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香,祭祖这类怎样继承好传统民俗俗行为是该被年轻一代继承的吗

四大传统节日 【范文十篇】
四大传统节日
范文一:我国四大传统节日
A、春节:于阴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其主要节日活动有:操办年货、伏、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舞狮、扭秧歌、玩花灯等;
B、清明节:于阴历三月间,即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主要节日活动有: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C、端午节:于阴历五月初五;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等活动;
D、中秋节:于阴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及舞龙灯等活动
中国有多少传统节日
1、正月初一 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5、二月十五 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
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日,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
17、九月九日 重阳节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日 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
22、腊月二十三日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腊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彝族火把节介绍
火把节从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开始,举行3天的点燃火把仪式。
第一天“都载”意思是“迎火” 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敬神祭祖,共同分享欢乐和幸福。“大富人家杀牛过节,中富人家宰羊过节,贫穷人家杀鸡过节,孤汉煮鸡蛋过节,寡妇也要做荞粑海椒汤过节”,不分贫富贵贱,各尽所能。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点燃圣火,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老人手里接过用蒿杆扎成的火把,游走于房前屋后、田边地角,以示驱除病魔灾难。
第二天“都格”意思是“赞火” 这一天,是火把节里最热闹的一天。彝家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从各村寨聚集到山野场坝,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活动。
小伙们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身着美丽的衣裳,唱起动人的情歌,跳起“朵洛荷”。
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在这样的日子里,当然得盛装出席。彝族服饰种类繁多,不仅有地区、年龄、盛装、常装之分,而且品种丰富。彝族女子与男子的服饰色调基本相同,喜用红、黄、黑三色。这些辉映着彝族文化的绚丽服饰,在火把节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穿行在你的周围。
火把节期间最为刺激的莫过于彝族民间竞技活动。竞技,是力量与技巧的角逐。在这种角逐中,彝族民间形成了赛马、斗牛、摔跤等风格独特的各种竞技项目。
第三天“都撒”意思是送火 送火仪式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高潮。当天色开始黯淡的时候,人们点燃干蒿扎成的火把,排成长长的队伍,手持火把,高声放歌,在田野山岗、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围着数米高火焰的柴堆,跳起欢乐的“达体舞”,释放着一年的欢情与热烈,场面极其壮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阳”。关于端午节的来源,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元宵节)、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说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范文三: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春节民间传统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要吃腊八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腊月除夕,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要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新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后来还有河南的朱仙镇。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除夕晚上要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包饺子、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现在每年中央电视台办“春晚”,全世界华人都守岁。
天明过春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燃放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祭典祖先、祁求丰年。吃了早饭,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去到各家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
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春节后一连数天,要到亲戚、朋友家拜节。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晚上要把家里的灶灰送到门外,俗称送“穷灰”,意思把“穷”送走。
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节的一部分。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汤圆”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
还传说元宵始于唐代。据说,一代英主李世民在位时,开创了国泰民安的贞观盛世。有一年,西方异族觊觎唐朝江山,出兵作乱边疆。唐王和宰相魏征派郭子仪挂帅出征。饯行时,唐王说:“愿将军旗开得胜,凯旋归来,回京过年!”
郭子仪打败了异族侵略以后,便班师回朝。谁知路途遥远,回到京城,已过罢年好几天了。
为了犒劳有功的郭将军,唐王下了一道圣旨:“正月十五、十六两日,给郭将军放假补年,御厨要做些稀罕物款待”。
这些稀罕物可把御厨们难为坏了!谁也没吃过,没见过,咋做呢?
眼看快到正月十五了,做稀罕物的事还没有着落。大家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团团打转。一天晚上,老厨师忽然看见更夫打个灯笼从眼前走过,他心里猛的一亮:白纸糊的灯笼,外边象个白雪球,里边的球象个红蛋蛋,煞是好看。要是仿照这个样子做个食品,不是怪稀罕吗?他把这个想法一说,其他御厨都很高兴,便动手做了起来。
正月十五夜里,唐王大摆宴席,御厨们就把用江米面包红糖、青红丝、核桃仁做的圆球球煮煮端了上来。唐王一吃,龙颜大悦。说:“这东西又好看,又新鲜,吃着又香甜,真是个稀罕物哪!.”
魏征问道:“这是啥东西?”老御厨一时说不上名字,便吱唔道:“这,这,,,,”魏征看着御厨的窘态,赶紧又把话接了过来说:“哦,,,,这是‘唐圆’吧?”
唐王很高兴。说:“好!好!唐圆好!”
从那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吃“唐圆”的习俗便流传下来。因为,正月十五晚上又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吃汤圆,所以汤圆又叫“元宵”。
元宵节,白天各种各样民间文艺节目在各村、县城表演。晚上观灯,各户点灯盏,挂彩灯,燃放鞭炮。全家男女老少提着灯笼,倾巢而出,逛灯会、观犁花、看烟火,热热闹闹,熙熙攘攘。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元宵节还有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时间长,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样过了十六日,年才算过完。
二、清明节
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阳历4月5日前后,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周代。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它原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以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主要活动是踏青,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到了唐朝,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又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以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堆“割股充饥”的故事。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从公元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公元2009年,又改为放假三天。为人民纪念烈士、老百姓祭祖的日子。一直延续至今。
三、端午节
端午节为农历5月初5。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源于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人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把准备的饭团、米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唐)文秀
《端午》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清)李静山 《 节令门》诗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四、中秋节
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因此也称为中秋。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中秋月亮圆满,象征团圆,要吃月饼。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迎寒活动的社制,作为节日,西汉时初具雏形,晋时有赏月之举,到北宋时正式定名。 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娱乐。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
节日之一。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范文四: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四——中秋节的由来及习俗 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四——中秋节的由来及习俗 ——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 “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 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 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 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 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 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 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 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 桂、 唐明皇游月宫等, 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 使之充满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颇为盛行。从流传下来 的众多描写中秋的诗句中, 可以看到当时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话与中秋 赏月联系在一起了。 唐朝初年, 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 不过, 当时中秋节似乎还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 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明清时期,中秋始 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 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 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神和 玉兔捣药等图案。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 成员。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
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 明清以来,中秋节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 全国各地,甚至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等地逐渐传播开来。在 赏月、吃月饼等活动的基础上,各地还逐渐发展出“卖兔儿爷”、“树 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使得中秋节作 为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加迷人。 中秋节习俗 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 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 传统习俗。
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 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 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 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 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 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长期以来,我 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 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 “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近 了。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 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平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 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 饼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 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 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 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 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 古迹。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 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 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 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 ,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 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 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 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 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 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 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 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 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 日文化。
范文五: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习俗之清明节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过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则在4月4日或5日(以当年二月平或闰而差异),太阳到达了黄经15度时,清明就到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特别是农村对清明雨尤为重视。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当我们提到清明节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到是祭祀和悼念已故亲人的一个节日。但是,清明节文化习俗你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古代诗人的笔下来解读清明节的文化习俗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
一、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
1.寒食节习俗之吃冷食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粳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和冻鱼肉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2.寒食节习俗之祭扫坟墓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二、清明节取代寒食节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
三、清明节习俗之踏青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道: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作用。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杜牧的《清明》诗,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牵引着清明节的诗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
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踏青游玩,亲近自然,是我们过节的主题。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着华夏子孙,华夏子孙必定将祖国的民俗文化薪火相传。
范文六: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项科技发明,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见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四大发明相继传入世界各地后,对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指南针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种形体。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已用天然磁石制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国魏时,马钧利用磁铁和差速齿轮制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制作指向用的磁针的方法。后来,又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盘。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已使用针盘导航。指南针的发明,对于海上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极大作用。
造纸术 在纸尚未发明之前,古埃及人曾用纸莎草,古印度人用贝树叶,古巴比伦人用泥砖,古罗马人用蜡板,欧洲人则用中亚细亚人制作的小山羊皮等当作记事材料。在中国,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则用竹简、木牍、缣帛等作为记事材料;此外,还曾将抽丝织绸和制取丝棉时残絮的薄片用于书写。上述材料有的笨重,有的昂贵,有的来源较少,不能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发明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 、鱼网等植物原料,经挫、捣、抄、烘等工艺制成的纸,人称蔡侯纸,是现代纸的渊源。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火药 火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类爆炸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古代炼丹家们利用早在汉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药物硝、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发明了火药 ,并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纵火用的火药兵器。经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铳等各种火器已达到成热的程度。火药的发明对世界科技的发展曾起重大作用,现代黑火药就是由中国古代火药发展而来的。
印刷术 中国约在公元7世纪的初唐时期就已出现采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书 。唐咸通九年(868)印制的《金刚经》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刻印时间的印刷品。 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在雕版印刷业已普及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它是用胶泥刻字,每字一印,烧后制成字印。将一颗颗字印排列、镶嵌于铁板之上,经烧烤、压平等工艺制成印版后,便可印刷。印版上的字印可取下反复使用。这种活字印刷方法已具备现代印刷的基本过程——铸字、排版、印刷,比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制造的活字印刷工艺要早400年。继泥活字后,中国人又相继发明了磁活字、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等印刷方法。印刷术的发明和传布,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说明:请插入相应的图片)
中国传统节日
【除夕】 New Year's Eve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春节】Spring Festival
农历正月初一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
农历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
农历三月初八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
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
农历五月初五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七夕节】Chinese Valentine's Day
农历七月初七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重阳节】Double-ninth Day
重阳节,也叫双九节,古代以九为阳,六为阴,双九就是重阳,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阴历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
【中秋节】Mid-Autumn Day
农历八月十五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中国名人伟人简介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在家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秦始皇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原称华夏族),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公元前238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
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姓芈,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人)。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思想家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 《九歌》 《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部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一篇等。
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公元前99年,他因“李陵事件”,遂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 毛泽东: (日—日)湖南湘潭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其它文章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中。
孙中山:(日~日),原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称其为“中山先生”,其后此称谓便逐渐演化为孙中山。
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国民党总理,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他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被尊称为国父,夫人宋庆龄女士被尊称为国母。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称他为
“革命先行者”。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 周恩来:
()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藉浙江绍兴,日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是中共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渭南人文历史名胜
寇陵 习仲勋陵园等
五一劳动节
六一儿童节
七一建党节
八一建军节
十一国庆节
范文七: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即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也随着汉文化的传播很早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因此,像中国一样,韩国各种各样的传统节庆活动也是令人目不暇接。      辞旧迎新的春节      韩国人从新罗时代就开始过春节了,在韩国,它是仅次于中秋节的第二大节日。   韩国人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很多糯米打糕,分赠邻居和亲友。从这种习俗中产生了“吃打糕过年”的说法。据说米糕含有诚心、爱心和孝心之意,象征新的一年团圆美好。春节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祀祖先,以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其祭祖程序严格,仅供桌的摆法就有“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红东白西”、“枣栗梨柿”、“生东熟西”、“左饭右羹”等规制。祭祖完毕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家有丧事或服三年丧者则不拜年。   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并把有“装福”寓意的福笊篱(过滤用的汤勺模样的工具)送给别人或挂在家里。春节期间,人们见面的寒暄问候是“新年多福”。而对于那些春节时不能回家过年的或者露宿街头无家可归者,市民团体就组织起来为他们过春节,使其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韩国人春节往往都互赠礼物,礼物的种类繁多,大多用嫩粉色等柔和绚丽的纸进行包装。   因为韩国人大都在家里过年,所以春节期间大部分饭店都关门。   在韩国也和中国一样有回家过年的风俗,一家人穿上绚丽多彩的韩服,自驾车奔向故乡,构成了一幅典型的韩国节日风俗图。韩国私家车普及率高,自驾车回乡过年,或许还有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之感吧。韩国人称春节回家探亲为“归省”。   在韩国,过春节时,一家人凑在一起多玩一种叫作“尤茨”(相当于中国的掷十二象)的游戏。女人则玩跳跳板,据说正月里跳了跳板,脚板一年都不会扎刺。另外,还有一种驱鬼的风俗,初一黄昏时,在门口拉上禁线,撒上黄土,并燃放鞭炮。睡觉时,则把小孩的鞋藏起来,以免被鬼偷去。近些年,也有些韩国人利用春节休假外出旅游,在滑雪场上度过热闹的春节。      寄托期望的元夕节      韩国人将正月十五称为元夕节或上元节,也有人称元宵节,但并没有吃元宵的习惯。正月十五是新年伊始迎来的第一个月圆日,像中国人一样,韩国人过节是祈求一年的丰裕和平安。这天,吃花生、栗子、核桃等坚果,喝“耳明酒”。韩国人早餐吃用大米、江米、小豆、大豆、高粱做的五谷饭和野菜,并叫对方的名字,对方应答“你买我的热呀”,表示新年里的整个夏天都不会中暑。据说,这天晚上向圆月许的三个愿望都会实现。大部分的韩国民俗活动集中在正月十五,这与祈求丰收的咒术形式有密切联系。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有放风筝、拔河、车战游戏、踩铜桥、跳园舞等。此外,还有驱逐妖魔鬼怪和害虫之意的“放鼠火”,其中,济州道的野火节最为有名。      美仑美奂的端午节      端午节又俗称端阳节、端五节、天中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   东亚各国过端午的习俗略有不同。中国有吃粽子的习俗,但日本和韩国就没有。日本人过端午是男人游泳,女人洗头;而韩国则是男人摔跤,女人用菖浦叶洗头,荡秋千,还吃用艾叶做的像车轮一样的车轮饼――艾糕。因此,韩国又将端午节称为车轮节。   韩国人从不否认农耕社会时期为祈求丰收和安康的端午节发端于中国。在李朝时期,端午节算是一个大节,至今在偏重农业的韩国一些道郡仍将端午节看成是重要的节日,特别是“江陵端午祭”尤为有名,已成为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大型民俗祝祭活动。“祭”既有祭祀之意,也有庆典之意。其实,端午节在中国原本也是祭祀活动。“江陵端午祭”除了荡秋千、摔跤、长跪比赛、举行假面舞剧、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表演农乐舞之外,还有独特的祭祀活动,包括祭山神、祭酒神、演巫术、伐神木,等等。祭祀活动有一套完备的程序,迎神和送神都由专门的祭官主持。韩国人认为江陵的这种有特色的端午祭祀和庆典活动,不是泛指的“端午节”。1967年,“江陵端午祭”被韩国政府批准为国家级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它每年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参与和观光,同时也使人从中了解韩国的民俗风情。2005年11月25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阖家团圆的中秋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年一度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思念亲人的文化情怀,写照了自古以来中秋节所具有的“爱国爱家”的传统美德。   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日,也是韩国、日本的传统节日。韩国人又称中秋节为“秋夕”或“感恩节”。“每逢佳节倍思亲”,韩国秉承了汉字文化圈的传统,中秋节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全国放五天假,也有公司采用串休的办法使员工假期更长一些。韩国人极重孝道,中秋节子女能否回家拜见双亲长辈,是衡量子女孝顺与否的重要尺度。因而在韩国,中秋这一天不论身在何处,即使再忙也都要赶回去,与家人团聚。这种方式颇像中国的春节。所以,临近中秋,只有四千多万人口的韩国就有三千多万人在路上,高速公路也变成了汽车的海洋,平时一个小时能到的地方,这天也要花上五六个钟头甚至更多。“秋夕”当天一家人团聚后,人们身着漂亮的韩服,开始举行隆重的祭祀礼仪,把精心制作与买好的各种美食,如牛肉、鱼、柿子、坚果等供品摆在祖先的牌位之前,敬献祖先。接着去扫墓,祭奠亲人,然后子孙给家中长辈磕头,一起共享美餐。   晚上,韩国人和华人一样也要出来赏月,韩国妇女们则聚集在月光下唱歌,并跳起舞蹈《羌羌水越来》。据说这种舞蹈起源于16世纪末,当时,为反抗日本侵略(中国史称“援朝抗倭”战争),海军名将李舜臣考虑到海防兵力不足,便让妇女们在晚上围着篝火成群跳舞,迷惑敌人,使敌人误以为有重兵把守海岸。   中秋节是中韩两国都有的节日,其渊源与中国也有密切关系,但在接纳、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韩国中秋的习俗、食俗已与中国有所不同:韩国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为感谢祖先带来丰收而扫墓,而中国是在清明节扫墓;韩国中秋节的正餐是早餐,中国的晚餐是正餐;中秋节韩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吃月饼,而是吃特制的松饼;中秋节在中国不是法定节日,韩国则放假五天,是一年中放假最长的节日。
范文八:《四大传统节日食俗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及安排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指学生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和学校资源,由师生共同开发的多样性的课程形态。因此,新课程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这是时代对教育的期盼,也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面对新时期的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考起来,成为了我们课堂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我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步伐,立足新课程改革的实际,依据我校教情学情制定了开发具有我校的特色《四大传统节日食俗文化》的校本课程。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校本课程是一门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它虽然有国家制定的总的活动纲要,有独特的先进课程理念,但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可供借鉴的操作模式。要搞好校本课程,必须走校本化之路,只有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学生的特点,整合自己的优势,才能形成校本特色,创出学校品牌。
在整合学校资源的过程中以及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下,我发现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娇生惯养。于是我将此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实验结合起来,在七年级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
“四大传统节日食俗文化”的校本课程。
其课型有:节日食俗知识普及型、节日食俗欣赏型、节日食俗实践操作型、、节日食俗成果交流型。课程内容既有实践操作,又有文化的普及;既涉及烹饪技艺的学习,又涉及饮食文化的探讨,培养学生潜在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三、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
1.培养实践意识: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多方面的直接体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培养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会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自我能动性认识和体验,培养民族自豪感,建立责任感、培养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志趣和情感。
3.培养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仿中学,在学中创,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动脑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乐于研究探索新的事物。
4.培养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会合作、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劳动成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建立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互助、尽职尽责的合作意识和态度。
5.培养劳动实践的能力:通过触摸生活、探究学习和亲身实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使用恰当的工具和简单的技术,使学生获取初步的节日烹饪知识和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初步
的劳动意识和基本的烹饪技能。
6.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及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全面、完整的认识事物,从不同层次、角度提出问题,并比较恰当的解决问题。
7.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回归家庭。
四、课时、教学形式:
面向七年级全体学生开课,共4课时;期中前两节,期中后两节;期中前两节先上节日食俗文化知识普及课与欣赏课,期中后两节上节日食俗烹饪操作课与成果展示课。
五、教学内容:
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它源远流长,有着超时空的魅力。学习四大传统节日食俗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情感,加强学生修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四大传统节日食俗文化知识、各地的节日食俗当中的食品欣赏、家乡节日食俗食品的实践学习、学生节日食俗食品的成果展示。
六、学生评价方式: 每节课考勤,课程结束对学生作品品评,选出优秀作品以及优胜组。
七、课程拓展和成果展示:
1、学期组织一次节日食俗学生成果图片展示活动;
2、与学生父母携手举办一次“四大传统节日食俗文化”课体验活动。
八、期望:
1、期望在更多合适的年级开展此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设置合适的教学内容。
2、期望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大力帮助和支持。
3、期望各相关工作环节协调顺畅。
九、要点说明:
《四大传统节日食俗》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生活能力为主,因而应以鼓励和赞许的态度为主,应更多的给与学生肯定和赞美,培养兴趣和自我成功感。目的是使部分学习能力薄弱的孩子也能获得其在其它课程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取得的成绩,使其能拥有在其学习过程中“不可多得”的成就感,有利于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挫败感,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养成。
范文九:6 我们的民风民俗
教学目标:
1、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民风民俗来历的基础上,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积极参与并设计本地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
2、观察生活中存在的陈规陋习、迷信现象,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春节、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感受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
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1、课件、板书春联、“红包”资料(各佳节的民风民俗知识)、中国结等奖品、几只粽子。
2、布置学生当回小小采风家,阅读和搜集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背景音乐《喜洋洋》)小朋友们还认识我吗?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礼物(出示粽子),是什么呢?知道老师为什么带给你们粽子吗?(端午节马上要到了,那天吃——粽子)。老师今天提前跟大家过端午节来了,开心吗?
2、端午节可是我国的传统佳节(贴 端午节 传统节日),吃粽子是我们的习俗。(贴课题我们的民风民俗)课件出示课题
3、说到我国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有哪些呢?(根据学生所说随机帖节日名称 提示“除夕”)这些佳节各在哪一天呢?(小组竞赛、交流,发奖品。)点一下清明是个节气,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前后。课件出示主要节日及时间
4、我们的传统节日还真不少呢?那么在这些节日里,有哪些习俗和文化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近咱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课件出示走进中国节) 我们先来说说最隆重、最热闹的春节,好不好?。
二、活动:走进中国节
(一) 漫话春节
1、 风俗园
(1)我们这儿是怎么过春节的呢?(课件春节习俗)
(2)指名交流。(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放鞭炮、拜年、派红包)
根据学生交流随机点击动画,并及时奖励中国结等小饰品或“红包”(示意保密,不急着打开)
帖春联:①你家贴上了什么春联?
②交流,体会其中传达的情感。这些春联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贴“福”字:怎么贴?倒贴有什么含义吗?(谐音福到了)
拜年:怎么给亲朋好友拜年的?
派红包:晚辈给未成年的孩子,祝他们好运,让他们开心。现在也代表着对孩子的祝愿和期待。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春节期间互道祝福的传统拜年方式如今也变了。现在我们有哪些拜年的方式?指名交流(电子邮件、电话、短信、寄贺年卡)过年了,我们这儿的习俗赋传统予现代的新意。真是—— (板书贴春联:传统佳节代代传
中华文明世世新)引读。
(1)时代在变,拜年的方式在变,但浓浓的亲情永久不变。你们看——(出示人们准备回家过年的场景)看到了什么?人们赶着回家过年。他们是怎么想的呢?(与家人团聚。)
(2)我们班有外地的小朋友吗?春节来临,你们家怎么做的?指名说说,(奖“红包”)。
(3)合家相聚是过年的首选,让我们来听听游子的心声。(播放歌曲《回家过年》)
过渡:春节来临了,人人盼团圆,家家忙相聚。
(4)那每当春节来临,你心中最希望的过年方式是什么呢?
同桌讨论,设计过年方式。 指名交流,适当点评,奖励“红包”。
(4)小结: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许在我们和亲人相聚时,还能设计出更多更新更好的过年方式,架起一座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桥,铸就一个金色的春节!
(二)佳节絮语
1、我们的春节有这么多独特的习俗和文化,那其他一些传统节日有哪些民风民俗呢?大家在课前当了回“小小采风家”,老师来考考你们。图上出示的是哪个传统佳节的代表食品?(打乱顺序,交流完后出示节日名称,师生接读)
2、小组研究成果汇报
同学们对这些传统节日了解得不少。赶快把课前调查、搜集到的知识与学习伙伴分享吧!拿到“红包”的现在可以打开,与组内同学分享吧。
(1)小组自由交流。
(2)在这些传统佳节中,你最喜欢过哪个节?指名集体交流那天的习俗,互作补充(随机点出课件内容)
元宵节有哪些习俗呢?看花灯(点击课件:出示花灯图景)
我们常熟哪里的花灯最漂亮呢?(方塔公园)请去过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赏花灯时往往还会有一项活动,出示课件猜灯谜图。你猜过吗?说说猜过的灯谜或感受。
(很有趣)补充:我们常熟的徐市就有“灯谜一条街”。
老师知道,元宵节那天,还有一些民间娱乐活动呢?瞧——(出示图片自动播放: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
小结:元宵节真热闹!
每年的清明节,机关、学校、团体都不忘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因为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用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出示图片)
引导文明祭扫,不随地烧纸钱,提倡献花。
除了扫墓,还有哪些活动?(相机出示图片 踏青——春游;)
小结:清明,是感伤的节日,我们扫墓,道出心中那绵绵的思念。
清明,也是欢乐的节日。踏青郊游,尽情享受春的魅力。
除了刚才说到的吃粽子,还有什么习俗?赛龙舟(出示赛龙舟图)
你们知道端午包粽子、赛龙舟这一习俗的来历吗?浏览课本37内容回答: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出示 屈原图)
屈原爱国忧民,刚正不阿,令我国人民崇敬和爱戴。
五月又称恶月,所以端午节还有许多习俗与“辟邪祛毒”有关。指名补充。不少人家在门口挂菖蒲白艾,喝雄黄酒等。(相机点击课件图片)有趣吗?
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节日?(全家团圆、吃团圆饭(糖烧芋艿)、吃月饼、赏月)(点击课件圆圆明月挂天上)
老师喜欢这个节日,还因为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课件演示嫦娥奔月)
谁知道这个故事?(指名说)其他同学仔细听,里面还有一个中秋的习俗呢! 听出来了?——拜月(出示祭月图)同学们见过吗?
还记得去年中秋我们常熟的中秋庆祝活动吗?虞山城楼举办了灯展,尚湖举行了大型烟火晚会,。(出示图片)登城楼赏月、观灯、看烟花,真是美不可言!
关于重阳节的习俗,有一首著名的诗。(点击课件:出示诗)在这首诗里蕴含着过节的习俗,你找到了吗?(点击:登高、插茱萸)
这就是茱萸。(点击:出示图片)
每逢重阳,菊花正旺,正是赏菊的好时节。(出示赏菊图、诗句,齐读)
3、小擂台(民风民俗小测试):
同学们了解的传统节日的知识真多,陈老师还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有勇气接受挑战吗?
说明:老师出示图片,看谁能说是哪个佳节的习俗。
戴柳——清明节
放风筝、沙家浜的风筝节——清明节
戴香囊(粽子型)——端午节
慰问老人——重阳节
我们世茂实小的同学真的好厉害!陈老师还要送给你们一首童谣作为奖励。(播放端午节童谣,听后齐读)。端午即将来临,同学们可以把这首童谣带给你的亲人、朋友,和他们过个有意义的端午节。
三、总结延伸
1、总结谈话:小朋友们,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孕育了形式各异的民风民俗。这些风俗不仅传递着亲情,更传承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电脑出示传统
佳节 传递亲情
民风民俗 传承文化)。我国有这么独特而悠久的民族文化,真令人自豪。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指屏幕和黑板。)
2、实践探索:
这节课我们只是了解了我们汉民族的几个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这些只是我
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小部分,要想了解更多的风俗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课后可继续到民间采访或登陆网站,查找搜集更多的资料。
出示网址:(提示可用笔记一下)
国家文化网
中国民俗网
中华农历网
我们的民风民俗
民俗民风小调查
小小采风家
我了解的传统佳节是:
这些佳节各在哪一天?
你最喜欢的传统佳节是
那天,你和家人吃些什么食品?
那天,你和家人从事什么活动?(有什么风俗?)
有关这一节日的传说或故事:(可另附纸打印,概括在200字以内贴在下面)
有关这一节日的古诗或民谣:
你家或邻居家贴的春联:
范文十:传统的节日(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民族节日,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2、知道传统的民族节日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持久性和“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
3、通过活动,感受到过传统的民族节日最快乐。
课前准备:
1、课件;2、粽子、鸭蛋、蛋带、中国结、对联、福等。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看词猜节日”。
课件出示:
——元宵节
——中秋节
——端午节
——清明节
2、交流: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节日,除了这些,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3、老师现在把传统节日罗列了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课件: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元旦。
二、漫话节日:
1、小组交流: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
2、交流的内容及补充如下:
农历正月初一,传说是为驱逐“年”这个怪兽,所以有放鞭炮的习俗,另外还有相互拜年,吃元宵、做年糕、吃饺子等习俗。(打开书看看,春节的来历。)
关于传说——说“年”不是怪兽,怪兽是“夕”,所以在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大年夜,要放爆竹,是为了除去“夕”,所以这一天叫除夕,除了夕就可以高高兴兴过年了。
团圆饭——很多人都要从国外赶回来吃个团圆饭,大家团团圆圆,多喜庆啊! 红包——这个小小的红包里,包含着长辈对你的祝福,你真幸福啊! 拜年——有节日真好,玩得真痛快!
鞭炮——为什么过年要打鞭炮?
挂灯笼——红红火火过新年!
贴春联——我们先来认识春联的上联和下联。哪是上联,哪是下联?谁来贴贴看。上联是贴在门的右边,下联是贴在门的左边,最后贴横批。
贴福——你怎么贴的是倒“福”?
中国结——你知道中国结的寓意吗?中国结是一条绳子缠绕,无论怎么曲折,最后还是来到起点,寓意着我们中国人们万众一心,象征着中国心,也包含着中国情。
过年有那么多的民风民俗,真是热闹,看看我们全国人民是怎么过节的。(播放课件)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
(2)中秋节:
回忆一下,在这一天,你做过什么?(赏月、吃月饼)
中秋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古代诗人曾在这天里留下了许多诗词,你知道的有哪些?
老师这里也搜集了一些,我们来看看。(出示课件)
生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师小结:中秋月圆,象征合家团圆,也象征祖国大家庭团圆,人们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联系我们前面提到的王维的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的祖国正在步步登高,香港、澳门回归后也和祖国同胞一起登高,现在“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是谁?是啊,台湾,我们在过中秋节时,在过春节时,就会更加深刻怀念台湾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的日子能早日来到。
(3)端午节:
在这个节日里,有什么让你高兴的事情啊?
吃粽子、碰蛋、划龙舟——人们之所以划龙舟、吃粽子、碰蛋,都是为了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说起粽子,老师也带了一大串,你们猜猜里面是什么馅的?(分给学生)小小一个粽,凝聚了老百姓多少情和意。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还有一个“碰蛋”的习俗,我们来一场“碰蛋大比拼”,看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老师先讲这个游戏规则:听到音乐,你就可以离开位置碰蛋,音乐声一停,我们马上归队,怎么样?
(播放课件音乐,学生开始碰蛋。)
最终获胜的学生奖励一个蛋袋,把胜利品挂在胸前。大家把掌声送给他们。
这个传统节日——端午节,过得怎么样?
(4)其他的传统节日,学生能讲多少就讲多少,老师在学生交流时适当补充。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吃汤圆,看灯,猜灯谜。
清明节:在清明这个节气,习俗:上坟扫墓,踏青,吃青团。现在新的含义是怀念先烈,继承传统。
三、表爱国情:
1、师:可是这么开心的传统节日,有些人还无所谓过,看——这里的调查表。
(课件:关于传统节日,对38岁以下人群的调查)
2、交流: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是啊,这些传统文化,使我们的根,我们的本,万万不能失去它,要好好地传承下去。
4、据《人民日报》报导:韩国正准备把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他们的国家文化遗产,你们同意吗?
5、生交流。
6、是啊,我们中央领导人也注意到了这个事件。
(出示课件:冯骥才委员的提案)
国务院为了大家能更好地过好自己的节日,传承我们的文化,特地(出示课件)把这3个传统节日列为了我们的节假日,我们要好好珍惜,把它过得更有意义啊!
四、拓展作业:
回家做一份有关传统节日的手抄报,在下节班队课上交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轻一代3 电视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