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美女出家修行行,就不能孝顺父母了吗

宣化上人:出家再谈孝顺父母 - 弘善佛教网
当前位置: >
出家再谈孝顺父母
发表时间:
作者:宣化上人
  的制度在古印度就存在,还没有出世以前,就有其他徒出家。佛陀之后建立僧团,以出家人为核心;现在的不论传播到什么国家,都有人来出家。中国道教本来没有出家的先例,后来也仿效佛教有了出家的道士,建立起道教组织。  出家必须要割爱辞亲,勤修,息灭贪嗔痴。为什么要割爱?为什么要辞亲?这在佛教教义上可以获得解答。只是有的人认为出家不父母,容易产生误解。在历史上的出家人甚至见皇帝也只问讯而不下拜,为了这个缘故,佛教与儒家时有矛盾冲突。儒家对孝顺极为提倡,认为“百善孝为先”,有的还走向极端,提出“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继又演化为“师徒如父子,师叫徒死,徒不得不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提倡孝顺并不只儒家所独有,佛教也同样提倡,只是在具体的做法上有所不同。因为对的态度不同,世界上各宗教、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一种做法。佛教认为孝顺父母并不只孝顺现世的父母,对久远的父母也应当孝顺。尤其《》专门谈有关孝顺的做法,属于佛教的,是出家、在家修行常的经典。佛教的出家制度认为,出家必须经过父母的准许,很尊重现世父母的意见,可说是具体孝顺的做法。儒家认为,父母在,不远游,这一方面是为了接受父母的教诲,另一方面是父母有病,可以常得赡养奉侍。出家以后不会再接受父母的教诲,但可以接受出家师父善友的教诲,父母有病也可以回家探望,或诵经为祈。中不允许杀害父母的人来出家,认为杀害父母与出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同为五逆重罪,速堕无间。教中说报四恩包括父母恩,与恩、国土恩、恩相提并论。  在的国家如缅甸、泰国、斯里兰卡,人们把儿子送到寺院里去当一段时间的和尚,认为这样才可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或许有其道理,因为所有父母都望子成龙,子既成“龙”,其父母也会沾一点“龙”的福气。出家修行得道,在家父母也会沾一点之光,所谓“一人,九祖超生”;并非限于九祖超生,连以来的怨亲债主都可以获得超生。但我认为不宜把出家修行当作追求福报的手段。他们把儿子送到寺院出家的那一天起,就算计着到某月某日要,既是出家时就作好还俗的准备,不来出家就最好。但是,他们为了“孝顺”父母,又喜欢要求出家一段时间,当一段时间的和尚,或许还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在社会中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  中国的出家人一谈到报父母恩。就认为只有“”才能报父母恩。不但超度自己的父母,还要去超度别人的父母,连那些孤魂野鬼也要超度,终日与“鬼”打交道;只重视超度鬼,不重视超度人。这本来不是出家修行的目的,但现在已形成一种时尚风气。我们说有的人误解佛教,其实,是我们误解了佛教。因为有的人口念心不念,不够认真,不管念多少篇的,“鬼”还是没有被超度。我听说有的大修行人不用念经,也能超度父母,他们只说一句话,或只起一个念头,“鬼”就被超度。有的鬼还附在人的身上去向大修行人求受幽冥戒。由此我们明白,只要我们修行得好,就能超度父母,就可以报答四恩,拔济三涂。一般人看到出家人只管自己修行,没有去“孝顺”现世的父母,因为不懂得“孝顺”也要赖于修行。寒山大士说:“孝经末后篇,委曲陈情毕。”生人持孝,自有灵感,父母在世的时候,要多劝父母归信,或许父母还没有去世就已经获得少分的解脱,消除了少分的。  还有一种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的人认为生男可续香火,才是有后代,生女则不算有后代。现在搞计划生育,“无后”的人很多。佛陀有独子罗T罗,罗T罗出家以后就“无后”,这样,罗T罗尊者就等于“不孝之子”?这显然不符合真理。六祖及近代、圆瑛等法师都是独生子,他们出家以后就等于“无后”。有的说“大善无后”,认为是做大善事的人没有后代子孙,如说周恩来总理也没有亲生;另一说法认为是指他做的善事空前绝后,无人可比。不管有后无后,能够修行佛法,超脱再来看这个世界,也许就不像今天想象的那个样子。经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即来观,犹如梦幻中。  出家人如果不认真修行,还要去做犯戒的事,不但不能孝顺父母,父母也因此受到业障的连累。记得以前有一位出家人偷偷到寺院外喝酒,不料酒精中毒,卧床不起。当我们打电话告诉他家属的时候,他的父亲竟说:“他连师父的话都不听,不管他。”连他的父母也羞于见犯戒的儿子,可见,犯戒的人谁见都嫌弃。出家人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有持戒修行,也有犯戒放逸,有知识分子,也有文盲,各行各业来出家的都有。师僧,举上携下,应当重视僧伽教育,重视佛教人才的培养。和尚的意思是亲教师、力生,我们都自称是和尚,应学会为人师表,懂得怎样众生。  “孝顺”父母只是世间法,佛法不离世间法,但佛法不是世间法;世间法太浓,出世法就变得很淡,犹如一杯牛奶水分太多,喝牛奶的人就会觉得没有多大的牛奶滋味。若真正趣求解脱来出家的人,应把父母的事安排好,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再来一心一意修行佛法。当然,在家也可以修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  作者:寒月 摘自《台州佛教》
本周阅读排行榜
本月阅读排行榜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弘善法德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Copyrights reserved&&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联系方式:中国?广东?汕头&&联系电话:2&&联系人:黄易&&邮箱:admin@gming.org&&联系QQ:&&工信部ICP备案号:&&佛法讲座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问:出家后还能孝顺父母吗?
       
发布时间: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人关注&&&&&&
有的人不了解,以为出家之后就不管父母了。事实上,出家之后还是照常要孝顺父母的。但在生活起居上已无法照顾到父母了,那么要怎样孝顺他们呢?父母的生活既然不用我们负责,我们一定用我们所研究的佛法,让父母心里没有顾虑之忧。以我的分析,分成二种,一种让父母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养他这身命使得没有顾虑之忧,那么这种叫做世间普通的孝;真正的大孝,一定要用佛陀的真理,来教导父母,让父母了解真理,心会安,心没有烦恼,心每天都过得很轻安自在,那才是真正身体有得吃、穿、住,而心也没有烦恼,心健康,身也健康,这样才是孝顺。我们出家之后的人,或是修行佛学的人,是要来辅导自己父母心的健康,世间的物质,就是让他身体健康用的,真理是让他心健康用的,二项都健康,这样才是真正的孝顺。为父母说法是大孝。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
|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嘎玛仁波切开示】孝顺父母,是供养一切上师三宝的基础,供养三宝的功德 - VD时尚新闻网
VD时尚新闻网
&&&&&& & 正文 &
【嘎玛仁波切开示】孝顺父母,是供养一切上师三宝的基础
时间: 20:35
点击:3519次
来自:网络原创
作者:昌列寺
导读: 导语:如果我们没有在最根本上,从自己的父母开始发出感恩和报恩的心的话,在生命解脱的修行上,是根本不会有大成就的!修行成就的原动力,来源于菩提心,而发菩提心最基本的对象就是从自己的父母做起。
一个学佛的人,虽然生命的解脱之道来自于上师、佛、法、僧,没有错!但是赖以修行的身体,却是来自于父母,如果…
导语:如果我们没有在最根本上,从自己的父母开始发出感恩和报恩的心的话,在生命解脱的修行上,是根本不会有大成就的!修行成就的原动力,来源于菩提心,而发菩提心最基本的对象就是从自己的父母做起。一个学佛的人,虽然生命的解脱之道来自于上师、佛、法、僧,没有错!但是赖以修行的身体,却是来自于父母,如果我们生生世世都在轮回,都有因缘福报可以修行,也都是因为有生生世世的父母在生下我们、养育我们的缘故啊!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在最根本上发出感恩和报恩的心的话,在生命解脱的修行上,是根本不会有大成就的!因为修行成就的原动力,是要对广大无边的众生,产生菩提心,来行菩提心的,而发菩提心最基本的对象就是从自己的父母做起。如果没有菩提心,虽然会有短暂的福报与一点成就,但是很难究竟圆满的!既然发菩提心要从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做起,因此有些学佛的人常常想要度化父母,于是勉强父母和自己一起来听法、拜佛、闭关等等。其实,对儿女来说,父母亲能皈依三宝,亲近佛法,了解因果轮回的道理和修行的方式,当然最好,但是孝顺父母,并不是一定要勉强他们来修行,而是先要深深了解父母对我们的恩德,这样的话,就知道不会去忤逆自己的父母,不会埋怨责怪父母没有给你很多的财产或其它的什么,接下来就自然会「顺」着父母。用好的语言讨父母欢心,进而照顾他们的身体,让他们快乐,让他们有所依靠,这才是子女应该尽的孝道。当这些孝道都尽了以后,因缘成熟的时候,父母亲自然就会学佛修行,甚至比你还精进呢!我们想想,一个不知道感恩父母恩德的人,他怎能够体会佛陀的恩德和众生的恩德呢?经典上常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父母恩就是其中之一啊!现代人常常有了自己的家庭,就把父母亲丢在一旁,反过来做「孝子、孝女」,孝顺自己的儿女,他们没有想到,没有孝顺父母的人,他的儿女也没有受到这方面的身教。以后儿女长大了,当然也不知道如何回报他!所以,人类的社会就这样颠倒伦理了!而没有一个人的恩德比父母亲更深的,父母恩重如山。我们做孩子的时候,很难去理解父母的恩德有多大,当自己成为父母时,才会知道对小孩到底付出多少,那时才会反过来想一想,父母给予我们有多少的爱和慈悲。要发菩提心、慈悲心,就要从身旁的父母亲开始做起,有了对父母的孝顺,再把整个爱扩大到我们的亲戚朋友,再慢慢扩大到所住的社区、城市和国家,再慢慢扩大到世界上所有的人,所有的六道有情众生。如此慢慢扩大,这样就比较容易做得到。要不然,一开始就忽略了自己旁边苦难的人,反而很伟大的讲起一个广阔的菩提心,从遥远的广大众生做起,那是不恰当的,也是比较不实际的啊!懂得感恩的人,要修行就比较容易,不然,念了多少遍的父母恩重难报经,或是说,修得多少遍的大圆满前行,做了多少忏悔和回向,如果没有从心里真正感受到这些恩德的话,那一切修行就只是限于外相而已,那是没有办法产生真实效益的。大家不要忽略了,孝顺父母是供养三宝、善逝、善知识(上师)的开端,不论是学佛的在家众,或是出家僧众,都是应该牢牢记住的,最好呢,大家是学佛的,由自己做起,成为其它人的典范,带动社会风气,才不会辜负佛陀的教化之恩,和众生、国家的一切恩德啊! 点击阅读|出家修行,就不能孝顺父母了吗?昌列寺官网:新浪微博:@嘎玛仁波切和@昌列寺根让仁波切开示:「智者妙音」喜马拉雅FM:宁玛昌列之声新浪佛学昌列寺专题:宣化上人:出家再谈孝顺父母--学佛网
&宣化上人:出家再谈孝顺父母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 10:32:00&&
&&& 出家的制度在古印度就存在,佛陀还没有出世以前,就有其他宗教徒出家修行。佛陀悟道之后建立僧团,以出家人为核心;现在的佛教不论传播到什么国家,都有人来出家。中国道教本来没有出家的先例,后来也仿效佛教有了出家的道士,建立起道教组织。
  出家必须要割爱辞亲,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为什么要割爱?为什么要辞亲?这在佛教教义上可以获得解答。只是有的人认为出家不孝顺父母,容易产生误解。在历史上的出家人甚至见皇帝也只问讯而不下拜,为了这个缘故,佛教与儒家时有矛盾冲突。儒家对孝顺极为提倡,认为“百善孝为先”,有的还走向极端,提出“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继又演化为“师徒如父子,师叫徒死,徒不得不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提倡孝顺并不只儒家所独有,佛教也同样提倡,只是在具体的做法上有所不同。因为对人生的态度不同,世界上各宗教、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一种做法。佛教认为孝顺父母并不只孝顺现世的父母,对久远的父母也应当孝顺。尤其《地藏经》专门谈有关孝顺的做法,属于佛教的孝经,是出家、在家修行常念诵的经典。佛教的出家制度认为,出家必须经过父母的准许,很尊重现世父母的意见,可说是具体孝顺的做法。儒家认为,父母在,不远游,这一方面是为了接受父母的教诲,另一方面是父母有病,可以常得赡养奉侍。出家以后不会再接受父母的教诲,但可以接受出家师父善友的教诲,父母有病也可以回家探望,或诵经念佛为祈福报。戒律中不允许杀害父母的人来出家,认为杀害父母与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同为五逆重罪,速堕无间地狱。教中说报四恩包括父母恩,与三宝恩、国土恩、众生恩相提并论。
  在南传佛教的国家如缅甸、泰国、斯里兰卡,人们把儿子送到寺院里去当一段时间的和尚,认为这样才可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或许有其道理,因为所有父母都望子成龙,子既成“龙”,其父母也会沾一点“龙”的福气。出家修行得道,在家父母也会沾一点解脱之光,所谓“一人成道,九祖超生”;并非限于九祖超生,连无量劫以来的怨亲债主都可以获得超生。但我认为不宜把出家修行当作追求福报的手段。他们把儿子送到寺院出家的那一天起,就算计着到某月某日要还俗,既是出家时就作好还俗的准备,不来出家就最好。但是,他们为了“孝顺”父母,又喜欢要求出家一段时间,当一段时间的和尚,或许还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
  中国的出家人一谈到报父母恩。就认为只有“超度”才能报父母恩。不但超度自己的父母,还要去超度别人的父母,连那些孤魂野鬼也要超度,终日与“鬼”打交道;只重视超度鬼,不重视超度人。这本来不是出家修行的目的,但现在已形成一种时尚风气。我们说有的人误解佛教,其实,是我们误解了佛教。因为有的人口念心不念,持戒修定不够认真,不管念多少篇的佛经,“鬼”还是没有被超度。我听说有的大修行人不用念经持咒,也能超度父母,他们只说一句话,或只起一个念头,“鬼”就被超度。有的鬼还附在人的身上去向大修行人求受幽冥戒。由此我们明白,只要我们修行得好,就能超度父母,就可以报答四恩,拔济三涂。一般人看到出家人只管自己修行,没有去“孝顺”现世的父母,因为不懂得“孝顺”也要赖于修行。寒山大士说:“孝经末后篇,委曲陈情毕。”生人持孝,自有灵感,父母在世的时候,要多劝父母归信佛法,或许父母还没有去世就已经获得少分的解脱,消除了少分的业障。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的人认为生男可续香火,才是有后代,生女则不算有后代。现在搞计划生育,“无后”的人很多。佛陀有独子罗T罗,罗T罗出家以后就“无后”,这样,罗T罗尊者就等于“不孝之子”?这显然不符合真理。六祖慧能大师及近代虚云、圆瑛等法师都是独生子,他们出家以后就等于“无后”。有的说“大善无后”,认为是做大善事的人没有后代子孙,如说周恩来总理也没有亲生子女;另一说法认为是指他做的善事空前绝后,无人可比。不管有后无后,能够修行佛法,超脱生死轮回再来看这个世界,也许就不像今天想象的那个样子。经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即来观世间,犹如梦幻中。
  出家人如果不认真修行,还要去做犯戒的事,不但不能孝顺父母,父母也因此受到业障的连累。记得以前有一位出家人偷偷到寺院外喝酒,不料酒精中毒,卧床不起。当我们打电话告诉他家属的时候,他的父亲竟说:“他连师父的话都不听,不管他。”连他的父母也羞于见犯戒的儿子,可见,犯戒的人谁见都嫌弃。出家人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有持戒精进修行,也有犯戒懈怠放逸,有知识分子,也有文盲,各行各业来出家的都有。师僧弟子,举上携下,应当重视僧伽教育,重视佛教人才的培养。和尚的意思是亲教师、力生,我们都自称是和尚,应学会为人师表,懂得怎样教化众生。
  “孝顺”父母只是世间法,佛法不离世间法,但佛法不是世间法;世间法太浓,出世法就变得很淡,犹如一杯牛奶水分太多,喝牛奶的人就会觉得没有多大的牛奶滋味。若真正趣求解脱来出家的人,应把父母家庭的事安排好,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再来一心一意修行佛法。当然,在家也可以修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
 &&&&&&&&&&&&&&&&&&&&&&&&&&&&&&&&&&&&&&&&&&&&&&&&&&&&&&&&& 作者:寒月 摘自《台州佛教》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学佛网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传统文化)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家修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