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个师兄知道济群讲三法印印是出自哪一部佛经

冯焕珍:会集佛经之风不可长
来源:“萬古寒潭”公众号
冯老师,很多人反对佛经会集本,不知道大家对会集本问题的敏感,是来自会集者或弘扬会集本的人,还是来自会集本本身?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会集本?
会集本的问题,关键不在谁会集,而是会集本身不对。大家(包括印光大师)反对会集本,根本点是应不应该尊奉佛经的问题。
佛陀是大觉者,所说经、律如金科玉律,皈依三宝的佛弟子当敬奉如仪,不敢有丝毫改易。《长阿含经》记载,关于戒法,佛陀的确告诉阿难,他圆寂后“听诸比丘舍小小戒”。但是,由于阿难当时没有问清什么是小小戒,结集法藏时迦叶尊者坚持连“小小戒”也不能舍。迦叶尊者说,如果不坚持佛制净戒,势必导致无戒可守,因为各人对“小小戒”会有不同理解,“若我等以众学法为小小戒,余比丘便言,至四波罗提提舍尼亦是小小戒;若我等以至四波罗提提舍尼为小小戒,余比丘便复言,至波逸提亦是小小戒;若我等以至波逸提为小小戒,余比丘便复言,至尼萨耆波逸提亦是小小戒。俄成四种,何可得定?”(《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再者,戒律如果没有稳定性,也会遭到外道讥嫌和指责,他们会说,“沙门释子,其法如烟,师在之时,所制皆行;般泥洹后,不肯复学”。(同前书)
关于经法,佛陀连这样的提示都没有,相反佛陀严厉警告后世可能出现的窜乱佛经的行为:“我涅槃后,正法未灭余八十年,尔时是经于阎浮提当广流布,是时当有诸恶比丘抄略是经分作多分,能灭正法色香美味。是诸恶人,虽复诵读如是经典,灭除如来深密要义,安置世间庄严、文饰、无义之语,抄前着后,抄后着前,前后着中,中着前后……如牧牛女多加水乳,诸恶比丘亦复如是,杂以世语,错定是经,令多众生不得正说、正写、正取、尊重、赞叹、供养恭敬。”(《大般涅槃经》)
或许有人说,佛教强调“依法不依人”,关键看经典所说道理是否符合三法印或实相印,而不是看经典是否佛说,也不是看佛陀所说是否可以改易。这是不知佛宣说此理用意的横论。佛陀作此开示,示意在避免佛弟子陷入对师父(包括佛陀)的偶像崇拜,而不是说佛所说经法可以改易,道理很简单:没有佛陀宣说经法,佛弟子如何知道三法印或实相印?如果佛经可以改易,我们还能辨别佛经真伪吗?依我看,就算佛陀经法中方便摄取的俗谛部分,也不能以后世俗因缘中的内容杂入其中冒为佛说。
忆昔玄奘法师译《大若般经》时,因“经梵本总有二十万颂,文既广大,学徒每请删略,法师将顺众意……作此念已,于夜梦中即有极怖畏事以相警诫,或见乘危履崄,或见猛兽搏人,流汗战栗,方得免脱。觉已惊惧,向诸众说,还依广翻。夜中乃见诸佛菩萨眉间放光,照触己身,心意怡适。”(《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充分说明:不尊佛说,类同谤经,将有严重果报;尊崇佛说,如法受持,则有无量功德。会集佛经者发心或许可嘉,但所做正是“抄前着后,抄后着前,前后着中,中着前后”、“安置世间庄严、文饰、无义之语”、“灭除如来深密要义”的事情,果报深重,岂能开许?
同一部佛经有不同译本,字有正讹、句有正倒、文有详略、义有多寡,把他们会集成一个完满的本子,不是更方便佛弟子学习吗?
佛陀说法三百余会,一部佛经往往不止宣说一次,同一圣典遂有不同传本。因为佛陀是在不同场合、真对不同根器的弟子说法,同一经的不同传本之间文字有详略、法义有多寡,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各个译本看似不够完善,实际上没有任何问题,不可妄加合会,否则,不但淆乱了原本别立的佛经,还隐没了佛陀度化功德、掩没了弟子听法利益,罪过很大。
如果是佛陀一次所说经典,因传承差异形成的不同传本与译本,可以文义最完整的译本为依据,补入其他译本保留而该译本缺如的文句,但这一工作必须以经本所据梵文原本为依据。唐贤首国师法藏补《华严经》阙文就是范例:八十卷本《华严经》译成,“虽益数品新言,反脱日照所补,文既乖绪,续者懵焉。藏以宋、唐两翻对勘梵本,经资线义,雅协结鬘,持日照之补文,缀喜学之漏处,遂得泉始细而增广,月暂亏而还圆”。(《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
如无梵本为据,以己意妄加改动,同样不许。昔《大般涅槃经》初传(刘)宋土,慧严法师以为经文很好,而嫌品目太少,初学者颇有不便,遂与慧观、谢灵运等人依法显译《大般泥洹经》增加品目,又对经文加以润色,再治成至今仍在流传的南本《涅槃经》。事后,慧严法师即感一梦,“梦见一人形状极伟,厉声谓严曰:‘《涅槃》尊经,何以轻加斟酌?’”(《高僧传》)慧严法师大为惊惧,深悔所为,意欲收回再治本。
佛陀圣典在流布过程中,师徒口耳相传曾是传承佛经的重要方式,不少翻译家凭记诵翻译佛经,其间有所差异在所难免;即使依抄写在贝多罗叶上的经本翻译,流传过程中也会因种种原因出现错漏等问题。这类问题应该解决,也能够解决,目录、校勘、训诂等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学问。但即便是做这类工作,古人依旧非常慎重,非有坚实证据证明,讹、脱、衍、倒等只能存疑;至于异文,则仅于注文中标出,而不径以一己以为正确者相代替。
会集佛经者全无梵文原本依据,既不知是否佛多次宣说的同一部经,也不能证明是否同经的多个传本,以凡夫解会组织经文,不仅杂己见为佛说,更兼启以凡滥圣之端,罪过犹深,吾人断不可助长此风。
佛弟子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同经有多个译本,而又难以通过其中任何一个译本通达经义,可以依文义最完整的译本为主,参照其余各个译本,仔细体会其间异同,注意相互融会贯通,久久功深,自可达到豁然贯通的目的。
这么说,会集本没有任何意义了?
也不尽然。会集本是会集者研习佛经的心得,自有其价值;同时,祗要注明“会集本”字样,不令人误解为佛经,会集本还能为人们研习相关佛经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是,如果不注明“会集本”字样,甚至本来就想取佛经而代之,则万万不可。总的来说,会集佛经问题太大,无论对绍隆三宝、利己利他,百害中难有一利,佛弟子不可不知。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弘扬素食文化 培养素食人才
禅游天下 知了人生
今日搜狐热点/ /《佛法基础课》复习()
《佛法基础课》复习()
顶礼大恩上师甲色白玛旺嘉仁波切!
顶礼至尊空行母吉尊玛!
请大家为了度化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的如母有情发菩提心,并且如理如法的闻思佛法,阿弥陀佛!
各位师兄晚上好!
首先2017年祝各位师兄新年快乐!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去年学习了《佛法基础》,上学期我们学了四圣谛、十二缘起、如来藏、发菩提心等等的课程,下学期教务组给大家安排了《佛子行》,还有上师著作的《因果要论&佛之真言狮吼》。经过上师三宝的加持,也感恩各位师兄,大家用一年时间对这些课程进行了闻思。
今天我们主要把这一年来所学的一些重点复习一遍,这里面出了一些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是把我们学的重点给提炼出来,有助于大家更深刻的来理解消化我们所学的内容。
1、详释&加持&涵义?
大家都是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们修持佛法顺缘具足、工作顺利、家庭和睦、身体健康,那究竟&加持&的涵义是什么呢?
答案是这样:加持的含义,其中&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佛菩萨的力量,任持自己拿的力量。如同西藏的一些祖师们经常说的,如来的大悲,佛菩萨的大悲心跟众生的信心,两个合拢来了,就是加持。
这道题,主要的重点就是我们作为上师的弟子有没有信心,如果有信心的话,就如同一个环,上师三宝的加持力就相当于钩,有了信心的环,才会得到上师三宝加持力的钩,这样很容易把我们从六道轮回当中给解救出来。所以一定要有信心的环,才能得到上师三宝加持的钩。
这是我们这一学年学习佛法基础班比较着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上师三宝一定要有敬、信之心,恭敬和信心,那后面的悉地就会接踵而来。
2、什么是所求的身、口、意三悉地?
&身、口、意三悉地&的含义:悉地就是成就的意思。身的悉地,最高的成就,就是法报化三身,这是佛的三身。口的成就,就是四无碍辩。意的成就,就是大智、大悲、大愿,就是文殊菩萨的智慧,观音菩萨的悲心,地藏菩萨的大愿等等,这就是意地的功德。还有这个断的功德,断除烦恼的功德,断习气的功德,都是意地的功德。这个身口意三种成就,都希望我们慈悲加持能够成就。
所以我们总说的悉地是什么意思,就是成就。三身成就:法报化,语:四无碍辩。各位师兄通过修学佛法,有的是一年两年乃至时间更长一些,师兄们有没有感觉到自己在身语意上跟没学佛之前有些变化,就是自己的慈悲心是不是在增长,自己的智慧是不是跟以往比增长了。如果有这些成就,那就是修行佛法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了,所以上师也是嘱咐我们在求完法之后,每天要按时修行自己所求来的佛法。上师说这样法流清净,没有杂染,这种加持力会在我们相续当中产生。那就是身口意,我们会得到这三方面的悉地。
3、何为广般若、深般若?
广般若讲缘起,深般若讲性空。广般若相当汉地的相宗,深般若就相当汉地的性宗。汉地的教派,律宗,唯识宗,俱舍宗,还有华严宗等等,这属于广般若的。天台宗,三论宗,还有禅宗等等,这属于深般若。这是性宗、相宗的两种。印度就是叫深广两般若,深般若也叫中观派,广般若也叫瑜伽派。
我们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里面就包含了广般若和深般若的内容了。
广般若就讲五蕴,那说五蕴皆空,究竟哪五蕴是空呢?这个就是要了知道,如果不了解这五蕴的话,那怎么能够空呢?所以广般若就开始讲了缘起这一支,就是相宗。五蕴包括了色蕴,色蕴里面又包括了色、声、香、味、触、法;那受蕴讲的什么?受蕴就是有苦乐受,领纳为性;想蕴是取相为性;行蕴是牵流变化;识蕴是了别为性。这样广般若把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讲的非常的清楚,让我们对这五蕴理解非常详细。
接下来就是五蕴皆空,然后如何是空,后面就是深般若详讲空性。所以佛说法就是两大车轨,一个是讲的缘起,一个讲的性空,这也就是我们上学期介绍的,佛有尽所有智,还有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就是遍知一切缘起,这就是属于相宗了。然后还讲了如所有智,这就是讲的深广的这种般若,就是深般若的智慧。
4、何谓灭戏论?
&戏论&的意思是,世界上的一切法,有高就有低,有生就有灭,有常就有断,有一就有异,有来就有去,这些都是戏论。在龙树菩萨的《中观》的开头的那个颂,&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去。&把一切戏论,这个就是一切戏论的中间的最基本的范畴的这八个都否定掉了,就是&灭戏论&。释迦牟尼佛是已经在菩提道上成道之后,真正的、一切的宇宙真理全部得到了,一切戏论全部是灭掉了。所以说,灭戏论的最大的祖师是释迦牟尼佛。这是深观派的祖师的第一代还是佛。
去寺庙去过堂的时候,有那么一句&散心杂话,信施难消&,为什么呢?就是在我们心散乱的时候,有虚妄分别的时候,然后语言呢,每天说一些是非,这些都是在戏论当中,这样的话,我们就会造了一些轮回的业,所以在禅宗讲就是&出口即错,动念即乖&。
这道题就是灭戏论,我们所要表达的二元对立的这些都消融到法界当中。所以在中观里面八不中道,它把一切虚妄分别全部都破除掉了,有生必有灭,它就是不生不灭;有一就有异,在中观里面讲不一不异,如此等等。真的把一切所有的虚妄分别都消融,都破除掉了,最后显现出来的就是清净无为宇宙人生的真理。
这道题就是了解灭戏论。
5、何谓庄严、顶严?
&庄严&,我们的人头上戴一个花,或者戴一个装饰品,戴一个什么东西,金刚钻之类的,钻石啊,都是很好的名牌,这些钻石啊,那些很昂贵的奢侈品,认为这些是装饰品很好看。但是我们这个南瞻部洲的庄严是什么?是论师。有了论师,像世亲菩萨这样的论师,那是我们南瞻部洲的光荣,是它的庄严。&顶严&,就是顶上的庄严。
我们在灌顶之后,大恩上师给我们灌顶之后,那我们头顶上就有上师本尊,安住在我们的头顶上。记得是清定上师,他们经历过文革的时期,文革过后,他们聚集在一起,清净上师就看曾经求法的一些弟子头上还有本尊,虽然经历了这些历史上特殊的时期,清定上师都能看到这些曾经在文革间灌顶的这些弟子的本尊还在头顶上,说明上师本尊和我们这些有信心的弟子如影相随,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会如影相随的。
所以真正的庄严,我们顶上的庄严是什么?不是这些很好的装饰品啊,钻石啊、项链啊、耳环啊,那些都是不了义的,真正的庄严是上师本尊,在我们头顶上的庄严,还有这些论师。
&顶严&,顶上的庄严。庄严有戴在身上的,有戴在项颈上的,在项上的庄严是最高的庄严。印度的王,他顶上戴一个珠子,这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是最高的庄严品,是不能丢的。
我们学佛人的顶严就是文殊、龙树、释迦牟尼佛、上师三宝,才是我们真正的顶上的庄严。所以我们在皈依以后,在修学佛法以后,自己的装饰品都不一样了,更殊胜了。什么是我们的装饰品呢?上师三宝,我们所学的佛法,上师本尊是我们的庄严,各大论师是我们庄严,我们曾经听过一些上师开示的金刚语句,一入耳根,永为道种,那我们耳根是庄严了,为什么呢?我们跟以前的凡夫俗子不一样了,以前没有听到上师金刚语的开示,没有听到过佛经,认为戴一个金耳环是很漂亮的。实际上那并不稀罕,真正的庄严,耳根庄严是听过上师的开示,我们在一起共同闻思,这样的我们的耳根庄严。为什么呢?因为听过这些殊胜的甘露妙法,我们就有成佛的缘起,以后就能够度化无量无边的如母有情的这种功德,所以这样才是真正的庄严了。耳朵上啊,脖子上带一些金银首饰,那并不稀罕,等我们闭眼的那一天,它也跟我们毫无关系。
所以通过修行佛法,让我们人生就站在一定的高度了,不会过得很庸俗,把自己的福报就给浪费掉了。
6、何谓中道?
答案是这样的:中道就是我们在佛法里边的中道法,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所谓中,就是真真实实,远离颠倒的,不落两边。正因它是真真实实的,远离颠倒的,才是不落两边。如果它有不正直,有这个颠倒夹在里头,他就不能处中道,不是落于空,就是落于有。这个中道,是佛的缘起性空的根本的法则。
我们要记住,佛教是中道。我们在禅宗有一些师父他们讲,一般的凡夫看山是山,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禅修,明心见性了,那他就做一个偈子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为什么呢?看到空性了。再上一层的境界,他又表达&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为什么呢?他就看到了缘起。
所以空性和缘起,最终它是一码事,就如同《心经》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能落在两边,执着于空也不对,就进入单空的状态了,执着于有也不对。那怎样才是一个保持中道的状态呢?就是不落空也不落于有的状态,明空不二,在清明的当下,又清清楚楚在空性当中。进入空性不是如道家老子讲的混沌,宇宙之初是混沌,这样就是相似的空性,并不究竟。
真正的空性就是明空不二,在空性当中才能够对缘起清清楚楚的,这就是佛教的中道。之前我们介绍过,如果去寺院,进大雄宝殿去朝拜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打着一个手印,是什么呢?左手是等持印,右手是镇地印。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打的是这种手印呢?就是寂止、胜观同时一种状态,就是止观双运。等持是什么?就是寂止,熄灭一切虚妄分别,安住在无生大空性。那只右手放在膝盖,就是镇地印,是什么意思?就是在寂止的当下又胜观,遍知一切缘起。
所以佛果也叫止观双运位,也就是明空不二,也就是这道题所说的保持中道,不落有也不落空,就是这样理解。
7、广行派和中观派的中观是否相同?
广行派从这个唯识的那一个方面进去的,它就是用三自性。遍计所执是虚妄的,不实的;依他起是缘起法;圆成实性是真实的本来有的。那么从依他起,缘起法里看,这个依他起的、虚妄的法是没有的&&非有。而真正真实的圆成实性不是没有的,是有的&&非无。所以说,非有非无就是不落两边,这是中道。那么,在这个中观派里边来看,那就是&&这个里边讲的更深一层了。他就是说,缘起当下就是性空。因为它是本自性空,才能做各式各样的缘起。如果自性不空的话,就变不出来东西来了。那么,正因为自性是空的,所以缘起。也就是因为它是缘起,可以证明它没有自性。因为它一切法都是靠因缘和合而成的,离开一个因缘的话,要变掉的。那么,这就是缘起性空的。这个中观也好,瑜伽的中道观也好,都是进入实相,这个实相印,真正的佛的缘起性空的道理。这两个派都能够进入中道。
所以《心经》讲的&色既是空&,就是讲的色当下就是空性,因为它空性,所以它千变万化。所以这两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一个真理,他们之间不是矛盾的,是一体的。所以这道题,广行派和中观派的中观是否相同?那到最后它还是一样的,都进入到中道。
8、为什么说&能成众德之体&是师?
在修学显宗的时候,也是要讲&视师如佛&,修行密法的时候,是更注重依止法了。首先是要观察上师,三个月、一年、六年,乃至十二年,观察上师是否具足种种的功德。阿底峡尊者曾经去斯里兰卡(过去叫金洲),去找金洲大师。他没有上来去依止金洲大师,他先在当地打听金洲大师是否具足这样那样的功德,然后进行全面的了解,最后经过观察,认为金洲大师的确是具足德相的金刚阿阇黎,这样阿底峡尊者才是真正的身口意供养上师,然后进行信心圆满的依止。所以这样也是过去的古德给我们示现如何寻找上师,如何观察上师的功德,再如何进行这种完美的依止。
这道题就是:&众德&,从因上说,就是戒定慧的功德,这是最根本的。从果上说,就是断智悲的功德。那是总括的。就是因上我们要修戒定慧,果上我们要得到断德、智德、悲德。从果上来说,断的功德,智慧的功德跟悲心的功德都能够具足。这样,因果的功德都能够使我们成就的体,就是我们具足大恩的师父。能成就我们一切功德的体,就是我们现在具足大恩的师。因为,我们从他那里知道有三宝,知道皈依三宝,也知道依法修行,这是从上师那里得到的。这是特别从感恩的这一方面说,这是恩是特别大的。
十方诸佛跟上师功德是无二无别的,上师跟十方诸佛一样,都是断德圆满,断除了一切烦恼,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业障;智德圆满,都证得了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悲德也是圆满,跟十方诸佛无二无别。但是上师的恩德要比十方诸佛的恩德更加殊胜,那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始劫经历了轮回,也遇到了无量的诸佛,最终我们还是没有解脱。到我们这一世,得到了暇满人身,又遇到了大恩上师,大恩上师又给我们做皈依,传授我们成佛的法要。从这方面来思维,上师的恩德就超过十方诸佛对于我们的恩德。所以,这样的师父,应当如理地依止,这是修行的第一步,就走正了。
这道题对于我们修行佛法是挺重要的。因为什么呢?&信为道源功德母&,修行佛法最关键是对上师三宝有没有信心,有没有信心是我们能否成就的一个关键。所以要经常来观察自己是不是对上师三宝有信心。那上师是不是具足这些功德,在这道题里面,同学们可以思维。
9、 众德是哪些德?
这个&众德&,从因上说,戒定慧的功德,这是最根本的。从果上说,断智悲的功德。断德,一切烦恼习气断得干干净净,等于说一个摆过酒的老酒坛,把它洗得干干净净,一点酒气都没有了,这才是干净。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阿罗汉,他每次过河的时候,河神都主动的把这条河打开,留出一条路,让这阿罗汉过去。这罗汉过去不但没有谢这河神,还总是用一种轻蔑的口吻:&奴婢,把河打开&,每次都要说这么一句话,这河神就非常的烦恼,跑到释迦牟尼佛那告状去了:&世尊,这个大阿罗汉每次从这河过去的时候,我都很恭敬的把这个河打开出一条路让他过去,他每次还都很轻蔑的口吻说我是奴婢,请佛你给做主啊。&然后释迦牟尼佛说:&这事你就不要怨他,因为什么呢?他说这个话是没有心的,因为阿罗汉他已经把烦恼障都断尽了,他已经没有这种慢心了,但他为什么说这种话?因为他无始劫投生过大富长者家,他的习气就是公子的习气,有很多的奴婢,就流露出这种轻慢的口吻,他这一世还有这种前世的习气。&
阿罗汉还有习气,佛就没有这些习气了,就刚才打的比喻,这个酒坛洗的非常干净了,一点酒的味道都没有了。上师也是具足这种断德圆满。
智德,就是一切的智慧都成就。不但是修行的智慧,乃至度众生的智慧,都有。比如上师在寺庙里面修建寺庙,这工巧明,上师也都知道,没有难倒上师的事情,大事小事上师都能够很完美的处理,生活上的啊、建设寺庙啊、居士啊、出家师父修行佛法上的问题啊、寺院的整个运作建寺啊,还有生活上的一些事情,上师都非常清楚明白,这就属于智德圆满。
接下来是悲心圆满,就是佛发的愿,菩提心,度尽一切众生。这是众德。
10、 为什么说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汉传佛教,之前高僧倍出,明国之前,像蕅溢、莲池大师,近代的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印光大师、倓虚老和尚、谛闲老和尚,出了很多的高僧大德。到我们这一代,青黄不接了,因为曾经经过了历史的一个特殊的时期,那个时候佛法传承基本就在汉地中断了。在八九十年代出家,在修行佛法的这一批人青黄不接,依止善知识就是想寻找善知识就很难了。惭愧啊,也是我们的福报不够,所以造成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家修学佛法,好多由于没有传承,最后是自搞一套。就跟这道题问的,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没有依止师了,那后面就造成了学修没有传承、没有体系、没有次第,消耗了很多的时光。
上师每年来汉地传法的时候,上师就打个比喻,进了一些道场,上师就说,如同挤干的毛巾一样,挤不出水来了,只剩一些建筑物了,只剩下一些形式了,真正的内涵已经不多了,这是我们现在一个普遍的现象。所以我们现在要多多的放生、多多的共修、回向上师三宝住世、众生能够遇到自己有缘的具德的善知识,这样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利乐的源泉。
这道题怎么回答呢?我们要修行,第一步要走得正。那藏地经常有这个比喻,&初一错的话呢,那就不断地错,错到十五,三十都会错完。&因为,初一当初二的话,初二就变成初三,初三变初四,那一直错到底。所以说,第一步不要错。我们从科学里边说,你假使开始错一点点,那么你引申下去的话,这个距离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最后你乃至背道而驰都可能。假使不如法依止的话,那就是产生很多的毛病。所以说,在找到如量的师之后,如法地依止他,这个是修行第一步的道路,跨出的第一步。这一步不能跨错,跨错了之后,一错错到底。
有些师兄修行佛法好多年了,现在网络、微信、网站都很发达,也接触了其他一些传承的上师,就会产生困惑,就说&拜了很多的上师,每个上师都有他的长处,有的上师显现的特别慈悲,有的上师显现的弘法事业特别广大,有的上师显现的特别有威德,有的上师显现的特别的平易近人。&总而言之,每个上师他因度化众生的根基不一样,所显现的功德也各有千秋。有的弟子就接触了很多的上师,最后他矛盾了,他不知道依止哪位上师好了,认为哪个上师在自己心目中都是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就想全部都依止,这样又很矛盾。这个上师你问他的话,这个上师是这样的答案,你再问另外一个上师,有可能另外一个上师,是那样的答案,最后搞得自己不知所云。
那究竟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所以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如果要是有这种疑惑的话,那种加持力,一心不能二用,那么多的上师都要去依止,证明自己的信心还是不稳定,每个上师的加持也会打折扣的,与其这样,你就不如自己稳稳定定的依止一位具足德相的上师。在大圆满里面是引导自己明心见性的上师就是根本上师,那你依止到自己的根本上师,其他曾经灌过顶、皈依、结过法缘的,乃至自己对一些上师还是有信心的,你可以把这些上师都融入到自己根本上师身口意当中,他并不矛盾,都是根本上师化现出来的,自己这一生所遇到师父都是自己根本上师化现出来的。
这在教证和理证也都有这个说法,比如我们诵显宗阿弥陀佛这个偈子就说&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也无边&。根本上师为了度化我们这些刚强难调的弟子,变现出一尊佛,度化不了我们,所以就变现出阿弥陀佛、药师佛、不动佛,变现出胜乐金刚、喜金刚、大威德怖畏金刚、十轮金刚,变现出莲花生大士,变现出忿怒莲师、绿度母、白度母,这样无量无边的佛菩萨,实际上都是根本上师化现出来的。根本上师在法界大乐中游舞自在,不同的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就现何身,最后你把所有结缘的上师收摄为自己根本上师身口意当中。
所以一师一本尊最容易成就,这个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根本上师产生定解。所以这是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不允许有一丝毫的模糊,不要自己在遇到很多上师之后,又遇到大恩上师,就认为自己好像对这个上师恭敬那个上师会不高兴,会以这凡夫心来揣测,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上师没有分别心。所以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好好的在依止法上下功夫,大圆满基础班也开了大圆满的《事师五十颂》,所以配合这道题去闻思。
11、如何理解&圆满有暇身之难得&?
这道题对于我们每一个师兄比较现实,答案是这样:
我们这一世投了人身,得到圆满的有暇身。八个有暇,不在八难里边。显宗讲的是八难,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普贤上师言教》里面讲不是,《普贤上师言教》讲是有暇,八个有暇,既不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不是盲聋喑哑,也不是世智辩聪,也不是无想天,也不是北俱卢洲,也不是佛不出世的时候。这个难都除掉了,我们现在正是修行的好的机会。
有暇有暇,顾名思义,你有时间,有空修行佛法,不是无暇,无暇就是没有时间。这个八有暇得到了不是很容易的,是无始劫修了很多的福报才有这个今生的有暇。我们看一看这世界上七十多亿人口,真正的能够修行佛法的有几个?信了之后又闻思,闻思之后又真正去修的少之又少,这样虽然得人身,没有修行佛法就是属于无暇,这样是大有人在。所以我们要通过闻思对自己的暇满人身就更珍惜它,不会浪费它。
五个内圆满,五个外圆满,一共十个圆满,我们也得到了。自己不是残废的,不是盲聋喑哑的,是有智慧能够接受佛法的,也生在有佛的四众的地方,增上功德。那么,现在这样难得的机会,这样的身体我们都得到了,那么这个事情就不要放过了。不要象没头的苍蝇随风到处乱撞,所以修行是非常必要的,也正为此而努力。
这一年过的很快,刚过完元旦,现在已经是2017年,2016年我们回想一下,这一年我们忙忙碌碌、辛辛苦苦,究竟得到了什么?在世界上来说,一天24小时,我们是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做了一些无意义的琐事,把这大好时光浪费掉了。如果我们知道暇满人身是非常难得到的话,那我们就珍惜每一寸光阴,不要让它浪费。
现在经常有些师兄弟们在说什么是人生大事,了脱生死是人生大事,除了了脱生死之外,一切都是闲事,所以大家要一起共勉,怎么样能够真正的对自己的暇满人身难得生起定解。有了这个定解才能够把握好每一天,不要让它浪费光阴。
12、 无常之念反省自己生起没有?如何令生起?
我们有没有生起?经文有一句话叫&生命动摇犹如水中泡&,要知道无常。一切法,佛的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个是可以保住不变的,这个是宇宙的客观的规律,不可破的。就像辩证法,也是这么说的。一切法都在变动,不会停下来的,那是无常了,没有一个可以保住不动的。能够常的,是没有的。那么,包括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命都是动摇的。&犹如水中泡&,就象水泡一样的微脆。
在1976年的时候,唐山在地震,那一个地震,一个城市几十万人口,一夜间生命就逝去了。以后的天灾人祸,我们也听到了很多,国脆人危,我们的生命就如同水泡一样。如果有些师兄已经人到中年了,那经历、阅历非常丰富,一生当中有很多朋友、同学、亲戚,离开我们的都很多,给我们示现了人生的无常。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就认为无常跟我们没有关系,无常它随时都在发生。
佛经里面有个公案,一个村子里头连续过世了几个人,但是有一个村民他对这个并不在意,突然有一天,阎王爷就找上门来了,要带他走,他就说:&你也不跟我打个招呼,你说带我走就带我走。&阎王爷说:&我之前已经跟你发了好几封信了,你自己太粗心大意了。&他说:&你怎么给我发了好几封信?&阎王爷说:&你村子里头过世了好几个,你不是不知道,而且你都亲眼目睹了。&这些都是无常大鬼提前给这人发的信。
我们每一个学佛的师兄弟也是如此,对无常要生起定解,不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这些事情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印光大师也好,历代祖师也好,把这无常时刻都产生定解。在佛经里面也讲,所有动物的足迹,大象的足迹是最明显,所有的修法当中,修无常是最殊胜的。在佛经里有让我们对无常生起定解的开示。
人生的痛苦都是无常的,一场地震几万人的共业,一起逝去;小到简单的争斗,为了五毛钱一念之差将对方打死,多少难以预料的天灾人祸,下一个有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深陷在一张无常的网中,让我们时刻不敢忘记无常的念。
所以这个无常,我们在闻思之后,要时刻的提起无常,观无常。我们到外面大街,快要过年了,不是光看琳琅满目的商品,然后大家穿着好看的衣服。不要看这些,这些能引发我们种种的贪欲,引发我们的无明,多观一些世间的无常,在大街里看一些老人。这些老人,他走路跟年轻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他的行动非常缓慢,眼睛看东西也不清楚,耳朵也不灵光,就产生一种老苦。我们有朝一日也会象这些老人一样,那就产生了这种出离心。然后再观察走在大街上,看了一些生病的人,看他们得病这样那样的痛苦,我们就会引发我们自己的出离心。
所以呢,生活就是修行,就看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来观待这人生,如果以无明、烦恼心观待的话,使我们在这轮回的淤泥里面很难拔除出去。如果以智慧的眼光,以无常的眼光来观察人生,使我们时刻生起出离心和大悲心。修行就是在我们的当下。
13、什么叫下士道?试引论说明。
阿底峡尊者造的《道炬论》中对下士道的描述,&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死已如影随行黑白业,引起后果决定获不异&。下士道,就是不贪着现世的福报,一切善法都回向下世,这是下士道。把这个善根回向到下一辈子的人天,能修行,这样子才是真正的下士道。
所以能做到下士道,末法时期已经很难了,不要小看下士道。下士道包含了皈依三宝、观察恶趣的痛苦、深信业果、无常,这些能够够量了才真正是下士道达到标准了,下士道能够不贪恋现世的福报。我们有没有还在贪恋现世的福报,这个都很难说。因为没有进行闻思修的话,心肯定随着无始劫的习气在漂泊。经过长时间的闻思修的话,自己是不是不再贪着现世的福报,把一切善业都回向到下一世。如果没有做到的话,那连下士道的标准都没有达到。
所以我们2017年都给自己定个目标,从下士道开始下手修起来,然后中士道、上士道。看看下士道,反问自己,有没有达到不贪着现世的福报,有没有一切善法都回向到下世。所以这个2017年要好好给自己做一个闻思修的计划。
14、什么叫中士道?试引论说明。
&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中士道里边就是要知道我们的修的福报不是要享人天福报的。&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世间受用是无厌的,不会满足的。第一是没有厌足,不断地追求。
住了公寓就想住别墅,住了别墅还要想每一个风景悦意的地方都有自己的住宅,乃至于全世界都有自己的豪宅,人心不足蛇吞象,没有厌足的时候。自己的存款也是,希望它越来越多,有一百万想一千万,有一千万想着几千万、上亿,所以永远是没有满足的时候。
第二个是追求之后,一切苦从此而生。所以中士道是能够知道轮回世界的痛苦,能够有清净的出离心。在《道炬论》里边,&背弃诸有乐&,要背弃,就是要甩掉那些有漏的&&三界有漏的乐。
在上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三界这种有漏的乐,就是一种虚妄分别,它是苦的变相,苦苦、坏苦、行苦,它属于行苦所摄,并不是一种真实的乐。之前我们也打过比喻,比如马上过年,大家欢聚一堂,美味佳肴,认为这是一种乐事。如果在人天乘上来看,它是一种人伦之乐,那如果是按照佛法从行苦的角度来分,它只不过是苦的变相而已。因为我们凡夫心很粗糙,认为大家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开怀畅饮是个乐事,实际上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那有的人问:&怎么痛苦啊?我们在一起津津有味的,有说有笑,各种美味佳肴。&我们按照这种思维去追问一下,如果我们坐在一起共同欢聚,一起聚餐是好事的话,那这样我们不停的去吃,吃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吃它一天一夜,几天几夜,我们吃再好的美味佳肴也吃不下去了,甚至肚皮要撑爆了,这时候吃再好的东西也成了一个痛苦的事情,是不是。那这样问,如果大家在逢年过节聚集在一起吃美味佳肴是快乐的事情,这个因越多,我们应该感召越来越快乐才对啊,那为什么这个因越多反而感召我们变成一种苦的事情了呢?从这种逻辑推理来说,我们世间所耽着的有漏之乐,实际上它都属于行苦,是一种苦的变相。
所以我们要通过这种分析就对三有、有漏的乐产生背弃,不要迷掉了,真正要舍弃现世,所有的一切乐,三有的乐都是靠不住的。我们所追求的乐是什么?极乐世界的乐,无有众苦但生诸生。所追求的乐是什么?成佛的大乐。究竟的乐是成佛之后空乐无分,无始无终的度化六道父母有情的这种快乐,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真实的快乐,究竟的安乐。
15、 什么叫上士道?试引论说明。
上士道是修一个菩提心。为利益如母众生都能够成就正果,而发的慈悲心。&坚持修行能做求加持&。不贪着世间享受五欲的清净的出离的智慧引申的正知正见。
到了上士道就开始修菩提心了,不但是从三界出离,还要生起度化六道父母众生的这种菩提心,这是上士道。
16、什么叫抉择?
决是决断的意思,择是简择。决断就是说把一些怀疑的事情断掉。
我们现在在修行佛法上,还有什么不清楚不明白的,要及时请教上师,也可以通过教务组来搜集各位师兄弟的一些不明白不清楚有怀疑的地方,要断疑生信。所以抉择就是把怀疑的事情断掉。
拣择就是把哪个对哪个不对,把它搞清楚。那么,这个道理白天黑夜地把它这样子地成熟地考虑,考虑清楚。
学佛就是不能模模糊糊的,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尤其到以后修习禅定的时候,要分辩自己什么是第八耶识,什么是如来藏,这个时候不能有半点马虎。所以我们要养成好习惯,有任何不清楚不明白的,及时向教务组乃至于向大恩上师来请求开示,这样是对自己修行也负责任,也使自己修行道路上的障碍减轻。
17、试明业果之重要性?
之前学了《因果要论》,整个《因果要论》就讲的是业果。阿底峡尊者当年就告诉一个弟子,让他明业果,这是最重要的。业果如果不去修的话,还不是佛教内部的人。能够明业果,从这个下手,将来就能证到空性。如果不从业果下手,将来证悟的空性,有可能是偏空,不是真的空性。所以,要证真空性的因,就从这个明业果下手。空性的道理在我们宇宙间具体的表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业果。所以说,这个道理很深,就是空性。如果你能够知道之后当下就是空性。所以说,从业果下手是非常重要的重要法门。过去有个野狐禅的公案,就是证了空性是不落因果,最后错了、应该是不昧因果。所以他说错了,不落因果,做了野狐,到畜生道去了。
在有些寺庙,我们遇到一些老法师,他们也说,如果你看这个师父也好,修行人开悟不开悟,你看他是不是对业果产生了定解。开悟了之后,明心见性之后,对业果就产生了定解,缘起性空,空性的当下即是缘起,缘起的当下即是性空,所以它是一体的。大彻大悟之后那更是对业果取之如粉末一样细致,虽然见地如山顶一样高,在业果上的取舍如粉末一样,因为什么呢?缘起即是空性,空性即是缘起,所以业果是非常重要的。
18、 何谓解脱?
答案是这样的:解脱三界,&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这个远离的安乐。解脱,就是解脱我们的这个世间上的一些&常乐我净&,那些颠倒的想。所以我们凡夫把无常认为是常,把苦认为乐,把无我认为有个我,把不净的认为干净了,所以世间是颠倒想,&常乐我净&。
这些颠倒想,离开了世间的&常乐我净&,那得到的就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是解脱这个世间的。这样的才是解脱,所以这道题是从世间人的&常乐我净&解脱出来,得到的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时所得到的,真正的才是&常乐我净&。
19、何谓出离心?
出离心,就是不要贪着三界,一定要求出离轮回世界,出离这个痛苦的三界。
这是出离心的意思。
20、 何谓止观?止观双运?
当心趋向颠倒的境。我们的心一天到晚都是想着这个或那个的妄想,都是想那些颠倒的事情。要把它拉回来,不要给它动摇,能够做到,这就是止。
止有有相止,比如念阿弥陀佛,念莲师心咒,观皈依境,这些都是修有相止,就把心收回来。无相止就是安住在无缘的状态,能所双亡。
观,就是如理观察一切法的各式各样的性,自性,尽所有性。一切法共同的通性,就是无常,还有自性空,这个道理都要去抉择,了解。
对于止观,开始修止,再修观,最后达到成熟的阶段呢,就是止观双运,就是止和观连起来了。记得是在2006年,上师去北京传法的时候,给我们讲开示,上师接待很多的信众,又开示又灌顶,上师说这一天一个分别念都没有。上师说这话我们用止观来理解,就是上师在寂止的当下,又是在胜观,就是止观双运的状态。
所以止观双运连起来,在我们初下工夫的时候,先把心集中起来,集中起来的时候,观的力量就很微弱,观不起。当心去观的时候,心又不集中了,有点散掉了。那么,到最后,慢慢地观,止与观互相地配合,最后达到止观双运的时候,习惯的时候,止也增进,这个两个连起来了,就叫做止观双运。
一定要修加行,外加行、内加行,求大圆满成熟口诀,给我们一层一层,最后达到止观双运,那就任运自在了,自己没有任何虚妄分别,而且还能够二六时中做利益众生的事业。
今天跟大家一起把这些重点、复习思考题学习一下,如果各位师兄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可以传到教务组,我们下一节课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好,我们回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看待三法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