
内地会传教士在家访
身穿长袍马褂的剑桥七杰,1885年.受到戴德生(Hudson
Taylor)的影响,七人成为传教士,日前往中国,3月18日到达上海。临行前全国各地纷纷召开盛大的欢送会。他们的行动甚至影响到了美国,导致Robert
Wilder发起学生志愿运动(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七个人都是有重生经历的基督徒,出于信仰,前往中国,努力传播福音并帮助当地人。他们加入内地会后,讲道并且呼吁听众效法他们的榜样跟随基督。施达德的兄弟Kynaston
Studd资助了他们的旅行费用。
内地会100名同工
聚会,中间老者为戴德生牧师
在偏远的农村传教
埃里克·利迪尔是1924年第8届巴黎奥运会的传奇人物,他因为坚守信仰放弃自己擅长的、而且基本是稳拿冠军的100米比赛,却又意外地得到自己不擅长的400米赛冠军,并保持几十年的世界(奥运)纪录。
  利迪尔于1902年生于中国天津,成长于苏格兰。他在1924年获得奥运冠军后,各方邀约,前程似锦。他却断然告别培养他成才的苏格兰,返回炮火连天的中国,来到天津新学书院,也就是如今的天津第十七中学前身,默默地当一个中学教师,之后又来到河北和山东的农村,服务当地百姓。
  1943年,他与其他1000多名西方侨民被日寇抓到山东潍坊集中营。1945年2月,在抗战胜利的前夕,利迪尔因疾病与所受的折磨,死在潍坊集中营中。至今在天津十七中和山东潍坊还有利迪尔的纪念馆和纪念碑,热爱他的人们也组成了利迪尔基金会,继续从事慈善和关怀的工作。《奔跑人生》
利迪尔获得的最后一枚金牌,现保存在天津17中。
1929年,利迪尔参加万国田径赛获500米冠军后得到的奖杯,现存放于天津17中。
  在勇夺第八届奥运会400米冠军后,利迪尔成为英国不少企业争相聘用的对象。然而,利迪尔婉拒了所有邀请,毅然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天津,在新学中学(现天津17中)当了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竞报记者吕威)
利迪尔在他的书中写道:“上帝的话语就是基督徒的是非准则。这是他前行路上的明灯,也是教育他良知的导师。(《奔跑人生》)
组天足会∶师母提倡妇女放足
李提摩太师母於1898年组成天足会,她不顾中国传统社会压力,率先反对妇女缠足。她著书立说,奔走游说,提倡放足,终获成功。(国度复兴报香港版)
传教士与上海医院
(传教士们在中国大部分城市一一开办了医院现在只是记录上海的医院流变情况)
上海主要医院名称之流变
(按“医院名称/创办年代/曾用名/备注”排列)
■仁济医院/1844年/仁济医馆、中国医院、麦家圈医院、第三人民医院/英国传教士威廉·洛克哈脱创办
■第一人民医院/1864年/公济医院/1877年前是法国军人医院,迁到北苏州路后称公济医院
■同仁医院/1866年/同仁医局、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美国圣公会创办
■妇产科医院/1885年/威廉逊医院、西门妇孺医院、红房子医院/美国妇女布道会威廉逊夫人捐建
■长征医院/1900年/宝隆医院、同济医院、中美医院/德国宝隆博士创办
■胸科医院/1903年/广仁医院、宏仁医院/美国圣公会创办
■第六人民医院/1904年/西人隔离医院/工部局创办
■瑞金医院/1907年/广慈医院、圣玛利亚医院/法国教会创办
■华山医院/1907年/中国红十字会总院/中国人创办
■第九人民医院/1920年/伯特利医院/中国女医生石美玉与美国女教士胡遵礼共同创办
■中山医院/1931年/中山医院/中国人创办当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
秦廷模.《旧上海的医院扫描》.
转载自新民晚报.医学捌号楼《人与医学》,日.
从事汉语圣经修订工作的传教士,左3为富善
基督教与中国学校,开启了中国全面知识与智慧的教育
沪江大学 University of Shanghai(美南浸信会、美北浸礼会)(杨树浦军工路)
圣约翰大学 St. John’s(美国圣公会)(沪西极司非而路)
震旦大学 Universit&
Aurore(天主教法国耶稣会)(上海法租界吕班路)&
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美国卫理公会)(葑门内天赐庄)
1920年的金陵大学校园(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金陵女子大学100号楼
金陵大学 University of Nanking(美国卫理公会长老会基督会等)(鼓楼西南侧)
金陵女子大学 Ginling College(美国卫理公会等)(宁海路)
之江大学钟楼
之江大学 (后并入浙江大学)Hangchow University(美南长老会、美北长老会)(六和塔旁)
File:北京大学未名湖.jpg
湖光塔影的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 Yenching University(卫理公会、美国公理会等)(海淀)
辅仁大学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天主教)&
岭南大学 Lingnan University(河南康乐)&
湘雅医学院 Hsiang-ya Medical College(雅礼会)&
华中大学 Central China University(美国圣公会、雅礼会、复初会;英国循道会、伦敦会)
齐鲁大学 Cheeloo
University(美北长老会、英国浸礼会等)(南关)&
福建协和大学 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鼓山麓闽江畔魁歧村)
华南女子大学 Hwa Nan College(美国卫理公会)(仓前山)
华西协和大学钟楼
华西协和大学 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华西坝)
津沽大学校园现状
津沽大学(天津工商学院)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et Commerciales
,(天主教法国耶稣会)(天津英租界马场道141号)
在太原:传教士与中国娃们
中西女中Methodist Girls’ High School(Shanghai)(美国卫理公会)(忆定盘路11号)
圣玛利亚女中 St. Mary Girl’s School(美国圣公会)(白利南路 65号)
晏摩氏女中 Eliza Yates Academy for Girls(美南浸信会)闸北西宝兴路底浸会庄
沪江大学附中(美南浸信会)闸北西宝兴路底浸会庄
崇德女中 Tsung The Girls’ Middle School(西摩路)(美南浸信会)
清心中学(美北长老会)(大南门)
清心女中 Mary Farnham Middle School(美北长老会)(大南门)
裨文女中(美国女公会)老西门方斜路
麦伦中学 Medurst College(英国伦敦会)(虹口兆丰路690号)
惠中中学 Grace School(徐家汇路)(安息浸礼会)
徐汇公学(天主教耶稣会)College of St. Ignace(徐家汇)
圣方济中学
东吴大学附中(美国卫理公会)(天赐庄)
景海女师 Laura Haygood Memorial School for women(美国卫理公会)(天赐庄)
晏成中学 Yates Academy(美南浸信会)(谢衙前)
慧灵女中 Weiling Girl’s School(美南浸信会)(谢衙前)
桃坞中学(美国圣公会)(桃花坞)
萃英中学 Vincent Miller Academy(美北长老会)(阊门外义慈巷)
有原中学(天主教)(东北街)
金陵大学附属中学 Nanking University Middle
School(卫理公会、美北长老会、基督会)(干河沿)
中华中学(美国基督会)(基督会)(中华路)
汇文女中 Wei Wen Girls’ School(美国卫理公会)(中山路)
明德女中 Mindeh Girls’ School(美北长老会)(莫愁路)
弘光中学(天主教)
崇实女中Olivet Memorial Girls’ School(美国卫理公会)风车山
美汉中学(美国圣公会)便宜门
震旦中学(天主教)
辅仁中学(美国圣公会)&
培义中学(美南长老会)
之江大学附中
弘道女中Hangchow Union Girls’ School(美北长老会、美南长老会)(学士路)
冯氏女中(英国圣公会)
蕙兰中学Hangchow Wayland Academy(美北浸礼会)(东街路)
浙东中学 Ningpo Middle School for Boys(循道公会、美北长老会、美北浸礼会)(江北岸泗洲塘)
甬江女中 Riverside Girls’ Academy(美北长老会、美北浸礼会)(舰船街)
三一中学 Trinity College(英国圣公会)(广仁街)
东吴大学吴兴附中
秀州中学 Kashing High School(美南长老会)(城内项家漾)
鹤龄英华中学(美国卫理公会)(仓前山)
华南女大附中(美国卫理公会)(仓前山)
毓英女子初中(美国卫理公会)
格致中学(美国公理会)
私立文山女中(美国公理会)(铺前顶小桥路)
陶淑女中Doweuk Girls’ School(英国圣公会)(仓前山岭后)
三一中学 Trinity College(英国圣公会)(仓前山公园路)
寻珍女子初中(英国圣公会)(仓前山)
扬光中学(天主教)
英华中学(英国长老会)
怀仁女子初中 Hoaijin Girls’ School(英国长老会)(鼓浪屿)
毓德女中 Loktek Girls’
School(美国归正会)(鼓浪屿东山顶)&
哲理中学(美国卫理公会)
咸益女子初中(美国卫理公会)
剑津中学(美国卫理公会)
汉美中学(美国公理会)&
培元中学(英国长老会)
培英女中 Pui Ying Middle School for Girls(英国长老会)
寻源中学 Talmadge College(美国归正会)(芝山)
进德女中(伦敦会)
崇正初中(天主教)
融美初中(美国卫理公会)
明义毓贞联合初中(美国卫理公会)&
超古毓馨联合初中(美国卫理公会)
史萦伯初中(英国圣公会)
天儒初中(美国卫理公会)
毓真初中(美国卫理公会)
慕范陶德联合中学(美国卫理公会)&
岚华初中(美国卫理公会)
培青初中(公理会)
同仁初中(公理会)
启悟初中(归正会)
时代初中(伦敦会)&
培汉初中(英国圣公会)&
崇贤中学(英国长老会)
培德女子初中(归正会)
中西初中(伦敦会)
亚盛顿女子初中(伦敦会)&
真光女中 True Light Middle School for Girls(美北长老会)(白鹤洞)
培英中学(美北长老会)(白鹤洞)
培正中学 Pui Ching Middle School(美南浸信会)(东山)
培道女中 Pui To Middle School(美南浸信会)(东山庙前直街)
美华中学(美国公理会)
协和女师 Union Normal School for
Women(美国公理会)(西村)&
华英中学 Wa Wing Middle School(循道公会)
齐鲁中学(济美中学、翰美女中合并)(美北长老会)(东关华美街)
广文中学 Hwanghsien Boys’ Middle School(美北长老会)东关乐道院
周村(淄博)
益文商专 Yih Wen Commercial College(美北长老会)(毓璜顶)
天津汇文中学(美国卫理公会)(南关)
天津中西女中(美国卫理公会)南开区南门外大街257号
新学中学 伦敦会(天津法租界海大道)
(公理会)
法汉中学(天主教圣母文学会)老西开(和平区西宁道10号)
工商学院附中(天主教法国耶稣会)(马场道143号)
西开中学(圣母文学会)西宁道17号 西开总堂
圣功女中(圣母无染原罪会修女)。(马场道125号)。
圣路易学堂(外侨子弟学校,圣母文学会)营口道今滨江医院地址。
圣若瑟女校(外侨子弟学校,方济各后学圣母传教修女会)山西路
贝满女中 Birdgman Girls’ School(美国公理会)(灯市口佟府夹道)
育英中学 Yu Ying Boys’ School(美国公理会)灯市口
汇文中学 Mary Porter Gamewell School(美国卫理公会)(崇文门内船板胡同)
慕贞女中 Muchen Methodist Middle School for
Girls(美国卫理公会)(崇文门内孝顺胡同)
崇慈女中(美北长老会)(交道口)
崇实中学(美北长老会)(交道口)
笃志女中(圣公会),石驸马大街
崇德中学(圣公会),绒线胡同
潞河中学(美国公理会)(通州)
辅仁大学附中(天主教)
辅仁大学女中(天主教)
培根女校(天主教)
广益中学 St. Lioba’s School(美国圣公会)(狮子山[男中部];
培德女中(美国圣公会)(石桥港)
萃文中学(来复会、基督会)(凤凰山)
内思中学(天主教)
圣保罗中学 St. Paul’s Middle School(美国圣公会)二郎巷
启秀中学(美北长老会)&
同文中学 William Nast School(美国卫理公会)
儒励女中 Rulsion High
School(美国卫理公会)(庾亮南路15号)&
豫章中学(美国卫理公会)
葆灵女中 Baldwin Girls'
School(美国卫理公会)(阳明路)&
文华书院(美国圣公会)(武昌)
博文中学(英国循道会)(武昌)
博学中学 Griffith John Middle
School(伦敦会)(汉口)&
雅礼中学 Yali Middle School(雅礼会,Yale Foreign Missionary
Society)(北门外)
福湘女中 Fu Siang Girls’ School(北门外长春巷)
华美女中 Amen Girls’ High School(美国卫理公会)陕西街
协合女师 Union Normal School for Women(加拿大美道会、美浸礼会)(干槐树街)
华英女中(加拿大美道会)
求精中学(美国卫理公会)(曾家岩)
淑德女中 Methodist Girls’ School(美国卫理公会)
广益中学(英国公谊会)(南岸文峰塔下)
铭贤中学 Oberlin Shansi Memorial School(美国公理会)(城东杨家庄)
分发圣经的女孩
小学(初等学堂)
萨坡赛小学(Ecole Primaire Chapsal)(重庆南路100号)
喇格纳小学(Ecole Primaire de Lagren&)(济南路)
若瑟小学(天主教若瑟会)和平区西宁道宝鸡道 西开教堂
益世小学 西开总堂
法汉小学 和平区西宁道 圣母文学会
益世小学(天主教味增爵会)红桥区西于庄教堂
振声小学 南开区富辛庄教堂 原名我华小学
谦德小学 河西区谦德庄 三德里教堂
益民小学 河西区小刘庄教堂
鸣远小学 河东区新开路教堂
诚正小学(望海楼教堂)河北区狮子林大街
贞淑小学(圣母文学会)河北区医院路 望海楼教堂 1951年并入法汉中学,改称新华中学
宏育小学 河西区小刘庄经堂后街 贺家口教堂,1928年定名诚正小学分校。1951年更名天津私立育宏小学
培德小学 和平区紫竹林教堂内 紫竹林教堂
西开小学 和平区西宁道 西开教堂 天主教味增爵会
圣功小学 和平区滨江道 西开总堂 校长为德玉珍,今滨江道小学。
清末,在中国的部分传教士、教会组织,也参与了禁烟活动
  如在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创办的中国第一个科普期刊——《格致汇编》月刊,就曾刊登文章主张戒掉吸鸦片恶习,并且普及了一些戒读知识。
傅兰雅(John Fryer,1839年--1928年)编辑的图书
林乐知创办并主编的《万国公报》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1868年,创办并主编《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为19世纪介绍西学最集中的期刊。在《万国公报》上林乐知对中国人吸食鸦片及迷信等习惯进行了批评。
  一些教会组织,也正参与禁烟活动,如在1877年5月及1890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传教士大会上,都有关于鸦片的内容。提交会议的论文中,有《鸦片的应用带来的罪恶》等。并且通过了《禁烟之议案》六条,反对继续进行鸦片贸易,建议制止吗啡等所谓戒烟药物的销售与滥用。会后高尔特医生在杭州设立戒烟所,达莱医生在宁波建立了戒烟所,其后各地陆续出现了戒烟所。1907年基督教第三次大会在上海举行,会议号召各级教会重视禁烟工作,并指出中英政府只图财政收入是禁烟难以取得实效的原因。
  各国传教士组织了禁烟联合会,会长是苏州传教士杜布斯。该会因为苏州,所以被称为苏州禁烟会。该会曾经在1906年5月征集到1333名传教士的签名,向中国皇帝呈文呼吁禁烟,由两江总督转呈给光绪皇帝。(刘晓春/文
近代福州西教士的禁烟活动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福州沦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鸦片大量入境。当时仅福州(今市区范围)就有大小鸦片馆300多家。福州至少有十分之四的男性吸食鸦片,甚至连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贫穷苦力都愿意节衣缩食,享受一下鸦片烟瘾。中国沿海城市烟毒泛滥之甚由此可见一斑。就是在中国烟毒泛滥成灾之时,西方传教士接踵来华,向中国人传播基督教。近代西教士发扬“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中国福州开展了系列医疗戒除鸦片瘾、社会禁毒宣传、干预鸦片贸易等鲜为人知的禁烟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西教士的禁毒舆论宣传活动
&&&&卢公明(Justin
Doolittle)是美国公理会第二批差往福州的传教士,在榕创办“榕城格致书院”和“文山女子中学”,也积极投身反对吸食鸦片的舆论活动。清咸丰三年(1853年)及清咸丰五年(1855年)卢公明用福州方言和普通话(文言文)先后两次重新编写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杜里时(Ira
Tracy)1835年在新加坡印发的《鸦片速戒文》,自发劝导福州民众戒除鸦片。卢氏强调吸食鸦片导致道德沦丧家庭贫穷,危害自身健康,甚至会遗传后代。卢公明在闽办学传教20多年,著有《卢公明日记》及《华人的社会生活(上下)》,其中有不少是卢公明劝戒福州当地民众吸食鸦片的描述。
&&&&清同治六年(1867年)3月,美以美会在福州创办《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教务杂志)》。次年5月杂志正式发行,由美以美会传教士保灵(Stephen
L.Baldwin)担任主编,1869年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担任该杂志副编。两位编辑明确的反鸦片立场,杂志几乎每年都刊登反鸦片文章,使福州《教务杂志》成为驻华西教士反鸦片的最重要宣传阵地。1869年1月《教务杂志》预备了一个题为《吸鸦片之害》的报告,让传教士在中国各大城市发表。所有投稿回应的医师传教士均认为:鸦片严重毒害华人,给中国带来贫穷、粮食减产等系列严重社会问题。驻华西教士在《教务杂志》从生理、病理和药物学的角度分析论证了鸦片烟毒给中国人带来普遍的灾难。《教务杂志》分发到福州清政府官员和读书人手中,同时也散发到西方国家,使西方教会群众了解鸦片对华人的毒害。西教士的禁毒宣传取得了国际舆论支持的效果。
&&&&二、教会对信徒的禁烟教育
&&&&近代传教士来华早期所吸收的信徒基本都是社会下层民众,甚至是几乎没有社会地位需要完全依靠教会供给的“吃教”者,也有些人是想混入教会的烟鬼。据《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第195页记载:“基督教圣公会日有第一个青年受洗入教,此人名叫郑保灵。同年7月9日,又有三人入教,但因吸鸦片被革除出会。”可见当时教会重视教会的纯洁,绝对不容许教会有一面承认圣洁信仰一面又吸食鸦片烟的假信徒存在。
&&&&清同治七年(1868年)10月7日,美以美会在福州举行年会第4日的会议专门针对鸦片问题进行探讨。会议内容有人陈述鸦片之害,亦有人提出禁止吸鸦片的各种方法,包括惩罚教会会友吸食鸦片的办法。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福州美以美年议会开始专门设立有“戒毒部”。年议会长期致力于宣传吸食鸦片的危害性和颁布各种条约等方式开始“戒毒”斗争。教会戒毒活动集中反映在年议会录“去毒报单”中。这在当时官方禁烟不力,百姓沉迷烟毒,尚无社团自发讨论禁烟的福州社会来看,具有非常先进的意义。
&&&&清同治十年(1871年)福州美以美会编印了一本福州方言圣诗集《宗主诗章》。其中第94首《戒鸦片诗》为谢锡恩牧师创作。诗曰:“一、一吸洋烟害匪轻,成人无望患丛生,箕裘玷尽家如洗,只剩残躯在世行。万事皆由一瘾空,徒于枕席弄香风,荣枯世故都不管,睡觉东窗日已红。二、往来烟友尽盘桓,只道黄金用不干,迷入此途皆落泊,死于市上有谁看?洋烟初吸不论钱,吸到无钱欲卖天,苦劝士农工贾辈,各宜回首勿流连。三、翩翩雅度读书家,何嗜洋烟味孔家,未得功名难立志,功名已得亦堪嗟。农夫而本业田园,鸦片缘何亦列前,失却三时升斗乏,妻儿饥饿有谁怜?四、百工技艺要精通,食得洋烟到处穷,枯槁形容艰制作,一生长坠吃亏中。商人重利古人云,只为身家夙夜勤,觅得蝇头些少好,何将此物火中焚!”教会把这一首毫无神学教义的《戒鸦片诗》编入每个信徒都要唱颂的圣诗集内,对教会乃至社会戒除鸦片工作的重视,也表明基督教“唱诗不忘救国”,对社会问题的关怀。
&&&&三、教会设立医疗机构戒除鸦片瘾
&&&&《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第195页记载,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英国圣公会医师传教士温敦(Wllliam
Welton)用福州话写作劝中国人丢弃鸦片。温敦在福州乌石山一面施医,一面传教。日至1856年9月温敦在福州办诊所期间,每年有近3千人就诊,其中尤以戒烟者居多,深为社会人士了解。温敦曾向英国国内两份杂志投稿,指出最拦阻中国人接受基督教福音的原因乃是鸦片贸易和一个挂名的基督教国家扯上了关系。他为自己的国家与鸦片贸易勾结一事而哀叹:“英国曾经为了解放她的奴隶而付出了二千英镑,却藉此不法的鸦片走私,每年收那六百万英镑,那是多可悲的事。”
&&&&另外,清光绪三年(1877年)基督教圣公会、美以美会、美部会联合在福州东门设戒烟社,编印戒烟歌谣提倡戒烟。此外教会还反对缠足、蓄婢、纳妾,反对溺、弃女婴,保护妇幼权益。清光绪四年(1878年)美部会在福州成立了近代中国民间第三个“反鸦会”。由医师传教士柯为梁(Dr.
Osgood)领导。至此,柯医生在福州已医治2000多名鸦片瘾患者。清光绪六年(1880年)8月由美部会惠亨通医生(Dr. Henry
T. Whitney)接替柯为梁医生担任福州反鸦片会负责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福州圣公会柴井医院首任院长宫维贤(G.
Wilkinson)在福州开设戒烟所,并请求当地官府禁止鸦片在该处出售,获得官府准许。
&&&&晚清至民国,在福州开办的著名基督教医院有:“圣教医院(1860年)”、“塔亭医院(1866年)”、“岭后妇孺医院(1891年)”、“北门柴井医院(1894年)”、“仓山马高爱医院(1900年)”、“罗星塔圣教医院(1901年)”,其他教会私人小规模医院诊所有如:苍霞洲私立灼祖医院(1926年)等。这些教会医院在近代为福州人民戒除鸦片瘾的工作方面都是有所贡献的。
&&&&禁毒工作既是国家内政问题,又是外交问题。西教士因其特殊的身份,不但在中国近代消除烟毒祸患、反对鸦片贸易、促进清政府禁烟决策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也在国际范围施展影响力,促成国际有识之士了解中国烟毒祸害情况,并以各种举措支持中国禁烟工作。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8月,驻华西传教士在禁烟联合会会长杜布斯医生带领下,向慈禧太后递交了由全国1333名西教士签名的请求禁烟上疏。清政府当即于次月颁发谕旨,宣布以10年为限禁绝鸦片。1907年4月福州的鸦片烟馆一律歇业。清宣统年间,万国禁烟总会会长丁义华来闽宣传禁烟。著名爱国人士黄乃裳先生于此时邀集闽中知名基督徒讨论协助当地政府肃清烟毒,并带动全省教会领袖上书英皇,请求禁绝鸦片输入中国,以全中英邦交。1907年12月,中英两国终于达成《禁烟协定》六条。1911年5月中英两国又达成《禁烟条约》十条,同意在中国禁烟确有成效时停止对华鸦片输入。中国由此开始了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禁烟运动。
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与鸦片陋俗的纠葛与分离评论推荐&&&&&&&&&&&&
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师,山东烟台
鸦片战争后的复杂局势使得中国人对传教士与鸦片陋俗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许多误解。早期来华传教士为了维护传教的根本利益,努力摆脱与鸦片陋俗的纠葛。传教士的言论与行动表明了他们对鸦片贸易与鸦片吸食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部分国人对传教士的看法,而且为此后传教士大规模开展和推动禁烟运动奠定了基础。
假如耶稣没有来到这世上
假如一千九百多年前,耶稣没有来到这世上,这世界将如何?让我们一起以客观、诚实的态度,回顾这段时期的人类历史,来看这世界因耶稣降生而带来的改变。
    [一]耶稣对人的尊严的贡献在古罗马时代,人的尊严不被重视,杀一个人好像杀一头牲畜,没有分别。当时有四种人最被贬抑:
    [1]
孩童:孩童是父亲的财产,可以由他任意处理。当时堕胎、杀婴非常普遍,一半的孩子活不到八岁。但是耶稣爱小孩,他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里的,正是这样的人」(路加福音18:16)。
    [2]
妇女:在古时妇女是丈夫的财产。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说:「妇女是介乎自由人与奴隶之间」。许多地方在丈夫过世后,妻子必须陪葬。但耶稣却尊重妇女,容许妇女成为跟随他的人。在中国近代,基督教创办女子学校,无形中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并且提倡天足,打破妇女缠足的社会枷锁。
    [3]
老人:从前,住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把老人放在冰块上,任凭他们流入海洋。目前「安乐死」背后的哲学也类似,认为不能做事的老人没有资格活在世上。美国前任科罗拉多州长Richard
Lam甚至说:「老人有义务去死,不要妨碍年轻一代的出路。」这是何等冷酷的话!这种思想认为,一个人的价值端视他对社会有无贡献。换句话说,人的价值是以物质来衡量。但耶稣却看生命胜于物质,他曾说:「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甚么益处呢?」(马可福音8:36)。
    [4]
奴隶:古罗马全人口的一半是奴隶,他们被当成商品买卖,命运全操在主人手中。但耶稣的使徒保罗,却带领一个逃家的奴隶信主,并且称他「不再是奴仆,乃是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兄弟」(腓利门书16)。十九世纪时,学者H.L.Hastings到斐济群岛去,发现那里每个人卖美金七元,母牛比人还值钱,因为生产力更高;甚至有人买人来吃。过了几年,他又去斐济,发现不能用钱买人了。原来,宣教士在岛上建立了一千两百间教会,当地人受到圣经教导,才知道人性的高贵。
    历史有许多事实,显明人的尊严因著福音而得到极大的提高。
耶稣对慈善事业的贡献。
    主耶稣讲过「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路加福音10:25-37),训勉我们向有需要的人发挥爱心,不计代价。他又以分开绵羊和山羊的比喻,告诉我们,神在末世的审判,是要赐福给那些照顾最小弟兄的人:「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25:40)。这几段经文成为基督教慈善机构的工作理念。
    学者研究发现,在基督教开展之前,罗马帝国没有慈善机构。罗马人轻视「怜悯」这种德性,认为这是灵魂的疾病。在佛罗里达州Ft,.Kabderdake有一个收容中心,叫作罗伦斯堂,纪念第三世纪的圣徒罗伦斯。当时罗马帝国逼迫基督徒,罗马官员命令罗伦斯把教会的财产全部带到政府前。当罗伦斯去见罗马官吏时,他所带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教会里最贫苦的、有残疾的、受迫害的人。罗马官吏一见之下,非常生气,就把他处死。
    中世纪时,法兰西斯立志效法耶稣,照顾贫穷的人。当他见到一个比他更穷的人时,就把衣服脱下,送给那人。他死的时候,真正是一无所有。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蕾莎修女,在印度加尔各答照顾穷人,四十年如一日。目前全世界五个最著名的慈善机构,都是基督教创办的。
    十九世纪末叶,基督教已经在中国积极从事慈善事业,例如,设感化院收容妓女,办戒烟所戒除鸦片烟瘾,设立不少孤儿院,至1914年已有三十七所。此外,还参与各种救灾活动。根据二十年代「华洋义赈会上海分会」调查,在上海的慈善团体有七十三个,其中大半是基督教所组织的。
    如果耶稣没有降世,这个世界必然更刻薄、无情。
耶稣对教育普及的贡献
    犹太人注重教育,旧约明训,要将神的话语「都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申命记6:6-9)。耶稣在「大使命」中也同样叮嘱门徒:「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马太福音28:20)。「人人教育」这口号是基督教首先提出,并且努力实行的。
    英国与美国早期著名的大学,都是基督徒创设的,目的不是训练学者,而是训练牧师。美国最早的123所大学,除了宾州大学之外,都是基督教的大学。二十世纪初期,在非基督教地区(例如中国、印度),识字的人只是全人口的0-22%,在天主教的地区,识字的人占40-60%,而在基督教地区则为94-99%。美国今天文盲增加,是因为在1837年HoraceMann推动设立公立学校,隐藏的目的是要把圣经教育从学校中删除。此后公立学校脱离基督教的影响,而文盲则不断增加,以至如今有四千万人是文盲,另外有三千万人是「功能性文盲」,几乎不识字。
    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也积极兴办教育。至1918年,已有初小5,276所,高小575所,中学233所,专上院校28所,师范院校156所,神学院31所,职业学校40所,并有13所全国著名的大学。
    耶稣基督对教育普及的贡献,是无法否认的。
耶稣对民主政治的贡献
    虽然我们无法直接引用圣经,说耶稣赞成民主政治,但圣经里的三个启示,却是民主的根基:
    [1]生命从神而来,所以人人平等;
    [2]人都受罪恶捆绑,因此不能赋予一个人太大的权力;
    [3]政府的权柄是神所给的,为要赏善罚恶。
    美国立国时的政治理念,建立在基督教的信仰上。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说:「我们不能期待,一个国家在除去宗教后,还能维持高度的道德水平。」第四任总统JamesMadison和第六任总统JohnAdams都指出,基督教是美国的基石;如果没有圣经,这世界就没有建设社会的最佳蓝图;唯有敬畏上帝,遵行圣经,理想的民主政治才能落实。
    在满清末年,由于基督教传教士的引进,不少知识份子对西方的民主政治有了认识,当时基督教创办的《万国公报》,成为政治改革者思想的主要来源。革命先烈中,有许多均是虔诚的基督徒。
耶稣对科技文明的贡献
    对独一创造之神的信仰,是近代科技文明的基础。圣经告诉我们三个促成科技发展的哲理:
    (1)宇宙是神创造的,不是无缘无故、从一团混乱中变成的。神设定了自然律,使万物皆按秩序运作,因此,科学家研究宇宙的律才有意义;否则科学研究就成了无意义的冒险。
    (2)从中世纪开始,神学上将神的启示区分为特殊启示与一般启示。前者是指神藉著圣经与耶稣道成肉身,对人类的启示;后者则是指神在自然界的启示。我们应该注重对造物主的认识,也要去研究受造之物。
    (3)人被罪恶捆绑,主观的意见很容易出错。物理、化学等定律,需要经过实验证明才是客观真理。
    神创造人类之时,即赋与我们管理一切受造物的使命(创世记1:28;2:15),这乃是人的「文化使命」。因此,人有研究自然的责任。在这基础上,自然科学才可能突飞猛进。很多人误以为,信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是互相矛盾的,其实这个论调完全不符事实。英国在1660年创立了伦敦皇家学院,目标就是要达成文化使命;当时的会员中大部份是基督徒。有人调查,从十七到十九世纪的著名科学家中,基督徒的比例高达92%。
    1833年,基督教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期刊,常介绍西方科技专论。1874年,第一所科技学校「格致书院」也是由宣教士创设。另外,中国近代科技的报刊中,最具历史性的要数1876年由宣教士主办的《格致汇论》。由此可见,基督教对于中国科技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耶稣对家庭巩固的贡献
    在耶稣未降生前,古代世界有许多道德腐败的事,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性」的泛滥,这往往成了整个文化衰败、灭亡的起点。旧约圣经的十诫中清楚命令:「不可奸淫」,而耶稣的教训更严格,他说:「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马太福音5:28)。对住在淫风盛行之哥林多城的信徒,保罗警告他们:「你们要逃避淫行。人所犯的无论什么罪,都在身子以外,惟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哥林多前书6:18)。
    《时代杂志》曾作过「性开放」的调查,结论为,真正得到性满足的,不是提倡解放性欲的人,而是虔诚爱主的基督徒。其实个中理由很简单。神造人有三个层次:生理、精神、及灵性的层次。如果夫妇二人都敬畏神,与神有和谐的关系,双方就能从灵性的合一,进而有精神、情感、心理的融洽,由此再进入身体的亲近,就能享受最美的结合。
这是神创造的目的与次序。把这次序颠倒的人,绝对无法享受神所设计,透过家庭赐给我们的快乐与满足。
&耶稣对经济繁荣的贡献
    有一次古巴领袖卡斯特罗不情愿地承认,他钦佩古巴的基督徒,因为他们勤奋工作,不会偷懒。当我们考察历史,就会发现「会计制度」和「自由企业」与基督教的发展不可分开。
&&&&&&圣经从一开始就注重劳动的价值,亚当受造后,神将他安置在伊甸园中,要他「修理看守」(创2:15)。十诫的最后一条保障人的财产权。耶稣身为木匠的儿子,亲自向世人示范了工作的价值。
    改教家加尔文反对中古时代对生产与财富的看法,提倡节制、谨慎、与殷勤工作,使得信仰基督教地区的经济快速地繁荣。有人统计过,十九世纪的一百年中,美国人平均薪水增加了十六倍之多。
耶稣对医药健康的贡献
    在古罗马时代,医院只为士兵等人而设,一般大众与贫民无处可去,很多病人甚至被逐出家门,孤单地等死。耶稣在地上工作时,不仅传道,也医治病人;他不仅关心人灵魂的需要,也关心人身体的疾病。许多人因著耶稣的榜样与爱心,开始产生关怀病人的行动。基督教传到之地,通常会设立医院、诊所,为许多落后地区的人,带来健康与盼望。
    在美国,最早的医院大多由基督徒所创办,如1751年设立的宾州医院,就是由许多贵格会人士捐助而来。著名的近代护士制度创始人南丁格尔,是从耶稣基督的榜样得到灵感。此外,红十字会是在十九世纪中叶,由一位基督徒Henry
Durnant创办,在战争中救治了无数的人。
    基督教传至中国后,在医疗方面亦有卓著的贡献。1838年,中国的第一个医药传道会成立。到1919年时,由教会办的医院共有273所。宣教士亦介绍了近代西方医疗的书籍,对于近代中国医疗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耶稣对道德提升的贡献
    这几个世纪的宣教努力,对于蛮荒地带之人行为的改变,有巨大的影响。十九世纪,有一位读者投书给《伦敦时报》;当时有一股反对宣教士的风潮,而这位旅行老手则挺身辩护说,每当到达一个边远的荒岛,他最盼望的就是,那里已经有宣教士去过。这位读者不是别人,乃是大名鼎鼎的达尔文。虽然他后来倡导的进化论,与创造论唱反调,但他仍承认基督教在提升道德上的奇妙功能。
    有位苏格兰宣教士Mary
Slssor,深入非洲最堕落、最野蛮的食人部落当中,靠著祈祷、爱心、与勇气,从收养被弃的双胞胎,破除以之为不详的迷信开始,逐渐被当地人接纳、尊重。后来一个个村落归向基督,放弃了杀婴、杀妻、杀奴、用毒等等可怕的习俗。随著福音的传播,这类见证在许多地方不断发生。
    从人类历史来看,基督教对于道德的提升,远超过其他一切力量。如果耶稣没有来,十诫的影响只停留在犹太人中;北欧人仍然是海盗;亚洲、非洲、美洲的野蛮民族,没有人敢去接触。林语堂在其名著《信仰之旅》中,曾这样说:「只有耶稣,没有别人,能带领我们这样直接地认识上帝,且进入在道德上、伦理上无可比拟的美好世界。」
    因著耶稣的降世为人,两千年来,人类历史有了极大的改变。以上所列这十点,为举世所公认。倘若耶稣没有来,这个世界会落在何等的黑暗中!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有多少基督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