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转世的名人,为什么会多半迷失于红尘

【菩提一叶】高僧转世为高官给我们的启示
轮回(资料图)文:大安法师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王十朋是由严首座转世而来之事,是中国佛教史上比较著名的公案之一,在《乐邦遗稿》《天台山志》《台郡志》当中均有记载。严首座,俗姓贾,法名释处严,字伯威,是王十朋的舅公。年少时出家于明庆寺,拜知性和尚为师,后来成为宋代高僧,人称“严首座”。王十朋(;1171),字龟龄,号梅溪,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人。王十朋少年时聪明过人,7岁入塾,14岁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史。19岁时,他便写出“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这样的名句。24岁时,乐清县学落成,王十朋能文赋诗,他的盖世才华震动了浙南诗坛。王十朋先后出任侍御史,出知饶州、夔州、湖州、泉州四州知州。王十朋说,自己小时候,每次乡间出家人遇见他就说:“这个孩子是严伯威的后身。”他觉得莫名其妙,就向他的叔父宝印大师(即严首座的徒弟)询问。宝印大师肯定地说:“你父母成婚很久尚无后代,很是忧愁,所以祈祷甚力。由此缘故,有一天,严首座在梦中告诉你祖父,说:‘汝家求子许久,故吾至此。’说完就消失了。后来,你母亲有身孕,就生下了你。”王十朋一出生,眉眼样子、兴趣爱好和严首座都很相像,很符合叔父所述之事。王十朋有一天在睡梦中,梦到一个地方,山峰树木非常秀雅、茂密深邃,有很多出家人往来其中。旁边有一座石桥,他就站在桥畔,看到一块碑。旁边有一位出家人说,这是你前生所书写的。王十朋问道:“我前生是谁啊?”那位出家人答道:“严首座是也。”前世逢今生(资料图)后来有一次,王十朋办公事,经过石桥寺。这个寺院的出家人在前一天晚上做梦,说要去迎接严和尚。第二天早上,王十朋到了,大家都认为他就是严和尚。王十朋浏览周边的山水,发现与梦中所见,惊人地相似。于是,他感慨题诗一首:石桥未到已先知,入眼端如入梦时。僧唤我为严首座,前身曾写此桥碑。至此,王十朋确信自己前身就是严首座。王十朋至38岁时,感到作文写字不如前世好,很惭愧。有时,他看到前生所做之画,感慨说:“严阇黎,你前生吃素,智慧很多,现在我今生吃肉,就很愚钝了。”王十朋虽然知道自己前世是出家僧人,但是对佛教有意保持距离,并无意投身佛门。莲池大师说,我听古德说,士大夫英明聪敏过人,多由高僧转世而来,但也曾经怀疑,既然是高僧转世,为什么会多半迷失于红尘,重续佛缘的人少之又少呢?想来身在五浊恶世,退缘多多,纵然曾为贤者,也难免如此啊!印光法师在《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五》中也说:“王十朋,苏东坡,黄庭坚,曾鲁公等,皆是前生铮铮出众之高僧。而此生已不如前生,来生又不知如何结局。思及此,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若不发愤专修仗佛慈力往生净土一法者,非夫也。”上微信搜“腾讯佛学”,轻松关注腾讯佛学官方微信公众号:rushidao_qq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waltergao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2016唯美的句子说说 那个迷失了的风筝,岁月涌动了红尘
一、&如果,水遗忘了我,流失了落在水里的回忆,请一定要记得水里有我曾经的倒影。如果,风遗忘了我,吹散了飞在风里的落叶,请一定要记得风中有我曾经的细语。如果,你遗忘了我,淡忘了掺杂苦甜的过往,也请你不要忘记,那个曾经给你微笑的女子。
二、&时间会慢慢沉淀,有些人会在你心底慢慢模糊。学会放手,你的幸福需要自己的成全。
三、&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以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十年以后我才发现,不是小鸟飞不过去,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
四、&该怎样诠释,我现在心里面的感觉?
五、&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两个人,彼此理解,互相尊重,不缠绕,不牵绊,不占有,然后相伴,走过一段漫长的,旅程。
六、&生命是一场宿命的缘,从起点到终点,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虽注定灰飞烟灭,但是,纷繁的嚣尘,来过,爱过,痛过,便无邪地微笑了,故无悔。流年逝,芳华尽,几多惆怅,几多惘然,只因剪不断,理还断。此情此景皆如梦,心动且意动,只为追寻这不解宿命的缘。
七、&你修改着我的每个心情,我每天都放晴。
八、&多少次,多少次,回忆把生活划成个圈,而我们在原地转了无数次无法解脱。总是希望回到最初相识的地点,如果能够再一次选择的话,以为可以爱的更单纯!
九、&你总说你很好,但我知道你心里藏着不少事。
十、&经不住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少年。
十一、&你就是我心中的蓝,一直想去陪伴。
十二、&像秋天枫叶等落地,你是我最美的风景。
十三、&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十四、&我那么的沉默,带一点点的笨拙。就像你的失落,从来不曾给我看过。
十五、&只是爱情,更像是邂逅一场盛景后,摆出的美丽苍凉的手势。
十六、&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
十七、&一个人走,一个人睡,一个人思索,一个人沉醉。一个人忙,一个人累,一个人烦躁,一个人体会。从希望到绝望,盼望到失望。从梦想到狂想,妄想到别想。我需要的其实并不多。难过时一句安慰,得意时一句赞扬,累了有一个肩膀靠,伤心了有一个温柔的怀抱。其实,我的幸福就这么简单。
十八、&许诺是时间结出的松果,松果尽管美妙,谁能保证不会被季节打落;机会,凭自己争取,命运,靠自己把握;生命,是自己的画板,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着色。
十九、&我想我和你之间的差距,就象是那场电影的结局,不管我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是悲剧。
二十、&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某些无法让人接受的部分,再美好的人也一样。所以不要苛求别人,也不要埋怨自己。
二十一、&那个迷失了的风筝,岁月涌动了红尘。
《2016唯美的句子说说 那个迷失了的风筝,岁月涌动了红尘》一文由免费提供,喜欢请分享。我们的发展离不开您!
本文链接:南宋状元前世是得道高僧
日期:2016 年 7 月 4 日
作者:宗道法师 佛取 黄打铁
 点击量:1249
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人。
王十朋少年时聪明过人,7岁入塾,14岁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史。年少的王十朋十分勤学努力,时至今日,他因为字写的不好而发奋练习书法,并向其叔父名僧宝印法师请教书法之道,终成一代书法大家的故事,还被编进教科书。19岁时,他便写出“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这样的名句。24岁时,乐清县学落成,王十朋能文赋诗,他的盖世才华震动了浙南诗坛。
由于当时朝庭政治腐败,奸臣秦桧专权,科场黑暗,王十朋纵然才华出众,却屡试不第。直到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秦桧死后,高宗主持殿试,王十朋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点为状元。
王十朋从政后,初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后来,王十朋先后出任侍御史,出知饶州、夔州、湖州、泉州四州知州。
乾道四年(1168年),王十朋任泉州知州,乾道五年(1169年)冬,王十朋卸任,离开泉州。据说,当地百姓涕泣遮道,苦苦挽留,还效仿饶州百姓挽留王十朋的做法,把他必经的桥梁拆断(后重建,以“梅溪”为名)。王十朋只好绕道离去,百姓们跟随出境,一直送到仙游县枫亭驿才肯返回。
乾道十年(1171)年,王十朋被任命为太子詹事,因病以龙图阁学士致仕。绍熙三年(1192年),王十朋因病去世,宋光宗追赐谥号“忠文”。
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力主抗战,被称颂为真御史。他一生清廉,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诗文自有风格,对《春秋》《论语》《尚书》尤有研究,著有《梅溪集》《春秋解》《论语解》《尚书解》等。
朱熹称其文“规模宏阔,骨骼开展,出入变化,俊伟神速”;称其诗“浑厚质直,思恻条畅,如其为人”;并将他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四库全书总目》说:“十朋立朝刚直,为当代伟人。”
另外,王十朋与佛教的因缘也深。王十朋由严首座转世而来,这是中国佛教史上比较著名的公案之一,在《乐邦遗稿》[1]《天台山志》[2]《台郡志》[3]当中均有记载。
严阇梨,俗姓贾,字伯威,是王十朋的舅公。年少时出家于明庆寺,拜知性和尚为师,后来成为宋代高僧,人称“严首座”。
王十朋出生当年正月,他的祖父王格曾梦见严阇梨前来,手捧一大束花送给他,却又忽然不见了。严阇梨就在这个月圆寂,王十朋的母亲万氏恰于这个月有孕。
王十朋小的时候眉毛浓重,目深神藏,不仅相貌与舅公严阇梨十分相似,而且聪明悟性也与严阇梨十分相像。王十朋小的时候曾在贾岙鹿岩求学,他的表叔贾元达说:“此子眉目类吾伯严阇梨,他日能文未可知也。”
王十朋在《记人说前生事》当中说,自己小的时候,每次有乡僧见到他,都会说:“这个小孩儿是严伯威的后身”。
王十朋在一首诗中说:“前身严阁梨,蔬气端不除”,又在自注中说:“或云予前生为严阁梨,因以戏云”。看来,当时他对于大家说他是由严首座转世而来的说法并没有相信,只是当作戏言罢了。
虽然王十朋心中有所怀疑,但人人都这样说,不免心中有疑,于是他便去向叔父宝印禅师问严阇梨之事。宝印禅师对他说:“严阇梨是你祖母的兄长,是我的舅父,而且是天台宗的高僧。他博学多才,擅长诗文,曾经与法潜、思聪、文学家苏轼有过诗文往来。他戒行严谨,专精天台宗教义,江浙间人所共知,倍受推崇。”
后来,王十朋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来到一个地方,那里峰峦秀异,林木阴邃,并且有僧人在其中来往。王十朋所在的位置有一座石桥,桥上有一块石碑,他就走到石碑前看碑文。这时,有一个僧人对他说:“这是您前生所写”。王十朋追问僧人自己的前身是何人,僧人说:“是严首座”。
过了几年,王十朋来到石桥寺,寺中的僧人事先梦到迎接严首座,第二天,王十朋便来到了寺院。在寺中游历中,王十朋所见与他梦中的情景完全一致,所以他就写了一首诗:
石桥未到已先知,
入眼端如入梦时;
僧唤我为严首座,
前身曾写此桥碑。
可见,时至此时,王十朋才真正相信了自己确实是严首座的后身。
王十朋对严阇梨深怀敬仰,曾作《潜涧严阁梨文集序》《潜涧严阁梨塔铭》《跋严伯威墨迹》三篇文章。他在《潜涧严阁梨文集序》中认为,古之高僧垂名于不朽,皆因与当时知名之士从游,得以抬升身价;而严阁梨隐于潜涧,可谓“师真非常人,惜乎避迹于桑门,无贤士大夫与之游,推扬而夸大之,遂使其名泯灭而无闻。”
在《潜涧严阁梨塔铭》一文中,王十朋又赞叹道:
师之道,儒律禅教,咸臻其要。
师之技,歌诗文翰,咸极其致。
师之节,公卿大夫,不屈而渴。
师之训,子传教观,孙传心印。
师之庐,左琴右书,山高涧适。
师之塔,明珠遗骨,千古不灭。
王十朋出生在佛教盛行的宋代,加上家学渊源,他的一生也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
王十朋曾与佛门中人来往甚密,如潜老大师、觉老大师、德芬大师等。
他在《寄僧觉无象》中写道:
我昔居鹿岩,时来潜涧游。
西坡访觉老,终日为迟留。
高谈穷古今,满坐风生秋。
令我名利心,一听浑欲休。
论诗出古律,有唱无不酬。
篇章溢嫌素,锦绣烂然浮。
此老岂易得,当于前辈求。
吾生恨太晚,见师已白头。
从诗句看来,王十朋在鹿岩居住时,时常与觉老大师谈古论今,并感叹与高僧相见恨晚。
在王十朋的诗文中,也不自觉地流露出佛教的意蕴,如“月台无屋有空坛,空处观空眼界宽。不惹世间尘一点,兵轮心境两团园”;“但能造得儒宗语,便是能传佛陇心。”
然而,纵观王十朋的诗文,他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时时透露出不入佛门的心意。
王十朋曾在诗中说:“渊明修静不谈禅,孔老门中各自贤”;“闻师结莲社,旦莫事真修。我狂似灵运,此志那能投”; “回首白莲社,姑作陶渊明”。
他的意思是说,陶渊明的一生修静不谈禅,而是在儒家与道家门中求学不倦;听说有人结莲社,恐怕我不能如说修行,我的性情狂放如同谢灵运,哪里能够投身其中呢?每当想起白莲社,自觉还是做陶渊明那样的人为好。
在这些诗句当中,王十朋自比陶渊明,以白莲社暗喻佛教,反映出他对佛教有意保持距离的基本态度,倡言修心,并无意投身佛门。
清代高僧印光大师在谈到这段公案的时候,曾经引用莲池大师的话来表达感慨[4]。
莲池大师说,我听古德说,士大夫英明聪敏过人,多由高僧转世而来,但也曾经怀疑,既然是高僧转世,为什么会多半迷失于红尘,重续佛缘的人少之又少呢?想来身在五浊恶世,退缘多多,纵然曾为贤者,也难免如此啊!
印光法师在《复丁福保居士书五》中说:“王十朋,苏东坡,黄庭坚,曾鲁公等,皆是前生铮铮出众之高僧。而此生已不如前生,来生又不知如何结局。思及此,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若不发愤专修,仗佛慈力,往生净土一法者,非夫也。”
[1] 永嘉王十朋状元前身即万年山严首座。严曾手写石桥一碑而现在。状元一日游山。次到石桥庵礼方广。应真庵僧是夜忽梦严首座到山。梦觉思惟。严公圆寂已久。何缘到此。侵晨乃状元王公至。首僧言其梦。王亦自说平生多梦入此中。信知不谬。因赋二诗以见意。路隔仙凡意可通。石桥容我长虹。桥旁方广神游久。不在登临杖屦中。石桥未到先已到。入眼端如入梦时。僧唤我为严首座。先身曾写此山碑。
[2] 王十朋(龟龄)自记人说生前事:予少时,有乡僧每见予,必谓曰:“此郎严伯威后身也。”予不晓所谓。既而访诸叔父宝印大师,叔父曰:“严阇黎,名处严,字伯威,汝祖母贾之兄、吾之舅氏,且法门之师也。博学善诗文,戒行修饬,声誉江浙间,为士俗所推重。汝父母既以无子为忧,祷求甚力。至政和壬辰(宋徽宗年号,公元1112年)之正月,吾师(处严首座)卒。汝祖一夕梦吾师至家,手集众花,结成一大毬字,奉汝祖而遗之曰:‘孝祖君家求此久矣,是以吾来。’忽不见。是月汝母有娠,至十月而汝生。吾师眉浓黑而垂,目深而神藏;儿时能诵千言,喜作诗。人以汝眉目及趣好类之,且符所梦。”
予初从学鹿岩,人有指吾眉垂目藏而靳(戏而相愧曰靳)之者。表丈贾元达曰:“此子眉目类吾伯严阇黎,他日能文,未可知也。”然严阇黎智慧名德卓卓如许,纵未脱轮回,当复生人世为大善知识。胡为于灭度之后,钟成迂愚鲁钝之性,现此穷薄困苦之相耶?
予尝写字作文贻宝印(法师)叔父,叔父曰:“人言汝,吾师也。文仅似之,字乃尔不同耶?”严阇黎尤工笔札,予最不善书故也。绍兴庚午(南宋高宗年号,公元1150年,王十朋38岁)七月二十日,因作文写字,两俱不佳,愧而曰:“严阇黎汝前生食蔬何多智,今生食肉何许愚也?”用记之。
[3] 王十朋自云,尝梦游至一处,见峰峦秀异,林木阴邃,有僧往来其间。旁有石桥,予立桥畔,见一碑,读之。僧曰:“公前身所书也。”叩其何人?曰:“严首座也。”绍兴中,十朋道经石桥寺,寺僧先梦迎严和尚,诘旦而十朋至。十朋览其山水,一如梦中所见。因题诗曰:石桥未到已先知,入眼端如入梦时;僧唤我为严首座,前身曾写此桥碑。
[4] 莲池大师曰:愚闻之古德云:“士大夫英敏过人者,多自僧中来。”然尝疑之:迷而不返者什九,不负宿因者什一。其故何也?五浊恶世,多诸退缘,贤者所难免也。
宗道法师 佛取 黄打铁
节选自《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编辑:管理员  
2017年五月 &(10)
2017年四月 &(53)
2017年三月 &(43)
2017年二月 &(26)
2017年一月 &(28)
2016年十二月 &(24)
2016年十一月 &(44)
2016年十月 &(55)
2016年九月 &(50)
2016年八月 &(53)
2016年七月 &(44)
2016年六月 &(77)
2016年五月 &(68)
2016年四月 &(50)
2016年三月 &(58)
2016年二月 &(69)
2016年一月 &(67)
2015年十二月 &(50)
2015年十一月 &(95)
2015年十月 &(101)
2015年九月 &(90)
2015年八月 &(102)
2015年七月 &(78)
2015年六月 &(107)
2015年五月 &(97)
2015年四月 &(83)
2015年三月 &(72)
2015年二月 &(46)
2015年一月 &(69)
2014年十二月 &(38)
2014年十一月 &(28)
2014年十月 &(35)
2014年九月 &(36)
2014年八月 &(26)
2014年七月 &(27)
2014年六月 &(38)
2014年五月 &(31)
2014年四月 &(36)
2014年三月 &(51)
2014年二月 &(28)
2014年一月 &(38)
2013年十二月 &(29)
2013年十一月 &(24)
2013年十月 &(24)
2013年九月 &(29)
2013年八月 &(22)
2013年七月 &(22)
2013年六月 &(26)
2013年五月 &(22)
2013年四月 &(18)
2013年三月 &(24)
2013年二月 &(16)
2013年一月 &(25)
2012年十二月 &(25)
2012年十一月 &(24)
2012年十月 &(26)
2012年九月 &(25)
2012年八月 &(31)
2012年七月 &(31)
2012年六月 &(2)
2012年五月 &(12)
2012年四月 &(16)
2011年十一月 &(2)
法师值班手机:
(时间09:00-10:30、15:00-15:45)
解答莲友在法义教理方面的疑问。
投稿(微信/网站)
投稿信箱:
电话:、2715272
短信平台:13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僧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