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后金的八旗军恐怖战斗力铁骑战斗力那么强悍

& 明末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军队战斗力不行,军人地位太低 ...
性别男&UID347903&帖子7038&主题62&精华2&龙晶0 &龙威0 &积分17&阅读权限10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2&龙威0 &积分17&好友0&注册时间&
明末的原因,各种各样极其繁复,现在史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有天灾、财政、制度以多白银流入链断裂等因素以及诸因素集合衍生的多种新因素,军 ...但是明朝完蛋后天灾、制度、白银等问题还在啊,而清朝靠刀子捏的紧就又统治了几百年
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半。
性别男&UID367596&帖子3756&主题236&精华2&龙晶1 &龙威0 &积分16&阅读权限10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2&龙威0 &积分16&好友0&注册时间&
不然,李自成部战力和洪承畴部差不多是没错,但是比满清要差一截了。洪承畴部进攻围困祖大寿的四万清军,只能占上风而不能击败或者消灭, ...洪承畴部如果按照原计划的步步为营,和满清打的两败俱伤,还是有相当把握的。洪承畴刚开始掌控的不错,后面粮道被封,各个总兵就争先恐后的逃跑了。明军单位战斗力不如满清,就不能让满清形成局部优势,但这需要极强的局势掌控力和后勤支援等。李自成也是这样。
如果这样的共产党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挂着羊头卖狗肉,那么人民就要自发组织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坚决打倒假共产党!推翻其在中国的罪恶统治!并全部、干净、彻底地消灭一切附着在这个奸伪集团上的官僚买办汉奸势力!
性别男&UID631333&帖子1573&主题52&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2&阅读权限7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2&好友0&注册时间&
局中人不是马后炮,信息不对等啊。没亡国前谁能想到会那么严重?第二是就算有正确的决策也要考虑下层的执行能力啊。最后是你以为会亡国的因 ...说得真好!握爪,我现在正构思一明末文,如蒙不弃,请兄台在其中出场,因为我太想盗用你这番言论!
性别男&UID341618&帖子13055&主题247&精华0&龙晶3 &龙威0 &积分19&阅读权限100&好友9&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9&好友9&注册时间&
你这是现在的视角来看问题。
作为局中人,你能有如此的信息对称性?
当年也先在土木堡尽歼明军精锐,连皇帝都俘虏了,绕道前往京城,最后 ...土木堡真是神仙仗,也是军事史上的大奇迹了,倒不是说以少胜多的问题,而是明军是在本方军事堡垒群内被击败,真是搞笑至极。
不过也先童子可是赢了一场而已,偶然性比较大,后金在第一次入关前,就已经和明军打了N多场了,从萨尔浒开局,一路击败明军,最后占领大部分辽东领土,没有什么偶然之说了。
2万能打的明军,从哪里搞出两万能打的明军,天上掉嘛。明军能打的已经在辽东被歼灭过一轮多了。除开远在陕西的兵马,京师附近剩下最强的就是祖大寿部,满桂部了。
我问你,从什么地方再找比他们更强一大截,能和后金军媲美的强军了。如果老浙军和老白杆兵勉强算的话,他们已经损失在浑河了。大明兵力依然很多,但是可媲美后金军的强军没有,即便日后剿灭农民军战场上威名赫赫的曹文诏部,离后金的水平还是差一些。
那个时候后金满八旗是啥战力,拿中世纪二的游戏设定来说,人家就是等于顶级重兵重骑+三金星的满经验值+升级到当时的顶级装备级。&&
不说兵种和装备问题,光是经验值问题,明军就没办法解决,和后金打,打一次败一次,被歼灭和击溃一次,军队又要重建。找农民军刷经验值,最多给你刷到铜星和银星级别(曹文诏)吧。
至于卢象升,不错的人才,但是干农民军可以,干后金还不够的,不是他才能不够,是他麾下军队战力不够。
孙承宗,他的指挥水平比卢象升洪承畴差多了,修筑可笑的宁锦防线就不说了,在他主政时候,发动7000人马进攻后金一个牛录驻守的耀州,结果惨败。
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马世龙误信自后金逃归的“降虏生员”刘伯镪的话,派宁远中协副将鲁之甲为主将,参将李承先为前锋率领4个营(车炮营一、铁骑营一、水营二)7000战兵偷袭耀州,由于关宁军都是没上过战场的新兵,花了3天还没有搭好浮桥。后金当时在耀州有一个牛录的无甲旗丁和妇孺,还有有牛录额真屯布鲁的100战兵,得知明军消息后,屯布鲁和战兵连夜埋伏在官道两旁,等明军入夜到达时让城中妇孺举火敲锣打鼓,明军人马疲乏后,屯布鲁突然从两侧杀出,因为黑暗中不知敌人多少,大军在慌乱中崩溃了,先逃一步的骑兵为了防止敌人追击,竟然扒断了浮桥,导致了更大的伤亡。此战后金斩首四百级,包括鲁之甲与李承先,缴获铁甲700,战马600,史称“柳河之败”。战后马世龙被参劾,便称病离任。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大军入犯京畿,京城戒严,与孙承宗再度被起用,获赐尚方剑,总理诸路勤王大军。次年进左都督,加太子少保、荫本卫世千户。不久,再度“以病归”养宁夏。
/Book/1426223.aspx
性别男&UID631333&帖子1573&主题52&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2&阅读权限7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2&好友0&注册时间&
局中人不是马后炮,信息不对等啊。没亡国前谁能想到会那么严重?第二是就算有正确的决策也要考虑下层的执行能力啊。最后是你以为会亡国的因 ...说得真好!握爪,我现在正构思一明末文,如蒙不弃,请兄台在其中出场,因为我太想盗用你这番言论!
性别男&UID341618&帖子13055&主题247&精华0&龙晶3 &龙威0 &积分19&阅读权限100&好友9&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9&好友9&注册时间&
洪承畴部如果按照原计划的步步为营,和满清打的两败俱伤,还是有相当把握的。洪承畴刚开始掌控的不错,后面粮道被封,各个总兵就争先恐后 ...不可能赢的,原因不是洪承畴的想法不对,他的想法很对,野战干不过,就对耗呗。
可惜呢,大明的后勤支撑不住了,所以他要么前出决战,要么后退放弃救援祖大寿,不战而败做结束,保存实力。
/Book/1426223.aspx
性别男&UID367596&帖子3756&主题236&精华2&龙晶1 &龙威0 &积分16&阅读权限10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2&龙威0 &积分16&好友0&注册时间&
本帖最后由 happy-lonely 于
00:26 编辑
严格来说,李自成那个6万核心人马的战力,大致是和洪承畴部平均水平一个档次,但是可能还要略差一点,从他打吴三桂那么磨磨蹭蹭就能看出来 ...感觉你说的有道理,更贴近现实。
在考虑指挥难度和后勤难度下,确实李自成、洪承畴部队,和满清有明显差距
我考虑的是个理论上的实力,无视指挥难度和后勤难度下的军队实力,似乎没有太大现实意义。
但是,后来李定国的胜利,又如何解释?
性别男&UID341618&帖子13055&主题247&精华0&龙晶3 &龙威0 &积分19&阅读权限100&好友9&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9&好友9&注册时间&
洪承畴部如果按照原计划的步步为营,和满清打的两败俱伤,还是有相当把握的。洪承畴刚开始掌控的不错,后面粮道被封,各个总兵就争先恐后 ...说来说去,还是修筑宁锦防线惹的祸,本来大明财政就紧巴巴,结果费了那么多银子,修个这个破东西,十几万人马分散在锦州宁远和山海关,进攻无力。防守结果特么也无力,只能防速攻,不能防围城打援,真是无力吐槽中的无力吐槽。
这么多银子,拿来建立机动野战军多好,按照40两银子一个每年的家丁待遇标准,建个七八万二流强军,加上宣大关宁,在后金第一入关一股脑砸去过,好歹还有一拼之力。
同样是防守,直接防守山海关多好,一边山一边海,包围都没办法包围,按照锦州标准修筑,正面硬肛后金打死也打不下来的。每年年能省几百万两银子军饷和维护费用,还有一次性修筑费用上千万两。
孙承宗是东流清流误国的大典型,坑了他的学生皇帝也坑了汉族。
他不是坏人,算是传统的忠臣甚至贤臣,但是他不懂军事,但是自认为自己一个外行能行。
/Book/1426223.aspx
性别男&UID631333&帖子1573&主题52&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2&阅读权限7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2&好友0&注册时间&
但是明朝完蛋后天灾、制度、白银等问题还在啊,而清朝靠刀子捏的紧就又统治了几百年天灾、白银的确还在,但被天启骑士洗劫过的九州人祸简单多了,其他也大不一样了,比如八旗制度,这是武贵文贱啊,
四库全书阉割,文字狱洗脑割脑,
还有其他所有新开国的王朝都具备的一些东西,比如官僚腐败问题,最明显的,科举出来的还能那样东林党吗?
满清为了统治,不惜压制一切,东西方的差距就是这段时间拉大的。
到了中后期,诸运霉集,晚清甚至想带着整个中国走向万劫不复的绝路,
性别男&UID341618&帖子13055&主题247&精华0&龙晶3 &龙威0 &积分19&阅读权限100&好友9&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9&好友9&注册时间&
感觉你说的有道理,更贴近现实。
在考虑指挥难度和后勤难度下,确实李自成、洪承畴部队,和满清有明显差距李自成部要是全军转进到南方,偶尔打个李定国类似胜仗很正常嘛,骑兵优势削弱了。
他要一开始别发昏,不要北方,而是打下南方,以他的军力,防守住襄阳淮河一线,比较有把握的。骑兵优势削弱,后勤和水师优势单方面压倒性。
那就可能出现第二次宋金南北对峙。
/Book/1426223.aspx
性别男&UID367596&帖子3756&主题236&精华2&龙晶1 &龙威0 &积分16&阅读权限10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2&龙威0 &积分16&好友0&注册时间&
本帖最后由 happy-lonely 于
00:42 编辑
说来说去,还是修筑宁锦防线惹的祸,本来大明财政就紧巴巴,结果费了那么多银子,修个这个破东西,十几万人马分散在锦州宁远和山海关,进 ...不修宁锦防线,直接退到山海关,那丢图失地的责任谁背?而且从距离上看防线缩短了,理论上更容易被击穿了。并且满清不一定死啃山海关啊,就像崇祯二年从蒙古这边入侵也可以,反正林丹汗也跑路了。
把银子去修防线,起码能看到实物。
用银子养兵,养谁的兵,如果确定用来养兵了?很可能银子花了,屁用没管。朝廷更难控制。
退到山海关建立防线是王在晋的观点吧,后来被孙承宗推翻了吧
性别男&UID341618&帖子13055&主题247&精华0&龙晶3 &龙威0 &积分19&阅读权限100&好友9&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9&好友9&注册时间&
感觉你说的有道理,更贴近现实。
在考虑指挥难度和后勤难度下,确实李自成、洪承畴部队,和满清有明显差距古典时代,位于主粮仓附近或者水运有效范围内,可维持最佳的指挥和后勤规模,为一个10万人左右的野战军团,其实10万战兵指挥起来是比较吃力的,不是优秀将领未必能玩的转。明末就是老奴,黄太吉,洪承畴三个应该可以做到。
不在主粮仓附近或者水运有效范围内,一般最佳的指挥和后勤规模为战兵五万人左右一个野战军团,中上级别将领就可以比较从容指挥。明清两边都有不少人可以胜任。
/Book/1426223.aspx
性别男&UID367596&帖子3756&主题236&精华2&龙晶1 &龙威0 &积分16&阅读权限10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2&龙威0 &积分16&好友0&注册时间&
李自成部要是全军转进到南方,偶尔打个李定国类似胜仗很正常嘛,骑兵优势削弱了。
他要一开始别发昏,不要北方,而是打下南方,以他的军力 ...满清、大顺、南明三国对峙。想想就很有趣啊
如果这样的共产党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挂着羊头卖狗肉,那么人民就要自发组织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坚决打倒假共产党!推翻其在中国的罪恶统治!并全部、干净、彻底地消灭一切附着在这个奸伪集团上的官僚买办汉奸势力!
性别男&UID341618&帖子13055&主题247&精华0&龙晶3 &龙威0 &积分19&阅读权限100&好友9&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9&好友9&注册时间&
不修宁锦防线,直接退到山海关,那丢图失地的责任谁背?而且从距离上看防线缩短了,理论上更容易被击穿了。并且满清不一定死啃山海关啊,就 ...击穿个鬼啊,左山右海,就是一个多层的单面城墙,简单理解,就是把锦州城防挪到山海关摊开的威力加强版。
扔上两三万人马加部分民夫,以后金1641年前的炮兵实力,打死也打不下来的。&&守军,就让关宁铁骑的老大祖大寿带兵就守好了,防守山海关,就不用让他当食人魔了,这个地方不比大凌河和锦州,无法围困,海路陆地粮草火药军械供应不绝,饿不着他。
/Book/1426223.aspx
性别男&UID367596&帖子3756&主题236&精华2&龙晶1 &龙威0 &积分16&阅读权限10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2&龙威0 &积分16&好友0&注册时间&
不可能赢的,原因不是洪承畴的想法不对,他的想法很对,野战干不过,就对耗呗。
可惜呢,大明的后勤支撑不住了,所以他要么前出决战,要么 ...如果明朝后勤撑得住,洪承畴部就有了和满清两败俱伤的实力,皇太极和多尔衮不想两败俱伤,就只能退去了。
但这样用明朝的倾国之力,铸就了洪承畴的威望。对皇帝和朝廷来说不一定愿意。
如果这样的共产党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挂着羊头卖狗肉,那么人民就要自发组织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坚决打倒假共产党!推翻其在中国的罪恶统治!并全部、干净、彻底地消灭一切附着在这个奸伪集团上的官僚买办汉奸势力!
性别男&UID341618&帖子13055&主题247&精华0&龙晶3 &龙威0 &积分19&阅读权限100&好友9&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9&好友9&注册时间&
满清、大顺、南明三国对峙。想想就很有趣啊南明守不住的,渣军队配渣文官,卵用没有。
大顺守长江中下游南方四省(小号南宋),大西占西南三省,南明最多让他们去两广福建苟延残喘。
/Book/1426223.aspx
性别男&UID631333&帖子1573&主题52&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2&阅读权限7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2&好友0&注册时间&
本帖最后由 从来涂鸦 于
01:02 编辑
你这不还是上帝视角嘛!
另外,你总说战力战力,战力从何而来?
如果杨镐手下有六个,哦是一个奥特曼,萨尔浒在史书中占不到一行文字。
战力来源于组织、训练、将领、兵员等方面。
而这些方面又来于军制、军费等方面…最后直至社会制度、文化、时候等方面,无论怎么看,军队战力都是大明这棵烂树上的其中一个果子。而不是什么〃归根结底”,
这样的问题视而不见,倒果为因,或许你是故意标新立异,以让反驳人数更多为帖子增加人气,但这样真的有意思?耽搁我子时来回帖。哈哈,历史喜好真要不得,耽搁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拿这时间去挣钱多好,睡了,睡了
性别男&UID341618&帖子13055&主题247&精华0&龙晶3 &龙威0 &积分19&阅读权限100&好友9&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9&好友9&注册时间&
如果明朝后勤撑得住,洪承畴部就有了和满清两败俱伤的实力,皇太极和多尔衮不想两败俱伤,就只能退去了。
但这样用明朝的倾国之力,铸就了 ...没有两败俱伤的实力,只是能靠防守拖的满清后勤吃不消退走。
你要注意一点,洪承畴是在本方内线和满清对峙的,满清可是外线主动攻击一方,而且还一边围着锦州的祖大寿呢。双方的强弱是不用多说的,清强明弱。
再说的清楚一点,只要清军没有重大N……失误,洪承畴不可能击败清军,他的最优结果就是逼退清军,解掉锦州祖大寿之困,恢复到战前格局。
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卵用,早死晚死的区别罢了。和蒙古和南宋的情况完全一样,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Book/1426223.aspx
性别男&UID341618&帖子13055&主题247&精华0&龙晶3 &龙威0 &积分19&阅读权限100&好友9&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9&好友9&注册时间&
你这不还是上帝视角嘛!
另外,你总说战力战力,战力从何而来?
如果杨镐手下有六个,哦是一个奥特曼,萨尔浒在史书中占不到一行文字。然也,你的说法就是我的意思。
我的主题里不是说了,军人地位太低嘛,这是就是最本质的根源。&&有的人老是认为主要原因是内斗,腐败,将领水平,财政,鼠疫,小冰河,这其实都是军盲。&&除了财政和小冰河有点道理外,其他原因都是扯淡和无足轻重的。
我就问你一个问题,假设大明实行的是类似满清的体制,平民-军官-皇帝。& &
军官在军中是将领,退役在地方是士绅,在朝是官员。一句话,一切权力和利益归军官和军人(近卫军和野战军)。好吧,其实这个就是战国时代的日本和西方普鲁士的社会体制。
所谓地位,可不是光光快要亡国时候,多给军人一点银子+一个空头爵位。
/Book/1426223.aspx
性别男&UID367596&帖子3756&主题236&精华2&龙晶1 &龙威0 &积分16&阅读权限10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2&龙威0 &积分16&好友0&注册时间&
本帖最后由 happy-lonely 于
01:07 编辑
击穿个鬼啊,左山右海,就是一个多层的单面城墙,简单理解,就是把锦州城防挪到山海关摊开的威力加强版。
扔上两三万人马加部分民夫,以后 ...修宁锦防线时,明朝是想要雄心勃勃想收复失地的,宁锦防线和毛文龙的东江镇互为配合。
结果根本配合不起来,再后来毛文龙被杀,东江镇散了,这时候宁锦防线已经弄了多年了,很难轻易放弃
Powered by后金最彪悍的八旗骑兵所向无敌,却败给明朝的这两支地方军
历史百家争鸣
他的这些举动自然都在努尔哈赤的掌握之中,一直将《三国演义》作为自己打仗枕边书和教材的努尔哈赤早就对重镇沈阳垂涎不已,事实上混入沈阳城中的蒙古人中正有他安排的内应。看到这位新任辽东经略如此“上道”,努尔哈赤决定再送他一份“大礼”。▲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日—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皇帝公元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五万八旗铁骑兵临沈阳城下,用兵老到的他并不急于攻城,而是在城东七里河的北岸筑造木城屯驻。此时的沈阳城堪称一等一的防守严密的军事重镇,史书载“城颇坚,城外浚壕,伐木为栅,埋伏火炮”。城外挖有与人身相等的陷阱十道,井底密插尖木桩,陷阱之后挖有四道大壕,尖桩密布,又树立大栅栏,沿内壕排列楯车,每车安放大炮二门小炮四门,两车之间又置大炮五门。沈阳城内由总兵官贺世贤、尤世功两人驻守,各有士卒一万多人。经过和麾下众将领商议,努尔哈赤决定实施诱敌之计,发挥己方善于野战的优势,三月十二日,他先派数十名侦骑“隔壕侦探”,遭到了总兵尤世功家丁的追击,战死四人。勇猛少谋的另一位总兵贺世贤故而开始轻视后金军的战力,他改变了“依城固守”的方针,“决意出战”。为了进一步麻痹他,第二日,努尔哈赤又遣少数老弱士兵前往城下挑衅,饮酒大醉的贺世贤勃然大怒,他立刻率一千多名家丁出城迎战,临行前对城中其他将领夸口道,要“尽敌而反”。甫一交手,金兵“依计诈败”,被蒙在鼓里的贺世贤率人猛追,“乘锐轻进”。明军很快进入敌人的包围圈,后金“精骑四合”,将明军重重包围,一番厮杀后,明军大败。贺世贤再也没了先前的豪情万丈,他为自己的草率和轻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本人“身中四矢”,率残部且战且走,退至沈阳城下,不过吊桥绳索被努尔哈赤数月前派往城中诈降的蒙古、女真人砍断,故而无法入城。尾随而至的八旗骑兵大队人马追至,乘势击杀了贺世贤及来援的尤世功,在细作的配合下,攻入了群龙无首的沈阳城内,这座固若金汤的军事重镇宣告失守。第7部:大结局 第七章 杀人
  第七章 杀人
  在明朝,杀一个人很难吗?
  答案是不难,拍黑砖、打闷棍、路上遇到劫道的,手脚利落的,也就一根烟功夫。
  但要合法地杀掉一个人,很难。
  因为大明是法制社会,彻头彻尾的法制社会。
  这绝不是开玩笑,只要熟读以下攻略,就算你在明朝犯了死罪,要想不死,也是可能的。
  比如你在明朝犯了法(杀了人),就要定罪,运气要是不好,定了个死罪,就要杀头。
  但暂时别慌,只要你没干造反之类的特种行当,不会马上被推出去杀掉,一般都是秋后处决。
  有人会问,秋后处决不一样是处决吗?不过是多活两天而已。
  确实是多活了,但只要你方式得当,就不只是多活两天,事实上,据记载,最高记录是二十多年。
  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是因为要处决一个人,必须经过复核,而在明朝,复核的人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最高法院大理寺,甚至不是刑部部长。
  唯一拥有复核权的人,是皇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你在哪里犯罪,市区、县城乃至边远山区,无论你犯的是什么罪,杀人、放火或是砸人家窗户,且无论你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还是王侯将相,只要你犯了死罪,除特殊情况外,都得层层报批,县城报省城,省城报刑部,刑部报皇帝,皇帝批准,才能把你干掉。
  自古以来,人命关天。
  批准的方式是打勾,每年刑部的官员,会把判刑定罪的人写成名单,让皇帝去勾,勾一个杀一个。
  但问题是,如果你的名字在名单上,无非也就让皇帝大人受累勾一笔,秋后就拉出去砍了,怎么可能活二十多年不死呢?
  不死攻略一:
  死缓二十多年的奇迹,起源于皇帝大人的某种独特习惯,要知道,皇帝大人在勾人的时候,并不是全勾,每张纸上,他只勾一部分,经常会留几个。
  此即所谓君临天下,慈悲为怀,皇帝大人是神龙转世,犯不着跟你们平头百姓计较,少杀几个没关系。
  但要把你的性命寄托在皇帝大人打勾上,实在太悬,万一那天他心情欠佳,全勾了,你也没辙。
  所以要保证活下来,我们必须另想办法。
  不死攻略二:
  相对而言,攻略二的生存机率要高得多,当然,成本也高得多。
  攻略二同样起源于皇帝大人的某种习惯——日理万机。
  要打通攻略二,靠运气是没戏的,你必须买通一个人,但这个人不是地方官员(能买通早就买了),也不是刑部(人太多,你买不起),更加不是皇帝(你试试看)。
  而是太监。
  皇帝大人从来不清理办公桌,也不整理公文的,每次死刑名单送上来,都是往桌上一放,打完勾再换一张,毕竟我国幅员辽阔,犯罪分子一点不缺,动不动几十张勾决名单,今天勾不完,放在桌上等着明天批。
  但是皇帝们绝不会想到,明天勾的那张名单,并不是今天眼前的这张。
  玄机就在这里,既然皇帝只管打勾,名字太多,又记不住,索性就把下面名单挪到上面去,让没出钱的难兄难弟们先死,等过段时间,看着关系户的那张名单又上来了,就再往下放,周而复始,皇帝不批,就不能杀,就在牢里住着,反正管吃管住,每年全家人进牢过个年,吃顿团圆饭,不亦乐乎。
  而能干这件事的,只有皇帝身边的太监,而且这事没啥风险,也就是把公文换个位置,又没拿走,皇帝发现也没话说。
  但这件事也不容易,因为能翻皇帝公文的,大都是司礼监,能混到司礼监的,都不是凡人,很难攀上关系,且收费也很贵,就算买通了,万一哪天他忘了,或是下去了,该杀还是得杀。
  无论费多大功夫,能保住命,还是值得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攻略不适用于某些特殊人物,比如崇祯,工作干劲极大,喜欢打勾,一勾全勾完,且记性极好,又比较讨厌太监,遇到这种皇帝,就别再指望了。
  综上所述,在明代,要干掉一个人,是很难的。
  之所以说这么多,得出这个结论,只是要告诉你,袁崇焕的行为,有多么严重。
  杀个老百姓,都要皇帝复核,握有重兵,关系国家安危的一品武官毛文龙,就这么被袁崇焕杀了,连个报告都没有。
  仅此一条,即可处死袁崇焕。
  更重要的是,此时已有传言,说袁崇焕杀死毛文龙,是与皇太极配合投敌,因为他做了皇太极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这种说法是比较扯的,整个辽东都在袁崇焕的手中,他要投敌,打开关宁防线就行,毛文龙只能在岛上看着。
  事情闹到这步,只能说他实在太有个性了。
  在朝廷里,太有个性的人注定是混不长的。
  但袁崇焕做梦也没想到,他等来的,却是一份嘉奖。
  崇祯二年(1629)六月十八日,崇祯下令,痛斥毛文龙专横跋扈,目无军法,称赞袁崇焕处理及时,没有防卫过当,加以奖励。
  这份旨意说明了崇祯对袁崇焕的完全推崇和信任,以及对毛文龙的完全唾弃。
  他是这样说的,不是这样想的。
  按照史料的说法,听说此事后,崇祯“惊惶不已”。
  惊惶是肯定的,好不容易找了个人收拾残局,结果这人一上来,啥都没整,就先干掉了帮自己撑了八年的毛总兵,脑袋进水了不成?
  但崇祯同志不愧为政治家,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装了孙子:人你杀了,就是骂你,他也活不了,索性骂他几句,说他死得该再吐上几口唾沫,没问题。
  袁崇焕非常高兴,杀人还杀出好了,很是欢欣鼓舞了几天,但他并不清楚,他可以越权,可以妄为,却必须满足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的名字,叫做办事。
  要当督师,可以,要取消巡抚,可以,辽东你说了算,可以,杀掉毛文龙,也可以,但前提条件是,你得办事,五年平辽,只要平了,什么都好办,平不了嘛,就办你。
  袁崇焕很清楚这点,但毕竟还有五年,鬼知道五年后什么样,慢慢来。
  但两个月后,一个人的一次举动,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顺便说一句,这人不是故意的。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准备进攻。
  虽然之前曾被袁崇焕暴打一顿,狼狈而归,但现实是严峻的,上次抢回来的东西,都用得差不多,又没有再生产能力,不抢不行啊。
  可问题是,关宁防线实在太硬,连他爹算在内,都去了两次了,连块砖头都没能敲回来。
  皇太极进攻的消息,袁崇焕听到过风声,一点不慌。
  北京,背靠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通往辽东的唯一大道就是山海关,把这道口子一堵,鬼都进不来,所以袁崇焕很安心。
  关卡是死的,人是活的。
  冥思苦想的皇太极终于想出了通过关宁防线的唯一方法——不通过关宁防线。
  中国这么大,不一定非要从辽东去,飞不了,却可以绕路。
  辽东没法走,那就绕吧,绕到蒙古,从那儿进去,没辙了吧。
  就这样,皇太极率十万军队(包括蒙古部落),发动了这次决定袁崇焕命运的进攻。
  这是一次载入军事史册的突袭,皇太极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率军以不怕跑路的精神,跑了半个多月,从辽东跑到辽西,再到蒙古。
  蒙古边界没有坚城,没有大炮,皇太极十分轻松地跨过长城,在地图上画个半圆后,于十月底到达明朝重镇遵化。
  遵化位于北京西北面,距离仅两百多公里,一旦失守,北京将无险可守。
  袁崇焕终于清醒了,但大错已经酿成,当务之急,是派人挡住皇太极。
  估计是欺负皇太极上了瘾,袁崇焕没有亲自上阵,他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赵率教。
  皇太极同志带了十万人,全部家当,以极为认真的态度来抢东西,竟然只派个手下,率这么点人(估计不到一万)来挡,太瞧不起人了。
  赵率教不愧名将之名,得令后率军连赶三天三夜,于十一月三日到达遵化,很不容易。
  十一月四日,出去打了一仗,死了。
  对于赵率教的死,许多史料上说,他是被冷箭射死,部下由于失去指挥,导致崩溃,全军覆没。
  但我认为赵率教死不死,不是概率问题,是个时间问题,就那么点人,要对抗十万大军,就算手下全变成赵率教,估计也挡不住。
  赵率教阵亡,十一月五日,遵化失陷。
  占领遵化后,后金军按照惯例,火光冲天,鬼哭狼嚎,再讲一下,不知是为了留个纪念,还是觉得风水好,清军入关后,把遵化当成了清朝皇帝的坟地,包括所谓“千古一帝”的康熙、乾隆以及“名垂青史”的慈禧太后,都埋在这里。
  几具有名的尸体躺在无数具无名的尸体上,所谓之霸业,如此而已。
  最后说几句,到了民国时期,土匪出身的孙殿英又跑到遵化,挖了清朝的祖坟,据说把乾隆、慈禧等一干伟大人物的尸体乱踩一通,着实是死不瞑目。当然,由于此事干得不地道,除个别人(冯玉祥)
  说他是革命行为外,大家都骂,又当然,骂归骂,从坟里掏出来的宝贝,什么乾隆的宝剑,慈禧的玉枕头(据说是蒋介石拿了),还是收归收。
  几百年折腾来,折腾去,也就那么回事。
  但遵化怎么样,对当时的袁崇焕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十一月五日,得知消息的袁督师明白,必须出马了。随即亲率大军,前去迎战皇太极。
  十一月十日,当他到达京城近郊,刚松口气的时候,却得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原任兵部尚书王洽被捕了,而接替的他的人,是孙承宗。
  王洽刚上任不久就下台,实在是运气太差,突然遇上这么一出,打也打不过,守也守不住,只好撤职,一般说来,老板开除员工,也就罢了,但崇祯老板比较牛,撤职之后又把他给砍了。
  关键时刻,崇祯决定,请孙承宗出马,任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
  在这场史称“己巳之变”的战争中,这是崇祯做出的最英明,也是唯一英明的决定。
  此时的袁崇焕已经到达遵化附近的蓟州,等待着皇太极的到来,因为根据后金军之前的动向看,这里将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这是个错误的判断。
  皇太极绕开蓟州,继续朝京城挺进。
  情况万分紧急,因为从种种迹象看,他的最终目的就是京城。
  但袁崇焕不这么看,他始终认为,皇太极就是个抢劫的,兜圈子也好,绕路也罢,抢一把就走,京城并无危险。
  其实孙承宗也这样认为,但毕竟是十万人的抢劫团伙,所以他立即下令,袁崇焕应立即率部,赶到京郊昌平、三河一带布防,阻击皇太极。
  到此为止,事情都很正常。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很不正常。
  袁崇焕知道了孙承宗的部署,却并未执行,当年的学生,今天的袁督师,已无需服从老师的意见。
  他召集军队,开始了一种极为诡异的行动方式。
  十一月十一日,袁崇焕率军对皇太极发动追击,说错了,是只追不击。
  皇太极绕过蓟州,开始北京近郊旅游,三河、香河、顺义一路过去,所到之处都抢劫留念。袁崇焕一直跟着他,抢到哪里就跟到哪里。
  就这样,袁崇焕几万人,皇太极十万人,共十多万人在北京周围转悠,从十一日到十五日,五天一仗没打。
  袁崇焕在这五天里的表现,是有争议的,争议了几百年,到今天都没消停。
  争议的核心只有一个:他到底想干什么?
  大敌当前,既不全力进攻,也不部署防守,为什么?
  当时人民群众的看法比较一致:袁崇焕是叛徒。
  不攻也不守,跟着人家兜圈子,不是叛徒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皇太极在这五天里没闲着,四处抢劫,抢了又没人做主,郊区居民异常愤怒,都骂袁崇焕。
  朝廷的许多高级官员也很愤怒,也骂袁崇焕,因为他们也被抢了(北京城市土地紧张,园林别墅都在郊区)
  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叛徒的名头算是背定了。
  所以每当翻阅这段史料时,我总会寻找一样东西——动机。
  叛徒是不对的,要叛变不用等到今天,他手下的关宁军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将领全都是他的人,只要学习吴三桂同志,把关一交,事情就算结了。
  失误也不对,凭他的智商和水平,跟着敌人兜圈之类的蠢事,也还干不出来。
  所以我很费解,费解他的举动为何如此奇怪,直到我想起了三年前他对熊廷弼说过的四个字,才终于恍然大悟。
  “主守,后战”
  致命漏洞
  袁崇焕很清楚,以战斗力而言,如果与后金军野战,就算是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只能略占上风,要想彻底击败皇太极,必须用老方法:凭坚城,用大炮。
  而这里,唯一的坚城,就是北京。
  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必须故意示弱,引诱皇太极前往北京,然后以京城为依托,发动反击。
  鉴于袁崇焕同志已经死了,也没时间告诉我他的想法,但事情的发展印证了这一切。
  十一月十六日,当皇太极终于掉头,冲向北京时,袁崇焕当即下令,向北京进发。
  袁崇焕坚信,到达京城之时,即是胜利到来之日。
  但事实上,命令下发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注定。
  因为在计划中,他忽视了一个十分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漏洞。
  一直以来,袁崇焕的固定战法都是坚守城池,杀伤敌军,待敌疲惫再奋勇出击,从宁远到锦州,屡试不爽。
  所以这次也一样,将敌军引至城下,诱其攻坚,待其受挫后,全力进攻,可获全胜。
  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计划,大明最伟大的战略家,城里的孙承宗先生竟然没想到。
  孙承宗想到了。
  他坚持在北京外围迎敌,不想诱敌深入,不想大获全胜,并不是他愚蠢,而是因为他不但知道袁崇焕的计划,还知道这个计划的致命漏洞。这个漏洞,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这里是北京。
  无论理论还是实战,这个计划都无懈可击,之前宁远的胜利已经证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这一次,它注定会失败,因为这里是北京。
  宁远也好,锦州也罢,都是小城市,里面当兵的比老百姓还多,且位居前线,都是袁督师说了算,让守就守,让撤就撤,不用讨论,不用测评。
  但在京城里,说话算数的人只有一个,且绝不会是袁崇焕。
  袁督师这辈子什么都懂,就是不懂政治,皇上坐在京城里,看着敌军跑来跑去,就在眼皮子底下转悠,觉都睡不好,把你叫来护驾,结果你也跑来跑去,就是不动手,把皇帝当猴耍,现在连招呼也没打,就突然冲到北京城下,到底想干什么?!
  洞悉这一切的人,只有孙承宗。
  所以谦虚的老师设置了那个无比保守,却也是唯一可行的计划。
  然而骄傲的学生拒绝了这个计划,他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老师。
  就在袁崇焕率军到达北京的那一天,孙承宗派出了使者。
  这位使者前往袁崇焕的军营,只说了一段话:皇上十分赏识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诚,但是你杀掉了毛文龙,现在又把军队驻扎在城外,很多人都怀疑你,希望你尽力为国效力,若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在史料上,这段话是使者说的,但很明显,这是一个老师,对他学生的最后告诫。
  孙承宗的判断一如既往,很准。
  袁崇焕到北京的那一天,是十一月十七日,很巧,他刚到不久,另一个人就到了——皇太极。
  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我曾查过当时的布阵方位,皇太极的军队在北城,而袁崇焕在南城的广渠门,虽说比较远,但你刚来,人家就到,实在太像带路的,要人民群众不怀疑你,实在很难。
  更重要的是,明朝有规定,边防军队,未经皇帝允许,不得驻扎于北京城下。但袁崇焕同志实在很有想法,谁都没请示,就到了南城。
  到这份上,如果还不怀疑袁崇焕,就不算正常了。
  京城里大多数人很正常,所以上到朝廷,下到卖菜的,全都认定,袁崇焕有问题。
  唯一不正常的,是崇祯。
  他没有骂袁崇焕,只是下令袁崇焕进城,他要亲自召见。
  召见的地点是平台,一年前,袁崇焕在这里,得到了一切。现在,他将在这里,失去一切。
  其实袁崇焕本人是有思想准备的,一年过去,寸土未复不说,还让皇太极打到了城下,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皇帝召见,大事不妙。
  如果是叛徒,是不会去的,然而他不是叛徒,所以他去了。
  跟他一起进去的,还有三个人,分别是总兵满桂、黑云龙、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而满桂跟袁崇焕有矛盾,黑云龙是他的部下。
  此前我曾一度纳闷,见袁崇焕,为什么要拉这三个人进去,后来才明白,其中大有奥妙。
  袁崇焕的政治感觉相当好,预感今天要挨整,所以进去时脱掉了官服,穿着布衣,戴黑帽子以示低调。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
  崇祯没有发火,没有训斥,只是做了一个动作:
  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到了袁崇焕的身上。
  袁督师目瞪口呆。
  一年多啥也没干,敌人都打到城下了,竟然还这么客气,实在太够意思了。
  在以往众多的史料中,对崇祯同志都有个统一的评价:急躁。
  然而这件事情充分证明,崇祯,是一个成熟、卓越的政治家。
  一年前开会,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看谁顺眼就提谁(比如祖大寿),看谁不顺眼就换谁(比如满桂),无所谓,只要把活干好。
  一年了,寸土未复,干掉了牵制后金的毛文龙,皇太极来了,也不玩命打,跟他在城边兜圈子,严重违反治安规定,擅自带兵进驻城下,还是那句话,你到底想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正常人,就要解决袁崇焕了。
  崇祯不是正常人,他是皇帝,一个有着非凡忍耐力,和政治判断的皇帝。
  以他的脾气,换在以往,早就把袁崇焕给剁了,现在情况紧急,必须装孙子。
  所以自打袁崇焕进来,他一直都很客气,除了脱衣服,就是说好话,你如何辛苦,如何忠心,我如何高兴等。
  其实千言万语就一句话:你的工作干得很不好,我很不高兴,但是现在不能收拾你。
  到这个份上,还能如此克制,实在难得,如果要给崇祯同志的表现打分的话,应该是十分。
  而袁崇焕同志之后的表现,应该是负分。
  说的事情没有做到,做的事情不应该做,又让皇帝大人吃那么多苦头,却得到了这样的嘉奖,袁崇焕受宠若惊。
  所谓受宠若惊,是受宠后自己吃惊,他接下来的举动,却让别人吃惊。
  在感谢皇帝大人的恩典后,袁崇焕开始了一场让无数人匪夷所思许多年的演说:
  他首先描述了敌情,按照他的说法,敌军异常强大,且倾尽全力,准备拿下北京,把皇帝陛下赶出去,连继位的日子都定好了,很难抵挡。
  这段话是彻头彻尾的胡说,且是故意的胡说,皇帝大人不懂业务,或许还会乱想,袁崇焕是专业人士,明知皇太极是穷的没办法,才来抢一把的,抢完了人家即回去了,竟然还要蒙领导,实在太不像话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
  袁崇焕的这一表现,被当时以及后来的许多人认定,他是跟皇太极勾结的叛徒。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太可能的,所谓勾结,总得有个理由,换句话说,有个价钱,但问题是,当年皇太极同志,可是很穷的。
  要知道,皇太极之所以来抢,是因为家里没钱,没钱,怎么跟人勾结呢?
  虽说此前也有李永芳、范文程之类的人前去投奔,但事实上,也都并非什么大人物,比如李永芳,只是个地区总兵,而且就这么个小人物,努尔哈赤同志都送了一个孙女,一个驸马的(额驸)头衔,还有无数金银财宝,才算把他套住。
  范文程更不用说,大明混不下去,到后金混饭吃的,只是一个举人而已,皇太极都给个大学士,让他当主力参谋。
  李永芳投降的时候,是地区副总兵,四品武官,努尔哈赤就搭进去一个孙女,按照这个标准,如果要买通明代最大地方官,总管辽东、天津、登州、莱州、蓟州五个巡抚的袁崇焕,估计他就算把女儿、孙女全部打包送过去,估计也是白搭。
  至于分地盘,就更不用说了,皇太极手里的地方,也就那么大,要分都拿不出手,谁跟你干?
  当然,如果你非要较真,说他们俩一见如故,不要钱和地盘,老子也豁出去跟你干,我也没办法。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只要袁崇焕智商正常,是不会当叛徒的。
  他糊弄皇帝的唯一原因,是两个字——心虚。
  没法不心虚,跟皇帝吹了牛,说五年平辽,不到一年,人家就带兵来平你了,之前干掉了毛总兵,在北京城下又跟人兜圈,不经许可冲到城下,这事干得实在太糙。
  不把敌人说得狠点,不把任务描述得艰巨点,怎么混过去?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糊弄,就糊弄过了。
  皇帝当场傻眼不说,大臣们都吓得不行,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舌头伸了出来,半天都没收回去。
  客观地讲,袁督师干了一件相当缺德的事,但精彩的表演还没完,等大家惊讶完后,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始终认为,这句话让他最终送了命。
  “我的士兵连日征战,希望能够进城修整。”
  没救了。
  在明朝,边防军队未经许可进驻城下,基本就算造反,竟然还要兵马入城休息,实在太嚣张了。
  当然,这个要求是有前科的,之前不久,满桂在城外与后金军大战,中途曾经进入德胜门瓮城休息,按袁崇焕的想法,他的地位比满桂高,满桂能进瓮城,他也能进。
  举动如此可疑,大家本来就猜忌你,还要带兵入城,辽东人参吃多了。
  所以崇祯立即做出了答复:不行。
  袁督师倒也不依不饶:那我自己进城。
  答复:不行。
  会议就此结束。
  这一天是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三日,根据种种迹象显示,崇祯判定,袁崇焕不可再用。
  但除掉此人,还需要时间,至少七天。
  幕后人物袁崇焕的宿命已经注定。
  但他的悲剧,不在于他最后被杀,而是他直到被杀,也不知道为什么。
  事实上,致他于死地的那几条罪状里,有一条是很滑稽的。
  这条滑稽的罪状,来源于三天前的一次偶然事件。
  三天前,是十一月二十日。
  在这一天,皇太极率军发动了进攻。
  这是自于谦保卫战后,京城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斗,皇太极以南北对进战术,分别进攻北城的德胜门和南城的广渠门。
  为保证不白来,皇太极下了血本,北路军五万余人,由他亲率,随同攻击的包括大贝勒代善,济尔哈朗等,而守卫北城的,是满桂。
  南路军也不白给,共四万人,三贝勒莽古尔泰带队,还包括后来辫子戏里的主要角色多尔衮、多铎,守在这里的,就是袁崇焕。
  战斗同时开始。
  袁崇焕率所部九千余人,在城外列阵迎敌。
  莽古尔泰虽然比较蠢,但算术还是会的,四万对九千,往前冲就是了。
  但战术还是要讲的,他先率军先冲袁崇焕的左翼,冲不动,退了。
  过了一会,又率军冲击明军右翼,还是冲不动,又退了。
  估计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第三次,他率领全部主力,直接扑袁崇焕。
  后果很严重。
  袁崇焕带来的,是明军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
  而且据某些史料讲,包括祖大寿、吴襄在内的一干猛人,都在这支部队里。
  几乎就在莽古尔泰冲锋的同时,袁崇焕发动了反冲锋。
  此战无需介绍战术,因为基本没有战术,双方骑兵对冲,谁更能砍,谁就能赢。
  战斗过程极其惨烈,四小贝勒之一的阿济格的坐骑被射死,他身中数箭,差点当场完蛋,莽古尔泰本人被击伤。
  袁崇焕也很悬,为鼓励士兵,他亲自上阵参加冲锋,据史书记载,他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身中数箭,竟然毫发无伤,有如神助。
  同样身中数箭,阿济格被射得奄奄一息,袁督师还能继续奋斗,秘诀在于四个字——“重甲难透”。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袁督师身上的盔甲厚,箭射到他身上,一点事都没有。
  在关宁铁骑的攻击下,后金军开始败退。
  但八旗军的战斗力相当强悍,加上莽古尔泰脑子不好用,还有几把力气,再次集结部队,发动了第二次冲锋。
  死磕的力量是很大的,袁督师的中军被冲散,他在乱军之中被人围攻,差点被剁,还在部下反应快,帮他格了几刀(格之获免),才从鬼门关爬出来。
  稳住阵脚后,关宁军开始反击,然后又是你打过来,我打过去,一直折腾了八个钟头,直到晚上六点,莽古尔泰终于支持不住,败退,没来得及跑的,都被赶进了护城河。
  广渠门之战结束,后金累计伤亡一千余人,明军大胜。
  南城胜利之际,北城的满桂正在苦苦支撑。
  进攻德胜门的军队,包括皇太极的亲军主力,战斗力非常强,满桂先派部将迎战,没一会就被打回来,关键时刻,满桂同志表现出了高昂的革命斗志,亲自上阵,并指挥城头炮兵开炮支援。
  在他的光辉榜样映照下,城下明军勇猛作战,城上明军勇猛开炮,后金军死伤惨重,但不知城头上的哪位仁兄,点炮的时候太过勇猛,一哆嗦偏了准头,一炮直奔满桂同志,当场就把他撂倒,遍体负伤,还在捡了条命,被人护着回去养伤了。
  主帅虽然撤走,但在大炮的掩护下,明军依然奋战不已,付出重大伤亡后,皇太极被迫撤退,德胜门之战就此结束。
  这一天对袁崇焕而言,是很光荣的,他凭借自己的精兵良将,在京城打败了实力强劲的八旗军。
  更重要的是,同一天出战的满桂,是他的死敌,当着皇帝的面,一个打出去,一个抬回来,实在很有面子。
  可是他想不到,满桂同志的这笔帐,最终会算到他的身上,因为在那天战役结束时,一个流言开始在京城流传:
  开炮打伤满桂的,就是袁崇焕。
  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满桂在德胜门作战,而袁崇焕在广渠门,今天在北京,要跑个来回,估计都要一个钟头,无论如何,袁崇焕都是过不去的。
  但袁督师背这个黑锅,也不是全无道理,他跟满桂从宁远就开始干仗,后来硬把满总兵挤回关内,从来就不待见这人,现在满桂受伤了,算在他头上也不奇怪。
  从毛文龙开始,到满桂,再到崇祯,袁崇焕一步步将自己逼入绝境,虽然他自己并不知晓。
  袁崇焕,广西藤县人,自“蛮夷之地”而起,奋发读书,然资质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侥幸登科,后赴辽东,得孙承宗赏识,于辽东溃败之时,以独军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后击溃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护卫辽东。
  后受阉党所迫离职,蒙崇祯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调离满桂,安插亲信,以尚方宝剑杀毛文龙,奉调守京,不顾大局,擅自驻防于城下,致京郊怨声四起,后不惜性命,与皇太极苦战,大破敌军,不顾生死,身先士卒。
  我想,差不多了。
  最终命运揭晓之前,袁崇焕的表现大致如此。
  他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经过努力和奋斗,还有难得的机遇(比如孙承宗),才最终站上历史的舞台。
  他并不完美,不守规章,不讲原则,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私心很重,听话的就提,不听话的就整(或杀)。
  而某些所谓“专家”的所谓“力挽狂澜”,基本就是扯淡,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社科院明史学会的例会上,跟很多专家讨论过多次,客观地讲,以他的战略眼光(跟着皇太极绕京城跑圈)和实际表现(擅杀毛文龙),守城出战确属上乘,让他继续镇守辽东,还能闹出什么事来也难说,所谓挽救危局,随便讲几句吧。
  袁崇焕绝不是叛徒,也绝不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他存在与否,并不能决定明朝的兴衰成败。换句话说,以他的才能,无论怎么折腾,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对于这个悲剧性的结论,我不知道袁崇焕是否知道,他的一生丰富多彩,困守孤城,决死拼杀、遭人排挤、纵横驰骋、身处绝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上了。
  但无论何时、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坚信,自己的努力终将改变一切。
  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七日,京城九门换防,一切准备就绪。
  最终的结局已经注定,无需改变,也无法改变。。
  就在这天,坚定的袁崇焕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战——左安门之战。
  袁崇焕列队于城外。
  因为不能入城,只能背城布阵,背对着冰冷的墙砖,在京城凛冽的寒风中,他面对皇太极,展开了波澜壮阔人生的最后一幕。
  后金军用潮水般的进攻,证明了自己还想进北京抢一把的美好愿景,但关宁铁骑用倒在他们面前的无数尸体证明,你们不行。
  双方在左安门外持续激战,经过长达五个多小时的拉锯,皇太极终于支持不住,再次败退。左安门之战,以明军获胜告终。
  结束了,都结束了。
  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巴顿。我原先认为,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是吃饱了撑的外加精神失常,现在我明白了,他是对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旗军战斗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