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移民国家吗未来会允许其他国家人移民到中国是移民国家吗吗

中国作为非移民国家的未来_网易新闻
中国作为非移民国家的未来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行与思(4)
前一段时间在微博被@一个视频,“雷克,你快来看看,这个老外太牛了!”我就点开看了。视频是两个西方小孩儿,五六岁,金发碧眼,貌似在中国,亮点在于,他们讲的是标准普通话,还带着京腔儿。我看了没啥感觉,这就叫“牛”吗?在中国长大的小孩儿会中文难道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看来中国人还是很难理解移民国家的人的心态。
都说莫言是第一个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其实在我看来,1938年颁发给赛珍珠的诺贝尔文学奖也有半个是给中国的。因为赛珍珠虽然是在美国出生的西方人,但她是在中国长大的,而且她的《大地》也是关于中国,以一个农民的角度描述清末和民国的时期。我不知道赛珍珠的中文水平如何,但是她说过,自己的写作风格受到了中国文学很大影响,尤其是四大名著。其实我想说的是,像赛珍珠那样的人早已经跳越了“国籍”这个概念。
发现了没有,中国人在西方国家受到的待遇往往跟西方人在中国受到的待遇很不一样!比如德国人去中国的话,中国人一般对他很热情,很有好奇心。我们可以说这是因为儒家文化,“有朋自远方来”什么的,但是实际上,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外国人在中国还是比较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那种比较国际化的城市,我们发现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外国人的存在,也渐渐失去了对他们的“特殊友好态度”。
反过来讲,我们德国人对外国人本来就不是很热情,也不是很有好奇心。你从中国到德国的话,可能会觉得德国人比较冷漠,甚至排外。我也不能否认这两者存在,也许有一些德国人确实有一种优越感,但其实主要原因是,德国本身有很多移民。
这样讲吧,西方脸孔的我随便站在中国某条马路边,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我是个异乡人,从而对我萌生好奇感。英语的“异乡人”是alien,而这个词也有“外星人”的意思,电影《异形》的片名就是这个词。我在中国的时候经常觉得自己是个alien:本来只是异乡人,结果被大家当外星人看。
德国就不一样。你作为中国人在德国路边站着,其实没有人能确定你是不是外国人。因为德籍亚洲人不少,而且很多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也就是说,他们虽然面孔是亚洲的,但其实德国才是他们出生长大的地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性格都已经跟德国人没啥区别了。他们跟那两个在微博视频里说中文的西方小孩一样,连地方话都会讲。面对这些人,我作为“西方面孔的德国人”也不会过于好奇或者过于热情,免得自己碰一鼻子灰,被人家说:“看什么看呀你!”
最近二十年,愿意长期呆在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中国在某一种意义上也慢慢变成了一种“移民国家”。我相信中国会越来越开放,在中国长大的外国人会很多,中国人会习惯看到周围有很多跟自己不同的面孔。那时候,西方小孩会中文的视频就不会火了,说不定我们还可以看到下一个“赛珍珠”—Welcome To The Future。
雷克(旅行摄影师)
本文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解读移民潮 富豪移民对不起祖宗?
近日《2012中国高净值人群消费需求白皮书》出炉,调查显示90%的亿万富豪计划送孩子出国留学。与此同时,当前想要移民的中国富豪越来越多,为了孩子、为了生意、为了更安全的食品,原因太多了。针对目前国内富人移民热潮高涨的现象,有教授指出,移民的富人对不起国家,甚至对不起自己的祖宗。
中国未来可能会成为一个移民国家
----------------------------------------------------------------------------------------------------------------------------------------------------
  中美两个经济体相互依存,任何一点政策上的风吹草动都会掀起不小的波澜。
  新年伊始,美国国税局发布了“2011年度报税实施细则”,其中包括备受关注的海外账户报税“新规”。规定要求:居住在美国的美国公民和绿卡持有者,超过5万美元的海外账户,或者在海外居住且拥有资产超过20万美元的美国公民和绿卡持有者, 都必须如实申报其海外账户,否则将被处以1-5万美元的罚款。
  有评论认为,拥有美国绿卡或国籍的华人,为了保住国内的资产,有可能会放弃美国绿卡,回归国内。
  几乎在同时,华盛顿的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评选出2011年度世界十大移民新闻。其中第四大移民新闻称,随着新兴经济体高速增长,美国技术人才也在流向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与此对照,流向美欧等地的移民势头则有所减缓。有人因此宣称,中国正在成为新的“移民国家”。
  正当移民潮兴盛的时候,这两则新闻似乎都在说明,中国可能要迎来一个海归人才的回归潮,更有甚者,如美国《国际先驱导报》在2010年3月所报道的那样,中国未来可能会成为一个移民国家。
  海归潮的三个阶段
  很明显,美国媒体对中国未来移民形势的看法过于乐观了。但中国海外留学生归国潮正一浪高过一浪却是不争的事实。
  上海浦东新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主任杨益群多年从事人才引进工作,在他的经历中,海归潮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末期。那时候中国海龟人员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朝阳、李彦宏等人,上海浦东被人熟知的就是展讯通讯创始人武平。
  第二个阶段是在2003年前后。当时中央第一次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个阶段的海归就包括了一嗨租车章瑞平,以及亚申科技的权华、王尤崎夫妇。
  第三个阶段是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美经济此消彼长,越来越多的国寻找机会,这次“归国的浪潮更大更猛。”
  据浦东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陶文文介绍,原来浦东针对一定条件的留学生归国人员有一个住房补贴政策,因为近两年留学生归国人员太多了,2011年,浦东新区政府不得不上调门槛,只对符合原条件在浦东创业的海归发放。
  北美洲中国学人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尤伟顺也有亲身体会。2009年,他们在举办第九届北美留交会的时候,有6位志愿者,目前已经有3位回国,都是毕业没多久的留学生。
  从2000年开始,北美洲中国学人国际交流中心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北美留学生人才与国内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对接,二是留学生创新项目与国内园区、投资人的对接。
  金融危机之后,“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国内,因为我的客户主要都在国内”,尤伟顺说。
  尤伟顺也是80年代留美的美籍华人,目前成为两头跑的“海鸥”。
  刚刚过去的2011年,北美洲中国学人国际交流中心除了举办传统的北美留交会外,其他仅海外留学人员的项目推介会在国内就举办了三场,总共150多个项目。另外还带领国内企事业单位团,到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等四大名校举办招聘会。
  数据显示,金融危机以来,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数字连创新高,2010年达13.48万,。
  人才战略引世人瞩目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也就在当年的12月份,中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启动。在此前后,各部委、各地方的人才引进计划也纷纷出炉。
  1月份美国《侨报》援引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的消息称,“千人计划”受到美国华人学者的积极响应,目前全美已经有超过1600名专家学者入选“千人计划”。 2011年,“千人计划”高层次外国专家项目也开始实施,目前第一批已经完成申报工作。
  政府自上而下对海归人才,及外国在华精英人才的引进力度前所未有。这一举动引起世界瞩目,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BBC、《国际先驱论坛报》纷纷注意到,美国兴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国热”,不仅在美的留学生纷纷回国,而且许多高学历、高技术的美国精英也纷纷奔向中国。
  美国人Ross Paul,中文名罗斐,正是其中的人员。他现在的身份是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副总裁。上世纪80年代,当罗斐还在普林斯顿大学读本科的时候,因为一个为期一年的中美学生互换项目,他来到了中国武汉大学教英文。为了解中国,他参加过大学生们的地下舞会,也看到他们通过非正规渠道了解海外信息。
  回国后的15年里,罗斐先在哥伦比亚大学读MBA,随后在美国AT&T等公司工作。他一直自学中文,梦想再次回到中国,但未能如愿。
  2004年,他辞掉工作,背着背包,拎着行李独自来到北京。当年9月,他进入贝尔?阿尔卡特市场部工作。这时的中国已经完全变了样。他喜欢这里的活力,觉得这里的人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不经意间就能给他一个大大的惊喜:遇到当年武汉大学十多年未曾见面的同学。
  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他跟中国的同龄人很容易沟通。虽然来中国已经5年了,但他希望自己能够在这里待的更长久:“我认为,未来一二十年,全球企业的向将由中国企业决定,没有多少老外,能像我一样有机会在中外合资的公司里工作,了解中国央企的决策过程。”
  人才逆差国
  在尤伟顺看来,中国海归潮已经出现了,但顶峰还没到。“目前,中国海外留学人员的回归比例仅为3:1。亚洲四小龙国家,留学生回国的比例曾经达到50%。”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王辉耀说。
  三分之二强的中国留学生滞留海外,他们不回国的原因何在呢?王辉耀分析说:“根源就在于中国海归回来的几大领域都不够开放。”
  吸纳留学生最主要的地方是高校。但中国高校体制仍然比较僵化,人才基本不流动,没有提供合适的岗位给年轻的海外留学人员。另外国企也很少吸纳海归人员。有媒体报道,国资系统高调搞全球招聘,最终招到的90%都是内部人。民企招聘海外留学人员的也很有限,最终,海归只能去外企,或者自己创业。
  一个国家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美国的人才争夺战还在进行,在针对美国人海外资产申报的新税收政策推出之前,日,美国众议两院通过一项吸引高学历移民的法案。这一法案将在2015年完全取消职业移民的国家配额上限,并将亲属移民的全国配额上限由7%增至15%。这项法案将使人口众多的中印两国高学历人才大大获益。
  “千人计划”也仅仅是刺激海归回国的一招棋。“短期会有效,但长期留住人才的作用有限,大多海外高层人才很可能三年合同到期之后又再次出国。”一位海归人士说。
  再说,人才引进是个系统工程,外籍人士能不能评院士,可否申请科研经费,绿卡门槛能否降低,以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海外顶尖人才,能否允许拥有双重国籍??一系列人才引进的瓶颈和矛盾都等待化解。
  就以目前中美移民政策做个对比。“美国每年的工作签证是7万,人才签证是14万。中国的人才签证是多少呢,是零。很遗憾,我们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草案)》,也没有提到人才签证。这说明我们的思想还不够开放。”王辉耀说。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0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8.47万人,增长率达到24%,这还不包括投资移民、技术移民的人数。 而同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3.48万人。
  “中国在对外贸易上是个顺差国,而人才问题上,仍然是个人才逆差国。”王辉耀说。
  移民中介告诉你真实的移民生活
  前阵子关于移民的问题炒得很热,最早一批报道说,“中国的精英在流失。”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
  我从事移民中介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处理过几百个案例,大部分人都是通过技术移民和商业移民出去的。
  在我看来,移民出去的“精英”最多只有20%。为什么?首先要看你对“精英”的理解。如果精英是局限于某一个领域有所成就的话,那么大部分移民的人都算不上精英。
  一些比较有钱的商人,通过商业移民出去了,他只是为了获得一个身份,他的生意还在国内,我认为他不是真正的移民。真正的移民是家庭、工作重点都转移到国外,真正融入这个国家和城市。另外一些通过技术移民出去的人,他也算不上真正的精英,只是换个生活和工作的环境。
  真正的精英是那些品格高尚、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比如科学院的院士、学科带头人、“五四青年” 之类的。他在国内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大部分人不会考虑移民。因为这里有适合他们发挥专业,发挥特长的地方。他在这里享受的条件非常优越,包括科研经费和一些自主权,到国外这些东西都没有了。
  现在很多人移民特别盲目。他看到自己的邻居出去了,觉得我的条件和他差不多,那我也要移民。每次有客户来找我咨询,我都会问他:你移民的动机是什么?你不能盲目,心态要放平稳。
  我们经常听到说国外环境怎么怎么好,但国外的人往往只说好的一面。其实移民是把双刃剑,也有不好的地方。我不希望他到了国外之后又抱怨,甚至有人说,“我这辈子干得最错的事就是到了国外!”这种抱怨我听得太多了。
  银行副行长在杀鸡厂工作
  很多新移民都经历过一个心理状态的变化。刚到国外,觉得很新鲜、很好奇,国外的天真蓝啊!但是过了一段时期,他就进入到低潮期,因为找工作不顺利,觉得受到歧视。
  这些人以前在国内都有很好的工作和收入,到了国外发出几百封应聘信,结果一封回信也没有。这一下子让他觉得接受不了。
  现在澳洲的移民政策不断收紧,很多移民都是先拿临时居留签证,到了澳洲再转成永久居民。但澳洲政府要求你三年之内必须在澳洲住满两年,其中一年必须要有工作。很多人技术移民刚来澳洲,找不到对口的技术性工作。因为你必须抛弃国内的学历、工作背景,重新获得当地的资历认证,而这要花费时间和金钱。
  很多人为了尽快成为永久居民,就去一些工厂打工。在阿德莱德,往往有“南菇北鸡”的说法,是指阿德莱德的南面有个很大的蘑菇厂,北边有个很大的杀鸡厂。这两个工厂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虽然辛苦但有稳定的收入,能够方便地转为永久居民身份。
  很多新移民来了澳洲之后,就打定主意在这里干体力活。我知道的有医生、大学教授、银行副行长都在杀鸡厂工作。
  我的一个客户,他在国内是会计主管。可是在澳洲,你要想从事会计工作,必须考出当地的CPA。所以他去了蘑菇厂采蘑菇。这其实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你先要靠打工维持生活。考出来澳洲的CPA,你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一些聪明的人会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而我这个客户,他似乎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他就是贪图眼前的这点工资,日复一日地采蘑菇。
  后来这个蘑菇厂需要一个懂点会计知识的人,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啊,可以从单纯的劳动者变成管理人员。可他也没有主动地去争取,递个简历什么的。最后蘑菇厂搬迁了,他又换到一个屠宰场工作,结果把腰扭伤了,他只好再回到蘑菇厂工作。
  整整三年,他也不敢轻易地离开澳洲,一直过着很辛苦的日子。后来他终于拿到永久居留的身份,回到中国待了很长时间。
  他想回国重新找工作,但是也没成功。这个行业你离开了三年,说回去就能回去么?所以他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如果你问他,“移民好不好?”他肯定会说不好,因为他个人的经历实在是太折腾了。
  类似的情况很普遍,很多中国移民不肯尝试去重新学习和奋斗,觉得当个“蓝领”挺好。一方面是国外的福利确实好,“蓝领”的工资不低。
  另一方面,他可能已经不太适应读书的生活,或者不愿意和很多外国人待在一起。但是与此同时,他又念念不忘国内的成就,抱怨自己怎么沦为一个采蘑菇的?
  而对于商业移民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去那边做生意,绝大部分都是小生意,比如在唐人街开个中餐馆。经营两年,他们能够拿到永久居民的身份。
  这两年期间,真正的移民申请人不在国外,因为他要打理国内的生意,而他的妻子和孩子生活在国外。即使拿到身份之后,他们在国外也很难做生意。怎么做?他们连语言都不懂,也不了解当地的商业法,根本没法做生意。
  更重要的是,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做生意的方式。你很少听到国外有一夜暴富的情况,但中国一夜之间可以产生几百个百万富翁,又可以几百个人破产。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赚钱更容易。在国外,市场经济规则很完善,所有的财富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而在中国,你可能要靠一些“关系”才能赚钱,大部分移民的商人也是想给自己留条后路。说实话,你在中国做生意,十有八九屁股是不干净的。
  超过50%的人喜欢待在唐人街里
  无论你是商业移民还是技术移民,要完全适应国外的生活至少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刚出去的人,在文化方面会很不适应。
  比如说,国外的人讲话很直接,虽然他和你关系很好,但是他会在某件事情上如实地批评你,让你觉得没面子。
  我认识的一个小姑娘,她租了一间德国人的房子住。但她又没什么公共意识,自己吃了饭不洗碗,把公共环境弄得很不卫生。
  有一天,那个德国房东直接就对她说,“我限你三天之内搬出去,我再也不能忍受了。”这个小姑娘的脸刹那间就很难看。
  这种事情太多了,有些人就抱怨受到歧视啊,很难和外国人沟通啊。但是我觉得很多抱怨是没道理的,你到了一个新的国家,当然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些人还说我今天被交警抄了车牌,你们有谁认识他么?这都是一些很可笑的事情。
  我接触的移民中,超过50%的人都喜欢待在唐人街里,很少有人能真正融入外国的文化。
  我认识的一个客户,她是商业移民过去的。她每天就混在中国人的圈子里,和自己的老乡一起逛唐人街。她去接小孩放学,也从来不和周围的家长交流,自己一个人蹲在旁边。像她这样的人可能一辈子就在唐人街混,唐人街的圈子里有什么?传来传去都是是非流言。
  这样的移民很多,他们上网就上中文网站,家里架个“锅”(卫星天线),收看中国的电视节目。每天生活在自己的小宇宙里,你要打麻将、斗地主,都有很多人陪你。但这样对小孩的教育特别不好。
  我之前提到的那个客户,她自己的融入度是很差的。她的朋友当中没有外国人的圈子,这也限制了她的孩子和别人交流。另一方面,她对孩子英文上的帮助很少。我们有个误区,以为孩子到了国外,有了环境就能学好英文。这是完全错误的,你最多是口语好,但你是在学一门语言而不是讲话。
  在所有移民当中,商业移民的融入度是最低的。因为在中国比较成功的商人都是四五十岁的年龄,他们的价值观已经固定了,很难接受新鲜事物。
  你说中国人在国外会不会被歧视,当然会。亚洲人读书一直特别好,包括日本人、韩国人,在学校中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是如果你想当医生,那么在面试录取的时候,会从100个读书好的亚洲人当中挑5个人,另外从20个欧美学生中挑5个人,这其实也算一种“歧视”。包括你在公司里工作,的确会遇到“天花板现象”――你的职位升得再高,也很难当boss,永远都是打工的。
  因为一些根深蒂固的理念,我们还是没法认同的。如果移民的后代成长在那边,接受了西方的教育,那就会好很多。而且国外比较好的一点是,人们内心尽管有歧视,但他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总的来说,我觉得移民要慎重。你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出去。你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养老,可以出去。但千万别指望在那边赚大钱,过着和中国一样的生活。
  移民和个人的性格关系很大。你说我以前每天睡到自然醒,到公司转一圈,下班和朋友吃饭喝酒。这种人不具备到国外生存的能力,他会变得很懒,也不去学点什么,还觉得生活无聊。
  另外,自己的心态也要放平,你觉得自己在国内混得很好,赚钱也很多。你要是舍不得国内的一切,那你肯定适应不了国外的独立生活,你千万别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允许移民中国的标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