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王莽岭风景区的亭是什么行政单位?比如般阳县改为济南亭。

历史上淄川地区不同名称的来历
以现淄博市淄川区为主要区域、以现淄川区政府驻地为治所的行政区划单位历史上多次变更,或为县、为郡,或为州、为府、为路,而其名称也发生过几次变化,作为县级行政单位,秦汉时为般阳县,其中新朝为济南亭,南北朝时为贝丘县,隋唐以来名淄川。
般阳县是秦时所置。《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载:“济南郡,故齐。文帝十六年别为济南国。景帝二年为郡。莽曰乐安。属青州。户十四万七百六十一,口六十四万二千八百八十四。县十四:东平陵,有工官、铁官。邹平,台,莽曰台治。梁邹,土鼓,於陵,都尉治。莽曰於陆。阳丘,般阳,莽曰济南亭。菅,朝阳,侯国。莽曰修治。历城,有铁官。猇,侯国。莽曰利成。著,宜成。侯国。”这是般阳县建置最早的文字记载。而近年来有人依据秦代“般阳县丞”泥封认定为秦设,查维基百科《秦代郡县表》也有专家考证为秦设,属泰山郡。从道理上讲也能说得过去,因《汉书》的文字记载,只是点名而已,并没有记述般阳县何时设置,逻辑上讲,最少是同时甚至早于景帝二年建,且景帝二年据秦并不远。
那么初为县名,为何名之为般阳呢?这就要从般河说起。般河,一名峪头河,位于淄川县南十八里。流经龙口庄涌泉寺前,会本庄诸泉,冬则东温西凉,夏则东凉西温,呼为温凉二河。抵城东南窑头庄,筑坝障水,一支达东门外,一支由东门外北注,又经北门外俱入孝妇河,环城皆水,颇称奇胜焉。邑名般阳以此。郦道元《水经注》卷八载“又东过梁邹县北,陇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西南与般水会。水出县东南龙山,俗亦谓之为左阜水,西北迳其城南,王莽之济南亭也。应劭曰:县在般水之阳,故资名焉。”现在淄川区城西南部正是孝妇河与般河交汇处。所以,般阳县之命名是因其治所位于般河之阳的缘故。
新朝王莽时将济南郡般阳县更名为济南郡济南亭。亭,亭驿或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岗亭。此时名之亭的地方特别多,至于为何将般阳县改为济南亭不得而知,也有可能是要塞的意思?瞎猜了。
贝丘县,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置,隶属河北清河郡。治所在今大辛庄办事处近古村西南。刘宋元嘉五年(公元428&年),原属齐郡的般阳县改名为贝丘县。隋开皇十六年(596)改贝丘县置清平县,属清河郡,治所迁至今临清戴湾乡水城屯村。
原为河北清河郡的贝丘县因何来到了齐郡的般阳城呢?这缘于我国古代的侨置制度,所谓侨置,就是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的行政管理制度。
在我国历史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争连绵不断的动乱年代,在北方,大批流民南迁,公元420&年刘裕灭晋称帝,遂重命天下郡县。据北宋乐史著《太平寰宇记》卷十九记载:宋元嘉五年,于淄州置清河郡,仍于州理立贝丘县。后魏又为东清河郡。高齐天保七年,废清河郡,以贝丘属齐郡。开皇十六年,于今理改置淄州。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1于“淄川县”下记载:“刘宋侨置清河郡及贝丘县,后魏因之,曰东清河郡。”于“般阳城”下注:“魏收《志》‘刘宋置东清河郡于盘阳’,即此。”
由此看来,清河郡为刘宋时侨置。《山东通志》卷十八疆域志第三记,清河郡领县七,七县是:清河(注云:当在济南府境)、武城(注云:今济南府淄川县地)、绎幕(注云:在济南府淄川县境)、贝丘(注云:济南府淄川县地)、零(注云:在济南府境)、鄃(注云:当在淄川县与益都县接境)、安次(注云:当在济南府境)。由此可知,贝丘县原为一侨置县,淄川王母山曾称为“贝丘山”,就与此有关。而有着六百年历史的般阳县却于此时移治今临朐县东南,北齐废。般阳县作为一县名,从此成为了历史。
隋开皇十六年,设淄州,十八年改贝丘县为淄川县。
淄川关于为何新设州为淄州,新设县为淄川县,历代也是争论不休。
淄川一词并不是隋时才有,西汉即设淄(菑)川国。公元前一六四年,汉文帝采纳贾谊的上书陈述政见,首先把淮南王刘长的封国分为三个小国。同时,乘齐王刘则死时,将齐国分为六个小国,即齐国、济北国、济南国、胶东国、胶西国和淄川国,尽封故齐王刘肥六子孙为王,其中三子武城侯刘贤被封为淄川王。从此,历史上出现了淄川国,也就有了“淄川”这个名称。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菑川王贤……都剧。”经考证,剧城在寿光县南三十一里的故纪国,现在的寿光县纪台,所以此淄川却非彼淄川。淄川县志云:“淄水,淄川县名所由命也。县境昔广而今狭,淄水经流久不在境内,故旧志但引《禹贡》经文,而不考其原委”p167。淄川县志p80又云:《地志》云:“原山,淄水出其阴。山跨淄川、益都两县界”云。今按:淄河不在淄川,而原山远在莱芜。原夫立县之义,或以县属他国,或并淄水皆兼摄之,偶而因事立名,其详皆不可考。必如旧志所称孝妇、怀德二乡极南之地,牵合之谈,正不必尔。”明末清初学者、蒲松龄之馆东毕际有在其《淄乘征》中言:郡县立名,惟汉为当,淄水绝不经今县境内,何取于淄耶?国名菑字从草,县名淄字从水,原自较然。前此之称菑川,宜属之剧;后此之称淄川,宜溯之般阳。
但淄河(水)是一条贯穿鲁中的一条大河。从现在区域划分看,淄河南起博山区的原山,经淄川区东部进临淄区,随于广饶县辛庄东北由右岸注入小清河。临淄、广饶东部都与寿光临界,这是不是淄川国的由来呢?再者清河郡的鄃又当位于淄川县与益都县接境,而这正是淄河流经之地。至于淄川县境内还有孝妇河、范阳河、般河等水多条,城东西南也是群山起伏,城东十华里既有名山黉山,为何独自钟情淄河呢?
(此材料系搜集网上有关材料掇成,供参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王莽的新朝改革为什么会失败?_楚南_新浪博客
王莽的新朝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作为中国古代“篡位者”的代表,王莽一直为传统价值观所不容,他创立的新朝被视为伪政权,他推行的改革被讥为荒唐乱政。甚至他在“篡位”之前谦恭克己、兢兢业业的表现,也被认为是为篡位做铺垫的伪装矫饰。那么,历史上的王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所处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他是怎样走上最高权力宝座又缘何身死国灭?本期“王立新论史”继续为你解读:新朝复古的失败带给我们什么教训?
亦天时 非人力:王莽得帝位有哪些条件
&在班固的评价中,只有说王莽得位当皇帝,“亦天时,非人力之致矣”这句话,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王莽代汉而立,是汉已溃烂,而王莽人脉最盛,天下不可无君,于是王莽在众官迎请之下,经过太皇太后同意才当上了皇帝。他这个权力真正是通过禅让得来的,而不是像曹操,尤其不是像司马懿那样欺人之弱,窃夺来的。所以我把这一讲的题目叫做“到底是王莽篡汉还是王莽禅汉”。因为王莽是汉臣,他自己的新朝政权,又直接断送在他自己的手上,没有传下去。所以,也就没有属于自己王朝的历史学家。因此,后世的历史学家,都站在汉王朝的立场上,说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政权,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当然,最关键的是王莽的后起者是刘秀,他自称是延续汉代的江山,所以王莽作为乱臣贼子,就仿佛铁案如山了一样。如果接下来的政权占有者不是刘秀,而是马秀、牛秀、羊秀之类,那王莽至少也能像隋朝的皇帝一样,虽然短命,也不至于被一口声的全都说成是篡权的奸贼。
&其实刘秀也算不得什么汉朝的继承者或者拯救者。《东观汉记》和《后汉书&光武帝纪》为他列的族谱说:“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钜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就算从汉景帝算起,也有七世了。如果从汉武帝算起,也已出了五服。按照古礼,五世亲绝,可以另为别姓。他跟汉武帝以下的据位帝王,其实已经没有任何血亲关系了,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令的儿子,连官二代都算不上。而且,他于王莽天凤年间,“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如此,他已经接受王莽通过禅让成为皇帝的事实,又是王莽时代培养出来的学生,他虽然名义上是刘氏的宗亲,而实际上应当是王莽的臣子。“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这也是《后汉书&光武帝纪》的记载。当然也是完全出于美化他的记载。不过各位请仔细看看这段文字:刘秀既为王莽新朝的太学生,乘天下方乱而起兵,想要推翻王莽,取而代之。咱们就不算他是王莽新朝的乱臣贼子,至少也是不忠的叛逆!恢复刘氏的江山,只不过是一个仅仅能被俗人理解的理由,唬弄愚众的借口而已。绿林军扶持的更始皇帝刘玄,是刘秀的族兄,也只是刘氏可以改姓的远族,至于赤眉军所立刘盘子,当时只是军中放牛的奴仆,更谈不上可以代表刘汉皇室。
&班固说王莽获大宝之位,是天时所致,什么叫天时?班固只是不好说是天意。那么王莽得了什么天时,当上了皇帝呢?
&从当时历史的实际情况看来,有三点重要的东西异常值得重视:
一是汉室衰败,天下崩溃;二是禅位让贤的历史传统没有断绝;三是五德终始说在社会生活中广有信众。
&有关刘汉皇室的衰微,首先表现在皇帝昏庸无能,其次就是子嗣不旺。成帝虽然在位二十六年,但是自己无能,一切政务委托王凤、王音、王根等。至哀帝得位,虽然想抑制王氏,但还是要依托远比王氏更差的自己的外戚傅氏、丁氏等,哀帝在位不足七年,崩而无子。迎中山孝王子刘衍为帝。这个刘衍的母亲,是中山孝王的姬妾,姓卫。卫姬的姑姑,是汉宣帝的婕妤,生了楚孝王。卫姬的姐姐,又是汉元帝的婕妤,为元帝生了平阳公主。成帝时,中山孝王无子,成帝将卫姬的妹妹赐给他,生子刘衍,这就是汉平帝。平帝两岁时,其父孝王崩,继为中山王。哀帝死,立为帝,时年九岁。立五年而崩,无子,又立汉宣帝玄孙婴为帝,当时只有两岁,而到他五岁的时候就把天下禅让给了王莽。已经找到汉宣帝的玄孙那里去了,可见汉皇后嗣匮乏之程度。还要王莽把刘邦的堂叔伯兄弟的子嗣们找出来当皇帝,才算是王莽忠孝吗?有点太强人所难了。再说这些人跟皇朝的继承权,完全已经八竿子打不着了。
&至于天下崩溃的情形,从汉武帝之后就已经开始了。
&汉承秦末战乱之弊,社会经济十分匮乏,经历惠文景时代的与民休息,社会经济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但是很快就又被好大喜功、徒务虚名的汉武帝以对匈奴的战争,还有封禅、巡狩等方式,挥霍殆尽。刘汉王朝,随即正式走上全面下滑之路。昭帝时期,情况进一步恶化,而且因为土地兼并和买卖奴隶等日益加剧,社会矛盾渐趋激化。汉元帝时期,易学家京房,列举众多灾异,告诉汉元帝,国家衰败之势已经难于抑止。汉元帝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说天下确实是“衰乱已极”。到了汉成帝时,谷永在与成帝面对面谈话时,指出当时严峻的社会情况说:“饿死于道者,以百万数。”就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公家无一年之畜,百姓无旬日之储,上下俱匮,无以相救。”哀帝以下的情形,更是每况愈下,各地农民暴动此起彼伏,汉家天下实在已经是衰败到了溃烂无救的地步。
&这种情况,说明了汉家天下已经根本维持不下去了,刘氏的统治已经没有可能再进行下去。
&当此之际,并未陨灭的上古时期的禅位让贤的传统开始在社会上复活。
我在这里首先要告诉大家一点,就是有关上古时期的禅让,也就是所谓尧让舜、舜让禹,近世以来一直被世人认定为儒家创造的神话。其实这完全是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我敢肯定地说,尧舜禹之禅让,绝对是实有其事。有关禅让,虽然距离过于遥远,缺少直接的文字证据,但是不仅儒家,先秦时期各家各派都有相同或者相类的记载,这本身就是证明。儒家所做的工作,只是把这一古代的事实,上升为一种理想的目标,他们希望这个社会,应当永远在贤人的统领下走向和谐美满。
《尚书&蔡仲之命》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是怀。”上天只护佑有德的贤者,老百姓只感念给他们带来好处的人。孔子和孟子是中国最早的好老师,他们不可能编瞎话来骗人,否则他们不会在历史中产生那么久远的良好影响。《论语&尧曰》记载尧对舜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又称:“舜亦以是命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尧告诫舜说:“皇天把拯救万民和养育万民的任务放置在你的肩上了,你要努力呀!如果你要是让百姓陷入困苦和贫穷,那么你的大位也就会被收回去,从此不再属于你了。”后来舜又把同样的话语,原封不动地说给了大禹。《尧曰》篇接下去记录了商汤和周武的话语,商汤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如果我个人有了罪错,不会殃及天下百姓;天下百姓犯了罪错,那都是我统治的不好,不怪他们。周武说:“虽有至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我虽然有血亲家族,但是不如我拥有天下的贤才。如果百姓犯了罪错,那都是我犯的罪错。
《论语&尧曰》,是孔子给学生讲历史课的辑录。既是讲课,肯定有史实依据,不可能凭空编造出这样的故事。况且这样的故事,在先秦时期几乎众口一词,怎么会大家都编出了完全相同的故事?至于“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只不过是在久已被世人所认可的尧舜禹禅让的事实基础上,强调贤人政治,反对霸权政治和庸碌政治的价值宣言而已。
&所以,禅让政治确实是曾经的事实,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君主的权力欲望越来越膨胀,于是互相征战,他们招揽贤人,已经不出于养育苍生的目的,而主要是为了满足各自日益膨胀的私欲。所以孟子才说:“春秋无义战”。
&这种不断膨胀的欲望,使得君主都想争抢到更多、更大的地盘。而最大的地盘,就是天下都是他一个人的。统一的国家的理念,在这些君主的心目中,根本就不是出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承载历史文化,养育天下苍生的意愿,而完全是出于他们各自的私人欲望得到满足的要求。最终秦始皇得逞其恶了。王船山说这是天道假私济公。各位只听说过假公济私,可能还没有听说过假私济公。假私济公,就是上天借助历史人物的个人自私的欲望,以完成有利于天下众生的事业。这是船山先生就秦始皇统一天下一事所发的高论。就算不是秦始皇,也会是别人,统一的欲望膨胀之后,使得统一成为事实,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谁先统一,谁都会很快灭亡,这也是趋势和潮流,因为大家还不习惯于真正的统一。同时,被统一的势力,一定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报复行为。仅此两点就已经足够,何况还要加上暴虐和专制?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实在是生逢其时,捡了历史的大便宜。说秦国的统一只是为了圣王作前期的驱除和打扫工作,未免把刘邦看得太高,同时也不了解历史的趋势。就个人人品、学养、才智而言,刘邦比秦始皇差得不知道究竟有多遥远。
&那么当汉朝的统治一团溃烂,遍体疮痍之时,统一的家天下虽然已经运行了两百余年,但是旧有而尚未泯灭的禅位让贤的传统,正好乘势勃发。这是导致王莽得以成为帝王的第二个重要原因,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早在汉昭帝时,研究公羊春秋的学者睦弘,就征引古义,让汉昭帝把皇位禅让给天下的贤人,此时王氏根本还没有出现。他要汉统治者“求索贤人,禅以帝位。”希望汉昭帝效法殷、周,自封百里,以嗣血统,“顺承天命”。虽然他因此被杀,但是已经足以表明禅位让贤的传统,在特定历史情形之下,已经复活。同时,也表示汉代到昭帝时期——此时武帝刚刚过世不久,已经失去士望和民心,到了行将就墓的时候了,不必等到王莽出场。接续昭帝的是宣帝,此时王氏依然杳无踪影。一位叫盖宽饶的学者,又据易理提出让汉宣帝禅让的要求,他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又说:“若成者去,不得其人,则不居其位。”意思是汉代统治已经完成了使命,该是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汉代的君王,既然已经失去君临天下的德与才,就应该识时务,知进退,主动让位,不要赖着不下去。当然,他也因此被迫自杀。以上两人作为知识分子,应该说坚持了儒家的政治原则立场,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尽管招致杀身之祸,但是确实应当被历史所牢记,他们是对中国政治的贤良,对生民的生存负责的社会精英。他们的行为,表明了中国知识分子从来都是有历史责任感的,他们为了中国政治的正常化和合理化舍出了生命的代价!
&前面所说的易学学者谷永,在汉成帝时更进一步提出了:“臣闻天生蒸民,不能相治,为立王者以统理之。”他说:上天任命君王,让他治理天下,不是为了君主自身,而是为了臣民。他说天“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他提出了“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这种话语,后来一直沉寂不闻于世了。直到明朝中后期以后,才被唐甄、黄宗羲和王船山、顾炎武等拾起来,重新进一步阐发。汉成帝这一次并没有杀掉谷永,却诚实地说了一句“甚感其言”的话语。
&之后,刘向又提出了“富贵无常”,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的说法。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不管它的性质如何,努力怎样,它总是要灭亡的,总是要被其它的新兴政权所取代。这是历史的规律,想挣脱也挣脱不掉。大家不要以为刘向是为王莽张本,刘向是反对王氏专权的,尽管他的幼子刘歆后来成了王莽的国师。刘向留下一部很有名的著作,叫做《说苑》,其中有一篇叫做《至公》,就是大公至正的意思。在这篇文字中,他说:“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他说这才是人君真正的公心所在。
&以上这些学者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不仅为一个朝代张本,真可谓优秀士大夫。他们之所以敢于这样作,也是因为禅让是古已有之的实事,虽然经历了秦汉两百年的专制,并没有被大家遗忘,大家还没有完全放弃这一美好的理想。
&禅让是非暴力解决政权问题的良好方式,不必使用武力,免得天下苍生受难,也不至于耗竭社会经济和其它物质资源。但是后世的统治者们私心过重,不愿意让出权力,即便在大势已去,无可挽回的情势之下,仍然要拼命一搏,致使生灵涂炭,血流成渠。这是中国历史最大的悲剧之源。为了牢牢把持权力,而不顾天下苍生死活,竟然到了不辨时局、甚至不知羞耻的地步。死皮赖脸地占据皇位不放,就好像泡泡糖粘在上面一样,非动大的外科手术,不肯松手。
为什么会是这样?他们把天下当成自己私家的产业,汉高祖刘邦在当上皇帝的时候,面对群臣对他父亲恬不知耻地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产业孰与仲多?”(《史记&高祖本纪》)说从前您总是说我不如二哥,骂我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不治产业。现在您再看看,我的产业跟他的产业相比,谁的更多些?当时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把天下当成他自己的产业,大臣无耻逢迎,可为一叹!刘邦年轻时,是个标准的二流子,连他亲爹都瞧不起他!
既然把天下当成自己的产业,所以就不许人家夺走。即使在自己已经没有能力管理天下,人心离散,社会崩溃的末日之时,还要拼死一搏,不惜天下苍生的死活,非要弄到血海尸山,不肯罢手。普通的老百姓不懂历史,跟着人家瞎起哄,人家说刘邦厉害,他们也说刘邦厉害,甚至把电视剧中的情节都当成历史的真实去对待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之类,就连很多大学老师都说很好。当然,他们可能指的是“拍摄手段”和“表现技巧”,还有扮演得“像不像”之类的东西。汉武帝究竟怎么样?穷兵黩武,尽情巡狩,挑起汉族与匈奴族的争端,使无数将士殒命,汉、匈两族生灵涂炭。而且巡狩之时,不顾民生疾苦,肆意践踏庄稼,致使百姓大骂不已,有的乡民甚至想联合起来绑架暗杀他。
&后来的一些好图虚名的功利之徒们,欣赏汉武帝极具侵略性的“开疆拓土”,虚美他,管他叫“汉武大帝”。正是只看到“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和“夜黑燕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果敢与英勇,只看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和“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的雄壮与迈;却看不到“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的凄苦和无奈,看不到“古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惨痛与悲凉。大家都回去好好读一读大诗人杜甫的《兵车行》,感受一下将士们出征时,“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是什么滋味?去想象一下“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是一种什么样的人间景象?如果读过了“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样的诗句,还是坚持认为汉武帝开疆拓土是丰功伟绩,那咱们就无话可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了。王莽的失败让中国历史错过了什么
&但是,王莽在整个禅让过程中,确实因为迎合社会崇尚,而采取了很多迂腐的行为。诸如利用谶纬,大书祥瑞,借用阴阳五行家的五行相生理论,借助五德终始说,来为自己当皇帝论证之类。汉人论证汉为尧后,得火德,王莽自编宗谱,是舜后,得土德,应当如同大舜接受唐尧的禅让一样,接受汉的禅让。这显然是迎合世俗,掩人耳目,实属不智的举动。但也是时势所迫,不得不如此的无奈做法。
&其实有关王莽和西汉政权的关系,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到底使用了什么手段来达到禅让的结果,而是他通过禅让得到的政权在短短的瞬间就烟消云散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重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异常重大,因为王莽的失败,阻断了中国历史上皇位让贤的进程,从此之后,这条路被彻底堵死了。钱穆先生说:“王莽失败后,变法让贤的政治理论,从此消失,渐变为帝王万世一统的思想。政治只求保王室之安全,亦绝少注意到一般的平民生活。这不是王莽个人的失败,是中国史演进过程中的一个大失败。”(《国史大纲》)这是最有见识的真正历史学家的话语!王莽身后,从来没有这样高妙无比的定论。众多的历史学者,都自觉不自觉地站在汉朝的立场上讲话,无视中国历史的意义,更看不到历史上优秀的知识分子们,为了限制专制的家天下的恶劣现实,所曾做过的卓越而艰辛的努力。
&汉代知识分子,鼓荡起最高统治权力的让贤、禅让的历史风潮,在此种潮流之下,王莽以其个人自律的努力,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以禅让的方式,最终得到了最高统治权。这是家天下以后,中国历史进程中绝无仅有的伟大胜利!
&倘使王莽的江山,能够坐到他自然死亡,那么,以王莽重贤的品格,以他自己得到权位的方式,他便不会把最高权力,轻易传给儿子。或许让贤禅位的传统,就可能持续下去。那样的话,中国的历史就会以另外的方式书写,不必再出现什么家天下的局面,也不必为了维持这种局面,而导致的天下苍生血流成渠、尸横遍野的悲惨情状。更不会出现什么朱元璋这种混混和恶棍得手的可能性。
&可惜王莽失败了!
&王莽的失败,导致了让贤传统的终结。这一次失败,阻断了中国历史处置最高权力的合理、合法的进程。从此,打江山,再度成为挟武力以运载私欲,而且又被公众认可的美妙借口。武力下的权力,彻底压服了人们对历史上政治的美好希望,中国人从此断绝了走向选贤与能,并授予最高权力,使其代行人道的政治的可能性。用仁义道德来控制最高统治权的道路,从此被宣布为“此路不通”!从此再对最高统治权进行不管是什么方式的挑战甚至怀疑,那怕是不执行或者拖延执行,都被认定为叛逆和图谋不轨。最高统治权力被习惯地认定为私家的财产,具有非法之法的绝对效力。王莽之可恨,在于他的迅速败灭,不在于他篡夺了汉代的江山!
&但是,王莽为什么会失败的如此之迅速?
&很多历史学者认为,王莽在获得最高统治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多半不合时宜,加剧了社会矛盾。钱穆先生虽然理解王莽的良苦用心,但却以为“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并举证三端以为证据,一是“失之太骤,无次第推行之计划”;二是“奉行不得其人,无如近世之政治集团来拥护其理想”;三是“多愚执不通情实处”。(《国史大纲》)
&王莽怀着改造社会,使其更加合理化、人道化、伦理化的崇高理想,急切的对社会弊病实施改造,并不一定出于单纯的书生意气。王莽既然以禅让的方式得到政权,他一定要急切地做出一个样子,好不使助成他禅让的社会各种力量伤心失望。而且,当时的各种社会问题,都到了急切需要改革的时候。所以,王莽骤然行使大权,托古改制,但却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而且由于频繁变更措施,使得民众的习惯式的生活,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干扰。这一点,虽然有他书生气的成分,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王莽推行“六筦”之法,将盐、铁、酒、山泽和铸钱,收归国家统一管理,限制地方官和商人从中牟利,制约他们对百姓的进一步盘剥。推行国家统一贷款,防止个人私放高利贷,都是积极的和有意义的设想。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因为经常受到地方和商人等的阻挠,而不得不反复更改,比如铸钱。这样就使得国家政策的尊严和信誉,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损害。这,才应当是影响王莽改制成功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至于王莽的政策“奉行不得其人”,乃是由于当时天下缺乏相应的经济学人才。汉代本身,就不重视这一方面的人才的培养。天下无才,王莽也是没有办法。
&至于说王莽的改制“多愚执不通情实处”,可谓一针见血。其实这一点刚好表明,在王莽的身上,理想主义成分过高,现实感相对薄弱。
&王莽既以德行好而接受禅让,所以他就一定要坚持这一点。因此,他所实行的这一套,颇有些类似于“共产主义”。钱穆先生称之为类似于近世的“国家社会主义”。对理想的过分执着,往往会导致对于现实的相对疏离,这是所有理想主义者的共同误区,他们几乎都毫无例外的,难于走出自己的误区。理想要跟现实结合,说起来容易,张嘴就可以了,但是做起来却是万分艰难。没有好的理想,肯定不行;光有好的理想,同样也不行。
&应该说王莽虽然极尽努力,但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改制,基本没有获得成功。
但是,改制的失败,并不是导致王莽很快毁灭的最主要的和最直接的原因。最主要的和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农民暴动。
&农民暴动从汉武帝时代后期以来,就已经越演越烈。生活艰难的农民,把对刘汉王朝的憎恨,都发泄在了王莽的身上。刘玄、刘縯、刘秀等,又以刘氏后人自居而蛊惑天下,扰乱人心。乘势夺取政权,已经成为当时的所谓农民军的共同欲望。这些起义部队,虽然主体成分是农民,但是执掌大权的,都是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们利用民众的不满情绪,目标不在于为生存而暂时一搏,而完全是为了夺取皇位而侥幸一逞。不论其是否具有这样的条件和天资,以为别人可以这样,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样?与当年大泽乡起义时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完全出于同样的心理。“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这种混帐逻辑,虽然是中国家天下历史所带来的恶劣后果,但是这种作为后果的观念,同样在历史的向后发展中,起到了进一步推助历史之恶的导引作用。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王莽即位之时,已经就是站在农民暴动的火堆中间了。加以王莽手下没有杰出的军事指挥家,首先镇压绿林军的失败,直接导致农民暴动的各种部队信心十足,他们不再恐惧会被政府轻易镇压下去。于是,天下造反队伍与日剧增,除了绿林、赤眉两股最大的势力以外,仅河北、陕西一带,就有从十余万到数千、数百大小不同的十余种造反队伍。尤其是昆阳一战,王莽使王寻、王邑统兵42万,号称百万包围了昆阳。当时绿林军主帅之一的王凤,以为完蛋了,赶紧请降,但却遭到了王匡和王邑的拒绝。王莽的这两元主帅级将官,不知道是脑袋出了什么问题。结果刘秀冲出了重围,请来了救兵。刘秀也只搬来数千救兵,但是王寻、王邑欺人家兵少,亲统万人与之接战。刘秀等困兽犹斗,抱着死中求活的信念,无不一以当十。王寻、王邑竟然大败,王寻被杀,全军气馁,输得一塌糊涂。王邑只领着数千人逃回了洛阳。40多万大军,瞬间灰飞烟灭,王莽新朝的灭亡,随之也就指日可待了。试想,如果当年王寻和王邑同意王凤投降,刘秀往那里跑?绿林当时号称最强大,绿林投降,其他的队伍还不望风归降吗?而且包括赤眉、铜马等,也都可以分化瓦解,为什么王寻和王邑会那样愚蠢?说刘秀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实在是王寻、王邑太无能、太骄傲,太没有长远战略眼光了。这样的人统帅全国的主力部队,有多少军队禁得住他们糟蹋?
&以上是就具体情况所做的分析,实际上王莽的失败,最主要的,还是他虽然从溃烂的刘汉王朝手里禅让得到了政权,但是这种溃烂,不会因为变换了主宰者就随之痊愈。王莽在代汉而立的同时,也代汉受罚于天下。这是王莽在登基的时候,没有充分认识到的。权力一到手,一时间欣喜有余,而戒备不足。看来王莽确实缺少大贤的内量,只是一个向往圣贤的刻板读书人而已。
&从今天的角度,反观历史,我们以为,王莽当政以后的第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置农民暴动的问题。怎样先息平天下的战火,如何使起义的规模和数量,被限制在最低程度之内。而王莽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经济改革等方面,试图收拢士望人心。因为他从这里得到了好处,就急于回报,太小家子气了。这是重大失误,至少两者应该同步进行,而且把重头放在对付暴动上。
也许王莽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德行被认可,全然忘记了道德虽然应当提倡,但是治国安邦不能只靠道德。对于社会上众多的不道德的人,尤其是那些不管你是不是道德,他都想乘乱夺取天下的野心家,道德是不会发生任何作用的。如果道德能够发生作用,那么刘秀就不会以刘氏正宗继承者的身份起来造反,因为他是王莽新朝的太学生。他不像他的哥哥刘縯,还有族兄刘玄那样,这些人没有接受新朝的教养,他们可以造反,刘秀的造反就是谋逆。从这一点上来说,刘秀才是真正的乱臣贼子,而不是王莽。
其实刘秀所建立的王朝,只不过是借用了汉朝的名义。他的宗族关系我已经给大家分析过,如果他所建立的王朝,一定要称为后汉或者东汉,就是刘邦所建立的汉朝的延续的话,那么南朝的梁为什么不叫后齐?萧衍与萧道成的血亲关系,未必比刘秀和刘邦那怕是汉景帝刘启的关系更疏远。
&总之,王莽的失败是可惜的,如同钱穆先生所说,这不是他个人的失败,而是中国史演进过程中的一个大失败。这个失败太惨痛了,断绝了皇位让贤的历史,毁灭了中国人对圣贤作为王者的追求。从此,大家也就认同了天下是属于个人和家族的,而不是天下人的。皇权从此被一家一姓的轮替彻底笼罩,并彻底地覆盖住了。
王立新论史《到底是王莽篡权还是王莽禅位》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46,552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莽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