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金融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具体是干嘛的?扶贫工作站呢?我现在在县邮政做财务,感觉挺累的工作杂任务重

网站维护中首页:> 详细内容
嘉鱼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发布时间: 15:57:00  信息来源:互联网
&&&& 嘉鱼县滨临长江、紧邻武汉,是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和武汉新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北省重点开发主体功能区。未来五年对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必须进一步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机制,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新县和临港新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根据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和发展思路,制定《嘉鱼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改善民生,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经济发展明显提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福祉大幅改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荣获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国平安县、全省工业经济先进县、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全省节能减排创新县、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全省蔬菜大县以及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等20多项荣誉称号,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为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发展实力明显增强。预计2010年,全县可实现生产总值83.3亿元,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8.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56倍、4.45倍、2.15倍和5.56倍,年均分别递增20.8 %、40.2 %、25.3%和& 41.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5421元。“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195亿元,比“十一五”规划目标翻了一番,是“十五”时期的4.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82.6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87倍。预计到201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可达4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2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9.5%和20.2 %,是2005年末的2.55倍和2.78倍。——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发展质量明显优化。“十一五”时期是全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的五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5年的29.0:42.8:28.2调整为2010年的24.3:44.1:32.8。全县优质蔬菜板块基地扩大到29万亩,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面积发展到20万亩,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60家,有19个蔬菜、水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蔬菜、水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扩大到125家,比2005年净增85家;工业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0%,较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效益综合指数始终保持在180以上,形成了轻纺、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六大支柱工业体系和“一区多园”工业发展格局,船舶制造业已纳入全省船舶制造产业规划,钢管制造业正在申报纳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在第三产业发展上,“十一五”时期,全县突破性发展旅游服务业和房地产业,招商引资投资开发了南嘉商城、丽红广场、中北家园、水岸新城、江樱花园、三湖春天、湖畔新城等商住小区,引进武汉丰太集团投资新建了山湖温泉,推动了全县房地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官桥八组被评为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山湖温泉正在着力打造“华中第一泉”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发展优势明显提升。以省级嘉鱼经济开发区为平台,坚持建大园区、招大项目、办大工业,“十一五”时期,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284个,到位资金60.3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76倍;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5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8亿元。先后引进了浙江盛宇、浙江洁丽雅、天津岐丰、武汉卓尔、海南王老吉、广州比伦、佛山锂电、方圆船舶、葛洲坝水泥、武烟集团以及新加坡禾丰集团、香港金田公司等知名企业集团进驻嘉鱼投资兴业,实现了引进中国500强企业“零”的突破。截止目前,仅嘉鱼经济开发区入园项目累计已达54个,建成投产项目 28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7亿元,年新增税收近4000万元,成为县域经济重要增长板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面貌明显改观。以武汉城市圈建设、武汉新港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通过“委县合作”、“办县对接”、“局县会商”,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纳入全省规划并逐步实施。重点实施了武嘉一级公路、咸潘公路、京珠连接线等出口通道建设,投资新建了潘家湾5000吨级深水码头、葛洲坝水泥专用码头、方圆船舶配套码头以及余码头大闸二期、三湖连江灌区配套工程、陆口战备大桥等项目,改造新建通村公路709公里,促进了城乡电网、通信网、有线电视网改造升级。县城区重点完成了发展大道、沿湖大道延伸工程以及城区主干道刷黑工程、城区供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滨湖景观带新建工程,投资新建了人民公园、二乔公园等公共绿地,实施了省级嘉鱼经济开发区“七通一平”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配套工程,提升了山水园林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形象。同时,以官桥八组为示范,着力推进了新农村规划建设,分批改造新建了29个新农村示范点,实施“一建三改”12000多户,加快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步伐。201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预计可达52%。——社会事业共同进步,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时期,全县上下团结一心,成功抗御了2008年春特大冰雪灾害和2010年夏特大洪涝灾害,积极防御了手足口病和H1N1甲型流感疫情,实现了大灾无大疫和灾后恢复重建目标。同时,在全市率先完成“普九”债务化解,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教师绩效工资,招商引资新建了东方红职校和外国语学校,全县中考、高考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咸宁市前列,科技创新及“精品名牌”居全省县市区第五位。建立完善了县、镇、村、中心户四级文化发展体系,健全了以“县疾控中心为龙头,镇疾控组为支撑,村卫生室为基础,各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开展了全民国防教育、全民健身运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惠民计生阳光行动以及“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和就业再就业工程,新建了县人武部、县疾控中心、县计生服务中心、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项目建设和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工程;全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各类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8%,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基本实现了宜保则保、应保尽保。预计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83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12%和95%。——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发展理念明显创新。“十一五”时期,全县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乡镇综合改革以及财政、金融、土地管理、环境保护体制改革,进一步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了村账镇管、以钱养事、政府统一采购、国库集中收付、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制度;组建了信用担保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建立了吴江村镇银行,构建了新的融资平台。在加强土地管理上,成立了土地收储中心,实行了土地出让招拍挂,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了集体土地市场流转试点和“迁村腾地”试点,保证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的用地需求。在加强环境保护上,建立了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健全节能减排激励机制,新建了三湖连江截污工程,实施了嘉能热电、风华化工整体搬迁,关闭了一批“五小”企业,2009年,全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了5.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1.5%和3.5%,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同时,全县还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严格执行准检证、宁静日制度,实行县“四大家”领导联镇、联村、联企业、联项目、联帮扶户 “五联”制度,在全省率先组建了群众工作部和维稳中心,率先开展了纪检监察派出工作试点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坚持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总结回顾“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伴随着持续快速增长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五个不协调”:一是产业结构不协调。缺乏大的企业、项目和产业集群支撑,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仍较低。二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全县城镇与乡村之间、平原与丘陵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还很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三是内外需求不协调。全县经济主要依靠投资和消费等内需拉动增长,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腿短”的问题难以根本改变。四是要素投入不协调。目前,我县高能耗、高排放、资源型的“两高一资”产业投入较多,高科技、新材料及旅游开发等新兴产业投入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五是收入分配不协调。主要是企业用工工资偏低,劳动者报酬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高,城乡居民收入、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增长削减物价增长的能力不强,收入分配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待“十二五”时期认真研究解决。
附表1:“十一五”全县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统计
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形势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时期,是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调结构、转方式、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惠民生的新阶段。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随着后危机时期的来临,我们必须把握好“十二五”时期的总体发展形势,抢抓发展机遇,面对严峻挑战,推进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一)总体趋势。“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第一,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总体可望保持7—9%的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以及投资结构也将保持平稳调整。第二,城镇化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城镇化发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十二五”时期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务。“十二五”期末,全国城镇化率规划达到60%以上,比“十一五”期末提高12个百分点。三是区域经济发展将进一步提速。随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城市圈、城市群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区域化在“十二五”时期将更加突出,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推动大的都市圈、城市群的快速发展,缩小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四是国家改善民生的投入将更大。国家将进一步扩大公共支出和保障性投入,着重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历史欠账,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安定稳定。(二)发展态势。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企稳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一是从全国宏观形势来看,中央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不变,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关注“三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特别是国家制定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了很多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将有力地推动东部沿海产业加快向内陆转移。二是从全省区域发展来看,省委、省政府把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各专项规划加快实施,嘉鱼长江大桥及环港高速、武嘉沿江高速已列入全省“十二五”重点项目规划。在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上,省委、省政府将嘉鱼纳入了武汉新港建设规划,明确了建设“千万标箱、亿吨大港”的武汉新港发展目标,省财政每年将筹集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长江港航和内河航运建设。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上,全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由“十一五”时期的每年20亿元增加到30亿元。三是从全市发展形势来看,为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意见》,对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自建生产用房免缴基础设施配套费,小城镇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全额留在小城镇使用,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鼓励创业再就业等方面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上,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咸嘉临港工业新城建设规划、潘家湾鄂南临江产业园建设规划和嘉鱼、赤壁、咸安城市群发展规划,着力加快市县共建、县县共建一体化建设步伐。四是从我县发展基础来看,在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发展的后劲越来越强。特别是随着陆口大桥、武嘉一级公路等项目预期建成通车,以及嘉鱼长江大桥、武嘉沿江高速、咸潘一级公路、沿江综合码头群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即将相继开工建设,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将逐步破解;省级嘉鱼经济开发区建设及“一区多园”项目的实施,增强了全县工业经济的支撑力和带动力,建设“十亿企业、百亿产业、千亿园区”的发展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可望成为现实。(三)重大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扩大内需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省“两圈一带”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国际国内资本、产业加速转移等,都将为我县“十二五”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1、国家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国内市场的总需求将不断扩大,内生型经济实体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湖北地处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纵两横”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和结合部,我县紧邻武汉、滨临长江,既有利于争取国家重点产业布局、重要基础设施项目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又有利于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协作,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优化经济结构及培育新兴产业的政策机遇。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坚持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大任务,着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前,武汉已成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基地和国家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已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全省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兴产业构建了发射平台。我县与华中科技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及武大东湖分校建立了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与省发改委、省国防科工办建立了“委县合作”、“办县对接”共建机制,与武汉市青山区缔结了对口走访结对帮扶对子,官桥八组还建成了博士后工作站。这些对于我县“十二五”时期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奠定了基础,更有助于我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整体竞争力。3、深入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历史机遇。“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为我县争取国家项目支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全面建设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新县提供了重要保障。尤其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武汉新港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更有利于我县抢抓历史机遇,加强道路、港口、码头、水利等基础建设和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4、建设咸嘉临港工业新城的发展机遇。建设咸嘉临港工业新城,是“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武汉新港咸宁港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咸嘉临港工业新城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市县两级及嘉鱼、咸安两县区将着重实施嘉鱼长江大桥及高速接线、武嘉沿江高速、咸潘一级公路、东西湖连通工程、潘家湾临江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通咸宁通江达海出口通道,推进全市工业项目向工业新城和临江产业园聚集。(四)严峻挑战。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县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但同时也要看到,未来发展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一是后危机时期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债危机的深度影响,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可能陷入复苏乏力和通胀抬头的困境,步入深度的周期性调整,促使资源开发、市场争夺不断加剧,投资和贸易保护倾向进一步突出,对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建设、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外贸出口以及招商引资形成新的制约。目前,我县基础条件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够优,科技创新能力弱,外贸出口份额小,如果不超前谋划、科学应对,将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二是低碳化革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严峻挑战。资源、环保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全球化、政治化,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增加,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也更高,加大了对高能耗、高排放、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限制。相对于我县来说“两高一资”产业比例依然较高,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将更大。三是宏观性调控对项目投资建设的严峻挑战。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和外部需求收缩,国家一方面实施扩大内需保增长,另一方面坚持优化结构促转变,加大了对土地、金融、环保等宏观调控力度,加快了优势资源、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项目的集中和转移。我们必须着力化解改革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实现宏观调控下的转型发展。四是深层次矛盾对维护社会稳定的严峻挑战。就目前而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以及扩大就业压力大、收入分配差距大等问题都比较突出。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加速,资源减少、能源紧缺、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加,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将不断产生,新旧矛盾相互交织,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三、“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新县和临港新城建设;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突破改革发展稳定的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开创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新局面;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县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的台阶,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的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的进展。(二)发展思路“十二五”时期,全县要坚持突出“一主两副”、建设“临港新城”的发展定位不动摇,以鱼岳城区为主中心,以潘家湾镇、高铁岭镇为副中心,全面加快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新县和临港新城的建设步伐,努力建设更加开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嘉鱼。——依托“一桥五港”,建设更加开放的嘉鱼。“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扩大开放的新起点。我们要抓住嘉鱼长江大桥开工建设和武汉新港建设规划整体实施的机遇,着力打通嘉鱼的沿江通道和过江通道,配套建设好陆溪、石矶、鱼岳、潘湾、牌洲五个港区,打造一流的通商通航口岸,扩大人流、物流、信息流,树立对外开放的新形象。——创建“三县五城”,建设更加文明的嘉鱼。精神文明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十二五”时期,全县要紧紧围绕建设“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新县”的总体目标,把农业做强,把工业做大,把旅游做优,建成名符其实的蔬菜之乡、水产之乡、黄金之乡和山水园林城,进一步巩固扩大文明卫生平安创建成果,力争“十二五”期末,把嘉鱼建设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平安城市和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突出“四区五园”,建设更加富裕的嘉鱼。“十二五”时期,全县要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加快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商贸物流聚集区、旅游休闲度假区,重点建设好潘家湾牌洲湾化工园、潘家湾渡普农产品加工园、潘家湾临江产业园、高铁岭临江矿产工业园、陆溪船舶制造工业园,将牛头山及三湖连江风景区、田野高新技术产业园、鱼岳工业园、官桥工业园、新街工业园纳入县经济开发区进行集中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一区多园”联动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拓展“两线五带”,建设更加和谐的嘉鱼。在城乡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上,“十二五”时期,全县要充分发挥长江沿线及武嘉一级公路这两条主线“一线穿珠”的作用,沿江重点建设船舶制造和港口基地,发展港口经济带;新建红牌一级公路、罗家洲至赤壁铁山咀一级公路,与武嘉一级公路相连,连接陆溪、高铁、鱼岳、新街、潘家湾、牌洲湾6个镇,发展特色产业带;建设咸潘一级公路与武嘉一级公路相连,连接潘家湾、渡普至咸宁,发展农产品加工及物流经济带;延伸武嘉一级公路至赤壁,连接鱼岳、官桥,发展工业经济带;依托京珠连接线沿三湖连江滨湖景观路,发展旅游经济带,以此推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三)主要目标“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40亿元,年均递增23.9%;三次产业结构由24.3:44.1:32.8调整为9.7:51.4:38.9;财政总收入达到2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3.1%;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年均递增2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亿,年均增长30.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14.5%。——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坚持稳中求好、好中求快,推进全县经济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到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力争到2015年,全县GDP达到2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900亿元,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努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农业上,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目标,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突出发展蔬菜、水产和花卉苗木,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工业上,以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现代制造业基地为重点,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工业整体竞争力。服务业上,突出发展旅游经济,以加快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为中心,积极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县三次产业比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外向型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努力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解决沿江地区与沿湖地区、平原地区与丘陵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全县总人口中有1/3人口居住在县城区,1/3人口居住在中心城镇,1/3人口居住在新农村。——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每年新增就业岗位6000个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9%,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劳动报酬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城乡教育质量、卫生水平、人口素质、社会文明程度和安全系数进一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以上。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持全县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努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以实现绿色增长为目标,着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加强水环境治理,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县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降低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减少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2.6%,耕地占补总量基本平衡。附表2、“十二五”全县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规划 & (四)基本要求1、坚持平稳较快发展。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发展机遇,构建有利于扩大内需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发展,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2、坚持创新转型发展。要把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和根本动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切实将发展转换到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的轨道,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转换到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轨道。3、坚持绿色协调发展。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着力推行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模式,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对内对外开放等协调发展,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对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4、坚持共建共享发展。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始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对社会敏感问题的舆论引导,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开展公共服务的能力,依法管理治理的能力,保持社会安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加快和谐嘉鱼的建设步伐。四、“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大力发展服务业;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一)深入实施“兴工强县”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抢抓“圈、港、带”建设机遇,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培植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全面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到2015年,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年均递增27.2%;规模工业增加值120亿元,年均递增26.4%;规模工业入库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超过70%;年入库税收过100万元企业超过35家,其中税收过亿元企业1-2家,税收过1000万元企业8-10家;累计完成技改投资30亿元,比“十一五”期间翻一番;新增规模企业100家以上,培植1-2个产值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1、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轻纺工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及食品加工,壮大嘉台双美、元阳食品、国美食品、牌洲坊酒业等食品加工规模;完成卓尔纺织二、三期扩建工程,达到10万锭规模;完成投资3亿元的盛宇染织三期、投资6亿元的洁丽雅纺织二期扩建工程建设。扶持申邦化纤、稳健医织、银泉纺织、柯特纺织、仙宝纺织、金星纺织等企业做大做强。整合全县服装加工业资源,规范服装出口企业管理,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万套。到2015年,全县轻纺工业产值超过40亿元。——冶金工业:加大黄金资源的探矿力度,抓好黄金低品位的开采,年黄金产量稳定在1.5吨;壮大现有黄金冶炼企业生产规模,推进蛇屋山金矿捆绑上市工作。全面完成投资2.5亿元的高强锰业扩建工程,达到年产电解金属锰3万吨规模。依托岐丰管业、中石特种钢管、华义泰特钢、恒鑫脚手架等骨干企业,引进新建3-5个钢管加工制造项目,加快发展钢铁产业集群,完成岐丰管业三期扩建,形成年产100万吨高频焊管、25万吨镀锌管生产规模;完成投资7亿元的中石特种钢管三期扩建,建成20万吨Φ340热轧机组及年处理12万吨钢管的热处理生产线;完成华义泰特钢二期投资,达到年产30万吨方管生产规模。到2015年,全县钢管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年产值超过150亿元。——化学工业:完成风华化工、兴宁化工2家企业整体搬迁,促进风华化工全面转产,完成新上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钢丝骨架复合管项目建设;促使兴宁化工形成年产1.5万吨聚乙烯、5万吨甲醛规模。稳步壮大鑫九龙钙业、中天化工、长盛化工、翠竹化工、春祥化工等企业规模。抓好牌洲湾三木精细化工园、潘家湾畈湖化工园、联乐富民化工园建设,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精细化工产业园,推进化工产业聚集发展。到2015年,全县化工业年产值突破40亿元。——建材工业:支持葛洲坝水泥做大做强,达到日产4800吨的生产规模,加快建设葛洲坝水泥余热发电项目。大力引进知名企业开发生产防火阻燃、防水隔热、节能节水的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完成金嘉木业二期工程建设,达到年产中高密度板12万立方米、强化木地板300万平方米生产规模;扶持万树木业、天洋塑木等企业发展壮大,万树木业年产强化地板规模达到600万平方米,天洋塑木年产塑木新材料达到12万吨;整合长江木业、海源木业、雄威木业等小型森工企业,鼓励企业进行重组,壮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材工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装备制造业:发挥长江岸线资源优势,重点鼓励发展船舶制造、模具制造和环保设备制造业。以方圆船舶为龙头,力争再引进 5-8家船舶制造及配套关联企业,形成船舶制造产业集群,促使船舶制造能力达到50万载重吨。到2015年,全县装备制造业年产值达到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支持嘉鱼经济开发区、田野高新技术产业园、田野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加快中能锂电、新型高强度重型钎杆、高性能石油钻杆、莱福特生物制药、纳米微球磷酸铁锂复合材料、高速钢表面硬质合金覆层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达到70亿元,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2、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完善省级嘉鱼经济开发区配套设施,提高开发区的承载力和竞争力。坚持“一区多园”发展战略,加大对镇级工业园规划建设的指导和扶持力度,科学规划镇级工业园布局和建设,通过财政、金融、市场运作等多种途径,完善镇级工业园投资、建设和利益分享机制,推进镇级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中小企业发展平台。嘉鱼经济开发区:加快嘉鱼大道和园区一路、二路、三路、四路、五路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两纵五横”的园区新框架。新建2座110kv园区专用输变电站、1座日处理能力1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完善园区给排水系统,实现园区污水全面达标排放。到2015年,开发区沿发展大道一线土地利用率达100%,基本完成沿嘉鱼大道一线“七通一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开发区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规模企业达到100家。陆溪镇工业园:主要发展船舰制造及配套产业。到2015年,建成面积2000亩,吸引20家以上企业落户。高铁镇临港工业园:重点发展钙、锰产品深加工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流通业。到2015年,建成面积1000亩,落户企业20家以上。官桥镇工业园: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钢结构制造业、石材开发产业以及集蔬菜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到2015年,建成面积3000亩,入驻园区企业超过10家。鱼岳镇工业园:以纺织、服装、皮件、合金等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到2015年,建成面积3000亩,落户企业50家以上。新街镇工业园:着力发展节地型、节能型、环保型产业。到2015年,建成面积500亩,落户项目15个以上。渡普镇工业园:抢抓咸嘉临港工业新城建设机遇,先行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到2015年,建成面积1000亩,引进加工龙头企业20个以上,建成咸嘉临港工业新城的“城中园”。潘家湾镇畈湖工业园:重点承接武汉化工产业转移。到2015年,建成面积7500亩,落户企业80家以上。牌洲湾镇三木化工园:以三木集团入驻园区为依托,把园区打造成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建成面积1200亩,落户企业20家以上。同时,积极鼓励各镇扩大招商引资引进大型企业集团进驻嘉鱼经济开发区,项目新增税收与各镇分成。力争到2015年,经济开发区占规模工业的比重、镇工业园占镇属工业的比重双双超过80%。3、扩大对外招商引资。抢抓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武汉城市圈建设、武汉新港建设等机遇,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大力推行文化招商、中介招商、会展招商、驻点招商、对口招商,突出嘉鱼优势资源和产业,着力打好蔬菜、水产两张“特色牌”,做活沿江开发和武汉城市圈两篇文章,紧盯大项目、大集团、大品牌,大力引进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矿产资源开发、精细化工、大型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县新引进项目300个以上,到位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以上,投资过亿元项目40个以上;引进中国500强企业5-10家,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上实现零的突破。(二)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加大农业和农村投入,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立完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4亿元,年均递增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递增14.5%;建成全省农业强县,全国蔬菜大县。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坚持“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发展方向,大力调整优化种植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种植业:按照壮大蔬菜、稳定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思路,加快无公害蔬菜、优质稻、马铃薯、苎麻等板块基地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优质稻、再生稻,提高复种指数;立足巩固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打响品牌、发展加工,全面提升蔬菜产业化发展水平,完成大禾公司1500亩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建设;以改良品种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优质麻、名优茶、有机果和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到2015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135万亩,其中粮食复种面积50万亩、总产量25万吨,马铃薯基地面积5万亩、产量6万吨;蔬菜板块基地面积稳定在30万亩,复种面积扩大到60万亩,蔬菜总产量超过160万吨;苎麻面积恢复到8万亩、总产量1.6万吨、茶叶面积1.2万亩、总产量960吨,水果面积1.5万亩、总产量7500吨。——水产业: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加快发展叉尾鮰、小龙虾、螃蟹、黄鳝、泥鳅、甲鱼、草鱼、花鲢等优势水产品养殖,建成5万亩以上核心板块基地,创建6个知名品牌,把叉尾鮰、小龙虾、螃蟹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努力实现水产强县目标。到2015年,全县健康养殖面积27.6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2万吨,渔业总产值20亿元。——畜牧业:加快调整优化养殖结构,稳定发展牲猪,大力发展水禽,积极发展牛羊,建立起水禽、优质蛋鸡、优质商品猪、草食畜四大畜禽养殖板块基地,规模养殖经营户达到600户,牧业小区达到45个。到2015年,全县年牲猪出栏30万头、家禽出笼350万羽,肉产量2.4万吨、禽蛋0.8万吨,年出栏肉牛2万头、羊1.5万只,畜牧业年产值达到7亿元。——林业:大力推进速生丰产林、油料林、高档园林花卉、森林食品、竹类、生物质能源林等6大基地建设,实施退耕还林续建5万亩、生态公益林14.7万亩,续建长江防护林7.5万亩、血防林5万亩,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2.5万亩;新建油茶木本油料基地10万亩、楠竹产业基地3万亩,续建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4万亩、苗木花卉基地1.5万亩。到2015年,全县森林总面积达到45万亩,森林活立木(竹)蓄积量270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2、落实农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严格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确保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等各项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鼓励发展农业协会组织、农村庭园经济、农庄经济和“农家乐”,落实对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新品种试种推广、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等奖励资金。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实施村村通工程、无线覆盖工程,解决行政村断头路,对农村旅游景点道路进行硬化,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互动的投入机制,破解小城镇建设资金难题,加快推进小城镇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立起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合理布局、均衡配置的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官”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努力培育一批新型农民。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力推行统一主推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贴标销售的“五统一”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加快申报注册“嘉鱼蔬菜”地理标识商标,推动农产品贴标销售。“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县新认证绿色食品品牌20个、有机食品品牌5个,申报注册嘉鱼农产品地理标识商标5个。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渡普、官桥等农产品加工园建设,新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以上;扶持山绿公司、国美食品、广元食品、嘉台双美、洪发水产等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培育省级龙头企业5-8家、市级龙头企业10-15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农产品加工以及冷库、市场建设经营,完成武嘉一级公路沿线12个蔬菜交易市场建设,改变蔬菜销售“以路为市、田边交易”的局面。到2015年,全县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50%以上的农民参加各类协会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00家,90%的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4、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在巩固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坚持每年选定10-15个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推广示范,重点抓好官桥村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全面完成1.5万亩高产油茶基地、2000亩生态水产养殖基地、3000亩有机稻生产基地、1万头有机猪养殖场、1000亩生态旅游基地建设,促进整村经济实力进入全省村级经济前列。力争到2015年,全县基本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省级重点贫困村,实现中心村“村村通”自来水,农村饮用水源标准达到Ⅱ级以上;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村庄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全县80%以上行政村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三)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促进三产业健康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旅游业、房地产业以及金融、保险、物流、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研究制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拓展三产业发展空间,逐步形成与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农村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三产业发展新格局。——旅游业。以武汉城市圈建设、武汉新港建设为平台,以山湖温泉、二乔公园开发建设为起点,以“诗经中国,水墨嘉鱼”为主题,加快引进中国华融集团、香港安福集团,整体投资开发三湖连江以及蜜泉湖旅游资源,力争一期工程2012年前投入营运,以后每年都能建成开放1-2个新景点。同时,坚持以点连线、以线带面,鼓励各镇规划开发旅游资源,逐年恢复建设吴王行祠、孔明取箭所、岳公亭、南如寺等历史文化古迹;加强与省内外旅行社的联合推介,打破地域界限,发展区域旅游,打响嘉鱼“鄂南明珠、临港新城”旅游品牌。到2015年,全县建成1个5A级景点、2个4A级景区、2个四星级以上酒店、1个湖北旅游名镇、2个旅游名村,年接待游客达到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亿元。——建筑业。进一步深化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材料和墙体革新项目,鼓励发展新型墙材企业,健全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和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全县三级以上施工企业有较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质量检验测试手段,提高建筑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从业人员素质和整体竞争实力,进一步开拓省内外建筑市场。到2015年,全县建筑业总产值超过5亿元,年均递增8%以上。——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嘉鱼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服务大市场,投资建设潘家湾鄂南沿江物流聚集园区,完善现代商贸物流基地设施平台和公共商贸物流服务信息平台,构筑城区配送物流、农村市场配送物流、异地市场配送物流的全方位服务网络。同时,着力加强沿江物流载体建设,扶持中百仓储、武汉丽红、供销农资物流、中邮物流、中石化物流等现代商贸物流企业发展壮大。到2015年,组建培育3—5个具有一定实力的综合商贸物流企业集团,物流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财税金融保险业。坚持“生财、聚财、理财”并举,大力培植骨干税源,开辟新兴税源,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安排使用绩效审计、绩效评价、绩效问责机制,确保重点工程项目、重大民生项目以及机关正常运转的资金需求,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县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其中两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60%以上,促进财政与经济协调发展。要以打造“诚信嘉鱼”为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力度,争取商业银行在嘉鱼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以自助银行、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为载体的虚拟银行,扩大金融服务功能;健全风险防范体系,积极培育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缓解经济发展资金困难。到201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超过50亿元。同时,积极开拓新型保险业务,推广个性化险种和针对性营销,加快开辟农村保险市场,着力服务“三农”。到2015年,全县培育发展9-10家保险公司,从业人员超过1000人,保费收入超过2.5亿元,年均递增15%。——邮政信息服务业。加快邮政运营体系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发展邮政快递业务,满足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高速宽带传输网络,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全县网络覆盖率。大力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健全现代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和完善应对公共危机的预警、处理信息系统,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房地产业。发挥税收政策对房地产业收益的调节作用,整顿规范房地产秩序,禁止单位集资建房,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鼓励投资商开发适应中、低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商品房,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到2015年,城区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5平方米。——社区中介服务业。鼓励各种经济主体投资兴办法律服务、家政服务、家教服务等社区服务业,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中介行业职业管理,规范律师事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仲裁、公证等法律服务,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鼓励开展会计、审计、税务代理、资产评估、检测、产权交易、拍卖、房屋经纪等经济鉴证服务,健全技术服务和市场调查、资信认证等咨询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优化发展环境——公路铁路。“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嘉鱼长江大桥及连线高速、武嘉沿江高速,投资兴建咸潘线、红牌线、武赤线官石段(官桥至石布塘)、罗赤线(罗家洲至赤壁铁山咀)以及嘉鱼至京珠连接线、沙湖堤至南岸等6条一级公路;按照二级公路标准改造建设陆溪至舒桥、高铁至界石等23条乡村公路;完成牌洲湾大堤环堤公路以及县城外环公路等工程建设;争取将仙桃—咸宁—黄石环港城际铁路、潘湾至咸宁货运铁路以及牌洲至赤壁江南沿江铁路等项目纳入省规划,在“十二五”期末动工建设。——水运。加快武汉新港嘉鱼港区建设,按照5000吨级标准改造石矶头港区临江山综合码头、鱼岳港区中港码头,完成潘家湾核电重件码头建设;新建潘家湾港区集装箱码头、鱼岳港区集装箱码头、三湖连江游轮码头,突出抓好沿江码头新建、改造工程,使嘉鱼港区码头年货物吞吐量达到3000万吨。按照二级公路标准,配套建设陆溪港区至罗赤线公路、临江山至嘉赤线公路、临江山码头至罗赤线公路、石矶头码头至罗赤线公路、鱼岳港区至武赤线公路以及潘家湾核电码头至武赤线公路。——水利。加快推进三湖连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力争新建、疏浚渠道3760公里,硬化渠道3480公里,配套新建和改造一批灌溉排水机泵站,使节水面积达到30万亩;分期实施渗子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灌溉工程,新增灌溉面积3.2万亩以上;实施四邑公堤、嘉鱼干堤、牌洲湾干堤险段综合整治工程,对余码头大闸进行除险改造;整治加固渗子湖、神塘、虎山、五垅、大岩湖等13座中小型病险水库;对东湖围堤、西湖围堤实施加高培厚、险段护砌;更新改造永逸泵站,新增排涝面积7万亩以上;对陆水河、金水河等中小河流进行综合治理;新建沿江取水泵站,实施长江引提水工程;推进陆水流域、西凉湖、斧头湖生态修复和三湖连江、渗子湖水源地综合治理工程;完成金水河流域、马鞍河(幸福河)以及长港河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综合治理血防河流49公里。积极做好斧头湖、西凉湖两湖连通工程建设规划。——能源。大力发展热电联供,完成嘉能热电整体迁建扩建工程,对县城区内企业全部实行集中供热;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加快中能锂电项目建设;优化电网供输配结构,对全县城乡电网进行升级改造;加快葛洲坝水泥余热发电项目建设,力争新上秸秆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等综合利用项目;加快“西气东输”安山至嘉鱼管道燃气工程和城区供气管网工程建设,力争全县50%的居民用上管道燃气;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促进全县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城市基础建设。编制完善城市给排水、城市道路、城市综合管线、城市燃气、城市绿地系统及城市“四线”管制等专项规划,统筹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布局,减少城区经常性开挖凿路施工的现象。着力抓好大崇山路景观带、滨湖景观带建设,完成嘉鱼大道新建工程以及沿湖大道西段、樱花路南北段延伸工程;对城区供水管网、排污管网、供气供热管网进行更新改造,扩建北门湖排渍泵站,扩建县城区自来水厂,新建一座备用水厂,新建垃圾处理厂和马鞍山污水处理厂,提高桑德污水处理能力。积极开展争创国家级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活动,加大城区公共绿地建设,完善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到2015年,县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人,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平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道路硬化率达到100%。(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行城市污水、垃圾及医疗废弃物等处理收费制度,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强化排污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加快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和支付保障制度,健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促进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互协调;加快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落实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等财政政策,完善财政信用担保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促进集体建设用地合理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政府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扎实推进国有林场、水利工程管理、公路管理养护等体制改革,完善和严格落实项目招投标管理;深化以医药分开为核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理顺文化体制,实施公益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机制。——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创汇。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扩大出口总量与优化出口结构并重的发展思路,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用活国家外贸出口政策,加快调整外贸结构,开拓出口市场,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促进外贸出口业稳步回升;积极培育外贸出口市场主体,在巩固纺织、服装、医用卫材等传统出口产品的基础上,加快培育蔬菜、水产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出口产业群,发展创汇农业,加快出口产业带建设;整合钢管制造资源,扩大特种钢管出口;积极开拓船舶制造外包、旅游创汇等新业务,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对外投资和劳务输出;结合武汉新港嘉鱼港区建设,争取商检、海关在嘉鱼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大通关”进程。“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县直接利用外资总额8000万美元,外贸出口年均递增30%以上。——推进区域经济协作发展。以武汉城市圈、武汉新港和鄂南经济强市建设为纽带,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区域合作,制定和完善区域合作的投资机制、市场机制、财政机制和政策协调机制,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依托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明确嘉鱼在区域内的发展定位,积极承接武汉城市圈及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建设圈内绿色农副产品直供基地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加快嘉鱼基础设施与武汉城市圈一体化进程,积极争取武汉新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壮大武船生产基地。统筹推进县内各镇协调发展,完善招商引资协调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六)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构建和谐嘉鱼1、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我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与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再创新,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争创全国科技先进县。工业方面: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大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品牌的聚集和带动效应,促进全县中小型企业协作配套发展。“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创中国名牌3-5个、湖北名牌10个以上。农业方面:实施科技成果推广项目20项以上,80%以上的农户每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力争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园4处,建立完善科技推广服务组织40个。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以电子信息、新医药、现代农业、生物工程、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15年,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科学整合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资源,严格实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办学质量;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教育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县保留公办高中2所、民办高中1所、初中10所、小学24所、幼儿园25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1所,中小学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80%以上,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三残儿童及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城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民办教育比重明显提高。——推进人才强县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六个一批”工程,即选送一批年轻优秀干部到大专院校脱产学习培训,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先进发达地区挂职学习锻炼,选拔一批基层干部进入机关部门领导班子岗位,选录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公务员队伍,选推一批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选育一批乡土人才培养成科技致富带头人和优秀企业家,努力保持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同时,统筹城乡人才资源开发与交流,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和职业技能鉴定改革,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鼓励发展文化产业和文体事业。以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为目标,加快完善公共文体设施、公共文体服务、文体相关产业、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管理五大体系;规划建设全县文体出版产业园和文体表演会展中心,打造文化品牌。到2015年,全县文化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居于全市先进行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到2015年,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全县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76岁以上,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10000和10‰以下,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以下。——强化人口计生工作。深入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生优质服务,有效降低和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病率,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采取得力措施,有效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全县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0%以上,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不超过6‰。到2015年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37.5万人以内。2、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为基本特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渣、废水、废气等工业“三废”及其它废旧资源,抓好蛇屋山金矿矿渣利用、盛宇染织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工业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焚烧发电等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鼓励企业使用天然气、蒸汽等清洁能源,实施嘉鱼经济开发区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推进官桥低碳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嘉鱼低碳经济示范区。力争到2015年,全县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20家以上,开展清洁生产审计的规模企业达到75%以上。——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产能,加大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力度,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跨界河流污染防治力度,强化三湖连江、陆码河、马鞍河、金水河等水体污染防治;全面加强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的治理,改善大气环境;加强土壤环境监督管理,实施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县COD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下降20%,地表水达到三类以上水质占90%以上。——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改善农用地质量、结构和布局,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全县耕地保持在3.1万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6435公顷;健全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城镇村内部建设改造,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用地,全县各项建设用地控制在1062公顷以内;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确保占补平衡,全县开发整理复垦土地面积21378公顷,增加耕地面积736公顷;实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全县金矿数维持2家、石灰石岩矿17家、锰矿1家、地热矿1家;对矿产资源开采实行分区管理,全县重点开采区9个、限制开采区6个、禁止开采区4个。——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强化长江嘉鱼段和各镇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强化对水面养殖的规划控制和污染治理,对全县重要水域实施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适度养殖区分类管理,减少水面污染;积极推进“一延二建三改”,推动县水厂、镇水厂管网向村组延伸,对供水规模小、水质不达标的老水厂进行改造扩容。到2015年,基本解决全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12项指标全部达标,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3、全面推进和谐嘉鱼建设。——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大楼建设,坚持以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城镇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开展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的门诊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稳步提高住院费用个人报销比例和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进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合,应急救济、社会互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困难群众临时性救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对流动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到2015年,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净增1万人、达到3.7万人,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95%以上,城镇职工和农村居民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5%和60%以上。——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税收、金融等创业扶持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健全服务体系,规范劳务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经营,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到2015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3.1万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4.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扩大劳动报酬占收入分配的比重,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和完善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不同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遏制并缩小不合理的工资收入差距。“十二五”期间,全县企业在岗职工工资年均增长14%以上。——加强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综合协调、激励约束、联合执法、事故查处与责任追究机制,坚持抓好非煤矿山、危化物品、水陆交通、消防、电力、特种设备、水利设施、渔业船舶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建设极轨气象卫星接收系统和嘉鱼气象雷达接收站,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和防灾减灾的能力。深入开展制假售假整治行动,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行业监督,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巩固全国平安县创建成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人防物防投入力度,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行动和“黄、赌、毒”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案件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治安案件,增强群众安全感。——加强民主政治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委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政协组织参政议政,推进人大、政协组织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基层人武部建设,增强国防战备和地方武装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公正廉洁执法工作,完善纪检监察综合派驻制度,重点解决好为政不廉、执法不公的问题,提高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加强镇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推进“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创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县。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深入开展文明卫生创建和全民健身运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妇女儿童维权行动、“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创新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工作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维护和保持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严格落实信访维稳责任,加大对各级维稳中心建设力度,认真做好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和调处工作,重点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违法排污以及农村土地承包、水面养殖、农务用工等方面的矛盾和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档案、史志、统计、保密工作,坚持开展档案、统计、保密执法检查;加强老龄工作和残疾人工作,推进老龄事业、残疾人事业协调发展;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决打击取缔邪教组织,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五、“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及远景规划武汉城市圈建设、武汉新港建设以及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是全省“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重点,是我县“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县已被列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开发主体功能区,在武汉城市圈建设、武汉新港建设、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等方面,“十二五”时期,我县必须要也必定会大有作为。(一)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规划。主要任务是:发挥“委县合作”、“办县对接”等平台优势和地处武汉城市圈紧密圈、省级重点开发主体功能区的区位优势,着力推进“五个一体化”建设,努力把嘉鱼建成武汉城市圈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新型工业示范基地、旅游休闲观光基地、物流集散中转基地和外贸出口创汇基地。1、基础设施一体化。着力改变境内无高速、无铁路、无大型港口的落后现状,在快速通道建设、水利设施建设、能源产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信息平台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建设一体化交通通道。公路上,抢抓武嘉一级公路建成通车的机遇,抓紧实施潘家湾至咸宁、罗家洲至赤壁铁山咀、官桥至赤壁市区、红光至牌洲湾、嘉鱼至泉口京珠连接线、沙湖堤至南岸等6条一级公路建设,启动仙洪咸环港高速以及嘉鱼长江大桥工程建设,规划实施武嘉沿江高速工程,形成沿江、跨江、环武汉的快速通道。水路上,抢抓武汉新港建设机遇,加快推进沿江五大港区及方圆船舶码头、鱼岳集装箱码头、新街中港码头、核电重件码头、潘湾综合码头、潘家湾集装箱码头、牌洲湾化工码头、三湖连江游轮码头建设,努力建成千万吨码头群。铁路上,抢抓咸嘉临港工业新城、潘家湾临江产业园、潘家湾物流聚集园建设机遇,着手规划建设仙桃—咸宁—黄石外环城际铁路、咸潘货运铁路、牌洲至赤壁江南沿江铁路,争取武咸城际铁路延伸至嘉鱼,建成嘉鱼与武汉城市圈公路、水路、铁路相通互联的综合交通体系。二是建设一体化的水利枢纽。嘉鱼是武汉防汛抗洪的第一道屏障,应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以及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与倾斜,加强对四邑公堤、牌洲湾大堤的综合整治,加大对斧头湖、西凉湖围堤工程建设投入,重点实施余码头大闸三期、三湖连江灌渠三期、金水河流域整治工程,着手规划实施斧头湖、西凉湖两湖连通工程,力争将牌洲湾大堤纳入国家干堤管理规划,建立流域性的联防联治、共建共享机制,真正保卫大武汉、服务大武汉。三是建设一体化的能源结构。全面改造现有城乡电网,提升全县输配电等级。加快嘉能热电项目建设,争取2015年供电达7万千瓦,供热达到200吨/小时,2020年分别达到10万千瓦、500吨/小时。“十二五”时期,新建一座装机规模2万千瓦以上的秸杆发电厂,新上葛洲坝水泥余热发电项目,新建一个城市垃圾处理厂,完成“西气东输”安山至嘉鱼燃气管道工程,城区燃气化率达到90%以上。四是建设一体化的信息平台。重点完成10万门程控电话、2万路端光纤通讯、3000信道移动通讯建设,实现与武汉城市圈通讯“一体化”。着力抓好邮政、电信、电视、计算机网络建设,实现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1个标准的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同时,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5年内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局域网和独立网站,建立财务成本管理系统,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应用率达90%以上。2、产业布局一体化。在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发展布局上,我县在武汉城市圈中具有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一是农副产品直供武汉城市圈。建立优质蔬菜、优质水产、优质粮油、优质畜禽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现对武汉城市圈的直供直销,拓宽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路子,丰富武汉城市圈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二是加工制造承接武汉城市圈。积极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改造提升纺织、化工、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壮大现有产业规模;着力发展与武汉城市圈配套的汽车配件、船舶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建成武汉城市圈的产业配套基地;大力引进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三是物流服务融入武汉城市圈。依托武汉新港、武汉外环及嘉鱼长江大桥工程建设,加快建立现代物流港口、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专业配送等物流网络,培植以第三方物流、货主物流及物流信息产业、物流装备制造企业为主的现代物流企业集群,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物流大市场。四是旅游休闲延伸武汉城市圈。以沿江快速通道、武咸城际铁路等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强全县山水园林城市及旅游景区景点规划建设,延伸武汉城市圈旅游线路,形成武汉—嘉鱼—赤壁—通山—温泉—武汉的休闲观光旅游经济圈。3、区域市场一体化。立足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现有的市场基础,着力完善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资本市场和同行拆借、信贷、票据等货币市场,全面提升专业批发、超市、连锁店等商业贸易市场,推进要素市场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发展。一是扩展金融市场。坚持以武汉产权交易中心为依托,加强我县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成1家年销售过亿元的产权交易市场。充分利用武汉金融产业中心的聚集优势,全面推进我县票据市场与武汉市的对接,建立区域专业化的票据市场,争取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开展跨地区金融业务,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证券基金和合作基金,促进金融要素在武汉城市圈内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优化商贸市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生产资料、装饰材料、汽车及零配件等专业交易市场,配套建设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新建扩建城区及中心集镇农贸市场,进一步优化丽红超市、中百仓储及其连锁店的经营布局,加强与武汉及全国大超市的商品对接。同时,大力支持农副产品物流配送项目建设,培育1-2家年销售过千万元的农副产品营销企业,促进全县名特优及鲜活农产品在武汉城市圈及全国市场的大流通。三是激活要素市场。加强与武汉人才市场的合作,推进职业技术院校建设,培养专业技术实用人才。制定出台鼓励政策,支持县内企业与武汉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交流和联合攻关,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和科技成果资源共享,提高科技成果在我县的转化率。4、城镇建设一体化。按照全县城乡生产力布局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我县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是:以县城区鱼岳镇为中心,以武嘉一级公路连接省级优先发展城镇高铁岭—鱼岳—潘家湾为发展主轴,以省级重点发展城镇陆溪连接高铁岭、牌洲湾连接潘家湾为发展辅轴,辐射官桥、新街、渡普3个县级重点发展城镇,形成产业布局合理,空间分布均衡的一线穿珠式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一是把推进城镇化与培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围绕“农业工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处理好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口适度增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强交通、能源、通信、供排水、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和生活服务功能,规划发展工业、商业、服务业,使小城镇成为连接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发挥地域性经济和文化中心作用。二是把推进城镇化与加快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规划先行,创新规划理念,合理划分小城镇的生活区、商贸区、工业区、生态区等功能分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政府资金引导,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重点城镇交通、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三是把推进城镇化与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就业定居结合起来。落实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政策措施,允许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并纳入城镇社保、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要加强城乡社区服务,管理好公共行政和公益事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城镇。5、生态保护一体化。防治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医疗污染,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县要以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用循环经济理念重构县域经济新系统,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到2015年,全县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水源地及主要河流水质不低于地表水二类标准;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垃圾清运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烟尘去除率、工业粉尘回收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5%以上;90%以上医院含病毒污水全部得到处理。城镇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噪声控制在70分贝以下;新、改、扩建项目防治污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100%。建设10个以上生态村,20个以上生态小区、生态园区,努力把嘉鱼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内的山水园林城、绿色生态县。(二)推进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规划。嘉鱼史称“武昌上游之邑,湘湖要冲之区”,嘉鱼长江经济带在湖北长江经济带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加快嘉鱼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显得更为紧迫,应着重建设“五大经济板块”。工业经济板块——打造“工业增长极”。围绕主导产业、核心企业、名牌产品、特色资源,着力实施“一区多园”工程,重点建设省级嘉鱼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业板块和增长极。力争到2015年,培植1-2个年产值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2-3个年产值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规模企业发展到250家以上,全县轻纺、冶金、化工、建材、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六大支柱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基本实现千亿园区、百亿产业和一批十亿企业的奋斗目标。一是以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以鱼岳、新街、官桥镇区为辐射,以岐丰管业、中石特种钢、华义泰方钢为钢管加工基地,以中能锂电、比伦造纸、风华化工、中天化工为化工生产基地,以洁丽雅纺织、盛宇染织、卓尔纺织为纺织加工基地,以天洋塑木、金嘉木业、万树木业为森工加工基地,以元阳食品、嘉台双美为食品加工基地,形成综合型工业经济板块。二是以高铁至陆溪为轴线,以蛇屋山金矿、葛州坝水泥、九龙钙业,高强锰业、方圆船舶等企业为重点,形成矿产开发、船舶制造等特色工业经济板块。三是以潘家湾、牌洲湾化工园为中心,承接武汉及沿海化工产业转移,形成精细化工工业经济板块,提高县域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四是以田野高新技术产业园和中国博士后工作站为依托,支持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群。农业经济板块——打造“农业示范区”。重点是调整优化传统农业,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搞活农副产品市场流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增收水平。一是稳定粮食生产。以牌洲湾围垸、潘家湾畈湖地区、新街三畈地区以及渡普、陆溪沿湖地区为基地,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生产,落实各项补助政策,稳定粮油面积和产量,建成粮油基本保障板块。二是发展特色农业。沿武嘉路、咸潘路、红牌路、嘉陆路,重点发展蔬菜;在渡普、官桥、高铁、陆溪丘陵地区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经济林以及花卉苗木、农庄经济、庭院经济,沿湖大力发展水产经济,建成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示范板块。三是扩大农产品加工。以现有潘家湾山绿、嘉禾米业、渡普国美、洪发水产为基础,建立潘家湾—渡普农产品加工园,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配套建设加工产业信息服务中心、检测中心、研发中心、无菌车间、冷库仓储、电子交易平台、包装中心、试验示范基地等设施,力争“十二五”期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30家以上,建成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增长板块。四是发展壮大非农经济。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扩大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和销售,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建成涉农非农经济增长板块。物流经济板块——打造“物流大通道”。“十二五”时期,物流经济将是我县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重要增长板块。一是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加快嘉鱼沿江重要港口建设,配套建设重件码头、专用集装箱码头、多用途综合码头、旅游观光客运码头,力争货运规模千万标吨、客运流量百万人次,建设成为服务沿江、联通武汉、西进东出、通江达海的物流枢纽。二是大力发展园区物流。重点推进武汉新港潘家湾物流聚集园、嘉鱼长江大桥罗家洲物流聚集园建设,积极引进武汉大型商贸集团、商展贸易中心进驻嘉鱼,投资建设物流及配送大市场,拓展园区产业物流配送功能,努力把聚集园区建成武汉城市圈最大的进出口货物集散中心、辐射中部地区的国家级物流中心。三是大力发展市场物流。加大城乡市场整合力度,加强与武汉城市圈市场对接,配套建设建材批发市场、服装批发市场、果蔬批发市场、花木专业市场及小商品、农副产品贸易市场,进一步丰富市场商品,激活市场物流,为广大商户和城乡居民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现代物流服务。旅游经济板块——打造“旅游目的地”。以咸宁市成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为契机,“十二五”时期,我县必须积极优化投资环境,引进旅游产业项目,着力打造四大亮点旅游产品。一是打造“历史文化之旅”。在加快建设山湖温泉、二乔公园的同时,采取政府投资和招商引资相结合的方式,恢复建设“草船借箭”取箭所、吴王行祠、南如禅寺、岳公亭等历史古迹,改造建设文庙山烈士陵园、98抗洪烈士陵园,挖掘诗经文化、吴越文化、三国文化、西晋文化、南宋文化等历史文化,丰富发展呜嘟文化、民间说唱文化和鱼文化,推动历史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二是打造“山水园林之旅”。积极与中国华融集团合作,坚持高标准整体规划开发建设三湖连江及牛头山风景区,加快牛头山森林公园、三湖连江主体公园及休闲运动、水上游乐、湖上观光、农家风情等配套开发,重点建设滨湖风光带、南如寺佛教区、欧洲庄园区、生态度假区、休闲运动区、湖上观光区、文化乐园区、农家风情区以及南如书院、樱园竹海、岳公纪念园等景点,打造名符其实的山水园林城市。三是打造“新农村观光之旅”。依托官桥八组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外联部指定参观接待点,加快全县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创建旅游名镇名村。同时,着力打造武嘉一级公路“百里文明生态长廊”,开展踏浪逐蟹、垂钓竞技、泛舟采莲、田园农桑、桃李芬芳、珍湖野趣等特色休闲及农家乐旅游活动,带动现代农居、民俗风情、茶马古道、梦里水乡、山里人家、农家乐园等庭院休闲经济发展,吸引武汉城市圈及外地游客尽享新农村风光、田园原生态魅力及乡村天然休闲乐趣,打响“新农村生态游”品牌。四是打造“温泉养生之旅”。以山湖温泉旅游开发为契机,大力发展集旅游、商务、餐饮、宾馆、温泉洗浴、水上观光、健身、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温泉养生休闲度假区,以此带动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推进旅游业向高端发展。城市经济板块——打造“临港宜居城”。我县城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南嘉商城至中百仓储为主线的老区商贸区,以发展大道与沙阳大道、沿湖大道交汇点为辐射的新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区,以工业园区和田野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主体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以牛头山和三湖连江为中心的旅游休闲度假区,这四大特色经济区域是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时期,按照建设“临港新城”的目标定位,在发展城市经济上要实现“以城兴路、以路兴地、以地兴业、以业兴城”的良性循环。一是构建新的城区交通圈。重点实施小新堤路改造扩建工程,沿湖大道西段延伸工程,滨湖景观路至护县洲延伸工程,新建石矶头经白云山、蜜泉湖至官桥绿岭的石绿公路,与罗赤一级公路相连,构建由沙阳大道、凤凰大道、沿湖大道、发展大道、人民大道组成的城区一环线,由小新堤路、沙阳大道、凤凰大道、滨湖景观带、嘉鱼大道组成的城区二环线,由环城路、石绿路、罗赤一级公路组成的城区三环线,三环线环绕的区域就是未来嘉鱼临港新城发展的版图。二是构建新的城区经济圈。随着嘉鱼长江大桥及连线高速、武嘉沿江高速以及嘉鱼大道、罗赤一级公路、嘉鱼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整体推进,年,嘉鱼城区发展必将实现鱼岳—官桥—新街三地经济大融合,形成新的城区经济圈。从现在起要着重搞好新的城区经济圈的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城中村规划,规范工业园区建设和沿线房地产开发,促进城区经济圈内土地经济、产业经济、城市经济、区域经济长远发展。三是构建新的城区生活圈。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下,要大力发展居住消费、健康消费、文化消费以及金融、保险、医疗、养老服务。“十二五”期间,重点搞好嘉能热电、风华化工搬迁后的场地整体开发,搞好小新堤路、人民大道、发展大道包围圈的规划建设,突出发展文化、教育、商住小区和居家服务业,与二乔公园、三湖连江风景区重点发展商务、旅游、休闲服务业相配套,形成新的城区生活圈。(三)武汉新港嘉鱼港建设规划。嘉鱼港是湖北省19个重要港口之一,是武汉新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国家东西部经济发展沿江主轴的中间支点上。境内沿江航道109.6公里,其中深水岸线66公里,现有陆溪口港区、石矶头港区、鱼岳港区、潘家湾港区、牌洲港区等5个港区。按照武汉新港建设的总体部署,我县编制了《武汉新港嘉鱼港年总体规划》,包括空间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集疏运规划和临港新城建设规划,努力把嘉鱼港打造成为集现代航运物流、综合保税服务、临港产业开发为一体的千万吨大港,为建设鄂南经济强市作贡献。“十二五”时期,咸宁市委、市政府在武汉新港建设上确立了“一城二园六港”总体建设规划,即咸嘉临港工业新城、潘家湾临江产业园、赤壁临江工业园以及赤壁港区、陆溪口港区、石矶头港区、鱼岳港区、潘家湾港区、牌洲港区,其中我县有“一城一园五港”建设任务。在未来5—10年内,我县推进嘉鱼港规划建设的重点是:以潘家湾港区建设为龙头,加快陆溪口、石矶头、鱼岳城区、牌洲湾等港区配套建设,重点抓好潘家湾港区和陆溪口港区的改造升级,推进斧头湖与西凉湖两湖连通工程规划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规划,实施咸嘉临港工业新城、潘家湾临江产业园建设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设施齐全、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信息畅通、集疏运能力强、机械化程度高的港口建设新格局。加强港口及航道规划建设。根据5个港区的建设基础、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坚持功能调整、局部改造、重点建设相结合,推进港区配套建设和改造升级。一是积极筹划陆溪口港区码头建设。年,新建1000吨级件杂货泊位1个,新建3000吨级综合泊位1个,筹建1万吨级船台7座,完成船台横移平台、下水平台、散装码头1座建设。2015年,靠泊能力达到5500吨,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45万吨;到2020年,靠泊能力达到10000吨,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70万吨。二是改造建设石矶头港区。大力支持临江山葛洲坝水泥专用码头配套建设,提高货运吞吐能力;投资改造石矶头轮渡码头,改善轮渡客运条件。年,新建3000吨级矿建泊位1个、3000吨级综合码头l座。三是推进鱼岳港区改造升级。在清水沟建设1条1000吨级件杂泊位生产线,将下码头件杂功能迁至清水沟,将清水沟散货迁至下码头作业区。年,新建1座2000吨级块石码头、1座3000吨级综合码头、1座集装箱码头,并新建1座1000吨级客运码头、1座三湖连江游轮码头,打通上至宜昌下至武汉的客运航线。四是重点建设潘家湾港区。加快潘家湾多用综合码头二期和集装箱码头工程建设,以满足通山文化石、咸宁巨宁地板、天化麻业、红牛集团等鄂南各县市区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建设通山核电专用码头,打通核电重件运输通道。规划期内,潘家湾港区生产机械性码头泊位增加到13个,总泊位达到22个,库场面积扩大到2.5万平方米,努力把潘家湾港区建成鄂南大型综合性港区。五是推进牌洲客货轮渡码头更新改造升级。新建1000吨级客运码头1座,打通通往汉南的客运轮渡专线。新建5000吨级综合中转码头1座,为区域内货物流通及化工园服务。六是加强航道开发和设施建设。按照武汉新港咸宁港区建设规划,“十二五”时期,要积极推进斧头湖与西凉湖两湖连通工程,新建东西两湖通江码头,开辟新的内湖通江航道。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长江航道管理部门支持,对长江嘉鱼河段的航标进行无线电更新和改造,增设雷达应答系统,完善信号台及信号指挥设施,建成港区程控交换机,改善通信条件。在所有港区和重点水域设置现场监督站,并建设雷达监视系统和搜救中心,配置监督艇、消防艇、拖轮,打捞拯救船。加快实施内河流域疏竣工程和渡口改造工程,推进“长江-金水河-陆水河-连江内湖”等航道网的形成,协调发展内河水运体系。加快港区集疏运规划建设。嘉鱼港区集疏运网络建设主要依托已建的武嘉一级公路以及规划中的仙洪咸高速、武嘉沿江高速、咸潘货运铁路、仙洪咸环港城际铁路,配以咸潘一级公路、罗家洲至赤壁铁山咀一级公路、嘉鱼至京珠高速连接线、嘉鱼至赤壁市一级公路,构成对外交通的集疏运网络体系。为推进嘉鱼港区建设,“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构建 “一主轴、三垂轴、五连接”的交通网络布局。“一主轴”:就是沿江交通主轴,沿线分布的镇有牌洲湾、潘家湾、新街、鱼岳、高铁、陆溪,主要以武嘉一级公路、武嘉沿江高速、红牌线、罗赤线、长江航道嘉鱼段、江南沿江铁路、安山至嘉鱼油气管线等组成的公路、水路、铁路、管道复合轴线。近期重点建设红牌一级公路、罗赤一级公路、安山至嘉鱼油气管线,远期重点建设武嘉沿江高速、江南沿江铁路,疏浚长江航道嘉鱼段。“三垂轴”:一是嘉鱼至赤壁交通轴,主要以嘉鱼至赤壁一级公路、中港码头、嘉鱼至赤壁油气管线组成。近期重点建设中港码头、管道油气管线,中后期重点建设嘉鱼至赤壁一级公路。二是仙洪咸高速嘉鱼段交通轴。由仙洪咸高速(含长江大桥)、仙洪咸环港城际铁路组成。近中期建设仙洪咸高速(含长江大桥)嘉鱼段,远期建设仙洪咸环港城际铁路(含长江铁路大桥)嘉鱼段。三是潘家湾至咸宁交通轴。主要以咸潘一级公路、咸潘货运铁路、潘家湾码头、核电重件码头组成。近期重点建设潘家湾多用途综合码头、核电重件专用码头、咸潘一级公路,远期重点建设咸潘货运铁路项目,力争“十二五”期末全面施工建设。“五连接”:一是以陆溪口港区为接点至罗赤一级公路,形成5公里路港连接线;二是以新街中港为接点至罗赤一级公路,形成6公里路港连接线;三是以临江山葛洲坝水泥专用码头为接点至罗赤一级公路,形成5公里路港连接线;四是以牌洲湾港区为接点至红牌路连接武嘉一级公路,形成5公里路港联接线;五是以潘家湾港区(核电重件码头)为接点至武嘉一级公路,形成3公里路港联接线。通过“五连接”构成水、陆两运转换自如的运输网络。加快潘家湾临江产业园规划建设。“十二五”时期,潘家湾临江产业园建设主要以潘家湾省级优先发展镇为基础,以潘家湾畈湖化工园为支撑,以潘家湾物流聚集园为重点,努力建成3平方公里的城镇居住区、5平方公里的精细化工区和2平方公里的物流聚集区,真正把潘家湾镇建设成为依托大武汉、辐射湘鄂赣的临江产业园区及嘉鱼的副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党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