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体制与什么之间的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图文】全国两会热点话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全国两会热点话题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665.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散文吧网站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大学生对于两会期间就业教育问题感想相关话题如果评选2015年三月份的国家大事排行榜,那么&两会&必定会名列前茅,它牵动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心,也吸引了世界媒体的眼光。那么&两会&究竟是在说些什么事?估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一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中共预备党员,我想来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两会的召开,是国家民-主的一种体现,而两会的重点也在于民生。就拿一直备受瞩目的&缩小贫富差距&的问题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成为困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难题,并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缩小贫富差距可谓任重道远。改革收入分配,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存智慧和竞争力,以&民富优先&来缓解和缩小贫富差距是本次&两会&中的一些观点,也是一些需要去好好落实到实处的事。在我看来,贫富差距确实是制约中国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去缓解这个问题,终究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而要想很好的去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强调控,在税收、收入分配的政策上花力气去尽可能的缩小贫富差距,同时要积极建设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次要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更好的利用资源去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水平;再次要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培训,使其更具竞争力,从而从根本上消除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源。
再说说在两会召开前网上的调查中,连续三年来一直位居榜首的社会保障问题。如今,我国实行的&社保双轨&制度让广大的普通公司职工深深地感到不公平,同样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为什么公务员的退休工资是企业职工的数倍?在此次两会上,&取消&社保双轨&,走向实质公平&就道出了广大工薪阶层的心声。这个问题的提出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必将会用实际行动来说明一切。而社保问题中关于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也需要足够的重视。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我见过不少因为子女在外打工而没人照顾甚至还要照顾孙儿孙女的孤苦老人,他们辛苦了大半辈子,如今本应享天伦之乐的,却依旧要为生活奔波。如何去改善这些孤苦老人的生活是我们需要去好好思考的问题。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是迫在眉睫的事,同时,政府还可以搭建平台,培养多元化的养老市常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关键还在于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值得肯定的事,政府近些年在&三农&问题上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不会再是问题。
作为一个大三的学生,就业问题也日渐提上了我们的日程。所以,对于今年两会中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消息也就会更加想要去关注,去思考。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据调查,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80万人,预计100万以上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是教育结构与产业需求间的突出矛盾,部分地区、行业、专业教育存在过热、大量人才扎堆现象,在我国的就业需求中,非常缺乏技能型人才,这与社会对其认知不全面有着莫大的关系。有代表指出:在我国,专业化实用型人才是高校对接产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支点,也应该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而要解决供需的结构性矛盾,需首先明确对不同阶段高校的定位,调整教育结构,以培育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可以将高职类院校定位为&技能型&人才,本科生定位为&知识转化型&人才,研究生定位为&科技型&人才。高职类院校的教育要贴近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培养专业技能,成为产业蓝领的技术骨干;本科教育既要注重专业基础,又要注重实践技能,将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成为产业基础型人才队伍;研究生教育为高科技产业提供人才,成为我国参与国际高科技竞争的主力军。在进行教育结构调整的同时,也要同步进行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实现产与需的内在协同。企业应该为大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基地,增加相应的岗位培训费用,缩短大学生的适应期。同时政府可出台就业培训相配套的政策,从政策层面开创大学生创业的新格局,为大学生培养就业前所具备的岗位基本技能,提高就业能力。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就业的部分中提到,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创办小型企业。可见大学生也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强主观能动性,积极去思考、去行动,以便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社会各方面都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从我们自身来说,我认为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改变旧有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从众,明确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努力。其次,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同时注重对自己的课程操作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
&两会&中还讨论了关于教育公平、关于食品安全、关于物价稳定、关于信息公开化、关于房市、关于股市等等一系列国计民生的大事小事,真正体现了党的宗旨和先进性。我们要从&两会&中了解中国,了解人民的需求,了解党的先进性,同时要积极思考,力争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言献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相关文章最新文章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学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以及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造成的传统的就业渠道萎缩,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出现不乐观现象。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凸显,使在毕业以后一段时期内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大学生出现了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将从高校教育制度改革,转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完善就业市场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分析& 对策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加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自从1998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指在校的本科学生、高职学生以及毕业的本科学生、高职学生)的供给量已经严重超出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量,打破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所以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越亦严重。另外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已经从原先的“统包统分”模式转变为“宏观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模式,就业机制市场化、人才流动国际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时,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关注的焦点。
1.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1.1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为643万人,到2001年增加到1214万人,而2002年已经达到1400万人。2002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与2001年相比,总数增加了27万人,增长了23%;2003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人,与2002年相比,总数增加了67万人,增长了46%;2004年全国有280万高校毕业生,比2003年增加了68万人,增长了32.08%;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幅达到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与2006年相比,总数增加了82万人,增长了19.85%;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但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75%之间。
此外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但去年在我国的好几个城市都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这给那些因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而失业的外国同胞一个错误的想法—中国就业率高。但不是这样的,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所以说在全球经济一体的情况下,没有谁能在08年世界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的,中国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大学生就业了。2010届大学生就业情况比2009届要严峻多了,据统计,2010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人数超过630万人,比上年增加近20万,创下历史新高,加上多万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2010年大学生就业年度,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史无前例的千万人。另外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1月份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数据,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就业与失业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困扰着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
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直接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目前各大高校校园招聘企业呈减少姿态,比往年来的来得少、来得慢,有的专业甚至无人问津,大学生们即使是想降低身价,也很无奈,毕竟企业可以提供的岗位有限。
还有就是我国的产业结构失衡。很多的中小型企业都是制造业,也就导致不需要多的大学生,反而需要更多地是技术工人,大学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多,而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这必将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1.2用人单位的高文凭门槛
&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和国家的大力宣传大学生进基层工作,促使了不少的高校毕业生考公务员和村官,以谋求到一个好的、稳定的职业。对于考公务员或村官国家在学历方面都是具有一定的要求的—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但是仍有很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因为“学历不符合要求”,失去了竞争的机会,并且有的招收公务员的单位还有附加的学历条件,如具体的专业、毕业的省份、学位的等级、是否出自名校、名师等等条件。其他那些二三流大学的学生想要进入就难上加难了。
还有的用人单位简单地认为,名牌高校、名牌专业、名牌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高、综合能力强。这样的判断有一定道理,但是也不能就此得出非名牌高校毕业生就素质低、能力差的结论,而扼杀了非名牌大学、名牌专业、名师出生的其他大学生啊!
2.我国的高等教育政策
2.1高等院校盲目扩招
自从政府确定了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方针后,各地都在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显著的就是招生人数的激增,使得我国高等院校在原有的办学规模上大势地“造城”,据统计我国在建和已建的大学城超过了50座;另外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从2000年至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07万、118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则达413万。从2000年首次超过100万到2006年的413万,6年间净增300多万毕业生,近三年来每年更是净增70多万,由此可见,平均我国每年大约会增收70万的新生生源,为了消化急剧膨胀的生源,高校开始了近乎疯狂的扩张,地方上也在轰轰烈烈地扩建学校,我国大学生招生人数的扩张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尽管取消了国家分配,但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管住了生产供给的一头,教育决策和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就会造成教育过度。由于官办,国家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教育经费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在城市高端劳动力市场相对出现拥挤现象时,个人只好追求更高的学历以突显自己的优势,这就导致了“高学历热”现象,也为企业创造了“人才高消费”现象。
2.2教育系统内部结构失衡
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的失衡表现在:一是教育层次不均衡,有些地区不顾自身的条件,而大肆地扩张,导致本科生比例过大,挤占了专科生的就业市场,为企业的“人才高消费”创造了条件。二是学科结构不均衡。专业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很多高校为了创收,盲目开设热门专业,专业质量没有得到保证,产生了知识性失业与职位空缺的矛盾。三是教育质量的不均衡。入学率的大幅度提高意味着生源质量下降,减少必要的教学资源,高等院校的平均教学质量下降。
3.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
3.1社会、经济的原因
社会生产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越高,每个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而劳动力的供给量却在不断的增加,从而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失衡。其主要体现在:(1)劳动的数量供求失衡:劳动资源的数量供给大于市场的需求,一部分劳动资源处于闲置状态;(2)劳动的质量供求失衡:劳动资源的质量供给不能满足市场所需,导致一部分劳动资源处于闲置状态;(3)劳动的结构供求失衡:劳动资源供给的结构与市场所需不匹配,导致一部分劳动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由此可看出:中国当前的劳动供求数量失衡是在特殊的人口历史背景和高就业的制度安排以及二元的经济结构下由劳动的超额供给引起的;中国当前劳动供求的质量失衡是在经济快速增长中技术大幅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背景下由于劳动力素质偏低而引起的;中国当前的劳动供求结构失衡是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条件下由于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型滞后而引起的。
对中国当前的失业问题作一个总体属性判断的话,则可以认为:中国当前的失业问题是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二元经济结构下由劳动的超额供给引起的,以特定人口历史为背景,在经济快速增长、技术跨越发展、社会剧烈变革的过程中而出现的劳动供求关系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三方面的综合性失衡。但目前尚以劳动供求数量失衡即数量性失业为主导,随着中国今后在人口、社会、技术、经济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失业属性必将发生转变.即由数量性失业向质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转变,由绝对的数量供给过剩型失业向相对的质量储备不足、知识技能短缺型的失业和结构配置失调型的失业转变。
中国是一个典型二元社会结构的国家,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学生排除农村,都希望呆在城市里工作,也就致使了中国的大学生几乎都在城市就业,前往农村的少之又少,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宁愿在城市失业也不愿在农村就业。还有就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按理说,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高科技人才的快速增加和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我国的产业应该同时从低技术的简单作业向知识型、高技术含量和高科技产业转移,以便为知识型人才提供发展平台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但事实上,我国近年来,一直把眼睛盯在产业扩张上,而忽视了产业的升级,导致低技术产业大量复制,从而导致中国企业的自残性的底价竞争。从而导致了企业发展缓慢,甚至是走向灭亡,也就使大学生就业面对严峻的形势。还有的用人单位不仅会选择所用人员的学历、还会规定地区招收人员,所以说大学生的就业也会被自己户籍所限制。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冲击充分就业的三大因素,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势必会直接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另外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取向会偏向于发达地区,特别沿海地区的大城市。但是大城市的需求量远远小于大学生的供应量,势必会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所以说产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充分,限制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教育”走向市场经济时代的“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逐渐过渡到了当前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思维模式、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和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大学生竞争就业机制的不协调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2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盲目地扩招,教育内部结构严重失衡以及高校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严重地影响了就业地点的均匀分布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调查表明,从2000年至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07万、118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则达413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近610万人,但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75%之间。然而在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人数已超过630万人,比上年增加近20万,创下历史新高次,再加上多万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2010年大学生就业年度,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史无前例的千万人;其中约有超过2/3的大学毕业生希望留在沿海的大城市就业,国外的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有约六成会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寻找第一份工作,而我国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了;大学生和企业之间就出现了“高学历热”和“人才高消费”的现象。
另外中国的教育历来就是重知识,轻技能;重书本,轻实践;重智商,轻情商;这是教育的一大弊端,希望能引起我国教育机构的重视并加以改进。此外,还有一些高校重视招生,轻视就业,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职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也有待改进。
3.3产业结构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产业结构过渡期中,产业的生产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有一定差距,不太适应全球性知识经济来临造成的产品迅速更新和人们消费需要的变化,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和部分生产过剩并存的局面;新兴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缓慢,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且处于无序竞争状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理想;产业素质和企业结构不太合理,不能较好地适应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多样化、精密化和高层次的要求;产业间关系不够协调,难以实现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3.4大学生失业类型
由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可知,大学生的失业类型在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所以我国需要大量的一线劳动人员,然而理工科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学习了很多的专业知识,但这些书本上的知识并没有实践中的知识深入,所以理工科学生大都需要到车间去磨炼、去进一步地学习更多、更深入的知识,但是文科学生大多数都是偏向与理论探究的,这样就有很多的文科生都不适合进车间工作,导致就业率不高。因此会出现理工科的大学生就业率要比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率高很多。二、大学生周期性失业;如金融危机的爆发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但是在金融危机过去之后,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会得到缓慢地回升。三、大学生选择性失业;由于一些大学生出现挑工作、挑企业的现象,这种不是企业在挑大学生而是大学生在挑企业现象,往往会导致大学生选择性事业。
3.5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也就出现了学生的基础也参差不齐,再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能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但学习成绩差,未能通国家的各项等级考试而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另外就是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随着就业市场化的进一步形成,也就意味着各类人才要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但是有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转变: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也就是说他们选择的岗位不是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而是盲目、片面地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挤在大城市、大企业里;也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完全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看重国家机关、国企等大单位,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也有很多人缺乏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积极创业的观念,仍然等学校安排,等用人单位来招聘。
4.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4.1调整高等教育的不合理化、提高质量
高等教育就是让大学生更好地去了解就业市场、适应就业市场。大学生是高等学校产出的主要“教育产品”,从学校招生时就开始考虑这些“产品”必须要有出路,必须适应经济市场的需要,就必须要改掉中国的教育历来的重知识,轻技能;重书本,轻实践;重智商,轻情商的这一教育大弊端。学校要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及早与用人单位联系沟通,共同培养人才;要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和毕业生信息系统,与人才市场联网,向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广泛的就业信息,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择业观、职业观和创业观教育。所以我国高等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直面社会与市场:一是适应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高校必须与市场结合,根据产业结构和市场所需及时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二是保证生源竞争力,大力提升高教质量。
其二是突出高等教育先导性功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在科学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高等教育应面向未来,以“教育先行”的方针培养新型人才,促进社会进步。
其三是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提高质量:第一、着力加强对教育结构的调整;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三、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制度建设工作;第四、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出口畅通了,大学才能实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
4.2加强政府调控,深化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能主要有:一是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和管理;二是政府要履行其完善政策制度的职能,真正建立起更进一步完善的政策体系,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三是政府应该组织若干重大专项,尤其把重大工程的建设和人才的需求、大学生的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支教、支农、扶贫的活动搞得更扎实,更有声有色。
在就业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国家应该建立专门机构,促进就业信息流通。应在社会上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将社会上的职业信息收集加以整理、分析、研究,形成准确资料提供给学校,使其加强市场对人才需求计划的预测。同时,应解除就业制度市扬化的障碍,简化人才流动手续。减低人才流动成本,才能通过市场经济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步伐,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面对目前产业结构和就业的状况,有效解决就业问题,除了要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尽可能高速增长外,还必须在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就业弹性系数高的小企业,对那些吸纳低标准劳动者非正规就业的微、小型企业、私人企业也要加大政策扶持,不断改进管理办法,简化准入和退出手续。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开发社会服务性岗位,鼓励大学生从事小商品、饮食业和市场中介服务业等等。因此通过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的专业等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政策的激励效应,确保大学生就业工作落到实处,还要在不断完善充实现有政策基础上,研究探索适应完善大学生就业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并努力在政策的扶持力度上有所突破,以期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同时,要注重各项新政的系统化、制度化,并确保政策的连续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社区、到中小企业就业、创业等等。并且要使政治待遇、福利待遇、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有效结合,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援助、创业扶持、失业救济和职业培训等相关制度。对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大学生,要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以确保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工作落到实处。
4.3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就业观
大学生要走进就业市场。就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就业观,要改变陈旧思维习惯,在知识、能力、素质、观念等各方面努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努力增强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要利用见习、实习、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等机会主动与用人单位接触。毕业生要瞄准人才大市场,不要只盯住人才市场的一角或一个地方区域,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过多地考虑个人的待遇、享乐等。
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大学生自己在思想上要有这样的认知:首先要打破区域限制,大学生就业的区域要从省会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乡镇村在内的全国各地转变;其次要打破专业限制,鼓励学生根据个人气质、性格和特长及早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勇于跨专业就业;最后还要打破计划体制观念,努力做到业务素质扎实,具有创新意识,有很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的人自主创业精神。
摆正心态,消除盲目性,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据调查,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存在优秀学生签约率低及很多学生不能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策划等问题,这充分表现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环境。大学生就业虽然不能做到绝大多数一次性就业,但假如把就业门路充分扩大了,比如到非国有企业的单位工作、到基层工作等,大学生就业情况就不会像现在这么严峻了。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等大环境中的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则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问题。为此摆正心态,消除盲目性,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放低架子,从基础做起,虚心学习,注重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无论怎样,大学生都应该明确的是,只有自己适应了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共同努力,才会有所改善。
5.参考文献
【1】张曙光.《对我国学历教育过度和专业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思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13).
【2】罗笑.《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华章》,2010(4).
【3】夏明.《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4】陈庆修.《实现充分就业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DB/OL].国研网 ,
【5】许晓华.《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1).
【6】张侃.《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7】鲁锐 王爱丽 田雨.《解决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路径分析》.《黑龙江日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社会矛盾很严重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