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 民权初步创立了中国同盟会后提出了民权民政还有一个明什么

知识点梳理
是什么?1、旧三民主义的内容:①“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②“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③“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2、作用:①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颁发了第一步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推动作用。②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1905年,在孙中山的努力下中国同盟会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相似的试题还有: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选举的同盟会总理是()
1894年,孙中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召开。
1904年2月,留日学生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由黄兴任会长。同年,一些留日学生在上海组织光复会,由蔡元培任会长。1905年,孙中山从欧洲抵达日本,为了集中革命力量,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于8月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请回答:(1)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国同盟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发现相似题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1574633试题类型:单选题 知识点: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民主义的实践(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更新日期:
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①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发;②是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③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④反映了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难易度:容易
必须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答案解析!
橡皮网学生APP下载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提出:
1、原因和条件:(1)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热潮。(2)各种救国方案屡屡失败,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如洋务运动破产、维新变法失败等。(3)孙中山广泛地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研究西方社会政治,并积极参与革命实践活动。2、提出: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将这个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3、基本内容:(1)民族主义是前提,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是忽略了革命主要的敌人——帝国主义,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满洲贵族时,也忽视了另一股反对势力──汉族地主和官僚。后来帝国主义对革命阻挠破坏,封建官僚和立宪派对革命派实施进攻,成为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2)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反映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重要作用。但民权主义没有把整个封建统治阶级作为斗争的对象,对汉族地主阶级存在一定的幻想。(3)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也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它要实现的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革命斗争缺乏群众基础,反映出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也表明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4)三民主义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4、评价:(1)进步性:①它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启迪,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2)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上书改革: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2)成立团体:1894年兴中会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3)发动起义: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 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由于内部步调不一致,丧失了时机,再加上叛徒告密,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清朝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党人,陆皓东、朱贵全、丘四等被杀,程奎光病死狱中,孙中山、杨发、陈少白等均被悬赏通缉。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通过考察,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4)组建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于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三民主义的实践:
孙中山实现三民主义采取的行动:(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2)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日,孙中山在南京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是中华民国当时的最高法律,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它还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为防止袁世凯今后擅自篡改《临时约法》,特地在附则中规定,修改约法,必须“参议院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辛亥革命后,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战争等。
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推动作用:1、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因此它不但受到资产阶级的拥护,也受到了包括广大劳动人民在内的一切民主派的拥护。2、在一段时期内,它成为中国革命党人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3、正是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广大革命志士团结一致,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统治秩序再也不能稳定下来。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评价三民主义:1、从理论上讲,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这也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从实践上讲,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但是由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的一系列斗争都失败了。
二次革命: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后,产生了全国统一的中华民国,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初,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正式国会的选举中赢得胜利,国民党代里理事长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但他很快被暗杀。袁世凯积极准备镇压南方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动员下,李烈钧于7月8日回到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宣布江西独立,于12日向进驻九江的北洋第六师发动进攻,拉开了二次革命的战幕。7月15日,黄兴在南京宣布江苏独立。随后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以及重庆等地也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以江西、江苏为主要战场的二次革命全面爆发。但是,讨袁军仓促上阵,孤立无援,9月1日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逃亡日本。二次革命是一场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战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继承了武装斗争的光荣传统,不畏强权,英勇奋战。它的失败也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软弱性。
护国运动:袁世凯倒行逆施,加紧推行帝制复辟活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一场反帝制、反复辟、反卖国的运动席卷全国。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自任总理,号召革命党人“协力同心,共图三次革命”,决心推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同时,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19条罪状,并宣布成立护国军政府和护国军。分兵三路向四川、贵州、广西进军。这推动了全国讨袁形势的迅猛发展。全国各省相继独立和爆发反袁的武装起义。随着形势的发展,帝国主义列强也不再支持袁世凯。袁世凯见大势已去,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却还想当总统。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除恶务尽”。并命令各地中华革命军务必与讨袁各派协同作战。在护国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斗争下,袁世凯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真正成了孤家寡人,日,他忧愤交加,一命呜呼,结束了可耻的一生。6月29日,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护法运动(两次):1、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实权。段祺瑞一上台就把毁灭约法和武力统一作为施政重点,公开宣布“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主张武力统一。孙中山提出要打倒假共和,建立真共和,号召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日,孙中山南下广州,举起了护法的旗帜。海军总长程璧光拥护孙中山的主张,率第一舰队南下参加护法。同时,原国民党议员也纷纷到达广州。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除了对付革命派以外,也直接危及到西南军阀的地盘,因此他们想借助孙中山的声望,以对抗段祺瑞的武力,所以得到了西南军阀某种程度的支持。8月25日,非常国会在广州开幕,决定组织护法军政府。9月1日,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护法军政府成立。9月10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布段祺瑞等为叛逆,并出师北伐。护法战争正式开始。9月18日,湖南宣告自主。不久,组成护法军湘军指挥部,推举程潜为总司令,湖南护法军同北洋军在湘潭西倪铺迎战,护法战争正式爆发。各地纷纷响应。在湖南,护法军连战连捷,迫使北洋军多次易帅。其他如四川、福建、湖北等战场,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在短短的三四个月内,护法运动就遍及十几个省份。11月,段祺瑞被迫辞职。护法军内部也发生分裂,没有继续进攻。第二年3月段祺瑞重新上台后,组织北洋军大举南攻,护法军在湖南占领的地盘很快大部丢失。4月10日,非常国会秉承西南军阀的意旨,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决定改组军政府,将大元帅制改为总裁合议制。孙中山愤而辞职。5月21日,孙中山在绝望之余,离开广州,前往上海。护法运动失败。2、1920年底,孙中山指挥陈炯明驱逐了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再回广东,掀起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4月,非常国会推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并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成立民国政府,并作北伐的准备。1921年底,孙中山在桂林成立北伐大本营,陈炯明掌握了实权。北伐战争打响后,陈炯明于1922年6月乘北伐军平定江西之际,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悬赏20万元捉拿孙中山,并且炮轰总统府。8月孙中山被迫下野,再次离粤回沪。第二次护法战争又以失败告终。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1、新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旧三民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内容;2、民权主义中都主张人民享有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但旧三民主义中民权享有的范围很空洞,新三民主义赋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均享有自由及权利;3、民生主义中都主张平均地权,但三民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使民生主义更多地关注了民众的生存问题。总之,新三民主义是对旧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以下两层含义:(1)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的纲领,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新的民族主义要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体现了“联俄”的精神。新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表明革命派已经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成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这就体现了“联共”的主张。新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体现了“扶助农工”的思想。(2)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方法和手段。作为既反帝又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来说,联俄因而获得国际支持,联共因而能把革命的力量真正联合起来,“扶助农工”因而唤起广大民众觉醒参加革命使革命获得根本动力。正如毛泽东所言:“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1)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历史教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等,说明两点:一是同盟会和国民党组织涣散,需要重组;二是建立革命联盟。(2)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日,孙中山在上海召集各省国民党负责人53人,讨论改组国民党问题,陈独秀、马林、张太雷均应邀参加。孙中山解释了联俄、联共政策,马林讲了话。与会者一致同意改组国民党。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对时局的主张,明确指出:中国现在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并提出共产党同国民党共同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7月,中共二大正式提出同国民党及其它民主派合作,组成民主联合战线,主张国共两党实行党外的平行合作。同年8月对日,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会议。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民主联合战线的建议。会议决定只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会后,陈独秀等在上海会晤孙中山,向孙中山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关于实行国共合作的主张和具体途径。孙中山不顾国民党顽固分子的反对,对此表示同意,并赞同依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随后,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表、张太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相继加入国民党,并开始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3)孙中山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及评价:(1)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广州新三民主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等一批国民党高层和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共产党高层共一百五十六人参加了会议。孙中山以总理的身份任大会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并讨论了国民党改组问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兴起。(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①新民族主义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这种民族主义不同于过去那种单纯反清排满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 ②新民权主义主张两个方面,一是主张国家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二是剥夺“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的政治权利,实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专政。可见新民权主义不同于旧民权主义只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的空洞口号,而是主张民权不为资产阶级所专有,而为人民所共有;③新民生主义也强调两条原则,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旧三民主义早已提出,但内容空泛。新民生主义指出,将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政府照价征税,或收买,征收;对“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这就给平均地权注入了新的内容。不久,孙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节制资本是指: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对于工人,则由国家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其生活,把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结合起来。(3)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进步性: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且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原则的区别。&
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相比评价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二者主要的共同点是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所以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但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有区别的,例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以及民主革命以后还有社会主义革命等,这些是新三民主义所没有的,因此,它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重要的是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其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
相关试题推荐
扫描二维码马上下载橡皮网APP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接收老师发送的作业,在线答题。团结报数字报文章页
& & & & & & & &
第05版:文史周刊1
&&&&&&&&&&
今年8月20日,是中国同盟会成立109周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新纪元’的开始。”
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革命同盟会,图为成立时会员合影。
■ 戴鞍钢 1924年的国共首次合作,距今已是90周年。孙中山等中国国民党人之所以能排除各种阻力,坚定地选择国共合作,是因为他们自投身革命之日起,就认准目标,为了实现其救国救民的夙愿,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不断奋进。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组建,就是清晰的写照。 救国必须革命 1901年后,迫于内外交困,清王朝相继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很多人因此产生模糊认识,以为依靠清王朝的这些改良,也能救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爱国者则目光如炬,不为所动,仍坚持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的方针,其队伍亦不断壮大。在一些留日学生从爱国转向革命的同时,国内的革命思潮以上海为中心也在逐步发展。 1903年,由留日归国学生邹容撰写的《革命军》一书在上海出版,章太炎则在《苏报》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革命军序》。邹容在书中列举许多事例,历数清朝统治者对内专制暴虐,压迫人民,对外卑躬屈膝,引狼入室的种种罪行,阐明中国已处于极其严峻的危急境地,稍有延误,就会坠入“十年灭国,百年灭种”的万劫不复的深渊。有志者必须及时奋起,“欲御外侮,先清内患”,合力推翻清朝政府,重振中华民族之国威。这些文字,明白无误地提出了反清革命的任务,这样痛快淋漓、鲜明打出革命旗号的著作,以前还从未有过,确实有着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巨大影响,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革命军》的启蒙作用,不仅表现在向人们灌输反清革命思想方面,还在于它比过去其他进步刊物更加明确、系统地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思想。它从国民的天赋权利这一观念出发,论证了旨在推翻专制制度、恢复天赋人权的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并提出了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具体方案。在邹容看来,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是革命的最高典范。强调推倒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这个新国家的名字定为“中华共和国”,实行民选议会制,由议会推举总统,国民无论男女贵贱,一律享有平等权利,“无论何时,政府所为,有干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之政府”,表达了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革命军》的问世,代表了近代知识分子政治觉醒的高峰。在清末民权运动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部分人的政治觉悟,停留在“君民共治”的思想阶段,没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进。他们在政治上,拥护君主立宪,反对民主共和。而邹容等一批知识分子,站到了时代的前列,认准民主是世界之公理,把民权的宣传及时地引向民主共和,揭示了民权运动的正确归宿。这样,爱国——救亡——维新——民权——民主共和,就成了近代知识分子政治觉醒的比较完整的过程。作为最先觉悟的先进分子,知识界政治觉醒的这一过程,亦是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主导轨迹。 邹容和章太炎反清革命论著的公开发表,令清政府极为恼火,遂勾结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逮捕了邹容和章太炎,酿成轰动一时的“《苏报》案”。后邹容死于狱中,章太炎被关押至1906年6月。《苏报》案的发生,反而使邹容等人的革命主张传播更广。短短六七年间《革命军》翻印20余次,总印数在100万册以上,对促进人们的政治觉醒产生了极其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后来在《杂忆》中评述:“便是悲壮淋漓的诗文,也不过是纸片上的东西,于后来的武昌起义怕没有大关系;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 革命必须联合 1904年,一些革命团体纷纷组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黄兴等人在长沙建立的华兴会和蔡元培等人在上海成立的光复会。此外,还有湖北的群学社、武汉地区的科学补习所、上海的爱国协会、江西的易知社、南京的强国会、安徽的岳王会等组织,反映了革命的火种已在许多省份点燃,革命的队伍正在日趋壮大。 客观形势的迅速发展,给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把各地分散的革命力量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组织,统一领导大家的行动,从而将革命运动更有力地推向前进。不少人已在着手筹备。但是,要成立这样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需要有一位众望所归的领袖来指导和统帅。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孙中山——这位在1895年就开始了反清革命生涯,虽历经坎坷,仍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革命家。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远在欧洲的孙中山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决定立刻返回日本,抓住大好时机,团结各方面的革命力量,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领导和推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更大发展。 1905年7月,孙中山风尘仆仆地回到日本东京,随即展开了紧张的工作。这时,留日学生中的革命思想正在急剧高涨,赞成革命的人越来越多,并突破了原先同乡会的范围,出现了跨省区的革命团体。由黄兴、宋教仁等人发起,湖南、云南、直隶、江苏等省留日学生100余人已经成立了革命同志会。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许多革命青年要求突破地域性的限制,实现更广阔范围内联合的强烈愿望。此外,宋教仁、陈天华等人还一起创办了《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从它的刊名和成员来看,也都在突破地域性团体的狭隘圈子。联合,已成为革命形势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由于首倡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国内革命青年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自然地成为众望所归的共同领袖,成为足以团结各方面革命力量的中心人物。 孙中山首先登门拜访了黄兴。两人虽是初次见面,但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光明磊落的品格,立刻使他们一见倾心,从此成为挚友和同志。他们就联合的问题,取得了完全一致的看法。接着,孙中山又与华兴会的重要骨干宋教仁、陈天华等人举行会谈,着重强调建立统一革命组织对于革命发展的重要意义,得到宋、陈等人的赞同。华兴会是当时留日学生中最重要的革命团体,也是当时国内除兴中会外最有影响的革命团体。孙中山的主张得到他们的支持,成立同盟会的道路也就铺平了。 中国同盟会成立 日,孙中山与各省有志革命的留日学生和旅日华侨70余人,在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与会者包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的部分成员,并有留日学生中的其他团体和个人参加,分别来自鄂、湘、粤、桂、皖、赣、浙、陕、闽、直十省,以后相继又有江、川、晋、豫、鲁、贵、滇等省代表宣布加入同盟会。这样除甘肃当时没有留日学生外,全国内地十七省都有代表加入了同盟会。 在这次会议上,决定了“中国同盟会”的名称,简称同盟会;一致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同盟会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会议将要结束时,因与会者人多,房间狭小,会场后边的坐席不负重压,轰隆一声,忽然坍倒。孙中山目睹此景,笑着对大家幽默地说:“此乃颠覆满清,革命成功之兆”。他的风趣和机智,赢得全场一阵热烈的鼓掌欢呼。 8月13日,留日学生在东京隆重集会欢迎孙中山。这是孙中山首次在盛大的留学生集会上公开露面,也是同盟会正式成立前夕,由它的领袖向广大群众宣布其政见的重要政治活动,因而吸引了许许多多的留日学生。那年8月的东京,天气十分炎热,人们坐着不动也汗流不止,但人们还是顶着酷暑从四面八方赶来,把会场挤了个水泄不通,就连会场外边也站满了听众。在留日学生这次盛况空前的大会上,孙中山身穿一套洁白的西装,气宇轩昂,向1300多名听众发表了近2个小时的演说。 孙中山的世界眼光,对革命目标和方略的精辟见解,富有鼓动力量的雄辩口才,以及他的谦虚诚恳、平易近人和风趣幽默,都使他具有强烈的吸引人的魅力,令与会者叹服。在这个富有政治远见和激动人心的讲演中,孙中山充分估计了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热烈地号召中国人民下定决心,迎头赶上,不惜以流血为代价,以谋独立而建共和。他强调,只要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中国是大有希望的。孙中山的演说,激起全体与会者的强烈共鸣,会场里群情激昂,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8月20日下午,同盟会在东京正式举行成立大会,到会者有100多人。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大会讨论通过了同盟会章程,确定孙中山提出的十六字纲领是同盟会的革命宗旨。会议一致推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决定总部设在日本东京,并在国内分设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国外则设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个支部,国内支部以下又在各省设立分会,分别确定了各省的主盟人。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会议决定在总部设立执行、评议、司法三部,推举黄兴担任执行部庶务,相当于同盟会副总理的职务,协助孙中山主持总部的工作。最后,由黄兴提议,通过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改名《民报》。会议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大家为实现了革命的大团结而兴高采烈,众人大呼万岁而散。 革命的新纪元 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革命力量有了一个中心。从此,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全国性的统一组织协调他们的行动,有了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作为他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同盟会的旗帜下,全国各个革命团体和各种革命势力站到了一起,抱成了一团,革命派的力量大为增强,步伐也更加齐整。在他们的面前,展示了新的前景和希望。孙中山曾明确指出,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新纪元”的开始,他比过去更加坚信自己一定能亲眼看到革命成功的那一天。 同盟会成立不久,就有众多爱国者踊跃加入。不到一年,海内外会员总数就达到1万多人,仅东京一地就有800多人。为了促使更多的人觉醒和投身革命,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正式出版发行。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进一步明确阐述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响亮地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革命号召,树起了三民主义的革命旗帜。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反映和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极大地鼓舞和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要推翻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权主义,就是要在中国铲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就是要通过“平均地权”的办法,防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出现贫富两极分化。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中国革命深思熟虑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反对封建主义统治的政治要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进步的革命纲领。 当然,三民主义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目标,它的“平均地权”仅试图解决城市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土地涨价,土地所有者不劳而获的问题,而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而实际上,在近代中国,不去进行坚决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不把广大农民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就不能根本解决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国家也不能真正富强起来。在以后的革命征程中,与时俱进的孙中山也在不断地思考,并在1924年选择了“新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道路,揭开了他革命生涯新的历史篇章。
团结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皇城根南街84号 邮编:100006
E-mail:admin_ Tel/Fax:(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中山创立民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