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成佛”算一念执着 一念相思吗

1、杨柳观音 杨柳观音又称圣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也是观音菩萨第一次显化之身。相传中州地区民风败坏,致使天怒人怨,旱灾严重。观音菩萨知道后,便前来点化民众,显现真身,并从玉净瓶中取出杨柳枝,醮着甘露洒...
· [佛教新闻]
· [佛教新闻]
· [佛教新闻]
· [佛教新闻]
· [佛教新闻]
· [佛教新闻]
· [佛教新闻]
捐资项目:观音殿主体建设78万,装修68万 名称 直径 长度 数量 功...
药师殿也称延生堂。主供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左右胁侍为日...
山门意为寺院正面的楼门,寺院的一般称呼。过去的寺院多居山...
助印《心经》手抄本
杨民谋麦微仔合家
随喜寺院供暖
李柱 孙元香 周永年 薛晓
随喜寺院供暖
罗晓东合家
随喜寺院供暖
姚宜彤全家
随喜寺院供暖
随喜寺院被褥
随喜寺院冬季取暖费
随喜冬季取暖费
随喜冬季取暖费
随喜地藏殿菩萨主像
黄靖钧、廖晶晶
随喜寺院冬季取暖费
随喜冬季取暖费
随喜冬季取暖费
随喜冬季取暖费
随喜认捐观音殿斗拱
张海群全家
随喜冬季取暖费
李惠杭 冯宝山
随喜冬季取暖费
随喜助印八十八佛
辛士超全家
认捐千佛塔药师佛小像
迎新春,送温暖普渡寺慰问孤寡老人慈善活动在农历腊月二十六...
师父与贫困学子合影 师父为贫困孩子发放助学善款 家长陪同孩...
印赠《八十八佛画像》
助印《地藏菩萨本愿功
印赠《妙法莲华经》
印赠《药师琉璃光如来
助印《楞严咒、大悲咒
印赠《佛说阿弥陀经》
助印《观世音菩萨普门
助印《无量寿经》
中国建设银行
户名:石家庄市栾城区普渡寺
开户行:石家庄红旗大街支行
中国工商银行
户名:黄开华
账号:9116505
开户行:石家庄桥西至简支行
中国建设银行
户名:黄开华
账号:3193634
开户行:石家庄西城支行
中国农业银行
户名:黄开华
账号:6119370
开户行:石家庄西城支行
户名:黄开华索达吉堪布教言
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未来皆可成佛。因此,不仅仅是佛教徒,任何众生将来都有学习佛法的机缘。若想利益这些众生,必须依靠慈悲心。只有不分宗教的慈悲心,才能利益所有众生。
——
出自《藏传佛教的包容性》
师父与弟子的真诚关系,
  佛陀曾授记说:“佛教将会在内部的争执中灭亡”。所以,如果我们不谨慎的话,有可能就会成为让佛教灭亡的罪魁祸首。——大宝法王噶玛巴
  谈到师父和弟子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要点很重要,用中文说是“要不客气”。
  师父和弟子之间是直接、真诚的,互相之间没有任何的隐藏。如果说师徒的关系不是如此地真诚,而总是客气来、客气去的话,你会发现这样的关系是不稳固的,而且师徒之间的功德也是很难生起的。
  什么叫做互相的真诚、不会客气呢?就好像这位师父,他会不客气地对弟子说出来他的过失在哪里,也说出他的功德在哪里。
  同样,一个弟子对于师父,他也不会有任何隐藏,他会真实地报告说:“师父,我有这样的烦恼,我也生起了这样的过患......“
  总之,这样互相的一种真诚、不隐藏,会越来越加深师徒之间的关系,而且你会发现,这样的一种关联性是无法被任何其它原因所摧破的。
师父和弟子之间是直接、真诚的,互相之间没有任何的隐藏。如果说师徒的关系不是如此地真诚,而总是客气来、客气去的话,你会发现这样的关系是不稳固的,而且师徒之间的功德也是很难生起的。
他会不客气地对弟子说出来他的过失在哪里,也说出他的功德在哪里。
  同样,一个弟子对于师父,他,,也不会有任何隐藏,他会真实地报告说:“师父,我有这样的烦恼,我也生起了这样的过患......“
  总之,这样互相的一种真诚、不隐藏,会越来越加深师徒之间的关系,而且你会发现,这样的一种关联性是无法被任何其它原因所摧破的。
——摘自“噶举之友”公众平台
他会不客气地对弟子说出来他的过失在哪里,也说出他的功德在哪里。
  同样,一个弟子对于师父,他,,也不会有任何隐藏,他会真实地报告说:“师父,我有这样的烦恼,我也生起了这样的过患......“
  总之,这样互相的一种真诚、不隐藏,会越来越加深师徒之间的关系,而且你会发现,这样的一种关联性是无法被任何其它原因所摧破的。
——摘自“噶举之友”公众平台
大宝法王慈悲开示:把握每个与万法结缘的机会
但愿众生得离苦,护持佛法僧三宝平台
2011杭特学院演讲:悲心与心的真正本质
我们都不能独立于他人而生存。
不论我们发生什么事,都无法有完全的自主能力,因为每一件事情都与其他事情有所关连。
所有我们生命中的事物,都是依靠着其他事物、与其他事物互有关连。
不论想要的是快乐也好、痛苦也好,更出名、更自由、更能主宰自己的生命也好,一切的一切都与其他事物有关。
由于万法互依,因而在生活中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时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有一个与万法结下善缘的机会。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地去建立起能增长善业的正面与和谐的关系。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慈悲喜舍每一天》,10月10日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
可怕的不是女性,而是自己的貪執之心
噶玛巴千诺
何为成熟/就是比昨天
&&&&&&&&&&&&&&&&&&&&&&&&&&&&&
更能承受卑贱/更能承受委屈
可怕的不是
女性,而是自己的貪執之心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
經典中講到女性是過失的源頭、煩惱的根本,經典和論著之上,再加上各地方又有各自傳統觀念,這些都加在一起,從而導致女性根本無法站立、根本抬不起頭,但是我覺得之所以經典和論著中會有如此一說,其實有另一層深意,其實是在講解欲界中我們所貪執的貪嗔煩惱,該如何斷除之法?
譬如,要想獲得阿羅漢或佛陀果位時,我們一定要斷除一切阻礙我們獲得果位的煩惱、罪障,其中,我們就必須要斷除貪戀的對境。經典之中所講到要將貪戀的對境、即心怡的對境,視為不歡喜不圓滿者,要如此才能斷除貪戀之心。
這些主要都是為了消除對於貪戀的執著,主要目的在於此,而不是真正在詆毀女性。
佛陀在致國王經中講到很多女性過失,就有人去問說,「女性有這麼多過失,那男性呢?」佛陀說,男人同樣具足很多過失。
因此我們要瞭解到,經典中講到的「女性過失」有特別含意,並非意在壓制詆毀女性,因此法友們不需要灰心更不需要失落,因為畢竟男性過失也是極其深大。
有人會因為不知道佛陀的密意和諸多論著的真實含意,而亂做主張、去詆毀女性,不將他當成斷除煩惱之法,我覺得這些都是不如法的,應該去改正。
无明,一切迷妄之根源,诱惑众生进入轮回。然而,无论无明看似多么坚实,它也从来不具有一丝一毫的实相。既然无明从未生起,那么它也无法存在,更别说去止灭它的存在。一旦对於空性的了悟去除了无明的障蔽,成佛之自然本质将显现。一旦风吹散了云朵,从未停止照耀的太阳将显露出来。——顶果钦哲法王
在前往修道之前,我们呆在所谓轮回的浊相之中,在那里,表面上为无明所统治。当我们趋入修道,此处无明与智慧混杂参半。然后最终,我们证得正觉之刹那,惟有纯智存在。但是在一切修道之道路上,尽管有转化的表面现象,但心性却从来无改:它不因入道而亏损,也不因证道而改善。——顶果钦哲法王
哪怕是十万之众受持武器,逼我舍弃三宝,我也绝不会答应,让他们杀了也没什么,生命极其短暂,不被他们杀死,自己也活不了多久。如果舍弃三宝,那就生生世世遇不到佛法光明,陷入无明轮回大黑暗中,那才是最可怕的!——法王如意宝
无明是指因不懂真理而执着于某些错误的观点——我执。在此基础上,产生对世间的依恋,即贪著。这样一来,因缘皆俱,必定沉溺轮回。——慈诚罗珠堪布
【大宝法王】修行人不是不能生气,要练习和烦恼做朋友
当谈到“修心”、“调伏自心”时,很多人会带有误解,认为“修持”代表就是放弃俗务、逃避、或“所有事情通通都不用做了”。另外的误解,则是认为修行是在“压抑痛苦”,当心中过于痛苦时,就以修行来压抑等等,这些也都是对于“修行”的误解。
“压抑”并是不正确的修行方式。作为修行人,也还是会有生气、嫉妒等情绪,会有贪心等等烦恼生起的。
但旁人会说:“你都是修行人了,怎么还会生气呢?“这种问法,就如同认为“修行人不可以生气”一样,让行者也会因此有“必须压抑”的感觉,觉得“我不应该生气,不可以烦恼“,并对于“自己还是有烦恼”的状态,觉得很不好意思,或者觉得不可告人,只好装模作样,结果外在看起来很平静,内心却充满烦恼。
  这种想法、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而且久而久之,是会憋出病来的,哪天暴发出来时,是会一发不可收拾的。因此,修行并非硬生生地去压制住情绪,那样是没有用的。
  我个人有一个经验分享。由于我被认证为噶玛巴,大家都会想说,我是噶玛巴,觉得我好像是佛、是神,因此应该完全没有情绪、烦恼,因此如果哪一天我生气的话,他们大概会吓坏的,甚至还可能自我解释说:“喔!噶玛巴其实不是真的生气,只是示现给我们看而已,只是装装样子、装得很生气而已。”
以我自身为例,我觉得其实大家都一样,很多人都对于我们修行人有所期待,觉得我们一开始修行,好像立刻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很好的修行者了,但事实上,修行没有这么简单,是需要时间的。
以我自己来说,是如何跟烦恼相处、处理烦恼的呢?我其实也花了很多时间,例如“嗔恨”,我花了五、六年时间,学习如何去和情绪、和嗔恨沟通,学习认识自己的情绪,我发觉,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其实根本不认识自己的情绪,因为不认识,所以觉得烦恼很可怕,像是个强盗一样。
而“修行”,就是“练习和烦恼做朋友”。逐渐地,就不再需要压抑情绪,而是自然而然地、甚至是很欢喜地就能控制住情绪,处理你的烦恼了,这时,你已经和“烦恼”成为朋友了。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这才是“修行”。
索达吉堪布教言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碰到任何争执时,都要想:“算了,今天算我败了,他快乐就可以。”尽管这样做很难,可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必须要这样做。当串习久了以后,心的力量就会逐渐扩大、成熟,这对以后的修行也非常有帮助。——
出自《修心八颂要义》
想即生成就的师兄们,请仔细听好!
莲花生大士开示
莲师给予那些志在即身成就的人的勉励和教导
现在要在此生中证得无上菩提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清净守护着根本及支分的三昧耶戒。如果不能守护誓句戒者,就宛如寻找资生的甘露药,却拿到了毒物一般。而要守护三昧耶戒,则必须具备真实的信心、精进、智慧。如果没信心,就不能成为密乘的法器;如果没有精进,那么就会堕入凡庸的生活;如果没有智慧,那么将不知密咒道的见与行的甚深差别。密法是为了具足信心与恭敬的有情而示现的。所以,对教授自己密法的上师,应当视为佛陀一般,而如实地祈请。
莲师传授蒋阳钦哲旺波:诸佛之密意!
诸佛所护持之密意
蒋阳钦泽旺波于十六岁那年的四月初十日黎明,于净相之中,来到邬仗那莲花光明刹土。在雄伟的岩山的一处洞里面,看见在一团极其美丽的白云中,海生上师被金刚空行圣众们庄严围绕,详细赐给尊者密意加持、表示的灌顶以及将获得七种受命的安慰。最后,莲师做出眼睛的看姿说:
“所取之境不沾染,
能取妄念未染污,
觉空赤裸善守护,
即是诸佛之密意。”
说完连同眷属一起融入尊者本人,故尊者生起心意融为无别的觉受。从此之后,对本来清净的实相自然获得坚固。由此,尊者内心喜悦增长,一心专注祈请格热仁波切。因此助缘,对于著名的经续,新旧密乘经典,伏藏的成熟、解脱及依靠法等,以及传承极其稀少的法类的灌顶、传承和窍诀,凡是雪域存在的,尊者皆四处寻访、听闻。典籍和教诫的殊胜旧本,以及许多传承稀少的书籍,也以精勤和无勤自然的种种方式而获得
莲师:要让自己总是保持轻松自在!【莲师亲授伊喜措嘉】与纯正上师为伴,实践所有法教
《莲师心要建言》之激励心灵修持的开示
莲师又说:措嘉,直至证悟前,你都需要上师,因此,要与纯正的上师为伴。
直至了悟本然境界前,你都必须学习,因此,领受甚深的口诀教授吧!
仅依赖理智上的了解,是无法觉醒而达到证悟的,因此,要像燃起大火般精进修行。
直到你的本性达到稳定之前,你仍然容易遭逢障碍,因此,放弃会使人散乱的俗务吧!
直到抵达最终目的地之前,你都需要培养善功德,因此,要次第训练自己强化明觉!
要跟那些会伤害你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的一切保持距离,且要让自己总是保持轻松自在。
要避开会增生烦恼的友伴,集中注意力在能鼓励你向善的朋友身上。
在早晨、夜晚与休息的时段,要累计你的善行与恶行,让自心保持警觉。
你或许拥有口诀教授,然而除非你能运用到实修中,否则这些口诀也发挥不了效用,达不成目标,因此,要实修你已经了解的法教。
由于实践了上师的所有教示,果自然会相随于后,因此,要听闻神圣的佛法!
誹謗自己的人,也是被煩惱所左右的,即便他用各種惡言相加的誹謗我,但我不能以牙還牙,因為我是大乘修行者,應該以慈心悲心去對待他,而不能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制。我們要想著,對方、誹謗我的這個人,他是不由自主、被煩惱所控制的,所以是非常可憐的一個人。
~大宝法王噶玛巴《快乐的艺术》
大恩上师至尊嘉样嘉措大师祈请文和名咒。
愚痴之因是什么?
愚痴之因,就是指亲近恶友,懈怠,懒惰,昏睡,不乐观察思择,不信解广大法,不知却以为是知的我慢,邪见深重,以及认为我自己无能为力而生畏缩后不愿亲近智者。
清定上师法语
1、有分别念、有妄念,所以有坏人,有坏事,有不好的地方。一旦遇到这些的时候,心里就特别烦恼、痛苦,就又开始了轮回。
2、有和就有安乐,就有幸福。一个家庭和睦,这个家庭就幸福美满;一个单位和谐,这个单位就稳定发展;一个国家和谐,这个民族就强大昌盛;整个宇宙和谐,就会到处充满和平、安乐、祥和。
3、众生是累生累世的父母,我们怎能念父母的过错?
能海上师法语
学习佛道始终之要,必依於三宝之体系学习。初中后时,义有所归,理不离乱。本宗传承修学次第之方便者,总分四门:
法相门。即今所学之宝相赞,总释三宝之体相名数故,不致笼侗。
法性门。依弥勒菩萨《宝性论》,了知自性三宝一切有情平等之理,鼓励向上。
次第门。依菩提道次第,明此入修之理事紧要作法,摄理归宗。
止观门。依三皈依观法,为皈依始终摄修之总境,成就戒定慧等五法蕴之最初方便大路,免得流浪无家可归。
上师教言:
星期二,藏历八月初十,莲师荟供日,千劫佛节日,作何善恶成十万倍。秋分
当我们受到赞叹和诋毁时,应观之为空谷声。别人说你功德无上、举世无双,就像空谷发出的回音一样,一会儿就没有了;他们说你无恶不作、坏到极点,也像空谷声一样,一会儿就消失了。所以,赞叹和诋毁是一模一样的。——《入行论广解》
当遭遇可怕的经验时,要将三宝皈依境忆持在心。在所有日常活动中,像是走路、四处移动、躺卧或坐下的时候,都要将你的上师忆持在头顶。若与菩提心分离,便会导致大乘根基的腐败,因此,切莫让自己忘失,要时常生起无上证悟之心。——莲师开示《莲师心要建言》
我告诉你们——在家修行人,要积极去做任何事,但心要简单点,越简单越快乐。心简单并不代表不去做事。比如,你今天拥有一辆宝马,明天又想换一辆保时捷,于是烦恼便产生了。你可以拥有名车别墅,但要放下永无止尽的贪念与执着,才能真正享受这些财富,这就是知足常乐、简单自在的道理。——根让仁波切
佛陀听说提婆达多(谤佛者)生病后说道:在我心目中,我平等看待提婆达多与我的儿子罗睺罗。我不会因为罗睺罗是我的儿子而贪爱,也不会因提婆达多是我的对手而瞋恨,如果我说的是真实语,提婆达多马上就会康复。佛陀说完,提婆达多病好了。因为慈悲是没有敌人的——噶玛巴《观音菩萨修持法门》
昌根阿瑞活佛经常宣讲:时时要把自己的身体、受用和善根回向给众生,如同熏香般弥漫法界。
——阿松活佛
处理念头的正确方式是:觉知念头的升起,但既不追随,也不试图阻断它,只是不理会它。若我们不去理会,念头就没有任何影响力。当我们不了解心的本性时,心所造作的念头,不论是好是坏,都对我们有极大的影响力,因为我们执着念头是真实的。如果没有这种执着,念头就不具有影响力。——波卡仁波切
实际上我是没有来去的,你自己的业和障碍什么时候清净了,就会见到我。我现在是以愿的力量,在世俗所化面前住在罗刹国境内,但由于我的大悲从无间断的缘故,谁有信心,我就住在他心里。——莲师
【当修持佛法时,你必须具备五种伟大】
你必须有一位具伟大口诀的上师。
这些口诀也必须具有方便甚深道的伟大。
你自己必须具有刚毅的伟大,以承受磨折。
你必须对佛法修行有伟大的发愿。
你必须有伟大的决心来修行。
当你想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除非具有这五项伟大,
否则是不会成功的。
发自内心发誓“我要成佛!”
慈诚罗珠堪布
无论是修净土宗或禅宗等大乘显宗,还是修密宗,其出发点皆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它们共同的基础。
在没有修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他的法。这不仅仅是我的要求,在佛经中也如是记载着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欲成佛者,无须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能够发起菩提心的那种悲心叫做大悲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有了大悲心,才会有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可以成佛,所以,在没有修出离心、菩提心之前,修其他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成佛的大智,度众的大悲
慈诚罗珠堪布
什么是菩提心呢?所谓菩提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要有决定度化众生的慈悲心。或许现在我们还没有多少能力,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如果不修行,就会永远没有能力。如果肯努力修行,虽然目前能力不足,也无须为此担忧。释迦牟尼佛也是从凡夫开始学道,从而获得成就的,并不是先天的佛。米拉日巴传记里也有记载,他的弟子曾说道:“您肯定是金刚手或某尊佛的化身。”米拉日巴当场就批评道:“你们这样讲,虽然是对我的恭敬,却是对法的极端诽谤。因为你们不相信佛法能将一个普通人,转变成一个象我这样的人。”所以,有没有能力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现在去做。
第二、要有为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因为只有成佛,才是度化众生最究竟的手段。虽然度化众生需要各种各样的手段,但最迫切的手段,并不是指仅仅给予他人一定的钱财、名誉、地位,如开办慈善机构,让穷人吃饱穿暖、没有病痛等等,而是为人们传法,令其明白道理,这是真实利益众生的唯一方法。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
一旦你调伏了妄心,就没有何处可匿藏邪灵或恶魔。一旦你充满菩提心,从前认为是邪恶及障碍的力量,此时都被认为是上师的化现,藉此增强你的慈心和悲心。因此,痛苦会消褪,而恶魔、障碍和困难会让你的修行更进一层。
——顶果钦哲仁波切
佛法是一切福德的泉源,想要利益众生及帮助众生得到安乐,主要要依靠善因,首先区別善恶,教导众生懂得取善舍恶之道,这样才能利益一切众生,护持佛教的目的,是为了让一切众生最终获得究竟快乐,因此我们不论是动机和行为上,都要有长远打算,去思维「这是非常伟大的事业」——噶玛巴《百段引导文》
什麼是修持佛法?就是幫助自己,得到益處。沒有好處的事情,就應該捨棄,不是嗎?我們應該要理性、謹慎地思維:什麼對我們有利,什麼對我們有害?然後正確地作取捨,這就是佛法的修持。
——大宝法王噶玛巴《菩提道灯论》
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和合而成。当土质变强的时候,即会有昏沉的现象。食物也会引起嗜睡,吃太多的东西或是营养成分太高的食物,也会造成昏沉。另外,魔障也会引起想睡。过度之睡眠只会引起懒惰懈怠而已,没有任何利益。
----大宝法王噶玛巴《应对昏沉的方法
一旦你调伏了妄心,就没有何处可匿藏邪灵或恶魔。一旦你充满菩提心,从前认为是邪恶及障碍的力量,此时都被认为是上师的化现,藉此增强你的慈心和悲心。因此,痛苦会消褪,而恶魔、障碍和困难会让你的修行更进一层。
——顶果钦哲仁波切
金刚乘带来一种苏醒的领悟力。我们内在本具的领悟苏醒了,这不仅是佛性、觉悟基因或菩提心,不仅是这些。我们开始剥离对修行的执着,脱开对修行的依赖。在较低乘中,修行是唯一的希望,但在金刚乘,我们不是这样看待修行。事实上,我们有时会把修行看作障碍。对修行的执着松开了,把修行当成救命稻草的情况也终于被解脱。如此我们才有“明”(vidya)的可能,“明”即“明觉”。金刚乘的明觉之智是不再执着任何源于个体的欲望、以自我为中心的企图,不再执着-令你重树自我的事物。这即是此处“明”的含义。--苏曼创巴
莲花生大士:皈依的功德
措嘉佛母问莲师:皈依会产生什么样的功德?
莲师答道:皈依有八种功德。
你会成为佛教徒。
当皈依了三宝,你就是佛教徒了。没有皈依,就不能算是佛教徒,纵使你声称自己个圣人、是位大禅修者或是肉身佛也不成。
你成为能受持所有戒律、例如别解脱戒的具根法器。
同样的,如果你破了皈依戒,奠基在此的所有戒律也会随之毁损。
在受任何戒之前,一定要皈依;从受一日戒,到受持密乘戒等。因此可知,皈依让你成为能受持任何誓戒的具根法器。
三宝的皈依戒会削弱和终结所有过去生所累积的业障。
也就是说,你的障染会因为不共的皈依而完全竭尽,而透过共同的皈依则可以削弱业障。
再者,当你生出真诚的皈依心时,业障就会完全净除,而仅是口诵皈依则可以削弱业障。
甚至,如果你无论行、住、坐、卧的任何时刻都皈依的话,业障会彻底地穷尽;偶尔皈依则会削弱业障。
你会广聚福德。
世俗的福德、长寿、健康、显赫、高贵、富有等等,都源自皈依;胜义的证悟也同样来自皈依。
你会免于受到人或非人的侵扰,而且免于这一生的障碍。
只要真诚地生起皈依,此生就不会被人类的障碍所伤害,也不会受到龙族或恶鬼的危害。
你会成就任何希求的事物。
当生起真诚的皈依时,是不可能不完成你所期望的事物的。总之当你对皈依处有信心时,就会得到任何想要的,就像对如意宝许愿一样。
你将不会堕入下三道、边地或邪道。
“下三道”指的是地狱、饿鬼、旁生。“边地”是指投生在没有佛法的地方,像是原始的边境部落。“邪道”指的是外道的思想。因此,为了避免堕入这些处境,你只要皈依即可。
最后的利益是能快速真正、圆满成佛。
你应该日夜都一再地皈依。然后你必定能快速证得真正、完满的佛果。
从不共的观点来看菩萨戒之违反,寂天论师依虚空藏经云:
  如王之根本堕有五种,如臣之根本堕亦有五种,再加初修业者之八种,一共是十八种根本堕,此外还有十四种支分堕,菩萨皆应严加防范者也。
  夺取三宝物,其罪等他胜,舍弃正佛法,二者能仁说。夺比丘袈裟,击之殴打之,或置于牢狱,造因使还俗,纵彼属破戒,不净比丘者。或行五无间,坚持诸邪见,令众人恐惧,皆为根本堕,是尊如是说。于彼初机人,未习深观者,讲说空性法,于彼已入佛,令退失菩提,
  令舍清净戒,趋向于大乘,或说所学法,不能断烦恼,或令趋外道,或赞自功德,为恭敬利养,讥毁于他人,或言自能忍,说邪见怪谈,或用种种计,罚害诸沙门,或以非法物,供养于三宝,或已受纳之,或使坏禅定,或夺修禅量,取念经供物,以上诸恶作,皆为根本堕,是诸有情众,堕大地狱因。
法王嘎玛巴教授《解脱庄严宝论》之开示:
尊者金州依菩萨地论云:“菩萨须知有与四种他胜罪相等之过失及其他四十六种应舍弃之。”前者之略义据《菩萨戒二十颂》云:
  “为利养恭敬,自赞而毁他,于诸受难困,痛苦无依者,悭吝不与法,若有来谢罪,坚拒不忍受,以嗔恨心故,欧击于他人,或复令他人,退失于大乘,若来求法者,授与相似法。”
同论中说,四十六种支分罪云:
 “于三宝处不三供,随贪欲心而行事。”
留在一个证悟的上师身边,如同靠近一团火焰。如果你对上师具有足够的信心,他将燃尽你的无明和障蔽;如果你的信心不足,你将被烫伤。——顶果钦哲仁波切
即使你每天只修行一个小时,但只要怀著信心和热忱来修行,良善的品质将逐渐增长。规律修行能够轻易转化你的心。从了解世俗谛,你终将全然地确信胜义谛的意义。——顶果钦哲法王
活到一定的年纪,如果真要说学到什么的话,那就是学到了对人生的境遇要有信心。不论上天怎么安排,我都欣然接受。因为我深信,每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都将指向一个更加广大、完美的计划,远非我一时片刻所能想像得到。——顶果钦哲仁波切
当我们祈请莲花生大士时,观想他在我们的头顶上,但我们不应认为透过我们的祈祷,莲花生大士便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现身,并加持我们。我们应该想着,由于我们的虔信心,他已在当下以其全部的慈悲和智慧真实的现身了。莲花生大士自己曾说:“给我你的心,我将永远在你左右。”――顶果钦哲仁波切
很多時候,我们善于拿着学佛的尺,修行的尺,慈悲的尺,去衡量检測每一个人,善于订下一个自己认为是或非的标准,去评断每一个人。
但是有一个人,我们总是忘记,应该用同样平等的标准去要求他,那个我们所忘记的人,竟然是自己。
~~~宗萨仁波切
接下来是第二个引导文。如果在今生就想获证双运的金刚持果位,必须要有四项要点:第一,舍弃今生。第二,如法的依止一位具德上师。第三,如理的修持上师所传授的教法。第四,所修的佛法并不仅仅是一二天而已,而要精进一生直至获证菩提,如此才有希望获证佛果。&&&
有时候我们总是很安心的想,我们都是密法的修持者,自以为可以一生一世获证解脱,自以为已进入密乘就可以有所成就,但是我觉得要能一生一世获得成就,并非这么的简单。这并不是说我成佛了,并不是这个意思,主要是因为我从祖师的传记中知道一生成就并非很容易的事。
比方说噶举传承祖师中,帝洛巴大师和那诺巴大师、马尔巴大师和密勒日巴、冈波巴大师,他们为了能够获得成就,是如何地艰辛,是如何地苦修!&&&
比方说,密勒日巴大师最初杀害了35人,之后他想到:如果今生不修证成就的话,下一世可能就因为自己杀害35个人的罪业,而堕入恶趣。所以他非常坚定: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在今生成就!正因为他这种坚定的信念,所以他亲近马尔巴,祈请传授一生成就的口诀教授,他依靠马尔巴大师所传的法,一生精进修持。
如幻的显现,了然的心
一说万法都是空性,没有好坏,没有善恶,有的人就认为不用取舍了。在胜义谛上、在体上讲,无论是好还是坏,无论是善还是恶,都是无自性的,都不是实有的。但是,在缘起上、在显现上还是有,并且是不虚假的。因果报应是在相上、在缘起上讲的,不是在体上讲的。造恶业了,就要感受痛苦;修善法了,就能得到善果。这是缘起法。在缘起上,对我们来说就是存在的,是不虚假的。
  “若是这样,证悟空性还有什么用啊?还是有善恶,还要取舍嘛!”不一样,有执着和不执着的差别。我们为什么会感受痛苦或安乐?就是因为有执着。
  显现不是束缚,执着才是束缚;显现不是障碍,执着才是障碍;显现不是痛苦的根源,执着才是痛苦的根源。比如,今天我们做恶梦了,这个梦境到底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我们知道梦境肯定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正在做梦的时候,就执着于梦境了,所以就受影响。梦到敌人要杀我们或老虎来吃我们,吓得心“怦怦”地跳,突然从梦中醒来了,还在出汗。为什么?就是因为执着。从梦中醒来就彻底解脱了,因为这时你知道这个梦是假的、不存在的。什么叫不执着?就是没有把它视为实有、真有,知道这是梦,是虚假的。虽然梦境是不存在的,但若是你执着了就受影响了。
  这些显现也是如幻如梦的,但是它和梦境有什么不同呢?在世俗谛的角度,这些显现是存在的。我们建立世俗谛的时候主要靠眼耳鼻舌身,在它们的觉察中是存在的。但是梦境不一样,梦境是一个混乱的状态,不是正确的见闻觉知下所感受的,所以在世俗谛上梦境也是不存在的。虽然是不存在的,但若是你执着了,就会受影响。
  我们用胜义谛的逻辑观察时,一切显现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说是如幻如梦的,都没有实体。但是如果我们执着了,就会受影响。遇到好事,动心了、高兴了,就是执着顺境了。遇到不好的事,动心了、伤心了,就是执着逆境。无论是执着顺境还是逆境,都会受影响;若是不执着,都不会受影响。你知道一切都是假象,是不可靠的,都在刹那当中生灭,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来了、去了,聚了、散了,生了、灭了,都很正常,不动心,这叫不执着。
  不去逃避,但是心里有数;明白面对,一点都不会受影响。变化很正常,来去、生灭都看成是正常的。有生就有死,不要把死亡、疾病当成意外、无法接受的事情,应该当成一件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就像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叫不执着,这叫解脱。没有必要逃避,也无法逃避,都是自然、正常的显现。你能够把所发生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思想和情绪都看成正常,没有不应该、不正常的,你就开悟了。
能放下是智慧,不放弃是慈悲
达真堪布仁波切:
认真、坚持这两点特别重要。现在很多人学佛修行都是偶尔性的,断断续续的,有时间了、没有什么事做了才学一学、修一修,参加参加,平时就把学佛修行的事忘了。不能这样。如果这样的话,解脱成佛很难,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认真。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无论修什么法都要认真。认真不是执着,这两个在实际行动中、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分清楚。要认真,但是不能执着;要放下,但是不能放弃。现在很多人把这些混在一起,没有分清楚,把放弃当作放下,把执着当成认真。一说“不能执着”,就不认真了,无论做什么事、修什么法都不认真了。不认真是罪过,不执着是解脱,这两个不一样。一说“放下”,就都放弃了,家也扔了、孩子也不管了,工作也不顾了,认为自己是学佛的,跑进庙、佛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地念。这叫念佛吗?这叫修行吗?这不叫念佛,也不叫修行。
  你真正能放下一切了,这才叫念佛;你真正能随缘了,这才叫念佛。念“阿弥陀佛”四个字,不一定是念佛;嘴里念“阿弥陀佛”,心里想的却是别的,这不叫念佛。放下是解脱,放弃是罪过,这些一定要分清楚,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实际行动上分清楚。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戏,但是演戏的时候你要认真,不能放弃。在演戏的过程中不能糊涂,不能把这些当真,不能执着。要认真,不能放弃;要放下,不能执着。
  什么事都可以是修行,日常的工作生活也是修行。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放下、解脱,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可放下的,没有什么可解脱的。把这些都搞清楚就行了。性空妙有、真空妙有那些很多深奥的道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真空离不开妙有,妙有离不开真空;相离不开空,空离不开相。要认真,这是妙有;不执着,这是真空。要放下,这是真空;不能放弃,这是妙有。
  密宗里还讲方便和智慧,这也是这个意思。法语里有这么一句,“能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不放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一切一切都要放下,放不下肯定有障碍和烦恼,放下了就解脱了;放下一切众生,就有大智慧了。不要放弃一个众生,包括自己的仇人、敌人、鬼魔。都害怕鬼魔,“我的家里有鬼魔,把他们都送走吧!”这叫放弃众生、失去众生!
  不放弃一个众生、不失去一个众生,这叫慈悲心。佛法里讲的慈悲心是一种平等心,对每个众生都一样,不分贫富贵贱、不分老少、不分佛魔。在佛的面前、在上师三宝面前众生都是平等的。放下了一切众生,不放弃一个众生,这才是大慈大悲、大彻大悟。大慈大悲、大彻大悟的人才能悟到这个道理,才能做好这件事情。一般的人能悟到、能做到吗?难就难在这里。
  现在讲这些,肯定有的人不太理解、不太明白,那很正常。你好好学、好好修,有一天你一定会明白、会理解的,那个时候你就有大智慧了。你真正明白了,这叫开悟;你真正做到了,这叫解脱。把这些都分清楚,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做一切事,修一切法,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痛苦,不是外在不悦意的东西,而是内心的烦恼不安。所以,要获得快乐的人生,就要开启和培养内心的善种子,同时也要尽量减少所有的恶念、恶行。——大宝法王噶玛巴
要在生活中检验自己的修行,看看考验来时还能不能把握自己,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很多时候我们都看不见自己的过患,你以为你是修行人,其实你可能只是外相相似而已。重要的是,任何时候你要问问自己:你现在做的有意义吗?对就保持并增长,不对就改进。
——大宝法王噶玛巴
金刚道友也是严厉的对境,请勿自造金刚地狱
密乘弟子都知道“金刚上师”乃第一严厉对境,但除此之外“金刚兄弟”也是严厉对境,若金刚兄弟闹矛盾会直接影响上师的住世和弘法利生事业,故我等密乘弟子于此不可不慎。
根秋泽仁上师开示:金刚道友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哪怕我们只是一念的对金刚道友的嗔恨也已经是破戒,如果不及时忏悔,果报现前的时候是要堕落金刚地狱的。最好大家都可以把清静戒律咒背下来,因为有时候我们凡夫的分别念不是那么容易控制,但我们只要明白金刚道友之间是一个严厉的对境。我们不小心犯戒了,一定要及时地念百字明或者清静戒律咒进行忏悔。
清静戒律咒:嗡阿摩嘎协拉,桑巴桑巴,巴巴玛哈协达萨多,巴玛波波科达波匝,达达,萨曼达,阿瓦罗格得吽帕的所哈。
明朗大师在《三戒论注疏》中引用《誓言光明续》的教证说:“所谓的金刚道友,是从获得灌顶乃至菩提果之间永远不分离,犹如灯油和灯芯一样密切。”也即是说,从初发心到成佛的漫长道路上,大家一直是非常好的“同学”。
假如在金刚道友之间挑拨是非,导致彼此之间不和睦,从密宗的角度来讲,会有破坏密宗大僧团的严重过患;十四条根本戒律中的第三条中说,对金刚道友生嗔恨心,也间接损害了根本上师;此外,还违背了在一个坛城内灌顶时所发的誓言“乃至菩提果之间互相和合”。
然而道友之间,尤其是金刚道友间的和睦相处极为重要。金刚道友是解脱路上直至成佛不离不弃的同行者。金刚道友闹矛盾会扰乱上师的心,对上师的住世和弘法利生事业制造违缘。
《时轮金刚》中明确指出,十四条密乘根本戒中关系到上师的有三条:不扰乱上师心,不违背上师教言,以及金刚道友间不相互嗔恨。这第三条戒律常被人忽视。人们只知道上师是严厉的对境,却不知道金刚道友之间关系紧张、破裂直接关乎上师,因此也是严厉的对境。我们若有机会与其他道友共事,一起为上师、为佛法做点事情,应该珍惜这份福报和缘分,随喜道友的发心和行为。即使有意见分歧也可以沟通解决。
很多时候,为了护持他人的善心、善念,成全他人的善行,不仅我们自己的意见、方式可以放弃,甚至我们所做的“善事”或“正确的这件事”本身也可以放弃(智藏理解:这就是菩提心的一部分---为了成就他人,自己可以放弃所求的功德,为了金刚兄弟欢喜,为了上师长久住世和佛法事业,我们可以放弃自己在上师面前种福德的机会,其实这种放弃就是依师教言,就是上师住世和弘扬佛法的美妙缘起,也是最让上师欢喜的事情。
不论你在经历什么,如果你对它保持觉知,并继续做你的灵性修行,事情会以它自己的方式解决。”——萨古鲁
不仅是存有希望众生离苦得乐的慈悲心而已,而是实际帮助众生离开痛苦,得到快乐,透过身体语言实际的行动,实际和众生结缘。要不然,慈悲也只是空谈。--大宝法王噶玛巴《大手印五支证道歌》
究竟的真理,也就是我们的佛性、绝对的真理,
它没有覆障,也没有恶业,没有祈请者,也没有祈请的对象,
没有需要清净的,也没有需要累积的。
一切都完美如是。妙极了!
——咏给明就仁波切
当一位菩萨在利他时,既没有要求回报的想法,也没有要别人赞扬他的仁厚,对于他的善行更没有丝毫的执着。这就是究竟的观世音菩萨,也就是慈悲和空性本身。
——&&
顶果钦哲仁波切
作为佛教徒,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要在日后抛弃佛法,这点非常重要。佛在《金刚经》裡说到:「法或道有如一艘船,如果你要到对岸,就得乘船。当你到达了对岸,然后做什麽?你不会仍坐在船上,你会离开船,登上对岸。」佛法或修道就像船,它们是方法,它们是必要的迷惑,是必要的诡计。——
宗萨钦哲仁波切
不去思惟他人的过失,而应想着自己的过失,这才是真正的因果取舍。总之,平常我们总是指着别人的过失错,而忽略了自己的过失,因此所有的取舍都已经颠倒了,对因果的取舍也就有错误的观念。因此,首先我们应反省、省察自己的心,看自己的心从无始以来,总是伴随着烦恼,要视烦恼为过患,为了让烦恼可以断除,就想方设法去寻找烦恼的对治法。--大宝法王噶玛巴《百段引导文》
为什么要观察上师,这是有理由的。比方说,观察上师身语意的功德,自己就会生起坚定的信念,只要你生起坚定信念,之后不论遇上任何的违缘与障碍,你都不会对上师退失信心,不会生起邪见。
当然,如果是一位真正具德的上师就不需去观察他是否具足功德。一位具德的上师,只要弟子去精进修持佛法,他就会非常地欢喜。但如果是一位不具功德的上师,他就会对世间的承侍看得很重,而弟子为了令这种上师欢喜,就必须去做世间法。这样的上师,不应该去依止。
现今有很多的上师,不去修续部的上师相应法,反而自己开创一些咒语,他会把自己的名字加入在咒语中,然后去念诵,比如说上师名字是“扎西”,他就会说“嗡班扎扎西阿吽”。虽然也会有上师名号的咒语,但是国外很多这种现象,对这些,我不知道该说好,还是该说不好。
所谓具德的上师,他一定要有令自他皆获得解脱的方法,可以自度度他。
首先,他一定要自己懂得解脱之道,同时也能善巧地为他人指引,令其步入解脱之道。如果上师连自己都深陷在轮回的痛苦之中,那就更别提为别人指引出解脱之道了。格西波多瓦说,他从来没有依止过一个不具德的上师,而且依止具德的上师之后,在上师座下即使只有求得一句法,他也会精进去修持这个法门,而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
所谓的修法,并非知道或能讲就可以了,一定要让法融入自己的自相续,这才叫修法。而让法融入自相续的真正含义,是实践佛法,将佛法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这才是真正的融入佛法。&&
其实,既是具德的上师,你不可能不会生起信心;如果你没有生起信心,那是因为你不能舍弃此生;如果你没有厌离此生、舍弃此生,即使遇上了具德的上师,也不可能对你有任何的改变。比方说,饭菜做得不好我们可以去找厨师,世间法有什么不圆满,可以叫别人来处理,想打官司就要请律师;
可是,如果你不舍弃此生的话,那么上师对你就没有什么作用了。上师的专业和上师要做的事业,是为他人指引解脱与获证佛果之路;如果弟子不需要这样的指引,上师对他就没有任何的作用。如果他不需要上师,他又怎么可能对此具德的上师生起信心呢?
大多数世俗的人都很悲伤,因为他们有个世俗的目的,他们就像是在追逐彩虹一样,他们不知道这是幻象,这就是他们伤心难过的原因。而真实、由衷的悲伤之心出于觉知,了知我们因由习气而被迫追逐彩虹,我们的四周、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朋友们,他们全都在追逐彩虹,因此他们都很悲伤。——宗萨钦哲仁波切
对危害者不要起嗔恨心,如果对怨敌生起嗔恨心,那么什么时候才能修忍辱呢?——阿底峡尊者《噶当派祖师嘉言选录》
学了佛,是不是就不会老、不会死?不是。相反,佛教会清楚地告诉你:你会生病,也会老、会死。然而,这不是为了打击你,而是在善意提醒你:生命本来就是无常。明白了这一点,再面对无常,不管是什么意想不到的伤害,心态都会完全不同。
——
索达吉堪布
挑戰障礙,才是修持佛法。
我们大家都自認在修持大乘佛法、都自以為是大乘菩薩,而是否為「菩薩」,要觀待於自己是否有自利的想法,真正菩薩不為一己,所做所為皆為眾生,若有此思維者即是「菩薩」,而並非是個美名而已。
——大宝法王噶玛巴
若無障礙,未歷經任何痛苦的話,自己不會有任何改變。
我們修法亦復如此,修法時可能會有痛苦、或內心不如意的時刻,這恰恰是讓我们可藉此去磨練自己、戰勝自己,透過戰勝自己,才能真正瞭解法意。
——大宝法王噶玛巴
有些人,在一天早上供茶给僧众,他们就觉得非常的安心,认为自己已经作了很大的善业了,但是他们生生世世都在造作恶业,从来没有为此生起悔心,但仅仅是一次供茶,就自以为已经成办了很殊胜的佛法,却从来不曾对自己所造的恶业生起短短一剎那的悔心。
现今那些所谓的修行者,他们利益他人的前提,总是想要有一个回报,希望别人对自己好,希望别人敬重自己,希望别人供养自己。比方说,你要去利益他人,总是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帮助了谁,一再的提起作了什么善事,或者就说我在你最痛苦之时,在你最穷困潦倒之时借给了你多少钱,你还记得吗?像这种话根本就不应该出自修行人的口中。
当天空上挂着一道彩虹,映入眼帘的是许多美丽的色彩,但彩虹不能当衣服来穿,不能当饰物来戴。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拥有的;所有的事物只不过是透过各种因缘的结合,呈现在我们面前。心中升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念头根本没有所谓实体的真实,或本质的存在。
─顶果钦哲仁波切
在金刚乘里所讲的诛法,大多数都是因为要压制他人的我执,以强制性的方式谴除他人的我执,帮他投生到其他的地方,这种方式只是在佛菩萨的事业中会具足,像我们这种薄地凡夫,别说要救度他人,自己连一柱香的时间里都无法安静地坐下,这种人就不要想行这一种救度他人的方式,不要想试一试诛法。
现今的修行人不管亲近哪一位上师,他们看重的不是上师精通经典或舍弃此生的事业,总是把重点放到上师是否在石头上留下脚印或手印,上师看到过什么本尊,或者是上师有什么神通。他们总是这样,像这种很小的功德,把它视为是不可思议的大功德。
其实,从他们的对话里就知道他们不具足真实的功德。如果你是一个舍弃此生之人,你不会对他人说起小小的神通及功德,即使获得了此一功德,也不会去四处张扬自己的功德,如果四处张扬了,从这一点就可以证知这并不是一个舍弃此生之人。一个没有舍弃此生之人,是不可能生起殊胜的功德。
在金刚乘中,必须先修持且契入加行道,之后才可以为弟子讲说密法。阿底峡尊者说,很多人都说他想修持双运法门,但真正在修双运法门之人,必须先断除贪着此生,而没有任何贪欲,如此才具格去修金刚乘的双运法门。那些还有身体及内心苦乐感受之人,是不可以修持金刚乘的双运法门。
有时候,看过去会看到他人的过失,看过来又会看到自己的过失,总之,所看到的到处都是过失。有时我会一个很奇怪的想法:觉得世界上所有的麻烦事,好像都是自己造成的。
还自以为是修持佛法有了什么成就,再看看他们身口意的言行举止,已经完全颠倒了,虽然身穿出家服,内心却没有一丝一毫符合这套出家僧服的功德,处处都是贪心及瞋恨心,[人]和[法]之间的距离相隔甚远,于是把[法]摆在一边,把[人]摆在另一边,两者之间的距离就像一条街道,就连大卡车都可以从中开过。
总之,调伏别人的时辰还未到,我们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要先调伏自己。竹巴噶举的大成就者竹巴古列,他的儿子信雄竹拉是一个非常顽皮的小孩,孩子的母亲经常责怪竹巴古列说,儿子之所以会变成这样都是你造成的,平常你也不好好管管他。
当你怀有恨意时,你也许会想这个嗔恨是由你不喜欢的外在的某人或某事引起的。这种想法也不正确,因为「敌人」其实只是一个概念,而概念一经分析便会解构。没有一个实体是固有的「敌人」。更何况,外在的某物怎么可能成为你内在的嗔恨的原因呢?——顶果钦哲法王言教
在佛陀成佛前夕,他坐在金刚座菩提树下,魔王大批魔军黑云压境地环伺,怨恨嫉妒地叫嚣,对佛陀吼叫辱骂并投掷武器,但佛陀依然保持安详,洋溢着慈爱,因此他们的辱骂转为悦耳旋律,投射的毒器变成花雨。以慈爱为武器,你将能消灭任何暴戾,面对敌意和嗔恨时,也只会增长你的菩提心。——顶果钦哲仁波切
不论生起什么困境,不要老是想着困境,乃是把困境用于修道的方法。老是想着困境,只会让你的念头激增。心胸狭窄拥挤的人,被充满痛苦、执着与嗔恨的人生所困扰。心灵轻安的人永远不会失去快乐。——顶果钦哲仁波切
为降伏嗔心而平等对待所有人,是力度。不抱世俗的企图,像狡诈或虚伪等,是方便度。不求自己的来世有姣好的人天色身,而祈愿一切众生的丑陋得以净除!是愿度。具三轮体空的离念,是本智度。——莲花生大士
当我们下定决心修持之后,就应该持续不断地观察和守护自心。
——来源:
大宝法王噶玛巴
法王噶玛巴第十六届噶举冬季辩经大法会开示
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教言(第七天)
课程:《无死甘露妙树》又称《百段引导文》
教授:尊胜的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地点:德噶寺大殿
藏译中:伦多祖古
多高僧大德彼此间的问答记录,比如说达波边谦,当达波边谦与班禪罗桑曲杰谈论世间[叁苦]时,其中的苦苦,畜牲道也
能感知,而[坏苦]外道也可以感知,然而,对於[行苦]只有佛教的修行人才感知得到,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行苦:在未证佛果之前,所有一切都是痛苦的本
性,没有一个究竟的快乐,要视之為火焰及蛇穴一般,如果能生起这样的心念,才是真正的出离心,也才会具足真正的别解脱戒。
往昔也出现了狠多佛教内部相互斗争的悲惨歷史,那些不去思惟轮迴痛苦的出家人,為了达到自己的名与利,他们去寻求国王及官员的支持,聚集狠多僧兵,由於没
有头盔和鎧甲,有的僧兵们甚至把僧鉢\戴在头上,手中拿着禪杖当武器,
他们虽然表面看上去穿着出家人的衣服,但心中却充满着名利权位的欲求,反而增长了扶亲
灭敌的贪执之心,妄念心也是愈来愈重,像这种人修持的佛法,只是一个相似的佛法,虽然看上去像是佛法,但事实上却连佛法的门都没能进入。
现在很多修行者认為我们狠难行持像佛经中所描述的那种修持,也很难像密勒日巴大师这样地去苦修,以為修法就需要去做许多苦修,而造恶却狠容易就可以去作,
然后他们就随心所欲的什麼都去做。
很多所谓的格西,他们会去找功德主,為他们讲供养僧眾的功德,讲说一些世间的财物没有任何意义的开示,而且讲的口口是
道,但自己心裡却惦记着对方的财物和供养,他们口中说的和心裡想的是背道而驰。他们会将佛经中所说的去告诉别人,但自己却造着种种的罪业,总是违背着佛
这种表面上像是修法的人,但连自己的心都不能调伏,又如何去调伏其他不信佛法的人呢?比如说一条狗,我们為了要打牠而去召唤牠,牠是不会来到你身边
的,必须喂牠食物才会跑过来,不然你举着棍棒却要牠过来,牠只会逃之夭夭。
有的人因為想要求法,来到你的面前,而你却讲一些非法与世间法的话,如此别人又如何相信你呢?
也有人说,我春天和夏天去修持,但是秋天和冬天就要去化缘,
去化穌油或奶渣,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再则呢,换取一些钱财来供养上师,认為不这麼做的话上师就不会摄受他们,上师也会看着钱财的份上才传授佛法。
波多瓦格西所依止的上师中,没有一位上师希求和看重世间财物和名声地位,更不会流转其中。总之,如果你心裡所想的都是世间法的话,不论做任何事,你都只会成就世间及轮迴,反之,你心裡总是想着出世间法,你就可以成就涅槃与解脱。
我们既然名為修行者,也应该将佛经中所说的法,去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再将自己实践佛法所產生的觉受传给他人。
否则,如果自己不去修法而去為别人传授佛
法,在最初,别人还会在你面前求授一些法,但因為上师本身并没有彻底的捨弃此生,所以不可能讲出对治世间法的开示,弟子的心中也不会產生对治力,这时,弟
子就会对上师生起邪见。
修行的目的不是完善目前的生活或者美化自己,如果是这样,佛陀当年大可不必舍弃王位出家。他从小生活在父王为他砌筑的高墙之内,锦衣玉食,不知痛苦为何物,然而,当他偷偷跑出宫外看见生、老、病、死的生命事实后,就决心不再自欺了。&
修行没有什么宏大的目标,只是不再自欺而已。&
——希阿荣博堪布
无明是指因不懂真理而执着于某些错误的观点——我执。在此基础上,产生对世间的依恋,即贪著。这样一来,因缘皆俱,必定沉溺轮回。——慈诚罗珠堪布
众生迷惑的原理:显现基现时,众生因未认识其为自现,刹那间执为他现从而迷惑。未认识本面称为俱生无明,执为他现称为遍计无明。——索达吉堪布
“贪”会带给人一时快乐,结局却是无尽麻烦;“嗔”能让人瞬间压倒对方,却会埋下无穷祸患;这二者都来自“痴”,由于不明道理,所以不懂取舍。
——索达吉堪布
中阴境界是心识串习的强烈映射,众生无始劫薰习了顽固的恶习,若没有较强的信心与善习,迷乱烦恼痴暗中,怎么可能映射出救护者的形象呢?——索达吉堪布
罪业是在心上,自心就像田地,不善业如同种子,未来恶业的成熟,就像是种子发芽、茁壮并结果。我们现在不善的种子没有开始生长,而是以休眠的方式存在。因此,如果能够马上发露忏悔,这种不善业的种子,就没有发芽的机会。——大宝法王噶玛巴《普贤行愿品》释论
法布施的真义!
---嘎玛仁波切
真正行法布施的人,必须要完全根除自己的私欲。在没有根除私欲之前,虽然表面上在利益众生,其实,所作的事也都只是像幻影一样,不能真正利益到人。
阿底峡尊者的弟子曾经问他说:“我们修行,要修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摄受眷属(弟子)?才可以利益众生?才可以超度亡魂呢?”阿底峡尊者说:“证悟空性,具足神通的时候,才可以摄受眷属;完全断除私欲的时候,才可以利益众生;达到“见道”之后,才可以超度亡魂。”
阿底峡尊者又说:“现在正值五浊恶世,是鞭策自己精进修持的时候,不是外表装模作样修行的时候;现在是让自己学习卑微的时候,不是追求高位的时候;现在是寂静修法的时候,不是摄受眷属的时候;现在调伏自心的时候,不是教化弟子的时候;现在是思维教义的时候,不是持诵词句的时候;现在是安住一处的时候,不是到处去出游的时候。”
曾经有人问仲敦巴格西:“在寂静的地方修法,或以正法利益众生,这两者哪一个重要?”
仲敦巴格西说:“心性中没有任何修行的验相和证悟的初学者,想用正法利益众生,众生不会得到任何的受益,就好像将一个空瓶倾入另一个空瓶一样,空空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倒入;他所说的法就好像没有酿造成的酒一样,没有任何味道。
虽然修行有一点暖相,但是还没得到坚定胜解的修行人,也不能利益众生,因为他们利益众生时,就好像将装了一瓶满满的水倾倒另一个瓶中,让别人满足,自己却变得一无所有;他说的法像是一把火炬,将火炬传递给别人,照亮了别人,自己却处在黑暗中。
唯有真正得地的菩萨才可以说法利益众生,他们利益众生时,就像如意宝瓶一样,倾倒到任何一个瓶中,满足了别人,自己还是满满的;他说的法好像是第一盏酥油灯,可以不断点亮无尽的酥油灯,自己还是明亮的。”
他又说:“在末法时期,我们凡夫应该在寂静处,修习慈悲心和菩提心,调伏自己的烦恼习性,不是直接利益众生的时候;就像保护名贵的药树苗一样,要细心呵护,让树苗不断成长茁壮,而不是去斩断它。”我们在私欲还没有清净之前,不要急着作利他的事业。其实,当我们在寂静处持咒诵经时,只要我们心中发愿,用心回向,也可以让鬼神听闻后得到解脱,可以利益到众生啊!当然,当私欲完全断尽的时候,就必须积极以正法利益众生,一刻也不能耽着在寂乐之中了。
现在很多讲经说法的人,自己没有实修,言行不一致,却常常对人讲法,他所讲的佛法,都是要别人照着自己所讲的意思去做,自己却不遵守,心中都是自私的念头,这样不如法的说法,不但无法利益人,当然更无法调伏自己,对自己和别人都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讲佛法是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得到钱财的话,那佛法就变成了商品,可以利用佛法来买卖赚钱了。现在很多招摇撞骗敛财的人,只要讲一些神通或是有关鬼神之类的话,很快就会有很多弟子来供养,这些言论对人心没有什么帮助,只是暂时让人迷惑,觉得很新鲜,一时好奇而已。真正的佛法是要点点滴滴从正知正见当中去累积的,所以,法布施对众生心性的引导非常重要。
很多出家法师给别人讲经说法,世界各地哪里需要,就到就去那里。也许他们讲了一天的佛法,可能信众也只记住两、三个名词;讲了十遍,可能只记得其中的几句也说不定;能够全部听得懂,照着去做的人,不是很多,可是我们乐在其中,因为这是一种法布施。不断讲法、办法会,凡是来参加过的人,多多少少会种下成佛的种子,会结下一个善的因缘。今生听不懂的,来世再继续,来世再听不懂的,来世的来世再继续。
如果你有能力讲解经律论三藏,教化众生,当然很殊胜,可是如果你还没有能力讲法度众,能够为人讲一些因果关系,讲一些三宝的功德,或是佛菩萨慈悲的故事,都是法布施的一种。佛经里面常提到,能听到一句佛的名号,都是多生累劫累积资粮而得到的福报啊!
讲经说法,是为了劝导世人减少贪嗔痴等烦恼,行善去恶,放下世间短暂的名和利,超脱六道轮回;在浊世来临的现在,想以佛法劝人放下名利的枷锁,是越来越困难了。本来讲经说法的目的,是要引领众生,趋入菩提正道,具足正知正见,究竟解脱的,但是目前有些僧人自己却颠倒而行,假借说法来造做恶业,诱骗信众,清净的佛法变成累积钱财和势力的手段,这种罪过不只是罪加一等,是罪加百万倍啊!古时候,佛教的高僧都自称为贫僧,表示自己又贫穷又没有烦恼,没有世间上的财富,也没有世间上的约束。如果能将财富运用在利益众生等有意义的事上,当然是很好的;如果不是,就不如念念经、持持咒,坐在寺庙里面比较稳当。
所以,不管是出家法师或在家居士,只要是以法布施来宣扬佛法,教导大众的人,要时时提醒自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切记不能有任何私心。当然,要彻底根绝私心是非常困难的,但起码在传法的当下,要以无私的方式,具备慈悲心,有教无类。如果能这样以清净心清楚讲解四句以上的佛法,这种功德远胜过世间上的财布施。
不断检查心境是否与法教一致,或已被烦恼入侵。如果心能守戒并能保持明觉,身和语自然就会跟进。这种心的内在修持,就是真正的上师。佛法是随时都可以运用的,否则它又有什么用?&&
——顶果钦哲仁波切
【法王噶玛巴】
如何让“法”与“心相续”相融...
法王噶玛巴
摘自法王教授《转心四思维》课程
所谓「法」和「心相续」相融是如何呢?譬如说,我们平时对于贪嗔、烦恼都很熟练,自己的相续不需经由任何改造,自然而然就会跟随着烦恼走,跑到烦恼那一边,心中的烦恼非常坚固,因此,若要让心和法相融的话,就要一步一步去对治烦恼、一步一步地断除恶习,培养新的习惯,就如同自己一心趋向烦恼的习惯一样,让自己能一心趋入至正法中。
譬如当我们生气、心生嗔恨心时,会觉得自己的心的本性已然就是「嗔恨」了,心不论各方面,都已和嗔恨融为一体、本性成为嗔恨,且「嗔恨」都成为心的主体了。但当我们要修持善法,譬如说想观修「悲心」时,不论如何努力修持,都会觉得悲心在那边、自己的心在这边,总是有段距离。
既然在生气时,心能轻易与嗔恨相融,本性成为嗔恨,何故遇到悲心时不能如此呢?修持悲心时,悲心既然总在远处,就更无法期待和自己的心融合为一了。
因此「心续」和「烦恼」相融的状态,就如同水倒入水中一般、难以区分,但修持善法时,自己的心相续和善法,就如同水倒入牛奶中一般,很容易区别、距离遥远。
因此此刻提到的「心法相融」,就如同之前所察觉到「心与烦恼的相融」状态一样,既然「心」和「烦恼」可以如此紧密相融,「心」和「法」为何不能同样相融?
因此要尽力让心趋向善法,如同「心」与「烦恼」一般,心也要尽力与悲心相融、尽力让己心成为悲心本性,让「心」与「悲心」成为一体、以此来一心修持正法,让自己的「心」与「法」百分之百相融,这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念头本身即是空性,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的机会可以认出、或了悟念头的本质即是空性、或法身,但我们却只是追随着显相、妄相,而不去做更深层的审视。——噶玛巴《鲁特学院开示:心的本质》
有一位修行人曾经对佛陀说:这一世的家人和朋友,就如同在同一家旅店住宿的旅客。短暂的相聚之后,是长久的很多世的分离。这是多么地令人悲哀啊。佛陀说:这是财富,非常宝贵的财富啊。对于我们的存在而产生的悲哀是了不起的财富啊,它让我们产生出离心。让我们想出离轮回的苦。——宗萨钦哲仁波切
很多藏族、汉族人问喇嘛仁波切他们的根本上师是谁,这样的人特别多。喇嘛仁波切总是说:“你的根本上师是谁我怎么知道?你自己好好观察,最后你信心最大的那个肯定是你的上师!”——白玛程列活佛
圣者总是为他,凡夫总是为己,成为一个好人的根本就是要多想想别人,多去关注周遭的生命,如此人生才有意义,而真正的善人,就是能放下自己,去关注他人、利益他人。——大宝法王
莲师说:“修法者,有二十一种徒劳!”
益西措嘉空行母问:“何谓也?”
莲师如下开示:
若不摒弃伤害有情,发菩提心为徒劳也。
若不守三昧耶,受灌顶乃徒劳也。
若对己之心无裨益,博闻教法徒劳也。
若行功德时,混杂以恶行徒劳也。
若行不善,依止上师乃徒劳也。
若为导师不作修法,并行恶业为徒劳也。
若为八风所动,乃徒劳也。
若随一导师,而凶恶以对如母有情者,为徒劳也。
若常作不善,自称畏地狱为徒劳。
若不以菩提心,又无虔信,布施为徒劳。
若不决定坚守,受戒徒劳。
若不调治嗔心,修安忍徒劳。
若常沉掉,修禅定徒劳。
若不慕觉道,修精进徒劳。
若嫉妒及五毒增,修般若徒劳。
若修大乘教法,而无大悲,徒劳。
若不知自性,修定徒劳。
若不实行,受口诀徒劳。
若作利乐有情事,而非由菩提心起乃徒劳。
对于莲花生大师的教言,末法时代被无明五毒蒙蔽心灵的凡夫俗子或许难以接受,因为大师如此直接道出的,是生命轮回中最真实的本质。
修行的精进不是一种刻意,不是一种勉强,而是内心里的一种欢喜,特别愿意念,特别想修,每时每刻都不会忘掉。真正的精进是对佛法有兴趣,特别迫切,特别喜欢,内心有一种渴望能学、能修、能得到,这个叫精进。真正精进修行的人他懂得把修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的每一细小环节,不会让任何的一分一秒无意义的空过。——第五世多智钦仁波切教言
由于念头本身即是空性,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的机会可以认出、或了悟念头的本质即是空性、或法身,但我们却只是追随着显相、妄相,而不去做更深层的审视。——噶玛巴《鲁特学院开示:心的本质》
如果以菩提心修行或闻法,
就会产生大利益,
但如果没有以利他的菩提心修习,
就会因为发心有限或微小,
使得修持效果不彰。
——创古仁波切
在[入菩萨行论]中有这麼一个比喻,精神病院裡的神经病患有时会在医生的脸上吐口水,甚至去抠打医生,但医生都不会因為这些而心生瞋恨心,去对他们生气,
為什麼呢?因為医生知道对方是病人,是精神病人,所以不会生气。同理,我们对於被贪瞋痴嫉慢烦恼心所困之人,对於这些烦恼炽盛之人,我们也不需要对他们生
起瞋恨心,就像医生面对精神病患不会生气一样,他们的身体虽然没有被疾病所困扰,但他们的内心却被贪瞋等五毒烦恼所折磨,你也要把他们当成病人,如此自然
就不会对他们生起瞋恨心了。
西藏的佛学大师噶登钦贝在他着作中说,佛陀时代有弟子问佛陀,世间有没有边,世间有没有我?当时佛陀并没有直
接作回答,而说了一个譬喻:如果你进入森林遇上了猎人,你被他的猎枪击中,而你身受重伤之时,这时你会怎麼做呢?你会去找出兇手来,或是先医治好自己的枪
伤呢?你会怎麼做呢?佛陀以这个比喻来提示他,先不要去管那些无我无边的大道理,要先去管好自己的烦恼障与所知障,去想想自己的过失吧。
一个人除了口才很好,打架也狠厉害,在世间的业法上也相当有头脑,於是,大家就把他看成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如果你把有罪恶之人视為好人,你特别看重他所造
的这个罪业,如此也证明了你自己也被烦恼所覆,所以特别喜好造作罪业。
一位智者或圣贤之士,他们知道轮迴并没有剎那间的快乐,他们只希望自己能成為真实的
修行者,他们不想去承办世间法,这才是真正厉害且勇敢之人。
平常我们总是说去修法,以為修法就是念诵一本经书仪轨,或是日常念诵的课诵本,并且每天都把法本带在身上。然而真正佛法的修持,并非只是每天念诵一座课诵
文而已,而是要将自己所学的一切,都落实到行动上。
阿底峡尊者回应说,应把佛陀所说的
法,都视為真实无误的!然后,把佛法的每字每句,都去实践行持,如此才是真实的噶当派。并不是说,佛陀的教法有的去修、有的不去修,自己想修的就去修,自
己不想修的就不去修。即使现在自己无法修高深的教法,但是依照自己的根器去修持相应的法门,并且為了日后可以修持更高的法教而发愿祈祷\,这样才称為是真正
的修法;把佛陀所教示的一切,完全都如理如法的去行持,这才是真正的仪轨修持,也才是真正每日的修持法。
叁士夫的道次第中,有上中下叁种根器的修持。在藏传佛教中,叁乘的修持法是特别殊胜且善巧的法门,因為,在叁乘法中,一个士夫可以按照阶梯式循序渐进地去
修持,佛教传到雪域西藏,再从中衍生了噶当派的教法,此教法中,一步一步地,从最基础的别解脱戒,直至最上乘的金刚密乘,不需要去排除小乘的修法,也不用
去哄抬密乘的修法,可以按照自己根器,从最初下士夫的根器修起,从畏惧叁恶趣的痛苦开始慢慢修持自己的心,然后开始厌倦轮迴,希望解脱获得涅槃,而且,从
轮迴与涅槃两者之中,获证更高深的果位──
圆满正等正觉。像这样,一步一步地阶梯式的去修持,这才是噶当派的修持法。
但如果你去区分宗派或部落,说自己是尼泊尔人他是不丹人,他是中藏人我是康巴人,我们来自不同的地
方,他是白人我是黑人,他是棕色人我是黄种人,以及各种不同的宗派,我是噶举派他是萨迦派之类的,有种种的争执、偏袒及分别,我们根本不应该有这样的想
法,这只会让佛教衰败灭亡。
世间的一切事情我们无法确定,但是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我们终究会死亡。我们既然出生了,那就必定会死去,因為,只要出
生,就不需要另一个死亡的因缘,因為出生就是死亡的因缘。我们可以确定自己终究会死亡,但不知何时会死去,因為死缘也是狠多,以前是因病而亡,或者是自然
灾难而死,或被国王惩罚等等而死亡。
為了生起这种思惟,必须要落实於行為,而不仅仅是发心就可以的。仅仅发愿,不可能获证佛
果,还必须要入菩萨行进入真正的修持,否则,无法成就佛果。為了要利益普天下的一切眾生,一定要生起平等之心。最初是希望一切眾生脱离痛苦的悲心,希望一
切眾生获得快乐的慈心,愿一切眾生不离无苦妙乐的喜心,以及一切眾生冤亲平等的捨心。如果你生起这四无量心,就一定会生起要利益他人的善心。
而不是只要自
己的团体社区繁荣富强就高兴,却不想看到其他的中心社团也发达。為了让别的团体衰败,还去修持黑袍护法玛哈嘎拉。但是一个心中生起四无量心之人,他就不会
有这种利已损他的心态。
总之,现今雪域西藏,到处都是贪瞋与分别之心。部落和寺院宗派的分别也狠多,照此情形看来,可能他们心中连一点善心都没有,可能连生起无量心的人都没有
了。正如佛陀所说的,我的佛法不会被其他外道所毁灭,而是因為佛教内部的争执才会被灭亡,佛教总有一天会灭亡,為什麼呢?因為佛教亦是无常,佛说不会有任
何的外缘可以令佛教毁灭,比如说迦叶佛(又称饮光佛)的教法,是因為僧眾的懒惰而毁灭的,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会因為佛教内部的争执而被毁,这并非是外在的因
缘,而是我们佛教内部,出家人内部彼此的争执而导致的。
我们如果再这麼争吵下去,有可能会成為让佛教毁灭的千古罪人。这都是由於我们内心的烦恼非常炽盛的缘故,才產生这种的争执,才令佛教内部不和。如果佛教灭
亡了,那麼即使你自己没有破比丘戒,那些比丘的戒体也会自然地毁掉,而白善法的作用也会慢慢地衰败,就像云在天空终於飞逝不见一样,将来佛教也会像这样。
所以,无论是藏传还是汉传,大乘还是小乘,全都是佛陀传授下来的教法,我们彼此应该和睦相处,相互恭敬,只有这样,佛教才会昌盛,佛法才会永住。
显密万法目的都是「调伏心续」
当我们谈到正法时,都会听到有所谓「三乘」、「显密」的很多分类,虽然有这么多的类别,本质上都是佛陀开示的正法。当一个行者要开始实修、勤修正法时,要具备的一个重点,就是要让这些法真正能「降伏自心」。
要让这些法能够成为烦恼的对治,让粗糙散乱的心得到平静调柔。因此可以说,显、密各种教法,无一不是平伏自心的方式,大乘小乘的开示亦复如是,一切的法门都是修心、调伏自心的口诀和方法。
若说「一切法门都是对治烦恼、降伏自心的方法」,我们可能会疑惑说,既然万法本质相同,为何还要分大乘、小乘、三乘等显密分别?如此众多的修心法门,都是因应弟子们不同心性的次第和成熟情况而产生的,因为每人修心的进展不同,需要的口诀法门也不同,因此每种方法都应该要去学习,不可轻忽,任何佛法开示的方法都是我们修心的教法,都应该依止。
不然有人会想说“我是大乘行者、某些教法是属于小乘、共同乘的修持,因此我不需要”等等,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例如共同乘中的「转心四思维」,的确若从大乘角度看来时,像是小乘法门、是下士道修持,但从一般人、世间人的修持来看时,这就是大乘法门,且是无上珍贵法门。因为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教法,因此不能轻忽、舍弃任何教法。
最殊胜的成就,是「烦恼减弱」
修持佛法的目的,就是「降伏自心」,噶当派教言开示说:“最殊胜的成就,就是烦恼减弱。”我们一般听到「成就」时,就想到得到共同或不共、殊胜的成就,例如不共成就是金刚持果位,或共同的成就,如同「神足通」,也就是三个月要走的路程,因为具备神通,一天内就能到达等等的共同成就。
然而,我们修行的目的,不是向外去得到什么神通;修行的目的,是降伏烦恼,调伏自心,如果符合这样的目的,而得到了成就,那是值得开心的,但如果不符合这样的目的,就算得到了某些成就,也不值得去重视。
因此,真正的成就,就是烦恼减弱,当你发现修持后烦恼减弱,就已经得到了成就,就应当感到满足、欢喜。相对的,若是烦恼愈来愈增长,即使此时得到了有的没的大小成就,都无益处,这些都不是一个佛法修行者需要的成就。
无论你将精力投注在哪个领域,主要的重点是把你最崇高的祈愿带到所有的行为上。
首先创造一个和这些祈愿相符的健康生活方式。你可以从做一个好人开始,然后你可以提供身边人有益的机会来做相同的事情,并积极地尽你最大的力量为他们带来快乐和幸福。
——大宝法王噶玛巴
一旦我们追逐心念,我们就好象狗咬木棍,每次丟木棍出去,狗就穷追。假如我们替之以觉悟之智而观察心之根源,我们会看到每个念头生起和消融在本觉的空间之中,从而不引发后续的念头;就好象狮子,它不追逐棍子,而是面向投棍子的人;对着狮子,你只能投一次棍子。
——噶举祖师密勒日巴尊者
关于「修」跟「行」这个部分。「修」,指的是心中的一种觉受、一种经验。
譬如说:我们会在心中有一种慈悲、关爱或者智慧的感觉会生起。但是,你光是只有种感觉、觉受生起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去「行持」它。也就是将内在的感受或感觉,展现成外在的身语行为,或是语言上的一种行持。所以,修行,不是一个名词,它是一个「动词」。也就是:你要这么去做,你要努力去做,而不是口头上说说:「嗯,我有慈悲、有关爱的心。」这样是不够的。
当你的心开始动了,譬如说慈悲的力量开始动了之后,它就会带动你身体的行为跟语言,也跟着改变。然后,你会发觉你周围的环境也慢慢开始改变了。
透过这样一种带动,慢慢你会发觉自己的家庭,周围的朋友,或者是整个社会,慢慢到整个国家,甚至是整个宇宙,它都可能会有改变。
大宝法王噶玛巴《噶举祖师教言》
应细致理解佛教的最高境界---普巴扎西仁波切
曾经有居士问我,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什么?长时间处于心不散乱状态之中,是否就叫做佛教最高的境界?要知道,所谓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而仅仅内心不散乱的境界,即便是世间禅定也可以具有,因此以他来作为判断境界标准还是非常偏颇的。
那么何谓佛教最高境界呢?我们以现实生活为例,当面对生活之时,生活不再束缚自己的内心,这种自在就是佛教最高的境界,也是我们在具备暇满人身之后应去成办的快乐。
现前有很多对佛法不太了解的人认为,作为一个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此生就不能再有理想了。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的,我们可不能这么去理解。
对一个佛教徒而言,当然可以有理想,也一样可以去从事世间的事业。但是同样是从事世间事业,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差异又在何处呢?两者的差异不在于佛教徒是否能有理想,而是他已经没有如往昔一般极端庸俗的贪执,这才是区分佛教徒与世间人的区别。
世间人由于内在情绪飘动得非常厉害,所以时时被生活的各种显现所束缚。而出世间人由于极端的贪执已经逐渐消尽的缘故,所以在面对生活时,情绪起伏不会很大,生活也不会如往昔一般束缚自己的内心。因此对修学佛法的人而言,内心会越来越自在,也越来越快乐。
但是我们所谓生活不束缚自己的内心,是指在一切正常的前提之下行持佛法而得到的功德。如果一个内心本身不健康的人。面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反应,就不能说生活不束缚他的内心是一种功德。
比如一个身心不是很健康的人,看到房子着火,他在边上傻笑;或者家里的东西被狗叼走了,他也还是在边上笑,并且还觉得这只狗真是太好玩了,而没有一种想要把东西取回来的想法。这都不是一个正常人应具有表现。所以虽然生活也不束缚他的内心,但是这种不束缚可不是一种智慧,也不是修行的功德。
因此我们在理解这些道理的时候,要懂得区分不同情况,我们总不能说,信仰佛教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变成一个和愚痴之人一般,什么反应都没有的状态,佛教的最高的境界可不是这么理解的。所以我们对这些道理的理解还要再细致一些为妙。
阿底峽尊者是如何依止上師的呢?尊者的根本上師賽林巴大師,尊者平日不會直呼上師尊者的名號,當他從其他處聽到名號時,他隨時隨地都會起立恭敬地頂禮。他常說,「我之所以有這樣的一些事業,都是源自於上師賽林巴的恩德。」
所以,當他聽聞上師名號時,他會說「我上師對我恩德不同於他人」,提到上師他總會熱淚盈眶的哭泣。阿底峽尊者對上師的信心和尊敬比對其他上師都大,為何特別對賽林巴大師具備如此深刻的恭敬和信心呢?阿底峽尊者說,「我到現在都沒有任何功德,只有一點點善心,然而這一點點善心,也都是源於賽林巴上師的恩德。」
——大宝法王噶玛巴《解脱庄严论》
其实,依止上师的作用何在呢?遇上一位具德上师,为了令自己的身口意三门———身体的行为、口中的言语、及心中的念头,都要视上师的身语意为典范而去修学,这才称为是上师和自己相融。
——大宝法王噶玛巴《无死甘露妙树》
年复一年,当修行越来越进步,我们会对舒适和不舒适感到无所谓,会没有任何傲慢心,永远平静,不被外在事件所烦心,我们的心会非常谦虚,超越期望和疑虑,无视于八种世间烦恼——得与失、快乐与痛苦、称赞与指责、有名与平凡。——顶果钦哲仁波切
如果有人接受了法教却不实修,他们可能是得到浅薄的知识,这只会增长其傲慢心。他们可能展现出某种程度的持戒,但这只会助长他们对自身德行的迷恋。他们可能获得高位,但这只会滋生贪念、滥权和反抗之心。这样的徒弟不比普通人好;他们既未奉行佛法,也未能利益他人。——顶果钦哲仁波切
不落入任何极端,不落入极端是最高的戒律。换句话说,既不做吸烟者,也不做骄傲的不吸烟者;不做说谎者,也不做极其傲慢的不说谎者。即使在世俗理念里,极端的戒律可以让你的傲慢膨胀。——宗萨钦哲仁波切
我祈愿能把这世界看得如同过去所有伟大的菩萨们所看到的一样荒谬。把世界看作荒谬的非常非常重要。但与此同时,必须对那些把这个荒谬世界视作正常的人深怀同情。这个方面也很重要。否则,如果你没有这种同情,那么仅仅把世界看作荒谬的,这只是一个傲慢的因。——宗萨钦者仁波切
凡是到今天还没有解脱的,都没有什么傲慢的资格。无量佛都出世了,根基好的人早走了,我们却还在这个末法时代洋洋自得,我们的脸早在轮回中丢尽了——慈城罗珠堪布
阿底峡尊者:身在群中需观语,独处之时要观心。噶玛巴千诺!
“法”的原始意义就是「修整、调理自己的心」,“修行”就是「不断改变、修整的一种过程」。——大宝法王噶玛巴《大手印了义炬》
所谓佛法、修法的「法」,有诸多意义,很多人一谈起「法」,就是佛所宣说的教义,把「法」视为一种宗教,但所谓的「法」,其实并非仅限于佛法,「法」表达的意思,是所有一切,因此现阶段,要将「法」解释为「善」。—摘自法王教授《三主要道》
痛苦,或者说是痛苦的幻相,是来自我执,而当我们的我执被连根拔起、被转化时,痛苦的原因将被消弭,轮回也将止息。---摘自竹庆本乐仁波切
转化痛苦、烦恼的行持
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所宣说的一切经典,无不是在讲说调伏自心的方法,因此,向自心打商量并且去观照,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
首先,让不安定的心安定;
中间,让安定的心稳固;
最后,让稳固的心发挥功用——这样的口诀,是最要紧的。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
听闻的智慧,要能认识烦恼;
思维的智慧,要能降服烦恼;
禅修的智慧,要能根除烦恼。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弟子的镜子是上师
弟子自心所有的,也会显现为上师身上所有的。
总之,如果不想着上师的功德,只想着上师的过错而不尊敬,这样就没有出离轮回的方法。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
就算有口诀还不够,修持才是最重要的。
总归而言,当临终时睡在自己的卧铺,吞下最后一口饭,亲友们围绕身旁,呼吸或长或短的喘着气时,要能作到由光明走向光明,从喜乐走向喜乐,让本尊空行前来迎接。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
有怎么样的弟子,就会有怎么样的上师阿闍黎,
无边十方国土哪里有各种具缘的弟子,上师就会生往那里,
由于获得生死自在的上师阿闍黎,对于各种弟子来说,是不可能没有意义的,
所以,直至未来的边际,上师会不断地为弟子而来,
因为上师的心,即是金刚总持的心。
第二世噶-玛-巴噶-玛-巴希
见地,就是显相与空性无二无别;
修持,就是无漏的法身;
行持,就是无碍的本智;
三昧耶,就是清净无垢;
果位,就是“自心即佛”。
第四世噶-玛-巴若佩多杰
不要看别的地方,就看着自己的心,
当你看着自心的时候,看不到任何能见的相,
所谓的见地呢,就是了解真的没有“能修”和“所修”。
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
仅只是一个法脉不能调伏所有的众生,佛陀依着众生各自的意愿给予眷顾,自身对于自己的法脉若能如法而行,这就可以了。
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痛苦时想起佛法,不算真实;
幸福时想起佛法,那才是真实的。
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
如果一个弟子,对他所皈依的具德上师生起了想解脱轮回的真实信心,
那么,即使有人毁谤这位上师,他是不会生起贪着或瞋恨的。
如果有这样之心生起,表示他并没有真实的信心。
因此,一旦生起“依靠法与上师,就能得到解脱”的信心,
即使遇到让自己和他人生起烦恼的因缘,自他烦恼只会完全平息,
除此之外,再不会有其他情况。
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
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
能直接利益到众生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间接的利益众生,不伤害众生,而尽力去说法、思法、修法、集众、立寺、建塔、塑像等,如此造福积德的一切思想与行动,将成为大菩提的因。
若是没有利益众生的想法,或者就算有,但行为上却做出会伤害众生的闻思修与积聚福德的一切相似法,不会成为成佛的因,因此,需要善巧的放下。
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虔诚地顶礼一位菩萨,即是顶礼一切菩萨。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诸佛菩萨为了随类调伏众生,而不定地示现带有各乘法教的化身,但事实上,法门只有一个,道只有一个,果只有一个。因此,你听闻菩萨名号的信心而生的善果,与见到佛色身的福德而生的善果是相同的。
第十世噶-玛-巴确映多杰
在执着万事万物是恒常的无明轮回中,我们一直陷于“我的”、“你的”的纷争里,到了判定善恶的牢狱时,自作的一切,肯定成熟到自己头上。
因此,一切如母有情啊!因果的分别,不要颠倒。
第十六世噶-玛-巴让炯多杰
一个人对阿底峡尊者大喊说:“请传我口诀!”
阿底峡微笑的点点头说:“我的耳朵很好、很好。”
并大声地喊回去说:“口诀在信心!信心!”
噶当派教言所谓佛法,没有别的,并非尽力让自心生起慈悲,
尽力趋入离戏论的真实本性,尽力利益众生——就是这样的智慧罢了。
瞋心大小,在被身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欺侮时,就看得一清二楚。
我慢大小,在自己学问有些增长时,就看得一清二楚。
嫉妒大小,在别人抢到好位子时,就看得一清二楚。
贪欲大小,在春风得意时,就看得一清二楚。
吝啬大小,在布施自己的财物时,就看得一清二楚。
藏巴加惹大师
不贪着此生,就是最好的供养。
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有情众生,就是最好的利生。
满足于任何事物,就是最富有。
到哪个地方都行,就是最好的故乡。
睡在哪里都舒服,就是最好的豪宅。
有助益的觉受生起,就是最好的朋友。
彻底完成着手开始的事,就是最好的好汉。
自己能做得了主,就是最有权威的话语。
心不被贪嗔所驱使,就是最好的悲悯。
没有不如法的心意,就是最好的戒律。
心意具有觉证,就是最好的空行聚集。---
藏巴加惹大师
一般人只喜欢高深的法,不能满足于初基的法,只喜欢那些说空空的、无无的、高高的法,只是人们的证解范围里,却没包含法的力量,
光是大圆满法没有用,还要有大圆满人才行。
听到一个法、两个法就要去修;知道一点、两点也要结合在心上。若不将法灌注在心上,就像面粉与水,若不混合一起,却让法和人之间,有着能容纳下一个人的空间,法就起不了作用了。
央滚巴大师
许多人没有你所拥有的幸运,得以遇见一个上师,因此他们无法脱离迷妄。无论他们的行为有多么恶劣,他们比任何其他人更需要你的帮助和慈悲。你总是要记得,伤害你的人完全是情绪的受害者。想一想,如果他们能够远离这些情绪,该有多么美好。——顶果钦哲仁波切《你可以更慈悲》
根除愚痴的重要性
法王如意宝
不知取舍善恶因果,不知闻思修行,
不知取舍善恶因果,不知闻思修行,这是一种愚痴;对远离戏论的空性并无点滴了解,这又是一种愚痴;对无欺因果的缘起性也丝毫不了达,这还是一种愚痴。所以,我们现在应断的,就是这种不知取舍的“愚痴”,而最终必须要根除的,则是不通达诸法本性的“无明”。
——法王如意宝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说:“谁制造了红热的铁地?谁制造了折磨众生的恶魔?这一切都是颠倒心的投射。”即使我们不相信真有地狱道,但我们绝对可以相信一个充满愤怒、喜欢伤人和残酷的心很容易就能投射出一个狂妄的环境。——丹津.葩默《心湖上的倒影》
大宝法王教授《龙树亲友书》第一堂课开示
——
皈依三宝后,实修靠自己
主法上师:第十七世法王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地点:印度菩提迦耶德噶寺
今天为什么要讲《龙树亲友书》呢?因为这本书主要在讲在家如何修持,在印度以前佛法兴盛时有一种传统,就是如果一个在家人想开始学习在生活里行持戒律,他会学习《龙树亲友书》,为了不让传统坏失,也为了让各位将佛法与生活结合来修行,所以今天我要讲这部重要的论颂。
关于作者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是位具有甚深般若证量的大师,创建了甚深中观见。他显密都很精通,在显宗密续都有许多重要著作,其中显宗著作中,最著名的就是《中观根本论颂》、《般若十万颂》、《般若八千颂》注解,即是他的觉受、他对般若实相的净观。藏传说他到龙宫,取出龙宫所藏许多人世间未见之经典,再写成人间文字,《般若八千颂》即是在其时出现。
具德我演如如教,
为生福爱而兴颂,
真善宜应可审听,
此颂名为圣祇底。
这一颂中所说的「具德真善」之人,指的是龙树菩萨的亲友乐行国王,但也可以指我们每个人,只要我们能听闻佛陀教言,并且实际去修持,都是「具德真善」之人。「如如教」是善逝佛陀教言;「圣祇底」,是圣人之言。整偈的意思是:&&&&
为了您这位具有功德的真善之人,
让您能生起善功德,我造了这部论颂,
请您好好谛听呀,
这部论颂所说的,都是佛陀的「圣人之言」。
随何木等雕佛像,
诸有智者咸供养,
纵使我诗非巧妙,
依正法说勿当轻。
这一颂意思是说:
不管用什么木头来雕刻佛像,
所有有智慧的人都会供养,(因为所雕的都是珍贵的佛像);
所以纵使我写的诗偈并不巧妙,
但这是依正法所说,您千万别轻忽呀。
王虽先解如如教,
更闻佛语增胜妙,
犹如粉壁月光辉,
岂非鲜明益姝妙。
这一颂意思是说:
善逝如来的教法,不管是否曾经听闻过,再次听闻都是有帮助的,
国王您之前虽已了解佛法,
再次听闻,对您的修行更有帮助,这是非常殊胜美妙的;
就像月光照耀在白色的粉墙上,
岂不是更鲜明美丽吗?
到这一颂的前三偈,是「前行」。
佛法并僧众,
施戒及与天,
一一功德聚,
佛说应常念。
以下是进入「正行」。这一偈,是讲佛说「六随念」,意思如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必执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